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臺灣寶島,在我們家是有着不一樣的意義,因為60年前那場變故,我們家因為臺灣而帶來兩岸分離。也因為這個寶島,老一輩們的從業就業都受到過牽連。70多歲的三爺爺,在我小學時終於回到了大陸,在北京、在湖南老家,與分離幾十年的妻子相擁而泣。而四爺爺至死也沒能回到內地。他們那一代人命運,緊密與臺灣、兩岸這些字眼關聯,而我家老人們生活過的寶島到底怎麼樣?那些臺北故宮裡的珍寶有多珍貴?阿里山的姑娘是不是真的美如水,而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版權申明:本篇遊記文章均為作者原創,圖片為作者及其朋友原創,碼字修圖很耗費時間,反對盜版及商用!若希望轉載或其它,請私信聯絡。

去臺灣的計劃非常突然,最終入臺證在出行前2天辦了下來。

出發前開始做攻略,好在有臺灣的陳哥正好回臺北跑馬拉松,這一頓幫忙我搞定了行程安排。

【行程安排】

第1天 北京出發
第2天 凌晨飛抵臺北桃園機場——大巴到臺中——日月潭,宿日月潭
第3天 日月潭到阿里山,宿阿里山
第4天 阿里山,回臺北,宿臺北
第5天 青銅車站、十分、九份,宿臺北
第6天 臺北中正堂,下午去花蓮,宿花蓮
第7天 花蓮清水崖、太魯閣,臺北101,宿臺北
第8天 臺北總統府、淡水,宿臺北
第9天 臺北中山紀念堂、松山文創、龍山寺
第10天 飛回北京

碧藍日月中的玄奘祕笈

日月潭是我在臺灣正式旅行的第一站,也是我此行中有遺憾,打算一定再去的一站,為什麼呢?待我娓娓道來。

從臺中轉來轉去終於找到了去日月潭的大巴車,工作人員非常好心地讓我吃完自帶的麵包早餐再上車,他們四個人跟我聊起來,問我來自哪兒,對於我一個人來臺灣自由行,頓時好像都很佩服^_^。第一次跟當地人近距離接觸,感覺自己很融入當地,給自己貼個金。

到日月潭的道路就是高速轉國道的感覺,然後進山。在日月潭之前有一站是臺灣的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大巴車會開進校園大門,然後到一處教職工樓前讓到達的人下車,再打轉出學校。感覺很有意思。
中午時分,在一片樹林的隱隱綽綽中,看到一小點兒孔雀藍色的湖面後,大巴車轉入了小鎮,並在車站停靠在了正在建設中的日月潭客運站。

在Booking上預定了的賓館離就100米,非常容易找到。臺灣的賓館全部是當天15點後辦理入住,所以13點還不到入住時間,只好寄存行李,先踏上覓食之路,同時等待在網上聯絡要一起同玩日月潭和阿里山的小姐姐。

在店家那裡購買了日月潭的船票,急急忙忙跑到水社碼頭登上船。

船上稀稀拉拉坐着4、5個人。當遊船發動,漸漸遠離碼頭,碧藍的日月潭就在眼前展開,一下子心情就放鬆下來了。

碧波盪漾,隨之盪漾的還有心情。

船票背面有整個日月潭的地圖,大家也可以參考這一份。只有一個下午時間,日月潭一共有3處碼頭,水社碼頭出發後,可以到伊達邵碼頭、向山碼頭等。船十分鐘後就停靠在了伊達邵碼頭。

與水社碼頭隔湖相望的伊達邵,是日月潭邊居住人口最多的村落。村子裏大部分居民是邵族人,也有一部分泰雅族和漢人。

登岸後開始去覓食。日月潭這裏是臺灣原住民之一的——邵族聚集地,所以有很多有邵族特色的小店,提供特色美食。從踏上碼頭開始,一路走進伊達邵鎮內,邵族餐廳、民宿、手工藝商店和部落文化博物館構成了有名的「逐鹿集市」。這裏除了是日月潭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種邵族祭祀慶典的舉辦地。 據說每逢慶典舉行,居住在湖邊各處的邵族老少都會集中到伊達邵來狂歡,伴隨着每個月不同的節日或祭典,熱鬧的氣氛會從年頭持續到年尾。

初來乍到,又正餓著肚子,臺灣美食的聲名遠播,這些都讓我垂涎欲滴,當然是一家一家開始吃過去咯。

習慣於迅速瀏覽一通兩條街上的沒事,發現這裏不少商家都在製作山豬肉相關食品,看來山豬肉是當地特色之一,於是選定一家老伯攤位,享受了一下臺灣山豬肉。

蔥抓山豬 其實就是大蔥山豬肉捲餅,味道是很香,我屬於已經餓到一個山豬肉捲餅都填不飽肚子的時候了,吃完捲餅繼續覓食。

可選範圍實在太多,我都不知道該選哪個好了。正在這個時候發現一家店門口排著長隊,視訊介紹說是雞翅包飯,而且加入了邵族的特色米飯。旁邊一家來自馬來的華人說這是當地特色,當看到紅彤彤泛著油的光芒的雞翅時,感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馬上排隊。

