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笔下的世间最美之物––金阁寺/鹿苑寺
1950年曾被烧毁
【金阁寺】金阁寺
正式名称是鹿苑寺(日语:ろくおんじ)
位于京都市北区
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
其名称源自于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
最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
现在的金阁寺是重建版
这件事也成为了三岛由纪夫写下的灵感
与樱花一样
都是毁灭之美
#鹿苑寺#
金阁寺的正式名称是鹿苑寺
原本作为足利义满将军(即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足利将军的原型)的别墅而建
将军死后改为禅寺
鹿苑寺得名于足利义满的法号
金阁寺则得名于供奉舍利的金阁殿。
该殿是一座三层的建筑
每一层的名字都不同
一层是寝殿造的法水院
二层是武家造的潮音洞
三层是禅宗佛殿造的究竟顶
鹿苑寺中有足利义满当年栽种下的“陆舟の松“
现今树龄约600年
以镜湖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院是日本历史遗蹟和特别名胜
还有银河泉
白蛇冢和茶室夕佳亭也均为金阁寺的必游景点
从镜湖池的另一侧远眺金阁寺是景色一绝
春夏秋冬均有她不同的魅力。
“我无意仰仗社会支援我的思想,也无意将社会上容易被人理解的框框套在自己的思想上。正如我一再说过的那样,不被人所理解才是我存在的理由。”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真奇异呀,美,最初诱惑人,征服人,最后又奴役人,摧毁人,就像爱情。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原文连结: http://www.mafengwo.cn/i/12335070.html
東瀛旅遊散記之十二——覽京都金閣寺
東瀛旅遊散記之十二——覽京都金閣寺 10月4日下午,走馬觀花觀覽清水寺後,大概4點鐘,88號大巴又把我們匆匆拉到了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北的金閣寺。 金閣寺,是京都代表性的風景之一。建於1397年(日本應永四年,中國明洪武三十年),是日本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金閣寺的正名叫鹿苑寺,是以日本室町時代一名著名的將軍,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法號而命名的,後因為寺內的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習慣稱之為“金閣寺”。 為什麼要以足利義滿將軍的法號命名?這得從日本的一段歷史說起。上世紀80前的中國人大概對日本的一部叫《 聰明的一休 》的動畫片都不會陌生,影片以小朋友非常喜愛的動畫形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故事:曾經是皇子的一休,因皇室內爭,不得不與母親分開,到安國寺當小和尚。聰明的一休聰明過人,不但用他的聰明機智解決無數的問題,而且富有正義感,用自己的機智和勇氣幫助窮人、教訓那些仗勢欺人的人。給中國小朋友甚至一大部分成年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聰明的一休》近三百集,當時中央電視臺每晚連播,持續數月,而且被許多地方臺重複播放,在上世紀80年代風靡全中國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個人們最熟悉的情節,就是一休小和尚經常被足利義滿將軍叫到廟裡去比拼智力,結果總是一休得勝,權傾朝野的幕府將軍一次次自取其辱,惹得熒屏前笑聲不斷。這個將軍與小和尚比智力的寺廟就是金閣寺。其故事的人物和場景都是有實際原型的。故事是以日本歷史上的一個真實人物一休宗純禪師的童年為背景的。 一休宗純,1394年生於京都,是日本室町時代前期的一位禪僧。一休宗純的父親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後小松天皇,母親是日野中納言的女兒伊予局,另一說是藤原顯純的女兒藤侍從。當時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統治下,結束了長達60多年的南北對峙局面,政權中心從鎌倉轉移到京都,史稱室町時代。