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物語
一年四季,斗轉星移,而於我而言,莫過於秋色最是迷人。
秋天是個色彩斑斕的季節,我喜歡它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 范仲淹《蘇幕遮》),更喜歡它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 李清照《醉花陰》)。
秋之紅葉,秋之黃花,在這清冷的時節裡是那樣的繽紛旖旎,而歲月的更迭交替也在這一季碰撞出最絢麗的色彩。
2018年,這一季的秋事,我在日本關西……
青黃相間的若草山下,萌萌的奈良小路,闖入了我的鏡頭。
稀疏的陽光透過密林,照耀著木屋茶室,微風起,落葉蕭蕭間有著淡淡的古舊風情。
這一樹的金黃,便是秋日裡銀杏的模樣,隨風飛舞,落葉旖旎。
夕陽西下的時候,在二月堂,可以俯瞰到奈良城那份獨有的恬淡景色。
在奈良城的巷陌中穿梭,有那麼一剎那的感覺,像是夢迴到了唐朝。
吉城園,隱藏在鬧市一角的日式小庭院,步入時,便無法掩飾內心的雀躍。
暮色起,在奈良城中依舊兜兜轉轉,不經意間遇到的咖啡館,看似破舊,但卻滿滿的生活氣息。
被鬱鬱蔥蔥的竹林和高聳的楓樹圍繞的祗王寺,是那麼美麗,可是你是否知道它曾經的悽美故事……
些許紅葉飄落在毛茸茸的苔蘚之上,我想再過些時日,便該是「庭院碧苔紅葉遍」的光景了。
「尤憐柿主人,一夜風來滿梢無,只因近嵐山」,這便是「落柿舍」這座草菴的由來。
遠處的繁華寂寥,現下的一點閒愁,究竟誰能懂得?
秋天的細雨,滴滴嗒嗒,於林間穿行,像是絮絮低語。
悠遠的山水,寧靜的寺院,色彩斑斕的樹木,這裡的一切,清幽而淡泊。
庭院中的小池,幾尾錦鯉悠閒自在的遊弋著。
渡月橋一側的商街,熱鬧非凡。
晶瑩清澈的桂川繞嵐山腳下潺潺流過,橫跨河水的渡月橋上川流不息。
密集的硃紅色千本鳥居,構成了一條通往稻荷山山頂的通道,溫暖的陽光照耀下來,驅走了山中的清冷。
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也許這就是日本枯山水庭院所要表達的意境吧。
亭臺樓閣間,點綴著山石樹木,是賞楓,是觀景。
移步換景間,天邊翻滾著雲朵,是清寧,更是深邃……
京都,這裡的時光總是讓人無法忘卻。
地主神社前祈願的少女,像極了動漫中的情節。
清水寺外高低錯落的青石路蜿蜒曲折,三年阪、二年阪依次鋪陳開來。
走在青石路上,兩旁鱗次櫛比的古老町屋,是京都最溫情懷舊的時光。
依山就勢而建的高臺寺,清幽怡人,園中山石的堆砌看似隨意但卻恰到好處,充滿了日式的柔和與細膩。
石塀小路,古老的青石路上保留著傳統的京都町屋,漫步在這裡,時光好像漸漸慢了下來。
公園中的長椅上,一位日本大叔彈唱著日文歌曲,聽得人有些傷感。
陰晴不定的天氣,總是擔心是否會落雨,驀然抬首,看見天邊的那一抹彩虹,微笑地仰望了許久。
沒有擠上公交車,決定走回去的路上,卻遇見了夕陽下的美麗景色。
遠處群山起伏,綿延不絕的山脈和眼前的水景融為一體,傍晚的鴨川,讓人沉醉。
眼前的金閣寺金碧輝煌,可又有多少人還曾記得它極致美麗下的那場毀滅呢?
涼亭下的閒坐,陽光透過稀疏的枝葉照射下來,我衝著你莞爾一笑。
你對我說,但願你永遠微笑向暖。
華麗而又肅穆的二條城,見證了德川家族的興衰與榮枯。
陽光燦爛的日子,坐在摩天輪上,俯瞰著俯瞰大海、俯瞰著整個大阪市。
成千上萬只小魚圍繞著礁石環遊,我在玻璃窗外,靜靜地陪著你們可好?
大阪城公園內城中央聳立著巍峨壯觀的天守閣。
在雲淡風輕的日子,在清幽寧靜的庭院,
我給你講述這一季的秋事,可好?
奈良城,有鹿出沒
奈良,日本古都,位於日本紀伊半島中央,四周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縣、三重縣所環繞。奈良城始建於710年,歷史上曾被稱為「大和國」。從天明天皇和銅三年起到桓武天皇初年的七代天皇,都在奈良建都,名平城京,史稱為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後來在南北朝時代(鐮子時代與室町時代之間),又成為南朝的中心。789年,藤原家族統治了日本,將都城遷至京都,奈良從此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主流之外。
如果說京都還有點日本的影子,那奈良也許就是唐朝盛世的重現,畢竟奈良是日本最早仿造唐朝建築的都城。從京都出發,搭乘近鐵京都線到近鐵奈良站,出站後隨著如織的人潮走一會就能抵達奈良公園。
一入奈良公園,便在路邊看見了這隻靈動的小傢伙——奈良梅花鹿。據說,奈良公園裡的梅花鹿是春日大社祭神之物,被視為神的化身。它們自古時平安時代起就作為春日大社的神鹿而受到保護。每年10月,會舉行傳統活動「割鹿角」。這是富有古都奈良特色的秋季傳統活動,也是春日大社的祭祀活動,已有300年曆史。
奈良公園可以說是奈良最著名的景點了,興福寺、春日大社、東大寺都在這裡,可以一路遊玩下來。我們第一站抵達的就是興福寺。
興福寺是南都六宗之一的法相宗的大本山,也是南都七大寺之一,建築風格巨集偉大氣,透露著一絲名門權貴的高雅風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於669年,位於飛鳥的山階寺,後因藤原家族在710年遷都平城京,而將其全部挪移到了如今的奈良,改名為興福寺。
興福寺中金堂
興福寺南圓堂
興福寺內的三重塔,為鎌倉中期再建。
興福寺北圓堂
興福寺內的五重塔高約50米,是僅次於京都東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的古塔,是奈良的城市標誌。塔建造後曾6次遭火災燒燬,現在的五重塔是公元1426年重新建造的,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興福寺曾在平安時代末期的戰亂中,燒燬了絕大部分的伽藍和佛像,直到鎌倉時代開始大規模重建。東金堂的四天王像是平安時代倖存下來的佛像,天王的面部和身體看上去風格一致,然而它們腳踩的四隻邪鬼卻表情奇異、各具特色。木造十二神將則是體現了鎌倉時代的高超技法,雕刻十分複雜。
遊覽興福寺的小貼士,興福寺內的中金堂、北圓堂、東金堂都有佛像的展出,需要單獨收門票,我記得大概是中金堂500日元、北圓堂300日元、東金堂300日元,參觀佛像時不能拍照、攝像,不能大聲喧譁。
看過了興福寺,我們一路往春日大社走去。道路兩側的梅花鹿漸漸多了起來。
奈良城的梅花鹿都是散養的,它們悠閒自在的享受著自然環境的同時,從來不用擔心溫飽問題,因為來這裡的遊客都會購買鹿餅來餵它們。
不過,奈良的梅花鹿畢竟是野生動物,我看到路邊的提示牌上有寫著它們有時會攻擊人,而且在新聞中也曾看到奈良鹿撞傷人或是咬傷人的事件,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
所以,我第一次拿鹿餅餵它們的時候,專挑一些個頭小的梅花鹿,總覺得小小的鹿,性情會溫順些。
「乖,摸摸頭」,喂完了鹿餅,趁機摸摸小鹿的額頭,毛茸茸的,手感不錯。
一路上,我還和胖子聊著奈良的梅花鹿,覺得還蠻親近人的,真是說完這話沒多久,就打嘴了。右下角那隻割了鹿角的梅花鹿,看見沒,就是這隻大傢伙,趁我專心致志喂著小鹿的時候,衝著我就過來了,差一點就咬著我了,還好胖子手疾眼快拿鹿餅遞了過去,美滋滋的吃上了。我們以為這就完了,繼續喂著其他的小鹿,可是沒想到它卻生氣了似的,看見胖子喂小鹿,蹭的一下衝過去,咬住了胖子的衣服,敢情這是嫉妒了,討要鹿餅的手段真是讓我們驚訝不已。
在通往春日大社的路上,兩側都是茂密的樹林,時不時的會有梅花鹿探出頭來,而當我們看到這座紅色鳥居時,便知道春日大社到了。
春日大社參道兩旁是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燈籠,有些石燈籠已經爬滿了青苔,石燈籠通常由信徒奉納,用於照明和驅邪。
奈良公園內的春日大社,據說是為了守護平城京及祈禱國家繁榮於768年而建造的,是藤原氏一門的氏神,由武翁槌命乘鹿而來的傳說,把鹿作為神的使者。
春日山的春日大社是日本全國各處的春日大社的總部, 與伊勢神宮、石清水八幡宮一起被稱為日本的三大神社。而春日山作為春日大社的神山,千年以來都被禁止砍伐,因而遍佈著以槲樹、米儲類樹木等為主體的常綠廣葉林的原始森林。
春日大社內的神燈展,暗黑的房間,門口用厚厚的門簾遮擋,走進的時候,小心翼翼,之後便被眼前的錯落有序的燈籠所吸引。
大社內硃紅色的迴廊與春日山麓的綠色叢林交相輝映,與屋簷下垂下的燈籠和社殿一起構成了一幅興趣盎然的風景畫。
小鹿模樣的祈福牌子,蠻可愛的。
從春日山一路向下,道路兩側是鬱鬱蔥蔥的樹林,時不時的就會看見隱藏在林間的小鹿伸出頭打探觀望,偶爾看到穿透林間枝葉灑落下來的陽光,彼時更像是一處祕密花園。
路上看見一位日本大叔,拿著一口袋不知名的果實喂著小鹿,小鹿們爭先恐後著吃著,許是果實堅硬的緣故,能聽見它們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
快走出樹林的時候,看見一座茶室,稀疏的陽光透過密林,照耀下來,能感覺出淡淡的暖意。坐下喝茶歇息的客人三三兩兩,倒也十分愜意。
若草山,是由三座山相疊的草坪山,也是俯瞰奈良風景的好去處。
此時已是秋日,若草山上的青草漸漸泛起了淡淡的黃色。
小心翼翼的站到了鹿群中,拍了張照片。而之所以說小心翼翼,是因為剛剛看到了小鹿撞人,若草山附近沒有賣鹿餅的,所以投喂的遊人就比較少了,小鹿彼此間爭搶食物也比較厲害。
石臺上的小鹿,萌萌的闖入了我的鏡頭。
手向山神社
神社內十分清幽,楓樹也漸漸變了顏色。
眼前這棵高大的銀杏樹,在神社的幽靜中,兀自佇立著,像是對秋日最深情的告白。微風漸起,落葉飄零,成了秋日裡最美好的樣子。
三月堂,又名法華堂。據說是建於730—740年間,是東大寺內最古老的建築。因為每年農曆三月舉行法華會而得名法華堂。
