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文章標題,其實臺灣的國家公園中我最想去的就是人文型別的金門,但因為要專程搭飛機去所以一直沒成行(我反而先去拜訪了千里之外的金門大橋)。這次是因為得知去年在太魯閣音樂節後追蹤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老師要在金門坑道音樂節演出,班也正好排得開,就在九月初搶了音樂節的門票,然後訂前後最便宜的機票和住宿,就這樣成行了!

  至於內灣,那是因為小火車路線讓我對這地名頗熟悉,接下來是偶爾聽說這裡的野薑花粽,但還沒吸引我到想特別規劃個旅程。這次大學時代的朋友Z在新竹喜來登飯店婚宴,一看那附近最接近的就是新竹高鐵站/六家火車站,與內灣線已經相去不遠,就決定乾脆把內灣完成吧!

  很奇妙,這兩個久聞其名的觀光景點,是我這個原以為自己早已將臺灣走透透的人,突然想起來原來還有沒有到過的地方。因為它們不是在環島的路線上,不會路過,只能特地來朝聖,原路而返。

  然後因為預計要出國旅行且會在曼谷轉機,就決定在路過臺北時到盤谷銀行換點泰幣;捷運松山線通車後交通網更為便利了,只要在臺鐵松山站轉捷運,松江南京站下車後從七號出口出站,一上地面就是盤谷銀行。盤古銀行不需大排長龍,即到即兌後,我散步去昂齊旅行社把郵資付一付,再走去北市圖中崙分館把圖書證的事處理一下後,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打算去機場的路上,遇見這間鑫鱻壽司。

  雖然一旁的烤魚便當才是吸引我目光的,但考慮到天氣及旅途顛簸,我選了這清爽的組合。醋飯是便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不過那肥肉出乎意料的入口即化且不膩,讓我頗開心。

  搭乘復興航空往金門時我選擇靠窗位,雖然一上平流層就麻煩另兩位乘客讓我去廁所,而且也看不到太多陸地全景,但臺灣海峽還是讓我感受到美。

金門王的故鄉

  表定15:00會飛抵金門,但下飛機後在機場繞了一下找旅遊地圖,又去問機場裡的租車櫃怎麼計費,說好租的時間後才由服務員帶我走去機場旁的停車區取車,取車後還要找加油站趕緊加油,最後才能放心沿著指示直衝水頭碼頭──因為我打算第一天先搭船去小金門,並趕在下午五點關門前參觀湖井頭戰史館,從這裡的小鄉村眺望對岸高樓林立的廈門島。

