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文化中心主要包含:澳門藝術博物館、文藝演出劇場。不知道“澳門迴歸賀禮陳列館”也在這裡,竟然錯過了
澳門藝術博物館(藝博館),成立於1999年3月19日,是澳門規模最大的文物藝術類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樓高五層,館內有各類展覽空間:二樓設有大型專題展覽廳、三樓主要展出藝博館館藏、四樓以展出中國傳統藝術為主。而毗臨的澳門迴歸賀禮陳列館,亦由藝博館管理。
當時澳門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首屆 “藝文薈澳 Art Macao”,作為主辦場地,二樓是“國際藝術大展”;三樓是“抒情詩 — 藝博館館藏澳門及葡萄牙藝術家作品展”;四樓是“翎靜芳馨 — 南京博物院藏陳之佛作品展”。
劉慧德《現形記》
二樓通道兩側的展板是澳門自2007年開始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介紹,最後著重推出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 — 劉慧德《現形記》。
藝術家 — 劉慧德
成長於澳門,目前於紐約生活及工作。她的創作聚焦少數群體歷史的書寫方式,重現淹沒在時間長河與漫長記憶中的事件。她的陶瓷作品取材自紀念性的標誌物 — 例如儀式祭器、葬禮紀念碑以及生物化石 — 再經人手干預、解構並重建。通過重構破碎的個人及集體回憶,她創造出一系列具象徵意義的物品及獸形廢墟,為遠古及不可見之物塑形。在此過程中,劉慧德讓過去的歷史以非線性、物質的形式呈現,塑造出可觸控的聯絡,以抵達“家園”這一消失中且無從確認的身份概念:道教神話、民間迷信以及澳門的殖民歷史是她的創作源泉,劉慧德由此出發並吸取本質素材,以探索當下普遍存在的懷舊情愫。
劉慧德的作品曾於多個本地及國際機構展出,包括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紐約布朗克斯區藝術博物館、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以及澳門藝術博物館等。她的創作曾獲眾多藝術家常駐計劃及藝術資助計劃支援,包括紐約蘇格拉底雕塑公園新秀藝術家獎學金、曼哈頓下城區文化協會Process Space 常駐計劃、黃馬鼎基金會獎學金以及瓊•米切爾基金會畫家及雕塑家助學金等。
劉慧德: 現形記
Apparition 有現形之意,尤指一種超自然的顯現,其拉丁語詞源意旨為“聖子顯靈”。以Apparition 作為本屆中國-澳門展區的標題,既指向澳門這座曾經的天主聖名之城在當下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靈光再現,亦預示展覽將呈現之光怪陸離的敍事。本次展覽展出澳門藝術家劉慧德的陶瓷創作,其作品外型有如一座座遺址與歷史殘骸,細部則充滿道教和神話傳說的意象。此題材的挖掘來自藝術家在澳門的成長記憶,並逐漸成為其關注的一種民間視角、經驗與立場,探索被遺忘的精神信仰與歷史敘事。
成長於澳門,劉氏經歷了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時期以及後來的迴歸。2002 年澳門開放博彩業專營權,國際資本進駐,這座城市再度成為他者手上被揉搓的土壤。以Apparition 為名,藝術家試圖用誌怪的方式揭示澳門複雜的身份和歷史命運:當國際資本在澳門打造著“威尼斯水城”、“巴黎鐵塔”的幻像,藝術家則於威尼斯塑造一座澳門的幻影之城,描摹當下變化的信仰與城市怪像,哀悼此城在發展中失落的地方感與集體記憶。
黏土雖脆弱,於此卻成為賦權的象徵,讓個人重奪地方的想像。
序
尼采(Friedrieh Nietzsche,1844—1900)雲:“如果這個世界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成長於澳門,畢業於漢語言學及藝術學的林小雯,與同時現居北美且從事藝術創作劉慧德合作,她們的《現形記》無疑是多年來執著的追求,而且有著非一般的美學敍事方式。它是透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為提升公眾對參與國際藝壇盛事的認同感,並鼓勵當代藝術創作而參加公開徵集、在評選中脫穎而出的優秀展覽方案。
