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旅程
九月初,是躁動的。雙節一起來臨,讓在祖國大地隨機閃現了大半年的我有了那麼一絲絲的猶豫:回家休息還是出去浪,成為了擺在我面前的選擇。
本已做好回去靜躺幾日的打算,但心中碎碎唸的總是:如果請四天假,就可以獲得3(中秋節)+4+9(國慶節)=16天的超長假期,還是免不了心動的。加之有很impressive的朋友發出邀請,我這麼厚臉皮的人肯定不會錯過,於是沒有一絲絲的猶豫,便開始規劃了這次的美國之旅。
請假的時候遇到了來自領導的阻力,她說年輕人要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要隨隨便便請假哦——所以我在認真思考之後,毅然決然的選擇堅持請假,開啟了美東半月行。
自從去年畢業,年底回國,便開始了勞心費神的投簡歷、找工作。拿到offer後又緊接著馬不停蹄的實習、轉正、工作,基本上就終止了之前隨心所欲的浪蕩生活。這一次,彷彿又聽到了心跳的聲音,重回路上的感覺真好。
在這裡還是要再次感謝本次美國之行給予我幫助的朋友們,謝謝大家,回國請你們吃飯。
行程表
9月23日14點 波士頓 HU7961 14小時
9月24日5點紐約 MEGABUS 5小時
9月29日13點 費城中國城BUS2小時
10月1日13點 華盛頓 greyhound 3小時
10月2日22點 紐約 greyhound 5小時
10月7日3點 紐約 HU791615小時
出發吧
從上海到波士頓全程14小時,走的是北極航線,其中有12個小時都是白天,所以對於喜歡「上帝視角」的我來說,是一場視覺盛宴,一定要早點去機場換一張靠近窗戶的座位。
Bon voyage !
左右兩邊隱隱約約的陸地分別是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飛機上看真的只有一紮的距離。
冰封的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山地
一片素白的北冰洋陸地
冰雪漸漸消融的加拿大魁北克省
到達波士頓
機場附近的住宅區。
前期準備
美籤:
美籤我是在新加坡申請的,因為有研究生就讀學校的背書,所以申請起來非常容易,簽證官幾乎沒有問我問題就給了我十年的簽證。
但是要注意,首次入境美國之前一定要在 //www.evus.gov/evus/ 上再次登記資訊,確保enrolled的狀態。更新的資訊很簡單,enroll的速度也很快(基本上這邊提交完,那邊就enroll了)
電話卡:
//item.jd.com/10990680845.html 親測實惠又好用
貨幣:
美元我是在上海機場換的,匯率較高而且有手續費,建議可以去銀行預約換匯。另外在美國信用卡消費十分普遍,帶一個VISA或者MASTERCARD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行李:
我一般出去玩的原則就是輕裝上陣,其實旅行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護照和銀行卡,所以其他都是非「必需品」。一個書包+一個登機箱就是我的全部家當了。之前旅遊的時候愛好吭哧吭哧抗一個單反,走到哪裡咔咔一頓狂按,現在人老了就變懶了,這次美國之旅所持裝置是一臺四年前的 iphone6 plus,本文所有的照片都出自這個手機。
入境:
下飛機後,首先會走到一個電子機器前面,把你的護照美國簽證頁放在螢幕上,就會自動生成一個紙條,上面有一個大大的叉號,顯示你需要走人工通道,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的簽證有什麼問題,後來發現同一班飛機下來的乘客基本上都是這個情況,就安安心心的排起了隊。
到了海關,簡單的問了我兩個問題,就大章一蓋,直接放行。一般來說,單次入境可以在美國境內呆半年,但是沒有合理解釋的話,第二次入境就會比較困難了,所以還是合理的規劃在美時間比較好。
在飛機上鄰座的姐姐在MIT裡面住,所以下了飛機就順道把我捎到了MIT,開始了我美國之行的第一站。
關於美國
之前也去過一些國家,對每個國家都有不一樣的感知和反饋。其實很想把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都記錄下來。一來是自己記性不好,再次翻閱可以把自己帶回到當時的那個場景和細節中,二是很多感觸和想法都是在旅途的即刻發生的,可能過了一段時間,當迴歸日常生活,會被瑣事沖淡了印象。所以能在歸途中就把當下發生的一切記錄下來,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研究生的時候利用假期去了四五個國家,但是無奈行程頗緊張,回程後又開始了高強度的學習,所以沒有時間去把一路的歡聲笑語化為紙間的文字。這次也算是彌補之前的遺憾。
美國很大,這次的行程主要集中在東海岸的大城市,所以印象有些偏頗也屬正常。在沒去之前,其實對美國是蠻嚮往的,因為比較發達的國家當中,對日本的印象不錯,乾淨整潔且發達,作為資本主義第一強國的美國,應該會更好。但是實際過來以後,卻給了我不一樣的印象。就簡單說一下我對美國的一些感受:
自由:在這個國家,真的是看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情你都不會驚訝(雖然我先驚訝了幾天)。很多psycho在街上,或破口大罵,或發癲狂笑;很多流浪漢在街上,有的還會遛著一條狗在身邊,他們甚至會在街邊看書;街道很髒,可能就是大家自由的亂扔垃圾吧;在華盛頓會有那種遊行示威,或者在別的城市街道上有人會扯著一個喇叭在喊自己的主張和理念,只不過基本上沒有人駐足,也就是你喊你的,我幹我的事情的狀態;甚至在灰狗上,看到路邊有一個人處於嗑high的狀態,抽搐著,彎腰垂手,很像喪屍。 //zhuanlan.zhihu.com/p/25631550 就如同這種感覺,一秒鐘入戲《絕命毒師》。
這些種種,讓我不由得思考,這樣的自由真的是好事情嘛?
