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寫身邊的這個小小地方的遊記, 比寫美國, 歐洲, 甚至日韓都要難得多, 因為它就在身邊, 比所有的地方都接近自己, 卻比任何地方都遠離自己。 瞭解它需要的遠比兩三日的旅行要多, 要說清它其實需要看清自己,並且是躲在歷史與世界後的自己。

實際上, 我和F先森都不算是一個有香港情節的人, 此前對香港的認知少之又少, 只聽過最最著名的粵語歌, 看過最最著名的香港電影,對港劇的熱愛停留在大學畢業以前,當然也吃過各地的粵菜館茶餐廳,而記憶中最清晰的一個印象, 居然是97年香港迴歸時的一個鏡頭。雖然我好多次地在香港轉機,F先森好多次地在深圳出差,但始終都沒有踏出機場或走過口岸,算是一次次地錯過了與它相遇的機會。

但我們又很難一無所知,過去的這些年裡無論在什麼地方, 也算緣分,遇到了好幾位對我們幫助甚大的香港朋友和師長, 他們都謙遜溫和,思維客觀理性, 無比積極努力, 這與網路上的印象又大相徑庭。 這次算是也想要通過一次短途旅行, 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

旅行從一次小小的意外開始, 之前看了一篇錯誤的遊記,不知為何把接機服務寫成免費, 訂房間的時候沒有在意就勾選了接機, 後來又並未收到確認這件事也就忘記了。 結果一下飛機, 剛出登機口就看到舉著自己名牌的酒店服務生, 三個工作人員迅速的把行李搬上了機場內的行李車, 帶著出了關, 5分鐘後,在機場僻靜的邊門被送上了一輛勞斯萊斯——這顯然是個收費的服務,這段兩百多港幣出
租車
程的被收取了1600港幣, 不過深綠色的勞斯萊斯幻影是為半島特製的, 也算是如今半島的標誌之一, 想體驗下又不差錢的朋友也可以試試看, 何況也算省下了小半小時的時間(自我安慰而已-,-)。

此處應該有圖的,然而我慫了,居然全程都沒有拍照,直到後來看到老外西裝革履拿著香檳在酒店門口坐在車裡擺拍,才意識到別人裝逼的境界…

離半島酒店幾步路就是1881 heritage,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如今儘管變成了商場,也掩不住濃濃的殖民地氣息,和半島交相呼應。歷史建築和奢侈品商場,新和舊,毫無違和感的結合在一起,這是香港迷人的地方,

說回半島酒店。半島酒店至今仍算是香港的標誌之一, 二三十年代建成時, 七層的酒店是香港最高樓,也是全亞洲最豪華的酒店。如今就算加上八十年代末興建的30層大樓在外看也算不上特別出眾了,酒店內游泳池比較豪華,房間內設施也都不錯, 裝飾可以被稱為華麗, 但不算特別先進,作為海景房, 正對維港的房間玻璃擦的不是非常乾淨,可能多少影響了點我對這裡的印象。 但無論如何, 想著日佔時期這裡曾是日軍總部, 想著政界商界演藝界名人, 比如尼克松英女皇喬丹曾經也住在過這裡,也站在窗邊低頭看著街道上來往車輛, 也多少會有點歷史的情懷在裡面, 有這種情懷的人大概也不在少數, 比如之前那個穿的西裝筆挺的拿著香檳在幻影邊擺拍的老外遊客, 從入住時前臺邊上就坐滿了等待前面住客退房的遊客, 而離開時我們想要延時退房,因為後面等待的住客太多, 一刻鐘的寬限也很難給我們。 如果在旺季還需要早點預定這裡的房間。

