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络,更多内容参见www.jiezhuang.pub)

楔子


半个月前我完成了环台湾岛的旅行,很多人问我因何想起去环岛,这纯属一个意外的机缘。

今年六月,我本打算去先办好港澳与台湾通行证,但是稀里糊涂多办了一个台湾自由行的签注,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时间可以去。未料一个月后,因为政治的原因,大陆停发了自由行签注,于是我的签注就成了绝版,顿觉得珍贵起来。到了十月,也有了空闲的时间,于是就决定去环岛。

我对台湾的印象比较浅,大致就是不错的经济,发达的电子产业,不同的体制等等。略深刻一些的大约就是日月潭了,因为小时候读过一本连环画,叫日月潭的故事,说的是大尖哥和水社妹如何勇斗恶龙,让被它们吃掉的日月重回人间。我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但是从没想过能亲眼去看一眼,当时两岸还是不友好的状态,直到十年前,大陆人民才可以去台湾旅行。后来去台湾的朋友多了起来,他们返回来的资讯,却是台湾的城市还不如大陆繁华,但是对夜市的小吃普遍评价很好。

我对小吃当然没有太多兴趣,如同我在行走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我希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了解这里的人民和文化,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来,并成为我的大中华影集的一部分。

手续很简单,网上申请台湾移民署的入台证,买好机票就行,在几天内我就办好了。11月4日早晨,我从上海浦东机场搭乘飞机,约两个小时后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入境很顺利,只是在检查签证和入台证的地方,排队略长。入境处的官员对我独自旅行略有迟疑,但很快还是给我盖戳放行。入境后,我在机场迅速办好了三件事,一是兑换新台币,二是办理了本地的上网络卡,三是购买了一张悠游卡,这三件事在后续的行程中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办完这些,我便从这里启程前往台中,开始了我逆时针环岛的旅行。

从桃园到台中

台中在桃园机场南边约140公里,是台湾的六大直辖市之一,被称为六都,桃园也是其中之一,另外四个城市是台北、新北、台南和高雄。这六个城市的人口总数约1600万,占到台湾总人口的七成。

六都全部分布在台湾西部狭长的平原地带,平原东面的大部分地区则是连绵的山地,从北到南纵贯了整个台湾岛,其中,三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68座,这实在是令人惊奇。

台湾地形图

先列几个数字对比一下,安徽最高峰黄山莲花峰,1873米;山东最高峰泰山玉皇顶,1524米;福建最高峰武夷山黄冈峰2158米,湖北最高峰神龙顶3105米。3000米以上的高峰在整个中国中东部地区并不常见,而小小的台湾岛上就有268座,其中的最高峰玉山主峰更是接近4000米!

虽说大陆西部的极高山比比皆是,但是它们都生长在地形缓缓抬升的高原上。而台湾是岛屿,西部平原海拔接近于0米,这样巨大的相对落差,让台湾的山峰看起来高耸云天。

从桃园到台中的高速公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这些高大绵延的山脉。直到汽车驶入台中市区,城市的楼宇暂时遮蔽住它们巍峨的身影。

台中看起来并不是很摩登的城市,房屋有些老旧,大部房屋都是临街而建的几层小楼,底层是开放的回廊,相邻房屋的回廊连线在一起,可供路人通行,遮风挡雨。这被称为骑楼,几乎所有的台湾城市里的老街巷都是这样的格局,这在福建两广也很常见。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一些古旧的日式建筑,比如台中车站的旧站房、台中市政府,都是典型的日系文艺复兴风格,它们的确也在日占时期修建的。

台中车站旧站房

原州厅建筑内景

还有一个叫宫原眼科的所在,是旅行手册的热门地点,看名字以为是日本人开的眼科医院,实际上是食品商店,以冰激凌和点心闻名,在贩卖冰激凌的门店里有各种肤色的游客在排队。

除了这些近代的遗蹟外,台中市区的名胜不是很多,不过到了晚上,位于城市西北的逢甲夜市就热闹非凡起来。夜市因在逢甲大学的南面而得名,据说是目前台湾最大的夜市,占据了好几条街区,美食娱乐一应俱全。

我走了一圈,一个印象是有数不清的抓娃娃机铺子,看来是很赚钱的营生。在一家街角小店里,我坐下来享用了今天第一顿“大餐”,一份鲁肉饭,价格三十台币,折合人民币约七元多,非常便宜,口味也是很好的。用完餐,我徒步走回旅馆去,这时大约九点多钟的光景,沿途多数的小巷已经冷清起来,唯独街头小庙的香火不停歇。