雞翅包飯非常特別,雞翅裡的骨頭是事先剃除了,裏麵包著邵族的特色米飯,然後在從中切開,加入蔥、辣椒,撒上鹽和胡椒,紙包成日式手卷式樣,看上去也很特別。

第一口,辣味出乎我意料,邵族米飯的口感很豐富,再加上雞翅被烤得焦脆的外皮,各種調味的味道,使得我愛不釋口,以後在臺灣的每一天都想再吃,並還想將店開到大陸來。

到日月潭乘纜車,從高空觀景是很值得一看的。跟小姐姐匯合之後,我們沿着河邊棧道,一路走到纜車乘車處。

順着棧道就走到了纜車乘車處,這裏椰樹林立,還遇到了兩位當地人在垂釣,一位曾在北京生活過,非常熱情地邀請喝茶。

隨着纜車上升,先引入眼簾的是日潭。其實日潭並沒有那麼渾圓,據說以前是形如日輪,不過現在看湖形像一張楓葉,這是因為當地為了蓄水建造發電廠,而使其形狀變化。

而這一邊就是月潭了,似新月。

日潭和月潭是相連的,只是以中間一個小島——拉魯島進行大致劃分。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水域面積達900多公頃,比杭州西湖大1\3。從空中看日月潭令人心曠神怡,真感受到它的魅力。費玉清唱過一首輕快明朗的《日月潭風光》:「日月潭呀日月潭,風光明媚賽蘇杭……碧水如鏡,倒映青山……駕扁舟渡遊舫,清波漣漪常輕蕩……」

纜車到達後可以參觀原住民公園,需要單獨購票。而我們計劃安排去玄奘寺,以及環湖自行車,時間有限,只得放棄。

島上、碼頭上各式各樣的貓頭鷹形狀的裝飾物,大多是木製的。不僅很多賣的裝飾品,連路邊路燈都是貓頭鷹形象。跟當地人一打聽,才知道邵族認為貓頭鷹是靈鳥,是吉祥的象徵。貓頭鷹是「日月潭」的守護神,因此到處可見貓頭鷹形象的雕像。

邵族是近代從高山9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民族,至今僅有600餘人。傳說邵族的祖先因狩獵一隻白鹿意外發現了日月潭,舉族從宜蘭平原地區遷徙來,逐漸在水沙連(日月潭、社頭、埔里等地早期的統稱)地區形成六大社聚落。日治時期因日本人興建日月潭水庫而不斷失地,最終只有230人的邵族遷居至卜吉社,即現在的伊達邵與水社定居。

我們匆匆忙忙趕上船去往玄光寺碼頭,為玄奘寺而去時,已經下午15:45點了,最後一班返回水社碼頭的船是17點,於是我們在玄光寺碼頭上1小時多一點,目標直指2個寺廟。

從玄光寺碼頭登岸後,我們馬不停蹄。這裏主要探訪就是兩個寺廟——玄光寺和玄奘寺。玄光寺離碼頭大概170米,很快就到了,這裏有最著名的就是寺前的「日月潭」三個紅字石碑,是常年被遊人佔據拍照的熱點。上山下山都有很多遊客圍繞,併為了在石碑前留影都排起了長隊。因為人太多,我放棄了拍照,繼續往上去往玄奘寺。

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日軍高森部隊在南京的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挖出了玄奘的頂骨,企圖將其掠回日本。儘管此事被日軍嚴密封鎖,但訊息還是不脛而走。由於玄奘法師在佛學界的巨大影響力,引發了一場浩大的愛國主義抗議運動。1943年2月23日,日軍迫於輿論壓力,出版了由谷田閱次署名的《三藏塔遺址之發掘報告》,承認玄奘法師頂骨出土的事實,並由日軍高森部隊將玄奘頂骨交給汪精衞政府。1943年12月28日,玄奘頂骨舍利在「分送典禮」上被分成三份,南京、北京和日本各得一份。這三地所得的頂骨舍利後來又經過多方輾轉、分送,其中供奉在天津大悲禪院的頂骨舍利,應印度政府請求,經周恩來總理批示,於1975年被送往玄奘法師的求法地印度那爛陀寺遺址供奉;而輾轉供奉於北京廣濟寺、法源寺,廣州六榕寺的頂骨舍利已被毀。1955年,應臺灣中國佛學會的請求,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將部分玄奘頂骨送至臺灣,先是奉厝於日月潭的玄光寺,1965年玄奘寺落成後才移至玄奘寺供奉。如今,玄奘頂骨舍利分別儲存在以下9個地方:中國大陸南京玄奘寺、靈谷寺,西安大慈恩寺,成都文殊院;臺灣南投日月潭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學;日本東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藥師寺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

因為玄奘頂骨舍利已經移到玄奘寺,因此玄奘寺是非去不可。沿着青龍山步道,經過「千秋苦旅」石雕繼續前行。大概2-3公里的路,此時已經夕陽金撒,島上椰樹林迷人般的金色。

