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生活中總有許多意想不到,比如不是所有的承諾都能實現,比如不是所有的約定都能成行。我的日本二刷就是在這樣猝不及防的「不可抗力」中變成了一個人的旅行。我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所以才成為了計劃狂,每走一步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面對突發狀況,第一反應就是退縮。然而,經濟基礎的薄弱不允許我向不安屈服(通俗點說就是機酒沒法退損失太大)。而且當時急需一個自我證明的例證,我知道這個機會已經近在眼前,踏出這一步勢在必行。
次渡東瀛的日子就這樣慌亂而有儀式感地展開——

日本
這場對我而言華麗的冒險、看過的每一抹顏色、遇到的每一個給與我善意的人,都會成為閃亮的記憶

行程單:第二次到日本,主要區域定於上次沒能好好欣賞的關東。從東京出發,途經河口湖、修善寺、藤沢/鎌倉、日光,修善寺青旅的小哥哥羨慕地說我選擇的都是旅行勝地,能夠得到本地人的認可,也算是對我這個行程規劃的肯定了。遊記基本按照旅行順序記錄,每個地點最後附有當地的實用攻略,只想看乾貨的同學可以通過目錄選擇直接跳到那些內容。

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選擇了捷星日本的紅眼航班,鑲嵌在硬座當中經歷了3小時的搖晃和顛簸,落地成田空港。這次終於體驗到了傳說中行李在排隊等我的服務。

一年前的清晨從這裡離開,一年後的清晨從這裡開始新的故事。11月中旬的東京迎來了新的一天,空氣中有帶著溼氣的寒意。等待的大巴還沒有到來,我在這裡看著旭日升起。

第一次在日本坐巴士。
日本公共交通很發達,從成田機場就有到很多熱門城市的巴士,可以提前在網上訂票。巴士內部很整潔(相關衛生問題下文可能不會再提及了,這樣一個全民潔癖的城市,沒有什麼不放心的),非常準時,座位舒適,部分車型還有洗手間,對於像我一樣紅眼航班之後需要補覺或者帶有大件行李不方便換乘的人士非常友好。
候車點也非常好找,有疑問的話可以問航站樓裡問訊處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會很耐心地指示你方位。語言不通的也不必擔心,他們有圖示。大多數長途巴士會在三個航站樓都停靠,只需要在自己落地的航站樓找到乘車點即可。
上圖就是候車的站臺,發車時間臨近會有工作人員來驗票、組織大家排隊上車以及幫你把行李安放好(左下圖的小牌子是到達目的地取行李的憑證)。
我們的巴士司機是一位有一定年紀的女士,4個小時的車程駕駛非常平穩,工作態度也很專業。
早上10:30的東京天空已經湛藍,天氣狀況良好,應該可以看到富士山吧,我這樣希冀著。

自拍大戲序幕就此拉開……彼時我還會不好意思和僵硬,5個小時以後就完全放飛自我了。

河口湖篇:一路一人一千里



林夕寫《富士山下》,他覺得愛一個人就像愛一座山,看得到卻帶不走。怎樣可以移動一座山?答案是你走過去。第一眼看到富士山,我才真正理解了「誰能憑愛意讓富士山私有」的意義。既是「不能」,更是「不欲」。她完美對稱的優雅,她延綿千里的山脊線,她雲霧繚繞的雪頂,只會讓你驚歎於莊嚴沉穩包容豁達的力量,在雀躍當中恨不得融入這自然的饋贈,無暇顧及私念。

1.從成田機場到河口湖

在長途巴士上美美地補覺+乾糧醫肚之後,終於清醒過來,有了投身異國他鄉的實感。經過了近三小時的行駛,巴士停靠在服務區稍作休息。
在日巴士票購買用的是這個網站://japanbusonline.com/zh-tw ,線上付款後列印憑證現場出示即可。

說是服務區,與國內只有加油站+廁所+小便利店的標配大相徑庭,更像是一個成熟的綜合商業實體。吃的玩的很多,待半小時也不會無聊。

由於只有一個人,更多的注意力可以投射到環境中,觀察霓虹人的生活也成了貫穿旅程的樂趣。楓葉季到了,正是全家出遊共享天倫的時節,到處都能看到萌萌的寶寶們。



前段時間剛好和人討論了在日本拍照的禁忌,也算是分享一些經驗:1.身為一個不喜歡麻煩的「精神冰島人」,建議不要偷拍。需要拍到人物和場景互動,我會盡量選擇背影或側面。即使只是拍室外全景,也是大大方方地拿著相機表達我就是在拍照,如果鏡頭方向的人介意他會自行退避或者提出異議,解釋清楚就好。2.遊記當中也會出現一些人物的正臉,基本都是拍景時帶到的,在整理照片過程中意外發現素材裁剪之後形成。比如👆兩張霓虹家庭,都是拍服務區全景的意外收穫。3.真的很想拍人物特寫還是事先問過當事人,比如下面出場的釣魚爺爺。根據我有限的經驗,霓虹人尤其是年輕人和學生還是挺熱情的,只要他們覺得自己狀態好都挺配合的。在鎌倉大佛遇到學生和外國人合照,我在遠處等著他們拍完再徵求許可。想不到他們看完自己的鏡頭變轉移視線對著我的鏡頭比起了剪刀手。類似的情況無論在東日本還是西日本都遇到了,所以如果真的非常想拍就大膽地去徵求許可吧。

商場內部就更熱鬧了,主要是佈置得很用心,總能讓我產生心甘情願花錢的樂趣。

經過休息站的物質和精神充電,巴士裡的乘客都精神起來,安靜的環境中瀰漫著壓抑的騷動,大多數人盯著車窗外期待著。即使只是前奏,日本的鄉村風光也足夠賞心悅目了。青空遠岱、田野房屋,每一種色彩都清麗明豔,即使沒有開啟窗戶,也能想像清新的空氣帶來的愉悅。

終於,興奮一瞬間在車廂內爆發——傳說中全年只有90天能見到的富士山(雖然我覺得這個說法太誇張),我在第一天便得見真容!而且還是毫無遮擋的完全體!有人說,沒有雪頂的富士山也不過爾爾,對此我是萬萬不能同意的,其龐大典雅所帶來的震撼,估計只有親眼所見方能領略。激動的驚歎只維持了片刻,大家自覺地安靜下來,而蔓延至全車的激動卻幾乎仍是肉眼可見,看來我們都是被祝福的旅人啊。

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經過了著名的富士急樂園。面對著富士山的世界級過山車是怎樣一種體驗呢?膽怯的我恐怕是永遠也不能體會了。但是有一項我倒是非常想嘗試——傳說中的慈急綜合病院,希望有一天能找到一個願意陪我進去挑戰的勇士。

2.河口湖站

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在富士五湖當中選擇了河口湖,蓋因這裡交通最方便,大抵也是發展最成熟的湖區。前往河口湖的人們,最初便會被各種交通工具帶到河口湖車站。作為認識河口湖的第一張「名片」,交通樞紐河口湖車站本身便古樸得像一個景點。尤其是遊人尚未聚集的清晨,這樣的車站彷彿是是枝裕和鏡頭中的取景,上演著《步履不停》式含蓄的故事。(嗯,你沒看錯,微信支付無處不在)

車站內部。風格上是昭和舊式車站的樣子。我在清晨時分走進車站,只有零星候車的乘客。經過空蕩蕩的木製長椅還有暖爐,好像看到《秒速五釐米》第一章裡那個小小的明裡,在無法聯絡的情況下,為了和貴樹見一面,一個人在車站裡等候到深夜。重逢一瞬的喜悅如此濃烈,以至於之後長久分離的殘酷變得更難以忍受。所以車站的茶點、櫻花樹下的初吻就是最後了。只屬於夜間的曇花,綻放後只能迅速走向凋零。所以我們才會唱,感激車站裡尚有月臺曾讓我們滿足到落淚。

車站外的富士山麓電鐵。不是鐵道迷也覺得很漂亮,可惜不能進車廂裡參觀。

場景都搭好了,不擺拍一下怎麼對得起設計師——車已到站,不忍言別。

如神明一般偉岸的富士山,凝視著富士五湖的蒼生。

3.市區(圓通寺、八王子神社)

河口湖於我,最美的記憶,除了富士山,大約就是這個小鎮的清麗和安寧。

從車站出發,選擇步行,避開遊人如織的主街,一片愜意的小鎮風光。

安靜得彷彿屬於我一個人的街道。

只有低矮的房屋和蜿蜒不知向何方的坡道,初渡東瀛時看不到的風景。

可以心曠神怡地奔跑。

也可以沉浸在這寧靜中,與這個尚未甦醒的小鎮融為一體。

往湖區走,路漸漸寬闊,已經披上秋色的自然造物愈發顯眼。

接近湖區,商業氣息濃厚起來。還好時間尚早,沒有鼎沸人聲,街景本身很有觀賞性。

燈柱上的圓通寺和往後的八王子神社都是偶遇的驚喜。

圓通寺這類古蹟自帶氣場,連走近的腳步都自覺放輕。凋零的櫻花樹枝條低垂,當季的紅葉又帶著生機,不知名的蘚類更是生生不息,如水墨滴落。四季輪迴、人生變幻自當如此,沒有一刻蕭索虛無。

到來時僧人正在打掃,看到我遠遠地拍照沒有阻止,還與我點頭致意。圓通寺不對外開放,光在門前看到的便已經是如畫一般的內景,看著並不寬敞卻精緻輕巧。這一方小小的淨土果然還是不開放的好吧,否則這看得見的禪意估計便會蒸發無蹤。
圓通寺門旁有一片小小的墓地,看著已經有年頭了。

相較之下,近在咫尺的八王子神社風格更是質樸。大隱隱於市,要不是有如此之石碑,估計就要錯過這個清幽之地了。

規模不大,卻因為被這些高木環繞有了一份大氣質感。

每個民族似乎都有關於創世的傳說,在日本神道教裡,這個故事要從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說起。父神伊邪那岐和母神伊邪那美(兄妹關係)神婚之後誕生了國土以及眾神,在生產火神時伊邪那美被其火燒死。伊邪那岐因思念亡妻便追到黃泉國,但目睹了伊邪那美渾身生蛆的恐怖形狀便舍之而去(渣……)。後伊邪那岐逃離了暴怒的伊邪那美的追逐並堵住黃泉界,夫妻決絕。從黃泉國返回的伊邪那岐在沐浴洗除汙穢時又由此誕生一批神靈,其中便有稱為三貴子的天照大神(太陽女神)、月讀命、須佐之男(感謝火影,讓我記住如此之多拗口的名詞)。按照伊邪那岐的安排,三貴子分治,天照大神和月讀命都十分省心地赴屬國上任,而須佐之男(碑文中的素盞鳴命)就不是什麼乖寶寶了。須佐之男為了去黃泉國見母神而痛哭不已,天地不得安寧,伊邪那岐為此要將其放逐。須佐之男提出離開之前要見見姐姐天照大神。無奈破壞力實在巨大,一路去往天照大神所在的高天原聲勢浩大,以至於姐姐都懷疑他到來的動機(神明的親族之間就沒有半點信賴可言嗎)。為了建立友好互信關係,天照大神與須佐之男(嗯,又是兄妹)盟誓,生下了三名女神(宗像三女神,也就是碑文中的多紀理姬命、多歧津姬命、市寸島姬命)以及五名男神(碑文中的天之忍穗耳命、天之穗日命、天津日子根命、活津日子根命、熊野久須日命),此即碑文中天照皇大神素盞鳴命的御子神八體,也是八王子神社所供奉的神明。神社係為祈求安泰、五穀豐登以及身體健康而建。
與供奉的神明之多相對,神社本身真是非常清靜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之內只有我一個人,細細看過每一個角落,辨認已經被時間侵蝕而模糊不清的名字和年份,摩梭著木質建築粗糙乾燥的質感,修行般使人內心平靜。

坐在不知年代的木質走道上,看屋簷邊流過的雲。雖然是陰天,也有陽光的暖意灑滿全身。

離開神社有些恍惚,已經來到了核心商業區。約莫早上9點,第一批遊人到來了,屬於我一個人的河口湖遠去了。

看不到富士山,陰雲壓頂的湖區有些晦暗。

4.遊覽船

遊覽船的碼頭非常好找,每半小時發船,遊湖時間約20分鐘。

河口湖整體風格和風滿滿,遊船外觀卻是歐式風格,據說船名是法語「晴朗」的意思。遊船分上下兩層,下層船艙有雅座,上層甲板。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推薦到甲板層景觀更好。

遊船駛入湖中央,猶如有一隻看不到的手,毫無預兆地撥開了雲霧,富士山頂出現在雲端。那一刻突然很感動,傳說中神祕莫測的富士山,看過如此多遊記裡都遺憾錯過的富士山,卻給了我們慷慨的迎接與送別,有如神蹟。

5.天上山公園

官方網站請戳 //www.mtfujiropeway.jp/about/

天上山公園,因為山上建有觀景平臺而成為「必到景點」。楓葉季的天上山本身已經足夠美麗,而夏季的漫山紫陽花海據說更是仙境。上山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全景纜車,其二是徒步登山。如果時間寬裕不妨選擇後者,置身花海或楓海的同時還能路過太宰治文學紀念碑。

我沒有如此多的時間,只能選擇乘坐纜車。隨著纜車攀升,河口湖優美的全貌展現在眼前。

作為一個沒有見過楓葉的南方人,這奼紫嫣紅在我眼中也是不輸富士山的絕景。

天上山又叫かちかち山(擬聲詞,柴火燃燒的咔哧咔哧聲),典故是一個兔子用計對一隻狸子三連擊報仇雪恨的民間傳說,太宰治在此療養期間根據這個傳說寫了小說。具體故事可以在上面官網連結中看到。所以天上山公園裡隨處可見兔子和狸子的形象。
所有的景點同時兼具撒狗糧聖地屬性,這似乎是一個定律。這裡也不例外。最有名的當屬心形的天上之鐘,晴天的時候背景就是富士山。
還有一個擲瓦片許願的儀式很有特點,和兩個女神的傳說有關(官網中有介紹)。

當然,對於來到這裡的遊人來說,上述都是附加的「餘興節目」,重點是富士山的觀景平臺。可惜等了許久,只等到一束陽光刺破雲層。

帶著遺憾乘坐纜車回到山下,湖岸信步。天空轉晴,河口湖的色彩越發鮮豔。

原計劃是到自然生活館拍攝蘆葦和富士山,時間限制不能成行。湖岸遇到的這一小片蘆葦算是稍稍安慰。

蘆葦遙望河口湖大橋。

6.河口湖大橋

十一月中來到日本,為了看紅葉。
出生在一個一年四季樹葉只有綠色的城市,楓葉和雪一樣都是從來無緣得見的奢侈品。
後來到了北京唸書,第一年的冬天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就衝出宿舍看雪飄落的樣子。過了幾年,在快及膝的積雪裡一步一步挪到圖書館複習考研。再後來,在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中冷到懷疑人生。雪是一種標記物,是我近十年北方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記憶。
但是楓葉仍然是我的憧憬。沒有到過人滿為患的香山,幾次的東北之行又都錯過時機,楓葉就這樣成為不曾實現的心願,停留在我的計劃裡。所以當我步行至河口湖大橋看到落日餘暉中漫山遍野的紅,內心只剩下欣喜。這樣的景色,不負千里迢迢的尋覓。

藍色和紅色的視覺衝擊,說不出何者更濃烈。

遠遠瞥見便已驚豔的暖調。

剛過四點,太陽已經開始落山,置身於一片金色當中。

氣溫漸漸降低,凜冽的風迎面撲來,我激動得絲毫不覺寒冷。

最震撼的依然是神嶽富士山。隨著太陽越來越低,勾勒出富士山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希望時間再慢一點,讓我再多看一眼。

我和富士山的第一張合影。既已相見永不忘。

一個人在河口湖大橋下的落日餘暉中。原來這世上真的有紫色晚霞,風不止,光之碎片在湖水中跳躍,千草色的富士山似近若遠。這是我至今看過最美的風景,日後路上或許沒有更美的邂逅,但曾擁有這一刻便已足夠。

7.久保田一竹美術館

最初的行程計劃當中並沒有久保田一竹美術館。感謝美術館那扇充滿美感的大門,讓我在一篇遊記當中一眼被吸引而改變行程,由此得以走進久保田一竹眼中的世界。
美術館官網請戳://www.itchiku-museum.com/

美術館距離河口湖車站有一段距離,但有公交車可以到達。想不到在河口湖也能看到如此酷炫的摩托車,經過的時候聲音震天。

一下車就看到網紅井蓋。這個角度在哪裡呢?我始終沒有找到。

這一帶的紅葉綻放得格外肆意,跟隨著紅色的蹤跡,不需要指示牌也能找到美術館。

唯一的遺憾是來得太晚,熱門景點已經人山人海。

遊記中的美術館大門神祕得彷彿通往吳哥窟一般的祕境。眼前的入口……

不過只要有耐心、不要過分執著於正中機位,也還是能等到機會的。木質的大門實在太精巧了,遠看粗放簡樸,近看每一筆雕刻都細緻,還有些唐風的元素,兩旁的鐵質裝飾又增添了現代藝術感。跨進這道門,就此進入一竹的藝術世界。

建築與自然的和諧。

進門之後是一段日式庭園風光,很有生趣。可惜人太多,否則坐在室外觀賞庭院也很有趣。

通往巔峰的路徑蜿蜒陡峭,但是如果不攀登就無法知道門後是怎樣的殿堂。處處都是充滿藝術感的設計。

這片外觀有點像洞穴的建築是新館。介紹說新館採用了高迪建築的風格,個人覺得並沒有很突出。流水般的曲線和弧線元素不明顯,無論造型還是色彩都比較工整,不太有高迪建築那種富有想像力的怪異又和諧的美感。

新館的牆壁均由琉球石灰岩製成。館內主要是蜻蛉玉的展覽。蜻蛉玉是一種玻璃工藝製品,在玻璃珠子當中體現了縮微的景觀,精細地表現了生物的生存狀態圖景等,堪稱「一玉一世界」。久保田一竹在年輕的時候對蜻蛉玉著迷,這一年少時的興趣最終也融入了他日後的創作裡。(我個人理解是作品當中體現出來的栩栩如生的工藝,以及其中洋溢的生命色彩)

將本館與新館連結的庭園也是出自一竹大師的設計,與其作品的精神一以貫之,流光溢彩的勃勃生機。四季景觀各不相同,春夏是櫻花和杜鵑怒放的生之盎然,秋天是紅葉的生之絢爛,到了冬天則有富士山的生之莊嚴。

本館內展出的富士山展是一竹大師一生的概括。
世上有些事情也許真是天意,師從友禪染大師的久保田一竹,在接觸到辻花染的那一刻便「改弦更張」,為此著迷。辻花染是以花瓣色為基調所描繪的圖案染色技法,發源於室町時代、在安土桃山時代發展到巔峰,又在江戶時代初期因被友禪染取代而突然消失。這一已經失傳的「幻之染物」,讓20歲的久保田一竹一見鍾情並維持一生。年少的熱情總是熾烈,能夠持續燃燒的卻是寥寥。但是真正的熱愛不可戰勝,無論對手是時間還是戰亂。所以哪怕40歲才真正得以投入辻花染研究,哪怕真正完成第一件成熟作品時已經是60歲的年紀,沒有什麼可以影響穩健的手,更沒有什麼可以動搖堅定的心。久保田一竹聞名世界的「光響」系列,從《燦》開始。關押在西伯利亞的歲月在其個人的人生當中絕不美好,但是當他把西伯利亞的夕陽用辻花染鋪開卻如此耀眼奪目攝人心魄,一如其名。一個真正的匠人一生只專注於一件事,看過的每一幀風景、走過的每一步路、經歷過的每一段人生,無論好壞最終都會成為他創作的養料。一竹辻花染是精湛的技藝,讓一景一物在和服上更加立體、栩栩如生。但在我看來這只是手段,真正無與倫比的是經由這精妙的手法所傳達出來的「一竹世界觀」。本館展出的27個作品裡,有四季流轉中風情萬種的富士山、有變幻莫測的流雲、有涼風吹拂的水面、有春日岸邊的櫻花、有風過留痕的波紋、有隨風飄舞的枝條、有苔蘚覆蓋的大地……美輪美奐恍若仙境,這就是一竹眼中世界本來的面貌。遺憾的是「光響」的80篇計劃只完成了一半久保田一竹便與世長辭,慶幸的是還有傳人繼承他的遺願。匠人遠去,但是他親手復活的技藝和他腦海中絢爛多彩的世界在他的傳人手中、在每一個看過他作品的人眼中得到了永生。
本館不能拍照,本想在網上找一些作品的圖片放上來,但是看了之後覺得照片不及實物百分之一,推薦到本館親眼看一看這令世人驚歎的美麗。

8.夜楓(紅葉迴廊)

入夜之後,久保田一竹美術館找回了與世無爭的幽靜,而咫尺之外的紅葉迴廊盛典正當時。趕上第二十回富士河口湖紅葉祭,我也成為了2018年紅葉狩的一員。

在每年的秋天,當紅葉以燎原之勢自南往北在狹長的國土上蔓延,上至王公下至庶民都加入一場追逐紅色的全民運動,這種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情就是日本獨有的文化——紅葉狩。

說到紅葉狩的典故,就必須說到鬼女紅葉的傳說。傳說中的紅葉系一對夫妻向第六天魔王祈求所生之女,才貌雙全斐名十里八鄉,被皇室貴族原經基納為側室。因揶揄正妻之位以巫術加害正室,事情敗落後流放戶隱山,其後又漂泊至水無瀨。安定下來的紅葉因運用巫術治病救人、傳授京都文化,深受愛戴,手下漸漸聚集了一批對當局不滿的原貴族。他們在附近村莊為非作歹,最終引來了政府的征討,身為楓鬼的紅葉最終也被降魔劍斬首,飛濺的血液染紅了樹葉,這就是這世間紅葉的由來。關於紅葉的結局,一有傳說轉世重生為織田信長。但這都是後話了,在這一世,她只是那個亦正亦邪、善惡並存的鬼女。
白天看到的楓葉雖也鮮豔,卻只覺活潑溫暖,這夜裡的妖冶才符合怪談中戶隱紅葉的風華絕代。

秋意濃,陶醉於觸目驚心的紅,決絕而熾烈,在凋零前盡情燃燒最後的生命。這是入冬之前生靈短暫而絢爛的讚歌。

短短的紅葉迴廊全是慕名而來的人,雖然在國內並不熱門(謝天謝地),但是與春季的花見對應,紅葉狩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小時候最討厭紅色,甚至為了星座幸運石是紅寶石而不快。近些年來經歷了生活的無奈和掙扎,慢慢懂得了紅色的可貴。像年華盛放的氣焰,帶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的覺悟一往無前,是晦暗裡漆黑中照亮我的那個美夢。

迴廊不長,一步一抬頭,繞一週也不過20分鐘。彼時我有些遺憾,覺得河口湖不過是初進紅葉時節,很多樹端剛剛變成橘色甚至還有一部分仍然綠著,沒有看到火燒一般的景象。心中寄希望於在後面的旅程中彌補,殊不知河口湖的紅葉迴廊已經是我此行看到最美麗的楓葉。

9.八音盒之森美術館

趕到八音盒之森已經是華燈初上的時候,童話故事裡的小木屋的樣子也無法清晰分辨了。

入口處的玫瑰花園在黑暗中沉睡。

花園在燈光的裝飾下猶如點點繁星降落人間,十一月下旬也有了聖誕的氛圍。

兩個獨行的人在長途巴士上偶然坐在一起,恰巧還是老鄉。這樣奇妙的緣分讓我生出了「他鄉遇故知」的激動心情。感恩上天賜給我的新朋友,雖然我們只在當晚同行了短短的一段路程便繼續分開旅行,但是一路上分享著彼此的見聞和祝福溫暖了我的整段旅程。

音樂廳,也稱八音盒博物館,顧名思義展出有古至今世界各地的八音盒,真是名副其實的八音盒之森。每天的固定時段分別由八音盒音樂會、自動演奏樂器和歌劇演員的共演,冬季上下午各一場限定演出。可惜我通通錯過了。美術館的門票限時折扣是非常合理的,因為五點之後入場基本就看不到大部分演出了。

