10月13日

宇野站—–(新干线)冈山站—-姬路城—-京都

结束了濑户内海艺术之旅,剩余的几天时间,我们将要回到京都,亲身感受川端康成笔下京都的魅力。


冈山到京都经过姬路城,去年和女儿已经来过一次,但是这次因为她爹,我们临时决定下车再一次参观姬路城堡。

姬路城(世遗)

姬路城堡是17世纪早期建筑储存最为完好的典范,由83座建筑物组成,拥有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日本在这个时代的防御建筑技术则达到顶峰。

1993年(平成5年)12月11日,姬路城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入的世界遗产。

2014年NHK大河剧《军师官兵卫》的故事舞台就发生这里,也是因为这部剧让我们知道了这座城堡。

君临天下


到达京都已经是晚上了,搭乘出租车很顺利的到达了位于五条阪的酒店公寓。

五条阪是清水烧的发源之地,沿街一家一家的陶瓷店,每年夏季8月会因一年一度的陶瓷集市而热闹非凡。


放下行李就出去觅食。

京都来过几次了,最喜欢吃的还是拉面,《京都人生》中写到,“京都是拉面的王国”,确实走到街上,到处可见拉面馆。

这是一家父子二人经营的店铺,铺面不大,装修简单也有些陈旧,但是很干净,不锈钢的炉具都擦的铮亮。汤头浓郁,浓而不腻,面条很有劲道,价格也很亲民,吃完以后,一天的饥饿感一扫而空。

10日14日

清水寺 银阁寺 哲学小道 永观堂 南禅寺 京都美术馆平安神社 祗园 花见小道

清水寺(世遗)

清水寺是北法相宗的大本山,主要供奉千手观音。始建于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位于京都东部音羽山的山腰,山号“音羽山”。自古以来便常出现在《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文学作品中,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尚存的大部分建筑始建于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后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来过三次京都,清水寺是必来之处。

酒店离清水阪很近,隔条马路就到了。

清水阪也是清水寺的表参道


“清晨入古寺,万籁此都寂”。此时才能体会到小津导演的《晚春》中,纪子出嫁前, 和父亲一起到京都旅行,在清水舞台,父亲对即将出嫁的女儿说的“京都多么的安静啊”。

地主神社

佛教的寺庙和神道教的神社建在一起,也许只有日本才能够如此包容。


银阁寺 (世遗)

匆匆而别清水寺,赶回酒店,约上女儿,在酒店附近的车站搭乘公交车来到银阁寺。

三次来京都,都因为各种原由与银阁寺擦肩而过,所以这次的行程安排把银阁寺放在了首日,也算是弥补了一些遗憾。

银阁寺属于代表东山文化的临济宗相国寺派。正式的名称为东山慈照寺。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效仿他的爷爷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聪明的一休》的原型)的金阁寺而建造,至于建好以后为什么没有贴上银铂,有各种说法。但朴实简单的建筑也不因此失色,反而衬托出建筑最原始的面貌。

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为古都京都文物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银阁寺的庭园小巧雅致,原木的庙宇古老而质朴, 由向月台和银沙滩组成的枯山水充满禅意境,处处尽显和式之美。

沿着寺院后方的山坡拾级而上,在半山腰眺望银阁寺的院落以及远方京都市内的风景,非常的赏心悦目。

哲学小道

从银阁寺出来便是京都有名的哲学小道,琵琶湖流经的水渠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樱花树,是画家桥本关雪夫人所赠。每到落英缤纷的季节,这里的游客如织,是有名的赏樱名所。因为当年住在附近的京都大学教授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经常在此散步,故而得名。

石板小道两边的民居很有时代感,和各具特色的咖啡店,茶室和艺廊都十分吸引游客,就连路边的猫咪也十分的乖巧任由游客玩耍。

永观堂

永观堂最初由空海大师高足真绍僧都(797—873)建立,本为真言宗道场。

沿着哲学小道一直前行,经过法然寺,但是没有进去,事后了解作家谷崎润一郎和夫人葬于此公墓。

远远就看到了探出墙头的红叶,令人惊喜不已!枫叶已是半绿半红,美不胜收。永观堂是京都有名的赏枫名所,又称’红叶永观堂“。


寺院主要参拜地点为释迦堂、阿弥陀堂,由原木建造的回廊连线,参观时需要脱鞋,赤脚走在长廊上,很有年代感。

唐朝著名词人王国维客居京都期间,曾在此散步观景。

永安堂的钟声

永观堂所供奉的“阿弥陀”是镰仓时代的作品,其特别之处是佛的头部是转向左边,与一般的佛像不同,类似的佛像只有四川出现过,实为罕有。

图片来自互联网

释迦堂内的“松鸟图”

