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架山道自然徑是東區區議會所選定的第一條自然徑。自然徑上一共設定了12個標誌牌,所選擇的地點在植物學、環境保護或歷史方面都具有其獨特之處。當你停下來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時﹐不妨思量一下我們對環境所應負的責任﹐並身體力行去保護它。
交通:地鐵鰂魚湧下車,步行5分鐘就到行山起點

過馬路向南上山。全程都是平坦道路,行程不辛苦十分簡單。大約2-3個小時就可以走完。

入口處標註好全程地圖,以及通往其他行山路線的分支選擇。

一路綠樹成蔭,港島城市在山腳時隱時現。

最近颱風影響,時常大雨。建議大家可以下載一個叫MyObservatory的軟體,實時關注天氣變化。需要的時候調整行程,安全第一!

如果帶小朋友一起,可以選擇去支線的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走一圈。可以看到很多小動物。

前方就正式進入大潭郊野公園北入口了。

又是一處帶小朋友可以穿行的林間小路,研究不同的林木和習性。

天氣轉陰,時刻要下雨,

道路兩邊有很多燒烤的場地。但是因為疫情都暫時關閉了。

道路旁邊市場有山間溪水流出,供遊人消暑。

終於來到大風坳涼亭。這裡涼風習習,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一點不覺得酷熱。很多遊人在這裡歇腳乘涼。
這裡也是去其他路線的分岔口。

繼續往大潭水庫的方向前行。一路下行,穿過層巒疊嶂的樹林。

路過一個小涼亭,水塘就在前方不遠了。

終於在道路邊從側面可以看到上水塘了。碧綠的湖水讓人美不勝收。

大潭水塘是一個位於香港港島東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的一個水塘。廣義上,大潭水塘是指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而狹義上,大潭水塘則是大潭上水塘的真正名稱。
大潭水塘為港島早期食水的主要來源,行政上屬於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附近有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和柏架山。
在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落成後,香港供水仍不足以供應市民使用。所以大潭水塘興建計劃早於1872年港督堅尼地上任之時便開始構思。計劃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該計劃於該年暫時擱置。
於1882年,水塘的興建繼續,最後於1889年完成,成為繼薄扶林水塘後第二個水塘。該水塘的水壩高90呎、長400呎、闊60呎。水壩和橋面均屬於舊式英式建築,有超過100年曆史。水塘當時的容量為2.5億加侖,及後經過多次擴建,至1897年竣工的一次,增為現在的3.88億加侖。

大潭上水塘水壩。不少人在此留影乘涼。

每一個角度都是IG大片,無需濾鏡。

走過大壩。旁邊有大潭水務文物徑介紹大壩歷史和景點。

繼續前行,路過大潭副水塘大壩。依然美不勝收!

繼續沿著港島徑前行。

道路兩側依然可以繼續欣賞水塘美景和湖光山色。太讓人陶醉了。

回望水塘,每一張照片都捨不得刪,雖然汪哥特別不喜歡雷同的照片重複發,但是大潭水塘每個角度都是不同的風景。如果大家使用手機看到這篇文章,那就抱歉讓大家用了這麼多流量。但是這個景點真的是強烈推薦!!

來到網紅打卡點大潭篤水塘石橋。

來到大潭郊野公園南出口。結束旅程,乘坐巴士返回市區。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