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走走,排氣吸氧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23487921.html
澳門-九澳-三角形教堂
今次貓貓來到位於路環島北部九澳灣的山嘴之上。 《九澳聖母村~麻瘋病院》七苦聖母小堂位於路環九澳聖母村內,這座教堂外形獨特,呈正三角形,仿如一個大帳篷。這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小禮拜堂,於1934年啟用,又在1966年重建,遂成今日外觀。七苦是指的是聖母所經歷的七件最痛苦的事,包括有:預言之苦、利劍錐心、舉家逃亡、幼子失蹤、耶穌受難、懷抱耶穌、埋葬耶穌。而小堂後側的是九澳老人院,在上世紀初,這裡曾經是一間痲瘋病院。 貓貓今天的澳門旅遊推薦到這裡,想繼續看到更多的好去處與美食,記得點讚
和關注我呦
——————————————————— ——————————————————— 地址:澳門路環九澳聖母馬路 前往方法 起點: 外港碼頭 乘搭 28A 號巴士,並在殷皇子馬路/葡京轉搭 26 號巴士至石排灣馬路,再轉的士 需時:40 分鐘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8735328.html
遊澳 | 領略路環九澳村之美
文字: Jonathan Evans 圖片: Amy Wong / 胡世昌 圖片:路凼金光大道 儘管澳門擁有多不勝數的歷史古蹟,甚至完成填海而來的路氹城,但毫無疑問,路環南區仍然完美儲存了昔日的純樸風貌。漫步於沿海村莊,經過搖搖欲墜的房屋、數十年不變的老舊店鋪、人行道和廢棄的造船廠,感覺怡然自得,宛若在香港的南丫島上散步,這裡沒有現代化的享受和裝置,取而代之的是空曠寧靜的空間,讓你緩步而行,沉浸於飽歷時間洗禮而展現迷人魅力的景色之中。 圖片:路環碼頭 古時路環有許多別名,其中一個來自島上的九澳山,當時葡萄牙人將九澳譯為Ka Ho,至今這座小島,以及島上風景秀麗、獨具特色的村莊,還有公園和學校依然沿用這個英文名稱。位於路環東北角落一隅的山坡地帶,看起來平平無奇,卻一度以眾多工業廠房而出名,其中更隱藏了一段發生於20世紀之前的精彩歷史。 1910年,駐守澳門的葡萄牙軍隊攻打佔領路環的海盜,不惜以炮艇發動猛烈攻擊,卻造成村民死傷慘重,九澳村亦幾乎全村遭祝融焚燒,史稱「路環慘案」。後來葡萄牙政府在聖方濟各教堂前的亞馬忌士前地豎立一座「打海盜紀念碑」。這件事件是路環及澳門歷史上的轉折點,此後,九澳村便成為軍營駐紮地和集裝箱港口,路環則被歸入葡萄牙統治。 圖片:(左)修復過的葡萄牙房屋,路環大屠殺紀念館 近期九澳村展開整修工程,揭開本地早在路環慘案發生前已存在常住人口。2016年,澳門有關當局宣佈修復五間聖母村的葡式小屋,目前已竣工,未來計劃發展為青少年藝術教育培訓基地及一個旅遊活動中心,以及用船隻接載遊客前來的一日遊行程。 然而,這些小屋在19及20世紀時是用來收容痲瘋病人的地方,當時來自義大利的鬍子義神父在這裡照顧數十名痲瘋病患者,他在村子生活了近半個世紀,被尊稱為「痲瘋病者之天使」。到了1970、80年代,由於村內的患者陸續康復重返小區,空置的屋子就變成越南難民的安居之所。 圖片:(左上)三聖廟和 譚仙聖廟 / 觀音古廟 七苦聖母小堂是另一棟近期修復的九澳村建築,這座有如帳篷的淡黃色底、鵝黃色邊的三角形建築,正門上方有一尊由義大利雕塑家Francisco Messima創作的十字架耶穌像,雕工精美,令人印象深刻。教堂建於1966年,住在痲瘋病院的患者閒時經常在這裡出入,其中不少人以聖經識字閱讀,受到薰陶而成為天主教徒。這是九澳地區最重要的三座宗教建築之一,另外還有三聖廟(建成時間可追溯至1883年)和觀音古廟,這間小型廟宇造型簡單,跟澳門其他地區的觀音廟一樣恭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 圖片: 七苦聖母小堂 九澳村的郊野地區是大自然愛好者和戶外活動的天堂,其中黑沙水庫郊野公園更是幽靜廣闊,充滿自然美景,倍受當地人喜愛。郊野公園環繞九澳水庫,設有環湖徑和稀有鳥類觀賞區。位於南面數百米處,就是九澳淡水溼地生態區,而水庫西邊的九澳高頂燒烤公園就在家樂徑的盡頭,正是遊客進食午餐的最佳地點。 圖片:黑沙水庫郊野公園 相關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9881922.html