二月堂,這是日本奈良佛教界專修「十一面悔過法會」(修二月會)的建築物,係為舉行修二月會而興建的堂舍,故俗稱二月堂。
說到二月堂,那就不得不說說「修二月會」。修二月會始於752年,由良弁高徒實忠創立。節日期間,僧侶們取若狹井水供奉二月堂的主佛十一面觀音,祈禱世間太平和農業豐收。活動期間,訓練有素的僧侶們肩扛大松明,在二月堂上急速奔跑並晃動松明抖出無數火花照亮夜空。
取水節讓二月堂聲名遠播,也正是取水節讓兩次都倖免於東大寺大火的二月堂於1667年時灰飛煙滅。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二月堂是1669年時重建的。
通往二月堂的石級兩側滿是石燈籠。
依山懸空而建的二月堂,倒是有點像京都的清水寺,只是我覺得二月堂顯得更古樸一些。
站在二月堂的樓上,可以俯瞰到整個奈良城的風景,雖是由於光線的緣故,遠處的奈良城模模糊糊,但那一刻的感覺很寧靜,很平和,倚著欄桿,若有所思,也許是當下最美好的事情。
沿著碎石小路而下,身後是寂靜的佛堂,輕輕觸碰道路一側的土牆,剎那間彷彿夢迴了唐朝一般。
唐代杜牧有詩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春天的花朵固然鮮豔亮麗,但我倒是覺得這秋天裡的紅葉更是深沉透徹。
一隻落單的小鹿,追著汽車跑了很久。
原本一路清幽的走下來,不知不覺中竟人潮湧動,原來是到了東大寺。
沿著路標指示進入了東大寺,遠遠望去,大殿前早已是人潮如織。不過,這也不奇怪,東大寺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無論是參拜還是參觀遊玩的自然是少不了的。
東大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立的,東大寺是日本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今奈良)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金色光明四大天王護國寺。
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佛殿內,放置著一座高15米以上的青銅大佛像—盧舍那佛。不過說起來這樣一個巨集偉的建築群,真是命運多舛,它歷經多次戰亂焚燬—平安時代末期捲入戰亂被燒燬,戰國時代又燒了一次。雖然現存的大佛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傳統木結構建築,但是已不復當年的規模。
這是最早的大佛殿復原模型。
這是鎌倉時代重建的大佛殿復原模型。
這是如今的大佛殿模型。
大佛殿內的一根柱子下面,有一個大概能允許小朋友鑽過的大洞,小朋友們依次排隊鑽過去,而家長們則是在柱子的一側照相,據說這樣鑽過去可以帶來好運。
東大寺外的一池湖水,一隻梅花鹿靜靜地臥在那裡,看著風景,我悄悄地走過去,陪它坐了會兒。
夕陽西下,一人一鹿默默地看著湖中風景,還是蠻有意思的。
拍照的功夫,光顧著看鏡頭了,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隻小傢伙靜悄悄地走進我的身邊,下一秒我尖叫了一聲,原來是小鹿用鼻子拱了拱我的衣服兜,也許它覺得我兜裡有好吃的鹿餅吧,哈哈哈……
別過東大寺,我們原本想去附近的依水園逛逛,據說那是個非常漂亮的日式庭園,可惜我們去的時候已經關門了。不過,在依水園的旁邊,也有一座日式庭園,叫做吉城園,對於外國遊客來說,這裡出示護照就可以免費參觀。
初入這個小庭園時,便無法掩飾內心的雀躍。日式的房屋、鬱鬱蔥蔥的松樹,火紅的楓樹,這裡的一切清新淡雅又寧靜質樸。
根據「興福寺古繪圖」上的記載,這裡最早為興福寺的子院摩尼珠院,是興福寺高僧的住所。不過,現在歸奈良縣所有。
園內面積為8900㎡,有池之園、苔之園和茶花之園三個主題園林。池之園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江戶時代開始形成的地形的起伏和曲線的變化,使其與建築物融為一體。
古樸的茶室和生氣盎然的苔之園相互映襯,形成一幅靜謐的風景畫。
漫步在這樣小巧精緻的庭院,池水、青苔、茶室、花木紛紛映入眼簾,有那麼一份淡然閒適的感覺,同時又有一份迴歸自我的禪意,時間就這樣悄悄地從指間流過,直到庭園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閉園的時間到了,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暮色漸起,我們依舊在奈良城中兜兜轉轉,這座安靜的小城,別有一番韻味,像是從歷史風雲走出來的一般。
街巷處一家老舊的咖啡館。
在靜謐的街巷兜兜轉轉,像當地人一樣悠然自在地閒庭信步,慵懶地靜靜地感受城中的風景,也許就像日本作家志賀直哉所說的那樣:「今天的奈良只是過去的一部分。正如名畫殘缺一部分就顯得更加美麗一樣……」
嵐山,禪院聽秋雨
嵐山,位於京都市區以西,自平安時代以來就是許多貴族的別莊所在地。而「嵐山」這地名原本是專指位於桂川右岸、屬於京都市西京區一部份的嵐山地區,而河對岸、屬於右京區的地區則名為嵯峨野,但近年來許多觀光導覽資料都概括性地,將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為中心之河左右兩岸周邊地區,合稱為嵐山。
遊覽嵐山的方式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搭乘嵯峨野觀光小火車,沿途欣賞保津川峽谷。不過之前要在JR京都站搭嵯峨野線到JR馬堀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至小火車龜岡站,才可以搭乘嵯峨野小火車。
從JR馬堀站下車後,一路跟著指示牌,就能找到搭乘小火車的龜岡站。
走在這樣的鄉間小路,看著連綿的山脈,蔥鬱的樹林,心情一下子就放鬆起來,而不遠處的那紅色建築就是龜岡車站。
隨著哐當哐當的聲音響起,嵯峨野小火車進站了。
說到嵯峨野小火車,它原是在卡車和一般火車無法通行的地區所鋪設之鐵軌上運輸貨物的小箱型運貨列車,後來改築而成為嵯峨野觀光小火車。它平均時速約為25公里,大概和騎快點的自行車速度是一樣的,所以才可以欣賞到保津川沿岸的自然和溪谷美景。單程7.3公里約25分鐘的旅程中,春天是滿山遍野的櫻花,夏天則是鮮嫩欲滴的新綠,秋天則是一片楓紅,冬天則是一片孤寂偶而則化為銀白世界,不同季節搭乘小火車,都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美景。
嵯峨野小火車每年的1—2月均為全月停運。此外的月份也並不是每天都執行的,因此決定行程之前可以先前往小火車的官網確認遊覽當日小火車執行狀況。
網址是://www.sagano-kanko.co.jp/sc/jikoku.php
小火車的購票方式可以分為預約購票和現場購票。我們就是找的某寶上的代購預約票,票價稍微貴點,但是省了不少事。還有一種就是現場購票,如果是非旺季去的話,現場在小火車的車站就可以購買,但是如果趕上櫻花季或是紅葉季,就不要想了。
我們搭乘的小火車出發了,一路沿著保津川行駛,兩岸青山峽谷漸漸映入眼簾。
古樸懷舊的小火車穿梭在溪谷間,車廂的窗戶不是全封閉的,車窗外的保津峽風光可以一覽無餘,細細聆聽微風與大自然的聲音。
我們在嵐山站下了車,沿著小路,往嵐山深處走去。
一處僻靜的私人庭院,院中便植青翠的竹林。
路邊櫥窗內的手工藝小擺件,每一個都栩栩如生。
河狸的小擺件太可愛了,忍不住收入囊中。
好可愛的招財貓擺件
嵐山的寺院和神社眾多,而越往深處走就越僻靜,遊人也少了許多。而我們抵達的第一站便是祇王寺。「祗王寺」的入口,其牌匾隨意著立在苔蘚之上,旁邊有碎石小階緩緩而上便是。
曲折的碎石小路走起來沙沙作響,增添了幾許散步的閒趣,四周是蓊鬱的樹林,偶爾還能聽見鳥兒的叫聲。
質樸而又簡單的木門上長滿了厚厚的青苔,青苔之上落著些許飄落的紅葉,遙遙望去,院內高聳的樹木,楓葉漸漸變了顏色,泛起了紅暈。
沿著庭院中的迴環石子小路漫步,四周被楓樹和竹林所包圍,此時天氣竟然漸漸陰了下來,茂密的枝葉遮住了光線,有了些清冷,不過這倒是很像幽居山中的感覺。
庭院中的苔蘚之上,滿是飄落的楓葉,紅與綠交織在一起,泛著幾許淒涼的美感,也許你不知道,這淒涼的美感之後,更有一個悽美的故事……
祗王寺是曾在著名古籍《平家物語》中登場的尼姑庵。而「祗王」是平安時代末期的舞者,與妹妹「祗女」皆為擅於「白拍子」的名家。名家戴著黑色的立烏帽子,佩帶黃金技術打造的太刀,以小鼓、笛、銅缽子為伴奏,在音樂伴奏下邊唱邊悠然起舞,唱的通常是當時的流行歌謠,其舞蹈也很有新意。
而命運多有變幻,祗王這樣風華正茂的女子遇上權傾一時的「平清盛」,一首樂舞登時擄獲君心,自此寵愛有加。不過風光的日子未持續多久,三年後又有位精於「白拍子」的舞女「佛御前」前來獻藝,之後平清盛便移情於她,同時也逐出了祗王與母妹。祗王原以心感寒涼,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又接到平清盛的命令,稱佛御前近日抑鬱,要祗王來跳舞解悶。這不啻是種侮辱,但在母親勸說下只能隱忍,然一曲悲聲哀舞依舊未能喚回平清盛對往日的感念,反倒見識了他的涼薄,於是心死的母女三人索性出家為尼,結廬於當時被稱為「往生院」的現地。但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年,尼庵竟有人敲門拜訪,且令她們驚訝的是,來者居然是佛御前,說是對平清盛已經心灰意冷,希望今後一起修行,從此三位名震一時的白拍子都在此出家為尼。
悽美而又悲傷的故事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而祗王寺這個悲劇戀情的寺院也逐漸被人所熟知。
