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台湾 | 台北,等一场濛濛烟雨

时隔一年,依然未曾忘记,行走间的无数感动,就像寻梦里反复出现的蔚蓝大海,交际再无尽天边,却思绪万千。记录下笔,却好像不知笔锋又该往何处使,或许也是时候,向台湾这段美好回忆,挥手作别,划上一笔,以飨岁月。

市井烟火

初见台北,说实话并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规划不良,杂乱无章。但又总有一些看不见摸不清的特质,深深吸引著从小至今的台北臆想。论繁华不及上海,论底蕴不及北京,论风景更是远不如青藏西南等大美之地,但台北的魅力亦不在此,而在于细节上深入人心,温柔又琐碎,细腻又和谐。仿佛一个打扮得随意又平淡的邻家姑娘,侧头微微一笑时方会觉得耐看和美好。


“风物”两个字是妙的。一个城市没有风物便没了趣味和意思,台北少有高楼,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不宣扬却自信,自信于路过的旅人们还会回来。未必是因为高楼广厦,而是喜欢徜徉流连在这种人间烟火之中,流连于昨日的一缕脉脉温情记忆之中。雨中的城市,依旧繁忙,人来人往,而就像余光中所写的那样,与北上广这样的都市不同,台北依然保持着那种中小城市的生活烟火气息,并不多见栉比鳞次的CBD高楼,也少了几分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气。

台湾,童年课本上的宝岛;台北,青葱岁月里的歌声。校园年代,首首洗脑的台湾神曲,一波又一波的潮流明星,以至于对台湾的印象,只是觉得文艺泛滥,存在于电影和音乐中。而真正来到台北才发现,忠孝东路,淡水河边,琼瑶小说,海角七号……,驰名的凤梨酥,还有101大楼,都一一变成了生命里生动的记忆,原来属于台式的小确幸,就隐藏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里。

讲了那么多情怀,那么多道理,那么多沉淀的对于台北的臆想,感觉台湾人,都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台北不大不小,年代感和繁华感在这里集结,车水马龙的转角便是城中村落,静谧安详。美食寄于巷弄,常在步行的范围之内便可得到,在这样的城市里,穿梭于不同的景点,或是寻找最知名的食肆,反而丧失了亲近的感觉。如同每天清晨,爱去附近的豆浆店打卡,香香的吃完,软软的喝下,带着家常的温暖,胃里舒服极了。回忆起李安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悟出来奇妙的是,无论衣、食、住、行,品味触感渗透进不同的日常层面,自我风格强烈,却又圆满契合生活。

这片老街区似乎依然保持着百多年前的样子,那些两三层楼高的沿街小楼,有着浓郁的闽南建筑的风格,开在这里的药铺、茶叶店和杂货铺,让人恍惚置身于南洋的某座华人小城,又或是电影《艋钾》里老台湾的模样。

走在剥皮寮老街,突然觉得到了民国似的,天真得让人欢喜,人们的脸上带着淡淡然的朴素。房屋建筑亦是那么古朴,很多老建筑看着老了,可是非常稳妥,让人觉得踏实肯定。红砖游廊,在古老榕树的掩映下,有着不慌不忙的态度。

走在西门町街头,错开喧譁的人群,走着走着就能遇上街边小摊,顺道点个小菜和烧酒都能取点暖意。

士林夜市是台湾最大也是人气最旺的观光夜市了,无论何时过来都要体验“前胸贴后背的亲密感”。街头街尾,每一家小摊位也都各有滋味,自家炸的土豆片脆生生辣丝丝的,卤味热乎乎地飘出香味,巨大的猪肘子在烤炉上旋转,清甜的芒果切好了在盘子里黄橙橙地诱人……,且行且吃,仿佛这半个夜晚就尝尽了曾经许多时光。

蓝色的塑料凳子和折叠桌随意地摆放在路上,带着头盔的摩托车骑手从四周呼啸而过。蚵仔煎、鱼酥羹、深海大鱿鱼、现炸菇头,红色和黄色的霓虹灯招牌闪闪发亮,支在店门口的大汤锅咕嘟嘟地冒着白色的热气,与油炸的香气混合、蒸腾起来,弥漫在下过雨的溼润的冷空气中。现代和传统、孤单与温馨、精致和市井,在咫尺之间相依为命,营造出一个专属于此的混杂空间。

台北故宫博物院虽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那么巨集伟,但是里面的珍品却毫不逊色,其中三大镇馆之宝 —— 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最为著名。兜兜转转,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虽然没有现代的创意和时尚,却是最古朴的文艺探寻。博物院集中华文物之大成,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因而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

懂得探索城市的历史,从北端的故宫往南,到蒋宋故居和官邸花园,整个台北文化中,既有古典的中国,有草莽的台湾,有殖民的日本,有骄傲的美国;更有历史的伤痛,有重生的欢悦;有菁英的石破天惊,有庶民的胼手胝足。

从西门町、中正纪念堂、艋钾剥皮寮,观光夜市组成的旧台北,到小巨蛋、松山文创,101大楼,忠孝东路,是鳞次栉比的新鲜世代。因为在台北,就是可以用多种方式去生活,去体验,谁也不用告诉你要怎么去活。

