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摩旅第三天,香水鎮到另外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全天跑了不到200公里。
順化,北緯16度左右,幾乎在越南南北的正中間,過了順化,意味著我們的摩旅進入了下半程,也意味著越南第三大城市—-峴港就在眼前了。
峴港有一個地方讓我特別關注,那就是海雲關。一個光憑名字就足以引起人美妙想象的地方,一個被某西方著名旅遊書籍列入50個人生必去的地方。
早晨的天不像前兩天那麼陰了,但是雲仍然覆蓋了大半天空,留給藍天的位置並不多。陽光透過厚薄不一的雲層照下來,光芒四射的樣子。
一個海灣突然出現在左側,我們真的是離大海越來越近了。
遠處也有了高山,看來要進入山區了,離開河內兩天來還沒走過山路。
路邊有賣椰子的了,更讓我們相信大海就在我們身邊。
一大片毯子似的稻田綠的很養眼,我們停下來觀看
田邊樹立著一副宣傳畫。一路走來,看見不少胡志明的像,曾幾何時咱們國內給領袖立像之風比之尤甚,但時過境遷現在早已隨風而去了。
經過一個小鎮,路口有一個賣法棍的,又買了幾個帶在路上吃。法棍小巧便攜,裡面夾有菜和肉,可以獨立當做一頓飯菜,堪稱大眾版漢堡。味道我們可以接受 、價格又便宜,是我們路上最好的乾糧。這個法棍只要6000盾一個,合人民幣兩塊多,是我們遇到過的最便宜的。我們本來買了3個,到前面吃完後,覺得很實惠,就又拐回來買了5個。不過,後面幾個愛妻說做的不那麼認真了,唉,做生意竟然這樣,讓人無語了。
裡面有菜有肉
買完法棍,就在不遠處找了個飯店,吃點熱飯。
在越南吃米粉,總要搭配一盤生的青菜。這盤剛洗過水還未乾的青菜溼漉漉綠油油的,一副原生態無汙染綠色環保的樣子,很增加我的食慾,這種飲食方式我很推崇。
吃完米粉再拐回來買法棍,可惜做的有點敷衍了。
買完法棍,繼續前進。一路上邊騎邊吃,好不愜意。
御風而行,天地遨遊,這正是摩旅獨有魅力之所在。
一個隧道,好像是經過的第一個隧道。
又下起雨來。騎摩托的人有的停下來避雨
有的在換雨衣,也有的冒雨前行。
這幾天我們總能在路上碰到點小雨,我們沒有雨衣總是抗著前進或找地方避雨,不過這次漸漸下大我再抗不住了,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避雨的地方,我邊冒雨前行邊四處踅摸賣雨衣的地方,終於發現路對面有家小店門口樹上掛著雨衣,急忙掉頭過來停下。
買了兩件雨衣3萬盾,本想繼續前進,可雨勢不減,反而越來愈大了。
這樣大的雨單靠這兩件小雨衣騎行是不行的,溼身是肯定的,無可奈何只能等待了。看見這戶人家門口有桌椅,我們決定坐下邊休息邊等待。
坐下後,不知要點什麼,這不是一家專門的飯店或商店,但是不消費點啥也不好意思坐著。想起越南咖啡比較有名,如果有的話趁次機會品嚐一下也不錯,雖然這不是喝咖啡的地方,但其他也沒想要的東西,就試探著問了一下,還真有,於是我們就要了咖啡。
我們還從沒有如此近距離的和普通越南人家接觸過,趁主人準備的間隙,我仔細打量了一下這一家越南人的生活。
很普通的庭院,似乎乏善可陳。院子前半部地面沒有硬化,下雨天走起來可不太方便。
屋內一個小夥子,一個年輕女子,還有幾個小孩子在看電視。小夥子看見來了兩個不速之客,也朝外張望著。家裡本來還站著一位中年男子,在我拍這張照片時,他不知哪裡去了。這是個有著近十口人的大家庭。
