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記得2013年深秋的一個下午,好友Austin聽說我還沒住過帳篷,二話不說收拾裝備說走就走,驅車六小時,把我拉去猶他和科羅拉多州,在薄薄的睡袋裡度過了兩個寒冷刺骨的夜晚。第三天清晨,我們從Dolores附近的一片小樹林裡醒來,拉開門簾,外面是朦朦朧朧的晨靄,金色的陽光從樹枝罅隙打落在枯葉上。走出去,帳篷布溼漉漉的,草尖兒掛著水珠,空氣中瀰漫著植物清香和淡淡的柴火味兒,周圍無比靜謐,偶爾傳來一兩聲悅耳的鳥鳴。昨晚黑黢黢的森林瞬間變成了仙境。Austin說:露營最有趣的,莫過於第二天醒來才知道周遭的模樣。
這種感受,實在是太過美好。

接下去一年裡,我用這個方式走遍了科羅拉多高原的各個角落,開始只是為了省錢,因為一個人出去,住宿是很大一筆開銷,而睡帳篷這種最廉價的過夜方式成了不二之選。後來,我慢慢喜歡上這種親近自然的旅行方式,體會到頭枕大地,身被星空的幸福。
“既然把白天給了荒野,我的黑夜,就一併給你吧。”
再後來,我開始關注世界各地有名的徒步路線。從汽車露營(car camping)到重灌徒步(backcountry),從單日行(day-hike)到長距離(thru-hike)。徒步和露營,已成為我旅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於科羅拉多高原
科羅拉多高原並不位於科羅拉多州,在地圖上,它只是亞利桑那州北部、猶他州南部微不足道的一小塊地方,但就在這個彈丸之地,卻濃縮了太多令人驚歎的奇景,於是誕生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西大環線”。由於我是分好多次走的,每次季節都不同,線路就大致沿著“大環線”來記述,有些地方不在科羅拉多高原上,我也順帶講了。每個地方我都會提到一些營地和徒步路線的實用資訊,結合自己的經歷供大家參考。
大峽谷South Kaibab Trail▼

紀念碑谷▼

錫安國家公園The Narrows▼

布萊斯峽谷Wall Street▼

化石森林國家公園Blue Mesa Trail▼

峽谷地國家公園天空之島▼

拱門國家公園Delicate Arch▼

馬蹄灣▼

羚羊峽谷▼

鵝頸谷▼

“聖地”塞多納▼

巴林傑隕石坑▼

死馬點▼

The Wave▼

【遊記正文】
徒步大峽谷
我去大峽谷是在1月上旬,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因為打算去谷底露營,需要申請下谷許可證(backcountry permit),而這張許可證在平時很難拿到,聽說旅遊旺季的春秋季節需要提前幾個月申請,所以我就挑了遊人較少的冬天去。
我在大峽谷待了四天三晚,除了第一天在南沿的營地,後面兩晚都待在谷裡。第一天下午到達大峽谷的時候太陽已經落了下去,這時候的峽谷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色澤。


大峽谷不同於一般“兩山夾一水”的河谷,它由形態各異的岩石、溝壑和臺地在谷內組成一座錯綜複雜的迷宮,讓人很難在高處一眼窺其全貌,所以最好遊覽大峽谷的方式便是走入迷宮一探究竟。
申請下谷許可證在公園的Backcountry Office。峽谷南緣的office全年開放,不過離訪客中心很遠,找到它還得費一番功夫。給個GPS座標: 36.05333, -112.14389 。
紅框處就是Backcountry Office▼

申請許可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傳真或郵寄申請表,這種申請適用於旺季,需提前幾個月提交;還有一種是walk-in permit,就是親自去office領,淡季一般當天就可以領到。
第二天很早就被凍醒了,因為office八點才開門,我就沿著谷緣開車。峽谷在清晨柔和的陽光下展現出獨特的光影效果。


由於昨晚太冷,幾乎完全沒有休息,啃了幾塊凍得發硬的餅乾,喝了幾口難以下嚥的冰水後,我來到了backcountry office。在ranger(國家公園工作人員)給我講解地圖時,我感覺非常難受,有一瞬間我真的差點暈過去。你能想象ranger剛問我體力怎麼樣,我很自信地拍拍胸脯說完全沒問題然後就癱倒在地的場景嗎
我摘下帽子,深吸一口氣,總算是熬了過去。接下來活蹦亂跳地走到大峽谷底,還一點不覺得累,悠哉悠哉地吃了飯去河裡洗澡了。身體的潛能還真是不可捉摸。
話說回來,下谷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光明天使棧道(Bright Angel Trail),另一條是南凱壩棧道(South Kaibab Trail)。光明天使較長,坡度也較緩;南凱壩短小而陡峭。兩條路都通向谷底的光明天使營地。我一開始選了從光明天使棧道下谷,在中途的印第安花園營地住一晚,第二天再下到谷底,第三天從南凱壩棧道上谷的路線,permit都已經列印出來了,然而這時候突然瞥見櫃檯貼著的天氣資訊,說是上谷那天會下雨,於是和ranger討論了下,決定把路線反過來,這樣第三天從印第安花園上谷就算冒雨也不會很久。 最後證明這個選擇是很對的。

Ranger告訴我現在是一年中大峽谷“最安靜”的時候,營地大多空著。我前一年在The Wave遇到一對歐洲情侶,他們8月的時候也順利拿到了當天的許可證。
在谷底露營一晚是15刀,每增加一天是5刀。申請時你要提前規劃好哪一天在哪個營地露營,什麼時候出谷,這些資訊都要報告給ranger,然後會列印在許可證上,原則上不可更改。許可證列印出來後,ranger會告訴你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哪裡取水,怎麼儲存食物,怎麼使用緊急電話之類的,然後由本人簽字就算完成了。
Ranger還給我帶來一個壞訊息,那天谷底的光明天使營地會暫時停止供水,因此我不得不多提了一壺1加侖(3.7L)的水下谷。
拿了許可證後我把它掛到揹包上(在營地則需要拴在帳篷上,方便ranger隨時檢查),把車停到訪客中心的指定停車場,坐公園的橙線巴士來到南凱壩棧道的起點。
我就要從這裡開始下到谷底▼

南緣因為背對陽光,因此有不少積雪。

前面的小道上還有另一隊下谷的人。

在這條路上可以從更好的角度欣賞大峽谷景觀。


這是沿途第一個叫雪松脊(Cedar Ridge)的休息點,出谷的騾隊在這裡歇腳後剛出發。對於不想步行上下谷的人來說,騎騾是另一選擇。由於道路狹窄,迎面遇到騾隊時行人需要站到路邊避讓。


大概走兩個小時後,坡度變得平坦起來,路邊出現一些沙漠植物。

骷髏點(Skeleton Point),一群人在這裡休息,他們是去谷底的幽靈牧場住宿的。

接著又是一條盤旋曲折的路。乍一看還以為快到谷底了,其實還早著呢,這只是谷中的一級平臺。

遠處有一間木屋,那是沿途最後一個廁所。

路邊的緊急電話,可以直接撥號到訪客中心。峽谷內是沒有手機訊號的,這是中途與外界通訊的唯一方式。

走到這裡逐漸有了深入峽谷的感覺。

第一眼看到科羅拉多河時我一陣興奮。接下去的路前後都空無一人,我毫無顧忌地大聲唱歌。

應該不太有人相信,從高處看上去紅色的大峽谷谷底原來是那樣綠意盎然。

營地就在這個扇形衝擊帶上的綠洲裡。

這個洞像不像西遊記中的盤絲洞入口?

走出山洞就是一座名為 “黑橋” 的鐵橋。

這裡最早的時候只有一條鐵索,有一個像纜車一樣的鐵籠來運送騾子。後來建起了這座橋,大大方便了下谷的遊人和物資運輸,才有了谷底的營地。後來在這座橋西邊建起了另一座鋼橋,取名叫“銀橋”,連線著光明天使棧道。

這條南凱壩棧道,我用了4小時15分鐘下到谷底。到達營地,我把沉重的揹包卸下(還有手上提的這壺水),頓時一身輕鬆。
這壺水成了我途中痛苦的負擔,直到第二天我把它用完踩扁塞進揹包。大峽谷谷底沒有垃圾桶,因為把垃圾從谷底運出去對公園管理來說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所以每個人帶下谷的東西都要原封不動帶走,包括所有瓜皮果殼。在印第安花園營地的廁所,天然有機物是可以扔進蹲坑的,而谷底的廁所則不行。

營地就在河邊,另一面依著陡峭的山石,我很喜歡。
人不在或睡覺的時候,揹包需要掛在左上方的鐵架子上,防止被野生動物光顧。

所有食物和炊具都要放進這些鐵箱子裡。留守在谷底的ranger過來登記時特地提醒我說要把塑料袋妥善放置,因為營地附近住了一群黑尾鹿,它們不分青紅皁白就會吞吃這些塑料包裝。曾經有一群黑尾鹿由於誤食太多塑料包裝堵住了消化道,痛苦不堪地死去。所以務必要把所有食品、垃圾和塑料袋放在鐵箱裡。

