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

京都之行,确切而言肇始于一年前读过的《古都》。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使这座城市兼具传统与现代,
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古色古香的各类建筑,民间传统工艺的小店,
甚至每一处小路,和服腰带上的花纹都在静静叙述著这里的古老和优美。

李碧华说“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日本京都更像魂牵梦萦的长安” ,
是啊,它本身就是旧时天皇参照唐朝的长安建的都城,虽是他乡却保留着我们昔日的盛唐旧梦。

而川端康成用其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凉,秋的落寞,冬的清冷,
无论是京洛八重樱压满枝头、青莲院的楠木还是北山杉森然矗立,
古都的美景无时不在。
踏过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樱花、安静肃穆的尼姑庵、庄重典雅的神社,
历史与现在的冲突感,我想在京都生活的人对时间流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唯有利用季节的变化来感受四季,樱花和红枫使人前仆后继,但我更爱这京都盛夏的绿,像是一首清凉通透的夏季风物诗,充满诗意和禅意的风情。

| 鸭川 |

那么,京都的第一站,应该从鸭川开始。

受库索的文字影响,我对鸭川是充满期待的。
到京都的第一天已是夜晚,从民宿步行到鸭川边仅仅5分钟,
这条自北向南的城市中轴线,无时无刻不身处热闹之中。
夜晚的鸭川,水流平缓,因正值盛夏,四条西侧的先斗町先后搭起了纳凉床,
晚风来袭时,五光十色的灯光对映在河面上。
因京都四面有山,全无高层建筑,使鸭川河面上的自然风与纳凉床变得难以复制。

而京都人民与鸭川的关系更是亲密,这条河上,散步、慢跑、钓鱼、游泳、戏水的人不在少数,
三条到四条之间的鸭川边,总是坐着一对对的情侣,仿佛约定俗成似的,自然地保持着相同的间距。

“在便利店买一盒点心坐在河边慢慢吃掉,将热腾腾的咖啡装在野餐篮里,晒著太阳度过午后,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却是只有在京都才能享受的略为奢侈的日常阿。”
好在,我也拥有了坐在鸭川边喝啤酒的快乐。

| 祗园 白川 |

祗园是指八阪神社、鸭川、四条通之间的区域,在这个不大的街区,
狭长的石板街巷曲曲折折,两边的联排町屋不甚整齐,老式的门板与隔开的帘幕,
头顶长条形的天空也多被粗细不一的电线切割,
乌鸦嘶叫着从电线的缝隙中掠过如巡视自己的千里江山,
是我在这座城市漫步的初印象。

对于初来乍到者,体味京都风情的最佳入口是祗园白川的街道。
这个位于祗园的北侧地域,是平安京时艺伎和舞妓常常走过的街道,旧时茶屋林立,充满了古风之美。
然而现在难以看到身着传统和服的艺伎了,有时候看到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多是游客变身的。

从比叡山上流下的清泉水,途径平安神宫和琵琶湖疏水河流,到了祗园就成了白川。
白川清澈的浅水静寂无声地流向鸭川。

会走到白川,完全是因为想要拔草お茶と酒 たすき这家冰店。
无奈因为没做足功课,没有好好遵守京都严格的预约制,来了三次都被拒之门外。

白川一带也是日本传统建筑物储存地区,岸边有很多江户时代末的历史町屋。
不只是京都,它是日本地标性的存在,电视和广告也都偏爱到此取景。

因为吃不到冰的遗憾,买一杯蔓越莓柠檬汁坐在的溪边看人来人往。
觉得有一点融入京都人民了。

从白川步行,不出几百米就能走到八阪神社,京都香火最旺的神社之一,
每年京都最大的节日庆典祗园祭就是由八阪神社主办的。
八阪神社有好几个入口,如果你从四条通前往,过了东大路通便是神社的西楼门(这是后门),
朱红的色调比起正面亮眼多了。

正值祗园祭期之间,却错过看祭典。

京都的夜晚来的特别早,5点一到,许多商铺便已准备打烊,热闹的京都只能在先斗町一带延续。

| 安井金比罗宫 |

都说安井金比罗宫(安井神社),是女人的修罗场,一点不为过。

从八阪神社步行过来6.7分钟,不同于其他神社的鲜红鸟居,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灰褐色鸟居,
上面赫然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这里便是专管切断恶缘的——全日本大概也仅此一家的安井金比罗宫。