新奇事物的出現,往往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現形”與“隱形”相對。《現形記》講述“現形”中的澳門,致力解構當下被簡化了的澳門形象,揭示它混雜的文化身份。展覽試圖思考著城市空間、城市規劃是否似是向遊客傾斜,是居民?是遊客?還是大家一起共同塑造某一座城市的特質?她們的作品雖說是陶瓷創作,但其與聲音、機械裝置的混合,折射出世界並非由單純物質組成的觀念。作品從舊時的“娛園”出發,連線與“博彩”及“娛樂”業相纏的一個城市的前世與今生。園中的《九曲橋》就如一幕戲劇的背景,燈光渲染著陶瓷製成的假石山與九曲橋面,偌大的園沒有人物與道具,但含蘊作者要訴說的故事,表明其雖是過客偶爾休憩的園林,卻有著與“娛樂”業驚天動地的曾經的輝煌,以及與當下澳門吸引大量外來遊客的關聯。畢竟2018年全年酒店及公寓平均入住率已破九成,可見澳門旅遊的吸引力。
青年美術創作,是近年澳門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也是美術創作與研究領域中最為活躍、最具潛力的部分。可以說,在藝術上的堅持和等待中,強勢和弱勢角色的轉換,或可以說是生活給林小雯、劉慧德予以歷練。毋庸諱言,《現形記》外型如一座遺址或歷史殘垣,細部則充斥著神話與傳說的意象,這或是來自藝術家個人成長曆程的記憶。劉慧德來自信仰道教的家庭,所居的中國式的樓宇座落在來澳門旅遊的人必到的地方--議事亭前地。從前富葡萄牙特徵的前地和門前稀疏的人流,到今日遊人如過江之鰂;前舖出售的是不同國家的香水與雜貨,後屋是眾多立體的神像……,周遭環境所充斥的人種與符號,各具特色!誠然,符號代表著某種意義或概念,而人也是憑藉符號超越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環境,進入想像的世界。成長在如此家庭的這一背景,儘管她目前生活於澳門之外,但主體與作品,構成了“源”與“流”的關係,透過重構家園的點滴,從而展示對故土、人與事的想像。
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的陶瓷,是為數不多的既能代表東方美學,又能成為國際藝術語言的材質符號之一。林小雯、劉慧德這一選擇,頗顯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種透過窯變而產生的藝術效果,進而形成一定的肌理和影象,甚至有色彩或線條流動的痕跡,自然與一般具象繪畫創作不一樣,如夢如幻,令人遐思無限。其《人山人海》,予人想見巧奪天工但目前已不再製作的象牙雕刻。作品高溫顏色的表現方式,工藝技術操作甚考工夫。其使用了幾種不同的如釉下彩、彩釉及冰裂紋的方法,在色彩的構成上反覆嘗試與考量,冷色、暖色、線條與區域分佈俱顯心思;作品有的色澤嬌豔欲滴,有的深淺變化豐富,有的紋飾風格繁麗,有的樸素沈著,描繪灑脫,箇中意匠打動著欣賞者!
作為展品之一,藝術家在展場中有意識地設定揚聲器裝置,南音《客途秋恨》由此釋出。儘管歌詞傾心於詮釋流逝時光中曾經發生的故事,但依然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所留下的餘音是否可以“繞樑”,而且“三日不絕”?除非足履現場,見證盛事,否則甚難明確回答。然而,如此細緻安排予人有視覺的感受外,聽覺亦然,有更多自由想像的空間!
是為序。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繼春
二零一九年五月於澳門
策展人言
2018 年,澳門文化評論人李展鵬出版了《隱形澳門》一書,書中寫到,長久以來,澳門總是以一種隱形的方式存在,若非博彩旅遊業令澳門經濟表現羨煞旁人,但同時又衍生各種社會問題而為人詬病,澳門幾乎從來不被當成一個“問題”來討論。“不僅外來的人看不見澳門,澳門的本地人也看不清自己。”
“隱”與“現”於是成為當下澳門人文化身份乃至藝術創作的焦慮所在。問題是,如何讓“隱形”的澳門“現形”?如何在令澳門“現形”的同時,不至於隱藏城市的其他方面?一個弔詭的問題是,當人口只有六十萬的一座城市,一年卻迎來三千萬的外來遊客,城市空間皆被遊客佔據,城市規劃亦被遊客左右,誰在真實地形塑著這座流動的城市?澳門人會否一不小心,竟活在了澳門之外?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以“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為題,暗指當下全球的社會動盪與人心惶惶。這一美式諺語常被指來自中國古代的咒語,卻無人考究出真實的出處——總策展人雷夫.魯戈夫藉此指涉當今媒體及政治生態中,種種來歷不明的子虛之說所擁有的驚人而荒誕的影響力。然而,巫師的咒語也好,政治家的狂言亦罷,一座城市從天主聖名之城搖身變為世界級的賭城,都只因掌握話語權的人在引導人們的想像;作為應對政治和社會現實的策略,與其採取否定的態度,不如提出一種另類的想像模式?