營地的取水裝置

晚餐是泡麵加雞蛋

平時在選好營地後就會留意附近適合洗澡的小溪或池塘。那天我在周圍觀察了一圈,覺得光明天使溪溪水清澈,水流不急,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於是等天黑下來,我就沿著溪流往上游走。營地向北幾步路就是幽靈牧場(Phantom Ranch),如今當作旅館來經營,有房間和獨立木屋供遊客住宿,價格不菲,很是搶手。穿過黑黢黢的幽靈牧場,念及這個名字,心不由一緊——這個地方是不是經常有幽靈出沒呢?——我一直走到看不見燈光的地方才下到溪裡洗澡。溪水非常冷,接近零度,踩下第一腳就感到刺骨的冰涼,水流瞬間帶走了僅有的熱量。我不自然地弓起腳背,踩下第二腳,挪到水中央,躺下來。冬天溪水很淺,只能沒過一半的身體,柔柔地從耳際淌到腳跟。此時的銀河正好順著峽谷的方向,我還能看見南緣碉塔的探照燈光。堅持了不到30秒,發現自己已經感覺不到冷,只覺全身發麻,趕緊起來用衣服擦乾,這時面板已經完全沒了知覺。還好峽谷裡沒風,所以上岸後並不感覺冷。在這種水裡待五分鐘就會失溫吧,以後還是不要嘗試的好。
由於受到冰水的刺激,我的身體反而暖和了起來。回到營地就鑽進帳篷,聽著溪水聲入眠。
第二天早上醒來太陽已經照到谷裡。我決定中午再出發去下個營地,於是在谷底四處走走。
溪邊的黑尾鹿▼

有角的公鹿長得很有靈性,怪不得在西方神話中是精靈的坐騎。

幽靈牧場的馬圈▼

我沿著昨晚的路走到光明天使溪的上游,這條路通向大峽谷北緣。喜歡戶外的朋友一定知道有一種走法叫做Rim-to-Rim,從南緣一口氣通過這裡走到北緣,全程要花上12-15小時。由於冬季北緣不開放,我就沒有嘗試這種刺激的玩法。


我在這塊牌子的右邊發現一條小路,是爬到山上去的。途中的風景非常好,值得一走。



從山頭可以俯瞰科羅拉多河以及幽靈牧場。


從山上下來我又去科羅拉多河邊走了一圈,這裡有個小小的渡口。

從平靜的渡口望“黑橋”

河谷的沙洲上長滿了仙人掌

毛色漂亮的小鳥

回營地收拾好東西我便出發,這一天我要在山腰處的印第安花園露宿。走過這座“銀橋”,我便踏上了光明天使棧道。

從谷底到印第安花園只有5英里的路程,前半段地勢平坦,依水而行,很是愜意。

路邊長著一些低矮的約書亞樹(Joshua Tree)

後半段稍有爬升,這一段路非常安靜,我只碰到兩個下谷的遊客。


走進這片林子,印第安花園就不遠了。

從谷底到印第安花園,我用了2小時40分鐘。這個營地位於半山腰的小樹林中,旁邊是一條山泉,選址絕佳。那天住這兒的除我之外只有三撥人,加起來也就十來個。

我選好位置搭完帳篷一看還有充裕的時間,就在附近瞎轉悠,發現一幫人都往一條小徑上去了,就跟了過去。這是一條來回3英里的trail,通向高原點觀景臺(Plateau point)。在這裡科羅拉多河變得非常狹窄,兩側都是陡峭的絕壁。

回到營地最後一縷陽光正在消失,趁煮麵的時候拍兩張照片。


第三天早晨果不出其然的陰雨天,空中飄著零星小雨。今天的任務是爬上這座崖壁。印第安花園正好位於雪線上,也就是說再往高處就有冰雪了,融化的積雪讓棧道變得溼滑泥濘,很不好走。

這塊指示牌寫得很巧妙,一語雙關。The plants you see here are the living desert. They grow by the inch and die by the foot.

這樣的冰柱在大峽谷不多見吧?

回望一眼光明天使棧道

路上行人漸漸多起來,證明離頂部不遠了。

快出谷時追上了昨晚同住印第安花園,早上比我提前一小時出發的一隊登山客。

最後我在中午之前回到了谷緣,這段4.8英里的大幅爬升耗時2小時15分鐘。也就是說,雖然分成兩天,我從光明天使棧道上谷只用了不到5小時,比預期的7-8個小時要短很多。
全程走下來,從印第安花園到頂部這段是我唯一感覺需要些體力的地方。走完後小腿痠脹,雙肩被沉重的揹包勒得生疼,不過那感覺真好,至少我體驗過了,看了很多人看不到的風景。
回望一眼峽谷。這時候雨下大了,如果按最初南凱壩棧道上谷的話,現在恐怕還在半路呢。

下面講一下營地的情況。大峽谷一共有6個營地,3個在谷緣,3個在谷裡。
Mather Campground
位置:南緣
GPS:36.0302 N – 112.0706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300+
費用:18刀(冬季15刀)
供水:有
點評:這個營地是南緣最主要的營地,離訪客中心不遠,營地門口就可以乘坐免費巴士到各個觀景臺。冬季的時候只開放一部分。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個營地,冬季有不少積雪,峽谷邊緣晚上風很大,煮飯的氣爐容易被吹滅。
Desert View Campground
位置:南緣
GPS:36.0224 N – 111.4920 W
開放時間:5月-10月
營位數量:50
費用:12刀
供水:有
點評:位於公園東側,適合房車露營。
North Rim Campground
位置:北緣
GPS:36.1238 N – 112.0336 W
開放時間:5.15-10.31
營位數量:78
費用:18-25刀
供水:有
點評:有投幣的淋浴房和洗衣房。
Bright Angel Campground
位置:谷底
GPS:36.1002 N – 112.0954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33
費用:5刀(包含在backcountry permit裡)
供水:有
點評:位於光明天使溪邊,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營地設施齊全,有兩個衛生間,內有充電的插座。不遠處是幽靈牧場,有餐廳提供午餐和晚餐。是我在大峽谷最滿意的營地。
Indian Garden Campground
位置:光明天使棧道上
GPS:36.0774 N – 112.1289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15
費用:5刀(包含在backcountry permit裡)
供水:有
點評:有非常方便的飲用水取水裝置,每個site都有遮陽棚。廁所是天坑的形式。
Cottonwood Campground
位置:North Kaibab 棧道上
GPS:36.1705 N – 112.0407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11
費用:5刀(包含在backcountry permit裡)
供水:有
點評:無
下面分享我的裝備,方便大家參考:
揹包:Sierra Designs Vapor Light 1
帳篷:Sierra Designs Light Year 單人三季帳
睡袋:ALPS Mountaineering Crescent Lake Plus 20
地墊:Eureka Singlis ST 充氣式睡墊
氣爐:MSR PocketRocket Stove
手杖:沃爾瑪買的便宜貨
我覺得如果要在谷裡呆兩天以上,一定要有一個足夠大的揹包,我這次55升揹包顯然不夠大,60+的比較合適。帳篷我很滿意,非常輕,只有3磅左右,只是搭建起來有些繁瑣。睡袋和睡墊在冬季尤為重要,睡墊我很喜歡,吹氣式的,睡起來很舒服,隔熱也不錯。睡袋保溫效果不太好,雖是20°F的,但實際在這個溫度下很冷。在谷裡的兩個晚上都沒睡好,一是不太適應這個狹窄的mummy睡袋,二時因為太冷。其次這個睡袋體積很大,幾乎佔了揹包的1/2容量,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推薦買可壓縮的羽絨睡袋。氣爐是摺疊式的,收起來可以放在一個手電筒大小的盒子裡,非常輕便,很滿意。手杖在大峽谷徒步中幾乎是不可缺少的物件,上谷的時候大大減輕腿部的負重,過溪水和結冰路段也非常管用。我的是鋁製的,一般來說碳纖維的更輕便一些。
我沒穿戶外服裝,就穿著平時休閒衣物下谷了,鞋子也是普通運動鞋。峽谷內的氣溫在冬天比谷緣高出5-8度;夏天則高出10-15度,極其熱,完全不需要睡袋,一條薄毯足矣。夏天時建議備一條吸水的毛巾,可以隨時在路邊溪流蘸水裹在頭上降溫。冬天最好準備一件羽絨服,因為晚上會很冷。
食物的話,我帶了一條切片面包、一盒雞肉火腿作為三明治材料,兩個蘋果兩根香蕉(我是水果控~)、三包泡麵、若干巧克力、餅乾和能量棒,這些東西足夠我吃兩天。水的話從南凱壩下谷沿途沒有取水點,建議帶2-3升,夏天酌情增加。從光明天使下的話中途有印第安花園可以取水,少帶一些也無妨。
總體來說大峽谷徒步還是挺消耗體能的,所以對於裝備的要求,我總結為:裝備儘量輕便 ,食物儘量充足。
光怪陸離羚羊谷
經常在雜誌或媒體上看到 “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10處景觀” 或是 “一生不得不去的30個地方” 之類的list,其中總是少不了這個羚羊谷。而這個地方也不難到達,就在亞利桑那北部的小城佩奇(Page)城外。但是這個景點隸屬納瓦霍部落管轄,不能自助參觀,必須提前預約tour。遊客交完費需把車停在停車場(收停車費10刀),改乘專門的載人皮卡進入峽谷,由嚮導帶入遊覽。參觀時間有限,自由性很小,算是美中不足的一點。
去羚羊谷的皮卡,是不是有點Safari的感覺?

