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

第一站是倫佐皮亞諾工作室設計的大阪關西機場。從到達口出去的流線設計得非常節省空間且有引導性,與國內機場不太一樣,很有日本特色。取完行李後,我們又到最上面的出發層參觀了一下著名的屋頂,層高比下面幾層高出很多,流線型的骨架設計令人眼前一亮。在二層入口和四層出發層之間排布了很多免稅超市和餐飲,緊湊且方便。從關西機場到大阪市內交通方式很多,大巴、地鐵、快速線均可,計程車也有,但是很貴。

大阪第二天我們去了環球影城,從住宿的森格拉爾天空spa酒店穿過步行街就是環球影城入口。是在飛豬上買的普通票,進門時直接用手機掃發過來的PDF檔案上面的二維碼即可,列印出來的話掃碼時因為沒有光反而掃不上碼。我們週六早上七點到檢票口開始排隊,一隊前面大概有四五個人。大約八點半的時候開始放買了提前入場票的人進場,九點時放了普通票入場。入場後直奔了據說人最多的哈利波特禁忌之旅(城堡裡面),很快就坐完出來了。之後一直到天黑前除了飛天翼龍不敢坐之外都坐過來了,甚至下午時還排長隊二刷了哈利波特,完全沒有用快速通行券。看完夜間遊行後我們回到酒店並在頂樓泡了個湯(是和洗浴在一起的,不穿泳衣)消除疲勞。

第三天我們換到了日本橋地鐵站附近的相鐵Grand Fresa酒店,房間還是較小但是交通方便,離道頓堀、黑門市場都很近。上午我們先去了一趟梅田附近的安藤大阪事務所(豊崎2丁目5-23),當然沒能進去,只看到了清水混凝土的外立面,其中一面呈弧形。然後我們去了遠一些的茨木市看光之教堂,在地鐵上路過了博覽會紀念公園,看到了著名的太陽神塔。從地鐵站出來後我們根據谷歌導航沿著一條下坡小路到了教堂所在的小鎮,鎮上的地塊分割得各有差異,建起來的房子也各自體現著主人家的生活狀況和偏好,但是都很整潔,有車庫和剪得整整齊齊的小花園,路面也很乾淨。

光之教堂在每個禮拜日下午對外開放,雖然官網顯示預約已滿,但是我們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還是被允許參觀,進到接待處填了表格買了門票就可以了,票價是每人300日元。從教堂在路旁的外立面其實看不太出來裡面的空間,最有辨識度的是牆上的十字形鏤空。入口在從路口走一小段上坡路的地方,拐進院內後再走進入口才能看到教堂內部的景象。這一段的直線距離其實不遠,但是這有限的空間被建築師有意地拉長,造成一些戲劇性的轉折,在人看到黑暗中光的十字時達到高潮。教堂本身面積是很小的,只有100平方米出頭。這樣一個混凝土的方盒子中穿插了L形的混凝土牆,隔出了教堂的入口,也隔斷了教堂內看向街道和不遠處牧師住宅的視野,使得空間顯得更加純淨。它還起到了反射光線的作用,太陽光不是直射室內,而是打在牆上,通過漫反射照亮教堂內部。


在此之後我們又回到了梅田,在傍晚時去看了原廣司的梅田藍天大廈,它的形象來源於建築師對於飛船離開地面飛向宇宙的想像。在大廈頂部的眺望臺下有梅田大廈設計建造過程的資料展示,包括一開始的概念手稿、後來的設計圖、施工視訊等。梅田廣場也離藍天大廈不遠,我們最後去看了安藤忠雄設計的梅田廣場入口。

在大阪的第四天,因為週一各種博物館和美術館都閉館,所以我們去了市內的公園。上午是天守閣,也是之前經常聽說的一個歷史建築,外表白、黑、金、綠交錯,與中國古建築的色調相比也別有意趣。但是天守閣在歷史上多次被毀,新建的建築只是依據原本的外形重建,並未還原原先的內部結構,而是直接用鋼筋混凝土和水泥,而後在外面掛了一層外觀,比較失望。下一站是難波公園,名為公園,其實是一個建在交通流線旁邊的商業綜合體,頂層做成了高度遞減的屋頂花園,商場中間的交通空間做成了類似峽谷的樣子,兩邊有時有綠植懸掛下來,讓人感到和自然的密切聯絡。晚上我們去了黑門市場,有水果、海鮮、藥妝等很多東西。買海鮮的話一定要在早上去,晚上會關門;藥妝店是24小時營業的。