是次展覽以《現形記》為題,名為書寫現形中的澳門,實質卻在試圖解構當下形形色色被簡化的澳門“形象”,揭示澳門混雜的文化身份。女媧創世的神話寓言為本地悠久的信仰與民間生活史證言;滿天神佛的祖屋讓時光定格,勾起近代澳門人忽視和遺忘的個體和集體記憶;光怪陸離的賭場之旅瓦解權威的現代美學,高呼後現代的解構、慾望與狂想;舊時娛園的九曲幽徑揭示著澳門與博彩業之間糾纏不清的歷史。
藝術家劉慧德成長於澳門,現居紐約,真正是活在澳門之外的澳門人。然而,她的藝術創作卻並未遠離這一片家園和故里——透過對家園記憶的精神重塑,對城市廢墟的自省式回望,對鬼神傳說的寄意,藝術家以迂迴的方式表達其個人的政治寄語和對城市、身份的再想像,既走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主流敘事,亦拒絕對他者採用盲目直接的否定和批判。
借用傳統的民間智慧和邊緣的文化意象,《現形記》以超現實、迂迴的手法,抵達“自省式的懷舊”(維特蘭娜.博伊姆,2007)。它示意著個人如何贖回自我的表述與想像。從這種意義來看,《現形記》除可視為一則當代的澳門奇幻錄,亦不妨作為一服奇藥,讓被各種時代的咒語迷倒的人們解咒自救。
特別鳴謝:
Andrew Rebatta、Brett Thomas、Greenwich House Pottery、Marie
Catalano、Melissa Rachleff Burtt、Paul Jeffrey、Rachel Frank、Tornado
Club、陳炳輝、陳海虹、陳雪、許鑫源、李展鵬、譚海俊,藝術家及策展人的家人及朋友
策展人 — 林小雯
出生及成長於澳門。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漢語言學及藝術學雙學士學位。曾任職澳門文化局,負責研究、規劃及實施本地文創產業政策。近年獲澳門文化局資助赴美留學,取得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學位,並先後任職於美國華人博物館及紐約市文化局公共藝術部門,現服務於紐約社群藝術組織,並於紐約及澳門從事獨立策展及寫作,探索當代藝術中的另類實踐,並延續對澳門藝術生態及本土書寫的關注。
從沈默說起:劉慧德的《現形記》
—- 威尼斯雙年展澳門展後記
轉眼間,今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已開幕四個多月。今年我有幸獲澳門文化局藝術博物館支援,為藝術家劉慧德策劃澳門展區的展覽《現形記》,這是澳門首次由女性藝術家以個展的形式代表參展,意義不言而喻。
展覽以《現形記》為題,一方面是為了突出劉慧德藝術創作中一貫的誌怪色彩,另一方面則探討了澳門的隱形與現形 — 關係到澳門文化身份的構建。展覽參考了澳門作家李展鵬的新書《隱形澳門 — 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這正是一本探索澳門文化身份的著作,我與慧德的討論亦由此開啟。作為一座移民城市,澳門由大量移民人口構成,缺少本土身份的認同,但隨著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開始關注這類議題,這座曾經隱形的城市也許終於能夠打破沈默。
《現形記》展出了慧德的十件(組)陶瓷雕塑及裝置作品,揉合了她對澳門的記憶、再思與想象,既有在澳門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的再現(《原始鑄工》、《世間脊柱》、《神道柱》),亦有她已成頹垣敗瓦的家園(《葵扇老人》、《神臺》、《唔該借歪》)、變化的城市地景(《人山人海》、《搖錢樹》),乃至澳門賭業的歷史遺產(《九曲橋》、《客途秋恨》)。《Art in America》藝術雜誌評論她的作品“儲存了澳門過往的文化記憶”,“山丘、原住民的棲息地、舊城、瓶瓶罐罐、葵扇、鬼怪、船隻以及傳統九曲橋在展覽上 — 現形”;但慧德的地方書寫不是那種歌功頌德的史詩記載,它更像民間口耳相傳的神話和傳說,時而透露她那種詭譎的藝術風格,有來自澳門的觀眾說她的作品“一身妖氣、東邪西毒”,形容得最為地道。
慧德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長大,自幼便接觸道教的信仰和儀式、器物與觀念,這便形成了她創作的基調。正是從這鮮活的民間經驗出發,《現形記》切入到澳門的文化身份表述,一層層地剝開澳門人混雜的文化生活經驗。事實上,慧德的誌怪美學不僅融合了道教的各種造型和象徵,同時亦深受殖民歷史、日本動漫、港式鬼片等的影響,比如《葵扇老人》有著澳門常見的葡式瓷磚畫的藍白色系,《唔該借歪》的聲光裝置充滿港式鬼片的瘮人氣氛,《人山人海》的小鬼形象則讓人想到宮崎駿動畫的煤炭屎鬼。這些不同文化符號的結合,體現了慧德在澳門成長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文化多樣性和複雜性。
李展鵬在《隱形澳門》書中曾寫道,“澳門雖小,卻有數百年的文化混雜經驗,澳門文化是一杯你喝下去時不會馬上分得清混了什麼材料的雞尾酒”。我想《現形記》便是在製作這樣一杯雞尾酒,不過我更願意用“廿四味”來形容,因為它讓國際觀眾體味到的澳門,更像一種口味複雜的地方飲料,甚至從來沒有固定的配方。
—- 林小雯,第五十八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
首屆“藝文薈澳”
藝文薈澳,一座城市的體驗
藝術是一份體驗。“藝文薈澳” 更是全新的城市藝術文化體驗!
從高雅的澳門於是博物館主場展,到華麗的多個度假村和酒店藝術展,多元的外國駐港澳領事館展覽,加上融入城市景點的6件戶外藝術裝置,匯聚古今中外藝術精品,自帶耀目星光的傳世佳作,不但賞心悅目,定會帶來無限的啟迪。此外,還包括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的樂季重點音樂會、文化中心亮點表演節目、國際青年藝術節慶、澳門高等院校視覺藝術展示等適合不同年齡層觀眾參與的大型藝文活動。
今年6月至10月,澳門將瀰漫讓人心動的創意之美,帶來難以忘懷的美好藝術體驗。
“藝文薈澳”展出場地的位置
序言(文化局)
偉大城市的發展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在獲得巨大財富後,順勢吸引文化精英的聚集,積極推動當地藝術發展。從長安、羅馬、君士坦丁堡、佛羅倫薩、威尼斯,到巴黎、倫敦、紐約,莫不如是。
在發展過程中,澳門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先後打造了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等藝文品牌,透過密集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動本地藝術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更賦予了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的時代使命。
從經濟騰飛到文化繁榮,再從“經濟適度多元”到“多元文化共存”,正是一個城市邁向偉大的必經之途。文化乃眾人之事,真正的藝文活力,應該來自民間。真正的偉大城市,從政府、企業、藝術家至市民大眾,均熱衷參與文化建設。
在社會文化司指導下,於澳門迴歸二十週年這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我們迎來“藝文薈澳”大型活動!“藝文薈澳”由文化局和旅遊局主辦,教育暨青年局和高等教育局協辦,邀請六大度假村和南光集團、多個外國駐港澳領事館參與,是一個為期半年的大型國際綜合性文化藝術盛會。這既是規模上的提升,更是觀念上的突破!