貧富差距大:好的街區,窗明幾淨,房門都不帶鎖的,差的街區,看上去就很蕭瑟,散發著一種生人勿進的感覺,那種比較亂的街區,我沒有勇氣進,所以也不太瞭解,據朋友說,你開車進,可能需要打911請警察護送出來。紐約的MIDTOWN真的會讓你滿足對於城市的一切幻想,但是不遠的皇后區或者布朗克斯,髒亂的街道可能會讓你懷疑他們真的屬於一個城市嗎?
肥胖人口太多:街上會有那些過度肥胖的人,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人可以長得那麼胖,他們坐地鐵會佔到兩到三個人的位置,有的可能還需要用輔助裝置來代步,一般來說這些人都是窮人,因為飲食結構不合理而造成的這種過度肥胖,這種肥胖真的是已經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了。
晚上有點讓人害怕:作為一個09年8月敢於一個人走進大巴扎的我,晚上走在街頭還是有一絲絲的害怕的。當然波士頓或者費城還是放心的,只是晚上街上人少會有點不安。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回國的那天凌晨,從皇后區的Sutphin Blvd走到Jamaica Station (AirTrain),也就短短几百米,從地圖上還是走在標黃的鬧市區,但是街頭充斥著weed的氣味,街邊閒逛的男子會向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路過的黑哥哥也會拿兇狠的眼神看著你,這樣的夜,還是挺讓人害怕的。
雖然上面說的都是一些缺點和不足,但是整體來說,美國還是很適宜居住的。當時除去少數幾個大城市,美國的城市還是有西方國家城市的通病:好山好水好無聊——生活質量高,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總是感覺缺少了一些什麼,一些讓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元素。
波士頓
波士頓作為第一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是美東四城當中最北的一座,從北向南一路玩下來比較不會走彎路。但是當買好機票查詢攻略的時候,才發現波士頓其實沒有什麼好玩的。
波士頓市區其實很小,用雙腳就可以丈量。
A是波士頓的機場
B是哈佛大學和MIT所在的地方,兩個學校分別有地鐵站: Harvard和Kendall,均為紅線。另外從機場打車到MIT大概40刀
C是波士頓商業中心後灣區,靠近地鐵站Copley(綠線)附近
D是波士頓公園附近,主要有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這個景點
可能由於只在波士頓待一天,所以對這個城市的感覺並不是很深,總體來說,比較乾淨(相對於後面的紐約和費城),城市沒有想像中的繁華,比較偏向農村風格,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天際線。地鐵系統過於陳舊,要仔細區分inbound和outbound。
MIT的實驗室,就在透明的玻璃幕牆裡面,莫名感覺很酷
MIT標誌性的草坪和主樓
MIT裡的The Stata Center,解構主義建築風格的典範
John Harvard Statue,哈佛的標誌之一
哈佛圖書館,沒有學生卡的話只能在大門遐想一下裡面的景色了
Old South Church前的夕陽
自由之路上面老建築
除了後灣區,另外一片Downtown Crossing的夜景
麻煩在美國的同學幫我定了一輛MEGABUS的車票,從波士頓的South Station出發,大概四五個小時就到了紐約。因為是夜班車,之前以為會像臺灣一樣是那種可以半平躺的高階大巴車,可以美滋滋的睡個覺,結果上車發現,就是那種普通的雙程大巴,雖然已經是晚上,但是車子還是滿滿當當坐滿了旅客,第一排應該是被四個高中或者大學女生霸佔了,她們閒聊了一路,聲音及其之大,一路上的「oh,she is like,oh my god」不絕於耳,真的是和日本的社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風。
MEGABUS停在麥迪遜花園球場旁邊的街區,往前走幾步就是時代廣場了。雖然是凌晨四點,但是時代廣場仍然如白晝一般,也是極其難得見到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的場景。
關於紐約
我對紐約一直有一種執念,回溯不到起源,也不知道何時萌芽,就是單純的覺得紐約是世界第一的都市,如果要工作、要生活的話,為什麼不選擇這裡。
