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人,總喜歡胡思亂想。
曾經無數次地反問自己,東方民族的精神是什麼?東方民族的思想又是什麼?
是佛?是儒?是道?是含蓄?還是理性?
每一次思考都耗費腦力,結果不能讓我滿意。
最後又是回到原點,回到一切的出處,讓我陷入沉思,久久難以自拔。
四顧左右,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川流不許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間百態;
每日身著正裝、步伐匆匆、全神貫注,
高壓的工作與生活壓在我的肩上,早已讓我身心疲憊,但我不能停下腳步,聽聽心的聲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永無盡頭,
物質生活的提升,並沒有給我帶來精神層面的滿足與快樂。
我到底該去哪裡?
讓我的心得到一刻的安寧,讓我能夠緩一緩,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讓我從現代社會裡抽離出來,迴歸到東方文明早已變形的本源,
放空自己,呼吸自由,
跟隨著心的步伐,感悟精神世界的滄海桑田。
在我的腦海裡,東方應該是白牆青瓦、木柱飛簷,
應該是小橋流水、柳絮鶯飛,應該是佛塔聳立、梵音繞繞,
在綠水青山之間,用墨一般的著色,書寫人間的繁華與變遷,
或許,走過千年歲月,見證歷史滄桑的日本關西,
會有我探尋的答案。
很多國人來日本旅遊,目的各不一樣。有些人是為了馬桶蓋、有些人是為了電玩、有些人是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興趣愛好,有些人是為了給逝去的動漫年華找點青春的回憶。
而我,是為了內心的平靜。很多人都知道中日文化交流最盛時期為隋唐,記得某位文化大家說過,沒有隋唐文化,日本文化只是一鍋豆漿,加入了形同滷水的隋唐文化,日本文化才最終凝固成型。此話不假。要感受東方傳統文化,離不開佛教「禪」的思想。這也是我為何將此次探尋精神之旅,選在了躲過了抗爭明治天皇頒布的「神佛分離令」,躲過了二戰美軍大轟炸,時至今日依然儲存著大量文物古蹟的關西地區。
希望諸位能從我的遊記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心靜,便是歸處。
廣義上的關西,其實包括了京都、大阪、名古屋、神戶乃至更遠的姬路,由於個人喜好和時間所限,這次僅限於狹義上的關西,也就是京都、大阪及附近的奈良、宇治。名古屋及神戶這些地方由於知名景點不算集中,這次就不做安排了。出發前我比較認真的做了功課,具體步驟如下:
瀏覽有價值的攻略和遊記,先梳理一批自己感興趣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景點。
在地圖上逐個標註出來,大概測算下景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景點遊覽耗時時間。
結合行程安排,測算景點之間距離,個人意見,每天景點最多不超過4個,超過4個時間就很趕了。
如果想去的地方太多,必須優中選優,有所取捨,確保行程安排合理性。
時間和路程確定了,剩下就是執行問題了,邁開你的雙腳,好好感受關西吧!
清晨抵達京都後,把到訪的第一站選定了位於京都市區東南面的稻荷大社,從京都車站乘坐輕軌到JR稻荷站下車,出了站臺就看到稻荷大社了。稻荷大社全稱為伏見稻荷大社,是全日本3萬多稻荷神社的總社,始建於平安時期(西元八世紀) 。稻荷神是日本神話中掌管穀物和食物的神,傳說時以男人形態時以女人形態出現,有時甚至會變化成蜘蛛等其他形態,而稻荷神的主要隨從,就是狐狸和狸貓,所以,狐狸和貓的圖畫和塑像,在神社裡隨處可見。
稻荷大社的標誌性建築——大鳥居,這座鳥居由豐臣秀吉於1589年捐贈。「鳥居」者,類似於中國的牌坊,為日本神社附屬建築,代表神域的入口,用於區分神棲息的神域和人類居住的世俗界。 出現鳥居,則來訪者要注意,踏入鳥居即意味著進入神域,之後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應特別注意。經過鳥居後,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築物。
在神社裡,還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狐狸石像,自中世紀開始將狐狸視為稻荷神的使者,全國的稻荷神社也都幾乎都以狐狸代替狛犬。稻荷神與狐狸的關係,最早出自倉稻魂命的別名「御饌津神」(みけつのかみ)。狐狸的古名為「けつ」,因此「みけつのかみ」便以諧音被解釋為「三狐狸神」了。平安時期以後,工商業逐漸發達,而主管豐產的稻荷神,也開始象徵財富,被工商業界敬奉。
而伏見稻荷大社,也與佐賀縣祐德稻荷神社以及茨城縣笠間稻荷神社並稱為日本的三大稻荷神社。
稻荷大社正殿平時是有帷帳垂下,裡面什麼情況外面基本是看不到的,而且碰上有人做法事更是如此,正殿外有醒目的標誌牌提示禁止拍照,所以大家來到這裡在外面看看即可。稻荷大社位於稻荷山的山腳,稻荷山屬於「東山三十六峰」最南端的靈山,海拔233米。神社沿著山修建了一圈盤山路,參觀完正殿後可以沿著指示牌沿著階梯登山。大名鼎鼎的千本鳥居就位於上山路上,千本鳥居沿著山路延綿達數公里,統一採用紅色噴塗,極為壯觀。
因為稻荷大神是掌管生意是否昌盛的神,因此有許多工商團體或個人來到這裡祈求保祐。在回去之後,可能就賺到了錢,接著就要來還願,所以就會在這裡建鳥居以還願。久而久之,這裡的鳥居就會愈來愈多,到最後,就成了這樣的景觀,綿延好幾公里的鳥居就在稻荷山上,如果全部走完需要三個半小時左右。而每一個鳥居也都有所不同,比較有錢的就做大鳥居,沒錢的就做小鳥居,所以還有的地方會一分為二,由兩條通往同一個地方的隧道所組成,如此可以容納更多的鳥居。據說近代第一座由企業敬獻的鳥居,是由日本電通公司所獻。
走在鳥居之中,不時身邊走過身穿和服的少女,讓我的思緒時不時在現代與古代之間反覆流淌,陽光投下的斑駁光影裡,恍惚而不真切,鮮紅色的鳥居以極近的間隔連成了一條無盡頭的隧道。
很多人以為,千本鳥居指的僅僅是奧社奉拜所前面的一段,其實不是的,整座稻荷山上沿路幾乎都是鳥居,有大有小,有新有舊,兩個柱子正面刻有「奉納」二字,每根柱子各一個字,用黑漆著色,柱子背後左邊寫有奉納人的姓名或單位,以及地址,右邊的柱子寫有奉納的日期。山路有幾個分叉路口,都可以直達山頂,沿途還有些小神社,由於走完山路全程需要3個小時,我走到半路就下山了,有充足時間的朋友可以試著走完全程。
走出伏見稻荷大社,沿著右手邊的道路直走,大概十多分鐘的光景便來到了東福寺。東福寺是遊覽京都諸多寺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也是京都地區歷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巨集大的寺廟。建立於西元1236年,由鎌倉時代偉大的政治家九條道家下令興建,他決定把這裡建一座能容下約15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的寺廟,從奈良的東大寺和興福寺兩座名寺中各取一字為名,命名為東福寺。
走在東福寺外的小巷中,秋風中透露出溫暖的陽光,寺廟外的白牆搭配著黑瓦,青苔長滿帶有厚重歷史沉澱的青磚之上,松樹和柏樹茂密青翠的枝葉間,一縷縷溫陽折射出耀眼的光華,照在我慵懶的臉上。此時,旁邊走過三三兩兩的行人,誰會在意一個他鄉之人?身在異鄉,享受著完全屬於自己的自由,心無旁騖,用雙眼貪婪的打量著所有陌生的一切,一切……
東福寺著名的景點有三:一為方丈庭院南庭、二為開山堂和普門院庭院、三為山門。首先走進方丈庭院,方丈建於 1235 年,由於歷代戰火被毀,於 1890 年重建。方丈庭園於 1939 年由重森三玲先生設計的。他希望藉助當代藝術的抽象建築手法表達鎌倉時代樸實的禪道。庭院共有四個庭,分別為東、西、南、北庭。其中最引人入勝的,便是南庭。
這裡要介紹下重森三玲先生,重森先生生於19世紀末,當時正值明治政府推行「廢佛毀釋」行動,對日本佛教寺院造成毀滅性打擊,大量寺院珍寶被賤價賣出,庭院荒廢。20世紀30年代,京都破敗的寺院庭院引起了年輕的造園師重森的注意。1939年,東福寺大規模修復改造接近尾聲,主持特邀重森先生重新設計方丈南庭,對17世紀方丈庭院進行重新定義詮釋,一個偉大的枯山水傑作就此誕生。
上下兩張照片中所展示的被苔蘚覆蓋的小丘,被重森先生解釋為象徵「京都五山」,也稱「京五山」。室町幕府根據五山之制,確定的京都禪宗(臨濟宗)五大寺。起初指南禪、天龍、建仁、東福、萬壽五寺,足利義滿建相國寺後,相國寺列入五山。東福寺在五山之中,名列第三。
上面和下面兩張照片所展現的,是重森先生設計的南庭巨石石組,石組代表著中國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以及第四島壺樑。耙過的砂石代表浩瀚大海,以風化的巨石代表蓬萊仙島,崎嶇不平的石頭暗指島嶼被海浪無情的拍打。
山門是東福寺最與眾不同的景點,被稱之為「佛寺特色」。1952 年被認定為日本國寶級建築物之一。山門共 2 層,高 22 米,運用大佛建築手法建造而成,因此躋身於古老的大型巨集偉禪宗寺門之最行列。東福寺自建成以來,分別於 1319 年、1334 年和 1336 年遭遇三次火災,山門被燒燬。現在的山門是火災發生後於 1425 年重建。1969 年,文部科學省開始對其展開大型的拆修工作,1978 年 3 月,歷經八年又九個月,斥資 250 萬美元,山門終於完成翻修。塔上裝有相框的圖畫出自大君足利義持之筆。吊頂上的圖案由兆殿司和寒殿司所繪製。山門前的佛陀雕像以及 16 個僧侶雕塑據說是佛僧 Teicho 雕刻而成。
何謂開山堂?開山堂是奉祀本寺『開山』之堂。又稱祖師堂、祖堂、影堂、影室。常設於佛殿前面之西方,與東方伽藍堂相對峙。宋時,以禪林尊崇開山,故祖堂中唯置開山之像。然至後世亦於堂中安置歷代住持之牌位。
東福寺開山堂供奉的,就是去世後被鎌倉幕府封為「聖一國師」的圓爾辨圓大師,圓爾辯圓於中國南宋嘉禎元年(西元1235年)入宋求法,在中國江浙一帶遍參名師,最後入杭州徑山寺參臨濟宗楊岐派高僧無準師範,終得印可,嗣其法。圓爾於南宋淳祐元年(西元1241年)回國後,不僅歷任日本當時各名川大剎的住持,還贏得了朝野當權者、公卿貴族、廣大僧俗的擁護和信賴。圓爾及其弟子們以東福寺為中心,首先將臨濟宗楊岐派傳入日本加以倡導,成為日本臨濟宗楊歧派的始祖,繼榮西之後,促進了臨濟宗在日本的確立。除了傳禪之外,圓爾還被稱為「日本宋學傳入的第一人」。
開山堂作為東福寺三大景觀之一,同樣由重森三玲先生設計,開山堂最早是東福寺開山鼻祖圓爾辨圓的庵堂,與普門院分別位於庭院兩側,一條筆直小徑從雙層樓門通向開山堂,將兩個庭院分割開來。小徑右側是一個小型池庭,池塘上橫跨一座小石橋,兩邊栽有粉紅色的杜鵑和紫色的燕子花。小徑另一側景緻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地勢平坦的枯山水庭園被耙製成日本傳統棋盤格的圖案。一棵樹形優美的厚皮香打破了枯山水庭園冰冷的氛圍,樹的四周環繞著修剪整齊的杜鵑和一組壯觀的龜鶴石組。