這裡插播一個洲際海景房的照片對比一下,緊挨著維港,玻璃非常乾淨,雖然窗框擋了一點視線美中不足,但感覺和半島相比真的是價效比很高的選擇。

繼續說半島。半島除了等待入住的遊客, 一樓大廳裡另一個更長的隊是等待享用英式下午茶的人群, 酒店裡有多家很著名的中西餐廳, 但在遊客中最富盛名的似乎是這裡的下午茶, 排隊的人很多, 但作為入住的客人是不用排隊可以直接入座的。 下午茶的點心和茶本身都不錯, 卻也不算能給我們特別深刻的印象, 倒是吃下午茶時面前正在展出的現代藝術品很有趣, 是一個可以隨著音樂跳舞的老製造用機器人。 在大理石裝飾的古老門廊大廳裡展覽了一個這樣有現代感的工業藝術品,隨著貝多芬起舞的鏽跡斑斑的搖臂, 都有一種近現代歷史的反差對比, 看似矛盾卻並不覺真的哪裡違和。
我不知當初主辦方佈置這個藝術品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 但我覺得這多少也是如今香港的樣子, 有老有新, 有對比有衝突, 看得到老舊的時光和年輕的事物在一起跳舞, 卻看不到那盞燈光到底會在空中劃出一個怎樣的形狀。

吃過晚飯, 沿著彌敦道一路向油麻地散步, 起先是商業區, 狹窄的街道兩側遍佈著擁擠的霓虹, 大商場的周圍穿插著賣著遊客喜歡的各類產品(從藥妝小熊餅乾到名錶)的小店。 街道上快速的開過著各種豪車, 初到香港的遊客,對無論在哪裡的商業街大概會覺得有些許失望, 覺得並不如上海寬敞的商業街壯觀, 也不及東京的街道整齊有秩, 但他有自己的特色, 藏在隨便一個轉彎的小吃店, 裡面就有超級棒的港式或者日式的小吃, 一家只有一扇窗大小的雞蛋仔也許就是米其林推薦, 路上匆匆走過的, 無論遊客還是居民, 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香港在本質上一定是包容的, 這一定和許多不瞭解這裡的人的認同是不同的, 否則也不會吸引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再繼續走,靠近油麻地的時候, 高樓豪車少了起來, 街邊的店鋪變得多是本地人的小茶樓, 燒鴨店和玉器店, 狹窄的小巷和到處在維修的老街,高高低低不知何年就在這裡的老建築侷促在高樓中,偶爾看過的幾部港劇中也有的街心花園和花園邊佈滿水漬的養老院, 走過這裡就好像對望著一名老者。 但老者不是對望的, 而是對談的, 如果仔細的體會,多一點的時間, 在這些小路中走過, 就好像靜靜的和一個充滿故事的老紳士聊天,也許突然間你就遇到一輛開過的冰淇淋車上在賣超級好吃的冰淇淋, 一幅街角的有趣且叛逆的塗鴉,一塊不知哪一年就掛在街邊的木器店的招牌, 一間高樓從中的香火旺盛的小廟, 一個人頭攢動的賭馬投注站, 大家都偷著或是賣著各種小商品和小吃。 你可以在這裡走過許許多多的內容, 就好像某個晚上身邊訴說故事的爺爺, 講給你聽曾經也很激動人心的過去。不同的還有路上的行人, 這片過去是本地漁民晾晒麻繩的區域, 看上去依舊屬於最普通的香港市民, 中環的繁華是香港的一部分, 油麻地的大街小巷也許是更重要的一部分。 狹窄和老舊的街道上站著的和走過的是說著粵語的香港居民, 和說著各地方言的, 不知何時搬來這裡, 當我們很晚走過時仍在苦苦奮鬥的外來居民們,這裡保留著香港的過去, 人們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這座城市從前的影子, 在這破破舊舊找到一點香港, 也可能會有一些國內大城市很久前的影子。

(白天的圖片是後來再去的時候拍的。)

小小的街口還是有幾個前來朝聖的TVB粉,舉著相機在拍警署的牌子,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情結。對我來說,記憶最深的大概是陀槍師姐,那年的陳小生還不算髮福,程峰和陳三元是除了程至美和Jacky之外我最喜歡的銀幕cp,一晃竟也快20年過去了。