這次在紐約呆了也有十天有餘,對這個城市也由點及線,慢慢具象起來,對於紐約的感覺經歷了「U」形的變化。
剛來時是入夜的時代廣場,滿眼的LED螢幕衝擊著你的眼睛,不由得讓你產生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的錯覺。讓你覺得,對,就是這座城市,你內心嚮往的這座城市。
接下來,隨著對紐約的深入,感覺這是一個奇葩的城市——破亂狹窄的地鐵站、無所不在的流浪漢。SIN CITY的感覺及其強烈。坐在在前往布朗克斯或是皇后區或者布魯克林沙灘邊的輕軌上,望著下面略顯陳舊的房子和毫無生氣的街道,很難讓你想到這和不遠處的曼哈頓同屬一個城市,加上後來去了華盛頓,真的是對紐約的印象一落千丈。
但是當你再一次返回的時候,你不由得還是會嘆息,這才是THE CITY,她包含了一切,一切都顯得那麼矛盾和突兀,但是一切又顯得這麼的和諧和自恰。所以我又再一次的愛上了紐約,以至於在離開的時候還戀戀不捨,跑出地鐵站又一次來到時代廣場——這個開始的地方,再一次用力的呼吸,再一次把自己沉浸在這份喧囂中。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紐約,可能最恰當的就是「光怪陸離」了吧。
關於紐約的介紹,我打算放到最後一個章節來敘述。
凌晨四點的時代廣場
氤氳的熱氣,扶搖塵上,直至帝國大廈頂端。
費城
在經歷了數日痛苦的倒時差後,我踏上了前往費城的旅途。從紐約的CHINATOWN坐車,只需要12刀就可以到費城的市中心,還是相當划算的。
費城在美國短短200多年建國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1774年第一次大陸會議上,費城當選美國第一個首都。兩年後,《獨立宣言》在這裡簽署,其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成為這個國家的建國基石。同時,獨立鍾也是在此鑄造,在美國曆次的重大危機中,成為聯絡人民,團結人民的一個重要象徵。
費城也是一個不大的城市
圍繞著A:費城市政廳一圈算是費城最核心的地區了,主要是CBD和商業區,整體的現代化氛圍要強於波士頓
B是波士頓主要的景點獨立宮和自由鐘的所在地,我去的那天都需要排隊,在美國還是比較少見的,兩個景點都是免費,但是獨立宮裡面的簽署獨立宣言那棟樓需要單獨買票,我們去的時候票已經售完,只能從外面瞻仰和遐想一下當年的場景了。從B往東走到叫做Penn’s Landing的河邊,可以遙看Ben Franklin Bridge大橋以及對面的新澤西州
C是Logan Square,斜插的大道上有各國的國旗,穿過廣場直達費城藝術博物館,廣場四周有博物館、大教堂,也是一片很休閒的地方
D是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的沃頓商學院裡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費城西北2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King of Prussia的購物中心,應該是全美最大的購物中心,時間充足的情況下,還是可以去看看的。
唐人街的車票讓人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Reading Terminal Market
位於城市最中心位置的CITY HALL
lobster roll 感覺美國人做飯的套路就是兩塊麵包加上各種各樣的肉:從漢堡包到熱狗到各種卷
圍繞著CITY HALL的CBD在夕陽下非常通透
Logan Square的噴泉,很多居民在這裡跑步
晚上在Whole Foods裡面採購了一波,走的是有機食品的路線,現在已經被亞馬遜收購。
食物的顏色特別顯眼,賣相很好。
獨立廳裡面的陳設
獨立廳,這個建築就是100美元背後的圖案,由此可見獨立宣言在美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另外我穿的11號是Philadelphia Eagles的四分位溫茨的球衣,去年老鷹隊喜提超級碗總冠軍,慶祝巡遊的時候萬人空巷,堪比最隆重的節日。
走在老城,有很多充滿了藝術氣息的矮樓,彷彿在訴說這個城市悠久的歷史。
從Penn’s Landing遙望Ben Franklin Bridge,建好這座橋的時候中國正處於北伐時期。橋下的特拉華河在靜靜的流淌。
賓大一角
賓大二角
賓大三角——沃頓商學院
充滿驚喜的華盛頓D.C.
