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

第一站是伦佐皮亚诺工作室设计的大阪关西机场。从到达口出去的流线设计得非常节省空间且有引导性,与国内机场不太一样,很有日本特色。取完行李后,我们又到最上面的出发层参观了一下著名的屋顶,层高比下面几层高出很多,流线型的骨架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在二层入口和四层出发层之间排布了很多免税超市和餐饮,紧凑且方便。从关西机场到大阪市内交通方式很多,大巴、地铁、快速线均可,计程车也有,但是很贵。

大阪第二天我们去了环球影城,从住宿的森格拉尔天空spa酒店穿过步行街就是环球影城入口。是在飞猪上买的普通票,进门时直接用手机扫发过来的PDF档案上面的二维码即可,列印出来的话扫码时因为没有光反而扫不上码。我们周六早上七点到检票口开始排队,一队前面大概有四五个人。大约八点半的时候开始放买了提前入场票的人进场,九点时放了普通票入场。入场后直奔了据说人最多的哈利波特禁忌之旅(城堡里面),很快就坐完出来了。之后一直到天黑前除了飞天翼龙不敢坐之外都坐过来了,甚至下午时还排长队二刷了哈利波特,完全没有用快速通行券。看完夜间游行后我们回到酒店并在顶楼泡了个汤(是和洗浴在一起的,不穿泳衣)消除疲劳。

第三天我们换到了日本桥地铁站附近的相铁Grand Fresa酒店,房间还是较小但是交通方便,离道顿堀、黑门市场都很近。上午我们先去了一趟梅田附近的安藤大阪事务所(豊崎2丁目5-23),当然没能进去,只看到了清水混凝土的外立面,其中一面呈弧形。然后我们去了远一些的茨木市看光之教堂,在地铁上路过了博览会纪念公园,看到了著名的太阳神塔。从地铁站出来后我们根据谷歌导航沿着一条下坡小路到了教堂所在的小镇,镇上的地块分割得各有差异,建起来的房子也各自体现著主人家的生活状况和偏好,但是都很整洁,有车库和剪得整整齐齐的小花园,路面也很干净。

光之教堂在每个礼拜日下午对外开放,虽然官网显示预约已满,但是我们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还是被允许参观,进到接待处填了表格买了门票就可以了,票价是每人300日元。从教堂在路旁的外立面其实看不太出来里面的空间,最有辨识度的是墙上的十字形镂空。入口在从路口走一小段上坡路的地方,拐进院内后再走进入口才能看到教堂内部的景象。这一段的直线距离其实不远,但是这有限的空间被建筑师有意地拉长,造成一些戏剧性的转折,在人看到黑暗中光的十字时达到高潮。教堂本身面积是很小的,只有100平方米出头。这样一个混凝土的方盒子中穿插了L形的混凝土墙,隔出了教堂的入口,也隔断了教堂内看向街道和不远处牧师住宅的视野,使得空间显得更加纯净。它还起到了反射光线的作用,太阳光不是直射室内,而是打在墙上,通过漫反射照亮教堂内部。


在此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梅田,在傍晚时去看了原广司的梅田蓝天大厦,它的形象来源于建筑师对于飞船离开地面飞向宇宙的想象。在大厦顶部的眺望台下有梅田大厦设计建造过程的资料展示,包括一开始的概念手稿、后来的设计图、施工视讯等。梅田广场也离蓝天大厦不远,我们最后去看了安藤忠雄设计的梅田广场入口。

在大阪的第四天,因为周一各种博物馆和美术馆都闭馆,所以我们去了市内的公园。上午是天守阁,也是之前经常听说的一个历史建筑,外表白、黑、金、绿交错,与中国古建筑的色调相比也别有意趣。但是天守阁在历史上多次被毁,新建的建筑只是依据原本的外形重建,并未还原原先的内部结构,而是直接用钢筋混凝土和水泥,而后在外面挂了一层外观,比较失望。下一站是难波公园,名为公园,其实是一个建在交通流线旁边的商业综合体,顶层做成了高度递减的屋顶花园,商场中间的交通空间做成了类似峡谷的样子,两边有时有绿植悬挂下来,让人感到和自然的密切联络。晚上我们去了黑门市场,有水果、海鲜、药妆等很多东西。买海鲜的话一定要在早上去,晚上会关门;药妆店是24小时营业的。

