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望到怀念
台湾这篇游记大概算我拖得最久的一篇,再次提笔已经过去一年。一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于台湾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毫无感觉,甚至有一点失望,到现在开始慢慢怀念。如此破题只是想说,台湾真的是一个情怀远大于风景的地方。
“高山青,涧水蓝”的《阿里山的姑娘》大抵是去台湾前仅有的模糊印象,但就像终究没有将阿里山列入行程计划一样,台湾平淡无奇的山水,实在难以在第一眼就爱上。记得在多良车站的时候,有和当地摄影爱好者聊天,他给我推荐了合欢山的日出,不过他刚讲出来就有点后悔,因为他也知道,对于大陆人来说,这样群山中的日出,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
而对于我来说,可能最开始期望的台湾是香港、是东京,霓虹闪烁、高楼林立,但现实中的台湾却乡土得如同旧时光,斑驳的房舍、浓郁的乡情、古早的滋味,如果不是101这样显而易见的地标建筑,可能会误以为走在某个不太知名的小城乡镇。
因此,对于台湾而言,不管是初见还是旅行结束的那段时间,其实都难掩失望之情。朋友说,那是因为我开启的顺序不对,先日本再台湾,不自觉就会产生对比。而台湾的小清新乃至引以为豪的服务业,和日本相比,其实并无过人之处,相反却透著浓浓的低配与山寨之感。
那为什么我现在又开始怀念台湾了呢?我想还是因为一湾海峡分隔的不止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一脉相承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有的在大陆可能已经难觅踪迹,有的或是业已面目全非。
翻开历史的篇章,我想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对台湾有着太多诉不尽的衷肠与好奇,不管是韩寒的《来自太平洋的风》,还是廖信忠的《我们这些年》,都不只是点到为止的表象,那些发自内心的情怀,只有真正走进台湾,才能慢慢品读出近于咫尺,又恍若隔世的情境。
环岛!环岛!
台湾很小,台湾也很大。从城市到乡村,高山到大海,峡谷到湖潭,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情怀。大抵是受电影《单车上路》的影响,总觉得环岛是一种青春、一种梦想、一种想要达成的必然之行,但自由行短短的15天,单车上路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我们采取了台铁+高铁+拼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相结合的方式环岛。
环岛东线始于古早的台铁,火车在悠悠的时光中,穿越高山,路过大海,最终驶向花莲。清水断崖之名,雄浑又浪漫,眼前的壁立万仞,转眼间却是太平洋醉人的蓝色。
徒步太鲁阁,高山峡谷间飞瀑跌宕,却又似曾相识。
站在七星潭光滑的鹅卵石海滩上,迎面吹着诡异而瑟瑟的海风,与太平洋的亲密距离接触,没想到竟是如此凛冽。
告别花莲,一路向南,拼车前往垦丁。在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并行的盆地间,奔袭出连绵不绝的花东纵谷。静止的云山水,每一帧看起来都那么不真实,只是这种美仅限于照片。
最爱的花东纵谷还在于田园,秋日里的风吹稻浪,延伸出伯朗大道浪漫的情怀,有那么一刻,让我觉得像是回到了大理。
抵达多良车站已是一天中的黄昏,眼前是面朝大海的一段铁轨,却在日落前的冲出沉寂,宫崎骏笔下海天相接的列车一闪而过。
南台湾的美好,大抵就是国境之南的碧海蓝天,我在垦丁天气晴,不是偶像剧里甜到腻的爱情,而是潮起潮落间深情的一瞥。
开启垦丁最好的方式是租一辆机车,宾士在海边公路,边走边玩。从船帆石到鹅銮鼻,再到龙磐,落山之风来势凶猛,却抵挡不住冬日里的艳阳,或者说垦丁本来就没有冬天。
热情的垦丁总是人来人往,寻得一时宁静,还得奔向更为静谧的社顶与龙仔埔,雨林、草原与大海,景致不同,心情亦然不同。
从垦丁乘坐快线往北,便进入了环岛西线。同大多数的第二大城市一样,高雄的存在感实在不高。而港口城市的斑驳与老旧,也不是几个表面文艺的“驳二”就能掩盖。
高雄的景点大多夸夸其谈,诸如黑灯瞎火的爱河标榜的夜景,实在让人不敢苟同。倒不如寻得西子湾的宁静,身临其中,微风拂面。
凭借星云法师一己之力兴建的佛光山,倒是意外收获。信仰在这里发扬光大,却并不陈旧,与时俱进的理念,让禅意之外,更多了一份同乐的萌趣。
环岛的终点,依旧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台北。一页台北在今天读来,总有一种情怀的加持,这座既文艺又老旧,既清新又世俗的城市,绝不是短短数日就能读懂,用脚步来丈量它,也不过是101日复一日的精神符号。
是的,也许台北的第一眼正如前文所说,有些让人失望的,但深入其中,你又会发现那些浮华表面之外的味道,所谓人情,真的是一种不厌其烦的唸叨与叮嘱,像朋友更像家人。当然,让我更欣慰的是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多元。
台北以外,环岛以内,诸如平溪、九份、淡水,偶像剧里的青春还是就在影像里就好,大雨滂沱、妖风不止,没有青蓝滤镜的小清新,实在是有些跌跌撞撞。
但我还是不愿错过野柳,大抵这是台湾唯一有些与众不同的自然之貌,尽管它也差不多被观光客彻底淹没。
【行程ROUTE】
D1:成都-台北(西门町)
D2:台北(剥皮寮-中正纪念堂-松山文创)
D3:台北(台北故宫-象山)
D4:台北-平溪线-九份
D5:九份(金瓜石)-花莲
D6:花莲(清水断崖-太鲁阁-七星潭)
D7:花莲-纵谷线-垦丁
D8:垦丁(东线-西线)
D9:垦丁(山线-南湾)
D10:垦丁-高雄(佛光山)
D11:高雄(旗津半岛-西子湾-莲池潭)
D12:高雄-台北(淡水)
D13:台北(野柳)
D14:台北(猫空-北投)
D15:台北-成都
不一样也一样
在游记正文之前,还是来谈一谈在台湾的一些感受。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台湾在很多方面真的跟日本很像,比如高铁系统,就分成了指定席和自由席。
比如小一号的挖挖机。
比如随处可见的自动贩售机。
比如随处可见的自动贩售机。
比如停车会稍微倾斜,方便上下的公车。
就连很多街道,晃眼一看都以为是在日本。
当然这种像有时候会觉得有些山寨,Copy来的仅仅只是表面,因为台湾骨子里的内涵依然有着自己独有的一面。比如西门町这个让人不知所措的十字路口。
比如划分得超级详细的渡船收费标准。
比如一众骑楼间无缝连结的寺庙。
比如和公交车、私家车一样在等红绿灯的机车大军。
又比如台铁这样既不同于JR,又不同于高铁的独特体系。
说到这里,我还是不得不说,为什么初见的台湾让我那么失望,因为它实在是古早得有些可怕,甚至会觉得很“土”。比如一大早电视台就开始放台语卡拉OK节目,不管是唱腔还是画面,都和80、90年代几乎一模一样。
台湾老年人很少跳广场舞,但却热衷于露天卡拉OK,当然唱的依旧是台语歌。不知道为什么,台语歌总给人以莫名的愁绪,不仅歌词苦,唱腔更苦,配上阴郁的天,有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再比如漫山遍野的“夜总会”,刚开始还以为是山上的别墅,再一看这密密麻麻的趋势,瞬间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总觉得哪里渗得慌……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像公路上常常可见的佛语,信仰在这里倒是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只是传承也有好有坏,比如各种超载的机车,总算找到了一些两岸间的共通之处。
共通的还有汉语拼音。虽然去之前以为台湾用的都是民国时期的注音符号,但是实际上多数标识还是采用的汉语拼音。不过即便是拼音,也有着意味深长的政治意义,因此路牌上有时是汉语拼音,有时是威妥玛拼音,有时又是通用拼音。
吐槽归吐槽,但是台湾让人惦记的好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优良的自然环境,即便在闹市之中也能不经意的遇见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比如波丽士大人们萌萌的机车,分分钟可以穿越回偶像剧里的节奏。
又比如大小景区都能找到的可爱印章,让旅途也增加了不少乐趣。
即便是从早到晚,电视节目里魔性的碎碎念,在离开的时候,竟也开始想念。
当然,对台湾更大的感受还在于那些无法描述的原因。在和台湾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他们会很自豪的说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去过日本,但提到大陆,却反而变得有些陌生起来。不过只要来过大陆的台湾人,大多会谈到对现在大陆今非昔比的羡慕之情,但更多未曾来过大陆的,其实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中,言谈间总是什么都认为台湾最好,大陆那边肯定没有见过,虽然会忍俊不禁,但是两地之间的隔阂其实还是蛮深的。有时候想,什么时候两岸间才能像这些文创产品一样的亲密无间呢?