逢甲夜市

台中的街道不是很宽阔,却很整洁,几乎看不到垃圾,与此情形相悖的是,在马路上少有垃圾桶,以至于我只好将垃圾暂时放进自己的揹包,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台中,台湾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有时我也会走进便利店丢在那里的垃圾桶里。

大约走了一小时,回到了车站附近的旅馆,旅馆是我在手机App上订的揹包多人间,价格比内地略贵一点点,但干净很多。同舍的两人分别来自香港与日本,因为有些累,只问了两句,沉沉睡去。

徒步环行日月潭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前往车站旁边的转运站搭乘汽车,前往日月潭。转运站大约就是大陆的汽车客运中心,但有一些不一样,这里没有一个集中的售票视窗,而是每个客运公司都有自己的柜台,经营著自己公司的线路,我咨询了一家公司,售票员告诉我,这里没有去日月潭的车,我必须在往北走大约200米,去南投客运坐车。

南投客运的车站就是路边一间普通民房,放了两排椅子,乘客坐在这里等,车来了,就停在路边,会有工作人员招呼大家上车。可以买票,也可以刷卡,支援几种卡,悠游卡就是其中的一种,并且这条线路上可以半价。这就是办悠悠卡的好处,方便且能省钱,几乎全台湾的公交与地铁线路上都可以用。大部分车上车时刷一次,下车也要刷一次,按里程计费。台湾公交车的每个座位的顶上都会有一个下车按钮,如果要下车的话,需要按钮,否则司机可能会开过站不停。

有的公交站会有电子到站指示牌,有的没有,有的会贴著班次表,有的也没有,但是一般来说可以在手机访问公车公司的官网,都可以查询到准确的资讯。总得来说,虽然制度上有些不一样,但是台湾的公交系统是相当发达了,几乎覆蓋了大部分的区域。

从台中到日月潭西岸的水社,只有70公里,却因为绕路用了近两个钟头。到达后,我将揹包先放到旅馆里,并向前台的小伙子打听徒步环行的可能性,他很热情的与我交流,告诉我徒步应该是可以的,全程有37公里,大约要走八九个钟头,但很少有人这样挑战。

我想挑战一下,并且这是最利于我边走边拍摄的方式,于是即刻出发。我的计划是从所在的水社沿潭顺时针行走,在日落时赶到东岸的伊达邵,在那儿可以拍摄夕阳。接着,继续沿着南边完成剩下的半环,如果夜间不便行走,就搭乘交通工具。


这个计划的前半段十分顺利,我一路欣赏日月潭的碧水和四周云雾缭绕的高山,一路拍照前行。大约在四点钟到达了日月潭的东北角,在称为大竹湖附近的湖面上有一处泉眼,水喷涌而出,发出巨大的声音,这被称为日月涌泉,是日月潭的水源,日占时期修建了地下管道引浊水溪的水进来,形成了今日的湖面规模,而早前湖面要小一些。如果那样的话,徒步环谭倒也轻松些。

日月潭与远处的大尖山

日月涌泉

接着我行走到青蛙石和伊达邵之间的湖岸步道,在这里顺利拍摄了日月潭的日落。到了伊达邵时,天色已向晚。

伊达邵是东岸的一个镇子,原来是邵族原住民的村落,此前提到的大尖哥与水社姐的故事正是来自邵族人的传说,这里已经成为东岸的旅游景区,白天有船往返于西岸水社码头,也有环潭公车经过。

我看了天色和地形,前面还有几座山要翻越,于是便想着搭公车,但是出乎我的意外,环潭的公车只能往南开到五公里的玄光寺,然后原路返回水社。上车的时候,司机很热心的提醒我,这是最后一班车了,到了玄光寺只停留二十分钟就要往回走。

我很纠结是跟车原路从北岸返回,还是继续徒步走南岸完成环湖。最后决心还是要环湖走完全程,于是我在玄光寺下了车,谢过司机,继续向南走。

日月潭夕照

这时,西边最后一点余光也没有了,山路上漆黑一片,树梢较稀薄的地方,还有月光透下来,茂密的地方可以说伸手不见五指。在地图上,这是一条标明为县道的主干道,但是大部分路段却连路灯也没有,仅仅在山路的拐弯处有几盏,这些灯就像灯塔,让我觉得有了希望,可一旦走出它的光亮,又沉没在漆黑的林子里。