廟街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當時走過這個養老院就很感慨,從外牆上,它可能真的只是這棟簡陋樓群裡的一小部分,我不知道這個是私營性質的還是政府資助的,但從外觀上看它怎麼都算不上“好”。後來回到上海,堵在高架上的時候也瞥到高架旁的高樓裡建起的日間護理所,外觀上似乎也有些陳舊簡陋。香港應該比內地更早面臨老年化的到來,城市裡這樣不起眼的角落實際上卻承載著老人的依靠,以快節奏聞名的香港人也需要這樣的存在。只是總有一種悲涼之感,晚年始終不應該是遠離天倫之樂的。

香港的夜景聲名在外,傳說中的世界三大夜景,所以作為第一次到港的標準遊客,不能免俗地去了兩個標誌性觀景點,太平山頂和維港。
老實說,維港的夜景並沒有讓我覺得多震撼,可能是因為外灘作為夜跑路線時常能看到夜幕下的陸家嘴和萬國建築博覽群隔著黃浦江遙遙相望,維港漂亮是漂亮的,但還遠沒有達到能夠秒殺的程度。
但太平山頂就不一樣了,驚鴻一瞥是在坐車上山的途中,看了一眼窗外,是順著山勢密密麻麻點亮的小格子,可能因為香港的建築間距小,單元之間又密集,才有這種觀感,這一瞥轉瞬即逝,讓我對山頂的景緻充滿了期待。

晚上10點半,纜車站依然排滿了等著坐纜車下山的人,山頂凌霄閣也依然擠滿了觀景拍照的人,這種居高臨下的角度給維港的夜景加分不少,如果是像我這樣初遊香港,挑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去山頂吧,是不會失望的。我們這次因為是臨時決定上山的,打了個車就直奔山頂了,沒有坐到纜車誠然是遺憾的,下次有機會補上。

關於維港夜景,要補充的是照片裡遠處那一點小小的紅色,是一艘畫風古舊的三桅帆船,在那兒的時候只覺得以對岸的高樓大廈為背景存在於絢爛的維港夜景中真是太帥了。在45分鐘的船程裡,你大可以喝著小酒吹著夜風,微醺著看一幢幢霓虹閃爍的摩天樓在你眼前掠過,應該是很棒的體驗。順便提一句,這個帆船酒吧的主人的另一個bar,北京道一號的Aqua,也是香港的朋友極力推薦的360度港景view,這次沒去成,只好也暫時先加到to-go-list了。

每天都會經過的崇光百貨的街口,夜晚要比白天迷人很多倍。

香港金像獎頒獎禮舉辦當日,文化中心門口坐滿了看直播的人。

想起尖沙咀地鐵站的電影長廊,從上個世紀初的海報,到好像就在昨天看過的新電影,香港電影標誌性的港味兒,從大銀幕落到了整個長廊。一個有文化標籤的城市,必然應該是幸福的城市。

香港的經典標誌之一的富豪雪糕車,沒有刻意尋找,倒是在天星碼頭邊碰上了,9HKD一個甜筒,奶味還挺足的,就像是在某個古鎮看到上海老酸奶,吃的應該更多是記憶和情懷。

很多人說離島是香港不為人知卻特別美好的一面,而塔門,更是香港當地的朋友強烈推薦的一個。比起南丫島、大嶼山、長洲,塔門還不算為人所熟知。
塔門(英語:Grass-Island)是香港的一個位於大灘海、大赤門及大鵬灣之間的島嶼,地理上幾乎全被郊野公園包圍,行政區劃上屬於大埔區,鄰近西貢半島西貢北,面積達1.69平方公里。(引自wiki)
從西貢的黃石碼頭和香港中文大學旁的馬料水碼頭都有船去塔門,後者對我們更方便,儘管船程要長一些。
貼一個渡輪資訊://www.td.gov.hk/sc/transport_in_hong_kong/public_transport/ferries/service_details/index.html

東鐵線到大學站下,在美心買了點吃的當早飯,順著碼頭的指示牌走到馬料水碼頭大概10分鐘的樣子,每隔百米左右都會有標識,不用擔心走錯。一路上基本都是步道+自行車道的配置,這點讓F先森和我都深感羨慕。隧道的配色很小清新,好像是奠定了當天的基調。

