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澳妙無窮

動身前往港澳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很長一段時間藏在心中蠢蠢欲動的想法,好在這個願望現在是實現了。這篇是關於澳門的遊記,另一篇是“流光香港”,也可以在主頁下找到。

行程介紹

先說說這次的大致安排吧。

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三島組成,由於只有兩天時間呆在澳門,所以我把主要時間花在澳門半島和路環島上,氹仔島放在晚上前去。

【澳門半島】:世界文化遺產之島

如果要領略中西結合的建築風采,想要品嚐地道的中葡式菜餚,購買種類繁多的手信就一定要在這裡停留,當然這也是遊客最集中的區域。

【氹仔島】:光影流轉的文藝賭城

以博彩著稱的澳門幾乎絕大部分賭場都集中在氹仔島,包括澳門銀河、威尼斯人、巴黎人等眾多及賭場大型購物中心等於一體的酒店都在此地。所以想要領略繁華,沉浸在“金錢”的世界裡大可來此哈哈哈。

【路環島】:安靜五彩的後花園

位於澳門最南端的路環島一般跟團的遊客不會來此,所以就多了一份寧靜所在,這也是我此行比較中意的地方,如果有更充裕的時間我願意在這裡花上一天時間慢慢體會它的美。

大致上三個島各有風采,可以說“分工明確”,遊覽也方便。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去港澳有三樣東西是必備:電話卡(某寶有售,通話和上網都解決了)、轉換插頭(有些酒店沒有最好自備)、八達通卡(這是香港出行必備的卡,可以刷地鐵公交以及幾乎所有的餐廳商店真是無所不能,某寶也有售)。

至於其他的,比如乘坐紅眼航班落地交通問題如何解決,我是提前約好接機,這樣不用倒騰到酒店直接可以睡下為第二天出行做好準備。當然在澳門出行也是可以乘坐免費的發財車(各賭場提供的接駁車),澳門不大所以到達的地點涵蓋了各種交通樞紐以及澳門大部分旅遊景點附近,這也是出行交通的好選擇。至於打車嘛,就稍微有點貴了。

大三巴牌坊

之所以選擇住在大三巴牌坊附近,是打算第一天早晨趁著遊客大軍還沒湧向它時先去一睹芳容,因為這算是最能代表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了,每天自然應是門庭若市。

清晨七點的澳門一切都還在慢慢甦醒,酒店到大三巴的路是由無數條小巷連線,沒有百度地圖導航真是會迷失在這裡。在小巷的各條道路上總能看到很多揹著書包上學的孩子,他們或形單影隻或三五成群的走在路上;也能看到正在擺放售賣商品的店家忙前忙後的身影。一切,都在晨曦中有條不紊的行進著。

第一眼看見大三巴時還是心生震撼的,那是種在圖片上看過千萬遍,突然呈現在你眼前你依然會肅然起敬的震撼。

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融合而成奇蹟,是澳門最為眾熟悉的標誌,更是聖保祿教堂前壁的遺蹟。“三巴”是“聖保祿”的譯音,又因教堂前壁遺蹟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

很好奇前壁都如此巨集偉的聖保祿教堂它的全貌到底是怎樣的?很遺憾沒有在網上搜到任何關於它的復原圖,所以只能由想象去填充它是如何矗立在這座小山坡上,又是如何在幾次大火中浴火重生最終保留了這麼一塊舉世矚目的前壁供來者瞻仰的。

戀愛巷

大三巴牌坊西邊有一條短巷子戀愛巷,大概因為這名字的緣故很多情侶都會特意前來。旁邊粉嫩色調的建築也確實很會製造氣氛,彷彿空氣中都充滿甜甜的味道,在這裡望見“夾縫”中的大三巴也別有韻味。

在澳門的第一頓早餐是獻給了雲吞麵,最驚豔的是雲吞的內餡由飽滿的蝦仁和鮮肉組成,輕輕咬下蝦仁彈牙的口感喚醒清晨味覺的遲鈍。更驚豔的是內餡還恰到好處的加進了香油的味道,讓整顆雲吞更加香氣撲鼻,額外購買加入的生菜則給整碗雲吞麵以清新的氣息,不覺間一品而盡。