开始的时候偶尔还有车经过,一会儿连过路车也没有了。我开启手机的闪光灯照着路,手里握着迷你三脚架,防止遭遇到什么危险的情况。

就这样又走了几公里,过了两个隧道,山路开始向下盘旋,而远处出现了灯光,那是一个村子。我看了地图,是一个叫顶社的地方。这并没有使我感到开心,在我的经验里,村子里游荡的狗是个大麻烦。

没有路可以绕过去,我硬著头皮往前走。果不其然,在经过一个院落时,一只半人高的黑狗窜到我跟前,对着我狂吠。我装着不理它的样子大模大样往前走,它紧跟着我,走了大约半里路,接着又叫起来,惹得四下里七八只狗一起跟着叫了起来。我有些恐惧了,如果这么多狗一起攻击我,将毫无招架之力。还好,一会儿,这只狗撤了回去,也没有更多的狗跟过来。

但是前方还是有狗在叫唤,路灯下也出现了蛇的踪迹,这时我的后方传来了汽车马达声,我决心招手求助。车停了下来,车上有两位男士一位女士,他们问了情况后,很热心的把座位上的东西搬到后备箱,腾出空座让我上车。但是问了我的目的地后,发现并不同路,只能捎带我两公里。他们把我送到了路边的一个派出所,继续往他们的方向驶去。派出所的警察告诉我,前面没有村庄,不会有狗了。剩下的路还有六七公里,果然是没有狗来骚扰了,而且到了向山这个地方以后,路又从山间回到了湖边,远远看见了湖心岛。但这时体能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晚上九点钟,我回到旅馆,完成了环行,这一圈整整用去了九个小时。


旅馆的小伙子和我说,明早可以到朝雾码头拍摄晨雾,但是我确定自己起不来,必须好好睡一觉恢复体力。

这一觉并没有睡很久,七点多醒来,收拾好行李往水社游客中心方向走,在那里搭乘九点钟前往阿里山的车。在这之前我还有些时间,于是登上了建在附近一座小山上的涵碧楼,这是一座很有名的建筑,最早是日本人修建的,后来又曾作为蒋介石的行馆,他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这里确是观赏日月潭美景的最佳地点之一。虽然已经过了清晨,太阳已经升起,但是仍有一层薄雾在群山与湖面上飘荡,叹为仙境。

昨日经过的玄光寺、玄奘塔也都远远出现在山水卷轴中,这些建筑包括环湖的公路都是当年蒋介石指示建造的。玄奘塔里供奉著的玄奘顶骨舍利,还是来自南京大报恩寺的三藏塔地宫,1942年被日军从南京掠走,讯息败露后日本人迫于舆论归还,但仍保留了部分在东京慈恩寺,战后日本赠送了一些舍利给台湾,被迎到这里供奉。

在涵碧楼山脚下的潭边,有蒋公凉亭,据说他常坐在这里,思念家乡奉化的山水。

涵碧楼观湖

远眺台湾最高峰玉山

从日月潭到阿里山的公共交通极其不便,每天只有员林客运公司的两班车往返于两地,并且还需要提前预约,我之前颇费周折,才找到这个交通方法,按要求提前传送了电子邮件,对方很快回复并请我再确认行程。

这样繁琐的流程,是因为这条线路被称为台湾地质最复杂的线路,经常因为地质灾害而中断,对客车也采取管制措施,上午只开放阿里山方向的单向交通,下午开放往日月潭方向。一般来说,地质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往往也是自然景色最为壮观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

首先在日月潭以南不远,跨越浊水溪,浊水溪是台湾的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中央山脉,干流横贯中部,注入台湾海峡,是台湾南北的地理分界线,接着,沿着浊水溪的支流陈友兰溪的谷底前行,直到和社。接下来的里程,大多是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间盘旋,在塔塔加(Tataka)附近并且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拔四千米的最高峰玉山主峰。

浊水溪

玉山主峰

塔塔加这个地方本身的高度也有2600米,公车在这里停车下车休息,有些凉意。这儿也是前往攀登玉山的必经之路,玉山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辟为国家公园,园区无人居住,自这里开始,只有指定的徒步小道供探险和登山客行走,如此安排是为了自然保育,公园里有众多珍贵物种繁衍生息,据说还有台湾黑熊的踪迹,如今是台湾观光的吉祥物。

