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读的子弟校忽然掀起了一阵追剧狂潮!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我,至今都记得每天放学时小伙伴总是讲起两个人:“靖哥哥和蓉妹妹”,学校门口的不干胶主角都是他们,“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成了流行口头禅,“蛤蟆功”更是课间玩闹的制霸招式。

那时候除了放学,感觉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电视台多放几集《射雕英雄传》,小屁孩也会随口唱出几句粤语歌“依稀往梦似曾见”“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而金庸这个名字也是那时进入了我幼小的心灵,我貌似曾经缠着老妈给我金庸的书读,她说家里没有,然后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七剑下天山》丢给我说“这个也特好看!”所以,我严重怀疑我那时废寝忘食读各种港台武侠小说不是没有根源的!(嗯,老妈表示这个锅她不背,哈哈哈!)

射雕只是一个开始,在那个只有录影带和电影的时代,单位的闭路电视和电影院都经常会播港片和港产电视剧,武侠片和枪战片简直是我老爸的最爱。感觉《黄飞鸿》系列基本上是跟着老爸大人看完的,当时还有许多电影深入我心,比如《青蛇》《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等等。于是乎,徐克这个名字也进入了我幼小的心灵……随后,越来越多的名字涌进来:“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黄霑、吴宇森、杜琪峰、黄百鸣、陈可辛(犹记得,老妈大人还专门托人找来《甜蜜蜜》的录影带看,我是跟着蹭看的)、关锦鹏、刘伟强、周润发、周星驰、成龙、洪金宝、元彪……越来越多的面孔被印上了不干胶和笔记本封面: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周慧敏……而这些名字和面孔都来自一个叫香港的地方。(小时候还特迷一部叫《日月神剑》的TVB剧,常和表妹以剧中主角的名字“阿日”、“阿月”互称)(大笑)

“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么样?”就如同当年央视经常播放的MTV中一位名叫艾敬的女歌手所唱的那样:“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了。”

九七年,在年级的黑板报上,我从三月的雷锋终于画到了七月的紫荆花。七月一日,全国放大假,老师让我们回家看香港回归,心情无比激动!(此刻的BGM应该是“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回归之后,电视台上成套的TVB剧越来越多,《天龙八部》《鹿鼎记》《笑傲江湖》《陀枪师姐》《一号法庭》《鉴证实录》……毫不夸张的说,TVB剧几乎陪伴了我的整个中学时代,不只是让我记住了那句经典的“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律政剧)也影响了我的大学志愿选择。

中学时代,还非常喜欢听王菲。因为《梦中人》,开始把王家卫的电影一一找来看,尤其是《重庆森林》,看了很多遍。再之后,上大学,《无间道》系列横空出世,不少人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被遗忘的时光》也成为了不少人MP3里的单曲回圈。《无间道》的精彩甚至还吸引了好莱坞,有了美国版的翻拍。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月盈则食,《无间道》似乎也成为了我年少时光中最后记住的一部港片。

读研,工作,当然也偶尔看看TVB剧和港片,虽然我很喜欢《志明与春娇》系列,但也不再像曾经那般着迷了。蓦然回首,那些港片、港剧、港星,还有香港流行音乐和武侠小说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或者说伴随着整个80后的成长。香港之于我们,像一个记号,像一段往事,如此熟悉,如此亲近,如此难忘……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经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在亚洲,香港也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香港电影的辉煌成就和80后的成长经历交织在一起,这使得我们的香港之旅必然首先会是一场电影朝圣之旅!在前往香港的前晚,我准备了一些电影剧照,布置给二毛筒靴一个“家庭作业”:带我去寻访这些剧照的拍摄地吧!

哈哈哈,先交个“家庭作业”,后面慢慢细说!

乘坐机场大巴进入市区,不禁诧异,那些建筑、街景、人来人往都像极了香港电影的某一帧画面,置身其中就仿佛置身某个片场。

油麻地警署×电影《黑社会》

看见油麻地警署,我脑海里马上蹦出好些台词“Yes sir!”“Yes madam!”“我是西九龙重案组高阶督察XXX”“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Understand?”……哈哈哈,这是青春往事的“条件反射”吧!