議事廳前地附近

真不巧在超強颱風“山竹”襲擊港澳後的幾天開啟了這段旅程,原以為會有些失望,擔心景點會否因颱風關停,交通會否因颱風受阻,貿然來訪會否對市政修復造成影響。但就這幾天的觀察發現,雖然颱風破壞力不小,但也強不過人們恢復重建的決心和速度,也因為這次颱風來臨前政府和民眾都做足了準備,所以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恢復中。

中秋將至,議事廳前地廣場上人們在齊心協力的搭建燈飾。

正對著議事亭前地一幢很莊嚴的葡式風情建築就是民政總署大樓,曾經是葡萄牙政府在澳門的心臟,現在是可以進去參觀的,不過開放區域有限。

不遠處黃色外牆的建築就是玫瑰聖母堂,是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以玫瑰聖母為主保。時至今日她依然精緻而神聖。教堂內部也是開放參觀,但切勿吵鬧喊叫。

瘋堂斜巷

第一眼看到這4個字覺得像是一個奇怪又略帶詼諧的地名,瞭解後才越發覺得是一個溫暖的地方。

澳門以前有一些麻風病人,澳門首任天主教教主不忍他們流離失所,出資修建了一座麻風病院。麻風病院又是封閉管理的,為了讓他們內心有所寄託所以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教堂——望德堂,所以前面的這條巷子就叫做瘋堂斜巷。看到這時,突然讓我想到了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寫的《島》,也是一個有關麻風病人的溫暖小說。而這處所在讓我彷彿覺得小說裡的情節在這裡上演過。因為有信仰人們不再恐慌,因為有愛他們的人,也讓無數個絕望的黑夜終於盼見黎明。

望德堂側邊似乎是一個養老院,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們正在護工的帶領下玩接皮球的遊戲。護工無比有耐心的為老人們依次拋球讓他們接住,老人們大都也能理解護工的意思盡力的接球。

看著他們坐在輪椅上享受著生命中最美的夕陽光陰,又讓我想到這麼多年過去,瘋堂斜巷裡的人來來去去,大家不都在盡力讓生命有更加堅實的存在意義,讓存在的日子更加充實而遼闊嗎?也大概只有愛與信仰能夠給予人們無限的力量吧?

小巷的交匯處整齊的停著一排摩托,是電影裡很酷的那種摩托車的感覺?大街上每個人騎行時都一定會帶上頭盔,還有禮讓行人這是必須的。

新馬路的小吃

路過新馬路,走進來尋找來時收藏的兩家店。這條街上有很多類似麻辣燙的小吃,"恆友"魚蛋牛雜是比較有名的,售賣牛雜和各種魚蛋魚丸,點了一份牛雜充飢,喜歡裡面爽脆的牛肚和黏糯的牛筋。

這家"檸檬車露"冰淇淋店也算是網紅款了,冰淇淋的口感雖不像GODIVA那麼絲滑,但它家的口味卻是比較新奇。像主推的檸檬車露、綠茶養樂多、士多啤梨芝士等都想嚐個遍。

福隆新街

福隆新街是迄今儲存得最完整的中國青樓建築群,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裡也是澳門博彩業的發祥地之一。來到這裡首先被吸引的就是絳紅色的門漆,像是在訴說這一帶曾經夜夜笙歌的繁華。

正午的太陽是毒辣的,走在街上面板有輕微火辣的刺痛,兩邊臨街的店鋪也大多半開半閉,路過時偶爾有一兩聲吆喝吸引你匆匆一瞥,可能這裡真正的繁華還是屬於夜晚。

崗頂劇院

這個劇院曾經是引領中國接受西方藝術的主要場所,它不但擁有中國最早的電影放映廳,也是著名的歌劇《蝴蝶夫人》舉行亞洲首演的地方。

走進劇院二樓才發現整個劇院其實並不大,有一種小劇場的感覺。

駐足在門口環顧四周突然發現正是因為劇院小,觀眾與舞臺的距離才會更近,這種親切的觸手可及的帶入感其實觀眾是需要的。甚至會讓人產生"一家人"的親切感,難怪很多名家大師更喜歡在小劇場演出,不求人多,只求最精。

何東圖書館

崗頂劇院出來不遠處就能看見這幢外牆呈明快鵝黃色的建築,這是何東圖書館,也應該是澳門最大的一座圖書館。當然和內地大城市的圖書館動輒幾層樓高的建築氣派不能比,但這座圖書館卻是小而精緻的。