我之前曾想过要去攀登玉山,但仔细研究以后,发现不可行,因为没有快捷的交通辅助,必须徒步走过去攀登,除非是专门安排四五天,中途搭帐篷过夜,才可以走完。不过如今即使远观一下,这也足够震撼了。

塔塔加附近的山景

塔塔加这个词来自邹族,之前还有提到邵族,他们都是台湾的原住民,在大陆一直称为高山族,这个词在台湾已经不再使用。这些族群在人种上属于马来人,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但各族群的语言、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有些部族在20世纪还属于母系社会形态,而有的则属于父系社会,所以现在台湾将其按人类学分类,分为十多个少数民族,统称原住民。

原住民原散居于台湾各地,停留在原始狩猎和刀耕火种的部落时代,后来汉族移民大量到来,在西部开垦农田,挤压了一些部落的生存空间,因此被迫迁移到中部的高山上,所以才有高山族的说法。除了邹族,邵族外,还有布农族,泰雅族,太鲁族,赛德克族,赛德克族人因在其首领莫那鲁道带领下激烈反抗日本人而闻名,前些年被拍成电影,这就是在两岸风行一时的《赛德克巴莱》。

还有一些原住民部落,留在平原上继续生活,接受了汉人的农耕文明,互相通婚,说汉语,实质已经被同化,称为平埔族。之前清代,认为平埔族人已开化,称其为熟番,居于高山上保留原来生活方式的各族称为生番。这种说法,与当时湘黔一带,将苗人分为生苗,熟苗是一样的。

20世纪初拍摄的原住民照片(来自网路)

原住民和汉人的文化在碰撞之初,也是残酷的,原住民的一些部落骁勇善战,有出草猎头的传统,消灭敌人后割去首级,将骷髅涂漆,收集于家中,愈多者越受族人尊敬。被猎走的汉人头颅不在少数,而汉人也组织起来对抗清剿,这种情形在大陆两千年来的开化史中十分常见。如今,原住民的生活已都现代化,与汉人无别,而在歌唱方面,原住民歌手却有高于常人的天赋,造星众多,大陆熟知的台湾明星张惠妹,动力火车,罗志祥,田丽等等皆是原住民或混血。

过了塔塔加,这一段公路称为新中横公路,又称为阿里山公路,再前进十公里,就到了阿里山森林公园。其实总的里程不到一百公里,却费时三个小时,可见山路难行。

云雾缭绕的阿里山

如果在大陆问别人台湾有什么山,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阿里山。阿里山实在太有名了,但是之前我有提到台湾的3000米以上的山有268座,为什么单单阿里山会这么出名?

如果看一下旅游手册,都会提到阿里山有五绝,就是云海、日出、晚霞、神木和小火车。小火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因为阿里山是这些高山中最早通了铁路交通的。日本割走台湾后,日本人在阿里山这一带发现有很多巨大的树木,很多树龄都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日本人把这些树称为神木。日本人的建筑是很喜欢用木头的,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把这些神木给锯倒运回日本去。为了从高山上运,他们从西部最近的城市嘉义修建了一条专用铁路到阿里山上,然后用小火车把这些树运下去,因为有交通可以到达了,来观光的人也多了,阿里山从此就成了网红打卡地。

阿里山森林

阿里山森林铁路与小火车

所以,阿里山的出名大约就是始于日占的1920年代,在更早之前的清代,阿里山和其他的山地都是政府设立的禁区,划归原住民,按自己的传统方式生活,禁止汉人闯入。

日占以后,日本人不允许岛上有任何地方在他们的治理之外,便使用武力占领原住民的地盘,于是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当然最后是原住民当然无法抵抗已经现代化的日本军队,最后只能降服。失去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原住民,只能去给日本人做苦工,搬运木材,换一点可怜的钱财,赛德克族的雾社起义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爆发的。

日本人砍走了大量的木材,只留下少量的神木幸存,当然,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郁郁葱葱,但是大部分的树都是在近几十年里补栽的。

神木

除了神木和小铁路随处可见,另外三绝日出、日落、云海就要看天气了。在阿里山山区,通常上午晴朗的天气会多一些,下午开始起雾,晚上就要下雨。如果云层低一些的话,上到一些山峰的顶上,可以看见云海。我抵达时,就看见了云雾在山间飘荡的壮观景色,而待我进了林子以后,满山片野,就只有雾气,远处的山峰再也看不见了。