馬料水去塔門一天只有兩班船,週末及節假日才加開一班,到了碼頭在兩個阿姨那兒買了票。人漸漸多起來,帶著娃的,帶著狗的,帶著帳篷的,香港人把行山作為生活習慣實在是一件美事。

那天天氣不好,大部分的時候都很陰沉。船靠岸,看到的是灰濛濛的、未經開發過的,保留了當地原貌的小漁村景象,而作為在我腦海裡的漁村記憶里美奈的場景倒是兩張不同感受,F先森和我開始有些疑惑,可能是跟出遊前的幻想不一致,而是有一種誤入的感覺,但這也不失是一種別樣的體會。

每當天空短暫地露出一點點藍,眼前的一切也就隨著小清新起來。

海傍街上有幾個大叔大嬸擺著海貨的小攤,幾家小館子彷彿就是小漁村的一切商業。
下午2點餓壞的我們,決定先填飽肚子,選了新有記。
無冰凍奶茶很好喝,不甜不膩但又覺得醇厚。椒鹽鮮魷肉質飽滿,生滾蟹粥的蟹肉也很鮮甜,似乎是招牌的海膽炒飯倒是沒吃出啥特別,270HKD的價錢在這樣的小島上也還算可以。

塔門很小,以海傍街為起點,經天后廟、青年會、足球場、觀海亭,登個小山,再一路走過弓背灣、漁民新村、榕樹村,一圈下來2個小時綽綽有餘。
可能因為是假日的關係,島上的遊客比我想象的要多,觀海亭前的草坪算得上開闊,儘管這個季節黃草還沒有換上新綠,草坪上也已經是星星點點的帳篷和野餐墊,遛狗放風箏逗牛,不亦樂乎。儘管那天霧氣大,雖看不到海,但卻感受到漁民的日常——在那一片白茫茫中嗅一嗅海腥味,等偶爾的一陣風吹散一點霧氣露出清崎的峽灣,能夠想見若是朗朗晴日,光是吹吹海風看看碧海藍天就是一次從城市的美好逃離了,更是一種身心愉悅的離島體驗。

霧是真的大到能見度很低,但似乎遊人的興致絲毫不減。

走過觀海亭就能看到步道上山,不算高,山頂有個龍景亭,但是周圍植被遮擋得比較多,再加上山頂霧氣更甚,竟然沒看到任何景緻就悻悻而返,但也算是感受到了一次純粹行山。

去往疊石的路上,是那天難得的短暫藍天,沿路修起了不少錯落的涼亭,隨便一個回望都是明信片風景。

那天看到的牛不多,大概五六頭,比起遊客,它們才是島主。這大概是離島的妙處之一,鋼筋森林裡的人們見到散步的牛們都覺得驚奇,牛不怕生,好像一下子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離,這時候你很難想到一個小時船程外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如果和我們一樣順時針環島的話,最後一站應該是漁民新村和榕樹村。在籃球場,幾個村民正在打球,用起了船槳,一邊的店鋪裡,村民看著店聊著天,有阿sir經過也就加入進來。《後會無期》東極島之歌裡唱:

我們不會離開你
生是你的老百姓
死是你的小精靈
除了這裡
我們哪兒都不想去

總覺得這裡的島民也一樣。今天的塔門很難再看出五六十年代的繁盛,而大多數的村民也已遷走,留下的多以老人為主,相識幾十載,日日見面談天,彼此就是對方的歸屬感,而生活在鋼筋森林裡的人們所羨慕的寧靜鄉間生活在這裡更只是平常。

坐五點半的船回去,回程的時候遇上了雷暴天氣,遠遠地看到閃電和疑似水龍捲,烏雲黑壓壓地靠近又遠離,一層船艙水漫金山,有種拍災難片的感覺。

平安到港,雨也停了,碼頭對岸應該是馬鞍山的萬家燈火也亮了起來。暴雨之後的黃昏成就了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張色調。
走過來時的天橋和隧道,搭上返程的地鐵。
從寧靜的避世小島,到燈火闌珊的繁鬧市中心,也只是隔了一班地鐵,一趟渡輪。

