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香港很多次,起初,为的是满足心思里那单纯的游乐场情节,去了代表性的海洋公园和那时候最直接可以接触到的迪士尼;后来到访过香港,把尖沙咀、铜锣湾、旺角这些商业繁华地带扫了个遍,多半是追寻美食与疯狂购物之旅;再后来,香港只是作为中转站出现在我的出行城市中……”

你:“呃…不能算是典型的香港小白,因为看多了港剧与港式老电影,听久了港式老情歌,耳濡目染之余,精神上一直积蓄著一点港式情结,只是不喜欢拥挤、过于繁华又夹杂着冷漠的氛围,踏足的欲望始终不那么强烈……”

大概是香港独特的城市文明过于耀眼,这里常被认为是剁手党的天堂,是吃货们的福地,怀旧情怀和明星八卦在这里诞生。而它的另一种面目却容易被忽略,因为山与海的从容怀抱,因为使人炫目的城市森林,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摄影圣地,引得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争相到访,也顺势把香港捧成了新一代的“网红”。

这一次,相约去这里过周末,是一时兴起之意,也有相见恨晚之感。不能说一下子喜欢上了,却是重新认识了香港,也重新认识了彼此。

步履不停丨依山而居,向海而生

在许多人眼中,香港这座城市太快了,如描述的那样:西洋菜街客似云来,茶餐厅快到打脚,港人三两下吃完一碗云吞濑粉,然后迅速隐匿于摩天大楼里;而四面八方涌入的游人,停留几日,又各自奔向不同的远方。但这里也囊括了一些非常有生活气息并且能让你慢下来的元素,码头、海湾边吹来的风是慢的,站在山头望向空中漂浮的云穿过高楼的速度是慢的,即便我们步履不停,也可以抽出时间去这个城市里的山与海之间小放纵一把。

说到看海,这里的海不仅水质清澈,与天媲蓝,而且到达交通相对便利,与城市融为一体,着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海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活气息,看着星星点点岛屿点缀的海域,香港,好像也没有那么快节奏了。

说到登山,这里又有多条出名的徒步路线,让你在山中感受阳光穿透云层,倾泻而下之感;让你能以上帝视角,一览不远处的“石屎森林”;让你豁然开朗,在拥有山的同时,也拥有海。

这里真的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山与海完美结合的地方,怎能不令人心悦神怡呢?

#飞鹅山,勇闯自杀崖

飞鹅山是九龙最高的山峰,位于香港的黄大仙区、观塘区、西贡区和沙田区的交界,游人可在此饱览整个九龙半岛、香港岛北岸、沙田一带和蠔涌近海一带的景色。每到周末,当地人会驾车前往此处郊游,绝大部分的人也都如香港电影电视剧里呈现的,到观景台附近欣赏美景。而对于飞鹅山来说,最负盛名的自杀崖,因为给人危险、刺激的印象,只是被部分徒步爱好者列入目的地。

因为2015年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的一张获奖作品——《野孩子追梦的世界》,自杀崖成了我们此行最期待的部分,是在这里享受遗世独立感,还是欣赏蓝光下的香港夜色?只要你够勇敢,两者兼得不是难事。

考虑到傍晚7点日落,我们大约下午4点左右搭的士到达了百花林附近,跟着导航,走入左手边一条不起眼的山间小道,因为是木台阶与石头相见的上坡路,坡度上升快,天气闷热难耐,又时不时落点雨,我们走走停停大约花费五十分钟才上到电视发射塔附近。庆幸的是,头顶的乌云均向另一侧飘散,心想今天该有一场完美的日落,转身之余先是见到了大大的彩虹,继而整片城市森林与我们坦诚相见。

都说徒步是最能接近那些神蹟与自然风光的方式,对于香港来说,眼底用钢筋水泥堆筑起来的城市本身就是神蹟,而怀抱城市的山与海就是自然风光,徒步让我们得以二者兼得,体会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快感。