祗王寺除了是賞楓聖地,還以滿園苔蘚而聞名。園中苔蘚種類繁多,有的如芒針般質地,有的毛茸茸的,而且顏色還略有不同,稀疏的陽光透過枝葉灑落下來,有了幾許生機盎然的韻味。
院中的竹林在陽光的照耀下,越發顯得挺拔而蒼翠。
祗王寺雖然不大,但是卻清幽孤寂,紅楓、竹林、苔蘚,這裡的一切給人一種清修的禪意,讓人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位於小倉山東麓的二尊院,建於大永元年,境內植有四季常青的松樹,充滿寧靜清幽的氣氛。因所供奉本尊為釋迦、彌陀二尊,故稱二尊院。
走過受付的入口,是一條長長的碎石參道,道路兩側種植著高大的楓樹,而這片楓樹林也是二尊院最美的看點之一,尤其是在紅葉季節,因此這條參道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紅葉馬場」。
此時的楓樹大多還是綠色,只有些許變成了紅色、黃色,但搭配起來卻恰到好處。踩著碎石小路拾級而上,感受秋天裡的風輕雲淡。
二尊院的唐門結構非常漂亮,中間有祥雲的紋樣雕刻,和海浪般的層層疊疊的層次。
一入園中,石子鋪就的路面寬敞而平整,要參觀本堂的話需要脫鞋才能進入。
圍著本堂走了一圈,角落處有一御園亭,可以坐下來喝茶休息。
本堂的旁邊,有一條非常長且陡的石階小路,盡處是日本歷史名人的墓碑。
別過二尊院,我們一路下山,途中偶遇一家瓷器商鋪。
好多插花的小瓷器,個頭小巧又精緻,而且還很漂亮。
《拾遺都名所圖會》(京都名勝地圖)中這樣寫道:「坐落於小蒼山腳下,位處山本町緋之社之後。」這裡便是落柿舍的所在。
落柿舍是元祿時代詩人向井去來擁有的一間草菴。向井去來是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十大弟子之一。松尾芭蕉曾經這樣評價去來:「京都之去來,西日本俳諧之魁首。」松尾芭蕉去世後,向井去來便成為繼承這位大師地道俳句風格最為傑出的詩人。
而關於「落柿舍」名字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佳話:向井去來在其位於嵯峨的草菴庭院之中種植了大約40棵柿子樹。一年秋天,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柿子,於是他打算將這些柿子售出。但就在預定採柿之日的前一個晚上,一場風暴突然來襲。結果第二天清晨,樹上一個柿子也沒有留下。此一番經歷讓向井去來有感而發,從此將這座小屋命名為「落柿舍」(落下柿子的茅屋)。之後向井去來的親屬、同時也是俳句詩人蝶夢的弟子井上重厚在1772年秋天的時候寫下這樣的詩句「尤憐柿主人,一夜風來滿梢無,只因近嵐山。」
落柿舍的小院不大,但勝在恬靜清雅,院中花木扶疏,清泉涓滴,而且還有大大小小十幾棵柿子樹,而且院門口那棵柿子樹怕是有幾百年的樹齡了吧。
在圓木搭成的座椅上歇息片刻,靜靜地欣賞著小院中的景色,瞥見遠處的烏雲,還在感嘆之後是否會來一場風雨,那麼院中的柿子樹是否也會噗噗落下……
常寂光寺又稱寂光院,是京都嵯峨野的日蓮宗的佛教寺院。據傳是公元594年由聖德太子所建。它作為一座尼姑庵而頗為有名。12世紀時,一個平氏女兒嫁入皇家,貴為高倉天皇的皇后,但在文治元年(1185年)平源兩氏戰爭中,平氏全族被滅,她帶同2歲的兒子安德天皇跳海,兒子死了,她卻獲救,後來削髮為尼,最後在常寂光寺隱居,慘度餘生。
常寂光寺的山門正對著的便是這座仁王門,仁王門建於公元17世紀,是寺內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厚重的茅葺屋頂顯得格外滄桑。
穿過仁王門拾級而上,兩旁的楓樹依山而上,高大茂盛,葉子的顏色也變得色彩斑斕,綠色、紅色和黃色交織在一起,格外絢麗。而此時,細雨微微飄落,四下安靜,雨滴滴落在楓葉上的聲音清晰透徹,禪院聽風雨竟是如此的美好……
站在寺院的一處觀景臺,穿越層層楓葉極目遠眺,雲霧氤氳下的古都是那麼悠遠,那麼讓人沉醉。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一場小小的秋雨,嘀嗒嘀嗒之間沁潤了林間萬物,也給這幽靜的寺院增添了幾分禪意。
秋日的細雨溫柔細膩,雨後空氣中更是說不出來的清新,絲絲涼意,沁人心脾。我們沿著青石路而下,閒庭信步間別有一番自如與恬淡。
秋日裡的嵐山,遊人如織,但是這裡卻清幽僻靜,鮮有人來,這裡便是大河內山莊庭園,是日本昭和時代初期的時代劇演員大河內傳次郎,傾盡生命最後的30個年頭,將其對於佛的虔誠信仰與關東大震災時所看到的無常人事,全數寄託於此處而建造的。
嵐山地區,可以說是日本著名的風景勝地,春天漫山櫻花燦若彩霞,秋日楓葉紅豔似火,而大河內傳在此打造的山莊庭園,卻是在遊人如織的嵐山地區的一處別具風格的風景,頗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韻味。
園中的大乘閣,是大河內傳的起居之所。這幢木質屋舍,在蒼松楓葉掩映中,顯得那樣的質樸淡雅。屋舍的前面是一片開闊的草地,只是此時正值秋日,原本綠叢叢的草地漸漸泛起了黃色。
大河內山莊庭園是一座迴游式庭園,曲徑通幽,峰迴路轉,景色前後大有不同,有時看似綠樹掩映的羊腸小道兜兜轉轉,轉眼間便是廣闊天地。
日本的庭院設計非常講究,最著名的就是夢窗疏石禪師所創造的枯山水。在用石頭與碎石而佈置成的庭院中領悟到其獨特的美感與人生感悟,一般這類庭院經常出現在禪寺裡。
而大河內山莊庭園的枯山水,四周本來就是在自然的山巒林壑之間,於是創作者就把著墨的重點,放在「水」的表現上。細碎的灰白礫石,如一條舒緩的河流,從右側的兩丘之間流瀉而來,繞過屋前向左逝去。石子紋樣如漣漪輕漾,跳動精靈,給這片寂靜的景色帶來幾許律動。
沿著石階小路漫步園中,兩側的楓樹高大挺拔,楓葉的顏色也是色彩斑斕。
石階盡處便是一座木質簡樸草菴,坐在草菴之中,便可望見園中楓葉許許,如此安靜,卻又如此清寂。
沿著石階而上,不經意間回身望了望,看見楓樹掩映下的草菴,竟有些悽悽然的感覺。
庭院內的一處觀景臺,遠遠眺望,比叡山和嵐山的風光盡收眼底。
季節的轉變,讓大河內山莊庭園變幻出不同的色彩,而這裡的每一棵植物都經過精心的修剪,讓來到此的人們陶醉其間。
嵐山的美,不僅來自於紅葉,還有一半來自嵯峨野竹林。而據說這裡曾經是皇室的別墅所在地。
小徑的兩旁,挺拔的竹林彷彿要伸到天邊一般,大有遮天蔽日的氣勢,而微風拂過時搖曳擺動,樹葉也沙沙作響,徜徉於此,青翠幽深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過,遊覽嵯峨野竹林最好一大早來,否則就是照片中的景象,本就不寬的小徑上全是人呀。
天龍寺是1339年足利幕府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為祭祀後醍醐天皇而請夢窗疏石國師主持建造的,為臨濟宗派天龍寺院派的總院。為了籌建天龍寺,足利幕府向當時的中國宋朝派遣貿易船天龍寺船,重新開啟了和中國的貿易。
天龍寺有兩條遊覽線路,一路是天龍寺寺內建築,包括大小方丈、法堂、禪堂、多寶殿等。另一條則是方丈庭院,過曹源池,一路北向,從百花園出,即可抵達嵯峨野竹林。而我們選擇的是後者。
天龍寺內的曹源池,是由鎌倉時代的著名禪僧夢窗疏石設計營造的,而曹源池的名字源於夢窗禪師清淤時,在池中發現有塊「曹源一滴」的石碑,故取此名。
秋日的季節裡,站在曹源池旁,碧色的池水與色彩斑斕的秋葉交織成一幅絢爛的畫卷,池岸的枯山水與太湖石,點綴出庭園山水的意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也許是這最好的意境。
曹源池正對著的便是大方丈室,正面「方丈」匾額乃是寺院第八代方丈關牧翁親筆,天龍寺前後總共遭遇八次火災,然而曹源池和大方丈室卻始終保留完好。
曹源池中有一組粗獷古樸的石頭組成的龍門瀑,依山而下的石塊組合仿若瀑布傾瀉而下,在傾入池中處鋪巨石,再配上鯉魚石,表現鯉魚躍龍門的意境。
曲觴流水,小泉潺潺作響,花香浮動。
野宮神社,這是一座黑色簡樸的神社,神社不大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源氏物語》裡,因「締結良緣」和「學業進步」這兩大特色,讓野宮神社香火不絕,可說是嵯峨野香火最盛的神社,終日人潮川流不息。社內的「黑木之鳥居」,是日本神社牌坊形式中最為原始、也最古老的,如此構造的鳥居也只能在京都府加佐郡大江町的「元伊勢皇大神社」見到,非常珍貴。
嵐山的主街,可以說是一條日本風情濃郁的商店街,這裡有特色的京都料理、抹茶屋、土特產店、工藝品店。
商業街上還有人力車伕,他們的穿著大多是江戶時代的打扮。
商業街上還有一家米菲兔的商店,超受歡迎。
商業街的盡頭便是渡月橋。
整個嵐山地區是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作為中心,這條橋的命名起源於龜山上皇的一句「似滿月過橋般」的詩作而得名,雖然外觀上渡月橋有著木橋般的造型,但今日的渡月橋實際上是座鋼筋混凝土構造、能夠讓汽車行走其上的現代化橋樑,只是採用復古的木製護欄以配合周圍的景緻。
眼前的桂川晶瑩透徹,繞著嵐山腳下潺潺流過,許是秋日的緣故,桂川的水量並不多,部分河面還露出了淺石灘。而河對岸影影綽綽的燈光,依稀透著暖暖的味道。
落葉飄零不免有些凋殘破敗之感,但色彩斑斕的楓葉佈滿山頭,卻也是一番恬靜與淡然。我靜靜地站在桂川河畔,看著絢麗的嵐山,看著川流不息的渡月橋,欣賞著秋日裡醉人的風景。
還記得《名偵探柯南:唐紅的戀歌》的那首主題曲嗎,《渡月橋~想念你~》
清麗婉轉的歌詞,透著思念的韻味,不知不覺中竟有了些淚眼婆娑……
站在渡月橋上,遙望天邊,暮色漸起,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在水光的明暗交織中,透著那麼的悠遠寧靜。清風拂過,有些微冷,遠處那搖曳的燈光,像是告訴我們要回家了。