第五天一早我们去了NEXT21实验住宅,有包括安藤忠雄在内的十几位建筑师参与设计。在顺着导航走过去的路上我们路过了一条全是寺庙的街道,每一座都是五脏俱全,正殿、庭院、钟亭都不缺,有的还会在庭院一角做一个茶室。错过NEXT21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走在路上突然出现一座有奇怪斜支撑的框架结构建筑就是。它的一层是社群活动中心,二层有一个多功能厅,三层及以上是住户,顶层有一个只有住户能进去的屋顶花园。住宅中的每一户房型和用途都不一样,是为了探索不同型别的家庭日常生活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框架结构也是为了方便随时作出改动,我们去的时候就有两户正在改造。这栋实验住宅是由大阪一家公司赞助的,平时作为公司的职工宿舍,只要条件符合住宅的住户要求就可以申请入住,租金也很低,但需要配合对于住宅使用情况的调查。整个住宅绿化率很高,公共空间使用上也很舒适。

然后是偏远一些的司马辽太郎纪念馆,旁边就是司马辽太郎的故居。入口是在清水混凝土墙外的一层玻璃幕墙内的空间,进入馆内后是从地面到天花板的书架墙,在一层之下还有地下的一层,主要空间做成了两层之间打通的,一眼看去很震撼,不过纪念馆本身不是很大,占地面积与旁边的故居相差不远。
在从纪念馆出来之后我们坐地铁倒大巴跨海去了淡路岛(已经算神户市地区了)看淡路梦舞台。大巴在梦舞台一端的威斯汀酒店前有一站,我们在这里下车。它的体量比我们预想中的大很多,适合不太赶时间的情况下慢慢逛,我们仓促之下只重点看了离威斯汀酒店近一点的海之教堂、百段苑、中部的椭圆形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东西。

这时已经快下午四点,但本福寺的水御堂还没去,距离有将近三公里。没有公交地铁,日本的这种小地方也没有共享单车,于是就一会走一会跑……结果气喘吁吁的一看地图,半小时过去了才跑了不到一公里(又累又菜orz)就几乎失去希望了。结果居然打到了一辆计程车(开车的老爷爷还不懂英语),然后赶在闭馆前十几分钟跑到了水御堂。水御堂入口处有一道长混凝土墙阻隔视线,也是延长了路程。它被别出心裁地放在了地下,地上是种满了莲花的椭圆形浅池,池面和通往地下的通道组成了一片莲叶的形状。地下的圆形主体空间就是水御堂,有木板铺地和朱红色漆的木柱,消解了混凝土冰冷的感觉,日本传统的神社配色也增添了宗教的庄严和神圣感。它的外围有一圈仅宽一米左右的环状回廊,加上两边高而不透光的混凝土墙让空间显得压抑而没有尽头,人走在其中时有渺小之感。但走着走着会发现一面木制格栅的落地窗,建筑在这里露出地面一个角,天光便从这里洒入,仿佛终于寻得光明,又仿佛大彻大悟。水御堂的门票是要下到地下之后买,每人400日元。我们踩着五点关门时出来,发现之前的出租司机爷爷居然正好来接我们(估计是知道我们回不去+再接一单),把我们送回了威斯汀。(这是我们在日本唯一打过的车,3km花了1020日元)日本的交通费用真的非常贵,我们这13天里每人花在充地铁卡上的钱有15000日元了。

