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玫瑰出品】假装在欧洲:疫情后再出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澳门(更新ing))

【为什么是澳门?】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这句歌词,是对于澳门的第一印象。

2020年,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航班取消、宅家封锁、医护工作者脸上口罩的勒痕让人揪心……出境旅游归零,倒是正好有机会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也“被迫”取消了春节(二刷墨西哥)和国庆(二刷希腊)两次旅行。就是好不容易买到的特价机票,退票还真有点“舍不得”(熟悉旅行的朋友都知道,一般长线旅行我们都是提前半年甚至一年买机票,很早就规划,就有可能买到非常便宜的机票)。不过,宅家不添乱,才是最好的配合方式。好在航空公司都靠谱,两次都全额退款,没有任何损失。夏去秋来,人们似乎习惯了“常态化防疫”,工作、生活一切都开始恢复正常,旅游业也开始一点点复苏。十年前,我曾经许下一个心愿:每一年都要在不同的国家(城市)过生日,这一年也不想例外。面对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地图,想了好多天,最终选了澳门。

为什么是澳门?
因为没去过。
我从来就不支援说走就走的旅行,哪怕是在国内玩。旅行前对目的地有一定的了解,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目的地负责。往大了说,更是对旅行的“尊重”。抽空翻了几篇攻略,却感觉网上的内容都太过于雷同。似乎澳门除了吃、高档酒店、买买买、打(du)牌(bo),几乎就没人提这里到底有什么玩的,甚至有人说“哎呀这里一天就够啦,你抓紧点时间,半天也够”。

不能吧,我就不信这地方除了逛吃逛吃,就真的啥都没有?于是,在澳门的4天时间里,我几乎走遍了这里的热门打卡地和冷门小众景点,好几个去过很多次澳门的朋友都跟我说:你这一趟玩的够全乎的,顶别人好几趟的,你去的好多地我都没去过。而我的感受就是:这个还没有东城区大的弹丸之地,除去吃、购物和玩牌,还是有很多值得玩的呀!

澳门陆地面积约32.9平方公里,还没有北京市东城区大,人口不足70万。虽然与香港比邻而居,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气质。奢华酒店与赌场的纸醉金迷间,穿插著老城区的烟火气。西式的教堂旁边是中式的深宅大院,波浪纹的地面和颜色鲜艳的建筑搭配起来,给人一种置身于某个欧洲小镇的错觉。当地人摇著扇子在树荫下歇凉,酒店、商铺的人对游客笑脸盈盈,丝毫没有疏远感。在东望洋山坐缆车排队的时候,当地的检票员说“咱们一直都是一家人呀”。

对嘛,澳门一直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里有曾在电视、网路上一次次看到的熟悉的风景,也有陌生的异乡风情。我曾经走过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在不能出国旅行的这一年里,澳门的西式风情和当地旅游业完美的服务,让我可以“假装在欧洲”。澳门回归祖国已经21年,是时候走进这座小城,了解一个真实的澳门了。

澳门的前世今生

虽然后来的发展与香港天壤之别,但澳门和香港一样,最早都是个小渔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此生息繁衍,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来,小渔村就始终处于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当时的泊口又称为“澳”,“澳门“便因此而得名。其附近海域盛产生蠔,后人就给这里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濠镜”。在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曾记载:“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一队葡萄牙商船以在海上遭遇风浪为由,请求到濠镜晾晒被水打溼的货物,当地官员收了他们500两白银的贿赂之后同意他们上岸。当时葡萄牙人登陆的地点在今天的妈阁庙附近,他们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回答“妈阁”。葡萄牙语的“妈阁”音为“Macau”,便是澳门的葡语名称,也成了《七子之歌》开头的第一句。

从此,葡萄牙人得以入住澳门。需要注意的是:明朝从未割让过澳门!从1553年葡萄牙人登陆至清朝鸦片战争前,葡萄牙人只能在澳门居住,不仅对澳门的华人无管辖权,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还要受到中国法律的约束,澳门的主权一直是属于中国的。
也就是说,当时的葡萄牙人只是“拿了绿卡”而已。
葡人的住宅“龙环葡韵”

那会儿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其实挺“惨”的,不仅要不断向中国官员行贿,还得处理好和北京朝廷的关系。葡萄牙还要向明政府进贡新式的红衣大炮等火器,配合明王朝打击海盗,来换取自己的居住权。其实,当时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还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希望以澳门作为远东的军事中心,来对抗“海上马车伕”——荷兰。那时大航海的时代已近末期,荷兰掠走了不少葡萄牙占领的殖民地。1622年,葡萄牙人和荷兰建立的东印度公司,还在澳门交火,荷兰损失300余人,葡萄牙人保住了自己在澳门的居住权。而这场战争的主要地点之一,就是今天澳门半岛老城区,防御体系的中枢——大炮台。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葡萄牙人的居留地只有澳门半岛上不足两平方公里的一小块地方,可后来的清政府岌岌可危,哪还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1845年11月,当时的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以“挽救澳门经济”为借口,宣布澳门为自由港,任命著名的“独臂将军”若昂·费瑞拉·德·亚马留为澳门总督。别看亚马留在巴西被大炮打断一条手臂,执行命令一直心黑手狠,到任后就关闭了中国的海关,1849年就已实际占领了整个澳门半岛。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该条约明文声称:“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开始就澳门问题展开了四轮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宣告》及两个附件。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保障“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

​【非常时期的实用攻略】

好了,枯燥的历史课结束,该说点实用的事儿了。

【关于签注】
8月的时候看到新闻说全国部分城市将于9月23日开放澳门自由行签注,这种事我一向是冲在最前面当小白鼠。既然国家都说了开放澳门个人自由行,说明是安全的,还有什么可质疑的呢?我第一时间就去办理了签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非常时期,无法像以前一样在出入境大厅的机器上自助办理签注,必须提前网上预约,到出入境大厅人工视窗办理。北京户口5个工作日在出入境大厅的自助机器上刷身份证取签注。

【关于机酒价格】
由于现在游客非常少,澳门当地希望吸引内地游客来玩,机票、酒店都便宜的不要不要的。我从北京出发,乘坐澳门航空往返,机票含税价只要1560元,预定了澳门巴黎人的住宿,免费升级铁塔景观套房,4晚住宿1800+元!要知道,这个价格在平时可能也就是住1-2晚。

所以,机票打折、酒店打折、游客很少,服务不打折,现在绝对是来澳门玩最好的时候!