走出東福寺,已是晌午時分,用導航定位,今天行程第三站,世界文化遺產、日本國寶級古蹟——三十三間堂就在東福寺以北1.7公里。按照我的步行速度,20分鐘之內就能到,而且可以穿梭京都古巷,感受下日本人家平常生活,也不失為另一種體驗。話不多說,立馬走起!時為正午,陽光燦爛,在東福寺門口的全家便利店買了一瓶水和一個巧克力麵包邊走邊吃,不多時便到達三十三間堂,在這裡簡要介紹下這座古蹟的歷史吧。
三十三間堂正式名稱因為蓮華王院,為日本佛教天台宗寺廟。天台宗和臨濟宗一樣,都來源於中國,因其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盛唐時(西元9世紀)由日本僧人最澄將天台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天台宗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直到西元13世紀,天台宗又分出了日蓮宗。長寬二年(西元1164年),武家豪強平清盛資助修建蓮華王院。
平清盛還是值得介紹一下的,他生於平安時代末期的元永元年(1118年),為刑部卿平忠盛之子(一說其為白河法皇貞仁的私生子)。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天皇實權已逐步被地方實力派架空,其中最有實力的為平氏家族和源氏家族。平清盛在平治之亂擊敗源氏家族首領源義朝,誅殺天皇重臣藤原信賴,從兵部卿兼權大納言到正二位春宮大夫到正一位太政大臣,逐步掌控日本朝政。後忿怒於以後白河法皇為首的院政勢力對其實力不斷打壓,親率大軍自福原(今神戶)上京,發動治承政變,將以藤原基房為首的反平氏親貴三十九人全數罷官,任命親平氏大臣取而代之,並迫使高倉天皇退位,擁立自己的孫子,平德子之子即位,是為安德天皇,這是平氏一族的全盛時期。
平清盛也因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首個軍事獨裁者,也是武家政權的鼻祖。作為日本首位掌握政權的武士,平清盛不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積極開展與中國南宋的貿易,開創了日本八百年軍人專政的先河。日本名著《平家物語》,講述的正是平氏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蓮華王院主建築呈南北向長方形,長度達128米,為世界最長木造建築之一。因建築物內有33個以樑柱隔開,因此被稱為三十三間堂。殿內供奉有1001座平安時代的觀音像,其中最大的一座坐姿千手觀音是日本的國寶。建長元年(1249年)最初的蓮華王院被燒燬,現存的殿堂為文永三年(1266年)重建。17世紀時,關白豐臣秀吉在其北鄰修建方廣寺時,一度將蓮華王院加以合併,豐臣氏滅亡後,該院又歸妙法院管理。為目前日本僅存平安末期千體觀音堂形式的建築物。
由於殿內禁止拍照,因此只能通過文字描述殿內情況。殿內為迴廊式設計,1000座觀音像統一坐西向東,雕刻技藝精湛,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其中本尊千手觀音坐像為木造11面,高約3.3米,由藝術大師湛慶所作,觀音合掌站立,與前排造型各異、精美絕倫的觀音菩薩眷屬二十八部眾立像、風神雷神像同濟一堂。左右兩側各有500尊高約1.7米的金色木質觀音立像,其中的一百二十尊觀音像的足部有著名佛像雕刻大師運慶的署名。運慶是12世紀日本最優秀的佛像雕刻大師,曾經雕造奈良的圓成寺大日如來像。三十三間堂的最初一百二十尊觀音像,是他所雕成的,其餘的觀音像是他的兒子湛慶與弟子所雕成,歷時十七年之久才完成。經過近千年歲月後,描金和貼金部分多已褪色,露出了木質本色,但正因如此,更顯出了時代滄桑感。
蓮華王院又以「射箭競技」聞名,所謂「三十三間堂遠射」就是在每年離1月15日最近的一個週日進行,地點就在木造大殿外沙地。遠射節據說始於12世紀中期,當時的名射手們能夠從三十三間堂的北端射到南端,射程達120m。江戶時期,人們從早6點開始射到次日早6點,最後按24小時內的命中率來比試高低。迄今的最高紀錄是一位名叫和佐大八郎的武士在1688年創下的射出8132箭,命中率達62%的記錄,可謂驚人。時至今日,我們在寺廟的廊柱上仍可以看見當年的武士們脫靶的箭痕。遠射節當天門票免費。僧人們會用柳枝蘸著經連續7天祈禱的福水澆灑正殿,以求一年的安康。
醍醐寺是今天行程的最後一站,位於京都東南的伏見區,距離三十三間堂、東福寺和伏見稻荷大社有點距離,乘坐輕軌要繞開伏見山,從三十三間堂步行回到東福寺,搭乘JR奈良線到六地藏站下來,步行3分鐘到東西線上車,前往太秦天神川方向,在醍醐站下車。從這裡開始就要步行上坡前往醍醐寺了,大概1公里左右吧。
醍醐寺作為整座京都古城的組成部分,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真言宗醍醐派的總寺,相傳由真言宗開宗祖師空海的徒孫聖寶於公元874年建立。真言宗是日本對密宗佛教的稱謂,於西元9世紀初盛唐時從中國傳入日本。醍醐寺位於醍醐山腳,整座山都被納入了醍醐寺範圍,面積很大,分為山下的下醍醐和山上的上醍醐。日本貞觀十六年(西元874年),相傳聖寶理源大師在上醍醐山上遇到山神橫尾明神顯靈指點,得到了靈泉——醍醐水,並建造了一座小廟以供奉準胝和如意輪兩尊觀音像,這就是醍醐寺的前身。
之後,由於醍醐、朱雀、村上三位天皇信仰佛教,依照醍醐天皇的願望於延喜七年西元(907年)又建造了藥師堂。直至五大堂落成,上醍醐的寺院建築就完成了。接下來計劃在下醍醐建造廟宇。延長四年(西元926年)建造了釋迦堂,而後天曆五年(951年)五重塔的落成,算是完成了下醍醐的寺院建築。
很長時間內,醍醐寺得到了當時掌權者的支援,代替藤原一族掌握了大權的權門源浚房家族的人連續幾代曾出任醍醐寺主持。在主持勝覺(俊房的兒子)的時期,山上和山下所有的寺院建築都得到了徹底修繕,並在永久三年(1115年)建造了三寶院,由此確立了醍醐寺發展的基礎。
由於深秋的日本天黑的很早,下午4點後天就很暗了,為了在天黑前能把醍醐寺的精華參觀完畢,我把關注點放在了醍醐寺最重要的幾個景點,分別是三寶院、下醍醐的靈寶館和伽藍(金堂和五重塔),這幾個需要購買通票才能參觀,山上的上醍醐就沒有涉及了。
三寶院於永久三年(西元1115年)由醍醐寺的第十四代主持勝覺僧正建造的。 它是醍醐寺的本坊,歷代主持居住於此。現在三寶院的大多數建築物被指定為重點保護文物。其中可以眺望庭園全景的表書院,是採用寢殿的建築樣式的代表桃山時代的建築,被指定為國寶,於慶長三年(西元1598年)為舉辦「醍醐賞花會」 由豐臣秀吉親自設計,至今保留著桃山時代的華麗氣氛。
三寶院全景由唐門、表書院、龜島、鶴島、賀茂三石、枕流亭、三段小瀑布、奧晨殿等組成。面對著庭院建造的表書院,雖然稱作書院,但是迴廊上圍繞欄桿,西南角建造了泉殿,是引進了平安時代寢殿的建築樣式的別具風格的建築物。有下段間、中段間和上段間,下段間別名又叫「揚舞臺間」,掀去榻榻米可以當作能樂的舞臺。上段間、中段間比下段間高出一段,可以從較高的位置俯視觀看能樂和狂言。與這個表書院東側相接的用茅草葺著屋頂的建築物是純淨觀。龜島由枝幹粗壯雄偉的五葉鬆覆蓋著整個島嶼,島嶼的形狀宛如烏龜的甲殼,故名龜島。這棵松樹樹齡達600年以上,顯示出龜的「靜寂感」。緊鄰龜島西側的島嶼是鶴島,對面左側的石橋相當於鶴的脖子,顯示出仙鶴的「躍動感」。
兩位席地而坐的老人前方的三塊石頭,就是賀茂三石。這三塊在水池的前面形狀奇異的石頭,對面左側的石頭表 「示賀茂川水流湍急」,中間的石頭表示「賀茂川的淤塞狀態」,右側的石頭表示「河水裂開水花四濺的樣子」。賀茂三石對出,便是三段小瀑布和藤戶石,藤戶石位於庭院中心,表示阿彌陀三尊。由於被歷代爭霸天下的武將所先後擁有,故名「天下名石」。由於豐臣秀吉不僅修整了三寶院殿社和庭院,而且修復了五重塔、重建了金堂,竭盡全力維護醍醐寺。為了報答豐臣秀吉的恩惠,醍醐寺將他尊為豐國大明神加以供奉。
唐門是三寶院的特色之一,因為三寶院曾有出家的皇族擔當主持,所以為了專門迎接朝廷來使而建造唐門,因此也稱敕使門。 剛建成時,整個門被塗著黑漆,並有四個刻著菊花與桐,用金箔塗抹的巨大紋章,完整的將桃山時期的風貌保傳至今,作為國寶被列入文部科學省重要文化財產名錄。
離開三寶院,穿過正面映入眼簾的仁王門(西大門),就能看到廣闊的下伽藍。仁王門是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再建金堂之後,於慶長十年(西元1605年)重新修建的。在這裡供奉的仁王像(重點保護文物)本來供奉在南大門,是平安後期長承三年(1134年)由佛匠勢增和仁增建造,像內的墨書與帖子上面記載著尊像從南大門轉移至此的經過。
金堂是伽藍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依照醍醐天皇命令於延長四年(西元926年)建造,當時叫作釋迦堂,可惜在永仁、文明年間兩度被燒燬。 現在的金堂是豐臣秀吉命人從紀州(和歌山縣)湯淺移建、歷經秀賴時代於慶長五年(西元1600年)完成。金堂是醍醐寺的中心殿堂,供奉的藥師如來坐像是醍醐寺的主佛。在金堂的中央供奉著藥師三尊像(中央:藥師如來;兩側的侍者: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這三尊像模仿平安初期的檀像雕刻,是鎌倉初期復古作品中的佳品。 在藥師三尊的左右,還有守護四方的四天王的立像。
五重塔是京都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為醍醐天皇敬祈冥福而由第一皇子朱雀天皇於承平六年(西元936年)動工建造,於第二皇子村上天皇天曆五年(西元951年)竣工。五重塔高約38米,塔頂上的相輪約13米。相輪佔塔的三分之一,給人一種安定感。五重塔這座建築物自身不但被指定為國寶,其一層內部的壁畫也被獨立指定為國寶。這些壁畫被認為是日本密教繪畫的始祖,將兩界曼陀羅的諸神和真言八祖像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其中的真言八祖空海像,是現存的日本最古老的空海畫像。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晚秋的陽光漸漸低下了頭,一層由淺及深的灰色籠罩在塔尖、瓦頂、樹丫和碎石路上。遠處,醍醐山上不時傳來一陣陣寒鴉叫聲,彷彿在訴說著醍醐寺走過千年的不平凡歲月,身旁,偶爾走過一兩個行人,他們行色匆匆,腳步踏在石板路上,身影漸漸遠去。此時,只留下我孑然一身,很想知道,這些走過的人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還想知道,他們的父輩是否也和他們一樣,走過這些千年磨礪的碎石路,最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和身旁的佛塔、古殿相比,人又是多麼的渺小、脆弱,脆弱的似乎不能在世上留下片言隻語。而這條路伸向遠方的路,卻都是我們不可逃避的歸宿。
