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羊城讀書會,考察華洋視野下香港城市空間,從九龍海到維多利亞港,聽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細訴大陸觀念與海洋觀念的區別,體驗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衝突。

石板街
這條老街其實叫做砵典乍街,是以香港第一人總督缽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的名字命名的。由於地勢陡直,為了防滑,地面是由一塊塊石板砌成的,故又得名石板街。街道兩邊有許多小店,它與老香港的商業街相似。裁縫店、釦子店、雜品店等,都在靜謐地演繹自己的歷史。因此吸引了電影人的注意,許多電影、電視和音樂錄影帶,如劉德華、鄭秀文的《龍鳳鬥》、《無間道》等都特意到來取景,也有不少喜愛攝影的同好們,喜愛前來拍照。

大館(前中區警署)
中區警署建築群位於中環,是一處具有170多年曆史的建築群,曾是英國殖民統治的法治中心。「前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前中央裁判司署」都曾設定於此。「大館」活化計劃,按照香港文物保育的最高規格執行,致力於保留歷史建築原貌,給館內的歷史建築群賦予新生命。

都爹利街
作為看著TVB劇長大的人來說,這裡覺有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都爹利街,是中環上的一條很有故事的小階梯,就是現在全港唯一還在使用的煤氣路燈。就連張國榮的《金枝玉葉》都在這裡取景,濃重的英倫風情。

前法國傳道會大樓
位於香港島中環炮臺裡,也是香港終審法院現在所在地,大樓現已成為了香港法定古蹟之一,前身是莊士墩樓,後來法國外方傳道會購了之後對該建築進行了更改,並作為行政總部所使用,外觀一直按照原先的形式,維持到今天。

聖約翰座堂
海軍士官於1841年1月25日,登陸這個「貧瘠的島嶼」伊始,相信當日維多利亞女皇政府,從無預見這塊「奉女皇陛下創立」的殖民地,會急劇發展成為,今日的東西交通要衝的國際城市。當時,正是殖民地擴充套件,及基督教積極傳播高漲的時期。但為這個香港維多利亞殖民地,奠基築建一座教堂,仍推遲了六年的時光。這座傳福音使徒聖約翰座堂,得以建立實乃當時的居民及社會領袖的奉獻及堅定的憑證。他們竟然在未離開澳門遷到香港定居前,已開展籌款興建教堂的活動。一八四九年,聖約翰座堂正式落成祝聖啟用。

太平山頂
太平山又稱扯旗山或則維多利亞峰,自開埠以來,一直被視為香港的標誌。有登山纜車直達山頂,在山頂可以看到海面上的白礬點點,維多利亞港的千檣萬桅,港島、九龍、新界的整個香港全貌,站山頂之上,聽鄧家宙博士剖析維港海岸線之變遷。

太平山頂,萬家燈火,東方之珠,習習生輝。
太平山下的香港,見過大世面,做過「亡國奴」,唱過「獅子山」,當過暴發戶,一百多年來,目睹太多富人誕生、富人消失的故事,不再有賣弄的雅興;焦慮惶恐會有,過後,香港也會醞釀出一番,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鎮定。
沒有巨集大敘事,只有好好生活的誠意。

前九龍英童學校
聖安德烈堂南側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是香港現存最古舊的英童學校建築,由何東(後晉封爵士)在1900年捐贈興建。學校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但校舍為因應香港的氣候,建有寬闊的遊廊、較高的樓頂及金字瓦頂等。建築物目前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辦公室。

聖安德烈堂
彌敦道上的聖安德烈堂,是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堂。教堂最早興建的三座建築物,屬哥特復興式風格,築有紅磚外牆,擁有尖拱形的窗戶、曲線窗花格和彩色玻璃窗等,後來曾進行多次修復工程,2006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秀獎」。

訊號山
訊號山(Signal Hill),又名黑頭角(Blackhead Point)和大包米等,原是一處位於香港九龍半島尖沙咀岸邊的海角,自1907年至1933年曾為皇家香港天文臺向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報時之地點。 訊號山現已闢作公園,開放公眾,內裡至今仍保留有一座訊號塔。

九龍清真寺
位於九龍公園一角,是香港伊斯蘭教清真寺的中心,規模最大,三層樓房建築,白色大理石築就,屋頂四角建有宣禮塔,拱形門檻和窗柵,極富伊斯蘭教色彩。
底層為大禮堂,內設圖書館,《古蘭經》研究室等,二樓為禮拜殿,可容納近千人。三樓為婦女禮拜殿。

九龍公園內的軍營和炮臺
九龍公園是九龍區最大的公園之一,擁有一大片綠油油的樹林,吸引大量鳥類棲息。前身是威菲路軍營,1970年代英軍停用軍營後,政府改建為公園。公園內的兒童歷奇樂園,仍有當年英軍軍營炮臺的遺蹟。

廣九火車站鐘樓
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的鐘樓,於1915年矗立,原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總站的一部分,百年來,見證著香港的歷史變遷。二次大戰前,無數中國內地難民,搭乘九廣鐵路,來到這個舊火車總站,他們有的在港展開新生活,有的則轉乘輪船前往海外。火車站以往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鐵路總站,故鐘樓充滿殖民地色彩。鐘樓用上了紅磚及花崗石建造,展現著蒸汽火車時代的風貌。九廣鐵路火車總站,於1978年遷往現址,而舊有的尖沙咀火車站亦遭拆卸,只留下鐘樓的部份。

半島酒店
半島酒店擁有著維多利亞港,也擁有著香港。1928年,盛裝而出。自此半島酒店一直雍容華貴的端坐一方,看潮起潮落,望花開花落。面對香江風雲,淡然處之。

1881遺址
在尖沙咀的眾多現代建築群之中,這座建於19世紀80年代的低層建築格外吸引路人的眼球。建築為維多利亞風格,主體呈弧形,可在每層的觀景臺觀賞美麗的城景,中間庭院有一個噴水池,可供人在此休憩。這裡曾是香港水警總部,在上世紀末改建為集購物、餐飲、酒店為一體的商業中心。

時間球塔
在1885至1907年間,這個時間球塔是為維多利亞港遠洋船隻提供報時服務的,可以讓船隻調整其航海天文鐘,也是香港海洋貿易的一個見證者和縮影。現在每天下午13:00,您也可以來到時間球塔前,看看時間球如往昔一樣準時降下來。

前水警總部主樓
前水警總部主樓建於1880年代初,是一座結合維多利亞殖民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物。主樓部分原為兩層,並在東南和西南角連線了三層高的塔樓,目前主樓的第三層是在1920年代初加建的。

前九龍消防局及宿舍
消防局於1920年落成一座樓高兩層的紅磚建築,上層為宿舍,下層為車房,後於1922年再加建一座兩層建築作宿舍之用。當時消防局由一名隊長及30名消防員駐守。

香港是舉世聞名的貿易港口,而過去,這裡曾是海盜藏身的基地、商人的交易重鎮、小漁村聚集之處,以及殖民統治時期英美軍隊補充物資、休憩的中途站。
1840年前的香港,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只是一個小漁村,而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商業價值。古代香港,不僅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航道、廣州外港、邊陲軍鎮、國門前線,同時也是中原戰亂的最後避難所、中西交流與衝突的前線。
一座城,是過去,更是未來。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