ご挨拶
看到這個有些蜂友可能會有點蒙。挨拶是日語詞彙,是寒暄的意思。而如果來過日本的蜂友會知道,在很多說明或者書的最前面,都會有這個東西,它在這裡就是中文的「前言」的意思。那我們就從ご挨拶開始吧。
從7月23日東京羽田,到8月3日關西,12天時間不算長,但算是我的圓夢之旅。對於我來說,這次旅行創造了無數個第一:第一次去日本(當然也就包括在日本幹任何事情了);第一次做大型自由行計劃;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在國外旅行;第一次單日步數破5w;第一次單日照片破千等等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在馬蜂窩發遊記。
是的,這12天,5個城市,走過302093步,220.7公里,75個景點,26條交通線路,52個車站,13888張照片視訊,310件紀念品/旅行資料/雞零狗碎……這一次,我將自己「拚命旅遊」的觀念進行得淋漓盡致,自己的意願在驅動著自己,向著一個又一個任務發起挑戰,而最終很有成就感。
下面做一個小結:
主要景點,(括號內為我自己加的非景點參觀目的地,有重複去的地方只寫第一次,有包含關係的只寫最大者):
7月
23日,北京-東京:銀座
24日,東京:日本橋,皇居,武道館,靖國神社,(防衛省)
25日,東京:東京大學,上野公園,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天空樹
26日,東京:淺草寺,秋葉原,澀谷,新宿,惠比壽,明治神宮,(目黑東急大廈),(日出學校),(陸上自衛隊目黑駐屯地),六本木,東京塔
27日,東京-橫須賀-大阪:橫須賀軍港,Verny公園,三笠公園
28日,大阪:大阪城公園/大阪天守閣,大阪國際和平中心,大阪歷史博物館,心齋橋,法善寺,上方浮世繪館,(TOHO Cinema Umeda)
29日,大阪:四王天寺,慶澤園,大阪市立美術館,新世界,通天閣,梅田藍天大廈,道頓堀
30日,大阪-京都:鴨川,先鬥町,祇園,花見小路,八阪神社,三年阪二年阪,清水寺,伏見稻荷大社,京都塔
31日,京都:金閣寺,京都御苑,京都二條城,三十三間堂,京都錦市場
8月
1日,京都-神戶:舊居留地,生田神社,萌黃館,風見雞館,北野觀光案內所,北野天滿神社,神戶北野美術館,山手八番館,魚鱗美術館,BEN』S HOUSE,洋館長屋,英國館,不思議な領事館,プラトン裝飾美術館,北野工房のまち
2日,神戶:神戶港震災紀念公園,美利堅公園,神戶海洋博物館,川崎世界博物館,神戶港,馬賽克摩天輪,神戶塔,南京街
3日,神戶-關西空港-北京
JR/地鐵/公交線路
JR:山手線,JO橫須賀線,東海道本線,橫濱線,のぞみ399號新幹線,京都線,奈良線
地下鐵和公交
東京:銀座線,丸之內線,日比谷線,東西線,千代田線,南北線,淺草線,新宿線,東京單軌列車羽田機場線
大阪:御筋堂線,長堀鶴見綠地線,中央線,谷町線,堺筋線
京都:烏丸線,東西線,京阪本線,205路
神戶:新交通港灣人工港線
JR/地鐵/公交站
JR:東京,橫須賀,衣笠,大船,橫濱,新橫濱,新大阪,梅田,京都
地下鐵和公交
東京:羽田機場,濱鬆町,新橋,銀座,東銀座,竹橋,九段下,市谷,二重橋前,東大前,上野,押上,淺草,淺草橋,秋葉原,澀谷,新宿,西新宿,惠比壽,原宿,明治神宮前,目黑,神谷町,六本木
大阪:心齋橋,長堀橋,堺筋本町,谷町四丁目,本町,難波,梅田,東梅田,四王天寺前夕陽之丘,動物園前
京都:烏丸御池,京都市役所,清水五條,東福寺,稻荷,河原町三條,金閣寺前,丸太町,七條,祇園四條
神戶:貿易中心,神戶空港
去日本旅遊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事實上,我這次旅行可以說是「蓄謀已久」,或者說,我和日本的淵源是很長的。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研究軍事,日本是中國軍事圈的重要研究課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看到了越來越多日方的資料,有實物的,也有紙質、電子的,去日本去看看它們真的樣子,就成了我的一個願望。另外,我追新垣結衣很久了(不知道的朋友請忽略就好),很多gakki的粉絲都是專程去日本「朝拜」多次了,雖然我可能還沒有這樣的「覺悟」,但是順帶手「朝聖」一下她的足跡,也令人很興奮。除此之外,我對很多書中,比如《菊與刀》,所寫的日本民族的矛盾性十分好奇,一個現代化商業化的社會,卻又充斥著傳統甚至是宗教元素,這究竟是怎麼一種狀態呢,我很想去親眼看看。即使就是大家常說的過馬路、衛生、素質問題,我也想見一見。如此,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使得我去日本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圓夢」,而並不是「說走就走」。因此這也就可以解釋上面那些資料是怎麼來的,因為我做了很詳細的準備,所以旅途的密度很大。對我來講,我把這次旅行當作一次學習之旅,學費交著呢,怎麼可能懈怠呢?加上我之前是觀鳥的,一身裝備鑽深山老林一走一天是經常的事情,養成了「暴走、暴拍」的習慣,所以城市裡就應該更積極了。
當然,去日本畢竟不容易,又是第一次,所以我也做不到說傳統的景點一個都不去,這是不可能的。正相反,很多美的東西是共通的,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在去東京之前也想在東京塔上看看國際大都市是什麼樣子的吧。不過,我本人對吃和一般意義上的購物是不大感興趣的,天天喜歡讀書鑽研歷史啊、政治啊、科技啊,美食和購物方面就不能幫大家太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其實用馬蜂窩很久了。幾年前一個同學給我推薦,後來發現這裡有很多走心的體悟和方法,平臺本身的設計也十分貼心方便,確實為旅者的好幫手。而且,這裡沒有那麼多商業性質的東西,主要就是大家談自己的感受,讓人心裡比較愉快。特別想說的是景點地圖,這是我制定計劃的最關鍵工具之一,後面會提到。我想我用了馬蜂窩和蜂友這麼多的資源,今日走了這麼多也應該回饋一下,所以我會竭盡全力完成這地一篇遊記,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挨拶得差不多了,我們言歸正傳。如上所述,我在制定這次旅行計劃的時候,做了大量的功課,除了因為是新手之外,還因為我心太大,想把上面那些特殊愛好的相關內容也納入到旅行中,導致圍觀的每日路線到整體路線都顯得對新手不太友好。整體的安排在借鑑朋友旅行計劃的基礎上稍加修改,最後在自己的各方面承受能力之內決定了東京-橫須賀-大阪-京都-神戶這條路線,現在看起來還是比較合理的。
遊記的正文部分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通用的內容,我自己姑且稱為經驗與見聞,對應主、客觀兩方面。所謂通用就是向指南一樣。主觀指的是作為旅行者我們做的事情,衣食住行啊,我不會照搬網上的教程,而是寫自己的親身操作。我知道很多問題已經被研究得很透了,那這些方面我就談談我看到的現象,這就是客觀部分,也就是日本或者日本人是什麼樣的。我想既能讓大家對旅行章程的細節有一些更直觀的認識,也能夠部分體會到在日本的切身感受。這部分主要講的是「機制」,不太涉及到旅遊中具體的故事。
第二部分就是傳統的遊記了,按照時間順序。我對日本各個景點的遊覽程式和服務還是很有感觸的,所以拍了很多照片,也記了不少筆記,這裡希望呈現的不是自說自話的抒情片段,而是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話寫的參觀所見和直觀感受。我提到的景點分為重點和非重點兩部分,重點是比較正規或需要買票且進行了完全的參觀並記錄的(我會標註),這些我會非常詳細地解讀景點的每一個部分;非重點則是比較小或者我沒有完全參觀完,捎帶手提一兩段,還等大家自己摸索。有些景點最後我會寫出推薦哪部分蜂友去參觀的建議。希望如果有蜂友在日本參觀我提到的重點景點而有不理解的地方時,能夠直接通過看我的帖子來解決問題。此外,我收集了大量的景點資料,其實日本的免費資料內容也是很詳實的,不過正因為內容較多大家一般懶得看,要麼就是非日語版本縮水得太厲害。好在我拿的基本都是日語版本的,所以也會捎帶手提一提景點的相關知識和背景,這樣大家就能更好得預判自己應不應該去了。同時,我寫東西也喜歡新增一些自己的東西,比如各個城市的風格,景點的大致風格和分佈情況,我也會結合這邊的原版資料稍加解釋,讓大家能對城市的整體風貌有個大概的認識。
圖片或者視訊方面,首先視訊肯定不會太多,因為這次我就沒怎麼拍視訊。另外圖片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重點照片,主要是用相機拍的,力圖還原當時眼睛看到的景象;第二類是用各種美化軟體鼓搗以後的,讓文章活躍一些,相機手機都有可能;第三類是說明用,比如說明這裡有個按鈕,這就不需要什麼太高的圖片質量了,僅僅起到說明目的即可,相機手機都有可能。
總之,開山之作,我會盡力而為,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援和包含。
經驗—計劃與準備
計劃
我是制定旅遊計劃的新手,但是在生活與學習中,我自己特別喜歡制定各種計劃,所以這次出行之前也按照自己的模式制定了計劃。由於之前沒有去過日本,在日本的朋友也基本就待在一個地方留學,所以自己認為計劃還是要詳細一些。
我從4月開始預研。當時在馬蜂窩上搜尋各個城市的景點,然後把比較出名和評價較高的收集起來。5月開始具體操作。由於是完全的自由行,而且以參觀為主,時間、資金又不充裕,所以我想出來一種辦法。將預先挑好的景點在一般的城市地圖和鐵路地圖上標出來,然後按照較近的分為一組這樣的原則分組。接著再考慮參觀時間和交通時間的問題篩掉大部分相對不太出名或者覺得沒必要去的景點,最終確定幾個組的範圍。住處就選在幾個組的中心,而每個組的景點之間能夠步行(日本的城中心並不大),所以最終能夠達到如下圖這種效果,這是我能想到最高效的方法(三角形是住處,封閉面積是一天的景點散步範圍,數字是在這個城市的第n天)。東一個西一個地參觀肯定是不行的(京都比較特殊,一個事景點確實離得太遠了,一個是地鐵很不發達,一個是第二天同行的朋友要回國)。(但後來證明我對參觀時間估計嚴重失誤,到時出現不少東一個西一個的情況,就只能靠多花時間來補償了)。所以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如果想認真參觀最好還是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到景點官網上看一看,根據其內容多少和自己的參觀方式估計一個比較合理的值,免得自己到時太過狼狽。
交通是我開始最擔心的,後來發現多慮了。在出發前一週左右,我和同行的朋友把每個景點之間的地鐵都查出來了。後來證明其實這沒有什麼必要,只要知道景點名稱,到谷歌地圖上一搜,找最近的地鐵站就行了,所以這些計劃其實並不用。至於城市之間的轉移,後面的出行部分裡會說到,日本的鐵路極其方便,跟中國坐地鐵都差不多,所以只要有景點和住所的時間安排,交通提前一兩天想想絕對夠了。
吃飯是需要考慮的一件事,因為大的品牌如蟹道樂這種必然是要預定的,而且還要提前不少時間。提前安排又會對形成的安排形成挑戰,所以比較挑戰統籌能力。我這次除了蟹道樂沒有吃任何大牌的餐廳,所以在這方面也沒操什麼心。如果要想去體驗珍饈的朋友,一定要在相應餐廳的官網上提早預訂。
總之自由行也要看情況,如果要和家裡老小一起行動,必然要有更多的考量。我在馬蜂窩上看到很多大佬事無鉅細地列出來去哪裡購物、哪裡吃飯、哪裡參觀,花銷多少,是很值得學習的。但我自己一個人,除了參觀之外基本都不上心(而且說句實在話,買個通行券之類的東西省個百八十塊其實對於整個旅行的消費來說真的不算什麼,而且還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研究。不如直接弄一個suica,icoca隨便坐一坐得了,雖然沒那麼實惠,但是不會在這上耽誤很多時間)。所以如果是幾個年輕人,想真正在日本多走走,其實可以把精力用在確定景點上,其他的沒有必要太過擔心。總之,要怎麼權衡側重還是在於自己的需求。
準備
去日本和區別的國家一樣,旅遊簽證是不用太著急的,大致提前一兩個月都可以。但是如果訂機酒餐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話說如果不是旺季,晚訂一些也無傷大雅;可是旺季本身正說明此時是旅遊的好時機。所以綜合考量,還是旺季前往,而早一點準備為上。這次我提前兩個半月訂的酒店,已經有些晚了,其實因該再早一點。特別是我因為交通問題,基本安排的城中心地帶的旅館,再考慮到價格,就只剩下很一般的了。所以旅館一定要早訂,提前三四個月比較合適。我是在booking上訂的,不用交預付款,其他很多平臺也可以,十分方便。機票也是一個道理,這次來回的機票也基本是提前兩三個月,但是日本的航空公司出奇得貴,又不想轉機,所以果斷選擇了中國的公司,來回也有六七千。我聽說有些朋友來回機票1400,如果屬實,那絕對是提前很長時間+廉價航空公司。所以如果大家的目的是在日本的地面上旅遊,那還是早一點吧。餐飲的話我沒有太多發言權,一般的街邊小店顯然是不用預定的。但是我在大阪梅田蟹道樂吃了一頓,這是預定的。蟹道樂很多朋友都很熟悉,可以說是大阪的招牌,換句話說就是人多得不得了。當時我提前不到一個禮拜在官網上訂的時候,道頓堀附近的本店、中店已經都沒有位置了,只好選在了梅田。所以類似於蟹道樂或者某些神戶牛這樣的大餐,還是強烈建議要提前預定,不然排隊會非常令人絕望。鐵道車票問題會在行這部分裡面提到。
該訂的訂了,下面說說物資準備。在日本的城市中旅行,其實不用考慮太多特殊物品。特別是如果酒店訂得早訂得好,那很多洗漱用品就帶一點小容量的備用即可,省去了很多麻煩。著裝這部分在這裡直接說了,這裡我只提夏天情況。一定重點關注在什麼樣的酒店住多少天,酒店有沒有洗衣機和烘乾機。沒有機器又要頻繁轉移可能就洗不了了,需要多準備幾件衣服;如果住所比較高階,自己時間又充裕,那就少帶一點。像我這種早期暴走到天黑的,基本是不考慮自己洗衣服的問題了,所以帶了小十套衣服。短袖短褲或者長褲都可以,旅遊最好是長褲,避免不少磕碰問題。我去的這幾個城市都比較悶,不指望出汗可能比較不現實,所以更重要的是做好防晒。遮陽傘是有必要的,男士或需要照相的話一定擦好防晒霜,並且強烈推薦戴帽子。日本城市很密集,但是經常有沿河公園或者寺廟、皇城裡的小樹林,蚊子非常多,所以也要做好防蚊準備。不管男女,雨傘是必須的,即使天氣預報說天氣非常好,它也無法準確預測一週以後的情況,真被淋在半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根據自己的需要帶一些藥,但日本食品本身出問題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主要還是自己不要高興了就暴飲暴食、剛出汗就吹空調,給自己少添點麻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旅遊上。洗漱用品酒店一般都有,帶上小份備用以及自己特別需要的化妝、護膚品即可。
除此之外,電子和紙質裝置就很重要了。手機、自拍桿、相機、(三腳架)、充電線、充電器、轉換頭、插線板、電池、充電寶、手錶、(電腦)等等。手機一定要有資料線,要麼就要留出足夠空間,不然照片照多了很麻煩。我的全程是佳能5D3+24-70f2.8二代,只有在橫須賀的時候為了拍細節用到了60D+IS小白,其他時候都沒碰過。一般情況下,自己走出去是很累的,帶一個相機就好。相機的備份一個道理,所以強烈推薦有一定單反使用經驗的朋友帶上電腦和硬碟、讀卡器,及時儲存照片,第二天「輕裝上陣」。轉換頭一定要是日本的窄距離雙頭插座,不要弄錯了。插線板最好是小米的那種直接有幾個USB口的,不然一個一個換著充或者帶好幾個USB轉換頭太麻煩。充電寶是必須的,至少一萬毫安時起步,以防哪天晚上忘了充了。此外,一個重磅工具就是移動wifi。如果是自由行的話,沒有wifi基本上是寸步難行。所以網上預約一個靠譜的wifi是很重要的,到時候在機場取還,每天幾塊錢到十幾塊錢,卻是保命的根本。Wifi也很耗電,所以充電寶就更重要了。紙質物品,原來有人建議帶個本子,說日本蓋章的地方很多,現在看來確實如此,這次我已經蓋了幾十個了。大一點的地方,或者連鎖的博物館會有專門的冊子,但是小的地方就只能自己找地方蓋了,所以如果想留個紀念,帶個無格的本子是不錯的。至於自己的書籍,根據個人興趣,但是最好少帶紙書,給自己減減負。
當然,最後還不能落下護照和錢。錢的話要看自己的消費水平,一般來說,小物件都是論千百(日元)來計的,稍微貴一點的可能就上萬了,所以最好準備好一定額度的現金和Visa/MasterCard信用卡。實物貨幣分紙幣和硬幣,紙幣是1000/5000/10000。1000最常用。5000和10000可以去便利店買點東西很快變成1000。硬幣是1/5/10/50/100/500,常用的是後三者,用來買水、零食、門票、紀念品都很方便。但要注意,日本的貨幣體制下,硬幣特別多,存在硬幣存放問題:揣在兜裡容易丟,放包裡不易拿,所自己還是要看看怎麼權衡。
經驗—吃住
首先需要坦誠,如上面提到過多次,我是一個不太重視吃住條件的人,特別是短期的旅行。所以這裡僅僅把這次我做過的說一下,如果大家想要專門來個美食休閒之旅,我這裡有很多美食的資料,有空可以再單獨討論。
吃
其實在旅行前,我和朋友做了每一天午飯和晚飯的計劃,都是在各大美食點評或者旅遊網站上找到的臨近我們當天所在區域的名店。但實際操作起來發現根本不是想像的那麼回事。比如說,11點鐘我要去一個博物館,如果去了不可能12點就出來,出來再進去要重新買票,沒看完就出來我是不可能幹這種事情的。所以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11點的時候就別去,第二種是那就別吃飯了(下午吃也不現實,完了以後還有別的參觀專案)。雖說計劃越詳細越好,但我相信即使是中國的博物館大家也不好說我就一定能參觀幾個小時以後出來。反過來說,如果以時間來卡參觀,那我倒覺得是一種很對不起自己的行為。因此我中午經常就不吃飯了。旅遊不是工作,需要咱們自己權衡,現在吃重要還是參觀重要。
還有一點就是,一般網上很火的店在飯點人會非常多,如果沒有預定的話,排個幾十分鐘一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各位看看我最終的行程就應該明白,這個時間我是拿不出來的。另外,即使有預定,一頓大餐幾個小時,這種時間成本我也無法承受。所以最終我一般一天吃兩頓飯,早上在酒店或者便利店,午飯或晚飯大多在路邊的店裡或者繼續便利店解決,這樣確實節約時間。
日本的餐飲有這麼一個特點,外面的餐館、飯店確實都不太便宜,因為吃一頓飯無論如何也要小1000日元,也就合60多塊錢,在中國可以訂兩份外賣了。但服務確實更到位(具體的故事在景點遊記部分會詳述)。出一次國本來也不容易,一頓飯一兩百rmb也不是什麼花不得的事情,兩百對應的就是3000多日元,已經可以吃得很好了。所以我認為一般去日本的朋友在錢的方面不必太過擔心。大的飯店肯定是可以刷卡的,路邊小店可能會有一個刷卡額度(可能四五千以上的樣子),要麼只能收現金。這一點和中國微信、支付寶普及的情況很不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準備好現金。
至於便利店,我去了很多次,發現其實非常便宜。像一般的涼麵、盒飯也就三四百日元,相當於二十塊錢,跟中國的已經差不多了。飯糰三明治之類的一兩百,也跟中國差不多。水和冰激凌基本是100左右。所以要想速戰速決的話,便利店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要注意一點,日本應該是20歲以下是不能買酒的,年輕的朋友我覺得也就沒必要去鋌而走險了。
酒店一般只提供早餐。具體質量也要看酒店的水平。像我住的第一家,大阪的nest hotel,自助早飯要單獨支付1200日元(前一天晚上購買餐券是1100),但是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東方、西方餐食都有,味道也不錯,所以還是很值得的。後來京都的R&B酒店,早餐是免費的,就只有四種麵包、雞蛋、一些飲品,雖然種類少多了,但味道也不錯,又因為是免費,作為早飯已經完全足夠了。至於那些不提供早飯的,如果想利用早上起來人少的機會多逛逛(我經常這樣),那麼最好在前一天在便利店裡買好早飯;如果是不想太急早上睡個懶覺,那可以等九點多早高峰過去以後在街邊找個小店,人不多吃得又舒服。
下面說一些細節,一般的飯館肯定是有免費的白開,也包括一般的飲料在內,和美國一樣,日本人也喜歡加冰(當然現在是夏天),所以水會非常涼。中國的水一般不會加冰,所以很多人去日本會不適應,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可以少喝一點或者放一會再喝(老人的話最好帶一壺開水)。
日本的手紙紙非常有意思,一般有兩種。餐桌上的是一種表面像鍍了一層膜一樣的吸油紙,擦手擦嘴很不舒服。有的地方乾脆就沒有手紙。很多稍微高檔一點的飯館會給溼毛巾。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帶一點中國的餐巾紙,不然哪裡弄髒了確實非常難受。
值得特別一寫的是日本的自動售賣機。現在想一想中國,好像買水的地方基本都是人在賣,小店之類的。日本不太發達的地區便利店不是很多,而且諸如地鐵站這種地方僱很多職員也不合適,所以自動售貨機很多。在我去的所有城市,從繁華的街道旁邊,到地鐵站、火車站裡,再到公園、景點的休息室裡,只要是允許吃喝的地方,基本都有自動售賣機。絕大多數機器是賣水的,有礦泉水、軟飲料、酒類、咖啡、乳製品等等,當然一個機器不會都有。價格從100-160/170不等,山上的肯定要貴一些,兩百多。有時候有一整個機器都是100的,我就叫「中獎」了。機器可以接受10/50/100/500的硬幣和1000元紙幣,由於日本沒有1000元以下的紙幣,所以導致只要不是剛好,機器就會退給你一堆硬幣,特別是扔進去1000元紙幣的時候。所以建議買水的時候先花硬幣,不要嫌麻煩,不然會更麻煩。少數機器是賣冰激凌的,我就看到幾個,有很多種口味,大概也是不到200一個。還有賣零食的,就更少了,價格我沒有關注。
上面提到了「只要是允許吃喝」。是的,日本很多地方不允許吃喝。地鐵和JR裡原則上是禁止吃喝的(新幹線當然是可以的),另外很多博物館室內也是。在這些地方就沒有自動售貨機,但是地鐵站和休息室裡面都會有,所以想吃想喝的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忍一忍。日本的路上少有垃圾桶(中國這種垃圾桶非常少見,不過地鐵站會有,扔瓶子的垃圾桶一般也只在售貨機旁邊有),所以吃完喝完垃圾也沒地方放,隨地亂扔是不可能的。抽菸的問題也一塊說了,日本大城市全城禁菸,大城市路邊甚至會有四國語言寫的路上禁止吸菸。這不僅是為了他人的健康,也是防止菸蒂、菸灰汙染路面。好在在一些人多的地方一般會有吸菸所,是一個開放的區域,人們可以在裡面抽菸。像機場、車站這種地方會有室內的吸菸室。所以吸菸的朋友一定要遵守規則。
去吃飯的話,點餐結賬都需要溝通。這方面我會在後面的交流溝通部分提到。
住
住宿肯定是跟行程密切相關的。本次我雖然經過了五個城市,但是在橫須賀的一天除了參觀之外,本身也有轉場之用。大家可以參看上面的行程路線,27日我的起點是東京,經過橫須賀以後最終安頓在大阪。所以事實上我一共只住了四個城市。
東京是第一個目的地,旅館是朋友訂的,也是我們經驗最少的時候。由於上面提到過的路線規劃問題,所以最終確定住處最好要在銀座區域。我那位朋友上網查,最後看到一個一人一天250多的旅館叫Ginza7,看著也挺乾淨的就定下了。沒想到到了以後發現老闆基本不會現場說英語(自己背下來一點內容給我們講講)而且這是一個跟青年旅館差不多的地方,一層大概不到一百平米的地方有七個房間、前臺、公用的桌椅、浴室、廁所、盥洗室。房間面積大概四五平米,有一張單人床佔據大半空間,剩下有一個保險櫃,洗漱用品,衣架,一個小板凳。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房間沒有門,只有簾子,而且房間牆壁上面是黑色的網,光和聲音都可以透過去。當我們問及安全問題時,老闆說不用擔心,於是也就只好住下了。除了躺在床上,其他怎麼待著都不太舒服,所以我這幾天基本都在外面走,避免在屋裡。前臺外面有一個通向外面的門上了智慧鎖,本來說一天換一次密碼,變化後通過郵箱傳送,最後住了四個晚上也之變了一次。銀座區域客商雲集,飲食自然不必擔心;交通也還是很方便的,距離銀座站和東銀座站都只有幾分鐘步行路程。至於乾淨的問題,我們後來才知道,酒店沒有什麼不乾淨整潔的,就算有,網上宣傳用的圖片也肯定是不會體現。
27日到了大阪,住的是很出名的心齋橋nest HOTEL,感覺終於解放了。標準的雙人間,價格也高一些,大概每天一屋七八百。獨立衛浴,有桌子椅子,很多插座,衣櫃。前臺會英文,還有早餐,我們很滿意。甚至每層還有洗衣機、烘乾機和自動售貨機,這讓懶得洗衣服的我看到了希望。餐飲方面好像不是特別出眾,周圍貌似只有一些連鎖店和小館子。好在位置不錯,出門20米範圍內就是地鐵長堀橋站的三個出口,交通極為方便。因為住宿環境好了不少,所以雖然到大阪以後體力有所下降,但是我興頭不減。
30日到京都,酒店是三條的皇家花園酒店。因為同行朋友在31日晨就往關西機場返準備回國,而我則在1號前往神戶,所以我自己住的是單人間,價格比較高,大概五百一晚。但是單人間的面積可不小,而且之前那個酒店有的這裡也基本都有,甚至還有自加熱的防霧玻璃和一本聖經。可惜沒有早餐。這家店的-1樓就是「京都洋食」,味道和價格都還可以,就是量有點少。前臺有中國人,英語也不錯,所以手續是很好辦的。交通比較方便,到三條站和京都市役所的距離大概不行不到十分鐘。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有一個非常令人頭大的問題,就是如果想去特定樓層,除非你住在這一層,上電梯以後要刷卡才能去,其他層除了公共的1層-1層,是去不了的。我朋友住在六層,我在八層,晚上想找他拿點東西,還要去一樓碰頭。另外很多日本酒店的樓梯門口都會標註「非常口」之類的,而且是鎖起來的,通過樓梯上下也就別想了。
1日到達神戶,因為完全是我一個人了,所以酒店又是比較小了。我當時看位置和價格選了神戶元町的R&B酒店,這家連鎖在世界上也挺出名的。後來去了以後發現全是上班的日本人,前臺英語非常成問題。好在是獨立衛浴且有早餐。最大的問題不過是沒有桌子+地方太小,但是也只好再忍一忍。這家的特點是,房卡是列印的。2號下午回酒店時發現房卡丟了,上前臺人家直接給重新打了一張,還說原來那張就作廢了,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房卡問題,是一大亮點。退房的時候,都不用到前臺,旁邊有一個盒子,把房卡扔進去就可以走人了。酒店就在舊居留地附近,離三宮也很近,所以可以算作繁華區域了,大吃小吃店自然不在少數。著名的南京町(街)也就不行不到十分鐘,裡面有很多中餐和神戶牛的店家。交通方面,因為我在神戶基本靠腿,所以也過多在意,但是從下圖裡可以看出來,隔壁就是海岸線的舊居留地·大丸前站,而且去重要的樞紐三宮/三ノ宮站與新交通港灣人工港線的貿易中心站其實也不是很遠,考慮到位於港區和北野區域的中間,位置還是比較理想的。
再說一些共同點:酒店每天都會有一個打掃衛生的時間,如果不想在這段時間內被打擾或者不想讓他人進入,門上會有寫有「Private」「不要打掃」字樣的拍子,掛上就可以了。日本重視環保回收,如果你不讓他們來換,有時候反而會給你一些代金券之類的東西。另外,在酒店的前臺附近一般都會有大量的的旅遊資料,有亂七八糟的宣傳海報,也有非常珍貴精美的地圖,如果想好好研究研究或者像我有收藏愛好的朋友,不妨多關注一下。廁所裡會有兩種手紙中的另一種,是一種遇水就爛的那種,這是因為日本馬桶基本都是智慧的,手紙主要目的僅僅是擦乾,用完了扔到馬桶裡即可,通常是沒有垃圾桶的。免費wifi基本上都有,而且很多還有網線。有的小酒店沒有熱水壺,想吃方便麵的朋友要格外注意。至於自來水能不能喝的問題,我認為如果標註了可以喝那就喝,沒寫最好就不要喝了。