抵達京都後終於好好吃了一頓、睡了一晚,養足了精神,今天的目的地是京都東面的「祗園」地區,祗園本是佛教用詞,在梵文中意思為「「祇樹給孤獨園」」,相傳釋迦牟尼成道後, 憍薩羅國的「給孤獨長者」用大量黃金購置舍衛城南祇陀太子園地,建築精舍,請釋迦說法。祇陀太子也奉獻了園內的樹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今天的目的地就是把祗園一帶的景點全部「掃光」。
有些人說京都的公交車比較方便,但我並無同感,祗園附近地鐵站也不太多。所以,我選擇了步行,從酒店所在地——四條大宮步行幾公里到祗園。為了趕在旅行團之前,我一大早便出門,走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終於來到了第一站,位於音羽山上的清水寺。幸好,人非常的少。
清水寺最早起源於寶龜9年(西元778年),僧侶延鎮上人在音羽山瀑布參拜觀音而開山,延歷17年(西元798年)由武將阪上田村麻呂奉恆武天皇之名督造而成。據聞阪上田村麻呂先祖為中國東漢漢獻帝玄孫劉阿知的後裔,為躲避司馬氏的迫害來到日本,數百年後其後裔繁衍出阪上、錦小路、內藏、大藏、林家等數十氏,其中最著名的就數阪上氏。阪上田村麻呂最有名的征戰,便是征討蝦夷人,最終將東北奧羽地區併入日本,被天皇封為首任徵夷大將軍。據說他身高五尺八寸,形同巨人。但據最新考古,古日本五尺八寸,僅相當現在的1.45米……所以,可見古代日本人被稱為「倭人」所言不假。阪上田村麻呂以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為本尊建立了寺院,又因音羽瀧的清澈而命名為清水寺。
從五條通走上清水阪,左手邊出現的是經書堂和善光寺堂。一般習慣在經書堂前的「重輕石上進行洗手參拜,然後來到善光寺堂前安置的「搖頭地藏」中,聽說在這裡祈禱戀愛成功非常的靈。穿過仁王門向左手走去,就會看到成就院和弁天池,向右手走過三重塔便是經堂和田村堂。在大殿入口處擺放有「弁慶的錫杖和高木屐」。大錫杖重90公斤,鐵製的高木屐重12公斤。據說是平安時代著名武將武藏坊弁慶所用。
清水寺三重塔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高約31米,從京都街上可以經常看到,自古以來就是清水寺的象徵。建立於847年,現在所見的三重塔是江戶時代的1632年重建。供奉著大日如來像,四方的牆壁上畫著真言八祖像、天花板、柱子等五彩繽紛的密教佛畫、飛天、龍等,被列入日本重要文物。
清水寺最重要的景點,便是正殿前面擴充套件向外的「清水舞臺」,由410多塊檜木地板佔地面積約190平方米。離懸崖下的基石大約有13米高。在日本,把在晴朗的地方登場的事做為「踏檜舞臺」的表現。在日語中,清水寺的檜舞臺是不準確的,其實這個舞臺是在特別法會僧侶向觀音塑像參拜所用。
從正殿伸出的「清水舞臺」高約13米,相當於四層樓高。正殿建在音羽山陡峭的懸崖上。這是被稱為「懸架」的日本傳統建築工法,通過將巨型的木構造成格子狀,即使在陡峭的懸崖上也能構造出高抗震性的結構。支撐舞臺的是地板下建造的18根柱子。使用樹齡400年以上的櫸樹,所有主結構木材長度約12米,周圍超過2米。這種將木材組合在一起的構造被稱為「接縫」,類似於中國古代建築的榫卯結構,一個金屬釘子也沒有使用。現在所見的「清水舞臺」是西元1633年,由第三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家光興資重建的。
日本有「從清水的舞臺跳下」的諺語,這句話表達了決心以從懸崖上張開的清水寺正殿的舞臺上跳下來的覺悟來執行事物的決心。可惜這次來到清水寺,恰逢為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和2025年大阪世博會,清水舞臺進行封閉性維修,無緣在舞臺上一睹京都美景,有點可惜了。但也沒什麼,想來有機會看到正處於維修狀態的清水舞臺,也是另一種體會。或許也讓我,有另一個理由再來一次吧。
沿著清水寺外的清水阪走出不多遠,右手邊便是久負盛名的三年阪二年阪街道。三年阪和二年阪,據說得名於這段坡道是通往祈求平安生產的子安塔(泰產寺)的參道,再加上日文讀法中的生產平安「產寧」和「三年」發音接近,因此三年阪也被稱為產寧阪。阪道兩旁保留著完好的古代建築,大部分都以售賣紀念品、清水燒和小吃為主。清晨的三年阪和二年阪顯得異常的寧靜,商鋪還沒有開門營業。走在石板路上,恍如又回到了江戶時代的京都,一起都顯得如此平靜和安寧。
三年阪有一間星巴克,開設在小木屋裡,日本式的裝飾風格。清晨飢腸轆轆的我一眼瞥見後,急不可待的走進,打算一試日本星巴克摩卡是何滋味。日本服務員用一如既往的良好服務態度接待,日語並不熟練的我用英語完成了交易,一杯摩卡、一塊巧克力司康為我注入了足夠的熱量和能量,讓我又元氣滿滿繼續旅程。話說回來,從清水寺一路跟著我到星巴克,同樣單獨出行的中國美女,你是打算搭訕認識我嗎~哈哈哈哈
言歸正傳,清晨剛剛開門的高臺寺遊客並不多,園丁還在拿著花灑給樹木澆灌,鳥鳴聲在園林中此起彼伏,剛剛散去的霧氣給蔥綠的園林增添了一絲莾然之氣。高臺寺位於東山靈山之麓、八阪法觀寺東北。正式名稱為高臺壽聖禪寺,也可以稱為鷲峰山高臺寺,屬於臨濟宗建仁寺派。
高臺寺始建於慶長11年(西元1606年),是關白豐臣秀吉去世後,其夫人北政所出家後,為祈禱豐臣秀吉冥福而建。北政所是對關白長房夫人的尊稱,其本名叫寧寧。寧寧可以說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一位傳奇女子,在豐臣秀吉還是織田信長手下一名普通足輕時,身為武士之女的就嫁給了他,可謂是「下嫁」。豐臣秀吉在得到織田信長賞識平步青雲後,寧寧運用自己善於識人的長處推薦了很多人才,同時積極協調豐臣秀吉和前田利家以及德川家康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說,豐臣秀吉崛起,寧寧功不可沒,將她稱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女政治家並不為過。
但最為遺憾的是,寧寧終生不育,沒有為豐臣秀吉生下子嗣。身為關白的豐臣秀吉,直到年老都沒有後代。最讓寧寧傷心和失望的是,秀吉不僅逐漸對她冷落,而且秀吉的小妾淺井茶茶,竟然在秀吉去世前數年,為秀吉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豐臣秀賴。這個孩子是不是秀吉的骨血,至今依然有很多歷史學家表示質疑,可以肯定的是,寧寧同樣對秀賴的血統表示質疑,而且正因為秀賴的出生,導致秀吉最早指定的接班人,也就是寧寧的外甥豐臣秀次不得不自盡。秀次自盡成為了豐臣家家臣分裂的開始,也讓寧寧對茶茶和秀賴產生了巨大的成見。
沒有寧寧的政治支援,小屁孩豐臣秀賴又怎能坐穩江山呢?和本身就是貴族出身的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不一樣,下層士兵出身的豐臣秀吉並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身邊的家臣都是通過豐臣秀吉的戰功和寧寧的政治手腕團結在周圍,寧寧對秀賴模稜兩可的態度,最終讓本是豐臣家堅實的支持者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等武將,在決定豐臣家與德川家康命運的關原之戰中,轉投德川家康陣營。
在秀吉死後,寧寧沒有運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維護豐臣家,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是對秀賴是否是秀吉骨肉表示質疑;二是對茶茶飛揚跋扈的性格十分惱怒;最後一點,也是對曾經患難與共,但花心的秀吉表示失望。作為一個性格剛烈,做事果斷的女子,這一點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既然打下江山的人都沒了,又何必為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女人和孩子守江山呢?
而高臺寺的修建,多少也要拜德川家康所為,高臺寺建於1606年,已經是關原之戰後6年了。既然在決定豐臣家和德川家命運的關原之戰中,北政所沒有表態支援豐臣秀賴和茶茶,導致石田三成代表的豐臣家戰敗,德川家一舉成為天下霸主,德川家康多少也會對這位昔日上司的原配夫人客氣一點,這也是籠絡人心的一種姿態吧。
為了讓北政所出家後能安享晚年,德川家康不惜重金修建高臺寺,以最高規格修建寺所,還大手筆地將伏見城內北政所的居所、茶室統統遷移到寺內,使得落成後的寺所異常華麗巨集偉。數百年來,寺內經歷過多次火災,寺內的佛像、建築大多付之一炬,僅留下開山堂、靈屋、茶室的傘亭與時雨亭等還可以一窺高臺寺初建時的建築之美。
在高臺寺的靈屋,至今儲存著畫有桃山時代華麗蒔繪的樓梯臺階以及佛龕等。這些蒔繪作為高臺寺的蒔繪廣為人知,因此,其他採用同樣技法繪製的、或畫有類似圖案的蒔繪一般也被總稱為「高臺寺蒔繪」。
「高臺寺蒔繪」畫面優美,同時給人以嶄新的感覺,在以黑漆為底色的平蒔繪(平面蒔繪)上巧妙地結合繪梨地(在漆上埋灑金銀粉之後再塗上清漆並推光的技法)、針描(用針刮描線條的技法)、描割(用金銀粉描畫周圍,以留出的空白來表現樹葉經脈等線條的技法)、付描(先用漆描畫線條,再灑金的技法,用來表現圖案的豐滿)等技法繪製而成。很遺憾的是高臺寺很多蒔繪裝飾的殿堂沒有對外開放,只能看到部分華麗的裝飾。
清晨,山上遊客無幾,空氣冷冽。只有一名年近7旬的女士作為志願者,和我一起站在山頂。雖然遊客不多,但老人依然十分熱情,不停的用日語解釋茶室和寧寧當年的故事(我估計是),可惜我日語還沒到完全能聽懂的地步,只能微笑向老人表示感謝,老人也向我微笑迴應。站在鷲峰山頂,遠方的京都景觀一覽無餘。此時此刻,我在想,當年的北政所是否也站在這裡,眺望京都的燈火闌珊,回憶和愛人奮鬥一生共同打下的江山。
穿過為人所熟悉的寧寧小道後向右轉,沿著指示牌往前走,沒多遠便是八阪神社。八阪神社是日本全國約三千座八阪神社之總本社,建立於齊明天皇2年(西元656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登基那年。八阪神社在西元1868年之前一直叫祇園大社。最出名的是祭祀活動,叫袛園祭。袛園祭與東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並稱為日本的三大祭。
1868年,明治天皇為抬高神道教在日本的地位,打壓佛教勢力,頒布「神佛分離令」,祇園大社由此改名為八阪神社,其名字沿用至今。按照舊日本的社格,八阪神社屬於官幣大社,由日本皇室和宮內廳供養。