【关于防疫】
目前的防疫政策,一天一变。我只说我当时从北京出发往返的情况:持有7日核心酸检测阴性证明(必须要纸质盖章才有效),入境澳门可以不用隔离,返回北京也必须是7日内有效证明,回京不需隔离。
需要说明两点的是:
1、纸质检测证明务必随身携带,在澳门想去玩牌,入内会认真检视检测报告、港澳通行证和扫码登记,非常严格。
2、计算“7日有效”,是从取样当天计算7天,而不是次日才开始算。


现在国际航班非常少,从北京出发时候,T3出境大厅静悄悄的,不由得感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T3!
返程时候,抵达T3航站楼,下飞机前有工作人员测量体温,T3E航站楼一人一台电脑核对行程,从澳门回来的单走一条入境通道,也不坐小火车了,而是在D航站楼登机口取行李,统一由摆渡车送到到达大厅。只有澳门回来的入境直接各自离开,其他地方入境的都统一拉走隔离。

之前接到过不少粉丝反馈,有人说去了澳门被各种追踪,回来有要求隔离等等…可能是各地防御情况不一样,还是建议您计划出行前,提前跟当地出入境咨询好。

攻略篇-完

【澳门旅游塔绑紧跳视讯】

澳门旅游塔

交通攻略篇

不大的澳门,交通没那么复杂。她不像“邻居”香港那样有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也没有吞吐量名列亚洲前茅的国际机场,往返穿梭的接驳车让旅途更加便捷。可虽然面积不大,去哪儿总不能都打车或者“腿儿著”,这一篇就整理了在澳门出入境及当地交通的注意事项。

【关于出入境】

澳门坐拥“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的出入优势,平日里游客可以任意选择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到达和离开。包括如下4种方式:1、国际航班往返澳门国际机场;2、从深圳乘船抵达澳门码头;3、从香港乘船抵达澳门码头;4、从珠海陆路过境进入澳门。


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从香港乘船往返澳门这条通道早已关闭,何时开放不得而知。回想一下,从香港乘船往返澳门,曾是无数旅行团“港澳X日游”的首选必选方式,如今也随着时局的变化,和游客旅行方式的改变(跟团游-自由行,打卡游-深度游),暂时成了历史吧。

所以,目前出入境澳门,就剩下上述的1和4了。

我在一个月内去了两次澳门,特别巧,一次直飞澳门,一次直飞珠海,正好有机会把这两次过关都整理一下。

1、直飞澳门

澳门国际机场位于氹仔,比邻豪华酒店区,机场非常小,只有1个航站楼,但24小时执行。不仅有往返中国大陆多个城市及港台地区的航班,还有连线东南亚地区的航班。当然,现在非常时期,班次减少了很多。

乘坐澳门航空从北京飞往澳门,在飞机上就会领到一张申领“澳门健康码”的表格,上面提示有“经澳门国际机场进入澳门时可使用直接生成‘澳门健康码’,但经粤澳口岸进入澳门时必须使用经‘粤康码’转码生成的‘澳门健康码(粤转)’”。

落地后过关,出示港澳通行证、纸质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澳门健康码,海关人员会给一张小纸片,写明了允许停留的日期,很重要,务必留存好别丢了。现在来澳门的游客很少,过关很快。

2、直飞珠海陆路过境

其实这么走最有趣的是要经过“港珠澳大桥”。从珠海机场出来,乘车前往拱北。抵达口岸时下车,携带所有行李,跟随指示前往“随车人员验放厅”,乘电梯上去就是边检。同样需要出示港澳通行证、纸质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这里会得到上面提及的那张写有允许停留时间的“小纸片”,过关后下楼,在停车场有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码”。

珠海陆路过境需要两个健康码:进入小程式“粤省事”,点“通关凭证”,选择“广东-澳门”,正常的应该出现绿色的二维码“粤康码通关凭证”,下面有“健康申报”和核酸检测结果。然后点二维码右侧的小字“转澳门健康码”,填写个人资讯,提交,生成绿色的“澳门健康码”,可以截图储存,6小时内有效。


验码合格后上车继续前往澳门,说是经过“港珠澳大桥”,其实也就是一小段而已,或者说是大桥的“引桥”,因为大桥更多的是连线了香港。众所周知,一时半会儿还去不了。不过,上桥的时候,车辆从在珠海的靠右行驶变成了在澳门靠左行驶,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关于当地交通】

澳门市内交通便捷,有多种交通工具穿梭于本岛、氹仔和路环。澳门行车与香港方向一致,右舵左行,与内地方向相反,过马路时候务必注意来车方向。

1、公交:

澳门公交车有大有小,班次频繁,机场、口岸、大型酒店和重要景点都有多个公交站点,乘坐公交非常方便。在车站候车,看到巴士来了,要招手它才会停,下车之前要按铃!不然不停哦(嗯,这点也很“欧洲”)。

对于游客来说,乘车前务必准备好零钱,6澳门元/次,上车自己投币不设找零。(投港币、人民币也行,都不找钱)