云雾缭绕的阿里山

午后阿里山间的雾气

如果要看日出日落,就得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并且要到山头上去看,可以爬上去,也可以乘坐去祝山的一个支线小火车。

我没有这样的计划,于是在天黑之前就搭乘末班车,下山去嘉义。

下山没走多远天就彻底黑了,车窗外一片漆黑,偶尔会看见零星的灯火。这条路和上山的道路一样,全是在山区里盘旋,司机的技术很好,可以说是开得飞快。而我开始晕车,我大概已经有30年没有晕过车了,浑身难受。因为这一整天都没有吃什么东西,想吐又吐不出来。就这样大概忍受了一个半小时,随车从海拔两千米下到几乎零米的嘉义市,当车驶出山区,不适的症状便消失了。

下车后,我坐在便利店休息,将揹包里的水拿出来,发现在山上拧上盖子的塑料瓶已经挤压变了形,可见这山上山下的气压相差很大。据说有些人在阿里山也会发生高原反应,所以还是要格外注意的。

阿里山门户嘉义

嘉义是一座小城市,大多数游人到访这座城市的目的就是在这儿中转去阿里山,它自日占时期起便是进出阿里山的门户。这里是阿里山森林铁路的的起点,日本人把从阿里山砍下来的木材运输到这里,再通过纵贯线铁路转运到海港去。

游客也可从这里搭乘小火车前往阿里山登山游览,称为北门驿火车站现在还在运营,是日本风格的一个小站。

北门驿(北门车站)

在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森林铁路车库和维修厂,在一些铁路上陈列著老式的火车头和车厢,供人们参观。

阿里山森林铁路库区

在整个嘉义市区,我的感觉是,日系风格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包括民居也有着日本的影子。在北门驿的南面有一处文创园区,几乎全是日式的房屋,有一些人穿着和服拍照,可见两岸人民在对日本文化的态度方面是很不同的。

嘉义街景


日本风格的室内陈设

以前有一个朋友到南京来,他在路上见到丰田的计程车,就很惊讶,说你们南京这座城市怎么可以有日本的汽车,可见八年抗战的记忆是深深根植在国人记忆里的。

台湾因被日本割去,没有经历过抗战,提到那段历史,绝大多数台湾人会用一个中性的词,日治时期,而不会像大陆人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

不过须知日本自1895年割走台湾以后,当时的台湾的汉族士绅百姓群情激愤,自发拿起武器阻击日军,日本人原计划很快就能接收台湾,但是没有想到抵抗那么激烈,加上高山密林里瘴气肆虐,损失也是惨重,天皇的近亲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也战死在这里,据说日本人一度曾想把台湾卖给法国了事。

后来,日本人采用剿抚并用、分化瓦解的政策,台湾的局面才算平定下来,但是汉人仍然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到了193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全面军国化,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要求老百姓讲日语,甚至改日本名。

台湾人民看似顺从了,但是待到台湾光复,老百姓还是欢呼雀跃,一夜间全恢复汉名,当年有学者感慨道,“皇民五十年,一夜被吹走”,可见华夏文化在台湾的根基始终未曾动摇。不过,国民政府接手后不久,内战爆发,时局动荡,经济凋敝,两年后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 嘉义就是当时官民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如今市区南部还有一座公园纪念这个事件。现在台湾岛内对日本人占领台湾的看法,似乎有正反两个方面,一般认为日人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给台湾带来了一些进步,这也是亲日派的看法之一。

我看了一座日占时期建造的监狱,本来是打算走马观花,随便看看,到了门口,警卫和我说,在整点的时候会有老师来带领我进去参观讲解。于是我等了一下,连同我在内一共只有五位游客来此,过了一会儿出来一位老先生,热情和我们打招呼,介绍了监狱的基本情况,开始时他夹杂着一些闽南话,一会儿他问大家,听台语有没有问题。我就说,不好意思,我是大陆来的。他便道歉,说还是说国语好了。老先生看起来应该有六七十岁,非常热情,也很有激情。整个讲解不收一分钱的费用的,而老先生面带微笑整整讲了约一个钟头,讲解非常细致,并且欢迎我们随时和他互动交流。我对老先生的敬业和礼貌印象十分深刻。