今天八阪神社有祭祀活動,聽說是日本著名的歌舞伎演員松本幸四郎(松隆子之父)要將市川染五郎之名轉繼給孫子松本金太郎。一大早扮演神社女祭司的小姑娘們便身著平安時代神社祭服,將淨手用的聖水、新鮮採摘的松枝和擦手用的手巾準備就緒,畢恭畢敬的站在大殿入口恭迎大駕。歌舞伎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京劇,松本家族承襲市川染五郎之名已有數代人,其家族在日本影響力不可謂不小。很多粉絲也一大早守候在外。趁著時間還早,我還是先逛逛神社其他地方。
八阪神社為何名氣那麼大,因為祭奉的主神是與天照大神齊名的素染鳴尊。傳說他斬殺了八岐大蛇,還剖開蛇尾發現被稱作「草薙劍」的天叢雲劍。這把劍與八咫鏡、八尺瓊勾玉名列日本「三神器」,是日本皇權傳承的重要寶物。
神社本殿採用了橘黃色,是日本神社的標配顏色,屋頂大斜簷翻挑著浪尾,綴金硃紅框架交劃著淨壁。大殿正面由一重重帷幔遮蔽,透過縫隙隱約可見殿內陳設。大殿沿著屋簷垂下幾道掛鈴索,繩索用麻繩編織而成,遊人將硬幣投入錢箱後,用力抓住繩索左右甩蕩,掛在繩索頂端的鈴鐺便會發出聲響,這個意味告訴神明有新的禱告來了,希望神明保佑。
將近中午,市川家族成員終於來了,前後左右圍的水洩不通,身穿和服的松本三代人在祭司指引下款款走來,當代市川走在了最前面,後面是前代市川,松本幸四郎和孫子,小孩是95年出生,年僅13歲,長得還算清秀。身邊一眾女粉絲尖叫不息,貌似沒看見松隆子出現。也是,歌舞伎傳承有嚴格規定,只傳男不傳女。
時間也差不多了,該去建仁寺參觀了。從八阪神社西門出來會經過西樓門,西樓門建於1497年,也有600年曆史了,西樓門雖然不是八阪神社的正門,但也算是神社的標誌性建築,大門正對祗園大街,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跟隨著導航指引,穿過接踵摩肩的祗園大街和花間小路,不一會就到了建仁寺。和神道教色彩濃厚的八阪神社相比,建仁寺整體風格古樸素雅、素壁原木,讓遊客的心瞬間寧靜下來。
建仁寺是臨濟宗建仁寺派的總寺院,始創於鎌倉時代的建仁二年(西元1202年),徵夷大將軍源賴家(源賴朝之子)於京都洛東鴨河畔創立建仁寺,授命榮西為開山祖師。翌年六月,榮西設定臺、密、禪三宗兼學的道場,創立真言院和止觀院,融和此三宗而形成日本的臨濟宗,寺名即當時的年號,山號為東山。傳到第十一代長老,另一位禪宗大師蘭溪道隆的時候,改為臨濟宗道場,並一直流傳至今。
走進本坊便看到日本「國寶」——風神雷神屏風,由17世紀著名畫家表屋宗達所繪,並被視為其晚年最成功的作品。傳說當年風神雷神圖屏風是作為供奉品被捐獻給了建仁寺的分院妙光寺。而後,妙光寺住持去建仁寺當住持,所以屏風一併轉移到建仁寺。有一種說法認為,風神雷神圖屏風就是釋迦三尊像。所謂釋迦三尊,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協侍放置別的佛像的一種佛像安放的方法。如此來看,風神便是文殊菩薩,雷神則是普賢菩薩。而釋迦牟尼佛像則是存在於中間無限延展的金色之中。自從風神雷神圖屏風被評為「國寶」後,便被京都國立博物館嚴格保護起來了。即便建仁寺是屏風的收藏者,一年也只被允許對外公開展示60天。我們現在看到的風神雷神圖屏風,其實是精確複製品。
沿著迴廊走進方丈,大堂面前是一座規模巨集大的枯山水庭院。這是在慶長四年(西元1599年)由惠瓊由安藝地區的安國寺移建而來。前庭有枯山水樣式的「大雄苑」,早期的景觀並非今天看到的如此,1934年室戶颱風發生後,當時整個前庭都被毀壞了。在那之後經過了6年才終於恢復,當時還請了建造庭院的專家加藤熊吉來重新修建庭院。現在從前廊望去,以背後巍峨的法堂建築為背景,點綴以古柏蒼松,蜿蜒的白沙如同大海,簇擁出海上幾座陡峭的山石——沒有了身邊無數喧囂的遊客,枯山水庭院似乎終於恢復了它應有的神采,因為極度抽象所以可以化身萬物,其浩瀚處宛若得窺整個宇宙。
沿著方丈庭院迴廊步至北庭,便可見開山堂。開山堂原名護國院,古時稱興禪護國院,為開山祖榮西禪師的入定塔(墓地)。目前不對外開放,長滿青苔的庭院內,開山祖親手植下的菩提樹如今依然繁茂。
方丈庭院背後還有若干個庭院,皆以苔蘚聞名,其中還建有一座典型的茶室。所有的這些庭院互相連通,所有的房間也一律開啟供人觀賞,遊客極少極清幽,有一種說不出的大氣疏朗。
沿著庭院的庭院風格由現在的建仁寺管長(佛家等一宗一派之長)親自指揮建造。管長用石頭來表現海面中的漩渦。無論你從哪一面看去,都感覺是在看正面。位於庭院中央的三個石頭被稱作「三尊石」,代表了佛家的釋迦三尊像。
這是關西之旅最舒暢的一天,一大早在酒店附近租了一輛單車,今天終於擺脫步行了,讓兩條腿好好的舒展一下!京都清晨的空氣十分清新,天空湛藍,陽光明媚,這又是一個好天氣。有好的天氣,就有好的心情!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一段時期後,獨自一人能夠在異國他鄉享受這樣難得的假期,心中那種自由放飛的感覺,是別人無法理解和體會的!
金閣寺、龍安寺和仁和寺都位於京都北區,其實都在一條路上,可以按照先後順序進行遊覽,非常適合自行車出行。沿著馬路,迎著微風,向著朝陽,騎著單車,我飛快的賓士在京都的馬路上,心也伴隨著飛馳而飛馳。所有的壓力、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厭倦,在此時此刻,都像風一樣,吹過我的耳朵和頭髮,飛往身後,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
人生難買一輕鬆,這一時刻,我是自由的。其實到每一個地方旅行,我都很喜歡把當地的人文歷史搞清楚,免得渾渾噩噩,到此簡單一遊,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說道,像日本這樣受漢化比較深、歷史遺蹟儲存比較好的國家,更是如此。
說起金閣寺要講講足利義滿,足利義滿為室町幕府第三任徵夷大將軍,法號:鹿苑院殿,因此,金閣寺也被稱為鹿苑寺。足利義滿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是「聰明的一休」裡的幕府將軍,10歲繼任徵夷大將軍,永和四年(西元1378年)移居京都室町,正式稱室町幕府,他被看作是室町時代的開創者,結束了日本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國家統一,成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締造者。
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國准三后源道義」為名,遣使赴明朝請求通商,建文帝封義滿為「日本國王」。 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際,明朝發生燕王朱棣奪位的靖難之變。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足利義滿再次遣使赴明,明成祖要求足利義滿對日漸猖獗之倭寇進行抓捕。義滿獻倭寇首領20人,受到明朝封賞,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正式承認日本為中國藩屬國。有明一朝,中國一直是日本的名義宗主國。
1397年,西園寺家將京都北山的「北山第」獻給義滿。義滿以舍利殿為中心建立山莊,稱為「北山殿」。1420年,根據義滿的遺言,北山第被改為禪寺,以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來命名為鹿苑寺,並請來夢窗疏石進行名義上的開山,山號則為「北山」。
鹿苑寺最為人所知的,在於金閣(舍利殿),舍利殿修建於1398年,最初只有頂樓部分以金箔裝飾,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學僧林承賢(當時21歲)放火燒燬金閣(舍利殿),國寶足利義滿坐像、伝運慶作的觀世音菩薩像、春日佛師作的夢窗疏石像等10尊木像被燒燬。林承賢在後山切腹自殺但存活了下來。其母被警察傳喚,在回家途中於保津峽自殺身亡。這個事件成為了三島由紀夫名著《金閣寺》的題材。
重建金閣,由著名建築設計師村田治郎牽頭,根據明治37-39年間解體修理時製作的圖紙、照片、古文書等資料為基礎,於昭和27年(1952年)3月22日開始重建,於昭和30年(1955年)10月10日舉行了落成儀式,前後耗時3年。1987年,金閣寺對外壁金箔進行換新,共使用金箔20多萬張。
沿著林蔭小道走進金閣寺,首先看到一個池塘,池塘名為「鏡湖池」,池塘中佈置有多個鶴島、龜島等小島,在道教中,龜與鶴是長壽多福的象徵。庭院中有一處禪意尤為濃厚的景緻:龍門瀑。其中一塊大石頭代表鯉魚試圖逆流而上,象徵著為往生極樂淨土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這個瀑布位於金閣後方不遠處,在一條用來指引遊客遊覽的石砌小路旁,但起初觀瀑的地點是在庭閣式兩層建築天鏡閣之上,天鏡閣的頂層與金閣的第二層通過架在湖面上的迴廊連線在一起。
金閣寺所在的池塘中央有一個狹長的小島,小島名為「葦原島」(Ashihara—jima),為仿照西芳寺庭院中三島最南端的小島而建成。在小島的另一側還有另一個三石石組。石組的這種排列在日語中被稱為「三尊石」,被認為是菩薩及左右的佛教三尊。
從金閣寺出來後,騎著單車沿著馬路右側一路下坡,大概10多分鐘就來到了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古蹟——龍安寺。龍安寺是此次日本之行我極為在意的一個景點,因為龍安寺中的枯山水——方丈庭院,世界聞名。
臨濟宗屬於禪宗南宗五大流派之一,唐宣宗大中八年(西元854年),臨濟義玄大師在黃櫱希運禪師處學法33年後,在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興建臨濟院,傳播黃櫱希運禪師倡導的「般若為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理念,這一門派被稱為臨濟宗。以後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這兩派後來都成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 南宋時期,因為楊岐派傳人大慧宗杲的影響力,使得臨濟宗成為禪宗與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1187年,日僧明庵榮西將黃龍派引入日本。1246年,中國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派禪法。日本鎌倉時代禪宗24派中,有20派出於楊岐派系。京都北區的很多寺廟,都屬於臨濟宗。而龍安寺,就屬於臨濟宗楊岐派妙心寺流,妙心寺流是目前日本臨濟宗最大門派。
龍安寺建立於寶德2年(1450年),為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所建,1467年應仁之亂時龍安寺被燒燬。長享2年(1488年),細川勝元之子細川政元重建該寺,1499年,一座全新的方丈落成。現在的方丈堂是當時將西源院的方丈堂改建而成的。方丈庭院據傳為室町後期畫家相阿彌(號鬆雪齋,能阿彌之孫,藝阿彌之子,為足利義政的近侍)所作。