最后还是借用下面这张照片表达内心的希冀吧。
言过其实的吃货天堂
台湾的夜市大概早已经由无数部偶像剧宣传得淋漓尽致,于是想象中的台湾信手拈来便是一通舌尖上的美味,但事实上也许并没有想的那么美好,我想说的是,台湾的美食真的有些言过其实。虽然夜市里的小吃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些台湾人引以为豪的小吃,真的是吃一种弃一种,感觉就是随便一个什么东西在油里面炸一下,一跃就变成各大美食指南上的必吃推荐了。
宁夏夜市是台北去的第一家夜市。抱着走一路吃一路的决心,结果却是夜市从头走到尾,也没有找到几家是真正想吃的,倒是在店铺和便利店之间弥漫着一种很像南宁酸笋的臭味。鼎鼎大名的大肠包小肠实在不敢恭维,吃起来也并没有比看起来好多少,外皮又干又硬,内陷却无比的油;传说中的蚵仔煎就更是一朵奇葩,腥咸之味极度重口,吃了之后只想赶紧吃辣以来掩盖胃中翻滚的油腻感。至于豆乳鸡、棺材饭之流,除了咸以外,真的毫无记忆点。唯一有点好吃的是爆浆芋,看来他们家排队人多也是有道理的。
更为知名的士林夜市,摊贩却一点也不集中,稀稀拉拉的但罗著,有些又聚集在地下。
名声在外的豪大大鸡排,确实强过之前吃过的同类鸡排,肉质鲜嫩、入口化渣,不过也没有太大的惊喜,而且这个队伍也是排得真心久;十全排骨则是夜市之外的推荐小店,不过味道和新加坡的肉骨茶完全没法比,选料也尽是龙骨,中药味重得几乎盖过肉味,实在有些不知所谓。
相比于让人失望的台北夜市,美食指南上推荐的台北小店至少好坏各半。中正纪念堂附近的金峰鲁肉饭就值得推荐,相对于大陆的台式卤肉饭,正宗的台湾卤肉饭,就显得更加简单粗暴,只是卤肉盖着白米饭,但却能吃出一整碗浸润着油香的滋味。
西门町花醉厨房的早餐算是意外惊喜,当时只是在某软体上就近随意选了一家评价较好的餐厅,实际却远超预期,偏西式的烹饪并不拘于固有的口味,看起来小清新,吃起来也是相当的满足。
当然,好的营销总不缺食客,但是吹上天的古早味实在是让人无语。比如永康牛肉面,虽然不大的店铺挤满了食客,但是真的吃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这种脱胎于四川牛肉面的做法,浇头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寡淡的味道,甚至都谈不上辣味一说。唯一值得一提是面的牛肉和牛筋用料较好,大概贵的原因都在食材上了。
小S力荐的梁记鸡肉饭倒是不功不过,可以直接看作鸡肉版的鲁肉饭就好,不过搭配的小菜就实在普通,绝对不值得坐那么远的地铁专程来吃。
而对于台湾小吃的总总失望,终于狠心在101选了某米其林包子店,只能说服务还好,比夜市还是要好吃已些,个人觉得蟹粉小笼包>红油抄手>小笼包>酸辣汤>虾仁烧麦。不过鼎泰丰的用餐环境实在一般,虽然身处101这样的CBD,但里面的餐桌、椅子就像80年代的国营餐馆一样。
跳出台北,城市圈以外的味觉会比平淡无奇的台北更加丰富与野生,但是依旧槽点满满。比如花莲的东大门夜市,不仅萧条无比,难吃系数更是有增无减。硕大的夜市由以前花莲的三大夜市共同组成,但这里看上去商家却比游客还多,本身更像一个散乱的乡村集市,走了一圈下来,都没有任何想要买个什么来尝一尝的欲望。
不过花莲的那些老字号小店,还是值得推荐的。比如肉食爱好者最爱的鹅肉先生,真的算是肥瘦事宜、柔嫩多汁,小碟蘸料的辣味也挺足,刚好可以刺激油腻的味觉。
公正包子和来成排骨面则可以作为花莲晚上的夜宵。虽然做法并不稀奇,但是这种传统的饮食诸如蒸饺、肉羹之类,还是需要古早的加持,才能呈现出那种饱满的口感。而来成排骨面则稍显清淡,好在排骨是类似酥肉的做法,吃起来也并不显得腻歪。
不过,花莲我最爱的还是释迦。这种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不像莲雾、山竹这些的水果给人的陌生口感,相反却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吃起来也是又甜又糯。不过去的时候,台湾因为受台风影响,所以释迦产量非常低,我们都是走了好多条街,才好不容易在一家水果摊买到释迦。
从花莲进入垦丁,饮食也变得和大海更为亲近。热闹的垦丁大街,虽然也跳脱不了夜市的种种,但是气氛已经不再拘泥于古早,创意与颜值并行不悖,就像太平洋的风,走在大街上也有种自由的BGM。一品卤味的制作过程有点像成都的冒菜,当然烹饪的结果并非是川味的麻辣,而是偏甜,但是配合上久违的辣椒,吃起来也非常爽口。
不过垦丁吃海鲜最好的地方却是在后壁湖,骑车稍微有点远,特别是晚上骑夜路,视线不是太好。淡季这里人不太多,推荐的辉哥已经倒闭,只有阿兴的生意还不错。厚切的生鱼片非常饱满,100台币满满的一大盘,吃都吃不完。山苏这种食材倒是蛮少见的,吃起来也是非常清爽。
在高雄的停留时间不长,六合夜市算是台湾去过的几个夜市里最为惬意的一个,没有摩肩接踵,小吃的选择也比较多。其中还有把马英九都搬出来的木瓜牛奶,这也是湾湾特有的政治娱乐化的产物吧。
台湾小吃“轰炸”的结果,还是可以选择西餐换换口味。比如高雄市中心的这家洋城义大利面,虽然不太习惯台湾将“义大利”写成“义大利”,但是意面口味上的选择倒是更加丰富,无论是乳酪味还是蒜味,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意面仅有的番茄味,当然吃过后只能说各有所好,但的确值得一试。
从高雄回归北台湾,台北之外的新北,味觉则更加粗犷一些。距离瑞芳站不远的美食街,栖身棚户之中,无论是面线还是猪肝汤,其实都看上去卖相不佳,但是吃起来却比看起来要好很多,这种滋味的古早比只是油锅里炸一炸的,倒是更值得怀念。
同样没有啥卖相,却值得推荐的好滋味还有野柳外面小巷里的阿枝小吃店,简陋的铺面像极了成都苍蝇馆子,但是我在这里却吃到了台湾最好吃的空心菜。是的,空心菜这种只要是正常的炒出来就不会难吃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台湾人民可以把空心菜做得那么难吃,永远就像白水煮的一般,软耙无神到令人绝望。
至于九份名声在外的豆花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试,虽然非常类似于大陆各大商业综合体里面的鲜芋仙,但各种芋圆、花生与豆花混合在一起的口感,还是有些许不同,台湾本土的相对甜糯得更加合适,也非常解暑。
当然,新北的美食黑洞还在十分,就算是倒一大杯鲜奶兑出来的珍珠奶茶,依然都没有什么奶味,再看牛奶包装袋上写的业务专用,就能瞬间秒懂,所以某些方面两岸真的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一夜台北,住进西门町
抵达台北的时候已是傍晚,闷热得不行,天光渐暗,霓虹初上。转机的不便就是折腾了大半天才最终到达目的地。还是第一次乘坐厦航,天蓝色制服的空姐看起来就像医院的护士,闽南语的播报听起来也有些奇怪。
走出松山机场,虽然顿觉陌生,但台湾人的声音却是熟悉的,毕竟《康熙来了》几乎占据了大学时光中的每个饭点。夜色中窥见台湾的第一眼是西门町,倒不是因为这里是歌里最常出现的地名,只是因为定的民宿就在这里。
都说去台湾,民宿是最能感受到人情味的地方,虽然也的确如此,但是老板娘实在有些太把客人当作小孩子,事无钜细的碎碎念还是有些让人招架不住。照片是第二天补拍的,对于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来说,逼仄而狭小的空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楼梯的陡峭还是有些始料不及,好在行李并不多。
因为在台北的前三天都住在西门町,所以来来回回也是逛了几遍。虽然这个商圈实在不是菜,更像个人山人海的小商品集市,但是台湾本就是一个情怀大于风景的地方。我想谁也不愿意错过一曲弹唱,或是坐下来听上一段演奏,所谓高手都在民间,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在红楼附近还碰巧遇见了一个不太认识的明星签售会,场面看上去就像是商场的促销一般,除了排队的女粉丝依依不舍之外,大多数也不过是路过的寻常。
倒是第二天在西门町偶然发现“河岸留言”的时候,小激动了一下,毕竟田馥甄最好的Live就出自这里。
当然西门町最大的发现还是西门红楼,虽然当时这里正在整修,但是红楼背后的确是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那些无法触控的历史
台北的开启方式从艋舺开始。艋舺算是台北最古老的一片城区,沿着西门町附近的老街走过去,一路都穿梭在无尽的骑楼之间。
知道剥皮寮老街多少是受电影《艋舺》的影响,虽然一直觉得台湾电影更善于表达小清新,但《艋舺》的确是一部难得的热血佳作,也是通过这部影片才认识了阮经天与赵又廷。正如电影中所说,我们迈入大人的世界,一去不返。
重生的剥皮寮其实已经看不出昔日江湖的血雨腥风,红砖旧瓦间虽满是文艺的气息,但也难掩空空如也的现状。想象与现实的距离往往就是这样,以为刚刚开始,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
与剥皮寮一街之隔的龙山寺倒绰约著当年的风采,人来人往,信众无数。这座代表台湾精神意象的寺院,不止昏黄的夕阳与老墙,满眼的虔诚挤满庙堂内外,香火之旺可见一斑。
只是这座寺庙并不是想象中的庄严与规整,除了雕饰的金碧辉煌外,佛、道、儒三教的神祇更是共聚一堂,我甚至在观音后殿还发现了华佗的塑像……也许这种混搭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发生在台湾其实又很好理解,毕竟对于标榜自由的台湾来说,你信仰谁,就参拜谁。
要说台北我最感兴趣的地方,那一定是中正纪念堂。记得大学时候,曾经花了几周时间读完了蒋公以及他两个儿子和孙子的传记,厚厚的四本传记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勇气才“啃”完的,不过直到现在,我们也许依然不知道那段历史究竟真正是怎样的。
从龙山寺辗转到中正纪念堂,不过几站捷运,但呈现的状态却已远离市井。从踏入自由广场那一刻起,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有些意味深长,但对于歪果仁来说却要轻松许多。
仿造故宫修建的大剧院和音乐厅,倒是有些恍惚北京的意味,但这里终究只是偏安一隅,Copy来的外在,核心依然是本地人的日常与满是青春洋溢的舞蹈。
中正纪念堂主体建筑则更像是另一个版本的南京中山陵,高高在上的台阶,如同中国古代建筑中威严的宗庙一般。
登上纪念堂正厅,刚好赶上换岗仪式,游人之众,好不容易才挤得一方狭小空间。只是如此换岗仪式,实在让人有些摸不著头脑,步伐之慢如同教学的分解动作,动作之间衔接的又是花拳绣腿般的身姿。
仪式之后,卫兵重归哨岗之位。此时再打量大厅正中的蒋公之像,却是一种淡然的笑容。
本以为正厅之下,皆为蒋公之陈列,结果也仅仅一个厅堂而已,其他则是一些临时的艺术展览。至于蒋公陈列本身,多少有些泛泛而谈,但是通过当年的照片与实物,至少可以从另一方面重新认识蒋公,而不是那个只会说“娘希匹”的怪老
走出纪念堂,望着人来人往的自由广场,终究还是有些怅然。
多元与包容才是真爱
因为正巧赶上下午有游行,所以从中正纪念堂走到总统府,路上都没有多少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大楼看起来一点都不台湾,但也符合台湾政客一直以来多变的行事准则。这里大概也是台湾最不友好的地方,即便只是拿起相机拍了一下空无一人的凯达格兰大道,竟也被厉声阻止。
至于总统府的周边,其实诸多建筑都很欧洲,但门口却又很台湾的停满了机车。
总统府一旁的二二八纪念公园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因为这里是白先勇笔下的台北:在黑暗中,我踏上了莲花池的台阶,加入了行列,如同中了催眠术一般,身不由己,绕着莲花池,一圈一圈不停地转着……旧日的黑暗已是一去不返,当年的新公园如今也只是泯然众人,但当年的希望之火却燃烧至今。想必我不说大概大家也能猜到,因为当日下午的游行也正是关于此的,不过此处暂且不表。