在京都,小小的安井金比罗宫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存在,因为它剑走偏锋,不负责缔结良缘,而专管切断恶缘(不得不感叹,京都对不同神社间的职责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其实,求签和许愿倒不是人们来此的目的,在这个洞前,大排长龙的队伍中,放眼望去都是女性,
她们在此等待着爬进洞中,再匍匐出来,画面实在不甚美观,但人气一直很高。
原因是这个洞,正是神社正中央的“缘断缘结碑”。
大家把想要切断的恶缘写在神符上,悬挂于碑上,
接着从挂著神符的石头中央的小洞钻进去,就有机会实现心愿。

而安井金比罗宫的“感情戏”,可以在绘马上读到。
多数神社的绘马都是“家庭平安”“身体健康”“考试合格”等,
这里的绘马大多数祈愿丈夫和情人分手的,母亲希望儿子离开他的爱人的。

其实在这里看绘马并不是个特别愉快的体验,就像是人性的修罗场,能够清晰感受到人类的恶意。

| 清水寺 |

清水寺位于音羽山,由于京都对高层建筑的限制,
很长一段时间它是远眺京都俯瞰整个城市的最佳地点之一。

“从清水舞台纵身而下”,是人尽皆知的日本谚语,形容人被逼到走投无路时孤注一掷。
传说是来到清水寺参拜的男子遭人追杀,他从清水寺本堂一跃而下,居然毫发无损,
对方大吃一惊,认为有菩萨保佑,不敢再找他寻仇。
之后,有许多从清水寺本堂跳下去的人,多有死伤。
明治政府不得已颁布法令,禁止跳清水寺,并架起护栏以示警戒。

清水寺也是日本学生修学旅行期间最爱的场所。
此行正值清水寺修缮,被围挡起来的清水寺看不清全貌,但凭高度来说,
能从这里跳下去的人得有多大勇气。

两位游客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频频被人力车伕逗笑。

为大家介绍此行的两位小伙伴,
左边是精致过人的妇女之友人肉导航hank,右边是全程不带脑安心当弱智的幻幻。

清水寺外面的三年阪二年阪极具京都风情,是热闹的商业街,
一路连绵著保留了红壳格子和虫笼窗式的古老町家建筑,
也是日本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护地区。
两侧古老木屋和日式商铺林立,多半贩卖清水烧,京都特色古风瓷器,
还有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店、茶屋、咖啡店。
闲逛时会遇到很多穿着和式浴衣的年轻女子。

清水寺是供奉观音的,如今的人们,来到清水寺,向观音祈祷,喝下音羽瀑布的“延命水”,
然后转身离去,各自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想,比起“跳下去”,“走向前”需要更大的勇气。

| 贵船神社 |

去贵船吃川床料理,是我to do list上的一项。
从出町柳站搭乘叡山电铁前往贵船口站,再搭乘一个33路小巴或者步行盘山公路半小时。
便到达贵船神社。

出站后,山间明显的凉意扑面而来,气温比起市内低了5度有余。

每年五至九月的夏季,可以在京都体验到贵船最有特色的的川床料理,
所谓川床料理,多以比较丰盛的会席料理为主,但其之意却不止于吃。
在水面上建木台,坐在台上,底下水流涓涓,
山路回转,溪流错落,坐在纳凉蓆上,聆听着小河流水,
欣赏眼前绿意,凉快惬意,
它和祗园祭、五山送火一样,是京都夏季的限定“风物诗”。

川床料理的选择很多,大多店家只接受提前预约,会在贵船口接驳。
没有预约的话,也可以凭运气每家店问问,是否有余位。
我们没有预约,但是很幸运的问到贵船仲良尚有余位。

餐厅大多会在入口处挂出带照片的选单,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预算来选择。
不同的会席料理价格不同,我们选择了8000~9000日元的套餐。

川床料理运用当季食材烹调而成的菜色一应俱全。
新鲜的活烤川鱼,做成盐烤后更是绝品美味。

值得注意的贵船出行Trip:
1、尽量提前预约;
夏季出游人数众多~
2、注意适当加衣物;
这里的河床虽然凉爽舒适,但是温度要比城区低5-10度左右,因此建议多带一件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3、提前看好天气,选择晴天前往;
为了安全考虑,是不能在雨的情况下在河床吃饭的,
只能在室内吃饭,所以一定要提前看天气预报;
4.接送、停车场、座位数;
大多店铺有接送的条件,但每个店的接送条件、席位数量情况皆不同,具体需要向各店咨询。