由於一休的母親是被打敗的南朝權臣藤原氏人,足利義滿逼迫後小松天皇將其逐出宮廷,並在京都安國寺出家,以免延續後代而重生禍患。一休法名起初為周建,後改稱宗純,別號狂雲子。先後師從大燈、關山法系的謙翁宗為和華叟宗曇,最終繼承華叟之法,並由華叟授與一休法號。一休和尚是一位在日本具有傳奇色彩的禪宗大師。他是禪宗的革新派,也是禪宗的反叛者,他才華過人對文學和藝術都頗有貢獻。就像電視劇故事裡說的,年少時聰慧過人。但到壯年時卻流連風月,晚年墮入愛河,與一位年輕的盲女歌手相愛,照顧她的生活,還撰寫了一本“狂雲集”獻給她。80歲時,奉天皇的詔書當上大德寺住持,1481年,虛歲88圓寂。 故事中的足利義滿將軍,亦有其真實原型,他是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那時的將軍就是實際的統治者。義滿將軍生於1358年,卒於1408年。幼年時,南北朝對立,爭鬥不斷,幕府內部內憂外患。第一代將軍即足利義滿的祖父足利尊氏,與其兄弟足利直義在如何對待皇室、貴族等政策方面發生分歧,特別表現在足利直義與幕府執事高師直之間的矛盾與鬥爭越演越烈,以至1350年2月足利直義背叛北朝,投奔南朝。1351年1月,直義率南朝軍大敗北朝軍。2月足利尊氏與直義兄弟和好。不久又因關於南北統一的主張不同,兄弟再次反目。1352年2月,尊氏在鎌倉殺死了直義。1358年4月,足利尊氏病故,同年12月,足利義滿的父親足利義詮任幕府第二代將軍。1367年11月,足利義詮因病猝死,未滿10歲的足利義滿就任第三代將軍。 足利義滿是一位足智多謀,善於運籌的將軍。幼年即顯示出聰明才智。10歲繼任將軍職,管領細川賴之任輔佐。成年後親政,充分顯示了領導與統治才能。1379年,反對細川賴之派的守護大名斯波義將土岐賴康包圍了義滿的邸宅,要求罷免賴之。足利義滿機智運籌,用計讓細川和斯波兩派並存而互相牽制,平息了“土岐康行之亂”並藉此增強了將軍的權力;1391年又巧秒地利用山名氏的內部紛爭,鎮服山名氏清,“平息明德之亂”。1392年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國家統一大業,在全國範圍確立起室町幕府將軍的絕對統治權,成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締造者。1394年足利義滿把將軍之職讓給其子足利義持,自己出家為僧,法名鹿苑院天山道義。義滿出家是為了更有力地控制寺社勢力,隱居期間繼續執掌政治大權。在義滿出家之際,不少武家和公家的頭面人物都追隨他出家。1397年他將北山住所改名為“北山殿”,將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因舍利殿修築得金碧輝煌,當時人們就已稱其為“金閣殿”。義滿死後,其子遵照他的遺願,勸請夢窗國師開山,將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為禪寺,並以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又稱金閣寺。 走近金閣寺的院門,就被這裡的古樸典雅之風所吸引,門口有一塊古樹掩映下的大石頭,上刻著“世界文化遺產 金閣鹿苑寺”。門內是古柏蒼立,森蔭濃郁,幕府式的木結構建築帶著濃厚的歷史特徵。檢票後,沿一條林蔭小道行至不遠就見到金碧輝煌的主體建築舍利殿(金閣殿)。全身以金箔包裹的舍利殿,金光閃閃矗立於鏡湖之畔,倒影於微瀾輕起的鏡湖之中;湖中、湖岸點綴著鬆姿綠影,更有青山相伴,名石點綴,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非常秀麗壯觀。因日本文化的主要一部分根系源於大唐文化,所以其傳統廟宇、樓閣的建築風格總讓人眼熟。 門口刻著“世界文化遺產——金閣.鹿苑寺”的巨石 院門 建築古樸的售票處 古柏參天 鏡湖岸邊的金閣寺 足利義滿時期的日本文化是受到中國大明文化影響極大的。義滿對於中華文化非常青睞,而且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貢獻極大。為此明朝朱棣皇帝還曾為足利義滿封號為日本國王。 在中國明朝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因日本倭寇侵擾和胡惟庸謀反案(洪武十三年,因朝中君相權力之爭,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其同黨數人),嚴行海禁,中斷了明日貿易。使奢求明商品及銅錢的日本朝野,極感不便。為改變這種不利狀況,足利義滿在任期間,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開通貿易。自1374年起曾數次嚮明朝派遣使節,請求嚮明朝朝貢並建立貿易關係。然而都因其是“持明系”的軍官,不是日本正統君主而被明朝拒絕了。