選酒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側重,因為只有自由行才會看攻略,自由行當然避免麻煩是很重要的,主要也只能依賴鐵路,所以住在繁華區是很正常的事情,價格也相對比較貴。如果依然想保證質量,那就準備好腰包即可;如果預算不夠充裕或者不在意條件,可以選擇一些稍小的酒店。當然最上的選擇還是早訂,這樣就能又好又便宜。
經驗—交流和參觀
交流
說起交流,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很感興趣的話題,也是我在去日本之前比較擔心的問題。畢竟自己一個人出去,人生地不熟的,如果迷路了還沒有人問那確實不好辦。儘管手機軟體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對於很多詳細的機制,比如買票之類的,網上的教程也不可能做到事無鉅細,都有一步一步的指引。而有一些規章制度,總歸要去詢問。
我有一些朋友在日本留學,當時他們跟我講,大的地方說英語還是可以的,小的地方嘛,只能翻譯軟體。我自己的英語還可以,但是通過自己對日語的一點了解,我知道日本人即使說英語也會有日語味,這種英語我肯定就聽不懂了。所以還是比較不安地前往了。
到日本以後發現情況和同學說的差不多。日語其實是一種很特殊的語言,日本文化也很獨特,所以事實上日本人也沒有指望外國人能對日語有了解。因此絕大多數地方,都會有日/英對照的文字指示,這其實對於相當部分國人來說已經很友好了。一些日語特有詞彙跟漢語差不多,比如地名,全世界只有我們和日本用漢字,因此比如地鐵站名直接看漢字就好了;而一些國際通用的常見詞,比如中心(center)這種,看英文就好了,所以路上的標識已經能解決很多問題了。另外,很多更大型的涉及到旅遊的地方,比如各種交通樞紐、住宿場所和國際化的觀光中心,通常在指引標識方面是有日英中韓四國語言的,儘管很多詞彙日/中文寫出來是一樣/類似的,但是日本人還是會再寫一遍標準的中文,當然這也是必須的(可以參見上面那個路上禁止抽菸的拍子)。這種情況下,就更可以高枕無憂了。不過立一個牌子給人看,這畢竟是比較死板的,顯示的內容也是很有限的,面對面的口頭交流可能還是免不了。
和上面說的一樣,由於日本人英語口語普遍都不太行(如果出過國比較長或者對語言比較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口語這件事跟本身的語言水平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這並不是說明日本人英語不行),所以所謂的「案內所」,也就是中國的問訊處是非常多的,比如地鐵站進站口一排自動門遠端就會有一個;景點裡也常有。這裡的工作人員通常是會說英語的,基本的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另外很多服務業,比如酒店、餐飲,如果是大一點的牌子,也有人說英文。總之大家不過是How much, when, where加上數字這些簡單的交流。但是,小一點的旅館和酒店,如果這家使用者基本都是日本人,工作人員的英語就很有可能不行了,這個時候就需要祭出神器翻譯軟體了,實在不行甚至可以去買那種可以翻譯聲音的工具。再不行的話其實有個好辦法,可以拿一張紙寫寫畫畫,畫是世界通用的,中日兩國很多詞長得又差不多,應該會奏效。同時,日本人肯定也清楚交流問題,加上限制成本,所以他們的自動xx機特別多,從上面提到的賣吃喝的,到賣票的,甚至列印房卡的,賣紀念品的都有,機器上即使只有日語,也非常好理解,這樣就非常方便了。
總之,如果僅僅是去日本旅遊,那交流完全不必擔心,逛一逛著名的景點、大型的商場、住星級酒店,這樣的旅程會一點點英語絕對就沒有問題了。但如果想鑽一鑽小地方,或者在參觀的時候能夠多瞭解一些內容,首先一定要握有英語這個工具(博物館的展示牌基本都是雙語的),日常的問答肯定要做到脫口而出,別人說的應該也能聽得差不多。另外我認為不妨熟悉一下片假名。日本用片假名作為拼音來拼出外來語,所以掌握片假名就可以拼出讀音,進而猜測對應的外來語單詞。如果英文比較過硬,一部分是可以猜出來的。另外,有些外來語本身就非常常見,比如ホテル(hotel),這種詞會了必然會方便不少。當然,如果想去很多很偏遠的地方,或者想通過對日本的歷史、政治、技術等等有較深的瞭解,那還是好好下功夫去學日語吧,畢竟這才是治本之策。特別是我去日本觀察到一個現象,由於日語有三套文字,事實上在表述一個發音的時候,用哪一套文字並不是很嚴格了,所以有時候漢字也不是那麼靠譜(地鐵站裡有時候會有假名站名),因此假名及掌握一個詞本身的重要性就再次上升了。(上面就是一些常見的指示牌等,應該看得出來,圖文並茂,還是很好懂的)
參觀
參觀這一項可能有些模糊,其實我就是想談談出去參觀的時候會遇到的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注意事項。
從上面說的內容大家也看到了,日本很多地方的地圖是非常詳細的,不僅僅在景點內部,在旅遊區遍佈的都市路邊也會有。而且牌子上不僅會標出來經典的景點、建築或者交通線,甚至還會有景點的單獨介紹,十分詳細。除此之外,通常情況下會有「現在地」字樣(下圖那三個紅色長方形),旁邊是一個三角,三角的尖頂著一條橫線,這個防線就是看牌子的你目前面對的方向。不過要注意的是,地圖上是有指南針的,但是通常情況下上面不是正北,要好好看看指南針的指向。一些比較簡單的指路牌上面會標註附近的地點和距離。
在開頭的地方,我放了幾張拼圖,那是我從日本撿回來的「破爛」。不過這只是玩笑話,日本城市中四處都有免費的導覽圖、手冊,製作非常細緻,而且精美,絕對有收藏價值。毫不誇張的說,那些資訊絕大多數日本人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如果有達人有志研究研究,那絕對可以成為那個地區的旅遊、歷史專家。
還有要說的就是拍攝這個問題了,這絕對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日本,禁止拍照這件事是分級別的。有些地方是不讓用閃光燈,有的地方不讓用三腳架,估計都是怕打擾他人蔘觀或者出於保護展品的目的。還有很多地方禁止攝影。這種地方拿著單反咔嚓咔嚓肯定就不合適了,況且也有不少攝像頭。
很多博物館可能日本人多一點,不是那種熱鬧的娛樂景點,這個時候咱們自己最好也安靜一點,討論聲小一些,看好小孩子。這樣既能夠不影響他人,也能保證自己的參觀質量。
知名景點,我們想去,別人也想去,所以如果不想看到人山人海的話,不妨早點出門,趕在開門以後第一批進入,既省得排隊,也可以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我不太建議結束時間附近去,一方面是去之前也無法對參觀時間做出判斷,弄不好最後沒幹完;另一方面,傍晚時分的光鮮會有比較複雜的變化,不是很利於拍照。當然,看夜景的地方那隻能晚上去了。有鑑於此,查明開/休館日和開/休館時間就非常重要了,我自己有第一天去去晚了,第二天去發現時週日休館的例子,所以建議提前查查官網,避免浪費資源。特別提醒一句,如果想去高樓看夜景,最好查明白日落時間,剛日落的時候天還不是全黑的。
我去美國的時候,在西部的峽谷裡遇到好多松鼠,基本都不怕人,甚至能用手機排滿整個螢幕。一開始我以為這是美國的專利,後來聽朋友說德國也差不多是這樣。現在日本看來也差不多。日本的公園裡有好多鴿子,水裡經常有錦鯉之類的,其他的動物雖然不多,但也不是特別怕人。雖然看著都比較可愛,但旁邊通常有標牌不要喂等等,希望遊客們能夠遵守。另外最好也不要離它們太近,以免造成危險。
最後提醒一下,這幾個大城市都是有free wifi的,在一些大樓,現代化的景點裡能連上。但很顯然不會很靠譜,所以還是租一個比較好。
經驗—出行
出行單列出來一個目錄,因為實在是太有可說的了。
日本的水陸空交通都很發達,這次,除了計程車之外,所有的交通工具我也算是都體會了一遍。當然,除了鐵道之外,其他只能算作小打小鬧,不過是一些小片段,我也只會對我經歷的提一提;鐵道交通則是重中之重,我會詳細介紹。
首先說一下通用的工具。在日本要想暢行無阻,我認為有幾個東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谷歌地圖,一個是叫做「換乘案內」的app,還有支援手機工作的wifi和充電寶。只要有這些軟硬體和足夠的體力,在日本的大城市是不可能走丟的。
谷歌地圖出過國的人應該都很熟悉,國內一般情況下是無法使用的,但是在國外可以直接使用。發展到今天,谷歌地圖的用途已經十分廣泛,從基本的查詢地址、位置,到導航、測距,再到查詢兩點間的交通方式等等,都是可以實現的。谷歌地圖的頁面上點選公交會直接顯示整個區域的公交路線,查詢單個線路會顯示其路線,點選車站會顯示全部經過的鐵路線,十分方便。我自己一般願意用衛星圖,衛星圖中不僅可以提供道路資訊,而且也有周圍的景物,如果對一個區域十分熟悉的話,很快甚至可以不需要地圖來辨認周邊的標誌。對於谷歌地圖之強大,我有兩次經歷可以說明。一次是在29日晚6點左右從梅田藍天大廈下去,按照谷歌地圖的指引,在道路複雜的梅田地區趕上了東邊一個TOHO cinema6:40的一場電影,中途還因為和朋友商量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足見其效率之高。第二次則是在沒有wifi的情況下,谷歌地圖雖然不能載入出細節資訊(只有一張什麼都沒寫的衛星圖),但是GPS定位還是可以工作,會提供在原先載入出的地圖上你的位置。因此我從大阪歷史博物館走到了企業家博物館,發現當天已經關門了以後又走到了谷町四丁目這個地鐵站。當然,想進行沒有wifi情況下進行這波極限操作,必須要對當前區域的衛星圖特別瞭解,一般的路線圖就起不到這樣的救急作用了。
乘換案內是另一個神器,各大網站對其的推薦已經鋪天蓋地了。本來是日語的,但是也有中文版,不過我覺得其實沒必要,日文版也都是漢字。簡單來說,它就是用來查詢從a地到b地的交通方式的軟體,只不過能提供多種方案,包括最快的、最便宜的、最方便的(換乘最少),供使用者選擇。其內建時刻表是完全準確的,可以用它來安排行程。它包含鐵路、火車等所有交通工具,也有很多交通情報和特殊功能(比如各種通票的預訂)。軟體內也有一個路線圖,從北海道到九州沖繩分為9個區域,特別詳細,但是品相不太好,螢幕每次只能看到圖的一部分。如果有去比較偏的地方的朋友可以用來查詢。
飛機
我並沒有在日本國內坐飛機,只不過是從中國飛到日本再飛回來,基本的程式坐過飛機的人都應該很清楚,我也就不多說了。日本的機場出入關只有人工服務,沒有中國的智慧護照之類的一說,所以有時候排排隊是很正常的,但是處理速度好像比中國快不少。抵達日本的過程中,空乘可能會讓寫個行李申報表,我當時沒管,後來發現必須寫,不過就是一些基本的資訊,一般人也不用申報什麼。日本的安檢比較鬆,把包放進去人基本就不管了,但是基本的規矩還是要遵守。關西機場這種比較大的機場也會有小火車載著人去相應的候機位置,跟著人流走,看準了登機口就沒有問題了。其他地方並沒有發現太多和中國不一樣,按照國內坐飛機的方式去就可以了。
公交
因為這一次我基本在日本的大城市逛,所以本來計劃就以鐵道為主要交通工具。公交我只坐了一個往返,是從京都的住處坐到金閣寺再坐回來。所以這裡我只說京都的公交。京都的地鐵不太發達,很多交錯的線路之間是沒有換乘站的,再加上金閣寺本身很偏遠,用各種軟體查詢都是公交車最快,因為是直達。京都的公交無論坐多少站都是一個價,大人230日元,小孩130,可以刷卡,但具體能用什麼卡我沒有搞清楚;當然也可以投幣。比較貼心的是,刷卡/投幣一體機旁邊還有可以破紙幣的地方,方便支付。京都的公交是有二維電子屏的,上面是非滾動而整體顯示的下一站站名,日文英文切換。同時,也有語音提示,所以只要弄明白要做到哪站是不會坐過站的。公交車站都有某一路附近幾個車站的位置(駛向不同方向的站臺位置不同),還有時刻表,通常情況下還是比較準確的,但是要注意是不是週六(土曜日)或者休息日。日本的公交和火車上都有所謂的「優先席」,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有老幼病殘,這地方應該先讓他們坐,沒有的話,是可以坐的,不會有人則難。公交車上有全程的線路圖,如果不方便查的話可以去看一下,很方便。
渡輪
我並沒有做什麼娛樂用的輪船,只是為了快捷方便最終選擇了渡輪從神戶前往關西機場。由於神戶在大阪的西邊,而關西機場是在大阪府南部的人工填海機場,所以兩地看似直線距離不遠,其實中間都是海。如果選擇陸路,則要到大阪繞一大圈,所以不如選擇水上交通。很顯然這一點神戶和關西機場方面早就想到了。關西空港的官網裡有一個叫做「Bay Shuttle」的神戶機場-關西機場間的快速渡輪,負責在這兩個地方之間轉運客人(地址://www.kobe-access.jp/)。由於是航行,所以是最近距離。航時三十分鐘,距離大概20千米左右,加上離港、靠港,也確實不慢了。不過,乘坐此船,首先要想辦法到達兩個機場的碼頭。官網上有明確的地圖。從神戶離開,直接乘坐新交通港灣人工港線(PORTLINER),在其終點站神戶空港下車後,機場有非常詳細的指示牌表明碼頭方向。中間是要先去一個站臺等巴士,巴士會直接把人載到碼頭。上船以後隨便坐。到達關西方面後,有巴士接送,注意自己要去哪個航站樓。有兩輛巴士,一個去一號,一個去二號。巴士到達的地方,直接就是國際線出發的樓層,進去其實就是值機的站臺了,一氣呵成,十分快捷。
鐵路
鐵路放在最後,因為鐵路是本部分中佔比最大的。
日本的鐵路不僅發達,而且已經形成了深厚的底蘊。以我個人的例子,我去秋葉原的一個書店的時候,有一層的一半空間完全就是鐵路方面的讀物。更令我驚奇的是,其中有不少雜誌期刊,這意味著每個月甚至每週,日本的鐵道上都會發生很多新奇的故事,這樣雜誌才有的寫。與此同時,日本有很多鐵道迷,這或許才其他國家是不多見的。我在神戶港附近的川崎世界博物館中的鐵道模型旁邊,看到很多日本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頗有興致地觀看,或許他們會成為未來的鐵路愛好者或者建設者。
日本的鐵路體系太過龐雜,也不是我一次旅遊就能弄明白的,所以這裡我還是打算務實一點,就談一談我這次經歷的,對大家會有幫助的鐵路內容。
和其他國家一樣,談鐵路最好分級別來說。依我來看,最好將日本的鐵路按照站臺間距離分為三個級別:新幹線,其他JR線和地下鐵。一般去日本旅遊,這三類足夠了。
新幹線是類似於中國高鐵般的存在,速度大概兩三百公里,穿梭在全國各地。新幹線只經過比較大的城市,按照咱們中國的叫法,應該是某些一線和二線城市。比如,這次我從東京到橫須賀,就沒有新幹線。因為橫須賀可能連三線城市都算不上,新幹線是不可能在這裡設一站的。所以我再去大阪的時候,需要從橫須賀坐一般的JR到新橫濱站,再坐新幹線前往新大阪站。東京-橫濱-大阪,這都是非常大的城市了,新幹線就像高鐵一樣,屬於比較高階的交通工具,需要考慮上座率,所以必然只能經過大城市。各位在規劃行程的時候要注意到這一點。新幹線的價格比較貴,我從橫濱到大阪的價格在850左右,但是環境也是比較舒適的,而且可以吃東西。新幹線可以當天買票,也可以提前一天在JR車站購買。JR站裡有自動和人工賣票的服務,我選擇人工,一是服務人員會英語可以交流,二是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當場詢問。此外,新幹線是可以改簽的,只要列車沒有出發,在出發站直接找購票處的工作人員,他們會辦理改簽手續,是免費的。我們從橫須賀離開的時候,JR橫須賀線竟然坐反了,發現了問題以後在下一站下車,就差一點結果沒趕上返回的車,原訂的新幹線肯定是來不及了,所以趕緊上官網上去找辦法,最終改晚了兩個小時,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不得不為這個機制點個贊。提個醒,雖然新幹線級別很高,但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坐席,其實人並不多,所以靠站時間不長,不到十分鐘,不要以為像高鐵一樣會等很長時間。新幹線的便利性我想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我所在的那個車廂裡八成都是穿襯衫的上班族,顯然要去關西辦公事。高鐵上我還真麼有見過這種情景。
JR其實是Japan Railways的縮寫,客運方面由六個地方的公司組成。儘管是不同的公司,但是因為都是JR旗下的,所以他們之間是無縫銜接的,不會存在列車坐一半要下車的事情。新幹線事實上也是JR所管轄的,只是因為比較特殊我單獨列出來。對於其他的JR列車,種類就非常多了,什麼特急、急行、快速、準急、普通等等,其實就是按照停多少站來區分,列車上都有標識。具體是什麼級別的不需要管,提前在乘換案內上根據自己的需求(價格,方便,速度這三個指標)查好了第二天去坐就行了。列車本身最快可以開到110左右(我朋友用測速儀測的)。這些其他的JR線就相當於中國的綠皮車,特快之類的(我已經五六年沒坐過一般的火車了,不太記得都有什麼了),但是不同在於乘坐的方便性非常高,和地鐵基本一樣:到JR站,隨便找個機器買票,過檢票口到站臺,上車,到站下車,出站。如果有交通卡,除了價格和地鐵的操作就沒有任何區別了。日本這種城際鐵路的高度便利,事實上促使人們趨向於居住在郊區甚至是大型城市外圍的衛星城,每天再搭JR上下班。橫須賀到東京的直線距離已經有小五十公里了,但是沿途的JR車站經常看到上班族和學生踏上前往東京的列車。所以在日本「坐火車」,那簡直普通得跟吃飯一樣。JR和地鐵差不多方便,條件也差不了多少,有的JR和地鐵佈局一樣,有的高階一點,坐席是垂直於行車方向佈置的。但是所有的車上都有抓手,意味著並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列車中部有一些雙層的車箱是有指定座位的,但這需要另購特殊票)
地下鐵(下面簡稱地鐵)是一個較為獨立的體系。地鐵本身也有都營、市營、JR等等之分,但其實這些區別對大多數旅遊者來說也不需要管,查好始發車站和目的地車站,找到最近的線路就可以了。這裡推薦一個上面提到的軟體,叫日本地鐵。雖然只有東京和關西部分地鐵圖,但是介面可以說比較友好,看著很舒服。如果僅僅是在城市內部查最短路線,我覺得用這個圖直接看一下要比乘換案內更方便。原則上來說,在日本坐地鐵和在中國完全一樣,進站出站,上車下車,沒有區別。但是上還有一些「非原則性」的差別的,地鐵站是其中一個。
日本的地鐵站可有的說。在一些樞紐部位的地鐵站極其龐大,龐大到什麼地步呢,它可能是相鄰兩站連起來的,也即是說在站裡可以直接走到下一站。有的超大號地鐵站竟然有好幾十個出口,ABCDE還不夠,還要在後面加上數字。
有一次我在東京的一個大站的長廊裡走了半天還不到上車的地方,過了一會看了一眼路牌,上面寫著還有幾百米。
類似這樣的地方上上下下四五條線路交錯在一起是可能的,偶爾還是JR站,也就是說還需要再加上幾條火車線,導致車站不僅大而且極為複雜。好在,車站的標識是比較清晰的,但是可能會因為標識太多一時間找不到方向,所以有點耐心還是必要的。實在不行的話,不要忘記隨處可見的問訊處。鑑於大城市的地鐵站很複雜而且人很多,我建議大家出行的時候還是本著站數不一定最少但線數一定最少的原則,不然可能會被換乘問題折磨。如果車站較大,也建議在下車以後到旁邊的地圖上研究一下離目的地最近的出口在哪兒,不然上到地面後可能要多走很多的路,過很多馬路。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很多地圖的兩側有兩列表,內容就是到達一些地點最近的出口,比較出名的景點和商場肯定都有了,照著找就可以了。在最終的出口處,也有牌子標明能夠前往的區域。
反過來,如果是進地鐵站,也需要注意,很多小的地鐵站,它的出口是非常小的,就跟地下通道的門一樣;只有大型的才會有比較明顯的上層建築。所以在地面上找不到地鐵站的時候不妨往旁邊多看看,類似如圖的地方可能就是地鐵站。
地鐵站不像中國一樣,兩邊有一排門把著,換乘就在裡面折騰,不用出來。在日本換乘有時需要出站再進站,錢當然不會多扣,放心就好。
地鐵的電梯設定得也有講究。如果有老人或者有行李的話,通常是有直梯的,隨便用。如果是扶梯的話,一般是上行有下行沒有,這也比較好理解了。
和中國不同,大多數日本地鐵沒有站臺門或者只有半人高的門,只有極少數有中國這樣的完全覆蓋的站臺門,所以等待的時候最好在安全黃線外。半人高的站臺門通常遠寬於車門,這就方便了上下車乘客的站位:下車的乘客從中間車門的位置下車,上車的則在兩側寬出來的部分等待,下車的走完了再上車。等待上車的位置地面會有標識標註出排隊區域,內側是老弱病殘,外側是一般人,JR站甚至還有腳印。
和地面上一樣貼心的是,在較大的車站內部,也有觀光導覽圖,這樣旅客可以在不被太陽曬著的條件下先行研究一下未來的行程。
提醒一下,坐地鐵的時候一定要看要執行方向,通常會線上路標誌旁邊寫著xx,xx方向,如果自己去的是比較小的站而沒有寫,最好提前看一下線路圖進行確認,不要等到下到站臺再去看。如果是鐵道在中央,站臺在兩側的佈局(如下下圖),這樣可就要遭殃了。
地鐵站裡時刻表隨處可見,不過到現場再看其實也沒什麼太大幫助了。
下面說一下地鐵上。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日本的地鐵是不能吃喝的,這是有明文規定的,雖然我也看到 過有人喝過水,不過非常罕見,吃東西的更是沒有。優先席問題和公交車是一樣的,JR和地鐵上會有女性車廂和優先席,前者通常是特定時間特定路程內女性專用的,在那段時間外,所有人都能乘坐;優先席則是有(規定的)人則讓,沒有則坐。主要是優先席上有老弱病殘的時候,應該把手機關上,這一點相信很多人已經聽說過了。
另外我感覺日本地鐵的加速和減速更為迅速,車裡人又比較多,所以一定要找個抓手站穩了。有的地方比如大阪,抓手的高度不一致甚至還是上下可以活動的。如果有行李的話,一定要看住了,不要讓行李亂跑亂撞。地鐵車廂之間有兩扇門隔離,但是可以過去,只需要推開就可以了,它們會自動關上。
日本地鐵有的沒有電子屏,有的只有簡單的滾動屏,有的有比較完善的二維畫面,前兩者乘坐的時候,最好小心點別坐過站了,勤著聽聽廣播或者看看門外到了哪一站。有二維電子屏的要好好利用一下,有時候會有到站後車上各門和最近出口的關係,如果明確自己要去哪裡,可以提前移動到那個車門。
此外,地鐵裡沒有GPS訊號,想定位自己的位置可能不太容易,最好還是盯著點周圍的指示牌。
交通票券問題。日本有很多這個券那個券,分時/分地,非常複雜,其實很多是給當地人用的,能省下一點錢。我沒有把精力用在研究這些票上。對於我來說,一張suica,也就是西瓜卡可以搞定一切地鐵和JR了,新幹線只是怕沒地方提前去訂了一下。suica、icoca等各JR地方的交通卡早已能夠全國通用,巴士、地鐵,甚至很多便利店和售賣機都可以用,可以省下很多事情。交通卡去地鐵站裡找這樣的機器,有中文模式,按照指示操作即可。有時候會看到一排機器都是黑屏,其實那是省電模式,走進了會自動顯示。如果要充值,把卡塞進左邊的槽裡,錢塞進右邊的,按指示操作即可,十分方便。新幹線和JR其他車次也有自動售票機,程式都比較簡單,如果不放心的話,也可以像我一樣找人工服務。
售票機上面通常會有本站到其他站的票價,如果擔心錢不夠的話,可以據此充一些,一般情況下是用不上的。
進出站的刷卡機可能有些令人費解,從遠處看,它們的擋板通常是開著的,這是為了增加效率——通常情況下不會有人不刷卡。如果偵測到沒有刷卡/投票而進入,那麼擋板會自動關閉並報警。(這裡找個日劇裡的圖好了)
大城市的交通站人很多,秩序是保障效率的最佳手段,我們作為旅行者,沒必要過多點評,但是自己做好也能遵守以下,免得給自己和他人造成麻煩。電梯、樓梯靠左靠右的問題,我到現在也沒太搞明白。東京基本是靠左,少數時候靠右(比如下面這個六本木站),可一去大阪,又都反過來了。所以無論左右,別人怎麼站咱們就怎麼站。先下後上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好像國人還是喜歡往前探著身子等著衝進去,其實門開的時間完全足夠,沒有必要這樣,而且門口還有工作人員關註上車情況,在關門前會吹哨/用對講機報告。特別是換乘車站,停幾分鐘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車裡人特別多沒法往裡移動,自己在下一站卻不下車,我也建議像日本人一樣,到站自己先下車,站到上車的隊伍中,為後面下車的人留出空間,接著再跟隨上車的隊伍上車。如果還是有空間而自己不著急下車,那麼最好往車廂中間移動一下。交通工具上,一般比較安靜,如果聽見比較明顯的聲音,很多情況下都是遊客發出的。我認為沒有必要閉口不言,但是如果壓低一點聲音還是好的,因為很多人在利用車上的時間看書或者背單詞。
最後再丟幾張圖。
見聞
這次我去日本,本來打算每天同步寫遊記,但因為白天走的時間太長,晚上沒什麼時間寫了。照片可以幫助回憶一部分內容,但只能是視覺化的,剩下的即時的見聞、感想,我決定用手機記下來,回國以後再整理。我的記錄沒有分具體的時間,只是大概按照城市分的,所以權當是一個描述整體的內容吧。
有關日本和日本人的故事,在平時的生活中、書刊中很多見,而在自己的國家待的時間長了,也很容易在出國的時候進行對比。這裡我僅僅記述一下我在日本的一些見聞和感想,不涉及到太多具體的故事,也不涉及到更深層次的評論,希望能夠作為自己在日本的筆記。如果能讓大家對日本有一點了解,當然是更好的。
既然要討論整體,就要明確整體的範圍是什麼。我這次去的地方,基本都是大城市的中心區,所以其實以此來代表整個日本,也是不恰當的。但是為了闡述方便,我也就都簡稱為「日本」「日本人」了,希望大家能理解。
如果從我去的這幾個城市的整體上來講,也是有不少共同點的。各種路面、欄桿、桌面都非常乾淨。
人確實多,但是秩序井然,比如典型的上下電梯,候車,過馬路等。
這幾個大城市的外國人非常多,走幾十米就能看見幾個。
日本上下班時,上班族的白襯衫和學生的校服組成一條亮麗的風景線,讓人覺得這個城市很有序。中國好像這樣的現象不多。不得不吐槽一下我國的校服,我認為穿在祖國未來身上的校服也是國家軟實力的一種象徵。反正我是畢業了,校服怎麼變咱們就拭目以待吧。說到學校,我八點多在地鐵裡經常看到學生,這說明他們最早也只能9點上課;聯想到美國的大學也基本這個點開始上課,不得不感嘆一下天朝的孩子還真是勤奮呢。
傳說中的高階馬桶,在日本已經非常普及了,藉此也可以剩下不少木材。
我這次沒在日本坐計程車,也沒在上文中提到。計程車起步價四五百,後面一公里三百多,一般的遊客去日本旅遊最好不要把它當作日常的交通工具。不過體驗一把也是可以的,他們的計程車很多都是老頭開,車停下以後後門會自動開啟迎客,很有意思。
地鐵站裡經常有存包的地方,當然是要花上幾百的,如果懶得拿可以考慮一下。
不少樓梯都有黑色的防滑條。有一天我很好奇,為什麼外面下雨地鐵站裡一點都不溼,後來發現,進出口處的樓梯兩側都有排水槽,到達站內後流入下水道。槽寬不到十釐米,但是應付小雨足夠了,大雨有專門的防汛裝置裝在箱子裡。根據北京這幾年下雨地鐵老出毛病這種事情來看,這點小工程或許可以效仿一下。
東京騎車的人很少,關西多一些,但很多都是共享的,像京都還有些人騎摩托。自行車上有手電,晚上可以照亮一點路。據我觀察日本好像沒有輔路一說,自行車道是設定在人行道上的,雖說是「步行者優先」,但我覺得走路的時候還是小心點為好。
日本人如果是一個人在街上走的話,通常非常安靜,不少人還帶著耳機;如果和同事、同學走在一起,不時會聊兩句。上下班時候的街道、地鐵裡都比較安靜,晚上的鬧市區稍微嘈雜一些。令我出乎意外的事,飯館裡日本人討論的聲音非常大,吃飯的時候很少有人盯著自己的手機,基本都在和身邊的人聊天。地鐵裡也是,看手機的沒有那麼多,好多人喜歡看豎版的小書,也有人抓緊時間打盹。早飯的時候,上了點年紀的人會看報,其他不少人都盯著餐廳裡的電視,看手機的人不多。日本人也喜歡鍛鍊,在皇居和大阪城附近這種有樹有水的地方,不少日本人都在跑步。
