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多次去逛中英街,百感交集话难说。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因为里面有香港区域,入景区需要办通行证,普通人办蓝证,每人十元,办证工作时间为8:30~12:00和13:00~16:00,就在景区门口的办证大厅。据悉,到了2016年10月份,可全面实现网上预约办证。

自2018年1月1日起,进入中英街必须办理的《边境特别管理通行证》10元办证工本费已经取消。据悉,到春节前夕,中英街办证将实现网上预约,游客不再需要现场排队办证。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武力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半岛及附近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向前延伸著,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中英街在进入中英街后街边的这口古井,该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们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的人们中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也牵连着居住在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它不仅是沙头角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英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同时由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深圳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进入参观可免于上述繁杂手续,通过学校方出具证明统一组织入内参观。香港方向 中英街港方检查站(从香港一方拍摄)从香港方向进入中英街须申请附有准许进入中英街批注的边境禁区通行证。因中英街通行证只发予中英街居民、探望居住于中英街的居民、需与中英街社群保持传统联络、有需要进入中英街的沙头角居民或因工作需要进入中英街的人士,且须当地居民或有关公司机构担保,因此从香港方向进入中英街非常困难。

深圳方向 中英街港方检查站(从深圳一方拍摄)因中英街属于边境管理区,因此进入中英街需办理由广东省公安厅签发的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深户和非深户都是10元),并且这张证,不能用港澳通行证替代。如果是为了快捷和不排队,办证大厅里左边有个小厅可以办理一次性旅游,价格是25元。

中英街地处深圳市东部沙头角镇南部,是一条长不到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


1997年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中英街原名”鸬鹚径”。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中形成的。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并在优质买卖中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即中英街。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着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旅客排队很长,携带的东西不少。深圳本地人每月仅仅能进出中英街三次。携带的东西太多也有限制的。

每次进出中英街,深圳和香港两边的东西差价也能挣钱几百到上千元的。比一般打工更强👍。

我自主军官,深圳打工,几次从打工的深圳南山来到盐田的中英街参观,每次都有本地人排队从中英街大箱大包购到深圳,挣差价钱。这地方值得来观光。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