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
波士頓是美國的歷史名城,建立於1630年,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美國歷史上發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引起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獨立,究其原因很多,但這是歷史的必然,美國英國遠隔大西洋兩岸,經濟發展和經濟獨立,民族意識必然產生,好像一對夫妻,長期分居,離婚應該是最終的結局。波士頓人具有很強的革命精神,這和最初這些移民的背景和理念有非常大的關係,一群不願意被英國統治或者不願意被迫害的人遠渡重洋來到這裏,追求獨立的意願就很強烈了。英國在經過了和法國的7年戰爭後,財政狀況很糟糕,就需要殖民地給他輸血,於是英美之間的矛盾就愈發激烈了。在獨立戰爭開打的10年前,英國頒佈印花稅法,遭到北美殖民地的強烈反對;獨立戰爭開打的8年前,英國頒佈唐森德稅法,遭到北美殖民地更強烈的反抗和抵制;獨立戰爭開打的5年前,1770年的波士頓慘案,波士頓市民和英軍發生衝突,造成5名市民死亡;獨立戰爭開打前2年,發生了傾茶事件,這是殖民地有組織的反抗事件,於是英國頒佈了更嚴苛的《不可容忍法令》,英國和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已經愈發升級了,雙方的武裝衝突便成為隨時引爆的火藥桶,於是在1775年4月19日,英美雙方開始了武裝衝突(在我的遊記上一部分中介紹的民兵公園,便是這場衝突的發生地,也是獨立戰爭的開始)。

除了革命精神,來到北美的清教徒們對待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在我們參觀過的普利茅斯的「國家先民紀念碑」上就顯示了這些清教徒的理念之一就是教育,重視教育也是受到加爾文教義人性惡的影響,教育可以救贖。在1647年在這裏頒佈了一個被稱做「老騙子撒旦法」(The Old Deluder Satan Law)的法令,將無知定義為一種邪惡的疾病,要求50戶或50戶以上的村鎮必須聘請一位教師教孩子讀書識字,居民達到一百戶的村鎮必須建立一所文法學校教育青少年,使他們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如果不遵守將被罰款。還有1642年和1648年共三項關於教育的立法,統稱為:馬薩諸塞校法(school law),這些法律被認為是美國政府強制公共教育的歷史性第一步。不久之後,其他新英格蘭殖民地也頒佈了類似的法律。就是在這種重視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波士頓教育非常發達和堅實,擁有了哈佛大學在內的100多所高校,波士頓的教育事業在美國首屈一指,被譽為世界科技教育與研究的重鎮。

如果 對美國曆史稍有興趣,波士頓是必須要來看一看的。

今天起床後發現外面在下雨,早餐後開車前往波士頓市區準備遊覽,期盼著雨能停下來,因為我們忘記從國內帶雨傘了,開到市區後發現這雨絲毫沒有要停止的跡象,最後我們決定打道回府,乾脆今天就休息一天,奔波了幾天也有些疲勞,給自己放一天假,這大概就是自助遊的好處,可以自己掌握時間和安排。最近幾天開車總能發現一些汽車(不是普通的小轎車,好像是特殊用途的車)的駕駛室是沒有車門的,這還真的很奇怪,路上我們又看到一輛,隔着玻璃拍了一張照片,雖然不清楚,但是也能看得出來。開車到超市買了雨傘,然後就回住處休息了,外面的雨不停地下,溫暖的房間,自己做的可口飯菜,泡一杯香茶,慵懶地呆著,或躺或坐,看看手機,聽聽廣播,好不愜意,一天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波士頓的早高峰,車流滾滾

這雨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

駕駛室沒有車門,不過駕駛員的安全帶到是繫著的

第九天:
今天是個大晴天,藍天白雲,非常漂亮。早晨早早出發,為了避開早高峰,開車到了哈佛大學附近,在一個路邊停車點停下來(broadway 和 prescott st.交口處),路邊的咪表研究了一陣,有些不明白的事情,又問了幾個路人,最後明白這裏的咪表的操作辦法。我們到達這裏是早晨7點15分左右,在這裏停車早晨8點之前是免費的,8點之前好像交不了費(這點記得不清楚),不過我也沒有硬幣,在咪表上張貼著黃色的紙,上面寫着可以手機下載APP來繳費,我按照提示搜尋到了APP,下載後發現必須要有谷歌的G-MAIL郵箱、美國的電話號碼等個人資訊才能完善APP和付費。除了下載APP繳費外,還可以登入官方網站繳費,於是就嘗試着上網繳費,發現這個操作比較容易,但是繳費時必須輸入你的車牌照號和你所停車的區位號,在這個咪表上標註的這個車位是2511,搞清楚這些,心裏就踏實了,不必等到8點鐘了,到時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繳費了,真的非常方便。我們就開始遊覽了,到8點後,我登入了網站,輸入車牌照和車位的區位號,繳納了2個小時的費用,每小時1.5美金,共3美金。這種付費方式有一個特別方便的優點,那就是當你超過停車的時間而不能及時趕回去開車的時候,或者想再多停一段時間時,就可以遙控繳費了,不必擔心被罰款了。

