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一篇拖延了五年的遊記,2016年9月初,我們去了日本,用一週時間遊覽了京都、奈良和大阪,雖然時間不長,但還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可時至今日,在整理照片的時候,忽然發現很多當年的記憶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於是想也許應該補上這樣一篇遊記,算是對此行的留念。我倆都不會說日語,又是自由行,記得臨行前多少還有些忐忑,但到了日本,發現之前的擔心多餘了,像機場、車站、酒店、購物中心這些地方基本都提供中文服務,日本的書面文字裡也有不少漢字,雖然含義也許略有不同,但一般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地圖、站牌、路標、招牌、選單差不多都能看懂,問路的時候寫下漢字對方也能大致看明白,就這樣我們在日本關西混跡了一個禮拜,並未受到語言不通的影響。

京都

京都是仿照中國唐代長安、洛陽兩座古城的建築式樣建造的,從794年至1868年成為日本的首都,時至今日,仍被視作日本的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日本眾多歷史事件發生的舞臺。京都擁有17處世界遺產,1800多座佛教寺廟和400多座神道教神社,文化氣息非常濃厚,如果你細細品味,會發現成百上千點點滴滴的美。

我們下午從北京飛抵關西國際機場,在機場諮詢臺中文服務員的指引下買了阪急線車票,搭上列車前往京都。車站很老舊,候車的人也只有零星幾個:

列車車程大約45分鐘,出站步行5分鐘就到了已經預定好的新阪急酒店,此時天色已晚,安放好行李出得門來,隨便在路邊找了個小餐館吃了頓夜宵,因為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得很滿,所以吃完飯便早早回房休息了。

一大早就出了門,乘坐京阪線前往今天的第一站:伏見稻荷大社。路上親眼目睹了日本的早高峰,比北京的早高峰毫不遜色,車站裡人山人海,不過由於沒有安檢環節,人流移動的速度還比較快。

伏見稻荷大社建於公元8世紀,用來供奉食物之神,稻荷也可寫成“伊奈利”,在日文中可以解釋為“結成稻子”的諧音。關於大社建立時的傳說有好幾種版本,其中之一是《山城國風土記》逸文中的記述,據這個說法,稻荷大社的建立者是伊呂具,伊呂具以糯米糕為箭靶引弓射箭時,糯米糕忽然變成白鳥飛走,停棲於稻荷山三之峰,並且結出稻穀,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就成了“伊奈利”(稻荷)這個神社名稱的由來。隨著農業生產在社會中首要地位的衰退,稻荷大社被賦予了保佑商業興隆的神力,大阪有句諺語“病弘法,欲稻荷”,意思是生了病就去祈求弘法大師,想生意興隆就到稻荷大人面前祈願。如今伏見稻荷大社是日本全國約三萬座稻荷神社的總本宮。步入神社,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硃紅色的鳥居,鳥居是一種象徵性的建築,代表神聖神域的入口,鳥居前方便是神明所鎮守的神聖空間了,所以通過鳥居時,應在差一步就要通過的地方停下腳步,沉澱心情,平靜地一鞠躬後再進入神域。

稻荷神社的神使是狐狸,自古以來,日本人便認為狐狸是能引導田地之神從山裡前往人居之處的靈獸,既神聖又有些神祕,由於是神使,凡人無法看見,因此也以“白狐”、“白狐大人”來稱呼(這裡的白有透明之意)。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多口裡含著鑰匙的狐狸石像,據說這些鑰匙是用來開啟穀倉的。

聳立於外參拜道正面的門樓,據說是豐臣秀吉於1589年捐獻建設的,自安土桃山時代保留至今。當時秀吉為了替生病的母親大政所祈求健康,留下如祈願成真便供奉一萬石的古文書。

說到伏見稻荷大社,最有名的便是由大量鳥居構成的迴廊,數千座硃紅色的鳥居,沿著山中參拜道壯觀排列。硃色、橘紅色在日文中的發音都有明亮之意,象徵充滿希望。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鳥居的中央是神明的通道,所以人們通過時應該靠左或靠右行走。

建於神社境內的鳥居數量目前已達到五千座以上,從有捐獻鳥居習慣的江戶時代開始不斷累積而成。

下山的路上靜悄悄的,難得能碰到一兩個遊客,沿途一座座墓地和小型神社,有時會令人感到一絲詭異的氣氛。

此情此景,讓我的腦海中不由得迴響起“鐘聲噹噹響~烏鴉哇哇叫~”的歌聲。

走出神社,路邊攤上有很多小吃,愛吃冷飲的我品嚐了一下抹茶冰激凌,味道濃郁,確實好吃。

再往前走,看到一家專賣鰻魚料理的小飯館,老闆就在門口烤著鰻魚,香氣撲鼻。我倆都很愛吃鰻魚,所以雖然還不到午餐時間,但還是決定就在這兒提前用飯了。

一飯一湯一小菜,很簡單,很美味。

吃完飯步行到京阪線伏見稻荷站,原計劃接下來要去三十三間堂,但看了一下地圖,京阪線的下一站是東福寺,之前對東福寺沒做任何瞭解,但想到會用這座寺院的寺名命名車站,應該是個值得去的地方,我倆一拍即合,立馬改了行程。

趁著等車的時間補補妝~

等了大約五六分鐘,車緩緩地進站了。

出了車站,飄來一陣濛濛細雨,我們在雨中步行了很長一段路,街上沒有什麼行人,每走一會兒前面就會出現一座小廟,有的門開著,便進去看看,景緻都很好。

東福寺由圓爾大師於1236年建立,是一座臨濟宗禪院,如今包含二十四座分寺。

寺院部分建築正在進行修繕,所以我拍的多是些區域性的照片。

這是寺院中的廁所和浴室,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

我們站在花園後面的觀景臺,正好可以看到通天橋,橋身兩旁栽滿了楓樹,想著到了秋天,這裡一定是個賞葉的好去處,此刻站在這裡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靜。