中午室外炎熱,坐在圖書館進門處的院子裡的樹蔭下乘涼也能感覺心情舒暢。我更想把它稱為花園圖書館吧,這裡四處眺望都能看見綠色的植物,而綠色與黃色的交相輝映正像是這座中西風格融合在一起的建築般相得益彰。

整座圖書館每個細微之處似乎都經過反覆考量。三層樓的佈局分工明確,兒童閱覽室、影音閱覽室、休息區等一應俱全。如果書架太高,牆邊還提供可踩踏的小扶梯方便讀者取閱最上方的書籍。甚至連圖書掃描器和影印等一般讀者不常用的裝置都配置齊全。而更讓我驚訝的是,不管走到哪間閱覽室都沒有一個人喧譁吵鬧吃東西,大家或安靜的翻閱書籍做筆記、或輕聲翻閱著裝訂整齊的報紙雜誌,要說有聲音應該要屬空調的風聲了。

這裡大概也彙集了世界各地不同內容不同語言的書,粗略看看中文繁簡體、英文、葡文是必備的。能在這裡花上半天時間翻閱這些書籍應該也是幸福的。也很佩服澳門人能在這方寸之間竭盡所能呈現更多豐富的書籍與更一流的閱讀環境給市民和讀者,因為閱讀,永遠是人類進步發展的必要階梯。

亞婆井前地

傳說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人稱呼水池為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為澳門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門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處,故為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

亞婆井前地有一棵大榕樹,下午時分市民在這裡歇腳乘涼,雖然不能進入參觀,但這綠黃搭配的外窗色彩就足矣吸引人駐足了。陽光明媚的日子,在前地拍照是個不錯的選擇。

主教山小堂

從亞婆井前地往北走的路上,正不知道如何打發下午剩下的時間以此來等待夜幕降臨,抬頭看見了遠處小山上有一座教堂,在澳門處在如此高的地點的教堂應該絕無僅有了,於是沿著山路往教堂方向行進。

待我進去時正看見有修女嬤嬤在唱誦,空靈的樂聲在教堂內共振迴盪。下午的陽光透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灑進來,映照得地面也呈現五顏六色的樣子。

建造這座教堂的原因是由於當時執行去日本航線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深信是神靈保佑,許下建堂諾言以謝神思。

每年聖母花地瑪出遊從前面我們說到的聖母玫瑰堂出發,最後到達主教山小堂,聖母像由一身素白的婦女們抬著走在隊伍前列,而隊伍中三名兒童的衣著打扮就像當年在花地瑪看見聖母顯靈的孩子一樣。上百名信徒沿途唱聖詩、念禱文跟隨,光是想想這樣的場景就足以讓人心生歡喜。

主教山小堂這一代也是澳門的高階住宅區,沿著下山路往山下走,一路上看見很多裝修一新的獨棟別墅。正巧我經過時還從一戶人家門口路過,裡面出來一位穿戴整齊的男士,行車像是有警署指引交通,這片區域的視野也很開闊,可以俯瞰部分澳門城區了。

官也街

傍晚時分乘坐公交車從澳門半島轉向凼仔島,各家手信匯聚的官也街是不能錯過的。我想推薦的是鉅記手信,當然作為澳門手信第一名的它在澳門各處幾乎都是有分店的。

它家的豬肉脯味道十分美味,而且豬肉脯的口味和種類也有得挑選。肉脯不是那種乾硬難嚼的口感而是烤製得鮮嫩,一口咬下微甜的魚露與豬肉的嚼勁在口腔瀰漫,回味又是甜中帶鹹的味道,保質期也挺短比較健康,值得帶走。因為只帶了一個揹包出門所以只買了一小袋提走,誰知道後來的時間每天偷吃一點,到臨走前都快吃光了我暈,最後只能在香港機場又買了幾袋真空包裝的成品。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龍環”是氹仔島的舊稱,“葡韻”是指這裡葡萄牙的建築風格。這五幢葡萄牙式建築,原為澳門離島高階官員的官邸及一些土生葡人家庭住宅。在1992年,澳葡政府對該建築群進行修復並改建為住宅式博物館。

來這裡參觀的大部分人應該都是衝著Tiffany藍外牆來的吧?這種讓人看著都會一眼愛上的藍十分有魔力,特別是當多座同樣顏色的建築一字排開時更覺震撼。走到博物館是正好是夕陽西下時分,在晚霞的照耀下藍與橙更添了一份撞色的奇妙。