之后我们还是大巴倒地铁去了西梅田看了三谷彻做的入口广场。它的外形给人的感觉其实一般,但是它这块地方的流线复杂,地下又直接连通地铁站,需要兼顾很多方面的人流,做起来的难度也是非常大。在回到酒店以后我们又逛了酒店周围的药妆店,酒店右手边有一家中国人新开的小店东西较全也便宜,比如资生堂的眼膜我买的3600日元,其他地方要至少4200。

第六天是我们计划离开大阪出发去京都的日子,我们一早先拖着箱子去了兵库县立美术馆(从这里到京都用时跟从大阪出发差不多,都是一个多小时)。安藤果然还是做美术馆和宗教建筑比较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一点令人惊喜的是有一个两层的地方放了安藤在兵库县境内做的作品的集合展示,包括六甲的集合住宅、4×4住宅、水御堂、淡路梦舞台等等,有模型和一些草稿、图纸。我们的行李寄存在西入口的寄存处,另外如果只是看看建筑而不看展览的话是不用买票的。

大阪我们没能看的是住吉的长屋,但前两天有朋友去过但那里仍然是私人住宅不允许参观,沿街立面又实在看不出什么,于是就没有去。从美术馆出来我们就上了去京都的铁路,到京都的酒店时已经下午四点多了。

京都

在京都我们住在了乌丸永安国际酒店,离四条地铁站几百米。酒店房间比较宽敞,卫生间也是干溼分离的,很方便。前台的小姐姐人也很好,最后一天下午我们回去取行李时不知道在哪吃带回来的午饭好,她直接让我们进旁边的餐厅用餐,还帮忙把暖风开启了。

我们到酒店办完入住手续,再出来天已经快黑了,于是决定去没有关门时间的伏见稻荷大社。里面的殿堂、鸟居都是很有特色,和寺院不一样,晚上的灯光打在朱红色的木结构上面非常漂亮。但是最有名的千本鸟居还是比较适合在白天看,晚上只是在通道里面零星挂了几盏灯,只能勉强看得清路。之后我们坐地铁到河源町想找花见小路,结果走着走着就到了八阪神社,也进去参观了一圈。

第二天是我们在京都的唯一一个整天,于是我们上午坐公共汽车去了最远的岚山。坐日本的公交车要时刻注意站点,在到达要下车的那站之前记得按座位旁的按钮提醒司机,否则司机是不会停车的。我们先到了以枯山水石庭闻名的龙安寺,可能是因为一整天都在下小雨的原因,游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们也得以在石庭前坐了很长时间。雨天逛禅寺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选择,点滴的雨声与长著青苔的墙壁、面前的枯山水和身后纸张发黄的茶室相融,将人带入一种玄妙的境地。我们走的时候买了一组三个地藏摆件,圆圆的、沉甸甸的,看着它们弯弯的眉眼,一股平静和喜悦油然而生。从龙安寺出来往回走二十多分钟就到了著名的金阁寺,它的高知名度大概来自与它同名的文学著作。金阁寺的游人明显多了许多,但除了那一座金阁就没什么记忆点了。

大约下午一点的时候我们离开岚山,到了安藤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它是一个露天的建筑,从平面来看真的非常构成,整体都是由一些几何图形组成的。但是打折扣的一点就是它的水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清理过,水腥味特别重。这时雨过天晴,我们在头顶的天空上看到了彩虹,也是一桩意外之喜。

陶板名画庭并不很大,用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出来之后我们去了清水寺,走过寺门前的一长条商业街并买好票时差不多下午四点。寺院的大殿前有一座朱红色三层飞簷的塔,瘦伶伶地立在那里,有种美人坯子的感觉。我们去的时候清水寺的大殿正在修葺,只有一部分是开放的。殿内几乎没有什么自然光线,全靠为数不多的灯光照亮。其间有很多穿和服的女孩,有日本人,大部分还是来体验的外国人,以中国人居多。