用过川床料理后,步行至贵船神社。
这里自古以来就以祭祀水神及“祈求良缘的神社”而闻名,
位于鞍马山北麓,是鸭川水源的源头,
大多数人会选择与临近的天狗之家“鞍马寺”一同游览,
从鞍马寺沿着山林道走到贵船,则需要预留至少一天的时间。

贵船神社上镜率最高的地方,便是献灯参道,也是《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的海报封面。
从大红鸟居延续到本殿的这条参道上,茂密的绿枫包围着数起来约有80阶的石梯,
与两旁朱红色的春日灯笼相互映衬,隐祕而灵气,
下午四到五点之间,灯笼便会亮起暖黄的灯光,
随着夜幕的降临,灯笼愈显光芒,照耀着夜里的参道更有一番意境。

贵船神社被誉为日本三大求姻缘最灵验的神社之一,因是平安时代著名女诗人和泉式部就曾在此处祈求爱人回心转意。 可是和泉式部的恋爱故事颇为坎坷,来到这里求恋爱的签是否也会不太顺利呢。
但不影响神社每到七夕佳节前后(7月底-8月底),还会有结缘祭、赏彩灯(晚8点后)、悬许愿笺等活动。

而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被大家捧上天的神祕水占卜,
随意抽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签,轻轻放到水面,签文内容一碰到水就会慢慢浮现。
但是,不要放太久,不然签纸的表面就会开始卷曲。

倒不用怕日文看不懂,毕竟扫一扫解签已经走国际化了。支援各种语言解说。

敲个小黑板!
若签文显示为“吉”,恭喜,带着好运气回家吧。
若是“凶”,莫慌,把签折一折,绑在一旁的架子上,坏运气就可以留在这里得以化解啦!

但是这位小伙伴,你的签是小吉,至于这样把它留在这里吗。

| 下鸭神社 |

下鸭神社作为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有别于人气较高的稻荷大社、清水寺,鲜少游客问津。
但这里的糺之森、河合神社、相生社等是更能观察出日本参拜习惯的地方。

神社里祭祀的是玉依姫命和茂贺建角身命,神社内全部的建筑都是依照平安时代的样式建造,神社的木料都是从糺之森取材。

看《京都的祕密欢愉》时,有一集说到老板娘在下鸭求姻缘,围着神社左右各三圈,并且要对着树绕圈圈。原来下鸭神社境内一间名叫“相生社”的小神社,因为种植者“连理的贤木”,被认为是京都最强的缘结能量。原本两颗独立的树木,在向上生长的过程中主见合并成为一棵树,紧紧纠缠在一起,难免被加以演绎:这可真是个好兆头。这也是让京都单身男女蜂拥而至的京都求姻缘第一地标。
也是除“媛守”外少有为男生准备御守的神社。

“为什么要绕着树转圈圈呢,这确实是相生社的玄学。
想要神明显灵,就得按照它的规矩来啊。先买一个缘结绘马,再回到神社正面,男性由左往右转,女性由右往左转,举著绘马绕树一周,要连续转上三圈,在第三圈的途中,把绘马供奉在神社后方的架子上。然后再次回到相生社正面,二礼二拍手一礼,再许一次愿。临走前,还不能忘记拉一拉从神树上垂落下来的红白网绳,才算是结束。”
实在是烦琐的流程,大概这世上有关两性关系的事情,就没有一件简单的,哪怕只是许个愿。
看到尽量不抛头露面的日本人,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绕树转圈,实是惊讶。
这世上单身男女的感情戏,到了哪里都是一样呢。

鉴于自己实在记不住烦琐的求签程式,怕一个出错神明不显灵,还是逛到隔壁的河合神社,求一个美貌御守吧。
下鸭神社附属河合神社内,供奉著“第一美丽神”玉依姬,买一个她的御守贴纸贴在镜子前,暗示自己会变的越来越美丽。

因为是美丽神社的缘故,连绘马都跟其他神社不一样,镜子状的,又称“镜绘马”。
画法就是在绘马反面上写上自己的愿望(大部分女生应该都画上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再在镜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后插到架子上。

走在参道两旁根深叶茂的树林,头顶是各种乌鸦飞过的叫声,加上人气作家森见登美彦的作品《有顶天家族》对京都带有神妖色彩的描写,更是给这块本就神祕的土地,添上了一抹妖艳之色。

| 爱宕念仏寺 |

把爱宕念仏寺作为岚山的第一站是因为这深居嵯峨野最深处拥有一千两百个小地藏的爱宕念仏寺籍籍无名,命途多舛。
原位于东山因被鸭川洪水冲走堂宇成了废庙又被迁移到岚山深处,位置更偏僻了。
直到三十多年前,寺庙终于募集到参拜者来雕刻一千二百尊地藏,重得世人关注。

