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對於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是那麼親切而又神祕,兩岸同胞本來就是同根、同源、同祖、同宗,有著相同的血脈,說著同樣的話語,卻被一條冰冷的海峽分離了60多年。臺灣是祖國的寶島,我們懷著熱切的希望,想去看看那裡的青山綠水,看看海峽對岸的發展變化和風土人情。其實,旅遊就是一半觀景,一半感受文化。而到臺灣觀光,更是了卻一個心願,兩腳能踏上分離60多年的中國第一大島,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這片日思夜想的土地,就是最大的滿足。
兩岸終於可以直航了,同胞可以相聚了,說不盡的相思之苦,道不完的愛恨情仇。我們參加了湖北新航線旅行社組織的環島遊,來到臺灣。也許人們提到臺灣,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山、日月潭。然而,當你親歷臺灣的時候,你會發現臺灣遠遠不止這些,她像一本耐人尋味而又博大精深的圖書和歷史畫卷,讓你愛不釋手,回味無限,感慨不已,思緒萬千。

初抵臺北

2011年4月20日下午,我們搭乘臺灣復興航空公司GE3161航班直飛臺北松山機場,松山機場就在臺北市內,交通方便,據說是不對外開放的軍用機動,小馬哥(馬英九)上任後才對大陸同胞開放。飛機穿雲破霧,只見天際夕陽西下,透射出燦爛的霞光。經過2小時15分鐘的飛行,跨越了浩瀚的黃海、東海和臺灣海峽,美麗的臺北已是華燈初放,五彩斑瀾。飛機平穩地降落在松山機場,在著陸的一剎那,我忽然感到,隔絕了60多年的兩岸同胞現在僅僅只用2小時15分鐘就相見了,真是不可思議!臺灣導遊在通道出口迎接我們,他手捧鮮花,笑容可掬,和藹親切,一句“同胞們辛苦了,歡迎大陸同胞到臺灣旅遊觀光”,讓我們十分感動。隨後介紹說,他是臺灣利明旅行社導遊方星雲,在臺灣幾天旅遊全部由他陪同,請多多包涵。機場工作人員文質彬彬,熱情大方,為我們辦理了入境手續。導遊告訴我們,機場大樓裡有銀行,可以用人民幣兌換新臺幣(當天匯率1:4.45),以便旅途中購物使用。我們兌換了新臺幣,提好行李,乘坐檯灣旅遊車來到臺北君悅香格里拉飯店。據說飯店為四星,條件很不錯。
行前就聽說臺灣水果好吃,我們放下行李,到飯店對面的水果店買來蘋果和蓮悟,真是名不虛傳,又鮮又嫩,又甜又脆,水份充足,味道確實不一般!
第一天到臺北,感到既陌生又親切,心情十分激動,滿城的鮮花、燈火,青黛的樓舍、灰白的馬路、人來人往……,還有同胞的問候、熱情的交流,並非想象中的充滿敵意、蔑視、猜疑,畢竟血濃於水,一奶同根啊。

初抵臺灣
思緒緲寄入雲端,銀翼劃過千重山。
火樹銀花斑瀾處,導遊指點是臺灣。

熱遊花博會

根據日程安排,4月21日,我們遊覽了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臺北花博會主題為“彩花、流水、新視界”,博覽會共分四個展區、十四個展館,匯聚了數萬種不同品種的花卉,特別是還有500多種珍貴植物,包括臺灣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蝴蝶蘭和特有品種“臺灣阿嬤”、“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梅山鐵線蕨”等珍稀植物。
由於花博會4月25日就要落幕,前來參觀的人數不減,我們8點多就去排隊,但比我們早到的人還是太多,只有跟著隊伍慢慢往前走,當天的氣溫在28度以上,熱辣的太陽考驗著我們的熱情,有的同伴有情緒了,可熱度同樣不減的臺灣同胞說:只排3小時算什麼,我們在上海世博排了7——8個小時呢。一進展館,放眼望去,全是花海一片,讓你飽覽千萬朵花草爭奇鬥豔。有20多個國家和臺灣70多個團體參賽,猶如花卉界的奧林匹克,精彩程度超乎想象!除花卉競賽外,還有9大主題特色展,最突出的如“花姿秋色——庭園景觀資材主題特展”,運用景觀佈置手法,展示中式、日式、法式、英式等庭園風格;“花之圓舞曲——觀花植物特展”,以精靈在樂聲中獻禮為主題,融合花、影、聲、舞;“年宵花特展——農曆年節主題特展”,以中華花藝表現年節、元宵主題,呈現新春吉祥、喜慶的熱鬧與繁華;“國際蘭展”,展出了1,000多個品種的蘭花。讓人感受到城市與自然的共鳴,生活及環境的探尋,花卉園藝特展的萬種風情,一賭國外和臺灣花卉競賽的優秀作品。
說實話,臺灣花博會與上海世博會無論從規模、組織還是參觀人數都不可比擬,特別是組織工作,臺灣花博會到處混亂一片,讓遊人頭頂烈日排隊幾個小時,還真是缺乏一點人性化。