1401年,足利義滿又遣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請求。當時懷良親王勢力衰落,建文帝口頭封義滿為“日本國王”,並要求足利義滿取締倭寇。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際,明朝發生了燕王朱棣奪位的靖難之變。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足利義滿又在1404年再次遣使赴明,賀冊立皇太子。當時針對馬島與壹岐島一帶的倭寇騷擾明朝沿岸之患,明成祖要求他們制止、圍剿。足利義滿發兵殲滅倭寇,獻倭寇首領20人,並頻頻入貢,受到了明朝封賞,並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日本正式承認自己為中國的藩屬國,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從此之後,直到明朝滅亡,中國一直為日本的宗主國。同時進一步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國的書籍和茶器大量相繼傳入了日本國內,另有《勸善》、《內訓》等百餘本儒家書籍也隨之貿易往來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茶道的發展,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大大影響著日本整體文化的發展。而足利義滿本人也十分喜愛中國文化,特別到晚年時,在京都北山建立邸宅,嗜愛、搜求中國珍寶、商品、書畫;廣集漢學造詣深厚的學者及畫家,為其從事文學研究、出版事業提供優良條件,從而形成中國風格明顯的北山文化。金閣寺即是北山文化的發祥地。 鹿苑寺現址本來是鎌倉時代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曾經榮華一時,但在歷經多代之後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圮(pǐ)。應永元年(1394年)足利義滿以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開始大興土木整修改建,以舍利殿為中心建立山莊,稱為“北山殿”。後來又將北山殿改造成鹿苑寺。在他卸下將軍之職出家入道之後,將大部分精力致力於建立北山文化,這時反對他的人已被逐漸剷除,他擁武家與公家為一身,此時代的北山文化也融合了武家、公家和禪宗文化,而成為影響日本文化的中心。 金閣寺自14世紀建成以來,已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滄桑。期間也幾次被毀,多遭磨難。15世紀的應仁之亂(1467年——1477年日本室町幕府時代的封建領主間的內亂,在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任期內幕府管領的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等守護大名之間發生爭鬥。導致進入日本戰國時代。幕府將軍和莊園領主貴族的力量更加衰弱,日本歷史進入新興的戰國大名互相混戰)中,院內大部分的建築物都遭到焚燬,當時只有主建築舍利殿得以倖免,成為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築遺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二戰前就列為國寶。然而 1950年7月,寺中僅存的原跡舍利殿又被一名叫林養賢的21歲見習僧人放火燒燬,連殿內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這便是日本有名的“金閣寺放火事件”。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與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霧樓》都是以此事件為背景題材著成的。 長篇小說《金閣寺》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的,發表於1956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小說發表後大受好評,獲日本第八屆讀賣文學獎。曾在1956年連載於由北京大學新潮社所編輯出版的文藝雜誌《新潮》的一至十期,並於同年由新潮社推出單行本。故事講述的是,生來就為口吃苦惱的青年溝口,從貧窮的鄉下來到金閣寺出家以後,終日沉迷於金閣之美,幻想在戰火中與金閣同歸於盡的壯美場面。