晚上的时候我们到了河源町附近的药妆店,主要是抢购口罩。逛药妆店还是大阪要便宜一些,京都的价格会比较贵。正好安藤早年做的TIMES也在这附近,我们就也去看了,路上还看到了两个穿着木屐、妆容精致的艺伎,低着头脚步匆匆地赶路。TIMES在一个路口的一角,旁边是一条水很浅的小河。它的立面上也就有了不同的高度,有连线街道的,也有低下去几乎和水面平齐的。它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漂亮,
但给人一种美术馆而非商业建筑的感觉。

在京都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去了桂离宫。桂离宫是可以在官网上预约的(需要年满20岁),也可以现场预约,但是现场每小时只有20人的名额。我们去的时候人也没有很多,只是上一拨人刚刚进去,于是等了一个小时。桂离宫属于日本皇室的园林,进去以后有讲解员带着参观,不允许擅自行动,游览用时大约一个小时。如果听不懂日语的话,在买票的地方有中文语音导览,工作人员也会主动提供。可能是看过一些苏州园林的原因,个人对于桂离宫没有很深刻的记忆点。下午我们前往京都站准备乘坐到东京的新干线。

新干线的票我们也是前一天在淘宝上买的,600元人民币一个人,比线上下售票视窗要便宜200多人民币。我们出来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带VISA卡,现金也带得不够,街边的换汇小机器汇率很不合适,只有1:14.3的样子,正常的汇率在1:16左右。一定要换汇的话还是在ATM机上比较划算,但每笔需要15元的手续费,我们在东京就换了一次。支付宝在大阪、京都只在便利店、药妆店最普及,其他很多餐厅、商店是不支援支付宝的,吃饭、门票、充地铁卡都要用到现金。相比之下支付宝在东京的使用更为广泛。总的来说我们留给京都的时间还是少了一点,有几处计划好的地方比如三十三间堂、京都国立博物馆,都没能去成。

东京

在东京我们住在了银座首都酒店茜馆,离新富町线和日比谷线的地铁站都很近,交通便利,离银座也不远,步行就能到达。酒店附近还有几个24小时的餐厅,对于回来的晚的人非常友好,因为日本的店关门都特别早。

第一天我们去了距离远的武藏野大学图书馆和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二者都是我们之前在学校的官网上查过开放时间的,但是在我们到达武藏野大学时非常遗憾地被门卫告知学校内的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学校不对外人开放,我们只好在校园外面转了半圈,只能看到图书馆露出的一个小角。下午时我们到了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还好这次没有出现意外状况,在前台做了登记就可以入内参观。一个个的拱状结构像洞穴又像森林,给人的感受非常舒适,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光线的进入。空间功能的划分也很合理,工作人员和阅读者的流线界限分明。图书馆里的桌椅等设施也有很多充满了设计感,印象最深的是一块弯折成波浪状曲面,上覆毛毡的金属板,刚好有一个女孩睡在一角的凹陷处,非常舒服。

晚上回到东京市内,我们去了银座,一出地铁口就看见爱马仕大楼几层高的玻璃砖被里面透出的光线照亮,手法简单却美观。走近观察发现玻璃砖是空心的,固定在外挂的钢骨架上,所以实际上重量会轻很多。银座街道两旁店面都以各种方法进行装点,力求引人注目。在去吃晚餐的路上我们还偶遇了东京宝冢剧院,正好有一场剧散场,人流都在往外走。日本的剧和中国不一样,都是在下午演,中国则是在晚上居多。晚饭我们选在一家俺の烧肉烤肉店,据说是吃和牛价效比最高的一家。和牛很嫩,入口即化,但是脂肪含量是真的多,吃多了腻且不好消化。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有“建筑时尚大秀”之称的表参道,在去根津美术馆的路上顺便看了一大半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店,其密集程度真的令人惊叹。根津美术馆是隈研吾设计的,黑色、木质的外表和压得矮矮的出簷有日本传统民居的感觉。内部几乎全是错层,也是压得每一层都显得比较矮。根津的藏品有很多中国古代的石雕佛像,几乎都是从石壁上凿下来的。美术馆后面有一个小型的园林,其间错落布置了几间茶室。从美术馆往来时的地铁站走的路上,我们进了一家卖苹果派的甜品店,苹果派很好吃,但堂食需要额外点饮品,两杯咖啡和两块苹果派花了约2400日元。日本的店很多都是外带比堂食要贵一些,比如星巴克就是堂食要10%的税,外带只需8%。