有關排隊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還是習慣,從小是否有環境其實是最關鍵的,和自己本身的「覺悟」關係不大。日本較寬的扶梯上都是兩列,一列站一列走,其實誰也沒耽誤。地鐵到站開門,站臺上的人第一反應是向兩側分散,而不是伸著腦袋往裡鑽。一個過目不忘的現象是,如果站在車門處的人下一站不下車而自己又無法移動到後面,車門開啟以後會下車排進上車的隊伍裡重新上車,在北京我一次也沒有見過。車讓人這件事,其實在歐美早就不是什麼事了,在日本也是,只要看到路口有人,車輛都會提前停車;如果道路狹窄看不到路口情況,車輛會以特別慢的速度行駛到停止讓行線(寫有「止まれ」)停止,即使沒有人經過。
當然,像大家耳熟能詳的澀谷、新宿、銀座、心齋橋這樣的樞紐部位的大路口,人們是非常遵守紅綠燈的,包括外賣小哥,因此日本車輛行駛得其實更為迅速順暢,因為他們不要為了避讓道路上不時出現的行人和摩托而減速。最後來看,無論是行人還是車輛,誰都沒有吃虧。當然,最為旅客不要忘記好好體驗一下大遷徙般的過馬路場景。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說日本人完全不闖紅燈這也是片面的。我在很多小的路口都看到上班族一兩個人很快得跑過去。而在神戶,因為車比較少,七八個人同時闖也是有的。但是據我觀察,他們過馬路之前都先確認很長的距離都沒有車以後再走,畢竟自己是沒有理由的一方。我上面說了,正是因為普遍「遵守紅綠燈」所以車輛該開的時候開得很快,如果這時候來車卻依然硬闖,造成事故不說,即使「成功」了闖紅燈本身也沒佔到便宜。
有很多小路會匯入主幹道,日本司機通常都是等主幹道那一端變燈了才進入,而不會直接就開進去。
在街上走的話,市井氣息重的人很少,人們要麼是低頭疾走忙於公事,要麼和旁邊的有人聊天。我看到好多日本女性,走路走得特別快,我估計得有7千米每小時,可能已經成為習慣了。日本人穿戴一般都很整齊,清潔工和公園裡的園丁的裝束從遠處看是完全看不見髒的地方的,就連有一次在路上看見一輛垃圾車,也非常乾淨。
日本人去自己的博物館也很多,但是他們並不愛照相,而是比較認真地在看展示牌的內容。我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還見過一行人,其中有一個老太太看來對日本歷史比較瞭解,給旁邊的人講得很帶勁。博物館裡經常看到老師帶著學生講解參觀,也有很多小孩自己拿本子寫寫畫畫,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也幹過類似的事情。
有一天我去秋葉原的書店,我覺得或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漫畫、雜誌、寫真之類的書櫃前人很多,技術類的就很少。我自己是軍迷,軍事類之前人也比較少,有的一般也就是翻翻畫冊,結合我通常看到的日本人喜歡看漫畫,我覺得工作之餘他們也沒什麼太多精力再去鼓搗別的事情了。不過話說回來,由於日本人在戰爭年代的記錄做得非常細緻,所以戰後出版的學術著作和博物館裡的講解內容都非常多,是研究相關歷史的良好資料。
日本人很神奇的地方在於,四處都是自動售賣機,但我基本沒見到過人在路上喝水吃東西,當然路上本來也沒什麼垃圾桶。說到吃喝,前面提到過,博物館裡是不讓吃喝的,但並不打算渴死你餓死你,有很多寬敞的休息室遍佈四處,在那裡面是隨意的。
眾所周知日本原則上是靠左行的,汽車的駕駛席在右側。但如前所述,人們的站位相當不固定,令旅客一頭霧水,所以最好看現場的標識。
日本的橋和中國大不同,可能是考慮到防震的緣故,橋面下面都有網格狀的鋼鐵結構(是外部的,不是內部的鋼筋),顯得非常堅固。
日本天上的直升機非常多,我這次至少見到十幾架,還包括軍用的。它們的直升機運用到各個領域,包括軍用、警用、消防、救護等等。
在日本經常聽到匪警、火警、急救車輛的警報聲,在東京一晚回到旅館睡下後竟然聽到三次,我也不清楚具體原因。朋友說可能是在演習,但我認為這成本太高了,因為後來我在路上真的遇到了救護車,旁邊的車輛行人都是極力避讓,想必這樣一次「演習」會給交通造成不小壓力。
日本的建築工地很有意思,沙土堆或者未成的工事是用藍色的步蓋起來的(中國是綠色),但是上面有固定用的裝置,蓋得整整齊齊,像帳篷一樣。高層的未完成工事外面會有黑色的網包起來。大型工程外面都有板子隔離起來,板子是白色的(中國通常是藍色的),但是板子非常乾淨光滑。再小的施工專案,比如路邊上澆花這種,也會用標誌桶圈一圈,有一個工人會拿著指揮棒指揮行人過往,有的還會對行人鞠躬。四處都有寫著「安全第一」的布,看來貫徹得不錯。
中央城區高樓林立,雖不及紐約那般,但這種「壓抑感」在中國的城市中是很少見的。從東京、大阪和神戶的觀景高樓望去,都能看見幾叢高樓。
如果將物價都折算成人民幣,餐飲和生活消費還是比國內貴不少的,但是相對於日本的人均收入,應該反而更低。不過大多數博物館的票價,即使以國內的物價水平來看,也是非常便宜的——一般的博物館不過幾百日元,也就是不到60塊,考慮其內容的豐富詳實,這個價格絕對是超值。當然,如果再考慮到日本的收入水平,我覺得這跟免費也差不多。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各種博物館裡日本人都不佔少數。
總結一下,儘管在更高層面來講,用網上的話來說,日本可能變得「平成」了一些,但是日本社會相比還是傳統一些,但也在有序地運作。日本非常重視環保,對於旅行者是個福音,因為照片很有可能不需要後期了。與此同時,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5年大阪世博會(這兩地之前都分別舉辦過奧運會和世博會),宣傳海報隨處可見,也在讓這個國家快馬加鞭,我想有機會到此一遊者,必有如此之體會。至於幾個城市之間的差別,我在後面的遊記部分會加以說明。
東京—氣派又不失底蘊的中心
第一次去日本不去東京,我還沒有這種魄力。去東京,可以說是跟風,不過確實要承認,東京匯聚了全國的很多精華,從而作為國家的門面;同時留存著自己的傳統,洋溢著獨樹一幟的風采。和其他城市比起來,東京更能體現當代日本的風貌,令人期待。
7月23日
中午,飛機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經過大約兩個小時的飛行以後,開始進入日本的領空。由於之前研究軍事,又用谷歌地圖做了很多功課,所以對日本的地理有一定的瞭解,在飛機上,我就開始辨別底下是什麼地方了,也算給旅途增加點趣味。如圖,這個弧形的半島是很特別的,它將美保灣(下方海域)和內部的中海相隔開。半島的西側(畫面東側,靠近被植被覆蓋的山脈)是鏡港市,東側和陸地接壤的地方是米子市,它們都位於鳥取縣的西部。雖然很不出名,但可以算作從天上看的日本的門戶了。
這也是米子市,中間的河流是日野川。
接下來飛過一大片上去,前面突然出現大片的城市,我看這規模,絕對應該是一個「一二線」的城市。定睛一看,看到兩片方形綠地,就確定是京都了。兩片方形綠地也是京都的著名景點。那條最明顯的河流,顯然就是鴨川了。東部(畫面左側)隔著一條山脈裡的城市,正是可以看鹿的奈良。
緊接著又是一片山,然後是一片水域。通過水域一端匯成河流,可以判斷這是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從我這裡看,只能看到湖的南部一小部分。湖的東側(畫面左側)的陸地是滋賀縣。湖的西側可以看到一條像蛇一樣蜿蜒的路,那是湖西線的軌道。畫面上方有幾座橋,其中從上數第三座是東海道新幹線的橋,日後我會從這裡經過;從下面書第二、三座離的很近,那是東海道本線的鐵路橋。
這是伊賀市極其附近,可以看到周圍山上有很多看著不太舒服的線條,那都是高爾夫球場。
又一片大的水域,是進入了名古屋市南部的伊勢灣。畫面中是鬆阪市附近。
這是渥美灣南部田原市最西部地區,那些密密麻麻的方格子其實全都是田地。
不用多想,這肯定是孤懸海外的中部國際空港了,是去名古屋最近的國際機場。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只能看到海,最後再次看到陸地的時候,已經是飛機在房總半島附近向西北轉向,準備降落在羽田機場的時候了。
飛機安全降落在羽田國際機場。
一下飛機,第一件事就是想著去那個坑爹的旅館。在機場裡面,我們很容易找到了交通卡的售票機,而後面就是各種巴士和地鐵的入口。售票機處有會英文的工作人員負責講解。我買了一張引有單軌列車字樣的suica,但經過詢問確定這和普通的suica是完全一樣的,通用全國的交通。
接下來我們按照東京單軌列車-濱鬆町-JR山手線-新橋-銀座線-銀座的程式,初體驗了一把東京的地鐵。很明顯,機場過來的列車人不多,而到了銀座線,人是不少。從地鐵鑽出來,終於看到了傳說中日本城市的樣子,我們所在的地方,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繁華。晚上經酒店老闆推薦去了一家叫大上海的中餐館,老闆娘和服務員都會中文,價格還挺實惠的。飯後光臨了一下711,對當地物價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7月24日
這是正式旅遊的第一天,早上起得比較早,七點就出門了。一出門就看到了飛馳的車流,和烏央烏央過馬路的上班族們。
接著我們走向第一個目的地,日本橋。日本橋是一座交通橋,也是地鐵的一站。雖然作為一個景點來說有點勉強,畢竟就是一座橋,但是對我來說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2012年,由阿部寬,寬叔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麒麟之翼》上映,新垣結衣可以算作女主角。劇的內容和日本橋其實沒什麼關係,但是很多關鍵的事件都發生在橋上。我記得我在看電影的時候聽說,橋上的麒麟雕塑揹負兩翼,象徵著日本戰後的騰飛。親自觀看以後,橋的中央兩側果有兩座麒麟燈塔,旁側還各有兩座小型的燈架。看著橋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車流,這種景象確實引人思考啊。
橋的上方有兩座大橋,兩橋之間理由另一個燈架,上寫道路元標地點。開始我不甚理解,後來在橋北的一個叫元標之廣場的迷你公園裡發現了答案。計算日本城市之間的距離,事實上是從每個城市的這個元標處開始的。
下一站就是皇居了。路上看到了前述的建築工地、環衛工人、鋼架橋,還有澀澤榮一的雕像。他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是著名的實業家,對日本眾多產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皇居(重點),顧名思義,曾經是天皇的居所。事實上今日皇居開放部分,也不過是外圍的一些區域罷了。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日本大城市的大型建築都受到過二戰戰火的波及,有的直接被摧毀而後重建。對於皇居來說,美軍是禁止轟炸的。但是二戰時候的炸彈可是沒有準頭,所以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於1968年重建。
先來看一下遊覽區的概貌。總體上就是兩大區域本丸和二之丸。城被斷續的護城河包圍起來,稱為「濠」。我們從東側的大手門進入。注意,園內是不能飛無人機的哦。入園的時候有兩個警察負責安檢,水一水也就過去了。
進入後會有一個小屋,但不是售票處,叫管理事務所。裡面的人會給你一個如下的小牌子,只要別弄丟了,出去的時候還給他們,就相當於是免費參觀的憑證。
進入公園裡,會有更加詳細的導覽圖。原本我以為是皇居的特點,後來發現很多日本的公園裡,都會有或詳細,或粗淺的園內植物介紹。當然皇居作為日本的門面,介紹得十分詳細,好像植物園一樣。對植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好好體會一下。
進入以後右手邊有一個三之丸尚藏館,裡面其實都是近代以來日本天皇的記錄,有各種形式,照片、文字、書畫等等,但是內部不讓照相。事實上明治維新初年,日本國內也是百廢待興,天皇活得也沒有多滋潤,但是王者的姿態還是要擺出來的。
下面是路邊的一個房子叫同心番所,所謂的番所在日本古城裡隨處可見,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哨戒所,當時就是保護天皇的武士駐紮的地方。
到了一片空地以後是百人番所,顧名思義,是由四個百二十人組輪流駐紮,拱衛皇城。
現代化大樓下的皇城,是不是很能體現日本城建的特點呢?
接下來我們先往二之丸前進,在裡面轉了一圈。如前所述,路面平整乾淨,道旁的灌木修建得整整齊齊。路邊有秋之七草、新雜木林、菖蒲田等植物叢生地,旁邊都有學術性質的講解牌。園子中部是二之丸庭院和其中的二之丸池,是江戶時代修造、戰後重建的。池水上都是厚厚的藻類,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為之。
旁邊有一個茶屋,感覺沒什麼好說的。
下面是一片「都道府縣之木」,相當於把日本各最高階行政單位的樹種到一塊去了,很有意思。有的地方好像不只有一種。好像銀杏、松樹和楓樹多一些,其他的我也看不懂了。
日本的古城城牆看起來很粗糙,都是大石塊堆起來的,其實是很有講究的。有牌子專門講解其結構和後來的工程修復過程。
轉彎一圈回到剛才的空地,百人番所的對面是大番所,作用一樣。至此,現存至今的三個番所已經集齊了。
接下來前往本丸。我先到了東側的展望臺去看了看,發現實在是太矮了,視野並不是很好,但景色還可以。腳下的池水就是白鳥濠。
南側有一個野草之島,再往南是富士見櫓,櫓這是古日本的防禦設施。富士見櫓在1657年被燒了,很多幕府將軍在上面看過附近的景色和煙火。富士見櫓受到過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波及,後來在六十年代進行過修理。
本丸中央的果樹古品種園,再次進入植物園模式。幾篇草坪的草被剪得很短,看起來像平整的地毯一樣。
西側的富士見多聞,防禦用的長屋叫多聞。遭遇和富士見櫓差不多。內部可以透過窗戶向西看,但是進屋要脫鞋。
往北走是一個叫石室的地方,當然和成都的那個石室應該沒什麼關係。這裡是防火用的避難場所。
西北側的竹林、櫻之島繼續植物園模式。
本丸大草坪以北,是一片空地。
北側的天守臺,是一個比展望臺還要坑人的觀景臺,它在歷史上被建了三次。上去以後本身臺子就矮,視野就不怎麼樣,四周都有牆,體驗更不怎麼樣。於是我還是趕快下來了。
東側有一些宮內的娛樂場所,外面來看裝飾得不錯,可惜不能進入。
到這裡就參觀得差不多了,我們還了小牌子,從背面的北桔橋門出去了。門外的崗哨上貼著招聘書,是招募皇宮護衛官的,上面寫著「保護皇室,使命在心」。
接下來我特別去朝拜了一下北邊的武道館,這是因為新垣結衣曾經在裡面唱過歌,很多來日本的她的粉絲都會去看看。曾經給我建議的一個大佬去的時候,場館沒有開門,我打算碰碰運氣,不開的話,看看外觀也是好的。
在前往的過程中,首先會經過一片綠地,叫做北之丸公園,公園裡有很多老年人在長凳上休息、看報。在公園的盡頭,我已經看到了一些練劍的孩子,或許武道館在辦什麼活動。
果然不出所料,紅底金字的館牌下,赫然寫著第53回 全國道場少年劍道大會。走近一看,攝影師們在給參賽的孩子拍照,場面十分熱鬧。門口附近,又是發放介紹資料的,又是問詢處,又是賣東西的,人頭攢動。我在門口瞧了半天,也沒有看到售票處或者門衛之類的,於是斗膽和朋友走了進去,果然是隨便進出的。
場館中間是一個比賽場地,場地的牆壁外的一圈是過道。牆壁上每個方向都有很多門。我們直接挑最近的門就進去了,裡面果然在進行著比賽。中心的場地分塊進行比賽,裡面擠滿了隊員、裁判、志願者、教練等等。周圍看臺前掛滿了助威和贊助的旗子,也有很多攝像機。看臺上座率不低,家長和孩子們要麼在認真觀戰,要麼在熱烈討論。
回到過道里,也全都是人。可以看到有很多賣紀念品的攤位,還有很多家長忙著跟孩子合影。牆上不時出現「力戰奮鬥」「勇氣」「道」等字樣,將這些概念深入參賽者的心裡。
回到門口處,看到了《武道憲章》和每一屆武道大賽的優勝者。
如我之前在新垣結衣吧裡所言,武道館或許是一個人們實現夢想的地方。
事實上,場館邊上依然在施工,只是場館本身已經恢復使用了。
回到北桔橋門附近以後,原本的計劃是從竹橋地鐵站換乘一次前往市谷站,出站以後向東走到達自衛隊總部大門前照張相,這一天,然後晚上再去東京塔,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九段下換乘的時候,發現站內有靖國神社的出口,我本來打算去大門前看看,就和朋友出去了。出地鐵以後在馬路對面先看到的是一個叫昭和館的地方,名字就很昭和。走過去一看,好像是在施工,轉了一圈也沒找到門,只能掃興地離開了。
跟朋友商量了一會後,決定還是斗膽去一趟靖國神社(重點),估摸著不作出什麼過激的行為,問題也不大。往前走了走,路邊有一個很高大但是不起眼的鳥居,離近一看,附近基本寫的都是靖國神社,心想就該是這裡了。門口的地方寫到,平成31年,應該就是明年,是創立150年。說到年號,前些日子現在的天皇要生前退位一事炒得沸沸揚揚,平成31年應該也是現任的最後一年了吧。
150年的牌子下面是導覽圖,我仔細一看,發現不簡單。靖國神社是眾所周知,遊就館的話,是軍事書刊裡常提到的地方,裡面有很多有關戰爭的內容。但我還是第一次知道,遊就館就在靖國神社裡。於是我就就跟朋友說,我可能得進去看看,要不白來了,他勸我還是小心一點。
於是小心地往裡走,開始是一個大道,中央是一尊銅像,走近一看人名叫做大村益次郎。他是日本的軍事改革家,為倒幕創軍貢獻頗大,據說也被葬在靖國神社裡。
再經過一些無關痛癢的洗手的地方和第二鳥居,就來到了所謂的神門,門上有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紋章。瞭解舊日本海軍的朋友應該清楚,他們的主力艦的船頭都有這東西。
神門處往裡看,已經能夠看到所謂的拜店了。國內新聞裡常出現的也就是它了,所以我們頓覺氣氛緊張了起來。拜店門前有塊布,布上面印著四朵不知道是黑色還是深藍色邊緣的菊花紋樣,有一點人在參拜。這時候我看到,那群人旁邊還站著一個保安一樣的人,令我覺得非常危險,我也就沒再往裡走。裡面還有本殿等。另外我也看過網上的圖片,拋開政治問題,我本身對所有的廟啊、佛啊都不感興趣,所以看了兩眼趕快走了。
向右拐,經過參集殿後,再往前就到了遊就館,這讓我稍稍鬆了口氣。館口放著不少「文物」,包括他們神風特攻隊人員的塑像、早年的青銅大炮、二戰時期的海防艦紀念碑、據說是給日本戰犯翻案的美國人的碑、母之像、一些戰爭遺物、贊助者紀念碑、「鳩魂塔」、「我沒馬慰靈」碑、「軍犬慰靈像」等等和戰爭有關的東西。
館門外有導覽圖,大致的內容也都在上面了,最短的路線也有60分鐘,我想原定的計劃或許也就無法執行了。但考慮到遊就館的重要意義,我還是打算認真參觀。
館分新老館,入口處是玻璃牆的新館,開始的地方進去是免費的。進入後有知名的零式戰鬥機,這裡是零戰52型,也是二戰末期的型號了。資料表明是三菱重工名古屋大江工廠於1944年末製造的。飛機被仔細保養,表面細節還原得很好。旁邊有一些介紹資料和原來飛機上的部件。
後面是一節火車頭,叫泰緬鐵道C56型31號機關車,當然也是日本侵略中南半島的時候鐵路上跑的火車。日本人當時修這條鐵路費了不少事,當然出力的很多都是當地老百姓。
火車旁邊是兩門陸軍跑,分別是八九式十五釐米加農炮和九六式十五釐米榴彈炮。日本兵器用年來命名,他們的年通常指神武紀年四位數的最後兩位。這兩門火炮都跟太平洋戰爭有關。
免費部分就到此為止了,旁邊有個紀念品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有全日本的那種象徵性的紀念品,比如葛飾北齋畫作的小玩意,當然主要的還是和軍政有關的內容。我看了看,不少事名社出的書,資料性很強,隨手買了幾本。當時還因為詢問買書能不能待會頗廢了一番功夫。旁邊有很多現在自衛隊的產品,尤其是一堆吃的,各種海軍咖哩和賑災罐頭,自衛隊這生意做得也是可以。
糾結了一會,和朋友商量了一下,最後他離開回銀座那邊去了,我決定還是買票好好看看。買票是自動售票機,成人1000日元。
一樓有一個幕末的建立展。明治維新就像中國的新中國建立一樣,在國家的四處都以各種方式紀念、講述,搭上各種所謂的紀念日,一再向國民宣傳。內部就是日本博物館的經典模式了,日英、圖文對照的展板組成主要的展覽序列,各種文物圍繞周圍。和中國差不多,這裡說的也從最著名的的黑船來航開始講起,一路說明日本是怎麼奮起的,從倒幕到吳晨戰爭,描述了近代日本創立初期各種勢力混雜方向卻始終堅定的圖景。所謂的文物不少都是他們的變革家、軍事家、政治家的手跡和遺物。
出來以後我想著怎麼去二樓,是不是要再買票。一問售票處發現不會英語,瞪了半天眼終於聽懂了チケット(ticket)這個詞,加上手勢才知道是從旁邊的檢票機直接去二樓就可以了。
剛上來就看見寫著不讓照相,我當然也就只能乖乖地把相機蓋子蓋上了。向裡走先是兩個不小的放映廳,裡面也沒什麼人,播一些他們的戰爭資料片,我看了看都是爛大街的內容就離開了。
接著按順序參觀展示室。整體來說,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從黑船來航以後把日本的軍事、政治、地理、歷史的內容串講一遍。我估計日本小孩要是考歷史之前來這好好看看,會提不少分。
基本上是按照這麼一個順序,近代國家建立、甲午戰爭(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日露戰爭)、一戰、二戰,中間穿插著日本自己和周圍幾個鄰國的政治波動,比如中國的辛亥革命、共產黨建立,朝鮮滿洲等等。
其中重點放在一戰以後到二戰結束這個部分,兩層樓估計得有一層半在講他們為什麼打,怎麼打的。比如一戰以後其實矛盾並沒有消除。華盛頓海軍條約、倫敦海軍條約都讓日本吃了虧,這至少是讓日本窮兵黷武的一個因素。另外,館裡著重強調日本缺乏資源這個問題,這就可以作為日後擴張的一個理由。涉及到中國的,確實在說是中國挑起的事端,這種話當然看看也就好了。滿洲的事情他們說是中國要取回外國在中國的利益,威脅日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日本人要反擊一下。這種東西遊客估計就沒什麼人看,也不是這個館的價值所在。重要的還是各種詳細的地圖和資料,作為歷史課本/歷史讀物的一個補充是不錯的。
到了太平洋戰爭,一是這場戰爭是本館最後一個重點,當年的記載也最為完備;而是此戰本身耗時良久,而且日本是舉全國之力參加,所以也有必要大書特書。和其他戰爭僅僅介紹大致概況和過程不同,太平洋戰爭每每一次戰役都有單獨的展示牌和地圖,旁邊全都是當年的照片、報紙、書稿、遺物等等。資料將戰爭分為三個階段:進攻作戰、攻防的轉換點和守勢作戰。守勢作戰最後還包括本土防衛作戰,也基本客觀地刻畫了整個戰爭的圖景。最後有日本內閣討論投降事宜的資料,裡面說很多人主張有條件投降,但是後來天皇考慮到死的人太多了,政府對不起人民,應在維持國體的條件下趕快考慮終結戰爭。
戰後還有一點內容,基本就是獨立浪潮、聯合國、日美關係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所謂的室內展廳和有玻璃頂的大展示室交界的地方,有很多木質的和一般塑料的艦船模型,我也藉此機會複習了一下功課。最後是他們的紀念場所,我數了一下大概有小一萬個陣亡官兵的遺照,展廳中間有人的介紹和一些官員的手跡、遺物等。有關戰爭資料的問題,我覺得從我小時候關注軍事開始就很火。戰爭記載是一個國家技術的體現,但更是對戰爭態度的體現。詳細的記載,是研究歷史的最佳資料。
接著有一個寫留言的地方,有不少中國人,還有包括「呵呵」這樣的留言。日本人的留言著重在「引人深思」「令人感動」上,看來所謂的「軍國主義宣傳」做的不錯。但是估計這些人一出門就要因天大的工作學習壓力把什麼有「英靈」云云忘到九霄雲外了吧。最後一個小型展館裡是一個日本水下攝影師的個人展,他專門到太平洋四處的水下去拍舊日本海軍沉沒的船隻。
走到充滿光線的玻璃展廳裡,我終於可以使用單反了。很多雜誌上的圖片,基本都是在這裡拍的。不大的一個館裡,天上地下,塞滿了武器、物件和資料牌。其中比較重點的包括二戰末期的「櫻花」載人自殺飛彈,大和號的1:200模型及,聲名遠播的九三式氧氣魚雷,鎮館之寶、貫穿半個展館的「迴天」自殺魚雷、同為鎮館之寶的「彗星」型艦載轟炸機、九七式中型坦克、各種陸軍炮、各種艦船模型等。讓我著實過了一把癮。遊就館設計得挺狡猾的,對於海外來客來說,其實喜歡飛機大炮的小朋友和對軍事感興趣的大朋友都可以看看大展示室,但是買票之後必須先經過充滿各種資料的其他展覽室,可能會讓人有些頭疼。
出來以後,時間不早了,我就直接從南門離開了。
出門以後,離天黑還有一段距離,我打算直接走去防衛省。我和朋友重新回合以後步行到了那裡,光線也還好,拍出來的照片還算滿意。防衛省當然就是日本的國防機構。新垣結衣主演的《飛翔情報室》中作為航空自衛對宣傳室坐在地的防衛省總部大門也是頻頻出境。
一天的主要行程就結束了,經過皇居附近最後返回銀座。皇居的護城河裡有兩隻天鵝,在綠水高樓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別緻。皇居附近的大手町站,也就是那個擁有三十多個出口的地鐵站,我在裡面走了好久。一次沒注意車廂和站臺間的縫隙踩空了,雖然腿腫了,但是還能走,也算是幸運。以後每次上地鐵都低頭看著,於是也有了不同地鐵臺車間距差別很大的結論。晚上在那家叫大上海的中餐廳解決。
7月25日
這天預計去的地方會不少,所以起得比較早,七點已經出門了。七點鐘的銀座,人還不是特別多,特別是如上所說,基本沒有學生出現。早上吃早飯的時候出了點問題,我想直接用711的三明治解決,朋友非要去店裡吃。好在最後沒有耽誤太長時間。
接著馬上鑽地鐵,中間換乘一次前往東大前,直接去第一個點:東京大學。作為全日第一、全亞前幾名、世界前三十的東京大學,可以毫無爭議地說是日本的驕傲。其學術聲望和深厚底蘊自不必說,即使是日本的影視作品中,也經常出現東京大學的身影。可以說,東大像北大、清華一樣,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個象徵。
出車站向南走一段距離才會到達東大正門。出乎我的意料,正門的規模非常小,裝幀樸素,還有些舊。而且沒有明顯的地方寫著東京大學字樣。進入校園,沒有非常壓抑的感覺,四周茂密的林蔭讓人感覺深處街心公園。
門口進去是一片告示,上面有各種學生的活動,文科理科、娛樂藝術的都有。
直走的大道兩側,都是各個學院的教學樓,從外觀來看,頗具西式風格,看起來也是很有年頭了。
大道的盡頭是安田講堂,是東京大學的地標,可惜不讓進入。
接著我們從北面至東面繞過了安田講堂,路上進到工2號館裡看了一下,發現內部還是非常整潔的。
安田講堂南側的綠地裡有一些東大研究出來的儀器。旁邊依然是個各種告示。
接著在三四郎池以北的那條路向西走,在左手邊發現一尊銅像,是一個叫浜尾新的教育行政家,看起來為日本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四郎池西側有一個吸菸區,周圍拿塑料板簡單地圍起來,裡面有幾株植物。原本以為可能是理科院系做實驗用,但後來發現板子上貼著的告示是文學部發布的,令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綜合圖書館別館上面,是一個噴泉。
接下來我不畏蚊子的侵襲,隻身從西側潛入三四郎池,走了半天終於看到了池水。遠遠聽到有說笑聲。等繞道湖東側發現時一大群學生在拍照留念,想必是畢業生吧。
回到三四郎池西側,發現有一隊隊學生走過,有說有笑,由老師帶領著。根據他們的裝束,我估計是前來探訪的高中生,可能是什麼夏令營之類的。
南部是醫學部。
三四郎池東邊是一個運動場,應該叫本鄉,很多學生在運動。
校園裡還有很多外國人的銅像。
校園裡也有工事專案。
最後從最東端的池之端門出去,方便直接進入下一站:上野公園。
北京的大學裡,最有詩情畫意的可能也就數北清了。東大比起來,感覺滄桑很多,有許多無人看管的地面上長者雜草,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好多塑像的介紹牌子上的字已經沒有了!感覺更像是一個古樸的小城,呈現出一種有些奇怪的氣氛。
從門出來過一條馬路,緊鄰的就是上野公園。旅行前功課做得不足,我已開始以為上野公園就是個公園。最後發現,這是一大片旅遊區,裡面遍佈著全東京甚至全國最頂尖的博物館和景色,接下來要去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可以算作一個。