順着這個臺階向上,再一左轉就到了。一路很少遇到遊人,感覺大部分人都只到玄光寺就沒上來了。

玄奘寺果然氣派多了,三層主殿直接就在大門之後。

整個玄奘寺是唐代風格建築,在三樓設有精緻的玄奘寶塔,而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就在玻璃器皿內,清晰可見。當我們脫鞋登上三樓,整個氛圍聖潔肅穆而又神祕奧祕。為方便遊客觀看舍利,三樓的樓梯邊都裝有一個顯示屏,上面就清晰顯示著舍利。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這麼詳細地看到舍利的真實情況,而且還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真的是值得。日月潭一定要來玄奘寺啊,親們。

夕陽下的日月潭更多了一層金色光輝,顯得越發溫柔。

回程的船上,開船的司機介紹著日月潭周邊,日月潭分解島-拉魯島等等。

拉魯島傳說是邵族最高祖靈的居處,也是邵族早期的聚落之一。拉魯島是全世界最小的湖心島,邵族人的祖靈聖地。以前是可以供遊客登島的,但912大地震震災造成拉魯島受損嚴重,只有幾個以邵族酋長為首的七個「常委」可以登島,上去商議大事請保佑他們的神靈參與決策。現在為了保護島嶼,周邊又因地制宜修了幾個類似保護主島的草墩。


日月潭是一個適合放鬆慢遊的地方。可這一次時間太緊張,沒有實現環湖自行車,希望下次來可以實現。

一天的奔波後,我們稍微酒店修整之後才出門覓食。在大眾點評選了一家下樓即到的餐館,還不到20點,卻發現人家已經打烊了!!!我們突然意識到,日月潭小鎮上大家都休息很早。好在另外一家店,還在等最後一桌客人,老闆娘是東北人,一聽我們來自內地,接待了我們。

品嚐地方特色美食,一直是旅遊最大的樂趣!而來到日月潭,遠近馳名的總統魚,無疑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其它菜品也是沒吃過的當地特色菜,有鹿肉、當地野菜和當地菌菇湯。魚肉鮮美嫩滑,鹿肉真是第一次吃,比較有嚼勁,而當地野菜中混入鮮雞蛋,也是很有趣的做法,感覺都很新奇。這4道菜,我都很受用。

阿里山五奇背後的故事

從日月潭到阿里山搭乘巴士,一路上會停靠幾個小站點,都可以順便觀賞,簡直堪比旅遊車。
第一站停靠在信義鄉農會,是一條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的街,停車20分鐘。鄉農會其實就是我們內地講的農村合作社類似,不過從信義鄉農會給我的印象,感覺臺灣的鄉農會更加會懂得包裝自己,內地的農村合作社整體來說,還不太具備可比性。

裏面賣的農產品也包裝精良,雖然非常非常想買,但想到接下來還有7-8天的行程,忍住了沒購買。

這一路窗外的風景都不容錯過。因為會路過玉山國家森林公園——也是臺灣最高峰。聽朋友說玉山有臺灣黑熊出沒哦。

到達阿里山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太陽正火辣辣。

從大門往裡大概幾百米就到了阿里山火車站。

有了日月潭的經驗,我們打聽到遊客中心可以免費存放行李,就先放了行李然後去用午餐。

為了抓緊時間,午餐簡單點了餐廳的套餐,2個女生,4菜1湯也是足足的了。菜表面看上去蠻清淡,吃着可口呢。

有意思的是,在午餐飯店裡,我們遇到了一群平均年齡70歲+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當年跟隨中正來到了臺灣的老爺爺老奶奶們的同學聚會,其中一位老人家展示的名片上赫然寫着大將。他們跟我三爺爺、四爺爺歲數稍微年輕一點兒,應該有很多相似經歷。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屬於到阿里山遊客必玩兒的精華區,但請注意阿里山當然不止這個範圍哦,不過時間有限,也只能遊玩精華區了。因為每天看日出只開2班小火車,容量有限。到阿里山的第一件事情,是買第二天去看日出的火車票——祝山線。

阿里山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阿里山有5奇,分別是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而我們當然是想要都看到啊。根據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地圖,我們第一站探訪五奇之一——神木。神木區其實並不太遠,但我們初來乍到,對當地距離遠近沒有概念,就買票坐車上去。其實十分鐘的車程就到,但也只能坐車到受鎮宮。

在受鎮宮拜了拜,我們就沿着神木棧道開始了神木探索之旅。最初計劃走姊妹潭的線路因為看到當地臨時拉起的封條,就改了道。剛下第一個坡,就看到一顆大樹,我們就開啟了拍拍拍。

阿里山樹多林茂,而阿里山的神木大多是大中華獨一無二的紅檜木。檜木是一種珍稀樹種,為世界頂級的古老珍寶,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樹齡大都在500年至1000年以上。為了長得高,站得穩,檜木的根系十分發達,一顆巨樹,周圍方圓十幾米都是它的根系網,所以很多檜木的根長到了一起,歷經歲月,一片檜木林,形成了一個緊緊相擁的整體。

