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中國 電影市場呈現出一股新氣象,一方面是抗美援朝主旋律電影《長津湖》登頂 中國 票房歷史第一,另一方面是漫威電影系列新作, 美國好萊塢 大製作的代表《尚氣》、《永恆族》兩部電影因為扭曲的歷史觀和飽受爭議的劇情引來廣泛批評,最終無緣進入大陸市場。很長時間以來, 好萊塢 電影一直壟斷全球票房市場,無往不利,近年國產電影崛起之後,才逐漸在票房上壓倒 好萊塢 大片。

正如廣為流傳的CIA“十條誡領”中表露的那樣,“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只要他們嚮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是 成功 的一半。”一直以來,強大的娛樂文化工業都是 美國 向全球輸出美式價值觀的利器,而其中那些特別富含隱性意識形態洗腦,種族醜化歧視,扭曲歷史的作品,則是 美國 進行文化侵略,甚至是利用文化作品進行隱性“顏色革命”的排頭兵。《尚氣》、《永恆族》兩部電影就體現了這樣的目的性。

雖然出品方漫威百般掩飾,但根據漫威漫畫史,我們確鑿無異的知道尚氣的父親就是著名的“黃禍”形象傅滿洲。就算是在更改過的電影劇情中,我們也能清楚的感知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西方中心主義和皈依主義。在尚氣誕生的故事裡,從小孤獨的他接受父親的訓練成為一個武林高手,依靠外來白人帶來的真相,通過背叛父親完成了從邪惡走向正義的歷程。孤獨的童年象徵著想要融入 美國 社會但無所適從的情緒,嚴厲而又邪惡的父親則象徵著被異化和篡改的 中國 概念,而白人的真相和最終的背叛則意味著在先知的引導下與過去的傳統決裂。這是一個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視角下的“出 埃及 記”式的宗教故事,尚氣也從一個英雄變成了西方皈依者。然而就是這樣矮化華裔的劇情,得到了歐美地區華裔的廣泛好評。

《永恆族》則更加諷刺。這部電影爭議最大的劇情,是該片的日裔編劇設計的。影片中看到 廣島 被丟原子彈,由黑人演員扮演的,教會人類科技的神族跪地痛哭,表示後悔教了人類原子彈的技術。這個劇情設計出來之後,連片方的 美國 人員都無法接受,結果竟然被影片的導演,也就是從我國出去的女導演趙婷力排眾議拍板通過。

如果說《尚氣》代表了歐美上百年來對華裔群體的精神規訓與矮化洗腦成果,那麼如趙婷這樣的生於新 中國 又出走歐美的女導演之流,則代表了歐美攜全球文化霸權之威,對 中國 進行長期文化侵略,對大批知識分子精英和文化工作者實現了洗腦的結果。只是如今時代不同了,《尚氣》和《永恆族》兩部電影的接連碰壁,代表了歐美這兩種成果已越來越不能為 中國 人民所接受。

文化侵略在顏色革命中的巨大威力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蘇聯的例子。無論是從前的沙俄帝國,還是後來的蘇聯,一直都以文化藝術繁榮著稱,在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年在我國網路平臺關於文化和娛樂領域的討論中,每每提到這十幾年影視音樂娛 樂業 粗製濫造,水平低下,導致青少年面對 好萊塢 大片,韓劇日漫這些文化工作品毫無抵抗能力的情況時,都會提及當年蘇聯繁榮的文化創作,認為如果我們現在的文藝作品也能如當年蘇聯一樣發達的話,肯定不會是現在這種局面。然而這是很多人的想當然。我們稍微細緻的考察下蘇聯歷史,就會發現蘇聯社會在如《戰爭與 和平 》這樣的電影瑰寶背後,是青少年群體早就已經被西方文化工業產品滲透成篩子的現實。

比如 ,五六十年代的蘇聯民眾,使用一種燒錄在X光片上的“骨碟”,來廣泛傳播歐美流行音樂,這種“骨碟”只用十次左右就會報廢,但製作簡單成本很低,可以海量生產。在當時,“骨碟”屬於地下流行的文化產品,無法光明正大的出現在蘇聯社會,但在青少年中廣受歡迎。而“骨碟”中錄製的,自然是從歐美傳來的 新興 搖滾樂,爵士樂等文化產品。