賭場聚集

以博彩業著稱的澳門,與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和摩納哥蒙地卡羅並稱世界三大賭城,被冠譽為“東方拉斯維加斯”,它也成為澳門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前幾天受颱風“山竹”的影響澳門整個賭場區域罕見的停業達33小時,直接經濟損失達1.86億美元,足以見各大賭場的威力有多大。

第一個走進的就是澳門銀河酒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些詞我怎麼覺得還不足以形容它奢華。裡面各大奢侈品品牌、全球各地菜餚匯聚,真想一家一家挨著逛遍。

這次一去了澳門銀河、威尼斯人、巴黎人三個大型商業體,要說最有特色的應該是威尼斯人酒店。

雖說仿品和真品還是有差距,但在這還原度還蠻高的。尤其是代表水城威尼斯特色的貢多拉船,在這都能乘坐。兩岸同樣是店鋪林立陳列的商品琳琅滿目。

巴黎人酒店的裝潢就更有巴洛克風格特色了,尤其是穹頂和酒店各處的壁畫盡顯風韻。

室外的埃菲爾鐵塔也是可以登臨,持有澳門航空機票的旅客可以憑票免費到達7樓的觀景臺,而想要到達塔頂就需買門票了,這也算是乘坐澳門航空來此的福利,記住啦。

大名鼎鼎的葡京娛樂場沒和這些新型綜合體聚在一起,而在一橋之隔的澳門半島上,如果和凼仔島這些賭場巨頭比起來它的裝潢也就沒這麼華麗了,但方便了半島的遊客前往體驗。

另外,澳門賭場外會有專人隨機檢查港澳通行證,未滿21歲不能進入賭場。是我太顯小了嗎,在澳門銀河賭場的時候我記得被攔下來檢查了一次通行證,該開心還是不開心呢哈哈?

在回酒店的路上拐個彎又溜到大三巴牌坊下想看看它夜晚的模樣,已經是深夜十一點多了,白天人聲鼎沸的喧囂早已消失在夜色中。牌坊前的樓梯上三三兩兩的坐著些人聊天講閒話,每個人都放慢了腳步感受著這份靜謐。

澳門迴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迴歸歷史。

遠處的藍色建築就是葡京娛樂場的所在,夜色中光彩奪目。

白天喧囂繁華的街道夜晚只剩下三兩行人踱步而行,暖黃色路燈灑在街道小巷,照見回家的路,也像衛兵守護街道安寧。

澳門早茶

都說港澳生活節奏快,但唯有在吃早茶這件事上,他們像是有千手觀音菩薩的千隻手臂,任你人世紛擾,總有一雙溫柔合在胸前的自得其樂。

酒店旁邊就是一家本地人光顧的早茶店,由於位置隱蔽,已經自動過濾了匆匆趕路的上班族和蜂擁而至的遊客,在座的都是三五成群談天說地、閒翻報紙的本地老居民。他們彷彿都互相認識,很多人進來都會與人打照面,然後開始聊著我聽不懂的粵語。

我喜歡看他們邊翻閱報紙邊喝茶,間或夾起一塊點心送進嘴裡的悠閒。也讓我感嘆在傳統媒體日漸式微的當下,報紙的忠實閱讀者幸好還有他們不離不棄。

同桌坐的兩位老人點了一份看起來很有誘人的魚丸粥,我想問他們這粥叫什麼名字,他們大概聽不太懂普通話,在我的一再比劃下終於知道這是“生菜魚丸粥”,兩位老人也很高興的朝我笑笑。果然粥是熬得粘糯美味,生菜和香蔥又是錦上添花的鮮美。

當然更不能少點這一份同樣粘糯的“豆豉花生蒸鳳爪”,鳳爪先滷後蒸,送到嘴裡已經是酥爛可口。再配上解膩的普洱茶,一頓精緻的廣式早茶應該算是完美了。

路環島

如果問我再多一天時間留在澳門,會選擇去哪裡?除了去圖書館看書外,我一定會選擇在路環島度過。沒有喧囂沒有吵鬧,只有安靜與悠閒,就像生活本身的樣子。

乘坐公交即使是從最遠的澳門半島出發,車程也不會超過一小時,且會慢慢感到喧囂遠離寧靜駛來。原本選擇先去黑沙海灘玩,再返回路環小鎮中心,沒想到黑沙海灘並無亮點有些失望。