穿过人群聚集的公园,栖于另一侧的便是国立台湾博物馆。“国立”二字其实非常民国,诸如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等,感觉那才是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回到博物馆本身,这座建于100年前的建筑,融合了古希腊和巴洛克建筑风格,虽然有着非常精美的外观与内饰,但是内部展品却乏善可陈。
之前有了解到的镇馆之宝有郑成功御像、康熙台湾舆图与蓝地黄虎旗,结果逛遍了博物馆居然一个都没有找到,于是特意去问了下工作人员,结果被告知说博物馆的展品一直都在轮换中……我还能说啥呢,轮换得一个都不剩,也是没谁了。
从博物馆出来正好赶上游行的开始,刚才还没有多少人的大街上,瞬间已经挤满了人群。大抵是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游行,也是感慨良多,但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整齐有序,整个场面甚至可以用混乱形容,以至于主办方致辞,都没有多少人在听。然后游行队伍中又混杂了不少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各种满天飞的广告。好吧,尽管如此,但都不能否认某些方面台湾真的是走在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最前面。至于现场照片,都将放在文末的彩蛋里面,如果不被删的话。这里只放一张捕捉到的某位小明星的照片,哈哈,看过康熙的都对她会很熟吧。
从城区再辗转到国父纪念馆的时候,竟然下起了大雨,稀里哗啦的朦胧了整片视野,以至于都没能拍下一张外观的照片来,就急匆匆的躲进了纪念馆。和我们一起躲进来的还有各种跳舞的团体,他们基本上将整个国父纪念馆围了一圈。不过馆内的人倒是不多,可能陆客的好奇心都在蒋公那边,对于中山先生自然就熟络许多。
国父纪念馆每个整点也有换岗仪式,不过和中正纪念堂大同小异,悻悻看了一眼,就直奔内厅。当然,厅室中的陈列也不多,更像是一种缅怀,这大抵和先生的平易近人有关,所以风格上也更温馨一些。
避过大雨,已是黄昏,摸著大巨蛋的修建工地,一路往北便可以走到松山文创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路看到最多的竟然是各种反对修建大巨蛋的标语,言辞颇为激烈,甚至提到了就算是用于世大会也不需要云云。不过,在白底黑字的标语以外,大巨蛋的工地依旧在夜以继日、热火朝天的忙碌著。
至于台湾的小清新,其实大多是通过各种文创园凸显出来的,而松山作为其中最大的一个,真的是逛到腿抽筋都才只走了很少的一部分。当然,艺术这种东西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更偏爱于一些有趣又实用的小物件。而这里也不仅限于展览,交流才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讲不清理还乱的旧事
本来以为冬季在台北来看雨,描述的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没想到现实中的台北冬天,依旧是闷热与雨水交替的出现,偶尔能窥见一点蓝天。
在外的日子永远都像打了鸡血一般,一大早就直奔士林官邸,结果人家还没有开门,只得在附近逛逛。其实士林官邸本身建筑并不大,倒是围囿的庭院像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毕竟蒋公与夫人在此住了26年,周围的环境马虎不得。
据说官邸以前是不开放的,直到某扁上台之后才正式开放。政治的故事不再遮遮掩掩之后,再打量曾经的禁地,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过尔尔,至少士林官邸外观并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
当然,曲径通幽的地方还在于官邸之内,只是里面不能拍照。据馆内讲解员所说,官邸内摆设都是原物,只是可能移动过位置。所以,官邸内窥见的当年,其实大概无出其右。但我还是很好奇为什么领导人都喜欢和夫人分床而睡呢?而且蒋公大概是身体不好,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卧躺,因此床都显得非常小。
不过这些讲不清理还乱的旧事大概也没有人能说得清,陆客来看蒋公大抵也是出于这样的好奇,或者说是一种陌生的熟悉。其实熟悉很好理解,大凡以前大陆的影视作品中,他基本都处于对立面,脸谱化的定格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形象;而陌生则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才更明白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所有的事情也都是相对的,所以在求索的途中,也只能感慨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而同样难以捋清楚的还有台北故宫。从士林官邸前往台北故宫并不远,急驶的公车也就20分钟时间。初见的台北故宫倒是没有想象中的广阔,栖于公路一侧,显得非常随意,以至于故宫牌坊的正对面就是一大片住宅楼。
题外话,对于台北故宫建筑外观,个人也是觉得颇为遗憾,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失败感堪比北京西站。
题外话,对于台北故宫建筑外观,个人也是觉得颇为遗憾,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失败感堪比北京西站。
当然,台北故宫本就只是来看文物的,这就牵扯到各种历史原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当时内战局势剧变,但老蒋等人还有罅隙安排把文物撤往台湾,也算得上“真爱”。只是正如北京故宫院长单霁翔先生讲到的一样,“文物只有存放在他们原本归属的地方,才是最有尊严的。”
虽然最终收藏于台北故宫的文物约有60万件,但是真正放在博物馆里面展览的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类比于省级博物馆的体量。运气不错的是,当时正赶上故宫展品开放拍摄,对于那些停留在文字中的神祕国宝,也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只是台北故宫的文物中虽不乏精品,但是给人感觉还是不成体系,可能跟仓促转运有关,断代比较明显。印象比较深的是先秦时期的诸多青铜器,基本都刻有铭文实在难得,其中就包括镇馆之一的毛公鼎,铭文多达499字,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是遗憾的是,同样置于单独展示的两个国宝馆内,毛公鼎比起走廊另一边的翠玉白菜来说,几乎门可罗雀,而翠玉白菜的展馆却是博物馆唯一排著长队的地方。只是个人对于翠玉白菜实在不敢苟同,作为晚清时期的工艺品,不管从时间上、还是历史价值上都难以服众,就连价值最高的工艺性,其实也算不得特殊,因为清代类似的珍玩实在太多,河南博物馆就有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同样也是极度逼真。
而台北故宫真正称得上最珍贵的文物其实要数书画作品,只是书画也是最难以展出的,天敌便是光照。所以这里轮展的稀世珍品也是少之又少,只要展过一次就要休息好几年避光。比如号称天下三大行书的《祭侄文稿》和《寒食帖》,就分别出自颜真卿和苏东坡之手,但是这次走遍了展馆都没有找到;就连那个曾经被误认为真迹的《清明上河图》这次同样也是寻觅不得。
因此在台北故宫能看到的除了那些利于千秋万代储存下来的青铜器和玉器之外,就数那些皇帝们把玩的小东西最值得一看,而皇家的精致也在这里一览无遗。
对于台北故宫来说,有一点还是要承认的,就是在文物陈列展览方式上确实值得学习,借助一个个不一样的主题,增加了非常多的趣味性,让那些不会说话的文物仿佛也活了过来。
意料之外的辉煌日落
要说台北哪里最漂亮,那么一定是象山,因为只有从山上的经典角度望过去,才更能明白101之于台北的意义。从台北故宫赶往象山,已是黄昏前。象山步道不算高,但登山阶梯颇为陡峭,其中部分跨度较大,爬起来会有些吃力。
山上也算是游人如织,不仅仅是游客,当地人也乐意于攀爬象山守候日落,甚至摆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象山上有三处观景台,第一处位于半山腰,虽然能望见101,但是高度明显不够,体力不支者大多会在此止步。
第二处位于山脊的转呈处,也是众多摄影作品中的经典角度,不过此处连同附近的大石头,长期被所谓的大师们霸占机位,想找一个间隙拍照都很困难。
因此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倒更建议沿着象山步道继续往上,走过拇指山的岔路口后,前往第三处观景台,离第二处观景台约10多分钟的步程。
此处视野要相比前两处开阔不少,从松山机场到更远的阳明山,几乎贯穿了整个台北东西,人也很少。唯一的缺点就是此处围栏是圆形的,没法放相机,需要自备三脚架。
而我抵达的时候,天空依旧是乌云密布,本来以为今天就这样了,也不会有什么日落,却不想就在一个霎那出现了转机。穿破云层的阳光大放异彩,灼灼生辉,染红了天边,整座城市也仿佛重生一般。
直到夕阳落尽山头,城市又重回混沌的视野之中。城市华灯初上,慢慢构建起台北之夜的繁华与迷离。
借着昏暗的路灯下山,山脚的寺庙还未打烊,望着庙堂深处的烛火,一切恍如隔世。
那些年,只是那些年
环岛的起点始于台北车站,室内的火车站台略显老旧与昏暗,倒是让人想到日本的JR。本来以为台铁是一种怀旧的情绪,结果自成体系的台铁已不是绿皮硬座年代的古早,宽敞明亮的车厢,除了速度慢一些之外,几乎与动车相同。只是在台湾,台铁和高铁仍然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系统,相互之间并不能互通。
平溪线是环岛的第一站,大抵也是受《那些年》的影响: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我想,能够感同身受的青春大概就是不停战斗的柯景腾,与任性又恣意的学生时光,至于后面那些堕胎、自杀的青春片都是什么鬼,负分滚粗好吗?!
好吧,有点扯远了。平溪线作为台铁的一段支线,需要在瑞芳进行换乘。
平心而论,下雨的平溪线,没有《那些年》的情怀加持,显得寡淡无趣。即便是工作日,观光火车依旧挤得半死,毫无体验可言。感觉湾湾的霓虹之路真的是只学到了皮毛,本质的乡土气息注定了狭隘的世界观,一众老街就只是纯粹的农村集市,拥有自以为是的古早味。
稍微有些趣味的只有猫村猴硐,虽然我还是更喜欢汪星人一些。这里除了栖居著100来只猫咪之外,各种壁画、雕塑中萌萌的喵星人也算是对味的小清新风格。
黑鼻子的猫站长虽然有Copy日本贵志站猫站长的嫌疑,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对于猴硐来说,收留流浪猫的无意之举,反而意外走红,成全了这个废弃矿区的转型。
不过喵星人还是太高冷了些,一点儿也不怕人,即使走近,它们也是爱理不理的样子,该睡觉还是睡觉。不过这也有好处,特别是对于拍照而言,它越不Care你,就越是容易出片,而那些多动症的汪星人,真的是怎么拍都是花的。
十分是整个平溪线最热闹的小镇,火车轨道就在街道中间,轨道两边则是各种店铺,最窄的地方甚至有点像泰国那座著名的火车市场。
不过,十分最有名还在于放飞天灯,也不知道是《那些年》带火了这个专案,还是这里本来就有如此传统。不过所谓天灯体验实在不够精巧,四方大布一扯,写上祝福的话语,再在铁路中间放飞,然后全程由天灯老板用手机帮你摄像,一整套体系就像流水线作业,除了有一个必体验的标签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放天灯的人群中还有不少韩国人和日本人,愿望更是写满了整块幕布,看来承载梦想的天灯一点也不轻松。
我更感兴趣的还在于十分老街之外的瀑布,只是路程稍远,沿着寂静的公路,需半小时才算陌入林木深处。