然而戰爭的結束使這一願望永遠化為泡影,絕望之餘,他毅然將金閣付諸一炬。 實際背景為,1950年7月2日天色未明,日本京都金閣寺內,火光沖天直衝雲霄,瞬間,位於鹿苑寺內的“金閣”舍利殿化為灰燼。縱火者是金閣寺僧徒,大谷大學中國語專業一年級學生林養賢。林縱火後,逃至金閣寺後山欲自殺,被護林警員發現,帶到京都特別搜查總部進行盤問。林養賢對縱火事實供認不諱,但並不認為自己的縱火是一種罪惡。而是不忍“金閣”這麼純潔美麗之物存在於汙濁的世界被汙染,所以要和“金閣”同歸於另一個世界。據住持介紹,林養賢口吃、內向,性格孤僻,平時就對寺廟和社會不滿。林被判刑收監後,因患肺結核病及精神障礙而移往監獄醫院治療,後轉押京都監獄。1955年10月獲釋,入京都府立醫院,1956年3月7日病死,時年27歲。 現在所看到的金閣舍利殿是1855年(日昭和30 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的,1987年給整殿外壁的金箔裝飾全面換新,使之通身金光閃爍。舍利殿,整體是一座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式的“法水院”,屬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寢殿風格;二樓是鎌倉時期的“潮音洞”供奉著觀音,屬於武家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大唐風格的“究竟頂”供奉著三尊彌陀佛,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為寶塔狀的結構,頂端裝飾一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鳳凰,本來就是華夏文化創造的一種象徵吉祥的鳥型圖騰,裝飾在這座金閃閃的仿古建築的最顯眼處,可見明顯的中日歷史上之文化融合記憶。 沿湖岸觀光道走到湖對面,隨人流繼續前行,還可觀另一些景點。其中1994年作為“古都京都文化財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夕佳亭,是一間茶室用途的小型建築,其棚廈式結構也與中國的賞景茶亭頗為相通,茶亭內部有一根不規則形天然木質屋柱叫“南天床柱”,還是有名的一個景觀;寺院東側的“陸舟之鬆”,是足利義滿將軍栽種的盆栽,形狀猶如一艘揚帆的船,樹齡現在已有600多年,為京都三大名鬆之一;“巖下水”,傳說是足利義滿將軍洗手用的水;貴人榻,是因一塊古代幕府裡高貴的女人在此落坐過的石頭而得名。此外,還有安民尺、龍門之瀑、白蛇之冢、鯉魚石、登龍門等,其中不少都與中國文化頗有淵源,有些傳說可能也是與中國的白蛇傳、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類似吧。所以,當你在考察日本文化時,不論是平安時代還是鎌倉、室町時代,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前,都脫離不了大唐文化的影子。 參觀金閣寺之後,亦有所思。當日草就順口溜拙詩一首: 有感金閣寺 義滿北山金閣寺, 聰明一休傳頌裡。 歷遭磨難飽風霜, 縱火焚身留痛史。 六百年輪舍利殿, 金身倒影鏡湖池。 建築飽藏大唐風, 佛教應尊華祖帝。 綠蔭環映佳鬆點綴 白蛇之冢 崖下水 龍門之瀑與鯉魚石 貴人榻 貴人榻。左下角木廈之下的石頭即貴人石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7955952.html
日本遊記~金閣寺
金閣寺,也稱金閣鹿苑寺,是位於日本京都市北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中,內外都貼滿了金箔的三層樓閣建築(舍利殿)被稱為金閣,包括舍利殿在內的寺院整體也被稱為金閣寺。該寺為相國寺的山外塔頭寺院。 鹿苑寺寺名源自於寺院的創立者即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山號為北山。寺紋為五七桐。該寺院是在義滿死後,將他原來的北山山莊改成的寺院。 舍利殿本是室町時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築,但是於昭和25年(1950年)的金閣寺放火事件中被完全燒燬,並於昭和30年(1955年)重建。 鎌倉時代的元仁元年(1224年),藤原公經(西園寺公經)在鹿苑寺原址建立了西園寺,並作為山莊(北山第)來經營[3]。這些財產被公經的子孫們即西園寺家族代代擁有,他們代代都是朝廷與鎌倉幕府之間的關東申次(聯絡員),但是在鎌倉幕府滅亡之後,身為主人的西園寺公宗為了暗殺後醍醐天皇,將其招待到西園寺試圖謀反,但是計劃敗露,公宗被捕後被處刑,西園寺家族的龐大領地和財產被沒收,西園寺也就此荒廢。 