隆重介紹我忠誠的旅伴三腳架,無論風吹雨打泥土沙灘對我不離不棄,除了不會自己走路堪稱完美。

走馬觀花看完音樂廳,終於趕上了風琴禮堂的最後一場演奏。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偶自動演奏管風琴,開始演奏時所有人偶「活」過來,讓他們手中的樂器合奏出優美的音符,匯聚成華麗而特別的交響樂。

人偶挺精緻,不止形態各異,而且千人千面,甚至還兼顧不同種族的面孔。

黛色正濃,花園裡繁多的陳設來不及一一體驗,卻意外收穫富士山的剪影。

美術館商店,可愛的手工藝品應有盡有,各種精緻的八音盒就更不必說了。

匆匆瀏覽也很愉快,雖然可能不會故地重遊,但這一期一會的美好已經刻在我的記憶裡。

10.夜市

第一次在日本逛夜市。在對美食的愛好方面東亞人民估計是心靈相通的,一排排琳琅滿目的食物看起來十分親切。

場地中間設定了進食區。大家都很自覺維護環境衛生,垃圾都是自行收拾的,交還給商家統一處理。

除了吃的還有各種工藝品和特產的攤點。不知是不是太冷了,大家購物的熱情普遍不高。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我們對此也興趣缺缺,只想快點走到紅葉迴廊。

來一組努力經營的店主們,我不會承認主題是大圖的兩位帥氣小哥哥

僅有的收穫,一年來念念不忘的和牛,口感和記憶中一樣完美。比較失策的是吃完後懶得把竹籤交給店家處理。於是我就這麼拿著一根竹籤逛完了紅葉迴廊,半小時之後才找到公共垃圾桶

紅葉迴廊旁的另一個小型夜市,和素不相識的人們圍坐篝火邊看火光跳躍,寒冷的感覺也稍稍驅散。

11.附:實用攻略


交通工具:如果你有充足的時間,推薦徒步遊覽,因為沿途可以發現很多「野生」美景,運氣好的話還能遇到傳說中的逆富士。如果你像我一樣趕時間,推薦河口湖周遊巴士,在各主要景點都有站。推薦在河口湖車站購買周遊巴士票,另外還有巴士與遊覽船、天上山纜車的各種聯票,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程購買。我購買了三者聯票,實際票價與上圖不一致,可能是旺季調價。

買了聯票之後會拿到三張紙質票,分別用來乘船、乘纜車、乘巴士。乘坐巴士的時候只需在下車時將巴士票向司機出示即可。周遊巴士分紅線、綠線、藍線,在河口湖範圍內遊覽基本坐紅線和綠線,起始站都在河口湖車站,車站內可領取巴士時刻表。日本的公交車下車是需要按鈴的,這一點需要注意,否則可能錯過下車的地點。周遊巴士千般好卻有一個缺點,旺季路況非常擁堵,如果是不遠的距離,步行更方便。



做攻略的時候查了當地美食,最後都沒用上,因為太早打烊了!這似乎是日本小鎮的共同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連旅遊勝地都不例外。總是早出晚歸的我基本錯過了每一天的飯點,只能求助於便利店或超市解決溫飽問題。第一天晚上的晚餐除了在夜市吃的那串牛肉,都是在民宿對街的超市解決。

第一次在日本逛超市。所有食材都讓人很有購買慾。

水果是真的貴,品相也是真的漂亮。

各種美好的肉體,啊不對,美好的肉類,如果有個火鍋就圓滿了,可惜只能看過當吃過。

小吃方面好歹打卡了一個網紅專案,富士山曲奇,就在天上山公園入口附近。選擇了少女心爆棚的草莓味,結論是非常美味,五星推薦。



住宿選擇的是一家傳統日式旅館源吾酒店。
雖然從房間裡不能看到富士山,但是地理位置優越,距離河口湖車站三站距離(車站在旅館門口),步行慢慢走不超過20分鐘,與河口湖大橋的距離步行可達;對街有大型超市;位於交通要道,即使晚歸也不必擔心安全問題。
老式旅館,有些年久失修,設施上比較落後和殘舊。房間內有洗漱臺,但是廁所公用,還有可以泡澡的公共浴室(限制時間開放)。房間寬敞,三到四個人都是能住下的。
特別說一下房門鑰匙(見上圖),房東可能是覺得我的揹包還不夠重,不過一定不會弄丟就是了。

旅館由一對老年夫妻經營,都不會說英文,交流全靠身體語言以及我嬰幼兒的日語水平。還好酒店雖老,但該有的一應俱全,也沒有什麼特別難溝通的。老爺爺人非常好,隔天六點半退房,爺爺堅持開車把我送到河口湖車站(比劃開車的動作表達要送我,真的太可愛了)。也許老兩口生於斯長於斯,一輩子守著河口湖,兢兢業業地經營著一家家庭旅館,迎來送往了無數旅人。他們認真踏實生活的模樣很美。

修善寺篇:幕府、文豪,以及世間最美的初戀



3.5個小時可以走遍的修善寺,寄居者文人墨客靈魂的修善寺,在歷史上演繹了悲劇的修善寺,陰雨天依然色彩斑斕的修善寺,到晚上似乎整個鎮上只有我一個人的修善寺。

第一次看到修善寺,是在《伊豆的舞女》中,「我」與薰子初相見的地方。從此之後,伊豆這個名詞在我的印象當中就帶著雨後清新的味道,像南國春夏之交的空氣,潮溼中帶著悸動的些微燥熱,處處蘊含著那句從未述說卻難以隱藏的喜歡。
後來,讀了夏目漱石。想去看沒有雲流過的天空,想去聽淙淙而去的溪流,想去領會萬物悄無聲息的密語,想去感受這個讓文豪放下尖銳變得溫柔的修善寺。
再後來,接觸了建立幕府的源氏悲歌。想像中的修善寺又披上了風雨,只有灰色的背景,和歷史人物黑色的剪影,彷彿一幕皮影戲,唯一的鮮豔只有殺戮帶出的血紅。
被我以想像力不斷填充的舞臺究竟是哪一個版本?身臨其境,才知想像總是乏力。小鎮雖小,卻以歷史的包容力糅合瞭如此多的筆觸,繪製成今天典雅精巧、溫潤如玉的大氣。

1.修善寺自然公園

抵達修善寺的下午,決定從最遠端的修善寺紅葉林開始認識這個古書一般的小鎮。

一個人的散步道,清靜得像進入了深山老林,遮天的綠樹,不時出現的僧侶墓碑,烏鴉的叫聲不絕於耳……我居然就這麼毫無疑慮地走了十幾分鍾,直到看到光禿禿的梅林才意識過來。不知道該佩服自己的大無畏還是佩服自己的蠢。

不過既然來都來了,不留個影怎麼對得起自己的遲鈍。這時我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這一次迷糊將在之後帶來更大的麻煩。

原路返回,終於在公路對面找到了正確的入口——修善寺自然公園。公園面積很大,栽種了大片樹木。進入之後難免失望——紅葉林一點也不紅!前一天的河口湖已經是不足十度的氣溫,修善寺卻還像抓住夏末的尾巴捨不得放手。當天下午再次踐行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來都來了,就當呼吸新鮮空氣也要好好逛一逛。

沒有看到漫山紅葉卻看到了更美麗的風景,執子之手互相攙扶著不遠千里看紅葉是一種極致的浪漫。這一趟選擇的地點都是日本人的度假勝地,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看到一對對攜手旅行的日本長者。步履蹣跚也罷,沒有什麼能阻止和你一起看遍世間美景。

往山坡上走了很遠,終於找到一個看起來比較紅的角度。

修善寺自然公園環境很好,不止有成片的樹林,還有寬闊的草坪,非常適合拖家帶口的郊遊。

仰臥人如啞,默然看大空。大空雲不動,終日杳相同。夏目漱石句碑記錄了他大病後在修善寺的修養時光,行文中沒有半點自怨自艾或者頹然絕望,只有和青空合而為一的清淡豁然,這種「無我」是他一生追求的「非人情」。

句碑面朝山林,這位大文豪如若魂歸於此,定萬分欣喜,以超然物外的心境感受這優雅乾坤。

看過句碑,終於捨得往回走。回到車站時雖然剛過5點,但是太陽已經落山。看了一眼站臺的時間表,竟然已經錯過末班車。這是一條基本沒有車通行的公路,先前問路的茶肆已經關門,我一個人彷彿被遺忘在世界不知名的角落,當真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唯一的方法便是沿著來時的公路往回走,心裡想著走回車站估計也要花上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吧,更不必提前方的黑暗中不知是否有危險正在等待我。可是也得硬著頭皮走下去。還好走了不到五分鐘便看到路旁有一家餐廳,那橘黃色的燈光對我來說猶如雪中送火,內心燃起了希望。走近後顧不得餐廳還未開始營業,直接從後門衝進有人聲的後廚求助。原來是想讓餐廳幫我叫一輛計程車,餐廳的小姐姐告訴我沿著岔道的公路往上走大概十分鐘就是修善寺虹之鄉遊樂園,因為正值紅葉季,遊樂園車站會有加班巴士。回憶起從梅林出來的時候的確看到好幾撥人往山上走,我判斷小姐姐的話可信(出門在外警惕心還是要有的),謝過小姐姐隻身走入黑暗。上山的公路真的是一盞路燈都沒有的,一個人賣力地在黑暗中爬坡,走了不到五分鐘已經氣喘吁吁,但是也不敢停下腳步在漆黑中歇息。正當我在困境中掙扎,一束車燈從後邊照射過來,轎車停在我身邊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看到了天使。原來是剛才餐廳的小姐姐來追我了,因為想了一下要走到遊樂園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她特意開車追過來要把我直接載到遊樂園車站。在車上時間有限,我們簡單聊了一下,小姐姐知道我自己一個人來日本旅遊說很佩服我,還說楓葉不夠紅,為我感到遺憾,很熱心地給我推薦了幾個修善寺的景點。我內心想著,正是有你們這樣溫暖的人,所以我才敢一個人在這個國度遊歷。在遊樂場放下我之後,小姐姐祝我有一個愉快的旅途。看著她的車遠去,我知道她還要趕回去工作,然而她還是願意「浪費時間」來幫助我這個迷途之人。也許這只是她人生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插曲,她也不會記得我這個曾經被她搭救的路人。但是我會永遠記得她的善良和體貼,這個由我自己的疏忽造就的「驚魂夜」,為此變成了餘溫悠遠的溫馨記憶。

2.修禪寺

小鎮的中心,1200年曆史的修禪寺(亦有作「修善寺」,也是小鎮之名的淵源)。

第一次經過修禪寺是在空無一人的晚上,深淺不一的墨色堪堪描繪出門楣的形狀,似要將一切都吞噬的虛空。第二天清晨,初秋充滿了水汽的空氣中,才得見修禪寺真顏,竟是如此斑斕。

這木門在這裡已經有多少年月呢?才會沉澱出如此的色澤和氣息。院裡院外盡是屬於「生」的色彩。究竟是質樸映襯了生機,還是自然包容了人為的痕跡?所謂和諧,本就無法辨明吧。

白日裡人來人往的「熱門景點」,作為第一個到來的遊客獨享的這一份靜謐,在內心升騰起安靜又巨大的愉悅。

「伊豆是詩的故鄉」,即使只在這一個小小的寺廟庭院裡,也能真切地體會這句話。
伊豆的詩是唐破風的曲線,是見證了歷史的青苔,是滴落在御手洗的溫泉,是渲染在枝頭的綠意與秋色。

這裡還十分溫柔,各處都住著慈眉善目的菩薩,怡然自得的體態十分治癒,即使不懂佛法,也獲得了安寧。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尊塑像,此刻對著照片都不自覺想要跟著笑成眉眼彎彎的樣子。

修禪寺的歷史始於弘法大師,也就是初渡東瀛的遊記中說過的空海。第一次從日本回來之後看了《空海》,電影其他方面暫且不提,染谷將太時刻帶笑的從容神態還是頗符合我心中天才空海的形象。
建立修禪寺已經是空海遠渡大唐返回之後的事了,而他當日所創立的寺廟也早已在權勢更迭和沖天火光中消逝,成為了一段傳說。現在我們看到的修善寺,系北條早雲復興,也改為曹洞宗。
陪伴著弘法大師像的是一顆櫻樹,在其他遊記中看到早春櫻花滿樹的畫面。不過我更喜歡秋季的這裡,春往秋來滿山紅。

昨夜落下的紅葉鋪滿地,走在上面和在沒有人走過的雪地裡留下腳印一樣的新奇感。

隱藏在樹蔭裡的古鐘,圓形石頭壘起的基座有一人高,沉穩又古樸,與這個小小的庭院比起來實際上是很巨型了,卻又十分協調。

11月底的修善寺,看起來不過剛剛入秋。若不是身穿厚重的外套,這一片翠綠讓我恍惚覺得尚處盛夏。

3.獨鈷之湯、河原湯

走出修禪寺,就是第二大熱門景點。

來源還是與空海有關。相傳,空海遊歷至此處,看到一少年為老父擦身。這樣的孝心感動了空海和尚,以獨鈷杵擊石,溫泉湧出。這是修善寺溫泉之濫觴,也就是眼前立於河川中的一眼溫泉。

獨鈷之湯和河原湯至今都是保持著公益性質,為往來的疲憊旅人提供了休憩足浴的場所。清晨與夜深,兩次路過,都見得情侶坐於其中密語。那麼我還是不去打擾這樣的時光吧,站在虎溪橋上遠遠望著亭子裡透出的點點燈光,桂川的汩汩之聲不絕於耳,這樣的溫柔已經足夠。

虎溪橋是修善寺溫泉五橋中的「愛慕之橋」,主管戀人祈福。因為處於小鎮中心要道,日中都十分熱鬧,不過大多數行人估計也不太注意五橋傳說。我倒是五座橋都走遍了,但是隻有一個人,不知道有沒有被神明祝福。

4.日枝神社

距離修禪寺不過數百米,道路旁不起眼的入口,有我在修善寺最喜歡的日枝神社。

日枝神社是修禪寺的守護神社,這裡是修禪寺鬼門所在。當年修禪寺圍繞著的八座塔司,現在只剩下這一座曾名「信功院」的塔寺,還有幾不可辨明標誌的庚申塔。

修禪寺充滿了生的絢爛,日枝神社只有屬於寂寥的沉靜。走過鳥居,經由陡峭的臺階,通往神殿。兩旁的參天古樹透著肅穆的寒意。粗壯的樹幹被數百年的時間打磨成白色,泛著的光成為這裡唯一的亮色。

烏雲密佈的天空適時下起雨。從這裡開始,我開啟了通往幕府政權建立時期的任意門,追隨著人性殘酷的腳步,走近「日本歷史上最窮凶極惡的家族殘殺」。
因平治之亂慘敗而喪命的源義朝如果有靈魂,看到之後事件的發展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呢?會否為了家族險些被斬草除根、妻子盡皆被迫流放而哀嘆?會否為了賴朝、義經、範賴三子多年後重整旗鼓、合力大敗平家的意氣風發而欣慰?會否為了未及定天下,賴朝就向兩名戰功彪炳的兄弟舉起屠刀而憤怒?又會否為了不過三代便因自相殘殺而滅族的源氏而失望?他或許並不會像我等普通人這般為「情」所困,生出這許多無謂的情緒。畢竟,武家精神與我並不相通。
所以我站在日枝神社裡還是會感慨,人性的猜疑和利己主義。源賴朝也許真是一點威脅也容不下的。不僅忌憚軍事奇才源義經功高蓋主所以趕盡殺絕,對於源範賴這樣相對「平庸」的兄弟也同樣不會網開一面。賴朝與義經失和後自請免職、積極響應賴朝軍事討伐行動,原範瀨不可謂沒有政治智慧。只是無論怎樣的投誠也無法換回兄長的信任,一片丹心的義經做不到,付諸實際行動的範賴也做不到。被幽禁在修善寺的源範賴,生命消逝在這業已殘舊的日枝神社。如同四年前的義經,走投無路中被逼自盡。不知那天是否也下著小雨?

神社清淨肅穆,雖然這裡沒有信功院的影子,但帶著對那段往事的瞭解,竟覺得瀰漫著哀傷的淒涼,或許是受了先入為主之感的影響吧。

這裡的一切都很簡單樸素,和之後的十三士墓、源賴家墓、源範賴墓一樣,是修善寺的另一面,屬於歷史「失敗者」的欲語還休。

相較於修禪寺,我對日枝神社的「故事感」分外喜愛,無人打擾的小小天地,只有你與歷史的對話。

雖然被我描述得悽悽慘慘慼戚,實際上日枝神社是米其林推薦景點,這裡有伊豆的標誌之一——子寶之杉(夫妻杉)。兩顆彷彿同根而生的參天古木,我並不知曉年代幾何、高度幾許,只是單純感動於自然的永恆。想起《哪啊哪啊神去村》,不知子寶之杉是否也被那樣帶著崇敬和愛的人們世代維護著。

神社雖小,卻處處都體現著歷史和自然的厚重,帶著珍惜的心情,安安靜靜地在其間自娛自樂。

插播一個花絮——相機比我重要系列:我不要緊!請一定要保護好我的相機!

除了我這樣「張狂」的俗人,這裡只有文人雅士,安安靜靜地以畫筆記錄四季流轉。修善寺的詩意不僅屬於文豪,更屬於芸芸眾生。

走出日枝神社,輾轉下一段故事的舞臺。神社入口對面的滿月堂咖啡是鎮上最古老的咖啡店,可惜時間太早,無緣體會。

5.十三士墓-源賴家墓-指月殿

遠離修善寺的主街,有一塊隱藏在樹影中的區域,格外蕭索寂寥。
時間匆匆略去,源賴朝逝去,其子源賴家傳承其權力。鎌倉幕府的二代將軍沒有像父親一樣建功立業,他在與母族北條氏的政治鬥爭中一敗塗地遭到罷黜,並在流放伊豆、幽禁修善寺的次年被外祖父暗殺。再之後,他唯一一個在暴亂中生存下來的兒子因為刺殺三代將軍源實朝(源賴家之弟)被處死。數年後,他的女兒死於難產。至此,建立鎌倉幕府的源氏一族在互相的猜疑、爭鬥和殘殺中耗盡了所有的血脈。
伊豆,是源氏繞不開的地理名詞。這裡容納了被流放的源賴朝,經歷了源氏崛起,幽禁了源範賴和源賴家叔侄的生命和靈魂,見證了將軍絕嗣的悲劇。源氏遺留在此的幾處標誌人跡罕至,只餘風聲。

跟著指月殿的路邊尋覓,不起眼的樓梯夾在民居之間,人聲漸漸隱去。

路過一個不知是否關張的茶屋處理各式器具,連招牌都斑駁褪色,和我所要去往的目的地氣場未免也太一脈相承了。

最先看到的並不是指月殿,而是十三士墓。
源賴家遇刺6日後,他的十三名家臣聯合起來企圖為他復仇,結局只換來這一排名字都未留下的墓塚。為主復仇這樣的故事似乎是日本歷史經久不衰的主題,最為世人所知的大概是四十七浪人。為了研習西方民權和自由付出的多年時光,已經讓我對一些東方價值觀念無法共通。對於為了「義理」而獻出名譽、親族、正義的武士思維,我大約此生也無法贊同。但是我尊重他們的行為,並且為了他們的忠貞和勇氣致敬。這裡距離源賴家之墓不過幾步之遙,雖然沒有如願完成復仇,但是以這樣的方式常伴主公左右,想必他們泉下有知也會欣慰。

只有六年的執政時間、妻子在暴亂中一一喪命,母親參與對自己的廢黜,外祖父策劃了自己的死亡。成王敗寇,只留一方孤塚,簡陋而殘破。德川幕府的二代將軍在這個世界上的遺蹟令人唏噓。

源賴家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將軍?
有說他也曾意氣風發、想要勵精圖治;有說他能力不逮,行為乖張,逼得母親不得不站在他的對立面;有說他談不上功過,不過是政治戰隊錯誤而註定了悲劇。
我在這裡逗留的時間,只有幾位日本阿姨走過,並未駐足或參拜。功過任人評說,但是滄海桑田,或許已經沒有人願意為這一段往事停下腳步了。

這裡的時間似乎靜止了,停留在那段家族殘殺的哀嘆中。

源賴家墓建在半山腰,背靠青山綠樹,面朝古樸的小鎮街道,他的魂魄也許能在這樣的安寧中得到慰藉。

前行幾步,修善寺最古老的木質建築指月殿。
指月意為經書,是北條政子為了早逝的長子源賴家祈福所建。
在日本男權社會的話語體系中,北條政子被定義為「惡女」。實際上,這位尼將軍是絕對的政治奇才。
可以在少女時代不顧一切愛上被流放的源賴朝,也可以為了承接權貴預兆以計策買下妹妹的夢;可以在雨夜與源賴朝私奔,也可以對丈夫的不忠毫不忍讓;可以為了北條家的利益參與廢黜長子的行動,也可以為了維護次子的地位流放父親。這名在權力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女子,在失去丈夫、子女、孫子之後,在承久之亂登上了巔峰。尼將軍的陣前演說以高超的政治素養提出善政者從、惡政者誅的邏輯,打破了必須服從於天皇的意識形態,其後對天皇的追責更是將之從神拉到了人間。合戰無為,天下靜謐。日本歷史從此進入了真正的武家政權時代。
北條政子最終選擇長眠在次子源實朝身側,而她在修善寺修建的指月殿則代替她留在長子源賴家的身邊。
站在指月殿前,看不到北條政子建功立業的一生,只看到她柔軟的一面,就像少年時代對心上人的義無反顧,就像千古之後對孩子們的守護。

沿路下山,經過一家很有格調的店,像街景的模型一般帶著昭和年代的氣息。

暫別歷史,迴歸塵世,路過有名的餐廳四季紙。

6.桂橋-竹林小徑-楓橋

回到小鎮主線,唏噓哀嘆瞬間蒸發。雖然時候尚早,眼前的小鎮遠未進入紅葉見傾的時節,但是遊人們已經按耐不住心情,修善寺進入了一年當中的全盛時期。以桂川為界,若有似無的秋色沿著兩岸渲染開來。穿梭於桂川五橋上的人們,多是日本本國遊客以及臺灣遊客,話裡都是輕柔的語調。

桂橋至楓橋一段,最具人氣。同樣有人氣的是桂橋畔的新井旅館。
1872年開始營業,沒有使用一顆釘子,擁有15座文化遺產登記在冊的歷史建築,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以及眾多文人逸士留下痕跡的深厚底蘊,近一個半世紀的時光將新井旅館打磨成了修善寺文化中的一顆珍珠。僅僅是這樣遠遠地望一眼,也有無言的感動,以這份傳承下來的有形財產為媒介,我們才得以與遠去的風華產生了聯結。

處處都是「陳舊」的痕跡,這是歷史的紀念帶來的從容和自信。
沒什麼文學素養可言的我實際上是從《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知道這裡的。親身感受了撲面而來的古樸氣質,我終於體會到巧君的確是一個有追求又有品味的家裡蹲;當然,查了價格之後也終於瞭解到藪下依子小姐的確是一個有錢的公務員。兩位在我們看不到的後續故事裡一定能過上幸福又富足的婚姻生活。

隔著層層或翠綠或火紅的樹影婆娑,遙遙相望。
就是這樣的環境啊,「我」和舞女薰子初遇的時候。
學生裝的19歲少年有著三浦友和端正的樣貌和笑容,他目光中的舞女是隻屬於少女的憨厚淳美,這是薰子和百惠小姐渾然一體的形象。這樣的畫面和眼前的景緻太過契合,簡簡單單便能想像出來。川端康成有最美的筆觸,寫得出世間最悽美的壯麗。但是我更喜歡這個脫胎於他年輕時經歷的小小故事,充滿了青澀的無窮的生命力。無疾而終的情愫,連同人人皆平實淳樸的伊豆,說不定才是作家夢中最美的記憶。所以書裡的「我」最後留下了淚,而讀書的我卻不覺哀傷只感清新。

