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物语
一年四季,斗转星移,而于我而言,莫过于秋色最是迷人。
秋天是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我喜欢它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 范仲淹《苏幕遮》),更喜欢它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 李清照《醉花阴》)。
秋之红叶,秋之黄花,在这清冷的时节里是那样的缤纷旖旎,而岁月的更迭交替也在这一季碰撞出最绚丽的色彩。
2018年,这一季的秋事,我在日本关西……
青黄相间的若草山下,萌萌的奈良小路,闯入了我的镜头。
稀疏的阳光透过密林,照耀着木屋茶室,微风起,落叶萧萧间有着淡淡的古旧风情。
这一树的金黄,便是秋日里银杏的模样,随风飞舞,落叶旖旎。
夕阳西下的时候,在二月堂,可以俯瞰到奈良城那份独有的恬淡景色。
在奈良城的巷陌中穿梭,有那么一刹那的感觉,像是梦回到了唐朝。
吉城园,隐藏在闹市一角的日式小庭院,步入时,便无法掩饰内心的雀跃。
暮色起,在奈良城中依旧兜兜转转,不经意间遇到的咖啡馆,看似破旧,但却满满的生活气息。
被郁郁葱葱的竹林和高耸的枫树围绕的祗王寺,是那么美丽,可是你是否知道它曾经的悽美故事……
些许红叶飘落在毛茸茸的苔藓之上,我想再过些时日,便该是“庭院碧苔红叶遍”的光景了。
“尤怜柿主人,一夜风来满梢无,只因近岚山”,这便是“落柿舍”这座草庵的由来。
远处的繁华寂寥,现下的一点闲愁,究竟谁能懂得?
秋天的细雨,滴滴嗒嗒,于林间穿行,像是絮絮低语。
悠远的山水,宁静的寺院,色彩斑斓的树木,这里的一切,清幽而淡泊。
庭院中的小池,几尾锦鲤悠闲自在的游弋著。
渡月桥一侧的商街,热闹非凡。
晶莹清澈的桂川绕岚山脚下潺潺流过,横跨河水的渡月桥上川流不息。
密集的朱红色千本鸟居,构成了一条通往稻荷山山顶的通道,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来,驱走了山中的清冷。
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也许这就是日本枯山水庭院所要表达的意境吧。
亭台楼阁间,点缀著山石树木,是赏枫,是观景。
移步换景间,天边翻滚著云朵,是清宁,更是深邃……
京都,这里的时光总是让人无法忘却。
地主神社前祈愿的少女,像极了动漫中的情节。
清水寺外高低错落的青石路蜿蜒曲折,三年阪、二年阪依次铺陈开来。
走在青石路上,两旁鳞次栉比的古老町屋,是京都最温情怀旧的时光。
依山就势而建的高台寺,清幽怡人,园中山石的堆砌看似随意但却恰到好处,充满了日式的柔和与细腻。
石塀小路,古老的青石路上保留着传统的京都町屋,漫步在这里,时光好像渐渐慢了下来。
公园中的长椅上,一位日本大叔弹唱着日文歌曲,听得人有些伤感。
阴晴不定的天气,总是担心是否会落雨,蓦然抬首,看见天边的那一抹彩虹,微笑地仰望了许久。
没有挤上公交车,决定走回去的路上,却遇见了夕阳下的美丽景色。
远处群山起伏,绵延不绝的山脉和眼前的水景融为一体,傍晚的鸭川,让人沉醉。
眼前的金阁寺金碧辉煌,可又有多少人还曾记得它极致美丽下的那场毁灭呢?
凉亭下的闲坐,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照射下来,我冲着你莞尔一笑。
你对我说,但愿你永远微笑向暖。
华丽而又肃穆的二条城,见证了德川家族的兴衰与荣枯。
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摩天轮上,俯瞰著俯瞰大海、俯瞰著整个大阪市。
成千上万只小鱼围绕着礁石环游,我在玻璃窗外,静静地陪着你们可好?
大阪城公园内城中央耸立著巍峨壮观的天守阁。
在云淡风轻的日子,在清幽宁静的庭院,
我给你讲述这一季的秋事,可好?
奈良城,有鹿出没
奈良,日本古都,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四周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县、三重县所环绕。奈良城始建于710年,历史上曾被称为“大和国”。从天明天皇和铜三年起到桓武天皇初年的七代天皇,都在奈良建都,名平城京,史称为奈良时代(公元710—789年)。后来在南北朝时代(镰子时代与室町时代之间),又成为南朝的中心。789年,藤原家族统治了日本,将都城迁至京都,奈良从此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主流之外。
如果说京都还有点日本的影子,那奈良也许就是唐朝盛世的重现,毕竟奈良是日本最早仿造唐朝建筑的都城。从京都出发,搭乘近铁京都线到近铁奈良站,出站后随着如织的人潮走一会就能抵达奈良公园。
一入奈良公园,便在路边看见了这只灵动的小家伙——奈良梅花鹿。据说,奈良公园里的梅花鹿是春日大社祭神之物,被视为神的化身。它们自古时平安时代起就作为春日大社的神鹿而受到保护。每年10月,会举行传统活动“割鹿角”。这是富有古都奈良特色的秋季传统活动,也是春日大社的祭祀活动,已有300年历史。
奈良公园可以说是奈良最著名的景点了,兴福寺、春日大社、东大寺都在这里,可以一路游玩下来。我们第一站抵达的就是兴福寺。
兴福寺是南都六宗之一的法相宗的大本山,也是南都七大寺之一,建筑风格巨集伟大气,透露著一丝名门权贵的高雅风范。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于669年,位于飞鸟的山阶寺,后因藤原家族在710年迁都平城京,而将其全部挪移到了如今的奈良,改名为兴福寺。
兴福寺中金堂
兴福寺南圆堂
兴福寺内的三重塔,为镰仓中期再建。
兴福寺北圆堂
兴福寺内的五重塔高约50米,是仅次于京都东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的古塔,是奈良的城市标志。塔建造后曾6次遭火灾烧毁,现在的五重塔是公元1426年重新建造的,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兴福寺曾在平安时代末期的战乱中,烧毁了绝大部分的伽蓝和佛像,直到镰仓时代开始大规模重建。东金堂的四天王像是平安时代幸存下来的佛像,天王的面部和身体看上去风格一致,然而它们脚踩的四只邪鬼却表情奇异、各具特色。木造十二神将则是体现了镰仓时代的高超技法,雕刻十分复杂。
游览兴福寺的小贴士,兴福寺内的中金堂、北圆堂、东金堂都有佛像的展出,需要单独收门票,我记得大概是中金堂500日元、北圆堂300日元、东金堂300日元,参观佛像时不能拍照、摄像,不能大声喧譁。
看过了兴福寺,我们一路往春日大社走去。道路两侧的梅花鹿渐渐多了起来。
奈良城的梅花鹿都是散养的,它们悠闲自在的享受着自然环境的同时,从来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因为来这里的游客都会购买鹿饼来喂它们。
不过,奈良的梅花鹿毕竟是野生动物,我看到路边的提示牌上有写着它们有时会攻击人,而且在新闻中也曾看到奈良鹿撞伤人或是咬伤人的事件,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
所以,我第一次拿鹿饼喂它们的时候,专挑一些个头小的梅花鹿,总觉得小小的鹿,性情会温顺些。
“乖,摸摸头”,喂完了鹿饼,趁机摸摸小鹿的额头,毛茸茸的,手感不错。
一路上,我还和胖子聊著奈良的梅花鹿,觉得还蛮亲近人的,真是说完这话没多久,就打嘴了。右下角那只割了鹿角的梅花鹿,看见没,就是这只大家伙,趁我专心致志喂著小鹿的时候,冲着我就过来了,差一点就咬着我了,还好胖子手疾眼快拿鹿饼递了过去,美滋滋的吃上了。我们以为这就完了,继续喂著其他的小鹿,可是没想到它却生气了似的,看见胖子喂小鹿,蹭的一下冲过去,咬住了胖子的衣服,敢情这是嫉妒了,讨要鹿饼的手段真是让我们惊讶不已。
在通往春日大社的路上,两侧都是茂密的树林,时不时的会有梅花鹿探出头来,而当我们看到这座红色鸟居时,便知道春日大社到了。
春日大社参道两旁是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灯笼,有些石灯笼已经爬满了青苔,石灯笼通常由信徒奉纳,用于照明和驱邪。
奈良公园内的春日大社,据说是为了守护平城京及祈祷国家繁荣于768年而建造的,是藤原氏一门的氏神,由武翁槌命乘鹿而来的传说,把鹿作为神的使者。
春日山的春日大社是日本全国各处的春日大社的总部, 与伊势神宫、石清水八幡宫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神社。而春日山作为春日大社的神山,千年以来都被禁止砍伐,因而遍布著以槲树、米储类树木等为主体的常绿广叶林的原始森林。
春日大社内的神灯展,暗黑的房间,门口用厚厚的门帘遮挡,走进的时候,小心翼翼,之后便被眼前的错落有序的灯笼所吸引。
大社内朱红色的回廊与春日山麓的绿色丛林交相辉映,与屋簷下垂下的灯笼和社殿一起构成了一幅兴趣盎然的风景画。
小鹿模样的祈福牌子,蛮可爱的。
从春日山一路向下,道路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不时的就会看见隐藏在林间的小鹿伸出头打探观望,偶尔看到穿透林间枝叶洒落下来的阳光,彼时更像是一处祕密花园。
路上看见一位日本大叔,拿着一口袋不知名的果实喂著小鹿,小鹿们争先恐后著吃着,许是果实坚硬的缘故,能听见它们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快走出树林的时候,看见一座茶室,稀疏的阳光透过密林,照耀下来,能感觉出淡淡的暖意。坐下喝茶歇息的客人三三两两,倒也十分惬意。
若草山,是由三座山相叠的草坪山,也是俯瞰奈良风景的好去处。
此时已是秋日,若草山上的青草渐渐泛起了淡淡的黄色。
小心翼翼的站到了鹿群中,拍了张照片。而之所以说小心翼翼,是因为刚刚看到了小鹿撞人,若草山附近没有卖鹿饼的,所以投喂的游人就比较少了,小鹿彼此间争抢食物也比较厉害。
石台上的小鹿,萌萌的闯入了我的镜头。
手向山神社
神社内十分清幽,枫树也渐渐变了颜色。
眼前这棵高大的银杏树,在神社的幽静中,兀自伫立著,像是对秋日最深情的告白。微风渐起,落叶飘零,成了秋日里最美好的样子。