應永4年(1397年),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用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對其進行了翻新與增築。義滿的北山山莊當時被稱作“北山殿”或“北山第”。雖然是府邸,但是其規模卻可以與御所相提並論,具備了所有政治中樞的成分。 應永元年(1394年),義滿把將軍的職位讓給了兒子義持,但是仍然掌握著實權,掌管著北山第的政務。應永15年(1408年),義滿逝世,義持將住在北山第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義嗣趕走之後,自己住進了這裡,但是下一年,他放棄了北山第的一部分,並移到三條坊門第。 之後,這裡成為了義滿妻子北山院日野康子的住所,應永26年(1419年)11月,北山院逝世,除了舍利殿以外的寢殿等都被解體,捐贈給了南禪寺及建仁寺[5]。應永10年(1403年),相國寺七重大塔(高109米,日本史上最高的佛塔)被燒燬[6],義滿在當地重新建立了七重大塔(北山大塔。與相國寺七重大塔規模相同),但是這個也於應永23年(1416年)被雷擊燒燬,義滿再次命令義持在相國寺重建七重大塔[7]。應永27年(1420年),根據義滿的遺言,北山第被改為禪寺,並以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來命名為鹿苑寺,並請來夢窓疎石進行名義上的開山,山號則為“北山”。 義滿的孫子,8代將軍足利義政偶爾會參拜鹿苑寺,也有記錄顯示他會登上金閣。文明17年(1485年)10月15日,也就是應仁之亂結束後的8年後,在《蔭涼軒日録》中記錄了義政來參拜的時候,與龜泉集證的交談記錄。金閣雖然在應仁之亂中殘存,但是當時境內依然很荒亂,庭院內大半的楓樹被砍伐,池水量也減了很多,這些可以從義政與龜泉的交談中看出來。從兩人的問答中,得知安置在二層的觀音像在應仁之亂中丟失,用了新的來代替。另外,在三層本來放置了阿彌陀如來和二十五菩薩的像,但是佛像本身丟失,只剩下佛像背後的白雲裝飾。 在應仁之亂中,西軍陣營的建築多半被燒燬,但是江戶時期的主要建築都被重建,舍利殿也在慶安2年(1649年)被重新大修。明治維新之後,根據廃仏毀釈運動,大部分的寺院領地被回收,失去了經濟的基礎,但是明治27年(1894年),由當時的十二世住持貫宗承一提出了將庭院及金閣面向一般大眾開放參拜,並徵收參拜費作為寺院的收入,使其得以保留。 明治37年到39年間(1904年-1906年)金閣寺進行解體維修。 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金閣寺被學僧林承賢(當時21歲)放火點燃(金閣寺放火事件)。國寶金閣(舍利殿)被完全燒燬,國寶足利義滿坐像、伝運慶作的觀世音菩薩像、春日佛師作的夢窗疏石像等10尊木像被燒燬。林承賢打算在後山自殺但是存活了下來。她的母親被叫到京都錄口供,在回去途中於保津峽自殺身亡。這個事件成為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水上勉的小說《五番町夕霧樓》、《金閣炎上》中的題材。另外,屋頂的鳳凰以及究竟頂的額在火災之前被取下來的原因,倖免於燒燬。 重建後的金閣,是在村田治郎的指導下,根據明治37-39年間解體修理時製作的圖紙、照片、古文書等資料為基礎,於昭和27年(1952年)3月22日開始花費了3年時間重新建造的,並於昭和30年(1955年)10月10日舉行了落成儀式。之後,重建之後過了10年,金箔脫落露出了下面的黑漆,黑漆被紫外線照射劣化,因此,於昭和61年2月進行了為期1年零8個月,總工程費用為7億4千萬日元的“昭和大修復”。進行了重新塗漆,重貼金箔,並對天花板進行復原等工程。 平成6年(1994年)12月,鹿苑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歷史建築。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9362562.html
日本遊記~金閣寺