  不過路遇這樣可愛的變電箱,還是要拍照留念的~

  路遇這樣儲存完好的古厝,雖然角度不太好,還是順手拿出相機拍了照。而後才發現,在金門這樣的古厝還儲存得不少,也許金門是臺灣最古色古香的地方。

  路遇高粱田,都市俗的我拍下陽光下的一線金黃。

  終於到達水頭碼頭。等船來的時間,碼頭的美景就讓我目不暇接。

  到了小金門的九宮碼頭後,沿著大路一直騎,就會進入這樣的老街。

  我騎過八達樓子卻沒有稍微停下來,因為和馬祖一樣還沒有很決心拚觀光的金門縣裡大多數景點都是下午五點關門,不過趕時間的我看到這樣的依山傍水,還是忍不住拍了照。

  到了湖井頭戰史館,差幾分就是五點,而公務人員準時下班的規矩在這裡依舊沿襲下來,所以負責關門的工作人員已經準備上鎖了;可惜。

  在湖井頭戰史館外居高臨下看了會兒風景,沿原路折返,路上看到「百年風獅爺」的指示牌,就拐進聚落看看。

  問了許多人,從正好要開車出聚落的,到路人,再到我依指示只看到在路的盡頭的古厝埕乘涼的老奶奶,最終終於在走回第一個拐彎的牆上發現這尊百年風獅爺。

  我以為風獅爺都是高聳巍峨的村莊守護神,沒想到回到最初,祂是這麼的容易親近。

  這個聚落古厝和新厝交雜,卻能完美融合,頗有韻味。

  而後遇到另一個熱心的當地人,指「風雞」給我看。

  如果說金門的守護神是風獅爺,不知為什麼一水之隔的小金門卻是風雞;風雞已成小金門的特色,所以路上看到這裡有「百年風獅爺」我才頗為驚訝。

  在小金門拍夠照後,在八達樓子旁的金瑞成貢糖,試吃後買了10+1盒。不愧是小金門人最愛的貢糖店,有獨到之處。

  而後尋訪祖先社群未果。

  趕上船,從碼頭跨鎮騎車到我所住的所在的金湖鎮;跨鎮的道路又大又直,兩旁是密林,前後很少有車;騎過一次就讓我不想再試第二次了,所以原本還在猶豫隔天要不要續租機車,騎完後決定放棄,明天在金城鎮還車後就搭公車晃回來。

  回到房間,洗漱後默默龜在床上緩解疲勞。房間雖是多人房,用的卻是單人床,而非青年旅館常見的上下舖,內裝頗為舒適;可惜這兩天與我同住的人似乎也都年齡較高,沒有青年旅館那樣交換旅遊情報的氣氛。

  隔天早上起來;我住的是便宜的600元一張床,附的早餐也就不是所謂的特色小吃,而是吐司果醬DIY. 早上起來看隔壁包棟的畢旅學生們還沒起來把餐廳門開啟,就在外頭散了幾步。

  早上的空氣不錯,但這連棟住宅的環境就較沒有特色了。

  因為我較晚訂房,兩天住宿還要換兩個房間;新的房間在三樓,好處是與衛浴和晒衣區很近。

  吃完早餐換完房間後,我騎著車,第一站先到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這裡和澳門的大三巴一樣,也是一座教堂只剩一座立面。

  停好車後,就見到對面的昇恆昌免稅店一車車的遊客出入。

  吃早餐時與其他旅客閒聊,她在我們所在的金湖鎮也只跟我推薦昇恆昌,還推薦要晚上去才不會跟團客擠在一起;不過我根本沒想來金門採購就是了。

  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原本是「山外天主教堂」。

  羅寶田神父(Bernard M. Druetto)1909年生於馬賽,1920年入修院,1924年加入都林聖方濟修院,在羅馬大學、聖安東尼大學接受七年的神學醫學教育,1931年到中國傳教,1949年被共產黨扣上特務帽子折磨,1951年被驅逐到香港,而後輾轉到越南,為國軍黃傑將軍部隊和人民服務,1954年到金門;羅神父後來表示,為了保他一命,被共軍殺害有幾百人,所以他才在對抗共軍前線的金門傳教。

  羅神父是金門人心中的洋菩薩;1958年823砲戰,羅神父不顧自己安危搶救傷兵和人民,而後也數十年如一日的為金門人募款和醫療救治。即使是治不好的病人,羅神父也收留照顧,並盡力為他們減輕痛苦。

  不知是不是因為神父在這裡,金湖鎮成為金門的醫療中心區(而非人口最集中的金城鎮),所以金門醫院也在這裡。

  園區裡有羅寶田神父的雕像;如果這是等身像,神父其實個頭很嬌小,但他做到的事卻是巨大的。

  神父的像正面對昇恆昌免稅店。

  觀光景點屈指可數的金湖鎮,對想看風景的就是夕陽西下時的環太湖散步,對想深度旅遊的就是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對想血拚的就是昇恆昌免稅店。三者彼此相鄰,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當年羅神父用來儲存物資的倉庫被保留下來,陳列資料;不知之前是否有風災,附近的大樹倒下,正好壓到屋頂。

  我的下一站,是蔡氏家廟,所以在環島東路二段處左轉進金沙鎮自行車道;沒想到,這段路上卻能看到一大片高粱!

