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一张明信片 · 一半故事 }系列一:美帝初体验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密尔沃基

写在前面的话

在蚂蜂窝开始记录旅程的初衷,是突然意识到很多年前养成记录的习惯似乎随着生活的忙碌渐行渐远。偶然间翻到多年前写的文字,现在以过来人的身份去看,感怀也好觉得好笑也罢,都是记忆中不能抹去的痕迹了。由于自身的懒惰,大学期间和在国外留学的三年去过很多地方都没有来得及整理。虽然有提前计划的习惯,但旅程结束后也就筛选筛选照片印一些明信片。明信片背后的故事,有的只是自身的体会,我作为旁观者的一半故事,并无从得知照片中‘主人公’的另一半故事,所以便有了{{一张明信片 · 一半故事 }},另一半的联想留给你们。这些‘游记’,也不能算游记,更多的是对按下快门当时心境的回忆。可能有一些就图联想文不对题,只是出于当时的疏于记录。蚂蜂窝上详细的出游指导已经很丰富了,相对来说文章的参考意义不大,只是希望旅行的人可以摆脱旅行社package tour永远在追赶美景的快餐式出游方式,而有一种能够停下来感悟所看的慢游心态。

去年,也就是2015年的秋季,处于研究生毕业和正式工作的转折期,赶紧抓住最后的空闲计划了一趟美国之行。加上来回飞机,总共17天的旅程,可能是到现在最长的一次出游。因为带着爸妈,不同于以往跟同龄人出行有人帮忙认路计划路途,全部的重担便压在自己身上。所幸的是之前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我这个大‘路痴’来说,靠着手机地图,从头到尾还算顺利。

我的旅行计划书

先分享一下出游之前的[旅行计划]
因为是pdf截图,可能有些不清晰。行程中包含了景点介绍(基本介绍来自蚂蜂窝以及主流搜寻引擎),酒店资讯(酒店预定全部在booking上完成,大多数行前都已经付款),交通讯息(交通在国内全部预定好,可以网上列印电子票的提前列印好。由于国内google和一些国外网站被封,查行程订票不得不动用vpn)等,仅作参考。有什么具体问题可以私信或者留言。

先分享一下出游之前的[旅行计划]
地点的设定:由于没有租车的计划,选择的城市大多是交通比较发达的美东大城市,以人文景点为主。

第一站 - 波士顿

波士顿作为美国之行的第一站,源于老妈那一代的名校情节。酒店就在MIT校区附近,第一天倒时差,住在酒店在美国时间半夜三四点醒来看到对面图书馆依旧是灯火通明。

酒店的对面就是Frank Gehry的Stata Centre。第一二张照片就是入口处的一个临时艺术装置 Collier’s Cranes。为了纪念学校安保为保护校园殉职,召集学生,教授,亲朋好友等为他折了上千只千纸鹤,以此纪念。

Frank Gehry是解构主义的集大成者。多角平面和倾泻的解构创造出一系列独立的空间可供学生聚集讨论。转角的黑板还留着学生留下的各种涂涂写写。Stata Centre内部使用鲜明的色彩,家人在一旁吐槽说像个幼儿园。对于方向感不太好的我来说,解构的空间太容易让第一次来访的游客迷失方向。二楼曲曲折折的走道不知道在哪个拐角又通向何处。

MIT的标志性拱顶建筑,可以看到柱子的体量有多大。

Eero Saarinen的MIT小教堂,完成于1955年。外部简单的圆柱形,整个教堂侧面没有窗户,完全于外界隔绝。透过天窗光的瀑布倾泻而下,与曲线的内部相得益彰。也是后来看照片的时候发现,这个光的瀑布与上图千纸鹤的装置还有一丝相似之处。

哈佛全年都有学生志愿者免费带领游客参观解说,这一点还是做的很好。比起中国名校的封闭式校园,西方校园的开放显得更包容。解说的志愿者是一位还在读本科的女生,又是下雨又是大风还要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解说,确实很敬业。

Harvard Yard作为哈佛大学最古老的一部分,周边基本上是学校新生的宿舍。雨天的Harvard Yard孤零零站着色彩鲜艳的椅子,晴好的天气应该是学生休闲的好去处。小路曲曲折折,据哈佛学生反应,晚上走夜路回寝室的确有些吓人。

因为阴雨的关系也是临时决定去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初衷是想找室内的空间避避雨。建筑由由贝聿铭设计,很鲜明的贝式风格,将几何造型融入建筑体和内部空间。去博物馆当天正好遇上大雨,乘园区内公车不小心下错了站,离博物馆还有一段距离。正懊恼至极准备冒雨走过去,司机发现我们要去博物馆很贴心地为我们停下来招呼我们上车。