走过电视发射塔下的停机坪,穿过山峰中狭长的小路,在到达山峰尽头之前,会遇到需要手脚并用才得以穿过的困难部分,但此时更多的是被兴奋与放纵的情绪掩没。

众人围观拍摄的山峰尽头,有一块凸起的岩石,有人在那里放无人机,有人兴奋地呼喊并摆着各种姿势,想要抵达这块岩石,还必须沿着山峰边缘人为踩出的路,走上一个“Z”字才能到达。

等待拍摄的间隙,我们越来越觉得这里的视角与照片中的自杀崖有差异,因为视线范围内也没有其他岩石,来回构图后仍保持疑惑状态。此时,已接近日落时分,看着爬野山下山的那几群青年,在不远处的山腰上聚集,某人探身往下看清楚缘由,才知道眼前这块凸起的岩石下方才是悬空的自杀崖。迅速在这里留下身影后,不管前方是什么样的路,好像都没有顾虑太多,手脚并用着爬向终极目的地。

城市中折射出的金色光晕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续点亮的霓虹灯,等待夜幕降临的这段时间,恰恰是最适合摄影的柔光时刻。

美丽的风景并不会缩短该走的行程,将浸满汗水的纸巾塞回口袋,坐下来的时候,腿已经不听使唤了。仔细想想这里为什么被叫做“自杀崖”,除了因为过高的房价、城市空间狭窄压抑而导致的城市人压力过大,从而来此自寻短见的说法;在我看来,从到达的难易程度上说,因为最后这段路,左右两边都是悬崖,一旦踩空跌落就真的玩完了,好像与名字的立意更贴切,也许只有亲自走过这段路,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我为什么这样解释吧。


—————————————————— 分割线 —————————————————–

想来重点说说回程时候的心情,所以用分割线划开。


欣赏过这段独一无二的香港夜景后,这时候的天空虽没有完全黑透,但“下山这个问题”困扰我情绪很久了,所以从更早些时候开始,我就催促着你赶紧下山。作为一名伪徒步者,我往往是欣然答应,又后悔情绪不断冒泡的人,此次在鞋子出现问题,又黑夜爬野山的情况下,情绪彻底奔溃。无法像之前的徒步者那样顺着山势往下爬只能原路返回的我们,需要先从山腰爬至山顶,这一段也是“自杀崖”让我最感同身受的部分,白天往下攀爬时重在注意力,到了夜晚除了注意力,心态也十分重要,好在向上攀爬对于脚部的受力点相对耐受,又有提前准备的手电筒加持,只要不怕黑,不怕脏,意念足,还是可以靠手脚去开出一条回到山顶的路的。

大约15分钟的这段路,我们两个呈现完全相反的状态,还好背了15斤摄影装置的你不停地给我安慰与鼓励


,不然我宁愿留在崖上过夜等第二天再返回;
我:“为什么要天黑了才返回?(明明大家说好要看夜景


)知道这样多危险么?”
你:“我帮你照着路,注意手抓在有大块石头的地方,这边,那边……”
我:“根本就看不清楚路,都是堵死的


……”
你:“快看身后的景色


,多美。”
我:“看什么看,一点心情都没有,只想快点走


……”
你:“到了绳子边再抓,不要离的太远……”
我:“绳子断了怎么办,我还是抓石头,以后再也不黑天爬山了,还是这种野山



你:“这种程度的不算什么,我爬的比这难度大的也有(貌似也没在这么黑的夜爬过这种),先歇一歇吧。”

走过平缓山峰上的路到达停机坪时,发现有先我们一步看完夜景正在下山的人们。虽然情绪稍稍平复了一些,但因为刚刚那段路让我的精力和体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消耗,整个人显得注意力涣散,腿脚也有无力感出现。想要赶紧下到飞鹅山道的我,催促著开始走来时的那段石头与台阶相见的下山路,“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加之漆黑的夜,较陡的幅度,没走十分钟,我就觉得大拇指受力过于严重而刺痛着肉,继而抱怨情绪再度升起,大腿和小腿臂也愈发无力,途中多次打滑幸是没有扭伤脚踝,最终因为一次打滑一屁股坐倒而情绪彻底奔溃哭起来,某人的即声喝止和耐心鼓励,让我带着最后一点意念回到飞鹅山道。只是因为这一带为环山单行线,夜晚本就无人的现状,出现没有的士愿意接单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再步行到飞鹅山庄,才能打车,又是一段一公里多的下坡路,因为腿脚实在提不起劲,此时的我们恨不得滚著下去。最后到达飞鹅山庄门口,加多20元港币才有的士接单,坐在路边等车的我们相视而笑,你夸我第一次黑天爬野山还挺不赖,我心里感叹人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