沿公路的山脚下,有密密麻麻上百座的地藏,它们憨态可掬,或双手托腮,或双手合十祈祷,有的头戴帽子,有的挂著珍珠项链,竟还有一个在倒立,萌相十足,多数是单人像,亦有双人或家族群像。因山中空气本就溼度大,头顶一抹绿的地藏不在少数。
地藏前有一张椅子,可供人们坐下细细观赏。

走到山顶,地藏更是铺天盖地,整齐有致,像是一个方阵。

寺内除了门口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外,再也没有工作人员的踪影,除了偶有一两声鸟鸣外,长时间都被寂静包围。
偶有清风袭来,非常适合盘腿顿悟禅念。

| 嵯峨鸟居本 |

从爱宕念仏寺出来,因没有关注公车的时刻表,要等上1个小时才有公车,
我们便决定一路漫步前往祗王寺。
顺着路标往东南方向途经祗王寺、御发神社、竹林、天龙寺最后奔渡月桥去,预计路程3KM。
也感谢这无心插柳,邂逅了岚山深处鲜少有游客打扰的世外桃源。
嵯峨鸟居本位于嵯峨野北端,被称为“嵯峨鸟居本町风格储存馆”。
这一带持续了江户、明治时期的建筑物。

沿着爱宕街道走,会经过一排排住宅区,家家户户都有院子,门前也颇为用心的种植着花花草草,一看就是打理得分外用心,长势都非常好,如果说京都的节奏比东京慢上半拍的话,这里的节奏要比京都市中心更慢了。

走得累了,步入沿街店铺逛逛本意是为了吹个空调恢复体力,没想到遇上笑脸迎人的老板娘,热情地端上冰镇的麦茶,诚惶诚恐接过,心中飘过一阵暖意。

这是一家人偶专卖店,讲一个一个蚕茧细心制作成的动物装饰品以及悬挂动物装饰品在店内紧凑地陈列著,让人眼花缭乱。蚕茧独有的温和质感以及小动物们细微得令人心生爱怜的表情能让心情沉静下来。

白围兜的地藏君请问你在守护什么。

走饿了,看到一家非常昭和感的咖啡店,进去小憩。
老板见我们钻进店内避暑,有意把空调的风力调大,将电扇对着我们吹,真的,被他们细心的举动暖到了。

放上一张嵯峨野鸟居本最适合的漫步路线(图源网路,侵删)
这一小时的漫步路线,宛若开启京都隐藏的人文风情。

| 祗王寺 |

碍于京都寺庙都关得早,一路慢悠悠的节奏也不得不拉紧行程,稍作休息后一路奔向祗王寺。

祇王寺是一座被枫树竹林环绕着的幽玄质朴的草庵,还出现在《平家物语》,深受平清盛宠爱的舞姬祇王在清盛移情别恋后伤心离去,与母亲妹妹一同出家为尼,祇王寺也因此作为悲情尼姑庵而广为人知。
其实更让我为之动容的故事结尾是,被平清盛宠爱的16岁舞姬佛御前投奔祗王,她虽年轻却似乎看透世事。深知自己终有一天也会遭遇同等命运,所以决定抽身离开。那之后,佛御前便与祗王一家一直在此隐居,不问善终。

之所以选择来只王寺赏苔,主要还是因为西芳寺的预约制实在是太麻烦且参拜费贵,退而求其次之。但是,小而不起眼的祗王寺,颇让人流连忘返倍感意外。从竹林中进入,满眼绿色青苔,抬头是竹林和青枫遮挡了烈日,漏下一些细碎光影,让青苔和蕨类蓬勃生长。

青苔虽渺小,但对空气、溼度、光照都极其挑剔,人气旺的地方,反而难以生长。
恰恰因为祗王寺人迹罕至,才给了青苔如此生机。也因此,祗王寺被称为“小苔寺”。

不同种类的青苔被当做盆栽一般细心培育著。

这里没有气势磅礴的迦蓝,没有充满巧思的枯山水,只有一个平常的庭院,几间木屋。正因为它过于简陋,简陋得丝毫不显造作,且位于一般人不易察觉的岚山一角,才会超出预期。

| 御发神社 |

说起京都最有趣的地标,我觉得御发神社实至名归。
这大概是全日本唯一一家头发神社。
从祗王寺步行10分钟便来到御发神社,小小的神社藏在一片池塘后,这么隐蔽的地方也只有有心者才能寻到。
传说这里供奉著被称为“日本美发师之祖”的藤原采女亮政之,起初只有美发界人士考试之前来此祈愿,后来不知是哪位为掉发而苦恼的人开了先例,竟使它成为秃顶的希望之光、克服中年危机的一大圣地。