離開東福寺,選了另一條路前往京阪線車站,路過一家小賣店,和店主老爺爺連比劃帶地問明白了價格,買了兩罐冰鎮可樂。

坐車到京阪七條,然後邊走邊觀賞街景。

馬上中秋節了,麥當勞為節日設計的海報已經張貼出來。

路上有些房屋很有年代感。

終於來到三十三間堂,它於1164年由後白河上皇下令建造,1249年毀於一場大火,1266年在寺廟的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重建後的建築忠實反映了原建築的神韻。三十三間堂是一棟長長的平房,因正殿內由33根立柱隔開而得名。

如果想進入殿內參觀,一不可以穿鞋,二不可以拍攝。大殿內供奉了1001尊千手觀音像,最大的一尊觀音雕像兩側各有500尊排列成行的觀音像,仔細數一數觀音的“千手”數目其實是40,不過按照佛教的說法,每隻手都代表25個輪迴,那麼40乘以25就正好是1000了。在大殿的後面供奉著28尊佛教人物塑像,個個表情生動,栩栩如生。

走出三十三間堂,步行前往下一站清水寺,路過一座建築很美的寺廟,不過不夠時間進去欣賞了,匆匆在門口留下張照片。

距離清水寺越近,路上的行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有很多穿著和服的遊客。

三重塔的身影已經出現在了前方不遠處。

古老的清水寺始建於798年,現在的建築是1633年重建的,屬於日本佛教中的法相宗,這一教宗始於奈良時代,並歷經幾個世紀流傳至今,如今,清水寺已成為京都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之一。仁王門是清水寺的入口,簷下懸掛著寫有“清水寺”的匾額,因其門上美麗的朱漆被稱為“赤門”,這座塔門高約14米,寬約10米,在應仁之亂中燒燬後重建。

三重塔是清水寺的另一個重要景觀,塔體也是硃紅色,於公元847年初建,重建於1632年,重建的三重塔高約30米,是當時日本最高的塔。

寺廟大殿的下面是著名的音羽瀑布,清水寺的名字便由此而來,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沒有去近前參觀。

遊覽清水寺後,從清水道下山,這條道是通往寺廟的繁華通道,大概走二百米會看到一個十字路口,沿著右側的石子路繼續步行,就到了三年阪。

下山路上,兩位藝伎的出現引來了遊客們的駐足圍觀。藝伎文化的發源地就在京都,成為一名藝伎,要接受茶道、花道、舞蹈、詩書、形體、談吐等方面的嚴格培訓,舉手投足的每個細節都有相應的規範,須要體現出高貴和穩重,她們一般只在私密的高檔場所演出,平日裡深居簡出,很少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現如今藝伎表演已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

三年阪很漂亮,道路兩側坐落著一座座古老的木屋,很多傳統店鋪開在這裡。

沿著三年阪繼續步行,順著道路左側蜿蜒而下,再向右轉一段路,便到達二年阪。二年阪和三年阪,其字面意思為“二年山”和“三年山”,被稱為京都最美麗的街區。

下山的路很長,不過路邊的景色很美,也就不覺得累了。

路的左手邊有一棟小院,門口貼著“百鬼夜行”的展覽宣傳海報。自己從小就喜歡和我的三叔一起畫各種妖魔鬼怪,所以還挺想進去看看,不過沒時間了,只好作罷。

附上幾張小時候留存的畫稿,哈哈:

穿過一段寬闊的步行長廊後,我倆進入了非常美麗的圓山公園,聽說這裡有一棵非常有名的枝垂櫻,不過我們沒有找到,於是坐在一座小橋上休息了片刻。

從公園出發後,我們向西沿下坡路進入八阪神社。八阪神社用來祭祀祛病除疫之神,是祇園信仰的總本社,早在平安時代初期,京都曾流行大瘟疫,於是人們舉辦御靈會(撫慰御靈及瘟神,使其平息),這就是現今祇園祭的原型,平安時代中後期,這座祛厄除病有功的神社受到朝廷更多的尊崇,到了明治時代,因神佛分離制度,而將神社的名號由祇園社改為八阪神社。下圖中前方的建築是拜殿,殿前放有油錢箱,由於祭祀與祈願都在此進行,所以拜殿一般是神社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後方的建築是本殿,本殿是御祭神所在之處,建築樣式更加高雅尊貴。

我站在一旁觀看當地人是如何拜神的,大致是這樣:先是在拜殿前輕輕鞠一躬,接著走向油錢箱,再行一次禮後投入香油錢,然後走到繩鈴前,左右輕搖麻繩,讓鈴鐺發出聲響,隨後行兩次九十度鞠躬禮,拍手兩下,最後雙手合十,對神明祈願後再深鞠一躬,鞠躬時大家雙手都放在膝蓋上。

據瞭解,鈴鐺清朗的音色有洗滌心靈的作用,讓參拜者擁有虔敬的心情,進一步與神明交流、祈願,拍手也是對神明表達敬意的禮儀,要懷著虔誠的心,恭敬地拍手。

遊覽神社後,步入祇園地區,這裡帶給你的感受完全不同,現代的建築、擁擠的交通和當代夜生活場所迅速將你包圍,彷彿一下子從古代穿越到了現代。

傍晚時分,我們走到了花見小路,這裡保留下了一些江戶時期的民宅建築,是電影《藝伎回憶錄》的取景地之一。

這個時段如果你有時間在這一地區徘徊,很可能碰到前去赴約的藝伎或舞伎。

夜幕降臨,來不及參觀計劃中的平安神宮了,不過也意外收穫了東福寺,算是有失有得了吧。

一天下來真是有點兒累了,翻看手機,徒步了17.5公里,於是決定早點回酒店休息,為明天的行程儲備體力。

回酒店我們選擇乘坐地鐵,因為文物古蹟非常多,出於保護古建的考慮,京都市只修建了兩條地鐵線,一條東西線,一條烏丸線,我們從東山站到京都站,正好兩條線都坐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乘坐日鐵山陰線,前往位於京都西部的嵐山景區,開始火車上人挺多,大家都埋頭於手機或者書籍,沒人大聲聊天或者講電話,等快到景區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下車了,有空位可以坐。