据说,在香港众多警署中最上镜的就是油麻地警署。这座蓝灰色的爱德华式三层洋楼,也是颇有历史渊源。1860年,九龙半岛纳入香港领域后,治安问题立即引起关注。九龙半岛上最大的聚居地是油麻地,于是时任政府在1865年租用一座楼房,在区内设立了警署。直至1871年,时任政府再在附近兴建了一座全新的警署,成为九龙区的总部。五年后,油麻地区重新规划,以榕树头为市区中心,油麻地警署就坐落于其西面重要位置。其后,另一座新警署于1923年毗邻落成,与警署旧建筑连成一线,屹立至今,被视为区内的重要历史建筑。

|“一起走,还是在路口下车,你自己决定。”——《黑社会》|

如果要对香港电影做一个分类,大致可以分出七大型别,包括武侠片(或称功夫片、动作片)、喜剧片、黑帮片、警匪片、文艺片、鬼片和情色片。当然,有些香港电影也并非可单纯归纳为某一型别,比如2005年上映的《黑社会》,不少影迷评价它是黑帮文艺片。

作为《黑社会》拍摄地之一的油麻地警署,导演杜琪峰这样评价:“警署的外貌并没有大变化,与小时候所见一样。虽然平日鲜有机会入内,但是感觉上与警署非常亲近,而只要镜头对准它,不用再多说明,就知道这就是历史。”

在油麻地警署的长走廊外面,看见一位放学的小喷油,小小又孤独的背影让我想起《长江七号》里的周小狄。

这是在香港警察总部附近的港岛冲锋队外墙上看到的招募小喷油参加少年警讯JPC的招贴海报,好帅气的小喷油啊!从小就明白惩恶扬善!棒棒哒!(p.s 香港警察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油麻地”之名与油麻地天后庙有着密切关系,旧时天后庙前的土地是渔民晒船上麻缆的地方,不少经营补渔船的桐油及麻缆商店在这里开设,故被称为“油麻地”。

在油麻地天后庙附近走走,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香港文化中心×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文化中心位于九龙尖沙咀,天星码头旁,毗邻香港太空馆和香港艺术馆。它既是维多利亚港的文化地标,也是象征香港文化的羽翼,华语三大电影奖之一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都在此举行。

香港文化中心的建筑外围有一圈呈三角形延伸的走廊,它们与建筑物本身和谐融合。傍晚时分,倾斜的廊柱与夕阳共同演绎了一场光影的故事。

暮霭中金像奖雕塑显得有些落寞。(因优化施工,当时还处于封闭中香港星光大道暂未开放游览。)

漫步维多利亚港,看见了浓厚中国风的“张保仔”帆船。

抬头看见,大雁排成人字形飞翔。

欣赏完维港的落日,不妨到临近维港的海港城逛逛。

庙街×电影《食神》

庙街也因油麻地天后庙而得名。每天黄昏时,数百个地摊开始在马路上准备做生意;入夜后,点上灯的地摊,把整条街照得通明,游人顾客纷至沓来,令原本安静的小街,一下子变得人声鼎沸。逛庙街,会看到一些老人聚集在一起演唱粤剧或者粤语歌,还会看到很多相士看手相算命……在夜里,庙街的一切让我很恍惚,热闹庸俗、鱼龙混杂、稀奇古怪都是它留给我的印象。

|“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系食神。”——《食神》|

开创了周氏“无厘头”喜剧风格,成为香港喜剧电影中扛把子的星爷周星驰,童年生活并不优渥,周父本就收入微薄,再加上三个孩子的陆续出生,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周星驰7岁那年,父母离异,他连同姐姐妹妹被判给了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能上学,周母不知疲倦地拼命干活,最多时一天做三份工,以至于没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把周星驰和妹妹送到了庙街的外婆家寄养。

无独有偶,周星驰电影《食神》的拍摄地也正是庙街,该片讲述了一位香港食神被徒弟陷害,名誉扫地退出饮食界后,又奋发图强,重新夺回食神之位的故事。

金雀餐厅×电影《花样年华》

2000年,电影《花样年华》上映,感觉带火了三件事:旗袍,树洞,主题曲。(犹记得那年春节,张曼玉和梁朝伟在央视春晚上共同演唱了《花样年华》。)(p.s 话说以前春晚的质量还是蛮高的!)