如果没有足够的硬币,可以在酒店前台或礼宾部换硬币。但酒店毕竟不是银行,只能澳门币纸币更换硬币。所以,带一兜子沉甸甸的硬币出门,这点确实让习惯了到哪儿都刷手机的内地游客不太方便。

经常前往澳门的游客可以在7-11买一张“澳门通”,相当于香港的“八达通”或者北京“公交一卡通”,至少130澳币起购,其中30澳币是押金,乘车只需刷卡一次,每次3澳门币。还可以在有“澳门通”标志的便利店购物,退卡时可以退回押金。

不过我当时算了一下,觉得用不了这么多钱,就没买。而且买卡很方便,退卡的点很少(和北京公交一卡通一样),所以不建议游客购买。

推荐游客下载一个“巴士报站”APP,不仅显示澳门所有的公交,还能检视到站情况(距离你等候的地方有多久、几站)等。

2、Shuttle bus(“发财车”)

许多大型酒(du)店(chang)在关闸口岸、外港码头、机场等主要出入境口岸都设有免费接驳巴士,游客们亲切地称其为“发财车”。但遗憾的是,由于今年游客太少,绝大部分酒店的免费巴士都停了……只有个别酒店只提供前往关闸、拱北口岸等地的免费巴士,而且班次很少(大约1小时一班)。目前尚未有任何酒店恢复往返机场的免费巴士。

所以……我两次去澳门,都没有享受到大家口中一致好评的“发财车”……但也“因祸得福”,和当地人一样乘公交出行,做了几天的“澳门人”。

3、计程车

澳门的计程车可不便宜,起步价19澳门元/1.6公里,之后每240米2澳门元,停车等候2澳门元/分钟,从机场前往路环或本岛,还要加收5澳门元“附加费”。另外规定大件行李加收3澳门元/件。

讲真,我并不是很理解这个大件行李还要收费的,我行李只是放你后备箱里了,难道是因为占重量你车子开起来费油而收费吗?

我第一次去澳门的时候,在氹仔的酒店和前台工作人员闲谈,她跟我说有时候当地人从机场打车,就不收5澳门币的“附加费”,不知道是不是司机宰游客。我离开的时候和司机聊,他说行李费是出租公司要求收的,并且在车上贴有指示。后来才知道之前澳门出租宰客现象严重,经大力整顿之后才好了很多,目前收费情况如下:

澳门半岛往路环,加收5元;

氹仔岛往路环,加收2元
机场候机区打车,加收5元;
氹仔客运码头区打车,加收5元;
澳门大学乘车,加收5元。
由澳门往氹仔或由两离岛返回澳门,则无需加收任何费用。

4、轮渡:

澳门本岛海港前地有“外港客运码头”,又称为“港澳码头”,有往返香港、广州、深圳、蛇口等地的航线;氹仔澳门国际机场北面沿海还有“临时客运码头”,有往返香港、深圳蛇口等地的客运服务。但目前轮渡都无限期暂停。

【关于货币、刷卡、移动支付】

1、澳门主要货币是“澳门币”(废话),程式码为“MOP”,但澳门币不是国际货币,也就是说离开澳门之后就没用了。澳门的消费水平并不算低,例如一碗最小碗的牛杂35澳门币,如果吃个大餐(还不算是米其林)随随便便几百就没了。

我的感受是:不需要提前在内地兑换澳门币,而且在内地兑换并不方便(需要提前一周向银行预约),机场、玩牌的大型酒店和本岛有多处提供24小时兑换服务。机场肯定最不划算,可以在机场先换100用于打车,到了酒店再换。如果住在本岛就更方便了,找个银行拿100人民币换就行。银行很多,摆拜托,那毕竟是中国的地方啊!

目前人民币与澳门币的汇率约为0.82,人民币与港币汇率约为0.83,所以如果实在着急用现金,家里要是有港币也行,基本上没什么汇率损失。近年来人民币在澳门也被广泛使用,商家也收人民币现金,但不会按汇率换算,预设与澳门币是1:1的比率,所以花人民币现金是最不划算的。

不过,我估计内地游客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民币现金了吧。

2、刷卡:

绝大部分商铺、酒店都可以使用银联或国际信用卡(Master、Visa)等,银联卡还可以在有银联标志的ATM机上直接取澳门币现金。刷卡按发卡行当天汇率换算,不收手续费。

3、移动支付:

内地早已习惯了刷手机支付一切,在澳门也不例外。我的感受是:支付宝太方便了,不仅按照当时汇率换算(免去了需要取现的麻烦),而且购物还有优惠券,动不动就减个10块20块的。

【关于网路】

流量属“港澳台地区”,土豪可以考虑使用行动网路30元/天封顶。个人不建议另租移动WiFi了,又得多带一装置。绝大部分酒店都有免费WiFi,机场也有30分钟免费WiFi。我用的是“某为”手机的“天际通”,有优惠(9.9元/天,33.33元/天),支援热点。


其他Tips:

1、部分教堂不对游客开放,如果好奇心太重非要进去看看,请收起相机,进入教堂禁止穿膝盖以上的短裤、短裙、吊带衫等。

2、服务态度甩旁边的某港N条街,超好超热情。

3、如果想进博彩场所玩牌,需要出示港澳通行证、纸质核酸证明(盖章)、扫健康码,三者缺一不可。

4、博彩场所21岁以下禁止入内。

【酒店篇:假装在欧洲】

我短时间内去了两次澳门,一次自己玩,一次出差,第一次住的巴黎人,第二次住的永利。由于这篇游记是按照第一次去的时候的顺序写的,所以这部分还是先介绍巴黎人。

关于其他酒店,以及酒店内的玩乐,我计划在后面有相应的介绍。

【关于巴黎人】
澳门巴黎人,澳门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之一,隶属于金沙集团,位于氹仔,距离机场仅有约3公里。