出站,沿著這條街走路不遠就到了山腳下。初到此地,你會覺著之前聽到的讚美有些言過其實,但當你登高身臨那些隱藏在草木中的寺廟時,就會了解這裡吸引人之處。

我們造訪的第一處景點是日本臨濟宗主要禪院之一天龍寺,1339年後醍醐天皇駕崩,為祈禱冥福,夢窗疏石向足利尊氏將軍進言,得光嚴太上皇詔書建立了天龍寺。

天龍寺建立之後屢遭火災,現存的建築,大多建於1899年。

庫院入口處達摩祖師像屏風:

從遠處眺望禪院:

天龍寺北門外的竹海,是嵐山著名景緻之一。

來到這片廣闊的竹林,在隨風搖曳的竹子間穿行,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

嵐山地區景點非常多,大河內山莊、渡月橋、二尊院、瀧口寺、祇王寺、常寂光寺、化野唸佛寺。。。都值得一去,全走下來會很辛苦,所以坐人力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野宮神社是一座黑色簡樸的神社,神社佔地雖小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源氏物語》中。

神社裡供奉著姻緣之神和學業之神,信眾很多,是嵯峨野竹林中人氣最旺的神社。御守是具有神明靈威的“護身符”,從神社拜領後要隨身攜帶,這裡的心形御守非常受歡迎。

走出神社,向山下步行,看到路邊的民居,想著要是能在這樣的地方住些日子得多愜意啊。

臨近中午,終於走到了我倆此行最期待的落柿舍,遠遠望去,在恬靜的田園風景中孤立著一座茅草屋頂的小房子,頗有趣味。

落柿舍是著名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弟子向井去來的住所,院內共有40株柿木,據說向井在暴雨過後的一個清晨,發現院子裡的柿子全部掉落,便以“落柿舍”命名了這座庭院。

從我倆進門到離開,院子裡一直沒有其他遊客,真是難得的靜謐體驗。

小院簡潔平實,樸素的風格讓人心靈平靜。

因松尾芭蕉曾於此駐留,這裡成了俳句愛好者的朝聖地,呼應此地濃厚的文學氣息,草菴裡隨處可見滿蘊詩意的擺設,就連竹簍裡隨興插的花草、放置在石階上的一雙木屐都充滿美感。

試想一下,若值深秋之際,你微閉雙目,坐在草廬的門廊下沐浴著陽光,這時一陣風吹過,聽著熟透的柿子“噼噼噗噗”地掉落一地,是不是很詩意?

戀戀不捨地離開落柿舍,我倆隨便在路邊找了個小飯館吃了午餐。

點了份海鮮飯,不僅好吃,還頗具美感,很驚豔。日本料理的烹飪方式基本只有蒸、煮、炸、燉,這也是來自於唐代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中國直到元代以後才開始有炒菜的。

午飯後,我們搭上帶有復古色彩的老式觀光小火車,沿著保津川溪谷緩緩行駛,一路風景如畫。嵐山小火車由嵯峨站起,經嵐山站,保津峽站,到龜岡站止,全程7.3公里,單程25分鐘,全車共有五個車廂,座椅是木製的,五號車廂(富貴號)為開放式車廂(購票時可以指定要這節車廂的票),全車廂沒有玻璃窗方便拍照,車廂地板也是可透視的鐵網板,就是網格的間隔縫隙有點兒大,途中老婆的手機掉在地板上,差點兒從縫隙中滑下去,讓人虛驚一場。

火車上,有個女孩兒挎著拍立得相機,為車上的乘客們拍紀念照(不記得價格了),面對每個人,她臉上始終保持著這樣“標準化”的笑容,連嘴角上揚的角度都是一樣的。從車廂的一頭兒走到另一頭兒,詢問了所有客人,好像只有一對情侶拍了照。

工作結束了,她也收起了“職業笑容”,站在車尾,靜靜地等著火車到站。

車到終點,所有人都下了車,這位大叔看來是這趟線的常客,一下車便和站臺工作人員熟絡地聊了起來。

出了站,一股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放眼望去盡是金黃色的莊稼和綠油油的草地,一派田園風光。

請一同下車的遊客幫忙拍了張合影。


我們需要步行到JR線馬堀站,再乘車回JR線京都站。走了大約十幾分鍾,除了剛才車上下來的遊客,這一路幾乎沒有看到別人,路過一家小超市買了兩瓶飲料,再一出門,連之前同行的遊客們這會兒都沒影兒了,就剩下孤零零的我倆,於是也不由得加快了腳步。話說這裡的鄉村真是安靜呢。

回到京都站,看天色未晚,檢視地圖,發現我們入住的新阪急酒店北邊隔一條馬路,就是東本願寺,正好溜達著就去了。

1591年,豐臣秀吉修建了本願寺,作為淨土真言宗的總部,該寺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後來德川家康害怕本願寺的勢力過大,對這真言宗進行了分裂,於1602年建立了東本願寺,原來的本願寺成為西本願寺,從此兩寺並立。東本願寺被幾場火災摧毀了原來的架構,寺廟於1895年重建,如今的東本願寺是淨土真言宗大谷學派的本寺。

巨大的御影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它高38米,長76米,寬58米,主殿以及旁邊的阿彌陀堂都是可以進入參觀的。