三月堂,又名法华堂。据说是建于730—740年间,是东大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因为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法华会而得名法华堂。
二月堂,这是日本奈良佛教界专修“十一面悔过法会”(修二月会)的建筑物,系为举行修二月会而兴建的堂舍,故俗称二月堂。
说到二月堂,那就不得不说说“修二月会”。修二月会始于752年,由良弁高徒实忠创立。节日期间,僧侣们取若狭井水供奉二月堂的主佛十一面观音,祈祷世间太平和农业丰收。活动期间,训练有素的僧侣们肩扛大松明,在二月堂上急速奔跑并晃动松明抖出无数火花照亮夜空。
取水节让二月堂声名远播,也正是取水节让两次都幸免于东大寺大火的二月堂于1667年时灰飞烟灭。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二月堂是1669年时重建的。
通往二月堂的石级两侧满是石灯笼。
依山悬空而建的二月堂,倒是有点像京都的清水寺,只是我觉得二月堂显得更古朴一些。
站在二月堂的楼上,可以俯瞰到整个奈良城的风景,虽是由于光线的缘故,远处的奈良城模模糊糊,但那一刻的感觉很宁静,很平和,倚著栏杆,若有所思,也许是当下最美好的事情。
沿着碎石小路而下,身后是寂静的佛堂,轻轻触碰道路一侧的土墙,刹那间仿佛梦回了唐朝一般。
唐代杜牧有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天的花朵固然鲜艳亮丽,但我倒是觉得这秋天里的红叶更是深沉透彻。
一只落单的小鹿,追着汽车跑了很久。
原本一路清幽的走下来,不知不觉中竟人潮涌动,原来是到了东大寺。
沿着路标指示进入了东大寺,远远望去,大殿前早已是人潮如织。不过,这也不奇怪,东大寺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参拜还是参观游玩的自然是少不了的。
东大寺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的,东大寺是日本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因为建在首都平城京(今奈良)以东,所以被称作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金色光明四大天王护国寺。
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内,放置著一座高15米以上的青铜大佛像—卢舍那佛。不过说起来这样一个巨集伟的建筑群,真是命运多舛,它历经多次战乱焚毁—平安时代末期卷入战乱被烧毁,战国时代又烧了一次。虽然现存的大佛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但是已不复当年的规模。
这是最早的大佛殿复原模型。
这是镰仓时代重建的大佛殿复原模型。
这是如今的大佛殿模型。
大佛殿内的一根柱子下面,有一个大概能允许小朋友钻过的大洞,小朋友们依次排队钻过去,而家长们则是在柱子的一侧照相,据说这样钻过去可以带来好运。
东大寺外的一池湖水,一只梅花鹿静静地卧在那里,看着风景,我悄悄地走过去,陪它坐了会儿。
夕阳西下,一人一鹿默默地看着湖中风景,还是蛮有意思的。
拍照的功夫,光顾著看镜头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只小家伙静悄悄地走进我的身边,下一秒我尖叫了一声,原来是小鹿用鼻子拱了拱我的衣服兜,也许它觉得我兜里有好吃的鹿饼吧,哈哈哈……
别过东大寺,我们原本想去附近的依水园逛逛,据说那是个非常漂亮的日式庭园,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关门了。不过,在依水园的旁边,也有一座日式庭园,叫做吉城园,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这里出示护照就可以免费参观。
初入这个小庭园时,便无法掩饰内心的雀跃。日式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松树,火红的枫树,这里的一切清新淡雅又宁静质朴。
根据“兴福寺古绘图”上的记载,这里最早为兴福寺的子院摩尼珠院,是兴福寺高僧的住所。不过,现在归奈良县所有。
园内面积为8900㎡,有池之园、苔之园和茶花之园三个主题园林。池之园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江户时代开始形成的地形的起伏和曲线的变化,使其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古朴的茶室和生气盎然的苔之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静谧的风景画。
漫步在这样小巧精致的庭院,池水、青苔、茶室、花木纷纷映入眼帘,有那么一份淡然闲适的感觉,同时又有一份回归自我的禅意,时间就这样悄悄地从指间流过,直到庭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闭园的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暮色渐起,我们依旧在奈良城中兜兜转转,这座安静的小城,别有一番韵味,像是从历史风云走出来的一般。
街巷处一家老旧的咖啡馆。
在静谧的街巷兜兜转转,像当地人一样悠然自在地闲庭信步,慵懒地静静地感受城中的风景,也许就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所说的那样:“今天的奈良只是过去的一部分。正如名画残缺一部分就显得更加美丽一样……”
岚山,禅院听秋雨
岚山,位于京都市区以西,自平安时代以来就是许多贵族的别庄所在地。而“岚山”这地名原本是专指位于桂川右岸、属于京都市西京区一部份的岚山地区,而河对岸、属于右京区的地区则名为嵯峨野,但近年来许多观光导览资料都概括性地,将以横跨桂川的渡月桥为中心之河左右两岸周边地区,合称为岚山。
游览岚山的方式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搭乘嵯峨野观光小火车,沿途欣赏保津川峡谷。不过之前要在JR京都站搭嵯峨野线到JR马堀站下车,步行约10分钟至小火车龟冈站,才可以搭乘嵯峨野小火车。
从JR马堀站下车后,一路跟着指示牌,就能找到搭乘小火车的龟冈站。
走在这样的乡间小路,看着连绵的山脉,葱郁的树林,心情一下子就放松起来,而不远处的那红色建筑就是龟冈车站。
随着哐当哐当的声音响起,嵯峨野小火车进站了。
说到嵯峨野小火车,它原是在卡车和一般火车无法通行的地区所铺设之铁轨上运输货物的小箱型运货列车,后来改筑而成为嵯峨野观光小火车。它平均时速约为25公里,大概和骑快点的自行车速度是一样的,所以才可以欣赏到保津川沿岸的自然和溪谷美景。单程7.3公里约25分钟的旅程中,春天是满山遍野的樱花,夏天则是鲜嫩欲滴的新绿,秋天则是一片枫红,冬天则是一片孤寂偶而则化为银白世界,不同季节搭乘小火车,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
嵯峨野小火车每年的1—2月均为全月停运。此外的月份也并不是每天都执行的,因此决定行程之前可以先前往小火车的官网确认游览当日小火车执行状况。
网址是://www.sagano-kanko.co.jp/sc/jikoku.php
小火车的购票方式可以分为预约购票和现场购票。我们就是找的某宝上的代购预约票,票价稍微贵点,但是省了不少事。还有一种就是现场购票,如果是非旺季去的话,现场在小火车的车站就可以购买,但是如果赶上樱花季或是红叶季,就不要想了。
我们搭乘的小火车出发了,一路沿着保津川行驶,两岸青山峡谷渐渐映入眼帘。
古朴怀旧的小火车穿梭在溪谷间,车厢的窗户不是全封闭的,车窗外的保津峡风光可以一览无余,细细聆听微风与大自然的声音。
我们在岚山站下了车,沿着小路,往岚山深处走去。
一处僻静的私人庭院,院中便植青翠的竹林。
路边橱窗内的手工艺小摆件,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河狸的小摆件太可爱了,忍不住收入囊中。
好可爱的招财猫摆件
岚山的寺院和神社众多,而越往深处走就越僻静,游人也少了许多。而我们抵达的第一站便是祇王寺。“祗王寺”的入口,其牌匾随意著立在苔藓之上,旁边有碎石小阶缓缓而上便是。
曲折的碎石小路走起来沙沙作响,增添了几许散步的闲趣,四周是蓊郁的树林,偶尔还能听见鸟儿的叫声。
质朴而又简单的木门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青苔之上落着些许飘落的红叶,遥遥望去,院内高耸的树木,枫叶渐渐变了颜色,泛起了红晕。
沿着庭院中的回环石子小路漫步,四周被枫树和竹林所包围,此时天气竟然渐渐阴了下来,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光线,有了些清冷,不过这倒是很像幽居山中的感觉。
庭院中的苔藓之上,满是飘落的枫叶,红与绿交织在一起,泛著几许凄凉的美感,也许你不知道,这凄凉的美感之后,更有一个悽美的故事……
祗王寺是曾在著名古籍《平家物语》中登场的尼姑庵。而“祗王”是平安时代末期的舞者,与妹妹“祗女”皆为擅于“白拍子”的名家。名家戴着黑色的立乌帽子,佩带黄金技术打造的太刀,以小鼓、笛、铜钵子为伴奏,在音乐伴奏下边唱边悠然起舞,唱的通常是当时的流行歌谣,其舞蹈也很有新意。
而命运多有变幻,祗王这样风华正茂的女子遇上权倾一时的“平清盛”,一首乐舞登时掳获君心,自此宠爱有加。不过风光的日子未持续多久,三年后又有位精于“白拍子”的舞女“佛御前”前来献艺,之后平清盛便移情于她,同时也逐出了祗王与母妹。祗王原以心感寒凉,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又接到平清盛的命令,称佛御前近日抑郁,要祗王来跳舞解闷。这不啻是种侮辱,但在母亲劝说下只能隐忍,然一曲悲声哀舞依旧未能唤回平清盛对往日的感念,反倒见识了他的凉薄,于是心死的母女三人索性出家为尼,结庐于当时被称为“往生院”的现地。但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年,尼庵竟有人敲门拜访,且令她们惊讶的是,来者居然是佛御前,说是对平清盛已经心灰意冷,希望今后一起修行,从此三位名震一时的白拍子都在此出家为尼。