許多歷史的偶然,造就了聲名遠揚的龍安寺枯山水庭園。走進庭院,在寺廟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佈著5組15尊大小不一的石塊及大片灰色細卵石。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蘚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是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遊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佈道者的深刻涵義。
京都大學科學家曾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稱計算髮現,龍安寺庭園內5組岩石之間的軸對稱線組成了一棵分出枝椏的樹的圖案。此前曾有研究發現,人腦會利用抽象的對稱線來獲取對事物形狀的認識。科學家認為,人在觀看龍安寺庭園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岩石間的對稱「看」到這棵隱藏的樹。 對比計算髮現,隨機擺放的岩石無法產生這樣的圖案。這棵樹的「主幹」經過方丈的中央附近,即傳統上觀看庭園的地點。後人曾對龍安寺庭園這5組岩石的含義提出了多種猜測,但這些象徵的說法並不能完全解釋該庭園帶給人的視覺愉悅感,更不易解釋為何對相關文化並不瞭解的遊客也為之所吸引。科學家認為,人腦潛意識中看到的這棵樹,可能是龍安寺庭園神祕美感的重要原因。
庭院中的石頭到底代表什麼?或許是感官世界?空白的空間代表虛無?或許石頭代表的是激情、慾望、妄想,這些情感會成為人通往開悟之路的絆腳石。或許庭院不帶有任何象徵意義,抽象的美引領著我們走進冥想的世界。其實,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是那麼重要,先放一下吧。眼前的庭院,蜻蜓盤旋在白砂之上,輕輕停靠在石頭邊緣。太陽在天空中翻滾,樹枝黑壓壓的影子穿過飽經滄桑的圍牆和一望無際的白砂,一隻鳥伴隨著沙啞的低鳴飛過空地。既沒有善也沒有惡,唯有現在。
從龍安寺出來後繼續向西騎行,經過立命館大學,就來到了仁和寺。仁和寺同樣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由宇多天皇於仁和二年(西元886年)建立,2年後落成,是日本真言宗御室派的總寺。真言宗是日本密宗佛教的一支,也就是俗稱的「東密」的一支。西元8世紀,日本空海法師(也就是陳凱歌電影「妖貓傳」裡的日本和尚)入唐跟隨慧果大師學習密宗佛教,返回日本後於京都東寺(教王護國寺,全稱為「金光明四天王教王護國寺祕密傳法院」)傳播密宗佛教,故稱之為「東密」。而仁和寺,也因為後來後宇多天皇和諸多皇子皇女在此落髮出家,逐漸成為皇家御寺,因此仁和寺又稱為「御室御所」。
正門名曰二王門,與知恩院三門、南禪寺三門並稱京都三大門,雙層、五間、兩進,全木結構,甚是雄壯。建築單體表面的油漆大多已脫落,更顯得古樸凝重。大門西側之一尊,閉嘴赤手空拳,稱吽形金剛;東側之一尊,張口左手持金剛杵,做憤怒狀,稱阿形金剛。二王門由德川幕府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所捐建。
穿過正門——二王門,就是白砂鋪地的參道,左手邊靠近二王門處為仁和寺本坊,入口處為本坊表門。表門為典型的和式建築,表面塗抹金漆,雕工精湛,製作嚴謹,恢巨集大氣。正門上方有菊日徽章,代表著過去的皇家寺院歷史。
在平安和鎌倉幕府時期,日本天皇在仁和寺出家和退位後,仍然在此操縱朝政,在與朝廷公卿的激烈鬥爭中,不少皇室成員在仁和寺被逮捕處置,例如後白河天皇時代的崇德上皇就是在此地被後白河召關白藤原忠通、平清盛、源義朝逮捕,流放至贊岐(今香川縣),後來仁和寺在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等守護大名掀起的應仁之亂中全數燒燬。可以說,仁和寺的歷史,就是一部日本中世紀的宮廷政變史。
得益於日本皇室的傾斜,仁和寺在東密中地位崇高,歷代寺院住持皆由皇子出家的法親王擔任,後來又從御室派中衍生出廣澤御流、西院流、保壽院流、忍辱山流、傳法院流、華藏院流等派。御室派在全日本有寺廟1200餘所, 並協同各寺派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以教育門下僧侶。仁和寺的「御寺」地位,直到明治維新後,第三十代寺院主持,純仁法親王在排佛狂潮中還俗,才從此結束。
鎌倉幕府時期,將京都御所內的紫宸殿、清涼殿遷至仁和寺,成為現存所見的金堂和御影堂,其中以國寶金堂為最。這裡的部分建築的屋頂遵循皇家規格,由檜皮鋪成。
檜木僅見於北美、日本與臺灣,因其質地細而結實,內含許多油脂,略香無辛味,耐朽力高不易腐朽,成為建築的高檔材料,日本古代將檜木樹皮切成45-60公分的長度,從屋頂下方一片片錯開距離茸上去,然後用熱油炒過的竹釘來固定,總共要鋪60-70層,每隔二十年需要重新換鋪,因而造價非常昂貴,屬於皇室專用。而金堂屋頂則屋頂從絲柏樹葺改為本瓦葺,是桃山時代皇宮建築的典型風格。
禪的精神與皇室風格相融合,造就了仁和寺獨一無二的特殊景觀。
偏東處的建築為宸殿,御殿、白書院、宸殿、敕使門圍成的區域是本坊南庭。紫宸殿境內的庭園景色殊勝,潔淨的白砂鋪地,並用竹耙修劃成線條簡素的川流狀,砂地四角簡單的種植了一些龍柏、橘樹和櫻花樹,樹下只是苔原,十分乾淨、整潔。遇到枯山水就下雨,築山、池泉、雅鬆翠柏等點綴其間,其中配以大小不一的15塊石頭分別放置在5處,加上苔蘚的點綴,抽象化為海、島、林,幻化出另一種境界,看似簡單之極,但是不管從庭園的哪個角度看去,15塊石頭中總有一塊石頭是被擋住的,在這長度為25米,寬僅10米的園子裡把日本人追求虛飾意境美凌厲盡致地體現出來。這裡也得名「空庭」,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由有限進入無限,達到一種「空寂」的情趣。
圖中所見的五重塔是仁和寺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於江戶時代初期,知名度極高,被諸多影視作品取景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通過易於理解的形式,具備了諸如「從下至上每層屋頂的大小几乎都相同」等江戶時期五重塔的樣式特徵。可以說這是展現江戶時期時代感的最佳素材。
宸殿之西為黑書院。黑書院之南、白書院之西為一片露地,地表當然還是苔原,零散放置了幾塊山石,此類庭園成為苔庭,枯山水的一種。露地主景觀還是楓樹與櫻花,苔庭的中心設有石燈籠一座。看如今,櫻已謝、楓初紅,尤是一年春華秋實變更之刻。
靈明殿之西、宸殿之北是本坊之菁華—北庭。北庭亦為枯山水庭園。借景是北庭的一大特點。站在黑書院北側迴廊向西北,是北庭的最佳觀賞點。庭內的池泉、樹木、牆角的飛濤亭,牆外的中門、五重塔,由遠及近,層層疊疊,歐陽修作蝶戀花,庭院深深幾許,或許便是此意吧。
二條城全稱為元離宮二條城,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將軍——德川幕府在京都的行轅所在,德川幕府的大本營在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二條城是德川幕府來到京都時居住的地方。為何稱為二條城?因為京都最早的城市規劃和今天的北京一樣,圍著城市中心一環一環往外擴大。北京的核心是紫禁城,外環為二環、三環等等;京都的核心是京都御所,外環為二條、三條等等。一條住的是天皇,那麼隔壁的二條住的便是德川幕府將軍。
1600年,綽號「狼獾」的德川家康在決定日本統一的關鍵之戰—關原之戰中擊敗擁護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的西日本大名,取得了全日本的統治權。1601年,德川家康下令西日本的大名貢獻人工和建材,修建二條城,歷經2年不懈之功,二條城建成,德川家康首次入住二條城,並在這裡獲得了天皇授予的「徵夷大將軍」稱號,德川幕府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1867年,德川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也正是在二條城的二至丸御殿,將政權「奉還大政」於明治天皇,並向全日本大名宣佈德川幕府就此結束。
歷經400年滄桑的二條城,見證了德川家的興衰成敗,也見證了近代日本的變革和崛起。
1994年,二條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北區和中京區距離不太遠,所以遊覽二條城和金閣寺、龍安寺、仁和寺安排在同一天。從仁和寺出來已經下午一點,騎上單車跟著導航,繼續穿梭在京都的內街小巷,不過30分鐘,就來到了二條城,本以為遊人不會很多,但沒想到並不算少。二條城的規模雖然不如中國的紫禁城,但城牆、角樓、護城河一應俱全,帶給人的感覺與中國皇宮的華麗感覺有所不同,視覺壓迫感從不同的方面提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莊嚴氣氛。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大守門,現在看到的大門修建於1662年,據說當初修建城池的時候,就像現在這樣帶有擼門(帶箭樓的二層建築),寬永年間天皇巡幸二條城時,為了他人不從二樓看天皇而修改為一重門。
穿過東大守門,踩在由細砂鋪墊而成的內路上,便來到了唐門。日本很多宮殿和寺廟內都鋪有細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寺廟同時也是貴族的私家庭院,為了避免被暗殺而鋪砂在路,有外人進入踩在砂上便會發出聲響。德川幕府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統一日本,也沒有真正剷除所有不服從其統治的大名,像薩摩藩和仙台藩,對德川家族根本沒有真正的心悅誠服。為了避免被忍者刺殺,二條城所有的路面都鋪墊細砂,即便忍者武功再好,踩在細砂之上也會發出聲音,警衛馬上就能發現。
唐門是二至丸御殿的正門,屋頂前後設有唐破風(類似唐代抱廈結構),屋頂沒用瓦和銅,而是採用了檜柏樹皮,通過圖片可以看到雕刻有寓意長壽吉祥的松鶴和松樹,瓦釘貼金,雕樑畫棟,氣派非凡,每一處細節都追求極致完美,彰顯出德川幕府的權威與不凡,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珍品。
