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雨了,冷雨潇潇,寥落的街道像极了冬天的台北,这大概是海洋气候里的城市的共同面貌:潮溼,带着温润的冷淡,又有点浪漫。

这个下篇,写写我去台湾的七天之旅——也是我的毕业旅行。仍然本着“就近”原则,办了入台证,从厦门走“小三通”去台湾,打算去看看淡水小镇,宜兰的几米花园,千与千寻你的九份,“那些年”的平溪天灯,以及海角七号等等。台湾真的有很多值得向往的地方,但由于时间紧凑,所以只在台北-新北地区活跃了一番。
(有关淡水的细节,我会单独再写。这次只将路程梳理一遍。)

出发:厦门-台北松山机场-淡水

捷运在当地人的眼中是稀松平常的,窗外密集的房屋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惊奇。但这些对于我都是要刻在记忆里的。
捷运从松山机场出发,穿过市民区,向着我要追求的终点——淡水——驶去。至今我仍记得“信义-淡水”线到达淡水镇前会经过一片红树林,浮泛在脆弱的海岸线边,却又是一处家庭旅行的好去处,偶有一位父亲带着跟着儿子骑自行车穿过。我在想为什么那片红树林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触及了环保的理念,还是因为面积而令人惊奇?

拿着网路超不稳定的手机揹著揹包在淡水街头走来走去,为的是找到自己在Airbnb上预定的住处。凭著自己不甚敏感的方向感找了两三个小时才找到:在居民楼里的民俗,比较整洁,屋里虽然没有空调,但小风扇正对着,六人间里只有我一个,享受了标准间待遇。后来才发现5月30日是端午节,淡水镇里会有隆重的庆祝仪式(见到一尊黑色的神像,貌似是朱熹)……但错过了。

淡水实在是一处适合所有人的浪漫之所:年轻人在老街里游玩,中年人在海边草地上看日落,老年人牵手在渔人码头边散步,初夏的温度没有让任何一个人感觉不适——包括我,从老街上买了花枝丸、甘蔗汁、酸梅汤、天妇罗等一堆小吃后,就独自坐在草地上,看夕阳一点点落下,看对岸观音山的灯火升起,吹着凉风,再在木栈道上看水中的跳鱼(生平第一次见鱼跳出水来),那片安静的海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第二线:淡水-台北-瑞芳-九份

去九份,就是要去看千与千寻的红灯笼夜景。但去了才发现:一个是日本人真多,二是有商业化的痕迹。

可能是台湾太小了吧,所以即使是商业化的地区,被资本侵蚀、异化的范围还是不大的,人们要生活下去却没有靠很多的花里胡哨(比如厦门的曾厝埯),九份老街的“商业化”一到晚上9点就消失不见,只剩下潮溼、静谧的夜。
见许多日本妹子都要拍到《千与千寻》里取景的红灯笼,我也想拍,但破手机拍不出来。
九份给我的,是潮溼的街道,好吃的虾条和阿婆芋圆,9点后漆黑的石板路,和在半山腰藏匿著的一个老式电影院。
(如果有机会,想和一个人来这里静静地看一场老式电影呢)

第三线:平溪线小火车一日游

(这条线忘了叫什么了,经过了猴硐、十分、九份、八斗子等站点)
不是只有平溪有天灯的,也不是只有晚上可以放天灯的,受民宿老板的推荐,去买了一张一日游小火车票,奔著平溪去,却在“十分”看到了很多放天灯的家庭——都是游客。
大概在灯上写下心愿,再由它飞上天空,本身已经是一件神圣且快乐的事吧,更何况上面写的是父母对子女健康快乐的祝福、同学共同约定考名牌大学的期盼、情侣温馨浪漫的长久约定——山林之神会祝福他们的。

猴硐里没有猴,只有数不尽的猫。大概跟这一带是矿山有关系,包括九份也是猫多。但可能因为是旅游淡季,看不出里面一丁点的热闹气氛,见不到几个人,猫都是一律懒洋洋的,倒是狗还在微笑着营业。

坐着小火车从山的一边坐到了海的一边,一路风光无限,走得也是汗流浃背。大概晚上五六点回去的,夏夜的山里都安静了下来。民宿二楼有音乐会,但那时我没有在人群中感到那么放松,听一会儿就走了。
民宿的宗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住的感觉很好,也聊了很多有的没的。正值台风天,阳台都被围了起来,临走前和她在阳台上合影留念。希望有机会再见。

第四线:瑞芳-万华/台北-返程

有点忘了为什么从瑞芳(新北区)要转站到龙山寺附近,大概是要去“艋舺”,但不知道究竟看些什么,在冷清的剥皮寮里转了一阵,想不出来这个往日繁华商圈的样貌。

在台北市里,好好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苏轼的《寒食帖》来了近半小时的照面。可能是因为国内的珍品太多了而疏于对每一个细节的展示,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很多展品的介绍很吸引人,氛围也很好,一件件展品看下来都很有收获。

(↑学生党一定要了解一下)

(↑我为这个馆付出太多)

(↑怼乾隆日常)

打卡台北101大楼+里面的鼎泰丰(贵而且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旁边的“月亮不见了”主题公交很有趣,流连忘返(真的可以在里面坐一会儿哦!)

这次毕业旅行历时七天,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也观察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距今三年,但仍然记忆犹新,说不完其中的点点滴滴。
还是想说,台湾,是个适合旅游和做梦的城市。如有可能,希望再见。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