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包括辦簽證,看攻略,購買必備物品如日本乘車Icoca卡、翻譯機,租用移動wifi等,在愛彼迎網站訂好京都和大阪的民宿,終於於8月29日踏上日本15天自由行的旅途。
這次自由行去了日本關西地區的京都、大阪和奈良,去的地方少,時間較充裕,可以比較深度的體驗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
日本旅遊攻略主要在馬蜂窩上看,遊記、攻略比較集中,而且應該把重點放在交通部分。因為日本交通線路複雜,包括電車、地鐵、公交車、私營和國營、各種乘車券等等,讓人眼花繚亂。出發前應多看幾遍交通攻略,對日本的交通概況有個大致的瞭解,才能心中有數,減少失誤。
至於某地有什麼景點,有什麼美食,攻略上有很多詳細的介紹,大可不必花太多心思,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各取所需即可。
從上海起飛直達日本大阪關西國際機場,,兩人往返機票費用共計4700元,算是物有所值。
在飛機上需事先填好入境單,包括入境天數、住宿酒店民宿的地址名稱,聯絡人電話等,但要注意要用日文和英文填。我住的民宿名稱是一長串英文,表上格子又小,我旁邊的一位年青人幾下就幫我填好了,還是年輕有文化好啊。
下了飛機,順利通過檢疫和海關後,又到一處關卡,需填寫行李申報單,用中文填寫即可,也很簡單。
到機場航站樓,需先購買直達京都的JR電車折扣票,所謂電車實際就是普通火車而已。持lcoca車票購買關西機場到京都折扣票只花1600日元,如不買折扣票需花2800日元。找不到購票上車地點,此時翻譯機就派上了用場,事先對翻譯機說好要問的話,見到機場工作人員先說日語“斯米瑪賽嗯”,(對不起、打攪一下),或說”考嗯尼雞哇”(你好),再點語音翻譯讓他聽,他會很熱情給你指點方向,然後再說“阿里嘎道”(謝謝)。所以出國先學會”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常用外語,很有作用。
我用的是科達迅飛翻譯機,有日語和英語離線翻譯功能。但需注意的是,離線功能雖然方便,但翻譯不夠準確,必須事先說好,檢查翻譯無誤才行,否則,臨時說話,包括日本人說話,翻譯的也是牛頭不對馬嘴。後來我就把翻譯機聯上移動wifi,效果就很好。在藥妝店,先用翻譯機對著日文商品說明書拍照翻譯即顯示中文,也可用語音播放,連在商場實習的中國留學生都倍感驚訝,中國的科技發展不能小看啊。

到京都車站下了車,天已黒,真是兩眼一抹黑。幸虧車上幾位在日本居住的年輕中國人,領我們出站,並指引行進方向,才沒有犯路線錯誤。拿著民宿老闆發來的路線圖和建築物標誌圖,用離線探途地圖步行導航,走30多分鐘,就找到了民宿位置。
該民宿位於京都的一條小巷內,屬於日本京都的町屋類。所謂町屋是日本17世紀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建築,木製結構,一般為二層,有的還有小型綠色庭院,窗戶上有深紅色的木製格柵,被日本人稱為能使心靈得到舒適寧靜的地方。
房東怕我們找不到鑰匙,索性不鎖門,拉門進屋,鑰匙放在一進門的吧檯上。房屋不大,兩層約80平米左右。屋內乾溼分離衛生間、洗衣機、冰箱、燃氣灶、微波爐、烤箱、空調等設施一應俱全。二樓有三間臥室,全是日式榻榻米,地板上鋪草蓆,有一股草的清香味,被褥鋪在草蓆之上,席地而臥。榻榻米是一種席居形式,最早源於中國,早在堯舜時期就已有席居形式,到漢代這種席居形式發展到巔峰,後逐漸衰落並傳到日本,在日本繼續得以傳承。入住京都和大阪的兩處民宿,始終見不到房東的面,來人開門,走人鎖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可見一斑。

在京都的町屋住了8天,遊覽了京都的主要神社,如伏見稻荷大社、清水寺、八阪神社、祗園。遊覽了嵐山,乘坐了嵯峨野小火車。遊覽了商業街二年阪三年阪、錦市場等。在大阪住了7天,遊覽了海遊館、阿倍野60層樓觀景臺、天守閣公園、商業區道頓堀和心齋橋等。在奈良參觀了春日大社,在碧綠的草坪上和小鹿共同嬉戲,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和諧。

