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莫尔山又名美国总统山,位于南达科他州基斯通小镇(Keystone),距离盐湖城大约有640多英里。为了尽早赶到住宿地卡斯珀(Casper),午饭后,我们即匆匆离开盐湖城。

格林里弗到罗林斯


大巴沿着80号公路北上,过了埃科水库(Echo Reservoir)右转进入山谷。山谷内景色一派苍凉,山上植被稀疏,露出红色的砂岩迭层,唯有山脚下,十九世纪末修筑的铁路陪伴着我们一路东行。

下午15点半钟到达格林里弗(Green River),绿河在此由北至南穿越小城,蜿蜒流向火焰谷。1832年,美国西部探险家约翰•威斯利•鲍威尔(John Wesley Powell)率领探险队到达这里,并予以命名。有着白色山体,赭红色山头的烟囱山即是这座小城的标志。

又在荒芜的沙砾高原上宾士了近一个半小时,到达罗林斯(Rawlins)。这座小城的名字只是为了纪念美国内战时期联盟军的约翰•亚伦•罗林斯将军,他曾率部在此扎营。

我们的汽车在罗林斯左转,离开80号公路,进入287号州际公路,北上经过泥泞峡,穿过马迪加普(Muddy Gap),接着右转进入220号辅助公路,东行来到了甜水谷附近。

甜水谷与独立石

甜水谷前是一片开阔的原野,甜水河(Sweetwater River)蜿蜒流淌其间,原野上各类植物生长茂盛,可谓是怀俄明州满目干旱景观中的一片绿洲。

原野后的花岗岩石山是大约在五百万年前沿断层塌陷的掩埋峰,甜水河穿过这里形成了峡谷,好似一个天然的旅行走廊,事实上这里就是著名的俄勒冈小路(Oregon Trail)中的一段,即美国国家历史步道上的一部分。从1840年到1869年,历史学家估计有将近50万名西迁拓荒者,包括农民,矿工,商人及其家庭成员驾着牛车通过这里。

甜水河河湾前横卧著一个整块花岗岩石的山包,高度约136英尺,这就是美国国家历史步道上最著名的地标——独立石(Independence Rock)。独立石以东,是包括普拉特河和北普拉特河在内的主要水道形成的移民西迁路线;独立石以西,是一段跟随甜水河逐渐上行的艰苦历程, 100英里外为温德河山脉(Wind River Range)之南山口(South Pass)。在那里,步道分支前往犹他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故此,独立石是开拓者离开北部高原向南经过的首要地标。

对西迁的开拓者来说,甜水河和独立石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重要的时间标志。如果旅行者要想在大雪封山前翻过洛基山脉,就必须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之前到达这里。否则,只能停留在此,等待来年春暖花开时再继续前行了。

独立石一带水草丰茂,是放牧牲畜的理想之地,移民经常在此扎营进行旅途修整,为了表达如期到达地标的喜悦与纪念,他们会登上独立岩石山顶,并在岩石上刻上名字,这些铭文展示了西部先行开拓者的力量和毅力。不过,当我站在岩石顶上时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手机没电了。

卡斯特(Custer)

6月24日早上7点半钟,离开卡斯珀(Casper)继续东行。上午9点钟到达怀俄明州拉斯克 (Lasker), 18号公路在此左转北上,大巴穿过城区,小镇内整洁宁静,一派祥和的景象令人过目难忘。

上午10点50分左右,我们到达南达科他州黑山地区卡斯特(Custer)附近,这里田野风景优美,很像欧洲。小镇以美国陆军军官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的名字命名。卡斯特(1839~1876)曾任第七骑兵团的中校团长及义勇军少将,绰号晨星之子,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以骁勇闻名。以后在北美印第安战争中他也取得了几次胜利,被人称为印第安人的克星。在著名的小巨角河战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中,卡斯特将军被苏族拉科塔部落头领“疯马”及酋长“坐牛”所率领的印第安战士包围,战败身亡,所率二百多士兵无一生还。

我们的大巴正停在南达科他州卡斯特县美国历史博物馆(Custer County 1881 Courthouse)门前,这座博物馆内不仅展出了许多有关拉科塔族美国原住民文化,还有卡斯特将军1874年在黑山的探险活动,以及移民达科他地区定居者的生活展览。

