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與古典|日本相撲之美
相撲運動在日本被尊奉為「國技」。
據說相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事記》(712年)、《日本書紀》(720年)中的比試力量的神話及宿禰與蹶速的天覽之賽的傳說。
在古代為占卜當年農作物的收成,有力量的男性會舉行力量間的較量,之後成為宮廷的儀式持續了約300年。儘管相撲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但直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它才成為一項職業運動。
也有說法相撲源於中國,
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內並逐漸發展到成日本的國技。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在秦漢時期名叫「角抵」。
南北朝時才更名為「相撲」在古代是一種競技類專案,
形式類似於現在的摔跤、拳鬥一類的角力活動都是一種力量型的較量通過簡單的人體相搏分出勝負輸贏。
每一回的相撲比賽,儘管日本國家電視臺NHK都會場場直播,很多日本人還是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門票,親臨賽場觀看比賽。緊張處,如痴如醉,如癲如狂。
相撲比賽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首先說場地。相撲的賽場被稱為「土俵」,傳說是「神降臨的地方」。土俵上方垂著青赤白黑四種顏色的穗子,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及上天的四大神獸,即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四色彩穗還寄託著「祈禱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接下來說穿著。相撲比賽時穿的東西稱為「回(廻し)」,類似兜襠布,長度一般是腰圍的7~10倍。從「回」的材質上還可以分辨出相撲的等級,排名靠前的穿絲綢製品,排名靠後的穿棉製品。
由於比賽時選手僅僅下身穿「回」進行格鬥,所以能否牢牢抓住對方的「回」是就勝負的關鍵。比賽時,「回」鬆開的一方會被判輸,被認為是「不潔而敗」。
但是,「填鴨式」地進食並不意味著相撲運動員什麼都吃,他們的龐大體型並不是通過攝入油膩膩的脂肪,而是靠科學地攝入蛋白質,由此而來的「相撲火鍋」,也是日本獨特的美食。
比賽開始,兩具碩大的身體突然相撞,「噼啪」有聲,讓人覺得好玩;其中一人站立不穩,一個趔趄出了稻草繩圍成的圈子,讓你覺得有趣;短暫相持後,兩具龐大的身體一先一後轟然倒地,讓人發笑;假如其中一人嘴巴啃了地或者四腳朝了天,全場一陣掌聲,也是善意的。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