悽美而又悲伤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而祗王寺这个悲剧恋情的寺院也逐渐被人所熟知。
祗王寺除了是赏枫圣地,还以满园苔藓而闻名。园中苔藓种类繁多,有的如芒针般质地,有的毛茸茸的,而且颜色还略有不同,稀疏的阳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有了几许生机盎然的韵味。
院中的竹林在阳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挺拔而苍翠。
祗王寺虽然不大,但是却清幽孤寂,红枫、竹林、苔藓,这里的一切给人一种清修的禅意,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位于小仓山东麓的二尊院,建于大永元年,境内植有四季常青的松树,充满宁静清幽的气氛。因所供奉本尊为释迦、弥陀二尊,故称二尊院。
走过受付的入口,是一条长长的碎石参道,道路两侧种植著高大的枫树,而这片枫树林也是二尊院最美的看点之一,尤其是在红叶季节,因此这条参道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红叶马场”。
此时的枫树大多还是绿色,只有些许变成了红色、黄色,但搭配起来却恰到好处。踩着碎石小路拾级而上,感受秋天里的风轻云淡。
二尊院的唐门结构非常漂亮,中间有祥云的纹样雕刻,和海浪般的层层叠叠的层次。
一入园中,石子铺就的路面宽敞而平整,要参观本堂的话需要脱鞋才能进入。
围着本堂走了一圈,角落处有一御园亭,可以坐下来喝茶休息。
本堂的旁边,有一条非常长且陡的石阶小路,尽处是日本历史名人的墓碑。
别过二尊院,我们一路下山,途中偶遇一家瓷器商铺。
好多插花的小瓷器,个头小巧又精致,而且还很漂亮。
《拾遗都名所图会》(京都名胜地图)中这样写道:“坐落于小苍山脚下,位处山本町绯之社之后。”这里便是落柿舍的所在。
落柿舍是元禄时代诗人向井去来拥有的一间草庵。向井去来是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十大弟子之一。松尾芭蕉曾经这样评价去来:“京都之去来,西日本俳谐之魁首。”松尾芭蕉去世后,向井去来便成为继承这位大师地道俳句风格最为杰出的诗人。
而关于“落柿舍”名字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佳话:向井去来在其位于嵯峨的草庵庭院之中种植了大约40棵柿子树。一年秋天,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于是他打算将这些柿子售出。但就在预定采柿之日的前一个晚上,一场风暴突然来袭。结果第二天清晨,树上一个柿子也没有留下。此一番经历让向井去来有感而发,从此将这座小屋命名为“落柿舍”(落下柿子的茅屋)。之后向井去来的亲属、同时也是俳句诗人蝶梦的弟子井上重厚在1772年秋天的时候写下这样的诗句“尤怜柿主人,一夜风来满梢无,只因近岚山。”
落柿舍的小院不大,但胜在恬静清雅,院中花木扶疏,清泉涓滴,而且还有大大小小十几棵柿子树,而且院门口那棵柿子树怕是有几百年的树龄了吧。
在圆木搭成的座椅上歇息片刻,静静地欣赏著小院中的景色,瞥见远处的乌云,还在感叹之后是否会来一场风雨,那么院中的柿子树是否也会噗噗落下……
常寂光寺又称寂光院,是京都嵯峨野的日莲宗的佛教寺院。据传是公元594年由圣德太子所建。它作为一座尼姑庵而颇为有名。12世纪时,一个平氏女儿嫁入皇家,贵为高仓天皇的皇后,但在文治元年(1185年)平源两氏战争中,平氏全族被灭,她带同2岁的儿子安德天皇跳海,儿子死了,她却获救,后来削发为尼,最后在常寂光寺隐居,惨度余生。
常寂光寺的山门正对着的便是这座仁王门,仁王门建于公元17世纪,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厚重的茅葺屋顶显得格外沧桑。
穿过仁王门拾级而上,两旁的枫树依山而上,高大茂盛,叶子的颜色也变得色彩斑斓,绿色、红色和黄色交织在一起,格外绚丽。而此时,细雨微微飘落,四下安静,雨滴滴落在枫叶上的声音清晰透彻,禅院听风雨竟是如此的美好……
站在寺院的一处观景台,穿越层层枫叶极目远眺,云雾氤氲下的古都是那么悠远,那么让人沉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场小小的秋雨,嘀嗒嘀嗒之间沁润了林间万物,也给这幽静的寺院增添了几分禅意。
秋日的细雨温柔细腻,雨后空气中更是说不出来的清新,丝丝凉意,沁人心脾。我们沿着青石路而下,闲庭信步间别有一番自如与恬淡。
秋日里的岚山,游人如织,但是这里却清幽僻静,鲜有人来,这里便是大河内山庄庭园,是日本昭和时代初期的时代剧演员大河内传次郎,倾尽生命最后的30个年头,将其对于佛的虔诚信仰与关东大震灾时所看到的无常人事,全数寄托于此处而建造的。
岚山地区,可以说是日本著名的风景胜地,春天漫山樱花灿若彩霞,秋日枫叶红艳似火,而大河内传在此打造的山庄庭园,却是在游人如织的岚山地区的一处别具风格的风景,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韵味。
园中的大乘阁,是大河内传的起居之所。这幢木质屋舍,在苍松枫叶掩映中,显得那样的质朴淡雅。屋舍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只是此时正值秋日,原本绿丛丛的草地渐渐泛起了黄色。
大河内山庄庭园是一座回游式庭园,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景色前后大有不同,有时看似绿树掩映的羊肠小道兜兜转转,转眼间便是广阔天地。
日本的庭院设计非常讲究,最著名的就是梦窗疏石禅师所创造的枯山水。在用石头与碎石而布置成的庭院中领悟到其独特的美感与人生感悟,一般这类庭院经常出现在禅寺里。
而大河内山庄庭园的枯山水,四周本来就是在自然的山峦林壑之间,于是创作者就把着墨的重点,放在“水”的表现上。细碎的灰白砾石,如一条舒缓的河流,从右侧的两丘之间流泻而来,绕过屋前向左逝去。石子纹样如涟漪轻漾,跳动精灵,给这片寂静的景色带来几许律动。
沿着石阶小路漫步园中,两侧的枫树高大挺拔,枫叶的颜色也是色彩斑斓。
石阶尽处便是一座木质简朴草庵,坐在草庵之中,便可望见园中枫叶许许,如此安静,却又如此清寂。
沿着石阶而上,不经意间回身望了望,看见枫树掩映下的草庵,竟有些悽悽然的感觉。
庭院内的一处观景台,远远眺望,比叡山和岚山的风光尽收眼底。
季节的转变,让大河内山庄庭园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而这里的每一棵植物都经过精心的修剪,让来到此的人们陶醉其间。
岚山的美,不仅来自于红叶,还有一半来自嵯峨野竹林。而据说这里曾经是皇室的别墅所在地。
小径的两旁,挺拔的竹林仿佛要伸到天边一般,大有遮天蔽日的气势,而微风拂过时摇曳摆动,树叶也沙沙作响,徜徉于此,青翠幽深的感觉油然而生。
不过,游览嵯峨野竹林最好一大早来,否则就是照片中的景象,本就不宽的小径上全是人呀。
天龙寺是1339年足利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为祭祀后醍醐天皇而请梦窗疏石国师主持建造的,为临济宗派天龙寺院派的总院。为了筹建天龙寺,足利幕府向当时的中国宋朝派遣贸易船天龙寺船,重新开启了和中国的贸易。
天龙寺有两条游览线路,一路是天龙寺寺内建筑,包括大小方丈、法堂、禅堂、多宝殿等。另一条则是方丈庭院,过曹源池,一路北向,从百花园出,即可抵达嵯峨野竹林。而我们选择的是后者。
天龙寺内的曹源池,是由镰仓时代的著名禅僧梦窗疏石设计营造的,而曹源池的名字源于梦窗禅师清淤时,在池中发现有块“曹源一滴”的石碑,故取此名。
秋日的季节里,站在曹源池旁,碧色的池水与色彩斑斓的秋叶交织成一幅绚烂的画卷,池岸的枯山水与太湖石,点缀出庭园山水的意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也许是这最好的意境。
曹源池正对着的便是大方丈室,正面“方丈”匾额乃是寺院第八代方丈关牧翁亲笔,天龙寺前后总共遭遇八次火灾,然而曹源池和大方丈室却始终保留完好。
曹源池中有一组粗犷古朴的石头组成的龙门瀑,依山而下的石块组合仿若瀑布倾泻而下,在倾入池中处铺巨石,再配上鲤鱼石,表现鲤鱼跃龙门的意境。
曲觞流水,小泉潺潺作响,花香浮动。
野宫神社,这是一座黑色简朴的神社,神社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里,因“缔结良缘”和“学业进步”这两大特色,让野宫神社香火不绝,可说是嵯峨野香火最盛的神社,终日人潮川流不息。社内的“黑木之鸟居”,是日本神社牌坊形式中最为原始、也最古老的,如此构造的鸟居也只能在京都府加佐郡大江町的“元伊势皇大神社”见到,非常珍贵。
岚山的主街,可以说是一条日本风情浓郁的商店街,这里有特色的京都料理、抹茶屋、土特产店、工艺品店。
商业街上还有人力车伕,他们的穿着大多是江户时代的打扮。
商业街上还有一家米菲兔的商店,超受欢迎。
商业街的尽头便是渡月桥。
整个岚山地区是以横跨桂川的渡月桥作为中心,这条桥的命名起源于龟山上皇的一句“似满月过桥般”的诗作而得名,虽然外观上渡月桥有着木桥般的造型,但今日的渡月桥实际上是座钢筋混凝土构造、能够让汽车行走其上的现代化桥梁,只是采用复古的木制护栏以配合周围的景致。
眼前的桂川晶莹透彻,绕着岚山脚下潺潺流过,许是秋日的缘故,桂川的水量并不多,部分河面还露出了浅石滩。而河对岸影影绰绰的灯光,依稀透著暖暖的味道。
落叶飘零不免有些凋残破败之感,但色彩斑斓的枫叶布满山头,却也是一番恬静与淡然。我静静地站在桂川河畔,看着绚丽的岚山,看着川流不息的渡月桥,欣赏著秋日里醉人的风景。
还记得《名侦探柯南:唐红的恋歌》的那首主题曲吗,《渡月桥~想念你~》
清丽婉转的歌词,透著思念的韵味,不知不觉中竟有了些泪眼婆娑……
站在渡月桥上,遥望天边,暮色渐起,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在水光的明暗交织中,透著那么的悠远宁静。清风拂过,有些微冷,远处那摇曳的灯光,像是告诉我们要回家了。
“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是出自于立花北枝的俳句《萤》,原意指飞影不定的萤火虫,亦明亦灭,在黑暗中形成断续的亮光线条,比起消失在黑夜中,这样闪烁不定,更是令人寂寞无主。