第五天一早我們去了NEXT21實驗住宅,有包括安藤忠雄在內的十幾位建築師參與設計。在順著導航走過去的路上我們路過了一條全是寺廟的街道,每一座都是五臟俱全,正殿、庭院、鍾亭都不缺,有的還會在庭院一角做一個茶室。錯過NEXT21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走在路上突然出現一座有奇怪斜支撐的框架結構建築就是。它的一層是社群活動中心,二層有一個多功能廳,三層及以上是住戶,頂層有一個只有住戶能進去的屋頂花園。住宅中的每一戶房型和用途都不一樣,是為了探索不同型別的家庭日常生活需求而特別設計的,框架結構也是為了方便隨時作出改動,我們去的時候就有兩戶正在改造。這棟實驗住宅是由大阪一家公司贊助的,平時作為公司的職工宿舍,只要條件符合住宅的住戶要求就可以申請入住,租金也很低,但需要配合對於住宅使用情況的調查。整個住宅綠化率很高,公共空間使用上也很舒適。

然後是偏遠一些的司馬遼太郎紀念館,旁邊就是司馬遼太郎的故居。入口是在清水混凝土牆外的一層玻璃幕牆內的空間,進入館內後是從地面到天花板的書架牆,在一層之下還有地下的一層,主要空間做成了兩層之間打通的,一眼看去很震撼,不過紀念館本身不是很大,佔地面積與旁邊的故居相差不遠。
在從紀念館出來之後我們坐地鐵倒大巴跨海去了淡路島(已經算神戶市地區了)看淡路夢舞臺。大巴在夢舞臺一端的威斯汀酒店前有一站,我們在這裡下車。它的體量比我們預想中的大很多,適合不太趕時間的情況下慢慢逛,我們倉促之下只重點看了離威斯汀酒店近一點的海之教堂、百段苑、中部的橢圓形空間以及它們之間的東西。

這時已經快下午四點,但本福寺的水御堂還沒去,距離有將近三公里。沒有公交地鐵,日本的這種小地方也沒有共享單車,於是就一會走一會跑……結果氣喘吁吁的一看地圖,半小時過去了才跑了不到一公里(又累又菜orz)就幾乎失去希望了。結果居然打到了一輛計程車(開車的老爺爺還不懂英語),然後趕在閉館前十幾分鍾跑到了水御堂。水御堂入口處有一道長混凝土牆阻隔視線,也是延長了路程。它被別出心裁地放在了地下,地上是種滿了蓮花的橢圓形淺池,池面和通往地下的通道組成了一片蓮葉的形狀。地下的圓形主體空間就是水御堂,有木板鋪地和硃紅色漆的木柱,消解了混凝土冰冷的感覺,日本傳統的神社配色也增添了宗教的莊嚴和神聖感。它的外圍有一圈僅寬一米左右的環狀迴廊,加上兩邊高而不透光的混凝土牆讓空間顯得壓抑而沒有盡頭,人走在其中時有渺小之感。但走著走著會發現一面木製格柵的落地窗,建築在這裡露出地面一個角,天光便從這裡灑入,彷彿終於尋得光明,又彷彿大徹大悟。水御堂的門票是要下到地下之後買,每人400日元。我們踩著五點關門時出來,發現之前的出租司機爺爺居然正好來接我們(估計是知道我們回不去+再接一單),把我們送回了威斯汀。(這是我們在日本唯一打過的車,3km花了1020日元)日本的交通費用真的非常貴,我們這13天裡每人花在充地鐵卡上的錢有15000日元了。

之後我們還是大巴倒地鐵去了西梅田看了三谷徹做的入口廣場。它的外形給人的感覺其實一般,但是它這塊地方的流線複雜,地下又直接連通地鐵站,需要兼顧很多方面的人流,做起來的難度也是非常大。在回到酒店以後我們又逛了酒店周圍的藥妝店,酒店右手邊有一家中國人新開的小店東西較全也便宜,比如資生堂的眼膜我買的3600日元,其他地方要至少4200。