因为亲身经历和网路上的一些救援报道,还是建议不要夜晚在飞鹅山及自杀崖活动,尤其是女生。而说到攀爬难度,其实不算特别大,我这次的心理负担主要来自鞋子打滑,不然也不会情绪失控。

路线:
1、我们的路线(因为看夜景,必须原路返回)。观塘线彩虹站B出口,打的从清水湾道进入飞鹅山道,在百花林附近下车,从图中的徒步起点1上山,经过40分钟左右(看个人登山速度)到达电视塔发射站,后手脚并用下到正下方的自杀崖,原路返回,但由于夜晚无车上山,需要走到飞鹅山庄方可叫的士。
2、不走回头路(必须避开夜晚)。去程同路线1,回程顺着自杀崖继续往下攀爬(图中深紫色段,无步行台阶,全程野路)直到图中的徒步起点2处。
3、不走回头路。从图中的徒步起点2出发,徒手攀爬至自杀崖,这一段有经验者大致需花费30—40分钟(不算拍照),坡度部分60度左右,后向上攀爬行走至电视发射站,再沿徒步路线1 下山至飞鹅山庄。

#卢吉道,换个角度看维港

卢吉道建于1913年至1914年之间,位于太平山山顶薄扶林郊野公园一带,是一条环山而建的步行道,也是香港最著名的观光径。在这里漫步,既能涵养身心,吹一吹太平山的风,又可以居高临下,饱览山下西营盘及西维多利亚港的风景。

众所周知,太平山顶的云霄阁是欣赏维港夜景的经典位置,然而,很少有人会放慢脚步,去临近的卢吉道上走一走。这里是适合从白天一直呆到深夜的好去处,清晨时分,你就会在这里发现徒步爱好者的身影;夕阳西下时,汇聚在维港上的建筑都会绽放金光,反射到玻璃幕墙上的云、山与海也变得闪闪发光,可谓是美轮美奂;而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卢吉道仿佛成了流动的观赏席,每隔一段,你都能发现停下脚步举起相机拍照的人群。

都觉得香港是一座拥挤的城市,并不适合用来放松心情,可只要转换方式,你照样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得空间与美好角度。



交通:金钟站B出口沿路标找到15路快速直达巴士乘车点,20分钟直达山顶停车场,走过密密麻麻排队进凌霄阁的人群,就能看到卢吉道的路牌。

#合一亭,港中大里的世外桃源

港中大前任校长金耀基教授誉之为“香港第二景”的合一亭,位于新亚书院学生宿舍学思楼与知行楼之间。亭之兴建乃为纪念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先生及其所著的《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谓人道、天道是相通不隔的。合一亭选址巧妙,如院长黄乃正教授云:“一池清水,二树半抱,非传统园林,有现代笔意。”亭前水池更可营造水天一色的效果,发扬天人合一的意念。

亭外墙所刻钱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论》及“天人合一”印章,分别是前艺术系李润桓教授的墨宝和艺术系唐锦腾教授的作品。



交通:东铁线大学站出站左手边乘坐校园免费2路巴士到新亚书院下,我们去的当天2路停
运,改坐H路环线。

#西环泳棚,见缝插针不如发掘新视角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公众泳池还未普及,西环泳棚便是当时为了市民游泳而搭建的地方。为了泳客们下水,这里出现了长木桥,方便他们更衣贮物,又出现了简陋的棚屋。近年来,游泳的市民已经不多,因为ins上的一个火爆机位,这里显然成了摄影迷们争相到访的热门地,再配上日落时分的绝佳光线,这里时常出现排队两小时,拍照2分钟的情景。