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極為華麗,並且有著令人欽佩的巧妙構造和光彩奪目的內飾。

這時天色漸漸陰沉,並飄起了細雨,極為可貴的是此時遊客寥寥,我倆坐在大殿的走廊上靜靜地欣賞著眼前的一切,大殿簷角下的銅鈴在風中鐺鐺作響,聲音很是動聽。

時間來到傍晚,我們在東本願寺度過了一個悠閒的下午,等雨勢住了,我們前去一家早已在網上查好的餐廳用餐,順便逛逛街。

這家的炸豬扒外酥裡嫩,美味可口,配有七種口味蘸料,至今印象深刻。晚飯後散步回酒店,已經開始期待明天的行程了。

今天是在京都觀光的最後一天,我們想體驗一下巴士出行。京都站前有三路旅遊觀光車:100路、101路、102路,今天要去的景點坐這三路車幾乎都能到。巴士票單次乘車230日元一張,巴士一日券600日元一張,當日乘坐不限次,所以一天坐車超過三次就值了,對我倆來說肯定一日券更划算。你完全不用擔心上錯車或者坐過站,因為只要把站牌上的假名都忽略掉,所有站名都是漢字,報站也有一遍是中文語音的。說起漢字在中日交流中的作用還想起一件事: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學校和早稻田大學高等學院(高中)是友好合作院校,每年都有同齡的日本高中生來校訪問,大家每天一起上課、吃飯、參加各種活動,而且都是一對一交流,主要靠說英語,但我們發現日本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哪怕你英語講得再好也沒什麼用(當然我的水平是很菜的),對方不大聽得懂,於是到後來,我和我的日本同伴就用手寫漢字交流,效果也挺好,比如我寫個流川楓,對方立刻就明白了,還教我流川楓的日語發音Rukawakaede,至今印象深刻。

今天要參觀的景點集中在京都西北部,首先來到二條城,大門口正在給各種盆栽植物澆水,塑料水管被穿進木樁中“藏”起來,水通過木樁上打的小孔噴灑出來,既美觀又省力。


二條城建於1603年,曾經是第一任德川幕府將軍家康在京都的寓所,它的裝飾風格是權力的象徵,也說明天皇權力的衰退。

穿過巨大的唐門後,便可看見二之丸御殿。

御殿庭院是由著名的茶聖及庭院建築師小堀遠州設計並主持建造的。

為謹防背叛行為,二條城內修建了鋪“鶯鳴地板”(統治者為保護自身安全而設的警報機關)的走廊和有武士警戒的隱蔽場所。

爬上一座小山坡,可以環視二條城的全貌,可以看出御殿的建築共有五個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房間組成。

護城河裡的水青翠碧綠。

從二條城出來,繼續搭乘巴士前往北野天滿宮,下了車還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正好遊覽一下街景。

在京都眾多神社之中,學生們最常拜訪的就是北野天滿宮了,原因是這裡供奉的大神是日本的“文曲星”菅原道真,這位平安時代的賢臣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卻因小人的讒言被流放,病死途中。據說菅原道真死後,京都陸續出現各種靈異事件,天皇認為是他的怨靈所致,於是興建了這座北野天滿宮以示安撫。

手水舍是參拜者洗手、漱口的地方,祭拜神明前應先在這裡將身心洗淨。手水也是有禮儀的,不能直接把手伸進柄杓洗,也不能直接以柄杓就口喝水,取水要適量,洗漱完畢後要將手柄朝下,豎起柄杓,讓杓中剩餘的水沿手柄流下,手柄沖洗乾淨後再倒扣放回原位方可。

菅原道真是大詩人,又以學識過人出名,逐漸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學問之神,許多考生都會到北野天滿宮求一個御守,希望學問之神能保佑自己順利通過考試。

梅花是菅原道真的最愛,所以北野天滿宮裡栽種了一千多株,就連神宮內的一些裝飾上,都有梅花的圖案。

門衛老爺爺在神宮門口來回踱步,對於幫遊客拍合照的請求來者不拒,而且拍得很用心,感覺很享受這份工作的樂趣。

移步出神宮,尋找巴士車站,準備前往京都御所。

地圖在手,不怕迷路。

下午將近四點終於到了御所,據說以前想要參觀必須提前申請,現在已經不需要了,購票後領個號牌就可以進去了。

原京都御所建於794年,毀於大火後經歷數次修繕,如今這座建築,與原京都御所相比,位置不同且規模略小,建於1855年,整體風格極具日本傳統建築雅樸的特色。

從建成到明治維新,這裡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後來又成為天皇的行宮,新天皇的登基典禮以及其他國家慶典仍然在此舉辦。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但在多數歷史時期,天皇都是沒有實權的,這種虛君傳統,也使得日本轉型君主立憲制時未受太多阻力。