头几天抵达波士顿确实天气不好。连续的阴雨,室外温度也只有六七度。沿着查尔斯河,一面是高楼林立,一面是世界名校的校园。波士顿人对帆船运动的热情也丝毫没有被阴冷的天气所影响。

第二站 - 纽约

没到纽约之前对这座超级都市一直有一种情节,可能看多了美剧和电影。乘坐大巴到达纽约已经是晚上11点了。快到曼哈顿便开始堵车,每个红绿灯前都是焦急的等待。堵车估计堵了有十几个街区,好不容易到达车站。印象里的纽约和眼前看到的景象开始一点点重叠交错。

纽约的帝国大厦,从天亮等到天黑。观景台是全露天没有任何遮蔽的,中间有一个不大的休息室,但没有任何座位。我们猜想是否是因为为了控制客流不想太多游客在此久留。十月份的天,可能由于前几天的阴雨,纽约的天有些许寒冷。露台还是站满了举着相机的游客,临近围栏的观景最佳位置稍一走动就被后面的人挤上。好不容易等到落日,华灯初上,一刹那间觉得很不真实,都市的繁华很近也很远。眼前夕阳余晖下的高楼林立,值得室外瑟索下几个小时的等待。

经过第五大道,波兰的不知道什么游行,封锁了大部分道路的横向穿行。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这么多博物馆参观下来使用者体验最棒的一个博物馆。各个陈列室都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细致的元素,与展品相得益彰。各个展厅很好起到对客流分流的作用,即使参观者很多也并不觉得拥挤。不过去的时候不巧,中美合建的以中国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及其后院为模式的阿斯特庭院正在施工,没能够一睹中式园林在西式博物馆中的风采。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门口的大台阶坐满了游客,喷泉成了嬉水休息的好场所。

一大早乘坐轮渡看一看自由女神像,纽约必到之地之一踩个点。自由女神像,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是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赠送给美国的礼物,1886年10月28日铜像落成。-百度百科

9·11归零地。建筑第一本启蒙书便是犹太建筑师Daniel Libskind的《破土-生活建筑的冒险》。世贸遗址便成了此次纽约之行最期待的景点之一。世贸双子塔在911事件被归为平地后Daniel Libeskind用他自己的方式对遗址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保留双子塔地基的两个大坑,两个水池,刻满遇害人姓名的碑牌让每个游客驻足。尽管周围有很多在建的现代玻璃幕墙的高楼,瀑布的水声改过了周边的车水马龙与施工的嘈杂,这一块平地成了高楼林立中的一块宁静之地。纪念馆保留了原大楼的基座还有灾难中遗留下来的残骸,有时间非常值得一看。

第三站:华盛顿

华盛顿,作为美国之行的第三站,很适合停下来放慢行走的步伐。从火车站走出来,华盛顿第一给人的印象 就很整洁,天气也很适宜。

白宫门口戒备森严,不能靠近。当时绕着围栏走了好久,企图找一个更接近的拍摄点未果,也只能透过正前方的围栏挤在人群中草草拍一张掩映在绿植中的真容。

国家广场另一端的林肯纪念堂。

林璎学生时代设计地越战纪念碑,两大块黑色地花岗岩刻满了越战中牺牲士兵的名字。沿着步道拾级而下,从刚开始纪念碑只到脚踝的高度需要俯下身来看,到接近转角处,碑相对于人的高度显得愈来愈高耸,让人产生一种被掩埋在历史之中,而又无力改变过往的卑微之感。纪念碑从高处俯瞰就像是一道无法褪去的伤疤,永久地印刻在华盛顿中心。相比较于传统的点式纪念碑,林璎在碑建成当时不免收到舆论的争议,但不能否认,一个优秀的作品是经的起历史考验的。

沿着国家广场,两边是Smithsonian博物馆群,十几个专业展馆全部免费参观。由于我们行程时间有限,没有能够细细浏览。对于博物馆爱好者,华盛顿绝对是一大福地。

戈登·邦夏,198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设计的Hirshhorn Museum,主要展示现代艺术。建筑平面呈空心圆,中央区域设定的喷泉和圆环建筑体底部挑空区域是给人休憩的好去处。

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大多数为实物,只有少数是复制品。

华盛顿之行在里根机场画下句号。Ronald Reagan Washington National Airport 是离市区最近的一个机场,打uber抵达也很方便。机场不大,但很温馨。下一站芝加哥。