路邊的咪表

咪表上貼著黃色的紙條,上面寫着Pay by Phone,還寫着APP和網址以及區位號:2511

在手機上操作,終於成功地瞭解了操作程式,很開心

我們到了哈佛大學校園遊覽,開始用我的單反相機照相了,發現照相機的CD卡沒有插上,昨天往電腦上載照片的時候拔下來的,忘記插上了,於是就只能用手機拍照了,今天的照片上就都沒有日期顯示了。
來這裏遊覽,我們依舊沒有特定的目標,只是想在這悠久歷史的大學校園裡走走,感受一下這裏的氛圍。我們先到哈佛園(Harvard Yard)轉了轉,然後到哈佛廣場看了看,再到自然歷史博物館那裡走走。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建立於1636年,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哈佛大學是美國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最早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建立。為了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援的約翰·哈佛牧師,學校於1639年3月將「劍橋學院」更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而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之一。 截止至2018年10月,哈佛大學共培養了包括富蘭克林·羅斯福、貝拉克·奧巴馬在內的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而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產生了158位諾貝爾獎得主。近代以來,中國也有許多科學家、作家、學者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如胡剛復、竺可楨、楊杏佛、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樑思成、江澤涵、胡秀英、余英時、李歐梵等。 馬克•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則是該校久負盛名的輟學生。
走在這麼神聖的校園中,好像穿越了,在和那些歷史名人一起散步,共享一個空間。

幽靜的哈佛園

哈佛園

哈佛園中的哈佛雕像,約翰•哈佛於1607年11月26日在英格蘭的南華克出生,他是家裡9個孩子中的第4個。哈佛的父親是一個屠戶和酒館老闆,外祖父是當地的一名市議員,曾經和劇作家莎士比亞的父親一起在市政廳共過事。1625年,一場瘟疫奪去了哈佛的父親和4個兄弟姐妹後,母親改嫁。他於1627年被父母送去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今天劍橋大學其中一個學院)學習,1631年畢業後又深造,於1635年取得碩士。1636年,哈佛與他大學同學的妹妹結婚,第二年飄洋過海於11月來到美洲新英格蘭地區的查爾斯鎮、即今天的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地區,在該鎮的教會任職助理牧師。1638年9月14日,哈佛因肺結核去世,死前將他自己的圖書及一半房地產(約合780英鎊,在當時是一筆鉅款)捐給劍橋學院。為表彰此項善舉,1639年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也就是後來的哈佛大學。

哈佛雕像,人們都喜歡摸著雕像的皮鞋照相,皮鞋已經被摸得鋥亮。1884年,當雕塑家丹尼爾•佛朗奇準備為約翰•哈佛塑像時,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約翰•哈佛並無畫像傳世,佛朗奇靈機一動,找了校園裡的三個人做模特兒,塑成約翰•哈佛像。塑像底座刻着三行文字:約翰•哈佛,創始人,1638。所以哈佛到底長的啥樣子,你可以隨便想像。

我們也摸著皮鞋留影了

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建於1915年,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大學圖書館,懷德納圖書館是為了紀念哈利·埃爾金斯·懷德納(Harry Elkins Widener)而建,他是1907年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於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沉沒事故中身亡,其母為了紀念他,於是將家中藏書及350萬美元捐助哈佛大學興建圖書館

紀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建於1932年,位於懷德納圖書館對面,是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哈佛學子而建

查爾斯·薩姆納Charles Sumner(1811年1月6日-1874年3月11日)的雕像,美國參議員(1852-1874),外交委員會,南北戰爭時期致力於人類平等和廢奴運動政治家,1833年畢業於哈佛。曾經在參議院開會期間,差點被南方蓄奴州的代表用銅手杖打死,3年才恢復健康。

紀念堂(Memorial Hall),建於1877年,為了紀念在南北戰爭中捐軀的哈佛學子而建。位於哈佛園內的哈佛雕像最初就安放在紀念堂的西門,從1884年到1924年整40年,1924年才遷至哈佛園內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外的草坪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立於1998年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包括3個博物館,植物博物館、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和礦物學博物館,可以參觀的,我們時間有限,沒有參觀

瑞典堡教堂,也叫:新耶路撒冷教堂,建於1901年,公理會教堂

瑞典堡教堂被列入了美國國家歷史遺蹟名錄中

教堂外的招牌

參觀完哈佛大學,我們開車前往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到達這裏後在附近的馬路邊找停車位,轉了幾圈都沒有一個空位子,於是就在稍遠一點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停車庫,這個停車庫位於波士頓國家歷史公園旁邊,叫Nautica Parking Garage,停好車後,走路也很近就到了邦克山紀念碑了。

邦克山紀念碑是紀念1775年6月17日在這裏發生的英美雙方的一場戰役——邦克山戰役,是獨立戰爭開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在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戰鬥(列剋星敦和康科德的戰鬥,在我的上一期遊記中記載的民兵公園那裡發生的戰鬥)後,英軍撤回到波士頓,美國民兵開始對波士頓圍城,邦克山在波士頓北面,僅一河之隔。6月17日這一天,在邦克山這裏開始了英軍攻、美軍守的戰鬥,英軍2次攻打均告失敗,第三次攻下邦克山,但傷亡慘重,整個戰役英軍傷亡1054人,而美軍傷亡415人,雖然英軍取得了勝利,但是慘勝。而美軍是一群沒有戰鬥經驗的民兵,這場戰役增強了美軍的勝利的信心,完全可以面對世界最強大的英軍。英軍在這場戰役後也吸取的教訓,再也不敢輕視這群「烏合之眾」了。
邦克山紀念碑高221英尺(67米),建於1825-18943年,在紀念碑前豎立了一尊雕像,這是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 ,1726年2月20日- 1795年10月13日)的雕像,他是邦克山戰役中美國民兵的指揮者之一,他在戰鬥中有一個命令而聞名後世,這就是「不要開槍,直到你看到他們的眼白 Don’t fire untill you see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在紀念碑前還有一個銅牌上寫着這句話。1825年紀念碑開工時,是拉法葉特侯爵為其奠基的(關於拉法葉特侯爵的故事後面會講到),而拉法葉特去世在巴黎下葬的時候,撒下的第一把土就是邦克山的土。