自公元七世紀開始,天皇就派遣隋使率團到中國學習宗教與文化,之後的兩百多年間,又向大唐王朝派出遣唐使團多達十九次(到達中國十三次),四書五經等漢學經典成了日本上流社會的必讀書目,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在日本為人們所熟知。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詩:弱冠辭漢闕,含愁入胡關。天涯千萬裡,一去更無還。沙漠攘蟬鬢,鳳霜殘玉顏。唯餘長安月,照送幾重山。如果你以前沒讀過這首詩,是不是會以為這是一首唐詩呢?其實這是日本淳和天皇為王昭君所作的詩句,水平相當了得吧?淳和天皇非常愛寫漢詩,一生作詩數百首,並御製編纂成《經國詩集》。話題開啟了就不妨多說幾句,咱們一般會認為寫詩是文人的專長,行伍出身的人應不擅此道,不過當你讀了乃木希典(陸軍大將,被日本人譽為“軍神”)作的詩後,恐怕就會改變看法了:山川草木轉荒涼,十里腥風新戰場。征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絲毫不遜於唐代的邊塞詩吧。接下來咱們再來看看伊藤博文的文采,伊藤博文是農民出身,年少時期只讀過一年多私塾,可以說教育背景很普通,我們就讀一讀他生前最後一首詩吧(寫完這首詩5天后,他就被安重根刺殺了),這首詩是為祭奠日俄戰爭中俄軍陣亡者所寫的:丘冢累累不記名,生靈幾萬作犧牲。堪憐今古蟲沙恨,手薦寒花淚自橫。最後再隆重介紹一位:伊藤博文的祕書森槐南。甲午戰爭三年後,湖廣總督張之洞派遣兩名官員,到日本考察軍政制度,求取強國之道,負責款待他們的人中就有森槐南,在酒席宴間,森槐南作了一首沁園春,在詞中既表達了對中國形勢的憂慮和關切,又有對中日兩國曾經“同室操戈”的惋嘆:澒洞乾坤,滄海橫流,白日欲趖。嘆職方圖裡,吐番突厥;羈縻州外,德法英俄。萬里氛煙,三年戰壘,贏得沉沙折戟多。望威旅,正不知何國,樓船頻過。任他鐵券山河,猛聚雨飄風可奈何。且早防強敵,長城飲馬;休思前釁,同室操戈。有客觀風,憑誰回日,渺渺愁予三島波。春光好,驀傷心濺淚,花鳥知麼?是不是很棒?既有蘇辛之胸襟,又有杜甫之情懷。且看詞尾“驀傷心濺淚,花鳥知麼”,是從杜甫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化來,正如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從李白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來的,詞言情,詩言志,以詩入詞,高階!由此也可見漢學漢字對日本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有點兒感慨,日本的文字、古建、禮儀、習俗。。。很多我們看起來覺得似曾相識,這些文化是從中國傳來的,但很多我們已經丟失了,人家卻完好地保留下來,還逐漸發展成了各種道,如茶道、花道、書道、樂道、棋道、武道、劍道。。。最終融入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日本茶道大師木村宗慎解釋文化能在日本得以很好儲存的原因時說:“過去由於航海技術還不能讓人們跨越太平洋,所以日本就是世界的盡頭,各種文化傳播到日本後就無法再往下傳了,我們是最後一站,於是所有的一切就沉澱在我們這兒了”,真是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日本在很多方面大規模系統地學習中國文化,卻沒有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在中國,官職授予能通過科舉考試各種身份的人,在日本則是授予世襲貴族和封建領主的。在很多人看來,日本的世卿世祿遠不如中國的擇優錄取先進,科舉為平民開啟了上升通道,哪怕出身貧寒,也有機會通過自身努力立於廟堂之上。但要看到,科舉制度也空前強化了統治階級的力量,在“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六經勤向窗前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言論的鼓動下,通過把讀書、考試、做官聯絡在一起,統治者將社會精英全部網羅進了官僚階層,如果讀書的目的變成了做官,知識分子的命運就與朝廷的命運綁在了一起,自然不會再去反對皇帝,而是去為皇帝服務,如此一來,不依附於政權的獨立知識分子在中國消失了(當然,沒有獨立人格的讀書人在今天也不少見,比如那位歪批《石壕吏》的康教授,把杜甫飽含深情抨擊酷吏,憐憫民生疾苦的詩文,生生注入了正能量,為逢迎上意,不惜歪曲歷史,引用顧炎武先生的話:士大夫之無恥,謂之國恥)。在日本,等級(大名、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商人、賤民)森嚴,直至十九世紀,武士以下的階層都無權擁有姓氏(明治維新後,平民終於可以擁有姓氏了,可是以何為姓呢,那家旁邊有橋的就姓高橋,門前有松樹的就姓松下,房後有樹林的就姓小林,住土坯房的就姓土屋,家裡是看墳的就姓守冢。。。這些姓氏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吧?未經考證,純屬瞎猜。。。),人們除了通婚、過繼等少數手段,幾乎無法實現階級流動,出身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起跑線,平民階層的知識分子哪怕再才華出眾也與做官無緣,我們對此一度是嗤之以鼻的,但從另一個角度想想,這樣的制度造就了大批獨立知識分子,他們可以不帶功利目的地去潛心研究各種學問,早在明治維新之前,許多知識分子就開始閱讀並翻譯大量西方的著作,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那時的日本已經廣泛地和外部世界接觸,蘭學非常發達,這為日本後來成功走上西化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不留神又扯遠了,咱們還是繼續參觀吧:距離宮殿不遠處的御所花園非常秀麗,充滿了寧靜詳和的氛圍,如果你熱衷於園林藝術一定要來這裡看看,在水邊或小徑上漫步一會兒會感到十分愜意。

這裡的保安大叔也是笑容可掬的樣子。

御所周圍區域是面積廣大的京都御所公園,公園內種植了大量的樹木,空間開闊,非常適合野餐或者散步。


參觀結束後又到了晚餐時間,最喜歡的一道菜就是炸天婦羅,很香。據日本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已過古稀之年的他目前已經炸出過兩千多萬份天婦羅)介紹,雖然是油炸食品,但天婦羅在所有日本料理中是卡路里第二少的,老爺子說自己炸制料理時從不借助油的味道,他年輕時認為油只是加熱用的,後來漸漸領悟到,油是一種能量,不僅可以用來炸,還可以用來蒸、用來煮,需要巧妙地運用。