十分瀑布比想象中要大一些,毕竟也算是台湾同型别瀑布中的极值,落差超过20米。步道从瀑布外侧一直延伸到瀑布之上,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这座瀑布。只是不期而遇的雨水在这里也越下越大,与瀑布激起的水雾融合在一起,浸得整个人也要溼透了。
还好不需要原路返回,顺着瀑布之上的河道方向,跨过几个吊桥,就能重新回到公路上。
与铁路同名的平溪倒是整个平溪线中最无聊的所在,不过一条破旧的老街和一家排队很长的大肠包小肠,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印象。只一会儿功夫就穿出了小镇,也就不再等下一班小火车,索性直接步行前往菁桐。
北台湾黑得有些太早,一旦没有太阳,下午四点一过就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公里也是走得妖风阵阵,唯有路边的野花还挣扎着一丝生气。
菁桐也是《那些年》的取景地,柯震东和陈妍希沿着铁路牵手前行的画面就拍摄于此,不过电影的美好终究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现实中惨淡的天光还是很难走出那种小清新的节奏。
菁桐作为平溪线的终点,倒是比十分和平溪更为有趣,其中不乏一些妙趣横生的标识和物件。而镇外的光景大抵已是大山深处,至今仍然保留有完整的日式宿舍群,作为日据时代的见证。
山城夜雨,灯火阑珊
从菁桐返回瑞芳天色已晚,转乘巴士继续赶往九份。暮色中的九曲十八弯,巴士师傅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飞奔在在山海之间,满眼灯火星星点点。预订的民宿紧挨着代天府,虽然离主路并不远,但是黑灯瞎火的,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民宿的房间比台北大了不少,显得有些空旷,但是贴心的布置看起来蛮温馨的,甚至有发现烤箱。这家老板娘的微信其实很早就加了,虽然并未谋面,但是一直有聊,还特别推荐了一些九份拍照的好地方,这部分后面会讲到。
只是我们的九份之行并不顺利,夜色中的山城大雨朦胧,无聊的等待了好一会儿,才挨到雨势渐弱。于是借着微光,直奔半山上的暖意与热闹。九份的出名大抵是离不开电影与歌曲的加持,之前有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后来又有陈绮贞的《九份的咖啡店》,一下子就网罗了两代文艺青年,至于宫崎骏《千与千寻》中老街的灵感原型,老爷子没说,但是大家更愿意相信就出自这里。
当然,九份老街与一般的古城街道其实并无两样,充斥着拥挤的人群与各式商铺的类似。倒是逼仄的竖崎路,因为依山就势的格局,多了些蜿蜒的曲径通幽。其中又以阿妹茶楼与升平戏院附近最为热闹,想来这里大概就是九份最接近于《千与千寻》的一瞥,密密麻麻的大红灯笼温暖了阑珊的夜,更点亮了越夜越美丽的现实。
前文提到,出发前有咨询老板娘,九份在哪里拍全景最好,老板娘给我推荐四号观景台和开城殿,不过后面亲测这两个地方都不太好找。四号观景台可以从基山街或轻便路往颂德公园方向前往,距离与竖崎路相交的核心区域还挺远的,差不多要走20分钟,从摩肩接踵走到四下无人,还好一路都有街灯相伴。过了颂德公园后再继续朝隧道方向前行不远,在公路边就能找到这个观景台。从这里眺望,整座被点点橙红光圈晕染开的山城,就仿佛漂浮在暗色山岚中一般。不过个人觉得此处的拍摄视野还是稍微有些低,拍不出那种漫山遍野的质感。
而开城殿相较于四号观景台则更远,因为在谷歌地图上根本搜不到这个地名,只能凭借民宿提供的手绘地图一路找过去。再次返回竖崎路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店铺都已经关门,刚才还热闹的老街重归于平静,昏黄街灯照过一级级台阶,把偶尔路过的行人和猫狗,都拉出长长的距离。
在竖崎路的尽头,觅得一座庙堂,本来以为就是开城殿,进去后才发现只是圣明宫,周围亦是楼阁深处,并无俯瞰之处。从圣明宫再往上是一条盘山支路,名为仑顶道。又继续走了10多分钟,最终决定放弃。一来地图不明、实在不敢贸然行动;二来已是深夜,沿路已难见行人,所以也越走越心虚。于是在路边找了个还算视野宽敞的地方,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所见其实并没有这么亮,因为是延时曝光的原因,所以就连完全看不清的远山也拍得清清楚楚。好吧,我只想说幸好没有继续再走,那些栖居在小镇之上的“夜总会”也着实让人渗得慌。
最后一张九份夜景是在民宿外面的平台拍的,远眺山那头的基隆,不夜的霓虹映得天空也是五颜六色。
金瓜石,日据时代的见证
一夜无话,第二天醒来竟然一夜入冬,北台湾气温陡降,更是大雨倾盆到寸步难行。早餐之后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前往金瓜石。金瓜石和九份虽然仅一山之隔,但是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以至于在车站等车的时候,除了几位准备去福山宫的婆婆,再无其他游人。婆婆们倒是健谈,一直问我们来自哪里,当知道我们来自成都之后,又问我们成都的天气如何,不过我还是隐隐的觉得婆婆其实并不知道成都究竟是哪里。
日治时期的金瓜石大抵是繁荣的,甚至有着“东亚第一金都”之称,但随着采矿事业的落寞,这里也逐渐被人遗忘,直到矿区成了博物馆,那些旧日往事才重回视线。
当然,我对金瓜石的热爱还在于这里环绕着多处可以攀登展望的观景台。比如黄金神社,在山下博物馆的时候就远远的望见,于是趁著等待黄金馆还未开门的间隙,便拐入一旁的山路直接上山。山路有些年久失修,越往高处越是凹凸不平。斑驳的鸟居之后视野渐入佳境,除了对面山上非常神似的茶壶峰,更远处则是泛著幽蓝色的大海若隐若现的出现在眼前。
日本人对于神社的热爱,即便在台湾这样的深山之中也不忘修筑一番,据说是安定民心之用,不过台湾光复后,这座神社就基本处于废弃状态,从现在仅存的石柱上还可以看到明显的修补痕迹。而回望修筑时的那段历史,亦过去百年有余,现在的黄金神社只残存一个曾经的念想,独栖于山中展望。在大雨滂沱的间隙,山风呼啸而过,吹得人也有些站不稳。
从神社下来,黄金馆也总算开门。展馆比想象要小得多,主要陈列一些当年矿区的日常。而展馆中最大的看点,还在于那枚巨大的金砖,虽然看起来的确很壕,但是摸起来却更像铁。
坑道体验算是自己的一点执念,毕竟矿工这项职业虽有耳闻,但难以真正亲身感受。佩戴上安全帽后,首先会看一段视讯讲解,之后才正式进入坑道。By the way,湾湾的景点管理员真的非常热衷于帮游人拍照,哪怕你觉得好像并没有什么好拍的时候,也会让你换著不同的姿势摆拍。
坑道中比想象要潮溼得多,有种说不出来的幽闭之感和难闻的味道,不过开放的坑道区域并不大,不一会儿功夫就可以走出去。而坑道里面的一些不太精致的雕塑倒是有些画蛇添足的嫌疑,虽然初衷大抵是想还原当年矿区的情况,只是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中,竟也走出了“鬼城”的既视感。
除了神社之外,博物馆里还保留了一些日据时代的建筑,比如日治时期某太子来台的行宫,现在被称为太子宾馆,就是非常典型的日式建筑,就连庭院也和日本本土的相差无几。而台湾其实有很多被列为国定古蹟的都是这样日据时代的产物。
至于环境馆和炼金馆就真的算是迷你,一间屋舍的大小,一眼便能看完。
黄金瀑布离博物馆还有好几公里的路程,但是来往两者间的班车很少,一小时都难得有一班,所以当询问得知马上就有一班的时候,便放弃四连栋的参观,直奔车站,还好刚刚赶上。又是一路飞奔的山路,甩得人也是七荤八素,搞得小伙伴都有些晕车。好在黄金瀑布离下车的地方并不远,非常随意的就在路旁,三两步就能走到。
黄金瀑布虽然第一眼感觉有点像四川黄龙的飞瀑流辉,但其本质却是重金属矿砂常年沉积的产物,因此只可远观之,若是鞠一捧,不知道会不会直接歇菜。
所以这种景象算不算一种污染呢?最直观的就是瀑布之下的河道直接从清流变身浊溪,最终汇入山下大海,造就阴阳海的景象。
之前看攻略有说到黄金瀑布不远的工厂平台可以眺望到阴阳海的景象,但是寻路过去,却是铁将军把门,而工厂看上去已经彻底废弃,鬼魅的矗立在山海之间。
于是只得返回黄金瀑布。对于自由行来说,黄金瀑布真的是参观2分钟,等车1小时的节奏。虽然山下偶有车辆经过,但基本都是游客包车,想要打车或是搭个顺风车,基本没有可能。最后等来的是台湾好行的班车,空空如也的车厢也的确没有什么人乘坐。
重回九份,已是午时,老街依旧人来人往,只是无意于再次投奔这种喧嚣。望着乌云密布的北台湾,满是告别的情绪,而南下的列车即将启程。
台湾第一骑,尴尬的失败告终
瑞芳到花莲虽被誉为最美的铁路,但就像台湾多数言过其实的景点一样,真不知道这个“最”字是如何得来的。而这段铁路真正沿海的部分并不多,偶尔可以窥见潮起汹涌的大海,但大部分时候只是穿行在隧道之中。车过宜兰,雨越下越大,小城看上去有些乡土,注满水的田园映出远山的青色。
花莲不再是民宿,选择了酒店,虽然比较常规,但是顶楼平台的视野非常不错,从海到山一览无遗。花莲给人的第一印象确实不错,田园山水间充满著自然的原味,崇山峻岭中又蕴藏着壮丽的气象。
所以趁著黄昏前的光景,决定租个电动车出去逛逛。租车行离酒店不远,只是费用偏高,竟然要价100台币/小时,比起泰国清迈来说,着实贵了不少。办理好手续后,研究了下地图,决定沿着海岸骑行。花莲其实比我想象要大得多,这里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如果没有电马儿真的是寸步难行,单靠徒步,要从城区到最近的海边,都要走上好几十分钟。
最近的海边名为太平洋公园。说是公园,其实比较粗放,大约是一段可以望见大海的绿道与石头散乱的原始沙滩。花莲的海倒是值得期待,即便层云浓厚、天光惨淡,但是目之所及的海水依旧湛蓝异常。
沿着绿道骑行,可以远远望见灯塔和修筑堤坝散落的石块,海水潮起潮落,激起晶莹的浪花,煞是好看。
而这也激起了我继续骑行的动力,一番筹划下,不自知的将七星潭作为骑行的终点。七星潭距离市区差不多有10多公里的距离,沿途大车不断,骑得也是尘土飞扬。然后悲剧发生了,在还有1、2公里就要到七星潭的僻静小路处,电动车折腾了几下,竟然彻底歇菜。下来一检查,原来是后胎被扎破泄了气。
当时立马就懵圈了,只得急忙拨打租车行的电话救援。更不幸的是,坏在这样一个前不著村后不着地的地方,周围连一户人家都没有,是很难和租车行说清楚位置的,只得又来来回回的讲了很多次,实在不好描述。大概等了40分钟,维修人员总算到了,车上托著另一辆电动车。一番交接后,便重新骑上新车,悻悻返回市区,已是万家灯火,七星潭什么的终究也没能提前一见。回到车行后,另行支付了500台币的修车费,在台湾的第一骑在尴尬的失败中结束。最后吐槽一下花莲的交通灯,感觉黄灯闪的时间有些过长,根本无法预期接下来到底是绿灯还是红灯……
夜色中的花莲,除了夜市还有些人气之外,实在有些冷清,偶然路过的花莲文创园,也不过是昏黄灯光下的空空如也。
花莲打卡,不止太平洋的风
花莲的交通不便还在于周遭的景区,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几乎都难以到达,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拼车。拼车师傅年纪稍大,他早年在日本打工多年,后来又去了大陆,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因为我们去的时候,离之前辽宁团在台湾遇难的事故不久,所以师傅还特别强调了逃身通道和安全锤。因为台湾拼车都是没有导游的,所以师傅兼职讲解,这样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想来也是蛮拼的。
打卡的第一站是清水断崖,这也是我对于花莲最期待的部分。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一个地方,竟然也被折腾出一个大、小之分。小清水是旅行社专供,距离断崖还很远,这样的套路你懂的。而拼车是去的大清水,清水断崖之名还算名副其实,而看到湛蓝太平洋的第一眼,全车人都异口同声的惊叫起来。