走過巨集偉壯觀的唐門,便來到二之丸御殿,二之丸御殿是二條城最大的單體建築,由東南向西南呈雁字形佈局,通過走廊將6棟建築物連線起來,作為城內唯一保留至今的御殿建築,這裡被文部科學省指定為國寶。進入這裡需要脫鞋,工作人員對遊客管理較為嚴格,神態中充盈著對御殿的崇敬,多處提示禁止使用拍攝器材進行拍照,而且來回穿梭於遊客當中,既然管理如此,我也只要收起自己的單反,老老實實跟隨人流遊覽參觀。
二之丸內共有33個房間,其中最大稱為「遠侍之間」,面積據說有1046.1平方米,分為一之間、二之間、三之間、若鬆之間和敕使之間,是各地大名藩主和朝廷敕使等候徵夷大將軍接見的場所。二之間的屏風畫著猛虎和豹,象徵著將軍家的威武;敕使之間是將軍接見天皇朝廷使者的地方,朝廷的敕使坐在上座,將軍坐在下座,以示名義上的君臣之禮。
這裡面的障壁畫值得介紹一下,二之丸內共有障壁畫3600多幅,其中很多是寬永時代(1624—1645,相當於中國明朝末年)的作品。其中1016件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寬永時代的障壁畫由以德川家為資助者而活躍的狩野探幽的狩野派繪製,這些作品主要是為了迎接1626年後水尾天皇巡幸二條城,而對二之丸御殿改造時所繪製。
二之丸御殿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便是黃鶯走廊,當有人在二之丸的走廊走過時,木板會發出如同黃鶯啼叫般的聲音,這是鋦子與打入支撐地板的橫木上的釘子發生摩擦而產生的聲音,用作有外人進入時的預警。
御殿之外便是庭院,二之丸庭院由江戶時代著名的茶藝大師、園林設計師小堀遠州所設計,他最為重要的貢獻是開創了日本庭園藝術的新格局–借景式庭園,即藉助庭園之外的自然風光來映襯庭園的佈局。寬永3年(西元1626年),後水尾天皇行幸二條城時,天皇女婿,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對二之丸庭院進行了一部分改修,新增建的行幸御殿、中宮御殿、長局等包圍的中庭式庭園,在池塘中建造了御亭,作為書院造庭園的二之丸庭園被稱為代表神仙蓬萊世界的庭園,又被稱為八陣庭院。
眼前一片綠意盎然的庭院風光,其實也經歷過歲月的荒廢與摧殘。明治維新後,隨著德川幕府15代將軍德川慶喜被廢黜遷往東京。二之丸庭院樹木凋謝,池子枯竭,庭園景觀徹底荒廢。大政奉還後,二條城逐漸改變所管,在宮內省管轄後進行了5次以上的改修,作為離宮的迎賓館式城堡使用。昭和14年(1939年)被指定為名勝,昭和28年(1953年)被指定為國家特別名勝,作為文化財產之一儲存至今。
深秋的日本太陽下山很早,西斜的陽光直射庭院之中,對映出松樹的蒼勁、流水的清澈,以及園林的曲迴游蕩,一回遊式水庭院,水面曲回、泉流清澈,水池沿岸佈置有湖石,形態豪華、搭配合度。水庭的周邊植有高低錯落、組合有致的各類樹木和植物,水面、植物和湖石等相映成趣,庭院風格相對粗放,具有一定的力量感,但是,對於某些區域性的水石和植物的處理和安排又不乏細膩和嚴謹的搭配方法,與周圍的建築群有著和諧的呼應。二之丸御殿的宮室建築體態秀美、尺度巨集闊,園林內綠化與建築物相得益彰。
伴隨著西陽,腳踩在細砂之上,踱步於庭院之中,思緒緩緩浮現,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都已化為一缽黃土,只留下讓後人敬仰的豐功偉業,和說不盡的前朝往事。幽幽古情,內然而生。
前往銀閣寺參觀是在參觀完二條城後,本計劃是參觀二條城後先去京都御所(天皇在京都的皇宮),再去銀閣寺的,因為這樣安排會順路很多。誰知到了京都御所才知道,那幾天都要關閉修整。既然這樣,就繞開京都御所,直接去銀閣寺參觀了。
銀閣寺在國人心目中,可能沒有金閣寺名氣那麼大,我最初也是這樣認為,覺得既然參觀了金閣寺,那就順帶把銀閣也看了吧。但參觀以後,覺得銀閣寺確實是值得一來,而且值得慢慢品味。
銀閣寺位於京都左京區,東山腳下,屬於臨濟宗相國寺派,臨濟宗的由來和發展在前文已詳細描述,在這裡就不重複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古都京都文化財產之一」,銀閣寺走過了600年的不平凡歲月,而說起銀閣寺,不能不提它的建造者,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
足利義政是金閣寺建造者,室町幕府全盛期打造者——第 3 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孫子。義政最為值得一書的,是恢復了被其父親足利義教中斷的中日兩國貿易。但在文化上,足利義政還是有很大建樹,他本人是一位佛教信徒與文化愛好者,庇護藝術者與文化人,與庭師善阿彌、狩野派畫師狩野正信、能樂者音阿彌等人結交。童年時期目睹了父親被暗殺的殘酷現實,讓他始終對政治無法抱有熱忱,漸漸將精力投入到宗教當中,寧願讓自己沉浸在對藝術的熱愛之中,而逃避大饑荒和財政問題。政局不穩最終在1467年引爆了波及京都的全面戰爭,史稱「應仁之亂」。
足利義政早有計劃在東山之麓修建宅邸,但「應仁之亂」的爆發使他不得不中止。1482年,足利義政通過向民眾增收臨時稅金和課以勞役推進東山殿的建造,1483年,他搬到了這裡,以便視察施工情況,然而,直到1490年足利義政逝世,最後的觀音殿依然沒有完工。經過長達8年的建造,這座建築物終於完工,就是如今著名的銀閣。
延德2年(西元1490年)2月,為了供奉義政的化身菩提,將東山殿改為寺院,後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創立為慈照寺。寺號來自於義政的法號慈照院。
慈照寺的庭園裡有石庭,沙石在地上耙梳出優美的弧線。禪師夢窗疏石是這種藝術的開創者,夢窗疏石是日本臨濟宗高僧,俗姓源,字夢窓,為宇多天皇九世孫。他一生不求名利,不進權門,精研佛法,大揚禪風,曾被朝廷敕賜七大國師尊號,稱「七朝帝師」。
慈照寺觀音殿(後敘簡稱為「銀閣」)的建築形式是木造的二層式樓閣建築,在錦鏡池的岸邊方向朝東。於長享3年(1489年)舉行了上樑儀式。屋頂為寶形結構、柿葺,在頂端安置有銅製的鳳凰雕像。
銀閣一層稱為「心空殿」,為8個榻榻米大小的佛間。佛間鋪的是地板,天花板為彙集在一起的方格型天花板。一層的北半部的前方鋪的是6張榻榻米,裡面為南北並列佈局的3榻榻米大小鋪著地板的兩個小房間。上層稱為「潮音閣」,與一層不同,為禪宗樣式的佛堂風格。柱間為東西南北各為3。內部為沒有進行切分的1個房間,安置著觀音菩薩坐像,四周有緣和圍欄。二層的內部為鋪著地板、方格型天花板的1個房間,靠西邊設定有須彌壇,觀音菩薩坐像(洞中觀音)面向東面安置。上層的建築樣式以禪宗樣為基調,從江戶時代以後,萬治元年(1658年)發行的《洛陽名所集》等文獻中,開始出現「銀閣寺」這樣的叫法。
東求堂(とうぐどう)建於文明18年(西元1486年)。房簷為疎垂木,建築骨架使用了舟肘木。東求堂雖然是足利義政作為持佛堂來建造的,但是樣式上則是住宅建築的要素較強。佛間的正面設定了須彌壇,在壇上安置了阿彌陀如來的立像。佛間的拉門貼著白紙,當初曾則為狩野正信執筆的十僧圖。東求堂與同仁齋的名字是義政從橫川景三提供的候補當中選中的,東求堂出自於「東方人,祈求嚮往西方的世界」(六祖壇經),同仁齋出自於「聖人一視而同仁」(韓愈)。
說起銀閣寺的園林設計,善阿彌不得不提,他是「河原者」出身,指的是日本社會最底層的賤民,傳統上指從事遭人歧視的「不淨」職業之人,例如屠夫、雜役和處理屍體的人,也包括給屋頂蓋茅草、塗灰泥、挖井和疏通池塘的人。15世紀,在這個社會底層中已湧現出精通造園記憶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山水河原者」。據說,善阿彌對立石和樹木的排列有獨到眼光,擅長將貴族寢殿庭院尺寸縮小以應對有限空間,卻絲毫不會給人留下狹窄或擁擠之感。
漫步在參觀之道,細細感受一花一草一水帶給你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尺寸之間,方丈之外,塵世間的煩惱早已拋之腦後,世間萬物興榮衰敗,不過一笑爾,何足掛心留意。淨土之庭,靜心之處,無我便是有我,無物便是有物,無為便是有為。在冥想中,體味禪意心學,這便是銀閣之旅帶來的最大感悟。
嚴格來說,洛北並不是京都正規的行政區稱號,由於京都參照中國唐朝洛陽城規制建造,因此,京都城北的區域,自古以來被稱為洛北。這片區域基本以山區為主,距離京都市區是有一定距離的,穿過洛北山區,離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就不遠了。由於遠離市區,環境優美,自古達官貴族就在此修建離宮別墅和寺院,今天要參觀的琉璃光院、三千院、鞍馬寺和貴船神社,可以說是我精挑細選,優中選優的景點。
清晨六點多起床,匆匆洗漱後從賓館出發,在四條大宮地鐵站搭上地鐵,經過幾番地鐵、輕軌換乘,終於抵達輕軌終點——八瀨比睿山口。出站舉手一看,早上七點半。雖已日出,但時值晚秋,清晨的比睿山腳依然寒氣逼人,舉目四望,周圍只有我一人,連輕軌站口的店家都沒開門。穿越一條略顯湍急而清澈的溪水,跟隨指示牌指引,沿著一條寧靜的瀝青小路,便來到琉璃光院門口。
一排沁透時光沾染的竹排,層層疊疊爬滿青苔的青瓦,早已被歲月磨去稜角的大石,伴隨著清晨搖曳的綠樹和鳥兒的鳴叫,一切都顯得如此安寧祥和。直到看清木門上的字條,我才知道,原來琉璃光院要9點才開門。這意味著,我還要在門外寒冷的天氣裡呆上一個多小時……沒過多久,一個日本老人走了過來,也是想參觀琉璃光院,和我寒暄幾句得知要九點開門後悻悻離開。再過了一會,幾個臺灣人也來了,本來好心告知對方几點開門,結果人家愛理不理,看來彎彎對同胞不是很友好哦~
九點正,木門緩緩開啟,我當仁不讓第一個買票進入。門票為2000日元,是這次關西之旅門票最貴的景點,附帶贈送一個袋子,裡面贈送一隻簽字筆和一張佛經,供遊客抄經所用。雖然距離比較遠、門票比較貴,但事實證明,這座遠離京都老城的景點確實物有所值。
琉璃光院最早是京都望族及政治人物田中源太郎的別墅,明治天皇時期由太政大臣三條実美命名為「喜鶴亭」。20世紀20-30年底對建築進行了大修,由知名建築師中村外二與造園師佐野藤右衛門對別墅重新設計。直到2005年正式轉為寺院,法名為「無量壽山光明寺琉璃光院」,屬淨土真宗東本願寺派的寺院之一。因庭院中青苔的綠意、院內光影繽紛,得名為「琉璃光院」。
晚秋的紅葉絢麗奪目,令人心馳神往。沿著清晨被露水洗滌的石階拾級而上,參道兩側長滿有100種以上的紅葉樹木,如果秋天來到這裡,樹林編織出錦繡斑斕的紅葉美景,令人心馳神往。登樓而上,在二樓轉角處小坐片刻,近享鳥語花香,遠眺比睿山晚秋勝景,感受大地的寧靜。
二樓內廳是最著名的拍攝點,作為當天第一個進入內廳的遊客,眼前的景色令我驚豔的難以言喻,雖還沒有深秋紅的耀眼的楓林,但紅黃綠相間的顏色搭配,更顯出色調搭配的多樣,完全純粹的將眼前漸變的楓葉呈現在人們的視線中,讓人應接不暇,這樣無以闡述的畫面感,是琉璃光院所帶來最完美的窗外。席地而坐,環顧四周各種楓葉深淺不一,紅葉如火黃葉如金,參差錯雜織在綠絨底上,映在面前的地板上光華如琉璃般變幻。室內此起彼伏的喀擦聲,沒有交談的聲音,都想盡快在下一組遊客入座前,攝入心目中最美那一張畫面,如此可遇不可求之機會,當好好把握!