遊臺北花博會
花海茫茫熱浪卷,人潮滾滾步生瀾。
彩花流水新視界,百花爭豔春滿園。
(彩花、流水、新視界為臺北花博會主題)

參觀故宮博物院

下午,我們參觀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名震中外。解放戰爭後期,老蔣把70多萬件文物全部運到臺灣,於1962年修建國立故宮博物館,它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1965年落成,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據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2萬多片甲骨檔案,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2萬多件,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質量最精、數量最多的;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歷代錢幣、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等,鎮館之寶是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等。據說乾隆晚年,雲南和緬甸大量開採翡翠,這種“雲南綠玉”深受皇宮后妃們的喜愛。工匠利用玉料的色澤分佈設計成型,琢磨成白色的菜幫、綠色的菜葉,菜葉上還伏著兩隻紅色的“蟈蟈”,翠玉白菜通體高18.7公分,寬9.1公分,厚約5.07公分,晶瑩可愛;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毛公鼎體積較大,是西周晚期青銅器,由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鑄,鼎內有銘文500字,最稀奇的是銘文刻在鼎內,難度很高,銘文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據說毛公鼎特別珍貴、價值連城。據說展出文物每三個月輪換一次,把所有文物都看完,起碼要50年。其數量雖然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多,但都是稀世珍寶,價值連城。歷史造成的遺憾,國寶分割為二。可喜的是兩岸博物院近年來互動頻繁,經常交流展出,畢竟同根同祖,所有文物都屬於中華民族,屬於炎黃子孫的,屬於全世界的,誰也無權獨享!願祖國快些統一,願失散在西方、東方的寶物早以回到母親的懷抱!

夜遊逢甲夜市

經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臺中市。聽說臺灣小吃非常有特色,而且十分豐富,我們來到逢甲夜市,它是臺灣最大的觀光夜市,以“俗擱大碗”吸引愛好夜市的民眾。據說假日人潮更是讓夜市主幹道水洩不通,販賣商品的種類相當多樣,吃、喝、玩、樂都有,特色、精品花樣繁多,特別是以新奇又有趣的小吃聞名,成為創新小吃的原始地,例如逢甲四合一、蜂蜜檸檬蘆薈、可麗餅、胡椒餅、大腸包小腸等等。你可以從夜市街頭吃到夜市街尾,每個攤子都讓你吃得滿意而流連忘返。在夜市,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五花八門的特色小吃,就是大街上的摩托車,那真是一道景觀,在滿街的汽車行駛中,毫不減速,一路發飈,一往之前,更有意思的是,駕駛員絕大多數是穿著時髦的年青女性,據說這都是上班族。儘管速度很快,但只要一遇紅燈,都很規矩的停在斑馬線內,綠燈一亮,猶如萬馬奔騰,真有身臨摩托車賽場的感覺。

暢遊日月潭

4月22日上午,我們從臺中市出發,前往臺灣中部唯一不臨海的縣——南投縣,乘坐鬆芳二號遊船遊覽著名風景區——日月潭。日月潭是臺灣最著名的風景區和最大的天然湖泊,臥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山頭上,據說水面比杭州西湖略大,卻比西湖水深10多倍。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潭水碧波晶瑩,湖面遼闊,優美如畫。群峰倒映湖中,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珍珠,名為珠子嶼也叫拉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如圓日,南半湖如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我們登上游船,航行在日月潭的碧波中觀賞著美景。如果說,杭州西湖淡妝濃抹,水光瀲灩,顯得有些柔媚,日月潭則幽靜絕塵,顯得有些矜持。放眼望去,環湖皆山,重巒迭峰,鬱鬱蔥蔥;湖面遼闊,潭水湛藍,清澈見底;湖中有島,水中有山,波光嵐影。泛舟遊湖,在輕紗般的薄霧中飄來蕩去,優雅寧靜,猶如置身仙境。
為我們開船的是一位50多歲的邵族婦女,她介紹說,老蔣和宋夫人生前每年都要來日月潭遊玩和療養,湖邊的那個涼亭就他們休息的地方。據說蔣夫人的哮喘病也在這裡治好的。由於邵族人數較少,政府鼓勵生育,生育一個孩子獎勵6萬新臺幣,所以婦女以多生子女為榮。歡迎大陸男人留下來當女婿。
遊船停靠在玄光寺碼頭,我們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只見碼頭上身著民族服裝的邵族人用嘹亮歡快的歌聲歡迎八方遊客,並販賣自己的歌唱光碟。玄光寺為仿唐式建築,分別供奉玄奘舍利子與釋迦牟尼佛金身。寺內供奉玄奘大師的金身,雕塑上方懸“民族宗師”匾額。寺前有玄奘石雕像,庭院後面有一塊石頭,上書“千秋苦旅”,這是對玄奘西行取經旅途的概括。寺內“國之環寶”匾額為蔣中正親題,寺外牆上,刻有玄奘西域遊行圖與碑文,門前尚有兩尊石象,殿前有大鼓,可供人敲槌之醒鍾。
導遊介紹有個阿婆賣的香菇茶葉蛋味道鮮美,據說是政府特批的,我們每人買了一個,果然味道不錯,但價錢也不菲啊,每個10元臺幣,摺合人民幣2.5元。站在玄光寺前眺望日月潭,雖然薄霧迷濛,但拉魯島及涵碧樓半島的山巒景緻已大致可見。往來的遊船盪漾起陣陣漣漪,讓湖水與蒼翠的山巒構成山水一色的美麗景緻。