「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一尺間,寂寞何以堪」是出自於立花北枝的俳句《螢》,原意指飛影不定的螢火蟲,亦明亦滅,在黑暗中形成斷續的亮光線條,比起消失在黑夜中,這樣閃爍不定,更是令人寂寞無主。
不知道為什麼,當下的黃昏時分,遠處鐵軌上那依稀的燈光,讓人泛起淡淡的憂愁。
嵐山,再見了……
京都,一場浮華夢錄
從平安時代到明治維新前的千餘年裡,京都一直作為日本的首都,故有「千年古都」之譽。而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蹟,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
京都最初的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長方型的城市,以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模仿洛陽城,西京模仿長安城。現在的京都早已改變了,但仍然有棋盤式的街道、在傳統區域上仍以洛中、洛西、洛北、洛東、洛南來劃分,仍有以九條、三條來當作路名,仍有當時模仿王宮的建築,世界聞名的寺廟庭園、千年古剎,這眾多的古建築很多是世界遺產。這個城市,充分體現著古樸與現代的交織。
而在京都的日子,可以說是慢下來的時光,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兜兜轉轉,寺廟、神社、小巷、酒館食肆,彷彿是穿越千年而來,讓人無法忘懷……
伏見稻荷大社
如果說京都最具人氣的景點,那非伏見稻荷大社莫屬。從JR線稻荷站出來,就能感覺人潮湧動。
伏見稻荷大社的入口,矗立著由豐臣秀吉於1589年捐贈的大鳥居,後面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築物。
伏見稻荷大社建於8世紀,主要是祀奉以宇迦之御魂大神為首的諸位稻荷神。稻荷神是農業與商業的神明,香客前來祭拜求取農作豐收、生意興隆、交通安全。它也是京都地區香火最盛的神社之一。
神社裡能見到各式各樣的狐狸石像,狐狸被視為神明稻荷的使者,與大神一樣,凡人肉眼不可見到,因此又被尊稱為「白狐」 。
伏見稻荷大社最出名的要數神社主殿後面的千本鳥居,這裡曾是《藝伎回憶錄》的取景地,無數座各式大小的紅色鳥居覆蓋山道通往稻荷山山頂,狹長而幽深。
成百上千座的硃紅色鳥居一直延伸到稻荷山山頂,山中景緻大抵相同,於是我們便在熊鷹社原路返回了。
伏見稻荷大社的鳥居是由個人、公司或各地商會組織捐獻豎立,藉此祈求神明的護佑。每個鳥居的背面可以看到捐贈者的姓名和捐贈的日期,現存最早的鳥居,可以追溯到大正年間。
山中不免清冷,但當陽光透過樹林灑在層層疊疊的鳥居上,光影綽約,老朽古樸的暗紅色和光鮮亮麗的硃紅色密集地交織在一起,十分的溫暖。
東福寺
從伏見稻荷大社出來,我們徒步前往東福寺,一路上時不時的能看見老舊的房舍,古樸而典雅。街道也是非常的乾淨。
東福寺是由聖一國師圓爾修建。聖一國師是宋朝徑山萬壽寺(位於杭州餘杭)無準大師的徒弟,相傳東福寺禪堂內殿裡的「選佛場」匾額就是出自無準大師之手。1236年,國師受關白九條道家邀請,在京都建造一座類似奈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的大迦藍,並且從東大寺和興福寺各取一字,稱之為東福寺。
東福寺是京都最大的禪寺,也是禪宗臨濟宗東福寺派總院,寺內擁有日本最古老的山門,還有天井龍圖彩繪的本堂以及國家重要文物的東司。東福寺還因園林秀美而聞名,在禪宗方丈居住的居室中,只有東福寺的四個方位都有庭院。
楓樹掩映處的迴廊橋,便是寺內的通天橋,是秋日裡觀賞紅葉的絕佳之地。
沿著石階而下,走到一處開闊的平臺上,四周被色彩斑斕的楓葉所包圍,平臺下面的溪流叫做「洗玉澗」。
紋絡分明的楓葉是這秋天最美的景色,初秋的時候綠葉漸漸變成黃色,深秋時紅豔似火,就像是生命的顏色,一季季的轉換,色調各異的人生。
沿著通天橋的一路上行,便是開山堂。
開山堂是聖一國師入定及墓塔所在之地。開山堂前的庭園,是一座枯山水,遠處是「山」,白砂之處是「田海」。
站在通天橋上,看著密密叢叢的楓樹,有一種「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感覺,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通天橋的另一側,就是方丈庭院。遠遠望去,楓葉環繞的庭院是那樣的古樸安靜。
除了通天橋,東福寺中還有一處著名的景觀便是方丈庭院,它由重森三玲(日本著名造園專家)於1938 年建造,是在東福寺自鎌倉時代建立起來的庭園的基礎上,引入現代抽象藝術而營造成的一座枯山水式禪寺庭園。
方丈庭院可分為東、西、南、北四庭,表現出釋迦牟尼的八相成道:蓬莢、方丈、瀛州、八海、壺樑、五山、井田市鬆、北斗七星,因此稱為「八相庭園」。
東庭佈局極為利落,利用七根圓形石柱排布在青苔田中,象徵大熊座中最主要的北斗七星,展現出一個小小的宇宙空間,這些石柱取自寺廟其他地方建完基石後剩下的餘材。
南庭是在白砂坪上用長達5.4米的巨石組象徵蓬萊、方丈、瀛洲、壺樑四島,勾畫出滄海波紋的白砂則代表著八海,庭西還植有青苔假山作為陪襯,在白砂、巨石與青苔的組合下,營造出水闊天長、青山永在的深遠意境。
站在方丈庭院中,便可望見楓樹掩映下的通天橋,是賞楓,亦是觀景,這倒讓我想起了卞之琳先生的那首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北庭造型主要以青苔和正方形石頭組合,此處庭園借景了「通天橋」的賞楓景色。
這是東福寺的山門,十幾根又高又粗的圓木撐起兩層巨大的屋頂,底層大部分是架空的,兩側建有木樓梯可達二層,而這也是日本最古老的「三重門」,是日本的國寶。「三重門」是佛教「三解脫門」之略語,為達到圓寂境界的必經之門。其大小為五間三戶,雙層雙簷,人字形斜脊屋頂,全瓦葺頂,雖然採用的是大佛式(天竺式)建築結構,但是從視覺上卻呈現的是禪宗式的建築風格。
山門前還有一片水池,叫做「恩遠池」,池上築有一座弧形石橋,池內植有荷花,夏日裡它們亭亭如蓋,風姿卓越,入秋之後便是殘荷遺立,寂靜無聲,是褪盡繁華之後的寧靜,更是蘊含著著新的生命力,這一張一弛之間,是生命的印記。
三十三間堂
從東福寺出來,我們依舊腿著前往三十三間堂,不過路程可不近。這是路過的一處小小的神社。
三十三間堂為日本天台宗寺院,以供奉一千尊觀音雕像,聞名於日本。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因大殿隔為三十三間,而通稱三十三間堂,同時它也是全日本最長的木製建築。
在參拜入口處換好拖鞋,便可進入參觀。三十三間堂內猶如一個巨大的祭臺,有1001個觀音菩薩的雕像一排排地分立在黑暗中。步行至正殿正中位置,一座碩大的千手千眼觀音坐像格外攝人心魄。雖然殿內禁止拍攝,但那震撼的畫面卻一直縈繞於心。
三十三間堂殿外的庭院,石子鋪就的路面,蒼松翠柏,花木扶疏,十分幽靜。
南禪寺
「南禪寺」是京都名剎之一,為臨濟宗南禪寺派的大本山,正式名稱為「瑞龍山 太平興國南禪禪寺」。南禪寺始於鎌倉後期的正應4年(1291年),是開山祖師無關普門將位於東山的開基人龜山上皇的離宮改建的禪寺。此外,南禪寺歷代受著幕府時代中足利氏、豐臣氏、德川氏門族所供養,還曾經在江戶時代掌管全日本寺廟及神社所有政策,地位不可言喻。
南禪寺三門周圍是茂密的楓樹林,秋日時節,這裡也是遊客賞楓的佳處之一。
寺院禪房簷角下的風鈴陣陣,庭院中的銀杏、紅楓落葉紛紛,優雅古樸的寺院建築湮沒在飄飄灑灑的秋葉之中,悠遠的意境縈繞於心中。
永觀堂
永觀堂,日本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的總本山。平安時代初期,弘法大師弟子真紹僧都(797—837)建立禪林寺,為文人藤原關雄的別墅。後因永觀律師(1033—1111)入主該寺,遂改稱永觀堂。每年的深秋時節,滿山紅葉和紅葉掩映下的殿堂、寺塔和倒映在池水中的紅葉倒影,給人以一種難以描述的東方寺院美,因而永觀堂又有「紅葉永觀堂」的別稱。
寬闊的院內,釋迦堂、開山堂、御影堂以迴廊相連。
寺中供奉的最有名的寶物為日本國家級重要文化財產——阿彌陀佛立像。它與一般寺廟中正面垂目的標準像不同,向左側回首,似有所矚望,被稱為「回首阿彌陀」。此中有一段傳說:永保二年(1082年)二月十五日做早課時,永觀律師正一心一意在殿中唸佛繞行,阿彌陀佛突然從法座降下,現身在前引領永觀。永觀不覺驚呆停步,阿彌陀佛於是左顧招呼永觀。這一形態即為永觀堂獨特的阿彌陀佛像之藍本。 因為保護文物的緣由,佛堂內不允許拍照。
永觀堂庭院中的放生池,一座石橋橫臥其上,鴨子緩緩遊過,池水泛起陣陣漣漪。
火紅的楓葉倒影在水中,池中錦鯉嬉戲,頗有點「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韻味。
放生池畔有一茶室,茶座上鋪滿紅布,一把把紅色的紙傘下人們或兩兩一座,或三五成群,要上一壺熱茶,幾塊茶點,就這樣看著風景亦或輕聲交談,大抵這就是日本人的恬淡時光吧。
寂靜群山包圍的永觀堂,清幽雅緻,漫步在起伏的庭院,是秋日裡最愜意的事。
清水寺
清水寺位於京都東部音羽山的山腰,沿著坡路一路上行,那紅色寶塔處便是清水寺了。
坡道兩旁大都是古樸的民居,一路緩緩徒步上來,不經意的一個轉身,卻發現身後的京都是如此的安靜美麗。
清水寺全名為音羽山清水寺,始建於778年,從延鎮上人在音羽的瀑布上參拜觀音而開始的,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這座佔地13萬平方米的寺廟由慈恩大師建立,傳說慈恩大師是唐僧在日本的首名徒弟。
這是清水寺的仁王門,仁王門前左右各有一座高大威猛的仁王像,號稱狛犬。
三重塔
鐘樓
站在清水寺中,可以俯瞰京都的景緻。
連綿的群山籠罩在翻滾的烏雲之下,不知道是否會有一場秋雨的到來?