不知道为什么,当下的黄昏时分,远处铁轨上那依稀的灯光,让人泛起淡淡的忧愁。
岚山,再见了……
京都,一场浮华梦录
从平安时代到明治维新前的千余年里,京都一直作为日本的首都,故有“千年古都”之誉。而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蹟,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
京都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长方型的城市,以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模仿洛阳城,西京模仿长安城。现在的京都早已改变了,但仍然有棋盘式的街道、在传统区域上仍以洛中、洛西、洛北、洛东、洛南来划分,仍有以九条、三条来当作路名,仍有当时模仿王宫的建筑,世界闻名的寺庙庭园、千年古刹,这众多的古建筑很多是世界遗产。这个城市,充分体现著古朴与现代的交织。
而在京都的日子,可以说是慢下来的时光,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兜兜转转,寺庙、神社、小巷、酒馆食肆,仿佛是穿越千年而来,让人无法忘怀……
伏见稻荷大社
如果说京都最具人气的景点,那非伏见稻荷大社莫属。从JR线稻荷站出来,就能感觉人潮涌动。
伏见稻荷大社的入口,矗立著由丰臣秀吉于1589年捐赠的大鸟居,后面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筑物。
伏见稻荷大社建于8世纪,主要是祀奉以宇迦之御魂大神为首的诸位稻荷神。稻荷神是农业与商业的神明,香客前来祭拜求取农作丰收、生意兴隆、交通安全。它也是京都地区香火最盛的神社之一。
神社里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狐狸石像,狐狸被视为神明稻荷的使者,与大神一样,凡人肉眼不可见到,因此又被尊称为“白狐” 。
伏见稻荷大社最出名的要数神社主殿后面的千本鸟居,这里曾是《艺伎回忆录》的取景地,无数座各式大小的红色鸟居覆蓋山道通往稻荷山山顶,狭长而幽深。
成百上千座的朱红色鸟居一直延伸到稻荷山山顶,山中景致大抵相同,于是我们便在熊鹰社原路返回了。
伏见稻荷大社的鸟居是由个人、公司或各地商会组织捐献竖立,借此祈求神明的护佑。每个鸟居的背面可以看到捐赠者的姓名和捐赠的日期,现存最早的鸟居,可以追溯到大正年间。
山中不免清冷,但当阳光透过树林洒在层层叠叠的鸟居上,光影绰约,老朽古朴的暗红色和光鲜亮丽的朱红色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十分的温暖。
东福寺
从伏见稻荷大社出来,我们徒步前往东福寺,一路上时不时的能看见老旧的房舍,古朴而典雅。街道也是非常的干净。
东福寺是由圣一国师圆尔修建。圣一国师是宋朝径山万寿寺(位于杭州余杭)无准大师的徒弟,相传东福寺禅堂内殿里的“选佛场”匾额就是出自无准大师之手。1236年,国师受关白九条道家邀请,在京都建造一座类似奈良东大寺和兴福寺的大迦蓝,并且从东大寺和兴福寺各取一字,称之为东福寺。
东福寺是京都最大的禅寺,也是禅宗临济宗东福寺派总院,寺内拥有日本最古老的山门,还有天井龙图彩绘的本堂以及国家重要文物的东司。东福寺还因园林秀美而闻名,在禅宗方丈居住的居室中,只有东福寺的四个方位都有庭院。
枫树掩映处的回廊桥,便是寺内的通天桥,是秋日里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地。
沿着石阶而下,走到一处开阔的平台上,四周被色彩斑斓的枫叶所包围,平台下面的溪流叫做“洗玉涧”。
纹络分明的枫叶是这秋天最美的景色,初秋的时候绿叶渐渐变成黄色,深秋时红艳似火,就像是生命的颜色,一季季的转换,色调各异的人生。
沿着通天桥的一路上行,便是开山堂。
开山堂是圣一国师入定及墓塔所在之地。开山堂前的庭园,是一座枯山水,远处是“山”,白砂之处是“田海”。
站在通天桥上,看着密密丛丛的枫树,有一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感觉,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通天桥的另一侧,就是方丈庭院。远远望去,枫叶环绕的庭院是那样的古朴安静。
除了通天桥,东福寺中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便是方丈庭院,它由重森三玲(日本著名造园专家)于1938 年建造,是在东福寺自镰仓时代建立起来的庭园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抽象艺术而营造成的一座枯山水式禅寺庭园。
方丈庭院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庭,表现出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蓬荚、方丈、瀛州、八海、壶梁、五山、井田市松、北斗七星,因此称为“八相庭园”。
东庭布局极为利落,利用七根圆形石柱排布在青苔田中,象征大熊座中最主要的北斗七星,展现出一个小小的宇宙空间,这些石柱取自寺庙其他地方建完基石后剩下的余材。
南庭是在白砂坪上用长达5.4米的巨石组象征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岛,勾画出沧海波纹的白砂则代表着八海,庭西还植有青苔假山作为陪衬,在白砂、巨石与青苔的组合下,营造出水阔天长、青山永在的深远意境。
站在方丈庭院中,便可望见枫树掩映下的通天桥,是赏枫,亦是观景,这倒让我想起了卞之琳先生的那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北庭造型主要以青苔和正方形石头组合,此处庭园借景了“通天桥”的赏枫景色。
这是东福寺的山门,十几根又高又粗的圆木撑起两层巨大的屋顶,底层大部分是架空的,两侧建有木楼梯可达二层,而这也是日本最古老的“三重门”,是日本的国宝。“三重门”是佛教“三解脱门”之略语,为达到圆寂境界的必经之门。其大小为五间三户,双层双簷,人字形斜脊屋顶,全瓦葺顶,虽然采用的是大佛式(天竺式)建筑结构,但是从视觉上却呈现的是禅宗式的建筑风格。
山门前还有一片水池,叫做“恩远池”,池上筑有一座弧形石桥,池内植有荷花,夏日里它们亭亭如盖,风姿卓越,入秋之后便是残荷遗立,寂静无声,是褪尽繁华之后的宁静,更是蕴含着著新的生命力,这一张一弛之间,是生命的印记。
三十三间堂
从东福寺出来,我们依旧腿著前往三十三间堂,不过路程可不近。这是路过的一处小小的神社。
三十三间堂为日本天台宗寺院,以供奉一千尊观音雕像,闻名于日本。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因大殿隔为三十三间,而通称三十三间堂,同时它也是全日本最长的木制建筑。
在参拜入口处换好拖鞋,便可进入参观。三十三间堂内犹如一个巨大的祭台,有1001个观音菩萨的雕像一排排地分立在黑暗中。步行至正殿正中位置,一座硕大的千手千眼观音坐像格外摄人心魄。虽然殿内禁止拍摄,但那震撼的画面却一直萦绕于心。
三十三间堂殿外的庭院,石子铺就的路面,苍松翠柏,花木扶疏,十分幽静。
南禅寺
“南禅寺”是京都名刹之一,为临济宗南禅寺派的大本山,正式名称为“瑞龙山 太平兴国南禅禅寺”。南禅寺始于镰仓后期的正应4年(1291年),是开山祖师无关普门将位于东山的开基人龟山上皇的离宫改建的禅寺。此外,南禅寺历代受着幕府时代中足利氏、丰臣氏、德川氏门族所供养,还曾经在江户时代掌管全日本寺庙及神社所有政策,地位不可言喻。
南禅寺三门周围是茂密的枫树林,秋日时节,这里也是游客赏枫的佳处之一。
寺院禅房簷角下的风铃阵阵,庭院中的银杏、红枫落叶纷纷,优雅古朴的寺院建筑湮没在飘飘洒洒的秋叶之中,悠远的意境萦绕于心中。
永观堂
永观堂,日本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本山。平安时代初期,弘法大师弟子真绍僧都(797—837)建立禅林寺,为文人藤原关雄的别墅。后因永观律师(1033—1111)入主该寺,遂改称永观堂。每年的深秋时节,满山红叶和红叶掩映下的殿堂、寺塔和倒映在池水中的红叶倒影,给人以一种难以描述的东方寺院美,因而永观堂又有“红叶永观堂”的别称。
宽阔的院内,释迦堂、开山堂、御影堂以回廊相连。
寺中供奉的最有名的宝物为日本国家级重要文化财产——阿弥陀佛立像。它与一般寺庙中正面垂目的标准像不同,向左侧回首,似有所瞩望,被称为“回首阿弥陀”。此中有一段传说:永保二年(1082年)二月十五日做早课时,永观律师正一心一意在殿中唸佛绕行,阿弥陀佛突然从法座降下,现身在前引领永观。永观不觉惊呆停步,阿弥陀佛于是左顾招呼永观。这一形态即为永观堂独特的阿弥陀佛像之蓝本。 因为保护文物的缘由,佛堂内不允许拍照。
永观堂庭院中的放生池,一座石桥横卧其上,鸭子缓缓游过,池水泛起阵阵涟漪。
火红的枫叶倒影在水中,池中锦鲤嬉戏,颇有点“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味。
放生池畔有一茶室,茶座上铺满红布,一把把红色的纸伞下人们或两两一座,或三五成群,要上一壶热茶,几块茶点,就这样看着风景亦或轻声交谈,大抵这就是日本人的恬淡时光吧。
寂静群山包围的永观堂,清幽雅致,漫步在起伏的庭院,是秋日里最惬意的事。
清水寺
清水寺位于京都东部音羽山的山腰,沿着坡路一路上行,那红色宝塔处便是清水寺了。
坡道两旁大都是古朴的民居,一路缓缓徒步上来,不经意的一个转身,却发现身后的京都是如此的安静美丽。
清水寺全名为音羽山清水寺,始建于778年,从延镇上人在音羽的瀑布上参拜观音而开始的,主要供奉千手观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这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寺庙由慈恩大师建立,传说慈恩大师是唐僧在日本的首名徒弟。
这是清水寺的仁王门,仁王门前左右各有一座高大威猛的仁王像,号称狛犬。
三重塔
钟楼
站在清水寺中,可以俯瞰京都的景致。
连绵的群山笼罩在翻滚的乌云之下,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场秋雨的到来?