長相思·日月潭
天湛藍,水湛藍。薄霧青山畫意連,扁舟一葉閒。
魂兒牽,夢兒牽。旖旎風光日月潭,何時能再還?

參觀中臺禪寺

從日月潭下來,很快就到了中臺禪寺。中臺禪寺是由著名建築師李祖原居士(臺北101大樓設計師)設計,開山方丈惟覺老和尚率眾僧侶於1990年開始謀劃、歷經6年規劃4年施工、投資40億元臺幣,於2001年竣工的現代化廟宇。它把中國傳統式佛教建築的平面式佈局聚合為垂直立體化的建築形式,寬230米、前後縱深130米,建築高度從地面到塔尖達14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佛寺禪院。其設計曾獲第21屆臺灣建築獎和第20屆國際燈光卓越獎。
走進禪寺,迎面是12米高、5噸重的三扇大門,兩側對聯寫著:“中臺拈花眾生微笑燈燈相傳傳祖意,西天取經高賢說法處處演化化群機;破初關重關牢關等生死三關微見自己本來真面目,淨六根六塵六識共十八陰界即證如來法根化三身”。正門是四天王殿,笑口長開的“彌勒菩薩”供奉於中央,背後有身著凱甲、合掌擎劍的“韋馱菩薩”。大廳中有四根柱子,分別由四尊高達12米、重達100多噸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塑像組成,暗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雄寶殿位於二樓,一尊由印度紅花崗岩雕琢而成的釋迦牟尼佛鎮坐中央,侍立兩旁的多聞阿難尊者與苦行迦葉尊者。
走進禪寺彷彿是一趟洗滌心靈之旅,令人在輕鬆休閒之餘,獲得內心的祥和與感悟。如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將意寓裝有人生名利等各種慾望的布袋踩在腳下,讓人頓悟: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禪寺院內還有很多精緻的景觀,古木參天,鮮花叢叢。光明鍾、吉祥鍾分佈院內;大象、小鹿的雕像形神兼備;為兩岸人民和平祈福的同源橋都讓我們頻閃快門,留下美的定格。下得山來,惟覺老和尚“中臺四箴言”還歷歷在目,如雷貫耳:“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這真是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啊!

參觀邵族文化村


邵族是臺灣高山族中人數最少的一個支脈,有記錄說,邵族祖先在高峰地帶,因追逐一群白色的水鹿,來到日月潭邊,見潭水清澈,魚群豐肥,而定居下來,以捕魚、打獵為生,現在旅遊業成為主要收入。1999年“9.21”大地震後族群人數由數千銳減至300人左右, 據說純邵族血統的僅剩200多人,是臺灣人口最少的原住民族,難怪他們自喻是“國寶”。地震後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他們遷住臺北市明水路。現在,邵族人在日月潭邊建起了邵族文化村,供遊人觀光,欣賞豐富多彩的邵族文化。
邵族至今還是母系,島內鼓勵邵族與外族通婚,但有一個規定,那就是外族人不論男女只要與邵族結婚,一律到邵族生活,並鼓勵多生子女,政府每年給予補貼。
年輕強壯的酋長毛先生給我們介紹了邵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並特意說他女兒年僅18歲、年輕漂亮,尚未婚配,歡迎在座嘉賓不受年齡和長相的限制,留一位下來做上門女婿。只可惜在座的男士都是60——70歲的老頭子且有夫人,沒一個符合要求,惹得大家一陣鬨笑。隨後,邵族女孩表演了熱情奔放的舞蹈,並邀請我們共舞。看得出,邵族人非常淳樸、憨直、自信和熱情。