清水断崖的观景台其实就是以前的苏花公路,山下是一晃而过的铁路,隔着围囿的护栏就能感受到太平洋的风咸溼的味道。虽然大部分时候,大海与陆地之间不过沙滩与礁石的距离,但是一旦跌落出绝壁万丈,那么必然成就一番白浪滔天与惊涛骇浪,山海间的壮美大抵如是。
只是就算巨浪拍岸、天光暗淡,依旧无法掩盖的是清水断崖处海水梦幻般的蓝色,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让我想到了九寨沟,却又无法类比于此。
离开清水断崖,便继续驱车前往太鲁阁。作为花莲行程中耗时最长的一处景点,太鲁阁一直以来都属于蛮鸡肋的存在,因为与大陆的名山大川相比,太鲁阁的峡谷风光实在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就连所谓的原住民风情,也不过是管中窥豹,难见一二。
只是即便如此,太鲁阁地区依旧非常“娇气”,一地震就需要修几年,真正开放的步道没有几条,就算是一桥之隔的支线,也需要提前申请才得以进入。想到之前有研究过玉山,感觉台湾的户外“规范”得有些过头,名额限定如同抽签摇号,对于本地人尚且如此,外地人则几乎难以踏足。
不过“规范”虽有些迂腐,但好处还在于安全。大抵是太鲁阁地区经常落石的缘故,所以一旦步入峡谷就必须佩戴头盔。
步行的第一段是燕子口,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步道,而是公路的一部分。穿过人工开凿的隧道,脚下是深切的峡谷,比较意外的是立雾溪并不清澈,更像是泥浆水,与跌落的瀑布与支流,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师傅将这一切归咎于之前的地震,不解的是同样为大理岩的国内诸山,在雨季以外却几乎都是清澈见底的。
走出燕子口,已是午后,遇上单边放行,山谷里万籁俱寂,唯有溪水跌坠山谷的响声,异常刺耳。
绿水是太鲁阁中的服务站,餐厅由原住民经营,据师傅说,台湾原住民政策强势到太鲁阁中的工作都必须安排给原住民。所以关于奇怪的少数民族政策,大陆与台湾竟然很难得的又一次同步。
午餐后,准备徒步绿水步道。这段2公里不到的山路,其实起伏不大、波澜不惊,但师傅恁是一再叮嘱安全。初入步道不远就可以看到一处封闭的支线,依旧需要提前申请。
继续沿着步道行走,穿过滴水的山洞,便进入半山腰上的栈道,视野开阔不少,只是步道离公路并不远,很难有超然世外的感觉。
同行的老夫妻明显有些体力不支,不得不搀扶而行。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这段步道实在有些乏味,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段不同寻常经历,也是蛮佩服他们的。
步道的终点是吊桥与瀑布,这样司空见惯的景致也确实很应景于太鲁阁。
长春祠是太鲁阁的最后一眼,祠堂是为了纪念修筑中横公路殉职的212位老兵所建。不过通往栈道业已封闭,只能远远的望见。公路边红色的长春桥倒是出镜颇高,几乎所有台湾的宣传片都会取景于此,也算无趣的太鲁阁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花莲打卡的最后一站回归七星潭,以弥补昨日未能得见的遗憾。七星潭按一位朋友的原话来说,就是一处看不太懂的景点。因为说是景点,不过只是海边的一大片乱石滩而已,非常初放原始,几乎没有什么相关设施。而那日东北季风狂躁,吹得人也是披头散发,站在海边几乎快要被吹倒了。
至于七星潭之名,师傅倒是一再解释诸如以前有零星的湖泊,后来修机场填埋的原因,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当然好的名字总是给人以无限遐想,而现实的惨淡却是需要自己体会的。
当然,这种惨淡大概还是和天气有关,来之前看了太多在七星潭发呆的调调,以为这里是温柔乡里的浓情蜜意,没想到却是咸溼狂风与巨浪拍岸的惊悚,踏浪尽欢还需阳光灿烂。
七星潭的海边有许多堆叠的鹅卵石,倒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纂的仪式,重筑与消逝更替,不过潮起潮落间,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一路向南,穿越花东纵谷
从花莲到垦丁一路向南,又是三百多公里的辗转,花东一线拼车比台铁更适合,一天时间大可以走走停停,至于纵谷线还是海岸线,则需要看个人爱好。当然,我更建议选纵谷线,这样也可以缓解花莲、垦丁皆为看海的审美疲劳。
今天的拼车师傅是个中年男子,大概是一直都从事旅游行业,所以对“空心菜”上台之后的种种影响也是苦水一片,大巴变小巴便是最现实的问题。言语间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对经国时期的怀念,认为那段时间才是台湾发展最快的时期,之后便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出花莲一路都可以看到很多闪亮的招牌,师傅说那些都是卖槟榔的,当时实在有些费解,卖个槟榔至于这样吗?所以后来师傅就讲到了槟榔西施,听完那些香艳的故事也是各种奇葩,这闪闪惹人爱的也是脑洞大开。不过说起槟榔,也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东南沿海的中年大叔诡异的“血盆大口”,大多就是拜它所赐。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很难接触到槟榔的,曾经在三亚的时候尝试过,买了之后恁是不知道该怎么吃,只嗅得一种苦涩的滋味。听说槟榔吃了会上瘾,大概有点类似于菸草吧。
纵谷线中途会停靠好几处景点,不过都不大,基本属于打卡型别。云山水是最近的一处,离花莲城区不远,诗意的名字背后其实就是一处生态农庄,更接地气的说法应该就是农家乐。这里属于照片会比实际好看N多倍的地方,平静的湖面没有太多波澜,泛著幽幽靛青,倒影出周遭的树影山色。
当然,这里的主体经营还是民宿,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多少客人。感觉台湾真的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不过就是几张照片的体量,也不知道算不算是个景点。
行至瑞穗牧场已是花东纵谷深处,这个大山中的开放式牧场貌似是王菲接拍某牛奶广告的拍摄地,冠以景点之名同样有些牵强,不过圈养了几只奶牛与鸵鸟罢了,如果想再往牧场深处走,对不起它们家不开放。
虽然牧场看点不多,但却足够好吃,浓浓奶香味的蛋糕与乳酪实在喜欢,牛轧糖也非常弹牙。所以这里姑且算作一处原生态的购物点吧。
北回归线标志同样是一处只需看上一眼的景点,但对于喜爱地理的人来说,还是很有纪念意义,毕竟有太多地理上的划分是基于这条线的。作为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说来也是神奇,过了这个标志之后,再往台湾的南边走,厚厚云层下的阴雨萧瑟转眼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连几天的阳光灿烂。
车到池上已是正午,一路上都听师傅在说池上大米云云,大抵是强调池上大米是全台湾最好的米,这就像后面到屏东时候,他也一直在说屏东的洋葱是世界上最好的洋葱一样,先不管这个最好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但是这个宣传真心一点都不吸引人啊!因为米再好,也只是原料,好吃不好吃还需要配上一桌好菜才行,这一点就不像日料,那才是纯粹拼食材的货。不过精明的池上人还是鼓捣出了一个文创园,紧挨着台铁站,专营池上饭包,正好满足赶路之人的果腹之需。
池上便当倒是实在,满满一盒的卤味,看着挺诱人的,但是味道一般,吃起来有些干涩,以至于也没有品出池上大米有什么独特之处。
当然,池上真正的精彩还在于伯朗大道,也是整个纵谷线的颜值担当。伯朗之美在于田园,笔直的公路将田野分成两半,稻米满穗的金黄铺满整片山谷间的盆地。上一次给我这样感觉的地方是在大理,也是骑着单车穿行在田野间,放飞的心情自由自在。
而这里最应景BGM应该是李健的那首《风吹麦浪》: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可惜留在这里的时间并不多,1个小时的时间也只能走马观花。
至于让伯朗大道走红的咖啡广告,如今只留下一株金先生之名的茄苳树,网红的意义就是留影之人巨多,但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在伯朗大道有很多这样独木参天的大树立于田野,每一株都有着意味深长的眺望,至于那些有故事的画面,还需要你的发现与创作。
过了伯朗大道之后,纵谷线剩下的行程基本就是赶路了。途中时常能碰到不少骑着单车的队伍,非常有组织的骑行在公路一旁。如果说骑行川藏线,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极限的挑战,那么台湾的环岛骑行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据师傅所说,台湾这样的骑行者大多属于事业有成,所以骑行装备与后勤保障都是做得相当充分。
而花莲到台东一线的温泉之多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接一个,基本上每处由山而来的溪流,都会孕育出这样的地热资源,只是山溪的浑浊一如立雾溪一般。
纵谷线拼车停靠的最后一站是多良车站。这座被誉为台湾最美车站的新近网红,大抵也是沾了宫崎骏老爷子的光,在废弃之后,竟又回光返照的生出一种漫画式的唯美。当然,作为景点来说,这里也只不过是一张照片的体量。
我们到的时候,天色已渐晚,日落后的残光喘息著最后的光亮,没想到的是多良车站并不在海边,而是一旁的山上。师傅算的时间刚刚好,稍等片刻就迎来了飞驰的火车。终于理解大家为什么愿意等这样一个画面,视野的侷限让多良车站看起来仿佛与海岸线近在咫尺,一边是海天一色的太平洋,一边是高耸如云的山脉,从隧道中呼啸而来的火车恰好将两者巧妙的连线在了一起。
再上路,天色已经越来越弱。进入山区之后,南北的奔袭已接近尾声,剩下的只是近在咫尺的东西横贯,直到灯火阑珊,终于望见了向往已久的台湾海峡。垦丁入夜,虽是晴日,却刮著强劲的落山风,而大街上依旧熙来攘往。晚上的电视节目聒噪异常,恰逢洪习会后,湾湾两党皆有不满,所以讽刺的碎碎念也算到了极致。
垦丁机车党,像少年啦飞驰
清晨垦丁暖暖的,告别北台湾的溼冷,正式投入南国的碧海蓝天。民宿的早餐很西式,汉堡和三明治是主打,反而有点不像台湾的滋味。而几天住下来,发现同住的客人居然多是日本人,就连Andrew半灌水的日语,竟然也派上了用场。
要说垦丁最好的开启方式,那么一定是机车上路。想来这几次旅行中最难忘的部分,其实都是这样像少年啦飞驰的时光,清迈、拜县、蒲甘莫不如是。垦丁的电动车倒是进步很多,之前看到别人游记里经常说骑半天就需要回来换电池的事情,现在新电动车的电池基本坚持一天毫无压力。
垦丁周边的景点大致可以分为以鹅銮鼻为主的东线和以猫鼻头为主的西线,最开始计划是花两天时间分别前往,但实际却是一天之内轻松搞定。从可看性来说,个人更为偏爱东线。
正式骑行东线的第一站是船帆石,我们到的时候,恰好遇见当地的学生在沙滩上搞活动,各种抢球与追逐,玩得不亦乐乎。
风和日丽与碧海蓝天,大概就是台湾偶像剧屡试不爽的调调,我在垦丁天气晴一如湛蓝大海的心情,很容易就让人着迷。
至于沙滩之外、远远望见的船帆石本身,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其实既不像帆船、也不像某总统,象形这件事本就是你情我愿的想象,开心就好。
砂岛则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仅有的沙滩也被围囿起来不得进入,只留下一片延绵的礁石。偶见钓鱼之人立于海中,长长的舒展出一片沁人的蓝色。
鹅銮鼻是东线的重头戏,标志性的灯塔占据着海岸高处,就像所有浪漫的画面一样,自带小清新的滤镜。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灯塔,一直都是台湾南部海域夜航的座标所在,而心之所往,又将何处呢?