竹林小徑,和京都大名鼎鼎的那個相比要小巧得多,不過對遊客的吸引力卻是絲毫不減。如果在小鎮過夜,還是晚上或清晨來更好一些。

一片翠綠中夾雜點點將紅的楓葉,前一天搭救我的小姐姐說得對,我來得果然太早了吧。

走到這裡的時候天空仍然飄著毛毛細雨,和《逃避可恥但有用》裡說的一樣,就算下著雨也很漂亮。

小徑中心是竹子做成的巨大圓盤,供路人休憩。

二刷霓虹,到了霓虹人自己的旅行聖地,這些點點滴滴的片段,才讓我直觀地瞭解了他們的國民文化素質。詩和遠方並非虛無縹緲,熱愛生活是無關年齡和身份的態度。

竹林小徑的另一端,楓橋。其實我有一點嫌棄這硃紅色太鮮豔,少了一分清雅。不過或許正是這樣的色調才能襯得起即將盛放的楓葉季的濃墨重彩吧。

從桂橋看楓橋已然是初秋,從楓橋看桂橋仍彷彿是盛夏。

楓橋像一個結界,大多數遊人默契地從這裡折返。
楓橋的另一側,又回覆恬靜的小鎮氣息。

7.赤蛙公園-源範賴墓

自楓橋一路前行,漸漸遠離人聲。到達赤蛙公園,已經尋不到遊人身影,方才被感染的雀躍興奮像一場夢。

說是公園,不過是一小片不成規模的綠地。
這樣的環境過於「私人」,逗留的十幾分鍾時間,只有我和另外兩位女性。我不知道面對著桂川吸菸的她是否苦惱於生活的選擇,我也不知道在亭子中獨奏的她是不是想通過音樂訴說一些情緒,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在這裡無端想起某些應該遺忘的約定。
有時候安靜甚是可怕,讓渴望和遺憾避無可避。

然而世間多數自以為是的痛不欲生在生死之前也不過是無病呻吟。赤蛙公園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我人生中的小小陰霾在當年的島木健作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經歷了壓迫而放棄共產主義者的立場,轉向為內向化的個人意義探索,不過是40歲的年紀便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41歲的島木健作來到修善寺養病,在那個無意間走到此地的黃昏,他靜靜地看著在湍流中掙扎拼搏的赤蛙,最後仍逃不過逝去的命運。那時的作家應該已有預感吧,這便是他的故事了。理想也好,健康也罷,他的一生不可謂不堅毅,甚至在無奈的妥協中也堅守了底線和良心,然而所有的努力和堅持最終也只能在這洪流中消逝。那一刻他是怎樣的心情?絕望抑或不甘?
沒有人能對抗命運和自然。但是你看,你的存在並不是沒有意義,你用自己的才華和品格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美好的痕跡。赤蛙的靈魂,已經成功到達了彼岸。

離開的時候公園只剩下這位女士,用我不認識的樂器奏出的美妙樂曲。

赤蛙公園連線著通往半山的小徑,我決定在離開修善寺之前探訪源範賴的安眠之處。

一路上只遇到了下山的僧人。間或聽到零星鳥啼,心情和腳步都變得輕快。

源範賴墓處半山腰,視野開闊。一切極簡樸,卻生出一份豁然,全然不似源賴家墓般縈繞著幽怨之氣。這個在修善寺被幽禁、被迫自盡的靈魂,說不定也在這裡獲得了安寧吧。

相較於權傾朝野的兄長、才能斐然的幼弟,源範賴雖然參與了歷史,卻只能成為傳奇的配角。我們嚮往著英雄們的故事,但是絕大多數人也只能成為故事裡的配角,甚至是路人甲。可是又有什麼關係呢,每一顆流行劃過都會留下聲音,只要你願意聽。

8.小鎮

為了泡湯而選擇在修善寺住宿一晚——此刻想起來,這個決定仍然讓我慶幸不已。若非如此,我又怎能邂逅修善寺的清晨和夜晚,見到她最動人的模樣。

修善寺溫泉站,當地交通的樞紐。大多數人都是以此為起點,開始探索修善寺的腳步;又從這裡登上離去的巴士,與修善寺漸行漸遠。

咫尺之外的湯迴廊菊屋,夏目漱石當年養病的溫泉旅館,至今仍然餘留文豪曾經於此存在的痕跡。

小鎮主要的商業街。彼時剛剛經歷了自然公園驚魂的我,一個人拖著行李箱走過這條步道。步道蜿蜒而去看不到頭,目之所及空無一人,唯有這點點街燈伴我前行。然而我內心卻如這鵝黃色的燈光一般溫暖,沒有半點恐懼慌張。我想,未來的我回憶起修善寺,腦海中的第一個畫面應當仍然是這樣一條安靜得像異世界一般的小小街道。

商業街上有各具特色的小店,共同勾勒出修善寺質樸典雅的整體風格。在我的定義中,修善寺屬於恰到好處的商業化,文化與商業的融合達到了微妙的平衡。至於過於商業化的範例,請參見下文的日光……

或許此生與修善寺只有這一次的緣分,但我不會忘記這個讓我願意淋著雨等晴天的小鎮。

今日名為筥湯的公共浴場,昔日源賴家遇刺殞命之地。
一旁較高的塔樓因為夏目漱石的漢詩(前文自然公園句碑之詩)得名「仰空樓」。
修善寺似有神奇力量,註定不平凡。雖然在此養病的時間只有三個月,但「修善寺大患」成了夏目漱石創作風格的轉折點,從前的鋒利(有沒有聯想到我國的那位先生)化為溫厚,悟禪的意味和對生命的反思貫穿了其後期的作品。

遊人尚未湧現的清晨,一個人穿梭於修善寺縱橫交錯的街道。一步一景,每一個角落都藏著認真經營生活的情趣。

修善寺篇的最後,走文豪走過的道路,皮這一下我很開心。

附:實用攻略




伊豆箱根鐵道,到達修善寺的主要交通方式。由三島去往修善寺的列車行駛有些許緩慢,沿途路過大片田野風光。

車廂內部深紅色的座椅濃濃的昭和風。一路上來往的乘客多是一群群上了年紀的遊人,如孩童秋遊般興奮。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日本人在公眾場合如此熱烈地談笑呢,他們一定很高興吧。真好啊,我也希望花甲之年還能與友人們提著旅行袋去享受一個愉悅的短期旅行。
修善寺站是一個規模不大但設施齊全的站點,設有投幣儲物櫃。站臺上的木椅上有商家製作的坐墊,真是拉好感的宣傳方式。

車體外部,老阿姨不認識……總之萌就對了


趕時間也忍不住停下來相機打卡。

修善寺區域內交通基本靠東海巴士,修善寺站出門左轉就是公交站臺。有多條路線供選擇,不確定坐哪個路線可以問巴士中心的工作人員,非常友好和樂於助人。
來往於修善寺區域的都是小型巴士,車內環境整潔。駕駛員行車平穩規範。日本的巴士不一定是每站都停,有乘客下車才會靠站,每個座位附近有下車按鈕。

簡要介紹一下日本公交購票方式。上車時從機器取整理券(如上圖)整理券上阿拉伯數字代表上車站點,車上的小螢幕會在每次靠站停車前顯示分割槽段車費的價格,根據螢幕上站點數顯示的價格在下車時投幣繳費,並將整理券一同投入投幣箱。如果沒有零錢也沒關係,巴士上有精算機。將大額貨幣投入精算機會自動換成零錢,再將你需要繳費的零錢投入投票箱即可。




來到修善寺的第一晚,在民宿小哥的推薦下選擇了商業街的這家餐廳,收穫此次日本之行最驚豔的一頓餐食。而且老闆娘很熱情,笑容可掬,英文流暢,溝通無壓力。

離開修善寺之前的午飯,遍尋不到有空位的餐廳,隨機選擇了一家食肆。只提供兩種定食,我選擇了當地特色蕎麥麵。南方人對麵食沒有深沉的愛,所以蕎麥麵本身沒有給我留下過多印象。但第一次吃到新鮮的山葵卻是新奇的體驗,口感上比國內日料常見的芥末溫和得多。食用過程也很有趣,配有工具自行研磨。不過手拙的我廢了不少力氣也沒取得多少勞動成果,看著鄰桌的日本客人們可是個個都輕而易舉地磨掉一半以上的量。店家還提供了打包的封裝袋,可以將剩餘的山葵帶走。




貧窮如我,住不起有能劇表演的淺羽、有夏目漱石手跡的菊屋、芥川龍之介待過的新井,最終選擇了新井附近的青旅。
第一次住青旅,安靜整潔、設施齊全,唯一的缺點就是私密性比較差(雖然定了獨立房間,但是房門都是透光玻璃那種)。可以淋浴和進行簡單的自主烹飪,但我還是在小哥的推薦下嘗試了當地的美食和溫泉浴室。溫泉浴室離青旅步行兩三分鐘,是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光顧的也大都是本地街坊,很有趣的體驗。
最喜歡的還是青旅的氣氛,經營者是幾名有留學背景的青年,英語口音非常感人(褒義),交流的氛圍很好,也會給很多在當地遊玩的建議。可惜我當天入住太晚,次日出門太早,來去匆匆,沒有機會深入交流。
總之,如果打算在修善寺逗留而又預算有限,可以考慮這裡。

藤沢-鎌倉篇:我私人的海街日記



河口湖很驚豔,修善寺很迷人,日光很雅緻,東京更是承載了幾乎大部分日劇記憶。但是對我來說,她們沒有一個比得上藤沢-鎌倉。這裡有我看過最美的海岸,有充滿禪意和歷史的空氣,有清晨看到我擺弄三腳架主動提醒我哪裡可以看到富士山的釣魚爺爺,有傍晚看到我收拾三腳架問我有沒有拍到好照片的騎車路過的大叔,有擦肩時會向我問好的路人,有想了解我家鄉的餐廳老闆,有主動幫我用飲料機的街坊食客,有本來在合照看到我遠遠在拍她們就對我開心微笑比剪刀手還對我說謝謝的學生……最初到來始於我中二病的執念,最後捨不得離開源於這裡的溫柔。如果可以選擇一個地方虛度光陰,我希望可以是湘南海岸。

江之島站以東,至鎌倉站,江之電車窗外映畫一般飛掠而過的海面陽光跳躍,耳邊迴圈「咚咚-咚咚」列車在鐵軌上擦出的聲音……我的海街日記以江之電為刻度緩緩展開。

1.江之島站

每一次的重逢都始於江之島站。人們對湘南海岸的印象似乎與鎌倉重合,實際上江之島一帶屬於藤沢市。沒有歷史的厚重,獨有海濱城市的雲淡風輕。雖然這裡經常下雨,但在我心中,藤沢永遠明媚。

1.1白燈塔

在大名鼎鼎的江之島之前,我選擇描繪江之島站旁的白燈塔。

由海岸延伸進海港,遠處的江之島迎來了晨光。

堤道的盡頭,小小的白燈塔。江之島上也有白燈塔,更大也更有名。但只有這個mini的燈塔,代表了夢想的光,指引著少年的我走到今天。

假如不曾遇見,我大概無法想像世上竟有如此「繪畫感」的景色。

以前讀長空流雲,蒼風銀浪,溫柔秋陽,不過是一些片段式的聯想,跳躍而零散。此刻的湘南海岸公園,終於將這些零碎聚合在一起。

居於海邊的人們是否都帶著友好和善意的基因。看到我一個人來回蹦躂,釣魚的叔叔比劃著告訴我大海的對面是富士山,生怕我這樣遠道而來的客人留下遺憾。

經釣魚叔叔的指點,發現「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富士山雪頂。神奈川不只有《神奈川衝浪裡》的磅礴壯麗,也有風平浪靜的沉穩寬厚。

以上無窮無盡的藍其實完全是bonus,我來到這裡只為了尋找如此平平無奇的角度。

雖然進行了藝術處理,但這分明就是天才仙道釣魚的場景。(感謝知乎網友指路)
少時單純,對屢次把主隊湘北逼入絕境的仙道彰同志十分反感。變成老阿姨之後再回顧,發現這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逸才。強大而溫厚,寬容又灑脫。這個世界需要有人一生中二熱血,也需要有人無需打磨便已溫潤。因為喜歡大海和釣魚而選擇陵南的仙道同學,二十餘年後的今天,你是否還像當年一樣笑得眉眼彎彎的樣子,將自己融入這廣袤的天地間。在這樣一個太陽徐徐升起的秋天的早上,我似乎穿越次元壁,看到了一個自由而豁達的靈魂。

本來想打卡海街日記的腰越漁港,因為時間有限也就錯過了。片瀨漁港也是絲毫不差的,還沒有開始忙碌的清早,晨光中一番歲月靜好的模樣。

天空、海水、漁船,都像刻意清洗過一般明豔。

漁港的另一邊,還有一個更mini的紅燈塔。遠遠望去很可愛,晚上亮了燈可不就是拉拉藍裡高司令跳舞的情調。

白燈塔一帶的海岸線,地圖上叫湘南海岸公園。
海岸線平滑優美,遠遠望去似一面鏡子,承載了漫天的藍。

烏鴉鴿子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鳥類成群結隊,體型碩大且對人類全然無畏。恐鳥的我倒是有些惶恐,還好沒有發生動漫裡常見的烏鴉追逐事件。
最右圖中的鳥兒非常英勇,一度被海浪拍打還是頑強地飛了起來,我的擔心實數白費。我把這個小插曲剪輯進了開篇的視訊,不知道有沒有人留意到呢。

從晨光到餘暉。我又回到這裡等待落日。
江之島水族館,日本最古老的水族館。夏日裡,湘南海岸公園滿眼都是衝浪和玩水的人們。到了秋天這裡也不寂寞,一隊隊可愛的「小黃帽」「小紅帽」參觀完水族館來到沙灘上拍照留念。

雲霧重重,始終未見夕陽真容,卻把一切都鍍成了日劇經典濾鏡。電視劇到這裡,恐怕應該有一對兒或一隊面向夕陽的剪影。

現實是一個個大叔自顧自地沉浸在釣魚的世界裡。白燈塔一代堪稱釣魚愛好者集散地。海岸線屬於青春?不存在的,屬於釣魚愛好者

帶好「湘南名產」,架好腳架等夕陽。微涼的海風吹拂,時間進入了慢鏡頭。一箇中年人沿著海岸慢跑的腳步聲,幾個孩子企圖追趕烏鴉的嬉笑,兩個女孩在夕陽中自拍的笑顏,拍攝婚紗照的新娘禮服被海風吹起的角度,騎車而過的大叔問我有沒有拍到好的照片……單論景緻,湘南海岸的夕陽並不是我見過的最美,但是那天可一不可再的一切,值得一句「夕陽無限好」。

故事落幕的地方,新的希望開始的地方。在另一個次元的秋季,無論是湘北、晴子還是籃球,一定等到了那個大天才。

少年已去。中間隔著的那二十年不盡如人意,還好我只有問心無愧的故事。

沒有了陽光,溫度逐漸降低,人群逐漸散去。
好風景多的是 夕陽平常事 然而每天眼見的 永遠不相似
再會,湘南的落日。

附近的社群,根據知乎網友考據,仙道彰同志當年就居住在這一帶。
如果在上學的時間,你看到一個朝天發的大高個不緊不慢地往鎌倉高校方向奔跑,請你代我向他問好。

1.2江之島

江之島,自江戶時代就是霓虹本國人的旅行勝地,擁有弁才天的美麗傳說,曾經是東京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很多日劇日影故事的背景。

與陸地以弁天橋相連。由早至晚,無論是車流還是行人的交通都十分繁忙,即使已經到了十一月底。

建議選擇面向江之島右側的步道,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富士山。這是在湘南海岸公園看完落日之後,在橋上拍到的。一整天的雲霧繚繞,黑暗降臨之前的一秒,以晚霞為幕,終於看到了富士山的姿態。

經由大橋上島,一路前行便是商業街。逼仄的坡道兩旁商鋪林立,恍惚間有點穿越到澳門的感覺。
然而兩次在傍晚上島都沒有好好逛一逛。
跟著導航在民居小道間穿梭,間或看到不同顏色的貓兒路過,個個體態肥美,慵懶愜意。
終於找到了目的地。

可惜千里迢迢趕來卻還是錯過了飯點。
打卡留念,文佐食堂。

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裡,這裡叫海貓食堂,盛滿了海濱小鎮人情。以二宮阿姨為代表的街坊鄰里,在三姐妹不算幸福的童年中為她們撐起了一角小小的溫暖回憶,又為鈴串聯起了「父親的味道」。緣聚緣散,二宮阿姨的離世、海貓食堂的停業就像休止符,四個女孩子與曾經的時代告別。但是陰霾已經過去,作為上一代「留在這個世界的寶貝」,她們會互相陪伴、帶著笑和希望,走進鎌倉新的春天。

沒能在這裡品嚐到小銀魚蓋飯,還好酒店旁的另一家餐館讓我得償所願。

1.3江之島站

江之島站還有一個「名勝」——車站本身。
去年的遊記中已經詳細寫過。我特意選擇與當時相同的幾個角度。
我見此景如當日,不知此景見我是否如是。

2.鎌倉高校前站

去年初見時的興奮已經淡去,今朝重逢更多的是「返校日」一般的默契。

又一次在陰雨天中抓住了晴空的間隙,颱風過境一般的藍天白雲,映襯著記憶中那年夏天的殘影。

命運的路口,依然是記憶中的模樣,依然有人等待那群不會出現的少年。去年的我已經打過卡,今年就不跟大家搶機位了。

在《鎌倉物語》中連線了塵世與黃泉之國的江之電,早已成為湘南風物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坐傳說中的火車到傳說中的湘南海岸,雖然沒有把我帶入奇幻的異世界,卻也載著我領略了鎌倉的海風日影、港灣懸月,看遍了這裡的風情美妙。

既然是返校日,自然是要到學校(門口)看看。去年到此就感嘆社群環境的清幽,這次終於有時間好好走走。
自鎌倉高校便不再有遊人的行跡,經過了前一天的降雨,空氣清新,我一個人暢遊在這漫畫般的街區,情不自禁小聲哼起了歌。
路遇JK疾步向學校走去,你遲到得有點嚴重啊妹妹

無人打擾,也打擾不到別人,自娛自樂一下又何妨。

這一帶真是我見過最美麗的街區。一棟棟獨立房屋,因著屋主的用心經營而各具特色。

除了民居還有一些精巧的小店,或許時候尚早,都未開門迎客。

如果時間充裕,不必全部耗在命運的道口,逛逛社群和海邊,你會發現即使沒有童年濾鏡的加持,這裡也足夠可愛。

一年前的我,在第一篇遊記裡寫自己是一個規劃狂,恐懼改變害怕突發事件。
一年後的我,踩著浪花掃過的細沙,帶著鹹味的海風吹過我的頭髮。
原來對於各種瑣事的恐懼不過是多慮。比如擔心語言不通,其實自己的英語能力並不是如此不堪,甚至足以支撐與外國友人聊天。即使面對語言完全不通的情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很微妙,只要有交流的慾望,便能有了解的途徑。又比如擔心迷失在紛繁複雜的公共交通中。只要事先做好準備,玩通谷歌地圖和換乘案內,遇事多求助熱心群眾,沒有達到不了的目的地。再比如,擔心自己體力戰五渣,遇到老式旅館都搬不動箱子。事實上,自己也沒有如此弱雞,拿著行李一步一步走,攀爬樓梯雖然不易卻也並非做不到。超市、巴士、公共浴室……這些從前怕麻煩而放棄的選項,也一一在今次得以體驗。這次的我,走得更遠,也走得更深入,對於日本和對於自己的理解皆如此。
無論是工作,是旅行,還是人生,所有恐懼的本質都是自身的不足和軟弱,本身的能力和充足的準備才是抵禦變化與風險的方法,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穩很開心。

3.七裡濱站

七裡濱有鎌倉最美的夕陽,有世界上最好吃的早餐,有《海街日記》中通往花火大會的路口。以上的種種,我都錯過了。但是我的旅行似乎也總因為「錯位」而收穫意外的風景。

是枝裕和的鏡頭裡,七裡濱沒有藍天碧海,只有沙灘的黑和海浪的白,像生活本身一般平凡又耐人尋味。蒼茫大海映襯著四人的背影,因被剝奪的童年而產生的,看似已經結痂的成長之痛,終於通過彼此獲得了治癒。與自己和生活和解後的柔軟,這就是我對七裡濱最開始的印象。

眼前的海岸少了一分電影中的素雅,添了幾許明媚。江之島不再只如水墨畫背景般若隱若現,可惜依然看不到富士山的身姿。

深秋之際,不再適合逐浪而行,但稍顯寂寥的海岸線也不乏溫柔的畫面。

這一帶的海風猛烈,無怪乎成為衝浪勝地。即使過了夏天,仍然能看到幾位好手的英姿。
說起來,牧紳一同志當年是不是也在附近衝浪,不知現如今成為貨真價實的「中年人」後是否還有如此雅興呢。

除了夏季運動的餘溫,當然還有一年四季皆可的釣魚活動。
傳說中,七裡濱的海岸線之優美冠絕湘南。親眼所見此言非虛,天空、海面、島嶼、山丘、沙灘,比例之和諧渾然天成。俯仰天地間,萬物皆自得。鎌倉的禪意無處不在。

隨便一個角度都彷彿是畫報。世界海域千千萬,但是自前年見過,我便總能認出湘南海岸的圖片。這裡的每一抹湛藍,都印刻著只屬於鎌倉的溫度。

七裡濱另一項名物——鴿子。如果沒有恐鳥症不妨拿一些東西喂一下,一定會大開眼見,因為這裡的鴿子真的超!級!多!
不愧為「地主」,直接佔領了風水寶地。這裡是看夕陽的絕佳位置。沒有見到不無遺憾,不過來日方長。

4.稻村崎站

稻村崎車站不在沿海,全憑感覺穿越了民居小巷,去往海邊。似乎除了我,沒有遊人的身影。帶著「尋寶」的愉悅心情,盡享這個海濱城市靜謐的一面。

女性候選人之多出乎我的意料。

側耳傾聽,濤聲一陣強似一陣,走出小巷口,強日照的海面晃得眼睛有些疼。
以我的審美,稻村崎的海岸線不算優美,沙灘顏色過於黑,還有光禿禿的岩石。不過這裡還有草地和錯落有致的地形,對於孩子們應該是釋放天性的好地方。
雖然外國遊人少卻也很熱鬧。不僅有學校組織的小橘帽,還有很多家長自發帶來度假的孩子。如果鎌倉高校前屬於青春的悸動,七裡濱屬於成熟的廣闊,稻村崎大概屬於幼年的歡樂吧。

關東富士見百景,日本國土交通省列出的欣賞富士山的絕佳地點(霓虹人對這種排名和集錦真的是謎之喜愛),眼前的角度也被收錄其中。

遺憾的是當天的我僅能以想像描繪富士山的形態。

新田義貞渡海傳說之地,又遇上「老朋友」鎌倉幕府,然而時間已過去近一個半世紀。修善寺上演了鎌倉幕府建立的腥風血雨,這裡則見證了鎌倉幕府的最後時光。時勢造英雄,在了斷鎌倉幕府這一歷史事件當中充當了「箭頭」角色的,便是正名為源義貞的新田義貞。雖最終仍逃不過兵敗身死的悲劇,但當年站在此處完成了「稻村崎新田義貞徒涉」名場面的倒幕將領又是怎樣的英姿颯颯、意氣風發。

山丘海洋並存的地勢在今天看來成全了鎌倉的景緻,實際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天然險關正是第一個武家政權選擇建立在此的重要因素。當年攻打鎌倉幕府的新田義貞也必須克服這個困難。彼時被潮水阻斷而在稻村崎舉步維艱的新田義貞大軍,為了把握戰機,無法等待潮水退去。他向潮水祈願道:「義貞告上內海外海之龍神八部,明鑑臣之忠義,退潮水於萬里之外,為我三軍開道!」之後,他獻出自己的黃金太刀投入潮中。刀落於海的同時,潮水迅速褪去,砂灘顯露。
時至今日,當年的硝煙早已不見蹤影。陽光普照下的太平盛世,對戰爭過程的藝術化處理也變成了一種對歷史的浪漫主義迴響。

來到稻村崎實際上並沒有懷古的打算。最開始,只想打卡《海街日記》中幸與男朋友談分手的階梯。迷糊的我最終也是打錯卡,沒有找到正確的方位。
然而身臨其境,似乎能夠理解為何將這場戲安排在這裡。與前後的海岸相比,這一段似乎的確瀰漫著特殊的氣質,不同於整個湘南海岸的輕快和夢幻,低調而剋制。我會在七裡濱感嘆生活的美好,也會在稻村崎反思自己的現狀和責任。

