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買電子產品辦了港澳通行證,香港在深圳旁邊,過去十分便利,我讀書的年代香港在我眼裡的關鍵詞是亞洲四小龍、影視文化、小時候的電影、歌曲、喜歡的電視劇基本都是香港出品,比如【古惑仔】系列;近年來優秀的作品也很多,比如【媽媽的神奇小子】、【歲月神偷】,感覺近年來香港的影視更多地在思考社會結構~


回想自己初次去香港的時候,商業氛圍很濃,去過香港的人評價分期也比較多,看完稻盛和夫的【心與活法】,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多元文化融合,香港和新加披的走勢為什麼會出現差異,日本當下的低慾望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時期都有獨到的社會控制工具。原始社會是小型共同體,是客觀的也是自願的同進退、共存亡意識。奴隸社會,主要是暴力。暴力懲戒是共性,但奴隸社會的特性是極端暴力,恐怖統治。封建社會運用的是等級。等級被普遍承認,大家各安天命,命苦不能怨政府。貫穿封建社會地還有民間的倫理思想。然後就來到了今天的資本、商業時代。這個時代的控制方式,主要表現為債務,或者叫“契約精神“,而契約的前提是平等自願,因而它是講道理的。當然,道理都是強者發明的,強者的這種控制是具有現代社會科學邏輯上的合法性。今天的現代城市人,太陽一升起就知道自己揹負著多少債務:柴米油鹽、物業水電、房貸或房租、車貸和油錢、奶粉紙尿褲……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有強制力支援的契約,決定了債務是剛性的。一旦負擔不起,正常的生活就來到了終點。在缺乏強有力的公共權力的救濟的情況下,國家和地區越小,無力、無望的程度就越深。
一個普通人,很可能是這樣生活的:他在財閥的企業工作,工資存入財閥控制和佔股的銀行,用於購買或租住財閥建造的房屋、水、電以及交通服務,生活物資從財閥經營的零售超市採辦,生病了到財閥經營的藥房買藥。甚至連居住地周邊的商業生態,也是按照財閥的利益設計的,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點生活配套的小生意,合法的形式是去一個由地產勢力控制的叫“領匯商場”的地方租用商鋪。昂貴的租金阻擋了窮人,連鎖店更容易佔領機會,而連鎖店的所有者經常又指向財閥。窮人只能忍受數小時通勤,去市區打工,並且把收入花在財閥經營的交通、零售的生意上。因為民生艱難,一旦失業率較高,犯罪率就會上升;於是就會有“無間道“。

政府可以讓人們的負債感下降,對弱勢人群進行轉移支付。給人民提供房屋、醫療、教育、交通等優質且相對公平的保障。這是新加坡的做法;

債務控制是資本主義誕生以來現代社會的執行法則,我們厭倦但無法改變和逃離。日本年輕一代的“低慾望”狀態,是一種有限度的逃避,通過減少需求來減少債務。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