第六天是我們計劃離開大阪出發去京都的日子,我們一早先拖著箱子去了兵庫縣立美術館(從這裡到京都用時跟從大阪出發差不多,都是一個多小時)。安藤果然還是做美術館和宗教建築比較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一點令人驚喜的是有一個兩層的地方放了安藤在兵庫縣境內做的作品的集合展示,包括六甲的集合住宅、4×4住宅、水御堂、淡路夢舞臺等等,有模型和一些草稿、圖紙。我們的行李寄存在西入口的寄存處,另外如果只是看看建築而不看展覽的話是不用買票的。

大阪我們沒能看的是住吉的長屋,但前兩天有朋友去過但那裡仍然是私人住宅不允許參觀,沿街立面又實在看不出什麼,於是就沒有去。從美術館出來我們就上了去京都的鐵路,到京都的酒店時已經下午四點多了。

京都

在京都我們住在了烏丸永安國際酒店,離四條地鐵站幾百米。酒店房間比較寬敞,衛生間也是乾溼分離的,很方便。前臺的小姐姐人也很好,最後一天下午我們回去取行李時不知道在哪吃帶回來的午飯好,她直接讓我們進旁邊的餐廳用餐,還幫忙把暖風開啟了。

我們到酒店辦完入住手續,再出來天已經快黑了,於是決定去沒有關門時間的伏見稻荷大社。裡面的殿堂、鳥居都是很有特色,和寺院不一樣,晚上的燈光打在硃紅色的木結構上面非常漂亮。但是最有名的千本鳥居還是比較適合在白天看,晚上只是在通道裡面零星掛了幾盞燈,只能勉強看得清路。之後我們坐地鐵到河源町想找花見小路,結果走著走著就到了八阪神社,也進去參觀了一圈。

第二天是我們在京都的唯一一個整天,於是我們上午坐公共汽車去了最遠的嵐山。坐日本的公交車要時刻注意站點,在到達要下車的那站之前記得按座位旁的按鈕提醒司機,否則司機是不會停車的。我們先到了以枯山水石庭聞名的龍安寺,可能是因為一整天都在下小雨的原因,遊客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我們也得以在石庭前坐了很長時間。雨天逛禪寺不得不說是一個好的選擇,點滴的雨聲與長著青苔的牆壁、面前的枯山水和身後紙張發黃的茶室相融,將人帶入一種玄妙的境地。我們走的時候買了一組三個地藏擺件,圓圓的、沉甸甸的,看著它們彎彎的眉眼,一股平靜和喜悅油然而生。從龍安寺出來往回走二十多分鐘就到了著名的金閣寺,它的高知名度大概來自與它同名的文學著作。金閣寺的遊人明顯多了許多,但除了那一座金閣就沒什麼記憶點了。

大約下午一點的時候我們離開嵐山,到了安藤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它是一個露天的建築,從平面來看真的非常構成,整體都是由一些幾何圖形組成的。但是打折扣的一點就是它的水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清理過,水腥味特別重。這時雨過天晴,我們在頭頂的天空上看到了彩虹,也是一樁意外之喜。

陶板名畫庭並不很大,用的時間也相對較少。出來之後我們去了清水寺,走過寺門前的一長條商業街並買好票時差不多下午四點。寺院的大殿前有一座硃紅色三層飛簷的塔,瘦伶伶地立在那裡,有種美人坯子的感覺。我們去的時候清水寺的大殿正在修葺,只有一部分是開放的。殿內幾乎沒有什麼自然光線,全靠為數不多的燈光照亮。其間有很多穿和服的女孩,有日本人,大部分還是來體驗的外國人,以中國人居多。

晚上的時候我們到了河源町附近的藥妝店,主要是搶購口罩。逛藥妝店還是大阪要便宜一些,京都的價格會比較貴。正好安藤早年做的TIMES也在這附近,我們就也去看了,路上還看到了兩個穿著木屐、妝容精緻的藝伎,低著頭腳步匆匆地趕路。TIMES在一個路口的一角,旁邊是一條水很淺的小河。它的立面上也就有了不同的高度,有連線街道的,也有低下去幾乎和水面平齊的。它給人的整體感覺很漂亮,
但給人一種美術館而非商業建築的感覺。