气质文艺

舒适文艺,有机气质的生活文化,在台北的确有迹可寻。没有压力,感觉亲切,举止优雅,不张牙舞爪,这份优雅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在这样平静欢喜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生活家,“小而美”的生活美学无处不在。

建于1937年的松山菸厂,曾是台湾最重要的香菸产出地,收纳了无数人的半生岁月,如今改建为文创园,加上诚品生活,成为手作人和本地品牌的聚集地,从书店到食肆,从博物馆到电影院,各式选择近在咫尺。

永远大排长龙的非吴宝春面包莫属,为了天然纯正的口味,无不愿意排队等待,声名远扬的酒酿桂圆大面包,每个足有两斤重……。

文创大楼里,诚品生活占据了整整三层的空间,诚品的经营理念不只是“卖书”,更是将书店提升为新文化的休闲场所。咖啡厅、餐厅与书店巧妙结合,店内各式各样风格的文具令人眼前一亮,以至于到诚品购物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既可以远眺台北101市景,又能近看旧日松烟工厂,已经停工的“大巨蛋”守候着繁嚣的日与夜,城市天际线下,是古与今的交集。

走进诚品,明亮开阔的空间,改变了传统书店的沉闷和规格化,图书音像摆放的很有层次,沉稳优雅的色系,让整个人都萦绕在一片温馨的氛围之中。

从松山徒步至101,雨水从天空落下,将夜幕下的台北笼罩其中,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视线所及,唯一能辨认出来的就是尖笋般的101大楼。售票处友善的提醒,若此刻登顶已无夜色风景,于是,索性就把观景的兴致交给了楼下的“鼎泰丰”,喝口老白干压一压。

阳明山居

阳明山旧称草山,1950年,蒋介石为纪念他景仰的明代哲学家而改为阳明山,成为台北的“后花园”。山脚下的北投素以温泉出名,避开热闹喧譁的周末度假人群,跟随当地人引路到一本地人极为推崇的温泉一试究竟,也算感受了一次极为淳朴的自然泡汤。

少帅传奇,戎马一生,最终归于僻静禅园,就算是幽禁于此,也图得安享自在。

赫赫有名的“阳明书屋”,更愿意称之为“蒋公馆”,虽坐落于幽静山谷之处,却布满层层关卡密道,不得不感慨曾失蒋家天下,而寄情山水之落叹。

这个季节,正是海芋花盛开之季,雾气弥漫的竹子湖,没有想象中漫山遍野的海芋,而几乎所有的海芋田都由不同的农民承包,供人参观拍照采摘收费,那些电影中的文艺唯美,歌曲中的孤傲高贵,都失去绽放中雾里看花的品味,反倒是“土菜馆”的山茅野菜走山鸡、山茼蒿、山苦瓜更具风味。

还没看到地热谷的温泉水,就已见到蒸腾的雾气弥漫在整个山谷,不过这气味可并不好闻,有很浓的硫磺味。及至到了泉边,雾气越发浓郁,地热谷的温泉水很清澈透明,呈微微的蓝色,水中还汩汩冒着气泡,这里的温泉水温度很高,接近100摄氏度。

石魅野柳

乍一听野柳,总有着春风拂面的浮想联翩,这一处突出海面的岬角,有着独特气质的海蚀地貌。变幻万千的怪石嶙峋,经历千万年的风化,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美妙神工。

九份十分

过了黄金瀑布,就到九份老街,这里依旧保留着日治时期的旧式房屋,街角茶馆里也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八仙桌凳,也是台湾电影《悲情城市》的取景地。

走在人潮拥挤的老街,有着琳琅满目的文创小商品,美食店门口则排了长长的队伍,这里依旧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九份的咖啡店》那些午后泛黄的景色瞬间在眼前成型。

错落有致的房子聚集在山的一面,灯火璀璨,面朝着基隆海港,整个山城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走上老街,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长坡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青石板的台阶蜿蜒绵长,宛若走进了魔幻般的神灵世界,分不清虚幻与真实,而九份老街正是宫崎骏《千与千寻》布景的灵感来源地。

欣赏过野柳的自然风貌,流连过九份的长街红灯,更希望一探的就是十分的天灯,或许也是因为和家乡的“孔明灯”一样吧!

十分,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里虽是一处小小的火车站,自从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主角在这里放了天灯,很多人就冲著“十分幸福”一定要来这里放一盏灯。

几乎小店都在卖各色天灯,每一种颜色就表示著一种吉利“说法”,如红色代表健康,蓝色代表事业,橘色代表金钱,粉红色代表桃花……,店家会帮着拿出来夹在门口的架子上,可以在天灯四面用毛笔写下祈祷和祝愿,拍照点火,成功升空。

这座小小的驿站里,满溢了多少美好的心愿与祝福,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控到那种氤氲的平和喜乐,仿佛幸福从这一刻开始定格。

轻拂过的几日,台北,野柳,九份,十分……,细数下来,想到每一处景以及那里生活的人,纵使天空阴沉,景色之美和人性之善相辅相成,缺了其中一环,总感觉不太圆满。

后记

台湾的魅力,是反思,也是探寻。既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又面向太平洋的广阔海风,如同冷暖流相互交汇的深处,籍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所呈现出的千百种面貌,将新旧和公私、本土和世界联络在一起,最终营造出一种并非光彩夺目,却温和落寞的独特气质。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