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美國加州洛杉磯一場聚會中經歷聖靈的特別臨在,掀起奮興(復興)熱潮,又稱:亞蘇撒街復興 (Azusa Street Revival),其後影響幾乎全美國,形成「五旬節運動」(Pentecostal Movement) 。1907 年首先進入中國的五旬宗宣教士,應為五旬節聖潔會差派,來自南卡羅來納州 (South Carolina) 的麥金託(Rev. T. J. Mclntosh),他先抵澳門,然後進入香港。
1907年美國牧師嘉活力(A.G.GARR)夫婦受聖靈引導,也於該年十月受數名已到香港的宣教士邀請,經印度轉來香港傳道。嘉牧師邀請了莫禮智擔任嘉活力的傳譯員後,接觸了五旬節運動,同年10 月領受「聖靈的洗」,他能說漢語、客家話和非洲方言。在嘉牧師、莫禮智先生及宋鼎文牧師努力策劃下,在香港島半山區成立了「使徒信心會」, 1910年改名為「港九五旬節會香港堂」,並強調為一間全華人負責,專注宣揚完全福音的獨立教會,是香港最早的五旬宗教會。
地址 | 香港衛城道十一號
電話 | +852 2548-6949
網址 | //www.pentecostal-mission.org/
交通 | 地鐵 上環站A2出口 途經樓梯街 步行13分鐘
港九五旬節會香港堂擁有幾項特色。雖然香港有不少教堂都是建造於道路交加點的三角形位置,但是街道的形勢像港九五旬節會香港堂般狹窄而陡斜險要的,幾乎絕無僅有。
其次,在這座教堂的大禮堂裡面有一座管風琴,是華人教會中罕見。一般管風琴的構造相當龐大和複雜;從外型看,堂內的管風琴的風管設計特別,長短排列不一的風管可以構成一個觸目的巨型十字架,高高的位於大禮堂的正前面的講壇後壁;它的形象及琴音絕對扣人心絃。
聖經〈使徒行傳〉中記載五旬節事件之中,使徒都在說「別國的語言」,而人群都在聽到「各自本地的話」。而港九五旬節會香港堂就正正承接五旬節事件中的「母語宣講」原則。港九五旬節會香港堂為了對應操粵語信眾及慕道者的母語,很早就採用「廣東話聖經」譯本,作為堂用聖經,並且一直持守著這項傳統至今。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