越往下走,看到的神木越來越大,讓人驚歎不已。靠近神木,人變得超級嬌小。

在阿里山神木區遇到幾位當地老人家,他們告訴我神木曾經的悲慘命運。百年前,在我國山東海面的一場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馬關條約》開啟了中華的屈辱歷史,臺灣就是在那時被日本擄走。

1896年11月22日,由東京帝國大學的本多靜六林學博士為團長,組成的登山探險隊,登上了臺灣中央山脈的最高峰摩裡遜山(即今日玉山)。他們不僅僅是為了測定摩裡遜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資源考察。他們在海拔1200米至1300米高度附近發現了沸騰的硫磺溫泉及落差30多米的瀑布。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發現了阿里山擎天的檜樹林。據那個時期的調查報告稱,阿里山針葉樹林是歷經幾千年,樹木高大聳立,擁有約150萬株的大森林,其中30餘萬株的原始檜木林遍及整個山區,他們研究發現,檜木不但富含精油芳香,木材色淡而紅,而且質地細而結實,耐朽力高。從此一場阿里山天然森林資源的浩劫開始了。

日本殖民當局在嘉義建立加工廠,把阿里山的檜木製成木製品,在東京木材市場獲得如潮好評,臺灣特有的檜木被源源不斷地運入日本,成為了日本修造神宮、神社的主材。在檀原神宮、桃山御陵、靖國神社的建造過程中,檜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檜木也成為了日本的溫泉旅館、傳統日式建築最優良的建材。

因為經歷了那近百年的浩劫,如今阿里山神木群裡檜木都不成林,每一顆都被標上了號,測量了年齡等資料。

我們一路隨着棧道走到了阿里山最高的神木火車站,又順着另外一條棧道繼續往上看到了更多神木。


有的神木就剩下了樹幹一段,並且開始空心。知道了神木身上那段悲傷的故事,看着神木不由得有些傷感。

千百年歲月裡,根系繁多,粗壯是很多神木的共同特徵,好多神木幾乎得7、8個人才能圍抱住。

現在,阿里山最高樹齡3000年的神木已經倒塌,現存最大樹齡的是青林神木,樹齡約2300年,直徑達12多米。樹王矗立在山巔,被鐵欄桿圍着。我們到的時候很多人都圍着它,感嘆它的神奇。

為什麼照片大多隻有樹幹?因為神木太高了,離近了根本拍不全(-_-||)。

離開青木神木後,我們繼續順着地圖往前,一個轉彎後,一篇充滿光影的開闊地帶出現在眼前。原來我們到了慈雲寺。慈雲寺裡,尼姑們正在做晚課,我們就在外拜了拜。

阿里山的秋,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寺旁幾顆楓樹,紅色、黃色、綠色的葉子穿插著掛滿一樹,在夕陽的照射下,色彩繽紛。

順路而下,我們很快就找到了阿里山博物館,併成為了它當天最後的一批客人。阿里山博物館佔地面積不大,但對於瞭解阿里山的歷史還是很有幫助。

博物館內收藏了阿里山早期開墾時所使用的器械用具、原住民的生活用具、高山動植物標本,還有很多小火車。

從博物館出來,往前幾步路就到達了觀看阿里山五奇之一的晚霞的最佳觀景臺。正好夕陽很足,不少人應開始在這裏等待晚霞。今天天氣異常晴朗,晚霞很值得期待,於是我們也加入了等待。

阿里山因高山地區空氣較稀薄、太陽幅射強,空氣中的紫外線相對增強,使得藍天比平地絢麗,而晚霞也就更豔麗。慈雲寺、阿里山賓館、阿里山火車站、 沼平公園、對高嶽、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附近, 是阿里山晚霞的最佳觀賞點。而我們恰好在最高的慈雲寺附近觀景點,等待的過程非常緩慢,但是看過阿里山日落和絕美晚霞,絕對值得等待!

當天空中的晚霞從一絲絲到一大片,整個過程,簡直捨不得眨一下眼。

手機拍攝效果比較有限,現場看真的是霞光萬丈。然後慢慢霞光下去後,變成了粉色的雲海,那時山已經裡全黑了。太陽落山後,天氣就特別冷,需要一件棉衣外套。

第一天一大早,為了去祝山看日出,4點就爬起來,出門天還黑著,可一到阿里山火車站,發現人群已經排起了長隊。

每天上祝山看日出的人真是不少,每天只開2班日出小火車。今天我將看到五奇裡的森林小火車和日出。

我們趕上了第二趟車。木製的展臺在燈光下,很復古。

著名的阿里山紅色小火車嗚嗚嗚~地使進站臺,一下子就興奮起來。小火車真的很小,大家很有序地排隊上車。

森林小火車很快就擠滿了人,還有2、3人沒座站在後邊。天還沒亮,火車就出發了。執行時間大概20分鐘左右,就到了車站。一下車,大家都往上湧,想要尋找觀看日出的最佳位置。
天已經開始矇矇亮,我們順着路,一直走到了小笠原山頂。

