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共賞

交通

鑽石山地鐵巴士總站乘搭91號巴士,到大坳門站下車。
觀塘碼頭乘搭專線小巴103號,中途停經將軍澳,到大坳門路口下車。
寶琳地鐵站乘搭專線小巴16號,到大坳門路口下車。
節假日有多條加班線路前往清水灣第二泳灘,中途經停大坳門路口(清水灣郊野公園)。

遠足登山路線

大坳門(清水灣郊野公園)~龍蝦灣路~龍蝦灣石刻~龍蝦灣海灘~龍蝦灣郊遊徑 龍蝦灣入口登山~白排~平託坑山~大坑篤~大嶺峒登頂(觀景臺)~大坑墩出山~清水灣道~大坳門

郊野公園遠足路線。

龍蝦灣郊遊徑路線。

正文

八月初開始,香港的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為了控制疫情在社群傳播,香港政府制定了最嚴厲的限聚令。關閉體育社施及娛樂場所;飯館堂食每枱不超過二人。外出及所有公共場合佩戴口罩,限制兩人以上的聚會。這次可是動真格的了,只要違反就屬違法,個人罰款兩千港元。
我支援政府這一舉措,也認識到如不嚴格管控,疫情將永不會消失。為此,自己已經儘量減少出行,就連親友同事的聚會都免了。
八月十日,閒得無聊,就準備獨自出去走走。重申一點,遠足漫步並沒有違反限聚令。如今這泳灘都封了,郊野公園就成了香港市民唯一的強體健身之地。郊野遠足只要求全程戴口罩,同行者不超過二人,人與人儘量保持距離便可。早就聽說近期的綠蛋島是郊遊的熱門地點,便想過去看看。朋友介紹說,清水灣郊野公園有一條山路通往綠蛋島附近的白排海岸,自己就計劃找找看。
吃過早餐,戴上口罩帶備飲水出門。乘101M小巴到清水灣道口的水邊村。然後轉乘103號小巴到達大坳門路口,過馬路就是清水灣郊野公園的入口了。

吊鐘洲、綠蛋島,是西貢新開闢的一條海島旅遊路線。

綠蛋島位於清水灣郊野公園附近海面。

清水灣郊野公園

大坳門路入口處分開兩條路,一條通往後山龍蝦灣,一條通往前山大坑墩的清水灣郊野公園園區。自己選擇走龍蝦灣路。計劃走到龍蝦灣海灣,然後行龍蝦灣郊遊徑上山。
今年香港雨水少,晴天多。這次出行又趕上個陽光猛烈的酷熱天氣,看來登山會很消耗體力。自己志在運動健身,自然顧不得那麼多了。龍蝦灣路環山而行,坡度不大,路旁綠樹成蔭,行走于山野之間倒也不覺得怎麼熱。沿途經過幾個小村落,景色很美。說句閒話,能在這兒居住的人,非富即貴。一路慢行觀景,大約半小時進入龍蝦灣地界。

大坳門路口,後面的山頭是釣魚翁山。

龍蝦灣路口的同心抗疫宣傳牌。

路旁的廟宇關閉。

龍蝦灣附近的村屋,環境都很美。

通往龍蝦灣的大坑口路。

觀賞龍蝦灣石刻

名為龍蝦灣,自然與龍蝦有關。確實如此,據說這一帶的海灣盛產龍蝦,一種體型適中的青龍蝦,是當地的特產。走走轉轉來到一處岩石上面,一條小路曲曲彎彎通往海邊。見路口有龍蝦灣石刻的路牌,就準備下去看看。一條很窄的石板路通往海邊的石崖,路旁生長著很多露兜樹,青翠茂密,樹冠上長滿青澀的果實。只不過露兜樹滿身的刺很招人討厭,一不小心碰到,就會傷痕累累。小心穿過露兜樹林,來到巖壁下的平臺,這裡就是龍蝦灣石刻了。
龍蝦灣石刻是香港沿海零星分散的數處石刻之一。這些古代石刻的紋飾通常是幾何圖案,或做怪獸形狀。雖然石刻的刻鑿年代無從稽考,但他們的紋飾與青銅時代陶器與青銅器皿的紋飾十分相似,可能是三千年前的先民所刻鑿。本地區的先民多靠海為生,而這些古代石刻多臨海肅立,可能有鎮海護航之意。龍蝦灣石刻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四日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與古蹟法律】保護。
細心觀賞石刻,感覺刻工精細,意念深奧,雖然看不清所刻何物,卻能領略到石刻的鎮海護航之意。尤其是石刻的所在位置,正處進出西貢的航道旁,足見石刻在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站在石刻平臺上觀海景,巖下的海面一片湛藍。有不少獨木舟緩緩漂過,這些都是由西貢划過來的,目的地應該是到綠蛋島。