緩步而下至一樓,瑠璃庭外,完全由瑠璃色的青苔覆蓋,表現出淨土世界的安寧祥和。穿過庭院青苔的涓涓細流,勾畫出一道優美的曲線。面對這片窗外的景象,我保持安靜端坐的姿勢不想移動,同一個房間,從每個窗戶望出去,都有不同的安寧靜謐。室外與室內的景象完美融合在一起,又成了另一幅風景。。或許當拋開門框後它也會是一處頗為美麗的畫面,但依舊覺得在門框之中的感覺更優雅許多。它不需要特意的詮釋,也不需要非常講究的擺弄,有時雜草叢生方得其本。因庭院中青苔的綠意、院內光影繽紛,命名為「琉璃光院」,可謂當之無愧矣。只道天機淺,綠是未忘塵,山間一滴雨,盪滌天地心。
沿著石階而下,此時在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等候進入參觀,實在很慶幸自己來的夠早,雖然早起有點辛苦,但在最安靜的時候感受到了琉璃光院清晨的美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下一個景點,是位於大原的三千院。三千院距離京都市區有點遠,這裡過去琵琶湖也就一個小時左右。從琉璃光院去三千院,是此次關西第一次坐公交車,照著百度地圖走了半天怎麼都找不到公交站,就在無奈之時,一名估計是做保安的日本老人走了過來,當我用蹩腳的日語告訴他我要去三千院後,老人主動拉著我的手
提起天龍寺,自然就聯絡到創始者足利尊。足利尊本是鎌倉幕府北條氏門下武將,但武士階層對北條氏的獨斷專行早已深感憤怒,轉而支援天皇。正慶二年(1333年),足利尊氏受鎌倉幕府之命出征,受後醍醐天皇之命明確宣佈討伐鎌倉幕府,一舉攻下京都六波羅府,滅亡鎌倉幕府,建立建武政權。但重新掌權的後醍醐天皇僅僅把武士視為獲得權力的工具,試圖恢復貴族公卿的利益,這樣的態度必然導致武士強烈不滿。建武二年(1335年)七月,藉著打敗北條氏復辟,足利尊氏率軍佔據鎌倉,拒不回京。建武三年(1336年),代表武士利益的足利尊正式起兵反抗天皇,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正式受封為徵夷大將軍,在京都室町開府。後醍醐天皇逃入深山建立南朝,於歷應二年(1339年)去世。足利尊氏得知後醍醐天皇駕崩後感慨萬分,雖然起兵推翻天皇,但正是當年與天皇相見,讓他堅定了推翻鎌倉幕府的決心。可以說,不到萬不得已走投無路,足利尊根本不可能謀反。
同年冬,為了弔唁和紀念天皇,足利尊捐獻出位於嵐山的莊園,邀請國師夢窗疏石主持建立天龍寺。為了解決寺院建造資金短缺問題,足利尊恢復了與中國元朝中斷的貿易,派遣貿易船天龍寺船。這就是「天龍寺船派遣計劃」。康永4年(西元1345)天龍寺最終落成。
建成數百年來,天龍寺遭受較大火災先後有八次,其中以文安四年(1447)和應仁二年(1468)所遭災害最大,直到天正十三年(1585)接受豐臣秀吉援助之前都未能復興。其後由於得到秀吉的支援得以順利復興,但由於文化年間遭遇大火,重建過程中恰逢元治元年因「蛤御門之變」成為長州軍營,在戰火中再次被燒燬。以後,經過歷代住持的不懈努力,寺院逐步得到恢復,明治九年(1876)成為臨濟宗天龍寺派大本山。但是翌年根據明治政府土地令,不僅嵐山約53公頃被收繳,整個龜山、嵯峨約4平方公里的平地也被上繳,形成現在的天龍寺僅有10公頃,相當於過去十分之一的格局。
天龍寺最為有名的景觀,當屬「曹源池」無疑,曹源池的名稱是從國師給池子泥時池中出現寫著「曹源一滴」的石碑而得名的。保留著約700年前的夢窗國師作庭當時的面貌,在中央的曹源池巡遊的池泉迴游式庭園,也是收割了相隔大堰川的嵐山和庭園西面的龜山的借景式庭園。庭園的全貌還殘留著寬政11年(1799年)發行的秋裡離島的《都林泉名勝圖會》中描繪的景象。從方丈看的曹源池中央正面立2張(件)巨巖作為龍門的瀑布。龍門瀑布是模仿中國登龍門的典故,配置鯉魚石,與通常的鯉魚石被放在瀑布下方,相對的,這個石頭被置於瀑布流動的旁邊,表現為龍的途中的身姿的珍奇的身姿。
宇治是京都府南部的一個市,從京都坐火車30分鐘便到,自古以來就是連線奈良和京都的通路──宇治川的渡河地點,作為交通要道經濟十分繁榮。今天的宇治名氣在外,很大程度在於這裡的抹茶十分出名。但對我而言,還有其他的事物,比抹茶更值得我追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京都古建築群有機組成部分,這裡一共有其中2處重要文化遺址,一處是平等院,另一處是宇治上神社。這裡,也是世界名著,有日本紅樓夢美譽的《源氏物語》中宇治十貼的故事舞臺。今天來到這裡,就讓我追尋一千年前,紫式部的創作歷程,感悟平安時代日本文化、宗教和建築的別樣之美吧。
平等院前臨宇治川,遠對朝日山,背山望水,位置極佳。最早是在日本貞觀年間,由嵯峨天皇第12子、官至從一位左大臣的造園家源融修建別墅。其後,陽成天皇、宇多天皇、朱雀天皇都先後在這裡修建別墅。長德四年(998) 攝政和太政大臣藤原道長得此地重構園宅,並由其長子,藤原賴通改建,最終營造完成平等院。在藤原道長與藤原賴通父子執政的50年裡,藤原家族達迎來了權勢最盛的時期,而平等院,無疑是當時藤原氏權傾朝野的見證之一。
而作為文學愛好者,藤原道長對當時的女流文學作者紫式部與和泉式部頗為庇護,據聞,如果紫式部不出席內裡的作文會便會催其參加在藤原道長別墅,也就是平等院舉行的和歌會和作文會。一般認為,藤原道長是名著《源氏物語》的第一讀者,當時總是催促女官紫式部要原稿閱讀,據聞是期待著以自己為原型的貴族登場,可以說,平等院也見證了世界名著《源氏物語》的誕生。
而平等院的標誌性建築,非鳳凰堂莫屬。鳳凰堂在平安時代建造之初,因用於供奉「阿彌陀如來」塑像與52尊「雲中供養菩薩像」而被稱為「阿彌陀堂」,後因為「阿彌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飛的禽鳥,在中堂脊沿更有兩隻尊貴象徵的金銅鳳凰像,在江戶時代逐漸被稱為了「鳳凰堂」。由於藤原氏傾盡全力精心製作,鳳凰堂體現了平安時代日本最頂級的建築、繪畫和雕塑水平,堪稱國寶中的國寶。建成近一千年來,雖然寺院的其他部分早已損毀,但其主體建築——鳳凰堂卻奇蹟般地躲過了無數次戰火和自然災害,沒有出現過大的損毀,時至今日仍然保留著最早建成時平安時代的樣貌。
站在鳳凰堂前,似乎根本不覺得時間的飛逝,不管從何角度打量,總有一種看也不夠,意猶未盡的感覺。或許這就是鳳凰堂的魅力所在。日本建築經過了飛鳥奈良時代大量吸收來自中國唐朝的風格樣式後,經過平安時代的消化吸收逐漸形成了帶有自身傳統文化特色的風格。可以說,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是中日建築上的一個分水嶺。
而作為中國人,似乎對這座建於一千年前平安時代的平等院鳳凰堂有更多的親切感。鳳凰堂與我們日常所見的日式建築完全不同,完全沒有裝飾性的蟇股、檜皮萁、還有唐破風。而是原原本本採用了早期和樣建築以及唐代建築中最常見的做法,比如中間對稱、柱上用斗拱,柱間用柱拱。甚至連它的舉折,都是非常典型中式的,具有一條優美的、向上彎折的曲線——即便把它放到中國的名勝古蹟裡,也完全不會有絲毫的違和感。
受中國唐朝皇家園林和佛教影響,日本平安時代產生了淨土園林,採用明顯的軸線序列和水池前景。平等院可謂是唐風最為鮮明的一所日本寺院,有著很中國的中軸對稱結構:東西軸線一貫到底,軸線東面為小御所院落,前為開闊的廣庭,廣庭前為水池,池底鋪玉石,島岸卵石洲浜式,外岸條木樁折線式,水中築中島。中島正中構鳳凰堂,鳳凰堂前立石燈籠,鳳凰堂後架橋屋,中島北築小島,兩側架以反橋和平橋,中島南架小橋與北橋相呼應,形成十分完整的軸線佈局。仿自中國唐朝樣式建造鳳凰堂,平面和立面中軸對稱,皆似鳳凰;中金堂、翼廊樓,斗拱層疊,飛簷高翹,正脊雕鳳,彷彿鳳凰展翅,被奉為古建的經典。這是唯一保留下來能夠緬懷華麗藤原攝關時代的珍貴建築,全日本無出其右者。
沿著湖邊小路,走進了鳳翔館博物館。鳳翔館博物館是2014年,對平等院鳳凰堂進行「落架重修」時,為儲存和記錄文物保護情況而興建的博物館。目前供奉在鳳凰堂中的52座雲中供養菩薩像,有一半也就是26座放在博物館內。「落架重修」主要運用在木質建築方面,意思是將整個建築按照部件進行拆分,替換掉損壞的部件再重新組裝。只要不是發生結構性的改變或者替換掉絕大多數部件,那麼建築的原真性還是有保障的。像前面看到的三十三間堂、金閣寺、清水寺、天龍寺等,全部都是在原件損毀之後重建的,只有平等院鳳凰堂,是建成以來從未遭損毀,而只經歷過幾次落架重修。像東亞傳統的木結構建築,由於木料使用壽命有限,通過「落架重修」的方式,可以大大延長木結構建築的使用壽命,這也是鳳凰堂可以成功跨越近千年的時光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前往東大寺初訪是在抵達奈良後,參觀完奈良博物館正倉院特展後的晚上。奈良給人的感覺非常舒服,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奈良博物館都在緩坡之上,距離並不遠,而且樹木蔥鬱,古蹟雲集,漫步其中令人倍感舒心。在JR奈良站旁的購物大街吃完晚飯,沿著緩坡慢慢的向東大寺走去。
初冬的日本夜晚寒風已起,但眼見樹木仍然蒼綠,馬路上行人稀少,遊客也遊玩完畢。走在馬路上,只有偶然駛過的汽車,三三兩兩跑步的青年,見到最多的,是奈良公園的鹿。鹿並不怕人,車輛遇到也要先讓鹿通過,稀疏的路燈並不能完全照亮公園的全部,黑夜中,鹿的鳴叫聲此起彼伏。沿著石板鋪成的小路,聽著風颳過路旁高大的松樹發出的嘩嘩聲,遠方几盞明燈若隱若現。在漆黑的夜晚,為前行的我,指明瞭方向。
眼前便是東大寺的正門—南大門,大門始建於西元760年,寬約50米、高約25米,體積巨集大,氣勢不凡。大門內部空間開闊,用幾根巨柱構建而成的框架撐起整座建築,巨大的樑枋穿插其中,組成了建築的骨架。斗拱結構體積也非常駭人,層層疊疊達到七重之多,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今晚的初訪就先到這,明天白天再來一次正式的拜訪吧。
正式參拜開始!還是先介紹下東大寺吧。東大寺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屬於南都七大寺之一。作為古奈良的歷史遺蹟的組成部分,東大寺於199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華嚴宗同樣源出中國,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發源地為西安的華嚴寺。
從側門進入,穿過長廊,當第一眼看見東大寺大佛殿時,依然被這座巨集偉的建築所震驚!筆直的石板路盡頭,大佛殿巍然矗立在石臺之上,遊人在其面前,如同螻蟻般渺小。大佛殿為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木造單體建築,比中國故宮的太和殿還要碩大。對這一點,很多中國人並不認同。現在的大佛殿寬57米,深50.5米,高46.8米。比寬63.96米,深37米,高26.92米的太和殿要短一些,但是高度幾乎是太和殿建築本身的兩倍,單從體量上說,應該是大佛殿勝出的。西元753年,唐朝鑑真和尚歷盡艱辛東渡日本,在大佛殿前臨時建造的戒壇向聖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大佛殿西側的戒壇院即是鑑真和尚平時傳授戒律的場所。
說起大佛殿的建築風格,很多人以為這是8世紀建造時的初樣和原品,其實不是,現在看到的這座大殿,已經是一千兩百年來的第三座了。
第一座的建築風格完全參照了中國唐朝樣式,大佛殿面寬十一間,無論是屋頂上兩端堪稱唐代高等級建築標誌的金色鴟尾,還是柱頭的斗拱,柱間的柱拱,都明確無誤地屬於大唐最正統的建築風格。但很可惜在建成300多年後的治承四年(1180),源賴政奉命舉兵,興福寺、東大寺眾徒與三井寺的眾徒聯手抗擊,終被擊敗,東大寺大半毀於兵火。