巴黎人和威尼斯人是其中两个,都是一楼是玩牌的场所,上面是商店、餐厅和客房。两楼中间通著,能走过去,就是距离能走到怀疑人生…

还是回到巴黎人,它以“光之城”巴黎为设计理念。推开酒店大门,大堂中央的喷泉复制的是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海神喷泉;它经专业的艺术设计团队超过一年的费心及努力,用超过20吨的粘土建造而成。抬头仰望,圆形的穹顶和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如出一辙。

酒店分为北翼和南翼,办理入住在右手边,富丽堂皇的长廊墙壁上,最抢眼的是“拿破仑一世”加冕油画的复制品。小伙伴们,还记得这幅画在巴黎哪里吗?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各有一幅。

2013年在卢浮宫拍摄的这幅油画真迹

办理入住之后,行李由服务生直接送到房间。现在游客不多,幸运地被升级成了埃菲尔铁塔景观套房,窗外就是铁塔的夜景阑珊。现在澳门游客不多,机票打折、酒店打折、购物打折…服务不打折。

【巴黎铁塔】
澳门巴黎人的巴黎铁塔高度为巴黎埃菲尔铁塔的1/2,钢筋在上海制作,大理石地面在厦门制作,运送至澳门组合成今天看到的样子。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建造的工艺都极为稳固。覆蓋整个铁塔使用了超过6600盏LED照明灯和长达26公里的电缆线,每天晚上每15分钟就有灯光秀。还可以搭乘2座观光电梯,前往铁塔的7楼和37楼观景台。

酒店马路对面修建了一个可以野餐的花园,每天早上9点起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人在草坪上打卡拍照。

对比一下五年前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的照片,还真差不多

【巴黎凯旋门】
酒店前地有一座“微型”凯旋门,精仿法国巴黎凯旋门纪念碑建造,由建筑师让·夏格伦(Jean Chalgrin)建造,参照无柱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上嵌有一个接近12米高的电子屏。找找凯旋门上的雕塑,你能找到哪副是《马赛曲》吗?

【关于购物】
蒙田大道/香榭丽舍大道/圣奥诺雷路
巴黎人酒店是没有双数楼层的,购物中心的3楼和5楼有“蒙田大道”和“香榭丽舍大道”,前者长60米,拥有超过30家时装品牌及精品店;后者拥有一系列高档购物店,和巴黎真正的香榭丽舍大道的排列几乎都一样!圣奥诺雷路则设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精品商店,想逛街,来这儿就对了,在这里可以做一回真正的巴黎人。

【凡登广场】
购物中心正中央的凡登广场达620余平方米,正中一根57米高的圆柱正是复制了位于巴黎旺多姆广场的“旺多姆圆柱”。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完全复制了原来旺多姆圆柱上的1352个浮雕。

【红磨坊】
从我的房间俯瞰下去就是酒店的泳池和水世界,一座红色的风车极为显眼。它正是复制了巴黎的“红磨坊”——巴黎最有名的歌舞厅,著名的“康康舞”表演地。

在巴黎,红磨坊所在的地区正是“蒙马特高地(Montmarte)”,是巴黎市18区的一座小山丘,以街头艺术家及夜生活著称。这个法国最著名的风车就在巴黎人酒店的泳池旁,高约10米,风车塔净高约9米,4个精致的叶片每个都有6米长。


【关于交通】
目前唯一的缺点是,由于游客太少,原来酒店免费的shuttle bus(俗称“发财车”)都停了,只保留了部分酒店往返口岸的接驳车。从酒店前往老城可以乘坐公交车,酒店门口就是公交车站,很方便,公交单程6澳门币,上车自助投币,不找零(没有零钱可以在酒店前台换硬币)。从机场打车至酒店,大约40澳门币(含行李费3澳门币/件)。

住进去这几天才发现不仅仅是酒店前的铁塔,很多细节都还原了巴黎的景象,让我在不能去欧洲的这一年里,回忆起那几次去巴黎的点滴。

酒店之巴黎人篇-完

澳门历史城区:西区及市中心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

澳门是一座适合徒步游览的城市,在我看来,老城区可远远不止一座“大三巴”,走走停停间就能收获不少惊喜。
错综复杂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澳门。自从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在此登陆,小小的渔村逐渐成了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半岛的老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经过,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

澳门历史城区(或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相邻的8块前地和街道连线而成。2005年7月1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的第29届会议上,2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将中国“澳门历史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国的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储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的建筑群,不仅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也包括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第一所西式大学,甚至还有最古老的基督教徒墓地……大部分建筑都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至今仍完好储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建筑文物并不仅仅供人凭吊逝去的时光,现代的生活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16世纪的庙宇依然香火鼎盛;17世纪的城堡改建成了酒店的露天餐厅,在树荫下品上一杯咖啡,远眺对岸的万家灯火;18世纪的教堂成了音乐节的演出场地;19世纪的官邸里经常有前卫的艺术展览;从中式深宅大院的月亮门望出去,远处是高档酒店的纸醉金迷……这一切,都是澳门文化遗产生命长青的奥祕所在。

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澳门历史城区的: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民间宗教向西方传播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也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也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30处地点为:
8个广场空间: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
22处历史建筑: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区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遗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

所以,我觉得澳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它不大,是因为这30处地点都集中于澳门半岛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走马观花步行1-2天完全可以走的下来;说它不小,是因为有好几处地点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若是细细游览,又绝非一两天时间能参透个中底蕴。我就算够能“暴走”的了,其实也没把这30处都走遍。从这篇起,我开始以片、以建筑风格划分,陆续介绍澳门历史城区。

【“大三巴”牌坊】

作为澳门的门面担当,“大三巴”几乎是所有人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当年《七子之歌》那首MV,更让她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熟知。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大三巴”时不禁琢磨:这哪是牌坊啊,看着跟王府井那天主教堂似的。

