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也稱金閣鹿苑寺,是位於日本京都市北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中,內外都貼滿了金箔的三層樓閣建築(舍利殿)被稱為金閣,包括舍利殿在內的寺院整體也被稱為金閣寺。該寺為相國寺的山外塔頭寺院。
鹿苑寺寺名源自於寺院的創立者即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山號為北山。寺紋為五七桐。該寺院是在義滿死後,將他原來的北山山莊改成的寺院。
舍利殿本是室町時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築,但是於昭和25年(1950年)的金閣寺放火事件中被完全燒燬,並於昭和30年(1955年)重建。
鎌倉時代的元仁元年(1224年),藤原公經(西園寺公經)在鹿苑寺原址建立了西園寺,並作為山莊(北山第)來經營[3]。這些財產被公經的子孫們即西園寺家族代代擁有,他們代代都是朝廷與鎌倉幕府之間的關東申次(聯絡員),但是在鎌倉幕府滅亡之後,身為主人的西園寺公宗為了暗殺後醍醐天皇,將其招待到西園寺試圖謀反,但是計劃敗露,公宗被捕後被處刑,西園寺家族的龐大領地和財產被沒收,西園寺也就此荒廢。
應永4年(1397年),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用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對其進行了翻新與增築。義滿的北山山莊當時被稱作「北山殿」或「北山第」。雖然是府邸,但是其規模卻可以與御所相提並論,具備了所有政治中樞的成分。
應永元年(1394年),義滿把將軍的職位讓給了兒子義持,但是仍然掌握著實權,掌管著北山第的政務。應永15年(1408年),義滿逝世,義持將住在北山第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義嗣趕走之後,自己住進了這裡,但是下一年,他放棄了北山第的一部分,並移到三條坊門第。
之後,這裡成為了義滿妻子北山院日野康子的住所,應永26年(1419年)11月,北山院逝世,除了舍利殿以外的寢殿等都被解體,捐贈給了南禪寺及建仁寺[5]。應永10年(1403年),相國寺七重大塔(高109米,日本史上最高的佛塔)被燒燬[6],義滿在當地重新建立了七重大塔(北山大塔。與相國寺七重大塔規模相同),但是這個也於應永23年(1416年)被雷擊燒燬,義滿再次命令義持在相國寺重建七重大塔[7]。應永27年(1420年),根據義滿的遺言,北山第被改為禪寺,並以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來命名為鹿苑寺,並請來夢窓疎石進行名義上的開山,山號則為「北山」。
義滿的孫子,8代將軍足利義政偶爾會參拜鹿苑寺,也有記錄顯示他會登上金閣。文明17年(1485年)10月15日,也就是應仁之亂結束後的8年後,在《蔭涼軒日録》中記錄了義政來參拜的時候,與龜泉集證的交談記錄。金閣雖然在應仁之亂中殘存,但是當時境內依然很荒亂,庭院內大半的楓樹被砍伐,池水量也減了很多,這些可以從義政與龜泉的交談中看出來。從兩人的問答中,得知安置在二層的觀音像在應仁之亂中丟失,用了新的來代替。另外,在三層本來放置了阿彌陀如來和二十五菩薩的像,但是佛像本身丟失,只剩下佛像背後的白雲裝飾。
在應仁之亂中,西軍陣營的建築多半被燒燬,但是江戶時期的主要建築都被重建,舍利殿也在慶安2年(1649年)被重新大修。明治維新之後,根據廃仏毀釈運動,大部分的寺院領地被回收,失去了經濟的基礎,但是明治27年(1894年),由當時的十二世住持貫宗承一提出了將庭院及金閣面向一般大眾開放參拜,並徵收參拜費作為寺院的收入,使其得以保留。
明治37年到39年間(1904年-1906年)金閣寺進行解體維修。
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金閣寺被學僧林承賢(當時21歲)放火點燃(金閣寺放火事件)。國寶金閣(舍利殿)被完全燒燬,國寶足利義滿坐像、伝運慶作的觀世音菩薩像、春日佛師作的夢窗疏石像等10尊木像被燒燬。林承賢打算在後山自殺但是存活了下來。她的母親被叫到京都錄口供,在回去途中於保津峽自殺身亡。這個事件成為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水上勉的小說《五番町夕霧樓》、《金閣炎上》中的題材。另外,屋頂的鳳凰以及究竟頂的額在火災之前被取下來的原因,倖免於燒燬。
重建後的金閣,是在村田治郎的指導下,根據明治37-39年間解體修理時製作的圖紙、照片、古文書等資料為基礎,於昭和27年(1952年)3月22日開始花費了3年時間重新建造的,並於昭和30年(1955年)10月10日舉行了落成儀式。之後,重建之後過了10年,金箔脫落露出了下面的黑漆,黑漆被紫外線照射劣化,因此,於昭和61年2月進行了為期1年零8個月,總工程費用為7億4千萬日元的「昭和大修復」。進行了重新塗漆,重貼金箔,並對天花板進行復原等工程。
平成6年(1994年)12月,鹿苑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歷史建築。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