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寫在前面」這是一篇舊文,寫作與2014年年初。那段時間,我在 臺北 做半年交換生。期間有幸陸陸續續地獨自進行環島旅行。旅行回來後,我把途中的見聞、風俗人情方面的經歷做了一些整理。這些熱情的人們給我的旅行增添了很多色彩。這篇文章內容比較雜,我想從幾個側面去描寫我對臺灣的感受和理解。
—————————————————————————————————————————————-
「眷村」是什麼?
在臺中的維尼熊展,要問路去另一個地方。恰好看到一個老人在那邊,讓他給我照相。同時帶著孫子來看展覽的,是外省人(即從大陸搬遷過來的),會講四川話。他說他以前住在眷村。之前就聽說,臺中有一些眷村,但他告訴我,現在這些眷村都拆了。臺灣現在有很多老房子,老街道,因為是「私產」,比較難重新拆建。
我:不是不能隨便拆私產嗎,為什麼會被拆?
老人:不是,那些地本來就是公家的。
而後他給我詳細的指路。
第二天,我去了彩虹眷村——一個已經無人居住的空眷村,因為一個老爺爺常年塗鴉而得名,成為了當地的旅遊景點。(圖片為臺中彩虹眷村,為一位“彩虹爺爺”歷時多年所作)。廢棄的眷村得以保留而演化成一種文化和藝術的象徵。
在臺期間,也曾碰到來臺的外省老兵,問及眷村,也只是提到曾經住在那裡,現在大家都逐漸搬離。
眷村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實際蘊含了國民黨來臺後的這段歷史。是1949年國民黨倉促撤臺時,120萬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等等來臺時安身之所,是這些這些長久無法回歸家鄉的人在陌生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在這裡,大陸的飲食得以保留並傳播。眷村文化,是臺灣的一個獨特的文化,它包含了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文化的隔離。同時,對於眷村的還念,也是一種對於過去生活狀態、親人的緬懷。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8725215.html
·環行臺灣(下)——魚眼印象之脈脈不得語
濁水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南麓,上游就是日月潭水庫,流入臺灣海峽。中央山脈將臺灣分成東部和西部,而濁水溪不只是個地理概念,它不但分隔了臺灣北部和南部;還分隔了政治上的泛藍和泛綠;分隔了本省人和外省人;分隔了國民黨和民進黨。歷史似乎還停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蔣先生率領120多萬人馬退據臺灣,造成了與大陸鄉土隔離的一個龐大群體“外省人”——即所謂“外省來臺”的人。幾經時代波折,幾經政治操弄,外省人與本省人,從分離走向融合,又從融合走向分離。 早上搭乘巴士離開小資情調濃郁的墾丁,沿西海岸北上,兩個多小時後就可到達高雄左營,左營是臺灣重要的軍港,也是臺灣高鐵的南向終點,西海岸的主要交通樞紐,連線臺鐵、捷運、巴士、海運於一體。 為了尋訪眷村,來臺灣前在網上先預訂了高鐵票,還特別購買了臺灣悠遊卡,在全臺灣的公交,長途巴士可隨意刷卡,還可以在便利店消費,甚至有些夜市都能方便使用,正對用慣了微信、支付寶,已無現金消費習慣的陸客胃口。 “眷村”一般來講是指1949年前後,蔣先生退據臺灣帶來的軍政人員臨時落腳居住的地方。 丟掉大陸錦繡江山的國民黨帶領60萬官兵和他們的軍眷撤退至臺灣,成立“軍眷管理處”,開始大量興建眷村。囿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反攻宣傳,當時的眷村居民並沒有長久居住的打算,只是把眷村當做一個臨時的落腳點。由於防禦方向和“反攻復國”的需要,眷村都隨著駐軍分佈在臺灣西海岸各處。 眷村獨特的建築特徵是眷村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四十年代末眷村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只把眷村當成暫時的居所,而未對眷村“大興土木”。