這個規模空前的全城藝文節慶,預熱活動就有“大英博物館館藏義大利文藝復興素描展”和“美在新時代 — 中國美術館典藏大師作品展”,從西方素描到東方水墨,從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到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響起了高昂飽滿的前奏!
作為核心活動的“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不但有澳門藝術博物館主場展、多個度假村、酒店和多個外國駐港澳領事館的展覽,還有六個戶外藝術裝置,匯聚中外藝術精品,有高更、吳冠中、安迪•華荷等傳世佳作,更有眾多或立意深刻,或趣味盎然,或高古典雅,或璀燦奇妙,或奢華絕世的當代作品……徜徉其間,賞心悅目,定必帶來無限的遐想和啟迪。
此外,還包括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的樂季重點音樂會、文化中心亮點表演節目、國際青年節慶、澳門高校視藝展等活動。
從初夏至中秋,澳門將瀰漫創意之美,人們將更關心文化和藝術。
“多樣性”是首屆“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的主題,也是“藝文薈澳”的核心主張。全城藝文節慶的多樣性,會吸引更廣泛的關注,也讓更多人呼吸到藝文氣息,欣賞到藝術佳作,強化藝術觀念,加深對城市發展方向的認同。
“藝文薈澳”讓藝術在更多層面上與更多市民和遊客產生連結,三十多個活動之間相互聯動,形成一張龐大的互動網路,激發更大的參與熱情,為本地文化產業開闢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就是文化多元和經濟多元之間的相互推動、相互轉化。
澳門,離偉大也許還有距離。但我們正以此為目標不斷努力,世界必將看到一個更美麗的文化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
序言(旅遊局)
我們謹向各位熱烈呈獻首屆“藝文薈澳”。
澳門一直致力把文化和旅遊體驗相互糅合,是次展開的新專案“藝文薈澳”正延續這份良好的協同效應,期望為參與者帶來更精彩非凡的體驗。歷經超過四個半世紀、中西交融的世界文化遺產,連同多姿多彩的盛事節目,塑造了澳門獨特的文化風貌,亦正是這份豐厚的文化內涵,把澳門塑造成滿載活力的旅遊城市。我們近年一直致力協調各項舉措,結合文化遺產、盛事及美食等精彩的本地元素,務求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和魅力。“藝文薈澳”專案銳意進一步引發新的協同效應,更深地結合旅遊與文化範疇,配合澳門特區的發展目標,致力建設宜居宜遊的城市以及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我們向大家呈獻“藝文薈澳”這項分佈全城的綜合藝文盛事,讓來自不同範疇的持份者參與其中。專案完美展現政府與業界、本地與海外團體、專業藝術家與業餘愛好者之間的良好互動和合作,同時薈萃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及演示,以滿足參與者多方面的興趣和期望,並且透過政府部門、旅遊企業、專業會展公司、多個外國駐港澳領事館及本地院校等呈獻精彩內容。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的指導下,各參與單位正協力同步,安排多項藝術與音樂節融入“藝文薈澳”的專案之中,並且在多個傳統及新穎場地上演一系列嶄新的藝術展覽和表演,為城市添上嶄新的活力。
我誠意邀請各位市民和旅客在持續的半年裡踏上精彩的旅程,親身體驗“藝文薈澳”多姿多彩的世界,並且見證澳門按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訂下的目標,努力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
獻辭
為推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在迎接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慶祝澳門迴歸祖國二十週年的重要節點,特區政府於2019年隆重推出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
從四月開始,“藝文薈澳”就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和中國近現代的美術巨匠奏響了節慶的先聲!
