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寫在前面」這是一篇舊文,寫作與2014年年初。那段時間,我在 臺北 做半年交換生。期間有幸陸陸續續地獨自進行環島旅行。旅行回來後,我把途中的見聞、風俗人情方面的經歷做了一些整理。這些熱情的人們給我的旅行增添了很多色彩。這篇文章內容比較雜,我想從幾個側面去描寫我對臺灣的感受和理解。
—————————————————————————————————————————————-

「眷村」是什麼?

在臺中的維尼熊展,要問路去另一個地方。恰好看到一個老人在那邊,讓他給我照相。同時帶著孫子來看展覽的,是外省人(即從大陸搬遷過來的),會講四川話。他說他以前住在眷村。之前就聽說,臺中有一些眷村,但他告訴我,現在這些眷村都拆了。臺灣現在有很多老房子,老街道,因為是「私產」,比較難重新拆建。

我:不是不能隨便拆私產嗎,為什麼會被拆?
老人:不是,那些地本來就是公家的。

而後他給我詳細的指路。

第二天,我去了彩虹眷村——一個已經無人居住的空眷村,因為一個老爺爺常年塗鴉而得名,成為了當地的旅遊景點。(圖片為臺中彩虹眷村,為一位“彩虹爺爺”歷時多年所作)。廢棄的眷村得以保留而演化成一種文化和藝術的象徵。

在臺期間,也曾碰到來臺的外省老兵,問及眷村,也只是提到曾經住在那裡,現在大家都逐漸搬離。

眷村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實際蘊含了國民黨來臺後的這段歷史。是1949年國民黨倉促撤臺時,120萬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等等來臺時安身之所,是這些這些長久無法回歸家鄉的人在陌生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在這裡,大陸的飲食得以保留並傳播。眷村文化,是臺灣的一個獨特的文化,它包含了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文化的隔離。同時,對於眷村的還念,也是一種對於過去生活狀態、親人的緬懷。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