說句心裡話,美國之行並沒有給我太多的驚喜,波士頓和費城就是兩座很中規中矩的城市,在前往DC的那個時間點對紐約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髒亂差的階段。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和世界第一的國家,這樣的表現總是強差人意。都說美國好在農村的生活,但是作為一個匆匆遊客,很難深入體會到一般中產階級的生活,只能在不同的城市間嗅到生活的氣息。但是一直到在美國的第八天,反饋都是偏負面的,直到我到了華盛頓。
這次美國之行的驚喜在華盛頓,而華盛頓的驚喜又在於國會。
從巴爾的摩到DC的路上,窗外的風景變得越來越美,一棟棟小別墅掩映在綠地之中,處處充滿了祥和的氣氛,有種波瀾不驚、歲月靜好的感覺。
華盛頓D.C.是1790年作為首都而設定、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劃,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一州。關於特區的名字由來,則是華盛頓總統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特區命名為哥倫布。新都尚未建成,華盛頓便於1799年去世。聯邦政府及國會為了紀念他,在翌年(1800年)建成時把新都命名為華盛頓D.C.(District of Columbia)。
作為一個非自然形成的城市, 可以從地圖中清楚的看出華盛頓D.C.的規劃感和設計感:
在1791年皮埃爾·查爾斯·郎方最先設計的都城中,主要突出了B美國國會和D美國白宮(彼時稱為總統府)兩個標誌性建築,中間以一條著名的傾斜的賓夕法尼亞大街相連。
百年之後,華盛頓D.C.又開始新的一輪建設,這時體現的主要就是「雙中軸」的特點:A林肯紀念堂和B美國國會為橫軸,相距大約有4公里,中間是著名的林肯紀念堂倒影池(Lincoln Memorial Reflecting Pool)和National Mall。C傑斐遜紀念堂和D白宮為縱軸,橫豎兩軸相交之處即為O華盛頓紀念碑。
華盛頓的博物館大多就坐落在O和B這段橫軸的兩側,最新建好的是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是這次DC之行少數需要排隊的博物館。
另外之前總以為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在一個很偏遠的郊區,雖然確實它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但是開啟地圖會發現,穿過傑斐遜紀念堂旁的大橋,就是The Pentagon了,原來在美國首都圈核心心位置,這樣就符合認知多了。同樣,FBI也在城裡的某個角落,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灰狗巴士停靠在Union Station,出來很近就可以走到國會山,所謂國會山就是一個很緩的小山丘,國會(United States Capitol)坐落其上。在首都,流浪漢也不稀有。
Capitol 是美國國會,是行使立法權(legislative authority)的地方。國會由參議院(Senate)和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分別在穹頂的左右兩邊,對了穹頂上還有一副很精美的華盛頓昇仙圖,你問我怎麼知道這麼清楚,因為我第二天專門跑去國會參觀了一波,這是我這趟美國之旅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所以也安利給大家。
話說Capitol和Capital兩個單詞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US Capital,畢竟這裡是美國的首都。但是Capitol是一個特指名詞,只有國會這一個意思。
同樣,國會的這棟樓,我在去美國之前一直都誤以為是白宮(很多人都誤以為),但其實白宮外面戒備很森嚴,只能遠眺一下或者從財政部旁邊看一下背面。能讓你一覽無餘的這座歐式建築是是就是坐落於國會山的國會,同時國會也是50美元背後的圖案。
國會旁邊的美國國家植物園,有個室內溫室,可以沿著階梯走到二樓,非常有新加坡的感覺。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裡面的哈勃望遠鏡
登月艙是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非常出名的展品,位於正門右手邊。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也是一個非常好逛的博物館,但是自然博物館都大同小異,我就浮光掠影了一下。
從自然博物館望出去的街道,十分的整潔莊重,這是在其他三個城市感受不到的氛圍。