秋日標記物。體感溫度仍在夏末,鎌倉的蘆葦長得卻不比河口湖遜色。

海濱公園過後,有一段沿海公路,行人更少。屬於自己與大海的時間。

頂著烈日走了一段,終於找到目標。

講真,流川楓你話少是因為日語不好英語更完蛋吧,明明用日文和英文寫了不能攀爬你居然在上面騎單車。典型的問題兒童軍團能做得出來的事。

在湘南,次元無壁。
教會了我熱愛、信仰、堅持、理想、同伴,跟著你們的腳步長大的日子是人生之大幸。感謝有你們,我們這一代中的許多人,才有了永遠也不會完結的漫長的少年時光。無論怎樣的年紀,當我再站在這裡,都是那個會哭會笑、有態度有靈魂的中二少女。我永遠記得,不要輸給這個世界的常識。

也許違章騎車的少年有一天會變成沿海慢跑的中年人,再之後會變成海灘散步的老年人,但是有些東西不會變,比如相信自己,比如滿懷希望。



打卡小貼士:這個地方其實離極樂寺站比較近。從極樂寺站下車,沿著步道往稻村崎站方向走很快就能找到這樣的護欄裝飾。再繼續走,到同款裝飾的盡頭就是打卡地點。

5.極樂寺站到長谷寺站

極樂寺站到長谷寺站,寺廟和神社林立。自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幕府倒臺,宗教信仰的遺蹟與政權更迭相平行。我們在寺廟間流連,彷彿在不同的時空中跳躍。另一方面,藉由電影大師們的視角,世人早已見識鎌倉古都的獨特氣息如何在普通人的四季之中流轉。歷史的巨集大與個人敘事的融合,並非鎌倉多志怪,只是這裡總讓人恍惚,恰似身處超脫的維度之中。

5.1極樂寺站-彩虹橋-道地藏廟

從久負盛名的極樂寺站出發,受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這一帶在我眼中自帶海街日記的水印。

通勤日裡,佳乃和鈴趕車的地方。日復一日,時間在彷彿被調慢了進度的生活中悄悄溜走。
幸和母親和解後送別的地方。雖已無法共同生活,但有一絲以為早已模糊的親情藉由外婆的陳年佳釀,將隨著母親的足跡延續到遙遠的地方。
夏日焰火後,鈴和風太道別的地方。年少時的好感不會坦率說喜歡,他只說鈴的浴衣很合稱。若有似無剛剛萌芽的情愫化在那晚被焰火映滿顏色的海洋。他們的故事剛剛開始,鎌倉剛剛進入夏天,有的是時間。

極樂寺站以其古老木造的結構名列「關東車站百選」。我不懂建築,看不出結構。只覺得嵌在成蔭綠樹青山中的小站古樸精巧,沒有奪目的設計,這份簡單和日常化代表了生活本身的美感。
慶幸沒有在紫陽花開的季節到來,只有我一個人的小站才是故事中那個海濱城市的調調。
若說有遺憾,便是旁邊的施工著實煞風景。

「戀愛會讓討人厭的工作也變得可以忍耐。」沒有見證父母愛情的孩子會渴望感情嗎?「戀愛腦」的佳乃用行動給出了回答。然而只有專注於自己才能真正長大。遊戲人間的佳乃很美,放棄高跟鞋和短裙開始想著如何好好工作的佳乃更動人。

站臺打卡。所以她們上學和工作都是在鎌倉方向呢。

彩虹橋,四姐妹日常外出路過的地方。有些後悔沒想到往電影中祖屋的方向走一走,說不定真能找到她們的家。

沒有了濾鏡的彩虹橋是一條很短的日式橋樑,從極樂寺站出站後便能看見。江之電從橋下通行,偶有人駐足攝影。

道地藏廟。一年之前的鈴,孑然一身來到古都鎌倉,小心翼翼、拘謹禮貌。一年之後的鈴,和同學們踢完喜歡的足球,在道地藏廟避雨,放鬆愜意。因為有了家人,甚至是鎌倉的每一滴雨都有了故鄉的氣息,有了歸屬的意味。

過了彩虹橋就是道地藏廟。「遍地神佛」的鎌倉,小小的道地藏廟十分低調。如果沒有看過電影,估計就以為是哪家的民居徑直掠過了吧。

沒有開門,「主角位」也是不讓坐的。位於路口,雖然沒有人經過,還是略微尷尬。匆匆打卡,速速離開。

5.2極樂寺

與道地藏廟咫尺之遙就是極樂寺。

極樂寺沒有《妖貓傳》中極樂之宴的金碧輝煌,茅葺的山門和其後被櫻花樹擁抱的細長參道都透露著大繁至簡、返璞歸真的氣息。
極樂寺的歷史也是與最平凡的喜樂相關。1259年,正值元王朝蒙古大軍的鐵蹄踏上日本國土,鎌倉幕府與朝廷命令僧人為抵禦入侵而祈禱,極樂寺由此建立。當時還在寺院中設有醫療處救治傷員。斗轉星移,當年的硝煙早已消散,唯有本寺留下,訴說和平安寧的極樂真諦。可惜後來這片國土上的人,或者說直到今日世界各地總有一些人,並不能理解這種可貴。

《海街日記》在極樂寺有兩場與死亡有關的儀式,截圖是故事的末尾二宮阿姨的葬禮。鏡頭記錄了夏日的極樂寺,二宮阿姨在這裡看過人生最後一季櫻花,在滿眼綠色的生機中離開人世。在不被強調的背景中,弔唁的人們絡繹不絕。這樣一個平凡又溫柔的人,成為多少孩子成長故事中的美好回憶。四姐妹和二宮阿姨的交往是一個縮影,勾勒了人情這個最動人的符號。

極樂寺不讓攝影,站在山門外擦邊球一張。深秋的櫻花樹只剩下了枝丫,古樸肅穆也略顯蕭索。寺內面積不大,印象中有國寶館當日也不開放。若不是參拜,數分鐘便可巡禮完畢。但我仍然推薦時間充裕不妨到此。這裡的寧靜和長谷寺、鶴崗八幡宮彷彿屬於兩個世界。即使沒有看過電影,也能在這裡獲得不一樣的美好體驗。

5.3成就院

108,這是通往成就院的階梯數。

真言宗大覺寺派 普明山 法利寺 成就院,透過800年的時間,在正午的陽光下散發著古樸寧靜的氣息。
1219年,鎌倉幕府三代執權北條泰時選擇空海在平安時代巡禮諸國時修法的場所建立最初的成就院,並且從京都邀請高僧到來為北條家的繁盛祈福。建立於山頂的成就院同時具有瞭望臺的作用,成為鎌倉防禦的要塞。在不遠處的稻村崎完成渡海傳說的新田義貞,1333年在成就院與鎌倉幕府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初代成就院在火光中消逝。遷址之後的成就院依然作為高等寺院在鎌倉政治生活中留下了痕跡。眼前的成就院,系在元祿時代重建。

安靜但不荒涼,不大的院子將信仰與日式庭院元素結合在一起,四處都透著精心設計和維護的用心。春去秋來,院內仍然生機盎然。

除了本堂,院裡可謂「一步一菩薩」,人跡罕至,神仙卻是很熱鬧的。各路神仙菩薩塑像風格各不相同,雖然我並無過多認識更遑論信仰,沿著小路慢慢觀賞卻自有一番趣味。
成就院本尊為大日如來的化身不動明王(最下左圖)。不動明王是火神,也是結緣之神(莫非是因為愛情如火?),所以成就院是達成戀愛成就的好地方。不動明王右手執劍左手拿帶,用右手的劍斬斷俗世之慾,用左手之帶束之,再用周身火焰使其純淨。
河口慧海,第一個入藏的日本人,日本藏學研究的里程碑。公開的說法是為尋找準確翻譯的佛經,經由印度、尼泊爾,越過喜馬拉雅山入藏。第一次入藏期間偽裝身份,先後假稱是來自中國內陸和西藏西部的僧人,進入色拉寺學習,同時以醫術獲得讚譽。身份敗露後用兩匹馬馱上搜集來的各種經卷(這個形象很熟悉呀)逃離拉薩。第二次幾經周折終於得以日本人身份進藏收集佛經,並且完成了與尼泊爾首相交換佛經的約定。為日本藏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素材、日本開始了與我國西藏的接觸,這個經歷已經足夠傳奇,更何況還有英方間諜的坊間傳聞。最下右圖是河口從西藏帶回的釋迦菩行像複製品。
不動明王像和釋迦菩行象上方的子安地藏菩薩是子安神與地藏信仰的結合,庇佑求子、順產以及孩子順利長大。據說子安地藏多被塑造為懷抱孩子的女性形象,成就院的子安地藏不是這樣,更接近我們印象中菩薩的樣子。石像前有兩個石球,子生石。石球觸手光滑,看來大家都很相信撫摸過子安石便可靈驗的傳說。
除了宗教,也有歷史的元素。為紀念聖德太子誕生一千三百年而立的木質亭子,靜靜地立在院子一角。這個在日本歷史傳說中被無限聖人化的廄戶皇子,代表著改革的光芒,照亮了整個飛鳥時代。無需討論《日本書紀》 「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的魔幻記載,聖德太子攝政的三十年,切切實實成為了日本發展歷史的重要一筆。冠位12階以重視才幹的思想推動官僚體制的形成;17條憲法意在樹立以中國諸子百家和佛教思想為基礎的社會尤其是貴族行為規範;獨興佛教企圖以統一民族宗教信仰提高皇權;編纂史書提高國家和皇權觀念;恢復中日邦交的努力是為了引進佛法和大陸文化。關於遣隋史挺有意思。聖德派往東土(對日本來說應該是「西土」?)中原最有名的遣隋史叫小野妹子(他是不是學吐槽就不清楚了),兩次帶去的國書內容分別為「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印象中日本對中國的外交史總有一種仰望強者的態度,而我看來這種對強者(至少是表面上的)崇敬帶著深深的民族個性(你看今天他們對Uncle Sam也這樣)。所以聖德太子倒是比較不「日本」,深知當時兩種文明和社會的差距,也仍然要謀求「小國有外交」,用我國的敘事方式就是「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雖然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沒有正面對抗過的自我認識不足(畢竟後來打過之後便服軟學習了),但我更情願浪漫化地理解為聖德的一些個人特質。當時海峽此岸的「日沒處天子」「西皇帝」正是我國大名鼎鼎的隋煬帝,小野妹子基本等於無功而返的結果也不難理解了。迴歸正題,時代和政治環境的限制導致改革並沒有達到目的。聖德太子在接近知天命的年紀逝世於斑鳩宮,留下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夢想。斑鳩宮也早已經毀滅了,在斑鳩宮的原址建起了懷念聖德太子的夢殿。有朝一日我去到奈良的法隆寺也想到夢殿看一看,而今日我所能看到的就是眼前的這個縮微建築,目測正是夢殿的模型。聖德太子離世之後改革雖然停止,卻為日後埋下了種子。約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大化改新在飛鳥時代的末期推動了日本進步的巨輪,這條路通向奈良時代的盛世。紀念亭上書「貴和」,個人理解意指17條憲法中的第一條:以和為貴,無忤為宗。我始終相信這世上的確存在普世價值,例如當今我們不再需要「無忤為宗」,但這一個「貴和」,當是處理各種個體和群體關係的理想。這是《論語》對本邦的教誨,也是聖德太子對他國的教化。斯人已去,而思想不滅。

成就院門前,在夏日裡開滿紫陽花的階梯此時只有綠的純粹。眺望遠處的由比濱,我想我和故事末尾幸和鈴遠眺鎌倉時的心境相通。日子如水流逝,四季周而復始,有些人會從今年春季開始陪你看櫻花,也有人再也走不進來年夏季映天的花火。活著的事物都是很費功夫的,《歲月神偷》說得很恰當,日子就是一步難一步佳。生活不易也要走下去,風花雪月不肯等人,倘若沒有前進的勇氣,怎能去遇見、去珍惜、去告別。

沿著石階下行,旁邊看似平平無奇的坡道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傳奇。極樂寺阪切通,鎌倉七口之一。所謂切通,是一種很形象的名稱,把山林切開使人馬得以通行的道路。舊時鎌倉,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七個陸地通路便是戰略要地,也就是今日所稱鎌倉七口。
元弘三年,大館次郎正是企圖從這裡先於新田義貞攻入鎌倉,最後卻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今日再看極樂寺阪安靜得恍如置身偏僻鄉間山路,想像不出曾經劍拔弩張的戰爭氛圍,只是彷彿又有幸和鈴走過的身影。

山腳是一片小小的墓地。網上看到有說是《海街日記》中外婆墓地的取景地。

5.4虛空藏堂

沿著極樂寺阪往海邊方向行進,不遠有一處被許願的旗幟圍繞的小小寺廟。
明鏡山 円滿院 星井寺,本尊虛空藏菩薩,又稱虛空藏堂。

海拔不高,但陡峭的階梯卻著實有些趕客。走在我前面的幾位女士看了看階梯,望而卻步。
不過沒有關係,我時間充裕又有餘力,主要是自下往上看去,兩個石獅子頗有威嚴之感,召喚著我去「探險」。

首先迎接我的是舟守地藏。顧名思義,承載的是航海安全和漁業繁榮的信仰。這大概是遠古時代全世界靠海吃海的勞動人民的期望。

虛空代表無限的福德和智慧。這裡供奉著相傳是奈良時代高僧行基雕刻的虛空藏菩薩像。鎌倉時代,源賴朝規定該佛像每三十五年才能向公眾開放。現在每年正月十三日該佛像公開接受信眾禮佛。
除此之外,虛空藏堂還有所謂「十三參拜」(不知道這樣翻譯是不是正確)。這是迎接虛歲13歲的孩子為至今為止健康成長向菩薩表示感謝,並祈願賜予他們更多的智慧和福德,而進行參拜儀式。該儀式一般在每年的三月至四月間舉行。
這些儀式都與我無緣,當日的虛空藏堂只有我一人面對著緊閉的門扉。旁邊寫著虛空藏菩薩的真言,據說大聲朗誦可以使頭腦清晰。廢了一番功夫才讀順暢,卻感覺頭腦跟著舌頭一起打結了。

虛空藏堂很小很舊,盡是被時光打磨的痕跡。也許對於純粹的觀光客而言不值得走一趟。但是對於我這樣的閒人,能夠在這方無人的小小天地駐足片刻,想著眼前這根鈴緒不知用了幾十年,接納了多少人對生活的期盼,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虛空藏堂外的星月之井是鎌倉十井之一。傳說這口井在白天也能看到星光,因此得名。另一個傳說是行基認為這口井中閃閃發光的石頭正是虛空藏菩薩的化身,因此虛空藏堂便建在此處,並有了星井寺這樣美妙的正式名稱。因為井水甘甜,在昭和初期還作為飲用水出售給旅客。不過這些浪漫的傳說都隨著堅實的井蓋塵封,就讓我們相信在一片漆黑中還有微弱的星光兀自閃耀吧。

極樂寺阪連線著一片居民區,四處沒有人影,在安靜的步行中慢慢領略這個海濱古城不同於東京大阪的淡然。
一路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築。這裡可真美啊,以至於我後來在《孤獨的美食家》中一眼認出了這幢房屋。

路過此處時我對這家店一無所知,然而一看到就直覺絕非尋常之物,這大概就是所謂氣場吧。元祿年間開創的餅屋,傳承三百年的鎌倉滋味。運氣守恆,每次出行總能夠在一片暴風雨的預報中收穫晴天,也總是有本事遇到各種食肆暫休。或許我就是不太有美食運吧。每當這時我就很想念少女心的老吃貨。

前文一直在說歷史和宗教,那麼現代鎌倉的元素呢?偶然路過尋常人家的車庫給出了回答——即使在深秋也無法消散的、充滿陽光和歡愉的夏日符號。

5.5御靈神社

海街日記中一閃而過的畫面,夾在民居中、江之電從鳥居前穿過的神社。

本來我拍了一張一模一樣角度的打卡照,可惜整理時手殘刪掉了。還好耐心等了兩趟江之電路過拍了視訊,想不到視訊截圖的渣畫素還自帶九十年代日劇的調調,也算是塞翁失馬吧。

去年在命運的路口,今年在御靈神社,等江之電的地點變了心境也變了。如果非要選,還是後者好,周遭沒有一點聲音,天空乾淨得沒有飛機雲,我也沒有了急躁。

車頭的標誌從繡球花變成了楓葉,旅人來了又去,唯一不變的是日復一日緩緩穿梭於湘南的江之電。

前方是江之電每次(真的是每!一!次!)經過都要介紹一番的極樂洞。
在夏日裡,眼前的地方會擠滿了短炮(霓虹金貌似不愛帶長槍出來拍)和手機,就是為了拍攝被粉紅和藍紫的紫陽花簇擁的鐵道,江之電從極樂洞中鑽出的那一刻。

拍夠了江之電,原本打算用幾分鐘簡單逛逛就能看完的御靈神社。想不到鳥居之內的神域如此熱鬧。

去年在京都已經見識過的稻荷信仰,在這裡也有小兄弟。紅色的小鳥居全場最萌。

旁邊是小小的秋葉神社。
因為傳統日式建築多為木造很容易引起失火,為祈求平安防範失火,民間發展出了秋葉信仰。

祭祀鎌倉權五郎景政公的正殿。
景政是平安時代以驍勇聞名的武士,十六歲起跟隨當時「天下第一武勇之士」源義家(源賴朝先祖),率領鎌倉武士團開拓了現在的湘南地區。景政的勇名是鎌倉武士的驕傲,所以被尊為御靈神社的祭神。

祭拜的人不多,深秋的枯枝更增添一份蕭索氣息。安安靜靜的,感覺其實比隔壁長谷寺要好。

神社一角,還有其他信仰紮根的地方,只是規模都很mini,要共用兩個鳥居了。

神社裡另一重要景觀是並肩而立的夫婦銀杏古樹。日本的這種夫妻樹未免也太多了吧,想起修善寺的子寶之杉。和子寶之杉比起來,夫婦銀杏絕對是年輕的「現代夫妻關係」,保持著私樹空間



神社也祭祀作為鎌倉江之島七福神之一的「福祿壽」,形象也和我們東土大唐的很像嘛。
神社角落裡能看到我國流傳過來的庚申信仰的遺蹟。根據道教傳說,庚申之日藏在人體內的三屍蟲會趁人睡著時昇天向司命神報告主體所犯過錯;反之如果能夠在這天堅持不睡,體內三屍蟲就沒有機會升天報告。所以就衍生出庚申守夜的儀式,大家聚集在一起通過講故事熬夜,由此形成庚申講(要是能穿越回去給他們一臺遊戲機就夠了


)。庚申守夜連續進行十八次(約三年時間),就可以設立庚申塔,保佑本地不受邪魔侵襲,子孫繁盛,出入安全平安。庚申塔形式不一,有些形式簡單隻刻文字,有些則有稍顯複雜的雕刻。

過了正午,太陽開始有西斜的趨勢。離開御靈神社,跟著地圖穿過小路往長谷寺前進。
路遇無處不在支付寶,中國驕傲。

走到大路,好像進入另一個空間,讓我想起每次去雍和宮走過的路。從極樂寺到御靈神社,陪伴我一整個早上,充滿禪意和詩意的安靜空氣在人聲鼎沸中消失了。

5.6長谷寺

和人數龐大的信眾及遊客群體相較,長谷寺的山門出乎意料的小巧精緻。加上門前斜斜生長的松樹掩映,要是沒有人,宛如一幅畫。

相傳公元721年,德道上人在奈良長谷寺附近發現一株巨大的樟樹,委託造佛師將其雕刻成兩尊十一面觀音像。用樟樹根部雕刻的觀音像被供奉在奈良長谷寺內,樹頂雕刻的觀音像則被投入海中,希望他出現在有緣之地解救眾生。公元736年6月18日晚,三浦半島長井海岸的海面泛起金光,15年前入海的觀音像重現於世。此後這尊十一面觀音像被移至鎌倉,併為此建立了鎌倉長谷寺。
這個傳說過於浪漫和充滿救世意味,以至於整個長谷寺都讓我覺得溫柔和慈悲。

平心而論,長谷寺的遊客實在太多了,而且各國面孔都是隨處可見,事實上不是一個清心禮佛的去處。原本就沒有宗教信仰的我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只能以觀光客的心態走馬觀花地隨著人流穿梭於各個佛堂。就挑幾個留下印象的說一說吧。
首先肯定是觀音堂。傳說中的十一面觀音像就供奉在這裡。內堂基本只有香火的光亮,這點倒是還原了舊時參拜的環境。高達9.18米的長谷觀音是日本最高的木造觀音像之一,在晦暗的光線中投射出巨大的身形。抬頭仰望,事實上並看不清頭部的十一面觀音像。但這高度差仍然讓我產生了諸如「我佛慈悲」等等被感化的神聖情緒。長谷觀音右手持錫杖、石狀臺座這些與其他觀音像不同的特徵還是能看見的。如果對於看不清本尊十分殘念也沒關係,旁邊的觀音博物館可以彌補遺憾。
室外的空間也有很多佛教元素,比如釋迦摩尼如來坐像、四大天王護法神、佛足臺。
鐘樓和稻荷社在正對觀音堂的右邊。鐘樓原來懸掛著鎌倉第三古老的青銅鐘(現在移到觀音博物館了),新年12時會敲響除夜之鐘,108次鐘聲,象徵108種苦難。這裡的稻荷社比較特別,供奉的是牡蠣殼。因為傳說長谷觀音能飄到這裡是因為附著在觀音像上的牡蠣殼的指引(真是信仰本土化的再改造)。

長谷寺的官方介紹中,將這座寺院描述為「花與眺望的祈願寺」。經由眺望漫步小徑到達見晴臺,由比濱海岸、才木座海濱、相模灣在眼前鋪開。我在青島眺望過海濱浴場,濃墨重彩的色調讓我整個人也感染了輕快。鎌倉不同,鎌倉的海岸總是素雅,即使有最純粹的藍。

長谷寺載有很多花木,一年四季應該都是花的寺院,可是當天倒不記得開了什麼花,楓葉也還沒有紅。不過沒關係,「埋伏」在四處的小小地藏像精靈一般讓人看見心生歡喜。

寺裡還有一片區域屬於水子供奉。水子是指不幸離世的孩子。水子供奉是祈願這些小小的靈魂解脫往生的信仰。這裡有幾千尊地藏佛小像,其中一定不乏無奈和悲劇。水子供奉是親人最後也是最深的溫柔和愛。

辯財天是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執掌水和財富。
上圖鳥居往裡就是辯天窟,需要小心碰頭的洞裡光線昏暗,來的人不多。進入窟中將所有的喧譁隔絕於外,這裡大概是長谷寺最清淨的地方了。石窟壁上雕刻的辯財天和十六童子像需要仔細辨認,行走一圈彷佛進入另一個空間完成一種隱祕的儀式。
窟外放生祠,帶了日式庭園的設計之美,不過人太多這種美難免打了折扣。

大黑堂,本尊是日本七福神之一的大黑天,執掌財富、豐收、事業運和成功運。
有一尊可觸控的大黑天像向公眾開放。長得真的很有福氣的樣子,我也忍不住摸了一把。被陽光曬得暖烘烘的神像,希望賜給我們好運吧。

離開長谷寺心情莫名開朗,天也更藍更高了。此刻我覺得自己就像這隻急速掠過的鷹(是鷹吧……),可以認真又自由地翱翔在廣闊的天地間。

仰望天空之後還是要腳踏實地看看眼前的路。長谷寺到高德院一帶真的很商業了,覺得自己到了恭王府附近……
是不是全世界學生都是一種行為模式,放學了先來一頓小吃再回家,好像看到十幾年前的自己

霓虹計程車真的太有型了,隨便在哪都是風景線。

高德院門前的商店,滿滿歷史感。一方面非常符合我們對景區的想像,售賣土特產;另一方面這裡的土特產可非常不一般——著名武士刀的模型,據說還有宮本武藏刀的模型。雖然我不懂,更不可能買,但是遠遠看一眼陳列櫃也不禁讚歎——很帥呀

5.7高德院(鎌倉大佛)