没错,它的确曾经是一座教堂。其英文是“Ruins of St. Paul’s Cathedral”,直译就是“圣保罗教堂的废墟”。今天看到的,只是教堂的“前脸儿”。
这座教堂,还跟大名鼎鼎的利玛窦有关。

400多年前,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就已在澳门定居,1565年一位叫弗郎西斯科·佩莱斯(Francisco Perez)的神父在澳门建了一座圣母小堂作为住所,不久后将其改为学校,1572年正式开学典礼,被认为是澳门第一所学校,目的是在东方培养天主教徒。1580年一位神父在学校里建立了传教所和“马德拉斯书院(Madre de Deus School)”,不仅为了培养中国教徒,也为了给来华的外国人提供一个学习汉语的场所。我们熟悉的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就是在1582年8月先抵达澳门,在书院学习汉语,此后才北上向明朝皇帝献上《万国全图》。

1594年,学校扩建为“圣保禄学院”,而哥特式的教堂只是学院的附属建筑。学院设有神学、理学及其他学科,规模、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与当时的欧洲大学相比毫不逊色,是远东(东亚)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学校。不仅培养了许多传教士,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此研修。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以及我国清初画家吴历等人也都在此居住研修过,学院直到1762年才结束。

教堂的命运可与学院光辉的历史大相径庭,1601年便遭遇一场火灾,1602年,出生于义大利热那亚的耶稣会神父卡尔洛·斯皮诺拉(Carlo Spinola,1564-1622)经果阿、马六甲来到澳门,主持重建教堂,由来自日本的工匠精雕细琢,直到1640年才竣工。

澳门并非卡尔洛神父的终点,他在此短暂停留后就去了日本京都宫古。1614年,日本开始驱逐传教士,卡尔洛足足躲避了四年,1618年被捕入狱。1622年9月10日,他被烧死在长崎的火刑柱上。

扯远了,还是回到澳门来。教堂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东方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庄严巨集伟,一经落成便成为澳门最显眼的建筑。在澳门本地语言里,葡语“São”译为“三”,“Paulo”合译为“巴”,又因建筑巨集伟,当地人便称其为“大三巴”。

不幸的是,1835年1月26日晚,教堂遭遇了一场大火。据说当时教堂内住着一些葡萄牙士兵,在后面厨房里存放了大量柴草用于取暖做饭,不小心引燃草垛。正值隆冬时节,虽然澳门冬天没那么冷,但也是东北风劲吹。大火迅速蔓延,不仅烧毁了圣保禄学院,教堂也未能幸免,只剩下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和教堂前的石阶。因遗留下的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本地人加以整修后就将其储存了下来,称为“大三巴牌坊”。2005年,大三巴牌坊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澳门=大三巴。来澳门,不看大三巴牌坊,就如同来北京不看故宫天安门,去巴黎不看埃菲尔铁塔一样,其C位无人能敌。绝大多数港澳游的旅行团也只是来到这里短暂停留一下,让大家拍个照(反正石阶上永远都是人头攒动,拍出来都跟大合影似的),就举著小旗带着大家去购物了。所以往年大三巴周围永远人潮涌动,临近的几条街道也拥挤不堪。
而我来到澳门时,游客稀少,古朴而宁静的街道,无声地诉说著四百年来的过往。从氹仔酒店区出发,乘26A路公交到“白鸽巢前地”站下车,穿过狭窄蜿蜒的街道,一路上坡,也就走了十来分钟,远远地望见了牌坊的身影。

牌坊,不,应该说是教堂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前面共有68级石阶,与教堂连成一体,气象非凡。只是现在的澳门,褪去了游人的喧嚣,凸显出几分宁静之美。若是在往常,这里的石阶上总有许多或坐或站拍照打卡的游客。可我是临近中午到的,理应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可今年的大三巴牌坊前真有点“门可罗雀”的意思。不过,对于游客拍照来说可就太爽了,怎么拍都行,随便拍,绝对不会变成大合影!

大三巴牌坊由花岗岩建造,高约27米,宽约23.5米,厚2.7米,整体为巴洛克式风格,又加入了带有东方元素的装饰。整体造型雄奇,气势恢巨集,共有5层,之间立有装饰性的圆柱40余根,左右十纵叠柱图案,布满精美细腻的浮雕。从断壁残垣中,依然能想象昔日教堂的精美。

最下一层是教堂的3座大门,一座正门和两座旁门;
第二层壁龛中雕刻有耶稣会圣人像;
第三层正中有一座童贞圣母雕像,天使和两种花朵环绕。牡丹花象征中国,樱花象征日本。左右石柱上刻有一艘葡式帆船,一个面目狰狞的女鬼头像,一条蛟龙和“永恒之泉”的中文;右侧石柱上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和圣母玛利亚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骨髓的影象(踩在龙首上),象征战胜死亡。

第四层有一座耶稣圣婴像,旁边刻有钉死耶稣的工具。这两层旁边还各有一对鲜明中国特色的石狮子。
顶部一层用拉丁文刻着“天主圣母”、“耶稣基督”的字样。中顶刻有西方的百合花和东方的菊花浮雕,顶部还有一座鸽形铜像,代表圣神,旁边围刻有太阳、月亮和星辰。在最顶端有一座十字架。

整座“牌坊”雕刻精美,既有天主教的内容,又不失东方元素,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晶。澳门官方对它的介绍有这样一句话:“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它应该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刻有中文的天主教堂吧。

大三巴牌坊不收门票,穿过最底层的“门洞”,后面的广场有“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展出宗教画作、雕刻和礼仪用品等;地下墓室不仅存放有建立和维护教堂的教士遗骸,还有17世纪日本、越南殉教者的骸骨,同样也不要门票。只是今年情况特殊,暂不开放。