灯塔之下是一大片斜坡草甸,周遭围绕着茂密的林木,一直铺展到海边,偶有白鹭踱步而过。
步入林木深处,又见怪石嶙峋,全然不觉已近海岸,只是亲吻石之名甚为牵强。登上观景台,但见海天一色,极目远眺,尖山如状,之后不管再从哪个角度望过去,都没有这里看上去那么形象。
至于台湾最南点,其实和北回归线标志一样,地理意义远大于观赏价值。只是这个坑爹的水泥标志实在太远,从停车场出发,顶着烈日徒步至少20分钟有余。
离开最南点,便拐入了山路,机车也越发吃力。龙磐草原的范围很大,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观景台,看见路边有人踩出的小道,便将机车停到路旁,径直走向悬崖边。
这里的落山风非常凛冽,却能窥见垦丁山海间最让人难忘的景致——崖壁上生出的草甸与灌木绵延开来,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泛著不同蓝色的大海与曲折有致的海岸,耳边已经模糊了声音,这一刻谁都可以肆意的呼喊,或是浪漫一吻。
官方的观景平台还在相对平坦的龙磐之尾,三五游人嬉戏打闹,迎著海风徐徐,无人机嗡嗡飞过,皆为闲情逸致的日常。
风吹沙倒是夏日情怀之外的另类,连绵的绿意被一丛沙地切断,滋长出更为猛烈的风沙。
过了风吹沙便已是东线的尽头,刚好半日时光,索性决定将西线一并拿下。于是继续北上,过港口吊桥,再往西走山路直奔恒春,这一路穿梭于乡间小路与盘山公路间,也是骑得相当畅快。
下山途中有路过出火,这个地方白天还真看不出什么,毕竟这种地下涌动着天然气的火焰,还需晚上看才有那种类似鬼火飘飘的氛围。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不算景点的景点,湾湾竟也修得有模有样。
恒春算古镇吗?其实旧时古蹟不过南边城门一座,矗立在路中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大部分的恒春还是湾湾老街固有的调调。
小镇里除了可以大啖美食之外,也就只有阿嘉的家可以看看,名字是有点拗口。这里是电影《海角七号》的拍摄地,电影当年一举破了台湾的票房纪录,不过这个平淡的故事除当地人之外实在有些难以引起共鸣,只记得当时看得昏昏欲睡,倒是隐隐觉得台湾人对于日据时代留有的怀念。
关山是垦丁看日落的绝佳之处,只是不知从哪里得来了一个“世界12处观赏落日美景最佳地点之一”的名号,所以也心安理得的坐收门票。上关山的山路看着不算陡峭,骑起电动车来却也十分吃力。到的时候还比较早,所以随便逛了下就先行离开,准备日落的时候再来。
下山路上窜出的野猪,吓了我一大跳。
从关山一路南下穿过几个村落就是猫鼻头,作为西线的主打,这里算得上游人如织。大部分旅行团到垦丁基本都会到这里来打卡,各种飞舞的丝巾也是醉了,还好黄昏前的光影还是相当给力,映衬得大海分外湛蓝。
猫鼻头也是一块从海崖崩落后滚到海边的珊瑚礁岩,算不得形象,倒稍好于鹅銮鼻的亲吻石。其实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猫鼻头和鹅銮鼻正是台湾最南的两端,两者隔海相望的宿命也是各自精彩。
白沙湾据说是垦丁最好的沙滩,就连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后登陆时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也是取景于此。从猫鼻头一路北上而来,已近日暮,踏浪的人群倒是有增无减。踩着松软的沙滩,步入海边,夕阳照在身上,暖暖的酥酥的,让人忍不住想躺下来。
不过正赶上某剧组在这里拍戏,各种场务凶巴巴的驱逐著周围的人群。男女主演其实都不认识,应该不是什么大咖,远远的望着他们一次次重复著海边拥吻的戏码,演技确实不够成熟,倒是辛苦了旁边在海浪里各种跟拍的摄像师与助理,他们才是蛮拼的。
重回关山,正好赶上日落时分,刚才来的时候还空无一人的观景台,如今已是人潮拥挤。关山的日落算不得震撼,毕竟海天之间并无太多独特的辨识度,加上天边云层较厚,刚刚变出鸡蛋黄的姿态,就又隐匿其中。
国境之南的祕境,一个颠覆认知的垦丁
由于提前完成了垦丁的东西线,所以剩下一天去哪里,就成了问题。偶然间翻到了社顶的名字,虽然只言片语多是跟梅花鹿有关,但是执念还是让我解锁了一片新天地,这片新天地位于垦丁背后的山上,更广阔的名字是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
于是一早就租上机车,直奔社顶方向。不过,租车行的人还是一再表示,电动车是无法骑上山的。当然,肉测的结果恰恰相反,只要选对了路径,那么还是很轻松的。正确的路径是从垦丁东边森林公园一侧上山,这边虽然路程较远,但是盘山路很缓和,全程无压力。相反,船帆石一侧的上山路,则是坡度很大的盘山路,电动车要想爬坡就显得非常困难,因此从这边下山刚刚好。
大概山路爬行到半山腰多一点的位置,就是垦丁国家森林游乐区的大门,这里可以望见大尖山近在咫尺,不过和昨日鹅銮鼻的角度相比,明显圆润许多。
当然,这里并不是我要去的终点,之前有研究过这里,感觉更像是植物园,视线不佳,基本都是在山林间穿行。所以还得继续往上,直到看到了社顶自然公园的标识,这里也基本上盘山公路的最高点,抬眼就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把车停好后,沿着石板路就进入公园的深处。初入极狭,视野收窄在一片石林之间,而这里被称作大、小两个峡谷。小峡谷还算正常,夹峙间尚能寻得路径,大峡谷则深邃而狭长,不仅石板难寻,小路也是隐于稀泥之下,摸索著才手脚并用的走出石围。
之后转入一片山中草原,一切豁然开朗。山海相望,极目远眺,觅得些熟悉的标识,原来此处正是昨日龙磐草原背后的大山之上。
带着秋田犬的老夫妻早就静坐在草原上休息,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霓虹国。
继续沿着步道前行,还有两处观景台,一处名曰涵碧亭,一处名曰凌霄亭,都是连绵山头的至高之所,隔着茂密的热带丛林,换著不同的角度,一览山海之胜。
令我意外的是居然在这里碰见了一队大陆的旅行团,不过听导游唸叨他们接下来的安排就一下子回归旅行社的传统,一天时间垦丁加高雄,也只能走马观花的走上一遭。
出社顶骑上机车沿山往下就是龙仔埔,这里算是一处私藏的大草原,草长莺飞,一望无际,很难想象这里是在垦丁,空气中都自带一种偶像剧的调调。
过了龙仔埔,继续朝船帆石的方向骑行,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很陡峭的盘山路,一度让我骑到崩溃。
从船帆石回到垦丁大街就非常熟悉,但想要去的垦丁牧场标识并不清楚,就连谷歌地图上也搜不到具体的位置。不过想象中的牧场总归在城镇之外,于是绕道森林公园的另一侧。邂逅的这片牧场就在大尖山下,各种精瘦的牛儿占据着草场的各个角落,至于大尖山真的就与此前看到的大尖山判若两样。
沿着牧场的小路继续骑行,依然没有找到垦丁牧场的标识,相反道路在近山区的转角彻底消失,于是只有打道回府。
一番询问之下才晓得,原来真正的垦丁牧场就在垦丁派出所的对面,低调的牧场大门竟然长这样,完全没有一点牧场的气质,一如国营老厂冷漠的门面,外面写着“登记”,还以为是不能进入。
真的进入之后则畅通无阻,道路的尽头是一栋小木屋,外面看着大门紧闭,推开却正在营业,只是服务员稍显高冷。小木屋里经营著牧场的生计,有点类似瑞穗牧场,各种蛋糕、乳酪、冰淇淋等,奶味都非常纯正,只是羊奶制品的话,味道会稍微有些腥羶。
在垦丁牧场大快朵颐后,又重返西线,准备查漏补缺一些昨天没有走到的小景点。之前做攻略的时候有被出水的湛蓝程度所震撼,没想到一路骑过去拔草的时候,却遇上出水口断流,非常遗憾。不过路过的后壁湖倒的确是一个潜水的好地方,这里没有沙滩,都是一些礁石,很适合浮潜。
因为前一日在民宿买了水上活动专案,所以从后壁湖回来就直奔南湾。南湾大概是垦丁玩海人最多的地方,整个沙滩都挤满了游客,不过这里非常不方便,沙滩一侧并没有更衣的地方,还需要走到街对面另找商铺。水上专案的工作人员态度也很差,赶鸭子上架一样的完成了摩托艇和香蕉船。前者撞浪的时候还稍微有点刺激,但是离岸越远就越平淡;后一个则完全没有感觉,最后还被狠狠的甩下船,呛了一大口海水。
至于南湾的沙滩则只是一个表面,这里完全不适合游泳,因为刚刚走入大海一点,沙滩就直接变成了碎石头,磕得脚非常疼。而这种坑爹的构造,只要海浪粗暴的砸过来,沙就跟着朝下滑,裸露出石头,站都站不起来。更不幸的是被一个大浪打落了眼镜,多番寻找无果,不得不提前结束了南湾的踏浪。
而最近的眼镜店在恒春,一路骑过去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宝岛眼镜。眼镜行的老板很gin,配个眼镜也要各种测试,镜片也不能马上拿到,报价很贵,最便宜的都要2800台币,因此不得不选择折中的方式,配成隐形眼镜。
重新上路已近黄昏,但是祸不单行这种事情往往就是接踵而至。租的电动车突然就毫无征兆的打不上火,不得不联络老板,以为又要骑废一辆车,没想到的是就在和老板争论了里程上的问题的时候,电动车竟然突然又好了。于是趁著黄昏的光照,转向恒春北边的车城,前天来的路上,就听司机说这里有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公庙。
一路辗转到车城的时候,已是日落的尽头,踩着夕阳的余晖,转入小镇中的庙堂,果然规模巨集大。这是一座佛道一家的庙宇,供奉的神仙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大殿之中的香火旺盛也是生生不息,还欢迎大家拍照传脸书。
此时的殿堂外,则在进行着什么仪式。只见一个赤裸上身的大师唸唸有词,口中时不时的喷出火焰,衔接着各种难以理解的仪式。但信者之众,跟随着大师的轨迹,简直就是“封建迷信害死人”的,但这也正是台湾乡土信仰最真实的一面。
日落后的垦丁温差很大,骑在路上也是冷得半死。
信仰的另一种可能,也是萌萌哒
一早就坐上垦丁快线前往高雄,离开阳光灿烂的国境之南,终究有些念念不舍。从一路向南再到一路向北,台湾的行程业已过半。
高雄的初印象有点像香港的郊区,虽然连绵著高高的筒子楼,却又没有任何特点。当然,85大楼还是鹤立鸡群的,就像101之于台北。不过85大楼看上去有些年头,内装很老旧,空空荡荡的,完全没有高阶写字楼的气质。我们订的85天空民宿,需要上到85大楼的12层办理手续,而这一层也基本集中了整栋大楼的民宿。民宿的房间比想象中要大,装修有些日本风,但是遗憾的是楼层不够高,更多的视野还是掩埋在了楼隙之间。
至于高雄的行程则比较随意,事先规划好的行程只有一天,所以提前到高雄的第一个半天就自由活动,于是我选择去佛光山,而Andrew选择去美丽华。知道佛光山其实很偶然,因为它在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但是说起星云法师,似乎又有所耳闻,所以来之前还特别百度了一下星云法师,反正传奇的人生总有些不羁。而佛光山就正是凭星云法师一己之力修建,算不上历史悠久,却成为台湾影响最大的寺庙,其分馆甚至开到了美帝。
佛光山其实离市区挺远的,在左营火车站有专线车前往佛光山,名曰哈佛快线,也是挺有创意的。如今的佛光山是由佛陀纪念馆和佛光寺两个部分组成,但就同陕西的法门寺一样,各种高逼格建筑堆砌的纪念馆,人气明显高出佛光寺本身。来这里的旅行团非常多,旅行大巴就没断过,不过基本都是台湾本地的团队。
我对于佛陀纪念馆最深的印象就是大,穿过规模巨集大的礼敬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两侧依次排开的八座高耸的佛塔,在烈日下穿过佛塔间的广场,才能最终进入本堂。本堂之上则是高高在上的巨型坐佛,透过云际的天光,俯瞰著芸芸众生。
至于本堂之大,本身就像是迷宫,里面的陈列也几乎都与星云法师有关。无论是书目、墨宝乃至纪念品、素食,感觉星云法师一个人就支撑起了整个佛光山的精神,多少有些个人崇拜的意味。
不过佛光山最让我觉得不同的是,这里完全不拘于宗教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打理,它不仅拥有一个出版社和一个电视台,“佛光出版社”出版的经典书籍更是畅销世界各国,其电视台还上了卫星,名曰“佛光卫视”,24小时面向全球播放佛教节目。
投射到佛光山本身,无论是对映着投影中不断变化著嬉笑模样的菩萨,还是各种闪烁著萌萌哒表情的小和尚塑像,都营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所见任何一座寺庙的气质。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在最浅显易懂的互动中,感悟到宗教所带来的哲思,这是远非烧香拜佛之类的日常,更能贴近当下的传承模式。
除此之外,佛光山还承担著会展功能。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国际书展,所以这里间或展开很多活动,这出江浙的传统戏剧就好不热闹,沉浸在敲锣打鼓的气氛里,哪里像是我们印象中那个略显压抑的佛门圣地。
从佛陀纪念馆步行到佛光寺,需要沿着公路走上10多分钟,相对于佛陀纪念馆,佛光寺真的算是少有人至,瞬间重回深山古寺的意味。但佛光寺依然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蔓延在群山之中。
宝物殿里更是空无一人,狭长的展厅就像隧道一样,如果真要一件件看的话,没有1、2个小时很难看得仔细。里面的宝物也多是星云法师收藏、征集的,藏品的历史未必悠久,但大多做工精美。至于佛光寺最重要的藏品——佛牙舍利,如今已经存放到了佛陀纪念馆,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本堂中,其中的玉佛殿就是侍奉舍利的地方。不过观佛展望要整点才开放,直接被华丽的错过了,也是自己功课没做好,回来之后脑补才知道佛光山储存的佛牙,竟然是佛陀涅槃后,留存在世上的仅存的三颗之一。要知道斯里兰卡的那颗佛牙舍利,真的是圣物一般的存在,而台湾的这个竟然都没有太多人知道。
穿过朝山会馆继续上行,得见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作为寺庙的标配也是最重要的建筑自不必多说,但进入庙堂需要脱鞋倒并不多见。整个殿堂内除了宗教烘托下的神圣之外,间或营造著温馨的氛围,应是借鉴了西方教堂的设定。
本以为大雄宝殿已是佛寺的尽头,没想到大雄宝殿之后才刚刚开始,而根据佛教典籍而来的曼陀罗花园与蓝毗尼园更是一直延伸到佛陀纪念馆一侧,与新修的规模巨集大的藏经楼一起,占据着山丘之上的绝佳视野。
当然,在恢弘的建筑背后,寺庙存在的根基还在于修行。走在佛光寺中碰见最多的就是这样走路带风的僧尼,或是外地来拜访的禅修之客,正如书中亦或想象中的模样。而国内寺庙中,每每看到那些肥头大耳的花和尚,就愈发不明白寺庙到底是修行之地,还是赚钱之所。
佛光寺的最后一眼止于大佛城上,高大的立佛在冥冥之间微笑着,凝视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渐入黄昏。
回到高雄城区已是傍晚,和Andrew约定好在美丽岛汇合。说到美丽岛,自然会想到台湾的“美丽岛事件”,只能说每个地方争取的民主都来之不易。不过如今的美丽岛捷运站却号称是“世界上最美的地铁站”之一,我倒是觉得一般,暗淡的灯光下,也就只有光之穹顶可以看看,而且比想象中要小得多。
其实在台湾真的各种“最XX”真的只能听听,不能太当真,再比如打卡的另一处最美捷运站——中央公园捷运站,也就入口电梯这里还可以看看,要说有好独特完全说不上。不过高雄真的算是一座很亲日的城市,捷运里面竟然还有日语播报。
同样名不副实的还有爱河,真不知道这样黑黢黢的夜景有什么好看的,如果这都算必看,那内地每一个县城的夜景都可以算景点了。沿着河道走上一圈也是冷清的很,就连酒吧外表演的小哥也只能自娱自乐,婉转悠扬的音乐久久的回荡在空空的街道上。话说台湾的街头艺人都是持证上岗的?!