作为平安时代的代表建筑物清水寺,却在后来多次遭到大火焚毁,现在的样貌是1633年由德川家康捐资兴建的。而眼前被帆布罩起来维修中的建筑,便是被定为日本国宝级文物——清水舞台。
清水舞台作为清水寺的正堂建在悬崖边,由139根立柱支撑,宛如巨型舞台,所以又称“清水舞台”。清水舞台的下方就是音羽瀑布以及祈求分娩顺利的“子安塔”。站在清水舞台上,景观开阔,气象不凡。这里四季观景都有说法,说是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瀑布、秋天的红叶和冬天的细雪。
清水寺内的地主神社,建造时间为为公元701年,其历史比清水寺还早,是日本唯一的结缘、祈求恋爱运的神社。
地主神社就位于清水舞台的左边,到江户时代为止是清水寺之镇守社。明治时代,因神佛分离令从清水寺独立。
地主神社前祈愿的少女,我觉得这个场景像极了动漫中的情节。
关于清水舞台,日本有句谚语:“清水の舞台から飞び降(下)りる”,把它翻译成中文就是“从清水舞台跳下去”,意在表示一个人毅然决然去做一件事的决心,不成功,便成仁。而关于从清水舞台跳下去的传说有很多,也不知真假,不过江户中期的浮世绘画师铃木春信有一幅作品,描绘一名女子从清水寺舞台上跃下,长袖飞舞,舞台后面点缀著樱花。画作也许很是唯美,但后来从清水舞台跳下去的人未必平安。直到1872年,已经有超过200人从清水舞台跃下,明治政府不得已颁布法令,禁止跳清水寺,并架起护栏以示警戒。
站在一侧的山上,遥望着清水寺,古朴的建筑在枫叶环绕下更加的静穆,难怪这里要被称之为“日本心灵的故乡”。
清水舞台的下方,便是音羽瀑布。音羽瀑布的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健康、智慧。日本人称之为“圣水”。据说喝上一口水,可以预防疾病及灾厄。相传延镇上人于778年在此开山后,由大将军坡上田村麻吕于798年兴建的。
寺内的一家清幽茶室
清水寺正门口前的一条长长的阪道,算是清水寺的表参道,几乎所有到清水寺参访的游人都会经过这条热闹的商店街。街上各种小店林立,有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也有卖糕点的果子店,游人熙熙攘攘的,店里的店员微笑地招呼著客人。
三年阪二年阪
从清水寺出来,一定不要错过三年阪二年阪。“阪”在日本指的是坡道之意,石板坡道两旁为古京都建筑特色的町家式建筑。
三年阪,建造于大同3年(808年),连结著清水阪与二年阪。由于这段坡道是通往祈求平安生产的子安塔的参道,再加上日文读法中的生产平安“产宁”和“三年”发音接近,因此三年阪也被称为产宁阪。
道路两旁町家式建筑大多为商家,贩卖日式和风小物纪念品、造型的发簪、杂货、以及各式京都点心、土产纪念与伴手礼什么的。
青龙苑,热闹的三年阪上一处幽静的茶庭,所谓“茶庭”,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进行茶道礼仪而创造的园林。
青龙苑中花木扶疏,池水清澈,三间茶室高低错落散在园中。
池塘后面那最高处的茶室,据说江户时期建造的茶室。
左边挂着白色纸灯笼的是家京都的百年老店,叫做奥丹,奥丹的汤豆腐据说很有名。
漫步在极具京都风情的石板路上,看着周围古老的町式建筑,身边偶有穿着和服缓缓走过的曼妙女子,那一刻的时光,像是穿越了千年而来……
二年阪建于公元807年,从三年阪(产宁阪)转弯而下,周围布满了古老的町式建筑和传统的日式商店。而这里也是连线清水寺与高台寺的必经之路。
街道上有很多瓷器店,这就是京都历史悠久的“清水烧”,也称为京烧。在400年前茶道盛行开始,人们开始制作茶碗,而开启了陶器的市场。清水烧又由于是在京都有名的清水寺山脚下烧制而成而得名。清水烧有非常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又以细腻的画法和丰富的釉色而闻名。
高台寺
与相邻的清水寺相比,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的高台寺可以说是清幽之极。
日本战国时期叱吒风云的武将丰臣秀吉病逝后,其夫人北政所(宁宁)出家,法号高台院湖月尼。为祈祷其夫冥福,于庆长十一年(1606年)年开始建寺。宽永元年(1624年)迎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益开山主持,号称高台寺。
高台寺建造期间,已经击败丰臣家族部属的德川家康取得了武将最为憧憬的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志得意满。他的江户执政厅成为名副其实的幕府。为收买人心,笼络丰臣秀吉旧部,稳定政局,曾给予北政所建寺大量的财力援助,才使高台寺有了今天这样壮丽的景观。
方丈庭院前的枯山水颇有意境,以白沙代水、岩石代山,注重的是内心的一份感悟。
寺中庭院是日本造园名家小堀远州的传世之作,依山就势,浑然天成。整个园林着意突出意境,没有过多的堆砌,精致得恰到好处,充满了日式的柔和与细腻。
开山堂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供奉著高台寺开山祖师三江绍益禅师的灵位。佛檀中央为三江绍益禅师塑像,右侧为北政所之兄木下家定夫妇木像。此建筑可称道的是堂内前方天井与后方彩绘天井,据说是用当年丰臣秀吉的御船和夫人北政所御车上的板子直接镶上去的,左右两侧绘有人面鸟身的彩绘。
在开山堂的两侧辅之以两个人造小湖分别以“卧龙池”、“偃月池”命名,使人一望而情趣顿生。在开山堂和灵屋之间辅之以卧龙廊作连线,使人既可以遮雨、遮阴,又使两个主建筑得以连线。
沿着石阶而上,便是灵屋。灵屋里供奉著北政所和丰臣秀吉的灵位,灵位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北政所、丰臣秀吉的塑像。中央佛龛供奉著丰臣秀吉生前的护身祕佛“随求菩萨”,据说,丰臣秀吉功绩的取得全赖其佑护,以灵验而闻名于世。佛檀及佛龛的彩绘非常华丽,日本人叫“高台寺莳绘”,属日本漆工艺美术之精粹。
位于山林之间的伞亭与时雨亭是珍贵的日本文物。伞亭原名为安闲窟,是根据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意匠建造的茶室。原来建在丰臣秀吉旧居伏见城内,后迁至高台寺。亭顶竹木伞状结构,像一把撑起来的伞,故称伞亭。
时雨亭是与伞亭平行相隔不足10米的全日本唯一的二层建筑茶室,有点像云南傣族的高脚屋。据说这里是北政所(宁宁)当年品茗远眺、休憩纳凉之处。
两间茶屋旁边是一片青翠竹林,竹林小路幽深清凉,微风轻轻拂过,竹叶沙沙作响,漫步在这里,透著一股灵动与禅意。
从高台寺出来,兜兜转转之间竟走到一条僻静小巷,泛黄的墙体,古朴的建筑,青瓦的屋顶,这一切是那么从容,又是那么沉淀。
石塀小路
从高台寺通往八阪神社,有一条曲折通幽的小路,称为“石塀小路”。这里保留着完整的京都传统民宅式样。
这里大多是黑格窗櫺的二层小楼建筑,墙壁是特制的拼木板结构。现在的房屋大部分是民居和非常私密的高阶料亭。
不过鲜有人知道的是,石塀小路是昭和时代之后才修理整备完成的,据说从前此地是一处大型寺庙,而现如今的模样,是将寺庙用地瓦解分割后的结果。
漫步在石塀小路上,看着两旁鳞次栉比的古老町屋,仿佛穿越了数百年,时间在这里慢下来,能感觉到古老京都所沉甸下来的历史韵味。
八阪神社
京都的八阪神社位于四条通最东端,是京都最有名的神社之一。八阪神社原名为祗园社,建立于平安时代,庆应4年(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神佛分离令”,强制将道教与佛教切割,遂将祗园社改名为“八阪神社”。每年七月这里是京都著名三大祭之一祗园祭的舞台,因此闻名日本。
八阪神社红墙黑瓦的木质殿堂很像唐代时期的宫殿和皇宫别苑,这也是日本神社的统一风格。
日本人拜神很安静,心中默唸祈祷内容,然后投下一币,拉一下殿前的敲钟绳便是完成。
八阪神社内有很多京都特色的小吃摊。
别过八阪神社,静静地往神社后面走去,走近时,才发现是个公园。
园中红叶飘零,秋意渐浓,“自古逢秋悲寂寥”,不知不觉间竟让人心生淡淡的愁绪。
柿子树下,一位日本大叔独自坐在长椅上,忧伤的弹唱着歌曲,有些伤感。
这一树的果实累累的柿子,自然、盈实,透著秋日里独有的韵味。
平安神宫
相对于京都的其他神社,平安神宫应该算是比较“年轻”的了。平安神宫建于明治28年(1895年),是为纪念桓武天皇定都平安1100周年而建立,它是与明治神宫(东京)伊势神宫(三重)并列日本三大神宫。
整座神宫包括大鸟居、神宫道、应天门、大极殿及神苑等部分,有着明显的唐代中国建筑的风格。
走过应天门,便是宽阔的宫内广场,白细沙铺地,犹如水中波纹。而正中央的建筑便是平安神宫的中央正殿,呈廊柱式样的拜殿,红色廊柱林立,红色单簷大屋顶,青瓦覆蓋,屋脊两端金色鳞翘。殿前木牌上书:太极殿。“太极殿”内供奉桓武天皇与平安京最后的孝明天皇。
