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南角
從高雄左營乘坐墾丁快線公車到恆春,需兩小時,這已是最快捷的方式,因為遲至下午兩三點我才出發,到達恆春時,天色已晚。
恆春是臺灣最南端的半島,墾丁又是恆春的最南角,是全島最具熱帶風光的所在。這裡偏居一隅,早前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直到八十年代旅遊業興起以後,才人盡皆知。而對一些大陸文藝青年來說,得知這個地方卻是通過一部叫“海角七號”的電影。
海角七號
這部電影講述了日佔時期及現代兩代臺灣人和日本人的愛情故事,特別是那些遲到了六十年的情書,讓無數觀眾淚目,感慨愛是無國界的。
然而,大部分情況下,國界總是存在的,並且總是伴隨著各種衝突。
1870年代,當時仍是清屬國琉球國國王遣使去日本,未料其船隻遭遇風浪被吹到了這恆春半島上,使臣上岸後,誤入原住民排灣族的領地牡丹社,雙方語言不通,發生摩擦,排灣族出草獵走了六十幾顆人頭,僅十二人在漢民幫助下生還。
日本人藉此機會,拉攏琉球國王,對清朝斷絕宗主關係,並派人到北京進行交涉,聲稱出兵報復原住民。愚蠢的清朝大臣居然答覆,“生番是化外之民,問罪不問罪,由貴國裁定”。日本人迅即派出3600人的軍隊,在恆春半島登陸,對原住民進行大規模報復殺戮,當地的清兵對此視而不見。
日本人進兵並不順利,居然想屯兵下來,這下清政府才警覺,要求其撤離國境,雙方再次和談,賠償白銀五十萬了事,對日本吞併琉球,默不作聲,日本人自此看清了清國的無能,暗下野心,終於二十年後借甲午的勝利割走臺灣。當然,也正因為發生了這些事情,才會有電影裡日本人和臺灣人的愛情故事。
電影的大部分鏡頭都取自恆春鎮,這座半島上最大的城鎮,是歷史的見證者,它保留有臺灣最為完整的城牆,這城牆是在牡丹社事件以後為加強臺灣南部防務所建,而推動建造它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洋務派人物沈葆楨。
從恆春古城的西門走到東門,並不需要多久,出了東門,又是沒有路燈、房屋稀疏的原野,再繼續前行一公里,在一個谷地裡,可以看到常年不熄的藍色火焰,從地下冒出來。如果用石頭在地上劃兩下,又會生出新的火焰,顯然,在這地下,有天然氣之類的可燃性氣體。
恆春地火
這裡沒有人管理,不收門票,但遊客很少,偶爾有小孩子玩焰火,還有一兩位用火烤食物,是日,風很大,把火焰吹出呼呼的聲音,看著四野裡的草和樹林,我隱隱擔心會不會引發火災。
這風不僅是大,而且有一些涼。我之前一直以為韓春會很熱,但此刻不得不穿上外套。等我到了旅館,和房東夫婦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說,這是東北季風,每年十月份開始刮,要一直掛到第二年的春天,年年如此。東北季風其實就是中原地區的西北風,來自西伯利亞,因為地理的原因,到了臺灣就轉向成了東北風,又因臺灣特殊的高山地形,到了恆春時,風力增強,在這兒又被稱為落山風。
房東夫婦告訴我,風雖然有些涼,但是到了白天太陽出來的時候,還是會很熱了,與夏天無異。他們也向我熱情介紹了恆春的一些景色和習俗,巧的是,女主人是大陸人,並且還是江淮一帶的老鄉,十年前嫁到臺灣來的,他們有兩個孩子,主要的營生是靠男主人在大陸經商,這裡的民宿也是順便經營。這一天,旅館裡只有我一個房客。他們告訴我,自從八月禁止自由行了以後,旅館的生意就清冷許多。
第二天早晨,我與老闆夫婦道別後,搭車去肯丁,一整天,我都在這風景迤邐的海岸線上行走。肯丁有兩處海角,東邊的叫鵝鑾鼻,西邊的叫貓鼻頭,鵝鑾鼻的位置更偏南一些,所以是臺灣島的極南點。而貓鼻頭則是著名的地理分界線,它的東邊是巴士海峽,西邊則是臺灣海峽。鵝鑾鼻最著名的地標,是它的燈塔,但是此時這裡正在維修。
鵝鑾鼻公園
貓鼻頭
鵝鑾鼻的珊瑚礁
船帆石
海岸線的大部分都是珊瑚礁,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見珊瑚礁的根基,和居住在珊瑚礁間的各種海洋小生靈。除了珊瑚礁,也有一些奇形怪狀的岩石,比如說有一個叫船帆石,顧名思義,看起來像帆,但是也有人說它像尼克松,又叫成尼克松石,好像確有那麼一些相似。
在海岸線的一些海灣處,分佈著沙灘,沙就是細膩的白沙,有許多歐美人在這裡晒日光浴,衝浪。另一項很出名的運動是潛水,肯丁是臺灣島最適合潛水的地方,有許多人是為此而來。
小灣沙灘
紅柴坑漁港
紅柴坑的日落
沿著海岸線隨便走走,一天就這樣過去,太陽西沉,這裡有一處極佳的觀賞夕陽的地點叫關山,在過去關山日落被列為臺灣八景。但是我沒有足夠的時間趕到那裡,並且聽說擠滿了遊客,所以我選擇了關山腳下一個叫紅柴坑的漁村,這裡的日落依然很美,太陽和晚霞追逐著沒入金色的海面,一艘艘漁船回到港裡,我坐在碼頭的大壩上,一直等到最後一縷光線消失。