放生池 锦云桥


开在寺庙的幼儿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禅寺(世遗)

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本山

正应四年(1291年)为龟山天皇建立。因为是日本最早的由皇室发愿建造的禅宗寺院,因此位列京都五山及镰仓五山之上,为日本禅宗最高寺院。

从永观堂出来往南,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南禅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厚重的三门,别名天下龙门。也是京都三大门之一。


南禅寺的庭园的园林设计与其它庭园的不同之处在于,非常的开阔而且没有精心营造的日式小桥流水的景致,参天古树葱葱郁郁,掩映着由罗马式的圆拱型桥梁。这是于明治时代年为了要将琵琶湖的湖水引进京都所建造的水路阁(水桥),熟悉的场景是在日剧《爱的流放地》中看过的。

京都市美术馆

京都市美术馆始于1933 年,是仅次于东京美术馆的全日本规模第二大的公立美术馆。

在去平安神社的路上经过了京都市美术馆,当时已经很累了,但是对于爱好美术的父女二人是绝对不会错过的这个机会的,于是他们购票入内观展,我则在馆外找了一个地方休息。

平安神宫

德川幕府末期, 战乱频仍过,曾经的宫阙只剩断壁残垣,荒草丛生。接着的明治时代首都又建在了东京,京都居民的精神受到猛烈的打击。1895(明治28)年,为拯救京都复兴京都而修建了这座神社。尽管平安神宫 在古老的京都是一座年轻的神社,但是作为新京都的像征成为京都人的精神支柱,这是历史悠久的神社所没有的精神力量。

从美术馆出来,经过硕大的鸟居,来到平安神宫,遗憾的是已经停止售票了,我们只能在庭院外看了看外景,庭院的面积异常的大而开阔,大门、主殿、配殿为对称式木结构建筑,红柱碧瓦,非常夺目。

祗园 花见小道

最初江户幕府允许茶屋在这里营业是在1665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最繁华的十九世纪初,只园的艺伎多达三千多人。时至今日,据说仍然留有近百家茶屋和100多个艺妓。

回去的路上经过祗园 花见小道,已是夜深人静时,石板小道两边的京町屋,朴实传统老屋的门庭,依然挂著风格各异的暖帘和闪烁著鹅黄色光晕的灯笼,好似邀请客人入座。

再次来到位于祗园花见小路上的徕卡相机京都旗舰店,故地重游。
这间店是由屋龄超过100年的(町屋)所改建而成,整间店的建筑外观完全保留了日本传统连体式町屋的特色,楼高两层、屋身狭长的木格子架建筑。
如果不是在藏蓝色的门帘上印有一个Leica的LOGO,完全看不出这是百年德国品牌相机的店铺。

一层是产品陈列空间,二层是艺廊和试拍空间。还规划了世界著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展示区。


10月15日

建仁寺 锦市场 百万遍知恩寺

今天因为女儿要和东京来的朋友见面,还要退房换酒店,所以临时决定到附近的建仁寺走走,却料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京都最古老的禅院。

建于建仁二年(1202年)建仁寺是日本禅宗之祖荣西两次渡海来到宋朝,将中国的禅宗引入日本,在镰仓幕府支援下,在旧佛教林立的京都创立了建仁寺。

寺庙位于闹市袛园中心地带却非常幽静,基本不见游客,只见寥寥几个身穿和服的信众来和身穿校服的学生在此祈福祈祷。

经过800多年的岁月,直至今日,这里作为禅的道场依旧是广大信众的心灵寄托之处。

这里的神使是小猪,这张画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画家小泉淳作


因为中午之前要赶回酒店退房,所以建仁寺方丈园的枯山水和本坊中庭的禅庭——潮音庭都没有时间进入参拜,非常遗憾。

锦市场

从建仁寺回到酒店办完退房,打车来到网上预定的位于洛西的一家民宿,安置好了以后,我们搭乘公交车来到有400多年的历史素有“京都厨房”之称的锦市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市场内聚集了上百家店家,有各式各样的京都独特的料理,精致又讲究,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还有许多新鲜食材,海鲜,京野菜,干货等等,作为游客的我们也只能开开眼界。

知恩寺
浄土宗第一大本

位于京都左京区的知恩寺,又称“百万遍知恩寺”。相传元弘元年(1331),疫病流行,该寺第八代住持善阿奉勒于宫中唸佛百万遍,连续七日,疫病不再流行,该寺获赐号“百万遍”。

每月15日,这里都会举办手作市集,已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约400多家摊位,经营服装、饰品、陶瓷、文具、皮件等日杂,也有食品、农产品等。

在锦市场吃了午餐,专程打车来到这里,一家一家的逛摊,发现原来的这里商品都是各具特色的手工原创产品,充满创意和匠人精神。即使不买,也是非常值得到此一游,会给你带来各种惊喜!