中環,是故事的中心。如我這般不瞭解香港的人, 這也一定是最先聽過的地名之一。

當你漫步其中, 你的眼睛會看到你的和別人的故事。隨便瞥過的幾個場景居然也會有些熟悉:匆忙走路轉頭看見的一條小路會覺得似曾相識卻說不出在哪裡看到過, 無意抬頭望見的高樓一定出現在過每一個關於香港的宣傳片裡; 偶然路過的半山電梯除了幻燈片的放過唯有香港的那種繁華外,也會在一瞬,彷彿看到對面狹窄公寓中有人, 從視窗偷偷張望和等待著著你喜歡的姑娘最熱愛的男神也從這裡路過;而終審法院大樓房頂, 右手天平左手執劍的泰美斯女神, 即使我再不熟悉港劇, 也能想起還是學生時實習結束的班車上, 鄰座用手機看著的律政題材TVB劇的片頭。

銀幕裡如此, 現實中依然。某個菲傭辛苦了一週, 終於在親子日時又可以在某個地下道里和許多相似的人們坐在一起, 樂呵呵的看看選美跳跳舞, 與同來闖蕩的閨蜜聊聊天,說說告別許久的家庭的近況,談談未來的憧憬;一個勤勞的中產, 也許就在某棟辦公樓里加班到深夜,滿身疲憊的在不遠處找了家店面很小其貌不揚的小飯館(也許就是米其林推薦)裡, 點了一盤三寶飯, 抬頭看到了之後相伴終身的女孩;陸羽茶樓裡, 衣著整齊舉止得體的服務員老先生, 微笑著迎來頭髮和自己一起變白的熟客, 優雅熟練的端上一盤炒雞蛋和一隻燒鵝, 望向店門的時候不知怎麼愣了下神,想起自己已故的老父親講了不知多少遍的,盟軍扔在門口的燃燒彈燒了整條街道, 哪些街坊鄰居又怎麼的白手起家的故事, 覺得週末一定去聖約翰教堂禱告的時候祝福祝福已在天國的親人了。

對整個香港的歷史, 這都是最有意義的地名, 這裡簽了對日的投降書標誌了香港的淪陷, 數年後又舉行了抗戰勝利的大遊行。這裡有《南京條約》開埠後英國人興建的第一條街, 數十年後的1997年6月30日的黃昏, 香港和平紀念碑前又降下來米字旗。這裡每天又進行了數不清的交易,又裁決了幾個官司,一個西裝革履的上班族給滿面愁容的遊客笑著指了幾次路,兩個不同意見的年輕人在廣場上言辭激烈的爭吵。歷史的故事發生過並且依然在發生著, 有失望有誤解有吵鬧有反思, 正如已經發生過的故事一樣不知要經歷多久, 也許很久,但失望總會變成希望, 誤解總會變成和解,爭吵也是一種交流,反思也終於可以有結果,故事總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半山扶梯乘到荷李活道下來,是整個行程裡我最喜歡的明媚的色彩。

PMQ元創方之前是中央書院和前警察宿舍,作為“保育中環”專案之一,如今那裡遍佈設計師店鋪,和1881 heritage一樣,這樣的新舊融合在我看來是香港的魅力所在。

此番去香港的餐廳名單如下:欣圖軒(米其林兩星)、龍景軒(米其林三星)、池記、陸羽茶室、一蘭拉麵,本來要去一樂燒鵝(米其林一星),但無奈那天休店,第二天趕著回滬,留了遺憾。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這時候要發出噓聲了,因為在香港這樣隨便走進一家街邊小店都是美味的地方,去吃粵菜米其林的意義在哪裡?畢竟有過一個形容說,米其林的價格可以吃深水埗三輩子,獲得的快感不如深水埗三分之一。但是美食這件事情本來就是見仁見智,napa的一星店就可以好吃到爆,而日本的三星壽司則充滿儀式感,當然也可能樓下的大排檔才是最合胃口。
作為也許是世界上米其林星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在香港體驗米其林,平價的或者奢侈的,都算得上是不錯的美食尋訪記憶。