按照我們很多網友的美好想象,文藝事業如此繁榮的蘇聯,為什麼會出現民眾們偷偷聽“骨碟”的現象呢?顯然,只靠體制內文化機器進行創作的蘇聯文化系統,沒法像歐美資本主導的文化工業那樣,海量生產文化產品去滿足民眾日新月益的需求。當然,如果這些“骨碟”承載的只是歐美輸出過來的“單純”的音樂作品的話,那麼作為一種民眾文化需求體系的補充,本來問題還不大,但現實顯然不會這樣單純。隨著這些歐美流行音樂進入的,是其文化產品體系背後承載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及資產階級文化生活薰陶,伴隨而來的是蘇聯民眾對西方社會生活越來越誇張的美好想象。更多蘇聯民眾渴望瞭解 美國 ,蘇聯人爭相購買《 美國 畫報》,使其在黑市上的價格被炒高了兩倍,可見蘇聯民眾對西方民主、自由和生活品質的嚮往,以及對西方流行文化的熱衷。

這種想象到了八十年代,對蘇聯社會的影響大到無以復加,那時蘇聯青年們已經普遍流行起歐美的嬉皮風氣,甚至毒品也大範圍流行開來。在戈爾巴喬夫開起自由化改革之後,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這種影響的後果—— 東歐 集團一系列國家的倒臺到蘇聯解體之後,這一代青年普遍被西方美好生活的許諾蠱惑,沒有人站出來挽留他們的祖國。

如果說這種通過流行音樂等文化產品影響年輕人,進而輸出顏色革命的作法還屬於小打小鬧,屬於文化工業體系的必然溢位,那麼冷戰期間 美國 對蘇聯知識精英的收買就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嚴肅戰略。

自1950年起,拿到 美國 國會雄厚預算批准的CIA就不受限制地把計劃的款項祕密劃撥給青年團體、工會、大學、出版社和其他組織,讓他們資助在意識形態上與蘇聯相對抗的作者出版作品。為了更大規模地構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傳播體系,中央情報局在龐大的基金系統中打造出了一個優秀的文化滲透平臺——文化自由聯合會,從事各種文化滲透活動,成績異常顯著。其“活躍的高峰期在35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工作人員達到數萬人,出版20多種雜誌,控制著新聞和電視業務,組織有聲望的國際會議、音樂家的演出和藝術家的展覽,並組織競賽獎勵參與者。它的任務是打消 東歐 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熱情,轉變他們的觀念,使他們接受 美國 生活方式。”

文化自由聯合會以民間機構的形式存在,拉攏 歐洲 知識分子,防止他們倒向共產主義,努力爭取曾經同情和支援過共產主義的左翼文人,他們在冷戰初期由於不滿和抨擊斯 大林 的政策,與共產主義決裂,轉而與 美國 政府合作。但是在斯 大林 去世後,這些知識分子繼續與 美國 政府保持密切聯絡,反映出他們因過分依賴 美國 政府的資助,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思想,淪為被中央情報局馴服了的工具。

1977年 美國 《 紐約 時報》公佈,1950-60年代, 美國 中央情報局至少參與資助了1000本書的出版,其中就包括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所著的《日瓦戈醫生》。這部著作描述了十月革命勝利後紅色政權存在的種種問題所導致的社會亂象,帕斯捷爾納克也因為這部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因反蘇聯而獲得諾獎的前蘇聯作家當然不止這一位。 美國 通過支援蘇聯持不同政見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來提高其文學地位,並協助他們暗中傳播地下出版物,這些策略對蘇聯主流政治文化造成了嚴重衝擊。

如果說,蘇聯民眾當年拋棄蘇聯,一方面是由於蘇聯自身問題,導致經濟結構長期不合理,民眾生活不滿,另一方面是被歷史程序裹挾,被政治野心家和社會主義叛徒們欺騙,那麼蘇聯那些背叛蘇維埃的文化精英們,則都是主動的在蘇聯解體的程序中狠踩了加速的油門。雖然這同樣與蘇聯自身的內在矛盾和問題有著深刻關係,但從蘇聯解體以後很多知識分子的境遇看,冷戰中 美國 對文化侵略這種“顏色革命”戰略不餘遺力的執行,對蘇聯知識分子的收買顯然也是導致他們背叛的重要原因。

同樣的,這種收買對改開後的我國也從未曾停止,直到如今,文化和學術各領域仍然存在著廣泛的靠西方吃飯的兩面人。只不過我們是堅強的,也是幸運的,蘇聯趟過的雷,我們沒有再踩,並在同 美國 的對抗中堅持到了今天。如今恰逢百年未有之變局,也到了我們全面肅清文化顏色革命餘毒,重樹文化大旗的時刻。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