小路前的龍蝦灣石刻指示牌。

小路兩旁的露兜樹叢。

遠處的西貢海景。

刻在峭壁上的古石刻。

歷經三千年的滄桑,圖案依舊清晰。

石刻古蹟的解說牌。

石刻的位置顯露在航道旁。

踏浪龍蝦灣海灘

回到龍蝦灣路,繼續前行,不遠就到了龍蝦灣海灘。
龍蝦灣海灘沒有沙灘,小小的海灘是一片碎石灘。灘邊的礁石林立,景色奇美。海水的清澈度很高,數米下的海底清晰可見。據說龍蝦喜歡蝸居於石縫之中,漁民多是潛入水中徒手捕捉。
龍蝦灣的海水美極了,陽光照射下,泛起銀色的閃光。海水下的碎石色彩鮮豔,成群的珊瑚魚游來游去。海灣中游水浮潛的人不多。有兩位大人帶著幾個孩子在玩水,看樣子是一家人。見我靠近,都很拘謹,主動拉開距離。限聚令下,游水也被禁止,所有公眾泳灘關閉。不過在海灘遊野泳,並沒明文規定禁止,只是聚集人數不超過兩人便可。這一家人游水,肯定超出規定,碰到執法者,也會被告誡一番。
海灘上轉了一圈,原路返回龍蝦灣路。

美美的龍蝦灣海灘。

戲水的一家老少。

海濱的礁石形狀各異。

清澈的海水,七彩的碎石灘。

岸邊有位鬼佬帶孩子玩水。

礁石區的景色。

奇特的礁石,層次分明。

龍蝦灣郊遊徑登山遠足

前行不遠,來到龍蝦灣郊遊徑的起點處。這兒是個停車場,再往前就是龍蝦灣騎術學校。今天騎術場地因疫情嚴重而關閉,只見幾名員工在清淨消毒場地。
龍蝦灣郊遊徑倒是正常開放,上山路口的衛生間也可以使用。趕緊進去清潔,將毛巾浸溼備用。
上山不遠,遇到兩位警察在派傳單。剛開始以為是提醒大家嚴防山火,實不想卻是為防疫限聚令而來。傳單明令登山者全程戴口罩,禁止兩人以上聚集。幸好我這口罩一直戴著,要不然肯定會受到訓斥。
龍蝦灣郊遊徑是清水灣郊野公園內其中一條行山徑,另一條就是釣魚翁郊遊徑。兩條景色都很美,可觀賞西貢牛尾海及清水灣布袋澳一帶景色。龍蝦灣郊遊徑橫貫整個清水灣郊野公園,山路蜿蜒起伏,沿途景色秀美宜人。如在往常,這條山路行山客眾多,熱鬧非常。如今所見人跡稀少,卻是叫我有點失落。