|“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花样年华》|

《电影文学》杂志曾对《花样年华》做出了这样的评论:“创造了一个氤氲不明的惆怅温婉的怀旧氛围,通过悲伤痴缠的音乐与色彩饱和的画面以及人物精简的对话与故事情节,让观者不断追问与思考,大量的留白也让观者从自身的角度和理解方式对影片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和想象。王家卫通过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通过对场景、道具和服装的细致追求让整部电影完整地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画卷。同时,在影片表达上,王家卫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色彩、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融合成独一无二的怀旧气质,这也成为该片的成功之处。”

金雀餐厅位于铜锣湾兰芳道,开业超过50年,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都有在餐厅内取景。本来也打算去尝尝“花样年华”套餐和“2046”套餐的,可惜店家已经搬离。听说是抵不过铜锣湾地段的租金压力,另觅他处更名营业了。不禁莞尔,你瞧,电影和现实真像,总是要有一些遗憾的!

搭乘叮叮车去铜锣湾兰芳道,在车上瞥见一间售卖利是封的小店,色彩浓郁,吸引眼球,于是赶紧按下了相机快门。

檀岛咖啡饼店×电影《月满轩尼诗》

作为张学友资深迷弟的二毛筒靴经常不遗余力的向我安利歌神的电影,《月满轩尼诗》就是他带着我一起看的。这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小品片,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情节,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琐事,平凡生活透出的温情。(p.s 歌神绝对是被唱歌埋没了的表演天才,哈哈哈!)

|“我爱你,慢慢来,我等的起。”——《月满轩尼诗》|

檀岛咖啡饼店是第一代港式茶餐厅之一,充满了港式的怀旧情怀,堪称“香港茶餐厅文化的顶级代表之一”,《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和汤唯很多对手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进入店内,我们根据剧照找到了当时两人就坐的卡座,点了片中两人点的奶茶和蛋挞,心中无比雀跃!!!(估计迷弟毛都乐晕了,哈哈哈)也许是太激动了,已经尝不出奶茶和蛋挞是否好吃了……不过,店里的伙计大叔真的好凶,感觉奶茶都是直接扔上桌。

在《月满轩尼诗》中,叮叮车的出镜率很高。

沿着轩尼诗道漫步,走到了一个名叫修顿游乐场的地方。

修顿游乐场建于1921-1929年填海所得的土地上,是修顿夫人送给孩子“永远可以在阳光下奔跑”的礼物。这个游乐场在不同的年代发挥了不同的社会功能: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作为军事设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内的学校会在这里上体育课,车伕、三行工人会聚集在此守候工作机会,到了晚上人们又会把这里变成休闲场所,道地小吃、卖武看相、变魔术等,应有尽有,热闹非凡。1950年后,时任政府在修顿游乐场四周搭起了围网,从此把它定性为球场。进入21世纪,要留住一片天空,不会比捍卫一块让孩子奔跑的空地来得容易。从老照片上看轩尼诗道,尽处可见山峦起伏,而今山不得见,天际线亦越收越近了。

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大楼前的草地,很多市民在此休闲小憩。

远眺香港文化中心。

中环的地标建筑中银大厦,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香港终审法院(原香港立法会大楼)×电影《英雄本色》

香港终审法院(原香港立法会大楼)位于香港中环昃臣道8号,1912年建成。

矗立于圆拱顶外的蒙眼正义女神西弥斯雕像,高2.95米,一手握秤,一手持剑,分表代表着“公平”和“主持公义”。女神蒙起的双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不徇私情,一视同仁。

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仿效古罗马及希腊的建筑设计,雄伟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

|“做人有原则就什么都不怕。”——《英雄本色》|

老爸大人看录影带《英雄本色》时,我还太小,根本看不懂里面的兄弟情和义气,只觉得打打杀杀好残忍;等到成年后再看《英雄本色》以及《喋血街头》,感觉很悲凉,看到的是在暴力、阴郁、残酷、血腥中的那份英雄的落寞与绝望。

都爹利街×电影《喜剧之王》

都爹利街位于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以南,南端连线雪厂街,只有一端可以通车。它本身不过是中环闹市边缘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道,但是在小道的尽头隐藏着两样过百年历史的古蹟:石阶和煤气街灯。石阶以花岗石制成,已于1979年被政府列为香港法定古蹟,石阶两端栏杆的石柱上装了4支煤气路灯,属全港仅余。

|“不上班行不行啊?”“不上班你养我啊!”“喂!”“又怎么啦?”“我养你啊!”——《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倾向、题材更偏向写实的喜剧影片,也常被说成是星爷的半自传影片。同时,这部影片也是星爷导演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开山之作”让人看到笑中带泪,真切的明白“喜剧的核心是悲剧”。