太极殿两侧由青瓦红柱走廊相连线,是位于拜殿左右的楼阁,东边楼阁称为苍龙楼,西边楼阁称为白虎楼,楼阁前有木牌标志。东西楼阁对称,五个阁楼组成阁顶,均青瓦重簷,中间阁楼顶比四角阁楼高耸。在东西楼阁前,各有一座红色配殿,它与太极殿、应天门围绕整座神宫广场。
京都三大祭祀之一的“时代祭”每年10月22日在此举行。届时,京都的市民身穿日本平安时代至明治维新时期的特色服饰,从平安神宫出发步行至京都御所,演绎了日本古都的繁华历史。而身穿和服的京都府警察本部平安骑警队则作为先导引领着整个古装游行队伍,这么壮观的祭祀仪式逐渐成为京都观光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安神宫内有一处风景雅致的庭院,名为“神苑”。
神苑包括南神苑、西神苑、中神苑、东神苑和白虎池、苍龙池、栖凤池,是一座池泉环游式的庭园,面积大约三万平方米,是以四个池塘为中正将各个时代的庭院样式溶于一体的明治时代建筑风格,把琵琶湖水引到池里。而所谓环游式就是环绕池子转欣赏花园的造型和四季应时的花朵。
神苑入口处便是南神苑,苑中草木葱葱,小路沟渠,充满了野趣。而苑中最有名的便是垂樱,我想初春时节,这里应该是漫天轻盈的淡粉色花瓣的缤纷世界。
西神苑的白虎池,夏日时节,池中便是睡莲、花菖蒲。
中神苑苍龙池上的石墩汀步桥,便是“卧龙桥”。池中睡莲、杜若早已凋落,池畔的枫叶渐渐变色,唯有松树一年四季苍翠。
东神苑建于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从京都御所迁筑而来的泰平阁,便立于栖凤池中央。
池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微风拂过,水面上渐渐起了涟漪。
池水四周,便植青松红枫,还有垂樱,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便是一幅落英缤纷的景致。
看着泰平阁水中的倒影,影影绰绰间,竟发现天空中一抹彩虹,正所谓“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从平安神宫出来,原是想做公交车回去的,却不想赶上了京都的下班晚高峰,根本挤不上去,与其干等著,不如就这样随意的走走,看看傍晚下的京都街巷。
就这样漫无目的兜兜转转中,你会发现京都是个慢下来的城市,就像它旧时的名字一样“平安京”,平静、安逸,行走的路人也不是急匆匆的样子,马路上驶过的汽车也是礼让有序,所有的一切都是既安稳又平静。
天边斜阳,漫步之余,不知不觉间竟然来到了鸭川……
鸭川
鸭川,京都的一条长31公里的一级河川,河水十分清澈,流穿过京都中央。
夕阳西下,我们漫步在鸭川的堤岸上,远处连绵不断的山脉和眼前的河川融为一体,傍晚的鸭川,让人沉醉。可是这平缓流淌的河水之下,却埋藏着多少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这里的河滩便成为处刑的地方,在三条河原上,处死了大盗石川五右卫门全家,丰臣秀次一族也是在此被斩首,据说鲜血将河水染得通红。
然岁月流逝,曾经的惊天动地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云中,如今的鸭川,平淡且安逸。在鸭川慢跑、骑车、遛狗、闲坐或是坐在岸边吃着三明治喝着咖啡看看远处的风景,都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傍晚的鸭川,是安静的,却也是热闹的。从二条大桥到五条大桥,河边的近百家料理店依次亮起了灯光,食客纷纷入座,一边吃着料理,一边欣赏著窗外的河川风景。
秋日的鸭川有些微凉,然夏日的时候却是纳凉佳处,更以“鸭川川床”而闻名于京都。所谓“鸭川川床”,就是在河上或河边架起凉台,铺上凉蓆,借助下面的水汽解暑,还可以听见溪流的潺潺声。因为纳凉台离河面很高,所以京都人称之为“高床(TAKAYUKA)”或简单称为“床(YUKA)”,所吃的料理也就被称为“川床料理”。
暮色起,在灯火阑珊的河岸悠然地散著步,堤岸上料理店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想来是下班后的京都人在一起吃着美食,谈谈生活琐事,缓解一天的工作疲劳,这便是鲜活的京都风韵吧。
夜晚的鸭川,灯光旖旎,许是秋日清冷的缘故,岸边的人们早早散去,我们也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金阁寺
金阁寺,可以说是京都著名的景点,早早来时便已游人如织。金阁寺别名鹿苑寺,是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于1397年斥巨资建造而成。
在金阁寺建立之前,这里曾经是藤原公经于镰仓时代的元仁元年(1224年)建立的西园寺,并作为山庄来经营。这些财产被公经的子孙们即西园寺家族代代拥有,他们代代都是朝廷与镰仓幕府之间的关东申次(联络员),但是在镰仓幕府灭亡之后,身为主人的西园寺公宗为了暗杀后醍醐天皇,将其招待到西园寺试图谋反,但是计划败露,公宗被捕后被处刑,西园寺家族的庞大领地和财产被没收,西园寺也就此荒废。
镰仓幕府没落后,足利义满用自己河内的领地交换到了西园寺一带的领地,并建立了北山殿。38岁就出家的足利义满将这里做为自己出家之后的隐居之地。足利义满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足利义持遵从父亲的遗嘱,邀请了梦窗疏石国师担任开山,北山殿改建将这里变为临济宗相国寺的塔头寺院。寺名取足利义满的法名,改为鹿苑寺。又因贴了金箔,所以俗称金阁寺。
然百年后,室町幕府走向了终结,战国时代到来,金阁的身影也消失在一次次战火中,直到丰臣秀吉再次统一日本后才被略加修缮、复建。到了江戸时代,鹿苑寺由德川幕府精心维护、复兴了庙宇楼阁,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沿用至今的爱称——“金阁寺”。
但是金阁寺的辉煌,却定格在了1950年7月2日。那时21岁的见习僧人林养贤放火烧寺,金阁寺的舍利殿与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而这一切的缘由,只因为“嫉妒金阁的美”,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金阁寺》便取材于此真实事件。
金阁寺前的镜池湖,是整个庭园的中心。池中的小岛与碎石如星辰般点缀著,缭以几株青松,宛如彼岸的仙境。
园林工人正在修剪的便是陆舟之松,此松是具有六百年历史的京都三大古松之一,这是当年足利义满亲手移植的盆栽。
重建后的金阁是木造的3层楼阁式建筑,位于鹿苑寺境内,镜湖池的南岸。屋顶是宝塔形状,并有只铜制的凤凰。虽然是3层建筑,但是由于一层和二层之间没有做出屋顶的延伸,所以形式上是“二重三层”。一层没有贴金箔而是用木头制作,二层与三层的外面(包括围栏)全部贴满金箔。
金阁寺内有一瀑布,底部有鲤鱼石,遂称为龙门瀑。这是源于中国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这里也是想祈求学业和事业顺利的人们参拜的重要景点。
金阁寺内有座“白蛇之冢”,据说会妖法的白蛇与寺庙中的小和尚相爱并结成夫妻,一天白蛇在山上现出原形,小和尚大惊之下拔剑斩蛇,回到家中却发现没了妻子。这个传说重在宣扬佛法中的一条戒律:不可杀生,不然你会后悔的。
夕佳亭,是江户初期金阁寺住持凤林承章为迎接后水尾天皇而委托茶道家金森宗和而建造的。据说在这里观看夕阳西下时的金阁寺是最美的,所以取名夕佳亭。南天竹本不是屋柱之材,然而这间茶室里的立于室内壁龛和层架之间的南天床柱用的却是南天竹,由此可见其之珍贵。
走累了,可以在金阁寺内的茶座坐下歇歇,红红的纸伞下,两两一座的人们手捧著热乎乎的茶碗,低声轻语。
龙安寺
从金阁寺出来,步行20来分钟,便可到达龙安寺。龙安寺是由室町时代应仁之乱东军大将细川胜元于宝德二年(公元1450年)建立的禅宗古寺,寺中以枯山水式石庭而闻名。
龙安寺内的石子步道,一侧的枫叶渐渐变红。
沿着石级而上,便是龙安寺的方丈石庭。
大殿入口处的屏风,写的是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方丈石庭中的枯山水是15世纪建造的,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