  會想來金門,其實多少也是想來祖先所居之地看看。

  我姓蔡,父系祖先想必從河洛來;祖籍寫的是福建同安,父親說過祖先來自小金門。資訊就那麼多了,祖先不是注重家譜的,腳下所在的就是故鄉。

  昨天在小金門的蔡姓社群處沒看到什麼,所以今天就更想來蔡氏家廟看看;也許這裡所奉的不是我祖先,但只是寄託一分追想。

  蔡氏家廟頗為有趣,明明是古厝,牆上卻有明顯來自西洋的彩色瓷磚;不知是否和金門的洋樓文化有關?

  我倒是由此,想念起去年去過的葡萄牙;雖然不是經典的藍白瓷磚而是彩瓷,但大概是因為葡萄牙與雞實在太密不可分了吧!

  古厝牆上也有「反共抗俄」的標語呢!

  下一個想去的點是「馬山觀測所」,所以路過金沙鎮中心。

  路過一間手工高粱蛋捲的店,就剎車停了下來,進店試吃過原味的高粱蛋捲的確味道不錯,即使這間不是事先查到的美食,還是決定買些回去;不過轉念一想現在的行李和貢糖已經很難帶了,一問這間也是買十盒送一盒且運費大約就是一盒的價錢,一時也不知在豪氣什麼,就訂了十盒。

  買完蛋捲,發現自己已經買伴手禮買到沒法帶了才稍稍冷靜了下頭腦,但一出蛋捲店門就發現隔壁是間有人排隊的燒餅店,實在很想去嘗試看看,所以又跟人排起了隊。

  這間閩式燒餅回來一查果然赫赫有名;當時想著甜鹹口味各買一個,沒想到店家生意做太大,都在趕訂單,當時又正好甜的已經賣完,爐中烤的只有團購客戶訂的鹹燒餅,不想等待的我就買了兩個鹹的外帶。

  店家雖然在趕工,但態度仍頗親切,我問起要如何訂購,他們還提醒我他們只收現金袋,而且一次要以六盒或八盒的倍數(一盒10個)才會出貨,而且因為當天現做現出(因為鹹燒餅儲存期限只有三天),如果交通太不便的地方就不會寄;聽起來超有個性的吧!但讓人感受到店家對美味的堅持,反而更想訂了呢!

  路過看到人曬麵線,忍不住拍下這特別的畫面;回來後一查,這間復興麵店也頗有名。

  前往馬山觀測所的路上,左手邊會有一片海岸,風景讓我想起臺南。

  馬山觀測所則讓我想起馬祖的梅石大砲連。

  長長的通道上有個馬山播音站的入口,據說當年鄧麗君在這裡向對岸喊話。

  從馬山觀測站看到的是對岸的角嶼;這裡就是當年林毅夫叛逃之處,退潮時距離只有2300m.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那樣的年代會出了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而故事的皮毛傳播開來,在現在成為觀光的吸引力。

  觀測站裡有短短的坑道;這裡和馬祖的戰備坑道不同,距離雖短路線雖單純,卻是控扼住第一線的要道。

  出了馬山觀測所,走到隔壁的沙岸,有人在欣賞登岸處,而我只是找個風景好的地方來野餐。

  一吃下去,果然好味!

  回程發現一尊風獅爺。

  與風獅爺同側,還有一座馬山三角堡,也是看海,以及閱讀國軍當年在金門的史料的地方。

  今天早上出門時,單飛揹包客站的管家建議我去西園鹽場,她說雖然之前有遊客覺得那裡很普通,但那是金門最開始的地方。

  既然她都這麼說了,喜歡深度遊的我怎麼能不去呢?

  從馬山觀測所折返往西園鹽場的路上,牛隻優哉遊哉,房舍讓我想起西班牙南部,這段路不太像印象中的金門但又有一點親切感。

  路邊看到有點像魚塭的,我猜這裡就是西園鹽場了!原想著拍張照打卡,收工!