華盛頓紀念碑,總會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紅色警戒的日子,傍晚五六點的天氣出奇的好,斜陽印在草坪上,讓人忘卻了流動的時光。方尖碑的頂端可以上去,但是現在在維修期間,所以暫停開放了。
穿過The Ellipse公園就是美國白宮了,這裡有很多旅行團駐足,只能遠遠的觀看,每年白宮都有開放日,但是需要提前預約,基本上是不在美國讀書就沒有機會進去參觀。白宮是20美元背後的圖案。
白宮旁邊的財政部,面前的雕像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0美元的前後就是漢密爾頓和U.S Treasury
華盛頓算是美國大城市中地鐵狀態最好的城市了,但是售票機及其古老和難用,完全沒有LED顯示屏,票價全靠「WHERE ARE YOU GOING」那張表,我當時研究了三四分鐘才知道如何買票,而且沒有單程票這麼一說,一定要買一張兩刀的地鐵卡,然後再往裡面充值。
富有藝術氣息的地鐵站
華盛頓也是很多耳熟能詳的國際組織的總部,早晨在街頭隨意散步就看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部,但是我拍照的時候,照片裡面的黑哥哥給我做了一個抹脖子的手勢,這在一路上還是非常少見的。
林肯紀念堂也是在美國電影中出鏡率很高的一個聖地,這是5美元背後的圖案
在美國人心中,林肯的地位非常之高。如果說華盛頓建立了這個國家,那林肯則是在內亂之際拯救了差點分裂的國家。
他最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說》就鐫刻在雕塑的左手邊,就是這篇江主席倒背如流的文章,是公認的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從林肯紀念堂望出去的倒影池
韓戰老兵紀念碑前的這組雕塑也很經典,抗美援朝期間中美對於各自戰俘的態度也是值得深思的。
傑斐遜紀念館離主線稍微有點遠,需要穿過一個水池才能到
國會是一個旅行APP中沒有怎麼推薦的景點,也是在國人心中不那麼出名的景點,但是對我而言,沒有來過國會的華盛頓之旅是不完整的,國會整體的建築非常有氣勢,讓人身在其實就會不自覺的有種脫帽致敬的情緒。裡面的裝飾非常的奢華且高貴,以至於給朋友們看過視訊他們都以為是法國。
國會也是免費參觀的,從噴泉下面的訪客中心進入,就會發現這裡幾乎沒有什麼亞裔的遊客,參觀分為預約和非預約兩種,一般來說預約就可以見到心儀的議員,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直接走非預約通道就好。短暫的排隊後,先在電影院裡看應該十幾分鐘的宣傳片,因為是全英文,所以我也就看個大概,主要是對於價值觀的輸出,說美國這個國家為什麼能一直長期繁榮下去,是因為參眾兩院的制度。
從電影院出來,會有導遊帶領著大家參觀和講解,我們先走到穹頂下的地下室,這個被欄桿圍住的就是華盛頓的座標原點。
從地下室上來,就是大廳和穹頂了,圓形大廳圍繞一週一共有12副油畫,分別描述了12件影響美國發展的大事情,大廳的裝飾典雅且豪華,午後斜陽從穹頂的玻璃窗外射入,映照在油畫上,徒增一種神聖的感覺。
在大廳兩側分別有兩個門進入不同的裙樓,這就分別是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入口了。
大廳裡擠滿了遊客,但是幾乎都是白人,好不容易找到空檔拍兩張無人的景色。
國會穹頂的華盛頓昇仙圖,下面對於大廳的正中央,這裡是舉行過世總統國葬的地方,彷彿歷屆過世的總統都會在這,和華盛頓一起,走入羽化登仙的極樂世界。
12幅油畫中最有名的就是這幅《獨立宣言》,這也是2美元背後的畫面。
至此從2美元到100美元背後的圖案全部介紹完畢(1美元背後是金字塔上帝之眼,沒有物理實體)
眾議院的廳堂
從國會出來,經過一個地下通道會到達國會圖書館,這個裝修的非常華麗,是這一路上看過圖書館中最讓人震撼的。
從圖書館出來是美國最高法院,它和國會和圖書館組成了一個三角形。
在華府的最後一站是國家美術館,也是一座非常巨集偉的建築,其中比較著名的藏品有:達·芬奇的《Ginevra de’ Benci》
梵高的自畫像。國家美術館整個油畫部分,都沒有任何的玻璃阻擋,全部是直接掛在展壁的牆上,像這種國寶級的名畫也是這樣,可以讓人超近距離無遮擋的欣賞。
德加《十四歲的小舞女》
倫勃朗《Rembrandt》
BACK TO NYC
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大蘋果。
我把在美東最後的日子都放在了紐約,並沒有像普通的觀光客那樣打卡景點,而且隨便坐上一輛公交車,慢慢悠悠的晃盪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去感受這個城市的心跳和脈搏。
去看一場NBA比賽,去看一場百老匯的話劇,去地鐵站駐足賣藝者的演唱而忘了時間,去深入Bronx、Brooklyn和Queens,去新澤西的岸邊看曼哈頓的夜景,去帝國大廈瞄一下帝國的餘暉,去雨天的中央公園夜跑、去MET沉浸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