這是羚羊谷的入口,據說是當年由一個放羊的印第安小姑娘發現的。這種峽谷叫狹縫峽谷(slot canyon),比起山谷,更像是一種頂部有開口的洞穴。

陽光從狹縫頂部照下,打在形狀奇異的巖壁上形成層次分明的光影效果。大概這個地方名聲在外,慕名而來的遊客眾多,我去的那天簡直到了人擠人的地步。人們拿著相機抬頭咔咔拍照,還要留意避讓迎面而來的其他觀光團。這個地方好看是好看,只是少了份悠閒和清淨。





中午11-12點之間太陽當空,是一天中觀賞光柱的最佳時間。當然這段時間的tour也比其他時段貴出一些。另外還有專門的攝影團,允許帶腳架,停留時間也較長,適合特地前來攝影的遊客。

一直向前走就能到達羚羊谷的另一個出口。

羚羊谷其實有兩個,上面的照片都出自上羚羊谷,下羚羊谷就在馬路對面,裂縫較寬,兩邊的巖壁層疊交織的光影效果略為遜色,所以遊客較少。
佩奇周邊另一個有名的景點是馬蹄灣(Horseshoe Bend),從US89路邊步行一小段路就可到達。科羅拉多河在此完成一個270度馬蹄形迴旋,水流速度變緩,長滿了水藻,“紅河”在這裡變成了綠色。綠色的河水與褐色的岩石形成強烈的反差,視覺衝擊力極強。更重要的是,比起價格高昂的羚羊谷,它是免費的

因為早晨太陽被東邊的懸崖遮擋,會在“馬蹄”上投下巨大陰影,因此拍攝馬蹄灣最好在上午11點之後。而這個時候恰好又是參觀羚羊谷的最好時間,對於想一天之內走完這兩個景點的朋友,建議先去羚羊谷,再來馬蹄灣。早晨的時候就去鮑威爾湖逛逛吧。
在旅遊旺季,佩奇的旅館非常搶手,像速8之類的連鎖都要150刀以上,這時候營地住宿是個不錯的選擇。佩奇周邊的營地有很多,像Wahweap Campground、Lake Powell Campground等營地都經營得很好,可以考慮。
跋山涉水錫安國家公園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詩篇137:1》)
“錫安”這個名字來自猶太教經典,是耶和華的居所,也是他立大衛為王的地方。耶路撒冷老城南面的山坡即以錫安命名,很多時候,錫安一詞等同於耶路撒冷。當年不被基督教主流接受的摩門教徒來到此地,面對巍峨的石壁,以為回到了聖地,遂以錫安之名冠之。

那是亞利桑那州最熱的時候,我帶著滿滿一後備箱的露營裝備獨自驅車北上。經過弗拉格斯塔夫(Flagstaff)北部荒原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到那堵如同絕境長城般綿延高聳的山崖背後。

我在一個小鎮的超市停車場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沿著9號公路從東門進入錫安國家公園。在這裡,路面變成了罕見的紅色,這條路彎彎曲曲地盤山而走,大約半小時才能開到遊客中心。路兩旁的風景極美。後面的幾天裡,這條路我來來回回開了6趟,沒有一次覺得審美疲勞。




選好營地後,我把車停到遊客中心,搭乘園內巴士進入錫安峽谷。從公園管理員處得知,自97年開始這裡的遊客數量突破240萬,為控制車流和解決停車問題,公園引入了巴士系統,每年4月到11月的旅遊旺季,峽谷內的觀光道路是不允許私家車進入的。這在全美國家公園裡並不多見。
公園裡有三座山峰,借用了舊約人物的名字,分別叫做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得知,當年猶他州命名的時候,作為摩門教的大本營,曾提議把州名也取作“錫安”,如此宗教色彩濃厚的名字遭到了聯邦政府否決,而當今的名字猶他(Utah)則由當地印第安部落尤特(Ute)變化而來。

這個國家公園有幾條非常有名的trail,天使降臨(Angel’s Landing)是最著名的一條。這條trail全長5.4英里(8.7公里),1488英尺(453米)的爬升。前半段是曲折的山路,後半程是驚險刺激的絕壁。


沿鋪裝步道盤旋而上,走了無數個之字形拐彎後,眼前出現一棟小木屋(廁所),一堵高聳而陡峭的巖體出現在前方,看到它我才能想象為什麼叫它“天使降臨”了。

最後1英里的路只能抓著鐵索攀登,兩邊都是懸崖。對於有恐高症的人來說,這裡就是地獄。



回看一眼走過的路

到了頂端,兩邊都是絕佳的風景。一邊是盡收眼底的錫安峽谷,另一邊是色彩紛呈的巖壁。


對面還有一條trail通向更高處的觀察點觀景臺(observation point)

從四百多米高的垂直懸崖向下看,流經山谷的維珍河(Virgin River)在夏天正值枯水季,水量並不大。


攀登天使降臨有些考驗體能,尤其是夏天要帶足夠的水。我的經驗是全程至少兩升水,我出發前嫌重只帶了一升,結果下去的時候渴得要命。回到谷底我順便走了翡翠池小道(Emerald Pool Trail), 只是山石叢中幾潭淺淺的積水,遠沒有名字這麼漂亮,失望得很,還不如路邊的風景。
路邊的風景▼


關於Angel’s Landing 最新資訊:
2022年4月開始實行新規,需要申請徒步許可證。
網上:1月3日-1月20日之間申請4/5月許可證,4月1日-4月20日之間申請6/7/8月許可證,7月1日-7月20日之間申請9/10/11月許可證。或提前一天抽第二天的許可證,下午3點前刷,4點出結果。
申請網站:recreation.gov/permits/4675310
回到營地我早早搭好帳篷,用氣爐煮了吃的。這裡的地面土質很淺,幾寸深得地方往往是岩石,帳釘得紮好幾回才敲得下去。

營地後面就是河,河水很清澈,可以下去痛快地洗個澡。

洗完澡等太陽下山,舒舒服服地鑽進帳篷,很快就能睡著。不下雨的晚上我把帳篷頂部的防水布開啟,透過網紗可以看見滿天的星星,耳邊只能聽見水聲和不知名的蟲聲,這樣的感覺真好。
這個營地,我一連住了三個晚上。

早晨起來有小鹿在營地周圍吃草,這是在大峽谷底邂逅過的黑尾鹿。以後每個早晨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錫安另一條有名的trail是峽谷深處的小徑The Narrows,顧名思義,就是一條非常狹窄的河谷。如果說Angel’s Landing是跋山,那麼The Narrows就是涉水了。前往這條步道需乘坐巴士到達最後一站Temple of Sinawava,沿著小河走一條鋪設好的Riverside Walk,路的盡頭便是The Narrows的起點。
路上有很多松鼠竄來竄去,我坐在路邊吃東西時一隻大膽的松鼠噌噌跳到我大腿上,站起來伸出爪子搶我麵包,我舉得高高的不給它吃,這一戲劇感十足的畫面引得路人紛紛對著我倆拍照。僵持了一會兒,它又溜下去啃我放在袋子裡的蘋果。我趕緊把袋子收了起來。見從我這兒得不到好處,它就怏怏跑開了。不是我吝嗇,不餵食野生動物,這是戶外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
在The Narrows的trailhead,有人在換溯溪鞋。如果沒有登山杖的話,附近小鎮Springdale的商店可以租到圖中的木棍。而我是什麼都沒有就吭哧吭哧下水了。


相比昨天的路,今天就顯得很悠閒了。

這條trail全長近10英里(16公里),沿峽谷溯溪而上,實際上並沒有嚴格意義的盡頭,在上游你可以選擇任意一條支流繼續走。而要走完規劃好的那一段,全程至少需要8個小時。

很難想象,兩邊的岩石是被這樣的涓涓細流切開的。

小朋友也來徒步

頭頂藍天白雲

越往深處道路越狹窄,巖壁也變得愈發雄奇。


在半路遇到了來自密歇根州的大鬍子Ian, 好友Jordan, 弟弟Iven和他老爸,於是和他們邊聊邊走。Jordan很高興地說他們昨天遇到了一個新朋友,今天又有一個了。走了一段路Jordan突然指著我說:你就是在路上和松鼠搶食的那個吧,轉頭問Ian,是吧,就是他!對了,我有照片為證!

有兩根登山杖的老爸迅速體現出了裝備優勢,每次都把我們甩得老遠,在遠處等我們時墨鏡反射出酷酷的光芒。Jordan則十分健談,有幾分加拿大口音的他一路跟我聊個沒完,一會兒就混了個熟,好多次在水深的地方他都把自己的登山杖給我,我倒用不著,不過也領了他的好意。高中剛畢業的Iven比較靦腆,大學打算修音樂,在此之前想學習潛水,對於今後從事什麼還沒有確定的目標,是對什麼都感興趣的那種。有點嬉皮風的Ian看上去足有40歲,其實只有25,戴著頭巾活像個聖誕老人。
聽他們說峽谷深處有一道瀑布,他們準備去那兒玩。我要在天黑前回營地做飯,還準備去遊客中心給相機充電,就打算返回。我喜歡有挑戰的跋涉,也不拒絕悠閒的漫步。今天很愉快地淌了一天水,遇到幾個有趣的同伴,也算盡興而歸。