作為平安時代的代表建築物清水寺,卻在後來多次遭到大火焚燬,現在的樣貌是1633年由德川家康捐資興建的。而眼前被帆布罩起來維修中的建築,便是被定為日本國寶級文物——清水舞臺。
清水舞臺作為清水寺的正堂建在懸崖邊,由139根立柱支撐,宛如巨型舞臺,所以又稱「清水舞臺」。清水舞臺的下方就是音羽瀑布以及祈求分娩順利的「子安塔」。站在清水舞臺上,景觀開闊,氣象不凡。這裡四季觀景都有說法,說是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瀑布、秋天的紅葉和冬天的細雪。
清水寺內的地主神社,建造時間為為公元701年,其歷史比清水寺還早,是日本唯一的結緣、祈求戀愛運的神社。
地主神社就位於清水舞臺的左邊,到江戶時代為止是清水寺之鎮守社。明治時代,因神佛分離令從清水寺獨立。
地主神社前祈願的少女,我覺得這個場景像極了動漫中的情節。
關於清水舞臺,日本有句諺語:「清水の舞臺から飛び降(下)りる」,把它翻譯成中文就是「從清水舞臺跳下去」,意在表示一個人毅然決然去做一件事的決心,不成功,便成仁。而關於從清水舞臺跳下去的傳說有很多,也不知真假,不過江戶中期的浮世繪畫師鈴木春信有一幅作品,描繪一名女子從清水寺舞臺上躍下,長袖飛舞,舞臺後面點綴著櫻花。畫作也許很是唯美,但後來從清水舞臺跳下去的人未必平安。直到1872年,已經有超過200人從清水舞臺躍下,明治政府不得已頒布法令,禁止跳清水寺,並架起護欄以示警戒。
站在一側的山上,遙望著清水寺,古樸的建築在楓葉環繞下更加的靜穆,難怪這裡要被稱之為「日本心靈的故鄉」。
清水舞臺的下方,便是音羽瀑布。音羽瀑布的清泉一分為三,分別代表長壽、健康、智慧。日本人稱之為「聖水」。據說喝上一口水,可以預防疾病及災厄。相傳延鎮上人於778年在此開山後,由大將軍坡上田村麻呂於798年興建的。
寺內的一家清幽茶室
清水寺正門口前的一條長長的阪道,算是清水寺的表參道,幾乎所有到清水寺參訪的遊人都會經過這條熱鬧的商店街。街上各種小店林立,有賣旅遊紀念品的小店,也有賣糕點的果子店,遊人熙熙攘攘的,店裡的店員微笑地招呼著客人。
三年阪二年阪
從清水寺出來,一定不要錯過三年阪二年阪。「阪」在日本指的是坡道之意,石板坡道兩旁為古京都建築特色的町家式建築。
三年阪,建造於大同3年(808年),連結著清水阪與二年阪。由於這段坡道是通往祈求平安生產的子安塔的參道,再加上日文讀法中的生產平安「產寧」和「三年」發音接近,因此三年阪也被稱為產寧阪。
道路兩旁町家式建築大多為商家,販賣日式和風小物紀念品、造型的髮簪、雜貨、以及各式京都點心、土產紀念與伴手禮什麼的。
青龍苑,熱鬧的三年阪上一處幽靜的茶庭,所謂「茶庭」,顧名思義就是為了進行茶道禮儀而創造的園林。
青龍苑中花木扶疏,池水清澈,三間茶室高低錯落散在園中。
池塘後面那最高處的茶室,據說江戶時期建造的茶室。
左邊掛著白色紙燈籠的是家京都的百年老店,叫做奧丹,奧丹的湯豆腐據說很有名。
漫步在極具京都風情的石板路上,看著周圍古老的町式建築,身邊偶有穿著和服緩緩走過的曼妙女子,那一刻的時光,像是穿越了千年而來……
二年阪建於公元807年,從三年阪(產寧阪)轉彎而下,周圍佈滿了古老的町式建築和傳統的日式商店。而這裡也是連線清水寺與高臺寺的必經之路。
街道上有很多瓷器店,這就是京都歷史悠久的「清水燒」,也稱為京燒。在400年前茶道盛行開始,人們開始製作茶碗,而開啟了陶器的市場。清水燒又由於是在京都有名的清水寺山腳下燒製而成而得名。清水燒有非常多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又以細膩的畫法和豐富的釉色而聞名。
高臺寺
與相鄰的清水寺相比,位於京都東山靈山之麓的高臺寺可以說是清幽之極。
日本戰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武將豐臣秀吉病逝後,其夫人北政所(寧寧)出家,法號高臺院湖月尼。為祈禱其夫冥福,於慶長十一年(1606年)年開始建寺。寬永元年(1624年)迎請建仁寺高僧三江紹益開山主持,號稱高臺寺。
高臺寺建造期間,已經擊敗豐臣家族部屬的德川家康取得了武將最為憧憬的徵夷大將軍的稱號,志得意滿。他的江戶執政廳成為名副其實的幕府。為收買人心,籠絡豐臣秀吉舊部,穩定政局,曾給予北政所建寺大量的財力援助,才使高臺寺有了今天這樣壯麗的景觀。
方丈庭院前的枯山水頗有意境,以白沙代水、岩石代山,注重的是內心的一份感悟。
寺中庭院是日本造園名家小堀遠州的傳世之作,依山就勢,渾然天成。整個園林著意突出意境,沒有過多的堆砌,精緻得恰到好處,充滿了日式的柔和與細膩。
開山堂是寺內最主要的建築,供奉著高臺寺開山祖師三江紹益禪師的靈位。佛檀中央為三江紹益禪師塑像,右側為北政所之兄木下家定夫婦木像。此建築可稱道的是堂內前方天井與後方彩繪天井,據說是用當年豐臣秀吉的御船和夫人北政所御車上的板子直接鑲上去的,左右兩側繪有人面鳥身的彩繪。
在開山堂的兩側輔之以兩個人造小湖分別以「臥龍池」、「偃月池」命名,使人一望而情趣頓生。在開山堂和靈屋之間輔之以臥龍廊作連線,使人既可以遮雨、遮陰,又使兩個主建築得以連線。
沿著石階而上,便是靈屋。靈屋裡供奉著北政所和豐臣秀吉的靈位,靈位的左右兩側分別是北政所、豐臣秀吉的塑像。中央佛龕供奉著豐臣秀吉生前的護身祕佛「隨求菩薩」,據說,豐臣秀吉功績的取得全賴其佑護,以靈驗而聞名於世。佛檀及佛龕的彩繪非常華麗,日本人叫「高臺寺蒔繪」,屬日本漆工藝美術之精粹。
位於山林之間的傘亭與時雨亭是珍貴的日本文物。傘亭原名為安閒窟,是根據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意匠建造的茶室。原來建在豐臣秀吉舊居伏見城內,後遷至高臺寺。亭頂竹木傘狀結構,像一把撐起來的傘,故稱傘亭。
時雨亭是與傘亭平行相隔不足10米的全日本唯一的二層建築茶室,有點像雲南傣族的高腳屋。據說這裡是北政所(寧寧)當年品茗遠眺、休憩納涼之處。
兩間茶屋旁邊是一片青翠竹林,竹林小路幽深清涼,微風輕輕拂過,竹葉沙沙作響,漫步在這裡,透著一股靈動與禪意。
從高臺寺出來,兜兜轉轉之間竟走到一條僻靜小巷,泛黃的牆體,古樸的建築,青瓦的屋頂,這一切是那麼從容,又是那麼沉澱。
石塀小路
從高臺寺通往八阪神社,有一條曲折通幽的小路,稱為「石塀小路」。這裡保留著完整的京都傳統民宅式樣。
這裡大多是黑格窗櫺的二層小樓建築,牆壁是特製的拼木板結構。現在的房屋大部分是民居和非常私密的高階料亭。
不過鮮有人知道的是,石塀小路是昭和時代之後才修理整備完成的,據說從前此地是一處大型寺廟,而現如今的模樣,是將寺廟用地瓦解分割後的結果。
漫步在石塀小路上,看著兩旁鱗次櫛比的古老町屋,彷彿穿越了數百年,時間在這裡慢下來,能感覺到古老京都所沉甸下來的歷史韻味。
八阪神社
京都的八阪神社位於四條通最東端,是京都最有名的神社之一。八阪神社原名為祗園社,建立於平安時代,慶應4年(1868年)明治政府頒布「神佛分離令」,強制將道教與佛教切割,遂將祗園社改名為「八阪神社」。每年七月這裡是京都著名三大祭之一祗園祭的舞臺,因此聞名日本。
八阪神社紅牆黑瓦的木質殿堂很像唐代時期的宮殿和皇宮別苑,這也是日本神社的統一風格。
日本人拜神很安靜,心中默唸祈禱內容,然後投下一幣,拉一下殿前的敲鐘繩便是完成。
八阪神社內有很多京都特色的小吃攤。
別過八阪神社,靜靜地往神社後面走去,走近時,才發現是個公園。
園中紅葉飄零,秋意漸濃,「自古逢秋悲寂寥」,不知不覺間竟讓人心生淡淡的愁緒。
柿子樹下,一位日本大叔獨自坐在長椅上,憂傷的彈唱著歌曲,有些傷感。
這一樹的果實累累的柿子,自然、盈實,透著秋日裡獨有的韻味。
平安神宮
相對於京都的其他神社,平安神宮應該算是比較「年輕」的了。平安神宮建於明治28年(1895年),是為紀念桓武天皇定都平安1100週年而建立,它是與明治神宮(東京)伊勢神宮(三重)並列日本三大神宮。
整座神宮包括大鳥居、神宮道、應天門、大極殿及神苑等部分,有著明顯的唐代中國建築的風格。
走過應天門,便是寬闊的宮內廣場,白細沙鋪地,猶如水中波紋。而正中央的建築便是平安神宮的中央正殿,呈廊柱式樣的拜殿,紅色廊柱林立,紅色單簷大屋頂,青瓦覆蓋,屋脊兩端金色鱗翹。殿前木牌上書:太極殿。「太極殿」內供奉桓武天皇與平安京最後的孝明天皇。
太極殿兩側由青瓦紅柱走廊相連線,是位於拜殿左右的樓閣,東邊樓閣稱為蒼龍樓,西邊樓閣稱為白虎樓,樓閣前有木牌標誌。東西樓閣對稱,五個閣樓組成閣頂,均青瓦重簷,中間閣樓頂比四角閣樓高聳。在東西樓閣前,各有一座紅色配殿,它與太極殿、應天門圍繞整座神宮廣場。