不一會,女子和小孩子走了,只剩下小夥子一人。熱帶地區的人喜歡席地而臥,我覺得是因為地上涼快的原因。很想進屋去看看他們真實生活的樣子,可惜不可能那樣做。我留意到牆上有一張軍人的正照,隨即突然湧上一個意識,這應該是這個大家庭的男主人,小夥子的父親,此時正在遙遠的邊疆或海島保家衛國。我突然覺得有點尷尬,軍人家庭對我們這兩個中國遊客的看法應該是複雜和微妙的。
房外的一側是一個簡易的大棚,似乎是他們的廚房,三位主婦正在裡面忙碌,其中黑衣女子正張羅我們的咖啡。
黑衣女子給我們端上來咖啡。她應該是這家人中比較能幹的一個,全程都是她在用英語和我們交流。我們的英語很差,她說的比我們流利些,我們靠說、猜、比劃,勉強可以溝通。她端上來的咖啡是一個空的玻璃杯上面架著一個金屬壺,我們不會用,她端起金屬壺示範給我們看。她一手端壺,一手拿把勺子在壺底來回颳著,不一會壺底開始滲出咖啡,把金屬壺座在玻璃杯上後,咖啡就滴滴答答地一點點滴在杯子裡。
這位女士好像是黑衣女子的母親,她在我們對面坐下,對我們示以微笑,我想和她聊聊,可惜不知如何開口。
主人還端來一些小點心,拿來香菸火機放在我面前。我不吸菸,點心就著咖啡品嚐了一些。咖啡味道還不錯,我這個平時很少喝咖啡的人也說不上更多的感受,不過好歹嚐到了正宗越南人家的咖啡,也算一種收穫。
雨漸漸停了,我們也在這裡逗留了半個多小時,喝完咖啡,又該上路了,主人收了我們5萬盾,就此別過。
雨過天晴,但云依然很多。
漸漸的,看見的海越來越多了
山也越來越近
鑽過了一個高架公路,我們終於來到了海雲關。
回望高架公路,地勢已上升不少,視野更開闊,海雲關的美景開始呈現在眼前。
海雲關,指的是峴港市北部緊鄰市區的一處高山上的道路隘口,籠統指穿過這道隘口,盤旋翻越南北兩坡的一段景觀路。這裡,一座高山拔出海面聳立,山腳萬頃海水相依,一面草木蔥鬱,一面天水相接,站在高處極目遠望,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視線投向高架公路的另一個方向,一幅更加令人驚豔的畫面瞬間讓我們熱血沸騰。
海風拂來,晴日半遮,碧藍的海水從海面深處湧來,靠近岸時翻卷起道道白浪,一波波輕柔地衝刷著沒有腳印的沙灘,目睹此景讓人經不住一遍遍幻想,外婆的澎湖灣亦不過如此吧。
簡直是為了給這裡錦上添花再點綴一道風景,在我們停留的地方,一條老舊的窄軌鐵路貼著陡峭的山坡經過,這種似乎電影裡才有的場景,立刻給這裡增添了一種文藝懷舊範。
讓我們覺得幸運到想哭的是真有一趟火車開來,我們掏出手機一通狂拍。要是是一臺噴著白煙,吭哧吭哧外表烏黑的蒸汽機車,這裡絕對能成為時尚文青、前沿攝影家們打卡拍照的聖地。
車窗裡,一張年輕的面孔也在注視眼前的美景。
火車遠去。原諒我們這兩個不懂攝影的人糟蹋了這絕好的素材,只能給大家呈現這樣索然無味的照片。
一路盤旋而上,美景不斷,心情舒暢。
又一趟火車從山腳經過。海水變幻成藍綠兩色,也許是雲彩的影子在作怪。
在一拐彎處休息時,一箇中年男子騎摩托經過,他停在我旁邊,友好地衝我笑了一下,然後快速跑到對面的一個小佛龕處,點了根菸,敬給佛龕裡的神,然後快步跑回來,騎車繼續趕路。
男子走後,我專門跑過去仔細看看這個佛龕。佛龕裡並沒有佛像,香爐裡最長的那根菸應該就是男子剛敬上的。我和愛妻猜佛龕建在路邊,供奉的應該是個保佑平安的神,男子經過這裡,匆匆敬香,隨即離去,應該是祈求一路平安。越南人對神佛的虔誠,或說迷信,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後來到芽莊,在市區裡還曾近距離看見一家沿街藥店,門口建有大小類似的佛龕,一位年輕的女店員出來上香跪拜,默默禱告一番再進店去。咱們國人信神佛的也不少,但是我還沒見過哪家商店門口建個佛龕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可能有吧。