我決定不乘坐公交,而從黑沙海灘經竹灣海灘走向路環小鎮。快要到正午時分天氣異常炎熱,這一路少說也得有四公里多,但當時不知為何非常想徒步走路。檢查了隨身揹包礦泉水充足,就這樣沿著空無一人的公路,跟著導航一步步走向小鎮中心,像是趕赴一場朝聖之旅。

穿過盤山公路,走過竹灣沙灘,終於眼前出現了一家擁有鵝黃色外牆顏色的房子,這是我看見的路環島上的第一間彩色房子,我知道小鎮中心快走到了。

路環島的中心並不大,散步的話半小時就能逛完。但這裡的房子似乎每棟都擁有自己專屬的顏色,紅黃藍等顏色各異,值得留意細細品味。而當你穿行其中彷彿就走在一個巨大的調色盤中,它們在陽光下顯得乾淨而迷人。

這些房子的外牆顏色雖然乍一看有些豔麗,但卻都經得起你細看,進而你會被他們豔而不媚俗的氣質吸引,你願意停留、對比並記住他們。即使本地居民有時穿行其中也會放慢腳步看看它們,因為這一切都如此美好。

“橋記咖啡美食”,這是在小鎮曲曲彎彎的的小巷中導航數次才找到的店(看來百度地圖在境外使用真不太利索)。雖然已經是下午一點,但小店食客依然絡繹不絕,仍然需要排隊取號。

看點評推薦點了一份豬扒和爛蛋牛腩米線,不知是太餓還是真的好吃,我竟覺得這一碗米線吃得相當爽口,特別是湯頭油而不膩,牛腩更是入口即化,還有搭配的豬扒肉質彈嫩有嚼勁。難怪藏在小巷深處卻總是吸引遊客駐足品嚐。

小鎮中唯一的一座教堂聖方濟各教堂,和唯一的一座圖書館都是明黃色的外牆,且相距不遠。

留意到港澳的水果售賣方式都不是稱斤數,通常是按個買或是幾個打包一起賣。更有意思的是大多數水果旁邊都會寫上某某地方進口的字。想來也是,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是不種植瓜果蔬菜的,一切都依靠外地運輸過來,也難怪一瓶普通的礦泉水售價普遍在9港幣左右,這裡面運輸費佔大頭吧?

這就是最具名氣的安德魯蛋撻店,說起澳門就不得不提蛋撻,而說到蛋撻就一定會想到“安德魯”和“瑪嘉烈”的故事。

安德魯和瑪嘉烈是夫妻,後來在開創“安德魯餅店”不久便離婚了,瑪嘉烈便將市區內的一家“安德魯葡撻店”更名為“瑪嘉烈蛋撻店”和安德魯唱對臺戲。據說瑪嘉烈離婚後最傷人的一招,是將安德魯視為至寶的蛋撻配方賣給了肯德基。不過,也許很多人得感謝瑪嘉烈,因為她的有私奉獻,大家不必千里迢迢跑到路環,只要在到處可見的KFC就能吃到安德魯蛋撻了。

品嚐著屬於兩家但根源卻一致的葡式蛋撻,彷彿看到了混合在蛋撻故事裡面安德魯與瑪嘉烈的愛恨情仇。

最後在路環島留下的記憶,是關於這些和天空一樣乾淨的色彩。走在小鎮裡就一直在尋找這一片引人注目的彩色牆壁,終於在“十月初五馬路”中段找到了它們。這棟臨街房子的一面刷上了不同的顏色,彼此連線匯成這一面彩色牆。

說也奇怪,同樣在其他城市隨處可見的顏色,在澳門遇見它們時就是會多一份乾淨與不染在裡面,這一點在路環島的建築牆面顏色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我更相信這一份清新

是世事繁雜但仍保有一顆像吃早茶時一樣淡定從容的內心,

是能接納一切也能包容一切的博愛,

更是來自時移世易後重生而來的歷久彌新。

也許,當你親身踏上這片土地時,也會站在這些多姿多彩的顏色面前驚歎“這是多麼讓人心生喜歡的乾淨啊。真的,它們不一樣。”

在新港澳碼頭乘坐噴射飛航,一小時的航程便會到達與澳門一海之隔的香港,此行的第二段旅程即將開啟……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