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前言

到了紐約,一定要去看一下自由女神像,這就像到了北京要爬一下長城一樣。長城像條巨龍屹立於東方,成了中華民族意志、勇氣、力量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對於美國來說,自由女神像則是爭取民主、嚮往自由理想的標誌,成了美國意識形態和文化精髓的象徵。雖然,自由女神稱不上歷史古蹟,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藝術品,但它的象徵意義早已超過藝術本身的價值。1984年,美國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內涵被廣泛用於各種領域。

前往自由女神像紀念碑線路

用過早餐即離開普林斯頓,前往紐約,兩地相距約46英里,行車需一個來小時。今晚預定的酒店在曼哈頓,因下午2點過後才能入住,兒子就安排上午先遊覽自由女神像。下午到點再入住酒店,然後上街在市區參觀。

自由女神像位於上紐約灣內自由島上,前往自由島可選擇從新澤西州或紐約的曼哈頓兩個地方坐渡輪。一般來說,大部分遊客都是從曼哈頓城堡的炮臺公園那邊輪渡碼頭走。但我們因為從普林斯頓駕車過來,走新澤西州輪渡碼頭要順路方便,而且結束後到曼哈頓正好可以入住酒店。

新澤西自由州立公園

將近9點50分,我們到了新澤西州輪渡碼頭,將車子停在新澤西自由州立公園停車場。

自由州立公園(Liberty State Park)位於上紐約灣,建於1976年,公園大部是填海所建,面對自由島,三面臨水,是一個環境優雅的公園。

公園內有一個佔地36英畝的自然保護區,是美國為數不多的潮汐鹽沼之一,故而公園內有大片大片的草坪綠地。初夏季節,鹽沼地上長滿綠色細葉米草,成引來大批鳥兒棲息。每到週末,會有成群的孩子來此嬉戲打鬧,這裡也成了孩子們開心的樂園。

公園東臨哈德遜河。哈德遜河是紐約州的一條河流,長507公里,在此處匯入紐約港。

哈德遜河下游是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邊界。河的東岸就是被譽為世界經濟中心的曼哈頓。

自由州立公園由於其絕妙的地理位置,成為遠觀曼哈頓城市天際線的最佳休閒場所。站在波光粼粼的岸邊,遙望對岸林立的高樓,不難想象這個城市的富有與繁華。

新澤西州中央鐵路火車站

自由州立公園東北角是一座廢棄的老火車站。雖然,我們的目的地是自由女神像島,但因對這座老火車站遺蹟充滿著好奇,我還是懷著極大的興趣,不放過探祕歷史的機會。

老火車站建於1838年,是美國最早的火車站之一,1849年取名為新澤西中央火車站。

老火車站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停止使用,作為歷史遺址保留著。在10號月臺上看到一個藍色牌子,註明當年這條軌道執行的列車為“Blue Comet”號,前往停靠的站點有新澤西州十多個城市,列車附帶餐車,為旅客提供午餐。

曾經繁忙熱鬧的車站,如今早已“人去樓空”。站內鐵軌早已不見蹤影,唯餘下空蕩蕩的月臺和那斑駁陸離月臺棚架,雜草叢生,留下歲月的滄桑。

站臺內有座大理石榮譽紀念碑,是新澤西中央鐵路老員工聯合會為紀念1849至1976年間在此工作過的員工而建立的。

月臺下的鐵軌都已不見了,只在車站外保留了一小段鐵軌。

鐵軌上停放的幾節舊車廂,供遊客參觀,讓人懷念。

老火車站的主樓經歷130年的風雨後依然儲存完好,這是一座很有年代感的歐洲風格建築。

面向哈德遜河碼頭的新澤西中央火車站大樓建於1889年,樓面三層是陡峭的斜頂,拱形的窗戶,中央為鐘塔樓,為典型的折衷維多利亞建築風格,而紅色的牆磚則體現了查理森的設計元素。這座古樸、優美、典雅的建築見證了火車站近百年由盛到衰的過程,透過濃霧瀰漫的歷史,那曾經訴不盡的繁華,都化為一縷縷雲煙隨風飄去。風雨滄桑,流年依舊,如同塔樓上古老的時鐘,在世事更替中始終不緊不慢地轉動,給人留下唯有深深的感嘆。

老火車站在新澤西中央鐵路的盡頭,鐵路線直接連線到渡輪碼頭。原本這是一處重要的海陸交通樞紐,100多年前,大量的歐洲移民很多就是從這裡再轉乘火車前往美國各地。因此,這個火車站就成了他們開始美國新生活的夢想起點。