在京都的最後一天上午,我們去了桂離宮。桂離宮是可以在官網上預約的(需要年滿20歲),也可以現場預約,但是現場每小時只有20人的名額。我們去的時候人也沒有很多,只是上一撥人剛剛進去,於是等了一個小時。桂離宮屬於日本皇室的園林,進去以後有講解員帶著參觀,不允許擅自行動,遊覽用時大約一個小時。如果聽不懂日語的話,在買票的地方有中文語音導覽,工作人員也會主動提供。可能是看過一些蘇州園林的原因,個人對於桂離宮沒有很深刻的記憶點。下午我們前往京都站準備乘坐到東京的新幹線。

新幹線的票我們也是前一天在淘寶上買的,600元人民幣一個人,比線上下售票視窗要便宜200多人民幣。我們出來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帶VISA卡,現金也帶得不夠,街邊的換匯小機器匯率很不合適,只有1:14.3的樣子,正常的匯率在1:16左右。一定要換匯的話還是在ATM機上比較划算,但每筆需要15元的手續費,我們在東京就換了一次。支付寶在大阪、京都只在便利店、藥妝店最普及,其他很多餐廳、商店是不支援支付寶的,吃飯、門票、充地鐵卡都要用到現金。相比之下支付寶在東京的使用更為廣泛。總的來說我們留給京都的時間還是少了一點,有幾處計劃好的地方比如三十三間堂、京都國立博物館,都沒能去成。

東京

在東京我們住在了銀座首都酒店茜館,離新富町線和日比谷線的地鐵站都很近,交通便利,離銀座也不遠,步行就能到達。酒店附近還有幾個24小時的餐廳,對於回來的晚的人非常友好,因為日本的店關門都特別早。

第一天我們去了距離遠的武藏野大學圖書館和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二者都是我們之前在學校的官網上查過開放時間的,但是在我們到達武藏野大學時非常遺憾地被門衛告知學校內的學生在準備入學考試,學校不對外人開放,我們只好在校園外面轉了半圈,只能看到圖書館露出的一個小角。下午時我們到了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還好這次沒有出現意外狀況,在前臺做了登記就可以入內參觀。一個個的拱狀結構像洞穴又像森林,給人的感受非常舒適,同時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光線的進入。空間功能的劃分也很合理,工作人員和閱讀者的流線界限分明。圖書館裡的桌椅等設施也有很多充滿了設計感,印象最深的是一塊彎折成波浪狀曲面,上覆毛氈的金屬板,剛好有一個女孩睡在一角的凹陷處,非常舒服。

晚上回到東京市內,我們去了銀座,一出地鐵口就看見愛馬仕大樓幾層高的玻璃磚被裡面透出的光線照亮,手法簡單卻美觀。走近觀察發現玻璃磚是空心的,固定在外掛的鋼骨架上,所以實際上重量會輕很多。銀座街道兩旁店面都以各種方法進行裝點,力求引人注目。在去吃晚餐的路上我們還偶遇了東京寶塚劇院,正好有一場劇散場,人流都在往外走。日本的劇和中國不一樣,都是在下午演,中國則是在晚上居多。晚飯我們選在一家俺の燒肉烤肉店,據說是吃和牛價效比最高的一家。和牛很嫩,入口即化,但是脂肪含量是真的多,吃多了膩且不好消化。

第二天一早我們去了有「建築時尚大秀」之稱的表參道,在去根津美術館的路上順便看了一大半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店,其密集程度真的令人驚歎。根津美術館是隈研吾設計的,黑色、木質的外表和壓得矮矮的出簷有日本傳統民居的感覺。內部幾乎全是錯層,也是壓得每一層都顯得比較矮。根津的藏品有很多中國古代的石雕佛像,幾乎都是從石壁上鑿下來的。美術館後面有一個小型的園林,其間錯落佈置了幾間茶室。從美術館往來時的地鐵站走的路上,我們進了一家賣蘋果派的甜品店,蘋果派很好吃,但堂食需要額外點飲品,兩杯咖啡和兩塊蘋果派花了約2400日元。日本的店很多都是外帶比堂食要貴一些,比如星巴克就是堂食要10%的稅,外帶只需8%。