  後來才知道,西園鹽場最值得看的是在鹽場舊建築群設立的西園鹽場文化館,我所見的只是為了觀光發展恢復的部分鹽田。

  西園鹽場文化館的空間不大,展示的也是當時曬鹽的工具,以及作為展示的粗鹽等等,在對鹽業不瞭解的我眼中沒什麼特別的。

  但直到來此之前,我都不知道金門的歷史可上溯到五代時期,而且是以鹽業為主要產業,而不是鄰近區域最直觀聯想到的合法及非法貿易。

  有更多可考資料的,也就是鹽業發展更為成熟的,要到元代了。

  當時的十鹽埕考證出來,一個在小金門,一個在金城鎮,一個在金寧鄉,其餘都屬於今日金沙鎮,以西園鹽場為中心,環島北路三段到沙青路圍起來的這個鈍角三角形區。

  隨著時代改變,產業變遷,有千年歷史的西園鹽場在二十年前關廠停產。

  今日臺灣的鹽都是由國外進口而來,只在臺灣做精煉和精緻的附加產品。

  出得西園鹽場文化館,館外也有一尊風獅爺坐鎮,這曾經有滿滿鹹味的海邊鹽滷地。

  附近的小廟則與此處金門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頗搭,建築風格頗有閩風。

  原本我想去瓊林聚落,看位於民宅底下中的坑道的,不過因為在馬山觀測所意外走了一段坑道,雖然感受到坑道的涼爽卻也體會到戰備的壓抑,此時我突然懶得去看「瓊林地下坑道戰役展示館」了。

  所以只是路過,但看到路邊有一尊風獅爺,還是停下來拍照留念。

  過了瓊林聚落,我原本是想去中山紀念林,準備搭車去翟山坑道聽音樂會的。

  從環島北路要到中山紀念林必須在瓊林圓環左轉走雙瓊路,在剛上了雙瓊路就看到路中央有一座牌坊,叫做「一門三節坊」。

  (以下改自金門縣政府網站)

  一門三節坊立於瓊林西郊的古官道上,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旌表瓊林蔡仲環妻陳氏,次子尚聞妻陳氏,三子蔡尚神妻黃氏婆媳三人節孝所立,迄今已有一百八十餘年的歷史。一門三節坊原屬「四柱三間二層」的形式,主要以花崗石與青鬥石石材構築,四根方柱以一字形排列形成四柱三間的建築規模。本坊的聖旨牌與第三層簷樓均已失落。雖然遺失的構建很多,但其所選用的石材、雕刻的水準,其氣勢與美感猶存。

  因為我報名的是10/24 14:30的加演場,13:30前報到搭車即可,時間太過充裕的我在「王大夫一條根文化館」展示區中午關閉,而也找到「中山紀念林遊客中心」確定搭車位置後,只好再去附近的金門酒廠溜達。

  金門酒廠的酒史館位於盤果路和桃園路交叉口,但入口開在桃園路上;一進入園區,就聞到甜甜穀酒香。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1951年,時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在飲用葉華成開設之金城酒廠所製之高粱酒後,覺得甚為美味,又為瞭解決當時金門的財政問題,逐興起興辦公營酒廠之構想,再三請求葉華成出任酒廠技術人員,皆被拒絕。1952年9月3日,金門防衛司令部逐以該部「忠徵一會字第2378號」公文,強行指派葉華成擔任金門經濟管制組附設酒廠技術課課長,薦任一級支薪,暫以金城酒廠作為廠房,並籌建新酒廠廠房。1953年1月14日,九龍江酒廠新廠房落成,2月1日,正式量產,3月另鑿深井作為釀酒之水源。1956年,九龍江酒廠改名金門酒廠。1998年2月16日,金門酒廠公司化,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金門酒廠不是常見的觀光工廠,工作區是不開放的,遊客能進入的只有正面的一個展覽室,以及佔地比展覽室還廣的福利社;福利社有桌椅有電視(迴圈播放著金門酒廠的介紹影片),還販賣著各種包裝的金門高粱,以及衍生食品。

  介紹影片頗有內容,但內容當然不是維基百科那樣看來讓人難過,而是著重於高粱品種以及釀酒技術的改良,以及因此讓金門居民可以換得許多物資及資源(例如白米、高粱酒、免費公車等)。金防部的歷任司令官就像是金門王,而且是讓金門人愛戴的,就影片中及我這兩天觀光初步感受到的訊息來說是如此;沒想到維基百科給我不同面向的訊息。