邦克山紀念碑

邦克山紀念碑

紀念碑前展示戰爭場面的圖片,上面寫着:決定美國命運的一天到了

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 )雕像

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 )雕像

這裏寫着那句有名的命令:不看到他們的眼白不要開槍

在紀念碑旁邊有一個小型博物館,裏面有一尊雕像,這是約瑟夫.瓦倫(Joseph Warren),馬薩諸塞州議會,也是邦克山戰役的領導者之一,在邦克山戰役中犧牲。在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鬥中,就是他獲得情報後讓保羅.裡維爾(號稱:午夜騎士,這個故事後面會講到)星夜去通知民兵,才取得了戰鬥的主動權。他是非常有才華的領導者,如果不是過早犧牲,一定是美國重要的開國元勳。

這幅畫作是叫:The Death of General Warren at the Battle of Bunker’s Hill, June 17, 1775,就是描寫約瑟夫.瓦倫在邦克山戰役中犧牲的場面,這是美國畫家約翰.特朗布林的畫作,非常有名的一幅畫。

在邦克山紀念碑前留影

參觀完邦克山紀念碑,回到停車場,在機器上交費,11美元,這是一個小時的價格。然後開車前往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
到波士頓公園後我們想在路邊找一個停車位,因為路邊的停車位很便宜,我們圍着公園開了三圈都沒有找到一個車位,曾經看到一輛車從車位上開走了,我們還沒有興奮一會兒呢,就被我們前面一輛車搶先佔了,看來圍着公園開車的有不少都是找車位的。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只能進入這裏的地下停車場了,地下停車場的價格一個小時12美金,兩個小時18美金,三個小時24美金,真是有些貴,如果是路邊的停車位,估計最多是這個的三分之一,也許更少。

在邦克山紀念碑附近的停車場交費(11美金,一個小時的價格)

開車前往波士頓公園

波士頓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價格表

波士頓公園,停車場在公園地下,從這個小亭子走到地面上來

停好車後,我們在波士頓公園邊上的一家漢堡王吃了午餐,發現這裏的價格還是挺便宜,我們兩人花了16美元。飯後開始遊覽波士頓著名的「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英語:Freedom Trail)是一條紅磚作出標記的線路,從波士頓公園到邦克山紀念碑,經過波士頓市中心的16處重要的歷史古蹟,整條路長約4公里(2.5英里)。自由之路最初是當地記者威廉·斯科菲爾德(William Schofield)的設想,自1951年起他便提議用一條步行道來連線這些地標。波士頓市長約翰·海因斯決定採納斯科菲爾德的建議。自從這個建議實施後,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沿着這條線路遊覽參觀。我們已經參觀了自由之路的另一端的景點:邦克山紀念碑,然後來到自由之路的這一端開始參觀,因為大部分景點集中在波士頓公園這一邊了,如果把車停在任何一端,步行參觀完整條線路上的景點再走回去,那對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無疑是個艱苦的差事,於是就選擇了分別從兩頭參觀的辦法。
自由之路上的16處歷史古蹟是:
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公園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
穀倉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
國王禮拜堂(King’s Chapel)
國王禮拜堂墓地(King’s Chapel Burying Ground)
本傑明·富蘭克林雕像及第一座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舊址
老街角書店(Old Corner Bookstore)
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
老州議會大廈(Old State House)
波士頓屠殺遺址(Boston Massacre)
法尼爾廳(Faneuil Hall)
保羅·列維爾故居(Paul Revere House)
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
考普山墓地(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
憲法號護衞艦(USS Constitution)
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我們沒有參觀全部景點,有些景點也是走馬觀花。

這是在波士頓公園裡的「士兵和水手紀念碑」,1877年豎立的,是紀念在南北戰爭中犧牲的波士頓人

碑上的文字告訴我們是紀念南北戰爭中犧牲的波士頓人

自由之路上用紅磚鋪設的標記,沿着這個線路就可以遊覽自由之路上的全部景點

自由之路的標記在橫穿馬路時的標記

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

公園街教堂,一座活躍的保守派公理會教堂,1809年建立

公園街教堂

穀倉墓園

穀倉墓園內

穀倉墓園內有不少名人的墓葬,眼前這座方尖碑是富蘭克林家族的墓,富蘭克林本人沒有安葬在這裏

這是保羅.裡維爾的墓碑,他被稱為:午夜騎士 (midnight rider)

這是著名的約翰.漢考克的墓,漢考克是大陸會議,在獨立宣言第一個簽字的人,在獨立宣言上簽字,在當年是要冒着殺頭的風險的,革命成功,他們是開國元勳,如果不成功,就得得上斷頭臺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雕像,這個地點就是波士頓拉丁學校的舊址(Boston Latin School)。
波士頓拉丁學校是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一所公立考試學校。成立於1635年4月23日,美國最古老的公立學校,也是第一個美國的公立學校。