华盛顿之行在里根机场结束。

第四站 - 芝加哥

芝加哥是美国之行最喜欢的城市,比起纽约,明显多了几丝整洁。最重要的是,比起之前几站周围全都围绕着国人,黑人,老印,芝加哥白人相比更多一些。眼前的景象完全符合心中对美国所有的想像,一场大火反倒给它注入了全新的血液。由于住的酒店就在壮丽大道‘Magnificent Mile’上,所以到很多景点都是在步行范围之内。一直认为,步行是体验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错过了米兰的建筑双年展,有幸15年在芝加哥的时候赶上芝加哥首届建筑双年展。双年展的主要场馆之一在千禧公园对面的芝加哥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前身为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在现代建筑林立中不多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古典风格,精美的大理石,彩色瓷砖,传说中‘The Tiffany Dome’全手工制作的玻璃穹顶。如果是在欧洲看到这等精细的建筑也比较难得了。以下多是内部展览的一些记录,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作品。

Pedro&Juana在入口处的艺术装置‘Randolph’,作为游览者的休息空间。球体灯串由砝码控制,挂在交织的细绳上。游览者可以通过自由拉动绳子变换灯的悬挂位置。

藤本壮介的个展,展出各种用生活中的物件构建的空间。仔细看可以看到微小空间的‘使用者’白色的模型小人,不禁想到建筑专业课的第二课。Model People and space, 当时在对空间完全没概念的情况下把这个练习做成了对小人的摄影大赛,看看这些小空间,才是练习的实质所在。建筑应是用最直接直观的方式表达给所有人,来源于生活,而又无处不在。

千禧公园最著名的‘大豆子’,建议避开高峰期拍摄。

天还没有完全凉下来,只有在绿叶中零星有一些枫叶开始变红。再过上十天半个月,如果有大片的红枫,应该更美把。

芝加哥的确是一个另人惊喜的城市。沿着芝加哥河畔行走,碰到很多学生在路中间排演,问起才知道是哥伦布日的庆典活动。

马利纳城,芝加哥标志建筑之一,我们所说的’玉米楼’。建造时玉米楼1-19楼是停车场,21-60楼主要是住宅,现在也被用作芝加哥酒店。

海军码头离酒店不远,一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拍婚纱照的新婚夫妇。海军码头的美,不多加描述,直接看图。

芝加哥的第一印象,开始于酒店楼下Garrett爆米花的甜香,结束于芝加哥火车站爆米花的香脆。芝加哥一行其实留下了太多遗憾。最后一天行程中没有在Willis Tower留够时间,到高楼底下才发现排队要排至少两小时,没有来得及登上全玻璃高空观景台,没有来得及去伊利诺伊看看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建筑和草原式住宅,太多美食美景没有来得及欣赏。三天,的确对于这座城市太过匆匆,但也给自己一个下次重新回来的理由。

第五站 - 密歇根湖畔基诺沙Kenosha+密尔沃基

因为妈妈的朋友在Kenosha,所以邀请我们去住了好几天。几天中领略了纯正美国田园式的恬静生活。第一天到Kenosha, 万里无云,天蓝得不可思议。朋友的房子,装修什么全都要亲力亲为,在中国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Kenosha作为密歇根湖畔第四大城市,紧邻密歇根湖。湖边停靠着私人游艇,矗立的灯塔,还有各种造型的雕塑,也零星有几个人散散步或是悠然闲坐。可能是城市人口相比较中国来说实在太少,真有一种浪费了美景的遗憾。如果是在国内,实在难以想象会拥挤到什么程度。城市虽不大,也有当地自己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等公共文化设施,对小孩子的教育成长都有很好的帮助。

密尔沃基离Kenosha大概四十多分钟地车程,算是离Kenosha比较近的城市。

卡拉特拉瓦结构大师的密尔沃基美术馆,又是很不幸在布展中展馆暂时不对外开放。所幸的是还是可以走进美术馆,在纯白的空间静静感受一下光线穿过玻璃在墙上留下的印记。

结语

美东+芝加哥+密尔沃基一行,看的大多是人文景观。虽说每个城市呆的时间不算短,但对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来说还是太过仓促。可能是曾为建筑生的强迫症,行程中人物照少了一点,大家见谅。17天的美国之行,不算完美,但也算是完全第一次自己策划并全权负责旅行,完成时还是有满满的成就感,也对下次美国之行更加充满期待。

写这篇游记已经是工作半年有余了。回想起学生时代的旅行,还是怀念至极。如果有还在上学的朋友,赶紧趁著拥有可以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多出去走走。

p.s.:这篇游记的完成之日,正好是和闺蜜定下十一国庆的台湾之行的机票的日子。感觉这次旅行像是约了12年才得以成行。只有自己知道等来这个额外一天的年假有多艰辛。这篇游记,拖延了快一年,才把照片整理出来。比起对大家的借鉴,也更多是对自己旅程的一个记录与日后翻阅的回忆。

第一次写游记,谢谢耐著性子读完全文的每一位蜂友 。

下一篇:意呆利 敬请期待 :)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