来到神社前,看到一位年轻的男子带着两位年长的老奶奶来此参拜,老太太们对自己老而精致的严苛态度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趣的是御发神社的御守都特别生动,有设计成梳子的红绿两色的栉守,专供希望拥有靓丽黑发的女性使用。有梳子和剪刀组成的福发守,粉白蓝三种颜色,保佑和头发有关的一切。合格守应该就是保佑美发界考试能够顺利通过人士。房房守不明白它的意思,而匠守最精致好看,挂著一把剪刀,据说在美发师中最有人气。

其实想要保佑头发不掉还得进行御发献纳仪式,神职人员会用专用剪刀剪掉祈愿者大约5根头发,将它们供奉在发冢里,这样就可以庇护头发健康生长。

| 岚山 |

岚山我认为,花个2-3天认真浏览都不为过。
为了躲避被大量游客支配的恐惧,我们避开了常规路线,
到岚山站后,选择公交先从岚山深处的爱宕念仏寺—嵯峨鸟居本—祗王寺—御发神社—竹林小径—天龙寺—渡月桥一路逛出来。

天龙寺是岚山的网红寺庙吧,人满为患,依山势而建成的诺大的百花苑宛若一个巨大的植物园,花花草草争相斗艳。只能从各自挂著的名片中辨别其身。

天龙寺所在的这片地最早是嵯峨天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建立的檀林寺。之所以建在这里,是由于嵯峨天皇喜欢在此山中游猎而于附近兴建了大觉寺,这片山也因此被称为嵯峨野。橘嘉智子死后,檀林寺逐渐荒废,直到四百年后的后嵯峨天皇重又将其建成离宫龟山殿,这里才又焕发出活力。

库院的南、西两侧各有一方丈室,南侧为大方丈室,是天龙寺规模最大的建筑,里面供奉著释迦如来坐像。

岚山的yojiya咖啡厅。

逛完天龙寺,再逛到老松夏柑糖吃个甜品。
老松位于岚山,从竹林出来往渡月桥的方向,古朴的门脸儿,也是京都的老店,古时候专供皇室甜品。甜品也按照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招牌夏柑糖从每年四月后才开始贩售,直到夏蜜柑季节结束。

今年因为季节的缘故,我们吃到的是晚柑橘。

日本料理讲究“旬”。
什么是旬?
我看到过的最妙(矫情)的一个解释就是:“旬是把食物放进嘴里,你能感知初夏和深秋那轮月有何不同”。虽然略显夸张,但是通过食物放大季节感也的确是日本料理的魅力。

临近打烊,不接受堂食,只提供外带,一整个柑橘1200日元。
柑橘是冰凉的,做法是将柑橘的果肉取出,打成果汁后,
再与寒天搅拌混合后,加点糖,再倒入果皮内,冷藏后成型。
在吃的时候,除了有点酸甜的味道外,还带有一点柑橘类特有的微苦味道。
与一般的果冻不一样。

夏日的岚山午后,不如来老松歇脚避暑,来一颗夏柑糖,配一杯番茶,看一方碧绿庭院,嗯,这大概就是我最想记住的京都夏天的味道吧。
回来之后,回想起这么多天吃到的好吃top,还是给了老松。

在岚山渡月桥边,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应该属人力车伕,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力车伕健美阳光,有着袖长修长紧致的小腿,有别于其他国家对人力车伕这个职业的定义,在日本,这是一个很酷的职业。

红色座椅、黑色雨遮棚,一模一样的人力车拥有各自的名字,写在车后和座位下方:英雄、雪散、神乐等,他们每天工作6-8小时,奔跑距离达二十多公里,堪比一场马拉松。

据说,他们会有一个特定颜色的装饰物,分别对应生日、求婚、蜜月、结婚纪念日等暗号。拉车时,车伕跟客人聊天得知这些情报后,车伕会在车头挂出暗号,讯息就会传遍车队。随后,车伕会随意偏离路线把客人拉到一处,许多车伕一起唱歌祝贺,常常惹得客人感动落泪。