流連於美景,就要面對現實的問題,沒有公車了,這裡離我今晚定好的旅館還有三公里,我只能帶著走夜路過去,同樣的,沒有路燈,在臺灣已經習以為常了。路的一邊是山,一邊是海,黑魆魆的海,讓人不想靠近,生怕被她吞了進去。
旅館是建在半山上,當我轉入上山的小道時,想起來此前在日月潭遇到狗的情形,於是打了電話給旅館,問了房東這條路上是否有狗,如果有狗是否方便出來接我一下。房東沉默了幾秒後說,好吧,你在路邊等我吧。一會兒他騎著機車,把我載上去,果不出我所料,有三隻大狗正趴在僻靜的山路上等著,如果他不來接我,恐怕會有很大的麻煩。
房東是個約三十多歲身材瘦削的年輕人,頭髮長一點,顯得很有型。到了旅館,他很嚴肅地和我說,“之前有發郵件給你,提醒你如果沒有私人交通的話,過來會比較麻煩。”我趕緊道歉說沒有注意看郵件,又再三感謝他搭載我。
他接著問我明天是什麼行程?要從哪裡出發?我說還是要到恆春鎮去坐車。他說那會很麻煩,上午到恆春的公車要到九點以後才有,又問我有沒有吃晚飯。我說沒有。他說,“附近都沒有吃晚飯的地方,那你要不要換到恆春鎮上去住,如果要換的話,我可以載你過去。” 我告訴他就住這裡了,晚飯不吃沒關係的。“好吧,你先休息一下,我自己要去恆春鎮吃晚飯,我幫你帶盒飯回來吧。明早,我再載你到恆春去趕車。”他說道。
這真的是太意外了,我在這裡了一晚上的住宿費,只有人民幣70塊錢,而他給我的幫助,根本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
這家家庭旅館的生意依舊很清淡,晚上,只有房東和我、還有一個臺灣女孩子住在這裡。那個女孩子一直坐在陽臺的搖椅上唱歌,唱得很好聽,好像是在做直播。我好奇她怎麼能在陽臺的蚊子攻勢下撐得住呢,因為第二天一早我在陽臺呆了一會兒,就被咬了幾個包,這裡的蚊子又多,個兒又肥。不過這個陽臺是旅館最美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半山的旅館
房東和我年齡相仿,他對臺灣本土很瞭解,對對岸也頗感好奇,於是晚上我和他聊了一會兒,他告訴我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比如說,這裡原住民參加考試有加分。我說,這和大陸一模高考加分是一樣的麼,不是太公平。他說,這個地方原來就是他們的啦,我們都住在他們的地盤上,也沒有什麼不公平啦。
第二天早晨,按約定好的時間,他準時起床,讓我帶上頭盔,坐上機車,風馳電摯開了約十公里,把我送到了恆春鎮。
真是一個有趣和熱心的人。
縱谷線
我的下一站是花蓮,從恆春到花蓮走鐵路並不方便,必須要先坐公車到北面的枋寮車站,在那兒才能搭乘向東去的火車,而到枋寮的路程較遠,差不多是回到高雄的一半。最後我採納了前一晚恆春鎮房東夫婦的建議,在網上預約拼車,節約時間,費用比汽車轉火車低很多,並且沿途會帶我可以參觀一些地方。
來接我的是一輛黑色的商務車,司機與我核對了資訊後,熱情的下車給我開車門,除了我和司機,車上還有一對老夫婦,他們來自蘇州,這是我在臺灣遇到的第一對與我一樣的自由行的大陸旅客。司機是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很有激情,一路上都熱情地和我們介紹臺灣的風土人情。
我們的行程自從恆春出發,經南迴公路和太平洋公路,再穿越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狹長谷底,到達花蓮,這就是所謂的縱谷線,又稱為山線。另外還有一條路線被稱為海線,一直沿著太平洋岸邊的公路前行,兩條線都各有特色。當然,縱谷線也是走了一段太平洋海濱,車駛過南迴公路的達仁鄉,就看見了山路下面,深藍色的太平洋。我覺得這樣的天氣已經是極好了,但是司機告訴我還不算最好,如果特別通透的話,可以看見遠處的蘭嶼。
太平洋
多良車站
在這裡有一個叫多良車站的地方,是我們下車觀光的第一站,它其實是東部鐵路線的一個小站,目前還在使用,只是大部分車只是路過而不停靠,卻因為坐落在半山處,可以看見火車在太平洋的天然藍色幕布前駛過,吸引了很多人來拍照。在臺灣,拍火車的人不在少數,大概是因為這裡的火車顏色豐富又鮮明。
我們的車進入縱谷以後,太平洋就從眼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在兩座山脈之間,是綿延了上百公里的狹長的地帶,這是臺灣東部唯一適合居住和發展農業的地方之一。開啟地圖看一看,就會發現東部的城市只有花蓮、臺東和宜蘭,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東部鐵路線也是沿著這一地帶前進,這裡有一個叫池上鄉的地方,它的特產是–快餐。
據說當年從花蓮到臺東,老舊的火車要走十個小時,火車到了池上這裡,正好是用餐時間,池上的一對夫妻就做起了快餐生意,搭配合理,味道又好,頗受旅客的歡迎,賣了幾十年,名氣就大起來,被叫做池上飯包。