西子湾“打狗”,高雄的另一面
高雄的景点,其实大部分都集中在西子湾附近,所以之前计划的高雄一天的行程也基本上是围绕着港区。
出捷运站步行不远,就可以走到驳二艺术特区,台湾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创园,这个驳二算是名声在外。因为到的时候还比较早,所以驳二里的店铺都还没有开门,只能在外围逛逛。园区覆蓋的范围其实挺广的,基本上都是以前的仓库改造,倒是有些像帝都的798。当然,文创区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各种创意十足的设计,比如这个出镜率颇高的站立人,其实有N个版本,而且可男可女、可大可小,甚是可爱。
比如一些有趣的壁画,让那些老旧的仓库,也能重新焕发出一种艺术的活力。
只是这个倒立屋,多少有点抄袭泰国拜县的意思,但也不晓得到底是谁先谁后,反正都走的这种小清新路线。
与驳二艺术特区无缝连结的是哈玛星铁道文化园,虽然有些空空如也,但这些百年前的铁轨的确见证了高雄的发展。而铁轨的尽头可以远远的望见寿山,也是西子湾这边的至高点。
虽然山就在那里,但是我们的目标却正好相反。从鼓山轮渡码头乘船,跨过繁忙的高雄港,前往对岸的旗津半岛。渡船不载汽车,但是机车和脚踏车是可以上船的,不过和行人分开,安排在船的下层。
走出旗津码头,就进入老街的热闹之中。沿海而居的小镇其实都有些类似,让人想到香港的那些离岛。旗津老街上的天后宫香火旺盛,这座高雄最古老的寺庙,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
当然,按图索骥的目的地还在于旗后灯塔。穿过旗津老街,遁入更为复杂的街巷,几番询问才觅得上山路,一侧通往炮台,一侧通往灯塔。所谓旗后炮台,其实并没有炮,站在工事的高处,可以收获一片广阔的视野,从小镇的尽头,一直延伸到海中的灯塔。
我其实还蛮喜欢旗津半岛上这些五颜六色的房子,所谓的小清新,关键还在于滤镜的颜色。
小山的极顶处才是旗后灯塔,可惜受台风影响,灯塔所在的区域并没有开放。只好在门口晃了一圈就下山,透过花语间的间隙远远的望见对岸的85大厦…真的好丑…
返回码头,旗津半岛也算打卡完成。这样的碧海蓝天,大概才是最让人舒服的高雄。
乘坐渡轮返回鼓山,跨过山寨的情人桥,离打狗英国领事馆就很近了。所谓“打狗”, 不过台湾原住居民语言的音译,代表一个地名,只是这个名字取得也真够乡土的。
登山的小路很陡峭,有些地方甚至要穿过别人家的院子。台湾人真的很喜欢把神仙供在屋顶,而这个金光闪闪的大概就是济公吧。
红砖砌成的西洋小楼是领事馆的标志,占据着小山之上的绝佳视野,其自带偶像剧的调调也是引得情侣争相朝圣。不过打狗英国领事馆的门票也比之前涨了许多,附送了些华而不实的抵扣券,其实根本就用不上。
而真正的领事馆还在山下,守着山麓的一方院落。领事馆还原了一些当年场景的雕塑,作为清朝时外国人在台湾开设的第一处领事馆,承袭著百年来的历史,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沿着西子湾一路走到中山大学,别人家的大学真的永远都是传说,甚至还拥有一大片的海水浴场。
从这里再远眺旗后炮台,才更能体会灯塔之于海港的意义。从地图可以看出,高雄港的入口收窄于旗津与西子湾之间,大宗货船驶过,港内一片风平浪静。
怎么说呢?感觉高雄的中山大学虽没有广州的中山大学那么具有历史气息,但真的是那种一眼就会喜欢上的感觉。这是一座很有爱的大学,也许靠海的地方总是能滋生浪漫,才能在校舍间弥漫着暧昧的气息。
除此之外,湾湾的校园还自带综艺气场,邪邪老师、黄衣人什么的,完全都可以做成一档节目了。
挺立在一众红砖教学楼外的这栋绿色小楼倒是显得格格不入,有故事的楼舍就是这样不走寻常路,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蒋公时期。
中山大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校舍一直延伸到寿山深处不知尽头。学校的后门连线著盘山公路,顺路而上就可以走到高雄的忠烈祠,当然也不算近。忠烈祠前面是一处视野极佳观景台,有着同样有爱的名字——寿山Love情人观景台。
以此眺望,整个高雄几乎都在眼前,从旗津半岛到山脚的驳二再到更远的高雄港,特别适合那些花式秀恩爱的日落。只是对于这座建筑平淡的城市而言,大概也只有85大楼鹤立鸡群,像是一个笨拙的火箭筒一般。
而观景台背后的忠烈祠倒是让我感慨良多,这座由神社改建的忠烈祠,也算见证党国的独有产物。这座供奉著牌位的祠堂,让我想到了曲阜的孔庙,而这种遥祭其实也是一种无奈,那些回不去的故乡终于永远成了远方。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惆怅的下山路被各种野狗追,也是没谁了,差点真的就要“打狗”了。只是略显无趣的西子湾并没有填满一天的计划,剩下小半天的时间临时决定再去莲池潭走走。
莲池潭在高雄的攻略和游记中少有人提及,紧挨着左营火车站,我也是到高雄后才知道的。本以为只是一个无趣的湖滨公园,结果一圈逛下来却算是意外惊喜。这片被信仰围囿的城市湖泊,沿岸都是各种有趣的寺院与宫观,风格略显混搭。而我最爱的还是这样的氛围,总能在暮色前走出一种久违的惬意。
从左营车站走来,刚刚触及湖泊一角,便是一座规制完整的孔庙,建筑不算悠久,大抵是新建,有着从櫺星门到大成殿的完整规制,风格倒是很不台湾,也许修建的初衷便是一种思乡的回望。
当然,莲池潭周围最多的还是这种类似于天府宫这样的宫观,有着台湾传统而繁复的雕刻,描绘著各种传说中的人物挤满门殿的屋顶。
相对于宫观,寺庙的表达方式则更为简单粗暴,一尊菩萨直接矗立在屋顶俯视著芸芸众生。
至于玄天上帝是哪路神仙真的母鸡,但确实是整个莲池潭最大的一尊的造像,很远就能望见,当时还在想是到底是哪位大仙。只是略卡通的气质倒是和内地的一众寺庙新塑的菩萨如出一辙,总让人有种泥菩萨自身难保的担忧。
春秋阁和龙虎塔已是莲池潭的南端,这两座极度花哨的建筑,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宗教的气质,更像是灯会里那些表现神话传说的夸张灯组,但它们并不是灯组,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攀爬的长廊与楼阁。
登上龙虎塔,黄昏中的莲池潭泛著又清冷又温暖的色调,如果高雄不是定位在一座港口大城市,我倒是更喜欢它的宁静。
当然,这样的宁静不过片刻而已,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也能碰到东北的大妈团。聒噪的腔调弥漫开来,莲池潭也瞬间变成了嘈杂的人民公园。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是“城会玩”这件事对应高雄人民也同样有着出处,这样靠着牵引拖动的冲浪确实第一次看到。
暴雨中的淡水,北台湾总是这样不“友好”
习惯了南台湾的碧海蓝天,当启程返回台北的时候,还是有些恋恋不舍。提前1个多月在网上抢的早鸟票,65折的价格算下来,都还是比国内高铁要贵。橘色腰身的台湾高铁据说是采用的日本新干线的技术,所以风格上比较接近日本,座位间距也比国内要宽敞一些。不过,即便是最繁忙的台北-高雄线,也同日本的东京-大阪线一样,乘坐的人并不多,整列车都空出了大量的座位。
出发前本来想在左营站去买传说中的高铁便当,结果车站要10点半之后才开卖,于是想着车上应该会有,结果人家压根就没有这项推车服务。好吧,既然没有吃的,就只有看窗外的风景。出高雄之后,其实都是一派平坦的田园风光,中央山脉从地图上看不远,但是晴朗的天际似乎不太通透,只是偶然间能瞥到些许起伏的山影。
台中算是一处分水岭,不仅是告别田园的台湾,回归大城市的鳞次栉比,就连天色也变回阴郁,满是烟雨濛濛的调调。而北台湾绝对和我有仇,来的时候降温降雨,好不容易晴了几天,我一回来又开始降温降雨,真的只想说烦请萧敬腾先森还是快些离开台北吧!