那天坐在vistor center長椅上寫日記的時候,又碰到了他們幾個。Jordan和Ian在排隊問ranger問題什麼的,Iven一眼就看見了我,走過來叫我,說他們後來又走了一個半小時,還是沒能到達瀑布那兒。明天他們要走另一條trail,問我要不要一起。我說明天我要去The Wave,後天就離開Zion了。很遺憾。
Zion南門外就是一個叫Springdale的小鎮,住宿、餐廳、商店、影院、藝術館一應俱全,估摸是因旅遊業而發展起來的。從visitor center往南出園門有免費的巴士開到Springdale的各個地方,汽車站邊上就有一個付費的洗浴間,鎮上還有兩個,具體名字記不清了,可以找visitor center的ranger要。
Zion的營地資訊:
公園裡邊的兩個營地South Campground和Watchman Campground,Watchman可以提前預定,South則是先到先得。兩個營地都傍水,走幾步就是清澈的小溪,沙子鬆鬆軟軟,很舒服。
Watchman Campground
位置:園內
GPS:37.1981 N – 112.9849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178
費用:16-20刀
供水:有
點評:離訪客中心很近,營位預訂網址 recreation.gov
South Campground
位置:園內
GPS:37.2049 N – 112.9838 W
開放時間:3月-10月
營位數量:127
費用:16刀
供水:有
點評:環境非常好。旺季營位很緊張,我8月份上午10點左右過去還有大約1/3的空位,下午1點過來就基本滿了,所以要儘早過去佔。
不可思議的波浪
你相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
每天嚴格限制20人進入,其中10個名額提前四個月網上搖號,其餘10人提前一天現場搖號。
進入這個地方,沒有任何鋪設好的道路,沒有指示方向的路標,一切只能靠一張簡陋的地圖。
這個地方直接隸屬美國國土資源部管轄,被劃定為特殊管理地區,從不對外宣傳,也不在公開出版的地圖上標出,甚至大部分美國人都未曾聽說過。
這個地方就是The Wave(國內叫它波浪谷)。

一窺波浪谷真容對於本地人都太難了,更別說時間精打細算的普通遊客了。我曾嘗試過網上搖號的辦法,BUT, 一年的申請者接近十萬人,平均下來每天有270人之多,10張票,概率為3.7%……而由於各種條件約束,猜測每天去現場搖號者則會少得多。於是在Zion的幾天裡,我每天早上都開車一個半小時去Kanab的辦公室抽籤,一連抽了兩天。第一天有18組人,抽了4組,我沒中;第二天22組,我是第四個中籤的人。
這是抽籤辦公室,我第一天在附近停車場的車上蜷了一夜,大清早來的時候一個人也沒有,但等到8點半這裡就停滿了車。

卡納布這個巴掌大的小鎮,街上幾乎看不到人,而這個小小的辦公室卻擠滿了人。我在的這兩天每天都有50多人前來碰運氣,分別來自美國、德國、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日本、中國……簡直就像聯合國會議。在這裡工作的老奶奶說這間房子最多擠過200多個人,8月和2月算是一年中人最少的時候。網上的抽籤更加激烈,經過統計,去年一年的申請者接近十萬人,平均下來每天有270人之多。很多人為此專門在Kanab住下,每天都來,可見The Wave的吸引力之大。
在這樣的前提下,中籤者不比中獎的興奮勁兒差。在此工作的Ron大叔給我們講笑話,說記得有一回,一箇中籤者聽到自己的號碼後激動地從椅子上跳了起來,親吻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還曾有一個倒黴的傢伙屢抽不中,抽了無數回,終於有一天中了,手舞足蹈地大叫著 “我中了!我中了!” 奪門而去再也沒回來……沒錯!再也沒回來拿許可證!(怎麼聽起來有點像范進中舉
)
這倆故事引得大家大笑,瞬間緩解了抽籤前的緊張氣氛。

這是搖號的鐵籠子,每個小球上的編號都對應一個小組,原始而有趣,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小球滾出籠子的那一刻了。

搖號完成後老奶奶請“中獎”者留下,像模像樣給我們上了一堂課。講了注意事項,很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問題。結束後意味著第二天就可以出發去波浪谷啦!

具體抽籤規則如下:
1. 抽籤每天早上9:00在Kanab的遊客中心辦公室準時進行,8:30開始登記。當天抽的是第二天的許可證。
2. 結伴而行的遊客成為一個小組,每組派一名代表抽籤,中了發放整組的許可證。但每組最多不得超過6人。
3. 不論抽籤人數多少,10個名額抽完為止。(2021年開始每天12現場個名額,網申48個名額)
4. 當剩餘許可證數量少於中籤小組人數的情況下,小組可以選擇由一部分人前往,也可選擇全組放棄。比如還剩下2張許可證的時候,中籤的小組有3人,那麼小組可以讓其中兩個人前往,也可以棄權,把名額留給其他遊客。
5. 網上提前4個月申請,申請網站:recreation.gov/permits/274309
波浪谷的位置很隱蔽,在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的邊境線上,周圍沒有人煙,離這個搖號辦公室十萬八千里,要不是辦公室發的地圖,我在Google maps上根本找不到。第二天我沿著一條荒涼的石子路開到trailhead的停車場,把許可證栓到揹包上開始向波浪出發。

當場搖號的許可證時綠色的,網上搖來的則是粉紅色的。沒有許可證非法闖入,若被巡邏員發現,會面臨高達200美金的罰款。
這樣的體驗讓我非常興奮,一方面是機會來之不易,另一方面是拿著地圖去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美景,就像拿著藏寶圖尋找失落的寶藏,本身更像一種探險。這張地圖被我儲存了一路,因為丟了的話可能就再也摸不回來了。前些年有一對加州的夫婦在裡邊迷路,喝完了水,等搜救人員找到時已不幸脫水身亡。

穿過一條幹涸的河床,越過一個小沙丘後,前方豁然開朗,波浪谷就藏在遠處的山丘裡,一點也看不出來吧。

其實路上不難發現前人在沙子上留下的腳印,只留意一下腳印,還是不會偏離方向太遠的。


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地面很奇怪,好像走到了怪獸的大腦上。

大約在荒野中徒步一個半小時,踩著流沙爬上一座小丘後,波浪谷就這樣猝不及防展現在了眼前。令人感慨怎樣的文字描述都是多餘的。




由於嚴格人數限制,這種神級景點可以隨意拍出這樣的照片,不用擔心路人出鏡。



當然,每天20人的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護這處地質奇觀。不建造任何人工設施,不開發,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環保策略並不是在每個國家都能落實的。這需各方面利益相關者高度的責任感和自律心。很顯然,假如在這個地方設立景點,收取門票,絕對是一棵常青的搖錢樹。然而,存在了一年又一年的近乎苛刻的遠足樂透證明了政府保護荒野的決心。
我想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國的荒野保護政策。在美國,受保護的荒野比重相當大,約佔國土面積的27%,幾乎達到全球保護區面積的十分之一。而這些受保護的荒野分別由四個部門管理: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森林管理局(U.S. Forest Service)、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和國土資源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前三個部門界限明確,各司其職,而剩下的土地就由國土資源局管理。在這個國家,最亟需保護的荒野往往會成為國家公園,有一些是為了保護特殊的地貌,比如黃石,一些則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比如大沼澤。在國家公園裡,荒野的受保護的級別通常是最高的,土地一旦被劃入國家公園的範圍便宣告了永久不受第三方的開發。國家公園也是美國公路最少的地方之一,往往就是一條公路貫穿其中,其餘部分要靠步行才能到達。因為在其中每修建一條公路,都要通過總統親自簽字授權。管理國家公園很重要的一項舉措是公園的經費和盈利相互獨立:經營靠聯邦撥款,門票收入上繳聯邦。也就是說公園的創收不會直接投入到開發中。這樣的好處是,公園不會大張旗鼓地搞建設吸引遊客,挖空心思牟利,再把賺到的錢投入開發,吸引更多的人。這種站在旅遊資源開發者角度上不成功的模式很好地遏制了利益驅使的過度開發,讓生態保護站在了經濟利益之前。

不過從另一角度講,保護自然的前提是要認識自然,當然要讓人們有機會見識它,接觸它,不然站在人類的立場上講,這片荒野就是沒有價值的。我當然也不希望所有的荒野都圍上了柵欄,掛上“禁止入內”的標誌,但我希望人們能在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儘量少做一些不可逆轉的改變(比如修建永久性設施),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什麼也不要留下,什麼也不要帶走,leave it wild!
這類岩層在地質學上叫納瓦霍砂岩, 在侏羅紀時期形成,在這一帶可以發現恐龍的腳印。除了波浪外,附近的一些地貌也很奇特,簡直就像外星球的景色。




囉哩八嗦說了一堆正經的,下面聊聊我在The Wave遇到的人吧,
一對歐洲夫婦。男的是義大利人,女的來自西班牙。昨天在抽籤辦公室就照過面。抽到第一張籤的是一個5人家庭,我開車過來的路上就看到他們回去了。第二張籤被兩個日本男生抽到,徒步中途碰到他們出來。第三張被我抽到。最後一張被一個從德州趕來的小夥抽得,遺憾的是他們有三人,這是他連續第二天抽到最後一簽,繼續棄權。於是這對歐洲夫婦喜出望外抽到了原本不屬於他們的許可證。義大利男人很熱情,給我拍了好多照。說,這個角度很好,站這兒,咔嚓。那個是windows桌面桌布,這樣走過來,咔嚓。多虧了他們我才留下好多和The Wave的合影。過了會兒他們要走,問我要不要一起,我還想待一會兒,就讓他們先走,快走遠時我和西班牙女子揮手說 Adios! 她轉過來大聲問我中文告別怎麼說,我說“再見”,然後她遠遠揮手喊 “再見!”。
原本就以為這樣和他們告別了,待我磨磨蹭蹭了很久離開那兒時,沒想到在途中又追上他們了。我說你們怎麼還在這兒。他們說:“不是要找回去的路麼,研究地圖,GPS定位什麼的耽擱了。話說你怎麼走這麼快?來的時候我們就在你後面,看你從不看地圖,一口氣奔來我們追都追不上,跟著你省了好大勁。” 我說我有看地圖啊,大概我方向感比較好,一看就明白了。