池上飯包
如今在火車旅行已經飛快了,而且臺鐵本身也出售便當,已經不會有乘客到池上來買飯包,但是作為一種記憶,有許多人開著車來這裡品嚐。這讓我想起了江西的上饒站,被稱為雞腿站,原因略同。與大陸的快餐相比,我覺得臺灣的快餐做得更好些,物美價廉,無論是在馬路邊還是便利店裡賣的便當,都是如此。
池上這裡還有一個新晉網紅景點,叫伯朗大道,已經成了縱谷裡必到的地方。它是山谷裡的一條鄉村公路,公路邊全是低矮的稻田,一直延伸到山邊,此時只是稻穀成熟的季節,田野裡皆是稻香。
伯朗大道
伯朗的稻田
瑞穗農場
縱谷的行程有點像是農業考察團,參觀完稻田,下一站是牧場。這個叫做瑞穗農場的地方,出產的牛奶很有名氣,在臺灣很多地方都能見到。我沒有品嚐牛奶製品,而是去參觀了牛棚,正巧工人正在用卡車進行自動化投食,看起來很先進了。其實我也不知何為先進,因為在大陸沒有參觀這樣現代牧場的經驗,雖然我曾經工作的地方旁邊就是南京最大的牛奶廠,卻並沒有進去看過,不過他們的牛偶爾會跑出來,有一次,我們請的美國外教用很激動的語氣告訴我們,老天,你們猜我在你們這個高科技的園區看到了什麼,居然是一隻牛。
說完了農牧業,不能不提果業,縱谷裡我們路過了許多熱帶果田,菠蘿田,釋迦田……有的田連司機也叫不出名字,不過他和我提到臺東的釋迦是臺灣最出名,而其所有的品種中,又以鳳梨釋迦最為上品。他特別提到一個女孩子,坐他的車到臺東,專程來找這種水果。
巧的是,當天晚上,到了花蓮後,我到農會的超市就看到了鳳梨釋迦,它的表皮已經裂開,流出結晶的蜜糖來。店員跟我說,這隻已經完全熟了,現在就可以吃,就只剩這一個。它大概是在等我了,於是想都沒想,就付了八十多臺幣買下這隻有三個拳頭大的釋迦果,回到旅館,用了一個小時才消滅掉。大快朵頤之後,我想起了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換作釋迦我也願留在臺灣了。
北迴歸線標誌塔
花蓮
到達花蓮的當晚,這裡正在舉行名為太平洋花彩節的活動,在市中心自強夜市旁邊有燈光秀,燈光中心的花朵,就是花蓮縣的標誌。花蓮人少地多,市區是一座小城,沒有高樓,以旅遊業出名,而最出名的又是清水斷崖,七星潭和太魯閣這三處,當地人稱三件套。
太平洋花彩節的燈光秀
我本想租車騎行去這些地方,但是諮詢了一些人,都告訴我太魯閣距離較遠且危險,並不適合騎行,於是又在網上拼車。第二天早晨,車來了,巧的很,那對蘇州老兩口也在車上,還有兩個北方的女孩 ,以及一位在臺交流讀書的復旦學生。這天早上天很藍,於是我建議先去清水斷崖,看最藍的大海,避免下午變天,大家都覺得有道理,但是今天這位司機顯然沒有昨天那位隨和,他說路線不能改,必須先去太魯閣。
太魯閣不是閣,而是中央山脈中的大峽谷,太魯閣的名字來自這裡的原住民太魯閣(Taroko)族。太魯閣面積很大,覆蓋了花蓮、南投、臺中,大部分遊客只遊覽了花蓮的一段,或許是因為這一段的燕子口,白楊瀑布是精華所在,亦或許是最容易到達。我們遊覽的這一段最高地點的海拔不過兩三百米,在太魯閣深處,高山的海拔超過了三千,要去那裡,就要沿著峽谷裡唯一的盤山路–中橫公路開很久的車。
太魯閣燕子口
之前我從日月潭到阿里山,有走過一段新中橫公路,新字就是相對於這裡的中橫公路來說的,太魯閣的中橫公路是臺灣最早建成的一條橫貫東西的線路。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橫貫線也只有三四條,並且都是在險峻山崖上的小道。為建設這條中橫公路,投入了上萬國軍退伍老兵,修建極其艱難,每公里就要犧牲一人,為紀念這些烈士,在太魯閣入口不遠處建了長春祠。必須感謝這些築路的老兵,因為他們的付出,讓今天的旅行可以這樣輕鬆,我們的車最遠到達峽谷裡的白楊步道,往返只用了三個小時左右,如果沒有公路,是不可以想象的。
白楊步道是本地旅遊業者認為的太魯閣裡最值得看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落差兩百多米的白楊瀑布飛流而下,只是距離尚遠,沒有近處體驗的雄偉氣勢,不過急流是峽谷裡常見的,有些地方聲如洪鐘,讓我想起了虎跳峽來,它們也都是屬於大理岩的峽谷。步道走到頭是水簾洞,要穿雨衣赤腳方可進去,洞內的石灰質常年在潮溼環境下,已經產生了類似鐘乳石的結晶,洞穴長不過四五十米,盡頭是懸崖斷路,便要往回走。類似這樣的步道還有很多條,都是分佈在中橫公路的兩側,供遊客遊覽探索,都是免費的。據說也有遊客去走那些野道,那便是屬於探險了,非常危險。
太魯閣大峽谷
白楊瀑布
出了太魯閣大峽谷時,就像我擔心的那樣,天空已經被雲層遮蔽了,等我們到了清水斷崖,水還是清水,但是這顏色就遠沒有那麼鮮豔了。
這清水斷崖是中央山脈延展到太平洋邊,形成的諸多懸崖中最出名的一處,崖高數百米,崖上是以險聞名的蘇花公路,這是花蓮通往北部的宜蘭、基隆、臺北的必經之路。