從小笠原山頂可以眺望對面的玉山群峰、中央山脈、塔山、對高嶽、郡大山、萬歲山等等。

整個八角形的觀景平臺上聚集了不少等日出的人。當山邊被陽光鑲嵌一道金邊兒時,人群開始發出歡呼。

太陽從對面的玉山慢慢升上來,大家都屏息凝神。

當太陽終於跳脫出玉山的遮擋,瞬間光芒萬丈,感覺心裏充滿了希望。

太陽升起後,整個山都被照亮,林間小路也變得異常美。

這是才終於看清了祝山火車站的真容,也更看清了紅色的阿里山著名森林小火車。

小火車內還有櫻花做了裝飾。阿里山鐵路是因為日本人最早為了方便運輸檜木而修建的,今天卻成了領略阿里山美的交通工具。

搭乘這趟森林小火車,一路上可以看見各種高大挺拔樹木,桉樹、椰子樹、檳榔樹等熱帶古木,更有一年四季常綠的亞熱帶闊葉林,還有茂密的紅檜、扁柏等溫帶針葉林,甚至以冷杉為主的寒帶林景觀也能見到。

彎彎曲曲在山路上徘徊到了昭平車站,我們在這裏下車,去找尋更古老的神木。

從昭平車站出來,我們從昭平公園一路往南,找到了姊妹潭。

姊妹潭並不大,而且潭水不夠清澈,遠遠眺望了一眼就轉身繼續在森林裏溜達,聽森林的呼吸。

阿里山中心區有一段被廢棄的鐵軌,盡頭有一顆神木,我們兩就朝着那邊探訪。

這段鐵軌以前也屬於阿里山的平地線路,但早已廢棄。我們遇到一個撿垃圾的清潔工老伯,一詢問發現要走到頭還挺遠,我們班車時間是早上10點半發車,我們急急忙忙往前趕。

沒有人的森林,生了鏽的鐵軌,偶爾還是石板的路……一切都向我們說明著這裏的時光荏苒。

因為時間關係,沒能走到底,我們就急急離開了阿里山,前往奮起湖。

阿里山鐵路最精華的一段是從奮起湖到嘉義,這一段就是山地段。聽說此段火車票不好買,朋友早早在網上幫我們預定的此段了。早上10點30分,我們從阿里山轉移到奮起湖。到達奮起湖的時候正好快中午,拖着箱子跟着google地圖走錯路,轉來轉去,對奮起湖區域第一印象就是是一個小山村,整個山村因為地勢的關係,感覺並不大。但後來發現還是不小,完全夠一個小下午時間閒逛了。

剛到的時候沿着路走到了奮起湖的停車場那邊非觀光區,感覺跟國內小村莊沒太多差別。拖着箱子終於找到了中午餐的落地點——阿良便當。當到的時候,店鋪裡沒有消費者,我打量起這家奮起湖有名的鐵路便當來。

奮起湖取自閩南語「畚箕」的諧音,而「湖」是低窪地的意思,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5公尺,因東、西、北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所以其實奮起湖沒有湖吶。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行車至此約略兩小時,遊客多半於此打尖、買便當,故有便當王國之稱。當地甚至流行着一句話:「沒吃過奮起湖便當,彷彿沒到過阿里山」。

店面看上去很是普通。阿良便當因為早期供應便當給阿里山茶區的採茶師傅,以及搭乘阿里山森林小火車的旅客,成為奮起湖鐵路便當的代名詞。

店裡可選的便當只有5種而已。

我們兩一人選了一份。小菜特別多,筍、胡蘿蔔、玉米、榨菜、豌豆、西藍花、豇豆等,紅色的我一直不知道是什麼食材,若有認識的朋友,還望告知。

把行李寄存在了阿良便當後,我們就輕裝上路。奮起湖這個山村,沿街而上到了老街,老街各式買特產的小商鋪,我們一一略過,直接往下走到了星空小木屋。這裏是當初幾米繪本改編電影,由徐嬌主演的電影《星空》的拍攝景點,非常的可愛,也非常適合拍照!

我在裏面妝模作樣地享受下午茶,畫畫。

整個保留了許多日式建築,讓整個奮起湖有着濃厚的懷舊風情。我們順着步道往下走,走到了一條比老街還老的小街上,完全沒有人,但這條小街更原生態,更吸引我。

有家店買這種熱帶水果,我好奇買下,後來在回臺北的高鐵上嚐嚐,有點兒像百香果,但又不是,酸酸甜甜。

整條小街非常樸實,原生態,但因為地理位置靠下,除了我們沒有人。

逛完老老街,我們去尋找愛玉伯ㄟ厝,跟着地圖一通找,又轉回阿郎便當問了人,這才在一條路的一個極窄,只能供一人行走的岔路進去看到了它家。

結果,尋隱者不遇。愛玉伯ㄟ厝,沒開門。只好在外面望一望。

奮起湖有很多步道,步道旁整片綠意盎然的竹林,我們來來回回走了三四條。午後陽光下,林蔭裡分外涼爽。最後我們又回到老街,小小的街連通着火車站。

在老街買了一杯愛玉,才知道這原來是一種植物,味道嘛,有點兒特別,^_^,不太好準確描述。

奮起湖車站也很有感覺,日本佔領時期的建築還有所保留。

站臺上提示人們排隊的彩色小腳丫。

從奮起湖到嘉義一段,是阿里山鐵路的山路段,也是非常精華的一段。臺灣的朋友總是提起這一段,短短71.4公里,海拔落差卻2000多米,全程11個車站。阿里山鐵路修築於1912年,至今已經100多年,當時日本佔領時期,對阿里山原木的掠奪而修築。