京都三大祭祀之一的「時代祭」每年10月22日在此舉行。屆時,京都的市民身穿日本平安時代至明治維新時期的特色服飾,從平安神宮出發步行至京都御所,演繹了日本古都的繁華歷史。而身穿和服的京都府警察本部平安騎警隊則作為先導引領著整個古裝遊行隊伍,這麼壯觀的祭祀儀式逐漸成為京都觀光的重要內容之一。
平安神宮內有一處風景雅緻的庭院,名為「神苑」。
神苑包括南神苑、西神苑、中神苑、東神苑和白虎池、蒼龍池、棲鳳池,是一座池泉環遊式的庭園,面積大約三萬平方米,是以四個池塘為中正將各個時代的庭院樣式溶於一體的明治時代建築風格,把琵琶湖水引到池裡。而所謂環遊式就是環繞池子轉欣賞花園的造型和四季應時的花朵。
神苑入口處便是南神苑,苑中草木蔥蔥,小路溝渠,充滿了野趣。而苑中最有名的便是垂櫻,我想初春時節,這裡應該是漫天輕盈的淡粉色花瓣的繽紛世界。
西神苑的白虎池,夏日時節,池中便是睡蓮、花菖蒲。
中神苑蒼龍池上的石墩汀步橋,便是「臥龍橋」。池中睡蓮、杜若早已凋落,池畔的楓葉漸漸變色,唯有松樹一年四季蒼翠。
東神苑建於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從京都御所遷築而來的泰平閣,便立於棲鳳池中央。
池水倒映著藍天白雲,微風拂過,水面上漸漸起了漣漪。
池水四周,便植青松紅楓,還有垂櫻,待到明年春暖花開時,便是一幅落英繽紛的景緻。
看著泰平閣水中的倒影,影影綽綽間,竟發現天空中一抹彩虹,正所謂「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從平安神宮出來,原是想做公交車回去的,卻不想趕上了京都的下班晚高峰,根本擠不上去,與其乾等著,不如就這樣隨意的走走,看看傍晚下的京都街巷。
就這樣漫無目的兜兜轉轉中,你會發現京都是個慢下來的城市,就像它舊時的名字一樣「平安京」,平靜、安逸,行走的路人也不是急匆匆的樣子,馬路上駛過的汽車也是禮讓有序,所有的一切都是既安穩又平靜。
天邊斜陽,漫步之餘,不知不覺間竟然來到了鴨川……
鴨川
鴨川,京都的一條長31公里的一級河川,河水十分清澈,流穿過京都中央。
夕陽西下,我們漫步在鴨川的堤岸上,遠處連綿不斷的山脈和眼前的河川融為一體,傍晚的鴨川,讓人沉醉。可是這平緩流淌的河水之下,卻埋藏著多少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從平安時代末期開始這裡的河灘便成為處刑的地方,在三條河原上,處死了大盜石川五右衛門全家,豐臣秀次一族也是在此被斬首,據說鮮血將河水染得通紅。
然歲月流逝,曾經的驚天動地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風雲中,如今的鴨川,平淡且安逸。在鴨川慢跑、騎車、遛狗、閒坐或是坐在岸邊吃著三明治喝著咖啡看看遠處的風景,都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傍晚的鴨川,是安靜的,卻也是熱鬧的。從二條大橋到五條大橋,河邊的近百家料理店依次亮起了燈光,食客紛紛入座,一邊吃著料理,一邊欣賞著窗外的河川風景。
秋日的鴨川有些微涼,然夏日的時候卻是納涼佳處,更以「鴨川川床」而聞名於京都。所謂「鴨川川床」,就是在河上或河邊架起涼臺,鋪上涼蓆,藉助下面的水汽解暑,還可以聽見溪流的潺潺聲。因為納涼臺離河面很高,所以京都人稱之為「高床(TAKAYUKA)」或簡單稱為「床(YUKA)」,所吃的料理也就被稱為「川床料理」。
暮色起,在燈火闌珊的河岸悠然地散著步,堤岸上料理店時不時傳來歡聲笑語,想來是下班後的京都人在一起吃著美食,談談生活瑣事,緩解一天的工作疲勞,這便是鮮活的京都風韻吧。
夜晚的鴨川,燈光旖旎,許是秋日清冷的緣故,岸邊的人們早早散去,我們也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金閣寺
金閣寺,可以說是京都著名的景點,早早來時便已遊人如織。金閣寺別名鹿苑寺,是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於1397年斥巨資建造而成。
在金閣寺建立之前,這裡曾經是藤原公經於鎌倉時代的元仁元年(1224年)建立的西園寺,並作為山莊來經營。這些財產被公經的子孫們即西園寺家族代代擁有,他們代代都是朝廷與鎌倉幕府之間的關東申次(聯絡員),但是在鎌倉幕府滅亡之後,身為主人的西園寺公宗為了暗殺後醍醐天皇,將其招待到西園寺試圖謀反,但是計劃敗露,公宗被捕後被處刑,西園寺家族的龐大領地和財產被沒收,西園寺也就此荒廢。
鎌倉幕府沒落後,足利義滿用自己河內的領地交換到了西園寺一帶的領地,並建立了北山殿。38歲就出家的足利義滿將這裡做為自己出家之後的隱居之地。足利義滿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足利義持遵從父親的遺囑,邀請了夢窗疏石國師擔任開山,北山殿改建將這裡變為臨濟宗相國寺的塔頭寺院。寺名取足利義滿的法名,改為鹿苑寺。又因貼了金箔,所以俗稱金閣寺。
然百年後,室町幕府走向了終結,戰國時代到來,金閣的身影也消失在一次次戰火中,直到豐臣秀吉再次統一日本後才被略加修繕、復建。到了江戸時代,鹿苑寺由德川幕府精心維護、復興了廟宇樓閣,並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沿用至今的愛稱——「金閣寺」。
但是金閣寺的輝煌,卻定格在了1950年7月2日。那時21歲的見習僧人林養賢放火燒寺,金閣寺的舍利殿與放在殿中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而這一切的緣由,只因為「嫉妒金閣的美」,三島由紀夫的長篇小說《金閣寺》便取材於此真實事件。
金閣寺前的鏡池湖,是整個庭園的中心。池中的小島與碎石如星辰般點綴著,繚以幾株青松,宛如彼岸的仙境。
園林工人正在修剪的便是陸舟之鬆,此鬆是具有六百年曆史的京都三大古鬆之一,這是當年足利義滿親手移植的盆栽。
重建後的金閣是木造的3層樓閣式建築,位於鹿苑寺境內,鏡湖池的南岸。屋頂是寶塔形狀,並有隻銅製的鳳凰。雖然是3層建築,但是由於一層和二層之間沒有做出屋頂的延伸,所以形式上是「二重三層」。一層沒有貼金箔而是用木頭製作,二層與三層的外面(包括圍欄)全部貼滿金箔。
金閣寺內有一瀑布,底部有鯉魚石,遂稱為龍門瀑。這是源於中國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這裡也是想祈求學業和事業順利的人們參拜的重要景點。
金閣寺內有座「白蛇之冢」,據說會妖法的白蛇與寺廟中的小和尚相愛並結成夫妻,一天白蛇在山上現出原形,小和尚大驚之下拔劍斬蛇,回到家中卻發現沒了妻子。這個傳說重在宣揚佛法中的一條戒律:不可殺生,不然你會後悔的。
夕佳亭,是江戶初期金閣寺住持鳳林承章為迎接後水尾天皇而委託茶道家金森宗和而建造的。據說在這裡觀看夕陽西下時的金閣寺是最美的,所以取名夕佳亭。南天竹本不是屋柱之材,然而這間茶室裡的立於室內壁龕和層架之間的南天床柱用的卻是南天竹,由此可見其之珍貴。
走累了,可以在金閣寺內的茶座坐下歇歇,紅紅的紙傘下,兩兩一座的人們手捧著熱乎乎的茶碗,低聲輕語。
龍安寺
從金閣寺出來,步行20來分鐘,便可到達龍安寺。龍安寺是由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於寶德二年(公元1450年)建立的禪宗古寺,寺中以枯山水式石庭而聞名。
龍安寺內的石子步道,一側的楓葉漸漸變紅。
沿著石級而上,便是龍安寺的方丈石庭。
大殿入口處的屏風,寫的是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方丈石庭中的枯山水是15世紀建造的,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
庭院中白砂、綠苔、褐石三者均非純色,但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遊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佈道者的深刻涵義。