清水斷崖
蘇花公路
在這條公路開通以前,花蓮到北部是很困難的,必須跨越崇山峻嶺,山路艱險,人們寧可坐船走海路,所以過去花蓮又被稱為是本島上的離島。蘇花公路通車後,稍有地質災害就會塌方中斷,也發生過車輛掉下去崖去的事故,相比於公路,更可靠的方式是搭乘鐵路,全程穿山而過。
花蓮的海岸線大多都是這樣的山海相接的景象,在稍平一些的地方,則有著神奇的鵝卵石海灘,隨著潮起潮落,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七星潭就是這樣一處,花蓮市區的海灘也是一樣。這裡的海灘都禁止有用,因為太危險了,一旦被浪捲入海里,很難回到岸邊。因為海岸不是慢慢的延伸到海里,而是十分陡峭,可能走出幾米,就是深達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深海。再遠一些,就到了深不可測的海溝。
如果說臺灣島原本是太平洋裡的一座大山,那麼花蓮就是這座山上最陡峭的部分。
七星潭
夜晚的花蓮海灘
十分九份
十分和九份是新北市的兩個小鎮,坐落在臺灣島的東北角,從花蓮出發,首先要搭乘臺鐵幹線列車到瑞芳車站,在那兒再換乘區間列車才能抵達。
臺鐵幹線一多半的里程沿著海岸線前進,風光旖旎,但是並不總是能看到海,能看到的地方與清水斷崖頗為相似,只是沒有那麼高那麼陡。這條線路經過的最大的城市是宜蘭,沿著山間的平地延展幾十裡,有宜蘭和羅東兩個大站,其餘都是小站,多不停靠。過了最東斷的福隆車站後,列車拐向西北的山區,再前行三十公里就到了瑞芳站,在這裡換乘去十分的區間車,不用再買票,直接刷悠遊卡就可以,車廂內的格局很像是地鐵,座椅在兩邊,人也很多,大部分都站著,我上了最後一節車廂裡,驚奇的發現這節車廂尾巴上還有車窗,可以看見鐵路線的風景。
從瑞芳到十分,要沿著臺鐵幹線往回走一段,再拐入平溪支線,平溪鎮是支線的終點。這條線路建於1910年代,是為了將煤從平溪運出來,因為煤礦,平溪繁榮了幾十年,後來煤礦衰竭,也隨之消沉,幸而旅遊業興起,這條線路變身為一條觀光線,每天將如我這般的大量遊客載來,大部分人到這裡就是為了放天燈。
據說平溪天燈的源起是在土匪橫行的年代,做為通報安全的訊號,告知避匪的鄉親可以返家,延續至今就成本地的民俗,天燈最盛的時候是在元宵節的晚上,可謂千燈齊發。在平時,遊客可以在平溪和十分兩個鎮上放天燈,大約是十分更易到達,所以十分的天燈更熱鬧些。
十分的天燈
當火車到達十分時,就看得見鐵路兩旁擠滿了放天燈的人。有意思的是,人們都站在鐵路上放天燈,像是商量好似的,當火車開來,所有人馬上離開鐵軌,站在兩邊,火車幾乎貼著人們的臉開過去,一駛離,人們便又佔領了鐵路,在殘餘的柴油氣息中,在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中,一盞盞天燈接連升上天空。
每一盞燈上,都寫著人們的祝福,大多數的祝福語是韓文和日文,我不知道是不是那天下午唯一寫了簡體中文的人,總之是很少見了。這裡一盞天燈的價格是200臺幣,鐵路旁的每一家天燈店的價格都一樣,店家會幫忙搞定除寫字和放燈外的所有事情。當我寫完字時,他們告訴我要等一下,因為那邊有警察來巡邏,原來在鐵軌上放燈並不被法律許可,只是,所有人已經達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警察來了,大家就不放了,他們一走,就繼續,日日往復,一如這鐵路上的火車。
沿著十分的鐵路向東走大約一公里,是名為十分瀑布的地質景觀。我開始時以為只是很小的瀑布,但是當我到達時,發現超出我的想象了,瀑布寬度有足四十多米,高差二十多米,水量很大,在陽光的照耀下,在水汽中看得到彩虹。據說整個平溪地區,大小不一的瀑布還有許多,它們的水源都是來自境內的群山降水,溪流匯聚成河湖,最後流入基隆河和淡江,經臺北入臺灣海峽。
十分瀑布
我離開十分時已經四點半鐘,因為是冬天的緣故,太陽開始西斜,夕陽下的十分車站很美,很多電影在這裡取景,比如侯孝賢的戀戀風塵。
侯孝賢的另一部更出名的電影悲情城市則捧紅了離此不算遠的九份。從十分到九份,要回到瑞芳去換乘公車,然後一路向東爬坡,當爬到看得到遠處基隆港的燈火時,就到了九份。
九份的房子幾乎是垂直建在山上,很像老重慶的感覺,不過這裡的建築很日系,山路梯級旁掛滿了紅燈籠,這時都點亮起來,燈籠最多的地方是阿妹茶樓,也是人最多的地方,和十分一樣,幾乎全是韓國和日本的遊客。
九份山城
早晨從九份遠眺基隆
九份老街
之前網上傳說阿妹茶樓就是宮崎駿千與千尋湯屋的原型,這些遊客就是慕名而來,雖然宮崎駿都出來說並非如此,但是大家寧可相信這個地方是在現實裡存在的。