阿里山鐵路是亞洲最高的窄軌山區鐵路,從山腳的100米上升到2200米,比印度著名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還要高。鐵路的枕木由實木製成,火車司機必須下車並手動操作軌道來切換方向,這讓人印象深刻,它也是阿里山小火車的特色。小火車在阿里山裡轉啊轉,每一個車站都會有海拔的提示,我們就看着海拔一點點降低。

阿里山的很多車站都還保留着日式的車站,每個站都停靠。我們一路欣賞阿里山的風光,一路不忘看看每個車站特色。

小火車晃啊晃,將近1小時後我們就達到了平原。

當小火車行駛進嘉義火車站的時候,我的阿里山之旅也完美畫下句號。這一次阿里山之行超出預期的完美,對阿里山的愛存心間,讓我在回國之後也多次對人描述它的美。

臺北的夜

回到臺北第一晚跟幾個同時也在臺北的驢友們匯合,一起閒逛了西門町。

Follow me to新北

早上整理了一下,出發較晚,今天是新北一日遊。我們到深坑已將近中午。

深坑是今天的第一站。整條深坑老街兩側的建築都是「騎樓」,因為不是週末,所以人不多。

深坑的豆腐據說比較有名,臺灣大哥就帶我來體驗咯。在新北的深坑老街,林林總總的豆腐料理店非常多,據說是因為水質清澈,並以鹽滷(非一般石膏製作)及木材燃料人工製作,有特殊的柴香味。深坑豆腐的做法非常多,臺灣朋友點菜我負責吃,點了3種豆腐。我個人只感覺豆腐的醬料味道更偏東南亞風。苦瓜焗豆腐非常合我口味,吃了很多。第一次吃到苦瓜和豆腐搭配,鹹蛋黃一起炒,很好吃。

深坑老街並不長,走走30分鐘左右就能走完。兩邊店鋪林立,但都沒有叫賣聲,寧靜舒服。

原計劃在深坑只是吃飯,吃完深坑有名的豆腐之後,卻眼看着巴士開走。於是我們非常放鬆的詳遊的深坑。

P.S.臺灣的公共交通app上會精確提示巴士到達預計時間,據我臺灣朋友說幾乎從來沒延誤。(臺北地鐵站也會提示,幾乎也是分秒不差。)

深坑老街修復得很好,好得缺少一些歲月的痕跡,哈哈。

從深坑出來繼續搭乘巴士,到一個轉彎的地方停下,舉目望去第一眼,為什麼我們來這裏?我心裏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陳哥馬上把我帶入一條小街,然後告訴我這裏是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You are the my apple of eye》的拍攝地——青桐車站。

兩隻貓對人毫不害怕,悠然自得。

不少臺灣台鐵的車站名稱非常有意思,十分、成功等等,被很小清新地利用起來變成「十分幸福」、「十分成功」等等。

跟着《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我們從青桐就搭乘臺鐵到十分。青銅站依然是有臺鐵執行的,是臺北到瑞芬的一條支線。一出車站,發現十分熱鬧非凡,人超乎意料的多,這裏最有名的就是放天燈,竟有不少情侶或者賣天燈的人站在軌道中。

我們隨着軌道往前走,越走人越多。不論是鐵道上,還是不寬敞的街道上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群。遇到一大群日本的中學生,結伴在十分街道上逛來逛去。再往裡走,看到架著軌道和鏡頭,大概在拍攝電影。

到處都是賣天燈的店鋪。即使這樣,每一家門前都門庭若市,超多人。總有天燈在下一秒騰空,整個場面非常的吸引人。來之前還打算不放天燈的我也被感染了。十分的「天燈」,在製作上與「孔明燈」相近,同樣以竹篾為架,外糊薄紙而成。放飛時,則點上浸潤油料的紙,天燈被熱氣充得鼓鼓的,然後騰空而起隨風遠去。

來之前說不放天燈的,可在現場,完全被氛圍感染了,為了我今年最重要的——換工作的願望,我們也覺得放天燈。陳哥帶着我走過好幾家天燈灘,家家門前人都奇多,好不容易抓住一位工作人員,一抬頭髮現臺灣的天燈,關於顏色都有各種寓意,顏色組合不同,天燈價格也不一樣。我們選了一個兼顧我們兩心願的,工作人員幫忙把天燈夾在類似晾衣架上,旁邊有毛筆和黑墨,我和陳哥就開始在天燈下分別寫下心願。我今年最最最緊要的心願就是——年薪百萬。O(∩_∩)O哈哈~

