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共赏

交通

西贡码头乘搭94路九龙巴士开往黄石码头经停上窑。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钻石山地铁站有96R路巴士开往黄石码头经停上窑。
西贡码头小巴站有7号及9号小巴开往海下湾及麦理浩夫人度假村方向,经停上窑。

94号巴士站牌。

上窑巴士站与小巴站。

正文

前几天户外运动健身,走了一趟上窑郊游径。在山上行走,被山下的北潭涌、黄宜洲美景所吸引。回家后立刻决定,过两天再走一趟北潭涌自然教育径,顺路参观上窑民俗文物馆。如果在起子湾找到通往南风湾的小路,就再到西坝下的创兴水上活动中心一游。
7月13日清晨起身,见到窗外阳光普照。这难得的好天岂容错过,立马准备行套,动身出发。
看官可能会问,您这出行太随意了吧?这北潭涌离市区可不近啊!其实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居所就在西贡码头不远,在西贡郊野公园游逛,就如同在自己的家门口。
北潭涌自然教育径很好找,在上窑站下车,往回走不远,便来到上窑村村口。村口有三块村牌,分别是上窑村、黄宜洲村和起子湾村。北潭涌自然教育径路牌就在村牌的下面。绕过村口的发记士多,走过横跨北潭涌水道的小桥,便进入北潭涌自然教育径。行程由这里开始。

北潭涌自然教育径。

村口的小桥。

教育径包括三个村落,上窑村、黄宜洲村及起子湾村。

清澈溪流~北潭涌

北潭涌,是以一条溪流命名的地名。“涌”字在广东沿海地区的地名中很常见,字意应该是流入大海的水流。香港将山中的溪流小河,都称之为涌。较常见的有大屿山的东涌,西贡的蠔涌、大涌口等。
有涌必有村,以前的乡民都是依水而建村。淡水是沿海渔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上窑村、起子湾村及黄宜洲村,都是建在北潭涌的溪畔。
北潭涌是一条很美的小溪,起源于深山之中,由多条溪流汇合而成,在上窑流入大海。两岸林木茂盛,环境清幽。河水清澈见底,河床满布鹅卵石,是休闲观景、郊游远足的理想胜地。沿北潭涌漫步,你会见到不少人在水中嬉戏,习泳、划艇,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断。

北潭涌上的小桥。

静静流淌的北潭涌。

水道的碎石潭为红褐色。

准备划橡皮筏出发的一家人。

玩水的孩子们。

清澈的溪水。

清幽宁静的北潭涌。

戏水的孩子们。

北潭涌自然教育径

沿着自然教育径前行,一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旁有不少配有照片的介绍牌,对花草、树木及文物遗址等做了简明的讲解,令游人受益匪浅。
在香港的沿海及离岛,有一种常见的热带植物,叫露兜树。该植物生命力顽强,生长在海岸沙滩及礁石缝隙中。在我国的南方沿海,香港及台湾地区,都有露兜树生长。该树种虽没有椰树、棕榈那样挺拔婆娑,却也枝繁叶茂、体态万姿,体现出浓浓的热带风情。
我在前些日子写了一篇塔门岛的游记,其中有露兜树果实的照片。有蜂友问我是不是菠萝?我予以否认。当时我对此植物了解不深,只知道它在台湾被人称为林投树,所以没做深度解释。
这次在北潭涌自然教育径郊游,碰巧见到露兜树下的解说牌。根据介绍得知: 露兜树的叶片长成条形,边缘有尖锐的粗刺。春夏时分开花,白色的花成束聚生在枝顶,气味芳香浓烈。果实有如一个大圆球,向下悬垂,果实初时青绿色,成熟时转为橙黄色和橘红色。固有“假菠萝”之称。
听说这假菠萝有毒,不能吃。但也有人说用水浸泡过便可吃。到底可否食用,老朽是无胆量尝试。
露兜树在台湾叫做林投树。垦丁海滩有大量生长,更多到形成树林。林投树名字的起源,其一传闻说有女子因丈夫不忠,投林而死。故将此树起名为林投树。投林即是进入树林的意思,投林而死是如何的死法,这得考考朋友们的想象力了。
一直沿着北潭涌水道行走。穿过黄宜洲新村,水道变宽,北潭涌已经汇入海。海湾的景色很美,海对面就是保良局北潭涌度假营。里面好像还有游客入住,时不时传出阵阵的欢笑声。一路观景拍照,走了十分钟路程,就来到上窑民俗文物馆。

沿途的路标很清晰。

宁静的小路。

教育径设有不少解说牌。

一种奇特的海岸植物~露兜树。

露兜树的果实。(较早前拍摄)

风景秀美。

北潭涌对面的保良局度假营。

上窑民俗文物馆的指路牌。

上窑民俗文物馆

进入上窑民俗文物馆范围,首先见到一口古老的石灰窑。这是上窑村唯一一口储存完好的古老石灰窑。过去村民采集海贝烧制石灰,是香港沿海地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民俗文物馆不大,设在一处山坡上。进入参观免票,不过有工作人员看守。近日疫情反复,门口设有测体温装置,也有酒精搓手液供游客消毒双手。我全套功夫做足,便缓步走入文物馆内。
上窑民俗文物馆的前身是上窑村,乡村兴衰数十载。 村民主要以捕鱼、农耕及烧石灰为生。 直至六十年代,渔民开始迁移。 七十年代政府正式将上窑列为受保护区。村屋经过修缮,于1984年正式重开。名为上窑民俗文物馆,供游人参观。
上窑民俗文物馆珍藏了不少既有趣又独特的展品。为您展示香港沿岸地区客家社群风俗及生活面貌。在这里,您可看到真实的农村手工艺品、耕具、贸易工具、家庭用品及私人物品。
文物馆门前的海旁,有一条古旧的码头。昔日北潭涌附近的村民,大多由水路往返西贡。上窑村码头,曾经是北潭涌一带的交通枢纽。码头旁的散石滩风光旖旎,滩上生长著很多贝壳类动物,如螺、蛤及蠔等。所谓“近山食山,进水食水”,昔日村民亦有加以采食。
1981年11月13日,上窑村及附近的石灰窑被列为古蹟,受香港《古物及古蹟》条例保护。
参观完上窑民俗文物馆,走到村前的小码头。码头旁设有一凉亭,环境十分清幽。坐下休息饮食,欣赏沙滩上的小螃蟹爬来爬去的寻食。歇了一阵,起身继续前行。