雨遊阿里山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一曲優美的臺灣高山族歌曲,不知曾激起多少人對阿里山的心馳神往和魂牽夢繞。
早餐後,我們乘車前往阿里山。阿里山距嘉義市約78公里,汽車在盤山公路上慢慢爬上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蒼翠碧綠的阿里山,在雲霧繚繞中盡顯山林之美,遠山堆積,白雲翻滾,林木蒼茫,淡墨疏煙。導遊在車上介紹:阿里山有五大奇景: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鐵路。山上氣候多變。我們到達山頂時,下起了大雨,不少人去買塑料雨衣,每件100臺幣,確實有點貴,但沒辦法,只有任宰。不到2分鐘,雨停了,太陽出來了,大家一陣歡呼。
到達山頂之後,乘座森林小火車到大山深處,鐵路曲折蜿蜒,全長72公里,小火車盤山而上,“螺旋式”上升,繞山跨谷鑽隧洞,上升到2,450米,到達神木車站。在高大挺拔的桉樹、椰子樹、檳榔樹等熱帶古木和四季常綠的樟、楠、櫧、櫸等亞熱帶闊葉樹以及茂密的紅檜、扁柏、亞極、姬鬆等溫帶針葉樹中,我們沿著森林石板路逐級來到3,000多米的山上,這裡完全被一些奇木異樹匯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山風勁吹時,山林如驚濤駭浪,發出轟天雷鳴,形成阿里山著名的萬頃林濤。沿途紅檜、柳杉等筆直粗壯的參天大樹比比皆是。
阿里山有一棵紅檜樹,號稱“神木”,高達60米,直徑達到6.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紅檜樹,有“阿里山精神地標”之稱,不過這棵“神木”已經於1997年7月1日下半身倒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神木群。有一顆古樹,據說三代同根,第一代有1,500年樹齡,橫倒在地,枯死250年後,第二代長出,又經300年長枝繁葉茂的第三代。紅檜木生生不息,頑強至極。紅檜為臺灣所獨有,它生長緩慢,木質堅韌,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木材。但從1906年開始,日本佔領後進行了30餘年的掠奪式採伐,運回日本,珍貴樹種已砍伐殆盡。可笑的是,日本人為了自欺欺人,在林中建了樹靈塔,以求得神靈免受對他們的懲罰。
漫步於阿里山萬頃林濤的森林健康步道中,這裡群峰環繞、山巒疊翠、古木參天,空氣清新,滿眼蔥蘢,青翠欲滴。不禁令人心曠神怡,不知不覺放慢了腳步,在這個天然大氧吧裡張開雙臂做幾個深呼吸,真如同洗了一個健康森林浴。在阿里山上,既沒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也沒有看到壯如山的阿里山少年,心情不免有點失落。

參觀西子灣、英國打狗領事館

下午,我們前往高雄,參觀西子灣、英國打狗領事館。
西子灣又名“斜灣”(閩南語諧音斜仔灣);據介紹,西子灣原以黃澄沙灘、碧藍海水浴場、迷人的夕陽美景及天然珊瑚礁而聞名,渾然山海襯著繁忙進出高雄港的各國船隻。黃昏遊西子灣是最美的時刻,海潮覆岸,欣賞夕陽,海風吹拂令人心曠神怡,西子夕照為臺灣八大勝景之一。民國69年立了一所海濱大學——中山大學,使西子灣更新增了幾許文化氣息。可惜,我們來到時,正是中山大學門前的臨海廣場在擴建,車輛湧擠、人聲鼎沸,門前一片狼籍,讓人沒有心思觀賞海景。
英國打狗領事館是當時英國領事館官邸。“打狗”是臺灣居民音譯,是地名。領事館是一幢黃色的二層樓,白色的格子窗,磚紅色的牆,迂迴寬敞的長廊,配著綠色的草坪,色彩豔麗的油畫,線條優美的雕塑,優雅的英倫風情讓人沉醉。它建立於1866年(同治五年),是外國人在臺灣建造的第一座領事館。西臨臺灣海峽,是貨輪出入必經之路,東面俯瞰市區和港口。現在,這裡已成了露天咖啡館,是高雄人下午和夜晚休閒之地。領事館內部陳列著珍貴的高雄歷史資料、圖片、實物及模型。

長相思·阿里山
山路彎,雲路彎。霧繞層巒萬壑間,瀑泉淙淙喚。
春日天,豔陽天。神木飄香四季妍,靈芝代代傳。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