路上聊著各自去過的地方,不一會兒就回到了進來的幹河床上,這時候碰到了一個從河床那頭來的小夥,他說那邊是一個山谷,最窄處只有展開雙臂那麼寬,他走了一整天我們是他唯一碰到的人。我說可不是麼,這麼熱的天除了我們中樂透非來不可的人誰會過來呀。他茫然地問“樂透?”,然後義大利男人就描述籠子呀,小球呀,他恍然大悟點頭說 “這真的是的的確確的樂透啊……” 小夥告訴我們他正在搬家旅行,新家在科羅拉多的Durango。所謂搬家旅行,就是把所有家當裝車上,在搬去新家的途中一路玩過去,真愜意。我說我去過Durango,那是我第一次野營(非營地露營)的地方,很美。
回到停車場,小夥說往北的近路可以走了。我們問那些泥坑對於我們這些二驅車真的沒問題嗎。他說,要不這樣,你們開在前面,我在後面接應。於是我帶頭,小夥開著大皮卡慢慢跟著,顛顛簸簸開到了高速上。他往相反方向開去科州,我和歐洲夫婦到了Kanab分別。

第二天睡個飽覺,沒有早起。Zion照例是空氣剔透的一天。博物館背後的群山崢嶸,天像海一樣藍。如果不用離開,我真想在這兒一天一天住下去。
驚豔布萊斯
離開錫安,我前往東北邊的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Bryce Canyon NP)。拐進猶他12號公路的時候會經過紅峽谷,可以明顯感受到岩石顏色的變化。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再見過比這更紅的石頭。


布萊斯峽谷的景色可謂驚豔來形容,第一眼看到時不得不為之震撼!


這些整齊排列的石柱被叫做 “hoodoo”,當地印第安人相信早在他們出現之前,這裡生活著一些由動物變化而來的人類“Legend People”,他們本性惡劣,為非作歹,最終被郊狼 (Coyote) 變成了石頭。


那麼這些石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科羅拉多高原從北到南有五個階梯,岩石分別呈現出粉紅、灰、白、硃紅和巧克力色,這些顏色的差異是由不同年代的礦物沉積造成的。布萊斯峽谷所在的龐沙岡特高原(Paunsaugunt Plateau)是整個大階梯的頂級,海拔超過2500米,常年250天以上有積雪。在冰雪長年累月的沖刷下,岩石外層鬆軟的部分逐漸脫落,只剩下較為堅固的石核,成為hoodoo。
這張圖同樣解釋了Zion和大峽谷岩石顏色的問題▼

這些hoodoo總有一天會消失,如今的山丘部分將成為新的hoodoo。

我沿著Navajo Trail走下去,這裡被叫做“華爾街”,兩邊的岩石像林立的大樓。


下到谷底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色,好像原先你在欣賞一組盆景,現在你成了盆景中的小人。

岩石在陽光下反射出鮮豔的類似金屬的光澤

谷底的針葉林

個人認為下谷的話,皇後花園(Queen’s Garden)不能錯過。




布萊斯峽谷是個狹長的公園,從主景區往南一直開半小時左右可到達Yovimpa Point。我那天沒開過去,是因為開了一半實在餓得不行,不想回營地煮麵吃,就出了公園在附近的鎮上找了個餐廳點了雞肉土豆米飯,還沒上菜就把免費的麵包都狼吞虎嚥吃完了。我想那天我看上去就像好多天沒吃飯的流浪漢。


布萊斯峽谷有兩個營地North Campground、Sunset Campground:
North Campground
位置:進公園大門過訪客中心第一個路口左拐
GPS:37.6383 N – 112.1671 W
開放時間:全年(部分營位)
營位數量:99
費用:15刀
供水:有
點評:這個營地在針葉林中,挨著峽谷邊緣,走幾步就可欣賞天然劇場,離訪客中心很近。全部營位先到先得。由於地處高原,除了盛夏其他時間晚上降溫幅度很大,要適當注意防寒。
Sunset Campground
位置:過了Sunset Point第一個路口左拐
GPS:37.6229 N – 112.1744 W
開放時間:5-9月
營位數量:100
費用:15刀
供水:有
點評:離Sunset Point很近,20個營位可在recreation.gov預訂,其餘都是先到先得。
下面說說怎麼佔營地吧。
美國基本上所有國家公園都有先到先得的營地,也就是說不能提前預定。這些營地為那些沒有提前制定行程的遊客提供了露營機會。一般公園地圖上都標明瞭營地位置,你也可以在大門買票的時候詢問售票員營地情況。如果當天園內所有營地已滿,工作人員會在門口豎起標識,以防有些特地來露營的遊客買了冤枉票。
除了幾個最有名的公園,如大峽谷營地入口有刷卡機外,其他營地都實行信封繳費。進營地後都會有個小房子或小亭子,牆上掛著一個郵箱,邊上會有一疊黃色的信封。你取一個,進去找好營位後把有關資訊寫在信封上,然後把小條撕下來,夾在寫有營位號碼的柱子上。在信封裡放入相應的現金(也可以填寫信用卡資訊),回到入口處把信封投入郵箱。佔營位就算完成,你就可以放心跑去撒歡了~~

布萊斯峽谷周圍沒什麼住宿,所以在公園露營的一大好處是可以看日出。晒兩張在Sunrise Point拍的峽谷日出。


圓頂礁一瞥
從布萊斯出來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好,經過大階梯-伊斯卡蘭特國家紀念地(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M)一路走走停停。

這花大家都熟悉,我在南猶他的時候正值它們的花期。有時候挺奇怪,偶然停車發現路邊的花花草草,反而比看多了的大山大河更令人驚喜。

這條曾被評為全美最佳的景觀公路一點也不乏味,移步換景,處處佳境。站在高處遠眺伊斯卡蘭特盆地(Escalante Basin),這是科羅拉多高原地質層的最頂級,顏色以白色和粉紅為主。

森林中的湖泊

圓頂礁國家公園(Capitol Reef NP)算是猶他五園中最不出名的一個,因為不順路,所以容易被人忽略,訪客寥寥。這個國家公園不要門票,但有一條8英里長的收費觀光公路。我去的這天恰巧是國家公園紀念日,這條公路也免費參觀。

這條路上好看的,大概要數這些色彩斑斕的被稱為“礁(reef)”的山石了。




路的盡頭是兩條未鋪裝的石子路,通向Grand Wash和Capitol Gorger谷地,有些老外駕著越野車開了進去,鑑於車況,我就沒有嘗試。

從景觀公路出來後,我去訪客中心待了會兒,看到西邊有一條步道Hitchman Bridge Trail,就去走了一遭。

這條步道上的一塊大岩石酷似國會山的大圓頂(Capitol),我猜測公園名中的“圓頂”得名於此。

炎熱的天氣trail上的人非常少

trail的終點是一座自然橋(Natural Bridge),這樣的景觀在南猶他隨處可見,最集中的地方則成了另一個國家公園——拱門。

這一大片區域都位於板塊抬升隆起的河谷皺褶(Waterpocket Fold)上。低窪的河谷彙集了附近的雨水,形成一小片綠洲。從遊客中心往南開一段路還有個果園,遊客可以免費採摘和品嚐果實。

我在圓頂礁只停留了短短半天就離開了,其實猶他南部的每個國家公園都值得花上2-3天時間細細探索,因為這個地方濃縮了太多獨特的地質奇觀。如圓頂礁,因無人提及,才愈顯神祕。
大鹽湖
南猶他的幾個國家公園幾乎薈萃了全州的精華,再往北,所能提及的無外乎大鹽湖了。圍繞大鹽湖有幾個州立公園。離鹽湖城最近的一個在湖的南側,叫Great Salt Lake State Marina。從鹽湖城往西沿80號公路一直開,在104號出口下高速就到了。

大鹽湖是北美最大的鹹水湖,成因與死海相仿:湖泊是數條河流的終點,河水的注入帶進了大量礦物質,由於沒有出口,水分蒸發導致鹽分沉積,最終形成鹽湖。湖南岸有廣闊的鹽鹼地,很多鹽湖城市民來此處散步。
這個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是1893年建造的一處水上樂園遺址Saltair,如今孤零零地佇立在岸邊。

湖水量受溫度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原先的建築是建在水中央的,可見一百年來湖區面積有較大萎縮。
圖片來源於網路▼

Great Salt Lake State Marina是個小渡口,週末有人從這裡楊帆起航。


大鹽湖觀光的另一個去處是羚羊島(Antelope Island)。進入羚羊島的唯一道路是島的東北端一條跨越水面的 Antelope Island Rd。島上有hiking的路線以及營地,南邊道路的盡頭還有一個供參觀的農場。
個人認為夏天並不是來大鹽湖觀光的好時間,因為高溫使鹽湖裡滷蟲 (brine shrimp) 的殘骸腐爛加快,散發出難聞的味道不說,還吸引來大量的滷蠅(brine fly)聚集在岸邊,這些小蒼蠅有時會像龍捲風一樣纏上你,很難躲開。不過單論風景,還是挺不錯的。



海鷗是這裡的常客


關於大鹽湖的海鷗,還有一個故事。當年在東部受排擠的摩門教徒一路西遷,歷經萬難決定定居於此。第一個冬天,他們種下了冬小麥。第二年的秋天,眼看辛苦栽培了一年的糧食就要豐收了,不知哪兒冒出來成千上萬的蝗蟲撲向了麥田,人們用盡各種辦法都沒法消滅這些昆蟲。眼看糧食將要顆粒無收,沒法熬過這個冬天時,天邊飛來了大群的海鷗。他們餓了就來麥田捉蟲,渴了就去大鹽湖喝水,如此來來回回數天終於消滅了蝗蟲,保住了麥子。於是人們得以長居於此。後來,這裡建起了一座城市,就是鹽湖城。而當年扮演了救世主的海鷗,被人們鑄成了金色的雕像立在聖殿廣場。