其實遊覽京都這座城市真的不需要做旅行計劃,你隨便跳上一輛巴士,都不用管它是往哪兒開的,只要看見窗外哪兒有個寺廟、神社你覺得有意思就隨時下車,參觀完了再上車接著往前走,好玩的地方太多了,不經意間就能碰見一處處歷史古蹟,一步一個景,去旅遊就該來這樣的地方。這麼多文物古蹟儲存得如此之好讓人印象深刻(木構建築確實難以承受漫長的歲月,但京都在保護方面確實是個典範),這離不開生活在這裡的一代代人對歷史文化發自內心的尊重,隨之我想到了北京。新中國成立後,胸懷大志的偉大領袖計劃把北京建成一個工業中心,城裡原有的圍牆在領袖眼中成了進步的障礙,於是一座接著一座城門和城牆以不同的理由被拆除了:1952年,為了採集石磚,西便門被毀壞;1953年,為了疏浚交通,拆除了廣渠門;1954年,為了修建道路,拆除了地安門;1956年,因年久失修,朝陽門坍塌;1958年,為修建北京火車站,拆除東便門;1959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拆除大清門;1965年,為建設新鐵路,東直門被拆除;1966年,為建設新鐵路,崇文門被拆除;1969年,為修建地鐵,西直門被拆除。。。德勝門因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餘米,未阻擋地鐵施工,才逃過一劫。城牆與城門,曾是北京城最顯著的景觀,但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幾乎都被拆沒了。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和平門、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我們每天在北京地鐵二號線都能看到這些名字,但,也只剩下名字了。我曾經一度認為對文物古蹟破壞最嚴重的時期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間,但自從讀了何偉的《甲骨文》一書後,我的認知有所更新,至少很多衚衕在那個時期存活下來了,且依然保持了老樣子,但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浪潮一起,市場力量驅動下的拆除遠甚於之前的三十年,北京得到了迅速發展,外來人口數量劇增,於是道路必須拓寬,商業力量促使一棟棟高樓取代了原有的衚衕,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很多衚衕快速地消失,發展速度總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二十世紀最後十年是北京外觀上改變最大的一段時間,一個地方如果你過一段時間再去,很可能就沒了,那時北京人經常拿“拆”字開玩笑,把China音譯成“拆那”。我們以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為傲,我們知道,很多“過去”就藏在古建築裡,可真正關心古建保護的人太少了,能以實際行動反對拆的人多是因為拆遷賠償的不公平,但這些是個人而非文化的問題。高樓大廈紐約有,東京有,倫敦有,巴黎也有,城樓、衚衕、四合院才是北京城獨一無二的文化象徵,你若問一個外國人對北京的什麼最感興趣,“衚衕”一定是主要答案之一,而肯定不會是金融街、CBD什麼的。小時候寫作文,稱讚我們發展建設之快時常用到一個詞:日新月異,現在想想,對於北京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日新月異真的是件好事嗎?好啦,閒言就說到這了,還是回到我們的行程上來,接下來我們將前往日本的另一座古都:奈良。

奈良

奈良是日本的第一座首都,受中國影響,街道的修建也使用了格子狀佈局。直到七世紀的時候,日本還仍沒有固定的首都,神道教規定首都應隨著每一代天皇的變更遷址,這一規定因佛教的影響和646年進行的大化改新廢除,通過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整個國家都處於天皇的控制之下,此時的天皇宣佈要在固定的地址建都,並於公元710年確立奈良為首都,史稱平城京,然而平城京作為首都僅持續了75年,為擺脫奈良地區日益強大的宗教勢力,新一任天皇決定遷都,新首都被定在京都,直到1868年。儘管奈良作為首都的時間並不長,但奈良時期卻是日本史上相當繁榮的一個時期,那時的日本吸收了大量唐朝文化,為日本的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佛教在當時也被奉為國教,並對日本的政治、藝術、文化和建築產生了深遠影響。奈良面積不大,共有八處世界文化遺產,是僅次於京都的日本第二大文化遺產之都,非常值得參觀,我們乘坐特急列車,半個多小時就從京都到了奈良。

奈良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這裡有大量野生梅花鹿與人類共同佔據著這座城市,它們穿梭在人流中,和人們一起過馬路、等公交、進超市、逛公園,嬉戲徜徉,好不自在。

在日本,鹿被視為神的信使,直到今天仍然擁有“國寶”的地位。

奈良公園佔地寬闊,著名的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等歷史古蹟都座落在公園中,園內草木青翠,鹿群悠遊,充滿了自然和諧的氣息。在路邊買上幾包鹿仙貝,就可以盡情享受餵食小鹿的樂趣了。

這隻小鹿盯上了老爺爺手中的飯糰,時不時湊上去聞聞,遲遲不肯離去,老爺爺則一直望向前方,不敢直視小鹿,估計怕一旦對視,就會被小鹿渴求的眼神打動,不得不把自己的早餐貢獻出去了。

四目相對:看誰先眨眼~

鹿群見到遊人手上有鹿餅會主動走來,趁著餵食的時候可以輕撫它們,有的小鹿很有禮貌,討要鹿餅前會低頭鞠幾下躬,也有脾氣急的,若沒及時得到鹿餅會用頭拱你。

越來越多的鹿圍攏過來,讓我切身體會到“小鹿亂撞”的感覺,一開始我還用整塊的鹿仙貝喂,結果鹿餅馬上就不夠用了,只好把餅掰小了再喂,這樣能多享受會兒被小鹿環繞的美妙體驗。

一上午的時光不知不覺地就在與小鹿們的玩耍中過去了,很多樂趣,到了午餐時間,在地圖的指引下找到這間水谷茶社。

水谷茶社坐落在密林深處,是一間茅頂木屋,除了茶水也提供簡單的飯食。

一碗素面,很是鮮美。

餐後開始下午的行程,按照計劃,東大寺和春日大社是一定要去的,理由很簡單,東大寺中的大佛殿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裡面供奉的盧舍那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像之一,春日大社則是奈良的守護神社,由藤原家族建立,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日本全國各地春日神社的總部。但上午的美好經歷讓我改變了想法,用更多時間去親近大自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決定下午去若草山登高。來到山腳下,漫山遍野鋪滿了青草,一陣風吹過,草葉翻滾,形成層層草浪,好像在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千與千尋》、《起風了》這幾部作品中,都見到過這樣的畫面。