晚上再来大三巴前,华灯初上,夜色中的牌坊更多了几分庄重。

作为澳门最知名的一道“门”,大三巴牌坊不仅是天主教在澳门传播的象征,更见证了澳门数百年的沧桑。

到达方式:搭乘8A、18、18A、19、26路公交车至白鸽巢前地站,向南步行10分钟;搭乘18路公交车至草堆街站,步行5分钟。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大三巴街】

最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后面是“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正对牌坊,右手边是通往山顶大炮台和澳门博物馆的路。牌坊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前面共有68级台阶,一直通往山下,这条街就是“大三巴街”。

大三巴街并不长,主街旁边又衍生出数条小巷,通往包括议事亭前地等不少人气景点。整条街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店铺多售卖家俱、古玩等“大件儿”,南段则汇集了众多餐厅、咖啡厅、食品店——也就是所谓的“手信店”。在这里最多的就是澳门随处可见的“X记饼店”和肉铺店,还包括牛杂、蛋挞、冰激凌等美食。所以南段也被称为“手信一条街”。

【女娲庙】

在大三巴街南段,与“草堆街”交界处有一座小小的“女娲庙”,与普通民房相似,稍不注意就错过了。庙宇建于1888年,本身正门正对大三巴街,后面与草堆街的布疋店相连,但1914年布疋店失火,将女娲庙正殿焚毁,只留下偏殿。当时的政府清理火灾现场后,考虑到街道需要扩宽,不许重建,女娲娘娘也就只能委身于偏殿受香火了。

【哪吒庙】

大三巴牌坊右侧有一座小小的庙宇——哪吒庙。顾名思义,供奉的是龙王爷的三太子,常年香火不断。哪吒庙始建于1888年,竣工于1901年,集资建立者已无从考证,但可能是为了当时肆虐的瘟疫向神灵祈福。寺庙长8.4米,宽4.51米,入口门廊通向内部,纵深5米。除了入口处门廊下墙上的画,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寺庙屋顶高5米,是传统的山墙屋顶,屋脊上还有陶瓷动物雕像。

与周围古老的城墙与雄伟的教堂相比,它全无墩厚和雄伟,恨不得有点像“土地庙”一样小的微不足道。但这也许正是建庙之人想要的:通过简单装饰材料和不同的虚实对比,体现其轻巧别致的形象。

也是,想起小时候看的上影厂动画片《哪吒闹海》,三太子不就是轻巧灵动,小小的身姿却搅翻了东海龙宫么?

站在庙前的小广场上,视线之内是西式的教堂前壁遗址和中式的庙宇,绝对是澳门中西文化碰撞最好的象征之一。

【旧城墙遗址】


庙门口左手侧是旧城墙遗址,葡萄牙人为了防御,在澳门建起城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咱们之前说过,明朝可没割让过澳门,当时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还要受中国政府的管辖。葡萄牙人想在中国的地盘上建城墙,那还了得了?官府反对,城墙多次建而又拆。1632年,葡萄牙人以抵抗外敌(主要是荷兰人)入侵为由,重建澳门北部城墙及炮台,整个澳门除西部内港外,北部、东部、南部均建有城墙,还在要塞处建起炮台,澳门仿佛成了一座军事防范严密的城堡。墙体用泥沙、细石、稻草掺和蠔壳粉逐层夯实而成,甚是坚固。现存的旧城墙遗址长18.5米,高5.6米,宽1米有余,墙身开有一砖券门洞,就是当时建造的一部分。

【恋爱巷】

距离城墙不远有一条著名的“恋爱巷”,就在面对大三巴牌坊的左手侧。在电影《伊莎贝拉》里,醉酒的马振成和张碧新就在这里发泄着心里的抑郁情绪,也引得不少情侣来此打卡。墙上现在还有他们留下的海誓山盟,不知在这里立下誓言的人们,如今是否还在一起呢?


若是往年,这里一定挤满了游客,可如今小巷静静的,两旁高耸的建筑挤出了“一线天”,尽头是外墙斑驳的老楼,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这更是属于半岛老城区的魅力所在。

【澳门博物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本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在这块仅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大大小小约30座博物馆,从各个角度无声地倾诉著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经历的一切故事,也构成了澳门独特的博物馆氛围。

相比较起永远都被游客挤满的大三巴牌坊(当然今年情况特殊,没那么多游客),一侧的炮台山是从另一个角度俯瞰大三巴最好的机会,也是相对人少些的地方。总听人吐槽说:哎呀,炮台山爬上去太累了。唉,这就是不爱逛博物馆的“坏处”。面对大三巴牌坊,右手边就是上山的路,走不远有个岔路口,一条路通往澳门博物馆,另一条路通往炮台山顶。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看博物馆而径直上山,其实,前往博物馆可以乘坐扶梯直接抵达,博物馆出来就是山顶的大炮台了。

炮台山的学名叫“圣保禄山”,因大三巴牌坊原址的圣保禄教堂而得名。山顶坐落着澳门博物馆,如果只能从澳门选一座博物馆来逛,一定就是这里了。

前往博物馆扶梯入口的路上,矗立著一座铜像。它的名字早在中学历史课本书上便被提及——义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原名“马提欧·利奇(Matteo Ricci‎,1552.10.06-1610.05.11)”,于1582年抵达澳门,虽然目的是来中国传播天主教,但却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利玛窦谦卑地将当时欧洲的自然科学(包括天文、数学、地理等)引进中国,使明朝士大夫了解欧洲的哲学、艺术,是“西学东渐”第一人。同时他也小心谨慎地研究、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而不盲目崇拜,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
利玛窦去世后葬于北京,2010年8月7日,为了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这尊铜像树立于大三巴附近。铜雕由艺术家黄家龙制作,高2.2米,身着明朝士大夫衣饰,右手执笔,左手持书。