庭院中白砂、绿苔、褐石三者均非纯色,但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龙安寺中还有一个蓄水充盈的池塘,这个池塘是镰仓时代的庭园遗蹟,原名镜容池,另外还有一个别名“鸳鸯池”。江户时代,由于四季景色变化多彩多姿,所以游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传说中,“鸳鸯池”别名的由来,是缘于一个典故:从前,这附近的村子里住了一个猎人。有一天,池塘里飞来一对鸳鸯,相依相随,好不快乐。猎人一看到鸳鸯,立刻举枪射杀,鸳鸯察觉急忙振翅高飞,但雌鸟不幸被子弹击中直堕池中,在空中见到这个情景的雄鸟,一直高亢地尖声哀鸣,不断在雌鸟浮尸的池面上空盘旋,不肯离去,最后终因耗尽力气,掉落到深山里。猎人赶往深山寻找雄鸟的尸体,找到一看雄鸟竟然吐血而死了!猎人非常震撼,没想到这对鸳鸯如此情深,他却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后悔不已的猎人为了感念这对鸳鸯深刻的情谊,就在池塘边将他们合葬在一起,并建立一座小祠堂祭祀。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个池塘叫做鸳鸯池。
龙安寺内的一片枫叶林,深邃而幽静,枫叶颜色虽然尚绿,但是却觉得十分清新自然。
凉亭下闲坐,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照耀下来,暖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京都二条城
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二条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江户幕府的权力象征。而历史上二条城也发生过很多重要的事件,经历过毁灭与重建,颇有浴火重生之说。日本战国时代二条城一直是幕府将军足利家族的住所,松永久秀发动政变后足利义辉被杀,二条城被焚为灰烬。后来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又先后重修二条城。在江户幕府时期,二条城是将军在京都的行辕。
可以说二条城见证了两百多年德川幕府的兴衰成败,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强迫后水尾天皇到二条城拜见自己,幕府的权力几乎到达顶峰。而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此主持大政奉还仪式,而这又成了近代日本国运改变的开端——权力被交还了给明治天皇。自此进入了明治时代,日本迅速完成了由封建制到近代民主国家的转变,二条城成为了开启和终结封建制最后篇章的舞台,也是日本走向近代社会的舞台。
沿着游览路线来到了唐门——二之丸御殿的正门,唐门上贴有金箔菊纹,显得十分尊贵华丽,门簷上雕刻着代表长寿的鹤和松竹梅,以及竹虎、牡丹狮等凶悍猛兽,据说是为了守护御殿。
进入二之丸御殿内殿需要脱鞋,且整座御殿内禁止拍摄,二之丸御殿分为远侍、式台、大广间、黑书院、白书院等几个建筑,相互连线,又分别由几个房间构成。御殿里的走廊地板大有玄机,采用的设计为“莺声地板”,只要有人在地板上行走,就会牵动地板下类似钉子的机关,而发出像黄莺鸣叫的声音。而这莺莺声响其实是为了防范刺客的侵入而设计的。
二之丸庭院为一回游式水庭院,水面曲回、泉流清澈,水池沿岸布置有湖石,形态豪华、搭配合度,水庭之中建有三座小岛,并在水池的中央布置了三段式的叠瀑。
在二条城的西南角,残留了一段被烧毁的天守阁的石墙,登上最高处,可以俯瞰整个二条城。蓝天白云下的二条城庄严肃穆,城内唐风建筑的外观保留得非常完好,松树、草坪修剪得错落有致,虽然没有皇家宫殿的大气磅礴,却有园林式宫殿的小巧精致,宫殿与园林的结合体,可见汉唐文化对日本影响之深远。
兜兜转转之间,结束了二条城的游览,也结束了在京都的时光。
在京都的这几日,寻觅于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寺庙、神社、古老的街巷、酒馆食肆,你会发现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怡然自得,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迈著安稳的步伐,不疾不徐的样子透著悠闲与自信,我想京都的魅力大概就是如此吧……
大阪,匆匆又匆匆
离开古韵的京都,告别古老的寺院和青石板路,我们一路来到大阪这个行色匆匆的城市。自奈良时代开始,大阪就因其临海的地理位置成为贸易港口。丰臣秀吉修建大阪城,并以大阪作为丰臣政权的统治核心城市。在江户时代,大阪和京都江户并称为“三都”,是当时日本经济活动最为旺盛的商业都市。而现如今的大阪,高楼大厦林立,巨幅的广告随处可见,街上的行人也都是步履飞快且打扮时髦,不似京都现世安稳的模样。
天保山摩天轮
天保山摩天轮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高、也是技术最先进的摩天轮,不过现在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的伦敦眼。
天保山摩天轮的车厢分为普通型和全透明型车厢,所谓全透明车厢就是脚下踩得是玻璃,低头就能看到底部,转到最高处时往下看还是蛮刺激的,不过全透明的车厢挺少的,人多的时候需要排队等好长时间。于是,我们便选择了普通车厢。
摩天轮一圈大概15分钟,随着车厢缓缓的上升,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大海、远山、跨海大桥还有整个大阪市都尽收眼底。
湛蓝的天空下,转动的摩天轮是那样的迷人,我记得有首歌叫《摩天轮的眼泪》,“摩天轮的眼泪,当有天我们细数着回味,在释然中发现,所有付出不会浪费,勇敢的起飞,从来不曾学会妥协,梦不被熄灭,到达了最高的顶点,睁开眼,感受星空包围……”
靠岸的那艘船只,便是圣玛丽亚号, 它是大阪海湾上的远航观光巡航船。圣玛利亚号主要是模仿哥伦布远航美国大陆时的船所塑造,并比当时的船大上两倍。乘坐圣玛利亚号既可以一览大阪海湾的美丽景色,还可以体会出航的那种乐趣,不过我们由于大阪的游玩时间有限,没有登上圣玛利亚号。
海游馆
日本有很多的水族馆,而位于大阪天保山的海游馆是日本最为壮观的水族馆之一,其展示的独特性举世闻名。海游馆以环太平洋火山带、生命带为主题,再现了环绕太平洋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海游馆的入口处,一只硕大的鲸鲨模型,很多小朋友都纷纷与之合影,好不容易抓拍一张没人的。
一入海游馆中,便是要穿越一条隧道型水槽,五彩缤纷的鱼类在头顶和左右游来游去。
走出隧道,搭乘电梯升至最高层,然后沿着中央水缸回旋而下,一层层向下参观。这是大阪海游馆独特的参观线路,而且到处都有明显的指示标识,不会错过任何一处精彩。最先开始的便是“日本森林”,这里呈现的是森林中的自然环境。
萌萌的水獭,看向我的那瞬间,拍下了这张,我感觉它是微笑的呢。
“厄瓜多热带雨林”展厅中,呆萌的水豚以及生活在亚马逊河的鱼。
海游馆中最大的水槽便是水深9米、跨越三层楼的巨型水槽“太平洋”,这里重现了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景象。在这个大水槽中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大型鱼类。
当鲸鲨游过来的时候,我还是不自觉的往后退了退,明知有厚厚的玻璃隔档著,但是对于这个庞大的海洋生物,还是心生畏惧。
成千上万只小鱼围绕着礁石环游,场面非常壮观。
慢吞吞的海龟没想到却是游泳健将,嗖的一下就从眼前游过去了。
日本海沟的深海中也生活着很多生物,在这里,会以生活在日本海沟斜面部分200—400米水深地区的世界上最大的螃蟹——巨螯蟹为主。
巨螯蟹是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也是十足目短尾下目蜘蛛蟹科巨螯蟹属唯一的品种。体深橙色,有十长肢,上有白斑,前两肢发展成螯。
巨螯蟹靠捕食鱼类为生,别看它们身躯庞大,动作却十分灵敏,在它眼前游过的小鱼,几乎没有一条能逃脱它的巨大螯钳。为了寻找攻击物件,这种蟹会悄声无息地潜伏在海底,利用两只潜望镜式的眼睛,同时利用体内的感震器,分辨自身周围的物体。发现附近有食物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凭著八只锐利的爪子,狠狠在缠住拼命挣扎的食物,然后再用两只又大又坚硬的螯钳,去攻击猎物,直到猎物遍体鳞伤、精疲力竭死去,接着便把猎物吃掉。
海游馆的水母区。
水母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
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水母早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而且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影踪,全世界的水域中有超过250余种的水母。
漂浮着寒冷流冰的北极海,在流冰之下前进,与环斑海豹来一场近距离的邂逅。
这两只可爱的跳岩企鹅,这是窃窃私语呢?