  Anyway, 不敢買高濃度酒,且在大太陽下曬得有點昏的我,後來再度走進福利社買冰棒(12圓),味道還不錯。

  金門坑道音樂節行之有年,以往都免費,今年為了限制人數而事先上網售票且酌收報名費,不過比起演出的品質和組織的人力物力(在定點派遊覽車接送到翟山坑道,車上有隨車志工做簡單的介紹和導覽,到定點後再由志工引匯出入)物超所值。

  音樂會演出品質太讚,尤其我超愛王典老師的英雄男高音,可惜之處有二:
  一,音樂節的形式是讓音樂家們乘坐竹筏,從坑道入口一邊緩緩滑進來一邊表演,所以有些曲子在另一端的觀眾會聽不太清楚;
  二,兩百元的門檻還是有點低,有許多來湊熱鬧的,連音樂會中間不要小聲講話或走動都做不到(因為坑道的音響效果太好,結果連觀眾講話的氣音或是腳步聲都會放很大,所以觀眾的素質必須比一般音樂會好很多)

  表演結束後,回到中山紀念林遊客中心;這裡有許多關於金門文化的介紹,其實頗值得把這裡當作來金門旅遊的第一站。

  離開中山紀念林後,我打算騎車到金城鎮上冠城租車的店面還車,然後用雙腳在鎮上逛逛,最後參加晚間在總兵署開始的免費導覽。

  一進入金城鎮,就看到蔣公銅像;這尊銅像特別的是,他戴著帽子。

  路過「邱良功母節孝坊」,這是歷史課本介紹過的金門景點;邱良功母節孝坊是金門唯一的國定古蹟,素有「臺閩第一坊」的美譽。

  我沒想到這裡就像鹿港天后宮前,附近的小吃攤捱得那麼近。

  還車後,循著冠城租車給的美食地圖走進金城鎮的中心,可惜一路上我有興趣的店家都已過了營業時間(奇怪,這裡就像臺南,很多美食都只做早餐時間),我第一個有興趣的景點「陳詩吟洋樓」(因為──行程緊湊,沒空去參觀得月樓或陳景蘭洋樓等著名洋樓)也不知為何遍尋不著,反倒是先在一群民宅中看到特立獨行的奎閣。

  (以下改自維基百科)

  奎閣由後浦人林斐章興建:鑑於入清後,金門地區從明「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與「無地不開花,無金不成同」的文風鼎盛,轉變為反映尙武風氣、改以武功揚名的「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未延續明朝的文風宦績,而興建奎閣來振興金門文運。

  沿著奎閣繞一圈,在奎閣後方看到一棟特別建築,確認後始知這就是之前來回走了三五遍還找不著的「陳詩吟洋樓」。

  (以下改自金門縣政府網站)

  民國二十一年( 1 9 3 2 年) 間, 由1 9 0 3 年赴新加坡、印尼開設土產貿易商號金門高坑人陳詩吟,因利用第一次大戰期間(1914~1918年)物資急需的機會,遂成鉅富。1932年,他偕同四夫人薛賢珍(金門珠山人)返鄉建洋樓,於後浦購地建屋,不過,生意繁忙的陳氏並沒有親自主事,而是由四夫人薛氏及其姪兒陳文藩統籌一切。然而,當這棟洋樓尚未蓋到一半時,陳詩吟即在金門辭世,而在洋樓住不到四年的薛氏夫人,也因民國二十六年日軍發動戰爭而避走新加坡,將這棟房子託付親戚代管,爾後即不再返鄉定居,洋樓也曾作為金門高中教師的宿舍(約1983年)。

  這棟建物為出龜洋樓(正外廊中央突,外貌有如龜頭,使平面呈凸字型–from金門國家公園網站),亦有後落的配置,規模巨集大。洋樓裝飾精緻,中西各異的主題展現在正面的山頭、柱頭、簷飾帶等處,非常精采。側面壁堵有考慮屋頂雨水排放的陶製明管,飾以竹節造型。外廊部份的彩釉磁磚,有花飾、水果主題,立體生動;聯對則是當時後浦名人傅錫琪所題。內部空間有輪錢門,防禦設施完備。