嘉义旧监狱

实际上,在整个台湾之行中,大多数人都给我留下了礼貌的印象,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是谢谢,去便利店的时候买东西店员说谢谢,不买东西只是问各路,店员也会说谢谢光临。上下车的时候,乘客会谢谢司机搭载自己,司机也会回一句谢谢乘坐。在大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讲文明礼貌,虽然这几十年来整个社会也是很有进步,但是要全民达到这样的水平还有一些路要走。

嘉义在北回归线上,从这里向南,就进入了热带,但是在北回归线上的嘉义据说在冬季里寒流来袭时还是偏冷,当然因是海洋性气候,要比大陆东部地区暖和太多。

从嘉义到台南,我选择搭乘火车。嘉义火车站在市中心,站房很小,同样也是古老的历史建筑,有三个售票视窗。我以为买票和在大陆一样需要证件,潜意识拿出了通行证,然而却被告知不要任何证件。我请售票员给我最近一班去台南的票,他给我的票是两分钟后的,我觉得这时间很紧张,然而看了看,月台入口就在旁边,并且无需安全检查,刷票就进了月台,立刻上车,很方便。

这一列车叫自强号,是台湾客运列车中比较先进的一种,每节车厢只有九排座,每排只有四个座位,非常宽敞,票价也算亲民,从嘉义到台南,大约60公里,人民币约30块,40分钟后就到了台南。

嘉义车站

日本风格的室内陈设

古都台南

台南也是六都之一,更是台湾历史中最重要的城市。

谈到台湾的历史,能想到什么呢?相比大部分人都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台南。如果想了解台湾的历史,就要到台南来看。

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安平古堡,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热兰遮城,这是台湾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1624年由荷兰人建造。

热兰遮城故址,今安平古堡

在大航海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是当时海上最强的力量,在印尼爪哇岛设立据点巴达维亚(即今日雅加达)后,向北扩张到台湾海峡,他们最初的据点设在澎湖列岛,而澎湖已被纳入明朝福建省的管辖,于是双方爆发了海战,最终大明水师在金门料罗湾大败荷兰舰队,这一战的总指挥是曾经的海盗王郑芝龙,也就是郑成功的父亲。

荷兰人失败后,签订条约,从澎湖转移到台湾西南的一处海湾小岛上设立据点,这就是热兰遮城。

当时的台湾岛上,除了原住民,西部已经有许多福建一带百姓私渡到这里垦荒定居,形成自然的村落,但是明朝政府将台湾视为化外之地,所以荷兰的热兰遮城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官方行政组织的城市。
除了热兰遮城,荷兰人还在岛内岸边修建了普罗民遮城,即今赤坎楼。因荷兰人人数有限,他们也就仅限于能控制台南附近一小片地区,作为基地开展与中国和日本的贸易。

普罗民遮城故址,今赤坎楼

之后的几十年里,大陆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军入关,一路向南,势若破竹。郑芝龙降清,他的儿子郑成功却率兵抵抗,并一度打到南京,可惜兵败南京城下,只能退据厦门,岌岌可危,于是他目光投向了台湾岛。在1661年,他带领25000名士兵,百艘战船向台湾的荷兰人发起进攻。他绕过热兰遮城,趁涨潮从北边的鹿耳门水道突袭首先占领了普罗民遮城,然后围困热兰遮城,这一策略非常有效,荷兰守军在坚守了几个月后投降,恳请郑成功让他们体面撤离。

荷兰人绘制的热兰遮城一带的地图(图片来自网路)

郑成功攻克台湾后,将热拦遮城改为安平,普罗民遮城改名赤坎楼。如今荷兰人的建筑已早已成了废墟,今日所见都是后世重建的,风格大不相同,而地形也已沧海桑田。当时安平是小岛,赤坎楼前波涛声声,它们之间是一个巨大的海湾,称大湾,后来就演化成台湾,这就是台湾岛名称的由来。今天的赤坎楼已经是市中心,而安平到海边都有两三公里的路程,是因为台江带来的大量的泥沙填海而成。

郑成功在在驱逐荷兰人后三个月后去世,他的儿子郑经夺权从厦门来台继承了他的明朝延平王爵位。自明郑时代,中国人开始在政府的主导下大规模、有组织地对台湾岛进行屯垦开发,并且建立了与中原王朝一致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文化上的功劳也是后世将郑成功称为民族英雄的重要原因。