疯马纪念馆(Crazy Horse Memorial)

从卡斯特县美国历史博物馆到疯马旅游中心(Crazy Horse Tourist Center)不超过十分钟车程。

疯马(CRAZY HORSE)原名Tashunca Uitco,是苏族(SIOUX)一位年轻的酋长,是印第安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传说疯马相貌英俊而且文质彬彬,但作战时却非常骁勇,“就像一匹疯狂的战马”。导游在介绍中再三指出,面对强大的敌人,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这即是疯马的性格与精神,这也代表了印第安人的民族精神。
穿过旅游中心的大厅,出门即可看到一座白色的疯马纪念碑雕塑,这是雕塑家科尔恰克•齐奥尔科夫斯基(Korczak Ziolkowski)根据印第安人的描述,创作出的纪念碑模型。只见疯马酋长骑在骏马之上,面对白人指挥官土地归谁的质疑,左手指向昔日的家园说: “我的土地就是埋葬我死去族人的地方”(My lands are where my dead lie buried)。

旅游中心大厅外是一座大型露天观景台,观景台下面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两公里外的雷山(Thunderhead Mountain)脚下,这座独立的花岗岩山即是尚未完工的疯马纪念碑。山体雕塑的头部和伸出的左手臂已具雏形,疯马酋长侧面像神情果敢刚毅,指向远方。虽然现场还在施工,但整个雕塑雏形已经显得大气磅礴,令人震撼不已!

1939年,波士顿出生的雕塑家科尔恰克•齐奥尔科夫斯基(Korczak Ziolkowski)赢得了纽约世界博览会雕塑一等奖。当时苏族酋长站熊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科尔恰克的成就,便写信邀请他创造一个向北美印第安人致敬的纪念碑。

二战后,科尔恰克拒绝了政府创作战争纪念馆的工作请求,接受了站熊的邀请,来到黑山与其一起选择了600英尺高的雷山(Thunderhead Mountain)作为纪念碑用地。 科尔恰克用自己的钱购买了附近的私有土地,并用田纳西州大理石雕刻了疯马纪念碑的比例模型。

1947年5月,科尔恰克38岁,他在雷山下搭起帐篷开始工作,并决定雕刻整个563英尺的山峰,而不是最初计划的最高100英尺。

许多志愿者来到黑山参加工作,雕刻家后来的妻子露丝•罗斯(Ruth Ross)即是其中的志愿者之一,他们于1950年结婚,生育了十个孩子,其中七个都投身于疯马纪念碑工程建设中。

1982年科尔恰克突然去世,享年74岁,被业界誉为“传奇,梦想,远见和伟大”的人。

科尔恰克的妻子露丝接手了疯马纪念碑基金会总裁兼执行长职务,继续雕刻家的未竟事业。露丝主导了观景台上博物馆、餐厅的建立及扩大,并启动了北美印第安大学教育专案。博物馆内收藏了美洲印第安人各种精美的手工制品和雕刻艺术品,包括整个北美部落国家的文物,这也是全美最大的一个印第安博物馆。

如今,虽然这对平凡伟大的夫妻相继离世,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雕塑仍在疯马纪念碑基金会运作下继续进行。

拉什莫尔山(Mount Rushmore)

拉什莫尔山在疯马纪念碑的东北方向,距离大约25公里,大巴行驶3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坐在车上远远就可看见了山峰上四位总统的头像。

停车场后的高台上即是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入口处,宽宽的甬道广场两侧分别是洗手间与公园服务处,人进人出显得比较拥挤。

甬道广场的第二道大门为框架式结构,大门右侧墙下是拉什莫尔山总统巨像的创作设计者雕塑家古登•博格勒姆(Gutzon Borglum)的胸像,这尊大理石雕塑出至他的儿子林肯•博格勒姆(Lincoln Borglum)之手。胸像对面左侧墙上镶嵌著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面烧录著1927-1941年参加拉什莫尔山总统巨像建设400名工人的名字,这些工匠均已故世。导游介绍说,如今尚有一位当年的工匠健在,不定期会在礼品店(Gift Shop)签字卖书,由于其年纪太大,能否见到就看大伙儿的运气了!