把欣圖軒放在第一個,是因為個人最喜歡這裡,位於洲際地下一層,能夠看到維港的景緻,餐廳裝修和餐具都是以玉為主題。下午1點因為酒店房間還沒準備好,所以臨時想起就先去吃個飯,沒有預訂,好在還剩一張邊桌,其實無妨。

餐前小點蜂蜜琥珀桃仁和六式蘸醬,應該有辣椒醬、酸梅醬、豆瓣醬、豉油還有別的…

我們要了一個HKD458的套餐,再單點了幾道點心,一共HKD1400不到,非常飽。最愛是原只鮑魚海鮮脆芋盒,外殼鬆脆,內陷是蟹肉和芋泥混合在一起,非常好吃。套餐內的柚子脆香銀鱈魚也不錯,魚肉細膩,調味恰到好處,酸甜得宜。楊枝甘露是當之無愧的顏值擔當,端上桌仙氣飄飄,據楊枝甘露愛好者F先森評價,不考慮排場的話,它也是“特別好吃的楊枝甘露”。

上湯龍蝦脆粉果。

水晶鮮蝦菜苗餃和金霞上素餃。

金銀蝦蒸粉果,HKD72。

極品三式海鮮餃,HKD168,分別是黑菌帶子、金箔龍蝦和蟹肉。

香芋火鴨雪山包,HKD72。

長腳蟹竹笙灌湯餃,HKD138,滿滿的蟹肉,非常鮮甜。

柚子脆香銀鱈魚。

原只鮑魚海鮮脆芋盒,HKD110。

鮮蘆筍XO醬炒雞柳。

楊枝甘露,HKD98。

雪耳燉木瓜伴枸杞桂花糕。

龍景軒在四季酒店4樓,提前一個月訂位,只能訂到晚上的位置。裝修風格就和欣圖軒呈現出很大的不同,當晚的食客多以老外為主,不過也碰到一個穿馬甲的白髮老伯,自己一個人緩緩地來點幾個菜,用上海話講像是從港劇裡走出來的老克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有吃到點心的關係,並沒有覺得菜色有多好,沒有什麼留下味蕾記憶想要一嘗再嘗的菜。算上10%的服務費,兩個人吃了HKD2800。

餐前酒,不同的品種大概HKD300左右一杯。

燒味拼盤,豬手和海蜇頭不錯,HKD240。

皇湯雞絲羹,HKD300,非!常!好!喝!當晚唯一留下印象的菜,湯色濃稠,香氣十足,能夠感覺到裡面的多種食材。

焗釀鮮蟹蓋,HKD230,外貌平平,味道的話我自己覺得沒有茹斯葵的蟹肉糕好吃。

龍帶玉梨香,半份HKD160,老實說這道網上熱評的菜從色面到口味都沒有覺得驚喜。

黑蒜爆蝦球,HKD380,蝦球新鮮飽滿,口感微辣,調味上沒有驚豔但還算是不錯吧。

如意琵琶映紗窗,HKD280,純因為名字點的菜,竹笙卷蘆筍,配上豆腐蓉和鮑菇,味道非常清淡。

龍景軒炒飯,半份HKD200,貴在了龍蝦上。

楊枝甘露,HKD80,F先森的必點,從口味上講和欣圖軒差不多,排場當然樸素了一些。

池記太有名,尖沙咀的這家店5點半的時候已經開始排隊。點的套餐,雲吞麵+蠔油香菇+薏米水,雲吞裡面的整隻大蝦的新鮮度感覺勝過內地的正鬥,香菇和薏米水也很合胃口。兩個人總共吃掉HKD136。