龍安寺中還有一個蓄水充盈的池塘,這個池塘是鎌倉時代的庭園遺蹟,原名鏡容池,另外還有一個別名「鴛鴦池」。江戶時代,由於四季景色變化多彩多姿,所以遊人絡繹不絕,非常熱鬧。傳說中,「鴛鴦池」別名的由來,是緣於一個典故:從前,這附近的村子裡住了一個獵人。有一天,池塘裡飛來一對鴛鴦,相依相隨,好不快樂。獵人一看到鴛鴦,立刻舉槍射殺,鴛鴦察覺急忙振翅高飛,但雌鳥不幸被子彈擊中直墮池中,在空中見到這個情景的雄鳥,一直高亢地尖聲哀鳴,不斷在雌鳥浮屍的池面上空盤旋,不肯離去,最後終因耗盡力氣,掉落到深山裡。獵人趕往深山尋找雄鳥的屍體,找到一看雄鳥竟然吐血而死了!獵人非常震撼,沒想到這對鴛鴦如此情深,他卻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後悔不已的獵人為了感念這對鴛鴦深刻的情誼,就在池塘邊將他們合葬在一起,並建立一座小祠堂祭祀。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個池塘叫做鴛鴦池。
龍安寺內的一片楓葉林,深邃而幽靜,楓葉顏色雖然尚綠,但是卻覺得十分清新自然。
涼亭下閒坐,陽光透過稀疏的枝葉照耀下來,暖暖的感覺油然而生。
京都二條城
二條城又名二條御所,是幕府將軍在京都的行轅。二條城建於公元1603年,是江戶幕府的權力象徵。而歷史上二條城也發生過很多重要的事件,經歷過毀滅與重建,頗有浴火重生之說。日本戰國時代二條城一直是幕府將軍足利家族的住所,鬆永久秀髮動政變後足利義輝被殺,二條城被焚為灰燼。後來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又先後重修二條城。在江戶幕府時期,二條城是將軍在京都的行轅。
可以說二條城見證了兩百多年德川幕府的興衰成敗,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強迫後水尾天皇到二條城拜見自己,幕府的權力幾乎到達頂峰。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此主持大政奉還儀式,而這又成了近代日本國運改變的開端——權力被交還了給明治天皇。自此進入了明治時代,日本迅速完成了由封建制到近代民主國家的轉變,二條城成為了開啟和終結封建制最後篇章的舞臺,也是日本走向近代社會的舞臺。
沿著遊覽路線來到了唐門——二之丸御殿的正門,唐門上貼有金箔菊紋,顯得十分尊貴華麗,門簷上雕刻著代表長壽的鶴和松竹梅,以及竹虎、牡丹獅等兇悍猛獸,據說是為了守護御殿。
進入二之丸御殿內殿需要脫鞋,且整座御殿內禁止拍攝,二之丸御殿分為遠侍、式臺、大廣間、黑書院、白書院等幾個建築,相互連線,又分別由幾個房間構成。御殿裡的走廊地板大有玄機,採用的設計為「鶯聲地板」,只要有人在地板上行走,就會牽動地板下類似釘子的機關,而發出像黃鶯鳴叫的聲音。而這鶯鶯聲響其實是為了防範刺客的侵入而設計的。
二之丸庭院為一回遊式水庭院,水面曲回、泉流清澈,水池沿岸佈置有湖石,形態豪華、搭配合度,水庭之中建有三座小島,並在水池的中央佈置了三段式的疊瀑。
在二條城的西南角,殘留了一段被燒燬的天守閣的石牆,登上最高處,可以俯瞰整個二條城。藍天白雲下的二條城莊嚴肅穆,城內唐風建築的外觀保留得非常完好,松樹、草坪修剪得錯落有致,雖然沒有皇家宮殿的大氣磅礴,卻有園林式宮殿的小巧精緻,宮殿與園林的結合體,可見漢唐文化對日本影響之深遠。
兜兜轉轉之間,結束了二條城的遊覽,也結束了在京都的時光。
在京都的這幾日,尋覓於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寺廟、神社、古老的街巷、酒館食肆,你會發現這裡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怡然自得,而生活在這裡的人也是邁著安穩的步伐,不疾不徐的樣子透著悠閒與自信,我想京都的魅力大概就是如此吧……
大阪,匆匆又匆匆
離開古韻的京都,告別古老的寺院和青石板路,我們一路來到大阪這個行色匆匆的城市。自奈良時代開始,大阪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作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為旺盛的商業都市。而現如今的大阪,高樓大廈林立,巨幅的廣告隨處可見,街上的行人也都是步履飛快且打扮時髦,不似京都現世安穩的模樣。
天保山摩天輪
天保山摩天輪曾經是世界上最大、最高、也是技術最先進的摩天輪,不過現在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的倫敦眼。
天保山摩天輪的車廂分為普通型和全透明型車廂,所謂全透明車廂就是腳下踩得是玻璃,低頭就能看到底部,轉到最高處時往下看還是蠻刺激的,不過全透明的車廂挺少的,人多的時候需要排隊等好長時間。於是,我們便選擇了普通車廂。
摩天輪一圈大概15分鐘,隨著車廂緩緩的上升,視野逐漸開闊起來,大海、遠山、跨海大橋還有整個大阪市都盡收眼底。
湛藍的天空下,轉動的摩天輪是那樣的迷人,我記得有首歌叫《摩天輪的眼淚》,「摩天輪的眼淚,當有天我們細數著回味,在釋然中發現,所有付出不會浪費,勇敢的起飛,從來不曾學會妥協,夢不被熄滅,到達了最高的頂點,睜開眼,感受星空包圍……」
靠岸的那艘船隻,便是聖瑪麗亞號, 它是大阪海灣上的遠航觀光巡航船。聖瑪利亞號主要是模仿哥倫布遠航美國大陸時的船所塑造,並比當時的船大上兩倍。乘坐聖瑪利亞號既可以一覽大阪海灣的美麗景色,還可以體會出航的那種樂趣,不過我們由於大阪的遊玩時間有限,沒有登上聖瑪利亞號。
海遊館
日本有很多的水族館,而位於大阪天保山的海遊館是日本最為壯觀的水族館之一,其展示的獨特性舉世聞名。海遊館以環太平洋火山帶、生命帶為主題,再現了環繞太平洋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態環境。
海遊館的入口處,一隻碩大的鯨鯊模型,很多小朋友都紛紛與之合影,好不容易抓拍一張沒人的。
一入海遊館中,便是要穿越一條隧道型水槽,五彩繽紛的魚類在頭頂和左右游來游去。
走出隧道,搭乘電梯升至最高層,然後沿著中央水缸迴旋而下,一層層向下參觀。這是大阪海遊館獨特的參觀線路,而且到處都有明顯的指示標識,不會錯過任何一處精彩。最先開始的便是「日本森林」,這裡呈現的是森林中的自然環境。
萌萌的水獺,看向我的那瞬間,拍下了這張,我感覺它是微笑的呢。
「厄瓜多熱帶雨林」展廳中,呆萌的水豚以及生活在亞馬遜河的魚。
海遊館中最大的水槽便是水深9米、跨越三層樓的巨型水槽「太平洋」,這裡重現了環太平洋火山帶的景象。在這個大水槽中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大型魚類。
當鯨鯊游過來的時候,我還是不自覺的往後退了退,明知有厚厚的玻璃隔檔著,但是對於這個龐大的海洋生物,還是心生畏懼。
成千上萬只小魚圍繞著礁石環遊,場面非常壯觀。
慢吞吞的海龜沒想到卻是游泳健將,嗖的一下就從眼前游過去了。
日本海溝的深海中也生活著很多生物,在這裡,會以生活在日本海溝斜面部分200—400米水深地區的世界上最大的螃蟹——巨螯蟹為主。
巨螯蟹是現存最大的甲殼動物,也是十足目短尾下目蜘蛛蟹科巨螯蟹屬唯一的品種。體深橙色,有十長肢,上有白斑,前兩肢發展成螯。
巨螯蟹靠捕食魚類為生,別看它們身軀龐大,動作卻十分靈敏,在它眼前遊過的小魚,幾乎沒有一條能逃脫它的巨大螯鉗。為了尋找攻擊物件,這種蟹會悄聲無息地潛伏在海底,利用兩隻潛望鏡式的眼睛,同時利用體內的感震器,分辨自身周圍的物體。發現附近有食物時,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衝過去,憑著八隻銳利的爪子,狠狠在纏住拚命掙扎的食物,然後再用兩隻又大又堅硬的螯鉗,去攻擊獵物,直到獵物遍體鱗傷、精疲力竭死去,接著便把獵物吃掉。
海遊館的水母區。
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屬於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裡,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它們的出現甚至比恐龍還早。而且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約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區都有它們的影蹤,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過250餘種的水母。
漂浮著寒冷流冰的北極海,在流冰之下前進,與環斑海豹來一場近距離的邂逅。
這兩隻可愛的跳巖企鵝,這是竊竊私語呢?