九份不是神明的澡堂,而是當年黃金礦工的居所,仔細看九份的燈籠,每一盞上都寫著黃金山城。在九份東面的金瓜石,1893年發現了金礦,於是九分繁榮起來,日佔時期,日本人在這裡瘋狂採礦,產量一度為亞洲第一,現在在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裡,保留著當年的坑道,而一棟展館的二樓,還有一塊重達14.49公斤、價值3億臺幣的金塊。
因為採金事業的迅速發展,九份一度人口暴增,繁榮異常,被稱為小上海。然而到了六十年代,金礦終於採完,繁華散去,小鎮也重歸寂寞。直到侯孝賢在這裡拍攝了悲情城市,才再次喧囂起來。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
從基隆到淡水小鎮
九份和基隆離得很近,坐公車一路下山,不多久就到達基隆市中心的海洋廣場。海洋廣場正對一處港口,港裡停泊著數艘海巡署的艦船,遠處的山上立著KEELUNG幾個大字。最特別的地方是這裡海面上盤旋的老鷹,這是基隆的標誌性景觀。
基隆港
基隆是臺灣北部最大的港口,過去曾是臺灣一大都會,但是現在只是新北的一個市級行政區。這裡是離日本最近的地方,1895年日軍就是從基隆登陸,遭遇臺灣義軍阻擊,1945年大批日軍和日僑也是從這裡撤走,國軍70和62軍上岸接收臺灣,因破衣爛杉、軍容寒酸被臺灣人戲稱叫花子兵。
我到達基隆時,大約是下午兩點鐘,天空飄起了小雨,這是我在臺灣遇到的第一場雨,也應了基隆雨港的美名。基隆是全臺也是整個中國降雨最多的地區,幾乎一年四季都在下雨。不愛陰雨天的我覺得如果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會奔潰,幸而只是停留了一小會兒。
我繼續向北前行,拜訪距基隆不遠的野柳國家地質公園,野柳的名氣已不必多說,幾乎是旅行團必到的地方,大部分遊客就是奔著與女王石合影去的,所以女王石附近排了長長的隊伍,因為這天天氣不佳,隊伍只有十幾米,據說平時排隊一小時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女王石現在幾乎成了臺灣旅遊的標誌之一,在很多媒體上都可以看到她高大莊嚴的身影,然而,當我親眼看到她時,才發現她不過是野柳上百的怪石中矮小的一塊,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看出女王頭像的造型來,這全是攝影師的小把戲。
這些石頭原本是野柳海岸的砂岩,在千萬年裡,經過海水侵蝕而形成,除了女王石,還有蘑菇石,燭臺石,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海蝕地貌,因為知名度差一些,人就少了許多,可見大多數人對這些景點的自然價值歷史價值並不關心,而只是從眾追熱點罷了。
野柳地質公園
女王石
在燭臺石附近,完全沒有人,任由我拍攝。我一直拍到五點鐘,接近閉園,天色已經轉暗,海面上風大浪大,遊客幾乎全走了,但是還見到一兩人站在礁石上釣魚,大約是附近的居民吧。
出了景區,走約一里路,到來時的公車站,我打算在這裡乘車去臺灣島最北端的富貴角,再去淡水住下。車站冷冷清清三兩人,隻立著一個杆子,上面寫著車次,我仔細看站牌上的資訊,旁邊一個女孩子問我去哪裡,我說去富貴角。她說,那你坐953路車先到金山,這一班車次比較多些,再那裡再轉車,車也會多,我也是去金山,跟著我上車就好了,另外,不建議你去富貴角了,太晚了。旁邊一個大姐也說,那邊荒郊野地,不安全的,要去還是白天去咯。
我聽從了她們的意見,坐到金山,然後轉車直接去淡水。金山在陽明山東面的海邊,淡水則在西邊,所以這條路線就是繞著陽明山,沿著臺灣最北的海濱公路轉了一大圈,沿途幾乎全是野地,有的路段甚至沒有路燈,經過富貴角時,確實黑魆魆的一片。等到了淡水,街市又熱鬧起來,這裡已經屬於臺北都會圈了。
淡水小鎮
晚上我在淡江邊漫無目的的走著,這裡的風不是東北海岸線那般,而是又輕又柔,江畔的小酒館裡,歌手彈著吉他,江水如鏡,映著對面遠山的燈火,我腦海裡響起了蔡琴的聲音:
你喜歡抬頭看天上的星星嗎?每一顆星星都有一個故事。在這麼些個星球裡,有一個,我們把他叫做地球的一顆星。地球上有一個叫做臺灣的小島,臺灣島上有一個美麗的小鎮。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個小鎮上的故事……
這個美麗的小鎮就是淡水,這張機遇-淡水小鎮專輯,曾經播放了無數遍,每一次傾聽都可以從紛亂中安靜下來。
第二天起來,天氣晴好,我乘車到淡水最北的漁人碼頭和附近的沙倫沙灘,這裡的沙灘很平,但是越接近海里,石塊越多,與其他幾處海灘又有所不同。早晨的風有些涼意,但在太陽走著並不覺得冷,遠處是高聳的陽明山,有厚厚的雲在山頂自東南向西北流動,山的那邊、基隆的方向,應該還是陰天。
沙淪海灘