山上只有零星幾位遊客,卻有不少精靈般的小鹿,山上的鹿性情更佳溫和,它們不會纏著遊客索要食物,沒有鹿餅就低頭吃草。


山上的鹿可能接觸人比較少,比山下的鹿警惕性高得多,即便我手裡拿著鹿仙貝,它們也只是遠遠看著,我把鹿餅放在地上,退到十米開外,小鹿才緩緩走過來吃,第二次我把鹿餅放下後,只退開六七米,小鹿猶豫片刻後,也過來吃了,隨後幾次我每次都退得更近,小鹿最後終於放下戒心,肯吃我拿在手裡的鹿仙貝了。

在草木間漫步,有小鹿在周圍作伴,身心無比舒暢。

若草山由三座山坡組成,從低到高依次為:一重目,二重目,三重目,是三處天然觀景平臺,爬到一重目,正好可以欣賞東大寺全貌。日本人從不諱言自己的文化源自哪裡,這一點從東大寺的一處設計可見一斑:通往大殿的路由五排花崗岩鋪成,中間一排花崗岩取材自印度,左右緊鄰的兩排花崗岩來自朝鮮半島,最外側兩排花崗岩來自中國,以此象徵日本佛法的傳承(起源於印度,從百濟國傳入日本,最後因中國佛教發揚光大),如此用心,了不起。

繼續向上緩步而行,到達二重目,從這裡開始就能俯瞰整個奈良的風景了。

從山上遠眺,視野非常開闊。

沿路而上,前往三重目,我們一路走走停停,盡情享受著陽光的溫暖與青草的味道,不由感嘆:若草山竟是這樣靜謐而美好。

身後風景如畫,我倆一邊休息一邊觀賞,描述一下此刻的感受:好像正站在一個星球上望向另一個星球。

到了三重目,奈良城的景色盡收眼底,看著遠處的藍天白雲、房屋街道,只想在這裡發呆一下午。

一對小情侶並肩坐在草坪上,在良辰美景中享受著愛情的甜蜜。

直至天色漸暗,我們才十分不捨地走下若草山,路邊硃紅的鳥居與一座座石燈為幽靜的密林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林中一座座小木屋已經陸續掌燈了。

在近鐵奈良站口,遇到十幾名淨土宗僧侶,他們排成一隊,口中誦唸著佛經,一路向西而去。

奈良一日遊畫上了句號,在這座歷史名城沒參觀任何古蹟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不過那一天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時至今日依然記憶猶新。日已暮,乘車前往關西之行的最後一站:大阪。

大阪

大阪是體驗現代日本城市生活的好地方,與京都文雅的氛圍完全不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大阪都是日本的經濟中心,大阪商人在日本就像晉商在中國一樣有名。從奈良坐普通列車至大阪近鐵難波站大概四十分鐘,出站後步行到一蘭拉麵的道頓堀本店吃了晚飯,再坐地鐵御堂筋線到梅田站,入住大阪新阪急酒店。

在日本吃拉麵一定要大口,而且最好發出聲音,表示好吃。在一蘭拉麵,當你把湯都喝光,就會看見碗底的字:“この一滴が最高の喜びです”,意思是:“一滴不剩,我很開心”。所以,對廚師表達最高敬意的方式就是把他做的飯菜全部吃光吧。

早上起來,天陰陰的,出門時還下起了小雨,我們在樓下超市買了把傘,冒雨前往四天王寺。上了地鐵,發現隔壁就是女性專用車廂,大阪市營地鐵提供女性專用車廂服務已經有將近二十年了,我們此時正在乘坐的御堂筋線,當年因超出其最大容量60%的超高載客量,成為全日本電車痴漢最猖獗的一條路線。

出來地鐵站,雨已經停了,我們向四天王寺走去,路過間小廟,裡面一片墓地。

不知是不是走錯了路,溜達了很久才到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相傳由聖德太子於593年主持建造,曾經是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一,四天王分別是:“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現今寺內的建築都已經不是原始的了。

從南向北,中門、五重塔、金堂、六時禮講堂位於一條軸線上,四周並以迴廊式建築,被稱為“四天王寺式伽藍”,屬於日本最古老的伽藍配置樣式之一。供奉著迦藍舍利子的五重塔於1957年重建,重現了飛鳥時代的樣式。

五重塔是對遊客開放的,沿著樓梯登頂後,可以居高欣賞四外的景色。

寺院的東北角有一處院落,木門緊鎖,隔著門縫向內張望,景色相當別緻。

六時禮講堂也是四天王寺的主要建築之一。

寺中有一座庭院的地面上沒有栽種一草一木,讓人感受到些許荒涼氣氛。

出了寺門,步行至天王寺公園西側,這一帶就是大阪著名的老街區:新世界。遠遠就能看到地標建築通天閣矗立在街區中央,它建於1956年,高103米,曾被譽為亞洲最高的建築。

此時已到了午飯時間,正好路過元祖串串燒新世界總店,恰逢食客不多,就決定在這兒用餐了。

味道還可以,但畢竟都是油炸食品,吃多了會覺得有點兒膩。

吃完飯繼續溜達,這片街區據說多年來都沒有太大改變,充滿了濃濃的下町風情,是追溯大阪往昔市井精神的最佳去處。

新世界像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發現古老的彈珠遊戲廳、破舊的劇場、簡陋的飯館和形形色色的路人。

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街上的人很少。

告別新世界,散步到法善寺橫丁,著名的夫婦善哉小店就在巷口,我們點了招牌紅豆湯圓,並沒覺得特好吃,倒是餐前小菜:一片沾滿鹽的海帶更讓人印象深刻,齁鹹!臨走買了兩盞有“夫婦善哉”字樣的紙燈,一紅一白,現在還掛在家裡。

路過一座小廟: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拜金”吧。

隨著夜幕將近,這座城市彷佛才剛剛睡醒,原本寧靜的街道立時變得喧鬧起來,霓虹燈閃爍,吆喝聲四起,行人也越來越多,大家漫步在大街小巷,品嚐美食,精彩的夜生活開始啦!