海遊館還有一處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擁有著日本國內的最大級別的體驗水槽的馬爾地夫群島區,你可以親身體驗一下觸控鰩魚和鯨鯊的感覺。
小小的鯨鯊,手感蠻粗糙的,感覺像是沙粒狀,而鰩魚的手感就是粘糊糊的,不過觸控前後一定要記得洗手呀。
大阪城公園
位於日本大阪市中央區的大阪城公園,是大阪名勝之一,和名古屋城、熊本城並列日本歷史上的三座名城。
「大阪」在古代多稱為「大阪」,而「大阪」一詞最早出現在室町時代。自奈良時代開始,大阪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戰國時代的大名豐臣秀吉修建了大阪城,並以大阪作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據說因為「阪」字像「士反」,意為武士造反,下級武士出身的豐臣秀吉對此感到很反感。為了避開忌諱,他改「大阪」為「大阪」。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為旺盛的商業都市。後來,大阪城幾經戰爭損毀和重建,現在人們看到的是二戰後復原的史蹟公園。
公園內有很多高大的松柏目植物,而蒼翠植物掩映下的便是大阪城公園內的主體建築——天守閣。
我們一路行至護城河邊,護城河水面開闊,微風拂過,泛起陣陣漣漪。形狀不規則的巨石壘砌成高達20米的陡峭城牆,順著河道層疊排布。
大阪城公園內城中央聳立著大阪城的主體建築天守閣,巍峨巨集偉,鑲銅鍍金,十分壯觀。登上天守閣,可以瞭望整個大阪市。
天守閣一共8層,最高層為展望臺,一到七層改造成了歷史博物館,展示大阪城的歷史、豐成秀吉與其時代的史料。
1583年,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原根據地上建造大阪城,以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完成了本丸(主郭)。直到秀吉死去之前,仍持續不斷地建設二之丸及三之丸等附郭,以及多重水堀和運河等防禦設施。
1614年(慶長十九年)德川家和豐臣家矛盾表面化,德川家康率大軍包圍大阪城,史稱大阪冬之陣。戰役中雙方講和,德川家提出條件要求拆毀二之丸和三之丸,填平外圍的水堀,使大阪城成為一座僅有內堀和本丸的裸城。豐臣家雖然一時接受了這個屈辱的條件,但後來毀約重新開挖水堀,讓德川家康得到藉口於次年發動大阪夏之陣,消滅了豐臣家,而大阪城也在此役中化為灰燼。
德川氏將豐臣家所建的大阪城石牆和水堀全部破壞,覆以數米厚的土,再興建更高的石牆,把豐臣大阪城的遺蹟全部埋在地底。天守閣設定在不同的地點,位置更高,並採用完全不同的設計。德川家用全新且更為雄壯的城郭,將豐臣氏留給世人的記憶徹底埋葬,並誇耀幕府統治全日本的威信更甚於豐臣氏。
江戶末期,1868年(明治元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的大號令,撤除幕府,由天皇親政。前將軍德川慶喜改以大阪城為居城。但隨即發生了舊幕府軍反抗維新政府的鳥羽伏見之戰,舊幕府軍失利,德川慶喜倉皇逃回江戶城,大阪城也在此役中遭到兵火幾近全毀。
明治時代,將大阪城畫為陸軍基地,並在東側廣大的空地上興建大阪炮兵工廠。1928年(昭和三年),大阪市市長關一提議重建大阪城,當時正值日本經濟危機時期,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向大阪市民募捐重建款項,並在半年內募得市民捐款150萬元。
1930年(昭和五年),天守動工,以鋼筋水泥復築,隔年完成。這座復興的天守並未忠實複製豐臣或德川時代,基本上以德川時代的白漆風格為主,但最上面一層重現豐臣時代的黑漆描金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阪城四周受到美軍猛烈空襲,雖然復興天守此次僥倖無事,但先前逃過戰禍的周邊建築卻劫數難逃。日本敗戰後大阪城被美軍接收,1948年時美軍不慎引發大火,又失去了紀州御殿。1950年代開始正式的復修及學術調查。1959年發現了豐臣時代的遺蹟。
護城河中,一隻遊船在河面緩緩駛過。
從天守閣一路行至西之丸庭園,不想卻關門了。
西之丸庭園前的一隻黑貓,十分溫和,見了人就喵喵叫,隨便擼,一幅見過大世面的樣子。
傍晚時的大阪城,遊人漸漸散去,我們沿著護城河漫步,周圍的一切漸漸安靜了下來……
四天王寺和本坊庭院
我們在關西的最後一站留給了大阪的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是593年由聖德太子所建立的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而且它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它不僅僅作為佛界守護、鎮護國家的寺院而成為政治外交的中樞,而且還是美術工藝產業等日本文化的發源地。
庭院內的中門、五重塔、金堂、講堂均處一直線上,四周圍以迴廊,被稱為「四天王寺式伽藍」。這個建築樣式來源於中國和朝鮮,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的寺廟正是以佛塔為中心建築的。五重塔正是中心伽藍最重要的建築,非常醒目,不論在寺廟的哪個角度抬頭便能看見。
這座五層木塔的塔頂是舍利塔,內供有六顆舍利子,塔的南北面都有入口,但是平時一般只開放北口,南面供奉著釋迦的壁畫和四天王的木像。
在近1500年裡,四天王寺的殿堂、寶塔、寺院多次遭遇戰火和天災的毀壞,但每次都得以重建,所以至今仍保持著最初建造時的飛鳥時代的雄姿,充分體現了這座寺廟的悠久歷史和它在大阪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
沿著臺階而上的便是四天王寺的寶物館,裡面展出的是聖德太子的生平事蹟展覽、繪畫、經文等寶藏。只不過我們去的時候寶物館未開放。
四天王寺內還有一個池塘名叫龜池,池塘中央是一座石舞臺,是古時候祭祀獻舞神明之處,非常神聖。每到4月22日,這裡便會舉行紀念聖德太子的聖靈會舞樂祭,屆時可以看到據說是自古流傳的舞樂,在石舞臺上演。平時,龜池裡遊曳著一大群的烏龜,天晴時便會成群爬上池中石頭曬太陽,不啻為寺中一大景觀。龜池後方是六時堂,是各種禮佛法會的舉辦地。
寺院內還有一處清幽的日式庭園,名為「本坊庭院」。
一入庭院,便覺清幽雅緻,正所謂「蒼石紅泉少隱家,牽牛延蔓繞籬笆。不知滿徑秋多少,涼露西風淡泊花。」
庭院內溪水潺潺,綠植遍地,碎石小路上幾許紅葉飄落其上,濃濃的秋意暈染在身邊。
蜿蜒小路,頗有曲徑通幽之感。
漫步庭院,忽然瞥見一座頗具西洋風情的亭子,原來這是建於明治年間的八角亭。
拾級而上,山石樹木點綴著亭臺樓閣,秋葉的紅綠交織之間,透著園中的精心打理,小小庭院清幽而淡泊。
沙石之上,青石鋪路,庭院之中,造勢山丘,移步換景間,透著清寧與禪意。
我坐在木凳之上,看著這小小的庭院,四季的更迭,帶來不同的景緻,不遠處的小石橋下,悠然擺尾的錦鯉,秋葉隨風簌簌落下,這裡的一切淡然閒適,彼時我只想靜靜地坐在這裡,看落葉飄零。
我們的關西之行終於結束了,在前往關西機場的路上,路過這座跨海大橋,當下的風景真的很美,只是這美麗的背後卻是隱患重重。填海造田後修建的關西機場,僅有一條跨海大橋相連線,一旦遇上暴風驟雨,基本上就處於停滯的狀態。
附:出行資訊
【關於行程】
Day1 北京飛關西機場,之後前往京都
Day2 從京都前往奈良:興福寺—春日大社—二月堂—東大寺—吉城園,返回京都
Day3 京都嵐山:祗王寺—二尊院—落柿舍—常寂光寺—大河內山莊庭院—嵯峨野竹林—天龍寺庭院—
野宮神社—渡月橋
Day4 伏見稻荷大社—東福寺—三十三間堂—南禪寺—永觀堂
Day5 清水寺—清水阪商業街—三年阪、二年阪—高臺寺—石塀小路—八阪神社—平安神宮—鴨川
Day6 金閣寺—龍安寺—京都二條城,之後前往大阪
Day7 天保山摩天輪—大阪海遊館—大阪城公園
Day8 四天王寺(本坊庭院),返京
【關於簽證】
關於日本的簽證,找的中介服務代辦的,費用大概是300多,辦的時候正好趕上籤證簡化手續,只需要提供有效期半年以上的護照、2張45*45白底彩照、身份證正反面影印件一張、簽證申請表。日本單次簽證的有效期為90天,停留時間15天。
【關於交通】
從北京到關西機場的往返飛機,我們選擇的是東航的飛機,中途經停煙臺,往返一個人是2660元人民幣。在日本的交通,真是體驗多多,JR線、公交、皇包車、出租,更多的還是步行。從關西機場到京都,從京都到大阪,從大阪到關西機場都是選擇的皇包車,因為帶著行李箱,所以選擇了皇包車,價錢自然要貴一些。我們在關西機場買了張ICOCA卡,在奈良、京都、大阪,做JR線和公交都是用的這張卡,對於網上詳細的日本交通各種卡的使用方法,我實在是懶得折騰了,一張ICOCA卡搞定,而且ICOCA還可以在7—11超市中使用,並且可以充值。關於日本的計程車,也是不便宜,此行我們打了兩次車, 日本的計程車服務很好,但大多數司機都不會英語,需要把要去的地名的日文查好,拿給司機看一下就可以了,另外日本計程車的車門是自動的,由司機負責開關。
【關於住宿】
此次關西之行,我們在京都和大阪訂的是酒店,不得不說日本的酒店房間真的好小呀,行李箱大一點的都打不開。在京都我們住的是京阪京都格蘭德酒店,這家酒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對面就是JR京都站,出門去哪兒都很方便,酒店下面還有一家7—11超市,酒店前臺服務也蠻好的,另外酒店還提供早餐,吃早餐的時候,大家自覺排好隊伍,之後由餐廳工作人員引領進入座位上,有禮貌又有秩序。大阪的住宿是大阪心齋橋方舟酒店,聽名字就知道了,離心齋橋很近,購物很方便,酒店如果只住一兩天的,是不進行房間打掃的,工作人員把換洗的毛巾掛在門把手上,自己拿進去就成。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