荷李活道,又称古董街,香港有三条古董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李活道。(TVB剧经常在此取景哦。)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电影《重庆森林》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自动扶梯系统,它连通中环商区与半山住宅区,全程免费乘坐。

|“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重庆森林》|

1993年,香港半山扶梯正式启用。摄影师杜可风刚巧居住在扶梯附近,每天从视窗就能看到人们乘扶梯在中环与半山间往来的匆匆身影。在王家卫看来,这与自己从小长大的尖沙咀有着巨大的差别,于是便萌生了拍摄反映香港白天与黑夜不同生活的电影,影片《重庆森林》由此诞生。(我记不清看了多少遍《重庆森林》,印象最深的就是《California Dreaming》响起时,王菲恣意的摇头晃脑。)

旺角×电影《旺角卡门》

旺角位于弥敦道北端,这里留有不少旧日痕迹,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老式饼店,神龛店,麻雀馆等传统店铺。

|“我宁愿做一日英雄,也不想成世做条虫。”——《旺角卡门》|

《旺角卡门》拍摄于1988年,是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香港黑帮里两个打手相依为命的故事:身为大哥的阿华为了照顾自己冲动又爱惹事的小弟乌蝇,不断地在各种麻烦中运筹周旋,最终两人一同死在了警察的枪下。

1989年,张学友凭借《旺角卡门》中饰演的乌蝇获得了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不过时至今日,可能鲜有人记得歌神出神入化的演技了,倒是对乌蝇哥魔性洗脑的表情情有独钟。(笑哭)

香港大学×电影《玻璃之城》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的首届毕业生。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是香港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由摩地爵士捐建,利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大楼采用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以红砖及麻石建成,并建有两层的巨型爱奥尼柱式及舍利安那式拱窗,加上富有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岗石柱支撑。大楼顶部置有遮打爵士于1930年所捐赠的钟楼,四角则有塔楼。大楼最初有两个庭园,植有现时高近9米的棕榈树,后于1952年大楼扩建时增加了南部两个庭园。此外,大楼于1958年加建了一层。

本部大楼原先由医学及工程系使用,现在则为文学院使用。作家张爱玲曾于1939年这里读书学习,在港大的两年,她孤高但用功,“能够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样功课总是做得很好。”张爱玲的小说中,大部分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都来源于此地。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色戒》会在本部大楼取景。

在这所依山而建的学府里,历史感与现代感无缝融合。

|“我想让你知道,我们分开的日子,你不在我身边,我才最爱你。”——《玻璃之城》|

电影《玻璃之城》的名字是一个含义丰富的隐喻,它代表透明、单纯,也代表脆弱和不堪一击。如同新浪娱乐所评“影片横跨二十年的叙事时间,并不止是对于这段爱情的唏嘘,更多是关于这个城市的回忆与遗忘。”

九龙湾伟业街行人天桥×电影《志明与春娇》

观塘,位于九龙半岛,是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中心,香港警匪片经典取景地。上世纪的观塘,曾是九龙最大的工业区,工人们热衷于在物美价廉的大排档用餐,因此这里的大排档文化非常盛行,观塘的马坤记大排档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电影中的常客。此外,观塘的一些废弃工业大厦也成为恐怖片的绝佳拍摄地。许多地标因电影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志明与春娇》中张志明与余春娇初次单独聊天的伟业街行人天桥,现在也被戏称为“志明桥”。

坐港铁去观塘的途中,遇见了网红地铁站——彩虹站。(p.s 许多旅行博主将充满历史感的“香港公屋”作为旅行主题,最受追捧的彩虹邨就是因为临近港铁彩虹站而得名,我们也查阅了一些攻略,发现其实公屋居民并不欢迎人来人往和拍照,这会打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寻找美”和“保持生活的宁静”都没有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倾向后者。)