路上不少摩托往來,既有越南人,也有結隊的西方遊客。
有兩輛摩托停在路邊,我們經過時發現一個女孩似乎受傷了,被同伴攙扶著,臉上表情痛苦,愛妻說看見女孩臉上有血跡,看來這裡剛發生一場小事故。女孩看起來傷的不嚴重,希望她一切安好。
在另一個視野開闊的轉彎處,聚集了不少停下來的摩托車,人們紛紛賞景拍照。不時還有騎著拉轟摩托的少年快速經過,他們並不在意身邊風景,只是享受壓彎的快感和飈快車的刺激,同時也不忘向路邊的人炫炫車技。我很擔心他們的安全,希望他們好運。
我們也停下來,加入拍照大軍。
路邊一個路碑,顯示著距胡志明還有990公里,我們的任務還很艱鉅。
又一處美景。公路盤旋而上,總能看到美景。
繼續往上爬,來到一處人突然變多的地方,還有好多房子,停了好多汽車,我突然意識到這裡應該是公路的最高點了,就像去拉薩的山路上的埡口,再往前就是下坡路了。
我們不知道這裡有什麼看的,既然有這麼多人,我們也停下游覽。公路靠海一側的山坡上稀疏分佈著幾座陰暗的奇怪建築,人們在這些建築周圍四處走動,像尋寶一樣。
看到這個,嚇我一跳,原來是個碉堡啊。漸漸的,我明白了這裡是一處軍事要塞遺蹟。狹窄深邃的射擊孔,實際是一張能吞噬生命的血盆大口,看一眼就讓我不寒而慄。
碉堡裡不少垃圾穢物,讓我望而止步。
追溯歷史,這些東西應該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方胡志明領導的越共和南方美國扶持的南越政權血雨腥風時期的產物。越共軍隊由敵後根據地打游擊起家,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進而逐漸佔據北方,最終由北向南,席捲整個越南,結束了分裂局面。這裡應該是南越政權建立的一處防守據點。
這座碉堡位置不錯,近處的ah1和遠處的美景盡收眼底。
我也更明白了海雲關“關”字的含義,這裡才是那個“關”,峴港市北部這個天然屏障大山上的關口,建立起一座軍事關隘,扼守著ah1這條咽喉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歲月流逝,物換天移,當年發生在這裡的事早已煙消雲散,這些斑駁殘存的遺蹟,總有一天也會消失在這萬古不變的青山綠水之中,由歷史變為笑談再到湮滅。
過了關口,一路下坡感覺輕鬆不少。景色依然迷人,遊客也比北坡多些。
兩個西方人騎著自行車很吃力的向上蹬著。
山腳下的一座奇特建築,有種到了西藏的感覺。
快要進入市區,一條鐵路擋住我們。越南這種平交的鐵路公路路口很多,在國內我多年沒見過了。
經過一條優美的濱海大道,大海近在咫尺,我們停下來向海邊走去。
大海啊,我們終於來到你的身邊。
偌大的海灘竟然空無一人,美景無人欣賞真是暴殄天物。我們無需顧忌他人眼光,瞬間返老還童。
一位辛勤的老漁夫忙碌了很久,終於捕獲一隻巨大的海鮮,不禁激動的老淚縱橫。
家裡已經揭不開鍋好幾天了,老漁夫迫切地想吞掉這隻絕對新鮮的生猛海鮮。
相較於河內、胡志明這些城市匆匆走過就算是遊過了,峴港這個傳說中的小馬爾地夫是值得停下來休假的地方。與國內組團熱門城市人頭攢動的芽莊相比,這裡人少景美。面對清美的大海不禁想起了周星馳在喜劇之王裡面朝大海的畫面。當然他喊出的那句“努力奮鬥”不符合我此時的心境,但眼前的這片海展現出的遼闊和包容感讓人不捨得離開,它用舒緩的有節奏感的海浪聲在與我輕輕對話,像催眠師一樣讓我放鬆,將心中那些無關痛癢的生活瑣事慢慢融化掉。此刻,不用日月之行與星漢燦爛的襯托,在這片大海面前,有什麼錯誤是不能被原諒的呢!