澳门博物馆的原址曾是澳门气象台,地面上看仅有一层,其实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持原貌,愣是在山体里凿出来两层。1998年4月19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时任葡萄牙总理古特雷斯主持剪彩仪式。展览面积不大,仅有2100平米,是中国最小的省级博物馆。

来过澳门的人非常多,但来过澳门博物馆的人可不多,网路上也鲜见攻略。我原本想这么小的博物馆,估计没什么看头吧,一个小时怎么著也够了。我当时中午到这里原本是想躲躲太阳,就钻进了博物馆。没想到,即便是走马观花,一个小时也觉得时间太紧张。这是一座展示澳门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品丰富,涵盖极广,展示了数百年来澳门的历史变迁,讲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门和平共处的生活。票价15澳门币,不贵。

购票后,先要穿过一个小小的“时间廊”:葡萄牙人是最早经海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佐治·欧维士和道麦·华利士分别于1513和1517年来到中国。在此之前,中西两大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这条长廊解读了两大文明的交汇,着重展示两大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便参观者对两大文明在16世纪初交汇前各自走过的路径进行对比。

两侧展柜里分别陈列著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代表性器物,例如秦兵马俑的复制品对面是西方的武士,形成了一场交汇前的“隔空对话”。

博物馆一楼展区叫“文明的原始”,二楼为“民间艺术与传统”,三楼为“当代特色”。上世纪90年代,澳葡政府曾组织多位学者发掘研究大炮台与圣保禄教堂遗址(大三巴牌坊),本世纪也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大量文物都汇聚于澳门博物馆,证明了澳门作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地位。我把博物馆安排在了旅途最早,也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澳门有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若是每件展品都介绍下来未免太过于枯燥,我就挑一些重点介绍:
一楼展示的是澳门早期历史、华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宗教和文化的接触。
都知道明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1405-1433),遍访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岸各国,明朝初期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商人与现今东南亚地区经常有商业往返,以丝绸、麝香、陶瓷换取帝汶的檀香和苏门答腊的胡椒。1415年葡萄牙开始了海外扩张的计划,1522年明朝禁止葡萄牙来华,但后来非法贸易活动仍在中国沿海进行。1553-1557年间,葡人以海难为借口,获准在澳门上岸,晾干被海水浸透的商品,是葡人首次在澳门停留的因由。

中世纪的欧洲,西方人已经开始欣赏中国瓷器。但直到葡萄牙人到达南中国海后,中国瓷器才经澳门大量出口。现在国外买东西有“中国特供”,那时候也有“西方特供”。16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瓷器工匠和商人就制作专供销往西方的“外销瓷”,大量销往欧洲各国。除了有广受青睐的青花瓷外,还有绿彩、粉彩和广彩等采用新的烧造工艺和纹饰风格的瓷器种类。

欧洲人曾把中国青花瓷器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词源于16-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帆船的称呼,这种船运到欧洲的瓷器就因此而得名。这一批瓷器主要在江西景德镇、福建平和等地烧制,年代主要在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随着东西方海上航路开通,贸易交往开始频繁,克拉克瓷是最早成批的外销瓷种类,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风靡欧洲。澳门圣奥斯定教堂附近等多个地点曾出土了克拉克瓷的碎片。

澳门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这里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把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输往全球。传教士将中国的技术、文化、产品带回欧洲,掀起东方时尚热潮。

1736年为圣保禄教堂钟楼铸造的圣保禄大钟,钟高1.1米,重508公斤。随着教堂在火灾中被焚毁,大钟也成了文物。

16-18世纪期间,来往澳门的海运走的是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这艘货船切面就展示了运送的情景,货物放在船只底舱。不同货物用不同承载工具,在运输途中可以妥善储存,重的放在舱底,可以稳定船身。在底层甲板与龙骨之间的狭窄位置放“压舱物”,一般用火炮或石块。

二楼展区展示澳门传统文化,再现昔日澳门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包括民间艺术、宗教仪式和民俗庆典。可惜我去的时候二楼展区关闭,无法更深刻的领略澳门人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三楼展区展示的是今日澳门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特色,以及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目前三楼的临展“流光岁月”展示的是明信片的历史故事。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于1869年面世,旅人通过明信片向亲朋寄送心声情意,开启了人类情感交流的新方式,把一地的风景、建筑、人文通过一张小小的纸片寄送。

博物馆的明信片展览,精心挑选了180余张明信片、邮票和相关物品,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澳门的韶华,重现景致和时代的变迁。展览一直到2021年4月,每个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免费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

我喜欢收集明信片,一直都是每到一座城市就给自己寄一张,写下当天的感受和日期,回到家就盼着它的归来。若干年后再看到的时候会发现,啊,我当年在某地是这么想的啊。当然,这些年收到了数百张,也寄丢了得有上百张……各国邮政能靠谱点儿吗?
在澳门参观博物馆的最大感受是,古今中外各种元素在这小小的万花筒里,能组合出各种风景。

【大炮台】

几乎每一个参观完澳门大三巴牌坊的人,都会爬上牌坊右侧的小山包,从山顶“大炮台”俯瞰半岛旧城区的景色。总听人吐槽说烈日炎炎下爬山太累,其实根本不用苦哈哈的腿儿著爬上去,从大三巴牌坊右侧上山有两条路,右手边是爬山的路,左手边走几步就是通往“澳门博物馆”的电梯,博物馆出来就是大炮台。
只是绝大多数人看到“博物馆”仨字儿就觉得枯燥无味,直接绕开,没想到这是一条省时省力的上山之路。