下一站我們去了丹下健三設計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它的外殼是不鏽鋼鋪成的,曲面動態感很強。內部四面彎曲的混凝土牆圍合成一個巨大的十字形空間,向上聚攏的動感營造出宗教凝重莊嚴的氛圍。

教堂不遠處的鐘樓通體灰白色,是一個扭了一下的窄而高的錐體,和教堂本身都非常有現代感。在此之後我們前往同樣是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國立競技場,途中經過明治神宮,也進去看了一下,廣場比較開闊,整體的佈局都很對稱很莊嚴,用色也比較沉穩,有很多日本人在參拜。

出了明治神宮所在的代代木公園就是代代木競技場,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的巔峰之作。它的外形讓人想起海螺或浮世繪中的波浪和漩渦,也讓人想起日本傳統的巴形圖紋樣。當時的日本和建築行業處在二戰後的恢復時期,急需建立文化上的自信,丹下也說「我們所面臨的困難課題就是如何使現代建築在日本的現實中生根」。代代木競技場就是一個通過傳統的靈感使日本的復興具體化的例子,成為日本騰飛的標誌之一。它作為1960年東京奧運會的主會場外形充滿了現代感,利用懸索結構解決了大跨度、大空間的問題,場館內部觀眾席的視野也非常合理。這種柔性設計在當時是非常複雜的,讓整個場館設施都被統一在懸索構成的大屋頂之下,同時也擺脫了柯布西耶所推崇的柱式建築,被譽為「劃時代的建築」。我們到的時候場館內正好有賽事,是兩個高校女子排球隊的比賽,於是買了學生票進去看了一下內部,順便感受了一下傳說中的日式應援。主場館原本是用於游泳和跳水,它的上方另有一層可活動的蓋子,蓋起來就可以供排球、柔道等賽事使用。我們這次出來沒有帶學生證,需要買學生票的地方一般把護照出示一下,年齡符合就可以,只有個別地方比較嚴格,必須要學生證。

看了大約一個小時的比賽就出來了,由於距離表參道不遠,我們又走去了表參道看上次沒看完的另一半。伊東豐雄的TOD』S大樓在我們去的時候也是正在裝修,晚上也沒有燈光,很遺憾。晚上的表參道最顯眼的可能要數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設計的Dior旗艦店了,它的外立面給人一種流動、半透明的感覺,實際上是雙層表皮,外層是透明玻璃,裡層是彎曲波浪狀的半透明白色丙烯板,從外看去彷彿衣服上的褶皺一樣絲滑起伏,能隱約看到建築內部的陳設。設計師還將裝置層和各樓層在建築立面上用金屬鋁帶分隔和表現出來,由於需求不同,形成了層高不等的八層。各個樓層、同一樓層不同區域都根據空間功能設定了不同的立面的透明度,整個建築呈現出微妙而豐富的光影變化。

我們還去找了隈研吾設計的微熱山丘南青山店,它不在大路旁,要往小路內部走一段。也是比較可惜的是我們去的時候已經關門了,只能辨認出外部木條獨特的拼接組合方式,沒能看到內部空間的樣子。

回酒店的路上我們又去了一趟藥妝店,口罩櫃檯也幾乎全空了,等了一會才又上了新貨。店裡對口罩限購,每個家庭最多能買五盒。拎著兩大包東西又走回酒店,路上晚飯消化沒了又在路旁的24h壽司店吃了一頓,兩個人花了7000多日元。這一天走了3w+步,是整個旅程的步數巔峰了。

