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莫爾山又名美國總統山,位於南達科他州基斯通小鎮(Keystone),距離鹽湖城大約有640多英里。為了儘早趕到住宿地卡斯珀(Casper),午飯後,我們即匆匆離開鹽湖城。

格林裡弗到羅林斯


大巴沿著80號公路北上,過了埃科水庫(Echo Reservoir)右轉進入山谷。山谷內景色一派蒼涼,山上植被稀疏,露出紅色的砂岩迭層,唯有山腳下,十九世紀末修築的鐵路陪伴著我們一路東行。

下午15點半鐘到達格林裡弗(Green River),綠河在此由北至南穿越小城,蜿蜒流向火焰谷。1832年,美國西部探險家約翰•威斯利•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率領探險隊到達這裡,並予以命名。有著白色山體,赭紅色山頭的煙囪山即是這座小城的標誌。

又在荒蕪的沙礫高原上賓士了近一個半小時,到達羅林斯(Rawlins)。這座小城的名字只是為了紀念美國內戰時期聯盟軍的約翰•亞倫•羅林斯將軍,他曾率部在此紮營。

我們的汽車在羅林斯左轉,離開80號公路,進入287號州際公路,北上經過泥濘峽,穿過馬迪加普(Muddy Gap),接著右轉進入220號輔助公路,東行來到了甜水谷附近。

甜水谷與獨立石

甜水谷前是一片開闊的原野,甜水河(Sweetwater River)蜿蜒流淌其間,原野上各類植物生長茂盛,可謂是懷俄明州滿目乾旱景觀中的一片綠洲。

原野後的花崗岩石山是大約在五百萬年前沿斷層塌陷的掩埋峰,甜水河穿過這裡形成了峽谷,好似一個天然的旅行走廊,事實上這裡就是著名的俄勒岡小路(Oregon Trail)中的一段,即美國國家歷史步道上的一部分。從1840年到1869年,歷史學家估計有將近50萬名西遷拓荒者,包括農民,礦工,商人及其家庭成員駕著牛車通過這裡。

甜水河河灣前橫臥著一個整塊花崗岩石的山包,高度約136英尺,這就是美國國家歷史步道上最著名的地標——獨立石(Independence Rock)。獨立石以東,是包括普拉特河和北普拉特河在內的主要水道形成的移民西遷路線;獨立石以西,是一段跟隨甜水河逐漸上行的艱苦歷程, 100英里外為溫德河山脈(Wind River Range)之南山口(South Pass)。在那裡,步道分支前往猶他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俄勒岡州。故此,獨立石是開拓者離開北部高原向南經過的首要地標。

對西遷的開拓者來說,甜水河和獨立石不僅是地理標誌,更是重要的時間標誌。如果旅行者要想在大雪封山前翻過洛基山脈,就必須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之前到達這裡。否則,只能停留在此,等待來年春暖花開時再繼續前行了。

獨立石一帶水草豐茂,是放牧牲畜的理想之地,移民經常在此紮營進行旅途修整,為了表達如期到達地標的喜悅與紀念,他們會登上獨立岩石山頂,並在岩石上刻上名字,這些銘文展示了西部先行開拓者的力量和毅力。不過,當我站在岩石頂上時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手機沒電了。

卡斯特(Custer)

6月24日早上7點半鐘,離開卡斯珀(Casper)繼續東行。上午9點鐘到達懷俄明州拉斯克 (Lasker), 18號公路在此左轉北上,大巴穿過城區,小鎮內整潔寧靜,一派祥和的景象令人過目難忘。

上午10點50分左右,我們到達南達科他州黑山地區卡斯特(Custer)附近,這裡田野風景優美,很像歐洲。小鎮以美國陸軍軍官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的名字命名。卡斯特(1839~1876)曾任第七騎兵團的中校團長及義勇軍少將,綽號晨星之子,在美國南北戰爭中以驍勇聞名。以後在北美印第安戰爭中他也取得了幾次勝利,被人稱為印第安人的剋星。在著名的小巨角河戰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中,卡斯特將軍被蘇族拉科塔部落頭領「瘋馬」及酋長「坐牛」所率領的印第安戰士包圍,戰敗身亡,所率二百多士兵無一生還。