羚羊島上有三處營地,Antelope Island Campground,Bridger Bay Campground,White Rocks Campground。我在鹽湖城這些天住在朋友家中,沒有露營,所以不好評論。
在北猶他的幾天裡,我一直住在鹽湖城南部小城Provo的朋友Taylor家中。他在BYU上學,學校以創立者——摩門教第二任先知楊百翰(Brigham Young)命名。既然到了這裡,就講講鹽湖城和摩門教吧,恰好我的好些美國朋友都是教徒,幾年耳濡目染下來對這個宗教也略知一二。
猶他州是美國摩門教的大本營,教徒佔了全州70%的人口。簡單地講,摩門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與基督教其他教派一樣信奉耶穌基督和《聖經》,不同的是,摩門教同時還信奉另一部經書——《摩門經(Book of Mormon)》,這也是教會名字的由來,不過教會更正式的叫法應該是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是新教融合了美洲當地特色誕生的教會。也許提起摩門教,更多的人第一反應是一夫多妻制。其實早在1869年猶他州加入聯邦初期就宣佈廢除了這個制度,現在絕大多數教徒都實行一夫一妻。但2014年該州的一則判案(即布朗判案)又把這個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猶他州的界牌▼

界牌上街景剪影便是此地▼

鹽湖城是一座整潔美麗的城市,東側的瓦薩奇山脈(Wasatch Range)在6月還有隱約的積雪。

聖殿廣場的摩門聖殿。聖殿(Temple)和一般教堂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平時只有級別較高的長老才能隨意進出,普通教徒只有婚禮時才被允許入內。這一點,摩門教似乎和猶太教更相似。

說來有趣,和我同行的好朋友Austin的婚禮就在聖殿舉行,伴郎——他的親弟弟(也是教徒)都沒有資格進去,只能和我們一塊兒坐在門口等。聽他說,原因是他弟弟還沒有完成過full-time的missionary,也就是摩門教傳統上1-2年的異地傳教生活。進入聖殿的資格得由教會長老決定,需要開具一份書面證明,真是嚴苛的教規。也許比起世俗的教堂,聖殿更加聖神莊嚴吧。

進不了聖殿就在邊上的訪客中心看看內部模型。

當年教徒們西遷至此的時候條件極其艱苦,規模巨集大的聖殿就是靠人力和這樣簡陋的器械搭建起來的。

一般聖殿的尖頂不是常見的十字架,而是一個吹喇叭的小金人。他是天使Moroni,傳說他和父親一起撰寫了摩門經,死後化作天使,指引第一任先知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找到經書。


隨後我們參觀了聖殿廣場西邊的教會歷史博物館。一樓是很大的議事廳,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架巨大的管風琴。一位老奶奶接待了我們,並一路為我們免費講解。二樓的展廳陳列的大多是《摩門經》中的插畫和一些歷史人物塑像和照片。
走馬觀花途中,一幅油畫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幅畫描繪的是耶穌基督在古代美洲再次降臨,開化當地原住民的場景。背後的瑪雅金字塔突然讓我想起另外一個人,那便是瑪雅傳說中的庫庫爾坎(Kukulkán)。他在記載中是一個東渡而來的白人,身材高大,蓄著鬍子,教給尚處蠻荒的當地人曆法、建築、醫藥和農耕知識;並且處處宣揚文明和慈悲,主張廢除殺人祭祀的傳統,提倡用鮮花和果品祭祀。無獨有偶的是,在美洲其他部落傳說中,都有這個人的影子,比如阿茲特克文明中的奎札科特爾(Quetzalcoatl),印加文明中的維拉科查(Viracocha),無一例外都被描述為面板白皙、身材高大、留著鬍鬚的聖人形象。而這些描述正好跟耶穌完全吻合。在《摩門經》中,主要講述的是耶穌復活後引領李海(Lehi)為首的信徒們走出耶路撒冷,離開阿拉伯半島,並渡海最終到達美洲的故事。主流基督教派(天主教、新教)對《摩門經》嗤之以鼻,認為其不過是杜撰而來,斥之為異端邪說,這也是摩門教和主流教會的最大分歧。若能在書中找到更多中美洲文化的證據,確認耶穌和庫庫爾坎(或奎札科特爾、維拉科查)為同一人,是否能證明《摩門經》中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確有其事?懷著這樣的興奮,我後來細細翻閱了《摩門經》,失望的是其中的描述和美洲歷史與考古發現大相徑庭,一絲吻合之處都沒有找到……
耶穌在美洲傳教 ▼

聖殿廣場不遠的山坡上就是猶他議會大廈,外形與華盛頓的國會大廈非常相似。

大門前的這坨可不是粑粑和蒼蠅,看(di)清(que)楚(hen)了(xiang),這是蜂巢和蜜蜂。猶他州也被稱為蜂巢州(beehive state),聽我朋友說是因為猶他人民個個都是勤勞的小工蜂

蜂巢還出現在門把手上

高速路牌也是蜂巢

鹽湖城附近也有一些hiking的好去處,我們一行人去了Mary Lake,山坳裡的一個小湖。trail上尚有積雪,冬天是很棒的滑雪場。

我的朋友Zea

清幽的山谷與湖泊


大家一起玩跳水

那天晚上我們在山腳下的河邊點起篝火,大家陸陸續續到齊了,一共十幾個人,聽說都是以前一起在佛羅里達傳教相識的,有的快5年沒見,都成了家。全職傳教(full-time missonary)是摩門教一項特有的傳統,即教會成員奉獻1-2年時間遠走他鄉,在當地生活傳教。去哪兒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聽候排遣。有的人遠赴捷克,巴西或日本,而更多的人去了本土的其他州。許多教徒把傳教地視為上帝的安排,有時也是一種註定的緣分。比如Austin,當年在佛羅里達小城Tampa傳教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前來旅行的美麗墨西哥姑娘,四年後再次相見並墜入愛河,並結了婚。他說有時睡著,覺得醒來就會回到那個時候,聞到充滿熱帶植物辛冽清香的潮溼空氣。很多年過去了,佛羅里達的日子還經常出現在他夢裡,彷彿還在繼續一樣。
大家圍坐在篝火邊,燒烤,彈吉他,聊著當年的趣事,每個人的臉都被火苗映得通紅。我作為唯一的外人,在他們中間也能感受到濃濃的友情和久別重逢的喜悅。那一晚是我在北猶他最美的回憶。
天空之島
我沿猶他24號公路前往峽谷地,這條公路可謂是十分荒涼,沿途鮮有綠樹,道兩旁都是光禿禿的山石和土丘。百無聊賴中遠遠看見前方的山坡上坐著一個人,一想,不對啊,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哪來的人,一定是塊石頭。等開近了,石頭的坐姿、五官慢慢變得清晰,甚至手臂上衣服的細節都展現出來。我陡然一驚,天哪,真是一個人!不過不對啊,這個距離這樣的尺寸的人應該是個巨人!我的心一下跳到嗓子眼上,屏息開到跟前才發現不過是塊人形的石頭。我鬆了一口氣,虛驚一場。才開過一個彎,右側山坡上出現連綿不絕的深紅色岩石,顏色和青黑的山體明顯區分開來,輪廓分明,在我眼中它們逐漸變成了復活節島的石像,只是埋得更深,只從山坡露出一張側臉,排成一排,面朝公路,眼睛、鼻樑和脣部的線條惟妙惟肖。這是一個十分詭異的情境,我真切覺得自己穿行在一排匪夷所思的巨型石像中間,幾秒後我的判斷恢復了過來,這才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幻覺。一想今天只顧著趕路,已將近七個小時沒吃過東西,一定是餓暈了,可身邊除了泡麵已經沒別的東西可吃。
幸好沒過多久便路過一個小鎮,準確的說是路邊零星的屋舍。看到第一塊寫有某某Market的牌子時我便停下,急著去找吃的。這好像是一傢俬人經營的雜貨店,裡邊貨架空空,我買了幾根剩下的香蕉和一盒甜膩不堪的cookie,已顧不得味道坐在車上大嚼起來,感覺自己又復活了。
猶他24號道路,路邊酷似佛塔的岩石▼

我是在傍晚到達Moab的,在城裡補充了補給,夜宿在峽谷地公園外的盜馬賊營地(Horse Thief Campground)。營地的地勢很高,風非常大,把我扔在營地的帳篷吹得很遠,估計是ranger幫我撿回來放在野餐桌上用石頭壓著。
我的氣爐沒有防風罩,營位四周又毫無遮攔,只能用身體擋著煮麵,十分艱難。

通往峽谷地的公路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去公園看日出。由於太早,公園門口都無人值守,一路一個人也沒遇到。走了一條很短的trail來到天空之島的Mesa Arch,可以說是整個國家公園最壯觀的觀景點,視野非常開闊。

站在這樣的地方,唯一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渺小。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峽谷地這個地方:發源於落基山脈的格林河和科羅拉多河在此地交匯,形成壯觀的峽谷帶,並把這個國家公園劃分成三個區:針區(Neddles)、迷宮(Maze)和天空之島(Island in the sky)。三個區域之間並不互相連線,需要繞很遠的路從不同的入口進去。
峽谷地的主要樂趣是下到谷地四驅越野,能玩上好些天,條件所限,我就只能純粹地觀光了。
隱約可以看到峽谷深處的科羅拉多河。似曾相識的景觀讓我想到大峽谷,不過這一次我站在了更高的地方。