山顶的“大炮台”是澳门博物馆的一部分,连同大三巴牌坊一起都是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建筑和遗蹟,早在2005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炮台建于澳门半岛中部一座52米高的山丘之上,紧邻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修道院”,因此又名“圣保禄炮台”。虽然山丘不高,但因其位于澳门半岛中央,是重要的制高点,便于控制四面八方。

我一开始还寻思:澳门人起名字也够没创意的,“大炮台”这名字也太土了。后来一想也是,毕竟本地人不都是教徒,“圣保禄”叫起来绕口也不好记,“大炮台”反而叫的响亮。
葡萄牙人可不是16世纪中叶一登陆澳门就作威作福了,他们还得受明朝政府的管辖。1568年,来到澳门的特里斯托·瓦兹·达··维加船长(Tristo Vaz da Veiga)为了保护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免受海盗侵袭,就在半岛中部建起一道土城墙用以防御。毕竟,明朝政府也经常受到海盗骚扰,保护自己老百姓还来不及呢,顾不上这些外来的客人。1601年荷兰海盗侵袭澳门,当地的葡萄牙人开始修建堡垒,就是“大炮台”的雏形。1607年,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命令加固澳门的防御工事,圣保禄修道院从1617年起根据弗郎西斯科·罗(Francisco Rhó)神父和在非洲、印度拥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弗郎西斯科·罗普斯·卡拉斯科(Francisco Lopes Carrasco)军官的图纸动工建造大炮台。工程尚未完工,荷兰海盗就卷土重来。1622年,这里的炮火为击退荷兰人的入侵立下大功,葡萄牙人也就更看重它的防御作用了。

1623-1626年间,首任总督马什卡雷尼亚什(D. Francisco de Mascarenhas)重组了澳门的防御体系,加固了炮台围墙,在拐角处建起堡垒,今天还能在入口上部的石雕上隐约看到竣工年份“1626”的字样。从那时起,它与妈阁炮台和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用以防范海盗。
马什卡雷尼亚什

东望洋炮台

炮台占地约8000平米,设施完善,“马总督”将大炮台作为官邸,在炮台内修建了蓄水池、军需储存库、官兵营房等,还修建了一道连线山脚和炮台入口的石阶。炮台可架设多达32门大炮,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覆蓋东西海岸的宽大火力防卫网。大炮台曾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1965年原营房位置建成气象台,并于1976年开放为游览区。1996年9月起,为了修建澳门博物馆,拆掉了原气象台大楼,199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

如果只单独参观炮台,不去博物馆内部,不需要购买门票。今天的炮台不仅仅是游客欣赏景色的地方,也是当地人休闲、消遣时光的花园。我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鲜见游客,只有几名当地大妈在树荫下歇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古木参差,四周排列着数门巨型大炮,还有一些极具历史价值的石碑。

炮台呈不规则四边形,四个墙角外凸形成堡垒,东北、西南、东南墙面建在3.7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墙身最高处达9米,以夯土砌成,并混以蠔壳粉末,使得墙体更坚固。

触控著这一门门的古炮,不禁遐想:这里不知见证了多少血雨腥风,也不知见证了多少中华民族丧失领土的血泪。

曾有人以“半城颓败、半城繁华”来形容澳门,而在大炮台上,就是这句话最完美的呈现。眼前的澳门老城区,街景也好,民宅也罢,看到的都是历史的沧桑,一派衰老、颓败、陈旧的样子,相当一部分的当地土著居民蜗居于此。而另一侧是新老葡京、永利澳门、美高梅等超豪华气派的酒店、娱乐场所。晚间霓虹闪烁、纸醉金迷,两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视线跨过陈旧的住宅区,远处的高楼大厦是珠海新建成的商务区。

炮台东侧的一排大炮正对着莲花状的新葡京酒店,形成了“炮打葡京”的景观。我一开始还琢磨:这炮口正对着葡京,多不吉利?回来查了一下,有人说这个风水布局是经高人指点的,葡京古铜色的外墙更象征著“铜墙铁壁、不可撼动”,不知真假。我一想也是,赌王那么精明,酒店选址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能让炮口对着自己的酒店还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敢对着葡京“开炮”,大炮台绝对算得上是澳门最“霸气”的景点了。

如果步行上山,看到的这座石门其实是炮台的入口,上方不仅刻有竣工年代“1626”的字样,还有极具历史意义的徽章。徽章上方是主保圣人圣保禄,下方中央是葡萄牙王国的徽章。盾徽四周有7座城堡,为的是庆祝葡萄牙和卡斯迪尔王族的联姻。中心有5枚小型盾徽组成了“赎罪十字”,代表1139年在阿方索·亨瑞克斯领导下,在奥利盖战役中打败摩尔人的5位国王,每个盾徽上都有5个圆斑,代表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5处伤口,也暗示阿方索国王在耶稣的帮助下击败了摩尔人(其实就是象征著天主教赶走了异教徒)。

盾徽两侧各有一个人形,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出是中国还是外国模样,疑似背后有“翅膀”像是“天使”,身上飘逸的缎带又疑似像是中国神话传说里的“哪吒”。两个人形一边头顶十字架,一边头顶古老的航海仪器浑天仪,它见证了葡萄牙航海家们全球探险和开辟新大陆的历史。

其实,说是葡萄牙人在此抗击荷兰海盗,可那时候哪有那么多居住在此的葡萄牙人?相当一部分雇佣军队,都是澳门本地居民。大炮台也并非抗击海盗唯一的印记。1622年6月24日,荷兰战舰侵犯澳门,炮台发出的炮弹击中荷兰指挥舰,葡萄牙才得以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一天,葡萄牙人曾将6月24日定为公众假期“城市日”,回归后被取消。为了纪念,永利澳门酒店前的街道就被命名为“城市日大马路”。2008年11月,永利澳门度假村和美高梅之间的一块广场,命名为“城市日前地”。

未完待续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