我們的大巴正停在南達科他州卡斯特縣美國歷史博物館(Custer County 1881 Courthouse)門前,這座博物館內不僅展出了許多有關拉科塔族美國原住民文化,還有卡斯特將軍1874年在黑山的探險活動,以及移民達科他地區定居者的生活展覽。

瘋馬紀念館(Crazy Horse Memorial)

從卡斯特縣美國歷史博物館到瘋馬旅遊中心(Crazy Horse Tourist Center)不超過十分鐘車程。

瘋馬(CRAZY HORSE)原名Tashunca Uitco,是蘇族(SIOUX)一位年輕的酋長,是印第安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傳說瘋馬相貌英俊而且文質彬彬,但作戰時卻非常驍勇,「就像一匹瘋狂的戰馬」。導遊在介紹中再三指出,面對強大的敵人,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投降!這即是瘋馬的性格與精神,這也代表了印第安人的民族精神。
穿過旅遊中心的大廳,出門即可看到一座白色的瘋馬紀念碑雕塑,這是雕塑家科爾恰克•齊奧爾科夫斯基(Korczak Ziolkowski)根據印第安人的描述,創作出的紀念碑模型。只見瘋馬酋長騎在駿馬之上,面對白人指揮官土地歸誰的質疑,左手指向昔日的家園說: 「我的土地就是埋葬我死去族人的地方」(My lands are where my dead lie buried)。

旅遊中心大廳外是一座大型露天觀景臺,觀景臺下面的松樹林一直延伸到兩公里外的雷山(Thunderhead Mountain)腳下,這座獨立的花崗岩山即是尚未完工的瘋馬紀念碑。山體雕塑的頭部和伸出的左手臂已具雛形,瘋馬酋長側面像神情果敢剛毅,指向遠方。雖然現場還在施工,但整個雕塑雛形已經顯得大氣磅礴,令人震撼不已!

1939年,波士頓出生的雕塑家科爾恰克•齊奧爾科夫斯基(Korczak Ziolkowski)贏得了紐約世界博覽會雕塑一等獎。當時蘇族酋長站熊從新聞報道中看到科爾恰克的成就,便寫信邀請他創造一個向北美印第安人致敬的紀念碑。

二戰後,科爾恰克拒絕了政府創作戰爭紀念館的工作請求,接受了站熊的邀請,來到黑山與其一起選擇了600英尺高的雷山(Thunderhead Mountain)作為紀念碑用地。 科爾恰克用自己的錢購買了附近的私有土地,並用田納西州大理石雕刻了瘋馬紀念碑的比例模型。

1947年5月,科爾恰克38歲,他在雷山下搭起帳篷開始工作,並決定雕刻整個563英尺的山峰,而不是最初計劃的最高100英尺。

許多志願者來到黑山參加工作,雕刻家後來的妻子露絲•羅斯(Ruth Ross)即是其中的志願者之一,他們於1950年結婚,生育了十個孩子,其中七個都投身於瘋馬紀念碑工程建設中。

1982年科爾恰克突然去世,享年74歲,被業界譽為「傳奇,夢想,遠見和偉大」的人。

科爾恰克的妻子露絲接手了瘋馬紀念碑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職務,繼續雕刻家的未竟事業。露絲主導了觀景臺上博物館、餐廳的建立及擴大,並啟動了北美印第安大學教育專案。博物館內收藏了美洲印第安人各種精美的手工製品和雕刻藝術品,包括整個北美部落國家的文物,這也是全美最大的一個印第安博物館。

如今,雖然這對平凡偉大的夫妻相繼離世,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雕塑仍在瘋馬紀念碑基金會運作下繼續進行。

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

拉什莫爾山在瘋馬紀念碑的東北方向,距離大約25公里,大巴行駛30分鐘就到達了目的地,坐在車上遠遠就可看見了山峰上四位總統的頭像。

停車場後的高臺上即是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入口處,寬寬的甬道廣場兩側分別是洗手間與公園服務處,人進人出顯得比較擁擠。

甬道廣場的第二道大門為框架式結構,大門右側牆下是拉什莫爾山總統巨像的創作設計者雕塑家古登•博格勒姆(Gutzon Borglum)的胸像,這尊大理石雕塑出至他的兒子林肯•博格勒姆(Lincoln Borglum)之手。胸像對面左側牆上鑲嵌著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紀念碑,上面燒錄著1927-1941年參加拉什莫爾山總統巨像建設400名工人的名字,這些工匠均已故世。導遊介紹說,如今尚有一位當年的工匠健在,不定期會在禮品店(Gift Shop)簽字賣書,由於其年紀太大,能否見到就看大夥兒的運氣了!