現在提起這裡,一般都會直接稱「鎌倉大佛」。高德院這個名稱成為概念化的意象,畢竟除了山門,明顯的寺廟遺蹟不多了。

日本國寶鎌倉大佛就這樣坐落在與世俗沒有邊界的空間中。大佛最初的建造是一個謎,相傳最初木造的佛像被火災損毀,而後才鑄起今日的銅像。這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地方,猶如一代代政權更迭的舊時局勢。多次颱風的侵襲和最後的海嘯摧毀了佛堂,其中的大佛卻在風雨飄搖的天災和時代中巋然不動地度過了約八百個春秋,我們今日所見的基本仍然是它當年初鑄成的樣子。這樣的奇蹟比任何教義都更有教化意義,所謂神蹟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眼前的畫面沒有絲毫違和,他似乎原本就當如此存在於天地自然之間。蔚藍晴空、滂沱大雨、春日裡綻放的櫻花、秋季裡漫山的緋色……萬物靈動,才稱得起普渡眾生的慈悲博愛。

360度視角。因為是露天放置,以天空和山林為襯托,現場看很震撼。
佛像高11米(另一種計算方式是13米)。很奇葩專業能力卻很強的桑野信介先生在本季《還是不能結婚的男人》中給我們科普了,如果大佛站起來,會是一個身高24米的男性。鎌倉大佛以「美男子」聞名,高鼻樑的大佛長了一張典型的「宋風」臉,連栩栩如生的前傾姿勢也是宋朝風格的影響。據說以前大佛表面是有鍍金的,現在已經看不出痕跡了,私以為還是青銅本來的顏色和環境更協調。
大佛可以進入內部參觀,可以看到多次修繕的痕跡。

參觀者眾。

前文提到的自動對著我的鏡頭擺好POSE的外國友人們

離開高德院和長谷寺一帶,人潮消退,大街小巷又是寧靜的模樣。

這條街充滿生活氣息,充滿昭和情調。

感覺可以發展出年代晨間劇的故事。

5.8鎌倉文學館

鎌倉文學館建在半山坡上,要經過一條長長的、蜿蜒曲折的道路,兩旁有遮天的樹木,將下午太陽帶來的一點點燥熱也驅趕了。

偶爾可見松鼠的身影。四目相對,我倆各自愣了片刻,等我反應過來舉起相機,只能捕捉到他離開時靈巧的身影。

招鶴洞。相傳為了慶祝鎌倉幕府統一(日本的)天下,源賴朝放飛了一千隻腿上繫了詩箋的鶴,這裡就是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

鎌倉文學館,外表看完全沒有博物館的感覺。事實上,這裡本來是以加賀百萬石而聞名的前田家的別墅,被大火燒掉後重建。現在的建築以西洋別墅為底色,加之和風元素,屋前有大片花園,夏日裡有怒放的玫瑰和紫陽。在周圍還是一片農田的時代,從二樓的起居室可以看到遠處的海岸線和沙灘。
昭和60年作為鎌倉文學館開放,內部根據展示需要進行陳設,但是從格局和細節處的設計大體能想像宅邸當年的精緻。
鎌倉,大概可以稱為日本文學家的伊甸園。我對日本文學沒有深刻的研究,但是這不妨礙我看到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字時的激動,也不妨礙我看到那些看不懂的手稿時的感動。有一些領域和藝術終究是不應該為國界所限制的。鎌倉文士們用筆寫下的日本符號,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發展的足跡。所以即使時間並不充裕,我還是選擇來到這裡,為了看一看鎌倉的另一面,看一看這塊鎌倉文化拼圖中的瑰寶。

6.由比濱站

到達由比濱時太陽已經落到山的後面,我在這個看不到落日的海岸遇到最美的晚霞。

由比濱的沙灘比湘南海岸公園和七裡濱寬闊。沒有夏天人山人海的氣勢,以落日餘暉的海面為幕,每個經過的人都留下了清晰的投影。

這時候的由比濱最美麗了。晚霞的金漸變過渡到將夜未夜的藍,海風把一道道輕柔的浪送上沙灘,天上那一抹雲離我這麼近。

平成末年,最後的秋空霽海,我一個人走過。

相傳當年靜御前懷著源義經的孩子被源賴朝擒獲,這個男孩出生之後被源賴朝命人遺棄在由比濱的海岸。這裡帶著關於死亡的傳說,卻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有隨浪花而來的生物,有在沙灘上雀躍的鳥兒,有奮力躍出海面的魚兒在空中劃過的弧線。

最後的最後,夜幕下的由比濱。高懸的明月,比次年中秋所見更迷人。

7.鎌倉站(鶴岡八幡宮)

到了鎌倉站,才有了鎌倉作為現代都市的實感。車水馬龍的交通樞紐,熙攘的人潮,需要加快速度才有足夠時間通過人行道的寬闊馬路……但是這樣的鎌倉,卻好像突然變得沒有特色,對於旅人來說並不是開心的事。
川端康成是怎麼說的呢——靜御前愛慕義經而起舞,就是在這座若宮的迴廊上。賴朝在境內會見西行法師,贈以銀貓。公曉躲在樹後弒殺實朝的那棵大銀杏,是一棵比鎌倉幕府還要古老的大樹。新田義貞在這座拜殿檢驗了屍首。秀吉和家康也來參拜。
所以,無論如何也還是要來看一看的吧,這個盛滿了幕府歷史的地方。
還好在這片都市繁華之中,很快找到了若宮大路,通向鎌倉的心臟。

長1800米的若宮大路大概是目前為止,我在日本看到的最有皇家儀式感(這個詞用在此處或許並不恰當)的參道。延申到神社外的二鳥居到三鳥居一段採用置石法,使參道高於兩旁路面(現如今已經是車道了),被稱為段葛。

筆直的參道直指鶴岡八幡宮。只有在這裡遠遠望去,彷彿穿越數百年的光陰,看到了賴朝公的時代。走近了,反倒只是一個遊人如織的景點了。
兩旁栽滿櫻花樹的參道,是源賴朝對北條政子的尊敬與愛慕。這是源賴朝為了祈願北條政子順利生產而建。是年,源賴家出生。當時還沒有反目的母子,沒有被廢黜幽禁殞命的年輕將軍,沒有將軍絕嗣的悲哀。1182年的源賴朝眼中的源氏政權,大概正如春天開滿段葛兩旁的櫻花,欣欣向榮。

走過鳥居,正式進入鶴岡八幡宮的地域範圍,正前方是太鼓橋。

太鼓橋兩側分別為平家池和源氏池,名字分別取自1000年前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兩個武士家族平氏和源氏。源平二氏之間的戰爭至死方休,紀念兩家的池水卻經由太鼓橋聯通,微妙。
越過太鼓橋可以看到樓門,但是距離到達還有一段路要走,中間先經過舞殿。

絕世舞女在15歲的年紀遇到了年輕的戰神,靜御前與源義經的結合與世上英雄美人傳說的緣起大體相同。但是生離死別都來得太快,沒有過多的時間留給濃情蜜意。身懷六甲的靜御前被源賴朝擒獲,被迫在舞殿獻舞。但是她不歌頌賴朝的盛世,她只讚頌義經的英勇。誕下的孩子被遺棄,好不容易回到京都等來的卻是源義經身死的訊息。還好,削髮為尼為丈夫和孩子祈福的悽苦日子也沒有過太久。靜御前死於20歲的年華。
眼前的舞殿,曾經記錄了這個女子的風姿和貞烈。

舞殿附近的洗手舍和酒樽。十一月的日照時間很短,下午三點鐘的視覺效果像五點鐘,如此熱門的景點人流都開始冷卻下來。

樓門下的階梯稱為大石段。源賴家的兒子公曉在這裡刺殺了叔叔源實朝,從此鎌倉幕府的大權正式轉移到北條氏手裡。鶴崗八幡宮誕生於源氏的興起,也見證了源氏退出歷史舞臺的蒼涼背影。
大石段旁有一塊斷木,這裡曾經有一顆千年銀杏樹,在2010年倒塌。但是,從舊木根部發芽的小樹正在成長。事物大抵如此,在周而復始的造物力量面前,也無需過於為了逝去而低沉。

康平6年(1063)源賴義平定奧州後返回鎌倉,向出征前祈願勝利的京都石清水八幡宮提出勸請,在由比濱建立八幡宮。約百年後,源賴義的第五代後人源賴朝入主鎌倉,將八幡宮遷移到現在的地點,並將其建造成現在上下兩宮的規格,使之成為鎌倉幕府的宗社,並進一步成為鎌倉城市建設的中心。
源賴朝當年在神社前舉行的流鏑馬、相撲、舞樂等祭神儀式和活動傳承至今日。作為建立了第一個武家政權的鎌倉幕府的精神象徵,以八幡宮為代表的武家守護神信仰在全國蔓延開來。以鎌倉為中心興起的質樸剛健的風氣,成為後來以「武士道」為代表的日本人的精神基調。
夕陽映照下的門樓,色彩有繪畫般濃烈的質感。站在樓門前看下去能夠看到筆直的若宮大路向海岸方向延申。
門樓後是本宮,又成為上宮,祭神為應神天皇、比賣神、神功皇后,稱謂八幡三神或八幡神,是神道教的武神,平安時代受神佛習合思想的影響也有稱八幡大菩薩,不過到了明治時代神佛分離政策下這個名稱從官方層面已經禁止了。應神天皇和神功皇后是一對母子。根據傳說(以現在的觀點多有虛構色彩)神功皇后在丈夫過世後長期攝政,是實質上日本首位女性君主。應神天皇是神功皇后唯一的兒子。至於比賣神則有市寸島姬命、卑彌呼、天照大神等不同的說法。不過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源氏氏神的八幡神,隨著鎌倉幕府的建立,演變成了武家的守護神,鶴岡八幡宮這個曾經坐落於海濱的小小神社在全國武士心中也有了不一樣的分量。
再往裡走還有若宮(下宮)、紀念源賴朝和源實朝功績的白旗社、武內社等等。不過我興趣缺缺,因為人!太!多!了!從若宮大路走來還以為天黑得早遊客少了,不想全集中在了核心區域,加之這塊兒佈局緊湊更顯得擁擠熙攘。

看看規模龐大的繪馬,大致能想像參觀者眾。每個城市都有一箇中心景點,例如東京的淺草寺、京都的清水寺、大阪的天守閣,在鎌倉這個中心大概就是鶴岡八幡宮了吧。不同的地點同樣的感受,參觀請趕早。

不過,即使是再如此嘈雜的環境下還有一個地方是安靜並且強烈建議參觀的——寶物殿。其中陳列有武具等眾多歷史文物,展覽雖小卻很有價值。至今我還記得,站在那身美輪美奐的和服面前,一對日本老夫妻感嘆技藝之美,我在後邊忍不住點頭附和。
最後,驚喜——本宅女也是看過犬夜叉的,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巫女內心很激動。

鎌倉十井之一的鐵之井,看著比星月之井小。

附近的商業街——鎌倉小町通,像所有的商業街一樣吃喝玩樂俱全,像所有的商業街一樣人滿為患。沒有停留,時間不早了,還要去由比濱看夕陽。

8.北鎌倉站

我曾經看過北鎌倉站,在小津安二郎的映畫世界裡。今日之鐵軌站臺,與黑白影像中的畫面完美重合。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一些淨土擺脫了時間的桎梏,留存在了最適宜的狀態。身處北鎌倉一帶,不時閃現時空交錯的錯覺,大抵來源於此。
不知是這裡影響了小津的創作風格,還是小津在鏡頭裡對這裡打下了個人風格的烙印。總之,從列車到站的第一眼,輕而易舉認出了那屬於舊時代的平和剋制、隱忍悲涼。

8.1円覺寺

1282年,鎌倉幕府掌權人北條時宗邀請南宋高僧無學祖元東渡日本,由後者擔任開山住持,建立円覺寺。時宗本人拜在無學門下,鎌倉武士們也漸漸皈依佛教信仰。円覺寺的建立,是為了超度蒙古入侵日本的戰爭中雙方軍隊戰士亡靈。勿論敵我的平等超度,這正是踐行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吧。
當日的鎌倉,海岸還蒸發著殘夏的餘溫。想不到不遠處的北鎌倉卻有自己的季節刻度,已經有了秋的色彩。

傳說開山當日,有一群鹿來到了現場。人們認為這些生靈也是來聽無學祖元講學佛法,由此便有了如今門楣上的山號。
稍顯僻靜的北鎌倉也有休學旅行的學生,且顏值頗高


更多的,是上了年紀的人們,所以寺裡很安靜,與鶴岡八幡宮截然不同。

上了階梯可見一座規模頗大的木質山門,肉眼可見的歷史和滄桑。
円覺寺建成後歷經數次大火,幾近衰微。一直到了江戶末期,誠拙和尚的出現才使這裡復興起來。1785年,誠拙和尚加建円覺寺時建造了這座山門。山門牌匾上書「圓覺興聖禪寺」是伏見上皇御筆親書,樓上安放十一面觀音像和十六羅漢像等,不對外開放。

山門又稱三門,象徵著三解脫(空、無相、無院),走過這道門便進入了涅槃解脫的世界。
不知走過了這道門,對飽受神經衰弱折磨的夏目漱石是否有所助益。總之,他在《門》中藉著筆下人物宗助的視角述說了在円覺寺參禪的經歷——跨過山門,左右立著高大的杉木遮住了天空,道路的光線突然黯淡下來,由此可知本寺的確異於其他寺廟。眼前的景象已非文豪當日所見,敞亮開闊。

山門後就是佛殿了,「大光明寶殿」的匾額是後光嚴上皇御賜,供奉円覺寺主佛寶冠釋迦如來坐像。不懂佛法,這座佛像面貌看起來頗為威嚴,頭上戴冠。看起來佛像最初應是全身呈金色,但現在已經幾不可辨,唯有頭冠和頸飾的金色仍然耀眼。抬頭望,天頂的白龍圖筆觸豪邁,龍鱗部分又十分精細,栩栩如生。

佛殿門前立了一根柱子,上書佛家的四智。當場百度之,以下感謝百度知道——
大圓鏡智:你的真心像一面鏡子似的,能明明白白地照出世界上的一切,但無論映照出的是什麼事情,有多麼惹人討厭、生氣,有多大的誘惑力,鏡子都不為所動;
平等性智:你去除了對「我」的執著,消解了「我」與「外部世界」的分別與隔閡,於是實現了一種內心的平等與圓融;
妙觀察智:你的心時時保持警覺,沒有一絲一毫的散漫與昏沉,對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銳的覺知;
成所作智:雖然你沒有任何機心與算計,心如朗然晴空,但是一旦面對世上的一切時,仍然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抉擇,怎樣才能達到目標。
即使沒有宗教信仰,對於其中有益修為的道理,總是值得吸納的。

佛殿一側的選佛場。選佛場,字面意思是選出佛的場所,實質上是修行僧的坐禪道場,個人理解有選拔人員的象徵或者說激勵意味在裡面。當日沒有僧人坐禪,場內整潔明亮,正中供奉南北朝時代的藥師如來像,側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像。

陽光正好,漫步秋日好時光。

與「專業者」的選佛場相鄰,是「業餘者」的居士林。所謂居士,就是在家修禪者,居士林是為這些俗家修行者設定的道場,定期舉辦坐禪會等活動。這座道場是昭和3年(1928年)柳生徹心居士贈送,是原位於東京牛込的柳生流的劍道場,後移建於此。
前面說過,円覺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段衰敗的時間,直到江戶末期始復興。事實上,時間還要再前行至明治年間,因雲遊僧人和居士來此參禪的風氣興起,才使円覺寺有了關東禪會中心的地位,成為各方信眾的「心之寺」。所以這個居士林背後的參禪活動可謂代表了円覺寺的歷史和榮光。

再往裡走就到了方丈的唐門,如今已經不能通過了。整體風格端莊質樸。

這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瑞獸,讓我想起日光東照宮的的想像之象(詳見下文)。

方丈原是住持居住的建築,現在用於法要、坐禪會等各種活動。當日方丈沒有開放,只能在清幽的院子裡轉悠。院子裡從全國各地收集的「百觀音」像,各具特點但有一樣的慈眉善目。

方丈內有稱為「心字池」的池塘。

其時草木呈現一種衰敗的枯萎之色,庭院並不美麗。還好有一些生靈的活潑彌補了秋的蕭瑟。

心字池和「心之寺」有沒有關聯不得而知。但是藉此想分享介紹心之寺的宣傳冊上的一段話——
我們這樣出生
我們這樣存在
現在生存在這世間

大概宇宙萬物自有安排,走好這一程就是我們的對造物主的責任。

在這裡,我和一群日本的阿姨叔叔一同駐足,為了聽到了円覺寺悠遠的鐘聲。

匆匆而過的僧人。比起黃色,還是覺得藍色僧服更好看一些。

円覺寺很大,還有其他植被和建築。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做足功課,從舍利殿前走馬觀花的路過,甚至連照片都沒有留。舍利殿內供奉著源實朝從宋朝能仁寺請來的「佛牙舍利」。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舍利塔作為日本最古老的宋風建築,傳承了宋代建築的精髓,據說即使在國內也不多見了。國寶舍利殿一年僅開放6日,如有可能,希望將來的某次東瀛之旅可以定在這樣的日子。

至於另一個國寶是留了照片的。
要見到國寶洪鐘,先要登上一段不短的陡峭階梯。因為旅程的疲累感已經累積,前一天又為了看各路神社爬了不少樓梯,到了這裡內心難免哀嘆,惰性也冒了出來。幾個上了年紀的日本大叔在洪鐘道前選擇放棄,年紀和身體或許限制不了理想卻可以限制行動。也許我不會再第二次來到這裡,也許再次來到的時候也到了只能站在這裡笑著搖頭的年紀。思及此,我還是決定在尚能稱為年輕力壯的時候儘可能多地去行動。路上遇到與我同樣喘著氣的旅人,相互微笑,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鼓勵。有點辛苦,但是我們都能登頂。

作為對攀登者的獎勵,這裡有兩處名勝等待著我們。
其一是國寶洪鐘。北條時宗的兒子北條貞時前往江之島弁財天參拜,祈願天下太平、萬民和樂,為此在1301年鑄造此鍾。高259.5裡面的洪鐘規模為關東最大,上面刻著「皇帝萬歳 重臣千秋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的中文(內容和字型都太親切了)。
其二是弁天堂,祭祀由江之島請來的弁財天,是北條貞時為了配合洪鐘建造的,作為當山鎮守。每隔六十年在江之島弁財天和円覺寺之間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不知道下一次祭祀是何時呢?

最後,在円覺寺,還有一處想去看看的地方。
之前在豆瓣上看了很多人的經驗,說是十分不好找,有些人找了一整天才能遇到。我卻非常幸運地跟著谷歌地圖不費周折地找到了,可能是有好心人饒了彎路之後在地圖上做了標記方便後來人也不一定。從洪鐘道旁私人墓園的入口進入,爬到挺高的位置,終於看到了小津安二郎的無字碑。小津的晚年,住在北鎌倉的高坡上;最後,也安眠於北鎌倉山腳的墓園中。

上次看某日劇,評論在探討日本家庭關係的淡漠,與我們是何其不同。事實上,在遠古的過往和不遠的將來,也許就不會有「迥異」的感覺了。傳統社會家庭關係瓦解的過程是多數社會的必由之路,而在日本,這個過程被保留在了小津安二郎的家庭電影中。所以,在國力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再看那部被譽為亞洲電影之冠的《東京物語》才會覺得如此熟悉、如此感同身受,那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無法回頭的蛻變。和很多人一樣,我也喜歡小津美學中的低機位、固定鏡頭、充滿秩序感的構圖、填滿了無聲空間的鏡頭語言,但是更直擊心靈的是他作品中舊世界和新世界的撕裂感,以及帶著對舊時代的懷念接受新時代的達觀。就像看《東京物語》時留下的眼淚,為自己對父母的傷害感到愧疚和心痛,但是又必須帶著這份愧疚將傷害進行下去,這是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覺悟。進步和發展是美好的,同時也可以是無可奈何的。這些用成長作為代價習得的規律,其實早已被小津分解在他每一部角色名字均雷同的電影中反覆展現,可惜閱歷未夠的我們,初時根本看不懂。

當然,我們談小津,不應該迴避他的另一個身份——侵華日軍。但是,無論是因為藝術成就而將其片面神話或是因為侵略經歷對其完全妖魔化,我認為都是不可取的。非黑即白的敘事邏輯對於真實世界來說還是太過於簡單粗暴了。戰後,小津從未公開發表自己對於二戰的態度,所以無數人企圖從他的影片中挖掘。而在他的電影中,這一切也是曖昧不明。他會在電影中放入代表日軍侵略行動的曲目;也會述說因戰爭而毀壞的家庭,讓角色說出「戰爭真是折磨人」「還是戰敗了好啊」之類的感慨。所以,我認為在其作品中,美化戰爭是沒有的,反省自然也是沒有的。更有可能的是小津對戰爭這件事本身缺乏道德上的認識,這也是戰時日本國民普遍的極端和缺陷(他們的確值得兩顆原子彈教會他們和平和生命的價值);抑或是小津在作品中隱去了本人對戰爭的態度,劇中所有的觀念、感情都是立足於角色本身的闡發。無論如何,作為世界電影巨匠的小津導演的成就無法掩飾他作為侵略者的罪孽;作為軍人的小津的經歷也無法抹去他作為藝術家的輝煌。正如來到此地的我,為表對大師的敬意,卻永遠不可能祭奠。

我看過不少拜訪小津墓的照片,不同的時節,相同的是無字碑前擺著各種酒,這是世界各地影迷對這位嗜酒的大師的熱愛。碑文的無字並不是小津的意思。這個無字最早是在小津作為日軍侵華期間,獲贈於南京雞鳴寺,之後轉贈朋友。小津逝世後,大家覺得這個字非常適宜,便刻在石碑上成為了小津安二郎留在這個世界最後的痕跡。作為個人的小津安二郎的功績和罪孽曾經存在於世界上,最後隨著他六十歲的人生歸於「無「,褒貶任由後人評說。但是他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些被他賦予了生命又超然於創作者本身的不朽名篇,已經成為人類電影史上的明珠,將永久地流傳下去。

8.2東慶寺

北鎌倉站的鐵道兩側分別有円覺寺和東慶寺。到訪東慶寺卻全然不是一時起意或順便為之。
1285年,北條時宗遺孀覺山志道尼開創東慶寺。從此,東慶寺為弱勢女性在亂世飄搖的時代中點亮一盞孤燈,或許微弱,在一片黑暗中卻足夠照亮奢侈的希望。
在女性沒有離婚權利的舊時,一樁婚姻就是一生。或許你的丈夫將家業的壓力全部壓在你的身上,自己成日尋花問柳,你去辛苦規勸換來的只有拳打腳踢;或許惡霸將你的父親和丈夫殺害,強娶你為妻,強佔你的家業;更遑論那些被拐賣而墮落風塵的少女,那些在情義兩難全中備受煎熬的女性,那些因為信仰不容於世而被迫害、被利用、被摧殘的女性……無關等級,無關身份,同樣是日復一日看不到盡頭的痛苦輪迴。這些都是《投靠女與出走男》中展現的平民女子群像,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故事中的她們,勇敢踏出了抗爭的步伐,在東慶寺這個「緣切寺」的庇護下,獲得了嶄新的人生。
那些不遠千里,躲避著夫家追趕而來的女子,只要將身上的任何物件擲入東慶寺的範圍,便受到了寺院的庇佑;只要在寺院中安然度過兩年至三年的修行時間,夫家則需出具離婚書,夫妻自此緣段,各自得再嫁娶。這一寺院法使東慶寺成為尋求離婚女性的避難所。至後醍醐天皇皇女為悼念護良親王的菩提而擔任五世住持,東慶寺開始被稱作御所寺、松岡御所,成為鎌倉尼五山中列位第二的尼姑寺。再往後到了1615年,大阪城陷落,豐臣秀賴留下來的孤女千代姬(茶茶的孫女)成為德川家康孫女千姬(江的女兒)的養女,在7歲時被德川家康送入東慶寺,之後成為本寺二十世主持,號天秀尼。千代姬入寺時,家康公曾經問過她的心願,曰望傳統的緣切寺法律得以維持。以會津四十萬石改易事件為標誌,得到德川幕府支援的東慶寺的特權在江戶時期達到了巔峰。彼時天秀尼30歲,東慶寺收容了從藩主加藤明成處出逃的家臣崛主水的女眷。加藤明成無視男子不得踏足的寺法,企圖帶走崛主水女眷。天秀尼上書幕府請求決斷。最終,幕府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站在了東慶寺的立場,加藤明成從會津藩40萬石的大諸侯減封為石見國吉永郡1萬石的小領主。天秀尼因為如此的事蹟,於昭和五十五年被選為「神奈川縣百傑」。東慶寺地位的穩固,為救濟女性提供了穩定的平臺。明治4年(1871年),受廢佛毀釋的影響,斷緣的寺法被廢止,明治35年(1902年)東慶寺作為尼寺的歷史也拉下了帷幕。在東慶寺作為緣切寺的歲月中,約兩千名女性由此獲得救濟。曾經的寺院法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女性享有離婚權利的精神於1873年被國家司法採納,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曾經的東慶寺下,設有驛所,為前來投靠東慶寺的女子提供如山前的食宿,並進行相應的調查、問話等入山前的程式。