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是波士頓的一座教堂,位於下城十字(Downtown Crossing),以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組織地點而著稱,當時有5,000名殖民地居民聚集在老南聚會所。這座教堂高56米,建成於1729年。1770年波士頓屠殺以後到1775年,每年會聚集在這座教堂舉行週年紀念,約翰·漢考克和約瑟夫·沃倫等發表演講。1773年12月16日,5,000名殖民地居民聚集在老南聚會所,譴責英國的稅收政策,聚集後一群人襲擊了附近的茶葉船,稱為波士頓傾茶事件。這裏可以收費參觀,成人票6美金,老年人5美金,裏面是一個展覽,並保留着當年的陳設。

老南聚會所內

內部的展覽

在老南聚會所內留影

在老南聚會所外的招牌,上面有寫中文:「歡迎光臨會議廳,1773年為抗議徵收茶稅所引發的美國獨立戰爭起源於此處」

老州議會大廈(Old State House),興建於1712-1713年,位於華盛頓街(Washington Street)和州街(State Street)的路口,這是波士頓最古老的公共建築。1776年7月18日,在老州議會大廈的東側陽臺,獨立宣言首次向歡騰的人群宣讀。1976年7月1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加美國二百週年紀念慶祝活動,參觀了老州議會大廈。

老州議會大廈門前的招牌

波士頓大屠殺發生地,就在老議會大廈前,地上的圓形標記就是

這個圓形標記上寫着:SITE OF BOSTON MASSACRE, MARCH 5,1770

在老議會大廈前正趕上換崗儀式,士兵們穿着200多年前英軍的服裝

和英軍衞兵合影

塞繆爾·亞當斯(1722-1803年)的雕像,他是美國政治家、政治哲學家,也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他是美國獨立戰爭運動的領袖,也是美國共和主義原則的締造者之一,正是這些原則塑造了美國的政治文化。他是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總統(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總統)的堂兄。在雕塑的基座上寫着:一個愛國者,他組織了獨立戰爭並簽署了獨立宣言(A patriot, He organized the revolution and signe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昆西市場

保羅.裡維爾故居
保羅.裡維爾就是那個著名的「午夜騎士」,在上一部分中介紹的「民兵公園」,在那裡發生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次戰鬥。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Thomas Gage)將軍下令派軍到 康科德 ,繳收當地火藥及武器,並緝捕反叛者首領約翰·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然而由於行動計劃事洩,使民兵有所提防。據說洩密是從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的老婆那裡走漏了風聲,約瑟夫.沃倫(在邦克山戰役中犧牲的那個將軍)得知訊息後,就派保羅.裡維爾星夜騎快馬直奔列剋星敦通知漢考克和亞當斯以及一路上的民兵,裡維爾在4月18日之前的幾天裡,曾指示老北教堂的教堂司事羅伯特·紐曼在老北教堂的尖塔上用燈籠發出訊號,如果一盞燈籠就是表示英軍從陸地出發,如果兩盞燈籠就是從水路出發,裡維爾首先指示老北教堂將訊號傳送到查爾斯敦(查爾斯敦鎮在波士頓北部,與波士頓隔着一條查爾斯河,邦克山戰役就是在查爾斯敦進行的),然後,他劃著小船穿過查爾斯河,從停泊著的英國薩默塞特號戰艦旁邊經過,沒有被英軍發現,裡維爾安全登陸查理斯敦,騎快馬前往列剋星敦,避開了英國巡邏隊,後來幾乎警告了沿途的每戶人家,也使漢考克和亞當斯及時轉移,使得民兵在這場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戰鬥中佔得了先機,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午夜騎士的故事。

保羅.裡維爾故居前的銘牌

坐落在「保羅裡維爾步行街」上的保羅.裡維爾的騎馬雕像,後面看到的尖塔就是老北教堂

在這裏留個影

參觀完午夜騎士雕像,我們就結束了一天的行程,原路回到停車場,交了24美元的停車費,太貴了。然後開車回住處,在住處附近給汽車加油,明天就要長途奔襲了,加油14.947加侖(56.57升),46.32美元,按照6.9折算成人民幣,每升的價格是5.6元人民幣,比國內價格還是便宜不少,這還是比較貴的一次加油。晚飯後在住處附近散步,我們的住處在波士頓南部的昆西,旁邊就是尼龐西特河(Neponset),河邊的景色還是不錯的。我們房東的這對年輕的臺灣小夫妻實在是太不愛說話了,太安靜了,房間裡好像沒有這兩個人一樣,我們有問題問一句回一句,絕沒有第二句,也許是性格如此,也許是不想和我們多說話。

在機器上交停車費

路上看到的水路兩用車(船)