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在淡江的出海口,其實就是一個碼頭,除了有許多遊艇泊位,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地方。有一座供行人通行的斜拉橋橫跨在碼頭的入海口,被稱為情人橋,是這裡的地標。據說,徬晚,夕陽下的碼頭有著浪漫的色調,吸引了很多的情侶。
除了這一處碼頭,淡江裡的碼頭還有許多,因為北通大海,南達臺北,過去曾是臺北最重要的水運通道,北京條約中,淡水也成為臺灣四個通商口岸之一,不過那時還叫滬尾。開埠後,西人陸續前來停泊經商,建造領館,教堂,別墅,今日淡水紅毛城就是當年的遺蹟,還有一些在真理大學,淡江中學校園裡,都是紅磚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淡江中學是個臥虎藏龍的所在,周杰倫、古龍、李登輝都從這裡走出,不知今日校園裡又藏著哪位未來的才子。大約周杰倫愛吃一種名為愛給的美食,所以淡水街頭有好些阿給店,據說是一道水產品,因我不食魚,故無福消受。
今日淡水依然繁華,但是淡江卻因泥沙淤積,大部河段已經不具備通航條件,只能走小船,這些港口也陸續廢棄。舟輯時代已成為過去,如今在淡水乘坐捷運,二十分鐘就可直達臺北中心。不過我的下一站是近一些的士林和陽明山。
紅毛城
陽明火山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就在士林捷運站的旁邊,曾是蔣介石的官邸,蔣介石自撤退到臺灣後,直到去世,大部分時間都與宋美齡居住在這裡。官邸面積很大,別墅只佔了很小的小塊,大部分是園林,現在園林已經成了免費公園,別墅區則成為著名景點對外售票開放,據說來參觀的大多是大陸游客。
在過去幾十年裡,大陸一直將蔣形容為獨裁者,反動派,殊不知如今臺灣民間也是這麼認為的。蔣在臺灣的二十五年裡,軍政大權握於一身,對反對派施行高壓政策,並宣佈進入動員堪亂時期,將臺灣變成一座大兵營,以至於現在很多臺灣人對蔣的印象並不佳。
當然,官方場合下,對蔣的描述還是以正面為主,士林官邸的宣傳介紹就是如此,言語裡充滿了崇敬懷戀之情。官邸裡保留了蔣介石與宋美齡過去的陳設,幾個月前我在韶山參觀了毛澤東紀念館,眼前這兩位老對手的生活便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毛的生活簡樸實用,而蔣則是精美雅緻。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愛讀書,只是毛隨意堆在床頭,而蔣整齊的碼在書櫃裡。
士林官邸的北面就是陽明山,這是蔣介石最愛去的地方之一,山上還建有一座行館。陽明山這個名字也是蔣介石所取,用來紀念明代大儒王陽明,在之前,臺灣人把它稱為草山。
我早前就聽說過陽明山,以為是臺北的一座小山,卻不知其高最高峰達一千餘米,東西長五十公里,高大到可以改變臺北的氣候,更不知它還是一座活火山。
早前陽明山被認為是一座休眠火山,九十年代在地層下發現岩漿庫,所以修正為活火山,山上名為小油坑的地方還有火山噴汽口。我曾跑遍了南京地區的死火山,一直想親見活火山,可在大陸地區活火山僅六處,有活動跡象的更少,於是我直奔小油坑而去。從士林官邸有公車可直達,車程大約四十分鐘,一路爬升。快接近小油坑時,就已聽到巨大的噴汽聲,待到了小油坑遊客中心下車,這聲響就更大了,並且空氣裡都是濃濃的硫磺氣味。
遊客中心不收門票,只是一休息補給和科普的小屋,從這裡沿臺階走幾十米就到了觀景臺,這裡清楚地看見塌陷的山體上有兩處坑洞,急速噴出白色的氣體,就像是一口巨大的高壓鍋開啟了蒸汽閥門,在地面上,冒汽的小孔就更多,有的就在眼前,這種景象,讓人不禁擔心腳下是否馬上就會噴發。小油坑顧名思義是小的油坑,還有一處地方名為大油坑,因為有危險,民眾是禁止進入的。
小油坑
在小油坑的觀景臺上,有許多本地的攝影愛好者在拍攝,他們告訴我,今天的天氣很適合拍照,很多時候,這裡的山頭都籠罩在霧氣裡,霧氣與火山的汽體混在一起分辨不出。的確,今天的能見度很高,雖然有云層一直從東南往西北的方向流動,但是都浮在山峰之上,而西邊的天空仍然放晴,形成日照金山的勝景。眼前的山就是陽明山主峰七星山,小油坑是通往其峰頂的門戶,有不少登山者這在沿著噴氣口一側山崖上的登山道往上走。
小油坑向北有一條竹林小道,沿道的制高點也有觀景臺,向北可以眺望大屯山,山頂上沒有幾棵樹,大多是芒草,這也是原名草山的由來。往東望去,在山間的拗口,雲層下可以看見東北角的海岸線和太平洋,而往西又可望見臺海,我驚歎這開闊的景緻時,又頗感臺灣島之狹。
從山上往下走,雖然才五點多,天色已經黑了,末班公車要等三十分鐘,站臺只有我一個人,山風吹在身上,涼意十足。
陽明山頂的芒草
陽明山遠眺東部海岸線
陽明山上除了這火山地貌景觀,還有許多的風景可尋,如山間湖泊,溫泉,和花海,日本人曾把這裡稱為臺北的箱根。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建在山腳下,平時它只在白天開放,而今天是週末,晚上可開放到九點,於是我便決定去夜遊。