之後,決定入山的女子會被引入寺院。當時的東慶寺沿著鎌倉街道建有總門,現在只剩下兩個大人能通過的小山門。當時附近的人們對於逃婚的女性也多懷著同情,古書中記載了居民們看到被追趕的女性便會為她指引寺院的方向,大概便是指向總門的方位。電影應該也是以總門為原型吧,俗世的奢侈之物不能帶入寺院的清修生活,只能留在門外。電影中的女子們懷著忐忑跨進這道門檻,再出來時,或經歷了修煉變得豁達,或彌留之際通嚮往生之路。無論是哪種情況,此門一進一出,兩個世界,重啟人生。

眼前的山門狹小簡單,初時看以為其中盡是悽苦單調的修行。後來想想又覺怎麼可能,歷任主持都是世家女性,又怎會朝不保夕。事實上,東慶寺的主持們有能力維護寺院法的權威,拓展了寺院領地,也有頗具經營意識的人才,如此這般自強,才有了緣切寺的傳說。

夏目漱石先生也是來過這裡的,在下著雨的初秋一日。東慶寺前還不是鐵路而是田地,一路上開著雞冠花和木槿。夏目漱石在此拜會了久別重逢的S禪師。S禪師時年52歲,應當就是東慶寺的「中興開山」釋演宗。
東慶寺在結束了光輝的歷史之後,由於廢佛毀釋的影響經歷了一段荒廢的時間。至明治38年(1905年),辭去建長寺、圓覺寺兩派管長職務的釋宗演開始長居東慶寺。釋宗演畢生研究佛法,也進修過洋學,有留學經歷。1893年,他代表日本佛教界參加了美國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會」,禪宗成為第一個在美國本土紮根的「輸入佛教」。雖然是日本現代佛教的開創人,但是內裡覺著還是非常日本的,比如對武士道精神的推崇;又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比如認為「戰爭是一種讓不相容的變成相容和諧的手段,殺戮和征戰是必須的」。Anyway,釋宗演門下名人眾多,遍佈文學領域、哲學領域、財政領域,東慶寺復興了。

跨過山門,精巧雅緻的東慶寺與電影中的寬闊大不相同,不知是電影出於虛構還是時間改變了這裡當初的模樣。
山門左手邊的鐘樓,是釋宗演的居士神津猛在大正5年捐獻的木材所建,頂上原來畫著龍的圖案,原畫在松岡寶藏常設展示。原本的梵鍾是在元弘2年(1332年)建造的。
寺院裡各處曲徑通幽,遍值樹木花草。秋葉未紅,葉子和青苔的綠色相映襯,一副淡雅的氛圍。

鐘樓對面是曾在關東大地震中倒塌,大正14年復建的書院。天花板上繪有十六菊花紋,保留了自第五世用堂尼以來的御所寺的面貌。書院屬於不公開區域,只可通過門縫、鄰院窺見一二,相當時代劇的氛圍了。

挨著鐘樓的茶室分別命名寒雲亭和白蓮舍,名字與環境一般清幽,還舉行寫經和插花等活動。
時間回到東慶寺作為尼寺的時代,入山修行的女性們為了自由需要犧牲的是兩隻三年的俗世生活。那段與世隔絕的時間,她們在寺中要如何度過呢?電影中來到東慶寺的女子就並非都能從事諸如插花品茶之類高雅的活動了,而是根據繳納給寺院的寄宿費用分為三種待遇——支付五十兩金,無需幹活的上臈格;支付十兩金,從事輕體力勞動的茶間格;無法繳納寄宿費,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御半下格。待遇雖有不同,但只要有心,修行所得又未必會有等級。義務之外,針對全體人員的武力訓練和文化基礎教學,足以使一個上進的女子脫胎換骨,從懦弱變成堅定自信,從依附男子和家庭變成獨立自強,從滿懷仇恨變成豁達開闊。因命運帶來的不幸走到這裡,帶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蛻變離開。自此之後,或許復婚,或許再嫁,或許走一條更難也更瀟灑的獨立之路,無論如何你已經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截然不同。這樣的情節或許過於理想,但我想這是作者和主創們對勇敢的先驅們的禮讚和祝福。如果沒有東慶寺的逃婚女子、沒有義無反顧的婦女參政論者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艱難又勇敢地發出她們的聲音,我們便不會擁有現在這個更好的時代。

書院旁的本堂是供奉本尊釋迦如來坐像祭祀的正殿。說是本堂,實際上也頗為狹小。這個時節裡草木衰頹,缺了些生機。可以看見旁邊書院的庭院。

本堂再往裡,是供奉水月觀音菩薩半跏像的水月堂,參觀需先行預約。據說水月觀音像是中國宋朝流行的樣式,在日本則只有在鎌倉附近才可見到。瀟灑自然的服飾和姿態與京都的佛像迥異。
過了水月堂就是松岡寶藏,展出東慶寺所傳歷史文物。對佛法和佛教文化沒有研究,雖知展品珍貴也難免走馬觀花,體會不到其中大多妙處。不過,我卻很慶幸來到這裡,因為看到了十分喜歡的句段——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座有檄書便成赤壁丹丘。
松岡寶藏之後有大片墓苑,因為釋宗演的關係,很多名人選擇長眠於此。我在墓苑前止步,瞭解不深,便不打擾往生之人的安寧了。

離開之前我再看了一眼這個與尼寺已經沒有關聯的東慶寺。《投靠女與出走男》曾想定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徒花,意指徒然盛開而無果的花朵,大概形容劇中女性角色們無法如願的家庭婚姻狀態。但是我想,女性的價值不只在於婚姻和家庭,無需為了成為「妻子」或「母親」的角色而結果,為了自己綻放過已不是徒然。

8.3明月院

距今約八百五十年前的永曆元年(1160年),山內首藤經俊為了供奉在平治之亂中戰死的父親山內首藤俊通的亡靈而建造了明月庵。約百年後的康元元年(1256年),鎌倉幕府五代執權北條時賴(此公後詳述)在現今明月院西北方向建立了最明寺。時賴逝世後,其子北條時宗以最明寺為前身建立福源山禪興仰聖禪寺,請來南宋蘭溪道隆禪師(大覺禪師)開山。康歷二年(1380年),當時的關東官領上杉憲方奉足利氏滿禪興寺中興的命令,新建建築、擴大寺域、配置支院。在足利義滿任將軍時,選定禪興寺為關東十剎之首,過去的「明月庵」也更名為「明月院」成為禪興寺支院之首。禪興寺毀於明治元年廢佛毀釋運動,只有明月院儲存下來。
今天的明月院名聲在外卻與上述歷史沒有太大關聯,更多的是得益於(大概是益吧)紫陽花寺的名號。院內所植2500株紫陽花在梅雨中競相綻放,夢一般的盛景。

明月院的位置有些「大隱隱於市」的意思,跟著導航七拐八拐到了這麼個小路口。還要再往裡走約摸十分鐘,一路上都是民居,不由自主地腳步輕緩,不忍破壞安靜的氛圍。

臨近明月院址,又覺得什麼深山幽院不過是錯覺,即使不在紫陽花開的季節,人聲也是撲面而來。
進了正門後的茶橋,憑欄賞溪的兔子和烏龜們甚是可愛,算是寺院給旅人們的歡迎禮麼?牌子上書受傷了,不要觸控,仔細一看大龜腿上還綁有繃帶。不知這樣的情境是否出於典故,不過應該和龜兔賽跑無關就是了。

然後是鎌倉幕府五代執權北條時賴公墓。
那麼繼續說說鎌倉幕府的故事吧,從源家將軍絕嗣說起,北條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這一段時期形成了頗為尷尬的政權組織形式,一方面名義上的國家最高元首天皇任然存在;另一方面,源氏遺留的將軍之位仍然有人繼承,只不過不再掌握實權,成為了第二道象徵一般的存在;真正行使管理職能的是任執權的北條氏;然而本質上在北條氏接管權力的初期又是一種幾大氏族合議執政的有限民主體制。事實上建立北條嫡流以執權之位獨裁政治的正是眼前的北條時賴。北條時賴的在位時間很短,生命也很短,但是他自長兄經時處繼承執權之位後,傳承祖父泰時穩健公正的治理理念,平定了企圖壓制北條勢力的寬元之亂,在寶治合戰中順勢而為打擊氏族力量,完成了幕府內部統治權力的集中,依法依規治理創造了安穩的社會環境。北條時賴在30歲時讓出執政權退居幕後掌控局勢,在其建立的最明寺出家生活,七年後在此離世。留下辭世歌——業鏡高懸三十七年,一槌打碎大道坦然。概括了短暫又兢兢業業的坦然一生。
因為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北條氏在歷史中並沒有很好的名聲。不過我想這位時賴公的民望應該不至於很差,不然怎麼會衍生出「時賴諸國巡遊」中各種明君的傳說。
雖非無為者,仍以「第八代執權時宗之父」背書,蓋因他的這位嫡子實乃北條氏名望榜上的「一枝獨秀」,兩次抵禦了元軍鐵蹄,在日本當是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吧。

據說時賴公之墓樣式極為罕見,沒有專業知識也看不出其中門道,不過身處這樣優雅的寺院本身就已經很美妙了,可惜現在人群熙攘,對於長眠之地來說多少缺了點安寧。

通往山門的階梯兩旁種滿了紫陽花。明月院的紫陽花品種聽著與院名一般高貴,姬紫陽花是日本本土品種,開出來的藍色據傳只有在這裡能見到。雖然我也想親眼看看「明月院藍」的浪漫,並非六月來到這裡仍然很慶幸,否則便無法留意這條步道本身的古樸禪意。
過了山門是一片規模不大的枯山水,展現八山八海環繞的須彌山世界。須彌山的概念最早是印度婆羅門教的術語,後被佛教引用和塑造,得以飄洋過海來到日本。實話說,並沒有很多人會注意到這組枯山水,因為與其對面的明月院「名場面」比起來,它著實顯得太不起眼了。

枯山水的對面是供奉著本尊聖觀音菩薩坐像的方丈。

方丈前常年有遊人大排長龍,也不是為了參拜,而是為了看一眼方丈中那個將鎌倉的一年四季入畫的丸窗。我也是為此而來,自從第一次在網上得見此景,我便知道總有一天我會來這裡親眼看一看。

明月院的丸窗名為悟性之窗,圓形象徵了悟性、真理、大宇宙。從丸窗望出去,是四季的流轉,是時間的跌宕,是永恆的宇宙和終有一天化為虛無的你我。

我沒有在春天到來,看不到秒速五釐米飄落的櫻花瓣;我沒有在深秋到來,感受不到漫天紅葉的濃烈和決絕;我沒有在冬天到來,聽不到細雪無聲。等待我的,是象徵著青春的夏天的尾巴,和代表著沉穩的秋季的預兆,一如我此時的生命程序。即將轉黃的綠葉、隨風擺動的蘆葦,自然不緊不慢地過渡到下一個維度,或許夏秋之交的我,也可以用沉穩的步伐走進下一個階段。

丸窗所看到的景象屬於明月院的後庭院,一年裡只有在菖蒲花開的季節和紅葉季才會開放,餘下的地方可參觀之處不多。
方丈一側的開山堂,供奉開山密室守嚴像和歷代主持的排位。開山堂旁邊的古洞穴裡有石頭雕刻的僧人像,在古時候也作為墓穴使用。

いつくしみ深き花地蔵是院中另一個人氣「景點」,配飾都是根據時令花朵搭配的。在六月看到的地藏就會捧著著名的姬紫陽花。院中很多細節都體現了僧人們的匠心,彷彿有主題一般,四時搭配均不相同。下次就在紫陽花開的季節來見識一下吧。
旁邊還有一塊牌子,大概意思是——心中懷著那些無法如願的想法,如同無法開放的花,世人皆如此。與最重要的人分別、失去心愛之物。於此時被這闖入眼簾的花兒所吸引,何其撫慰人心。
的確,世間皆苦,幸還有此等造物,幸還有此等慈悲。

為了迎接紅葉季的到來,四下都是暖調的元素。

暖色的「新衣」,湘南海岸的人民真的很愛給雕像做衣服。或許在她們的信仰中萬物有靈,生活值得溫柔以待。

兔子與明月在日本傳說中也是一對相關的意象,院裡還隱藏著許多小兔幾,連宣傳冊封面的丸窗前也是一隻靈動的兔子的身影。

8.4建長寺

北鎌倉的最後一站,輾轉來到鎌倉五山的第一位——巨福山建長興國禪寺。
建長寺大體是這趟見到的最開闊規整的寺院,無愧於鎌倉禪宗之首的規制。建長寺修建之時仿造的是杭州名剎徑山萬壽禪寺,總門、三門、佛殿、法堂、方丈等主要建築物基本排列在直線上,左右設定大禪堂、大食堂等處,呈左右對稱的配置格局。建長寺最繁盛的時期,寺域龐大,配有數量超過400的末院和49院塔樓,僧侶多達約千人。不過現在的建長寺已經不是當初的原貌了,歷經數次火災原建築基本都已經損毀。歷經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出力復興,也還是難逃衰微的命運。直至德川幕府時期,雖幕府捐贈了寺廟領地並加以保護,不過最終也無法重現當年五山第一寺的格局了。還好,復原的建築基本遵循了當年初建時的樣子,中軸線設計還是得以維持。

石碑後經過第一道門,牌匾上書天下禪林,沒有任何漆飾,盡顯古樸端莊。此處的「天下」當然指的是東瀛的天下,卻不乏宗師的大氣之蘊。
此後稍顯狹小的才是建長寺的總門。此門原位於京都的般舟三昧院(1783年建立),於昭和15年移築建長寺。後面還能看到不少移築的建築,均頗有淵源,由此可見當時復興建長寺的態度。總門雖為「舶來品」,匾額倒是專屬於建長寺的,「巨福山」是建長寺第十世主持一山一寧的手筆。這個「巨」字很有特點,也成為了建長寺的標誌之一吧。
透過總門,可以看到三門。

與總門相比,建長寺的三門可謂雄渾,透露著大家的氣魄。現在的三門修建於1775年,中國還處在「乾隆盛世」,美利堅開始了獨立戰爭。此門卻還讓我想起東瀛師從唐宋之風的時代。我不懂建築,但這裡更容易讓我想到宋代以前的那個中原,無論是型式、建材、到斗拱等細節,都流露出點點唐風宋韻。
在寺裡的英文介紹冊中看到,當年第二百一世住持萬拙碩誼在關東募集資金才完成了三門的再建。這其中還演化出戲劇化的傳說,大約是為報答建長寺僧侶們的善意,狸貓幻化為一名僧人,所以此門又被稱為狸貓門。現在來到三門,自然是看不到狸貓的,能看到木紋,帶著經年累月的痕跡。

立於三門之下,夏末的風吹過。開山大覺禪師曾語:福山渾不掩鬆關,無限清風來未已。無論何者,福山開門以待,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我們也需要開啟自己的心扉,感受世間「無限的清風」。時至今日,開啟建長寺的網站,映入眼簾的仍是這句穿越了七百餘年的無限的清風。

三門的二層安置有五百羅漢,不過是不對外開放的。我們只能仰望這藍天映襯下的匾額「建長興國禪寺」,何等氣勢,彷彿遙望那個蘭溪道隆指導百餘僧侶、傳播禪學的時代。
在建立建長寺之前,此處是被稱為「地獄谷」的刑場。建長5年(1253年)在明月院一節裡提到的北條時賴建立建長寺,迎東渡日本的蘭溪道隆擔任開山住持,建長寺由此稱為日本最初的禪宗專門寺院。在日本,多的是一個寺院兼任不同宗派的現象,建長寺這樣一寺一宗的「淨寺」倒是罕見。蘭溪道隆為日本引入了宋朝最純粹的禪宗思想,眾多僧侶雲集此處學習佛學與中國文化。這塊深草天皇御敕的匾額,標誌著禪宗史上首次獲得日本最高統治階級的認可。建長寺在當時當之無愧日本的「天下禪林」,也是東瀛第一個禪寺。

現在的建長寺,不知是否仍是僧侶修行的聖地呢?這道「嵩山門」就通向非公開的專門道場。

穿過三門的柏槇之庭。寺中柏槇,相傳為蘭溪道隆親手所植,用從中國帶來的種子。
蘭溪道隆六十六歲的人生從中一分為二,前三十三年是宋朝年少成名的佛學天才,後三十三年是東瀛第一禪師。建長寺的資料記載,蘭溪道隆出生於中國西蜀淅江省,我國的記載中他是四川涪江郡蘭溪邑人,俗名冉莒章。十三歲的少年在成都大慈寺出家,法名道隆,以籍貫蘭溪為號。二十歲時他到江浙一帶求法,師從無明慧性,自己也成為了禪林中的高僧。在這裡,他遇到了同樣來求法的日本僧人月翁智鏡,在聽到後者所述日本的情形,蘭溪道隆決意要到日本傳禪。三十三歲那一年,他帶著多名弟子,從寧波登船,一往無前的東渡弘法之路開始了。道隆一行人在博多登入,後入京都。由於京都傳統佛教勢力穩固,道隆在月翁智鏡的建議下入鎌倉,受到了時任幕府執權的時賴公的歡迎,並建立了建長寺,作為蘭溪道隆傳禪之地。或許人類總是追求上進,先進的文化總是有吸引力。蘭溪道隆生動清雋的傳禪風格吸引了武士和平民階層,「東關學徒,奔湊佇聽」的景象應當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此後蘭溪道隆還曾應天皇之召前往京都建仁寺任住持。建仁寺我是去過的,古樸典雅,環境清幽,身處充滿史學美感和詩意的京都,有大片枯山水,有寬闊的禪房。我想,蘭溪道隆會喜歡這裡。
然而事情又怎麼可能一直一帆風順。政治對生活的入侵絕非現代所特有,東方宗教更是無法強大到脫離世俗政權獲得統攝力。蒙古入侵,幕府內部權力鬥爭的錯綜複雜,使蘭溪道隆被懷疑為間諜而兩次被流放甲斐。即使在流放之地,他也沒有放棄弘法之志,先後建立二十餘寺傳禪。蘭溪道隆最後一次回到建長寺,已經是六十六歲的年紀了。當時他還計劃在円覺寺的地方開創另一間大寺以繼續他畢生所願。然,未及動工,當年7月24日,蘭溪道隆圓寂於建長寺這個與他源遠流長的寺院中。後宇多天皇賜諡「大覺禪師」之號。宋僧蘭溪道隆,是日本第一位禪師。

蜀地雲高,扶桑水快,前身後身,一彩兩賽。
昔年今日,死而不亡,今日斯晨,在而不在。
——這是蘭溪道隆在建仁寺開山榮西忌辰時上堂說法所云。
一分為二又以信念一以貫之的人生會走向終點,但是他親手所植之柏槇就像他所帶來的完整、系統的南宋臨濟宗楊岐禪法,已經紮根日本,發揚光大。
在澳門遊記中,我寫下了傳教士帶來的感動,今日我書寫弘法者的榮光。此生我大概也無法皈依任何宗教,但是那些為了追逐信仰而付出的努力總是讓人心生敬意。

再往裡走是佛殿。佛殿也是「外來物」,原是德川二代將軍秀忠的夫人之靈廟,位於東京增上寺。1647年這個靈廟連同之後會看到的唐門移築至此(英文冊子上的說法是were moved piece by piece,可見移築工程之精細)。增上寺我也是去過的,以東京鐵塔為背景的古剎好像也披上了日本經濟騰飛年代的光環,與崇尚剛健質樸的鎌倉之風大不相同。至於它的原主人也是歷史上有姓名的人物,至少值得開了一部大河劇。淺井江的靈魂如果寄託於她曾經的靈廟,會不會覺得寂寞呢,安頓在距離德川家陵園的增上寺千里之遙的鎌倉。不過鎌倉與她也可說是有些許淵源,她的長女千姬曾經嫁給豐臣秀賴並收秀賴的孤女千代姬為養女,千代姬後來成為不遠處東慶寺的二十世住持天秀尼。這就是我們在東慶寺部分說過的故事了。
佛殿現在供奉的是建長寺的本尊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與這片地域的淵源比建長寺更久遠。在這裡還是地獄谷的時代,就建有以地藏菩薩為本尊的伽羅陀山心平寺。因為建長寺的建立心平寺已經遷移,現在的建長寺仍以地藏菩薩為本尊。
佛堂內部結構和源於室町時代的地藏菩薩坐像都是木製雕刻,一片質樸,不似國內一些廟宇翻新過後的鮮豔模樣。要說相似的話,大概有些許多年前我第一次抬頭仰望雍和宮木雕佛像的感覺吧,雖然兩者的規模和體量實在無法同日而語。

當日所見建長寺的人比円覺寺更少,為什麼呢?即使沒有紅葉,這裡也值得駐足。

三門旁不起眼的國寶梵鍾,鑄於建長七年(1255年),刻有大覺禪師開山建長禪寺的銘文。
佛殿後面的法堂建於1814年,是東日本最大的木製建築,現在裡面供奉的是千手觀音,還安置有釋迦苦行像的複製品。天井上有巨幅雲龍圖,寄寓遠離火災,是在2002年為紀念建長寺建立750年由畫壇名家小泉淳作所繪,面積約130平方米。建長寺的雲龍圖中的龍實話說個人並不覺得十分奪目,有些不太「精神」的樣子,但是周圍團團簇簇的雲確實很生動。
還有大大小小的細節,無法盡述,總之我很喜歡這裡。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漫步於鎌倉山谷古寺,你會心靜神安。

法堂之後就到了唐門,是當年連同佛殿從東京移築過來的。黑底金漆,在初秋的陽光下泛著光,大概是整個建長寺最耀眼的存在了。

唐門雖然不開放,卻是方丈的正門。這個方丈倒不是來源於增上寺,而是與總門一樣來源於京都的般舟三昧院。它在京都的時候是存放皇室牌位之處,可見規格之高。最初移築過來的時候用作住持的居所,現在則是舉行法要的場所。
方丈背部就是當年蘭溪道隆所闢之庭院,中間有蘸碧池,想來萬物復甦的春季滿眼綠色應該是這裡最美的時候。當日雖草木枯頹稍有遺憾,但於無人處默然靜坐,看吹過池水的風的影子,於我也是美好的回憶。

走出建長寺,湘南之旅基本告一段落。餘下時間走走停停,看鎌倉點滴。來到建長寺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們,旁邊的鎌倉高中又都是青春少年。這一刻,我覺得自己這個閒人也成了鎌倉物語小小的一部分。鎌倉,還會來的吧,還有這麼多未知的角落,比如眼前這個禁入的供奉安倍晴明的神社,都好似充滿了故事,讓人慾罷不能。

附:實用攻略


暢遊湘南海岸,沒有比江之電更迷人的推薦了。以每一個小站為中心,輻射出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連線成燦若星河的鎌倉風情畫,江之電便是其中有形的脈絡。
如果只是去一下命運的路口什麼的刷公交卡就好,如果在這一帶預留了一天以上的時間強烈推薦一日票(江之電的江之島車站就可以買到)。當日內無限次乘坐,每個小站都可以下車逛逛,600円就可以解決一整天的交通。
唯一的缺點就是乘客真的多,有沒有座位完全看運氣。和大都市東京不同,這裡還是有明顯的早晚高峰的,遇上了放學時間更是讓你感受全世界小孩一樣活(聒)潑(噪)的道理。如果想拍出自己乘坐復古小電車的畫面,把握好早上9點到11點之間的時間。