民俗文物馆的简介。

石灰窑的遗址。

上窑民俗文物馆到了。

富有客家建筑特色的民俗文物馆院落。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进门要测量体温,严防疫情传播。

很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奇特的瓦顶开天窗。

二层的阁楼设计。

灶台。

厨房器皿。

饭堂。

上窑村的起源。

整栋建筑的模型。

农具~手动鼓风机。

石灰窑的模型。

室内的布局。

牲畜都养在室内。

民俗文物馆门前的小路。

上窑村码头。

景色奇美的小海湾。

两岸的风景如画。

码头旁的凉亭。

起子湾村遗址

沿着村路前行,路过一座小教堂~北潭涌小堂,小堂正如其名,简陋的很,咋眼看去就像平常的村屋。门上的铁网上贴著通告,疫情严重暂停各项活动。
继续前行,路是越来越窄,这里进入起子湾村的地盘。沿途所见,都是荒废多年的村屋,显得有点阴森诡异。不过凭借废墟上的砖雕装饰,依稀可见昔日渔村的辉煌。村屋大部分的石头屋,石头均为就地取材。留意石壁的间隙,多为石灰加黄土所沟腻,看来当时水泥还没流行,石灰是最常用的建材。原想一路走到起子湾码头,再找路步行过南风湾。怎知老旧村路大部分已经被植被掩盖,步步难行。经过一处溼地,走过一座小桥,见以无路,只好怏怏而返。南风湾创兴水上活动中心择日再去。

沿着海滨继续前行。

起子湾村的村牌。

这里是上窑家乐径的上山路口。

简陋的北潭涌圣母小堂。

门口的通告。

起子湾村的村屋,多已成了废墟。

由墙上的砖雕彩绘,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

石墙多由石灰勾缝,可见石灰在当时的重要性。

通往海旁的小路。

起子湾村前的小海湾。

黄宜洲村码头与白普理营

回到起子湾村村口,沿支路进入黄宜洲村。黄宜洲是一小岛的名字。 香港通常将岛屿称之为洲,比如滘西洲、桥咀洲及粮船湾洲。黄宜洲村对正黄宜洲海,景色十分秀美。小小的海湾清澈平静,是风帆,独木舟及冲浪活动的理想之地。附近有很多度假营和水上训练基地,香港小童群益会白普理营,就是一个最大的公益水上训练基地。
走村路来到岸边的黄宜洲码头,白普理营就设在这里。营地封闭管理,闲人不得进入。不过水上活动中心设在码头旁,随便进入。近日疫情反复,来此活动的人不多。站在码头,可望见黄宜洲海面 ,游艇来来往往,多项海上娱乐活动还在进行。海面不时有游船传来悠扬的音乐声。观景拍照,然后转身回返。

黄宜洲村的路牌。

岸边的香港小童群益会~白普理营

黄宜洲海湾风光。

简陋的黄宜洲村小码头。

码头旁摆放的小艇与独木舟。

几条竞赛龙舟。

码头岸边的景色。

黄宜洲海面的游艇。

对岸,西贡郊野公园黄麖地景色。

白普理营的小船仓库。

海水清澈。

北潭涌游客中心及树木研习径

由于今天的行程轻松,上午十一点已经结束。不想过早回家,就沿着大网仔路继续前行。走了一站地,来到北潭涌游客中心。
提到北潭涌,喜欢旅游的朋友们大多都很熟悉。北潭涌是进入西贡郊野公园的大门,设有规模颇大的游客中心。提供歇脚食水、旅游咨询,是游客的集散地。西贡郊野公园所有的公共交通都经过这里。的士站有的士开往万宜水库东坝方向,是进入麦理浩径一段的唯一交通工具。
北潭涌游客中心对面,有一大型的烧烤场,名为伤健乐园,是专门为伤残人士所设。场边有一大型的卫生间,规模很大,也是为方便不良于行的伤残人士使用。转过后面,便是北潭涌树木研习径。研习径不长,约四分之一公里。不太感兴趣,走到研习径登山路口,看了看转身离开。
游客中心士多买宝矿力水,找个阴凉地方饮水乘凉。歇了一阵,起身走到车站候车。不久到达一辆9号小巴,刷八达通卡上车,约二十分钟回到西贡码头。
这次的北潭涌自然教育径与上窑民俗文物馆的漫游行程结束。

北潭涌自然教育径,上窑村口的发记士多。

很简陋的雅座,是步行者的歇脚处。

北潭涌村前的邮箱。

告诉你,碰到野猪怎样做。

伤健乐园烧烤场,设施齐全。

伤健乐园的凉亭。

北潭涌管理站的路闸。

北潭涌树木研习径地图。

研习径的上山小路。

树林深处的凉亭。

地质公园的各种岩石,附讲解牌。

西贡郊野公园游客中心。

管理站的办公区。

游客中心的士多,行山客的食水补给点。

全文结束。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