我們租住的公寓

入戶門

我們的臥室

廚房,冰箱上可以看到一面中華民國的國旗

尼龐西特河

尼龐西特河,遠處的高樓便是波士頓

第十天:
早晨吃過早餐,收拾一下房間後就退房了,把房門鑰匙放在房間後就離開了。
今天沒有任何觀光專案,只是路途,我們要去美國北部的一個城市:布法羅(Buffalo)。從波士頓到布法羅的距離是460英里左右,大約740公里,預計8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早晨7點不到出門,最後下午3點多到達布法羅,8個小時多一點,和預計的時間比較吻合。
從波士頓到布法羅主要都是在90號公路上行駛,這是一個收費的公路,開始有一段好像是電子收費的,沒有收費口,有攝像頭,路邊立著大牌子,上面寫着「電子收費路,沒有應答器?沒關係,我們會給你寄賬單的」,這段路收多少費我們就不知道了,賬單會寄到車行,然後從我的賬戶里扣的。然後從Canaan開始有收費口了,從Canaan到布法羅是300英里多一點,也就是480多公里,最後收費價格是15.3美元,按照匯率7算(當時的匯率是6.8幾)是107人民幣,這個價格應該是很便宜的。
美國的高速公路狀況非常不錯,而且四通八達,單向2車道3車道的比較多,也會看到單向4車道的情況。看到的最高的限速是70英里(112.65公里),一般情況是65英里限速,也有看到60和55英里的限速的。美國人開車都很快,這樣說吧,我一般掌握在超過限速10%左右的速度開,比如65英里的限速,我一般開70英里,70英里的限速,我一般開75-77之間,就是這樣,我在滾滾車流中屬於中等偏慢的速度,可見美國高速上超速現象有多嚴重,所以在高速上的警車經常會攔截下超速的汽車。在國內的高速上一般沒有開口可以掉頭向相反方向開,而在美國的高速上不遠處就有這種開口,不過也是不允許汽車掉頭的,個人判斷這種口一方面可以供應急時使用,另一方面主要是給警車用的,在高速上巡邏的警車可以隨時在這個口子上掉頭,我們也經常看到警車就停在這個口子上,任何一邊的道路有人超速,他就可以迅速追上去,挺有意思。

開車離開波士頓

美國的高速公路

進入電子收費路段,可以看到路邊的牌子上寫着:Electronic tolling, No transponder? No problem we will bill you

馬上到了收費路段的入口

收費口拿到的通行卡,上面寫着非常清楚的價格

這個警示牌上寫着,如果從車內往外扔東西,將被罰款500美元

長途駕車,枯燥無味

高速公路上的開口,有禁止掉頭的標誌

高速上的警車

到了收費口,我們沒有電子收費裝置,一般走最右邊的口,這裏是人工收費的。

下午3點多,我們到達了我們預定的住處,我們預定的住處位於布法羅市的東南方向,距離布法羅市中心約6英里,距離尼亞加拉瀑布約25英里。在預定這裏住宿的時候我還差點鬧出一個大烏龍,在airbnb上預定住宿的時候,我常常會用地圖方式來選擇,地圖上會顯示出這個區域內的所有可以預定的住宿位置和價格,在地圖上一目瞭然,你就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意願選擇住宿位置和價格。在預定這裏的住宿的時候,我還是用地圖的方式選擇了一個住宿,看到了一個住宿價格又便宜地理位置又好,毫不猶豫就預定了,費用也交了。就在2天前,我再仔細檢查我預定的房間,看看開車的路線該怎樣設定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住宿的地址是加拿大,因為布法羅位於美國加拿大邊境,我用地圖找住宿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地圖上把邊境兩邊所有可以預定的住宿都顯示出來了,無意中就訂了加拿大的住宿了,問題是我沒有加拿大簽證,根本無法過去啊,好在這個住宿可以在入住前24小時撤單,費用也退了回來,再重新預定了住宿。要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等按照導航開車到加拿大邊境的時候我就會傻眼了,那將是多麼尷尬的事情。
我們租住的房間是一幢百年小樓,房主叫Cynthia,這幢小樓裡大概有10幾間房屋,主要服務於附近的醫院,這裏面住的人有醫生有護士,還有來醫院看病的病人和家屬,在房間有空閒的時候才放到airbnb上出租,我在網上租的時候顯示是獨立房間,公共浴室和廁所。後來房東給我發來資訊,說有一間帶衞生間的房間問我是否願意住,我欣然答應。到這裏辦理入住的時候,一個非常熱情、非常健談、非常愛笑的美國大媽(工作人員)和我們聊了很多,得知這個房間原來住着一個醫生,他定期來這個醫院行醫,最近剛剛結束離開,所以我們才有幸租到這個房間,因為其他的房間都沒有帶衞生間,只有這一間。這裏的公共設施有廚房、客廳、電視房等,房東僱傭了幾個美國大媽(可能是3個)在這裏服務,幾個大媽輪班。入住後我觀察這所小樓裡還有空房間,而房東能把這間房子主動讓我們住,估計是看到我們在airbnb上的良好信譽才這樣做的。小樓很漂亮,內部裝飾的也很有品位感覺很溫馨,在樓門口寫着:歡迎回家(Welcome home),讓人感覺很溫暖。晚飯我們在廚房做飯,做飯期間房東來了,主動找到我們,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並說有啥問題隨時找她,主人的熱情讓我們很感動。

我們租住的漂亮的小樓

樓門口寫着:歡迎回家,感覺很溫馨

樓道內

漂亮的窗戶和樓梯

漂亮的樓梯

餐廳

廚房,這裏住着的人都在使用這個廚房,每個人使用後都會把碗盤和爐灶收拾的乾乾淨淨,讓廚房看上去一塵不染,這很令人佩服。壁櫃頂部都是用白紗裝飾,這就可以看出廚房衞生保持的多好。