陸羽茶室也是朋友推薦去飲茶的,但那天本來是去找一樂燒鵝的,沒想到剛好碰上休店,一轉頭看到陸羽茶室就進去了,吃了晚飯。門口有印度人開門,雙人位的有趣的小隔間,餐廳裡面的裝潢在我看來無一不是濃濃的老香港情懷,難怪說那是老派的香港人喜歡去的地方。
上了年紀的服務員努力說著港味兒普通話其實讓我還挺感動的,比起龍景軒笑著說還是英文比較習慣的小哥。

茶是我喝過的口感很好的普洱。

滑蛋鮮蝦仁,HKD230,蛋是沒有打散炒的,非常嫩,蝦仁超大隻,很好吃。

脆皮炸子雞,半份HKD280。

鹹蛋蒸肉餅,HKD170。

媽咪雞蛋仔,藏在尖沙咀的某條小街上,味道還可以吧,並沒有特別驚豔,雖然門口的米其林推薦招牌很醒目。

一蘭拉麵只有兩個形容,好吃!半夜12點去還在排著長隊,即便重感冒發著燒喝了一口湯吃了一口面也覺得美味,雖然HKD90一碗的拉麵也是有點貴…

四天時間只是白駒過隙,更何況是在【香港】,一個你沒來過,會嚮往;你來過,會想念的地方。從來不缺形容這個地方的說辭,褒義的、貶義的、樂觀的、消極的,但也許最好的方式,是,無視他人的說辭, 仔細看看你穿過的小巷,觀察行色匆忙的人們, 試著用普通話,英文或是粵語,感受這個多元社會,你會看到都會與屋村同在, 也能看到奢華與破落並存。旅途中會遇到友好的陌生人,也會有遭到不耐煩或是白眼,這些美好和醜惡在這裡也許更加鮮明。 如果有機會,帶著開放包容的心去感受她瞭解她,香港絕不僅僅是我這一篇短短的遊記所能包含的那麼單薄,而真實的香港,也絕不止於在shopping mall裡構築起來的印象。

一直到現在才第一次香港應該算是很遲了,對香港也真是不熟,所以稱不上攻略,只能說簡單記一下行程。
D1:上海-香港,半島酒店下午茶,油麻地暴走,太平山頂夜景,宿半島酒店
D2:欣圖軒早茶,中環暴走,維港夜景,朋友家小坐,宿香港洲際酒店
D3:塔門一日遊,龍景軒晚餐,宿香港洲際酒店
D4:尖沙咀亂逛,香港-上海

相機:NIKON D750,鏡頭是14-24,24-120
背景音樂:陳粒《光》

貼一下幾日暴走計劃的地圖,雖然最後因為重感冒沒能夠完全實現,但出自香港本地朋友的安排應該算得上詳盡周到了。

尖沙咀,鐘樓好像在維修。

油麻地,主要景點離得很近。

中環1,舊立法會大樓比較容易找錯,這部分的幾個地方離得不遠。

中環2,這裡的幾個景點稍微有點距離。



機票
因為買得比較臨時,所以機票不便宜,國泰航空,往返含稅2400/人。



酒店
這次的酒店都是在官網上預訂的,半島的維港景房是HKD5790/晚,洲際同樣是維港景房HKD2400/晚。
半島的好處自不必說,但是可能是因為房間的玻璃太髒,讓我對半島的印象直線下降,而且雖然正對維港,但是視野中隔著街對面的香港文化中心,並沒有覺得特別開闊。
洲際就在半島對面,走過去5分鐘,挨著維港建的,算是離維港最近的酒店,大堂吧視野一流,有現場樂隊。房間雖然沒有半島的大,但是玻璃真的超!級!幹!淨!相比之下,洲際價效比滿分。



米其林
龍景軒:香港四季酒店四樓,網上預訂似乎有些問題,我是電話預訂的。//www.fourseasons.com/zh/hongkong/dining/restaurants/lung_king_heen/,可以先看一眼選單。
欣圖軒:香港洲際酒店地下一層,我沒有預訂,但據服務員說當天中午是訂滿的,選單//hongkong-ic.intercontinental.com/zh-hans/dining/yan_toh_heen.php
Dress code還是得注意一下,男生必須長褲,當然如果剛好沒有穿的話,餐廳都會備有褲子供你更換。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