框架大門後,一條道路正對總統山,道路兩側高高的水泥柱上插著美國50個州和6個特區的旗幟,五顏六色,迎風飄揚。每面旗幟的水泥柱下刻著該州的名字及加入聯邦的年代,這即是總統山著名的「旗幟大道」(Avenue of Flags)。

穿過旗幟大道,來到觀景平臺(Grand View Terrace),這裡是仰望總統巨石雕像最好的地方。遠遠望去,立於山顛的四位總統半身頭像與山石渾然一體,在山腳蒼翠的松林簇擁下顯得氣勢恢弘,十分壯觀。他們從左至右依次是華盛頓、傑佛遜、羅斯福和林肯,分別代表了美國誕生、擴張、維護和發展這四個階段150年的歷史。

拉什莫爾山工程中始終受兩大問題困擾,一是山石內層的花崗岩有裂縫或瑕疵,無法修補時需要改變構圖。二是資金問題,按照原先的計劃,四位總統的雕像應均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後由於資金不夠半途停工,華盛頓的雕像只能是一座胸像,而其他三位總統的雕像則只完成了頭像部分。

觀景平臺下方有一條被稱為「總統小徑」(Presidential Trail)的步道直通往山頂,在那兒可近距離觀賞總統雕像。

我們沒有時間爬山,返回大門前順路進入禮品店,禮品店內人很多,無意中看見大門左側廳內立柱處有一老人坐在那裡,他面前的桌面上放著兩摞書。這不就是參加雕刻總統巨像碩果僅存的老工匠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們高興的急忙奔了過去。這位名叫尼克•克利佛羅(Nick Clifforo)的老工匠所著回憶錄為《拉什莫爾山原始鑽工》(Original Mount Rushmore Driller),我們剛與他完成簽名合影,老人桌旁就排起了長龍。

下午14點鐘離開拉什莫爾山,穿過基斯通小鎮(Keystone),沿14號公路北上前往魔鬼塔國家紀念碑。

魔鬼塔國家紀念碑(Devils Tower )

大巴往西北方向賓士了兩個小時,又重新回到了懷俄明州境內,不同的是這兒山清水秀,草豐林茂,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與南部的沙礫高原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行進間,突見遠方山丘上拔地生出一個高大的平頂石柱巖峰,恰似一尊寶塔直指青天,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魔鬼塔啊!如此奇觀一下子令滿車人驚詫不已。

魔鬼塔是印第安人的聖地,也是美國的第一個國家紀念地。貝爾富什河(Belle Fourche River)繞其腳下向東北而去,四圍連綿起伏的小丘,原野一片翠綠,風光旖旎美景如詩如畫。

大巴繞著園區公路一直開到山頂魔鬼塔腳下的停車場,山上蒼松翠柏,萬木爭榮,野徑花開,綠草如茵,魔鬼塔壁立千仞,危峰兀立,粗獷冷峻,令人感到一種風骨峭峻,威武不屈,光明磊落的浩然之氣,看似一幅凝重的畫,又如一首深邃的詩。山風吹來,目酣神醉,策扶老以流憩,時翹首而遐觀,只疑身處仙境竟忘來路歸去。

停車場到魔鬼塔下隔著一片黃松林,穿過鬆林來到巖山腳下,近距離觀察這些六方體玄武岩方才覺得導遊講的有道理,魔鬼塔應該是岩漿到達火山口,沒有噴出去,冷卻下來形成的火成岩。至於印第安人巨熊與小姑娘的故事,只能當作閒暇無聊時的娛樂打趣。

魔鬼塔高度有264米,不算太高,但它的坡度與地面幾近垂直,根據攀登技術人員的困難評定測試,這裡被評為高難度的攀登場所。故為攀巖愛好者喜歡,但是目前為止,成功征服魔鬼塔的探險家不足百人。為尊重印第安文化和風俗習慣,公園每年六月份停止攀巖活動專案,因此我們來此沒有看到探險家。

下午17點半鐘,離開魔鬼塔國家紀念地前往今晚的住宿地謝里登(Sheridan),路上又見平原颶風,不知會否影響後續的黃石公園之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