第二座重建於鎌倉時代,由中國明州(現在的寧波)的建築師陳和卿,歷經十幾年的艱苦勞作終於重鑄大佛並重修了東大寺大佛殿。重建尺寸沒有變化,則很明顯充滿了南宋「大佛樣」風格,在柱頭使用了「插拱偷心」、只向前伸出華拱而無令拱的做法,同時並沒有使用任何的柱間斗拱——大佛殿這時候已經從原來正統的北方抬樑式建築,改成帶有中國南方福建浙江一帶民間特色的穿鬥式建築。戰國時代的永祿十年(1567),發生三好、鬆永之亂,大佛殿再次被燒燬。
第三座,也是目前這座,在高僧公慶上人奔走之下,於元祿五年(西元1692)修復完工,尺寸明顯縮水變窄,只有七間開間,建築本身由水平橫向變成了高度縱向發展,使得整個建築的氣質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時候加入了巨大的唐破風裝飾,在保留了奈良時代金色鴟尾和鎌倉時代「插拱偷心」特徵以外,又在柱間大量使用了「一櫨三鬥」的支撐結構,同時還將建築頂部的支承結構完全換成了日式X衍架和小屋組技術。這時的大佛殿,已經完全演化成一座江戶時代的日本風格建築。
步入大殿,便是當年舉全日本之力興建併名揚海內外的毗盧遮那佛,起鑄於天平十九年(西元747),至天平勝寶元年(西元749)始成,系現今日本最大之銅像,前後共計260萬人參與工程,關西大學的宮本勝浩教授以平安時代的《東大寺要録》為參考嘗試計算,當時建造大佛與大佛殿的建造費用換算成現在貨幣則需要4657億日元!大佛坐高15米,如果加上臺座,高約十七米。臺座上有千瓣蓮花,每瓣線刻釋迦佛像,呈現蓮華藏世界圖。大佛雖經數度修繕,仍儲存奈良舊觀。一千多年來因天災和戰亂而數度修復,大佛的腹部及蓮花座的一小部分是僅存的原物,頭部為江戶時期,身體部分大部為鎌倉時期修補。
臺座的蓮弁上雕刻的是華嚴經表現的世界,是平安時代遺留下來的重要歷史遺產。大佛於昭和33年(1953年)2月8日,以「銅造廬舍那佛坐像(金堂安置)1軀」指定為日本國寶。數次考古發掘中,從基壇上發掘出的狩獵文銀壺、蟬形鏁子(錠)、金佃莊大刀及鎮壇具、大佛殿前的八角燈籠、灌佛會本尊——誕生釋迦佛像等,都與大佛同期建造,據說出自於造東大寺司之手。盧舍那佛深受唐代美術作品的影響,匠心獨運,氣勢雄渾,金色生輝。
參觀完大佛殿,沿著殿由細碎的小石鋪成的裡參道,便是東大寺二月堂,堂號罥索院。二月堂依山懸空而建,經常被人們與京都的清水寺相提並論。每年三月,「取水節」(也稱「修二會」)傳統活動期間的二月堂也必將成為日本各大電視臺競相報道的物件。「修二會」始於752年,由良弁高徒實忠創立。節日期間,僧侶們取若狹井水供奉二月堂的主佛十一面觀音,祈禱世間太平和農業豐收。取水節讓二月堂聲名遠播,也正是取水節讓兩次都倖免於東大寺大火的二月堂於1667年時灰飛煙滅。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二月堂是1669年時由幕府將軍德川家綱重建。二月堂主佛十一面觀音是祕佛,沒有對外開放,據說連練行眾(僧侶)們都看不到。陽光映襯下的二月堂和遠處奈良街景融為一體,古都的安寧與佛堂的寂靜讓時光停留,彷彿回到一千年前。
正倉院,是此次關西之旅的最大收穫,沒有之一。
正倉院之名,最早始知於其珍藏有中國唐朝經日本遣唐使、留學生流入日本之珍貴唐刀,心中對正倉院之嚮往油然而生。
或許冥冥之中緣分已至,在京都車站等候前往稻荷大社電車時,與中國驢友無意攀談之中,得知正倉院寶物對外展出,內心沉寂已久的平靜,如同投石擊入池塘,再次泛起陣陣漣漪。
一場無意之中規劃的關西之旅,
就這樣,註定與正倉院結下不分之緣。
天意,或許便是如此。
正倉院,位於奈良東大寺北部,為公元7-8世紀盛唐時期,日本天皇儲藏寶物之所,全倉分為北倉、中倉和南倉,珍藏有來自中國唐朝、朝鮮新羅王國,甚至印度、波斯等地珍貴文物,共計超過9000件,其中最為珍貴的,便是中國唐朝文物,很多已是存世孤品。由於屬日本皇室所有,一千多年歲月裡,正倉院寶物從未對外展出,只是靜靜收藏於內廷,供王公貴族欣賞。
轉機始自二戰日本戰敗,日本天皇宣佈為凡人,解散華族院。1946年,原奈良帝室博物館(今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正倉院特展,首次向民眾展出數十件正倉院寶物。全日本民眾聞之無不風靡,在二戰剛剛結束,社會百廢待興之時,數百萬人蜂擁而至,一睹千年皇家寶物風采。
一次特展,就這樣成為了首屆展出。
從1946年至今,72年裡,正倉院展舉辦了70屆。9000多件文物,僅僅展出了5000多件,每件展出過的文物,原則上10年內不得再展,從無例外。
這也意味著,每一件你親眼所見的珍貴寶物,
或許是你人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與其相見。
今年是正倉院展第70回,時逢整數,意義非凡。此次共展出國寶56件。其中,北倉10件、中倉16件、南倉27件,以及3件聖語藏。
趕到奈良時已是下午4點,天色將沉。匆匆將行囊放在旅館,馬不停蹄步行前往數百米外的奈良國立博物館,本以為人已不多,但沒想到居然人山人海,從排隊買票到進入博物館居然耗時近半小時,其盛況實乃國內博物館之罕見。由於展覽嚴禁拍照,此次參觀沒有留下一張實物照片。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次展覽的重中之重,有著「中國最美銅鏡」之譽的唐代平螺鈿背八角鏡(上圖海報右側),此鏡為青銅鏡身,紅色琥珀作為花心,施以螺鈿花紋,玳瑁、貝殼鑲嵌出寶相紋等花鳥紋樣,其間又鑲嵌綠松石和青金石等細片,製作工藝盡顯繁複奢華。參觀群眾紛紛掏出準備好的放大鏡,隔著玻璃瞻仰,發出感嘆之聲。雖然語言不通,但日本人對中國唐朝的嚮往溢於言表。
另外一件展出重器同樣來自中國——玳瑁螺鈿八角箱(上圖海報左側),寶物通體用玳瑁龜甲製成,上面用夜光貝鑲嵌成連珠紋和鴛鴦圖案。八角箱的蓋子上裝飾著唐草花紋,蓮珠紋將其區分為八塊區域,內飾雌雄鴛鴦圖案。不少民眾為了看的更加仔細,往寶物湊的太近而撞到了玻璃,工作人員立即上前將玻璃擦拭乾淨,絕對不讓玻璃留下灰塵和面板油印。不少日本民眾在參觀完盛唐寶物後,雙手合十,連連點頭,口中唸唸有詞。
此次展出的寶物還有唐寶相花紋雲頭錦鞋、錦紫綾紅臈纈絁間縫裳、新羅琴、沉香木畫箱、經書等文物。但其珍貴性,實難與平螺鈿背八角鏡、玳瑁螺鈿八角箱相媲美。
日本宮內廳和文部科學省,把展覽的核心位置,留給了中國唐朝文物。身為一箇中國人,在異鄉看到儲存如此完好的珍貴寶物,看到他國民眾為之風靡嚮往,內心感受難以言喻,既充滿自豪,也帶有感慨與憂傷。
走出博物館天已全黑,館外便是奈良公園,以散養鹿聞名。走過餵養人身旁,大部言普通話,與博物館內形成鮮明對比。心中不解,為何參觀唐朝寶物以日本及他國人為主,國人並不熱衷,反而不遠萬里與動物合影,此為何意?
第二天明,動身前往正倉院實地參觀,穿過東大寺,走過楓樹林,可見正倉院牌,沿著小路前行進入由宮內廳皇家警察看守的院中,終於看到正倉院實物,走過1300年,由木搭建而成依然矗立不倒,心中感慨再次悠然而起,中國若有正倉院寶物該是多好,此次赴日,已無遺憾矣。
希望更多國人通過我的遊記,瞭解正倉院,瞻仰中國珍寶。正倉院展出時間沒有固定,一般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期2周左右,如想及時瞭解展出時間,可瀏覽日本宮內廳或奈良網址。
小鹿雖可愛,寶物更無價。
宮內廳正倉院網址://shosoin.kunaicho.go.jp/
奈良國立博物館網址://www.narahaku.go.jp/
旅行小TIPs~
行程
全程9天:
Day One:上午,廣州—
Day Two:上午,大阪—
Day Three:(京都)上午,清水寺、高臺寺、八阪神社;下午,平安神宮、永觀堂。
Day Four:(京都)上午,金閣寺、龍安寺、仁和寺;下午,二條城、銀閣寺。
Day Five:(京都)上午,琉璃光院、三千院;下午,鞍馬寺、貴船神社。
Day Six:(京都)上午,西本願寺、天龍寺;下午,長寂光院、嵯峨野竹林。
Day Seven:京都—
Day Eight:(奈良)上午,春日大社、東大寺;下午,藥師寺。奈良—
Day Night:大阪—
行程圓滿結束~
簽證
這個其實是最不是問題的問題,去日本旅遊個人是沒有資格申請辦理簽證的,必須要有資質的旅行社代為辦理才行,按照規定是需要提交一定金額的銀行存款證明的。很多人為了圖省錢,選最便宜的簽證套餐,花100多塊給旅行社,然後其他證明自己跑。我是選擇了多花點錢少折騰,在淘寶上搜了下,選了家評價不錯的旅行社,花300多塊買了個套餐,只要提前把一些表格照片之類的填寫好準備好拿給旅行社,其他的東西就交給旅行社擺平,結果前後一星期就收到了簽證,非常快速。
機票
很多人覺得去日本機票會很貴,我本來也是這麼想的。之前提前搜了下廣州直飛大阪關西機場的機票價格,打折優惠單程都要2000多~來回就沒了5000,這筆開支明顯是不必要的,所以我又搜了下香港飛大阪的機票價格,結果發現不是一般的便宜~況且適逢廣州到香港高鐵開通,從廣州到香港只要1小時左右,雙程來回才1000多(廉價航班),反正3個半小時沒東西吃也沒什麼,飛機餐本身也不怎麼好吃,果斷決定從香港走,把省下的錢花在吃喝玩樂上哈~
注意事項
1.轉機,從內地到香港坐飛機,不需要準備港澳通行證,但必須提前把電子行程單列印出來(如果來回都經香港,來回機票電子行程單都要列印出來,以防萬一),坐高鐵到了香港西九龍站後就要過關了,這時候香港安檢會要求出示電子行程單,證明你入境香港是為了轉乘飛機離境,而不是逗留。此外,從西九龍站轉機場輕軌,最好提前兌換點港幣,輕軌單程價格為105港元。
2.抵埠,京都是沒有機場的,只能先抵達周邊的大阪、名古屋或更遠的神戶,再去京都。航班最多的是大阪的關西機場,這也是日本關西地區的航空樞紐,建議飛關西機場。入境前空姐會發申報表,好像是單價超過5000日元還是多少的東西就要填寫,我建議最好如實填寫。日本海關關員翻查行李還是很仔細的,為了避免給自己添麻煩,最好別自作聰明。
3.交通,整個關西地區交通網都十分發達,特別是大阪和京都的地下軌道系統,市中心的地鐵站都是同時有幾套軌道執行,而且互不相容,初來乍到非常容易搞混,建議下載幾個導航軟體,我個人用的是百度導航和日本換乘,不同的系統給出的行程建議和換乘路線都有可能不一樣,實在搞不懂,就直接問軌道就問軌道交通人員,一般都非常熱情,最好是40歲以下的,雖然英語口音比較重,但簡單的英語還是會的,上年紀的就不建議了,估計彼此都難受。再有就是如果坐過了站,千萬別自作聰明從對面往回坐,往往不能回到你想去的地方,建議搞清楚再上車,我是付出過教訓的。
4.遊覽,秋季和冬季日本天黑的非常早,絕大部分景點只開放到下午4點半,個別景點4點就不賣票了,建議合理安排好時間,不然還沒遊覽完就要離開,那就太可惜了。其實就算不走也沒用,因為下午4點以後天就開始黑了,再晚也看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建議早睡早起,爭取更多的遊覽時間。
5.購物,這個可能是最受關注的一點了,關西是日本傳統手工藝的集大成之地,陶瓷、西陣織、雨傘、和服、果子、浮世繪等手工藝品聞名全日本,這些可以在京都購買。雖然京都是古都,不是日本的商業中心,但依然有不少購物節和購物中心,有些還可以直接退稅,不用到機場再辦理。京都購物可以到京都車站和河原町,那裡有很多購物中心,像高島屋、伊勢丹、藤井大丸等等,非常繁華。但購物時間要稍微注意,一般晚上9點就關門了,如果還要退稅,建議8點半前購物完成。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