来到渡月桥边,不得不尝尝网红咖啡店%Arabica,桂川沿岸的咖啡店采用了大片玻璃墙的设计,
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远望渡月桥和山川海河,是别处都无法匹敌的体验。
咖啡师们在这美景下工作幸福指数一定很高吧。
我们很幸运的在要关门前到达,没有见识到传说中的大排场龙景象,但是看到咖啡师面无表情的完成工作,恐怕是一天的工作量已超负荷。

从岚山坐着公交回到京都站附近,沿着车站前的盐小路走,便来到京都格外出名的两家拉面馆,“中华荞麦面专卖·新福菜馆”和“拉面专卖店·本家第一旭”,这是作家鹫田青一最爱的拉面店。
京都作为拉面的王国,新福菜馆创立于1945年,本家第一旭则是1957年,两家都是深夜还有人排队的老字号。

作为小店,拉面的番桌率是很高的,排不过10分钟的队伍就到我们了。
翻开选单一共只有四款拉面,全是酱油汤,拉面汤底香浓猪骨鲜味,拉面上的叉烧虽然切的偏薄,但是铺满了整个表面,中间以京都九条葱点缀,叉烧是没有什么肥肉的那种,却不会很老很柴,储存了入口即化的口感。面条是偏细的黄面,口感偏软,而特制拉面的面条会更加细一点。

隔壁桌的日本小哥一直在跟我们表达这家店的拉面真的非常棒,他经常来,但是这浓郁的高汤面咸到味蕾发麻真的不合我们的胃口,好在店内有可以无限续杯的冰水。

| 龙安寺 |

京都最不缺寺院,如何挑选自己喜欢的寺庙来参观真的也很需要缘分。
龙安寺与金阁寺仅一步之遥,但名气却与金阁寺天各一方。
过去数百年默默无闻的龙安寺,被一位贵人造访后,成了日本禅的传递者。

在日本,因受庭院大小的限制,很多时候并未能见到碧水细流,而枯山水就是利用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使人们感受到海、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

在龙安寺内,总能听到各国语言在数数,原因是石庭中有十五块石头,但是只要坐下来不论从哪个方向都至多能看到十四块,禅意颇深。
如果摸不透其中玄机,可以走到大厅,那里放著一副石庭模型,可以通过模型了解石块的布局。

据说,十五月圆夜,在佛教中代表了悟,只能看到十四块石头,意思是人距离悟永远存在一点差距,所以不要停止自身的修行。因庭作者不详,石庭布局也没有官方解释,但我很喜欢这个解释,正因为没有定论,龙安寺的石庭才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 茶寮宝泉 |

京都这个古城,布满了各类菓子店。
在参观寺庙古蹟之余,请一定要匀出一点时间来,品尝这里的甜品店。

日本人对“季节限定”有一种蜜汁执著。这与日本人性格中的“无常观”以及渴望与自然融合的心有关,生怕自己错过“一期一会”的转瞬之美。
因此京都的和菓子店铺不论新老,都喜欢制作时令有关的生菓子。夏日的花朵,祭典的图案,清凉的河流,季节风物圆融于和菓子,也为食客创造了活在当下的记忆。
其实被用烂的一期一会这个词,在后来再也不能相见时,才会猛然顿悟。那不如就珍惜每一次的一期一会吧。

落于居民区的茶寮宝泉,盛名在外。这幢低调而美妙的日式经典庭院,即使不是为了和菓子而来,也值得前往。作为宝泉堂的分店,茶寮宝泉门面更加大而考究。但这家店每周三周四不营业,夏日以特别的蕨饼闻名。

掀开门帘,再心浮气躁也会被这静谧枯山水的景象治愈得服服帖帖。若想像京都人一样,在传统茶室中一边品茶赏景一边吃和菓子,茶寮宝泉无疑是最佳选择。

盘坐在和室榻榻米上,便能欣赏到中庭园景,且四季变幻不同。室内则是纯日式的空间,挂轴和插花带出一种禅意的寂静,窗外是精心打造的传统日式庭院。

木村宗慎在《一日一果》里写到:“即使是独自一人享用果子,也必用果器盛装,以款待自己的心态,认真品尝才好。把小小一碟果子当作美食郑重对待,让人感觉自己也正在被郑重对待由此,在吃果子的过程里也许会逐渐对其中的学问讲究产生兴趣,视野也随之扩充套件开来,甚至不再限于和果子,而是抵达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所以,目之所及看到的都是精致的食物,抬头便是斑斓的庭院,叠石流水,长长回廊,曲径通幽。