其实港岛有很多五颜六色的楼宇,远观也很漂亮。

|“n 55iw !”——《志明与春娇》|

志明与春娇来自台湾的俗语,泛指恋爱中的男女双方。影片的起始创意很简单,前几年香港开始在公共场所禁菸,结果导致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一堆人围在垃圾筒旁,边抽菸边聊天。于是导演彭浩翔就认为,在这种陌生人之间的聊天里可以产生爱情。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给了《志明与春娇》极高的赞誉:“聪明地将香港禁菸后的社会怪现状,谱进变幻无常的城市恋曲。丰富的生活细节、精警对白、刻薄描写,使大小角色皆活灵活现。结构貌似自由散漫,却充满伏笔、侧笔,甚至神来之笔。男女主角自然合拍,细致写实之余,在爱情喜剧中别开生面。”

《志明与春娇》实为近年来我最爱的港片了,虽然这个系列从2开始就有走下坡路之嫌,但还是很喜欢。(p.s 粤语版胜于国语版!)

志明桥还挺好看的,哈哈哈!

香港的白天与黑夜完全是两幅模样。夜幕仿佛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件迷离魔幻的外衣。

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维港夜景自不必多说!只待入夜,一个繁荣璀璨的美丽海港便尽入眼帘。

登上香港岛的最高峰太平山顶,可以俯瞰香港及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夜幕下,两岸灯火通明,好一个不夜天!

在香港看夜景,不要只去维港和太平山顶,一定要走上香港的街头,去感受涌动的人潮和闪烁的霓虹,还有那些神祕又略带刺激的本土文化现象……庙街的看相算命和粤剧表演,湾仔坚拿道西鹅颈桥底的打小人,以及深入旺角的街巷真的会看到阿sir们在查牌……

不要错过夜幕中的重庆大厦,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得名于此,林青霞曾在这里急促的奔跑。就是这座大楼,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亚洲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

你可以踏上夜晚的皇后大道,唱一句:“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你也可以在油麻地或者旺角的街巷里四处张望,头上总会有一两个书法或者霓虹招牌,这是香港独有的街头美学及庶民文化,也是夜色里不容错过的另类风景。

看罢霓虹闪耀,人来人往,你还可以着眼于这座城市文化诡异的细节,在混杂热闹中寻觅一份极端相反的文艺安静:逛逛香港的书店。

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哺育和影响了中国几代文化人,港台乃至东南亚华人社会,一提到中国文化,就要联想到中华书局。

田园书屋,西洋菜街最资深的二楼书店,被誉为香港二楼书店的领跑者。在不足4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书柜林立,门类齐全,逼仄的环境中依旧储存著香港人对学识的不懈追求。

香港之旅,是电影朝圣之旅,还可以是美食之旅。

跟着麦兜吃香港

2001年,《麦兜故事》上映十多天就有了破千万的票房收入,而后几部影片的拍摄及上映,为香港带来了属于自己特有的动画形象:麦兜。麦兜是一只萌萌的小猪,虽然呆呆的,总是反应慢半拍,却有着朴实的人性闪光点,麦兜系列也凭借其饱含童真的治愈系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拥有着治愈人心的强大力量。(哈哈哈,点解我又讲电影!)

看过麦兜系列电影,就会发现片中提到了许多香港特色美食,看时让人觉得既温情又无限神往。(品尝香港美食,不妨先跟随小吃货麦兜的脚步吧!)

(友情小提示:逛吃前,先在银行兑换一些港币。因为有些茶餐厅不支援支付宝或者微信,仅收现金。如果使用人民币,则人民币港币1:1,不找汇率差价。)

麦兜父亲的绰号就是“菠萝油王子”。菠萝油是指将菠萝包横向切开,夹一块厚厚的冰冻牛油,牛油在菠萝包热力的影响下溶化在包内……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流油,醇香满满。

金华冰室的菠萝油号称“全港第一”。

菠萝油外层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鸡蛋、面粉与猪油烘制而成,是菠萝油的灵魂。点菠萝油,别忘了搭配上一杯港式奶茶。

金华冰室的干炒牛河也还不错。

提到麦兜,就不得不说“鱼蛋粗面”梗。鱼蛋又称“鱼包肉”,是指用海鱼或者淡水鱼肉剁蓉,加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的丸状食物。

作为香港老字号,“鱼蛋称霸,咖哩称皇”的翠华茶餐厅几乎是港式饮食文化的代表。据说,翠华的鱼蛋是由新鲜黄鳝肉配合其他十多种鲜鱼肉,每早现做而成,绝不新增色素防腐剂。这道鱼蛋粉吃起来,鱼蛋扎实Q弹,汤底也很鲜美。