離開海灘,我們按照旅遊攻略的介紹來到韓市場,一個賣越南特產的市場。
市場不算大,上下兩層,商品滿滿的比較擁擠。商場裡有不少韓國人,感覺本地人不多,估計主要是針對外國遊客。我們對這些不感興趣,匆匆轉一圈什麼也沒買就離開了。
離韓市場不遠,就是另一個網紅打卡地,峴港大教堂。參觀大教堂的人不少,又有很多韓國人,看來韓國人比較喜歡峴港。教堂沒開門,不能進去參觀,單就外表來說,我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在越南見過比它好的還有很多,搞不懂它為什麼就成了網紅
峴港,除了海濱風光外,其實並沒有更多的旅遊資源。看完大教堂,我們覺得沒什麼可看的了,就決定離開峴港,奔向下一個目的地。
市區裡的一座跨海大橋比較有特色,懸掛拉索的橋樑做成金龍狀,龍身起起伏伏,像在海里遨遊一樣。
在橋上看兩側風景,海邊上挺立著好些大樓,看上去有種大城市的感覺,不愧是越南第三大城市。
過了橋,看見了龍頭的真容。神龍見頭不見尾,這條龍首尾我們都看到了。
峴港以南約50公里,有一座會安古城,也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初入會安城,莽莽撞撞一頭扎進來,不知從哪個方向而來,也不知身處古城哪裡,還不知該往哪裡去,雖茫茫然但我們還是立嗅到一點與順化古城不同的氣息。與順化古城威威嚴的城牆包著一箇中規中矩的小城市突出的是“皇”城不同,會安沒有城牆的壓抑,似乎只是一個百姓聚居的小城,市井生活顯得更舒緩安逸,民居顯得也不那麼越南,兩堵山牆夾著兩面坡的瓦頂,起脊出簷,若不是還刷著越南人民喜愛的黃色,我真以為是徽式建築了,這讓我們立刻有點喜歡上這裡。
有“古”的地方,必有漢文化的痕跡。
會安似乎不太歡迎我們,剛到這裡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車又紮帶了。劇情相似的是我們同樣很幸運,還沒讓我好好體會下推車的趕腳,很快就又找到修車的地方。
修好車我們誤打誤撞來到古城大門口。這裡不讓摩托進入,一度讓我產生需要買票進入的錯覺,所以我們沒有進去,只是圍繞著這一帶繼續沿街道騎行。
經過了一座小橋,橋上視野比較開闊,從這裡遠望,看到了景區內古城的一點端倪。
過了橋,又來到一個大門口模樣的地方,憑感覺這裡是古城景區的西南門,同樣是不允許摩托進入,在我們前面兩個歐美女孩騎著一輛摩托試圖進入被擋了回來。
我們拐入西南門旁邊的一條衚衕,景區外圍的街道,更貼近現代生活。
一個小學門口,擠滿接孩子的家長,想想好笑,在國內我們也是這支大軍中的一員。
殺出人群,繼續前進,沒走多遠到了衚衕的盡頭,還沒等我決定左拐還是右拐,一位女士迎面走來,又把我們擋住,原來前方也不讓摩托通行。
四面碰壁,我們決定棄車到裡面步行。往景區方向走,又來到河邊。隔河而望古城,樣子更清晰了,更有古城韻味。
這兩人挺會找地方的
通過這座小橋,可以到達對岸古城核心部分。
橋頭有個亭子,裡面坐著看守人員。起初以為是售票亭,但她遲遲不招呼我們,我才確定進入古城不需要買票。
站在橋上看古城,是不是有種江南水鄉的感覺。
古城裡人潮熙熙,形形色色的人來來往往。外國遊客很多,也有越南國內遊客和當地人。
順著小橋來的路一直往裡走,迎面是一座廣肇會館,不知是否是廣東肇慶之意,看來當年古城裡華僑比較多。
會館是一座明清風格的深宅大院,因為是華人會館,漢文化元素隨處可見。
最後一進院落是個花園,在前院主屋後牆上畫有一副巨大的“三顧茅廬”。三國文化可能是中國民間最為百姓津津樂道,也是海外流傳最廣的中國文化了。
出了會館,我們在街道上四處遊蕩。感覺這裡既有麗江古城的精緻與商業化,也有平遙古城的厚重和歷史感,中法越三種文化的影子在這裡交匯融合,催生出會安獨特的魅力。
又一處華人會館,不過這裡是賣票的,我們沒有進去。
出了古城核心街區,又見到越南百姓的市井生活了。
又一座很特別的建築,乍一看,像老式火車站的候車室。
屋內一半是擁擠的小吃攤,一半是賣貨的貨攤。
還沉沁在剛才的古城浪漫風情中,猛的一下回到現實生活,落差有點強烈讓我一時有點不適應。
轉了一圈,彷彿穿越了一條環形時光隧道,我們又回到來時的河邊,來時的起點。此時天已有點暗淡了,被落日餘暉染成金色的雲還發著最後一點光亮。
夜晚的古城,必定又是另一種喧囂的世界。河水在面前靜靜流淌,我的內心也突然平靜下來。古城的喧囂就要與我們無關了,我們只是匆匆過客,世上好多事不都是如此嗎,也許短暫擁有,但實際並不屬於你,但有知心愛人在你的世界裡陪伴就是最大幸事。
趁著天還微亮,我們離開了古城繼續我們的行程。我們仍然堅持著路上不在景區或大城市住宿,日落而息的習慣繼續趕路,直到天完全黑透遇到一家家庭hotel才住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