徒步澳門,尋找另一種感覺
去澳門,娛,購,遊都可以成為主題,而我4月8日的澳門之行,卻選擇了探尋徒步澳門的感覺。 在澳門好像沒有晚了這一說,這個城市沒有休眠的時間。第一天用完早餐已經是上午的十一點了。當作飯後散步就去購物了。購完物稍作休息,就從住地出發去徒步。由於沒找到現成的線路指示,我就決定跟著感覺走。 下樓過人行天橋,經過駐澳部隊營地後,前面有一座山,我把目標就鎖定在這座山了。 看了路牌指示,可以肯定這條線路不錯。 這是嘉謨聖母教堂,是1885年,為方便凼仔教徒的宗教活動而建,同時象徵當年葡萄牙人來到凼仔。該教堂是凼仔唯一的天主教堂。 過了教堂就是葡人的老住宅,也稱之為氹仔住宅博物館,是五座一字排開的葡式民居建築,主要展示20世紀初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 繞過這些房屋就來到山腳,看到指引牌上寫著,這座山名叫大潭山,是氹仔的最高的山,固然很好。 上山頂有多條線路,我選擇了繞山最大圈的環線路。沒登多久,氹仔的珍貴溼地和澳門機場,似乎就被在腳下了。 這塊石頭可以說是大潭山的寶貝了,也特別適合在澳門這樣一個地方。這裡可以做發財的夢,也有裝碎夢的棺材。 當繞到山的另一面時,澳門的主要一些標誌性建築在遠方展現。 港珠澳大橋也能隱約看見 再轉個彎,就來了到最後一條上頂的臺階路 這裡就是氹仔的最高點了。 從這裡下撤一小段就來到了剛才走環線的起點,剛好繞山一圈。回到出發點一算時間,近三個小時。 第二天有個同伴也想體驗一下,徒步澳門的感覺。 我們很慶幸的在陶陶居排上號,用了早茶稍作休息就出發了。 因為同伴是體驗,所以先定的目的地是炮臺,如果他感覺可以,就繼續行進到東望洋燈塔。 在市政署前的廣場進入前往炮臺的道路 經過玫瑰堂,其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教堂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教堂於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祀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Rosary),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燬,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從玫瑰堂行走十幾分鍾就來到了,澳門的標誌之一,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 我們從大三巴牌坊的左側登上炮臺。 炮臺看上去很蒼桑了,凝望炮臺,似乎聽到她不停在訴說著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這個角度恰好說明了,很多愛好者去澳門的必然結果 從澳門的城市風貌和建築看,她是多元的。 這種多元不是簡單的共存,而是共處一地,各自生長。 在炮臺上轉了一圈,同伴感覺太躁熱了。天氣確實不利新手徒步,加之去燈塔還有較長的距離。所以我決定就此結束。 遠方的燈塔您等著,下次我一定來看您! 下炮臺後就回住地洗澡休息,之後再次出來,逛逛街,購購物,看看澳門這些標誌性建築。 澳門不大但文化豐富,徒步澳門,一定讓你更瞭解澳門風情,更喜歡運動旅行。 就像這幢老建築一樣,永遠煥發出無與倫比的風采。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236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