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臺北,也是來到臺灣後,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101大廈,也叫臺灣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一座足以定義這座城市的,傑出的地標性建築,就如同帝國大廈之於紐約,埃菲爾鐵塔之於巴黎,金茂大廈之於上海一樣,101大廈將臺北帶向了全世界。大廈建於2004年,高508米,地下5層,地上101層,是島內有史以來最高建築,2007年迪拜樓建成前曾是世界第一高樓。
相對於遊客而言,101的意義在於登高望遠。一番等候,4:30分我踏入了號稱世界最快速並且已列入吉尼斯記錄的電梯,從5樓上至89樓僅用了短短37秒,這裡用「飛」來形容速度一點也不為過。在電梯裡我稍感不適,耳朵嗡嗡響,耳膜隱隱痛,張大嘴巴也無濟於事,好在下了電梯症狀就消失了。 夜幕降臨,站在89樓的觀景臺上,從不同方位俯瞰臺北夜空—璀璨的燈光,林立的高樓,縱橫交錯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車輛鋪陳眼底。我和老公移步換景,不停地按動快門,留下了一張張當時足以震撼自己的資料。繞樓一週,細數城市繁華之後,開始逐個區域閱讀導讀牌上的文字。發現臺北街道的名字很有意思,什麼中正路,中山路,忠孝路,光復路,新生路,信義路等等。 在一方木椅上坐下來,思緒還停留在那些被賦予了某種內涵的路名上。看來,路—不僅僅通東西南北,還通古今,通文化。
第二天上午,細雨霏霏,懷著和天氣一樣的心情走進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仿照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樣式設計,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佔地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恢弘,黃牆碧瓦,清麗典雅,是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院之一,珍藏著華夏文明上至殷商時期,下至民國年間近70萬件舉世無雙的珍寶。其主體建築為四層,一樓演講廳、圖書室;二樓書畫、銅器、瓷器、出土文物、滿蒙檔案文獻等;三樓玉器、漆器、雕刻、碑帖及織繡等;四樓為各種專題特展。 受展館面積所限,故宮博物院每次只能展出藏品5000餘件,三個月更換一次,也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特展。有人計算過,依這個速度更換,70萬件藏品要逐個亮相,恐怕需要幾十年功夫。
用「人山人海」形容故宮博物院最為恰當。我們排了四十分鐘隊,好不容易步入展廳。廳內人挨著人,挪動起來相當困難,稍不留神就跟不上隊伍。導遊草草的講解後,給了我們兩個小時的自由參觀時間。我一口氣瀏覽了整個展廳。那一幅幅字畫,一片片甲骨檔案,一件件耀人眼目的瓷器、玉器,做工精細的獸面紋壺、蟠龍紋盤,特別是被譽為「鎮館三寶」的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吸引了我的眼球,震撼了我的心靈。 參觀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受教育的過程,此刻就感覺中國的古老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彷彿在一件件文物中散發了出來,其濃郁的文化氣息氤氳於每一個角落。稍事休息,我又一次觀瞻了鎮館三寶。
毛公鼎造型端莊穩重,鼎內銘文長達499個字,記載了毛公向皇帝獻治國方略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此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逼真,毛孔宛然,很想咬上一口。
翠玉白菜由上等玉雕琢而成。潔白的菜身,翠綠的葉子讓你感覺十分熟悉與親切,菜葉上獨具匠心雕琢出的兩隻小蟲子,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寓意著多子多孫。
走出故宮博物院,就好像穿越了一條悠長的歷史時空。回到當下,我祈盼這一件件輾轉了大半個中國,漂洋過海落腳這裡的國寶,能夠早日回到故鄉,回到屬於自己的黃牆碧瓦,庭院深深。那將是紫禁城大放異彩的時刻!
在去往士林官邸的路上,雨停了,天晴了。壓抑了半天的情緒被士林官邸清新的空氣,秀麗的景色沖刷得一乾二淨。這裡早期為蔣介石和宋美齡的住所,目前為臺灣第一生態園。園內有歐式花園、中式花園、園藝所及蔣氏夫婦做禮拜的凱歌堂,還有池塘噴泉、假山奇石造景。漫步其中,花木扶疏,綠廕庇日,蟲鳴鳥叫,游魚戲水,猶如走進了皇宮的後花園,絕對是休閒遊憩的最佳場所。
下午沿自由廣場穿過歌劇院、音樂廳步入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坐東向西,遙望大陸。正廳是蔣介石坐像,兩側是展覽室。在右側展室裡,看到了用圖片和文字記載的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戰績:正面戰場比較大的戰役22次;大的戰鬥1117次;小的戰鬥2萬多次。陣亡將領286名;陣亡戰士232萬(此數字系本人在現場抄錄)。
出中正紀念堂沿忠孝路來到了紅牆黃瓦、莊嚴肅穆的國父紀念館。進入大廳,迎面高臺上端坐著孫中山先生銅像,下面左右兩側各站立一名持槍士兵,一個時辰紋絲不動。如果不是有幸看到交接儀式,還真以為站著的是兩個假人。 仰望孫中山先生的坐像,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耳畔好似響起了「民族、民權、民生」的高聲吶喊。 先生是一代偉人,他站在上一個世紀的巔峰,征服了四萬萬同胞。而今能夠讓兩岸人民共同尊崇的第一人,也非先生莫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才與能,講信修睦……」。這是鐫刻在先生做臺上的一段話。在這段文字中我讀到了中華民族千年的祈盼、千年的夢想。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