這個維時半年全城藝文節慶的序幕,則由“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於六月正式揭開,不但帶來澳門藝術博物館主場展、多個旅遊度假村和酒店藝術展、多個外國駐港澳領事館展覽,還有多個戶外藝術裝置,中外名家的傳世佳作和意味深長的當代作品交相輝映。此外,“藝文薈澳”還包括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的樂季重點音樂會、文化中心亮點表演節目、國際青年節慶、高等院校視覺藝術展示等大型藝文活動。
從六月至十月,澳門將形成隨處可感的藝術氛圍及此伏彼起的文化熱潮,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相信一定給廣大市民及遊客留下一個藝術長夏的美好記憶。
今年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澳門要“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一文化戰略定位,正是“藝文薈澳”助力的出發點,我們希望透過充分調動各參與單位的人才和空間資源,聚合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的多種形式,呈現一流的審美品位和人文精神,探索澳門文化藝術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從而將澳門的區位優勢和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正所謂“藝以融情,文以通心”,我們熱切希望在文化領域不斷豐富廣大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澳門作為中西文化匯聚的內涵,密切與內地和世界的關係,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文依託。
本人謹代表特區政府,為“藝文薈澳”取得圓滿成功緻以最美好的祝願!特別感謝銀河娛樂集團、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美高梅、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永利澳門有限公司、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以及葡萄牙、日本、義大利、比利時和匈牙利等多個外國駐港澳領事館,他們的積極參與,豐富了展覽內容,擴大了接觸層面,帶動了更多藝術家、市民和遊客參與這個獨特的文化盛會。讓我們繼續攜手合作,通過中華文化藝術和多元文化藝術在澳門的薈萃,繁榮澳門,昇華澳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 譚俊榮
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
藝術即體驗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認為,藝術是一種體驗,而且這種體驗和一般生活體驗之間是具有連續性的。這讓“藝術進入生活 ”顯得自然,更使“讓藝術豐富城市體驗”變得理所當然。而且,藝術具有改造社會、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人性完善的審美教育功能。
首次在澳門與廣大市民及遊客相見的“藝文薈澳: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正是提升對一個獨特城市的體驗方式之一!
“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指導,文化局、旅遊局主辦,聯同銀河娛樂集團、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美高梅、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永利澳門有限公司、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多個外國駐港澳領事館共同舉辦,彙集本地、內地及海外現、當代名家的作品,以雕塑、繪畫、錄影、裝置等多媒體方式,讓參與者可思、可想、可覽⋯⋯,致力營造一個澳門歷史上最大型的藝術交流活動。
大展以“多樣性”(diversity)為主題,以體現社會文化和藝術創作的現實性:透過跨界合作,呈現風格和形式的豐富性,連結不同文化,拓展大眾的藝術視野,打造創意氛圍,展現澳門有容乃大、聚珠成串的文化內涵。
“Art Macao 國際藝術大展”除澳門藝術博物館為主場館外,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1號、舊法院大樓、塔石藝文館、龍環葡韻匯藝廊、巿政牧場舊址(牛房),以及各大度假村和酒店亦是重要的展覽空間。此外,位於大炮臺花園、雅文湖畔、區華利前地、龍環葡韻、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廣場也展出藝術裝置,讓城市的各個角落充滿藝術氣息。
今年六月至十月,讓人心動的創意之美將瀰漫澳門,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這座城市,將予人們新的、難忘的藝術體驗!
濱海城市(青島)
吳冠中
油畫木板 46×61 cm 1975年
作品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吳冠中在1975年前往青島,面對旖旎的山海風光,創作了《濱海城市(青島)》。吳冠中在《濱海城市(青島)》省略繁瑣細節,著力描寫硃紅與墨綠的鮮明色彩對比,在他對於紅樓隱含“洋味”與“綠樹入墨,自家色彩”的自述來看,可見他有意以此闡述中西美學中對於色彩的不同觀點,進一步融合西方油畫色彩的應用與中國墨色的變化。《濱海城市(青島)》曾在海內外展出多次,收錄於重要全集與回顧展畫冊,出版十餘次,作品之珍貴性與在吳冠中創作生涯中之重要性可見一斑。吳冠中在看似不相容的西方油彩與東方水墨之間跨越了傳統與現代,實現長久以來他所致力的“油畫民族化”,融合中西藝術之所長,發展出連線東西方觀眾的獨特藝術語錄。
福
鄭禕
瓷與布 180×180 cm 2019年
作品由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作品《福》的創作靈感來自鄭禕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經歷、認識和感悟。「福」從整體來看是漢代服飾;而近觀,就會發現上面聚集了無數形態萬千的陶瓷小蝴蝶。作品寓意中國是一個需要仔細品味,耐心聆聽才能發現其深意的國家。同時,中國人總喜歡用諧音字來寓意吉祥如意。憑音寄意,這件以漢服為主題的作品就是取了「福」的諧音。在此次展覽中,鄭禕共展出五件同屬《福》系列但顏色和形態各有不同的作品,其中更挑選了一件帶有金色光澤的瓷蝴蝶漢服,和特意製作一件漸變金色的漢服,祝願吉祥的金蝴蝶為所有觀眾帶來好運。