郑经主政时始建的台湾首座文庙

今日在台南各地随处可见郑成功的雕塑和遗蹟,也存有延平郡王祠和郑成功祖庙祭拜他。在延平郡王祠旁边,还建有郑成功博物馆,收藏与他有关的文物与史料。

郑成功像

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

明郑在台湾经营了几十年,最后被其投降清朝的水师将领施琅击败,最后郑经之子郑克塽归顺清朝。1684年,康熙设台湾府,府城台南。直到19世纪末,台湾建省将省会设定在台北以前,台南一直都是台湾的政治中心。

在后人的评论中,明郑失去台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郑成功与施琅分道扬镳。满清乃是马背上的民族,不习水战,所以当时是没有将领能够统帅一支强大的水师去攻克台湾。而当时郑成功和施琅,原本情同兄弟,不料两人生隙,导致施琅降清,郑成功一怒之下,杀其父兄。施琅从此与明郑势不两立,这怕是郑成功在政治上的最大失误。

后来,郑成功早逝,施琅拿下台湾以后, 倒是显出其大将风度来,他非但没有清算,反而跑到郑成功祖庙在郑成功像下跪哭,台湾百姓纷纷赞其有德有义。

200多年后,有日本人效仿施琅做了同样的事情,1895年,日本人占了台南后,日本副总督高岛前往延平郡王祠拜祭郑成功。他的做法一方面是借祭郑成功来拉近与台湾百姓的感情,另外一方面,一些日本人也认为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但是日本的民族英雄。因为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并且郑成功也是出生在九州岛并在那里成长到六岁。在日占期间,日本人对延平郡王祠进行了修缮,并改名为开山神社。台湾光复后又被改回为中式的祠堂,不过今日可见仍为田川氏保留了的日式的牌位。

郑成功祖庙前的郑成功母子像

台南的庙宇众多,其实不仅是台南,整个台湾,都有无数的庙宇。我曾感慨近年来大陆的修庙热,几乎重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景,但与台湾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其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建造之精美,信徒之众,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庙宇在信仰上林林总总,不拘一格,更加多元化,这一特点一开始让我觉得很困惑,我到访过很多大陆的名刹,对儒释道的神祗略知一二,但是在台湾的庙宇里,对一些神却知之甚少,比如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开漳圣王,青山王….

这些神明在正统的道教与佛教典籍中是找不到的,他们全都来自于闽南的古代名人,如保生大帝原名吴夲,北宋时泉州安溪人,是当时的名医;广泽尊王是五代后晋时,泉州安溪一位早逝的得道少年郭忠福;开漳圣王陈元光是唐代派驻闽南的将领,使泉漳一带得以开发;青山王张悃则是东吴将领,曾治过泉州惠安等地,被泉州后人尊为当地的守护神。这些传说与妈祖林默有着共同性,都是当地有德行的普通人化为神,受到民众的顶礼膜拜。包括郑成功,后来也被尊为开台圣王,成为神明,供奉在一些庙宇里。

台南武庙

武庙内的关公像,手中的《春秋》显示了对细节的考究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民间信仰,一切都可以造神,台湾继承自闽南,而后基本全盘保留下来。在大陆的其他地区,其实也可以看到,比如关羽,孔子先后被神化为武圣,文圣,分别被尊进武庙和文庙,在全国各地都是可见的。我在湖南长沙等地,也有看到宋代的起义首领钟相扬么被封神,在庙宇里供著,而在北方,因为几百年的政权更替,民族混居,这样的传统就逐渐少见了,而在六七十年代的革命中,几乎尽毁,直到近些年才这些文化才开始复生。与台湾不同,大陆这些年的文化复兴很多是由政府机构主导的,而台湾的寺庙大多是民间自发自营,很多寺庙里可以看到某某财团法人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受捐赠的非公益性组织法人。台湾人民普遍保有的问神占卜的习惯,从不吝捐资,因此寺庙的香火得以绵延不绝。

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来说,台湾可谓是民间信仰的活化石,非常有研究价值。在大陆地区常见的城隍庙遗蹟,现在的居民几乎都知道它过去是做什么的,在台湾,你就会了解它是阴间的地方衙门,供奉逝去的地方官。与人间的府衙相同,设有各种官吏,掌管当地的阴间事务。因为属于阴庙,所以是不可以白天去拜的。