我沿著懸崖走著。這天天氣陰沉,密雲卻不雨,溼潤的水汽也讓岩石的紅色更為明顯。

這塊石頭很好玩,像一架剛降落的飛碟。

這種幾乎是垂直的凹陷彷彿某個龐然大物在大地上留下的腳印,我覺得只有在這樣的高處才能直觀感受大自然刀削斧鑿的巨大力量。



再來幾張黑白的Mesa Arch



出門的時候才看到收費處張貼著昨天的告示:營地當日免費開放!後悔昨天沒有多開幾英里宿公園了。
營地資訊:
Willow Flat Campground
位置:園內,過了訪客中心第一個岔路口右拐,幾十米後左手邊就是了
GPS:38.3833 N; – 109.8884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12
費用:10刀
供水:無
點評:天空之島區域唯一營地,營位數非常有限。先到先得。就在Mesa Arch旁邊,看日出非常方便。
另有兩個在園外的營地,均屬國土資源部管理:
Horsethief Campground
位置:園外,離公園大門3英里左右的路邊。
GPS:38.5850 N; – 109.8106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56
費用:15刀
供水:無
點評:坑廁,沒有水源。全部營位先到先得。
Lone Mesa Group Campground
位置:園外,離公園大門5英里左右的路邊。
GPS:38.6360 N; – 109.8048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5
費用:4刀/人 * 營位最少容納人數+預訂費20刀
供水:無
點評:ABCDE 5個集體營位,每個營位可容納20-40人不等。每晚費用至少是(4*該營位最少容納人數),多出人數補加,另外預訂需繳20刀預訂費。比較適合組團。這個營地還有馬樁可以拴馬,是不是很酷!
出了公園門不遠的岔路右拐還有個死馬點州立公園(Deadhorse Point SP),景色也蔚為壯觀。

神奇拱門
如果你是個戶外運動愛好者,那猶他南部的小城Moab(摩押,巴勒斯坦地區古國名。發現猶他州很喜歡用《舊約》裡的地名)絕對是個不二之選。這裡幾乎適合所有的戶外專案:攀巖、山地車、獨木舟、四驅越野…..這個城市彷彿就是為探險而建的,路上隨處可見載著皮划艇的皮卡,城周圍的巖壁上也常常掛滿了人。如果你是個攝影愛好者,並且喜歡形狀怪異的石頭的話,那就更應該來Moab,因為這裡有拱門國家公園。
拱門國家公園最獨特的景觀要數拱門了( 廢話!)。別的地方,單個自然形成的石拱門就可以成為一道迷人風景,如世界各地的象鼻山、彩虹橋,而這兒的拱門卻是成打出現。僅僅這個國家公園裡,就有超過2000個拱門!
鼎鼎有名的Delicate Arch。入園必去之地。黃昏是最適合拍攝的時間,落日的餘暉會投在拱門上,屆時各種長槍短炮會齊聚在此。一天中的這一刻它是專屬於攝影師的,遊人會很配合地躲到鏡頭後。

從trail上的“小門”看“大門”

惡魔花園(Devil’s Garden Trail)是非常值得一走的一條trail。中途首先看到的是Landscape Arch,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門。原先還可以爬到上面去,1991年發生了一次岩石脫落,公園關閉了這條小徑。風雨飄搖二十四年,現在拱門最細的地方厚度不足一米,它存在的日子也是過一天少一天。要來的同學得抓緊了。

Tunnel Arch

Navajo Arch

平衡石(Balanced Rock)

Devil’s eye

Turret Arch

Double Arch

三億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海床抬升,岩石風化,無數神奇的拱門誕生又消亡。就像一卷漫長的錄影帶,我們能看到的不過是其中一幀影象。這幀短暫的影象裡,包含了我們今生能看到的所有拱門。其他拱門,在這條時間線上則永遠也不能與我們相遇。人與自然,有時也是一種緣分,不是麼?

為什麼照片這麼少,前言裡說了,這是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帶了相機卻發現忘了充電。記得當時Austin站在Delicate Arch下對我說:也許你這輩子都不會回到這裡。僅僅幾個月後,我試圖打破魔咒,在峽谷地露營的那天再次來到拱門國家公園,但那個傍晚遊客很多,我在停車場始終找不到車位,無奈遠遠看了一眼掉頭離開。至今,我再也沒回到那裡。
我們總以為會有下一次,但人們忘了,命運總是吝嗇的,也許一次稀疏平常的告別即是永別,所以,千萬別等下一次。
營地資訊:
與峽谷地一樣,這個國家公園裡也只有一個營地,位於惡魔花園。
Devils Garden Campground
位置:園內,惡魔花園停車場邊
GPS:38.7802 N, – 109.5907 W
開放時間:全年
營位數量:51
費用:20刀
供水:無
點評:3月-10月接受預訂@recreation.gov,據說營位非常搶手。
我的第一次露營便在拱門國家公園,我當時是和Austin宿在與公園一河之隔的Granstaff營地。從Moab開往Arches途中,在跨過科羅拉多河的橋頭右拐,進入128公路,沿河有至少六七個不錯的營地,Granstaff營地是其中之一,收費10刀。這些營地離公園大門不過十幾分鍾路程,看個日出也來得及,推薦。

“我累了,我想回家”
從US191轉上US163,從猶他的Bluff到亞利桑那的Kayenta這一段,是我走過的最荒涼壯闊,最具神祕感的公路。
煙塵茫茫的地平線上會突然浮現出巨大岩石的輪廓,像拔地而起的樓宇。有時候你會誤以為遠處是個城市,等挨近了才發現原來是些高聳的岩石。這條路上很少碰到車,很多時候就是赭紅色的天和地,中間就只有我一人,以及那些兀然聳立在天邊的巨大岩石。總之我開這條路的體驗非常不真切,總覺得像在另外一個世界。
鵝頸谷州立保護區(Goosenecks State Reserve)▼


墨西哥帽子(Mexican Hat)▼

快開到亞利桑那的地方,有一段路筆直通向遠方的山丘。這裡,就是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停下三年多跨州長跑的地方。有人甚至特地在路邊豎了一塊牌子標記這一地點。

儘管這是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後來一直在想,阿甘為什麼要進行年復一年的長跑,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然後再回頭,不知疲倦地跑下去。記得電影中有個記者問他,這是為了民主嗎,是為了女權嗎,是為了環保嗎?阿甘說,我只是在跑。


I’m pretty tired. I think I’ll go home now.
我不知道他出發的原因,但知道除了跑步,他一路一定想了很多東西。他自己也說,我時常都在想母親,想丹上尉,想珍妮。我發現,有些東西只有在路上,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才會去想。因為在旅途中,人的五感才處於真正開啟的狀態,周圍的環境不斷變化,大腦得以獲得新鮮刺激,不被束縛,這時思想才是自由的。
我清楚記得夜宿錫安的最後一晚。我半夜醒來,睜眼忽然看見漫天繁星。那條閃亮的銀河在我頭頂浩浩蕩蕩鋪展開來,華美無比。我盯著它看,思維變得異常清晰,心想我們之所以看到這條“河”,是因為我們處於銀河系邊緣某條旋臂的末端,我們看到的是它的側面,就像一個盤子從側面看就變成一條線一樣。那條線的中心,無比耀眼璀璨,就像項鍊上那顆最大的寶石,光華奪目,那是整個銀河系的中心,成百上千億個像我們太陽系這般的小星系聚在一起的地方。那樣群星雲集之地,該會是多麼熱鬧非凡,該有多少精彩故事啊。說不定星球大戰中的情節早已在那兒發生,文明更迭,王朝起落,星球湮滅成塵土,歷史流唱為詩歌。那裡的一切都遠超我們想象的恢弘壯闊吧!
那天沒有拍照,用南半球的星空湊圖▼

相比之下,我們的地球實在是太寂寞了,被遺忘在25000光年外的星系邊緣,無人問津。但恰恰在這麼遙遠的角落裡,有人類存在,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情感,生命長到足夠去認識一些人,經歷一些事,體驗一些遠遠超出自然界生存法則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我們的一生,我們的世界,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講都渺小得太過微不足道了。即便是歷史中最有權勢的帝王將相,被傳唱最多的英雄聖人,都已化為塵土,那些銘記他們的人,記載他們的書籍、網路、儲存介質,哪怕是刻在最堅硬的岩石、金屬上的文字,也終將不復存在,更不必說我們現世的物質財富和功名利祿了。但拋開冰冷的天體執行和熵增法則,能夠成為人類,在這個小小世界裡擁有精神和情感,哪怕是彈指一瞬,已然是奇蹟般的福祉。生命中什麼該珍惜,什麼是枉然,突然變得一清二楚。
我不知是什麼時候睡去的,睡著後我做了一個夢。那是個相當奇怪而複雜的夢。一般的夢裡,我們會拿自己以往的經驗和記憶拼湊夢境,就像弗洛依德所說,清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像在按順序閱讀一本書,晚上做夢卻是隨機翻閱,但內容都從書上既有的文字而來。但那一晚,我卻在經歷一個遠遠超出我經驗和理解範圍之外的夢,就像在讀一本別人的書。我夢到的東西無法用文字、言語或者影象完整描述出來,依稀能說出的是我看到了一系列模擬天體執行或者物理規律的複雜演示,在我眼前飛速運動,我似乎又是其中一員,時而是一顆星球,時而是一粒原子,經過一系列撕心裂肺的運動和變化後,歸為一句極其簡單的總結(又好像是一個公式)。這個過程伴隨著密集的啟迪和頓悟,令我戰慄。最後回到平靜的時候,自我消失了,只剩真理。