第三天我們第一站去了六本木。先是六本木之丘,坐電梯上到53層就是森美術館和大樓的觀光區(上瞭望臺的話需要另外買票)。觀光臺上有一個日本鐵路歷史的陳列展,向窗外望去能看到大樓周圍的景象,視野很好,還能看到不遠處的國立新美術館。森美術館裡當時在辦一個有關未來世界的展覽,包括建築設想、城市規劃、裝置藝術作品。這些設計的想像力都挺豐富,很多海上生活居住區、水上汽車、有未來感且高度集合的綜合體一類的展品。從觀光臺下來我們就去了黑川紀章的國立新美術館,照例沒買展覽票,在非展覽空間逛了一圈。國立新美術館的正面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外立面是一整面起伏的玻璃幕牆,入口空間放了一個很黑川紀章的同樣做法的圓錐體。裡面起過渡作用的公共空間中也放了一大一小兩個倒錐體(圓臺?),頂端分別放了餐廳和咖啡廳,玻璃幕牆也相應地為了容納這兩個體量稍向外凸出。整體來說它給人的感覺意外地不錯,幕牆的處理過濾了一部分光線,室內很明亮柔和,比之前網上看到的內景照片好很多。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展覽空間和其他的外立面都沒太多新意。

接下來是六本木midtown,離得也不遠,步行距離,主要是隈研吾的三得利美術館和安藤的21-21 design sight。我們去的時候三得利美術館是在裝修的,工期有半年,都看不了。出了三得利美術館所在的商場往後走就是安藤設計的這個展示館,外形融合了三宅一生「一枚之布」的理念,是很簡單的折面,整體的手法都非常簡潔富有美感。它的主體展示空間其實像洞穴一般藏在地下,但從一樓下到地下的部分有大面積的落地窗,使得地下的一部分空間也明亮起來。展館內有一個關於匠人的展覽,包括手工製造、設計等方面,其中也有隈研吾、北川原溫、內藤廣等知名建築師的一些模型和手稿。地下一層的大廳裡也有一些供人試坐和感受的設計。

晚上的時候我們去了丹下憲孝做的蠶繭大樓,與丹下健三的東京都廳舍遙遙相望。它的主體框架是鋼鐵斜格結構,三個主體鋼架在上部連成一體,而在下部則是分開的;表層還有一層與主體結構無關的外掛護網。蠶繭大樓目前是用作三個學校的教學區域,不讓外人進入,所以也沒能看到裡面的空間。

第四天又在下小雨,一早我們去了淺草寺,從寺院的旁邊過來,轉了一圈後穿過寺前一條非常擁擠的商業街到了隈研吾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可能是因為下雨的原因,建築外面的木構件顯得比較黯淡,但是整體不規則的錯動仍然非常有辨識度。一層的天花板做成了傳統房屋的斜度,挖去了一個長方形的面積使一二樓的視線能產生交流。不過在這樣一個小的面積上沒有留出太富餘的交通空間,上下樓時必須要經過展廳。

接著我們去上野公園想看一看上次沒看成的國立西洋美術館,沒想到又因為布展閉館了。於是我們只好前往下一個地點,賴特的自由學院明日館。整個建築的外觀與周圍環境融合得很好,而且比起在網上看到的照片來,實際上它顯得小巧很多。雖然體量很小,但是它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賴特草原建築的風格。低矮的坡屋頂,與地平線融為一體,視野範圍內線條平緩,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舒服柔和。整體色調溫暖,窗框的幾何形狀簡潔,風格與傳統的日式建築很相似。入口並沒有設定在中間,而是開在了建築右側一個不顯眼的位置。走進去時並沒有很開闊的空間,反而比較低矮,走到中部的大廳部分,整體空間又變得開闊,體現出建築的生長。接下來還有一點時間,我們就去了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坐地鐵的話從地鐵站走到美術館要走一段不短的距離,比起最後所看到的實際收穫其實是有點失望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入口處巨大的桁架結構組成的門廳,內部的展覽空間比較平凡。

後記

這十三天的旅程真的安排得很滿,雖然交通費很貴,每天也累得一批,但是真的是不枉此行,有非常多的收穫和感受,到了現場身處建築內部的感受和在網上看照片看圖是完全不同的。總體來說是做到了沒有什麼遺漏,看的東西很多,到後來甚至感到有一些資訊量過載。另外一點就是,除了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之外,很多我們平時聽說得沒那麼多的建築師的作品也都很有亮點。日本建築師得普利茲克獎的那麼多,可能也與他們國內那麼多的後備力量有關,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862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