上野公園剛進去是幾片水域,水裡有錦鯉,人一靠近立刻圍過來,據朋友說還看見了烏龜。當然還少不了隨處可見的鴿子。水上有一些草叢,事實上是叫做Biotop浮島的人工生態圈,看起來生態保護得不錯。
臨近的的ボート池可以划船。
鵜之池和不忍池裡密集地開滿了荷花,接天蓮葉,心曠神怡。
兩池中間是個叫弁天堂的廟,旁邊有各種求籤的地方,還有好多紀念碑,看起來商業化比較嚴重了。
接著就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上野的櫻花爛漫」的那片區域了。可惜這隻會是四月份的場景,現在已經是濃蔭一片了。
參觀了一下五條天神社。裡面跟伏見稻荷有點像。
附近還有點佛啊、廟啊之類的。
小松宮彰仁親王銅像。他是維新後幾場戰爭的重要將領。
終於到了上野恩賜公園的樞紐區域,是一個大廣場,中間有很大的噴泉池。我仔細研究了附近的地圖和路標,才發現整個公園裡有十幾個正經的博物館,當然改變計劃肯定是來不及的,先撿國立博物館看吧。
東京國立博物館(重點),是全日本核心的藝術、建築博物館,內藏無數珍貴的文物,絕對有很大的參觀價值。
入口就在那個噴泉池馬路對面,依然有自動售票機,大人一般是1600日元。如果要想看特別展,還需要更多。
進入以後看到正面、右面、左面三座主要建築,看一下路牌,分別叫本館、東洋館和表慶館,我打算從東洋館開始參觀。所謂「東洋」,走近看英文就會明白,是亞洲的意思是,所以我想應該也會有不少中國的東西。
進入場館以後是一個大的休息室,有問詢處和商店。我沒有多管直接開始參觀,第一層是中國,第一個展覽是中國的佛像,牌子下面寫著不讓照相的作品不能照,不能使用閃光燈、腳架。換句話說還是有作品可以照的。由於是國家頂級博物館,所以展示說明的規格比較高,大部分的展示牌都是日英中韓四國語言的,而且有語音講解功能。對於這些佛像,我也並不是很瞭解,他們寫的出處基本就是中國,我估計也就是趁著兵荒馬亂的時候偷過去的。
第二層是亞洲西部,先是印度。印度的佛像。除了佛像之外還有各種古器物。
接著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風格就很不一樣了。
古埃及,木乃伊是少不了的。
中間有個大谷探險隊,我看和盜墓的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第三層、第四層開始講中國文人的書齋、陶瓷、墳墓、青銅器、染織,基本都是國內博物館也有的樣式。
值得一提的是,館裡隨處可見映像-文物背景處處介紹裝置,其實就是利用電子博物館手段,讓人更好地瞭解相關知識。
下一層是中國文明起源,其實就是先秦時期的各種文物。
中間有半層是體驗活動,有占卜遊戲之類的,我看幾個中國人玩得挺high。
第五層是中國繪畫、書法、漆工,對我來說終於有點意思了。
清代工藝單獨講,造型比較別緻,工藝精細,風格不同於往代。
後面開始朝鮮的各種文物展覽,同樣是石器、金屬器具、陶瓷、美術。
地上部分就差不多了,館內有免費wifi和直梯,走累了可以直接從五樓下去。那些不讓拍照的地方會有人看著,你要是照了的話,也就是提醒一句。
回到一層我才發現還有地下,地下是高棉雕刻、東南亞、印度細密畫和一個影院。
出來以後到商店買了點紀念品,裡面的書很多都是暢銷書,不過也有比較有學術價值的。我再次看到很多葛飾北齋的作品的紀念品,估摸著本館裡應該會有真跡了。
接著就該輪到本館了,本館裡主要是日本自己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一樓是類別展示,二樓是日本美術陳列。所謂類別,同樣還是那些型別,但是多了很多工藝細節的講解,雕刻、漆工、金屬、刀劍、陶瓷等等。
接著有個特集,以雕刻為主線。
歷史資料,現在展示的是甲州道中分間廷繪圖。
琉球文明。
近代美術。終於見到了神奈川衝浪裡,這可能是我之前唯一知道的日本近代繪畫。
又是體驗中心,宣傳教育小朋友專用。
大型的商店,裡面吃喝玩樂都有賣的。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二層的書櫃和通向二層的緩坡側壁裡,擺滿很多珍貴的著作,但是乏人問津。
接著上二樓。我走的順序有點奇怪,上來先到了一個特集展,講明治維新的。
日本美術的黎明期,講述當紅的繩文文明還有彌生和古墳時代。
佛教的興隆,講述佛教在日本的發展演變。
國寶室,所謂國寶指的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財。定期會選出來一些作品進行展示。
佛教美術,平安時代到室町時代佛教畫像。
宮廷美術,主要是文學相關的內容。包括《源氏物語》等著作。
禪與水墨畫,他們的水墨畫和宗教有很深的聯絡。
茶的美術,各種茶器。
武士的裝束,終於到了令人稍微振奮一點的地方了。有意思的是,廳外展牌把武士翻譯成了Military Elite(軍界精英,軍事精英),這種說法我還是頭一回聽說。如同展館所述,武士器具最看重的就是武器和防具了。
屏風與襖繪。襖就是指日式住宅的那種推拉門,聯想哆啦A夢裡大雄屋子的門就可以,襖繪就是畫在那種門上的畫。可惜我沒有拍清楚照片。
生活用具,主要是安土桃山-江戶時代。展示說道,16世紀中後葉到十九世紀開啟國門之間,國內局勢穩定,文化發展迅速,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也趨向多樣。
書畫的發展,時代同上。當時日本國內書畫形成各種流派,也呈現出百家爭鳴般的生機。
能劇和歌舞伎。後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能劇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存進了人物細化和道具發展。
浮世繪與衣裝,江戶時代。將廣為流傳的浮世繪畫到衣服上,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
接著是另一波明治150紀念書畫展。可以很明顯得看到西洋風格。
本館的參觀也就差不多了。經過一下午比較仔細的參觀,基本對日本各個時代的藝術風貌有了大致的瞭解。
出來以後我才知道,那個洋味濃重的表情館除了在某些特別展覽時作為展館外是不開放的,現在就是不開放的狀態,當然也就不用去了。
接著往裡走一段時間到了平成館,看起來很新,是專門負責講述日本考古的特別展的地方。剛進去就看見一個放繩文文明視訊的地方,很多日本人在認真觀看,有的還在記筆記。
我本以為整個館都是要額外買票的特別展,進去以後發現一樓是可以參觀的,於是就繼續參觀。開始的地方有一個2017年度新收藏品展。
接著就按照年代順序講述日本考古發現了。第一個時代是舊石器時代,當時還是冰河期,人們嘗試用石頭製作工具。
因為宣傳而紅得發紫的繩文時代,地鐵站裡、大街上四處都能看見海報。土器開始被運用,象徵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彌生時代,與大陸交流開始,農耕社會開始發展。
古墳時代,社會制度成熟,寶器出現。再後來鐵器出現。地方豪族崛起,倭風化發展。在該時代末期,接受了中國傳來的佛教文化。
特集,須惠器的發展。
著名的飛鳥和奈良時代,必然要和律令國家的開始聯絡在一起。
平安時代,佛教開始大幅度發展,滋養出信仰山嶽的流派。我自己在閱讀舊日本海軍起名原則相關資料的時候,其中以山為名的內容也總是提到當年很多僧侶是信山的。
鎌倉·室町時代。政權向武家過渡,禪宗被武家所接納。
最後一個展出的時代,安土桃山·江戶時代。
從平成館裡走出來,太陽已經西斜。在國內參觀類似博物館的時候,一是因為年齡小,二是不懂得珍惜機會,基本上是走馬觀花。現在在異國他鄉,反而感慨良多。所謂參觀,不可能總是感興趣,但是應該報以積極、學習的態度去面對,這樣必能有對於自己來說的最大收穫。類似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這種地方,展品都是一些文物,如果以一種浮躁之心觀之,必然覺得和其他地方也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細心檢視,就會有新的認識和發現。
原定的下一站是國立科學博物館,就在那個噴泉池的東邊。本來我就聽說該館在施工,今天一去發現確實。而且門口的施工團隊看起來還在做演示。所以儘管好像地下展廳還開門,我們還是拍了幾張外觀後就離開了。這個博物館和新垣結衣拍的劇也是有很深的淵源。當年當紅的《Legal High》兩季,所謂的法院其實就是這裡;另外15年的《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裡,也有過新垣結衣和岡田將生在館北鯨魚模型前的場景。即使只是略觀其表,也可算作是朝拜的一部分。以後有機會,可以來仔細參觀。
往公園的東側出口走,還會路過國立西洋美術館,可惜也沒有機會參觀了。在地鐵站曾經看到過海報,說裡面正在做「完美的身體」這個主題的展覽,看來可能就是古希臘的一些雕塑。到門的地方,已經能看見聳立雲天的東京天空樹了。
接著我們在上野的繁華區裡走了半天,路過了一個又一個飯館,發現都是人滿為患,最終終於找到一個烤肉店,人還算比較少。具體位置在上野御徒町中央大街上,店名「燒肉上野太昌園」。還好服務員還是聽得懂英文的,用餐體驗還不錯。旁邊的路口上有構造複雜的天橋,橋上人來人往,橋下車來車往,怎一個繁華了得。
酒足飯飽之後,搭上淺草線快馬加鞭趕往天空樹!
押上站出來,已經能清晰地看到鶴立雞群的天空樹的細節。去往天空樹,還要經過隅田川上的吾妻橋。由於天空樹太高,所以總是給人已經到腳下的錯覺,其實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東京天空樹(重點),又稱為東京晴空塔,但因為天空樹這個名字在大陸已經被註冊了,所以官方中文名是晴空塔,但我還是習慣按照其名直接翻譯(東京スカイツリー)為天空樹。其本身是作為新一代電波塔在12年竣工,當然考慮到其地標的特性,必然是有觀景臺對外開放的。高度為634米,僅次於迪拜塔位居世界第二。所以這種可以說是國家象徵的地方,是不可不來的。本塔較低的350米展望臺,已經高於東京塔整體的高度,考慮到450米的天望迴廊,可以說是除了飛行器外遊客能在日本國土上達到的最高高度了。
如此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建築,附屬設施也相當龐大,整個的塔基事實上是一個大型的建築,其中有商場和各種停車場。個人購票的話,是需要坐電梯前往四樓的東京晴空塔售票櫃檯處進行購買。
25日是週三,原則上是人比較少的時候,但是售票處已經需要稍微排一排隊了。到達350米展望臺的價格是2000日元,如果去450米,則是3000。不過可以在350米的地方再買票。我肯定是要去450的。上電梯以後,電梯是非常快的,大概以一秒十米(兩層)的速度,如果一直不調節耳壓,耳朵會有不適,不過一會就到了。
出電梯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屏風,名叫江戶一目圖屏風,擺放它意在和旁邊一張天空樹上看到的今日東京場景進行對比。
接下來就可以開開心心俯瞰東京夜景了。有的方向上有電子屏,觸控式螢幕幕可以放大觀看景物或觀看白天時的景觀。350米這一層有個咖啡廳。
有關景色,不得不說東京還是非常繁華的,特別是看了後面幾個城市的夜景後。這其中跟東京的發達當然有很大關係,不過同時也有前面出行一節提到的,大城市城中心主要以商業區為主,人們住在郊區這個原因,美國也類似。所以可以有非常密集的燈火。我記得從前看到過NASA釋出的燈光圖,東京灣附近一圈已經被髮白的光蓋住了,看不清細節。今日親眼觀看到夜景之璀璨,頓覺震撼。特別是僅僅7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焦土遍佈的廢墟,今昔對比,更令人深思。
350米觀景臺可以下到345米的一層,但是沒什麼東西,再下一層到350米,有景點的透視窗,可以向下看到塔身和下面的道路。
不過有一點非常可惡,就是玻璃窗會反射後面的電視啊、顯示屏之類的光,對拍照造成很大的影響。室內的展望臺普遍都有這個問題,只有大阪的兩個露天的得以避免。
看得差不多我就坐電梯上到天望迴廊。所謂迴廊,事實上在水平方向是一圈,豎直方向是從445米到450米,所以其實是一個螺旋形的路線。
可能是為了安全,450米的窗戶都用鋼條加固,下面還有欄桿,拍出來好照片就更難了。不過在這裡也有他們的特色,就是每個方向放一張白天的俯瞰圖,標註出一些重要的建築、山嶽、地區等等。看白天的照片更恐怖,房子挨房子,基本沒有任何的綠化,目力範圍內基本都是建築。
從售票處就看到的一個活動,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東西,可能是偶像代言之類的。
天空樹上有好多歪果仁自不必說,我還看到很多日本學生帶著美國的同齡人參觀,想當年我的中學也經常舉辦這種活動,但我沒怎麼參加過。後來我聽了聽,他們口語還是可以的,至少我聽得懂。
旁邊還有個不小的商店,買一些紀念品,同樣,這或許是日本最高的商店了。還有日本特色,在塔上寫明信片寄出去,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回到350米那一層,又看到有照相服務。他們日本的塔基本是這樣,人家有一個專門的帶閃光燈的相機,會給你拍一張,再用你的手機給你拍一張,這都是免費的;但是如果想要列印出來他給你拍的,就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額,天空樹是1300日元。(具體的圖片在前面的交流和參觀一節有)
上面差不多就是這樣,坐電梯返回4樓,看到了奧運會的吉祥物。
這是塔基處的商業街。
全世界高塔彙總,貌似忘了把迪拜塔算進去了。
我仔細看了底下這個建築的地圖,發現周圍還是有很多娛樂場所的,比如隅田水族館、郵政博物館、兒童溫泉等。我順便還去外面看了看,現場感受一下高度。回到塔內可以直接按照指引返回押上站。
今天差不多這樣,回來也很晚了,抓緊時間休息。
7月26日
這一天可以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原因在於前幾天由於對參觀時間估計不準,我有很多計劃裡的地方沒有去成,27號就離開東京了,再不抓緊時間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另外,朋友說要購物,我肯定是沒工夫的,所以自己開始全城跋涉。第一次來日本的第四天完全靠自己滿城轉悠,後來想想倒有些激動,不過當時沒什麼感覺,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地方沒去心情還是比較緊張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東京便利的交通其實一天差不多就搞明白了,自不自己沒什麼兩樣。
前一天決定,這一天除了原計劃外,最好加上重中之重的淺草寺和東京塔,兩個地標不去得話確實有些可惜。東京塔位置比較獨特,但是可以從西邊往銀座返的時候去一下,所以乾脆看夜景好了;淺草寺一個寺廟當然只能在白天看了,想了想前段時間馬蜂窩上查金閣寺蜂友建議早去的經歷,我打算起個大早以後直奔淺草,免得日上三竿以後照片裡都是腦袋。
不得不說,我們住的地方是簡陋了一點,但交通實在便利。早上五點多起來,吃過早飯,稍微走兩步進東銀座站直接到達淺草。正如前面的經驗部分所述,淺草站裡已經有大量的關於淺草寺和附近商店的情況,還有很多資料。因為知道去淺草很大一部分是要去寺廟的旅客,所以站臺直接指路到離淺草寺最近的地方,出去以後才6:30,街上只有稀疏的上班族。
走出車站門口的小巷,來到一個丁字路口,馬路對面就是淺草寺了,能夠直接看到的當然是著名的雷門。
淺草寺(重點)是東京最古老的寺廟,相傳因為一對兄弟在附近的隅田川(昨天晚上在天空樹看到的大河)裡發現了觀音像,於是修廟供奉。後來由於德川家康將其指定為幕府的朝拜地,該地逐漸繁榮。淺草區域也沒有躲過戰火,寺廟看起來都很新是因為都是戰後幾十年才修造的。
過了馬路,雷門就在頭上了。非常幸運,依然沒什麼人。雷門正面兩側是風神和雷神二將,鎮守淺草寺。在新垣結衣參演的《Legal High》裡,雷門也是一個場景,我在相同的角度拍了照。
從雷門往裡看,就是叫做仲見世的街巷,旁邊都是店鋪,很多都是賣人形燒的,我進去得太早了,絕大部分店鋪還沒有開門。
一直走下去就是寶藏門了。西邊有一個傳法院,東邊是久米平內堂。這個內堂後面還有一堆有些破敗的佛像。
穿過寶藏門,先往西面看,是五重塔,是不能進入的,但是非常壯觀。
淺草寺本寺,確給人一種莊重感。旁邊有很多求籤的場所。同樣,新垣結衣也在寺廟前的爐子拍過戲。
以上幾個建築的大致位置關係。
東邊的二天門,同樣供奉著兩尊神,是淺草寺區域的東出口。
二天門往裡稍微走兩步,可以看到一個叫淺草神社的地方。看起來像一個日本人平時做禮拜的神社。門口有個寫著夏詣的燈籠,意味著現在是夏天參拜時間。社內有很多破舊的石碑、塑像等等,還有一個叫御神田的地方,裡面種植各種植物來祭祀。
出來以後看到的是淺草寺的側面,《Legal High》也有類似這個角度的劇照。
自東向西從北側繞過淺草寺後,看到的是以影向堂、藥師堂等為主的一個小公園,園內環境幽美,同樣有很多佛龕,石碑等。此時,已經七點半了,很多日本的上班族路過這裡,會拜一拜。
這是最西面的魂針供養之塔和淡島,本園是為了祈求和平而建造。
回到淺草寺正面,參觀者多了起來。
往回返,仲見世街上的店鋪也陸續開始營業了。
門口有一個雷門大街。
這附近有個賣麵包的地方,聽說新垣結衣來說,店裡還有她的照片,我忽然想起來,趕快在附近尋找。先通過仲見世西側的傳法院大街出去,向北再向東回到寺院西側的西參道尋找,看到了一家可能的店,但是照片沒有找到。於是只好再一次從仲見世小街走出來,這時候人已經相當多了。
稍微帶著一些遺憾離開了淺草寺,不過回來的時候經過了另一個地鐵站入口,經分析周圍環境,確認這也是《Legal High》裡的場景。
參觀畢淺草方面,我想著計劃中的秋葉原離得並不遠。雖然我並不是二次元愛好者,但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區域,有必要去看一看,於是坐地鐵前往秋葉原站。出來以後卻轉了向,我看了半天路邊的指示牌,也沒搞明白所謂的秋葉原繁華區在哪兒,於是只能隨便走走了。
這一走不要緊,剛走出一個街區的距離,就看見了一個書店,叫做SHOSEN。書店有意思的事情是門口的海報上有一張和二戰德軍北非作戰相關的,我興趣一下就來了,打算進去看看。繞過一片牆還有空自的海報,因為最近在看《飛翔情報室》,所以興趣就更大了。
進入書店,發現有九層之多,覆蓋各個方面,原來是一個圖書大廈(雖然每層的面積並不大)。
幾個我比較感興趣的區域。一樓有很多旅行書,花了呼哨的像廣告一樣。星戰在日本是很有市場的,也有好多周邊。我有個舍友對特攝特別感興趣,每天這個奧特曼,那個超人什麼的,於是我拍了一張給他,不知他有沒有想來日本的衝動。
終於來到屬於我的軍事區,迎面主要是各種自衛隊的宣傳和雜誌。往裡走就看到了鋪天蓋地的光人社等的文庫。雖然有的是架空的小說,不過大部分還是研究出版物,密密麻麻的,日本軍事圈對二戰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種風尚。各種雜誌,特別是模型雜誌也是重中之重。
也有很多正經的軍政、技術書籍。
海軍迷的天堂,一櫃子世界艦船特集。
來到另一層,看到了一櫃子柯南。
9樓是賣寫真集的,可惜新垣結衣的兩本最經典的我早就有了。最後糾結了一下買了一本期待已久的講飛機研發的書,就是開頭處最後一張拼圖裡寫著YF-23的那本。
結果發現給秋葉原的時間變成了去書店,現在只能匆匆離開,
繞了大半個城市,跑到了西南角的澀谷。同樣,澀谷我也不知道要看什麼,在街上逛了一圈,最後甚至沿原路的馬路對面走回地鐵站。地鐵站裡出現驚人一幕,荒野行動已經打入日本了,估計過不了幾年日本的下一代就徹底成為廢宅了。
直接坐山手線到新宿,新宿站就屬於典型的讓人抓狂的站,一條路上的指示牌一個接一個。接著換丸之內去西新宿。出門走不遠就到了一個叫新宿Front Tower的大廈,大廈底下有個小公園,新垣結衣曾經在著名的日劇《逃避可恥卻有用》中坐在園內一個石臺前的長凳上,因此這也是朝拜的一部分。
朝拜完畢,立刻趕往惠比壽。剛出站看到滿天粉色的燈籠,寫著惠比壽盆踴り大會,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活動,是孟蘭節跳的一種舞蹈。
跨過幾條街道,終於來到下一個朝拜場所+飯點,路邊的九十九拉麵。店面很小,但是超好吃,湯裡骨頭味很濃。新垣結衣來這兒吃飯,結果被狗仔隊發現了,後來好多人都去這家店。
吃完來到原宿站,出門不遠就是下一站,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重點),顧名思義是祭奠明治天皇(昭和前面那個)和他的皇后的神功。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他死後建了這個神宮。同樣與戰爭年代毀於戰火,戰後重建。整個宮雖然不小,但是路線比較明晰,走一圈就可以走完。
進入大門以後的過道大多類似這樣,道旁樹林茂密,道中是碎石子,兩側是平整得石路。
神橋上所攝。
道路兩側的清酒菰樽和葡萄酒樽,大概是各地供奉的酒擺在這裡。明治天皇為日本的引入西方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葡萄酒這種洋貨也貢在這裡。
大鳥居,號稱日本國內最大的木製「明神鳥居」,12米高,柱間距9.1米。
明治神宮御苑是一片單獨收費的區域,500日元,本質上就是個公園。苑內的一些景觀,分別為隔雲亭,南池、一個日本家庭、菖蒲田和除草的人們、清正井、靠近北門的つつじ山。出來以後,正好和後面趕來的朋友回合。
出去以後終於來到了核心區域,經過一個鳥居,來到客店。西側有各公司供奉的礦泉水…中央就是本殿。飛簷斗拱上都是象徵皇室的菊花紋章,由於是金屬製的,所以感覺格外華美耀眼。旁邊的祈願牆上有好多臺灣人寫的東西。牆後面是神樂殿,貌似沒什麼好看的。
事後諸葛一下,參觀到這裡就可以原路返回了,但當時看地圖北邊還有點東西,就從本殿西側的門出去進入西參道,往北看了看。結果到了發現,武道場是練武的地方,旁邊的寶物殿不開門,還好旁邊的草地景色不錯,不然真的是純走路了。
經北門和北參道南下。中途在一個路口和朋友道別,剩下又變成我自己走了。
旁邊神宮附近有一個商業街,裡面一家哥倫比亞店附近是《飛翔情報室》中的場景,但是那個角度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只好照了一張哥倫比亞了事。
接著跑到目黑繼續朝聖。目黑站上的東急ビル的最高層是新垣結衣所屬事務所LesPros所在地。可惜門口清楚地寫著無關者禁止入內,我繞樓三匝也只好悻悻而回。
接著是新垣結衣的母校:日出高校,是日本影視明星的搖籃。
目黑,不能錯過的當然還有目黑川了,雖然不是櫻花盛開的季節,但也有安靜之美。原來聽說日本的垃圾處理技術十分過硬,趕在城區建處理廠,今日見此公式,看來果真若此。
向北走不遠是自衛隊設施集中區域,統合幕僚部、陸自、海自、空自各有部門在這裡。其中的艦艇裝備研究所有一個數百米長的水池,二戰時期,這裡也有過類似的裝置。
馬路對面的建築工地上,有一個實時顯示噪音和震動大小的牌子,下面寫著噪音最高85分貝,震動75。日本的這種小東西總是令人心頭一震,有些說不出的感覺。
夜幕逐漸降臨了,因為前幾天去天空樹花了不少時間,我看差不多也要向東京塔移動了。在惠比壽搭上日比谷西線向東,突然看到六本木一站,本來還在計劃裡,於是臨時打算去看一看。
六本木站出來基本也是亂轉,主要還是因為,其實類似於澀谷、秋葉原、六本木這樣的名字指的是一片區域,而我總是當作一個點在谷歌上查。谷歌當然不知道指的是哪個點了,於是就隨便挑個帶這些字的小飯館、小商店作為目的地,走到跟前才發現根本不是傳說中的繁華區。下面是我在亂轉的過程中看到的夜景,還是比較壯觀的。
轉了一圈轉回到地鐵站,發現往另一個方向過馬路,直接就是一個四五條路的大路口,上面燈火闌珊。有個建築上的拍子裡還放著廣末涼子主演的新作的預告。旁邊還有一家全聚德。差不多轉一轉就可以了,進站奔赴東京塔。
東京塔的位置比較惱人,離哪站都不太近,當然我也就不用考慮了,必然是從神谷町出來向南走。果然,剛出站就看到東京塔絢麗的燈光閃爍夜空。
東京塔(重點),全景可以見前言第一張圖,同樣是電波塔,以埃菲爾鐵塔為藍本建造。58年竣工後直到天空樹建成前,是東京第一高的建築。曾經因航空交通管制,所以塔身為紅白相間,後來即使沒有限制,也保留了下來。今日日本已普及數字電視,東京塔的訊號發射功能也已經停用,由天空樹代替。本塔在150米和250米處建有觀景臺,正好和天空樹的兩個形成等差數列。
由於是地標,所以一樓的展望券賣場買到的票是預約票,在半點或者整點會有電梯送人,之前的時間,可以在一二樓逛一逛,旁邊有一個水族館。比如我是七點半買的票,但票是八點的。如果要兩層都去的話,票價為3000日元。
和天空樹一樣,一樓有一些歷史照片,記錄塔建立、運營的點滴。
還有一個臨時開設的鬼屋,我是沒有興趣,大家可以去嘗試一下,不過只到9月2日。
二樓是商店和餐廳,有一個比較大的Hello Kitty的店。
八點的時候終於被送上去了,上電梯之前會給一個手機,上面插著耳機,可以聽講解,不過感覺比較雞肋。服務員會交給你一個類似於表示數字3的手勢,所這是代表電波塔,上面拍照之類的要做這個手勢,喊一句WIO之類的。
和天空樹的鶴立雞群比起來,150m的高度要親切很多,視線和好多高樓差不多平齊,能更接地氣地體會繁華盛景。150米這一層後面全是花了呼哨的燈光,前面玻璃的反射特別嚴重,難以避免拍到它們。
像這種沒什麼影響的照片就很難得了。
中間有個紀念品商店,通過紀念品我才想起來,今年是東京塔落成60週年。旁邊又是寄明信片服務。
轉了一圈然後上去了,上去的時候會先在一間屋子裡等電梯。屋裡有兩個電子相框,裡面是東京塔建立時兩個重要的參與者:東京塔的創設者前田久吉和設立者內藤多仲,他們會在電子相框上交談,還會和遊客模擬互動,也算是想盡辦法增加趣味了。到上面以後會每人給一杯飲料,不知道是什麼操作,然後還要繼續向上,才到達250米。這層反光現象也不輕。
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手勢。
看一圈很快,然後我開始鼓搗那個手機,有語音模式和觀景模式。當你朝不同方向站立的時候,它會自動顯示相關方向,點進去就可以聽/看相應的內容。點開以後是白天拍的畫面,會對各個地標逐一介紹,看來又不是那麼雞肋了。
遠眺東京灣。
看到了一個大哥拿著專業的攝像機來,我一開始還以為是電視臺的呢。
下樓之前有一個機器人,會放各種日語,同時做動作,胸前的螢幕放英語,挺有意思。
下行電梯所見。
下到150米以後,和天空樹一樣,可以再下一層,去看透視。這一層已經不僅僅是反光的問題了,完全被藍色的燈光淹沒了,有一個甜品店。
有趣的現象,我逢人必講。
拍出來的照片就這樣。
他們家的透視,看3太難受了,兩個大燈一打,什麼都看不清。我看過人家白天拍的,還是不錯的。
時間太晚了,趕快溜出來了,放一張蘋果拍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對照片裁剪沒有要求,或者也不打算放大看細節、小字小圖,手機本身的演演算法更先進,有更大的光線調節範圍,直接看要比相機更好,更接近人眼看到的。但是相機一方面細節多,另一方面給後期的空間比較大。像現在日本這樣的天氣,用單反很容易出現要麼上面亮,要麼下面暗的情況。如果不用後期,毫無美感可言。手機拍的就非常舒服。所以如果沒有習慣或者特別需求,沒必要什麼都用單反拍。下面放一個對比圖,上面兩張手機,下面相機,來結束東京塔。
晚上回去走神地鐵坐過站了,從築地走回旅館,最後得到了開始的那張步數圖,也算沒白走。途中看到了一個歌舞伎院,後來在旅遊地圖上看到也是很出名的。
7月27日
早上起來收拾完畢,直奔東京站。再見了東京!
小結一下東京。正如標題所言,氣派又不失底蘊,我想以上的圖文已經能夠很好地說明這一點。這個國家核心的故事,很多都在這裡講述。高效運轉的城市,象徵著日本積極的狀態。可以說這個首都是當之無愧的。當然,三天時間,雖然已經盡力,但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就像在北京這麼多年,還有很多祕密沒有探索。所以期待未來的邂逅吧!