醒來後,關於這個夢境絕大部分感覺和記憶瞬間消失了。我彷彿被啟示了什麼,卻又像什麼也沒得到一樣。但是那一晚的思考確實改變了我後來看待人生的方式。
六年後,我在床頭夜讀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裡面有段話幾乎和我在錫安那晚所思如出一轍:
“人生實在是渺小極了,他所生存的地方只是地上小小的一個角落,就是那垂諸久遠的身世之譽也是微不足道,那只是靠一些可憐的人們輾轉傳述,他們自己也要很快地死去,他們未必能認識他們自己,更何況老早以前死去的人”(卷三:十)
“全都是朝生暮死的,記憶者和被記憶者都是一樣”(卷四:三十五)
這些東西,是我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永遠不會去想的。
有時上路前並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東西,決定要上路了,然後上路了,僅此而已。阿甘在這裡突然停下,對身後的跟隨者說:我累了,我想回家。大概是他已經得到了想在路上得到的東西。
紀念碑谷,納瓦霍部落的故事
有些地方名字聽上去很陌生,但一看圖片很多人都會覺得有印象。紀念碑谷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後來意外因一個小遊戲火了)。我到達這裡的時候是黃昏,站在遊客中心所在的山崖上,巨大的雲影在地上移動。

這個畫面做過無數電影的背景,早已成了荒蠻的美國西部的象徵。
海一樣的荒漠中,這兩塊石頭像兩隻粗獷的大手,彼此奇巧的對稱。看過那麼多奇特的岩石,我覺得只有這兒才真正稱得上“鬼斧神工”。大自然的雨水風沙,需要多少萬次的巧合碰撞才有機會打造出如此相似的一對映象啊。難怪在那個單車環遊世界的石田裕輔(《不去會死》作者)心中,紀念碑谷是地球自然景色的Top 1。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既不是任何一個國字打頭的景區(國家公園,國家紀念地,國家休閒區)也不是州立公園,而是一個部落公園(Tribal park)。事實上亞利桑那東北部的相當一部分地區,都屬於納瓦霍印第安領地(Navajo Nation)。與一般印第安保留區(Reservation)不同的是,在這裡納瓦霍人有相當的自治權,他們不僅有自己的政府,還有地區的司法和執法系統。和拓荒運動中諸多密西西比河流域印第安部落西遷的遭遇大相徑庭的是,早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他們就定居於此,儘管後來有一次小規模的短途遷徙(史稱The Long Walk),他們最終還是回到了這裡。因為這裡是納瓦霍文化中四座聖山(four sacred peaks)包圍的地方,他們屬於這裡。

我後來查了一些資料,發現比較有意思的是,納瓦霍部落是母系氏族,女兒繼承媽媽的財產和土地,男子結婚後要搬去妻子家,和岳母的族人一起生活。而孩子則往往被認為繼承了母親的血脈。納瓦霍文化中較為重要的編織、彩繪等技藝,一般也由女性傳承。
圖片來源於網路▼

關於這個部落,人們耳熟能詳的當屬二戰時的密碼部隊 wind talker 了。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情報屢屢被日本人破譯,於是他們在納瓦霍人中選拔通訊兵,用鮮為人知的古老納瓦霍語發電報,使得作戰資訊的機密性大大提高,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石。後來這支部隊的事蹟被拍成了電影《風語者》。
紀念碑谷是可以下去的,前提是要對自己的車有信心,還要不怕髒。這條泥巴路非常顛簸,到處都是坑洞和積水。





園區禁止宿營,所以我就沒有在這裡過夜。
離開紀念碑谷,沿160號公路一路東行就會到達四角地(Four Corners)——美國版圖上,唯一四州垂直相交的地方。

當年美墨戰爭以美國掠得墨北大片領土而宣告結束。之後這片土地被劃分成七個州,除去兩邊的加州、內華達和德州,中間的高原地區則像切蛋糕似的被橫平豎直地割成四塊,於是有了獨一無二的四角地。

這個地標建成於1992年,如今算一個國家紀念地,同屬納瓦霍人管轄。

如果你想以最短的時間去相對多的州,那麼來這裡吧,一隻腳就可以同時踏在四個州上。

化石森林
這一天我幾乎開了一天車,到達這個國家公園已經接近傍晚。化石森林是亞利桑那三個國家公園之一(另兩個是大峽谷和薩瓜羅),被US40公路貫穿,地理位置十分方便,卻鮮有人提及。進門時拿了地圖,工作人員來了句“車上沒有化石吧?”,我愣了愣說:“沒有啊”,他哈哈笑道:“這就對了,出來的時候也不能有哦。”
荒漠中芳草萋萋的US40是亞利桑那另一條景觀公路▼

在Vistor Center瞭解到這個公園裡的所有石頭都不能隨便移動和私藏,不然會面臨鉅額罰款。喜歡化石的話,公園南門外專門有紀念品店出售。
這裡的木化石以石質差異分為兩個區,擁有兩個帶有童話色彩的名字:彩虹森林(rainbow forest)和水晶森林(crystal forest)。
彩虹森林


這裡的樹幹被色彩斑斕的礦物質替換,非常漂亮。



水晶森林



關於這些化石的成因簡單來說是這樣的:兩億年前這裡曾是溼地,有大片針葉林。附近的火山噴發把樹林覆蓋,延緩了木頭腐爛,含矽的地下河水裡的礦物質慢慢替換了木頭組織,成了化石。
除了化石林,這個國家公園另一看點是彩繪沙漠(Painted Desert)。對於像我一樣衝著化石去的人,突然蹦出一個彩繪沙漠著實讓人喜出望外。有條藍梅薩步道(Blue Mesa Trail),可以深入這些彩色的小山包,很值得一走。


這種地貌在地質學上叫做 惡地地貌(badlands),成因和布萊斯峽谷的hoodoo類似,都和雨水侵蝕有關。

報紙巖(Newspaper Rock),石頭上有印第安巖畫。化石森林所在的這片地區早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部落在此遊牧狩獵,公元1世紀左右,印第安人開始在此定居下來並種植玉米。後來氣候變化導致長年乾旱,公元14世紀,當最後一條河流消失的時候,這裡隨之被廢棄。

岩石上的史前塗鴉

公園北邊的彩繪沙漠以紅色為主。


坐在觀景臺看日落的姑娘

營地資訊:
出於對地質的保護,化石森林公家公園沒有設立營地,不過在最北邊的Black Forest Wildness Area允許野營,需申請backcountry permit。
想免費的話也可以選擇在公園外的荒地野營,像40號公路的303、320、325號出口沿著未鋪裝道路開到盡頭,這些地方都可以搭帳篷。打帳釘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往土壤下的石頭上硬敲,因為那有可能是一塊珍貴的化石。
從化石森林沿US40去Flagstaff的途中會經過巴林格隕石坑(Meteor Crater),以一位當年參與研究的礦業工程師的名字命名,如今隕石坑仍由巴林格的家人管理著。


形成於5萬年前的鐵隕石撞擊,直徑超過1200米,非常巨大。坑的底部是下不去的,遊客只能在邊緣走一小段。

航拍資料圖,來源於網路▼

“聖地”塞多納
亞利桑那中部的小鎮塞多納(Sedona),國內似乎鮮有人聞,在美國卻老少皆知。據說印第安人相信這個地方通向靈界,聚集著某種超自然的神祕能量,因此每年都有很多修行者、術士、嬉皮前來朝拜,被奉為“聖地”。不過對於藝術家和戶外愛好者,這裡同樣是“聖地”,因為鎮上有無數畫廊、博物館和創意品店鋪,小鎮本身則被山岩、溪流和樹林環繞,人文氣息和自然環境都相當好。






小鎮的南郊有個紅巖州立公園(Red Rock State Park),這裡可以眺望著名的大教堂巖。在這兒攀巖是許多rockclimber是夢寐以求的事情。

清澈的橡樹溪貫穿其間

在別人的建議下,我走了一趟教堂巖步道(Cathedral Rock Trail),這條trail把你領向大教堂巖的高處。
教堂巖步道起點▼

trailhead從岩石的背面開始,穿過一片小樹林。



有的地方需要手腳並用攀爬

回頭一看,陡峭的地方坡度超過50°

到了山頂,是這些和地面垂直的石柱。


這些石柱是攀巖的好去處,但需向州立公園管理局申請許可證。

從Airport Rd鳥瞰賽多納

【後記】
當然,科羅拉多高原上值得探訪的景色還有太多太多,如梅薩維德國家公園(Mesa Verde NP)、哈瓦蘇瀑布(Havasupai)、哈瓦蘇湖(Havasu Lake)、霓虹峽谷(Neon Canyon)、郊狼谷(Coyote Gulch)、船巖(Shiprock)、彩虹橋(Rainbow Bridge)、日落火山國家紀念地(Sunset Crater Volcano National Monument)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所謂的“走遍”不過是在大地圖上到處踩了幾個點而已,離真正的走遍這片紅土地還離得遠。
這段露營的日子裡,我天天早早地起來,收拾好東西就出發。傍晚時分回到營地,搭起帳篷,然後煮上一鍋麵,有時會在裡邊加個雞蛋或西紅柿以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美美地享用一頓,收拾完餐具後趁著最後一縷光線寫一會兒日記,然後就洗漱鑽進帳篷睡覺。
離開了網路和電子產品,我覺得每天的時間都變長了,並且徹徹底底屬於自己。我想以後如果有機會,我會以同樣的方式走得更遠,用腳步丈量世界。
【全文完】
感謝閱讀~喜歡的話一鍵三連哦~
【點贊】
【收藏】
【留言】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的公眾號:
天天的世界地圖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