金閣寺,也稱金閣鹿苑寺,是位於日本京都市北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中,內外都貼滿了金箔的三層樓閣建築(舍利殿)也被稱為金閣,包括舍利殿在內的寺院整體也被稱為金閣寺。該寺為相國寺的山外塔頭寺院。 鹿苑寺寺名源自於寺院的創立者即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山號為北山。寺紋為五七桐。該寺院是在義滿死後,將他原來的北山山莊改成的寺院。 舍利殿本是室町時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築,但是於昭和25年(1950年)的金閣寺放火事件中被完全燒燬,並於昭和30年(1955年)重建。 鎌倉時代的元仁元年(1224年),藤原公經(西園寺公經)在鹿苑寺原址建立了西園寺,並作為山莊(北山第)來經營[3]。這些財產被公經的子孫們即西園寺家族代代擁有,他們代代都是朝廷與鎌倉幕府之間的關東申次(聯絡員),但是在鎌倉幕府滅亡之後,身為主人的西園寺公宗為了暗殺後醍醐天皇,將其招待到西園寺試圖謀反,但是計劃敗露,公宗被捕後被處刑,西園寺家族的龐大領地和財產被沒收,西園寺也就此荒廢。 應永4年(1397年),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用位於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對其進行了翻新與增築。義滿的北山山莊當時被稱作“北山殿”或“北山第”。雖然是府邸,但是其規模卻可以與御所相提並論,具備了所有政治中樞的成分。 應永元年(1394年),義滿把將軍的職位讓給了兒子義持,但是仍然掌握著實權,掌管著北山第的政務。應永15年(1408年),義滿逝世,義持將住在北山第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義嗣趕走之後,自己住進了這裡,但是下一年,他放棄了北山第的一部分,並移到三條坊門第。 之後,這裡成為了義滿妻子北山院日野康子的住所,應永26年(1419年)11月,北山院逝世,除了舍利殿以外的寢殿等都被解體,捐贈給了南禪寺及建仁寺[5]。應永10年(1403年),相國寺七重大塔(高109米,日本史上最高的佛塔)被燒燬[6],義滿在當地重新建立了七重大塔(北山大塔。與相國寺七重大塔規模相同),但是這個也於應永23年(1416年)被雷擊燒燬,義滿再次命令義持在相國寺重建七重大塔[7]。應永27年(1420年),根據義滿的遺言,北山第被改為禪寺,並以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來命名為鹿苑寺,並請來夢窓疎石進行名義上的開山,山號則為“北山”。 義滿的孫子,8代將軍足利義政偶爾會參拜鹿苑寺,也有記錄顯示他會登上金閣。文明17年(1485年)10月15日,也就是應仁之亂結束後的8年後,在《蔭涼軒日録》中記錄了義政來參拜的時候,與龜泉集證的交談記錄。金閣雖然在應仁之亂中殘存,但是當時境內依然很荒亂,庭院內大半的楓樹被砍伐,池水量也減了很多,這些可以從義政與龜泉的交談中看出來。從兩人的問答中,得知安置在二層的觀音像在應仁之亂中丟失,用了新的來代替。另外,在三層本來放置了阿彌陀如來和二十五菩薩的像,但是佛像本身丟失,只剩下佛像背後的白雲裝飾。 在應仁之亂中,西軍陣營的建築多半被燒燬,但是江戶時期的主要建築都被重建,舍利殿也在慶安2年(1649年)被重新大修。明治維新之後,根據廃仏毀釈運動,大部分的寺院領地被回收,失去了經濟的基礎,但是明治27年(1894年),由當時的十二世住持貫宗承一提出了將庭院及金閣面向一般大眾開放參拜,並徵收參拜費作為寺院的收入,使其得以保留。 明治37年到39年間(1904年-1906年)金閣寺進行解體維修。 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金閣寺被學僧林承賢(當時21歲)放火點燃(金閣寺放火事件)。國寶金閣(舍利殿)被完全燒燬,國寶足利義滿坐像、伝運慶作的觀世音菩薩像、春日佛師作的夢窗疏石像等10尊木像被燒燬。林承賢打算在後山自殺但是存活了下來。她的母親被叫到京都錄口供,在回去途中於保津峽自殺身亡。這個事件成為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水上勉的小說《五番町夕霧樓》、《金閣炎上》中的題材。另外,屋頂的鳳凰以及究竟頂的額在火災之前被取下來的原因,倖免於燒燬。 重建後的金閣,是在村田治郎的指導下,根據明治37-39年間解體修理時製作的圖紙、照片、古文書等資料為基礎,於昭和27年(1952年)3月22日開始花費了3年時間重新建造的,並於昭和30年(1955年)10月10日舉行了落成儀式。之後,重建之後過了10年,金箔脫落露出了下面的黑漆,黑漆被紫外線照射劣化,因此,於昭和61年2月進行了為期1年零8個月,總工程費用為7億4千萬日元的“昭和大修復”。進行了重新塗漆,重貼金箔,並對天花板進行復原等工程。 平成6年(1994年)12月,鹿苑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歷史建築。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936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