于是见到淡水的第一面,就是这样很丧的气氛一点也不奇怪,手里的伞差点就被狂风刮走。穿过无趣的淡水老街,古早的氛围看起来就像内地老厂矿的宿舍区,满是熙来攘往与小吃的叫卖,却实在提不起兴趣来。
只记得冒着风雨,走过了很多条街巷,才好不容易走到了红毛城。红毛城其实可以看作淡水版的“打狗”,虽然最初只是西班牙人修筑的城堡,但是后来一直被英国政府长期租用,也变成了领事馆,而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处还在于都有一个十分奇葩的名字,“红毛”配“打狗”也是绝配。
买票的时候,售票大妈问我脸怎么了,这才意识到前几天在垦丁的暴晒,真的已经黑成炭了,只留下之前戴眼镜的区域,才是本来的颜色。
至于红毛城的陈列,倒还多少有些时间的印记,虽然大多数可能已经不是原物。
红毛城的侧门可以直接通向真理大学,红墙绿树的调调倒是与红毛城一脉相承。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学校内浓郁的教会氛围,建筑也是修得精致,介于传统与西洋之间。
跟着下课的学生走出大学,熙来攘往的校园外,虽是有些崎岖的小路,却已满是台湾偶像剧里的调调。只是淡江中学并没有开放,《不能说的祕密》终究只是祕密。
在红毛城的时候,知道附近还有处小白宫,忍不住好奇探路而去,得见一处别致的白色洋楼,本以为便是小白宫所在,结果看介绍才知道,原来只是一枚名叫马偕的传教士故居。不过后来脑补此人其实不止是名牧师,对于台湾的医疗和教育也有着相当的贡献。
而真正的小白宫还在几条街巷之后,而且也没有马偕故居“白”,倒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作为以前淡水海关税务司的官邸,小白宫的陈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还是那些廊柱间的回廊,在今人看来多少有些小清新的意味。
从小白宫下山,问询管理人员,台湾人的调性总是有些过于“小朋友”,从他们嘴里出来的下雨的石板路,都变得好像难以逾越的危险一样。所以问清楚路线即可,这样的小路对于我们而言实在是可以大步流星,毫无压力。
从红毛城到渔人码头,雨水已呈瓢泼之势,想象中淡水浪漫的日落成为传说,风已经大到难以撑住雨伞,终究成为落汤鸡的尴尬,也只有唱一曲《愚人码头》安慰自己,“我已不能回头,天你要伤我多久……”,最后飘摇在狂风骤雨中的情人桥上。
从淡水回到台北城区已是傍晚,从台北车站匆匆取过行李,便直奔台北最后几天的酒店。酒店离捷运站稍远,本以为是在一条背街小巷里,结果却就在主街上。房间确实小得可怜,不过类似于日本酒店的五脏俱全,。而当初选这里很大的原因就是,这里有个无限取用零食和饮料的吧台,实在是非常的贴心。
邂逅台湾的最美海岸
野柳之名听起来蛮拗口的,却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向往的台湾风物,毕竟有着国家地理“中国最美海岸”的加持。一大早辗转到台北车站,没想到硕大的车站却有些标识不明,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东门的指示,一通瞎走,没想到运气还不错,随机的走出车站,竟然恰好就是要去的站台。去野柳的1815路车也不是善茬,一定要看仔细的再上,因为有些只到万里,有些又要去法鼓山。从台北车站出发,一路走走停停的折腾,还需要到市政府转运,最终耗去了将近2个小时。
下车之后其实离野柳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穿过满是渔船的港口,一个拐角之后得见野柳的入口。没想到即使在这样一个阴雨天,这里的团客竟然有如此多,这在萧条的台湾实在不多见。
野柳地质公园就沿着目之所及的海岬展开,各种蕈状岩石的确让人惊喜不断,乘着想象的翅膀,丝毫不亚于名山大川中石林与峰丛的象形程度。
而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伟力,在这里则更多的表现为海蚀与风化,因此塑造的形象也少了些圆润,更多了些风骨的姿态。
只是阴霾而阵雨的天气,使得野柳很多区域并没有开放,海浪拍打着岬角,激起层层巨浪,只有渔人还挺立在怪石间,从容的面对着风雨。
登上仅有的还开放的山头,山雨之势愈加密集,模糊了视野,也少了眺望的乐趣。不过这并不影响当地人伪装在林间“打鸟”的兴致,想来也是蛮拼的。
返回山下,本以为雨水可以败去部分人的游兴,正好捡漏与著名的“女王头”合个影,没想到团客却是有增无减,根本就挤不进去,而且还多出了不少韩国大妈团,不仅挤人功夫一流、吵死个人,还喜欢瞎踩那些本就脆弱的海蚀地貌,素质之差也是从张家界无缝连结到了这里。
好吧,对此也是无FUCK可说……
回到台北市区已是黄昏前,接下来的打卡就显得有些琐碎。比如奔著演唱会情怀去的小巨蛋,就一点都不像蛋,甚至本着Dome的穹顶之名,也完全看不出来,更悲催的是绕了一圈连明星的海报都没有看到一张,这一点连香港红磡都不如,感觉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体育馆而已。
至于傍晚的师大,Andrew倒是一直唸叨著这里是Selina的母校,好吧,其实校园还是不错,虽然也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操场上有小鲜肉,呵呵。
穿过无爱的师大夜市,走不了多远就可以到台北最文艺的永康街,当然所谓文艺其实也只是古早之外的升级,山寨气质的壁画并不能提升多少氛围,还是生活的日常可以浸盈出台北的点点温馨。
猫空与动物园,谁说一定要亲子
一早起来,台北不仅没有放晴,而且秋雨绵绵的完全没有要停的意思,于是只得放弃心念唸的阳明山。不过前几天预约了猫空缆车,所以还是得硬著头皮出门。漫长的文湖线和东京的海鸥线蛮像,都有过山车的即视感,不仅转弯急,而且翻山越岭的跨越山洞,完全不像城市里的轨道交通。
到达猫空的时候刚好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龙。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直接走到最前面的入口询问,没想到竟然直接就很VIP的进去了,前面一个人都没有,顺利的搭上缆车,还是水晶车厢。只是烟雨中的猫空,连缆车本身也是溼漉漉的,完全看不清车厢下面的情景,所以那种悬空的刺激感也无从谈起。
今天的云层也是够低,即便是猫空这样落差不大的缆车,也只有间隙冲出云雾的时候,才能模糊的看清窗外的世界。不过猫空缆车的线路确实很长,绵延几座山头,需要摇摇晃晃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而窗外一直都沉浸在朦胧之中。
缆车的终点已是茶山深处,名为猫空,其实和猫没有一毛钱关系,倒是坐拥一大片茶园。只是山中雨势愈大,茶园又与缆车间隔较远,于是只有在便利店里望雨兴叹。而整个猫空站周围其实都死气沉沉的,就连周围的小店也都关门闭户。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实在无聊,于是决定提前下山,而这个时候刚才在山下排队的大队伍才刚刚上来。
下山的过程中雨势小了不少,这种过云雨就是下得非常随机,于是临时决定停靠指南宫。指南宫算是早有耳闻,之前看过关于猫空介绍的旅游节目,大多会把这里作为重要一站。只是台湾的宫观大多装饰繁复,却少有历史之感,此次拜访又正赶上凌霄宝殿大修,看起来有些乱糟糟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殿内的经营,满眼的红灯笼铺满庙堂之上,在这个灰暗的清晨,竟也平添一丝暖意。灯笼下面,修行的老太太正用熟练的英语给歪果仁讲解,言语间似乎谈论著《道德经》,倒是让人刮目相看。
趁著雨势渐小,也没有在殿中多呆,毕竟登高还需望远,所以自然不会错过指南宫外的展望台。只是这个展望台虽然面朝市区,但是依然在林木阴翳之下,视野并不算好,只能在罅隙间从另一个角度窥视这座城市——繁华之外而诡异有余,这漫山遍野的“夜总会”真的是分分钟鬼片的节奏…..
至于台北动物园则是真的在计划之外,没想到猫空结束的这么快,以至于下山之后还有大量的富余时间,于是一合计,还是去看看吧,虽然好像只有小时候才对动物园更为热衷。不过传说中的台北动物园,的确比想象中有趣一些,特别是在创意的互动性上,这一点的确远胜国内的各大动物园。
在动物园里遇到了很多当地小学生,都是由老师带领着,跟随着动物园的解说人员一起,叽叽喳喳,闹闹腾腾的,突然间有些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大猫熊和无尾熊是台北动物园当之无愧的Big Star,所以我想说的是越懒的动物,就越是自带萌属性讨人喜欢吗?这都是什么命呀,呵呵。大猫熊自不必说,作为四川人理所当然的觉得无比的亲切,不过此行没有看到团团,只有圆圆依旧自顾自的吃着竹子,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哪里都是这副德行。无尾熊倒是稀奇,这也是我第一次与这种动物亲密接触,不过这货也真的是一动也不动的兀自睡觉,仿佛一切都与这个世界无关一样。
个人比较喜欢动物园的非洲和澳洲部分的展示,配上园区自带的小清新属性,仿佛也赋予了欢乐的节奏,而不是牢笼与栅栏的束缚。只是长臂猿刺耳的叫声真的是久久的回荡在山谷林间,仿佛是一种哀怨,听得有些毛骨悚然。
混迹台湾的尾声,依旧一言难尽
淅淅沥沥的雨水,在午后再次卷土重来,已经是旅程的尾声,Andrew决定回市区看看伴手礼,我则一个人继续打卡北投。搭乘淡水信义线一路向北就可以到达北投站,不过真正的北投还需继续换乘新北投线。这段只有一个站的新北投线,其实很像日本箱根的登山电车,不过整个攀登的过程却显得异常吃力,电车速度也极度龟速,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新北投线的班次,一旦错过了就会等很长的时间。
北投给人的第一印象真的太像日本了,这个小清新的山边小镇,拥有着众多的日式餐馆和建筑。比如温泉博物馆,本身就是日据时期的公共温泉浴场,里面拥有传统的日式浴池和榻榻米,就连门窗的设计都是日式造景的那种通透四时之美的审美情趣。而且入内必须换上拖鞋,和日本的温泉旅馆几乎一模一样。
梅庭则是小镇上的另一处日式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为日据时期日本高阶军官的寓所,后来还一度成为民国大师于右任的居所。
当然,北投最吸引我的,还是烟雾弥漫的地热谷。还没走近,远远就能闻到硫磺味,而且味道非常浓重。走近看则更像一个巨大的滚锅,就差没有沸腾了,感觉掉进去立马就化了。升腾的烟雾将树木与房屋整个包裹起来,若隐若现,堪比仙境。
走出地热谷,发现其实河边的小溪也冒着热气,这北投的温泉的确比国内的实在。
散落街头的猫,也是欢喜。不过高冷的样子,感觉下一秒就要扑过来。
至于网路上炒的最凶,什么“全球最美的公立图书馆之一”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其实就像台湾大多数有名无实的景点一样,只能呵呵。外观其实还有点东南亚的感觉,都算不得小清新,里面还各种黑脸不能拍照。
完成北投的打卡,回到市区,这个该死的雨真的是下得让人绝望。从圆山站下车,穿过花博公园,全身几乎就已经溼透,加上中山桥混乱的交通,各种单行道和指示不明的步行道,走得人直犯晕。
当然,圆山饭店这个卡还是要打的,除了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外表,在整个台北显得独一无二之外,这个饭店本身的政治意味也是我好奇的地方。不过政治意味强的地方往往戒备森严,和大陆一样的,里面都设有很多军事区不得进入。倒是圆山饭店一旁的联谊会颇有些大陆高阶会所的感觉。
从圆山饭店步行到忠烈祠,沿街全是高墙,路上的行人都很少,想必这一带应该都属于军事管理区。走到忠烈祠的时候正好赶上收班前最后一场仪式,与一车聒噪的韩国团。与中正纪念堂和国父纪念馆的相比,这里的换岗仪式明显要正式与复杂许多。
从门口的牌坊,跟着仪仗队伍一路行进至供奉牌位的正殿,再从殿堂缓慢的走回牌坊,整个过程都显得有些沉重。大抵是因为忠烈祠这样的环境,加上雨后黄昏的残光中,多少让人有些一言难尽的意味。作为台湾行的尾声,将长久以来的听闻与亲眼所见的现实对号入座,就像经历了一场很久的殊途同归的梦一般。
终于还是要离开,最后一天的台北“不合时宜”的露出了久违的蓝天。从桃园机场远眺,远山如黛,流云如瀑布般倾泻,越过山头。
15天的时间里,从阴郁暴雨的北台湾到阳光灿烂的南台湾,心情也是时起时落,总而言之台湾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真不是一个一眼就会爱上的地方,但是情怀所至,却又在回忆中总能心心念起。
彩蛋
只上图,不说话。
— END —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