橫須賀—海軍之城
說到橫須賀這個地方,估計很多蜂友都不太熟悉。我在網上瀏覽,也發現了一些證據來說明橫須賀在國內並不太「出名」,一是馬蜂窩裡橫須賀的資料極少,相關的遊記也屈指可數;二是我在知乎裡看到過一個日本冷門景點推薦,絕大多數都是深山老林裡的廟或者小巷子裡的什麼博物館,而橫須賀軍港也被排在這裡。
這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橫須賀本身就是個小地方,如前所述,新幹線是不經過的。在今天的日本,除了國防和部分工業領域,橫須賀也多半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和那些大城市一城一兩個高塔、很多CBD比起來,橫須賀看來什麼都沒有,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沿海小城。
即使談到國防和工業領域,此城對日本有頗大的貢獻。但是如此一點通常會被一般的旅行者忽略,所以也並不能提升其作為旅遊城市地位。
但是我稍有不同,正如前言中所說,除了來看眾人皆知的高樓古剎之外,我也將此行中新增了很多個人元素。我從小學開始喜好軍事,初中以後開始接觸二戰,高中尤其對海軍海戰有特別之興趣。上大學以後,時間安排更為自由,我把有限的課餘時間集中起來,研究太平洋戰爭。如果說橫須賀在整個日本的旅遊體系中只能算個小配角,那它在日本海上力量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可以說是主角了。
從明治維新初期開始興辦洋學,大建近代工業的時代開始,橫須賀就是日本造船工業的先鋒。而後政府開始大力發展海軍,橫須賀船廠和港口的地位扶搖直上。直至二戰末期,日本海軍四大鎮守府之一(其實我覺得可以說是之首了)就是橫須賀鎮守府。儘管輸得一敗塗地,但是戰後新生的海上自衛隊依然需要依賴橫須賀這個良港。今日,作為日本海自基地,橫須賀的規模是數一數二的。同時,它又是美國海軍在亞太的急先鋒——第七艦隊最重要的部署基地(就是天天新聞上被軍事磚家解讀為挑釁之類的那些軍艦,多半是這個艦隊的),這就使得今日橫須賀港的規模變得非常龐大,遠遠超過大部分其他基地。如此看來,稱其為海軍之城毫不為過。
150多年一步步走來,雖然歷史已如煙,但這座城市依然保留了當年的很多記錄,如果以研究的姿態前往,不難發現其價值。更不要說軍港環遊,我想那是任何現代軍迷的必去景點之一。
綜上,即使需要特別乘坐好幾次JR,時間也很緊,但是我依然毫不猶豫地將橫須賀安排進行程。橫須賀這節我會講一些相關的「故事」,畢竟是自己多年來研究的方向,如果煩到大家了,實在是抱歉。對海軍、工業之類不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選大阪的目錄;當然,欣賞一下遼闊海港上的優美艦姿也可當作放鬆視覺了。
東京站達成JO橫須賀線直達橫須賀,路上也終於可以欣賞欣賞日本的郊區和鄉下了。果然,列車行駛得越遠,車上的人越少,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可以坐下來好好欣賞風景了。
由於到橫須賀其實只有幾十公里,不一會,就看到了海邊的鉅艦,我當時興奮地跳了起來。
橫須賀很小,橫須賀站也很小。出站以後,往前走百十來米就是海邊了,已經可以看見南部港區的絕大多數軍艦了。當時旁邊有一群熱情的日本人,是附近的居民,說是常來,最後,給我們照了相。我告訴他們我對這些東西很感興趣,他們說一定要好好看看。在岸邊我看到了林立桅杆後面面的美國航母,沒想到這竟然是唯一一次機會。上船以後,我四處眺望,卻再也沒有看到。
向軍港巡遊(重點)售票處去的路上,經過一個海邊公園,叫做Verny公園,Verny是一個人,後面會提到。公園裡人還不太多,草坪上多有一些紀念碑之類的,我打算從軍港回來以後再仔細參觀。
向港口內看去,除了雲集的軍艦之外,以為我們是快11點到的,所以看到了剛剛出航的客船,看來人非常多啊。在岸邊拍了拍,我們就趕往售票處了。
路上看到了兩艘美軍小艇,上面大兵的神情很是悠閒。
售票處在港口南部一個大樓的二層,但是是從一個平臺上下去的,那片結構比較奇怪,可能需要稍微找找。售票處也是一個小的商店和飲食店,售賣各種紀念品、吃的喝的,還有很多橫須賀方面的免費資料。票價的話是1400日元,大概出港轉個幾十分鐘。需要等上一班船回來整備完畢下一批人才能上。
快到11:30點了,終於輪到我們上船了。
船開動了,我們這次運氣很好,人不多,基本都集中在二層甲板,我估計也就二三十個人而已,所以我在船尾可以跑東跑西,盡收兩岸風光。
剛出港就看到了一艘潛水艇,這是海上自衛隊的おやしお(親潮)級潛艇,由於時間有限,沒有查詢更多資料,難以確認是具體哪一艘。說到戰後海自的潛艇,那可是頗有點故事。既然是軍港參觀,容我多囉嗦兩句(後面是四大段軍事內容,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
二戰時期,大西洋戰場中德國潛艇表現得很活躍,曾經一度讓丘吉爾感覺窒息。太平洋戰場的水下作戰,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勢。日軍潛艇力量開始並不弱,但是由於將其投入攻擊美軍軍艦的錯誤方向,而美軍反潛力量又較為強大,所以戰果很不明顯。而且,盟國在戰爭中後期普遍引入了商船隊護航體制,巨量的護航航母和小型但靈活的反潛艦隻為商船隊創造了無限生機,加之商船隊密集、有組織的佇列,單獨行動的日本潛艇即使有上級正確的命令也難以取得效果。(圖片源自網路)
反觀美軍潛艇,雖然也是獨立作戰居多,但是美軍的情報網和通訊技術發達得多,後期潛艇本身也裝有雷達和報警裝置,搜尋和預警能力較強。美軍潛艇主要部署在各種關鍵水道、海峽,或者根據情報在敵方前進的方向上提前設伏,加之日本在戰前完全忽略反潛和防空兩方面(這通常被批判為戰略失誤),導致曾經出現過一艘潛艇在同一片水域一週之內擊沉三艘日本軍艦的情況。如果關注二戰日本軍艦的沉沒原因,會發現從最大型的航母到最小的護航船隻,多有被美軍潛艇擊沉者。美軍艦載機通常突襲大規模的艦艇叢集,而那些孤膽作戰的潛艇,其實把落單的日本小編隊全都撿了。戰爭後期,美軍潛艇甚至堵到日本家門口,把其引以為豪的重灌甲航母「信濃」號在服役10天以後就在日本近海給揍沉了。按照這種情況,即使日本造船工業不受到任何影響,那些船隻也活不了幾天。這種被稱之為「潛艇繞島」的夢魘,久久縈繞在日本人腦海裡。(圖片源自網路)
戰後9年,海上自衛隊建立,上來先安排潛艇的發展。主力艦撐起門面,不過其實也就那幾艘,而水下的蛟龍,基本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入水。戰後日本的潛艇建造情況如圖,55艘,這個數字只有超級大國和中國能夠達到。特別令人驚歎的是,日本艦隊本來就以15年超短的平均艦齡著稱,而勻速建造的水下艦隊,更是達到了15-20年就退役的地步,也就是說平均艇齡也就七八年。看來當年教訓不可謂不深。
縱觀這五十多艘艇,除了開始的不到十艘之外,其他都是按照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標準建造,作為常規潛艇(和核潛艇相對),擁有著世界領先的技術。40多年來,各種新技術不斷被應用,級別頻繁更替。到今天,日本落後的潛艇是21世紀初才服役的親潮級潛艇,這在海軍更強大的美國、中國都難以想像。至於更先進的そうりゅう(蒼龍)級潛艇,以其四千噸的排水量和先進的技術,足以傲視亞洲甚至全球常規潛艇。因此,那些黑不溜秋的大魚,其實很有派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艦艇的名稱也需注意。二戰之後,日本海自決定只使用假名來表示艦名,所以對於上述的如そうりゅう號,並不能寫為「蒼竜」或「蒼龍」這樣的名字。不過「蒼龍」是可以的,因為在中國翻譯過來就直接使用簡體字即可。以下艦名,第一次出現時採用日中對照,後面再出現,則只用中文。
回來看看親潮級,它是20世紀日本建造的最後一種潛艇。採用了「葉卷型」艇型取代了傳統的「水滴型」,增大了內部空間。在本艘潛艇身上,圍殼(上面的腦袋)上密集的方塊,就是現代潛艇上常見的消聲瓦。本艇估計在進行發動機的某些檢測,這樣煙霧繚繞直到下午我們離開。
親潮級尾巴後面的就是新聞常客蒼龍級潛艇了。同樣,我難以辨認具體是哪一艘。蒼龍級是海自最新型潛艇,裝有不依賴空氣推進(AIP)系統,可以長時間在第一島鏈內設伏。本艇在海自內第一次使用了X形尾舵,提高控制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噪音。儘管在澳大利亞競標中敗北,但依然是亞太地區水下的強勁的力量。
接著在左手邊,就是媒體上經常出現的大網紅いずも(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首艦いずも(出雲)號(DDH-183)。出雲級是日本戰後第三代全通甲板艦級,也是第二代直升機驅逐艦。本級艦作戰方面專司反潛,可以攜帶十幾架直升機協同執行反潛任務。自身也有齊全的指揮體系和全向探測能力。艦島(就是甲板上面的房子)上方的小方塊是日本自研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是採用最新型的氮化鎵材料製作的收發元件,所以對空態勢感知能力也不錯,這在所謂的「航母」中是不多見的(其實因為海自沒有艦載預警機)。
在出雲號的對面,隱藏著一艘非常不起眼的船,顏色和岸邊極為接近,船體老舊,我並不知道它的來頭。到網上查詢才得知,這艘名為APL-40的船隻是1945年服役的現美國海軍住宿艦。在很多書籍裡,都會看到退役的軍艦作為水兵營房一類的繼續發揮餘熱,今日算是親眼目睹了其中的一艘。後面正在施工中,露出桅杆的是一艘美國海軍「阿利·伯克」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現在最多的主力艦。
住宿艦前面又是一艘蒼龍級潛艇。
船隻繼續前行,逐漸航行到美軍的船塢附近。最近的碼頭停靠的是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8號艦「安提坦」號(CG-54),屬於基線2構型。提康德羅加級(後面簡稱提艦)也是曾經的網紅。由於是世界上第一型批量服役的裝備相控陣雷達和垂直髮射防空導彈的艦型,提艦終於使得美軍航母在八十年代後獲得了可靠的防空保護傘。其相關的技術具有里程碑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奠基了現在網上常說的「盾艦」的構型。如今,提艦已經年近而立,但依然以其出色的設計餘裕和完善的防空指揮能力承擔包括航母戰鬥群防空指揮艦或反導試驗艦的任務,可以說在美國海軍最近數十年的發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時的對岸,出雲號再向前,是一群海自的艦船,由於觀光船最後返回時離這些船更近,所以會放到後面介紹。
再回到提艦這一邊,又看到三艘美軍艦船,都處於維護狀態,船身被施工用的腳手架包圍。離得最近的一艘依然是提艦,第21艘「希洛」號(CG-67)。艦橋上被白色物體遮起來的位置就是相控陣雷達。船邊的一艘小型的舊船應該也是住宿艦一類的服務艦隻。前面一艘依然是提艦,由於看不到舷號,我難以辨認。此船掛滿旗,機庫位置掛著大幅星條旗,可能是在舉辦一些活動。從後方看, CG-67號船頭上方的帶著白帽子的小東西是著名的「密集陣」CIWS(迫近武器系統),相當於人民海軍中的近防炮,作為戰艦最後一層硬殺傷的防禦手段負責對付漏網的反艦武器。國旗上方相控陣雷達再上面時兩具火控雷達,負責為防空導彈照射目標。艦尾除了一門火炮外,桶形的是「魚叉」式反艦導彈,已經屬於較為落後的類別了。
上圖最左側看起來像配角的船隻,事實上是第七艦隊的旗艦,「藍嶺」級首艦兩棲指揮艦「藍嶺」號(LCC-19)。作為指揮艦,其武備不是很強,但是具有發達完善的通訊裝置,有能力對大型登陸艦隊進行排程,所以今日其已經服役近50年,卻依然活躍。「藍嶺」艦和中國緣分不淺,在香港迴歸後曾6次訪問香港,四次訪問上海,一次青島,一次湛江,作為「和平使者」可謂盡職盡責。
鉅艦下有一艘海上保安廳的放射能調查艇,艇名さがぬき(MS-01)。
接著船隻駛向開放水域,遠處是住友的船廠,附近有幾艘大型民用船。
遠處海面上泊著一艘船,遠處看艦型不像是戰鬥艦只。一開始我沒有在意,放大拍攝的照片以後第一感覺這個塗裝是英國皇家海軍,再放大看到了艦首的米字旗,艦尾的皇家海軍旗,還有作為辨識特徵的尾部塢艙。這是「海神之子」級船塢登陸艦首艦「海神之子」號(HMS L14)。此船是繼上一同類別船「無恐」級後建造的新型船塢登陸艦,具有運載、醫療、指揮等多重功能。「無恐」級在馬島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此級必然也是吸收其經驗而建造的。查閱網上新聞,發現七月底八月初,此艦確在日本進行訓練、訪問。
此時,從外海到來的一艘小型運輸船與我們並行了很久。後來查詢得知,此艦為1號型輸送艇2號(2002)。
旁邊水上的浮標,上面的字是否意為「第一之花」?我不甚清楚,希望瞭解的朋友指正。
船隻不斷拐彎,很快到了北側的港區。大老遠看到了一艘軍艦的尾部,從機庫形狀來辨認,確為「秋月」級。辨識尾部的假名名稱加上側面的舷號,可以知道此艦為あきずき(秋月)級2號艦てるづき(照月)號(DD-116),是海自最新銳的通用驅逐艦,具有完善的反潛體系。同時由於裝備了日本自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美製「改進型海麻雀」(ESSM)型防空導彈,具備其所謂的「僚艦防空」能力。在裝備美製「宙斯盾」防空系統的導彈驅逐艦(DDG)忙於應付彈道導彈或遠端航空兵/導彈威脅時,「秋月」級負責保護這些大型艦的安全,通俗來講就是一環套一環。
其一旁的碼頭上繫泊著一艘舷號為404的輔助船隻,這類船隻是我的弱項,我當場也沒有辨識出具體是哪艘。不過令我深感蹊蹺的是,回國後翻閱不少文獻,甚至海上自衛隊的官網,都沒有這艘船。而與其相鄰的ASR-403和AS-405都存在,404號的艦型與403又極為相像,我猜測這可能是最新型的輔助艦隻。果然,這是今年春季剛剛服役的另一艘潛艇救援艦,是ASR-403的姊妹艦。ちよだ(千代田)號(ASR-404)是日本最新型潛艇救援艦,屬於ちはや(千早)級,廢除潛艇母艦功能的同時增強醫療裝置。
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うらゆき號(PC-33)。
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たかとり號(PM-14)。
一旁的港內有不少拖船之類的小船。
接下來出來了令人感慨的一幕,我想也是難得的一幕。遠處的水面上,停泊著一艘看起來不是特別舊的輔助艦隻。但是仔細一看,舷號已經被塗抹,船體也做了些許修補。後來在社交網站上剛好看到網友釋出的,這是上一代ちよだ(千代田)號潛艇救援母艦。本船1985年服役,按照海自的標準,現在差不多要退役了。不過應該是剛剛退役。證據有二,我手頭上有一本16年截稿的艦船縱覽,有本船;海上自衛隊官網的資料庫裡,有本船。可是看看眼前,顯然「千代田」的名字已經給了新的一艘船了,而這艘已經退役了。兩代同港,對於我這種業餘軍迷,不知道還能有幾次。
旁邊有一艘掃雷艇,えのしま(江之島)級掃雷艇10號艇ちちじま(父島)號(MSC-605)。是日本最新型的掃雷艇之一。和潛艇差不多,二戰末期日本也遭到美軍的「飢餓戰役」,也就是空投水雷封鎖日本全境。所以戰後格外注重反水雷作戰。直至今日,還有不少訊息稱日本的掃雷能力首屈一指。
松浦公司的起重機,挺有意思的。
運送水泥攪拌車的駁船。
接下來,船隻經過美軍的一個島和岸邊間的狹窄水道,回到起點。這是岸邊山體的固定情況。
此時,已經12點了,美軍的那艘「安提坦」號已經出港準備活動了。
回到了上面說到的有一片船隻的地方。先看到的是兩艘小型船隻。從外形和裝置來看,應該也是與水雷戰或輔助功能有關的艦艇。近處大一點為ひうち型多用途支援艦えんしゅう號(AMS-4305)。前面的小船為水中處分母船3號(YDT-03)。
旁側有海自目前唯一一艘迎賓船,はしだて(橋立)號。除了迎賓外,還可參與救援工作。
接著又來到大艦旁邊。開頭的是せとゆき(瀨戶雪)號訓練艦(TV-3518),其前身是はつゆき(初雪)級通用驅逐艦10號艦瀨戶雪號(DD-131)。在海自,退役後有些主力艦會轉籍訓練艦,繼續發揮餘熱,本艘遍屬於其中之一。即使能夠以訓練艦的身份繼續服役一段時間,留給八十年代入役的初雪級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今日能夠目睹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緊鄰的是一艘新一些的艦船,90年代服役的むらさめ(村雨)級通用驅逐艦首艦むらさめ(村雨)號(DD-101)。此艦同時裝備兩種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在艦船史上並不多見。作為正宗的通用驅逐艦,本艦延續了自己這條技術線路中反潛輕防空的特點,不過是海自第一型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通用驅逐艦。
下一艘則是一個重量角色,こんごう(金剛)級導彈驅逐艦2號艦きりしま(霧島)號(DDG-174)。金剛級導彈驅逐艦是亞洲第一型裝備相控陣雷達的導彈驅逐艦,是美國「阿利·伯克」級早期型翻版。海自護衛艦隊每隊配備一艘本艦,作為防空的主要力量。截止到2010年,包括霧島號在內的四艘同級艦全部具備了反導能力。漫畫和動畫《次元艦隊》的主角就是一艘以金剛級為藍本想像的みらい(未來)號。
緊挨著霧島號的,像一個怪物一樣的艦隻為とわだ(十和田)級補給艦2號艦ときわ(常磐)號(AOE-423)。本艦率先設定了郵局。
隔開一段距離停泊的是三艘兩型艦船,全部為通用驅逐艦。最近的111號和110號長得很像,的確,它們是たかなみ(高波)級通用驅逐艦首艦たかなみ(高波)號(DD-110)和2號艦おおなみ(大波)號(DD-111)。高波級是由村雨級改良而來,基本設計、動力延續村雨級,但將村雨級兩套分離的垂直髮射系統合併為一種型號。同秋月級,2004年以後,本級艦也裝備了ESSM型導彈,使得綜合戰力明顯增長。
至於最遠處的那一艘,是村雨號的姊妹艦,村雨級7號艦いかずち(雷)號(DD-107)。
隔過一個碼頭又是一艘親潮級潛艇。
又一次經過出雲號後,我們安全返回碼頭。盤點一下本次巡遊,共有海上自衛隊15種型號的艦船,海上保安廳3種型號的艦船,美國海軍4種型號的艦船,一種英國皇家海軍艦船;包括多型導彈巡洋艦、直升機驅逐艦、導彈驅逐艦、通用驅逐艦、兩棲指揮艦、船塢登陸艦、訓練艦、潛艇、掃雷艇等十餘種艦種,可謂收穫頗豐,不虛此行。
然而直至回國,有一個謎團一直困惑著我。開頭公園裡看到的美國航母上哪兒去了?開始我認為觀光船沒有到那邊的港口,不過很快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觀光船運動的範圍遠遠大於岸邊,且包括岸邊的角度。後來,我按照岸邊那張圖的景物重疊關係,大致確定了美國航母的泊位。等我翻看觀光船上拍攝的附近的照片,發現空空如也。如果真的存在,以航母的體型,必然是相當專案。我檢視照片拍攝時間,岸邊那張是十點半拍攝的,觀光船航行到預計碼頭已經快12點了,它可能在這段時間裡走人了。可是在港外海面上我也沒有看到任何蹤影,可以說是一個遺憾吧。
從觀光體驗角度來說,船隻航行得不太平穩,用單反很難保證地平線是平的。海上風特別大,對拍攝也有一定的影響。又因為軍艦在兩邊出現,所以坐著觀看其實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而像我一樣忽左忽右地跑,就特別要注意自己和相機的安全。另外船上的介紹廣播是日語的,也沒看到介紹人,所以大家不妨就先拍拍照片,有興趣回國再慢慢體味。
上岸以後,我買了點小紀念品,接著開始準備下一步行程。
提到了去往軍港的路上經過了一個公園,我們是下午四點多在新橫濱的新幹線,還有點時間在多參觀參觀,於是我們又往來時的方向走。
公園內值得一提的就是各種紀念碑,主要是用來紀念舊日本海軍的。
軍艦山城之碑。山城號,扶桑級2號艦,一戰後建造的超無畏艦之一。由於貫徹了日本海軍堆砌的思想,造成許多缺陷,後來進行了大規模改裝,並於著名的蘇里高海戰中遭美軍雷炮攻擊沉沒。這裡的軍艦不是我們一般所謂的軍艦,而是舊日本海軍的一種特殊標準,總體可以看做主力艦和大艦,但更為複雜。為軍艦者艦首有菊花紋章。
軍艦長門碑。長門號,長門級首艦,一戰後建造的超無畏艦之一。和姊妹艦「陸奧」號與美國的3艘「科羅拉多」級和英國的2艘「納爾遜」級並稱海軍假日時代的「Big Seven」。裝備有410毫米口徑的主炮,並由於其優美的艦姿為日本人民所喜愛。長門號是舊日本海軍唯一一艘倖存至二戰後的戰列艦。
軍艦衝島之碑。衝島號,單獨一艘的大型敷設艦,誕生於二戰之前,在二戰中打滿全場,最終在45年5月被美軍擊沉。
這就是那位Verny,可以看到,因為他是法國人,還專門在牌子上增加了法語。他是法國的造船家,為新建立的日本造船產業貢獻很大。
小慄上野介忠順,應該是負責法國這邊的事情,最後因政見不合被政府斬首了。
噴泉。
戰列艦陸奧號主炮。陸奧號,長門級2號艦,身份和長門相同,也是日本海軍的寶貝。1943年,陸奧號在位於柱島的泊地離奇爆炸沉沒,至今仍然沒有找到原因。此為後來打撈上來的一根410毫米主炮。
遠處的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地方總監部。
公園北部盡頭就是一個小小的Verny紀念館,參觀免費,我們就進去了。管內展出一些和橫須賀市工業、海軍發展有關的展品。
這是剛才那門炮的主人,陸奧號的模型。
舊橫須賀制鐵所的蒸汽錘。
生動的體驗活動:帕斯卡壓強的小遊戲。
那個蒸汽錘的模擬演示。
旁邊是一些歷史展牌。
一些老照片,文物。
一個叫辰巳芳子的人,好像是個做菜的大師。
各種相關的書籍,我翻了翻,確實不錯。
旁邊又一個蒸汽錘,還有一些舊物。
日本人最愛乾的事,今昔對比。
我們順著一個樓梯上到二樓,二樓是假的二樓,其實就是一個小臺子,可以俯瞰一樓的那兩個蒸汽錘而已。旁邊有個管子開了口,裡面有風吹過來,我聽朋友說可能是直接導的海風。
這種小館我沒去過幾個,如果放寬要求的話,下面大阪的和平中心可以算做一個。記錄歷史的一個角度,但是輔以詳實資料從而見微知著,同時做好本國語言和英文的對照,確實令人覺得頗有一番風味。
港區參觀完畢,我們按計劃前往三笠公園。不過看了附近的地圖才發現,到三笠公園有小兩公里,需要步行,而我們事實上需要在三點左右先坐JO回到新橫濱才能乘新幹線,所以路上不得不加快了腳步。
橫須賀市看起來確實就要秀氣多了,路旁雖然偶爾有些比較高的樓,但都是住宅。有一個令我特別不接的地方,很多十字路口的某個方向是沒有斑馬線的,需要上過街天橋來過馬路,給我們填了不少麻煩。
暴走了十幾分鍾以後終於看到了三笠公園的標,沒想到進去真是個公園,想看到三笠號還需要走不少的路。
終於有點眉目了。
進去以後我讓朋友幫我買一下票,我趕緊在景點位置多拍幾張。
三笠號,敷島級戰列艦4號艦,為標準的前無畏艦。由於在日俄海戰中擔任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的旗艦而著名。前面的銅像就是東鄉平八郎,帶領日軍海上部隊贏得勝利。
船頭有個碑。
到了門口的牌子上才看到,較長時間的路線需要花費六十分鐘,看來這此已經沒有機會進行完全參觀了,因為已經兩點了。
門口的介紹牌和大和號的穿甲彈。
艦尾305毫米雙聯裝主炮。
後部裝甲指揮塔。
旅順港外敷設的水雷,炸沉了沙俄旗艦、炸死了司令。
描繪當年情況的畫作。
舷側副炮群,最近處這個還可以上下左右搖動,稍遠處那個輪子是人力操舵時候用的。
Z字旗,只要對這段歷史稍有了解必然曉得這個形象。
前甲板所見。
相對的,前部主要裝甲指揮塔。
艦橋。
100多年前東鄉的視角,今天我站在這裡,令人感慨歲月無常。
無線電室。
趁還有點時間趕緊鑽到下甲板,有買紀念品的地方,但好像是在岸上。順便看了一下旁邊的指示牌,下甲板前部是講堂,中部是歷史展覽,後部是復原的當年的艙室。
展覽之例。
這艘船是英國造的,這是當年維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廠的竣工紀念。
藏品之例。
東鄉平八郎的物資和他那句著名的話「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一層奮勵努力」。
盥洗室,條件算不錯的了。
會議室。
當代很多日本的公司裡都會在什麼地方弄一個小的神社來祈禱,這種習俗由來已久。三笠這種衝鋒陷陣的軍艦更少不了。
中央部位的資料展示。和Verny紀念館類似,沒有因為規模較小而有絲毫馬虎。不過,當時馬上就要三點了,我必須離開了。有很多艙室沒來得及參觀,留下了遺憾。
朋友在路上查了鐵路時刻表,發現我們必須要在20分鐘內趕回火車站,這樣最終才能趕上新幹線。接著就是一陣飛奔到軍港拿上行李又飛奔到火車站,最後都喘不過氣來了(我揹著兩個相機)。
還好日本的火車方便,刷卡進站就看見一輛橫須賀線,朋友說趕快上趕快上,我們就都上去了。車一開發現不對勁,這怎麼往南走啊?突然想到剛才車頭好像是衝南的!只能在下一站下了,我們又查詢了時刻表沒發現本列到下一站的時間和往正確方向的列車到那一站的時間一樣,一分鐘之內,究竟有沒有機會呢?