皇牌马来咖哩牛腩饭,咖哩浓郁,香味十足,配上米饭,各种满足。

翠华的香滑奶茶,坚持即席拉茶,为了使奶茶在端到客人面前时仍能保持最理想的温度,茶杯会预先烘暖。

麦兜最爱吃的就是鸡,麦太最拿手的菜肴也是鸡。在电影中麦太还曾经成立了一档节目叫做麦太的厨房,教授无厘头的纸包鸡做法。在香港,白斩鸡、豉油鸡又与叉烧、烧肉、乳猪、烧鸭、烧鹅、扎蹄等统称为:烧味。烧味源于广东顺德,流行于广东、香港和澳门,甚至流传至台湾。

2018年,我和二毛筒靴觅食广州时,被炳胜的祕制黑叉烧惊艳到赞不绝口!之后对烧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烧鹅更是在那时就加入了我们的觅食心愿清单。(相比鸡鸭,鹅的油脂更为丰盈,肉质也更紧实,实为制作烧味的好材料。)

镛记酒家创始于1942年,二十六年后它被美国《财富杂志》选为世界15大食府之一,也是该杂志唯一选入的中式餐厅。后连续获得米其林一星评级,名满天下。镛记酒家也曾完美复刻出金庸笔下的“倚天屠龙宴”,香港特首曾荫权、华人首富李嘉诚、影帝周润发等都是镛记酒家的座上宾。

头盘点酸姜皮蛋,蛋黄是半流质的胶着状态,配着微甜酸姜片,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味体验!

镛记酒家的烧鹅又叫“飞天烧鹅”,精髓在于鹅油。鹅油熔点只在16摄氏度上下,随时都在滑动,是动物性油脂中最不会对人体造成负担的油品,在法国料理中媲美橄榄油。镛记选择大小合适的黑鬃鹅,以炭炉烧制,色泽枣红均匀,皮香肉嫩,佐以梅子汁,解腻又开胃。

最后来一碗陈皮红豆沙,稠稠沙沙带着陈皮香味,吃完之后唇齿留香。镛记至今还是用传统的手法来做陈皮红豆沙,选用15年的老陈皮,慢火熬制,去壳隔沙。一碗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红豆沙,其实凝聚了厨师很多的心机和时间。

藏在美食里的文化基因

天星小轮是维多利亚港著名的渡海交通工具。它与香港叮叮车、太平山山顶缆车齐名,都拥有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国家地理旅游杂志》曾把乘搭天星小轮游览维港两岸誉为“人生50个必到景点”之一。

我们搭乘天星小轮去往湾仔。

白天,夜晚,维港都很美!

在天星小轮上眺望金紫荆广场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便是香港回归当天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地方。(也是成龙拍摄《新警察故事》的取景地之一。)

湾仔位于香港岛北岸中央位置,是一个新旧并存的独特社群,揉合了旧传统与新发展的精粹,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和最富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区之一。这里曾经是海滨小村,人口稀少,大部分是渔民。随着多年的填海工程,密集的住宅与商业楼宇拔地而起,湾仔早不是旧时模样,不过沿着海岸线寻找,依旧可以看见密密麻麻的渔船。

嗯,这个表情应该是走累了,想吃东西的表情!(笑)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曾出现过一道粤菜:蛇羹。吃蛇这件事,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众人总觉得吃蛇是广东人的专利。其实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都吃蛇。只是广东人吃蛇的方式更多样,名气自然更盛。

蛇羹,这道美食的背后其实质是粤菜饮食文化的一脉相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移民汇集的深水埗是“卖蛇圣地”。桂林街、鸭寮街经常有小贩摆摊卖蛇。早先蛇贩们主要以贩卖生蛇为主,供应家庭以及酒楼的生意。后来为了贴补店铺的租金成本,蛇贩们也开始做些兼职,帮助政府或者私人捉蛇,赚几百元外快。每一间警署都有一本捉蛇人名册,警察把他们叫做“蛇王”。因此,香港的老蛇铺基本都用“蛇王某”来命名,比如“蛇王二”、“蛇王芬”。

菊花五蛇羹,其渊源为广东南海人江太史江孔殷发明的“太史五蛇羹”。此菜主要以蛇肉为主食材,加入鲍鱼、鲜笋、木耳、香菇、鸡等一同熬煮,勾芡成羹。吃时加入菊花丝和柠檬叶丝。味道鲜美浓郁,超凡脱俗,令人难以置信。

看到我吃完蛇羹还在店门口拍照,店里有位伙计大叔递给我一张名片说:“好吃要常来啦!”