這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有無數的可能供你選擇
THE CITY
A、B、C均為曼哈頓,一般旅遊所指的紐約就是曼哈頓這個島。
A是下城,主要景點有華爾街、世界貿易中心、曼哈頓大橋、SOHO
B是MIDTOWN,算是曼哈頓島的核心,主要景點有帝國大廈、時代廣場、第五大道、中央車站
C是上城,主要景點有中央公園、哥倫比亞大學、大都會博物館
D是布朗克斯、E是布魯克林、F是皇后區、G是長島市、H是史泰登島
他們共同構成了紐約市
I是新澤西州的澤西市,和紐約只隔了一個哈德遜河。
MTA
我很喜歡紐約的地鐵,因為我覺得紐約地鐵就是紐約的一個縮影——奇葩但卻有趣。在這裡,遇到什麼事情你都不會驚訝,有人在車廂裡乞討,有人在車廂裡賣藝,還有人乾脆癱睡在車廂裡,嚇得別的乘客都縮居車廂的另一側;在狹仄的站臺上,充斥著各色人種,在鐵軌上,躺著各種垃圾,運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沿著鐵軌飛奔的老鼠。悶熱,甚至會漏雨、停電、晚點,好像所有的缺點都在紐約地鐵上呈現。但是每當通道中有藝人彈著吉他唱著歌,甚至隨著節奏舞動起來,你好像會忘卻這一切的缺點,你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輕快的感受,伴你度過一路上沒有訊號的隧道直至家中。
初來乍到,紐約地鐵把我弄得暈頭轉向,看到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線條,感覺密集恐懼症都要犯了,後來經過仔細的梳理,發現了其中的竅門,再去坐車就輕鬆了很多。
紐約地鐵的走向基本上是如圖所示的兩種路線:一是黑線所示,從布朗克斯出發,經過曼哈頓最後到布魯克林;一是紅線所示,從皇后區出發,經過曼哈頓最後到布魯克林。因為幾乎所有的地鐵都會經過曼哈頓這片狹長的島嶼,所以密密麻麻的線路加上密密麻麻的換乘站,讓人不知所措就也顯得是很正常不過了。
一般來說,往Bronx和Queens去的都會寫著UPTOWN,往Brooklyn去的都會寫著DOWNTOWN,所以哪怕你不知道要做的地鐵終點站是哪,但是你知道要去的方向,就可以從輕鬆的從UPTOWN或者DOWNTOWN的指示牌中找到方向了。
另外,紐約地鐵還分快車(EXPRESS)和慢車(LOCAL),這個真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在100年前修建地鐵的時候,就特意留出來三條或者四條軌道,其中的快車供高峰期通勤使用。在熟悉了紐約地鐵線路後,我基本上都是去做快車,那種三四站不停,看到站臺在你眼前急速閃過的感覺真好。1/6號是慢車,2/3/4/5號是快車。其他以字母命名的,沒有什麼規律。
對於紐約地鐵卡,買七日無限制次數的比較划算,33刀。單次的話,不論距離,都是2.75刀。有兩條線會穿過曼哈頓大橋,從地鐵上看整個紐約的感覺也是很棒的。
三個軌道並行的車站,上面有光灑進來的就是和地面相連的天井了。
從地面上拍,可以看到天井下的鐵軌,所以在紐約街頭,都會有這種鐵質的柵欄,下面就是呼嘯而過的地鐵,冬天會有地鐵站氤氳的熱氣飄出,構成紐約獨特的景觀。
深入體驗
NYC作為文化藝術的中心, 絕非浪得虛名的,如果只是浮光掠影,那真的是太浪費了。
NBA:
說起殿堂級的NBA球館,麥迪遜廣場花園球場肯定算一個。作為尼克斯隊的主場,不在這裡看場球,簡直就是人生的遺憾。
幸運的是,趕上了新賽季,不幸的是,現在只是季前賽階段。
一般來說,從//www.ticketmaster.com 這個網站購票就可以,然後買好票自己列印出來就可以入場了,不會檢查ID,但是安檢還是蠻嚴格的。
作為看了十幾年NBA的老球迷,看現場的感覺真的比看電視震撼太多(廢話),情緒不自覺的就融入到集體的氛圍當中了,每次暫停休息的活動也很有意思,絕對不會讓你感覺到枯燥。在中場的時候,還有一個充滿驚喜的求婚活動,十分浪漫。
百老匯話劇:
百老匯其實是Broadway,是紐約市的一條主幹道,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由於此路兩旁分佈著為數眾多的劇院,是美國戲劇和音樂劇的重要發揚地,「百老匯」因此成為了音樂劇的代名詞。
在時代廣場西邊的幾條街就是著名的百老匯劇院所在地了,現在演出的比較有名的劇目有《獅子王》、《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以及現在最火的浸沒式戲劇《Sleep No More》了。一般來說,頭次去看百老匯的歌劇都會選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這次我也沒有免俗,從官網或者代理機構都可以買票。我看的是星期六下午14點的那一場,基本上是座無虛席。