下一站我们去了丹下健三设计的圣玛丽亚大教堂。它的外壳是不锈钢铺成的,曲面动态感很强。内部四面弯曲的混凝土墙围合成一个巨大的十字形空间,向上聚拢的动感营造出宗教凝重庄严的氛围。

教堂不远处的钟楼通体灰白色,是一个扭了一下的窄而高的锥体,和教堂本身都非常有现代感。在此之后我们前往同样是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竞技场,途中经过明治神宫,也进去看了一下,广场比较开阔,整体的布局都很对称很庄严,用色也比较沉稳,有很多日本人在参拜。

出了明治神宫所在的代代木公园就是代代木竞技场,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的巅峰之作。它的外形让人想起海螺或浮世绘中的波浪和漩涡,也让人想起日本传统的巴形图纹样。当时的日本和建筑行业处在二战后的恢复时期,急需建立文化上的自信,丹下也说“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课题就是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代代木竞技场就是一个通过传统的灵感使日本的复兴具体化的例子,成为日本腾飞的标志之一。它作为196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外形充满了现代感,利用悬索结构解决了大跨度、大空间的问题,场馆内部观众席的视野也非常合理。这种柔性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复杂的,让整个场馆设施都被统一在悬索构成的大屋顶之下,同时也摆脱了柯布西耶所推崇的柱式建筑,被誉为“划时代的建筑”。我们到的时候场馆内正好有赛事,是两个高校女子排球队的比赛,于是买了学生票进去看了一下内部,顺便感受了一下传说中的日式应援。主场馆原本是用于游泳和跳水,它的上方另有一层可活动的盖子,盖起来就可以供排球、柔道等赛事使用。我们这次出来没有带学生证,需要买学生票的地方一般把护照出示一下,年龄符合就可以,只有个别地方比较严格,必须要学生证。

看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比赛就出来了,由于距离表参道不远,我们又走去了表参道看上次没看完的另一半。伊东丰雄的TOD’S大楼在我们去的时候也是正在装修,晚上也没有灯光,很遗憾。晚上的表参道最显眼的可能要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设计的Dior旗舰店了,它的外立面给人一种流动、半透明的感觉,实际上是双层表皮,外层是透明玻璃,里层是弯曲波浪状的半透明白色丙烯板,从外看去仿佛衣服上的褶皱一样丝滑起伏,能隐约看到建筑内部的陈设。设计师还将装置层和各楼层在建筑立面上用金属铝带分隔和表现出来,由于需求不同,形成了层高不等的八层。各个楼层、同一楼层不同区域都根据空间功能设定了不同的立面的透明度,整个建筑呈现出微妙而丰富的光影变化。

我们还去找了隈研吾设计的微热山丘南青山店,它不在大路旁,要往小路内部走一段。也是比较可惜的是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关门了,只能辨认出外部木条独特的拼接组合方式,没能看到内部空间的样子。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又去了一趟药妆店,口罩柜台也几乎全空了,等了一会才又上了新货。店里对口罩限购,每个家庭最多能买五盒。拎着两大包东西又走回酒店,路上晚饭消化没了又在路旁的24h寿司店吃了一顿,两个人花了7000多日元。这一天走了3w+步,是整个旅程的步数巅峰了。