藝術家:鄭禕
鄭禕,樂天陶社社長,同時也是一位國際著名的陶藝家和策展人。她憑著對陶藝的熱愛及遠見,在香港、上海、景德鎮和大理建立了樂天陶社,致力於培育青年藝術家,推動各地文化交流及中國當下陶藝的發展。美國陶瓷教育年會(NCECA)於2014年初頒予鄭禕“傑出成就獎”。其作品常於世界各地展出,也被諸多收藏家及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法國瓦洛希陶瓷博物館、香港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和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等。近期比較重要的個展包括:2013年香港蘇富比舉辦的“陶話源記·鄭禕當代陶瓷個展”,以及2015年紐約蘇富比舉辦的“隱隱玄德·心境喜樂”展。
《精神圖騰》系列
赫伯•亞伯特 Herb Alpert
青銅
作品由永利澳門有限公司提供
赫伯·亞柏特 (Herb Alpert)
1935年出生於美國,是一名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不只是抽象表達主義畫家兼雕塑家,還是獲得格林美殊榮的知名爵士樂手。1969年,亞柏特開始創作畫作,到80年代初,在Henry Moore,Rodin 和Giacometti 的影響下,他開始涉獵雕塑。亞柏特在加州和世界各地持續展覽自己的作品,他曾說過:“無論做什麼藝術,對藝術家而言,最困難的是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誠實是所有出色藝術家的共同點。” 亞柏特知名雕塑作品有《精神圖騰》,當中已有九件被安放於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中。
參展作品:《精神圖騰》系列
《精神圖騰》系列是亞伯特的代表作,巨如豐碑的銅雕之林給予我們多重感官的藝術體驗。《精神圖騰》系列既讓我們一見如故,設計又氣勢逼人,給予我們一種扭曲的感官體驗。銅雕組合再結合音樂元素 — 榮獲格萊美音樂大獎之曲“Puttin on the Ritz”,一組結合視覺及聽覺的多重感官體驗,完美地展現了赫伯•亞伯特的藝術創作風格。讓我們仿如置身於視覺和聽覺雙重愉悅的繽紛花園之中。
(左)島之視野 110
青銅 96.6×25.4 cm 2013年
(右)感激
青銅 106.7×20.3×22.9 cm 2017年
(前)激發
青銅 109.2×21.6×12.7 cm 2009年
(左後)剛學會飛的人
青銅 99.1×17.8 cm 1995年
(右後)傳承
青銅 101.6×17.8 cm 2009年
洩氣
加布裡埃爾•萬博
陶瓷 37x39x34 cm 2012年
作品由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加布裡埃爾·萬博 (Gabrielle Wambaugh)
法國雕塑家,作品以陶瓷雕塑為主,同時在作品中運用橡膠、粉筆、塑料、織物等材料,通過這些材料的密度、極限、邊緣及狀態傳遞出作品的鬆弛、虛弱、疲憊等形式。加布裡埃爾的作品大多表達空間與空隙之間的關係,通過隱藏來揭露真相,通過雕塑尋找沒有被形式約束的空間。
1993年以來,加布裡埃爾參加過羅馬國會大廈博物館 (Museum of the capitol)、義大利法恩薩國際博物館 (Museo Internazionale delle Ceramiche Faenza)、法國蒙彼利埃法佈雷博物館 (Musée Fabre)、塞弗里斯博物館 (Sèvres Museum)、法國藝術家畫廊 (Artist Gallery)等眾多展覽,展出作品包括雕塑、大型壁畫和照片等。1998 年至今加布裡埃爾在法國索邦美術館 (Sorbonne Gallery)、法國埃裡克杜邦畫廊 (Domaine de Pont Aven)、英國環球畫廊 (Universal Gallery)、美國、韓國等多家藝術機構舉辦過個人雕塑展覽;作品曾榮獲眾多國家及地方獎項。
束縛
加布裡埃爾•萬博
陶瓷 43x35x23 cm 2012年
作品由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雪
加布裡埃爾•萬博
陶瓷 61x35x24 cm 2012年
作品由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太虛 / The Universe
太虛 / The Universe(系列之一)
孟舒
吹制玻璃、崖柏、砂、LED
80x80x150 cm 2018年
作品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宇宙最不能被理解的事,在於它是可以被理解的。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
在宇宙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無數星辰無時無刻不“聚”、“離”、“生”、“死”,一代與一代地彼此聯結、組合,再形成新的有機分子。從古至今,人們無不是透過觀察,遙想宇宙的發生及轉化,以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境遇和存在。
科學與藝術的探索過程都是哲學性的思維過程。科學一方面去探索法則,一方面努力去認識混沌。人的意識所產生的輪迴觀念和科學思維中的宇宙認知,竟也是蘊含著相似之妙趣。
我嘗試通過藝術創作將玻璃、木、砂石結合於作品中,用玻璃表達生命無常之意象,以崖柏升騰的遒枝形成虛空、無限之意,,探尋關於存在的奧祕,呈現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之意趣相似。
藝術家:孟舒
孟舒,1982年出生於江蘇省,藝術家、策展人、青年學者,設計藝術學博士。2008年後旅居澳門,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個人先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涉及陶瓷壁畫、城市公共藝術,以及博物館公共文化研究等領域。長期從事當代藝術創作,作品涉及公共藝術、陶瓷、玻璃裝置等媒介。先後舉辦多個個人藝術展覽,並參與多個國際及國內的當代藝術展覽。藝術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近年的個人創作及研究主要集中在玻璃當代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