  因為之前參加過蘇明修教授主持的「探訪朴子小鎮的特色文化」,從此看老房子我都會特別注意它的牆與屋簷,這都是最考驗細節也最考驗耐久的地方。

  而後我走回了大條路(莒光路),逛到後浦陳氏祠堂經營的市樓店屋。這裡雖然很商業化──就是中西結合到老外經營老外消費也不奇怪──但也有一番趣味。

  這間「白獅子」似乎是新開的酒吧,我看到老外店主還在弄木工忙進忙出,他的小孩子們在外面嬉鬧,而一旁還有明天有免費啤酒的訊息,可惜我明天一早就要離開金門了。

  繼續在莒光路上往前走,突然發現一間頗眼熟的店,趕緊翻開旅遊書,確認無誤後進去。

  這間被推薦的不是因為什麼稀世奇珍,而是這間冰店的料都是自己煮的,頗實在;為了養生我沒點剉冰,而選了三色豆花(小),25圓(打遊記時才發現忘了記賬了,參考別人去年的網誌是這價錢),可選三種配料。

  會知道這家店,是因為在松山機場轉機時,臺北市圖在這裡的分館有頗多旅遊書,順手抓了一本焦糖瑪琪虎的《放假去離島!金門馬祖輕鬆玩》,裡面有介紹這家與其說是冰店、不如說是傳統的漫畫店的聖利冰店。

  如果夠悠閒,在這裡看老漫畫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但閒不住的我還想去看看其他景點呢,吃完豆花拍個照就先離開了。太陽也沒那麼大了。

  金城鎮算是比較繁華也比較歷史悠久的聚落,所以這裡的巷弄頗有味道,閒逛也很有趣味。

  信步走到浯江書院。

  浯江書院最早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康熙朝,正門進去後的廊柱是木造的,但卻用洗石子儲存起來了。

  目前書院除了後殿的朱子祠還保有傳統形制與木造架構建築外,其它皆已改建為現代樓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因此僅有朱子祠被選列為二級古蹟。但書院左右的東西廊學舍陳列著文物與史料,也頗值得參觀。

  與傳統中式建築的浯江書院同位於珠浦北路且近在咫尺的,卻是帶著洋樓形式的教會與牧師樓。

  而後散步到邱良功古厝;古厝前的金屬藝術讓人眼睛一亮。

  邱良功(1769年-1817年10月10日),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裡十九都後浦(今金門縣金城鎮後浦)人。曾經官至浙江水陸提督,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邱良功因在嘉慶朝剿海盜而受賜封三等男爵,任浙江水陸提督;他二十八歲就守寡、含辛茹苦撫養他們兄弟長大的寡母許氏才能得到「奏請旌表,建坊,封一品夫人,祀節孝嗣」。

  路過「金門民俗文物之家」。這裡在冠城租車的手繪地圖上標為景點,不過看來是商家,所以窮遊者如我不敢進入;但從外面看來,藝品精而多,擺放錯落有致,此道中人可以進去看看。

  在掌燈時分繞回金門鎮總兵署。

  風吹燈籠,禿羅羅地轉。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這裡也有一個旅遊中心,拿到紙本的資訊後,發現夜間導覽(19:30開始)行程的景點我下午大多自己走過了,而且我有點餓有點冷有點累,臨時決定不等導覽了,吃個飯後就先搭車回山外吧!

  我回到下午亂轉時經過的、位於冠城的美食地圖上的吉祥餐飲。這裡的餐點都是些普通小店的菜色,而我決定吃從戰地流行起來的炒泡麵(60圓),算是安撫沒有特地去「鴻美餐飲」品嘗的遺憾。

  一嘗之下,即使不是創造此道料理的店家,也還是料好實在的美味,C/P值不錯!