海游馆还有一处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拥有着日本国内的最大级别的体验水槽的马尔地夫群岛区,你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触控鳐鱼和鲸鲨的感觉。
小小的鲸鲨,手感蛮粗糙的,感觉像是沙粒状,而鳐鱼的手感就是粘糊糊的,不过触控前后一定要记得洗手呀。
大阪城公园
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央区的大阪城公园,是大阪名胜之一,和名古屋城、熊本城并列日本历史上的三座名城。
“大阪”在古代多称为“大阪”,而“大阪”一词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自奈良时代开始,大阪就因其临海的地理位置成为贸易港口。战国时代的大名丰臣秀吉修建了大阪城,并以大阪作为丰臣政权的统治核心城市。据说因为“阪”字像“士反”,意为武士造反,下级武士出身的丰臣秀吉对此感到很反感。为了避开忌讳,他改“大阪”为“大阪”。在江户时代,大阪和京都江户并称为“三都”,是当时日本经济活动最为旺盛的商业都市。后来,大阪城几经战争损毁和重建,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二战后复原的史蹟公园。
公园内有很多高大的松柏目植物,而苍翠植物掩映下的便是大阪城公园内的主体建筑——天守阁。
我们一路行至护城河边,护城河水面开阔,微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形状不规则的巨石垒砌成高达20米的陡峭城墙,顺着河道层叠排布。
大阪城公园内城中央耸立著大阪城的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巨集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登上天守阁,可以瞭望整个大阪市。
天守阁一共8层,最高层为展望台,一到七层改造成了历史博物馆,展示大阪城的历史、丰成秀吉与其时代的史料。
1583年,羽柴秀吉(后来的丰臣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原根据地上建造大阪城,以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本丸(主郭)。直到秀吉死去之前,仍持续不断地建设二之丸及三之丸等附郭,以及多重水堀和运河等防御设施。
1614年(庆长十九年)德川家和丰臣家矛盾表面化,德川家康率大军包围大阪城,史称大阪冬之阵。战役中双方讲和,德川家提出条件要求拆毁二之丸和三之丸,填平外围的水堀,使大阪城成为一座仅有内堀和本丸的裸城。丰臣家虽然一时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条件,但后来毁约重新开挖水堀,让德川家康得到借口于次年发动大阪夏之阵,消灭了丰臣家,而大阪城也在此役中化为灰烬。
德川氏将丰臣家所建的大阪城石墙和水堀全部破坏,覆以数米厚的土,再兴建更高的石墙,把丰臣大阪城的遗蹟全部埋在地底。天守阁设定在不同的地点,位置更高,并采用完全不同的设计。德川家用全新且更为雄壮的城郭,将丰臣氏留给世人的记忆彻底埋葬,并夸耀幕府统治全日本的威信更甚于丰臣氏。
江户末期,1868年(明治元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的大号令,撤除幕府,由天皇亲政。前将军德川庆喜改以大阪城为居城。但随即发生了旧幕府军反抗维新政府的鸟羽伏见之战,旧幕府军失利,德川庆喜仓皇逃回江户城,大阪城也在此役中遭到兵火几近全毁。
明治时代,将大阪城画为陆军基地,并在东侧广大的空地上兴建大阪炮兵工厂。1928年(昭和三年),大阪市市长关一提议重建大阪城,当时正值日本经济危机时期,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向大阪市民募捐重建款项,并在半年内募得市民捐款150万元。
1930年(昭和五年),天守动工,以钢筋水泥复筑,隔年完成。这座复兴的天守并未忠实复制丰臣或德川时代,基本上以德川时代的白漆风格为主,但最上面一层重现丰臣时代的黑漆描金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阪城四周受到美军猛烈空袭,虽然复兴天守此次侥幸无事,但先前逃过战祸的周边建筑却劫数难逃。日本败战后大阪城被美军接收,1948年时美军不慎引发大火,又失去了纪州御殿。1950年代开始正式的复修及学术调查。1959年发现了丰臣时代的遗蹟。
护城河中,一只游船在河面缓缓驶过。
从天守阁一路行至西之丸庭园,不想却关门了。
西之丸庭园前的一只黑猫,十分温和,见了人就喵喵叫,随便撸,一幅见过大世面的样子。
傍晚时的大阪城,游人渐渐散去,我们沿着护城河漫步,周围的一切渐渐安静了下来……
四天王寺和本坊庭院
我们在关西的最后一站留给了大阪的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是593年由圣德太子所建立的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而且它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它不仅仅作为佛界守护、镇护国家的寺院而成为政治外交的中枢,而且还是美术工艺产业等日本文化的发源地。
庭院内的中门、五重塔、金堂、讲堂均处一直线上,四周围以回廊,被称为“四天王寺式伽蓝”。这个建筑样式来源于中国和朝鲜,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寺庙正是以佛塔为中心建筑的。五重塔正是中心伽蓝最重要的建筑,非常醒目,不论在寺庙的哪个角度抬头便能看见。
这座五层木塔的塔顶是舍利塔,内供有六颗舍利子,塔的南北面都有入口,但是平时一般只开放北口,南面供奉著释迦的壁画和四天王的木像。
在近1500年里,四天王寺的殿堂、宝塔、寺院多次遭遇战火和天灾的毁坏,但每次都得以重建,所以至今仍保持着最初建造时的飞鸟时代的雄姿,充分体现了这座寺庙的悠久历史和它在大阪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
沿着台阶而上的便是四天王寺的宝物馆,里面展出的是圣德太子的生平事蹟展览、绘画、经文等宝藏。只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宝物馆未开放。
四天王寺内还有一个池塘名叫龟池,池塘中央是一座石舞台,是古时候祭祀献舞神明之处,非常神圣。每到4月22日,这里便会举行纪念圣德太子的圣灵会舞乐祭,届时可以看到据说是自古流传的舞乐,在石舞台上演。平时,龟池里游曳著一大群的乌龟,天晴时便会成群爬上池中石头晒太阳,不啻为寺中一大景观。龟池后方是六时堂,是各种礼佛法会的举办地。
寺院内还有一处清幽的日式庭园,名为“本坊庭院”。
一入庭院,便觉清幽雅致,正所谓“苍石红泉少隐家,牵牛延蔓绕篱笆。不知满径秋多少,凉露西风淡泊花。”
庭院内溪水潺潺,绿植遍地,碎石小路上几许红叶飘落其上,浓浓的秋意晕染在身边。
蜿蜒小路,颇有曲径通幽之感。
漫步庭院,忽然瞥见一座颇具西洋风情的亭子,原来这是建于明治年间的八角亭。
拾级而上,山石树木点缀著亭台楼阁,秋叶的红绿交织之间,透著园中的精心打理,小小庭院清幽而淡泊。
沙石之上,青石铺路,庭院之中,造势山丘,移步换景间,透著清宁与禅意。
我坐在木凳之上,看着这小小的庭院,四季的更迭,带来不同的景致,不远处的小石桥下,悠然摆尾的锦鲤,秋叶随风簌簌落下,这里的一切淡然闲适,彼时我只想静静地坐在这里,看落叶飘零。
我们的关西之行终于结束了,在前往关西机场的路上,路过这座跨海大桥,当下的风景真的很美,只是这美丽的背后却是隐患重重。填海造田后修建的关西机场,仅有一条跨海大桥相连线,一旦遇上暴风骤雨,基本上就处于停滞的状态。
附:出行资讯
【关于行程】
Day1 北京飞关西机场,之后前往京都
Day2 从京都前往奈良:兴福寺—春日大社—二月堂—东大寺—吉城园,返回京都
Day3 京都岚山:祗王寺—二尊院—落柿舍—常寂光寺—大河内山庄庭院—嵯峨野竹林—天龙寺庭院—
野宫神社—渡月桥
Day4 伏见稻荷大社—东福寺—三十三间堂—南禅寺—永观堂
Day5 清水寺—清水阪商业街—三年阪、二年阪—高台寺—石塀小路—八阪神社—平安神宫—鸭川
Day6 金阁寺—龙安寺—京都二条城,之后前往大阪
Day7 天保山摩天轮—大阪海游馆—大阪城公园
Day8 四天王寺(本坊庭院),返京
【关于签证】
关于日本的签证,找的中介服务代办的,费用大概是300多,办的时候正好赶上签证简化手续,只需要提供有效期半年以上的护照、2张45*45白底彩照、身份证正反面影印件一张、签证申请表。日本单次签证的有效期为90天,停留时间15天。
【关于交通】
从北京到关西机场的往返飞机,我们选择的是东航的飞机,中途经停烟台,往返一个人是2660元人民币。在日本的交通,真是体验多多,JR线、公交、皇包车、出租,更多的还是步行。从关西机场到京都,从京都到大阪,从大阪到关西机场都是选择的皇包车,因为带着行李箱,所以选择了皇包车,价钱自然要贵一些。我们在关西机场买了张ICOCA卡,在奈良、京都、大阪,做JR线和公交都是用的这张卡,对于网上详细的日本交通各种卡的使用方法,我实在是懒得折腾了,一张ICOCA卡搞定,而且ICOCA还可以在7—11超市中使用,并且可以充值。关于日本的计程车,也是不便宜,此行我们打了两次车, 日本的计程车服务很好,但大多数司机都不会英语,需要把要去的地名的日文查好,拿给司机看一下就可以了,另外日本计程车的车门是自动的,由司机负责开关。
【关于住宿】
此次关西之行,我们在京都和大阪订的是酒店,不得不说日本的酒店房间真的好小呀,行李箱大一点的都打不开。在京都我们住的是京阪京都格兰德酒店,这家酒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对面就是JR京都站,出门去哪儿都很方便,酒店下面还有一家7—11超市,酒店前台服务也蛮好的,另外酒店还提供早餐,吃早餐的时候,大家自觉排好队伍,之后由餐厅工作人员引领进入座位上,有礼貌又有秩序。大阪的住宿是大阪心斋桥方舟酒店,听名字就知道了,离心斋桥很近,购物很方便,酒店如果只住一两天的,是不进行房间打扫的,工作人员把换洗的毛巾挂在门把手上,自己拿进去就成。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