野生花卉
Jason Walke 傑森•沃克
陶瓷、瓷器、木材、中國油漆
58.4×50.8×101.6 cm 2015年
作品由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藝術家:Jason Walke 傑森•沃克
沃克擁有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學士學位和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碩士學位。他曾在全國以及世界各地進行講座、教學、創作與展覽,所到之處包括中國景德鎮樂天陶社、國際陶瓷駐場工作室等地。2018年秋季起,他開始在猶他州錫達城的猶他州南部大學全職任教。他曾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陶藝教育學會(NCECA)國際駐場獎金及2014年度華盛頓州藝術家信託獎金。其作品被廣泛收藏,包括三藩市美術館-笛洋美術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美術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術館陶瓷研究中心等。
沃克對科技如何塑造和影響我們對自然的感知感興趣,它是我們如何定義人類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自然」被定義為物理世界的整體現象:包括植物、動物、景觀和地球的其他特徵和產物,與人類或人類所創造的事物相反。這種描述創造了兩個非常獨特的世界:非人類世界和人類創造的世界。他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試圖說明物質體驗是如何將人與自然聯絡起來,提醒我們命運的重要性:目前再多的技術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因為我們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浪潮 3.0 — 極光系列
Trudy Ellen Golley 特魯迪•愛倫•戈利
厚板瓷器牆上掛件、24K 金色光澤彩料及燈光效果
38.4x33x13 cm 2019年
作品由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藝術家:Trudy Ellen Golley 特魯迪•愛倫•戈利
戈利在阿爾伯塔藝術學院和卡爾加里大學(BFA)及澳洲霍巴特的塔斯曼尼亞大學(MFA)接受陶藝教育。她曾受邀參加各國的陶瓷藝術交流會、講座和工作坊。自2000年以來,戈利一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紅鹿學院創意藝術學院教授陶藝,並且從2005年起,一直在景德鎮樂天陶社國際駐場中心駐場創作並教授課程。她於2002年加入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並獲得資助。她的作品獲加拿大、中國、丹麥和澳洲的公共機構與私人收藏家廣泛收藏。
戈利在工作室的實踐過程中,選擇使用光來吸引和定位觀眾,提供一種意想不到的探索觀感,以詮釋知識概念上的啟發。戈利的作品通過描繪光與影來探索物質和非物質的存在,燒製的粘土、玻璃、黃金等元素如何相互結合亦讓她著迷,所以她為觀者創造了嶄新的藝術造型和獨特的觀賞方式。她的作品並不是描繪一個具體或實質的事物,而是透過捕捉靈感昇華的瞬間,以吸引觀者的注意,並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擬態植物 2018
Vipoo Srivilasa 維普•斯理維納撒
有色陶瓷 2018年
(左)28x19x12 cm
(右)28x19x12 cm
作品由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由於展覽在包羅萬有的綜合度假村內舉行,藝術家希望創作帶有富裕、豐足和極致享受感覺的系列作品。所以他想到了兩個象徵物:黃金和花。花代表愛情,繁榮和幸運;而黃金代表財富,勝利和勝利者。這兩個元素的組合,創造了這個小金花神靈,為它的主人帶來好運的魅力!(在威尼斯人金色長廊裡展示的是金色的,顯得富貴逼人,而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示的是藍白相間的,顯得文藝素雅)。
藝術家:Vipoo Srivilasa 維普•斯理維納撒
斯理維納撒是一位出生於泰國的墨爾本藝術家,同時也是策展人和藝術活動家,主要從事陶瓷工作,同時也涉足紙張和混合媒介雕塑作品,其作品探索文化變遷和移民體驗。他積極組織國內及國際藝術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專案。他曾獲無數獎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獲得2018年度國家體育博物館羅勒賣家創意藝術獎學金和2017年度黃金海岸國際陶瓷藝術獎。斯理維納撒的作品曾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等世界各大藝術機構展出,亦在國內外被廣泛地收藏。
《華源》
水墨,隨意識流動、隨藝術流轉,正是華夏文化的起源。美高梅以嶄新方式演繹水墨新意境 –“華源”
今年正值澳門迴歸二十週年,我們不僅希望讓整個城市及社群感受到藝術氛圍,更希望把中國文化的傳統之美植根此地,藉此實現澳門以“打造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中國文化傳統裡,水墨書法、山水、園林藝術,承載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審美理念,在觀看與進入之間“是一種體悟”。在《說文解字》中,“華”的本義是“花”,同時也有“光輝”之意。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中,“墨”成為華夏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源頭。
當代書法大師王冬齡突破傳統的書法形式以“亂書”創作十八米長的鉅作《李白 <把酒問月·月下獨酌> 》,與李白酒詩相互交融,徹底打破書法行距的限制,將傳統書法的空間感重組成具有王氏烙印的痕跡,解放了書法形式的束縛,線條的交織與錘鍊,創造出天馬行空的書法作品,萬鈞的筆力通過宣紙穿透出文字的
山水氣韻。
馬文標以極具標誌性的蜂巢結構紙雕花園,結合鐳射切割技術和中國傳統的手工紙拉花,從牆壁、地面漸漸蔓延到廣場中,建造了立體三維紙雕裝置花園 –《蛻變:無窮盡》。花園的設計借用了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散點透視繪畫技巧,在每個視角都讓人擁抱獨特的經歷和感受,融匯了自然、雕塑、虛擬的三重山水,藝術筆觸如有神功,於巨大的空間肆意揮毫當代山水,作品氣勢如巨集。