  隔天一早退房後,步行至山外車站,再坐公車至金門機場。

  金門機場的候機大廳有大片落地玻璃窗,面對著停機坪面對著海,面對著南方溫暖的陽光;這裡的光影,如畫。

  回程搭遠東的飛機回松山機場;同樣的航程,遠東有提供一之鄉的小點心和熱茶,瞬間擄獲我的心~

內灣

  我在松山機場還了旅遊書,轉搭捷運和高鐵到新竹,和正好在高鐵上遇到的同學O拼車到喜宴會場,大啖美食後,與友人 I 一起搭高鐵接駁車回六家火車站.她要搭往新竹火車站的方向回家準備明天上班,堅持還想完成內灣旅行計畫的我則搭往另一方向,在竹中站轉內灣線搭到內灣。

  內灣觀光會發展起來,最開始是靠漫畫家劉興欽老師在AD2000以筆下的漫畫人物大嬸婆、機器人、阿三哥等協助沒落已久的新竹縣內灣村打造形象商圈與富有特色的商店街,並讓極富特色的臺灣鐵路管理局內灣線能儲存下來繼續行駛。所以要往內灣線的月臺會有他筆下的角色塑像是很自然的事。

  漫畫,就此成為了內灣線的特色;後續臺鐵也讓新進漫畫家來設計列車塗裝。

  終於晃到內灣。

  計畫行程時早就算過若等喜宴結束才動身,想必趕不及劉興欽漫畫展覽館閉館,也趕不及在白天看看內灣派出所和內灣吊橋的風景,最後還是決定來這裡泡個溫泉,走走老街。

  這裡的溫泉店家叫「河岸溫泉」,沿著老街往下走,在大同路左轉,過了天主堂出了老街後繼續走到路底再右轉,在即將跨油羅溪處的路對側就可以看到了。

  這裡的溫泉是俗稱美人湯的碳酸氫鈉泉,「神經痛/筋肉疼痛/關節痛/五十肩/運動麻痺/扭挫傷/淤撞傷/痔瘡/關節僵硬/慢性消化疾病/手腳冰冷/消除疲勞/病癒恢復期/增加抵抗力」都是入浴浸泡之適應症。大眾池200圓,若要寄物需額外花20元放在一次使用的置物櫃裡。

  不是什麼奢華的享受,但還算OK.

  回到內灣火車站,才發現這裡也有一個彩繪冰箱,放置交換的書籍,讓我想起猴硐。

  當時我去時沒什麼想看的書,只能勉強翻翻柏楊關於中國史的著作。

  我打算在新竹火車站附近住一宿,隔天搭早上的火車回花蓮,研究後找到了一個位於新竹後站的airbnb房屋。(房東是Monica Lin)

  如果要我重新選擇,我可能不會退掉booking上看到的位於前站的便宜旅館;這不是Monica或她的房間有什麼不好,但新竹火車站不能直接從月臺走到後站、而要從前站出站後找到一個地下道通往後站,而Monica的房子是一個後站巷內老公寓的雅房、天色已暗時雖然有燈光但無法給陌生的旅人安全感(即使這段路算安全)。

  雖然我順利聯絡到Monica帶我入住,但我卻懶得在晚上出門去找後站觀光夜市了;而且因為我的行程很趕,Monica也是一個忙碌的工程師,我們沒空交流對旅行的愛好,頗可惜。

  但清晨醒來,不論是從房間陽臺來欣賞這位於都市中心的小花園小菜園,或是走在巷弄間發現牆上的彩繪和路旁的鮮花,都頗加分。

  回到前站後,準備搭車前,看到排隊人潮忍不住停下來買早餐。(豆漿10圓,小籠包40圓。)

  新竹車站和臺中車站給我的感覺有點像,不論是保留日治時期的洋式建築,或是她前後站隔離的模式造成城市發展的壁壘。

  總之我提前進了車站。發現我要搭的這班次車塗裝頗為特殊。

  至於那一籠小籠包只有五個卻要40圓,而且味道又不怎麼樣,就只能算了。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