歌劇分為上下兩場。一共2個半小時,從我的個人觀影體驗來說,是一部高水平的歌劇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卻沒有帶來極度震撼或者印象深刻的點。不過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不親自去欣賞一下,從別人的口中是問不出河水的深淺的。下次有機會可能會去體驗一下《Sleep No More》,這部劇的特別之處在於摒棄了原本觀眾坐在臺下,演員站在臺上表演的模式,讓觀者可以近距離的與演員接觸並且跟隨不同的演員去挖掘不同的劇情。
探祕聯合國:
紐約雖然不是美國的首都,但是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其中聯合國這個機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聯合國是可以進去參觀的,但是如果不在網上預約門票,就只能在大廳參觀一下。
//visit.un.org/content/tickets-1 是預訂地址,相對來說還是蠻搶手的,如果想去參觀還是要提前幾日購票,同樣也需要把門票列印。每天都有一到兩場中文版本的參觀團,如果能搶到這個,參觀起來應該會對知識的接受更加順暢。
一個tour大約一個小時,主要內容就是帶你參觀幾個大會場,然後介紹一下聯合國的基本知識。為了配合安檢大概提前半個小時去正門對面的小亭子換票排隊就好。
聯合國設有6個主要機關: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聯合國祕書處。其中國際法院在荷蘭海牙,託管理事會已經沒有實際作用。剩下的四個機關都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
General Assembly是最大的會場,大廳的挑高很高,兩邊佐有筆畫,這個廳經常可以在CCTV的新聞中看到。
高線公園:
高線公園在國人心中的名氣不是很大,但是確實一個很美的景點。High Line Park是紐約的一條空中長廊,穿越於整個紐約曼哈頓最文藝的切爾西區,它的前身是一條連線肉類加工區和三十四街的哈德遜港口的鐵路貨運專用線且一度面臨拆遷危險。在紐約FHL組織的大力保護下,高線終於存活了下來,並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空中花園走廊,為紐約贏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成為國際設計和舊物重建的典範。
從高線公園上可以拍出很紐約風的照片:紅色基調的多層小樓+狹窄的單行道+陰鬱的天氣
遠處的高樓是Hudson Yards,預計2019年開業,是繼洛克菲勒中心之後紐約市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專案。其中的The Vessel等建成之後,應該是一個新的打卡聖地了。
漫步高線公園,最美的景觀就是建築本身了。
建設中的The Vessel
紐約夜景:
作為西方世界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紐約的摩天輪主要集中在下城世貿中心+華爾街沿線和中城的時代廣場沿線。一般來說,在河對岸只能看到下城的天際線,因為這些高樓是依河岸而建的;中城的天際線因為隱藏在曼哈頓密密麻麻的樓群中,只能登高俯視才有較好的效果。
1、登高遠望,比如在帝國大廈的觀景臺看中城(原諒iPhone的渣畫質)
2、布魯克林大橋看下城
3、新澤西的Exchange Place看下城
打卡必備
紐約那些耳熟能詳的景觀,我就不展開篇幅了
帝國大廈:
紐約的天氣不總都是那麼好的,之前打算上帝國大廈的那天下午下起了小雨,所以又往後順延了一天,傍晚去帝國大廈的好處在於,可以看到白天、夕陽下、晚上的曼哈頓,每一個時間點都有它獨特的魅力。
帝國的餘暉:
下城方向,WTC是標誌性建築,和華爾街的高樓一起構成了下曼哈頓。
中城方向,HM那棟樓下面差不多就是時代廣場了,可以看到遠處的中央公園。
自由女神像:
參觀自由女神像有兩種方式,一是登島,二是遊輪遠觀。登島的話,必須在Battery Park做輪渡,途徑 Liberty Island和Ellis Island最後回到曼哈頓的渡口。
埃利斯島在1892年至1943年間是美國的主要移民檢查站,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在這個小島遠眺曼哈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布魯克林大橋:
布魯克林大橋對我而言是一個難忘的存在,因為有天晚上夜跑路過大橋,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座橋的中央是行人可以通過的,但是沒有任何的遮擋,就這樣在暴雨中,我硬著頭皮走完了一公里的路程。伴隨著秋日紐約的陣陣冷風,酸爽至極。
從布魯克林大橋看下城的景色非常好,視野開闊,如果天氣好還可以看到遠處的自由女神像。