再走不遠就到了道頓堀步行街,這裡是大阪最具活力的夜生活區,店鋪林立、色彩斑斕。

由於大阪在二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幾乎沒有歷史古蹟留存下來,所以對我來說,大阪不像京都、奈良那樣有吸引力,但我非常喜歡大阪街頭各種幌子與招牌,從難波到道頓堀再到心齋橋,數不清的店鋪彙整合一道獨特的風景。相比之下,近兩年北京很多臨街商鋪被要求使用相同樣式、相同字型、相同顏色的招牌,醜陋到極點,正如木心先生說的: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大阪有一句習語:“把你吃倒”,足見大阪人對美食的鐘愛。我們選擇在蟹道樂道頓堀本店享用晚餐,一道道蟹肉料理既美觀又美味,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只吃螃蟹吃到飽。

吃完飯繼續閒庭信步,領略這座不夜城的獨特魅力。

晚上回到酒店,見還有時間,我倆便一路步行來到了不遠處的梅田藍天大廈。這是一棟雙塔複合式建築,頂層的室外環形觀景臺將東、西兩樓相連,地面上鋪著熒光石,營造出夢幻浪漫的氛圍。

站在觀景臺上鳥瞰全城,視野開闊,賞心悅目,亮紅色的HEP FIVE摩天輪在夜色中非常搶眼。一直到22:30(大廈關閉時間),我們才往回走,又是愉快的一天。

日本之行的最後一天是個週六,下午就要乘機返京了,所以時間安排得比較鬆散,早上先去樓下超市買了早點,飯後直奔今天唯一的景點:大阪城天守閣。我們先來到大阪城公園,這是一片面積可觀的城市園林,天守閣矗立於正中,公園裡晨練的人挺多,一位老爺爺向路人們“炫耀”著自己的寵物,笑得合不攏嘴。

天守閣是戰國時期豐臣秀吉完成統一日本列島後建造的,工期歷時3年,動用了數十萬勞工,於1583年竣工,高達20米且非常陡峭的城牆是用從日本各地運來的巨石修砌而成。

後來城堡經歷多次戰火燒燬,現存的建築是二戰後由大阪市民集資重建的。

和天守閣內豐臣秀吉的水墨畫像合個影。1592年,豐臣秀吉親率二十萬精銳之師攻入朝鮮,朝軍不敵隨即嚮明朝求援,於是萬曆帝派名將李如鬆率領遼東軍(數次派兵人數總計約十二萬左右)入朝參戰,戰爭斷斷續續一直打到1598年,才因豐臣秀吉病逝,日本無心戀戰撤出朝鮮而止。可以說,那時候兩軍實力不相上下,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在武器裝備方面,日軍相比明軍具有較大優勢,葡萄牙火繩槍傳入日本後短短幾十年,日本就已經能大量生產自己的火繩槍了,在戰國時代多次大戰中火繩槍得到了普遍應用,所以這次戰役中日軍大約20%多士兵都配備了火繩槍;而明軍只有約三千部隊配備了火器,還是以落後的火銃、三眼銃為主,火繩槍的數量很少(其實葡萄牙火繩槍傳入中國早於日本三十多年,只是未引起重視)。萬幸的是在重型火器方面日軍差距明顯,那時明軍陣中有從葡萄牙引進的佛朗機炮,往往能在形勢不利的時候,通過遠端火力壓制,抵擋住對手的攻擊。明朝軍隊在地理方面也佔據很大優勢,對於16世紀的東亞國家來說,航海技術還不夠發達,日本是跨海作戰,援兵、糧食、醫療物資的運輸很難保障,朝鮮名將李舜臣就數次率領朝鮮海軍成功切斷日軍補給,給日軍的作戰製造了很大麻煩。最終誰是這場戰爭的贏家還真不好講,朝鮮方面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自不必說,明朝這邊則是損兵折將,對戰爭的持續投入更消耗了國力,五十年後王朝便在內憂外患下覆滅了,日本也沒達到先佔領朝鮮,進而挑戰大明王朝的戰略目的。豐臣秀吉的去世還導致了日本內戰爆發,最終德川家康力壓群雄稱霸,開啟了日本的江戶時代。關於這次交戰,《兩朝平攘錄》一書有很多有趣的描述,比如書中記載日本的軍官在指揮戰鬥時手執白扇,用扇子揮舞的方向指示衝鋒的方向,遠遠望去像是一隻白蝴蝶在翩翩起舞,後來明軍便稱日軍的陣型為蝴蝶陣。。。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

登上城堡最高的第八層,可以瞭望整個大阪市。

從天守閣出來,路過一座體育館,聽說晚上這裡有位偶像歌手開演唱會,很多粉絲一早已經來排隊了,真是熱情。

日本的影視、音樂、文學其實一直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黑澤明、北野武、巖井俊二、是枝裕和、山口百惠、高倉健、阪本龍一、久石讓、川端康成、村上春樹。。。他們的作品是不是或多或少都影響過你?即使你不熟悉他們,至少也看過日本動漫吧?花仙子、聰明的一休、機器貓、聖鬥士、足球小將、灌籃高手、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海賊王、喬喬冒險奇遇。。。以及宮崎駿大師那些經典佳作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歡樂與感動呀。

最後還有一點點時間購物,順便在商場裡吃了午飯。

飯後搭乘JR線列車前往關西國際機場,圓滿結束了此次日本之行。可以說,關西既是現代日本的完美代表,又是傳統日本的絕佳典範,非常值得遊覽。

一篇遊記簡單記錄了一些自己的見聞與感受,遠遠做不到讓大家瞭解日本,但希望能讓大家覺得:哦,其實我們並不瞭解日本。要不還是親自來看一看吧?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