第三天我们第一站去了六本木。先是六本木之丘,坐电梯上到53层就是森美术馆和大楼的观光区(上瞭望台的话需要另外买票)。观光台上有一个日本铁路历史的陈列展,向窗外望去能看到大楼周围的景象,视野很好,还能看到不远处的国立新美术馆。森美术馆里当时在办一个有关未来世界的展览,包括建筑设想、城市规划、装置艺术作品。这些设计的想象力都挺丰富,很多海上生活居住区、水上汽车、有未来感且高度集合的综合体一类的展品。从观光台下来我们就去了黑川纪章的国立新美术馆,照例没买展览票,在非展览空间逛了一圈。国立新美术馆的正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外立面是一整面起伏的玻璃幕墙,入口空间放了一个很黑川纪章的同样做法的圆锥体。里面起过渡作用的公共空间中也放了一大一小两个倒锥体(圆台?),顶端分别放了餐厅和咖啡厅,玻璃幕墙也相应地为了容纳这两个体量稍向外凸出。整体来说它给人的感觉意外地不错,幕墙的处理过滤了一部分光线,室内很明亮柔和,比之前网上看到的内景照片好很多。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展览空间和其他的外立面都没太多新意。

接下来是六本木midtown,离得也不远,步行距离,主要是隈研吾的三得利美术馆和安藤的21-21 design sight。我们去的时候三得利美术馆是在装修的,工期有半年,都看不了。出了三得利美术馆所在的商场往后走就是安藤设计的这个展示馆,外形融合了三宅一生“一枚之布”的理念,是很简单的折面,整体的手法都非常简洁富有美感。它的主体展示空间其实像洞穴一般藏在地下,但从一楼下到地下的部分有大面积的落地窗,使得地下的一部分空间也明亮起来。展馆内有一个关于匠人的展览,包括手工制造、设计等方面,其中也有隈研吾、北川原温、内藤广等知名建筑师的一些模型和手稿。地下一层的大厅里也有一些供人试坐和感受的设计。

晚上的时候我们去了丹下宪孝做的蚕茧大楼,与丹下健三的东京都厅舍遥遥相望。它的主体框架是钢铁斜格结构,三个主体钢架在上部连成一体,而在下部则是分开的;表层还有一层与主体结构无关的外挂护网。蚕茧大楼目前是用作三个学校的教学区域,不让外人进入,所以也没能看到里面的空间。

第四天又在下小雨,一早我们去了浅草寺,从寺院的旁边过来,转了一圈后穿过寺前一条非常拥挤的商业街到了隈研吾的浅草文化观光中心。可能是因为下雨的原因,建筑外面的木构件显得比较黯淡,但是整体不规则的错动仍然非常有辨识度。一层的天花板做成了传统房屋的斜度,挖去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使一二楼的视线能产生交流。不过在这样一个小的面积上没有留出太富余的交通空间,上下楼时必须要经过展厅。

接着我们去上野公园想看一看上次没看成的国立西洋美术馆,没想到又因为布展闭馆了。于是我们只好前往下一个地点,赖特的自由学院明日馆。整个建筑的外观与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而且比起在网上看到的照片来,实际上它显得小巧很多。虽然体量很小,但是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赖特草原建筑的风格。低矮的坡屋顶,与地平线融为一体,视野范围内线条平缓,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舒服柔和。整体色调温暖,窗框的几何形状简洁,风格与传统的日式建筑很相似。入口并没有设定在中间,而是开在了建筑右侧一个不显眼的位置。走进去时并没有很开阔的空间,反而比较低矮,走到中部的大厅部分,整体空间又变得开阔,体现出建筑的生长。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就去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坐地铁的话从地铁站走到美术馆要走一段不短的距离,比起最后所看到的实际收获其实是有点失望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入口处巨大的桁架结构组成的门厅,内部的展览空间比较平凡。

后记

这十三天的旅程真的安排得很满,虽然交通费很贵,每天也累得一批,但是真的是不枉此行,有非常多的收获和感受,到了现场身处建筑内部的感受和在网上看照片看图是完全不同的。总体来说是做到了没有什么遗漏,看的东西很多,到后来甚至感到有一些资讯量过载。另外一点就是,除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很多我们平时听说得没那么多的建筑师的作品也都很有亮点。日本建筑师得普利兹克奖的那么多,可能也与他们国内那么多的后备力量有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原文连结: http://www.mafengwo.cn/i/1862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