離布魯克林大橋不遠處有一個著名的網紅打卡聖地——Dumbo。不遠處的大橋是曼哈頓大橋,從橋洞中還能隱隱約約的看到帝國大廈。《美國往事》的經典劇照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MET位於中央公園旁,出門不遠處就是紐約的富人區——上東區。
之前MET採用的是樂捐的方式購票,就是隨便你出多少錢都可以參觀這個博物館,但是最近恢復了規定的25刀票價。不過最近銀聯在做活動,拿著62開頭的本人信用卡就可以免費進去參觀了。
MET真的是特別的大,在裡面隨隨便便逛了四個小時都不帶重樣的。對我來說比較喜歡的展廳有進門右拐的埃及展廳。無數精美的木乃伊和埃及風格的文物在這個展廳,展廳走到頭就是著名的丹鐸神廟。
另外一個比較喜歡的展廳是大門徑直走進去的歐洲傢俱和地中海藝術的展廳,這是一個昏暗的大廳,配有管風琴傳出的宗教音樂,讓人瞬間感覺穿越回了那個年代。照片很難拍出那種感覺,需要去現場體驗一下。
西半球唯一完整的埃及神廟——丹鐸神廟
美國翼庭院,非常舒服的佈局,整個MET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大的藝術館
略顯驚悚的雕塑
中國館裡面的敦煌大壁畫,佔滿了整整一面牆。
中國館裡面的一個蘇式園林,據說是中美建交後中國送給美方的一個禮物。
MET樓頂有一個露臺,可以俯瞰中央公園和MIDTOWN。
時代廣場:
世界的中心,不論幾點永遠如白晝一般。以7th Ave為主軸,介於W42nd St和W48th St之間。LED螢幕佔據了你視線的每一寸空間。永遠不停滾動的廣告刺激著你的視覺神經。
時代廣場的地鐵站有12條線相交,紐約的心臟,帝國的中心。
華爾街:
紐約證券交易所和華爾街的銅牛是兩個標誌性的景點,短短几百米的街道聚集了不計其數的金融機構,構建了美國龐大的金融市場。
世界貿易中心:
新的ONE WTC高達1776英尺,為獨立宣言釋出年份。「在9·11」事件13年之後才修好。現在的世貿中心是紐約最新的地塊,不但有五座寫字樓,還有一個「9·11紀念博物館」和Oculus及Ground Zero
Oculus:
在世貿中心旁邊就是Oculus,作為一個綜合車站,設計建造了花了12年,連線了兩大地鐵站和PATH鐵路。從外面看起來像一隻展翅飛翔的白鳥,從內部看,高高的背脊延營造出巨大的空間感,聖潔和高雅。
歸零地:
兩個巨大的水池坐落在雙子塔的舊址,涓涓細水長流不息,彷彿在向世人傾訴著十幾年前的那段讓人心碎的歷史。
中央公園:上東區之所以能成為紐約的富人區,毗鄰中央公園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作為一個寸土寸金的國際化都市,能在曼哈頓島有一個這麼大的公園真的是高瞻遠矚的規劃。之前只是覺得中央公園大,但是去過以後會發現,是超出你想像範圍的大,在紐約的這段時間,我甚至都沒有完整的把中央公園走過一遍。
夜跑在下著淅瀝瀝小雨的中央公園別有一番風味
有點泥濘的道路,很多路人在跑步
ONE 57,現在紐約最貴的豪宅
有點披頭士專輯封面的感覺
中央車站:
METLIFE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分列兩邊
後記
其實寫完這篇遊記已經是回國後的兩週了。這兩週主要也就是倒倒時差,寫寫遊記。
星期天早晨,去街邊的小店買點早餐和咖啡,好像一切又回到了一成不變的生活。走在路上的我突然回憶起晚上去JFK機場的時候,還是沒忍住在時代廣場下車,最後一次把自己融入到這個世界的中心,去體會這個城市「光怪陸離」的氛圍。
突然想起來本科時候的一個同學,在2000塊錢的旅遊專案和2000塊錢的雪地靴中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對他來說,雪地靴的是一個實體,可以長期存在,但是對於旅遊來說,就是一個短期消耗專案。不知道為何,我對這件事情的印象極其深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和世界觀,沒有誰對誰錯。
只是,總會有那麼一刻,走在深圳街頭的你會突然想起走在走在曾經走在紐約雨夜的你,走在東京地鐵的你,走在新加坡小巷的你,走在悉尼海港的你。雖然時光已逝,但是那些曾經帶給你的感動卻長存,成為生命中最美麗的回憶。一直以來我的記性都不是很好,所以這也是我寫遊記的一個初衷,把握當下的情緒,多年以後再翻開這篇文章,會把你的帶回到曾經的那些歲月。
稀裡糊塗的在紐約過了一個生日,細想下來,四分之一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如果是前25年都在學習和積累,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就需要努力去開花和結果了。
前四分之一個世紀,走了五大洲中的三大洲,晃了12個國家。希望以後的每年都能如今年一般,有一個「大膽」的假期,去探索新的未知的人生。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