結果是,到站的時候看到對面有返回的車,我們下車以後狂奔,奔了一半那列車開走了。於是被晾在了偏遠的衣笠站。
下一列要有20分鐘,當時想叫車,不過看了看好像根本沒什麼希望。琢磨了半天,終於想到改簽這麼一回事,又到網上去查,又是打電話,最後決定在新橫濱站試一試。
站內看到的眾多防範痴漢廣告之一,我看問題應該挺嚴重的。
當然,改簽的事情最後成功了,詳情見出行-鐵路一節所述,運氣還是很好的。
如前所述,我在本行之前做了較多的功課,特別是從地圖上進行路線規劃。從橫濱到大阪,這是很長的一段路,途中將經過不少河流,我在新幹線上時,為部分拍了照,當作橫須賀的結尾吧。
經過的第一條比較大的和,相摩川,入海口位於平冢市附近。
一條小河花水川的一條支流,同樣位於平冢市附近。
這條很寬但是水基本沒了的河是酒匂川,入海口位於小田原市。
中間經過山地的時候會通過隧道,隧道裡面gps訊號是不好的,也對定位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這個不太確定,應該是天龍川,日本第一大河。
橋下是濱名湖,是日本第二大湖,不過只有65平方公里。
中間停靠在名古屋站,也順便欣賞了一下名古屋的夜景。
再往後還經過木曾川和長良川,但是因為太過黑暗,已經無法拍攝了。
小結一下橫須賀,說叫海軍之城毫不為過。今天的軍迷,恐怕也不得不「網上談兵」,畢竟別人家的軍隊不是說碰就碰的。但是有如今這樣身臨其境的機會,一方面確實難得,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獲得新的角度,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收穫。至於開港百餘年來滄海桑田所代表的日本發展軌跡,或許還要更多時間來來學習和揣度;不過,可以說這一天開了一個好頭。
大阪—歷史氣息濃厚的關西之都
要說大阪,之前我還真沒什麼特別的認識,換句話說除了天守閣之外,我也不知道這座城市的代表和特色是什麼。去了以後才感到,雖然是日本第三大、西日本第一大的現代化城市,但是卻從各方面體現出和東京的不同,或許就是所謂的關西特色,從文化風貌、人、景物到地鐵站裡不知道站左邊還是站右邊,都是這樣。
7月27日
在新大阪下了新幹線,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坐兩線地鐵抵達長堀橋的住處,可謂是旅途勞頓。上了地鐵以後發現,看來這邊也有地鐵是沒有電子屏的,看來我們要小心了,不要再坐過站了。此外,這條重要的御堂筋線站臺沒門,也要同樣小心。出站的時候研究了一下站內,地圖指示之類的還是比較詳細的,這令我還是鬆了口氣。
如前所述,良心的nest HOTEL就在長堀橋出口外不到10米處,我們趕快安頓了下來開始研究吃飯問題。最後…決定還是垃圾食品。好在酒店是比較令人滿意的,還有洗衣機,我想著這幾天能夠緩解一下疲勞。這一天就先這樣,馬上休息。
7月28日
早上稍微起晚了點,到谷町四丁目的時候已經八點半了。好在鑽出來一看,大阪城離得很近,我們立刻走過去。這附近就是難波宮歷史遺蹟,還有歷史博物館也在這裡,我們打算看完城堡再說了。
大阪城公園(重點)系從豐臣秀吉於16世紀建立的大阪城上建立起來的,是昭和天皇即位大禮紀念事業之一。戰爭時期受到戰火影響,戰後進行了修復和改善。整個公園大概由一下幾個部分組成,從大手門方向順時針:西之丸庭園、二之丸,二之丸外側是三之丸,內側是本丸和山裡丸,以上全部的東側還有一些現代的太陽廣場、市民之森,南部為城南地區,西部大手門外即大手前。其中和歷史遺蹟、文物相關的地區主要是二之丸、西之丸及其包圍的本丸和山裡丸地區。可見,名稱和東京的皇居還是很相像的,城堡外圍也有非常寬的護城河。
外圍參觀是免費的,我們從西側的大手門直接進入。
看了看地圖,覺得應該先往北側的西之丸庭院走,繞一圈以後再回到本丸南部,進入本丸直接去天守閣。於是先去了西之丸,結果發現要買票,200日元。
進入以後令人非常失望,原來是一大片草坪,有一些人在遊戲,而這就是西之丸的主體了。
這個角度欣賞大阪,跟東京皇居的那張高樓古城的圖感覺差不多。
這裡可以比較遠地仰視天守閣。
裡面有個迎賓館,雖然外面看起來古色古香,但很顯然不是參觀的地方。
唯一一個可以參觀的地方叫焰硝藏,火藥庫的意思,可惜來得太早還麼開門,大概10點左右才開門,我都驚呆了。更令人頭大的是,西之丸北側和二之丸中間沒有通路,需要原路返回到進來的地方!於是我們只好回來,然後重新向東走。
走不遠看到一個修道館,和東京明治神宮裡的那個館差不多,都是現在在用的供人習武的場所,用人話來講就是各類武道專案的輔導班。
既然已經到天守閣正對著的櫻門前面了,那就直接進去吧。
進去右手竟然還有一個大型的酒店,看起來還是西洋風,我估計貴得要死。後來上樓看景物辨識才知道這好像是原來的市立博物館。這塊人非常多,全是照相的,地面是有很多沙子的石質地面。
可以直接看到天守閣的全貌了,天氣不太好,可是樓依然巍峨。
上到天守閣本身是需要買門票的,可能是600日元,這個錢肯定得掏啊,不然真的白來了。
順著石階往上走兩步,就到了城堡的入口,這個時候會看到兩個隊伍,一個隊伍是坐電梯直接上到最高層,然後走著往下看;另一個自己上下。很顯然前者的隊伍要長得多,後者基本不需要排隊,我們果斷選擇了後者。後來發現,其實每層之間的樓梯不過二三十階,根本不值得一提。
二樓的金老虎、菊花紋章和一條魚,怎一個耀眼了得。不過,這都是後來的複製品,但金箔是真實的。
這是一張很重要的圖,畫的是當年德川家康在這邊打仗的場景,這幾層基本都在圍繞這件事說明。
展臺上大群的兵人模型,孩子們和模型迷的最愛,也是吸睛的亮點。此外還有一些傳統的資料展板,寫著今天大阪城中存在的當年戰鬥的遺蹟、大阪城的結構與建造過程等等,對歷史、建築、科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稍微看看。
又是娛樂專案,可以租當年武士的衣服帽子照相,我覺得小孩子來一張還不錯。
城堡裡比較暗,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接下來的三四層是不讓拍照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遺物手跡、畫作、服飾,古城的縮比模型。其實日本博物館裡的展出方式一般也就那三板斧。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豐臣秀吉木像不要錯過哦!四樓在講戰國年代的飲食,我大致看了一下,感覺是什麼都吃,還有鯨魚的皮和內臟。
接下來日本人又開始展示他們驚人的細緻,剛才那張戰鬥全景圖裡的各位大獎都被摳出來,單獨進行講解。(那些籃框裡就是人名,左邊的展板就是介紹)
各種戰旗,發現自己一個都沒見過。
又是一個屏風,影象+模型。屏風的右只描繪的是1615年真田幸村隊和鬆平忠直隊的激戰。
極其詳細的資料圖。我很好奇當年的記載怎麼這麼詳細?
這個腦洞不錯,上面是小故事,下面是小故事的立體視訊。今後VR普及了,中國的博物館趕緊借鑑一下。
豐臣秀吉的生活。年譜家系,這種東西在博物館裡很多見。
天守閣的頂層是可以眺望整個大阪的,雖然比較低而且有很多保護網遮擋,但好在沒有反光的問題了。同時也有經典的景物辨識牌。遠處可以看到金剛山、生駒山等。不過當天天是真夠差的。
下到一樓有個紀念品店。
上來的過程中其實就經過一個重要文化財叫金明水井戶屋形,其實就是個房簷下面一口井。傳說當年秀吉往裡扔了一塊金子來淨水,但事實是那時候這口井根本就沒有。
出來以後又照了幾張,雖然知道是後來修復過的,不過確實挺華麗的。
前面就是所謂的山裡丸。天守閣北側的一片種樹的區域。
有一個刻印石廣場,石頭上的刻印代表著當年不同的家族的區域。
接著通過極樂橋可以走到中間的二之丸地區。接著便可以看見我封面那張圖,天守閣和今日維新展的旗子放在一起,絕對有著一種深重的歷史氣息。
本丸東側的二之丸地區,是一大片梅林,好多地方都有梅林。
繞了半圈以後,再次回到本丸南部,在修道館東面是豐國神社,可能跟豐臣秀吉有關。
接著原路返回。
出來以後,本來計劃是歷史博物館,不過我認為導覽圖上「和平中心」應該有得一看,原來在馬蜂窩上看過別人發的圖文,好像和軍事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就和朋友分開了,獨自前往。大阪城公園城南地區的路上看到了一座巨集偉的教育塔,我時間緊沒有過去細看,不太清楚是幹什麼的。
城南一帶的環境是比較安靜的,很多人在跑步。
來到大阪國際和平中心,發現時一座相當現代化的建築。日本好像絕大多數這紀念,那紀念的場館外形都挺現代,神戶有一個大地震的博物館離得太遠我沒去,但也是大廈類的建築。
門口擺著兩尊雕塑,很顯然有和平紀念意味。
又是一波令人哭笑不得的操作,告示說不讓在館內玩口袋妖怪,說是對遇難者不敬。日本玩口袋妖怪是得多嚴重了,需要單獨拿出來說?難道玩別的遊戲就可以了?我覺得這個告示本身才有諷刺意味。
這個博物館週一是休館的,其他時間如節日、每年年末開始、月末等也有可能休館。門票250,我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
這裡潑大家一桶冷水,可以想像,這麼一個地方,是不能照相的。所以我就沒有照片了,聽我嘮叨兩句好了。我再次開啟馬蜂窩看這個博物館,發現很多朋友說可以照相,對此我持保留態度。
本館分三層。根據我的記憶,先是二層,二層是各種展板、視訊、遺物等的綜合展覽,展示大阪遭受空襲的慘狀。一層好像有一個特別展,是核擊廣島長崎後的慘狀,好像還有點別的展品。三樓是戰後重建一直到今天日本參與的國際事務等,還有小學生作的海報和視訊閱覽室。
先溫馨提示一下,到軍事內容我稍微囉嗦兩句。我會以通俗的口吻,儘量客觀地解讀。
首先我要提供一下背景。
1944年,美國人在太平洋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應地,日本人兵敗如山倒。截止至1944年中的馬里亞納海戰,美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前進基地。從此起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型重型轟炸機,可以直接將日本本土的大部分割槽域納入作戰半徑。從此,除了海空之間全面絞殺之外,日本國土將第一次完全暴露在頭頂上正義的天火前。(圖片源自網路,應該是馬里亞納海戰最經典的照片之一)
日軍在戰爭末期事實上進行了大量裝備、編制改革嘗試,從質量到數量方面都有,如果細化到具體的研究程序方面會發現,很多其實接近成功了。這一點和德國是類似的,德國的原子能和更長遠的導彈工程在受到打擊之前是有很大進展的。回到日本,有一點比德國更悲觀,就是即使很多裝備研發成功,日本也缺乏能力達到上級安排的產量。面對日後美軍鋪天蓋地的飛機艦船,其實依然是無力迴天。當然,戰爭年代的瘋狂是不允許投降的。(圖片源自網路)
不過,正如很多文獻裡所說的一樣,如果軸心國保持了一定的戰爭潛力(指的是各種戰略資源及其正常運作)並開發出了更多的先進裝備,那麼盟軍必然要付出大的多的代價才能結束戰爭。在1944年和45年各種商討戰後的會以陸續展開,這時候商量的不是輸贏的問題,而是減少損失的問題。如果這個時候任何一個盟國對戰爭報以過於自信的態度,後果依然不是我們想要的。因此,諸如美國這樣的視人命重於千金的國家,決定嘗試一下科技的力量。(圖片源自網路,B-29火燒東京前後)
有關戰略空軍,這又是另外一個深奧的話題了。總之,飛機在誕生僅僅四十多年後,體重已經翻了近200倍(飛行者1號對B-29),效能更是天上地下。曾經弱不禁風的木頭鳥,已經能用鋼鐵烈焰摧毀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既然航空力量具有如此價值,對其深入研究必然不能少。大名鼎鼎的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權》,最早將戰略空軍的思想體系化,後來這一點又被各大強國所完善和實踐。直至二戰中後期,美國人在這方面走在最前面。B-29,作為二戰時期投入使用的最重型戰略轟炸機,效能遠遠凌駕於其他品牌至上。能夠攜帶數噸炸彈飛行超過六千千米,這在當時已經是人類科技的極限了。同時,B-29並不是慢吞吞的笨鳥,超過550千米的時速和上萬米的作戰高度,事實上已經令絕大多數日本軍機望塵莫及了。再考慮到全身數十挺速射槍炮組成的熾熱火網和高達30米的轟炸精度,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典範了。日軍航空工業除了技術,在派系鬥爭上還有一堆問題,誕生出來的發動機必然不甚理想,加上劣質的航空燃油,使得大多數飛機難以在萬米高空平飛作戰。而那些13毫米的小水管對於B-29的重甲來說傷害實在有限,以至於自殺撞擊派上了用場。(圖片源自網路)
正是這麼一型令日本人絕望的飛機,美國人生產了千百架,用它們輪番轟炸日本的各大政治、經濟、文化、工業、軍事中心。1945年,硫磺島甚至沖繩被攻克之後,號稱二戰最優秀的長程戰鬥機P-51,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野馬」,被投入到對B-29的護航中。這樣一來,日本人連撞擊的機會也不多了。
本館著重記載的大阪轟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近代之後,天守閣附近被各種武器、彈藥製造廠所環繞,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充套件,為日本的擴張源源不斷地提供材料。所以這裡被美軍視為重要的戰略目標而受到特別關照。(圖片源自網路,可能引起不適,B-29轟炸東京後區域性景象,若此日本人日子是不太好過)
2層記錄了20世紀初戰火中的世界、大阪城的軍事化和擴張,展示戰時的教育和兒童生活,以及空襲前夜大阪市民的生活。其中有一個展板的題目是「動員全日本人來確保勝利」,也就是常說的「一億總動員」。總動員意味著國家將人民作為戰爭資源,從而投入到總體戰中。因此這可以充分說明,日本人也承認確實是全日本都在參戰。總體戰之下,國家失敗就是國民失敗,這一點毋庸置疑。接下來,政府實施配給制度,並且進行言論管制;女性成為勞動的主力;尋找替代性事物貢獻出任何金屬器具。後面就是一些家書了,報個平安,祈禱一下之類的。另外還有一些作戰的地圖。可以看到,全民皆兵不過如此。
中間上樓的樓梯是各種當事人的語錄和小孩畫的畫。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老百姓當然是被矇在鼓裡,只是看到自己家今天死一個人明天死一個人大的,確實感到對戰爭的反感。不過如果僅僅看到這個層面,也必然是片面的。(圖片源自網路,燃燒彈攻擊造成的火海)
一層是一些模型展,有美國人當年的炸彈、燃燒彈、廢墟殘害、防空壕等。談到了美軍從精準轟炸向無差別轟炸的轉變。還有馬蜂窩別的朋友提到的模擬原爆轟炸,說實話不是真實的已經很給面子了。還有一個模擬的防空壕,我自己沒有進去體驗,環球網記者的報道說還挺有意思的。
三樓是介紹戰後的時期,主要就是當事人講述,廢墟上崛起一類的故事,以此來歌頌一下人民的偉大云云。
最後講和平的未來,以和平憲法開頭。日本重返國際社會,參加各種活動等等。呼籲儲存戰爭記憶傳承給後代,最後再加上小朋友們做的海報,包裝得漂漂亮亮。我倒是想讚歎一下日本小朋友寫這麼多這麼難的漢字還是挺不容易的。(圖片源自網路)
現在日本國內一般的這種紀念場所,都在用和平說事,這樣宣傳其實不過是政府的伎倆,對日本人自己也沒什麼好處。和平是怎麼破壞的,又是怎麼換來的,通過全方位的知識從而理解道理,或許才能保住真正的和平,而不是每天感慨一下,「和平真的來之不易啊,再也不想死人了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日本的戰爭博物館中對於具體的事件記載都非常詳細,確實是很好的資料。但是,對於戰略層面,不是含糊其辭,就是隻字不提。這一點媒體上天天都在炒,今日我親眼目睹,體驗到了這種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態度。對於二戰,開戰以後敵對雙方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值得一說的政治問題了(盟軍內部後期孕育的分裂到時可以說是冷戰的開端),有的只有軍事問題,說白了就是仗怎麼打。不過對於百姓來說,仗怎麼打併不重要,重要的是仗怎麼打起來的,這是政治問題,是戰前多少年鋪墊下來的,日本對於這一點的逃避態度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話說回來,日本的戰爭博物館確實做工精良。不管有沒有人光臨,大量詳實的資料經過精心整理最終以清晰的模式呈現,並且儘量配以英文對照,是將人說服的最好辦法。因此,政治層面的爭鋒相對是一方面,我國的博物館任重道遠。
出館返回到大阪城公園西南角,就是大阪歷史博物館了。博物館其實是一個連體樓,旁邊是大阪的一個廣播大樓,兩個樓公用出口,就是下面球形的那塊。
大阪歷史博物館(重點),是全方位、全時段介紹大阪歷史的綜合博物館,通過各種媒介向參觀者展示1400年大阪的發展歷程。
進入以後左手邊是博物館,先看了一下牌子瞭解基本情況。本館介紹大阪通史,從古代一直到現代。並不是整個樓都是博物館,其中只有6-10層以及1、-1層是展示。1、-1層是難波遺址的展示,應該不屬於重點。7-10層是常設展,6層是話題性質的特別展。常設展門票600,加上特別展好像是1000左右。我並不推薦大家直接買通票,因為對於咱們旅客,那四層也是主要的,而且可以照相;相反特別展可能是咱們不瞭解或者不感興趣的,還要多畫很多錢,關鍵還不能照相,所以大家最好斟酌一下。
這就是從1樓售票處旁邊看到的部分遺址。
參觀順序是這樣的,購票後電梯會直接把人送到10層,從古代開始,坐扶梯逐次向下參觀。到達7層或6層再有直梯把人送下來。中間我有點事想返回上層,找了半天在館中部找到了直梯。
不過我幹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本來人家說6層不可以照相,其他可以。我正好給聽反了,直到到六層不讓照相的時候才反應過來。當然我看上面幾層有不少人在照,我就拿手機拍了幾張,所以數量和質量都比較低了。
10層講的是難波大阪,也就是樓底下那群殘垣,是大阪的誕生之地。展廳的結構都是橄欖形的,長軸連線左右兩邊各是一個大的展廳,裡面再詳細分劃。
我估計我看的順序有點問題,上來就是宮廷禮儀的世界了。裡面主要就是一些古建築的模型和古人的模擬模型了。有一波比較高大上的操作是面向東南側難波宮遺蹟的窗戶先會被窗簾蓋上,上面播放古代祭祀的視訊,放完了再開啟,人們就可以看到今天的大阪了。同樣,窗戶下面也是有今昔對比的展示牌。整個迴圈是8+4分鐘。
另一側的展廳就是標準展示,文物+展示牌,古代也基本就是一些陶陶罐罐的。但是上面有比較詳細的製作工藝、出土過程、歷史背景等的介紹,還是非常生動的。展覽內容主要包括難波的寺廟、都市生活、移築、難波之海、古墳時代,各種建築模型和地圖非常精美。大阪在近幾千年內地形變化非常巨大,原來中間是河內灣,現在已經是陸地了。下樓前我發現了一個小桌子,上面有四國語言的小本,相應位置可以蓋章,每層兩個,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其實目的是需要回答問題的,當然咱們也就不用管了。
下樓的時候在9層半可以眺望窗外的大阪核心區域,有景物標識。此外橄欖的另一側有休息室,可以飲食。
9層是中世和近世的大阪,前者指大阪本願寺時代,後者指天下之臺所時代。這塊我基本是一竅不通,關鍵詞大概就是豐臣秀吉、安治等等。模型比上面那層更多,除了建築之外,有很多全景模型,刻畫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牆上就是各種的圖片和,層層疊疊的。整體佈局是,中間有兩座橋的模型,叫安治川橋和難波橋;一旁的牆壁上是各種生活場景,比如米市、物市之類的。
另一邊就是老老實實的文物展了。主要是大阪的建設和發展。包括秀吉的城建、大阪三鄉、住友吹銅所、天下的臺所、城市生活、角之芝居、町人的文化等方面,最終以幕末維新結束。
8層是近現代,內容為發掘歷史、特集展示、大大阪時代。這塊就比較現代了,進去俯瞰7層的展品,對面牆上有歷史照片和模型,都是近代大阪。對面是天保改革,展示天保時代的亮暗兩面。旁邊是所謂的發掘歷史,其實是小孩子的考古遊戲。以漫畫故事的形式來給孩子講解考古知識,確實下了一番工夫。
7層依然是近現代,進行更為細緻的大大阪時代的講解。各種近現代文明的特徵,如商業都市、地鐵、公共設施、工廠、廣告、劇場、郊外住宅等均得到展示。同樣是,模型、圖片、文字結合的展示方式。所謂大大阪,是大阪於1925年進行第二次城市擴張,合併44個町村,人口超過211萬,超過東京,工業產值也居日本首位,因此得名。
對面又是老老實實的展覽,示社會·產業、近代都市建設、各種博覽會、捎帶提了兩嘴打仗的事情、文化藝術、祭祀、生活。還有一個人叫鴻池幸方的生活用品,他們家族是搞銀行的。最後說了說戰後的發展。
下面就是特別展了,主題是西鄉隆盛。西鄉是幕末薩摩藩武士,也是後來的政治軍事家。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並稱維新三傑。《最後的武士》一書及翻拍的電影就以他為原型。這一層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西鄉的各個方面,從黑船來航開始,到維新的高潮,再到辭職和西南戰爭,跌宕起伏的人生令人 感慨。
從歷史博物館出來已經快五點了,本來想著要去大阪企業家博物館,到了以後門開著卻放著障礙物不讓進,也沒人,我很奇怪。往上走的時候看到了工作人員,費了半天勁才明白是4:30截止入場,當時是4:37,所以不能再進去了。然後就坐地鐵直接奔赴今日最後一個參觀區域。
最後一個區域就是心齋橋那邊了,在難波地鐵站下來那附近,是大阪最繁華的區域,我們要來個鬧中取靜。在那片鬧市裡,有法善寺和上方浮世繪館兩個可以參觀的地方,我們要在天黑之前速速解決。
法善寺很小,就在一條街旁,供著不動明王,有不少當地人和遊客都在拜訪。
法善寺出門斜對角就是上方浮世繪館,門口很小,旁邊有一個白底黑字的招牌和一隻畫著浮世繪的貓。本館是01年開的,主要收藏了一些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作。門票500。
館共三層,環境幽靜。主要講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上方地區)和名所圖會相關的作品,以戲劇或者歌舞伎演員為主要題材。最頂層是一個DIY體驗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大概500-1000日元,也不太貴。
新垣結衣參演的一部電影《Code Blue 劇場版》於7月27日在日本上映。我之前僅僅把這件事當成一般的訊息,跟著粉絲們高興高興而已。但臨行前才突然想到,為什麼我自己不能看一場呢?於是問了在日本的朋友,說購票之類的問題不大,我考慮到大阪的行程稍微鬆一點,覺得在大阪看場電影。去日本之前在心齋橋附近找了一家電影院,於是我們從難波站坐一站過去,難波附近有很多新垣結衣的巨幅海報,地鐵站裡也不例外。
到了心齋橋後步行抵達那個影院,影院在一家非常繁華絢麗的大樓的最高層,這棟樓還有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弧形扶梯,可算是開了眼了。不過進去以後,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這部電影。這時候朋友跟我說,也沒說這個影院就一定有,應該在網上查查。回國以後我才知道,這部電影主要在TOHO Cinema上映,應該去找TC的分店。當時朋友很給力,很快就查出來附近的幾家在29日上映的影院,最後決定去北面梅田那家,因為晚上正好要去那裡吃飯,順便把票買了最好。
梅田看起來也是一個繁華地區。梅田車站的燈光造型配上淡紫色的天空,這張照片可以說看著很有意思了。
梅田附近全是高樓大廈,想找那麼一個電影院並不太容易。我們穿梭了好一陣子,又打聽了一些商店裡的人,終於找到了位於一座大廈頂層的電影院。一下電梯就看到了海報!