如此闷热难耐的天气配上多虫的现状,并不适合在此多逗留,然而不想草草打卡收场的我们,见缝插针之余,找到了别有洞天的视角。小峭壁上常年延伸的枝,仿佛将海与不远处的城市分割开来,凸出的薄薄石块,正适合点缀上些什么,来为整幅画面点金,被虚化了的背景,让你分不清这里是城市中还是海岛上,也许没有之前的网红机位,你大概很难辨认出这里竟然是西环泳棚。

另外,要提醒有打算去西环泳棚拍照的小伙伴,一定要带上驱蚊水,不然就是拍蚊不是拍照了。



交通:坚尼地城站C出口,沿着导航步行1.2公里,初来乍到,我们硬是傻愣愣在如此闷热的天气下步行前往,几乎是大环线,而且是上坡路;后来发现出站后右手边就有58路巴士可直达。

#沙湾径,写真拍摄的好去处

沙湾径位于海岛南区的大口环,又称沙湾。沿着海边石堤走,你会发现居民自制的秋千被重新装挂在树枝上,待到日落时分,往上一坐,随手一拍就是大片。这里,也经常会遇见附近的居民沿着海边跑步、散步,或是遛狗,或是坐在石堤上等候日落。与西环相比,这一带因为离码头不近,更脱离了城市的喧嚣,留下的是深邃的海水,此起彼伏的潮汐声和海鸟掠过的身影,大自然浓郁的气息正淹没着我们心中的那份焦虑感。

除了适合慢下来,这里还是人物写真拍摄的好场所。成排的礁石,沿海而伸的半弧形堤坝,天气优良的时候,海面湛蓝,枝叶嫩绿,配以日出日落时候的柔美光线,无论是满赋青春活力的日系风,或是热情洋溢的海岛风,少女气的小心思与暗流涌动的惆怅情绪,都可以在这里呈现。

因为环境色调以蓝、绿、深灰、棕黄为主,被拍摄者的服装颜色应以黄色、白色、或表现大气的黑色为宜。



交通:建议跟西环泳棚一起游玩,可乘坐58路顺着下来在麦理浩康复院下车,由于当天多趟58路均满座,节省时间的我们在打卡完西环泳棚后打车前往,大约花费20多港币。

步履不停丨爬楼探祕传统建筑中的新美学

安藤忠雄认为,建筑的原点是住宅,住宅是人们最根本的居所,无论从上古时代还是到当代,住宅是人们的真正刚需。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有其独特性,每一处的住宅都体现著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色,高楼林立的世界中,每个都市都大同小异,最能体现当地风情的就是以当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建筑。

香港的建筑,多的密不透风,除了标志性的摩天大楼和富人云集的别墅,普通住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中公屋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多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承载着时光走过的厚重二十世纪。香港的公屋一般都以“邨”字结尾,“邨”不仅与“村”的读音相同,就连意思也如出一辙。

在这个寸金寸土的城市,贫富差距特别悬殊,买不起楼的人一般会选择租赁公屋。而公屋各具特色,种类繁多,不少人对公屋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廉价出租屋,但实际上,旧屋邨或方或圆的设计风格,在给大家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材天堂。旧屋邨通常都会有一个天井,进入大厦后,仰拍和俯拍成了最佳拍摄角度,往往对称型的摄影构图,都会营造出有规律的重叠几何影像,如梦似幻,是无法摈弃的美。

如果说香港有一百种面孔,那么公屋一定是最古老最有人情味的那一副面孔。

#百鸟塔,抬头望见“蓝羽鸟”

百鸟塔是位于香港元朗公园内的一座观光塔,矗立于公园内30米高的水牛岭,是附近最高的建筑物,亦是元朗公园最触目的标志。百鸟塔高7层,塔身为红色,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特色。百鸟塔的最低层为开放式百鸟苑,面积约85平方米,广植了多个品种植物,模拟丛林环境,饲养著百余只雀鸟。

穿过锁链形成的门帘,抬头仰望,因为整栋建筑的扶栏以蓝色相砌,多边形配合旋转的楼梯设计,你会发现随着光线的逐渐增强,有一只“蓝羽鸟”正在冲破笼子向高空飞翔。

由于这种规则规律性的视觉冲击力与公共屋邨给人的感觉类似,我们也将它列入了爬楼范围内。



交通:少步行路线,港铁元朗站G出口坐68路巴士到元朗公园总站
开放时间:四月至九月:8:00-12:00 13:00-18:00
十月至三月:8:00-12:00 13:00-17:30