10月16日

上贺茂神社 金阁寺 龙安寺 仁和寺

上贺茂神社(世遗)

上贺茂神社建于公元678年,因位于贺茂川上游,故称上贺茂神社,祀奉贺茂别雷大神,又称贺茂别雷神社。该神社与七世纪后期建成的下鸭神社齐名,已经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京都具有最古老历史的神社之一。也是凌驾于全国所有神社之上,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社。

上贺茂神社的前后的鸟居之间有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场,是5月赛马仪式的场地。境内大片的森林自古就被称为“仙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许多文学都曾吟咏这座古老的森林。还有沿着溪流并排而建的社家之町,为神官们的独特居住所,具有独特建筑风格与历史意义。

因为离市区较远,所以平日里游客不算多,更能体验到神社的庄严肃穆。

据说上贺茂神社是日本骑马和赛马的发祥地,因此,神社便用马作为其“神签 ”的形象。抽到一个大吉,非常高兴!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爬山也没有去下鸭神社,留下遗憾给下次的京都行吧。

金阁寺(世遗)

金阁寺的正式名称为鹿苑寺,镰仓时代是日本古代的公卿家族–西园寺家所拥有的宅邸,曾经荣华一时,应永元年(1394年)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以在此修建了北山殿,并且以主建物舍利殿作为自己修禅的场所。由于义满将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辉煌,当时的人就已称其为金阁殿。

昭和25年,金阁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夷为平地的。那位纵火的年轻僧人在被捕后曾说,金阁寺太美了,我无法想象它是否会永远这样美丽。我希望它能在列火中涅磐。—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我们现在看到的金阁寺其实是是昭和30年(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的复制品。但是并不影响它在游客心中的地位,在外国人眼中,与富士山、艺妓并列为日本三大典型印像之一。

我曾来过三次京都,两次来过金阁寺,记得第一次是2008年的6月,那时园内游客还不算很多,还可以非常从容的在镜湖池畔拍照,而去年和今年,沿湖岸边人多的水泄不通,在合适的位置拍照都需要保安引导游客排队。

金阁寺的庭院禅意浓浓,树木花草一切都经过精心雕琢,每一个角度都是一种美,步步是景,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龙安寺(世遗)

离开了金阁寺我们搭乘公交车两站路来到了以枯山水闻名的龙安寺。

龙安寺是一个禅宗古寺,建立于室町时代(公元1450年)。在 京都 的众多寺院中,龙安寺是一座以枯山池水庭园的代表寺院,寺内没有太多的花草树木点缀,反倒是设计禅意十足的白砂、孤石,创造了石庭造园的独特艺术风格。

坐在方丈庭院的木地板上慢慢欣赏,体会一种抽象而神祕的美。
十五块石头和一堆白砂,高度凝练、简约,却意境深远。每个人看到的景象都不尽相同


仁和寺(世遗)

仁和寺是真言宗御室派总寺,建造于仁和4年(公元888年),光孝天皇下令建造。日本历代天皇退位之后,几乎都皈依佛门,仁和寺建成以后,从宇多天皇开始前后共有三十代的皇族亲王相继在此出家任职住持之位,因此仁和寺又被广泛称为“御室御所”。

仁和寺离龙安寺不远,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这天正值举行一个祭典,远远就能看到气势雄伟的二王门的高台上敲鼓的学生,威风八面鼓声震天 。

作为俗世间交界的大门的左右各安放了一座金刚力士像,因此被称为二王门。与南禅寺、知恩院并称为京都三大门。所不同的是其他两寺为禅宗式样,仁和寺为纯和样建筑。

殿堂内展示的御室流派的插花, 是由宇多天皇于公元897年建立的。他在仁和寺内种植樱花,樱花开放的季节,他亲自折枝,作为插花的素材。

仁和寺的枯山水庭院,一马平川,气势壮阔。筑山、池泉、雅松翠柏等点缀其间,

进入中门就算是迦蓝山,金堂、御影堂、观音堂、五重塔和藏经阁全部在此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藏经阁