買票根本不用費任何口舌,自動售票機選時選座位,一兩分鐘搞定。
接著開開心心去吃蟹道樂咯!蟹道樂梅田店同樣在一個大樓的最高層。蟹道樂的服務可真不是吹的,比如倒酒的話是杯子下面放一個碟子,倒溢位來才停手。當然菜也是不錯的,螃蟹怎麼做的都有,如圖的壽司特別好吃。詳細情況還是大家來日本自己體會吧,吃的感受很難如實地傳遞。
飯後直接返回酒店了,整理整理照片、資料,看看書就睡了。
7月29日
今天是大阪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本來的行程安排是正常的,但是因為大阪的酒店多訂了一晚,所以最後空出來至少一個晚上,我才可以看電影。不過從事後的角度看,這不僅沒造成什麼損失,還多看了一場電影,還是不錯的。
早上起的不造,因為估計南部區域人也不會太多。接近九點的時候,我們到達南部的中心,四天王寺區域。我們是從北面到的,所以先通過乾門進入三元大師堂,整個寺廟西北方的一個碑園。
四天王寺,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廟,其佈局來自中國。儘管飽受天災和戰火的摧殘,但每次都得以按照原貌重建,至今仍然保持著飛鳥時代的樣子,繼續履行其作為佛教重地的職責。
接著進入北部區域,是一些我完全看不懂的廟,供著一些完全看不懂的佛。
北邊的核心是一個叫龜之池的池子,裡面確實有好多烏龜,河上面有一座橋叫石舞臺。後面那座大殿叫做六時堂,現在依然容旅客參拜。東邊有一個買各種東西的龜井堂,我只是覺得這幅裝飾不錯。東北部是一個叫本坊庭院的地方,我們並沒有去。
接下來來到中心區域,門口在西邊,看到了極樂門。極樂門的東邊就是需要收費的核心區了。
售票處在核心區域西側西重門裡,票價300,因為其實也沒什麼可看的。進入以後左手邊是金堂,後面是講堂。
金堂南邊就是五重塔了,是四王天寺的地標。塔可以進去,但是要脫鞋。每層之間都有陡峭的臺階,旁邊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佛像。頂層可以看外面,但既有嚴重的建築結構遮擋,外面還是全包絡的防護網,拍好照片就不要想了。
極樂門南側的弘法大師修行像。
報到證門外專門拍了一張南大門的遊客照。
從禮拜石處看仁王門和五重塔。
仁王門。
東側的太子殿,好像在修葺。
寶物館,可惜不開門。
再次返回極樂門的時候,和尚們來上班了。
極樂門向西望去。
最後來一張標準照,包括石之鳥居、極樂門、五重塔這幾個重要建築。
接下來往西走,前往慶澤園一帶。這邊人要比中央區少了很多,加上環境比較清幽,讓人比較清靜。中間經過堀越神社。大阪城內這種小型神社隨處可見。
路上可愛的動物專門學校招牌。
頗有創意的酒店招牌。
到了慶澤園以後發現,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公園,裡面有很多景物、場館,比如茶臼山和後面要提到的市立美術館等。園內比較安靜,但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園內最大的建築就是大阪市立美術館了。結果在門口就發現中獎了,19日-30日本館關門,正在進行展品替換工作,地下館是開的,我們也只好去了。
進去以後發現展覽為「大阪私學美術展」,應該就是私立學校學生的畫作展,參觀是免費的。雖然看起來並不是什麼重磅展覽,但是服務依然很好,工作人員會給你一本所有展廳和一說作品的合集,後面有詳細的作品列表,可見其準備工作的細緻。
從走廊一端到另一端一共有四個展廳,每個大概幾百平米。周圍和中間的牆上基本都是畫作,地面上擺著雕塑等。有初中生畫的,也有高中生。水平的話,雖然我不怎麼懂美術,但是有不少朋友是畫畫的。這些孩子腦洞是很大的,水平大概也就那樣,因為很多作品本身就沒得獎。但讓也有很多令人歎為觀止的。主題、形式什麼都有:二次元的、古典的、各種派;油畫、版畫、速寫、雕塑等等。管內有很多學生拿著紙寫寫畫畫,我感覺可能是在投票。還有一些大人也拿著發的那個手冊一一對照觀看。對學生畫展有如此之興趣,確實令我挺開眼的。
參觀畢出館,剛才憋著的雲現在已經爆發了,因為還要操作相機,於是我們只好等著雨變小一點再出發。過了一會,城市出現了少見的陽光雨,我們在陽光下,旁邊雲下面的雨被吹過來,頗為有趣。途中經過了天王寺動物園的門口,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大的動物園。
動物園的對面,有一個大門寫著Sinsekai,通天閣·新世界,看來我們到達了下一站。
所謂的新世界其實就以一片著名的老街區,有很多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名店,是很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以下是各種花了呼哨的招牌,如此絢爛,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著名的河豚料理就在街心處,河豚非常顯眼。
接著我們穿過了新世界,去到西邊找到一家叫十八番拉麵的館子吃了一頓。路上見到一輛觀光大巴,塗裝可謂頗有創意。以日本的物價標準來說,這家店相當便宜,我要了一碗雞肉米飯,才六百多,當然量也比較少。
接下來返回新世界區域,準備前往通天閣。鬧市區抬頭仰望高聳的通天閣,又是一種特殊的韻味。到剛才河豚那個路口,往裡走就是通天閣了。
通天閣(重點)是大阪市的一座展望鐵塔,高度很低,只有103米。本塔分為兩代,第一代在1912年建造,第二代在1956年建造。從塔基座的尺寸就可以看出來,通天閣甚至是四個腳支撐起來的,直徑不過十餘米,上層必然不過太過龐大。
展望臺售票處在底下,要從旁邊一個類似於地鐵入口的地方下去。
結果發現裡面人頭攢動,好像是某個娛樂團隊在進行活動,當然我完全沒聽說過。到中間八十多米的兩個展望臺票價700,頂層的在這兩層額外購買。
接著上電梯到達2層,18米高,然後需要排隊等待再次上升。排隊的旁邊是商店,還有通天閣相關的知識,和一些奇特的展出(將棋、キン肉マン)。到快要上電梯的地方有一個給人畫畫的。
電梯會到達87.5米高的黃金展望臺。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高,但是對於周邊的建築已經是一覽眾山小了。最令攝影者感動的是,背後沒有燈光,所以即使透過玻璃也沒有炫光,照片清晰乾淨。
在本層周圍一圈有個八個柱子,柱子上擺著各種卡通造型的佛像,稱之為八福神。在佛像下面有印章,但是需要自己帶紙,有收藏愛好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在本層購買頂層的的門票,可以直接從樓梯上至94.5處的特別室外展望臺天望樂園。購票會送一盒通天閣咖哩。
頂層所見如圖,安全是非常有保障的,而且並不影響照相,一般單反相機的鏡頭可以從兩根鐵絲之間伸出。同時,也有傳統的東西南北方向景物辨識牌。那個綠的東西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守護神比利肯福神。向南遠眺,可以看見知名的金剛山(下面第2張圖那座高樓右側第二個山峰),同樣也可以看到葛城山和生駒山。大家還可以找找大阪城,在一座遙遠的藍色玻璃建築下面,放大後看還是比較明顯的。
望向最高處。
鳥瞰剛才經過的那一片綠地,可以很清晰地辨認美術館、動物園大門等。
不得不說,這沒窗戶看得就是過癮!但是頂層風比較大,大家還是要注意安全。
下到84米處的4F,後面就有燈光了,不過還不是特別煩人,有更加詳細的地標識別(8個方向)。
有個小佛,要摸一摸它的腳。這裡也有一個紀念蓋章,是全日本塔協會旗下的。
總體情況如下,頭上是大阪的各種標誌性景點的輪廓畫。望遠鏡是要投幣的,有單反的朋友其實放大照片就行了,不用花那幾百塊錢。
三層看完了就下去。先經過的是新世界-通天閣一帶的歷史介紹。
接著來了一波強力推銷,主題展「百奇和通天閣的歷史」登場。各種腦洞開啟的展品少不了,格力高的標誌也少不了。
第一代通天閣附近區域的模型,燈光的顏色還會變化。
接著必須通過剛才上來的時候經過的商店,裡面的主角是他們這兒的小佛爺。
最後坐電梯再下去。
到下面以後那個娛樂活動已經剛開始,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面孔。
出來以後,再抬頭看看通天閣覺得錢花得還是很值得的。
這時候才兩點,我想著前一天沒有去成的企業家博物館,於是打算再去瞧瞧。結果令人大失所望,這次連門都沒開。我看了看旁邊的牌子,週日休館。我只能露出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於是就有了上面交流和參觀一節中的教訓。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去不了企業家博物館,但是想到前一天沒有去本來計劃的梅田藍天大廈,覺得不太甘心。看到時間還比較富裕,趕在在電影(6:40)上映之前去一趟為好。本來展望臺也沒什麼可看的,拍一圈照片就可以了。
梅田藍天大廈(重點),大阪北區新梅田城的大樓,高173米。特殊之處在於其連體結構,是日本國內首座連通型的超高層大廈。今年正值其竣工25週年,當然也是前面提到的東京塔60週年等,可以說我還是很走運的。
於是我再次來到梅田區域,梅田站西側有一大片建築工地,想去藍天大廈需要從中間一條臨時隔離出來的路走過去。我找了半天才找到。走過去以後終於一睹真容,確如圖片上一樣巨集偉。
到了樓下,因為比較著急,所以沒看到入口的標誌。到大廈裡面去找,半天也沒找到。這時候碰到一個韓國年輕人比我還著急的樣子叫住我,他完全不會英語,拿著翻譯軟體翻譯,結果竟然翻譯成日語了,我告訴他那是日語,他必然也聽不明白。他胡點一通,後來出來一個帶漢字的日語模式,我終於知道他想問哪裡扔手裡的包裝紙,這事能問我,我差點給他一拳。可是我又想知道哪兒買票,所以想了想告訴他可以去廁所,這回終於明白トイレ(toilet)。我問票哪兒買,半天聽不懂ticket,日語的票也不懂,實在沒有辦法我就走了。所以還是希望韓國政府重視一下英語教學。
出門仔細觀察遊客的走向,我終於知道應該在大樓的一個腿的最近一角進入,接著上樓。然後直接排到一個隊伍裡等待上電梯。電梯上去直接就是很高層了,這一層有一個商店,絕大多數位置是封閉的,要想真正體驗景色需要在這一層的一個櫃檯買票。票價1500,有些昂貴,但因為處於城北的優越位置,而且高度更高,所以還是比較值得的。購票後直接從旁邊的小門進入,搭乘扶梯前往正式的展望樓層。
到達展望樓層,其正式名稱是空中庭院。整個一層的形狀是回形,不過中間是圓的。內外兩層全是透明玻璃,而且離後面的牆壁非常遠,所以機器適合拍照。
後面的牆壁上有世界各大名勝的介紹牌、世界各地帶「空」字的地點、劇院、本樓介紹等不同主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咖啡店。因為是作為地標存在的大型建築,所以設計得頗有講究。以上面那張圖裡樓中間那個圓形在地面投影的圓心和最高展望臺圓心相連形成的線軸叫做宇宙軸,方向朝上,是觀看宇宙的視角。以投影圓心為原點,垂直樓宇兩腳連線的方向的線軸,方向大致朝南,叫做生命軸,是觀看地表生命的視角。
如果趕上比較好的天,從大面積透明玻璃俯瞰樓南的都市和樓北的澱川,心曠神怡之感難以言表。
這是回字形中心的圓。
在東南角有一個直梯,旁邊有樓梯,可以到頂層的迴廊,體驗大阪的最高高度。
頂層的視野極佳,以至於有個大哥在用長焦拍飛機。
光影效果,伴隨著丁達爾效應。
南側的樓群。
中心的圓形。
觀景臺效果。
眺望澱川入海口。
總之隨手一拍都是大片,而且心情非常舒暢。頂層有幾個保安,而且下面有一層平臺,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下來以後有一個吃飯的地方叫燦宮,沒錯就是這麼難寫,但我估計特別貴。
坐電梯下來以後,牆上用各國文字寫的本國傳說。日文的鐵道銀河之夜、英文的格列夫遊記、中文 的西遊記都是經典之作。
最後來張標準宣傳照。我站立的位置差不多就是那兩個軸的原點。
回程,遠眺。
這在大阪制高點浪漫完了,趕快要回到現實,當時已經快要六點了,我還不太清楚那個電影院在哪兒,所以打算讓朋友去梅田,回合,然後在一塊去。路上看見旁邊的繁華區在搞什麼梅田ゆかた祭(yukata是浴衣的意思),我也沒看到什麼浴衣啥的,只能匆匆拍了幾張照片。
澱橋屋的大型市場,全是名牌。
走著走著發現了一個問題,梅田是一個火車站,有一堆出口,而且我在站外面,我很難知道如何去某一個出口,谷歌地圖又好像沒有詳細的出口標識。磨蹭了半天最後決定他把電影院地址告訴我,我自己一個人谷歌導航過去,這時候已經快6:20了。還好這一次比較給力,把我導到旁邊的一棟樓裡,也有TOHO Cinema的放映廳,我連英文帶比劃終於問明白了我要去的那個地方,進到樓裡又問了幾個人, 最後終於找到了前一天乘坐的電梯,上去的時候已經三十七八了。上來就看到了海報,我還比較欣慰。
檢票就看一眼,我趕快進去找地方坐下。結果發現過於積極了,6:40過了一陣子開始放廣告,期初是邊都不沾的廣告,估計五十多了是演員的廣告,在日本的影院看日本明星,感覺不一樣。電影院是大型的那種,估計有一百多人。
影片開始後,當然就不能拍照了。具體內容和形成無關我也就不說了。只是覺得第一次來日本就看一場電影還挺自豪的,不過也確實得承認非常方便。
電影結束結束後,我還有一些未竟的事業,看著還有點時間,打算趕快了解。雖然前一天去了難波站附近那塊,不過是白天,而且那幾個地標都沒看,非常不甘心。所以我直接在梅田坐地鐵到難波,下車直奔東邊道頓堀區域。
夜裡的人是真的多,不愧是繁華街區,這張圖裡去過大阪的朋友可以看出不少門道吧。元祿壽司、たよし河豚本店、金龍拉麵、蟹道樂中店都在裡面哦。
稍向北走到達運河,向東看了看黑燈瞎火的,稍作猶豫決定沿河北岸向西走。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走了兩步就已經看到了第一個地標,上午被推銷的格力高。
下面戎橋橋頭就是超級繁華的心齋橋筋,我在國內從來不喜歡去人這麼多的地方,來日本開了開眼界。
戎橋的兩側,大阪2025年世博會紀念碑,對面是垃圾堆,弄不好可能是我來日本第一次看到垃圾堆。
這個時候我已經沒時間管垃圾堆了,因為旁邊戎橋筋旁邊的巨幅螢幕就在放新垣結衣的CM!超級美麗。靜態廣告上面是視訊,我把視訊完整的看了好幾遍,還是沒看夠。
廣告對面就是蟹道樂本店了,已經關門了,我僅僅是來打個卡。
向西走到達道頓堀橋北部,看到了基本每天都能被髮在新垣結衣吧裡的那棟樓。是的,這幅應該比剛才那個還要大,以至於從谷歌地圖的俯檢視上都能看到這側廣告。這家叫ドン·キホーテ道頓堀御堂筋電,希望大家多去購物,去的時候抬頭看一眼。
向南走一點的路西側,是道頓堀一條街,人好像稍微少點。
HIPS大樓。
快十點了,第二天還要早起去京都,於是趕忙溜會酒店了。
這一天的密度我還是挺滿意的。
7月30日
是時候離開大阪了。和東京相比,這兩天的膽子明顯更大了。原本對於京都和神戶的擔憂(朋友回國)已經煙消雲散,倒是有些擔心我的腿不能支援我走更多的路。
早上再次來到已經非常熟悉的梅田站,搭上通向京都的列車,暫別這座充滿故事的千年古城。
小結一下大阪。所謂的歷史氣息濃重,我沒有太體現出來,是在罪過。不過開始說的那些現象是普遍存在。大阪這座城,引以為豪的是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古蹟、自己的口音、自己的軌跡,體現出和東京的一種「貌合神離」的姿態。當然,作為正在籌備第二次世博會的關西之都,大阪正在努力以更能夠讓全球人民接受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魅力,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憧憬25年更自信包容的大阪。
京都—廟宇之都
前面幾個我強行起的註解,大家多少會覺得有些牽強(海軍之城那個應該還可以)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東京大阪這種大都會,不是一行字就能確切描述的。但是和橫須賀一樣,京都的特點再明顯不過了,所以這個註腳雖然俗套,但是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我在寫遊記的前期在網上查資料的時候,查到一篇原來的蜂首,是一個大佬兩年九次前往京都,收集幾十所還是幾百所寺廟的故事,我想這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從794年到1868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而這段時間內,日本基本沒有經過近代文明的洗禮,等洗禮的時候中心就在東京了。所以京都理所當然地儲存著大量的古代日本樣貌。其中,宗教和寺廟佔到了絕對重要的地位。
做計劃的階段查詢京都的知名景點,基本都是古代的。現代的說不上是景點,主要是吃喝玩樂購物場所。所以雖然我我對宗教文化不太感冒,但因為來了,所以也認真參觀學習。
另外還是要特別提示一下,京都的地鐵通達程度和東京大阪比起來,實在是不敢恭維。雖然表面上看全城能夠覆蓋得差不多,但其實很多交叉的線路之間是沒有換乘關係的。主要的幾條線都在中、東部,唯獨東西線能到城西,但也是一條直線過去,沒有南北方向的變化。西部的北野線和嵐山本線又跟東邊沒什麼關係。因此建議初去京都的朋友在酒店拿一個公交地圖,搞明白公交,效率要高很多。
7月30日
從大阪到京都其實非常快,不過半個多小時的火車。
我們住在三條,所以在京都站下車後,還要再換乘兩次地鐵。到三條後,已經能體會到這座城市的特殊風貌了,路邊小橋流水,碑石林立,歷史故事、地點介紹隨處可見。
安頓好後,開始本日行程。首先向西走不遠,即達重要河流鴨川,也是著名觀光區。鴨川不深,水很清,可以想像是這座城市的母親河。沿著河岸同樣有很多雕塑、碑石,訴說著各種故事。
我們先來到先鬥町附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後來通過一個牌子才發現,先鬥町就是緊鄰鴨川的一條小小的巷子,裡面是一些普通的商家,大早上都沒開門,也沒什麼可看的。
接著向東再次越過鴨川和一片城區,到達了著名的衹園。祗園是八阪神社、鴨川到東大路大街間的傳統繁華區,所以說也就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確實十分適合拍照,但是人多了可能就不太適合了。雖然是早晨不到十點,不過確確實實有很多穿著和服的遊客開始積極地擺pose了。
接著同樣在大的祗園的區域內,到達了所謂的円山公園,著名的八阪神社、知恩院等都在附近。進入以後基本都是統一風格,廟加上很多像伏見稻荷大社一樣的紀念人的拍子,門前再立一個鳥居。
這種燈也很多。
稻荷社遍佈全國,這座雖然很小,但是建造得十分精良。
附近的一個大殿。我研究了一下地圖,發現這才是本殿啊,大家拍的那個含碑的那個只是大門。
從南邊出來,就可以看到經典視角了。
出來以後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政治海報。
向南走不短的距離,就到了三年阪二年阪區域,當然,這兩條只是其中的兩條比較出名的街。路上 可以看到復古的人力車,不過東京的隅田我也見過。
鬧市區裡有一座法觀寺八阪之塔。
接下來就是各種阪,所謂阪,在皇居那塊好像提過,就是坡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看出來這片街市地形的起伏。
小街的樣貌其實都差不多,如果不留意的牌子,很難提前知道是哪一條。二年阪就是走過以後才知道的。
這是三年阪。
接著在路口往東拐,走過一段上坡後就到了清水寺。清水寺緊鄰商業區,自然也是遊人如織。
清水寺(重點)是京都最老的寺,和金閣寺、二條城並稱三大名勝。目前正殿正在修葺,20年才能完工,內部依然有參觀通道,但是外觀已經被包起來了。
這座大門叫做赤門或仁王門,是絕佳的拍照點。
從清水寺附近眺望京都城,視野開闊。我原本沒打算去京都塔,在這裡看到一會才計劃去。
這是西門,後面就是清水寺也是京都的地標三重塔了。
西門北側有一個鐘樓。
隨求殿。
好戲登場,三重塔。本塔已經有千餘年曆史了,當然目前這座是後來1632年再建的。
塔後的經堂。
進入本堂附近的核心區域需要買票了,也不貴,大概四五百。倒是挺好看的,可以當做書籤。
這就是本堂中心,如果想進去拜一拜,還需要拖鞋排隊。
本堂東北側有一個地主神社,裡面全是求籤的。有一種是把煩惱的事情寫到一種紙上,扔到水裡紙就爛了,煩惱也就消失了。當然,這些都不是免費的,大概一二百。
接下來步行環形路線。不記得這是什麼堂了,可能是第一個釋迦堂,後面是緊鄰的阿彌陀堂及奧之院。
眺望全程,可以發現高樓實在是少,因為京都塔才一百米左右。晚上的俯瞰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是離清水寺門口最遠端的泰產寺,也就是祈求產子順利的地方。
這就是傳說中的音羽之瀧,可能因為遊客太多本來莊嚴的氛圍打了點折扣。
接著事實上不用爬上很多臺階原路返回,從音羽之瀧旁直接走回出口處即可。路上偶爾可以看到碑石、池水、展示牌等景觀。
清水寺門口處有詳細的導覽牌,可以看到附近有大大小小几十處寺院和神社,想幾次參觀完是很不現實的。真要對此類文化感興趣,還要學習那位九去京都的大佬。
參觀畢,我們看時間還早,又因為朋友第二天就要回國,所以臨時打算安排上伏見稻荷大社,這應該是不爭的必去景點了吧。向西走到地鐵站的路上找了一家安靜的小店休息了一會。
飯後從清水五條站直接前往東福寺站,然後換奈良線到稻荷。有趣的是,稻荷站比伏見稻荷離伏見稻荷大社更近。五條站內也有各種的旅遊宣傳。稻荷站有「地方性特色」,之前已經有圖片了。
伏見稻荷大社(重點),是全日本那些星羅棋佈的稻荷社的總社。內部的千本鳥居是其代表性景觀,在很多日本旅遊書刊中,甚至可以坐擁封面的地位。同時,伏見稻荷大社也是馬蜂窩京都景點一欄中的第一個,可見其地位之高。
這樣一個人氣景點人必然少不了,進去的大道上已經人頭攢動。
京都古剎林立,適合在外參觀,而這幾天藍天白雲,可以說運氣很好。
伏見稻荷大社樓門和一旁的洗手檯,開頭那張就是這裡照的。
外拜殿。
本殿,牌子上寫的「本神社以宇迦大神為主祭神,並祀奉佐田彥大神,大宮能賣大神、田中大神、四大神,該五柱合稱為稻荷大神。」此處每年都要舉辦多長大型祭祀活動。
本殿的建築結構,從普通人的審美來說也頗為美麗壯觀。
本殿東北角有一個鳥居,從這裡就要開始爬山了,做好心理準備。
第一個平臺上的廟宇。
過了這個鳥居,就開始京都開頭的那張圖了。
這些鳥居有新有舊,取決於什麼時候豎立的。柱子一是無字的,另一邊刻字,內容就是時間,公司/個人,應該是對這裡或者宗教有貢獻的單位/個人。此外,整片東京東部是東山鳥獸保護區,觀鳥愛好者可以來看看。
爬上途中沿途可見岔路上的石制古社,裡面的顏色就是木質的小型鳥居模型。
每一段鳥居開始前的第一個鳥居上會掛有稻荷大神的牌子。
爬了半天到了中間的一個平臺,看了會地圖,發現好像還不到一半的路程,我們有點慌了,不過還是覺得先往前爬。同樣,路邊有大大小小的神社,這種密度是前所未見的。
如果想在鳥居拍照片的朋友,自己要做一個權衡。山下鳥居上的漆都很新,但人非常多;相反如果稍微爬高一點,人就少不少。快登頂的部分,可能過半分鐘才會過一群人。但是這些地方的鳥居缺乏修繕保養,看起來沒有那麼鮮豔。
最終快四點我們才到達山頂,看來想看見神靈,要「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無物相之之時亦能堅持」。伏見稻荷大社是《遊褒禪山記》的生動例項,反過來,後者又是前者的高度總結。
下山就比較愉快了,還看到了全英文的柱子。山上的指示牌顯示,從本殿到山頂正常步行在72分鐘左右。
各種沒人的鳥居。
中間有一個御膳谷奉拜所,裡面可以繞一圈,我們沒有去。
莽莽山林。
回到剛才那個中間平臺,眺望京都。
下山以後經過一大片沒見過的神社,當時就很奇怪。後來才發現是從北側另外一條道下來的。結果我們把一個人撂在上山中間的一個地方等我們,現在還需要上去找。所以以後大家最好一起行動,不然很麻煩。
最後丟幾張夕陽下的伏見稻荷大社。
離開伏見稻荷後,朋友就收拾東西準備第二天的返程了,我自己在酒店休息了一會。接著在7點多去樓下的京都洋食吃飯。因為是西餐,所以上菜比較慢,等快上菜都40了,我一想京都塔8:40就停止售票了,只得狼吞虎嚥兩口,八點時跑向地鐵站。
出地鐵站口發現京都塔下面也是一座樓,我饒了一圈,才發現了位於西側的入口。這時候已經8:25了,前面還有不少人,情況十分危急。即使這樣,隊伍還是行動緩慢,我觀察了一下,大多數都是韓國人,可能又出那個問題了。33左右終於排到了,我才發現旁邊有自動售票機,再次特別提示,去人多的地方先看看有沒有自動售票。門票還可以,770。
電梯直接到達頂層。
京都塔是位於京都市下京區的一座瞭望塔,高131米,基本是京都城內最高的建築。雖然和東京、大阪的樓比起來名氣小了很多,但是塔身部分只具有觀光功能,是純粹的娛樂場所。
上去以後簡單幹脆,直接就是帶景物標識的觀景臺。最遠處甚至可以看到大阪城。燈光反射問題存在,但不是特別嚴重。明顯可以看到京都的燈火遠不如東京、大阪,樓宇的話可能超過50m的都少見,確實是一個在古建築資源上建立起來的旅遊城市。
可以再上一層,到達京都的制高點,100米。
下來以後是一個綜合商場,有京都的各種特產。
回來以後快十點了,第二天朋友就回國了,而且我還得全城跑+規劃去神戶的方式。我看了看去金閣寺的交通後就休息了。
7月31日
從這一天開始,一切都要靠我自己了。
前一天查好了公交線路,205從酒店附近直達金閣寺,甚為方便。具體感受見出行-公交一節所述。
金閣寺(重點)建於1379年,原來是足立將軍的山莊,後來改為禪寺。我們看到的那個金光閃閃的建築是舍利殿,由金箔裝飾。十九世紀初本寺被放火點燃,完全燒燬。今日之殿是戰後重建又經翻修過後的,因此看起來頗為耀眼。
金閣寺區域的門口黑門是這樣的,不少警衛在站崗,往裡走是一條林蔭道,通向總門。
前一天在馬蜂窩上查的九點開門,為防止被人擠扁,應該早出衝進去,我採納了這個經驗,結果8:30不到就到了,那時候還沒幾個人。
正如其他點評所言,九點時大門準時開啟,人們排隊進入。在裡面走一段路後再購票。票價400。
進入後北側就是金閣寺和那片湖,視角和網上的照片完全相同,我立刻衝了進去,拍了幾十張。果不其然,過了一兩分鐘,湖對岸的空地上就全是人了。
於是我繼續往前走,沿湖岸可以走到離金閣寺很近的位置,但是是不能進入的。在拍兩張主體部分也就結束了,畢竟只能看到外觀。
接著折返向東,路過銀河泉、嚴下水、金閣寺垣、龍門瀧等景色,左手是安民澤,澤中央的塔叫白蛇塚。
再向東是夕佳亭、懶人榻等。
另一個不動堂。
最後順著一長串樓梯下來即可。
下一站是京都御苑,因為我對當地交通也不太熟悉,所以選擇了緩慢但是穩妥的方法—先坐公交坐會酒店附近,在坐地鐵到御苑。
京都御苑(重點)是舊皇宮,京都為都城的時代,這裡住著很多王侯將相。京都御苑也是京都裡為數不多的大面積綠地,如前所述,從數千米的空中也極易識別。同時有關京都御苑我還知道一個軼事。前幾個月有一箇中國留學生在御苑飛無人機被抓了,然後上了新聞。後來別人在大疆吧裡發現他,他告訴大家一定不要鋌而走險,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我從西南進入御苑。進入後右手邊就是拾翠亭,是舊九條家的建築。東側還有一個九條池,池上有橋,橋邊有座嚴島神社應該是廣島縣那個著名的嚴島神社一個分社。
往北走是宗像神社、花山院邸跡和豐榮之庭,裡面也是一堆廟。
西側是閒院宮邸跡和管理事務所。
向北走一點,左手邊是出水廣場和出水的小河川,很多小孩和家長在裡面納涼。右手邊是胎範碑。
白雲神社。
終於到了中央的御所,周圍被高大的牆圈起來。我一開始到南邊的建禮門看了看,沒開,以為裡面不讓參觀。
京都御苑裡面典型的寬闊石子路,會讓人在烈日下無處躲藏。
西邊第一個宜秋門也不開,只有北面的清所門是真正的入口。
進入御所是免費的,但需要戴上一個牌子供裡面的警衛進行識別。西岸向南走到達諸大夫之間。
月華門。
新御草寄。
南側的承明門正在維修。
這是御苑裡最大的建築——紫宸殿。最重要的儀式如即位禮會在這裡舉行。
吳竹和漢竹。
小御所的建築結構。
春興殿也在維修。
小御所正面。
御池庭,這張我特別喜歡,沒有任何後期。
蹴鞠之庭。
御學問所,用來進行學術活動。
御常御殿,是居住的地方,前面有一個講解員和遊客互動,挺生動的。
北面的御京所等,這種小園子看著很舒服。
東側的水系。
位於出口路上的劍聖之間和御三間。
出來以後再向北是兒童樂園,東面有一個近衛邸跡,當然基本是看不見什麼東西了。園子裡有很多 植物和鳥類的科普牌。旁邊還有不少櫻花樹,但是夏天不是季節。
接著沿著御所東側一路向南,路邊的林子裡有很多遺蹟、碑石、介紹等。
京都御所東南角是大宮御所和仙洞御所,免費參觀,但是一天只有下午1、2、3點半放45、41、39 人,所以我只能放棄了。
最後從東南側的堺町御門出來,算是繞了一圈。
坐地鐵來到另一著名景點,京都二條城(重點)。二條城是幕府行轅,始建於16世紀中,後來由幕府奉還給朝廷。其同時具有歷史價值和自然欣賞價值。
地鐵東西線有一站就是二條城前,這種被命名的地點,多是舉足輕重的。二條城前出來後,就可以看到巨集偉的東南隅櫓。向北走很快可以看到正門—東大手門。
再向北是售票處,同樣有自動服務。結果遇到了一個問題,今天二之丸御殿不開門,基本相當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不開門。但是既然來了,接下來還有別的行程,也只能先進去了。票價600。門口有詳細的資料,可以拿一個。
進門右手是番所,用途和皇居的那個差不多。
絢麗的唐門。
這就是不開門的御殿了。
接著向西是二之丸庭院,名字都跟皇居一模一樣。但是內容不太一樣,比較秀氣。
出庭院經過本丸櫓門,來到本丸庭院。
本丸的西南角是天守閣遺蹟。日本這群樓都叫一個名字,估計會給考證工作新增不少麻煩。
本丸御殿,維修中。
最西側過橋是一個休息所,向南是梅林。向北再向東返回的路上可以看到幾個門,都是重要文化財。
別緻的加茂七石。
清流園西側及清流園。
北大手門。
最後經過展示收藏館,內容是二條城相關壁畫,但是要單獨收費100,所以我也沒去。
清涼小道。
捐款者名單。
一株完全沒有存在感的中國梧桐,其實是離廣島原爆爆心1.3千米的植物。其後代在多地生長,象徵和平之重要及後代的延續。能夠在這樣一個地方被種起來,也是一株植物相當高的榮譽了吧。
下回可能還得來看看御殿。
本來的計劃中還有金閣寺「附近」的龍安寺,結果實施起來覺得太遠就沒去。看著時間比較富裕,就臨時加入了京都御苑。結果還是富裕,我就到馬蜂窩上去查備選的三十三間堂,聽說還不錯,於是決定前往。
三十三間堂(重點)以供奉千尊觀音雕像而著稱,內部有柱子隔開的33個空間,因此得名。此堂建於12世紀,每年舉行11個主要祭祀活動,其中1月13日的射箭大會相當盛大,全區域內免費參觀。
出七條站向東走二三百米就到了門口的停車場。
開始我猶豫了一會,想找找網上人家拍的圖片的視角,於是跑到東邊圍牆外,發現視角並不理想, 於是還是回到門口老老實實買票。票價600。
這裡離京都塔不遠,看得比較清楚。
堂外是一個幽靜的公園,裡面還有幾個碑。
堂和門的正面照。
鐘樓。
西南側是射箭場遺蹟和稻荷社。
外面繞一圈以後入內,堂內禁止攝影,需要拖鞋入內。堂內佈局大概是中間一個高大的觀音像,兩側的前方各有幾個神,後面是一般的觀音。觀音保養的不是很好,掉漆現象嚴重。大像對面可以出去。
展示牌稱這些觀音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身體周圍一圈手和眼,分別代表不同的器物和祈願目標。
沿一路參觀完佛像後,後面是資料。包括「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關係年表」,相關歷史人物介紹,三十三間堂建築結構,觀音像具體的介紹。還有一些事物的弓箭展示。
出去後發現天天不錯,這張很有日本風格。
原計劃晚間前往京都錦市場和四條河原町兩個鬧市區,但是我估計回到酒店以後我就不想在動彈了,所以決定提前前往。晚上正好也收拾一下行李,準備第二天一早出發。查詢交通後發現四條河原町附近沒有地鐵站,所以果斷放棄,只保留錦市場。
錦市場本身是東西向的街,但是在南北方向的路上、街的兩側上方有「錦」的字樣。
街的盡頭有一個錦天滿宮。
這一天最後一張相機照片,京都典型的路邊景色,上面有遮陽/遮雨/照明的的頂棚。
回來路上,看到鴨川納涼大會。
酒店窗外的黃昏景色。
8月1日
從京都到神戶三宮的JR是直達的,上車後可以放心欣賞風景。經過澱川在京都西南方的支流,火車直奔本行最後一站。
小結一下京都。廟宇,宗教,旅遊…之城都是非常恰當的。並不是說東京、大阪不是旅遊城市,而是因為京都其他方面確實乏善可陳,唯獨和古文化旅遊相關的方面別具特色,成為招牌。當然,對於一個內陸的千年古都,這也是必然。作為旅遊者,能夠在此享受到濃重而莊嚴的寺廟氣息,體會古文化在今日日本受到的禮遇,或許才是最大的收穫。當然對我自己來說,對這些方面確實缺乏研究,所以共鳴感也要低一些。雖然留有諸如二條城的遺憾,但我想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再見了。有朝一日,可以跟其他朋友再來憑弔。屆時,希望能對這些文物有更深的瞭解。
神戶—西洋風勁吹百五十年
神戶並不是各大旅行社的首推。在我進行旅行準備之前,對此地的瞭解也僅限於大阪西部的港市,擁有包括川崎造船廠在內的一流船廠。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有所瞭解該地作為維新初期門戶的作用。
到達神戶以後,發現非常像青島。這兩個城市的共同點很多,尤其體現在沿海近現代城市和開啟國門之時的外交地位。因此和青島一樣,神戶是瞭解西洋文化在東方體現的好去處。
正如標題所說,今年是神戶開港一百五十週年。從開港維新時,到戰時作為重要軍火庫和兵工廠,再到新時代的迅猛發展,這一百五十年是神戶的一百五十年,也是日本跌宕起伏的關鍵時期。到神戶的話,多看看牌子上的圖文,能漲不少知識。
8月1日
JR抵達三宮站。從站臺裡鑽出來以後,我看著地圖研究了好半天,把附近的情況基本搞明白了。東海島本線的橋將市區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我住在南面部分的北面。神戶市非常小,從神戶港到摩耶山最近的距離不及兩公里,重要景點主要也集中在方圓幾公里的範圍內。然而,神戶的地鐵就更不發達了,南北方向基本麼有有效的連通,公交我嫌麻煩,所以只能靠腿了。我住的R&B酒店附近是舊居留地區域,現在是繁華的商業區。
寄存行李後,出門看到一個別致的小院子,在高樓之間顯得格外突兀,我還以為是誰家呢。走近一看是三宮神社,不少人在上班的過程中前來參拜。
神戶的旅遊導覽是我見過最好的,上面參觀部分很多例子都是神戶的。如下這個板子開始我並不知道有什麼名堂,直到到了風見雞館才知道這是一個叫青山大介的畫家繪製的的神戶地圖。
英雄小於連像,估計附近跟比利時有什麼關係。
生田路和東門街。
走不遠就到了第一站,生田神社(重點)。此社是神戶鬧市區內的神社,南側為神殿,北側為森林,確為鬧市中的一篇淨土。由於神戶特殊的地理位置總是遭受天災,所以至此祈求平安的遊客絡繹不絕。
進門左手的大海神社。神戶也是重要的漁業中心,出海的漁民們來這裡祈求平安。
生田宮大門,卻被前面的現代廣告擋住了,是應該高興還是不高興呢?