#百福花园,被驱赶的尴尬之地

不同于励德邨,百福花园是真真正正的居民楼,因为抬头可见规则的方形结合十字型的建筑特点而出名。由于谷歌地图上显示的误区,我们硬是绕了一个大圈,避开本该走的那个大斜坡,从靠近学校的侧门进入,这里也有物业保安值守,趁著和住户说话的间隙,我们跟着居民进入到停车场平台上,本以为有惊无险,低调就能成事,却不知道停车场区域有另外的执勤保安,见到我们拍照,硬是将未拍足1分钟的我们赶离下电梯,所谓的功亏一篑大概就是这样吧。



交通:地铁港铁线B4出口,步行10分钟可达


拍摄点位:跟着居民从L层坐电梯到U层,是一个大型停车场,也是每栋楼的必经层,找准中心点

#怪兽大楼,拍照靠feel

为什么叫“怪兽大楼”?意指香港那些类似于鸽子笼一样的,房屋密度非常高的居民楼,因为从外观上看实在奇幻又有视觉冲击力,因此被叫做“怪兽大楼”。

在港岛的鲗鱼涌,就有这样一组“旧到发霉”、“密集如森林”、“房龄近50年”的“怪兽大楼”。它实际是由福昌楼、益昌楼、益发楼、海山楼、海景楼5幢楼组合起来而形成的“E”形状建筑物,大楼呈长方形,楼与楼之间仅相隔10米,而这里面一共有2000多个单位,平均每户3至4人,可住逾万人。如此高密度的聚集,站在平台上抬头望天,你会发现凸出的窗户如蜂巢般叠加,看久一些,有周围的楼房向你不断逼近的错觉。

因为时代的变迁,这种建筑越来越少,所以“怪兽大楼”成了人们观光的地方,加之《变形金刚4》带来的延续效应,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有许多摄影爱好者来此拍照,将此地捧成了网红,随着人流量的增加,楼内的居民对于整天被镜头骚扰显得恼火又无奈。



交通:地铁港岛线太古站B出口,然后跟着导航步行10分钟左右
由于我们先去的百福花园,为了少步行,可在健康村; 英皇道站搭乘A12路巴士,在惠安苑;
英皇道站下车,过街就是怪兽大楼

#励德邨,27层楼间的环形美学

励德邨,是香港的廉价公屋,是香港唯一一座圆环式建筑,每座27层,每层17户,单户面积不足30平方米。因为香港寸土寸金的缘故,励德邨十分遵循节省空间的设计理念,为把整体格局达到最大利用化,四栋建筑楼都是圆柱体,中空设计,利于通风及防潮。

抬头仰望,盘旋的圆,见不到锋利的锐角,有“坐进观天”之意,也有“时空穿越”之感,人体的某种思维仿佛瞬间被唤醒,正如安藤忠雄所说的:“被框定的天空产生了光和影,促使人们去思考自然的意义,帮助人们理解空间的组织因素。”而探头俯视之时,又有深渊旋涡之感,仿佛要将你拉入无尽黑暗,让你不敢长久凝望。

因为拍摄的游客过多,对住户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现在门口都有保安把守,也设定了门禁系统,非居民住户不能随意出入。但是,我们发现只是每两栋楼的过渡区域(电梯处)有保安看守,两栋楼的侧面均设定用门卡通行的门,与楼梯相连,只要低调地跟随住户进入,还是可以默默琢磨角度拍照的。只是想要从高处往低处拍,你就必须乖乖爬楼了,因为这里的每一层电梯都只有向下按钮,我们就是这样挥汗如雨,一口气爬了26层才拍到了俯瞰的角度。



交通:
到达:因为我们从怪兽大楼出发,最便捷的交通是去到鲗鱼涌;英皇道站,在与怪兽大楼同侧的站点乘坐81路巴士直达励德邨,途经15站,大约20分钟,在德全楼的励德道下车,过街就是励德邨。
返回:可在励德邨出门左手边的车站搭乘25路巴士,到达铜锣湾地铁站