天燈的每一面,我和陳哥都各自寫上一個心願。整個天燈寫完後就顯得滿滿當當。工作人員超級忙,寫完後等了好一陣,終於再次等到那個工作人員過來帶我們放天燈。

看着天燈緩緩升上天空,越飄越遠,載着我們滿滿的心願,我今年會為心願而努力的。

每一秒都有天燈升空。

當人群簇擁在鐵軌上熙熙攘攘地放天燈時,臺鐵要出站了。人群迅速散開,大家都目送臺鐵離開,然後再次聚集到鐵路中。

大家正在放

十分的靜安吊橋也很有特色,藍色的橋柱子。

我們還探訪了這裏的媽祖廟,陳哥教我怎麼跟媽祖娘娘有效溝通,你必須要詳細的報上自己的名字,例如:我是生於XX年XX月XX日,來自大陸XX省市XX區XX街道XX門牌號的XXX。陳哥說只有這樣媽祖娘娘才能認識你,也才能保佑你。

天色漸暗,而且氤氳的天空開始下起雨來,我們還有一站行程——九份。在慌亂中我們下了臺鐵,在瑞芬轉車時走錯了路,等不及巴士,打車到九份。雨越下越大,到九份的時候,已經是中雨大小了。

在一陣躲雨的慌亂中,我到了九份。從大街轉入九份老街的時候,街道急速的變小了,雨讓人們都腳步加快,同時讓整個九份霧氣濃郁,我們沒有帶傘,因此總是躲來躲去,氣溫也下降很多,外套已淋溼。

到時已經天黑,錯過了網評很好的九份的黃昏。燈籠已經亮起來,夜晚逛九份的人很多,我們遇到了很多之前在十分的日本學生,雨大加上人多,我的九份之行變得急急匆匆。

九份是一座小山城,跟我的家鄉重慶很像,上上下下的階梯,四通八達的小巷子。九份是《千與千尋》場景的原型,同時也是《悲情城市》的取景地。因為侯孝賢《悲情城市》九份的獨特舊式建築、坡地以及風情,透過此片而吸引國內外的注目,也為此小鎮重新帶來生機,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很受歡迎的觀光景點。

用童話版本三五句話更能真實完整清晰地概括九份: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金礦,金礦吸引來一群人。礦枯猴猻散。百年後出了個會講故事的老和尚叫侯孝賢,故事名《悲情城市》。於是百年孤獨的空中之城重新歸來開放。

在九份的感覺慢慢地變成冷冷冷,雨一直不停,沒有吃完飯的我們經受不住,感覺吃了點芋圓。

賴阿婆芋圓非常有名,吃了芋圓後感覺暖多了。

雨實在太大,完全看不到從上往下眺望整個九份的景色,非常遺憾。因地理位置和小氣候的原因,九份是有名的雨城,據說一年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雨天。所以那些能在九份眺望遠處基隆港的山海景色的人,都是幸運的。

豎崎路是九份最早的交通要道,全線皆為石階路,共約三、四百級階梯依山勢而建,貫穿全區,是九份最熱鬧的地方。我的九份之行幾乎都在淋雨,沒有特別好的拍照。整個過程在雨中琳雨,躲雨,逛街,雖然有所遺憾,但也感受到了九份獨特的古樸。

新北的一天行程,在九份的雨中落下帷幕。

夜市,臺北必去的夜市

回到臺北就迫不及待去了夜市。臺北的夜市非常有名,而且整個臺北夜市極多,我們晚上去的是饒河街夜市。

饒河街觀光夜市位於臺北市松山區饒河街,範圍從八德路四段至撫遠街交叉口的慈佑宮,全長約為600米,是臺北數一數二受歡迎的觀光夜市,更是臺北市第二座成立的觀光夜市。據說每到晚間,饒河夜市皆會亮起璀璨的燈火,夜市中有美食、飾品、遊戲、精品、民俗技藝及百貨等約四百多個攤位與店家,在人群躥動中尋找美味,這大概就是臺灣最地道的市井氛圍了。

剛進入夜市,人聲鼎沸,街道兩側整排全是店面,道路中間還有兩排攤位,可見饒河街規模是多麼的龐大。

被夜市上琳琅滿目的食物吸引。美味逼人的上百家小吃攤販,是饒河夜市最誘人之點。像是古早豆花、蚵仔麵線、福州胡椒餅、牛肉麵、藥燉排骨、麻辣臭豆腐、麻辣鴨血、楊桃汁、蟹殼黃、生炒蟹腳、芒果草莓奇異果冰、焗烤馬鈴薯、一口煎餃或是滷肉飯、蚵仔煎,都是樣樣有名氣、店店有人潮,讓許多來到饒河街觀光夜市的民眾大飽口福。