小卻頗為震撼的本殿。
東側繞過,可以看到一些雕塑,又是一個稻荷神社,看著密集的鳥居,彷彿回到了前天。
神社西側是生田之森,面積很小,但很安靜,有一條小溪流過,有一座亭子。
出來後的戶隱神社和生田弁財天市杵島神社。
生田神社震災復興紀念碑,這就應了我上面的介紹。後面是噴泉。
蛭子神社。
最後來個近距離正面照。
從西門出去,向北開始上坡,烈日當頭,腿還不靈便,可謂艱難。一路上除了普通的現代樓宇,就是有西洋風的小樓了,因為越來越接近北野區域了。
我從西南方向接近,所以自然先到萌黃館-風見雞館一帶。整個神戶北側叫做北野·山本地區,明治時代以來很多外國人喜歡居住,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整個北野地區的觀光情報牌是同一規格的,上面有15個去處。我的計劃裡只有四五個,但最後基本取得差不多了。下面就開始暢遊北野(重點)的那些小巧精緻的洋屋吧。
第一站就是一旁的萌黃館。萌黃館是1903年建造的美國總領事宅邸。進入需要350日元,但是和風見雞(單獨500)的套票是650,我覺得這個必須買。所謂萌黃,其實是淡黃的意思。但是我看了半天覺得顏色好像是綠色。
屋下的院子充滿悠閒氣息。
從這裡進屋,進屋需要拖鞋,再穿上它們的涼鞋。
室內裝潢典雅,是所謂的阿拉伯花紋風格。
貌似當前正在拍一部影視作品,叫べっぴんさん,新星芳根京子主演。
二樓陽臺可以眺望京都市,但因為前面有屋頂,照片看起來不理想。陽臺放著一本館的寫真集。
旁邊的這個住房還有住家。
從一個小商店看風見雞館。
這位大叔吹響的樂曲是什麼呢?
風見雞之館,我習慣叫風見雞館。又稱為舊托馬斯住宅,是德國商人托馬斯於1909年建造的宅邸。此屋是北野地區異人館中唯一的磚式建築,給人一種穩重厚實的感覺。
風見雞館大門,拿著通票可以忽視售票處大搖大擺地走到內門。
室內裝潢是德國風,當然我並不知道德國風和美國風的區別是什麼。
主人的舊照片。
此樓經過阪神大地震的考驗,後來進行了修復。
這是正統的風見雞了。
那位青山畫家的作品就在這裡展出,最後我下血本買了一個最貴的神戶地圖,回家有空好好研究一下。
二樓同樣可以眺望,前面有樹,視角更加不理想。
出門有一個北野觀光案內所,裡面有工作人員,極其詳細的導覽圖和吃的。在北野的具體規劃可以在這裡生成。
案內所北門出去就是北野天滿神社,本來不在計劃裡。後來想想應該也佔不了多長時間就上去了,反正也是免費。
左手邊的那間叫「天神樣和北野之資料小屋」,內部資料隨便拿。竟然還有一個漫畫版的佛教故事,這腦洞我也是服氣了。
上樓的樓梯。
稍微有點上不了檯面的拜殿。
這張我很喜歡,鮮明的旗子,古建築,自然,城市由近及遠。另外開始那張俯瞰圖就是這裡照的。
本殿。
稻荷社。
隨手拍幾張。
向東走有一個北野玻璃館,不過二層不開,而且其實是一個賣玻璃工藝品的地方。
再向東過一條窄路以後是北野町東公園。
神戶的井蓋,每個市都各具特色。
開始我還沒打算把所有地方都去了,所以還是按照計劃去找北野美術館,美術館在南邊一點的位置,馬路斜對面有一個微型不動院。
北野美術館的招牌很小,需要留意。
神戶北野美術館,建於1898年,是原美國領事公寓。內部展出國際知名畫家的畫作,以及國際橄欖學會的歷史資料。
進去以後是神,長成這樣我已開始以為是咖啡廳,後來發現真的是。是要收門票的,大概幾百。
館內不讓照相。那個所謂的橄欖學會的理念是爆出神戶的歷史傳統。橄欖的六個果子個六片葉子分別代表一些東西。此外還有一些法國、美國的西洋畫作,反映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的生活。
出門沿東邊的小路上坡,附近有明確的指示,很快就可以到達魚鱗美術館/山手八番館附近。我先去山手八番館,在東側。
入口處對面是北野外國人俱樂部,也是異人館之一,可惜休館了。北側的阪上異人館同樣休館。
我在山手八番管的售票處詢問了一下通票的事宜,如果分著去5個異人館的話要4550,買通票是3000。通票其實是一個做工精美的小冊子,是一個紀念品。每到一個館工作人員會在扉頁蓋一個笑臉,你自己到館內蓋一個或幾個藝術章。此外還有經典的大略介紹和北野地區的導覽圖。強烈推薦。
入口處有兩個鬼看門,為天燈鬼和龍燈鬼。
裡面是各種工藝品:近代雕刻、古典版畫。
進門左手第一個房間裡有兩把大椅子,據說男性坐左邊那把,女性坐右邊那把會有好運。
進門右手的Makonde雕刻。
二樓的屋子有很多佛像,好像跟北野的風格不太搭。
也保留了一點原貌。
這就是那個蓋章的地方。
這是異人館每個館的招牌,看看能不能集齊,椅子已經有了。
向西走不遠到達魚鱗美術館。
售票處,拿著本子的第一頁找他蓋章就行了。
全貌,這應該是他們這塊的顏值擔當。
草地上的山豬get。摸一摸鼻子會帶來好運。
西側的房子是吃東西的地方。
有兩個入口,左側是魚鱗美術館,右側是魚鱗之家。
美術館一樓有一些畫作和精緻的房屋模型。
二樓是歐洲油畫名畫展,包括英法俄等。
三層是一個叫松原俊支的個人展,他用金屬製作成小人,用撲克做樓。
這裡海拔150米,視線清晰,
接下來來到魚鱗之家。據稱居住者的資訊不是特別明確。
館內有很多西洋傢俱,餐具一櫃子一櫃子的特別多。
這邊有兩個章,一個樓一個章。
二樓還原一些當年風貌。
最東側的是BEN之家。這位Ben是英國貴族冒險家,四處狩獵,戰利品都收藏在這裡。
進入以後果然是滿眼的獵物腦袋,跟狩獵遊戲裡的畫面一樣。
這是他們的鎮館之寶,北極熊。
其他展品。看來這位冒險家是挺會冒險的,有不少稀罕物種。
出門在北野大街上看到了環遊巴士,大家以後去神戶,可以研究一下巴士的問題。
緊鄰的隔壁是洋館長屋,又叫做法蘭西館。此樓是對稱的。
內部還原法式風格。
二樓有LV早年的皮箱。
這張房間的風格很溫馨。
餐廳桌面上的細節。
書齋。
兒童房。
最後有一個新藝術運動的畫廊。
接下來是英國館,門口的國旗、招牌和福爾摩斯剪影就體現出濃厚的英倫風。
本館由英國人設計,儲存著當年的風貌。
入口景色。
一樓。
二樓。
有一個屋子專門留給福爾摩斯,裡面全是他的內容。附近還有一個按鈕,按一下會發出福爾摩斯說的話。
和其他絕大多數館不太一樣的是,英國館還有個不小的院子。
入口處那輛taxi。
本來到這裡通票就已經用完了,我打算回去休息休息晚上再去看看夜景。不過馬路對面有有一家不思議領事館,我想著都看了這麼多也一塊看了吧。
到售票處問此館現在能不能進去,結果對方不會英文,最後右邊有個比較年輕的日本人才說明白,說是可以進,但要單買票。後來我才看到這塊是賣通票的。本館買票左手樓梯上去買,好像挺貴的,一千還是多少。
因為本館的特點,所以需要定時放人,我在外面呆了幾分鐘才進去。
進去以後一臉懵逼,原來是那種視覺錯覺繪畫,需要人到上面配合做動作,其他人給拍。我一個人去基本沒什麼用。
這幾個好像不需要人,大家看看效果。
如果是一個人,工作人員會幫著照相,很熱情。
向北走路東是剛才已經看到的柏拉圖裝飾美術館,一開始我沒打算來這裡,也覺得像個商店,就沒管。館內主要展出義大利風格的器具,美術作品等。票也需要單買,大約幾百。
門口院子景象。
內部裝潢非常華美,特別是藝術品高度集中時,看著有點不適應。
外面有個小院子,可以點點吃喝。還有一個小池子。
地下還有一層,是密集堆放起來的文物。
趕到芳香之家 荷蘭館的時候,才不到五點,售票處告訴我關門了。我只好在外面拍了幾張。
下山順路直接去一公里以外的北野工房。工房裡有很多有名的牌子,它們都是神戶歷史文化的代表。
樓西面是個停車場,入口在停車場東北角。
一層內景。
二樓內景。
樓梯旁的彩色玻璃。
三樓的大會議室一般是不開的。
這裡原來是神戶市立北野小學校。
現在是週年紀念,看來xxx8年發生的事情不少。
晚上去7-11買了點解決了,以為是在太累了,就沒再出去。
8月2日
本日是在日正是遊覽的最後一天。因為3日早上有充分的時間收拾整理,所以本日的計劃正常安排。
前一天前往北部的北野地區體驗西洋風情,今天的重點則在神戶港,體驗一下神戶賴以生存的部分。
從酒店一路向南,不過十幾分鍾就感受到海風了。考慮到本日安排的地點也不多,所以決定在港口附近多轉轉。
首先看到的是臨海的みなと公園,中文可以成為港口公園。其實就是一片很小的綠地,不過裡面稍微有點東西。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小廟,海邊社廟的意義應該不會有太多。
綠地上有兩座神戶海軍操連所陸奧宗光顯彰碑。
靠海的路牌都有海拔高度和海嘯避難方向,看來是吸取了當年的教訓。
如今的神戶雖然還有軍艦造船廠,但已經不是軍用港口了,岸邊僅停靠數艘海上保安廳的普通巡視船。
公園旁的牆上有石片拼成的抽象畫。
整個神戶港中突堤都可以算作美利堅公園的範圍,這裡是當年大地震首當其衝的部分。
北部著名的魚舞雕塑。是神戶開港120年紀念物。
鷹-三文魚雕塑。確切地說,是美國國鳥白頭海雕和西雅圖多生的紅鮭。此雕塑作為紀念神戶和西雅圖成為姐妹港20年而製作。
頭頂的高架路,由極為粗壯的金屬支架支撐。
建築上的塗鴉。
再向前走一點就到了馬蜂窩上說「非常值得參觀」的神戶港震災紀念公園了(重點)。這裡的一段海岸保持著當年遭地震侵襲後的景象,岸上是介紹碑。
1995年1月17日早5點40分,阪神淡路大地震從位於明石海峽附近的震源處開始,最終造成傷亡40071人,房屋受損247468棟,受災人數達到444900人。本紀念中心的目的是為了向外宣傳並將神戶 於震後的奮鬥而傳達給後人。
這是當時的一些受災情況。
佔地面積不大,而且是露天的。
震後救援情況。
當年的遺物。
地震模擬。
災後的貨船。
雖然規模很小,但是我想本公園起到了其存在的意義。
接下來岸上就是各種雕塑了。這是一艘叫「聖瑪利亞」的帆船的部件,90年代初它環遊了世界和日本。
昭和天皇御歌之碑。1956年神戶舉辦第十一屆國際體育節,天皇親自光臨。57年週年紀念時天皇親 自作詩一首回憶當時剛想。為紀念此事,立碑一塊。
側面看海洋博物館和神戶塔,港區的兩個地標。
早上沒什麼人的公園。
剛才的港口。
著名的神戶美利堅公園東方大酒店,同樣是港區的地標。前面停著一艘客船。
神戶港。
神戶海援隊。此雕塑是為了紀念江戶時代末期勇闖海外的年輕人,包括著名的阪本龍馬而設。
神戶港移民船紀念碑。為了紀念20世紀上半葉移民海外的人們而設。上面的字為「希望の船上」。
電影紀念碑「Meriken Theater」。為紀念開港120年而設。神戶港據稱是日本電影的發祥地。第一部 日本電影在神戶,1896年上映。
BE KOBE碑。為紀念阪神淡路大地震20週年而設,象徵著神戶市民的驕傲自豪。介紹上寫道「神戶是一個充滿開放、創新、進取和國際精神的港市。當身懷這些必要的個性時,我們回望過去飽受苦難的150年,展望神戶下一個150年的航程,它將由能夠接受挑戰並在目標和激情的推動下取得成功的年輕人所實現。」所謂對未來的渴望,凝聚在這座雕塑中。
路面上的紀念圖。
正在玩大理石子的兒童。此雕塑系鹿特丹市為紀念神戶開港120年暨二市成為姊妹港市20週年而贈予神戶。兩個小女孩在玩大理石子,日本第一塊大理石是神戶從荷蘭引入的。
經典的三級別導覽圖:周邊、地域和廣域。有這麼一張圖絕大多數地圖都不太需要了。
Hortensia之鐘。為紀念第一屆神戶時尚節與1990年舉辦而設。在95年地震之前,它一天響四次。
北之人。系神戶120週年紀念獎獲獎作品。
換個角度看一下東方酒店。
白天眺望摩天輪一帶。
美利堅公園的中央空地上是一個大錨圖案,從谷歌地圖上看更清楚。
白天的二地標。
海洋博物館西側的槍機裝置,船隻下水用。
接著我跑到神戶塔(其實應該叫神戶港塔,因為馬蜂窩裡神戶塔這個名字下的人氣更高,我就入鄉隨俗了)裡想看看門票的事。
一樓是休息區和售票處和特產店,有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全日本塔協會加盟成員的全家福。還記得通天閣那塊我也提過塔協會嗎?它也在這裡面。然而天空樹不在這裡。
塔協會弄的活動,誰要是去了所有加盟的塔,會有特別紀念品。時間限制一年。通過一本小冊子來記錄,當時我沒留意,應該弄一本來。
售票處,單購神戶塔的話,700每人。同樣有自動售票機。加上旁邊的海洋博物館/川崎世界博物館 的通票是1000,推薦。
我到售票處問了問那個塔和海洋博物館/川崎世界博物館的通票能不能在購買後不立刻使用,因為我想看夜景,說一天以內都可以,於是我買了票就走人了。
來到神戶海洋博物館,發現10點才開門,於是等了一會。最終看到了開門的場景。
神戶海洋博物館(重點),注意不是海洋館。其以「海,船,港」為主題,全面介紹神戶開港以來有關海洋方面的全貌,是歷史+今天的綜合型博物館。博物館有兩層,一層主要是各種船隻模型和知識介紹,二層是神戶歷史介紹。
坑爹的是,除了一樓中央的「羅德尼」號之外,其他地方不允許照相。不過羅德尼和旁邊也沒有明顯的接線。
進門左手邊是一個畫展,小朋友們畫的。
這就是「羅德尼」號了。結果一看牌子發現時1:8的模型。本船是1833年於彭布羅克造船廠下水的英軍二級戰列艦,當時裝有98門火炮。1860年在查塔姆船廠進行了蒸汽動力改造。後屬駐華艦隊。1868年神戶開港時,該船和英美法其他18艘船隻來航,此船為英艦隊旗艦,並鳴禮炮21響致敬。最終於1882年解體。此模型是根據英國國立海事博物館所收藏的建造時的設計圖製作的。
羅德尼號旁邊都是一些古老的帆船模型。我很久以前對帆船很感興趣,後來轉到近現代,目前基本不瞭解什麼了。
「勝利」號,納爾遜站在這艘船上指揮了史詩般的特拉法爾加海戰,最終犧牲,被後人銘記。他那句「英格蘭期待每個人都恪盡職守 」不知道今天的英國水兵能做成什麼樣。
接著往裡走就沒法偷摸地照相了,我就收起相機了。
那些帆船的後面是各種船隻的模型,包括汽船、木船、當代輪船、貨船、勘探船,還有我稍有了解 的海上保安廳船隻。還有大洋水深製圖委員會繪製的海洋地形圖、海底地理講解。航標燈。浮標也有。此外還有日本的深潛器「深海」號模型。
再向後是大比例模型,一般都在一米以上,以民用船隻為主,包括各種客、貨船。
此外還有日、外國的古船,包括享譽世界的貢多拉。
船隻的部件、分段也很多,包括羅經、船首飾等。
羅德尼東北角的一個屋子裡是客船相關,有數十艘客輪的詳細資訊和照片,以及這些船隻遨遊世界中獲得的嘉獎和紀念品。前面有一個電視,在放航海相關的視訊。中間有一張大地圖,標註出神戶的友好城市,周圍一圈是它們的照片和簡介。我看了看,有剛才說的西雅圖、鹿特丹,還有費城、里約熱內盧、布里斯班、大邱、仁川、天津、巴塞羅那、馬賽、里加。
最東北角是一個講述現代船隻科學的館。門口有兩個櫃子,一個裡面是軍艦模型,一個是戰後的民船模型。館內中央是民船的模型,周圍的牆上是船隻知識介紹。裡面的展品有現代船操作室、船員禮服、各種配件、港口模型、食品生產線知識有電磁推進、推進方法原理、船首形狀、船底相關、碼頭吊車、神戶各種碼頭、震災和神戶港、海洋資源調查、關稅等等。對海洋科學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來看。
二樓展廳的學名叫「通過歷史看神戶港」,還有一個海事影廳。上樓的樓梯旁邊是長澤車重神戶港畫作,下面是神戶港岸的變遷。後面是日本船隻的演變過程。
正是部分是歷史展廳,從日宋貿易開始。講到了請盛傳說、宋朝貨幣的輸入和貨幣經濟誕生。還提到了原來的中央地區福原京。一群大學教授致力於還原福原京的模樣。
接下來是神戶港、大陸交易、港口建造等。
接著就是近代了,各種開港先驅,有著名的勝海舟。外國人來居住、興盛的造船業均被展現。
中間有一個小冊子,每頁比上一頁多出來一點,是神戶港新建的部分。最後重疊在一起,可以看到港區的建設歷程。
最後是和世界相連的神戶與新時代港口建設。
此外還有阪神大地震的特集。有一個巨型的神戶全市的立體模型,上面有燈,按按鈕相應位置的燈就會亮起來。還有一個四處的受災場景模型。
羅德尼的西北角是「川崎世界」。講述的是川崎的發展歷程。前半部分以圖文資料為主,後面都是生動的實物展,很多孩子在裡面玩耍。進門的地方是一架大飛機,應該是剛引進的播音787。此館允許拍照。
創始人川崎正藏和初代社長鬆方幸次郎。今年正好又是川崎建立120年。
川崎標誌。
誕生歷史。
左手邊的歷史故事和廣告。
右手邊是時間軸,每十年一段,最上面是兩副大照片,下面是配照片的歷史事件,再下面白色的是國家工業方面的動態,最下面是展品。時間為1900到今天。
這是上一代「親潮」號潛艇。
早期工業機器人。
下方為空自的驕傲,藍色衝擊波(另譯藍色脈動)飛行表演隊,巡遊世界各地,出盡風頭。新垣結衣、綾野剛參演的電視劇《飛翔情報室》中,空自啟用此隊全力支援,本劇也成為空自的明信片。本隊所用機型T-4型高階教練機即為川崎公司研製。
在另一個方面綻放奇光異彩的BK117型救援直升機。此機可攜帶飛行員兩人、醫務人員3-4人和擔架一副。在日本,直升機救援非常普遍,一天一架出動好幾架次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事故造成的重傷員來說,直升機可以提供最為快捷的救助,可以說是飛翔的救命天使。有關急救直升機的故事,請關注山下智久、新垣結衣參演的系列電視劇/電影《Code Blue Doctor Heli 緊急救命》1/SP/2/3/劇場版,其中劇場版就是我在大阪看的那個。這個系列的拍攝已經超過十年,與其說主角是山下智久,倒不如說是直升機,每集都有無數直升機飛翔天際的鏡頭。
影廳,播放川崎公司各種旗艦產品。
進入實物展廳以後先是兩排摩托。
展廳分為海陸空三部分。
首先是陸。0系新幹線電車。這是日本最早的新幹線。
接著是海。這是川崎公司建造的船隻竣工紀念。對新中國民用船舶歷史有較深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花園口」和「張家口」兩艘滾裝運輸船,均為川崎製造。
輪船的船首。
各種交通工具建造視訊。
小孩子可以玩的。
在出行部分提到的鐵道模型。神戶地標做得非常精細。
空的部分,川崎KV-107Ⅱ型直升機。1959艦獲波音公司特許生產。具備運輸、消防、警備等功能。在地震救災中表現活躍。
今天的機器人,十分靈活。
展廳另一側的體驗區,可以瞭解各種知識。
液壓原理演示。右上角那幾個圈是世界遺產,最左邊被蓋住那個是九寨溝。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兩個不到一千平米的展廳,能講明白神戶的海洋發展和川崎公司的發展,這就是博物館的意義,也是參觀博物館的意義。
參觀得興起,出來都快一點了,清晨的海霧早已被吹散,換作烈日凌空。保安廳的船隻出動了。我打算先回去整理整理照片和物資,晚上再出來欣賞風景。
走到半路突然想到導覽牌上的舊居留地究竟是那棟樓,好像是個什麼館。我在酒店那片找了半個鐘頭也沒找到。再馬蜂窩上查,大家發的就是附近的樓,我就拍了幾張不再找了,大夏天夠熱的。
宅了一下午,晚上七點多吃完飯,差不多到日落的時候了,開始向港區移動。靠近美利堅公園北面最近的地方有一個賓利的店,土豪和喜歡車的朋友可以去瞅瞅。
很多現代化的地段晚上才是參觀的正確時機,比如我後來得知先鬥町晚上很美。當然不可能什麼地方都晚上去。美利堅公園的在晚上藉助燈光,體現出白天看不到的美。
到達港區以後,太陽還沒完全落山,而燈光又全開了,這是我在日本見到的最美的時間。
摩天輪那片,絕對是應該在晚上看啊。摩天輪還會變換紋樣,十分絢麗。
啥都不說了,直接上塔。
神戶港塔(重點),與1963年落成,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管狀結構的觀光塔,高108米。
電梯在2樓,坐上後應該直達4F。接著我先去了5層。
我也是看過五個展望塔/樓的認了,神戶塔這價格,當然期望也不能太高。本層有全方向景物標識, 但是也存在燈光反射現象。
感覺確實有點矮,加上神戶高樓還是不少,覺得視角沒有那麼高。能不能比得上大阪我說不好,反 正比京都的燈光要亮多了。
展望迴廊,這麼看還挺夢幻的。
剛高興沒兩分鐘,決定下樓看看,樓下有望遠鏡,但是窗戶全是模糊的,不知道是霧還是玻璃的問題。
3F有一個咖啡廳。
2F好像比較正常。
1F有透視窗,效果比東京塔那個還糟糕,全是模糊的。
雖然有不少問題,但至少把神戶的夜景看了,也算滿意。下樓以後一圈是神戶塔的大事年表,非常詳細。
神戶塔的二樓和海洋博物館由漫步橋直接相連,想同時參觀的朋友可以體驗不用過馬路的感覺。
除此之外還有日本1963年時物價和今天的對比。
神戶港的夜色可謂璀璨,和東京大阪那樣千篇一律的燈光比起來,更具有現代的靈動美。
即使是晚上,BE KOBE也在鼓勵神戶人民始終向前。
晚上的東方酒店,成為港區耀眼的地標。
遠觀。
岸邊有很多情侶,海邊一起看景色,想想就浪漫,內陸人還是很珍視這樣的情景。
東北方向的城市,那邊那座塔好像比神戶塔更高。
美利堅公園晚上找點朋友好好待待把,像我這種行色匆匆的也留戀這裡的景色。
晚間殘骸打著綠光,烘托出一種詭異的氛圍。
又回到魚那邊,這個視角更美觀。
再見咯神戶港!希望看到下一個150年中依然年輕的你。
本行最後一站,南京町(重點)。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叫南京的中華/唐人街。與橫濱和長崎的中華街並稱日本三大中華街,作為中國人不可不去。
這是長安門,背面寫的是友愛。
裡面以中餐和神戶牛為主。
到達中央的南京町廣場,這座亭子最為出名。
北面的兩隻中國獅子。
最南側的海榮們,背面寫著飛翔。
西邊的西安門,背面寫著光復。
結束最後一個景點,滿載而歸。
最後冒著生命危險跑到路上來拍一下神戶元町購物街。
8月3日
我在2日晚寫了篇幾千字的個人感想。其實這個時候我並不是很不願理走:走了這麼多天,體力、精力早就透支了,四處搜刮來的東西也塞滿了箱子,再這麼下去,恐怕是回不去了。相反,我倒是想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下次再來。這也就是我回國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依然堅持完成此篇的原因。
3日一早吃完早餐收拾完畢,告別酒店,前往東邊的貿易中心站,乘坐新交通港灣人工港線直奔神戶空港。路上屬於過一條街就拿手機拍一張,但這不能對離別的到來產生什麼影響了。
列車緩緩前行,窗外神戶港的海水依然平靜。一百五十年了,滄海不便,周圍卻早已天翻地覆。
接下來的程式見出行部分,這裡不再贅述了。
小結一下神戶。在和朋友一起的時候,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聽一箇中國人說神戶挺無聊的。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不過無不無聊需要自己去探索。
和東京、大阪甚至京都比起來,神戶絕對是一個充滿個性的沿海城市。所謂的無聊,我覺得僅僅指的是缺乏具有接待大量客人的娛樂場所吧。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句話我再次提起。神戶是一座乾貨滿滿的城市,改革先鋒、造船中心、飽受災難、浴火重生。一座城市和市民,正是在跌宕中不斷奮進,最終才塑造了神戶港畔震撼的燈火。而我想這座城市的旅遊規劃者,也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將故事講好、講細。無論世界有多麼大,總會有人認真聽的。所以,如果有像我一樣比較古怪,喜歡琢磨東西的朋友,不妨來神戶看看,從路邊的地圖板到博物館裡的每一個字,會給你帶來別樣的驚喜和收穫。
即使不考慮作為最後一站可能導致記憶更為清晰,我想神戶港的燈光和BE KOBE的註腳也會令我難忘。下一個150年,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機場等候一段時間後,我坐上了下午三點半的航班。這是關西機場東南側隔海相望的泉南市、阪南市一帶。
這一天日本西部上空雲層較厚,這是我拍攝的最後一張日本的照片。接著,秋津州逐漸隱沒在壯麗的積雲下。
再見
尾聲
經過我的大致統計,本文有84283字,1440張圖片,已經超過我去年寫的一個三年回憶反思,成為我寫過的最長的文章。而它,首先在馬蜂窩這個平臺釋出。
其實我寫了這麼多,大家或許早就猜到一點,我無論如何對日本也有點執念。不過,執念不可能是在一瞬間形成的。在中國,其實有關日本的訊息是非常多的,任何時代都是這樣。更多的資訊意味著更大的關注群體。而對於我自己的興趣,我認為完全是巧合,多少都跟日本有些關係,再加上日本作為旅遊國家不錯的名聲,本行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日本的玩法自然有很多。我上面提到了,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古怪的人,業餘時間喜歡研究點東西,而不太習慣一般的「玩」。這麼多年這種模式成為了習慣。這次來日本,我繼續了這種習慣。
來之前我對日本的瞭解非常少,基本僅限於我的愛好領域。但是讀書多或者旅遊多的朋友都應該明白,幾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個人知識的提升有著多大的作用,即使僅僅是看別人寫的。所以在準備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學習,說好聽一點,「研究」。
當然,在旅行中,閱歷的提升就更為神速。我盡最大可能去珍惜在日本的時間,儘量不做在國內能做的事情,去繼續我的「研究」,這事實上才是旅行開始後我真正的目的。
因此,這只是一步。
曾經我非常擔心一個人出國,現在看來不過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一件普通的事情。人總是要成長的,成長就需要放下包袱,直面現在遇到的現實問題,解決它。這是對本次旅行另一方面收穫的概括。
當然,沒有現代發達的科技和熱心的人們,誰的腳步都會舉步維艱。我在制定計劃是執行計劃的過程中,甚至在寫遊記的過程中,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在此一併感謝。特別是馬蜂窩,雖然很久之前我就領略過其威力,但現利用其規劃一次深度自由行,則讓我的認識又深刻了幾分。
至於日本本身,絕大多數我想說的都在上面了。以我對這個國家冰山一角的瞭解,它還是很有趣的,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缺點,也有很多故事。如果是一個人,怎麼看他或許無所謂;但如果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離得很近的國家,或許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對其進行剖析。總之,開山之作去寫這樣一個思考過很久的國家的全景,我想是值得的。
對於這篇遊記,我認為基本兌現了開頭的諾言:盡力而為。對我來說,17天每天6個小時以上的密度,不是一個小數字。當然,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特別是這還是我的處女作。稍讀文字可能會發現我的語言比較枯燥隱晦,對此我十分抱歉,這是十幾年讀寫習慣養成的毛病;同時,我一旦累了對文字的控制力會下降,因此也會出現一些奇怪的詞句。這些不算小的瑕疵,肯定不在少數,對此希望大家多多包容。如果有熱心的朋友能夠指正,當然更加歡迎。
無論是遊記還是其他的回憶性質的文章,我認為其現實意義都在於指引未來。所以我希望通過系統地梳理這次旅行,能夠對收穫和教訓有更深認識,從而能夠更加從容、高效地進行未來的規劃。如果能對他人有類似的幫助,我倍感慶幸。
30萬步下的東瀛古今就是這樣,再見,再見
(本文圖片用於商業傳播用途請與作者聯絡,未標註圖片之版權均屬於作者)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