而今,老碼頭也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

新澤西中央鐵路火車站執行至1976年終於關閉,使得周邊的鐵路和站點也都廢棄,只有這座保留下來的老火車站樓有了新的用途,作為前往愛麗絲島和自由島的輪渡碼頭繼續開放。

前往自由島的渡輪售票處和候船室就設在樓內,一層候船大廳就是原來的候車廳,內部整潔如新。

曾經的候車椅保持著原貌。

候車室英格蘭風格的淺黃色磚牆,透著柔光與溫馨。

天花板由紅色鐵架支撐,設計意念為星球爆炸。

原火車售票處改為輪渡售票視窗,也就是自由女神島的門票售票視窗。

我們買的是11點的輪渡票,由於返回的渡輪時間延誤,碼頭上的遊客越來越多。

直到11點20分,才上了渡輪,離開碼頭。渡輪在哈德遜河上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激起一串雪白的浪花,將曼哈頓的高樓大廈甩在身後。

愛麗絲島

渡輪第一站是前往愛麗絲島。愛麗絲島是一座人工島,位於紐約東河與赫德遜河交匯處,離碼頭僅400米之遙。

愛麗絲島曾是美國主要的移民檢查站,因此被視為美國移民的象徵。1965年成為自由女神國家紀念地的一部分,1976年向遊人開放。

島上建有移民博物館,展出移民歷史文物。我們上島主要就是參觀移民博物館。

博物館為每位遊客免費提供語音導遊解說服務。兒子在遊客中心拿到了一隻像手機一樣的語音導遊解說器,其中包括中文解說。

在一樓展廳,擺放著很有些年代的皮箱和木箱,這是100多年前遠涉重洋的移民使用過的行李箱,記錄著各國移民艱辛的移民歷程。

從1820年到1920年,美國迎來三次移民高潮,移民數量達3350萬人,其中後40年的第三次移民潮的移民人數高達2350萬。歐洲移民從大洋彼岸乘船來美國,須先進入紐約灣,到達美國本土。1892年,美國政府在愛麗絲島設立移民管理局(也有稱移民入境檢查處),愛麗絲島成了入境美國移民必經站。

這個現在空蕩蕩的大廳,曾是移民辦理入境手續的場所。

在高峰期間,每天均有5000人在這個移民大廳等待移民官的詢問和檢查。

大廳有時也用來臨時安置移民。

移民在這裡踏上美國國土,要接受身體檢查,以鑑定是否身有疾患。

愛麗絲島記錄了那段歷史。據估計,現在40%的美國公民中,至少有一位祖先是從愛麗絲島進入美國的。因此,愛麗絲島成了美國移民的標誌性地標。

自由女神國家紀念碑

從移民博物館出來,我們換乘另一艘渡輪駛離碼頭,前往自由島。

自由島與愛麗絲島距離更近,才300米,空中看過去,兩座小島與新澤西輪渡碼頭連城一條直線。

(上圖來自網路)
渡輪出了愛麗絲島小港灣,就看到自由島上自由女神的側面像。

哈德遜河面變得開闊起來,實際上,這裡已是哈德遜河的末端河口,與上紐約灣連在一起了。

渡輪繞著自由島從側面駛向正面,我們看到的自由女神像也有側身轉為正面。

渡輪漸漸靠近自由島碼頭,島上巍然聳立的自由女神像,高舉的右臂像是在招手,歡迎遊客的到來。

由於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線的附近,當海輪駛入上紐約灣內時,由於海面的曲度,此時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見紐約市內高樓,而首先映入眼簾就是這座巨大的雕像。

自由女神像全名為“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正是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它是法國於1876年為紀念美國獨立100週年而贈送的禮物。

自由女神像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艱辛才完成的雕塑作品,如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十年磨一劍”,巴托爾迪使自由女神像成了非凡的藝術傑作。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僅僅手的食指就長達2.44米,粗為1米多,指甲為25釐米厚,十二個人可以站在火炬的邊上。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遊客能登上它的頭部,這相當於攀登一幢12層高的樓房。

自由女神像在自由島上落成後,1886年10月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在紐約主持揭幕儀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舉起,目視前方,姿態優美。自由女神像已成為船舶進出紐約港的一大景觀。

不過我覺得,自由女神像的象徵意義已遠遠高於其藝術價值。自由女神像由自由女神穿古希臘風格的服裝,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世界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塊銘碑,封面上刻有“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象徵著這一天簽署的《獨立宣言》。

女神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在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新巨人》:“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也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燈火。”

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不僅是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徵,也成了美國的象徵。
(未完待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