住宿選擇了位於片瀨江之島站和江之電的江之島站之間的紀伊國屋旅館。對於我來說是故地重遊了,一年以前這裡餐廳的膳食和熱情友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主要車站、湘南海岸公園都是5分鐘以內步行距離,走過弁天橋就到江之島。旅館本身就有餐廳(雖然晚上似乎不營業的),出門就有各種飯店(雖然7點左右基本就結束營業了),旁邊還有不小的便利店。
走到旅館門口就看到寫著自己名字的歡迎牌,整個旅館都是傳統日式旅店的感覺。有多傳統呢?大概就是昭和風已經不足以形容了吧。有年輕的員工會說英語,交流溝通不成問題。一樓是接待大廳、餐廳、浴室等公共區域,房間在二樓,要通過比較陡峭的木製樓梯(是的,電梯必然是沒有的,但是我一個戰五渣自己提行李箱也沒有很狼狽)。
房間不寬敞,但我的房間還有個小小玄關讓我挺意外。房門是非常老式的木柵欄門(我在《東京物語》裡見過),還有非常舊時代的「門鎖」。按理來說隔音效果應該是非常差的,但我住的三個晚上其他客人基本都是日本老人,所以意外的很安靜。
在booking上定的住宿含早餐,餐廳水準依然讓人讚歎。三天的早餐不重樣,基本以各種魚類為特色,豐盛且美味。
綜合來說,在這一帶算是價效比挺高的住宿選擇。

這種環境,難免要東施效顰來一組小津低機位的劣質模仿。

便利店就是寶藏,各種零食值得打卡。尤其是18.1元的哈根達斯,答應我一定不要錯過


旅館對面的銀鍋餐廳,據說是三位日本老人開的,當天我見到了其中的兩位大叔。負責接待的叔叔很健談,聊了我的家鄉,喜歡讓食客留言。厚厚的留言本,記載了世界各地人們在這裡留下的足跡,看著內心生出一些莫名的感慨。
幸好在這裡嘗試了小銀魚蓋飯,不然打卡的願望就落空了。海味什麼的,只要食材好便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這碗蓋飯雖然沒有非常驚豔,卻讓我有再次嘗試的心動。只可惜隔日再去,銀鍋已經閉店休息了。

旅館附近的清光園和食。在七點之後選擇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醫肚也足夠了,不過說實話味道就一般般了,不如銀鍋好吃,菜品有限,價格也不算實惠。所以如果有其他選擇的話這裡就不推薦了。

日光篇:江戶最美的日光



奢華繁複的雕樑畫柱,太愛賺錢的寺廟風氣,扭麻花一樣的盤山公路,太陽雪下的天上湖泊,靜謐典雅的紀念宅邸,非常美味的特色煎餃。遺憾錯過你最美的季節。

1.東武日光站周邊

初到日光,其實不是從日光東武站出來的。
從鎌倉出發,途經東京,再輾轉宇都宮,最後到達日光站。拉著拖箱感受了東京上班高峰,一路向北人漸漸少了,至宇都宮開往日光的列車,餘下的一眼就可辨認出是旅人。其中又主要是兩類,其一是舉家前往或結伴而遊的歐美人士,另一種就是互相依偎的日本中老年夫妻(再次感嘆這次旅行看到太多如此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感情,甚美好),我這樣的獨行者倒是寥寥。到達的日光站簡約狹小又寂靜,讓我對這個傳說中蜚聲國際之地產生些許疑惑。實際上不遠處的東武日光站才是集散中心。

四點剛過,晚霞中的東武日光站。
東武日光站外形簡潔古樸,內部很「國際化」。日光應該是這一趟的幾個旅遊城市當中英文程度最好的一個,估計是因為日光深受歐美人歡迎吧。在遊客接待中心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英語溝通的工作人員,旅行冊子、列車時刻表、地圖等都能很方便地拿到,購買各種交通票、遊覽票也很快捷。
車站外就是本地公交車站。日光旅遊資源豐富,但多數自然風光距離市區有一定距離,市區提供不同線路的公交,只要看好時間就可以很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紅葉季貌似比櫻花季時間長,實際上盛期也只在一週左右。日光緯度頗高,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楓葉已是頹勢。還好,尚餘幾抹生動讓我領略風姿。

說到日光,最想去的是日光江戶村,因為那是《仁醫》的取景地。這是怎樣一部作品呢?不嚴謹是有的,狗血也是有的,然而為什麼還是由始至終地淚目,為什麼會將之深藏心底。我想是因為那些江戶末期的人們吧,皇族、武士、知識分子、平民,甚至是最底層被輕賤的人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帶著與過去割裂的陣痛,流著淚大踏步向前走進未知的決心和勇氣。明治維新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隻有一場明治維新才能配得上這樣的風骨。所有的一切,都化為南方先生眼裡暮光中的江戶城,這是江戶最美的落日。
雖然此行未能如願,但在日光的最後一個清晨,在被朝陽染成金色的空無一人的街道,我好像還是看到了,那曾經照耀江戶的日光。

不過這樣美好的印象大約也就持續了一小時。當這個城市甦醒,就全然不是這般恬靜模樣,包括世界遺產在內的地方,都是一副過度商業化的氣派。
Nikko is Nippon.這句宣傳語在我心中只存在於那令人驚豔的一小時時光。

2.日光東照宮

日光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其中心還是以「二社一寺」為代表的,充滿政治、宗教、歷史底蘊的人文景觀。
幾個世紀以來,日光神殿和神廟與它們周圍的自然環境一直被視為神聖之地,並因其傑出的建築和裝飾而聞名於世。同時該遺址與德川幕府時期的歷史具有密切的關係。——世界遺產「日光寺社」的介紹。
從鎌倉到日光,從鎌倉幕府到德川幕府,有始有終的關東之旅。

市區中心,離二社一寺還有一定距離,這個世界遺產建築群的「玄關」在山腳下迎接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客人。
神橋屬於二荒山神社。相傳勝道上人一千多年前在日光開山時,經過大谷川溪水遇阻,便向神佛請願。後深沙王現身,將一紅一青兩條蛇投入川中,變成了一座橋。現在的神橋就是根據這些傳說在1636年所建,這或許也是它被稱為「山菅的蛇橋」的緣由。神橋在當年主要為神事、將軍參拜神社、敕使或幣帛供進使使用。也就是帶有政治和宗教意義的特殊場所,一般民眾是不能走的。一直到了1973年才開放給平民參拜,但是要支付費用才能走上神橋。
實話說,如果不是有這些淵源和象徵意義,神橋本身看著並無特殊之處(也可能是建築小白看不懂,畢竟這是日本三大奇橋之一,是日本唯一一座在山間峽谷使用「吊橋」形式的古橋)。但是置身於周遭環境中的神橋又有意想不到的美感。硃紅的神橋在山間秋色中畫出一條柔和的弧線,其下大谷川的流水清可見底泛出靛藍色。私以為不上去也無妨,遠觀的神橋才最為完美。

被參天古樹包圍的參道。世界遺產名錄對日光寺社的介紹中特別提到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寬闊而筆直延申的參道在巨木的映襯下並不覺得突兀,倒是我們這些行走於其間的人們顯得格外渺小。傳說中家康公企圖成為比肩天皇一般帶著「神性」的人物,氣勢可見一斑。
當年的東照宮建立在這樣的環境中,何等莊嚴。現在常年遊人如織難免使這種肅穆的宗教和政治色彩褪去了許多。東照宮碑上閃耀著德川家紋,三葉葵在東照宮內的建築細節中也無所不在,這是德川家族對於那個時代的烙印。

東照宮內建築絢爛豪華,第一道鳥居卻很質樸。這座石鳥居是在1618年由九州筑前(福岡縣)藩主黑田長政公供奉。石材首先從九州乘船運到小山,之後用陸路人力運到了日光。與鶴岡八幡宮、京都八阪神社的石鳥居並稱為日本三大石鳥,也是江戶時代最大的石鳥居。

五重塔,硃紅色在綠色的襯托下鮮明又典雅。雖然看著不太穩的樣子(不知道我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實際上似乎非常扛震,四百年來大大小小的地震都沒有損毀主體結構。
隔太遠了看不清,第一層塔身雕刻了十二生肖,正面的虎、兔、龍,是德川幕府前三代將軍的屬相。

安放著仁王像的表門才是東照宮最初的門。雖然進行平成大修理,仁王像還是盡顯滄桑。

神廄舍,顧名思義,養馬的地方,也是東照宮內唯一的木製建築。日本自古以來有猴子保護馬的說法(為什麼?)所以在長押上雕刻了八面猴子的雕刻,隱喻人的一生。例如圖二左抬頭猿,意指青年期,須有青雲之志;右低頭猿,意指人生轉折期,在益友幫助下安穩渡過。當然,全世界人民來到這裡只為了三不猿。不看不聽不言,從第一次到日本就想和我的兩個「御用女演員」拍一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

神廄舍對面的三神庫,其中收錄了春秋渡御祭「百物齊千人武者行列」中使用的馬具和裝束類。 但是這些我們都是看不見的。對遊人來說,重要的是屋頂下的「想像之象」。狩野探幽是沒有見過大象的,憑著自己的想像創造出這樣微妙的形象。世界遺產名錄的介紹中讚揚了日光寺舍建築的創造性,這樣的細節也是一個例證吧。

再往前就是巨大的銅鳥居(這張照片之所以把它拍得不巨大,是因為下半部分被我裁掉了。理由是全!部!是!遊!客!)。銅鳥居散發著青銅的古樸氣息,其後的陽明門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無人問津的輪藏,卻是最具有歷史滄桑感的地方,執拗地認為古蹟總是該有些這樣的痕跡。

分立於陽明門前兩側的鐘樓和鼓樓,以及銅鐘。一傳統一西洋風格,看來那時世界已經踏上了一體融合的漫長路程。

在來之前,已經聽到過太多對於陽明門的溢美之詞。但是親眼所見,這傳說中的「代表日本最美的門」、「宮中正門」,卻多少讓我有些失望。可能是因為偏愛氣勢巨集大的典雅之感,所以陽明門繁複甚至可以說「堆砌」的技藝和奢華,並不能讓我流連至日暮。

雖然我個人不是很感冒,但是技藝之精湛是毋庸置疑的,有說法是從當時的中國請來的工匠。這門可能會讓你覺得莫名熟悉,比如這層層疊疊的斗拱,這脫胎於我們文化典故的無數雕刻,甚至這種「逼死」密集恐懼症的繁複,都很容易讓我們產生文化上的親切感。
陽明門正面的兩個人像是誰呢?這是我一直疑惑的問題。因為他們衣服上的圖案實在太像織田家紋,所以我對此十分好奇。
還是說回「東照大權現」吧。這塊由後陽成天皇所書的匾額代表著怎樣的一種政治震撼,恐怕今天的人們很難感同身受。德川家康的神化,東照大神與天照大神的博弈,簡直就是宣告日本有兩個太陽,有兩座主神,從此國有二君(天皇和將軍)。這樣的野心,在後來大政奉還的時代背景下實在是罪無可赦,所以對德川家康的否定也成為了主流。

不太喜歡陽明門,卻很喜歡兩旁的迴廊。雕刻細緻如生,配色也很古樸典雅,這是日本最大的花鳥雕刻。百鳥朝日,和石階上的獅子一樣,暗示著德川家康已經昇華成了萬物景仰之神。

進入陽明門有神輿舍、神樂殿、祈禱殿。

神輿舍裡有三頂轎子形狀的東西,這是三基大神神鑾。正上方的天頂上有飛天神女(很唐風),象徵著迎接東照大神靈魂飛昇九天,描繪了神化的過程。

神樂殿,其中的展示的這些衣飾印象中也是國寶。時間過長,如果記憶混亂請見諒。

祈禱殿,用於舉行婚禮和初宮等的祈禱。

這裡有兩個門。一個是通往本社的唐門(上圖上),一個是通往奧宮的阪下門(上圖下)。
唐門與陽明門一樣,以白色為主色調,上有金飾,還有出於各種中國典故的雕刻,規模要小得多,而且後半部分還在大修。唐門旁邊的透屏(上圖中)已經用玻璃保護起來,顏色特別秀美。之後的本社由本殿、石間、拜殿構成,是東照宮最重要的地方,每年舉行祭典。
阪下門雕刻更「粗獷」一些,裝飾也不覺得浮誇。

在看阪下門之前,還有容易漏過的打卡重點「眠貓」。雖然現在日本民眾對德川家康評價比較漠然甚至偏負面,或者只強調他的軍事才能。但是作為一位領袖,他發展生息的安內政策在以武力說話的時代是一種寶貴的政治智慧。他想要的治世或許不只是統一(日本的)天下的意氣風發,更是創造一個繁榮穩定的太平盛世。眠貓所代表的正是這樣一種理想狀態的縮影。已經無鼠可抓可以安眠的貓,貓在睡覺雀在嬉戲的和諧並存,全都是和平安寧的生活氣息。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打下來」的武家政權,不能貪圖享樂,睡著的貓也是要豎起耳朵保持警惕的。

阪,就是坡的意思。所謂阪下門,意味著後面就是坡道。這段通往奧宮的坡道實在是又長又陡。好在周圍都是古樹青苔,空氣清新,大概夏天也不至於很熱吧。

還可以在古樹的間隙中看一看剛才參觀過的區域,「均衡配置的神殿群構成了莊嚴的宗教空間」就是這個感覺吧。

德川家康的人生也並非一蹴而就,像通往奧宮的坡道,漫長且不易。
這裡立了他的遺訓中的第一條——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於求成。其後還有:視不自由為常事,則不覺不足。心生貪慾望,應回顧貧困之時。忍耐則能無事長久。視怒如敵。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常思己過,莫論人非。不及勝於過之。
作為人質輾轉於豪強門族間寄人籬下的少年時代,鋒芒不及人、不甚得志的成年時光,德川家康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以隱忍為自己在被限制的環境中走出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這貫穿了一生的耐性沉穩也與才能一同,成為他能夠位及天下人的「財富」。
沒有織田信長一樣神化的魅力,沒有豐臣秀吉一般驚豔的性格特質,但是更多時候,人生貴在堅持、貴在養精蓄銳的耐心、貴在蟄伏中把握機會的能力。所以不防像家康公一樣,沉下心來。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慢慢來比較快。

最後來到了奧宮,是由拝殿、鑄造門、御寶塔構成的祭神的墓地。
實際上,德川家康最早不是葬在日光,而是在久能山,一年後才移葬在現在的日光山。這些安排都是出於德川家康本人的意願。至於其後的原因,則是「心機滿滿」。久能山和日光山之間的連線穿過富士山,取富士山「不死」的諧音,德川家康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永恆的境界。而且從富士山看日光位於鬼門的位置,在此建立東照宮,可以控制富士山的能量。另則日光山位於江戶正北方,家康公的靈魂常駐日光山,像北極星一般亙古不變地守護德川幕府基業千秋萬代。好一個一箭三雕。

全銅質的建築,感覺是東照宮最莊嚴的部分。來到這裡的人並不少,但是大家都默契地安靜下來,繞行參觀。
最後想說一下東照宮裡四處分佈的烏龜,著實可愛。

離開東照宮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人也終於少了,這裡厚重大氣的氛圍才越來越清晰。

記錄一個安靜的角落。

夕陽中的日光山,還有深秋的餘韻。即使沒有那些風水學上的講究,這裡也是絕佳的長眠之地。
初識日光的下午,日本戰國後期的繁榮和輝煌如眼前濃豔的景色,留下了金光閃閃的記憶。

3.輪王寺

日光山輪王寺。雖然今天看來遠沒有日光東照宮耀眼,卻是比東照宮更古老和「本土」的象徵。
佛教與神道教,日本宗教重要的兩面旗幟,在各個地方訴說著競爭與共存的故事。日光山自然也不例外,輪王寺就是日光山佛教信仰的一面。(另一面見後邊的二荒山神社)
輪王寺並非一個寺院,而是日光山大大小小佛教建築的泛指,這其中最主要的大概是悠久的三佛堂和具有歷史政治背景的大猷院,兩者並不在一處。通往東照宮的大道上能看到的輪王寺碑,這裡通向三佛堂。

輪王寺的起源是勝道上人在766年建立的四本龍寺,之後幾經易名(滿願寺、光明院),空海等高僧都曾到此,後於1655年更名為輪王寺並保持至今。輪王寺是日本天台宗發祥地之一。
前面說了不少佛教的「歲月靜好」,輪王寺的經歷倒是很可以展現宗派相爭血雨腥風的「世俗」一面。在日本戰國時代,輪王寺獲得貴族藤原氏的支援,聲名顯赫、寺產豐富,還有僧兵幾千人,成為集宗教、經濟、軍事為一體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混亂的局勢中,輪王寺站隊豐臣秀吉的對手北條氏,加之秀吉謀臣出身禪宗的背景,輪王寺落得「敗者為寇」的下場。住持被斬首、僧人被髮配、僧兵被遣散、佛堂被拆除、土地被沒收……不過亂世歷史總是大起大落,德川氏得勢後,其出身天台宗的謀臣天海又使輪王寺重振聲勢,恢復了原本的規模。

正值輪王寺十年修繕工事(十年啊,要碰不上也是挺難的),進門就是各種手腳架的施工現場模樣,人也很多,安寧的宗教氛圍是沒有的。郭沫若題字的「心」字碑倒是出乎意料地出現在眼前。內容書寫了中日友好交流的傳統,因為對此君沒有太多好感,不想多說。

三佛堂是輪王寺正殿,東日本最大木造建築,初建於平安時代,現在的佛堂為德川家光時代重建。三佛堂還在維修中,只露出了一小半「真容」。佛堂前樹齡五百年的金剛櫻也不是開花的時節,總體來說,這時尚稱不上美觀。佛堂內部參觀也是跟著隊伍行進一圈,光線不充足於是沒有拍照。雖然工事中多少影響參觀,不過也提供了一些平時難得的機會,比如近距離看看佛像。佛像眾多,想說的是三組。其一,前面說到的復興輪王寺的「功臣」——五十三代目住持天海大僧正 慈眼大師像。他是德川幕府最初三代將軍的軍師,享年108歲。這座雕像頭部可以拆卸,內部珍藏著天海的牙,傳說中參拜之後也可高壽,自是非常受人歡迎。其二,所謂「三佛」——千手觀音、阿彌陀佛如來、馬頭觀音。「千手觀音」實際上有40支手,傳說每支手可以實現25個願望,總共就是一千個願望了。而阿彌陀佛如來製造年代不詳,估計已經有1600年曆史。其三,十二支八大佛,保護所出生的干支的本尊。不過為什麼十二生肖卻是八大佛呢?不得而知。相對應的,日光特色推銷,在輪王寺就是十二生肖護身符了。
三佛堂外的角落倒是人跡罕至,除開手腳架,有些佛門之地的清淨感覺。

這個不開放的護法天堂大概是寺中最合「眼緣」之處了。

輪王寺還有兩處十分推薦的地方,分別是收藏了開山以來寶物的寶物殿,和傳承江戶時代庭園技術的逍遙園。
寶物殿收集了自奈良時代後期開山以來,1250餘年間,與輪王寺有關的藏品,包括日本國寶、世界遺產級別的展品。走馬觀花一趟,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江戶時代的舞樂圖屏風(很和風的極樂盛世的圖景)、風神和雷神像(神佛分離之後從東照宮向輪王寺移管)、朝鮮國王孝宗(應該就是對大明謎之忠誠的那位)的題字(看著平平無奇,實則是世界遺產)、德川幕府歷代將軍畫像(其中還有幾位顏值十分不錯)。
寶物殿隔壁的逍遙園對於我吸引力更大一些,雖然很小,但是很精緻的池泉迴游式庭院。逍遙園初建於江戶初期,之後持續改修,現在庭院池子中「小島」東側的石組還殘存著江戶初期的特徵。圓內植物眾多,營造出層次分明、別有洞天的景觀。春季的杜鵑、秋季的紅葉,都會成為所謂盛景。已過紅葉期的當下,自然是要遜色一些。好就好在遊人也少了,聽得到流水的聲音,看得到映在水裡的樹影,這份無需與人分享的小小愉悅當真逍遙。

這份幽靜曾經屬於泊宿於此的明治天皇。

要看青苔也不一定要去苔寺,這一路的關東之旅,四處都是青苔的影子。印象中溼冷黏滑令人不悅的植物,原來也是在寂靜中努力生長、有屬於自己的動人光芒。

4.大猷院

大猷院是德川幕府三代將軍家光公的靈廟。在建長寺那一Part已經提到過他的父母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和淺井江。不過據說家光和父母是不睦的。因為家光出生後按照祖父家康的安排交給乳母春日局養大,自幼感情生疏,且本人資質並沒有十分出色(可是我第一次「看」家光就是西島秀俊的樣子啊,實在無法接受相貌不出眾的說法)。後來還出現了父母寵愛的弟弟威脅家光地位的局面。最終,在家康的支援下,家光穩固了將軍繼承人的地位。無怪乎他對祖父的崇敬之情尤其深厚。
德川家光本人在歷史上也很重要。結束了將軍和大御所共同治世的二元政治體系,使朝廷公卿和大名事實上臣服於幕府統治,鞏固武士集團內部等級。從鎌倉幕府開始的武家政權,終於在德川家光的時代達到威望的頂峰,獲得了事實上的絕對統治權。

德川家光最初的墓所並不在日光,而是在東京都臺東區上野的寬永寺。後世根據他要侍奉祖父的遺願建立了大猷院,才將靈廟遷移到這裡。整體來說,大猷院較之東照宮實在是簡樸剋制。按照家康的遺願,不得超過祖父的東照宮(白色和金色的金碧輝煌),大猷院採用了以金色和黑色為特徵的厚重而沉穩的風格。
比起隔壁「閃瞎眼」的東照宮,我果然還是更喜歡大猷院的幽玄。

第一道門——仁王門,意味著事情的發生和結束、象徵著佛門的世界。門外是牲畜、惡鬼、修羅的世界,門內是人界。

仁王門左右分立 「阿形」(張嘴)和 「吽形」(閉嘴)兩尊仁王像,稱為「金剛力士像」。
創作很細緻,手上的「經絡「凸顯。

進入仁王門之後是一小片開闊的「人界」,御水舍就在眼前,目測水是自山上引下,不知是不是天然水流。

之後是二天門,因為安置了二天而得名。比較意外的是,二天門是日光境內最大的門(說好的不超過爺爺呢)。正面的匾額上書「大猷院」,是108代天皇后水尾上皇的字跡。「大猷院」則是德川家光辭世後,後光明天皇所賜法號。

通過了二天門,又開始了斷斷續續爬樓梯的過程。階梯象徵著向上通往天界的道路,一直通往極樂世界。

一段階梯最後就是大猷院主體部分了。
夜叉門安置著分別為白色、藍色、紅色、綠色的四尊夜叉像,從四面八方守護靈廟的安全。再往後是唐門。和東照宮各種想像的「祥瑞」不同,這裡就比較寫實,唐門上有龍和丹頂鶴的雕刻。前者是因為家光出生於龍年,後者則是長壽之鳥,整體雕刻簡而意賅。
唐門之後是沒有拍照的中心建築——拝殿、相間、正殿相連的獨特建築物構造「權現造」。建築本身是日本國寶,因為使用了很多金彩畫,別名「金閣殿」。天頂上分成整齊的方格繪製龍圖,一共有140幅龍圖,這裡龍的樣子已經十分接近我們印象中的樣貌。天頂上懸吊著天蓋。在過去,只有將軍這樣的權貴之人才可以坐在天蓋的正下方。站在天蓋下仰視,可以看見裡面刻有下半身鳥上半身人的形象。她們是極樂世界的天女迦陵頻,可見天蓋就是象徵通往極樂世界的入口了。本殿內還展出有將軍盔甲,52公斤的盔甲穿上身想一想都很困難。
日光特色推銷在這裡也很敬業。隨著一批批遊客到來,引導大家坐在本店裡,一遍遍述說著傳奇故事,就是為了推銷破魔矢。平心而論破魔矢長得還是十分漂亮的,箭矢被上升之龍盤繞,象徵將願望帶到天上去。然而我實在是不太接受這種過於熟悉的賺錢積極性,所以也沒買。

大猷院規模不及東照宮,但是技藝卻是不輸分毫,甚至在黃金配件等的製造工藝上要超過後者。建築的細節經得起詳細揣摩。例如夜叉門的牡丹花紋(所以夜叉門又名牡丹門)。而四尊夜叉像中的烏摩勒伽也是日本國內難得一見的佛像。