我們的臥室

這兩扇門右邊的是衞生間,左邊的是壁櫥

我們房間外有一個大客廳,很愜意的地方

老婆在廚房做飯

第十一天:
這裏住宿是包早餐的,早餐是自助性質,有水果、麵包、牛奶、麥片、咖啡、蜂蜜、黃油、乳酪、果醬等等,不過很多食物是放在冰箱裡的,私人的食品也在冰箱裡,要區分出來那個是私人的那個是公用的,避免把私人的東西吃掉。
今天陰天,有小雨,我們開車先到布法羅市中心去轉轉。
布法羅(Buffalo),又稱水牛城,是美國紐約州西部伊利湖東岸的港口城市,紐約州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紐約市)。布法羅位於尼亞加拉河南口,西與加拿大伊利堡隔尼亞加拉河相望。這個城市最初的名字是:伊利湖,後改為布法羅。布法羅本是水牛的意思,不過此地從未見過水牛,古時倒是有野牛出沒,北美野牛也俗稱布法羅,這才是該市得名的由來。2005年被《讀者文摘》選為美國最清潔城市第三位。2001年被《今日美國報》選為美國最友善城市。在1996年及2002年贏得全美城市獎。布法羅有全美規劃最好的城市的美譽,它得益於多位世界著名建築師和規劃師的共同努力。布法羅在1940s到1950s時期處於鼎盛階段,甚至當時紐約的許多建築也是模仿布法羅而建的。
我們開車先到了市中心的尼亞加拉廣場,把車停在馬路邊上的停車位,馬路上幾乎沒有人,我沒有馬上去交停車費,因為今天是週日,很多城市在週末馬路邊的停車位是免費的,我在這裏等了一會,看到兩位美國大叔過來了,我過去詢問他們今天是不是可以免費停車,這兩個人很熱情,拿出手機在網上搜尋後告訴我,今天的確是免費的,我向他們表示非常感謝。
尼亞加拉廣場是1805年就在城市設計中設計的街心花園,這是一個8條道路放射性街道的中心,在廣場的西邊是市政廳,廣場中心一個方尖碑,這是紀念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萊的紀念碑,紀念碑高96英尺(29米)。威廉.麥金萊總統是在1901年9月6日在布法羅參加泛美博覽會時被無政府主義者利昂.喬戈斯( Leon Czolgosz)刺殺,8天後不治身亡,這座紀念碑是在他死後的6年後1907年9月6日落成的。

關於美國總統有一個特科抹人詛咒,還被稱作蒂皮卡諾(Tippecanoe)詛咒、總統詛咒、或0年份詛咒。根據美國民間傳說,1811年,美國將軍威廉·亨利·哈里森(未來的總統候選人)率領的軍隊,在蒂皮卡諾大戰中一舉擊潰了著名的美國印第安人首領特科抹人(Tecumseh)和他的軍隊,並對印第安人實施了殘酷的屠殺。憤怒的特科抹人對美國人施加咒語:「我告訴你,哈里森將死。繼他之後每隔20年,每個在尾數是0的年份當選的總統都必須在任上死去。」這個詛咒居然延續了140年,直至里根總統才被破解。美國總統4年一屆,所以每20年輪到尾數是0的年份當選的總統。哈里森1840年當選總統,1841年肺炎死於任上;林肯1860年當選總統,1865年被槍殺死於任上;加菲爾德1880年當選總統,1881年遇刺死於任上;麥金來1900年當選總統,1901年遇刺死於任上;哈定1920年當選總統,1923年心臟病死於任上;羅斯福1940年當選總統,1945年腦出血死於任上;肯尼迪1960年當選總統,1963年遇刺死於任上;里根1980年當選總統,1981年就遇刺,據說里根夫人南希是星象和占星術的狂熱愛好者,南希組織很多人,包括印第安人為自己的丈夫祈禱,里根終於從那次災難中活了下來,里根沒有死於任上,後來的小布殊是2000年當選,他便沒有再受到詛咒。看來這個詛咒靈驗了140年,從1840年到1980年。

在街心花園的麥金萊紀念碑顯得格外雄偉

紀念碑底座上有四個獅子

這裏的碑文寫着:1901年9月14日,威廉姆·麥克金萊在布法羅去世,刺客是在麥金萊和他禮貌地握手的時候開的槍

這是網上的模擬刺殺場面的畫像,麥金萊總統是當時美國歷史上非常受歡迎的總統,他的死引起極大的轟動

紀念碑和市政廳,據說市政廳的頂樓可以觀賞伊利湖,不過今天是週日,市政廳不開門

在這裏留影

從麥金萊紀念碑沿着法院街走3個街區就到了拉法葉特廣場。廣場中心一個紀念碑,紀念碑的立柱上是一個10英尺6英寸(3.2米)的女性雕像,以及四個8英尺(2.4米)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步兵、炮兵、騎兵和海軍,雕像由卡斯帕·布伯爾(Caspar Buberl)雕刻,面向四個方向。

拉法葉特廣場(關於拉法葉特的故事,我在後面將會講到)

紀念碑上的雕像

步兵雕像

騎兵的雕像

站在拉法葉特廣場上向市政廳方向看去

拉法葉特廣場邊上的自由大廈,大廈頂上有兩個自由女神雕像,雕像36英尺高(10,97米)

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楚看到大廈上的兩個自由女神鵰塑

我們來到了教堂街(church street)的聖保羅聖公會教堂(Saint Paul’s episcopal church),這是布法羅最早的教堂,這座教堂被列入了美國國家歷史古蹟名錄。