同样是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女主苏丽珍每天都穿着一身精致的旗袍去买云吞面,而男主周慕云总是坐在云吞面摊位上若有所思……云吞面本是起源于广东的小吃,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兴起,而今成为了香港的特色美食之一。

池记云吞面,是“只见面条不见云吞”的做法,即为面在上,云吞在下。这是为了防止面被热汤淋软。(竹升面在刚上桌时是最有嚼劲的,因此要先吃面。)

云吞的个头儿很饱满,里面的虾仁儿也很新鲜弹牙。

香港也是有早茶文化的,而那些能食港式早茶的茶楼和茶餐厅往往也最能展现出原生态的港人生活。在这一次旅行中,我们分别拜访了老字号茶楼莲香楼和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星级食府”添好运。

去莲香楼的时间是晚上,并没有体验到老字号茶楼的早茶氛围,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感受这家店的港式风情。服务员基本上都是阿叔,和蔼又亲切。装修上古香古色,墙上挂了许多山水字画做装饰,怀旧气息浓烈,俨然港片港剧的画面感。

阿叔推荐的晚市精美小菜:栗米石斑块和椒盐大花虾,卖相和味道都好怀旧。

晚上九、十点,阿公阿婆围坐在一起吃葫芦鸭的场景我们很熟悉呀,在佛山觅食的时候就发现那里的老人家很晚都还在吃大鱼大肉,点解?

夜宵来一碗义顺牛奶公司的招牌甜品双皮奶,完美!

去添好运的时间就是食早茶的饭点了,果然人气爆棚,取号排队多时才得以入座。店里也并不宽敞,我们和另一对夫妇拼桌,抬胳膊幅度大了都有点尴尬,因此也放弃了拍照。

我和二毛分别品尝了鲜虾烧麦皇、古法糯米鸡、香滑马拉糕、美味炆鲜竹卷、酥皮焗叉烧包、黄沙猪润肠和姜葱牛肉角。最爱酥皮焗叉烧包,确实好吃,不愧招牌!其余六道也都不错!

以上四张图是我从添好运官网上找到的,分别是酥皮焗叉烧包、古法糯米鸡、美味炆鲜竹卷和鲜虾烧麦皇。

在深水埗逛逛港人的菜市场,倒是出乎意料的整洁。

在香港粤菜馆的食谱中有一款经典菜式叫“避风塘菜式”,名声十分响亮。避风塘,原指香港地区专门让渔船暂避台风的场所。一般设于海湾或港湾,塘中连线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仅靠狭小的通道进出。不少渔民或水上人的后裔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建立了有别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在饮食上,避风塘的渔民们喜用蒜蓉、辣椒等调料烹饪各种海鲜,炸后的蒜蓉甘口焦香,脆而不煳,蒜香味又与辣味、豉味相互浸透,完美融合,令人称绝。

获奖无数的喜记避风塘炒辣蟹店。

餐前等待时,店员送上小鱼乾和花生米。

蛤蜊汤,鲜美开胃。

避风塘炒辣蟹,蒜香四溢,回味无穷。用钳子夹开蟹壳,白嫩的蟹肉显现出来,蘸裹上炸至金黄的蒜蓉送入口中,咀嚼,蟹肉鲜甜,尺颊生香,心满意足啊!

金银蛋上汤浸时蔬,金蛋指咸蛋,银蛋指皮蛋,特色鲜明,味道也好,啧啧!

从蛇羹、云吞面、早茶到炒蟹,这些香港美食都带着粤菜的影子。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本就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美尽东西,味兼南北。想在这里品尝到异国风味是轻而易举之事,不过西餐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和二毛筒靴在太古广场选择了DALLOYAU的甜点。

DALLOYAU,法国的殿堂级糕点品牌,是唯一一间自1682年起为法国凡尔赛宫王室贵冑提供美点佳肴的美食世家。闻名世界的歌剧院蛋糕(Opera Cake)正是由其创制,号称蛋糕中的极品,二毛筒靴挑选了松露朱古力口味,香气馥郁,入口即化,经典果然是经典!