整個大猷院我覺得最美的還是位於奧院入口的皇嘉門。這是明朝樣式的龍宮建築,別名龍宮門。
走到皇嘉門,朗日藍天竟飄下了雪。看得到卻無法停留在掌心,像只在風中盛開和凋零的花,這樣的雪在日本名為風花。從林清玄記載日光的文字中知道風花,又在日光親眼看到了文字中的景象,有一種淡淡的輪迴的感動。
風花下的皇嘉門,無法用相機記錄的風景,大概會以最鮮活的姿態永遠儲存在我記憶中吧。

由「天界」俯視「人界」,315座石燈籠象徵著人界的人們,在天地造物間若隱若現。

5.二荒山神社

日光山嶽信仰的起源之一,二社一寺中的另一社——二荒山神社。和輪王寺一樣,二荒山神社不是一個單一的宗教建築,而是大範圍內宗教性質場所的總稱。大體來說,二荒山神社有三處社殿,分別是日光東照宮隔壁的二荒山神社、中禪寺湖畔的二荒山神社中宮祠、男體山上的二荒山神社奧宮。這次拜訪的,是最前者。

二荒山神社有兩個入口,比較主流的是經由日光東照宮旁的上新道,就是很多照片上會出現的有一排巨型石燈籠的那條參道(其實我也很想拍那排燈籠,無奈人真的很多很多,光線也不太配合)。日光有一個經常提起的詞叫「能量」,很玄幻,姑且理解為極致的好運和氣場吧。傳說中這種強勢的能量從東照宮流向二荒山神社,路徑就是上新道,所以順著方向進入神社就能最大限度吸取能量。
我是把二荒山神社和大猷院安排在一起參觀,所以選了另一個沒有故事的入口。

夾在古木裡的神門顯得更mini了,一點也看不出這是一個面積僅次於伊勢神宮的神社(的一部分)。

進了神門就覺得很親民。
二荒山神社主打「良緣」,不止關乎愛情,而是涵蓋了交友、工作、貴人等等,全方位締結良好人際關係。神社裡到處都能看到與良緣有關的元素。例如眼前這個良緣之輪,說是從其中通過三次就能祈求良緣降臨。還有本殿前的石獅子,下面也刻了大大的「緣」字。
還記不記得前面提過的神橋?是不是覺得很奇怪,間隔如此遙遠,神橋為什麼屬於二荒山神社?因為1600年前勝道上人建立的二荒山神社不在這裡,而是神橋旁,也就是今天本宮神社的地方。

日光的巨木使得神社添了一些自然的靈性。
外有夫妻樹內有親子杉,一路來看到了太多這樣相依而生的樹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絡如樹木一樣長存不變是很美好的象徵意義。不過從身份到契約,從家族到個人,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做到個人獨立意志的尊重與情感聯絡的維持之間的微妙平衡並不簡單。
還有千年之前弘法大師親手種植的樹。看來空海和尚的足跡當真遍佈日本,果然是為了弘揚佛法奮鬥終身。

二荒山神社裡有一塊需要付費參觀的區域,有很好聽的名字,叫神苑。進去看一看,真是眾神「扎堆」的場所。這裡還是比較推薦的,因為是所謂的能量最強領域


就我自己的體驗而言,不進來就少了很多趣味。

各種信仰各佔一處,各司其職,和諧共存。
一進門就看到小小的日枝神社,主掌健康。可能不久前剛剛修整完畢?色彩特別完整美觀。

熱門景點很難有擺拍的機會,且拍且珍惜……

神苑裡隨處可見的各種信仰已經非常「琳琅滿目」了,沒想到大國殿裡更「擠」。
小小的屋子裡容納了各種「開運」和「良緣」,全部來一遍是不是可以一生順遂



我很喜歡殿外這棵円石。它和信仰沒什麼關係,只是說了一個簡單的真理——人的心如果能磨去稜角,變得像這顆石頭一樣圓滑、溫柔平和待人處事,幸福就會到來。與其祈求神的庇佑,不如靠自己的行為創造幸福來得容易。

境內最古老建築神輿舍,和日光東照宮那個比起來太簡樸了,勝在有史蹟該有的古舊觀感。

著名的二荒靈泉,說是喝了可以又聰明又年輕又走運,水質甘甜。來一口,做一個「超絕怒濤、空前絕後的lucky girl」!

神苑最深處,才是以二荒山神社為中心的日光山嶽信仰。
山嶽信仰是一種源於自然的原始選擇,在日光體現為對日光連山的崇拜。其中最重要的是男體山、女峰山、太郎山,分別代表日光的三大山神大己貴命、田心姬命、味耜高彥根命,在神道教和佛教融合的時期,又分別對應千手觀音、阿彌陀如來、馬頭觀音。(眼熟嗎?就是大輪寺三佛堂裡那三位了)
這三位山神的關係在日本傳說中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具體到日光的環境中,我願意採納這樣的說法——田心姬命之前在河口湖八王子神社已經說過了,是宗像三女神之一。大己貴命與田心姬命情投意合,經過了須佐之男的試煉,二人結為夫妻,誕下味耜高彥根命。這樣的親子關係不是和男體山、女峰山、太郎山的海拔、地理位置很契合麼?所以在日光,我就姑且這麼理解吧。
說到山峰,男體山、女峰山什麼的名字很有微妙的意味。但是請相信我,它們真的不是字面意義的形狀。後面中禪寺湖部分會看到男體山實體。據說這座山以前只有男子可以登上去,女子入山會變成石頭,因而得名。所以女峰山和其他的山峰們應該也有自己的故事。

還有很多小小神社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體來說,對於來參觀而不是來參拜的普通遊人,二荒山神社是一個「趣味性」重於宗教性和歷史性的地方。神社內有很多可以互動的設定,比如前面說到的良緣之輪、還有神苑裡的試運「套圈」和試運鳥居,包括可以飲用的靈泉、可以鑽的古木。這些活動都有鼓勵大家參與的氛圍,是一個可以讓人們放鬆和愉悅的環境,最後還能帶走「良緣成就」的心滿意足。

不過我並不是太喜歡這裡,因為把日光特點之一發揮得太淋漓盡致——求財欲之強在日本前所未見。推銷是所有景點都有的專案,我很理解。但是如此大規模且毫不掩飾的斂財行為(請原諒情緒化地用了這個詞)實在讓人不甚愉快(至少我沒有很愉快)。附身符之多也是讓我大開眼界,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個提供了二維碼並配以中(還是繁簡體俱全)、英、韓語的特別「全面」、特別「完備」的香錢牌,真是為全世界人民花錢操碎了心

6.田母澤御用邸紀念公園

感謝自己的「靈光一現」,臨時決定找一個地方打發去中禪寺湖之前的時間,最後選擇了這裡。「誤打誤撞」找到的田母澤紀念公園是我在日光最推薦的地方。

佔地寬廣的田母澤皇家別墅是一個在歷史上不斷合併和擴建的建築群,包括民宅(小林家別墅)、舊紀州德川家江戶別邸以及之後添建的部分建築,後又經多次修建。之所謂「御用邸」,是因為這裡是為了讓當時還是親王的大正天皇靜養而建成的。先後一共有三位天皇、皇太子到此小住。
入口處有大片空地,是曾經的皇家泊車處。

古色古香的木製色澤,加上稍顯昏暗的夕陽吊燈,儲存日式建築傳統和西洋文化融合的氛圍,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正浪漫」吧。

靜謐的環境、大片的「留白」空間,光影彷佛回到了許久之前的年代。很難讓人不動心的畫面。

對於喜歡安靜的人或者想拍照的人,這裡真是滿分推薦。各種角度都有靈感,而且從頭到尾遇不到幾個遊人,絕對不會有人誤入鏡頭。

穿越一條又一條廊道,走過一個又一個房間,雖然不懂建築,但是能夠感覺出風格微妙的區別。江戶、明治、大正時期的建築風格的和諧融合是田母澤別墅的特色。通俗一點說,這一大片別墅實際上是不同時期的建築「拼接」起來的,而且「拼」得十分自然、毫不突兀。

日光的樹木好像總是富有生命力,指天而生的姿態帶著自然的「野性」,這是人工精心修剪的植物所沒有的風情,讓原本以精巧見長的日式庭園也多了一分大氣的情懷。

日式傳統建築拿手的一窗一世界,田母澤別墅的「名場面」。

田母澤別墅的106個房間已經基本上「清空」,這裡曾經有天皇和皇后的居所,也有皇家出行時隨行臣子和宮女們的住處(排場果然不小)。這裡是明治時期建造的皇家別墅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除了一直儲存下來的主體部分,其他部分則是在考察原建築各時代技術的基礎上,由繼承了「古法」的工匠們儘可能重視還原的作品,現在的形態基本還原了1921年鼎盛時期的樣子,實現技藝、傳統與文化的傳承。
上圖一這個陳列簡單的房間是當年的天皇會客室,它附近還有大家都感興趣的撞球室(看起來很專業高階的樣子)。
上圖二空空蕩蕩的和室曾經是皇后居室,應該是小林家別墅的那一部分。前段退位的明仁天皇也曾在此度過一年時光。
另外還有唯一能上樓的區域,就是別墅的中心建築——紀州德川家江戶別邸的主體部分,也是歷史最悠久、最有故事性的部分。紀州德川家在1872年將別邸獻給皇室,成為赤阪離宮,一直作為皇家別墅和太子東宮使用。1898年,離宮主體部分的三層小樓遷到了現在的位置,並且至今完整保留。

襖絵(隔扇畫,在和室拉門上的畫)是別墅裡強烈的日本傳統元素,數量不多,但是歲月沉澱的質感很美。

別墅外有規模不小的庭院。可惜正值秋冬交替,色彩有些雜亂。宣傳畫上春天的粉、夏天的綠、秋天的金、冬天的白都很有美感。

不止是我這樣自娛自樂的業餘人士,攝影團隊也在這裡取景。這樣的氛圍的確很適合親子照,果然傳統服飾或者復古風格的服裝要更適合一些。

秋葉低垂,金燦燦的落葉鋪滿草地,終於拍到一張標準的紅葉季打卡照。
有些景點還未說再見便已經想好了一定會再見,田母澤御用邸紀念公園就是這樣的地方。

田母澤御用邸的雅緻蔓延到整條街,離開的路上發現周邊一處好風景。

這附近還有一些頑強生存的紅葉,火紅的濃烈,像日光這個城市一樣有江戶繁盛時期的觀感。

7.中禪寺湖

這次日本獨行的一年之後,我初次到達歐洲。站在戈紹湖邊,突然意識到日光為何如此受歐美遊客的鐘愛。除了帶著東方歷史濾鏡的神社,還有他們熱愛的可以進行各式戶外運動的自然環境。沒有去看溫泉、瀑布、古戰場,唯一的與大自然親近的時間,留給了中禪寺湖。
一點也不比中禪寺遜色的,是路程中的盤山公路。六七秒就轉一個180°,一直行進小半個小時,眼前是千迴百轉的楓葉的黃色。如此美景,只能留在我的眼中與記憶中。在裝滿了人的巴士裡,光是站穩已經花光了所有的力氣,拍攝什麼的就不奢求了。
到達目的地,向右是華嚴瀑布,向左是中禪寺湖。看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哪裡還看得上島國的小小瀑布,果斷向左走。事後瞭解,偏見不可盡信。至少有一個角度的華嚴瀑布是美不勝收的,就是眺望中禪寺湖水經由華嚴瀑布傾瀉而下的畫面。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或許還有機會補上這一塊拼圖吧。

海拔1269米,被稱為天空之湖,和天空一樣蔚藍的中禪寺湖在男體山腳下延申。
再次感恩於天氣的饋贈。傳說中與河口湖一般任性的地方,十天裡有九天霧氣環繞。我又趕上了碧空如洗的那一天。
正午的河口湖也只有2攝氏度,陣陣寒風將湖水打到岸邊,有置身海邊的錯覺。天氣很冷了,湖中無人泛舟。遠遠看到一對白人夫妻帶著小baby徒步,可惜寶寶始終耐不住這樣的寒冷,五分鐘之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沿湖遊蕩。和修善寺的自然公園一樣,這裡還是更適合自駕遊。不過約30Min的徒步依然有獨特的價值,不然這些深深淺淺的藍色只能成為眼前匆匆掠過的零碎片段。
看網上的圖片,紅葉季的中禪寺湖是仙境一樣的地方,漫山色彩斑斕,好似最大膽的西洋畫。雖然錯過了這樣的時候,眼前的肅靜和冷峻也很讓我欲罷不能。
走遠了便能窺見男體山的形態。被稱為下野富士,雖然沒有富士山的巨集大,線條也不及富士山流暢平緩,但那賦予人安全感的厚重和平穩的確相通。

明治時代,中禪寺湖一帶成為了外國人(我認為其實就是歐美人吧)的避暑勝地,各國的大使館別墅也沿著湖岸建立起來。一路上能看到當年各國大使館別墅的標識,這其中,只有兩座開放參觀,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
首先是現代風格的英國大使館別墅紀念公園。說是公園,不過是一幢別墅和臨湖小院而已。

這裡最初是英國外交官薩道義於1896年建造的個人山莊。這位寫出了《明治維新親歷記》的英國外交官,在日本轉向變革的年代與倒幕派諸位領袖均有深交,其本身對這一過程也帶來了很大影響。反之,西方世界又藉由他的視角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日本。再之後,他也出現在我們的歷史書上,代表英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別墅佈置成展館的形式,一層介紹了薩道義和明治維新的淵源、他對奧日光的熱愛,二層是一個咖啡館,順帶涉及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文化。館中已經沒有多少生活痕跡了,一些陳設中保留了全盛時期英國文化的元素。

即使不到二樓咖啡廳消費,館中也有供休息的空間,氛圍雅緻頗有阿婆小說的調調。

更重要的是這面朝湖泊的美景。實際上,正是在網上看到了這個絕佳觀景長廊,我才將這裡定為目的地。一路的曲折奔波皆已值得。

還可以到屋前的空地盡享湖光山色。沒有英式花園又何妨,不如說,若是加諸任何人工元素,便破壞了這自然的完美。

隔壁的義大利大使館別墅紀念公園就生活化多了。小木屋的外形很田園,內外牆壁都是採用杉樹皮裝飾,屋內也維持了當年大使和家屬生活的佈置,更有居所的感覺。
一層大大的生活用房區分了餐廳、書齋和中央居室,連著面朝中禪寺湖的廊道,說是歐洲電影的佈景也不為過。二樓是一排臨湖臥室,被日光的日光喚醒的早晨,是何等享受的體驗。

這個「取景框」,比英國別墅那邊的更有畫一般的質感。

風景雖美,可是這個棧道明明立了禁入的牌子……

我還是乖乖守規矩吧。
與中禪寺湖短暫的初識在燦爛陽光和瑟瑟寒風中落幕,再會時不知是秋天的金色還是夏天的綠色呢?

附:實用攻略


從湘南到日光,換乘案內提供了好幾種線路,無一不曲折。還好跟著導航換乘也很順利,除了新宿站這類公交樞紐怪物,日本的其他車站路線還是很好找的。
去往日光的JR,停靠了許久。我還疑惑什麼時候才會開門,後知後覺地發現是要自己按開門鍵的。

日光本地有發達的交通系統,根據幾個方向的景點開闢了不同路線,推出不同的交通券。我在日光計劃待兩天,除了市區景點還想去中禪寺湖,選擇了中禪寺溫泉方向的二日乘車券。這張票可以在兩天的時間中不計次數使用,非常方便。問題有三個:第一,與河口湖一樣,日光屬於旅遊勝地,旺季堵車堵到沒脾氣,如果趕時間市區內的景點步行可能更快;第二,比較偏遠的景點(例如中禪寺湖)人多車少,會出現排長龍的情況,一定要把握好時間;第三,中禪寺湖一代也有巴士,但是執行時間有限制,比如我去的時候就只能靠徒步。總之,公交巴士會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但是還是建議購買,然後根據實際狀況靈活安排。
至於需要購買哪條線路的巴士券是不需要自己糾結的問題,直接到東武日光站購票中心告訴工作人員你的出行計劃,他們會給出專業意見。
順便提一句,從日光去其他城市的長途巴士票也是在東武日光站購買,但是需要提前,否則就要直接去停車場碰運氣了(如果有空位可以現場購票)。我是直接從日光坐直達巴士到羽田機場的,全程就兩三名乘客,環境好且方便,比拖著行李奔波換乘舒適。


日光站酒店Ⅱ(它在Booking上就叫這個名字)。
地點優越。距離東武日光站步行5min的距離,周圍有飯店、超市、交通樞紐。
內部設施簡練,有點像我們的快捷酒店(衛生狀況和設計要好很多)。空間有限(請看一下這個掛衣服的設計,我真的是服氣),插座少,必需品都有(但也只有必需品)。
管理規範。有很多自助設施,前臺工作人員也專業貼心。在這裡住的最後一晚還有很「精彩」的經歷。先是警鈴大作、廣播讓大家儘快撤離,還沒走到安全樓梯廣播又告訴大家警報解除(之前是有客人誤觸報警系統)。雖然經常出差在外住宿,實話說這還是我第一次遇到警報的情況,不過酒店表現出的冷靜態度倒是讓我也挺安心,全程沒有慌亂行動迅速。雖然這是一場烏龍,但我還是整理好重要物品,裝好小包放在床頭。睡到半夜又被地震搖醒,雖然不劇烈,但是持續也有十餘秒的感覺。從來沒有見識過地震的我還是慫慫地起床拿起小包要衝出門,還沒走到門口,大地平靜了。事後回想起來,這「雞飛狗跳」的晚上也變成了趣事。
提供早餐。西式自助早餐,談不上美味,但是種類豐富量也足。
可以寄存行李。如果提早到了可以把行李寄存在酒店,和前臺工作人員說就行。門口也有自助行李寄存箱。
總之,這個酒店是一個沒有特色,但是對遊人非常方便舒適的選擇。


在日光正兒八經吃了兩頓飯。
第一頓是在日光東武站對面的飯館,點了咖哩飯。就是普通快餐店的水平,沒有特色。
第二頓是在不遠處的一家叫魚民的餐廳,推薦。位置都是小隔間,有點居酒屋的意思,氣氛很熱烈。我覺得食物是美味的,尤其是日光有名的煎餃。寒冬的夜晚走進這樣一家充滿煙火氣的小店,吃著可口的熱食,對我來說是很美好的回憶。

酒店附近的大型超市。每天逛便利店或者超市簡直就成了我那個星期的必修課。

東京篇:回到愛與勇氣的原點

最後的半天時間,獻給教會一代人戀愛的東京愛情故事。

1.代代木公園

十一二歲那一年,家鄉的電視訊道在中午開放了一個叫名劇點播(大概是這個名字吧)的欄目。在沒有網路刷票的年代,讓大家通過電話或者來信,從經典劇目列表中投票,依次播放人氣最高的劇集。第一部是馬教主的《倚天屠龍記》,第二部是《東京愛情故事》。從此之後,我也加入了「丸子是白痴,莉香最可愛」的大軍。
想做一個那樣獨立堅強的職業女性,想穿一樣的「上班族」御用外套,想揹著一個裝滿愛和希望的大包,想成為某個人某年的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見,想相擁在雪地裡跳舞,想把名字刻在一起,想肆無忌憚地微笑和奔跑,想用盡全力勇敢去愛,想道別之後發現還有人在原地等待你回頭,想說了再見之後一個人也很好地走下去。
沒有真實的人生楷模和偶像,但有無數經典地女性形象鼓舞我成為更好的人。比如聶醫生教會我做一個自尊自信的專業人士;比如莉香教會我愛,教會我愛上一個人的瞬間是生活的勇氣,教會我戀愛只要參加了就有意義、即使沒有結局,教會我某人不如你所願地愛你不代表你不被別人所愛。

最喜歡的橋段,感情最開始的模樣,那天晚上的笑容和默契比天上的星星更亮。

距離被這一幕擊中紅心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終於走到這裡,中間經歷的那些遇見和錯過都成為了埋在某個角落的過往。雖然不成器,雖然很不容易,但是當年想做的那些事多多少少都做到了一些,也會努力做下去。沒有看見那夜的星光,卻看見了另一片晴空。

打卡攻略:如上圖(感謝網友總結),這個地方準確來說不在代代木公園主體範圍內,而是在代代木公園廣場,靠近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的方向。估計是經常舉行露天活動的地方,當天就有一個類似廟會的活動。取景地則在更外圍的方向,只有一些居民在這一片休閒活動。同機位主要靠路燈找(感謝多年未變的基礎設施),之前在網上看到同好打卡方向都有些許偏差。應當是正對馬路,立交橋左側的方位。然後根據地磚和路燈很容易找到。

趕往下一個打卡地點,意外邂逅銀杏的海洋。不喜歡人來人往的嘈雜,卻一直特別喜歡這樣的地方,世間所有美好的情感和關係都有了具象。

沒有紅葉的熾烈,不輸紅葉的溫暖,最愛的時節又多了一種標記物。

2.表參道

人潮洶湧、車流不息的表參道,永遠朝氣蓬勃的模樣,反射出日本經濟繁榮年代的餘暉。

「如果你在東京街頭,遇到一個眼睛微笑得像月牙一樣的女孩,那是我愛過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做赤名莉香。」故事的最後,丸子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還是一眼看到了莉香。三年後的丸子已經變成了可以心安理得接受妻子當街為自己繫鞋帶的男人,而莉香還是那個臉上帶笑走路帶風的瀟灑女子。有時候也會想,做莉香實在太難了,飛蛾撲火的執著往往都沒有什麼好結果。果然還是做里美更好,現實主義總歸會讓人活得輕鬆些。但是已經活成了莉香又怎麼可能再變成里美,就像莉香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蹲下身為丈夫繫鞋帶的日本太太,即使對方是丸子也不可以。畢竟「我愛你並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我在你身邊的時候我是誰」。

2018年的表參道,沒有那個笑起來有月牙眼的女孩,街道也換了模樣。不過有些東西是不變的:遠處的三菱銀行,近處的消防栓和人行天橋,永遠的赤名莉香。

3.羽田機場

羽田機場是我見過的最好玩的機場。

簡直就是在場內搭出了一片江戶模型,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有這麼多「現代人」走在江戶街頭,好像來到了銀他媽的異世界。被連日疲倦襲擊的我實在玩不動了,不然在這裡吃吃吃買買買估計也能打發半天時間。

最喜歡頂層的觀景臺,玫瑰色的夜幕中看著一架架航班衝上雲霄和安然落地。
老休在LOVE ACTUALLY裡說,機場四處充滿了愛的資訊。不過我不在接機區域,而是在無論天氣心情如何都要義無反顧向著天空出發的起飛區域。這裡沒有溫暖人心的團聚擁抱,有的是「當世事再沒完美,可遠在歲月如歌中找你」的練達。

為了趕早班機住的機場裡的酒店。寸土寸金,房間Mini自不用說,不過各項設施一應俱全,環境也很好。雙層玻璃,基本沒有被飛機起落的聲音影響睡眠。臨行前一天還在房裡看到了東京斑斕的落日。

離開的清晨,色彩漸變的天空中日月同輝。即將落地的航班與我們「擦肩而過」,其中如果有我一樣的旅人,祝福他們也擁有一段順利、平安、溫暖的旅程。
再會東京,Fly Me To The Moon.

末章

11月25日,我登上了回國的班機。落地以後,得知那個摯愛的人永遠離開了。事後我無數次想起他,我想到小時候他滿屋子追著我餵飯的身影,想到他牽我過馬路時手心的溫度,想到三十年來我們兩個人之間永遠也不會膩的各種梗……我也會在淚眼朦朧中想到他離開的時候我在飛機上看到的富士山。最後的日子裡,他好幾次和我抱怨,身體不允許他出門,日子只能這樣一天天沒意思地過。我還想著回來也要把我的見聞全部告訴他,像以前一樣。但是這一次不需要了,我相信,那一刻,他一定和我一樣,在天上一起俯瞰著這樣美麗的畫面。脫離了病體的束縛,他一定獲得了自由,可以去很多想去和沒有去過的地方,親眼看遍這世上所有的風景。

一個人走過平成最後的秋天,河口湖紫色晚霞中的富士山、湘南海岸的朝暉和無窮無盡的藍、日光清晨的日光傾城還有太陽雪、東京的聖地巡禮,所有詩一樣的畫面以及和自己相處的經歷都值得永遠珍藏。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884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