到了博物院,入口處的工作人員問我是否臺灣居民,是的話可以免費夜晚參觀,而我只能去買票了,門票要320臺幣,是整個臺灣行程中最貴的,當然和大陸的5A景區門票相比也不算什麼了。
整個博物院有三層,每一層都有十個左右的展館,面積很大,考慮到時間,我只能挑選精華的部分參觀。但哪些是精華呢,我沒有研究,於是向館內一位工作人員請教。他告訴我,館藏有六十萬件文物,現在展出的只是一部分,每隔兩年就會更換一批,所以隔兩年來看,發現陳列就不同了。他建議我看特展,一般都是館藏精品,並且都是暫時展出,不列入定期更換的計劃。他還告訴我,臺北故宮藏品數量上不及北京故宮,但是就勝在精品上,因為當年運過來時,不能全部運出,所以能運來的都是國寶級的。
我一直參觀到閉館,最大的印象是臺北故宮裡的字畫、珠寶玉器、瓷器最為大宗,當年明清兩代帝王蒐羅到宮中的千年來的珍品幾乎都在這裡,而青銅器、陶器等,並不佔優。蓋因此類器物,建國後大陸地區多有發掘,而臺灣島上只有當年運來的這一批了,島上不曾出現青銅文明,於是沒有後繼的發現。至於在媒體和網路上流傳的三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毛公鼎,確是國寶,但是這樣的國寶還很多,只是因為傳播而更聞名而已。東坡肉石,這日我沒有看到,說明上寫著是拿到嘉義的故宮南院展出了。
待參觀完,我尚未用晚餐,飢腸轆轆,正巧我的好友J兄出差來臺北公幹,於是約了在士林夜市見面,一道用餐,他鄉遇故知,格外親切。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的字畫陳列
大都會臺北
行程的最後兩日,都在臺北的市區裡行走,一如我對大都會的印象,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臺北坐落在群山擁抱的小平原上,稍微開闊些的地方都看得到南部和北部雲霧繚繞的高山。寬闊的淡江繞城而過,可以說是臺北的母親河,最早的臺北城就是發端於淡江邊的艋舺、大龍垌、大稻埕三個泉州移民定居點。
艋舺是最早開發的地區,後來因為利益,來自泉州同安的移民與另三地的移民發生衝突,史稱頂下郊拼,同安人落敗,逃到艋舺北部的大稻埕定居下來。這樣的家族同鄉的衝突在臺灣的早期清治時期層出不窮,衝突也很慘烈,刀槍都用上,被稱為分類械鬥,如閩粵移民,泉廈移民間都曾發生過多起械鬥。這種情況其實在當年的大陸地區鄉間也不少見,可見古代王朝的治理能力是極弱的,不用說法律,連正常的秩序都無法保障,於是,民間不得不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包括暴力。
除了暴力,信仰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雖然移民都有大致相同的民間信仰,但是每個族群都有所不同,比如泉州移民信奉保生大帝,漳州移民信奉開漳聖王,客家人信奉三山國王,於是,在不同的族群聚居地,就建立起一座座的信奉不同神祗的廟宇,成為該地區的信仰中心,在艋舺有龍山寺,大稻埕有霞海城隍廟,大龍垌則有保安宮,寺廟不僅可以燒香許願,也成為族群議事的場所,地位十分重要。如今,各寺的香火依然興盛,尤以龍山寺為最,也成了八方遊客必到之所,而中國的儒釋道合一的信仰體系在這裡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寺廟同時供奉著觀音菩薩、羅漢、孔聖、城隍、道家諸仙。
大龍峒保安宮
臺北文廟
城隍與三太子像
在距龍山寺不遠的地方,青山宮是艋舺另一座重要的寺廟,供奉青山靈安尊王,在每年的農曆10月20日,這裡都會舉行青山王祭,以消災保民,祭典為期四天,期間有盛大的遊行活動,被稱為踩街繞境。青山王祭已經延續了百餘年,被列為臺北七大民俗宗教活動之一。我來得時間正巧對上,於是有機緣目睹了這一盛典,並隨著踩街的隊伍進行拍攝。只見艋舺的街道上鑼鼓喧天,如同過節般熱鬧,各種神祗被請出寺廟,齊聚青山宮,踩街的隊伍有數百人,裝扮各有不同,有的如同港臺古裝片走出來的翩翩少女,有的是宋兵唐將的模樣,也有孫悟空、哪吒,走在最前面的是引路童子,十餘名青面獠牙的鬼神圍繞著他,每經過一處祭壇,就要擺開陣勢,表演一番,我得以一窺中國民間傳統的原貌,這種景象在大陸已經消失多年了。
艋舺青山宮
艋岬青山王祭上的鬼神裝扮
艋岬青山王祭踩街繞境
大稻埕的日落
青山王見證了艋舺的百年沉浮,但早在臺北開埠不久,艋舺的經濟中心的地位就讓位於大稻埕,因為大稻埕更具港口優勢,大量的茶葉、糖等物資在大稻埕堆積運出島外,鉅富商賈也在這裡定居,他們的權勢大到可以把持著臺北的局面。然而,如今的大稻埕也已經成為一個歷史街區,只有碼頭成為觀看日落的絕佳去處。臺北最繁華的地段在日佔時期,已向東移至西門町一帶,現在依然如此,沿街是無數的商鋪餐館,熱鬧一直持續到深夜,當鋪面陸續打烊時,紅樓旁的酒吧夜場又聚集了眾多的年輕人徹夜狂歡。