撤退至臺灣的國民黨軍眷對日據時期日軍遺留下的廢棄軍營、廢棄倉庫稍加改裝,就形成了第一批老舊眷村。當時經濟條件拮据,軍眷們沒有富裕的生活空間,就用竹籬笆把各家各戶圍了起來,形成了一排排“豆腐塊”似的戶戶緊鄰的生活環境,這種特殊的建築構造使得眷村內部的交流更加緊密,但竹籬笆的存在同時也關閉了眷村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門,造成了眷村“與世隔絕”的封閉環境。 “外省人”即是跟隨國民政府敗逃臺灣,來自大陸五湖四海的軍人軍眷和平民,總數有120萬之多,而本省人則是指清朝時期移民臺灣的本地人。眷村中絕大多數都是外省人。陰暗簡陋的眷村就像是他們當時的處境。外省人綽號“老芋仔”,意為長相不好的芋仔不會被施肥,扔在哪裡就長在哪裡。“老芋仔”的外號正是外省人“有家回不得”飄零身世的寫照。第一代的外省人對大陸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他們迫於歷史的因素而遷徙,外省人下層在臺灣生存的很不如意。最基本的語言溝通都是障礙,眷村中的外省人與臺灣的本省人鮮有交流。在眷村內,外省人之間十分親切,在海峽的這一邊,他們再也見不到“遠親”,依賴和信任的就只有“近鄰”。眷村中的人情味十分濃郁,第一代外省人之間的患難情感樸素而真誠。 隨著“反攻”計劃的失敗和國民黨“禁婚令”的逐步解除,外省人們開始在異鄉成家,也就有了第二代“外省人”。第二代外省人們自小受到嚴格的“外省教育”,對本省人取排斥態度。他們生在臺灣,沒有見過大陸,也很少適應眷村之外的世界,因此他們對自身的身份認同存有較為嚴重的迷茫與困惑。 眷村中的“外省人”們來自大陸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操著濃重鄉音,帶著家鄉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共同居住在擁擠的環境裡。眷村小小的空間中充盈著來自大陸的多元文化,這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碰撞與交融中發展,共同組成了獨特的眷村文化。 眷村文化的多元性體現在衣、食、住、行多個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眷村的多元美食。臺灣的眷村美味就是袖珍的大陸美食地圖。有來自四川的辣子雞、勁道的山東饅頭、肥而不膩的東坡肉,酥脆的炭烤燒餅。眷村美食為臺灣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風靡幾十年的臺灣牛肉麵和夜市上許許多多的美味,究其源頭都來自眷村。 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依然眷戀的是隔海相望的老家。整整七十年,命運和他們開了一次次玩笑,眷村最終還是成了異鄉的家,家雖然破舊,還是難逃拆遷的宿命。 左營軍港門口,傳出熟悉的陣陣豫劇唱腔,鐵絲網裡的“臺灣豫劇團”,看上去感覺有點彆扭。回大陸後查查史料才知道頗有來歷:1948年,國共兩黨爭鼎中原,劉鄧大軍發動南陽戰役,國軍敗退,南陽十六所中學五千多師生步行千里,南撤到尚未開戰的湖南衡陽,與衡陽中學組成“豫衡聯中”。後又撤到湖南永州,還沒讀上幾天太平書。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後,又隨著黃傑的一兵團退到廣西,翻過十萬大山,來到越北邊境。三萬軍人被法國軍隊繳械,平民和軍人一起關在越南富國島的集中營裡,在鐵絲網包圍的三年半,他們認認真真地演唱豫劇,聊解鄉愁,創立了“中州豫劇團”,給患難同胞表演。薪火相傳就有了今天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在“國軍南部招募中心”門口向兩位國軍士官問路,對方很認真地摸出手機為我們搜尋路徑。胖嘟嘟,園乎乎,一臉學生稚氣,完全沒有一絲軍人的剛毅和警覺。 想到花蓮開車的阿黎也是剛服了兵役,四個月兵役?連槍都沒摸熱。草莓兵而巳。 眷村人政治態度顯而易見。當年遷往那裡的人,都是從大陸過去的國民黨軍人及家眷,他們服從於國民黨,是國民黨最忠實的擁護者。