应季的抚子花,与抹茶做搭配。

盛夏七月会用到寒天消暑。

日日月月,年复一年,什么时节搭配哪一种和菓子,样样都有典故。这就是日本人体会季节流转的日常之道。

| Inoda Coffee |

“京都的早晨,从INODA的咖啡香气开始”作家池波正太郎曾说过。
住在京都的人,没有人不知道INODA的,
创立于1947年的INODA是京都文人的聚集地,也颇受大作家谷崎润一郎青睐。

距离总店只有一个拐角的三条支店,依旧保持着怀旧的昭和摩登风味。店内有张大大的圆桌,众人绕桌而坐,看着身穿白袍的咖啡师站在圆桌内煮咖啡准备三明治。
我们选在圆桌前入座,有种在吃早茶的感觉。

时至今日,吃茶文化依旧流行着,许多西装革履白发苍苍的老绅士坐在桌前,一边抽菸一遍读报,店内还有很多熟客,互相寒暄谈笑。让我感叹“原来京都亦有街坊气”。
而在吃茶店,并不会限制食客禁菸,因为从一开始,京都的吃茶店就是供客人消遣和等候的地方,等人需要抽菸,京都一向尊重客人的习惯,不愿因为世界的大势,就背叛那些几十年来一直在这里用餐的吸菸客。

每个咖啡师负责面前几个客人的点单与制作,小姐姐生涩得点着单,但是煮咖啡的动作一点不马虎。

在INODA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完早餐只要10分钟,剩下的时间用来放松和休息就好了。

都说日本人怀旧,尤以京都为最。几百年的古寺,几代人的老铺,都是平常。但若说保守,却又是误解。明治维新带来的西化浪潮,京都亦不曾落下。从明治的激进华美,到大正的奔放浪漫,进入昭和后又逐渐平和,并将西洋之风融合得更加温柔自然。这栋1928年建立的大楼,因为融入了日本原创潮牌HUMAN MADE,配合大楼的气质,店内的布置也是复古有趣。隔壁是HUMAN的奶茶店,可爱的北极熊造型。另外,这栋建筑楼下是咖啡吧,楼上是小画廊和小型剧院,值得细细品味。

用过早餐后一路步行到还未被游客发现的小众景点佛光寺,
佛光寺是净土真宗佛光寺派的本山,虽然寺庙距离代表繁华的锦市场、四条大街很近,但是游客往来较少,寺内色调以黑灰色为主,显得极其稳重,处处透露著悠闲平静的氛围。

而由佛光寺内的D&DEPARTMENT杂货铺创立于1997年,以“Long life design”的概念为依托,Long life design即永续设计,物品可以长久并且回圈被使用。收集和传播不同地区的传统而耐用的家俱用品。后来创始人长冈贤明开始开设店铺,分享团队在各地探访手工艺设计职人的故事和见闻,最后出版杂志。

这家店是D&DEPARTMENT的第10家分店,与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共同合作,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开在寺庙里的设计杂货店,还有一个由寺庙御茶所改造而成的D食堂,推广一汁三菜的健康饮食。

店内出售京都的传统工艺品和畅销的生活用具等,推荐大家到这里寻找特色的伴手礼。

从09年开始推出的旅游杂志《D Design Travel》。每一辑都会以一个县市为主题,探寻当地的制造者,从设计的视角出发介绍当地的工艺魅力,将这些有价值的故事带给更多人。编辑部经常会在当地常驻一两个月,把亲身经历的全部感受如实呈现在杂志上。京都的这一期也是值得购买的。

由寺庙御茶所改造而成的D食堂,因为使用寺庙内的建筑物,所以有一种普通日本咖啡馆没有的独特情趣。食堂供应着京都在地的茶品、咖啡、甜点以及由京都食材制作而成的京都定食与乌龙面,并且在选单上仔细介绍各项餐点,让游客食在京都的同时,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来源。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里面卖的东西有多时髦,东西有多么好吃,而是在当下,能有这样的环境和设计理念,改变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在古老寺庙中激荡出创新的火花。

| Blue Bottle |

很爱改造老建筑的Blue Bottle,为了入乡随俗,这次改造了一座江户时代的百年町家老屋。
开在南禅寺附近,虽然南禅寺是赏樱赏花圣地,但在平时仍不是一般游客会到达的区域,
周围是很酷的艺术街区,历史气息氛围浓厚,与周边的山景融为一体。
建筑师将传统町屋的木质结构完整保留,意面打通改造成了两层楼高的落地窗,保留的土壁和竹板让照进老屋的光线变得柔和。
店里简洁清新的气质一如既往,虽说是连锁咖啡,但每间店都在装修细节上会有许多不同。