楊泳樑為澳門迴歸祖國二十週年,量身定做影像水墨花園《夜遊記二》( Journey to the Dark II)、《駭浪》( The Waves)、《軌跡》( The Traces)、《啟程》( The Departure)、《水圖三》和《水圖五》( Views of Water #3 & #5 )等全新作品,以城市建築影像為經,宋代峰巒疊嶂山水風格為緯,遠看煙波渺渺氣韻靈動,近觀如讀一則現代文明的發展寓言。
“華源”運用最先進的空間及創新科技配合無限創意,以及嶄新的角度重新演繹“墨”,延續古老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帶大家走進山水畫的意境,感受中華藝術之美。美高梅通過非凡的藝術體驗將世界引入中國,同時讓中國走向世界。
策展人孫文倩上海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
李白《把酒問月•月下獨酌》
王冬齡
紙本水墨 1.85×10.3 m 2016年
作品由美高梅提供
蛻變:無窮盡
馬文
鐳射鵰刻高密度聚乙烯材料,顏料
尺寸可變 2019年
作品由美高梅提供
視覺藝術家馬文堅持兼收幷蓄的藝術實踐,廣泛運用多種媒介如裝置、繪畫、錄影、公共藝術、設計、表演藝術以及戲劇藝術等馬文結合意想不到的元素,持續打破傳統的分類體系,以多產的跨學科方法,創造出敏感、詩意、情感深刻、視覺獨特的作品。
馬文的作品在許多國際知名的藝術機構展出,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畢爾堡古根海姆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多哈卡達美術館、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溫哥華美術館、西雅圖美術館、華盛頓菲力浦收藏館、悉尼歌劇院、悉尼新南威爾士美術館等。
馬文參加過多個國際雙年展和藝術節,如:悉尼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越後妻有三年展、林肯中心藝術節、美國斯波雷多藝術節、新加坡國際藝術節、Performa 雙年展等。大型公共藝術有2013年在北京國家游泳中心創作的燈光多媒體作品《天人合一水立方》,2008年奧運中心區數字北京大廈永久收藏的多媒體公共藝術《夾縫間的世界 — 夢想帝國》,2005年義大利蔻蕾蒂維迪艾薩市的《風園》等。馬文擔任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的核心創意小組成員,獲美國艾美大獎。
太虛 / The Universe
太虛 / The Universe(系列之一)
孟舒
吹制玻璃、崖柏、砂、LED
240x80x80 cm 2017年
作品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澳門流
Refik Anado 拉菲克·安納度
LED媒體牆 2019年 5 x 6 m
作品由永利澳門有限公司提供
Refik Anado 拉菲克·安納度 對空間充滿興趣,並對之進行深入思考 — 數碼時代需要我們擁有一種新的美學技術,需要我們以新的方式去感知空間。通過把媒體藝術作品安裝在建築內,安納度創造了一種沒有物理現實的後數碼建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數碼運算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人類的生活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迷人。安納度勇於面對當今人類面臨的挑戰,他的作品探索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和經驗如何發生劇烈的變化,機器又如何完全侵佔人類的日常生活。
無題
Thilo Heinzmann 席洛·漢茲曼
油、顏料、亞克力畫框、畫布
畫作一:106 x 145釐米
畫作二:106 x 286釐米
畫作三:106 x 105釐米
畫作四:106 x 286釐米
作品由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提供
藝術家:Thilo Heinzmann 席洛·漢茲曼
席洛·漢茲曼(Thilo Heinzmann, 1969年生於德國)是一位知名抽象藝術家,以不同媒介製作的三維畫布聞名於世。他主攻油畫,擅於在他的創作中使用各類媒介,如發泡膠、鋁、粗麻布、棉花、未結合顏料、礦物、毛皮、木材和瓷器等。此外,他亦有從事雕塑和繪畫。漢茲曼對當代藝術的巨大貢獻,在於他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媒介去實現類油畫的特質,如構圖、色彩和紋理等。他的創作一方面緊隨油畫風格和手法的發展而演變,另一方面卻又開啟了全新的一片天。過去的20年,漢茲曼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展,足跡遍及柏林、布魯塞爾、哥本哈根、香港、倫敦、馬德里、紐約及巴黎。2018年,漢茲曼被任命為柏林藝術大學的繪畫教授。
夜遊記 二
楊泳樑為澳門迴歸祖國二十週年,量身定做影像水墨花園《夜遊記 二》( Journey to the Dark II),《駭浪》( The Waves)、《軌跡》( The Traces)、《啟程》( The Departure)、《水圖三》和《水圖五》( Views of Water #3 & #5 )。
楊泳樑,1980 年出生於上海,2003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現於上海生活工作。他從 2005 年起從事當代藝術的試驗與創作,涉及攝影、繪畫、影像與裝置等多種媒介。楊泳樑的作品連線著傳統和當下,以當代語彙結合前沿技術重現東方傳統的審美方式和文人情節。他展開了一種獨特的元敘事描述手段,在接受歷史、寓言典故、社會文化啟示之後,重塑了一遍城市、也重塑了歷史長河中那些不斷變換的背景。他從小認知中國傳統的美學與文化,這些經歷反映在藝術家的創作之中,形式上符合傳統的審美情趣,媒介和表達的內容卻充滿後現代色彩。楊泳樑的作品在國內外廣泛展出,包括莫斯科雙年展、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亦被眾多公共美術館收藏,如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等。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