隨著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以及黨內分裂,儘管眷村人的政治態度發生了變化,但反“臺獨”的理念一直不曾動搖。自從民進黨上臺以來,時有丟擲“臺獨”言論,幾乎每次都會遭到眷村人的強烈抗議和反對。他們有著至死不渝的“祖國認同感”。在他們心中,臺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土地。 2018年國民黨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成功,終於打破了“國民黨不過大濁溪”的魔咒。 國共兩黨的眷村子弟,當年都跟隨父輩輾轉南北,童年記憶都出奇地相似。 除役的國軍軍艦銘牌,不少曾都是父輩們的老對手。 眷村大多建在接近軍事基地的地方,和大陸的部隊大院一樣,基本屬於封閉狀態。眷村裡醫院、商店、郵局、學校等公共設施齊備,所以眷村人沒有大事,一般都不出村子,在這裡形成了他們封閉的生活圈子。 左營的明德新村五十年代時是海軍將領的眷所,軍官俱樂部娛樂設施比較齊備。 和大陸的部隊大院子弟一樣,眷村男孩首選出路就是當兵從軍,他們天生遺傳到軍人那種團結奮鬥,眾志成城的信念,在部隊又有人脈,機會當然比本省人多得多,國軍將領中,眷村子弟出身不在少數,郝龍斌就是個代表。 相對於下課後必須幫忙務農的本省子弟,眷村的孩子們由於父母多半是在倉促中撤離來臺,沒有祖輩的東西可以繼承,也不如一般農家有田地可以耕種,孩子們有時間來認真讀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教育剛剛在臺灣普及,然而眷村裡的概念通常還是如舊中國那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成績成了出人頭地的唯一標準,眷村裡的孩子們通常被賦予較高的期待。 眷村出身的名人數不勝數,政治人物中,宋楚瑜是最出名的一個。 在物資不充裕、建設相對落後的眷村裡,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自小即養成了拉攏互助的習慣,同輩之間凝聚力強。眷村的設立也有功能區分,空軍有大鵬、長風新村,陸軍有陸光、憲光新村,海軍有海光新村,聯勤部隊有明駱新村……或以軍隊番號取名,職能分界線各自圍出了一個圈子。分類這種草率卻便捷的方式,彰顯了眷村人各自身份。就像劃分軍種那樣,眷村成長的小孩也可以很容易被分成三種:第一種很會讀書,以後都出國念博士的;第二種是屬於讀書讀不來的,家長很嚴格,被送去讀軍校;第三種師承遺傳了軍中江湖氣,長大後成為聚黨鬥狠的能手,後來發展成臺灣的主要江湖幫派竹聯幫、四海幫。現在左營眷村旁的酒店就叫“四海一家”。 電影雙雄楊德昌和侯孝賢,文化界重量級人物龍應臺、張大春、朱天文,臺灣電視教父王偉忠,標誌性的大美女林青霞、胡茵夢,另外還有劉德凱、胡慧中、張艾嘉、任賢齊、庹宗華,當然還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鄧麗君,他們也都來自眷村。璩美鳳當時和吳小莉住在同一個眷村,兩人還是同學。 這幾個小女孩超可愛,說不定長大就能變成蔡琴、伊能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兩岸都一樣,熱衷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運動。一群遊行的小女生裡邊,再過幾年說不定就能冒出幾個天皇巨星。對臺灣來說,1949年人口大遷徙的文化意義,不亞於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士族南渡”。 眷村曾經是一個封閉的社會,眷村又被稱為“竹籬笆”。竹籬笆圍起了擁擠逼仄的空間,你家的窗對著我家的門。圍出的小院子裡,人們在這裡給小孩洗澡、教育子女、也拿來養雞。戶戶緊鄰、如軍營般的“眷舍”、“操場”,因此有了家的樣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眷村的第二代、第三代來說,他們的鄉愁是爺爺奶奶那一代附加給他們的。但是父輩們的鄉愁也是停留在時空中的精神感受。即便再次回到故鄉也是物是人非,鄉愁成為眷村人不可化解的情緒。 