在京都和大阪使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景點的新奇,不是商業街的繁華,而是城市的寧靜與乾淨。我住的這條小巷,街道僅二、三米寬,兩邊全是民居,最高的不過二層小樓。住在民宿裡,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非常寧靜,聽不到任何人聲、車聲及其它噪音。日本普通居民能自律到如此地步,實在令人刮目相看。住在這種環境中,人的心境極為平靜,我們自己也特別注意說話輕、走路輕。
其次是乾淨,在京都和大阪,無論是繁華街道或小街小巷,都極為乾淨,見不到任何一點垃圾,街上也沒有垃圾桶。所以旅遊時要隨身帶一個塑料袋。屋內也有如何處理垃圾的中文提示,垃圾要放在塑料袋內,不要放到門口,人走後由房東來處理。在京都的錦市場,路兩邊排滿了各種小吃攤點,一次吃烤章魚,攤點營業員告訴我們,在攤位前吃完再走,垃圾放在攤點的垃圾桶裡,看來保護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街上或公園,的確沒有見到邊走邊吃的人。在京都的梅小路公園,幼兒園的小孩頭戴小紅帽由老師帶領在球場上玩耍。休息的時候大家一起吃東西,只見一個小孩拿個塑料袋,大家輪流把垃圾扔進塑料袋裡。我忽然恍然大悟,這才是日本人乾淨衛生的主要原因啊。
有時走到河邊,水很清,岸邊也很乾淨,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一些不知名的鳥在河中覓食。晴天時,藍天如鏡,白雲朵朵,日本生態環境保護的很好。

發達國家的標誌不能僅以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以人的道德文化素養的高低來衡量。在日本旅遊,處處感受到的是文明禮貌,和藹熱情,人與人之間的關心、信任、體諒、尊重和人性化的設計隨處可見。
在京都游完錦市場步行回民宿的路上,在僅有一車道的馬路上,我愛人走路稍靠路中間一點,一輛轎車慢慢跟在她後面,也不打喇叭,大約有幾分鐘時間,我發現後趕緊把她叫到路邊,轎車才緩緩駛過。司機能如此禮讓行人,在國內可是不多見啊。不論有或無紅綠燈的交叉路口,汽車都會提前減速停車,禮讓行人,很少有打喇叭的現象。
日本的公交車是後門上,前門下。下車的乘客毎刷一次卡,司機都會對每位乘客點頭表示謝意。行駛到一個站點,剛下了幾個乘客,忽然下起大雨,司機示意不讓下車,我正納悶,只見司機將車又向前開了一點距離,才開門讓乘客下車。我一看站臺後面有一個長型的遮陽棚,乘客下車後可以避雨。一個普通的公交車司機,能做到對乘客如此細微的關心體貼,真令人感動。
在大阪海遊館,規定65歲以上老年人可購買優惠票,但我忘了帶護照,中文售票員問了我倆的生日後,隨即給我們購買了優惠票。在海遊館還遇到件事,讓人深感意外和感動。我當時正坐在長條凳上休息,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跪在我旁邊的凳子上,小女孩的母親立即跑過來,抱起女孩連連對我點頭致歉。
在大阪美術館,每個人都在畫前依次靜靜細緻觀賞。我在一個玻璃櫥窗前看文物,一位工作人員從我前面經過,低頭彎腰,生怕擋住我的視線。
在京都的錦市場,我詢問一個商店的營業員,旋轉壽司店在哪裡,這位營業員聽完後趕緊跑開了,我正納悶,她隨即又從一間房子跑出來,拿了一張錦市場的規劃線路圖,又是寫,又是劃,告訴我詳細的地址。對一個陌生的外國人能如此熱情,可見日本人的文明素養之高。
在超市或便利店,離付款櫃檯二、三米處的地面上都畫有一個標誌,上面畫一雙腳印,付款需在那裡排隊,購物就象在機場過安檢一樣,前面的人付完款離開櫃檯後,營業員喊一聲“道早”(請),然後再過去一個人付款,這樣設計也許是為了使人在購物付款時感到方便自在。
在公園等地,經常可以看到地面上有獨立安裝的水龍頭,開始以為是洗手用的,後來才得知這是可直接飲用水。在旅遊點,我們經常飲用這種水,不是很涼,飲後安然無恙。街頭的自動售貨機售出的各種飲料,全是冰鎮的,設計可真周到啊。
繁華街道上的公交車候車棚,棚簷上裝有噴霧裝置,在炎熱天氣候車,倍感涼爽。公交車為了方便乘客上下車,車到站後會向站臺傾斜一個角度,車起步前,又會將車身擺正。公交車上下車提示按鈕很多,每位乘客不須離坐即能按到。
民宿衛生間的坐便器水箱,注水時可直接用來洗手,很方便,又節約。捲紙架採用彈簧舌片設計,放取捲紙也很方便。
人性化的設計,處處使人感到溫馨舒適,而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恰好體現在這些細微之處。