教堂外景

教堂外的銘牌

教堂內部

教堂內漂亮的管風琴

在這裏留影

布法羅的有軌電車站有點特點,有一個大約半米高的站臺,這還是第一次看到,我們曾經坐過好多個國家的有軌電車,車站都沒有這麼高的站臺,站臺高就意味着電車的車廂地板高,不知道這種設計是什麼道理。

半米多 高的站臺,估計有60-70公分(目測,沒有量)

電車和站臺的關係

從教堂出來走一個街口,在富蘭克林街那裡,看到了兩輛消防車,在街當中架起了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曾經看到一個美國人用相機拍照,我順便問了這是幹什麼,他回答說他也不知道,只是看着好玩就照相。

兩輛消防車架起了國旗

坐落在富蘭克林街上的伊利縣政府和法院大樓

大樓前的華盛頓雕像

我們開車到了布法羅河(Buffalo river)河邊的「布法羅及伊利縣海軍軍事公園」(Buffalo and Erie County Naval & Military Park)來參觀。這裏陳列著一艘驅逐艦, 沙利文號驅逐艦(USS The Sullivans (DD-537)):弗萊徹級(Fletcher-class)驅逐艦,該艦艇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在朱諾號輕型巡洋艦上服役的沙利文五個弟兄,他們分別是George, Francis, Joseph, Madison和Albert,這沙利文家的五個親兄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2年11月13日的瓜達康納爾海戰中,他們的戰艦朱諾號被日軍的潛艇擊沉,五兄弟全部為國捐軀,五個兄弟年齡從20歲-27歲,這是美國在二戰中戰死最多的一個家庭,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命名戰艦是紀念多個人,所以這個戰艦的名字沙利文後面有一個S。該艦1943年服役,1965年退役,1977年捐贈給了布法羅的海軍公園。公園還陳列著一艘「小石城號」巡洋艦和一艘「黃花魚號」常規潛艇。參觀這裏的票價是15美元/每人,在岸邊的展覽館那裡購票,購票後給你一個手環套在腕子上,這就是你參觀的門票,因為這裏的展覽比較分散,手環就是通行證。我們先到了沙利文驅逐艦上參觀,然後再到小石城號和潛艇參觀,最後到展覽館這裏參觀。

在公園的門口,一個潛艇的鰭安放在水泥地面上,這是美國USS Boston (SSN-703)號核潛艇的鰭,該潛艇1982年服役,1999年退役,僅留下這個巨大的鰭向人們講述它的故事

沙利文號驅逐艦

沙利文號驅逐艦尾部

沙利文號上的銘牌,上面寫着沙利文五兄弟的名字

軍艦上掛著五兄弟的照片

艦艇內

艦艇內

一個士兵的蠟像在駕駛臺操縱軍艦

在沙利文號上留影

小石城號巡洋艦,1943年3月鋪龍骨,1944年8月下水,1945年6月開始服役,曾經作為艦隊的旗艦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布署,1957年1月在費城改造為導彈巡洋艦,1976年退役

小石城號上的導彈庫

小石城號的前主炮

「黃花魚號」潛艇(USS Croaker),1943年4月鋪龍骨,1943年12月下水,1944年4月開始服役,1968年4月退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下戰功,曾經擊沉11艘日本軍艦和商船,其中包括「長良號」巡洋艦(Nagara)

潛艇的魚雷發射器

潛艇內部

在潛艇內留影

參觀過軍事公園,開車回住處,吃午飯,睡午覺。

今天一直下雨,午覺後發現雨已經停了,儘管天陰的還很厲害,但是貌似不會再下雨了,於是我們就決定去尼亞加拉大瀑布去看看,開車前往,有挺長一段路是沿着尼亞加拉河邊開,河的對岸就是加拿大,開車來到山羊島停車,停車費10美元,不限時間。
尼亞加拉瀑布是尼亞加拉河在一個90度的轉彎處,河流向西流經過瀑布改向北流,瀑布分3部分組成,從大到小,依次為:馬蹄型瀑布(Horseshoe Falls))、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紗瀑布(Veil of the Bride Falls)。馬蹄形瀑布,位於兩國交界處,其形如馬蹄,是最大的瀑布,762米寬(瀑布邊緣的脊線,不是一條直線);山羊島把馬蹄形瀑布和美國瀑布分開兩邊,美國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在美國境內,分別是305米和80米寬,這兩個瀑布實際就是一股水流,在快要下瀉的地方有一個很小的島,叫月亮島,分出了一股水流來,於是就成為了兩個瀑布了。在美國境內看到的這三個瀑布都是側面的景象,在加拿大境內可以看到3個瀑布的正面景象,所以這個瀑布最好的觀景點在加拿大,而不是美國,本來我安排就是去加拿大看這個瀑布的,簽證沒有搞到就只能在美國一側看了。
開車離著瀑布很遠就能看到瀑布的水霧了,到了瀑布眼前,如此壯觀的自然景觀讓人興奮和陶醉。湍急的水流,巨大的落差,震耳欲聾的轟鳴,無人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據說這裏每年來冒險和自殺的人很多,不少人粉身碎骨,也有人神奇地毫髮無傷。1901年,密歇根州女教師安妮·埃德森·泰勒將自己和自己的愛貓裝進一個木桶裡從瀑布上衝下來,希望為學校集資,她和自己的小貓居然毫髮無傷。