台湾府城隍庙

寺庙在台湾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寺庙里。我在赤崁楼南面的大天后宫里参观时,看到南侧一块签在墙壁里的石碑上写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立”几个字,晚上灯光昏暗,很多文字颇难辨认,大致是记载了施琅奉旨讨台湾的事蹟,这块碑就是著名的施琅平台纪略碑。这座大天后宫看似是普通的寺庙,却深藏着台湾的近代史。它本是明郑时代宁靖王朱术桂的府邸,郑克塽决心降清时,朱术桂宁死不从,是明朝最后一个殉国的朱姓王,他的五个妃子也自杀殉国,现在台南南门外的五妃庙就是后人敬仰五妃的节义气,化为神立的庙。

后来,施琅大军入台,郑克塽迎见施琅,受降也是在这里,再后来,施琅为报天妃保其大军顺利收台之功,改此地为天妃宫,立此碑纪平台之事。

大天后宫内的施琅平台碑

台南的古蹟数不胜数,可以说一部台南的历史就是台湾的文明史,当然也看到近代的遗蹟,日本人建造的台南州厅,现在改为台湾文学馆,收藏和展览台湾的文学作品,我参观时,里面正有一个特展,讲的是战后外省人的思乡文学,特别制作了一个“您籍贯是哪”的互动游戏,有一位老者带着孙女在这里玩耍,小女孩很天真的将代表自己籍贯颜色的圆球投到对应的洞里,她对这个游戏的含义应还并不了解,但是老者的白发,分明诉说著另一段故事。

台湾文学馆

南部港市高雄

高雄是台湾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六都中仅次于台北的第二大都市。港口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它是台湾的第一大港,也曾一度位列全球第三大海港,全台湾六成的海运货物经由高雄港进出。

高雄港

高雄并非它的本名,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日本名字,此前这里叫做“打狗”,来自本地原住民马卡道语Takau。日占期间,日本总督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因其发音同日文的高雄,故改名为高雄,沿用至今。但是市内的还有一些地方冠以打狗之名,比如有名的打狗英国领事馆。

这座领事馆如今只是历史遗蹟,且是目前台湾现存最久远的西洋建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台湾全岛辟为通商口岸,此后,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这座领事馆。它建在打狗港出海口北岸的柴山上,地理位置极其险要,外可望万里海疆,内可观高雄全景,当年英国人凭著武功取得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打狗英国领事馆内展览的中英北京条约募本

打狗英国领事馆建筑

从打狗英国领事馆眺望高雄夜景

领事馆山下的这边海滨称为西子湾,这里的日落在过去被选为台湾八景之一,附近的中山大学,被称为台湾最美的校园。

西子湾暮色

在西子湾南部,有一的狭长的岛屿称为旗津,岛靠近市区的一侧是港区,另一侧朝向台湾海峡的沙滩,这里海水清澈,但是沙滩是黑色的,是因为这里的沙来自河流的泥沙,其中夹带了大量上游山石的碎屑,因此呈现出黑色来,不过走在其上,也是松软的。

旗津岛黑沙滩

旗津岛的尽头,与北岸柴山相对的地方同样有一座小山,两山成犄角,成为高雄港的天然门户。山的北部最高点有灯塔,南边建有巨大的炮台,是1840年清政府所筑,1895年日军进攻南部时,义军据此抗击,被吉野等舰击毁。今日灯塔、炮台俱已成观光景点,但高雄仍然是台湾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在高雄港,就能看到进出的大型海军舰船。

货轮正在出港

旗津炮台下的沙滩小镇

从旗津到西子津有渡船往返,班次密集,所用的船与南京浦口下关之间的长江渡船很相似,下层可以载摩托和自行车,上层载人。高雄的主干道格局与南京这样的城市也有些接近,并且同样开通了地铁,在台湾称捷运,除台北外也仅有高雄开通,现在有红线、橙线两条线路,它们交会点换乘站美丽岛车站因其被称为“光之穹顶”的巨大的玻璃穹顶而出名。

美丽岛这个名称是用来纪念1979年发生在高雄的美丽岛事件,因参与事件的主要人士是美丽岛杂志社的社员而命名,该事件的具体资料现在很容易找到,它对后来台湾社会的走向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年被审判和囚禁的人士中的许多现在已成为党派大佬,左右台湾的政局了。

美丽岛玻璃穹顶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