更東面一些的信義區,在近幾十年裡也發展起來,臺北的現代化高樓和商業中心很多集中在這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01大樓,大樓的底層是豪華購物中心,在第四層有遊客中心,可以坐電梯到觀光層,需要門票且不菲,好像到臺灣的大部分大陸游客都會上去看一下,但是最高的地方並不一定就是最美,欣賞臺北夜景的最佳去處是101大樓東南面的象山。爬象山需要一些腳力,大約爬到兩百米高的地方,有觀景臺,落日餘輝尚在,101和臺北城盡收眼底,臺北最經典的城市風光作品都是在這裡拍攝的。
臺北夜色
如果拿臺北的高樓和大陸的城市對比,臺北一定只能算是一座二線城市,東部一些地級城市的高樓數目都能遠勝臺北。然而最近的2018年世界城市排名中,臺北卻位列國際一線城市,大陸只有北上廣深上榜,臺北的評級為Alpha,同廣州,高於深圳,這是何故呢?我隨處走走的膚淺觀察,能發現,臺北是國際化的、開放的,文化是繁榮與多樣的,而這些都是對城市評級的重要指標。
在臺北街頭,說日語、韓語與英語的人很多,有些是遊客,有些是駐地員工,有些已經融入了本土,我遇到一位西方面孔,說著流利的臺灣腔國語,一問才知是移居臺北的印度人。本地人能說日文和英文的也很多,賓館、便利店、餐館裡服務人員多半能說幾句,外國人在臺北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問題。我曾見有一家三口,父母與子女交流全是英文。
當然,臺北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文化方面,除了保留傳統文化外,新的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也可以從街市面上窺見一斑,四處可見的電影、歌劇海報,中正紀念堂前的賽克斯樂隊演出,圓山廣場上臺灣阿美族原住民歌舞表演,街頭藝術家,在"國家"大劇院迴廊下,我看到有一群女孩很認真的排練舞蹈,在西門町,我撞見了一位非常出名的流行歌手的籤售活動,在八九十年代,我們的青春歲月裡,幾乎都是伴隨著港臺歌手的樂聲成長起來。當然這些年,大陸的文化事業也是欣欣向榮,但是,就我所居住的南京來說,我也會拿著相機在馬路上行走,卻感覺文化藝術似乎與普通大眾的距離還很遙遠,而在臺北,給我的印象是文化是紮根在民間,觸手可得。
圓山廣場的阿美族歌舞表演
中正紀念堂前的樂隊演出
街頭藝人
臺灣省博物館
當然,臺北也有與南京很極像的地方,就是這裡的民國式建築,大多是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後所興建,建築氣勢巨集大,多用混凝土建造,但頂卻是畫棟飛簷的傳統中國樣式,比如忠烈祠、臺北故宮、圓山返店、大劇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很容易聯想到南京的中山陵、美齡宮、勵志社等等。其中最著名的還是中正紀念堂,坐落在市中心,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建造,用於紀念蔣介石,紀念堂裡有許多實物的陳列,多為與蔣有關的文物。
之前有提到,現今的臺灣人對蔣印象不佳,認為他是獨裁者,在蔣介石和他的繼承人蔣經國去世後的1990年,就在中山紀念堂前的大廣場上,曾爆發過稱為野百合運動的抗議,大致是要求結束萬年國會、結束動員戡亂時期等等,當年的李登輝幾乎全盤接受,於是有了今日臺灣的政治格局。陳水扁主政以後,又搞起了去蔣化運動,多地的蔣介石雕塑被拆除,甚至連中正紀念堂都被改了名,直到08年馬英九上臺後才改了回來。現今大陸對蔣介石不再以反動派一概而論,一些影視作品裡也開始較為客觀地描寫史實,和臺灣的情況相比,簡直是倒了過來。
無論怎樣,蔣都對臺灣的影響都是巨大,堪比鄭成功,可以說,如果沒有蔣的堅持,在二戰結束時,臺灣和澎湖列島未必會回收,如果不是蔣在臺灣大力推行恢復中華文化的做法, 一些臺灣百姓也許還不會說國語。
臺北忠烈祠
大劇院
蔣是一箇舊式的軍閥,也是一個根深蒂固的中國儒家,蔣最輝煌的時刻是1945年迎來抗擊外辱的勝利,成為世界公認的大國領袖,不料短短四年後,就被趕到了這小島上來。有一位臺灣中年人和我說,他蠻同情蔣介石的,胸懷治國大志,最後卻死在這裡,連祖墳都不能歸葬。
的確是這樣,但如果蔣不那再那樣想,這個結局倒也不壞,若換成了宋高宗,陳後主,大約會覺得,這臺灣其實是個比金陵、杭州更偏安的所在。
兩天後,我回到了桃園機場,完成了1300公里環臺灣島的旅行,再見了,寶島。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