Blue Bottle Coffee 京都店总共分为两栋建筑,前面一栋是周边商品的贩售区,可以在这里找到任何印有蓝瓶的咖啡工具以及周边小物,后面一栋是冲咖啡喝咖啡的地方,两栋之间的还有一个石砾庭院,高挑的梁柱使阳光充满空间,加上几张长椅可以坐着喝咖啡,如果不追求一定要有桌子的话,我还蛮喜欢这院子的,离开店内喧譁的人声才有京都的幽静。

Blue Bottle的一大优点在于咖啡出品十分稳定,“从烘焙机烘出来的咖啡豆,在48小时内,它的芳香会达到顶峰。因此,我们只贩售48小时以内生产的咖啡。”创始人詹姆斯·费里曼这句话常常被咖啡业界引用。虽然我不是个会喝咖啡的人,但是豆子的赏味期限短到不适合作为伴手礼是没错了。

这里不仅卖咖啡,还卖咖啡豆和手冲咖啡的用品。马克杯、环保袋、小徽章等一系列周边产品叫人爱不释手。又酷又帅气的店员,也很赏心悦目。

| 伏见稻荷 |

其实对伏见稻荷这种名声在外的景点,是完全没有兴趣的。
原因是已经看过100张关于它的照片了!
每个人的京都行里都会有一张千本鸟居的照片,它简直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张视觉名片,但是小伙伴坚持,不能免俗还是要来打个卡。

个人的建议是,太有标志性的地标,如果能想办法避开人流高峰当然最好,如果不能,最好能在一开始就去,也不要抱太高期望值,领略一下、签个到打个卡就好。如果留在最后作为整个旅程的重头戏,难免会人生不比歌谣,怕是要大失所望呢。

穿过两排热闹店铺的表参道、巨大的朱红色鸟居,眼前看到的就是神社大门。

无论是朱白相间的外部配色,还是柱拱斗拱下昂这些承重部件的应用,都是在吸收了从中国传来的中式佛教建筑之后才在神社建筑当中出现的。虽然在以后漫长的演化中,它们大多已经逐渐演变出日本特有的形状,被人当作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一部分。

只是日本很多神社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顶着一个大得出奇的屋顶,整个建筑从上到下越做越小,使得它看上去有点“头重脚轻”。原来这是日本神道教建筑的传统做法,这种对于“大头小身子”的审美偏好非常顽强,虽经过历次中国传来的建筑形式打压仍然坚持了下来,在后来漫长的和式演化过程中甚至成功翻身上位,作为日本的主流建筑形式,反过来影响到了佛教建筑的重建与改造,使得保留下来的佛教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身材也跟着变异走样。

绕过拜殿、本殿,顺着人流往上走便是伏见稻荷的重头戏朱红色的千本鸟居了。

一开始有两排鸟居,过了一段路之后变成一排,正面纯色,背面注明捐赠人或者公司名称,有的新有的旧,有的已经接近腐朽,密密麻麻,绵延几公里绕着整个山头缠成一条朱红色的细线。奈何天气太热,在鸟居里走完全感觉在密不透风的蒸笼里,走完全程是不可能的,到了半山就可以折回了。

离开的时候,去了京都站的大厅。钢架的线条锐利而错综交织,仿佛现代汹涌的浪潮席卷。行人匆匆忙忙、上上下下如同每一个车站,没有片刻的停歇。一切看起来都与京都格格不入。

京都站外是京都塔。
据说是模拟了蜡烛的姿态,这个巨大的建筑使京都人感到茫然失措。
在“建都一千二百年”的京都站大改造国际设计比赛时,曾有人提出,
只要能看不见这座塔,那么车站不管设计成怎样都行。

“也许,这是千年古都向现代的一次拙劣的示好吧。”我想。

最后,引用惠文社前店长堀部笃史的话“在这座由时光积累出来的城市,京都人喜欢的并不是古老的东西,而是那种把新兴事物持久做下去的态度。京都的美学,是不赶时髦,落地生根。”
它跟日本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同,也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它就是京都。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