#彩虹邨,钢筋水泥中的彩虹

彩虹邨建于1962年,是香港早期修建的一个大型廉租屋邨。七彩缤纷的外墙,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还凭这种独特风格于1965年赢得过香港建筑师学会银牌奖,当年的揭幕牌匾与此银牌奖牌,仍摆放在观塘道入口处。

这座邻近港铁彩虹站的屋邨,邨如其名,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这里都能遇见彩虹。屋邨前种植了几棵高大的椰树,为平凡规则的屋邨添了神来一笔。停车场上的篮球场是最好的观景区,咫尺之间的色彩变换,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来此拍照游览,甚至把这里当作拍摄MV的场地。

如今的彩虹邨经过岁月的洗礼,色彩明显染上了灰度,网路上的大部分照片都是被调整过饱和度或是对比度后呈现的。尽管如此,只要碰上阳光照耀的好天气,这里依旧上演着荷尔蒙的碰撞,正在篮球PK的当地青少年,自顾自取景凹造型的潮男潮女,仿佛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道彩虹。



交通:地铁观塘线彩虹站C3出口


拍摄点位:彩虹邨停车场楼顶

#坪石邨,天窗里没有飞机经过

对于喜欢建筑美学的人来说,坪石邨是个不容错过又能轻易打上卡的地方,和彩虹邨一样都是香港早期的公屋,地理位置上与彩虹邨隔地铁站相望,所以去彩虹邨朝圣的你可以一并将它收入镜中。

坪石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四四方方的结构,和励德邨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方形的天井往上看,建筑内部的黑暗和天空外部的强光形成一种强烈的明暗对比,层层叠叠之间出现了方形的神祕隧道。置身于这里,抬头仰望上方的天空时,虽然飞机经过上空的机会并没有鲗鱼涌那般频繁,然而,等不及的你大可以自己用软体P一架飞机上去。



交通:地铁观塘线彩虹站A2出口


拍摄点位:坪石邨红石楼内,无需进入住户电子门禁

步履不停丨叮叮车流穿过的香港

叮叮车是香港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之一,从1904年开始营运,截止至今已行驶了一百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轨电车之一。叮叮车每次停车之前,都必定先发出 “叮叮叮”的提示音,所以称之为叮叮车。

它的诞生,起先是为了应对人口的增长,而后的发展却是见证了香港的百年历史,如今,叮叮车已成为香港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曾经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在香港迷路了,只要沿着人山人海的方向走,到达电车路,也就大致能分辨方向了,可见它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傍晚,没有了白天的蒸闷感,每当城市灯光亮起,当地人或是文青旅者都喜欢搭上电车,在二层的某个角落坐下,半伏在车窗上吹吹风,那模样像极了港式老片里的男女主角,氤氲著浪漫情调。

叮叮车的线路很长,不止在中环,西环、湾仔、铜锣湾、北角等香港岛的商业繁华区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是大部分的站台都是单面的,想要拍到双面车流,还是得来中环的银行街站看一看。因为我们去到的时候已接近晚上10点,叮叮车的车次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密集,想要拍摄到左右两边同时经过的车流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只能固定相机位置,左右两边车流各拍一次,没有车流的时候人物站中间拍一次,最后三张合成,也是个不错的方式。



交通:港铁线中环站K2出口,出站对面就是叮叮车站


拍摄点位:叮叮车银行街站

—————————————————-


絮絮叨叨


———————————————-

步履不停这个词,

在莎士比亚的小说《麦克白》中表述的是关于“行走的意义”,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行走的影子,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行走的路上消解,
行走并不是简单的只通向远方,而是我们完成疗治和救赎的过程。

而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这个词作为电影片名,蕴含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行走的状态”,
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忽略,
传递的是生命中那些迟了一步的遗憾。

那么,对于旅行来说,
步履不停既有不断探索之意,又有活在当下之启示,
像我们这样在都市里寄居久了的人,就需要这样一个时刻,
不管形式,无关缘由,
说走就走,逐个过招。


摄影:喵三岁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