湍急的河水

突然下落

壯觀的瀑布

水霧繚繞

美國瀑布

美國瀑布

老婆幫忙給一家印度人拍照

這個牌子告訴我們:馬蹄形瀑布脊線長:2500英尺/762米,落差:167英尺/51米,夏季白天的流量:675000加侖/秒,2555150升/秒

照片最左邊的這股水流就是新娘面紗瀑布

參觀瀑布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乘船,船名是:霧中少女號,美加兩國都有提供這種服務,每個乘客都會發一件雨衣,從雨衣的顏色就能判斷出使那個國家的,加拿大國旗是紅色的,所以乘客的雨衣是紅色的,美國國旗有藍色,所以美國的雨衣是藍色的

在瀑布這裏留影

必須留影

在這裏有一個人物雕像,這是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像。發明家,交流電的發明者。塞爾維亞裔美國人。
畢業於布拉格大學,1884年移民美國成為美國公民,並獲取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他一生的發明多不勝數:1882年,他繼愛迪生髮明直流電(DC)後不久,即發明了交流電(AC),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交流電發電機,並始創多相送電技術。 1895年,他替美國尼亞拉加發電站製造發電機組,致使該發電站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水電站之一。 1897年,他使馬可尼的無線傳訊理論成為現實。 1898年,他又發明無線電搖控技術並取得專利。 1899年,他發現了X光(X-Ray)攝影技術。其他發明包括:收音機、雷達、傳真機、真空管、霓虹光管等,甚至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磁力線密度單位(1 Tesla = 10,000 Gause)更表明他在磁力學上的貢獻。

晚飯後我們在住處附近散步,就在我們住所房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公園,叫卡澤諾維亞公園(Cazenovia Park),公園到處是綠地和樹木,沒有多少人造的景觀,看着很自然,還有一條小河流過,非常養眼的一座公園。

幽靜的公園

公園綠地上都是鳥

曲徑通幽

夕陽下的公園很美

一條小河穿過公園

散步後我們回到了住處,和值班的大媽聊了一陣,瞭解到尼亞加拉瀑布夜景也很好看,有各種不同顏色燈光照在瀑布上,形成了五顏六色的景觀。本來想休息了,又來了精神,開車25英里,再次來到大瀑布。到山羊島的停車場,發現這裏在晚上停車是免費的,只是白天收費。
大瀑布的夜景五顏六色的很漂亮。

從大瀑布回來後休息,結束一天的遊覽。

第十二天:
早餐有瓦夫餅,不過得需要自己做,挺好吃的。

早餐很豐盛

做瓦夫餅的電爐子和調好的糊糊

做好的瓦夫餅,味道不錯

今天天氣非常好,於是我們決定再次去大瀑布,準備乘坐「霧中少女號」近距離欣賞一下這世界奇觀,這是第三次去大瀑布了,那個地方實在是太壯觀了,每次去都像是第一次去一樣令人興奮,這也是我們自由行的方便之處。我們這次沒有開車去山羊島,山羊島在美國瀑布的南邊,而乘坐霧中少女號是在美國瀑布的北面,我們開車到了這裏,這裏的停車費和山羊島一樣,10美元,不限時間。乘坐霧中少女號的船票是19.25美元/人。購票後進入了一座懸臂天橋上,這裏是觀看整個大瀑布非常好的一個地方,這個懸臂天橋深入到了尼亞加拉河上,大大擴充套件了看瀑布的視野,整個尼亞加拉瀑布的三個瀑布盡收眼底,真的非常好看。然後在這座天橋上乘坐電梯一直下到河邊乘船,乘船前每人發了一件雨衣,藍色的。在排隊乘船時,聽到後面有人操著天津口音說話,於是搭訕,這是和我們年齡相仿的一對夫婦,在兒女的帶領下旅遊呢,遇到老鄉感覺還是挺親切的,大家聊的很開心。

尼亞加拉大瀑布國家公園

站在天橋上看到的景色,三個瀑布盡收眼底,還有彩虹相伴

馬蹄形瀑布

美國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

這張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娘面紗瀑布,就是最右邊的那一股水流

在這世界奇觀前留影

連線美加兩國的彩虹橋

站在天橋上往下看,那就是我們要乘坐的「霧中少女號」

準備去乘船

懸臂天橋

天津老鄉給我們拍的合影照

在船上看到美國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

美國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這裏更清楚地看到了新娘面紗瀑布(最右邊的這股水流)

壯觀的馬蹄形瀑布

離瀑布越來越近了,飛濺的水霧把我們都打溼了,我提前準備了紙巾,不停地擦拭鏡頭前的水

我們已經來到了馬蹄形瀑布的眼前,已經置身水霧當中了

如此近距離看到的奇觀太震撼了

無與倫比

離開了馬蹄形瀑布

這樣的留影很難得

又一艘加拿大船向瀑布駛去

不虛此行

下船後沿着棧橋可以比較近距離接近美國瀑布

在美國瀑布前留影

有沒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

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大瀑布,半路上停下來,遠遠還能看到瀑布濺起的水霧,再見,大瀑布,太喜歡了。

遠遠看到的水霧就是大瀑布

回來的路上在一家亞洲超市買菜,在一家加油站加油,15.225加侖,43.53美金,摺合人民幣5.12元一升。回去吃過午飯後,一下午休息,布法羅的行程結束。

我們散步時看到在消火栓上有一根兩米高左右的類似天線的東西,搞不懂這是幹啥用的,大家猜猜看這個東西的作用是啥? 在下一期遊記中給大家解答。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