就在兩個人靜靜地看展覽時,突然響起了激昂的《國際歌》聲,進去一看,展室一邊是大陸的“解放臺灣”;另一邊就是國民黨的“反攻復國”。比對強烈的策展手法恰恰是眷村文化人內心矛盾的寫照。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龍應臺 跨過大江大海,躲過炮火連天,隨著敗退的軍隊來到臺灣的眷村太太們,手提箱裡總帶著一兩件旗袍,這是中國女性起碼的體面和優雅。 當年的民國旗袍美女,在眷村都得換下旗袍成為眷村媽媽。 眷村第一代的生活來源主要是軍餉,人們還會有副業,做外賣、洗衣、擺小攤。對於眷村外面的人來說,竹籬笆有著“負面”的色彩。它代表了眷村居民與臺灣外在社會的隔離,甚至反映了“外省人”在臺灣的特權地位。也正是這樣的一種回不了家的“外省人”的身份,眷村人的鄰里之間感情深厚。大多數的村莊是宗親、鄉鄰住在一起,而眷村人當年不少是孤身前往,每一個人背後都是一個骨肉分離的家庭。 眷村媽媽除了夜以繼日的繁忙工作,操勞家務,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之外,更要為身處於高危工作環境的軍官先生們多擔一份心。 若是丈夫因公不幸傷殘、重病或者殉職,之後的一家的生計都得由眷村媽媽全力承擔。 在左營等公車時偶遇一位東北大姐,嫁給榮民(退伍老兵)15年了,據說現在老兵的待遇不錯,政府供給房子,每個月退伍金7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59萬)夠老倆口生活。不管是什麼社會制度,尊重軍人,善待老兵是起碼的社會底線。 對眷村的孩子們來說,這些就代表著他們的爸爸。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各為其主,無可厚非。 不談意識形態,軍人榮譽永存,值得後人銘記。 正因為,他們那一代承受了,戰爭的重壓,忍下了離亂的內傷;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龍應臺 記憶淡去了時代風雲、也無關熠熠星輝。眷村的竹籬笆裡,都是庶民眾生的一笑一嘆,都是個人邊邊角角的瑣碎小事。 身為眷村中的女性,無論是隨軍撤退的外省籍官太太,或是來臺後才嫁入這個大圈子的本省籍妻子,每天一大早就得起床張羅先生、孩子們的一日三餐。 眷村中的軍人們大多都沒有豐厚的軍餉,軍眷全家也只能靠著軍方發放的補給度日。這些經歷困境的人們逐漸掌握了“窮則變,變則通”的克難精神。裝著美國援助麵粉的口袋材質不錯,就把這些麵粉口袋做成褲子給孩子們穿。許多眷村二代子弟在回憶童年時,都會提到自己有過一條“美國褲子”,這段日子和大陸的“尿素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物質匱乏年代兩岸的共同記憶。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行走臺灣到處都可以看到眷村牛肉麵。其實臺灣人本來不吃牛肉,因為對他們來說,牛是耕田的夥伴,臺灣的麵食就是從1949年開始的。臺灣不產小麥,麵粉要渡過臺灣海峽從外面運進來,那是非常奢侈的,所以臺灣人不會用這麼金貴的食材拿來做麵條。1949年後,大量大陸人來到臺灣定居,此時正在接受美援的臺灣獲得了大量美國麵粉,來自北方的軍眷們善做麵食。從此臺灣的牛肉麵到處都是,就連最偏僻的鄉鎮都可以找得到牛肉麵的身影,這就是眷村對臺灣的影響力之一。 在高雄市裡住了一夜,搭乘高鐵先去臺中再去臺北,臺灣高鐵,貫通臺灣經濟發達的西海岸,起臺北,終高雄左營,統共八個站,345公里,準軌1435毫米,時速大約在180左右,不超過200,相當於十幾年前的和諧號動車水平,和大陸四通八達的高鐵網還是不好比的。 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裡,嶺東科技大學旁邊有一座奇特的眷村,不同於一般老舊眷村的灰暗破敗,而是畫滿了鮮豔的彩繪,在臺灣本地和網路上,人們把那座充滿鮮豔色彩和線條的眷村,稱為“彩虹眷村”。 創造“彩虹眷村”的黃永阜,國軍的退役飛行員,也被人們親暱地稱之為“彩虹爺爺”。…
臺灣台中--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地方!