五重塔

仁和寺内的神社—-九所明神 是保护仁和寺的,江户时代所建

寺内有200多棵高达2米左右的“御室樱”,如果是在樱花季来,在这里可以看到“京都最后花见”。

很隆重的祭典

因为时间的关系,仁和寺也是匆匆而过,回来整理照片,发现金堂,御影堂、观音堂等重要的建筑都没有拍照,很是遗憾,期待能在樱花开放的季节再来一次。

10月17日

大原 三千院 寂光院

大原三千院建立于公元1118年,最初建在比叡山上延历寺时搭的草庵,应仁之乱后,搬迁至大原。是天台宗五个室门迹寺院之一。

宁静优雅的三千院 , 一直是历代皇室公卿贵族为了远离世俗隐居出家之所。1118年,日本堀河天皇的二皇子最云法亲王到三千院出家,成为第一位到三千院出家的皇族。此后,历代住持都由日本皇族担任。

从市区前往大原三千院门迹,交通不是很方便,只有公交大巴可以抵达,候车排队需要很长时间,车上也很拥挤,车程需要40到50分钟的时间,但是开上山路,沿途风光秀美,心情豁然开朗。

走出公交站,有一条600多米的参道,沿着参道有两条小溪, “律川”, 和 “吕川”, 参道两旁有不少小店,贩卖大原特产,在 顺着上山的路可以看到一座供奉 “椿地藏” 的小神龛。

南侧朱雀门时常关闭,可从西侧的御殿门进入。

进入山门,首先来到由丰臣秀吉出资兴建的客殿,一边观赏名人字画和枯山水,一边感受丰臣秀吉的完美主义价值观。

螺蛳壳里做到场,小小的枯山水

聚碧园

紧挨在客殿的聚碧园庭院,适逢枫叶未红之时,盘根错节的参天古树,精心修整的灌木丛,浓荫绿意盎然,潺潺溪水静静的流过,更显古老寺院的一份禅意,一份恬淡,一份空灵,一份悠然…….

往生极乐院

三千院的灵魂所在, 内堂供俸著主尊木造阿弥陀如来像和两侧侍像均为国家级重要文化财产。

有清园

再前往宸殿的有清园,园内,翠绿青枫,柔软青苔,挺拔正直的杉树,几个小地藏憨态可掬的趴在厚厚的青苔地上,双手合十为普世众生祈祷,犹如进入禅意十足的绿野仙踪的世界。

一日一生

寂光院

离开三千院,穿过淳朴如初的田野村庄,一路来到寂光院。

寂光院是天台宗的寺院。山号是清香山。寺院名是玉泉寺。正尊是地藏菩萨。公元594(椎古2)年圣德太子所建。

沿途山头上尽是高耸挺拔的杉林,据说川端康成的《京都》中的北山杉就是描写的这一带。

来到寂光院山门前,沿着斑驳的石阶表参道而上,一路通往庭院。这里弥漫着一股忧伤的氛围,也许与一段悲伤的故事有关。

在2000年的时候,寂光院的大殿不幸遭遇大火被烧毁,重建与复原后,现在对外开放的临时大殿本堂,虽然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京都寂光院,但复原后的建筑也是充满了历史厚重与沧桑感。

祗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平家物语》

警示世人的钟楼

建礼门院御庵室迹

看过大河剧《平清盛》,建礼门院是平清盛的次女平德子,高仓天皇的妻子,安德天皇的母亲。在文治元年(1185)平源两氏最后的决战“坛之浦之战”中,平氏全族被灭,平德子和母亲带同2岁的儿子安德天皇跳海,母亲儿子死了,她被源氏一族救起,幸存了下来,战后被当做俘虏送回京城。
“坛之浦之战”一个月以后,平德子在京都东山区的长乐寺出家,出家后的德子带着仅有的几位随从来到远离繁华都城的大原,据说在寂光堂佛堂旁边,德子结了一个仅有佛堂和寝室的简单的草庵,开始了每天的祈祷生活。

很难想像曾经是日本君临天下的的女性,过著“人世间存在着如同天上道般的生活”,在家族覆没,一人独活的痛苦与孤寂,但是她说:我只是祈愿能够极乐往生,为平家祈祷冥福。过去的生活只是为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的一个契机吧。

带着沉重的心情了离开寂光院,此时夕阳西下,传来寂光院沉沉的钟声。

10月18日

在京都最后三天入住的民宿位于洛西,是由室町时代的町屋改造而成。房屋的布局和装修材料都保留了过去的元素和痕迹,比如进门就是客殿大厅,炉具摆放在大厅中央,原木的地板地台,老房子黢黑的房梁和格子门都保留了下来,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所有电器的高度智慧化,让客人能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和舒适,所有一切,不得不对房子的设计者和工匠产生深深的敬意。

再见了,京都,我还会再来的!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