龍蝦灣郊遊徑前的停車場,後面是騎術學校。

三角形的路牌。

龍蝦灣郊遊徑路牌。

始點的標距柱。

中途的標距柱。

龍蝦灣郊遊徑路線圖。

山路十八彎。

腳下的景色還是很美的。

遠眺綠蛋島,登頂大嶺峒

上山前一段是石階,路況很好。雖已立秋,只是這天氣依然悶熱難耐,可能與南海的一個颱風就要殺到有關。帶著口罩行山,初初不覺得怎樣,走了一段路後就很辛苦,有點失氧的感覺。自己不由得放慢了腳步,走走停停。
一路遇到的登山客不多,都帶著口罩。迎面碰到兩位下山的父女,女孩子很小,小手緊拉著父親的手,小步伐很是穩健,一看就知道是經常鍛鍊。停下腳步,目送他們下山,然後繼續走路。
身後又跟過來幾位行山者,起先聚在一起走,見到我主動拉開距離。無意聽到他們也是在找到綠蛋島的山路,自己便主動跟在他們的後面。
行上平託坑山的一個山頭,視野開闊,腳下海面的綠蛋島呈現在面前。那景色簡直太迷人了。一片碧水中,星星點點分佈著許多美麗的小島。其中大一點的是綠蛋島與大癩痢島。綠蛋島很宜分辨,形狀如同個荷包蛋,中間一片圓圓的翠綠樹叢,極似荷包蛋中間的蛋黃。
海中漂浮著不少獨木舟,顏色鮮豔十分醒目。一些快艇駛過,劃出一道道的浪痕。登綠蛋島是今年海島遊大熱,目前西貢碼頭有船務公司經營此海路線。三百港元往返,價格有點貴。估計來的人多了,價格會便宜一些。
開始尋找下山到綠蛋島海邊的路。怎知由於樹叢過於茂密,一直沒有找到。網上檢視地圖也看不出個所有然。幾個人在山腰分散尋找,最後終於見到一條人踩出的小道,幾位行山朋友迫不及待的下了山。我沒敢相隨,坐在路旁靜觀。幾位朋友走了一段就沒路了,聽他們喊,要使用攀山繩。真佩服他們的勇氣!我可真沒這個膽量,於是臨陣退縮,做了弱者。
決定繼續前行走完全程。山路蜿蜒,有的地段坡度很大。天氣炎熱,周邊又沒有什麼樹蔭遮掩,行進的很是辛苦。尤其是全程戴著口罩,總有一種氣悶的感覺。當時想打退堂鼓,原路返回。不過檢視一下環境,已經翻過兩個山頭,回程也不全是下山路。沒法子,只好硬著頭皮走完全程。說實話,這山並不算高,區區數百米,但應該是我在香港最辛苦的一次登山了。真懷念以前不用戴口罩的日子!
登上一個山頂,山上奇石林立。有一柱形巨石,斜插向天,形態很是怪異。行山者都稱呼它為大炮石。還有人戲稱為“大陽石”,名字有點不雅,不過確實很像。
幾經努力,終於登頂大嶺峒。山頂上設有觀景平臺,可以俯覽眾山及牛尾海一帶海景。山頂設有勘測柱一條,可算是最受歡迎的標誌物,登頂者都會在此拍照留念。原想找人幫我拍照留念,又一想如今這風頭火勢,還是少與人接觸為好,於是打消念頭。
山上的涼風習習,倒也涼快了不少。觀景休息一陣,便起身下山。

山路上的行山客寥寥無幾。

經過標距柱,要記住編號。

遇到的一對父女。

山腳下的海面就是綠蛋島。

小路被植被掩蓋,如何下到海邊,難度很大。

綠蛋島周圍海面,有不少小船遊弋。

美美的綠蛋島。

看著眼饞的綠蛋島。

山花爛漫。

山頂上的三角石。

行走在山脊上。

一山更比一山高。

山頂上的大炮石。

這形態有點怪異。

遠處是銀線灣與科技大學。

路旁的標距柱。

登頂大嶺峒。山頭的勘測標誌柱。

觀景平臺上的解說牌。

一覽無遺的牛尾海景色。

下山,行進在山的另一面。

俯覽清水灣海岸及布袋澳。

路旁的山花。

下山大坑墩

走了一段碎石山路便是石階路。路況不錯,就是坡度很大,步步小心謹慎為妙。這面的景觀也很美,可遠眺清水灣釣魚翁山景,及布袋澳、大廟一帶的海灣。下山比上山輕鬆很多,步伐也自然的加快。用了不到二十分鐘,已經下到清水灣郊野公園前山登山口。這裡的地名叫大坑墩,是清水灣郊野公園正園。這裡有樹木研習徑、燒烤場及兒童遊樂設施,還設有停車場及小食亭及衛生間。是郊遊清水灣的必經之路,也是登山客的歇腳地及補給點。
跑到小食亭買水。正值中午,露天茶座有遊客吃午飯。疫情嚴重,人人保持距離,吃完飯便帶上口罩,氣氛顯得很凝重。我自然也不敢久留,買了支寶礦力水特,趕緊走出小食亭。坐在涼亭裡休息飲水。觀景休息了一陣,便起身離開。清水灣郊野公園離大坳門路口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全是行車的公路,又是下山路。又走了二十分鐘,回到起點大坳門路口的巴士站。這裡到市區的車很多,無需等待,就來了一輛103號小巴。上車回家,結束行程。

腳下的大坑墩,清水灣郊野公園樹木研習徑與燒烤場。

終於下山了。

清水灣郊野公園管理處。

大坑墩樹木研習徑及燒烤場園景圖。

清水灣郊野公園路線圖。

釣魚翁郊遊徑路線圖。

海邊的涼亭。

回到大坳門路口。

路口的士多茶餐廳。

全文結束。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