框架大门后,一条道路正对总统山,道路两侧高高的水泥柱上插著美国50个州和6个特区的旗帜,五颜六色,迎风飘扬。每面旗帜的水泥柱下刻着该州的名字及加入联邦的年代,这即是总统山著名的“旗帜大道”(Avenue of Flags)。

穿过旗帜大道,来到观景平台(Grand View Terrace),这里是仰望总统巨石雕像最好的地方。远远望去,立于山颠的四位总统半身头像与山石浑然一体,在山脚苍翠的松林簇拥下显得气势恢弘,十分壮观。他们从左至右依次是华盛顿、杰佛逊、罗斯福和林肯,分别代表了美国诞生、扩张、维护和发展这四个阶段150年的历史。

拉什莫尔山工程中始终受两大问题困扰,一是山石内层的花岗岩有裂缝或瑕疵,无法修补时需要改变构图。二是资金问题,按照原先的计划,四位总统的雕像应均为半身像,即雕刻要包括腰部以上所有部分。后由于资金不够半途停工,华盛顿的雕像只能是一座胸像,而其他三位总统的雕像则只完成了头像部分。

观景平台下方有一条被称为“总统小径”(Presidential Trail)的步道直通往山顶,在那儿可近距离观赏总统雕像。

我们没有时间爬山,返回大门前顺路进入礼品店,礼品店内人很多,无意中看见大门左侧厅内立柱处有一老人坐在那里,他面前的桌面上放著两摞书。这不就是参加雕刻总统巨像硕果仅存的老工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高兴的急忙奔了过去。这位名叫尼克•克利佛罗(Nick Clifforo)的老工匠所著回忆录为《拉什莫尔山原始钻工》(Original Mount Rushmore Driller),我们刚与他完成签名合影,老人桌旁就排起了长龙。

下午14点钟离开拉什莫尔山,穿过基斯通小镇(Keystone),沿14号公路北上前往魔鬼塔国家纪念碑。

魔鬼塔国家纪念碑(Devils Tower )

大巴往西北方向宾士了两个小时,又重新回到了怀俄明州境内,不同的是这儿山清水秀,草丰林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南部的沙砾高原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行进间,突见远方山丘上拔地生出一个高大的平顶石柱岩峰,恰似一尊宝塔直指青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魔鬼塔啊!如此奇观一下子令满车人惊诧不已。

魔鬼塔是印第安人的圣地,也是美国的第一个国家纪念地。贝尔富什河(Belle Fourche River)绕其脚下向东北而去,四围连绵起伏的小丘,原野一片翠绿,风光旖旎美景如诗如画。

大巴绕着园区公路一直开到山顶魔鬼塔脚下的停车场,山上苍松翠柏,万木争荣,野径花开,绿草如茵,魔鬼塔壁立千仞,危峰兀立,粗犷冷峻,令人感到一种风骨峭峻,威武不屈,光明磊落的浩然之气,看似一幅凝重的画,又如一首深邃的诗。山风吹来,目酣神醉,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只疑身处仙境竟忘来路归去。

停车场到魔鬼塔下隔着一片黄松林,穿过松林来到岩山脚下,近距离观察这些六方体玄武岩方才觉得导游讲的有道理,魔鬼塔应该是岩浆到达火山口,没有喷出去,冷却下来形成的火成岩。至于印第安人巨熊与小姑娘的故事,只能当作闲暇无聊时的娱乐打趣。

魔鬼塔高度有264米,不算太高,但它的坡度与地面几近垂直,根据攀登技术人员的困难评定测试,这里被评为高难度的攀登场所。故为攀岩爱好者喜欢,但是目前为止,成功征服魔鬼塔的探险家不足百人。为尊重印第安文化和风俗习惯,公园每年六月份停止攀岩活动专案,因此我们来此没有看到探险家。

下午17点半钟,离开魔鬼塔国家纪念地前往今晚的住宿地谢里登(Sheridan),路上又见平原飓风,不知会否影响后续的黄石公园之行。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