京都和大阪的超市、便利店,各種食品包括海鮮、蔬菜、水果及各種熟食,都是包裝成盒的成品或半成品,上面標有價格、名稱等。日本的食品生產已形成工廠化和標準化,食品的安全衛生能夠得到很好保障。有的海鮮類如鮑魚、三文魚等,直接可以生吃。其它食品如各種配菜盒飯米飯麵條等,買回來用微波爐加熱即能食用,很方便。
當然並不是外國什麼都好。日本的飲食總感覺比較單調,沒有國內那麼豐富多樣,味道也一般,大多偏清淡略帶點甜味。餐館櫥窗裡擺出的食物樣品琳琅滿目,色彩豔麗,和國內的盒飯很相似,但蔬菜很少,口味和配菜實在不敢恭維。超市海鮮類品種較多,很新鮮,但蔬菜品種較少,且價格不菲。尤其是水果類很貴,蘋果、柑橘等按個賣,一個約合人民幣7、8塊錢。一個瓜要賣到一萬多日元,約合人民幣700元。當然以國內的收入水平到日本去消費,肯定感覺什麼都很貴,畢竟收入水平不一樣啊。

還得說一點攻略,以供願意出國自由行的朋友參考。
出國自由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導航和移動wifi,否則寸步難行。出國之前我下載了不少各類導航地圖,如網上推薦的日本地圖、換乘案內,谷歌地圖等等,但都感覺不太方便實用,尤其是網上最為推薦的谷歌地圖,蘋果手機還好用,但在華為手機上全是英文。最後發現我一直在國內使用的百度地圖最為方便實用。只要輸入我的位置,然後輸入目的地,不論是步行或公交,都一目瞭然。尤其是公交一欄有三、四種出行方案可供選擇,有步行導航和乘車換車線路名稱,又有中文語音播報。
移動wifi是在淘寶上租的,租費一天10元,在浦東機場去時取,來時還。用手機輸入密碼即可聯接上網,手機除不能打電話發簡訊外,其它功能和國內一樣,可微信視訊和語音通話。租的移動wifi品牌是”漫遊超人”,從來沒有出過任何故障或掉線,只要注意隨身攜帶,每天及時充電即可。
在這篇遊記的結尾,再說一點題外話。中國人對日本有著複雜的情感,畢竟二戰時期日本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現在國內媒體上一致稱”9.18”為“國恥日”,聽起來總感覺十分別扭,我認為這種提法極為不妥。所謂恥即恥辱,是令人感到恥辱或羞愧的事。日本侵略我國,燒殺搶掠,我們何恥之有?難道我們會為此感到羞愧嗎?我們只有痛心和憤怒。因此,”國恥日”應改為“國難日”,因為“9.18”正是國家災難的開始。
我從小到大,日本就是凶惡殘暴的象徵,至今許多人提起日本仍咬牙切齒。可是去了日本後,社會的和諧安寧文明尊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二戰結束至今,短短70餘年,日本就在一片廢墟之上,由一個侵略成性的惡魔國家變成了一個高度文明經濟發達的國家,高度的文明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素養的體現,經濟發達又是善於學習敢於創新的結果,其中必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之處。一個國家和民族,就像一個人一樣,是可以改變的。如果這個人改變了,變好了,我們是否應該用一種新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所謂開放,就是學習別國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只有開放,才能更快強國。如果永遠給一個國家和民族貼上一個固定的標籤,我們必定會從情感上排斥它,行為上摒棄它,結果會使我們喪失向先進發達國家學習的許多良機,對我們自己將是一大損失。國與國之間的恩恩怨怨在所難免,事情過後還要在一個地球上共存,國與國之間如何淡化陰影,化解恩怨,忘卻仇恨,如何學習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人性化的管理、設計理念,才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探討的課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