(提示)臺灣一直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小清新的地方,其實除了小清新,它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除了熱門熟知的目的地臺北,墾丁,花蓮等地,其實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臺中! 我去到臺中也是因為做義工的原因!這樣在臺灣的十五天省去了一部分費用,同時也有時間旅遊,除了臺中,臺北和墾丁我也有去,但是在這篇遊記中,我主要說一些臺中的有意思的地方! 彩虹
眷村(下面的話是我從我當時發到做義工的民宿部落格裡面的,現在直接複製下來的,所以請不要說我用繁體字裝逼了好嘛) (位置)位於臺中市區,彩虹眷村本來是要被拆遷的老居民樓,彩虹爺爺通過彩繪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滿,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陰差陽錯地保留下來了這些房子。值得一提的是,彩虹爺爺本身並沒有學過任何繪畫技能。 從我做義工的民宿T-Life HOSTEL出發到彩虹眷村需要先在東海別墅站乘坐300-310任何一臺到福安站下車,然後步行三分鐘左右到另一個站臺安和臺灣大道口乘坐27路公車到嶺東科技大學下車,再步行六分鐘左右就可以到彩虹眷村啦,全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其中27路公車大概需要等20分鐘,但是如果你運氣好剛好趕上就不用啦!但是最好還是預留充足的時間喔~ 白天的彩虹
眷村 這個雷公蛋,其實就是茶葉蛋,沒啥特別的,甚至還有點不好吃!哈哈哈 因為我是大概下午五點左右到的,到處看看拍拍就差不多等到日落了,所以有幸見到了晚上的彩虹眷村,彩色的燈光亮起來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種感覺,同樣也是很漂亮很適合拍照喔~所以建議大家可以選擇這個時間去喲
高美溼地 這個地方位於臺中的郊區,不過坐公交車依然是可以直達的!值得說一下,在臺中坐公交車十公里以內都是免費的哦! 建議五點左右到達,八點左右離開,具體還是看你去的時候的日落
時間哈! 超級漂亮,拍照就是了,這個地方也不用給門票什麼的,其實就是一個溼地公園,連線著入海口
宮原眼科,這不是醫院,是一個吃冰淇淋的地方,味道一般吧,不過可以隨意搭配
東海夜市 去臺灣,夜市怎麼能錯過!!!除了出名的逢甲夜市,我強烈推薦東海夜市,在東海大學旁邊,恰好也在我做義工的附近,每天都是恨不得吃十頓!下面美食大放送!! 還有很多小吃就沒拍照了
鹽水雞,蛋包飯,大腸包小腸,牛肉飯,超級大雞排,奶茶
,綠豆冰 媽呀
說的我又想流口水了,而且又很便宜,一杯超大號奶茶也才幾塊錢人民幣,一個超級多汁的大雞排也才幾塊錢,答應我
沒去的一定要把臺中放入日程好嗎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9101979.html
臺灣彩虹眷村,轉角遇到童話的美麗
說到彩虹,怎能不特別介紹我們的寶島臺灣的彩虹眷村呢?!在臺灣台中南屯區,有一個都市叢林裡的靜謐彩虹眷村Rainbow Village。 充滿童趣彩繪的巷道,繽紛的色塊、人物、動物,是我心中最有生命力的彩虹祕境了。 2017年,這裡也被國際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選為“世界的祕密奇蹟”之一。受到國際肯定。彩虹村也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值得探訪的旅遊勝地,讓這個在城市中靜謐的彩虹眷村也熱鬧起來。 這裡原本是退伍國民黨老兵們居住的眷村,一位90多歲的老爺爺黃永阜用了十多年時間,一筆一畫繪出轉角遇到童話的美麗,讓自己稚拙的畫鋪滿了眷村中的每個角落。在這片眷村即將被拆掉時,很多人站出來聯名保護這個區域。其實,大家想要保護的,或許並不是這些畫,而是一種內心的純淨與堅持。彩虹村的彩虹,不是那些牆壁和地面上的五顏六色,而是一份心境。 從屋子的外牆到街道,到處都是鮮豔的色彩,有人,有動物,以及古怪的圖形。圖案之間時常還會穿插很多吉祥的話語,比如“平安百福”、“大家有福氣”、“身體保重,才是本錢”……這其實是黃永阜送給遊客的祝福,“我希望來彩虹村玩的遊客,都能帶著開心回去。” 簡單的色彩、日常的事物,讓整個村子充滿了童趣。由於臨近嶺東科技大學等高校,村子慢慢吸引了學生來參觀、拍攝紀錄片。“彩虹村”的名字在不脛而走,黃永阜則成了大家口中的“彩虹爺爺”。 彩虹眷村牆上彩繪著各式的人像、小鳥與水牛,地面更畫滿了彩虹、花朵與祝福的話。黃爺爺當初開始畫畫時,想到什麼就畫什麼,從人物、水牛、小鳥到飛機,連貓熊團團和圓圓也是繪畫的題材。從屋簷、圍牆、路面到郵筒,黃爺爺畫出了五顏六色的線條與圖案,這些圖案充滿童趣與喜感,洋溢著年輕歡樂的氣氛,吸引許多人爭相前往彩虹眷村參觀或拍婚紗照。 彩虹村是免費開放的。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980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