DALLOYAU的马卡龙,精致小巧,外脆内柔,单吃还是过甜,配上一杯咖啡或者红茶再好不过。

香港的“冰室”文化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冰室就慢慢流行起来。当时的中上环地区,集中了大量欧美人群,香港饮食文化因此受洋化影响,饮咖啡、喝下午茶的习惯日渐兴起。然而,对于普通市民,一顿“奢侈”的下午茶远在消费能力之外,于是各类售卖咖啡、三明治等的平民化餐厅“冰室”应运而生了。(前文提到过的金华冰室也是同理。)

参观黄大仙祠后,在黄大仙中心的金记冰室点上一杯蛋白杏仁茶和一份咖哩牛腩饭,好生惬意!

多谢你饮我!

港人非常钟爱咖哩,而咖哩本身就是多元饮食文化的载体之一。

国际化的大都市自然拥有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去尝尝王家卫母校香港理工大学的食堂也是极好的,哈哈哈!

(那时如此宁静美丽的校园!这句感慨,我也不多说什么了……)

逸夫楼我们太熟悉了,逸夫楼后面那栋造型拉风的大楼叫创新楼,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Zaha Hadid设计,它是理工的新地标,代表着科技、理性和创新。(理性啊!)

听说,理大食堂很多,我们去的是邵逸夫食堂(美食坊),中西料理兼备,果然有照顾到国际化的口味,套餐味道中规中矩,但是胜在分量很足,还搭汽水,可乐加冰,唔错!唔错!

“有时感觉说‘我爱你’三个字还是太潦草了,不如换个说法:许多事情,我是自你起,才开始想做的!”——这是我走进红磡体育馆后,写在自己手机备忘录里的一句话。

除却电影朝圣之旅和美食之旅,香港之旅其实是追星之旅!

2016年,随着A CLASSIC TOUR学友经典世界巡回演唱会拉开帷幕,迷弟二毛筒靴的青春往事也一一在脑海中浮现了:那些年,如痴如醉的收集学友的专辑,加入歌友会为idol打气加油,idol开演唱会一定要追着听上好几场……我猜想如果二毛筒靴要对自己idol表白,应该可以用歌神的《只想一生跟你走》!

“爱屋及乌”这个词一定是一个魔咒。从我认识二毛筒靴起,就感受到了学友在他青春岁月里留下的烙印,这位筒靴最爱的恶趣味就是边开车边对着我唱学友演唱会。2017年5月5日,立夏,他带我去扬州听学友的演唱会,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场学友演唱会。很快,当年的10月1日,他又带我去安顺听学友的演唱会……当他提议到红磡去看一场A CLASSIC TOUR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傻笑)

以上演唱会高清图片引自环球音乐(UNIVERSAL MUSIC)。来,透过这些图片,再一次感受一下,58岁的歌神劲歌热舞,风采依旧,而且是全球巡演233场!不用提词机,近40首经典歌曲!好啦,我觉得二毛筒靴爱你非常有道理!

我们无比热爱学友的演唱会,因为歌神的歌喉,因为那些发生在演唱会上的温暖故事,因为爱!这是2017年10月1日安顺那场中拍下的照片,学友在互动环节为一位刚求婚成功的小伙儿和他的未婚妻送上了签名素描画,恰好两个人都是他音乐团队中的演奏者。(暖哭了!)(p.s 2017年5月5日的扬州场和2019年1月25日的香港场,都选中了三口之家。哎呦喂,感觉我和迷弟毛有了新的目标呀!!!)

红磡体育馆对于歌神有着特殊的意义,入行后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他说红磡是他梦想最初实现的地方。香港之旅后,红磡体育馆对于迷弟二毛筒靴也有了特殊的意义,那是idol握住他大拇指的地方。(大笑)

成都市民李先生距离歌神最近的距离不到一米,0.01秒后,张学友握住了他的大拇指。

Mr. Li, a citizen of Chengdu, was less than one meter away from Jacky Cheung. 0.01 seconds later, Jacky held his thumb.

很想一生跟你走,

在我心中的你思海的你,

今生不可不能没有!

写着写着就写到了结尾,竟然有些小小泪目……

再回,香港!

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那个充满青春回忆的地方,

很美好,希望你一直美好!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