除了美食,饒河街夜市也充滿了許多的服飾商店。廉價的流行商品從帽子到鞋子再到搶手的包包,玲琅滿目的樣式,但是我的視線總是被美食牢牢抓住。

我們在這裏吃了蛤仔煎,跟福建的味道不太一樣耶。店家速度極快地製作好,然後在塑料盤子上一攤,交上調料,就完成了。臺灣的蛤仔煎更甜。

然後在夜市逛了一大圈,發現了臺灣有名的大雞排。在艋胛雞排店,大雞排比我臉還大,興奮的買下,我們到附近的彩虹橋去吃。

吹着河風,遠眺臺北101,吃着大雞排,別是一番樂趣。

青天白日中正堂

早上用google地圖查詢好公交車,發現有一趟車很方便到達,於是決定搭乘臺北公交前往中正堂。由於第一次搭乘,剛走到不遠處就看到公交車進站,不由分說就跳了上去。車一直開,我就一直欣賞車窗外的風景。突然到了一個站點,人都下光了,司機師傅問:姑娘,這是終點站了。你是去哪裡?我一臉懵地說要去中正堂……心裏正嘀咕是不是應該下車重新等車刷卡,結果司機師傅把大門一關,又繼續出發了。我就這麼搖搖晃晃到了快10點才到了中正堂。

公交站到中正堂還有一段距離,下車後正好看到臺北市一個政府部門,在門前正好有個大叔停好車,我趕緊上前問路。得知我一個人從大陸來臺,他不僅很詳細說明了去中正堂的路線,還特別推薦我要去花蓮,我回答計劃下午就會去,他又詳細推薦花蓮的遊玩地點,非常熱心。

我從側門——大忠門進入了中正堂。

其建築格式採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牆,藍瓦金黃琉璃寶頂,整座建築氣象萬千。

中正紀念堂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徵「自由平等之青天白日」。

真的站到中正堂腳下的時候,發現它高聳氣派地矗立著。天氣陰鬱,反而讓中正堂顯得更加有氣魄。

中正堂是磚瓦結構,中西合璧的中型禮堂式建築。中正紀念堂為一八角形寶頂建築:八個角分別代表着「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並刻意造成多數「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義。寶頂採用天壇寶藍琉璃瓦頂,最頂端用金黃色,以顯其昇華光耀之意。牆壁為天然乳白色大理石。

走到近處仰視發現中正堂異常的威嚴。

站在中正堂上眺望自由廣場。
中正堂裏面有3層可供參觀,先到的是第3層,有蔣公雕像。

蔣公雕像後面寫着三民主義內容。


蔣公雕塑旁邊的儀仗隊,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我盯着看了好幾分鐘,幾乎完全不動,真是也佩服。

中正堂每到準點都會有換崗儀式,很值得一看,時間尚早,我就下樓去兩外兩層參觀。

進入正堂底層的中央通道陳列著蔣公當年的兩輛座車。這是0888號。

這是第二輛凱迪拉克1105668號。非常炫酷的車。

一層還有原住民兒童的畫展,很有特色。

在1點前5分鐘回到3層,已經拉上了圍欄,很多人等待着,換崗儀式很快就開始了。

衞兵們的腳步聲、出槍聲出奇的一致,兩人背對背前進時的步調也驚人的一致,令人歎為觀止,不得不給兵哥哥點個大大的贊。

整個換崗儀式持續15分鐘,全程沒有人說話,整個中正堂裡威嚴莊重!

中正堂兩側的建築分別為「國立」劇院和「國立」音樂廳,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文藝表演中心。

紅色立柱、黃色琉璃式的中國宮廷傳統裝潢,在綠樹花草掩映下更是古典而幽雅。

醉倒在花蓮的藍色中

花蓮太平洋的美,在沒有到現場的時候,完全沒有準備,當乘車真的到了第一站七星潭,當西太平洋第一次在公交車車窗外的樹叢間中展現一絲一絲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一下車,就迫不及待地向著海跑去,當西太平洋完整展現出來的時候,完全驚呆了。

西太平洋那純粹的藍,豐富的藍,衝擊着我。

我直接就衝過去啦,哈哈哈,不管不顧的。

跑進太平洋,被太平洋的海水打溼裙子,也覺得開心異常。

裙子雖然被打溼,但是心情一如既往興奮。唯一可惜是正好陰天,若是晴空萬里,這裏的景色怕是更美。

七星潭為何名為潭,卻只是一個海灣呢?回來反查資料,才知道這一段歷史。
「潭」在哪裡呢?其實如今的七星潭是指那美麗的海灣。而之所以這個區域會就做七星潭,是有原因的。七星潭原來的位置並不在海邊,而是在花蓮機場一帶。其地名最早出現在清代夏獻綸所編著的「臺灣譽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一畫中,在圖中標示的七星潭地區為低漥的溼地,有數個大小不一的湖泊,所以將該地稱為「七星潭」。

1936年,日本人在原七星潭地區興建「沿海飛行場」,將原七星潭的居民們遷至如今的海灣一帶,並將部分湖泊填平。而遷至海灣一帶的居民,因為習慣,仍自稱是「七星潭人」。所以如今所謂的七星潭,是指海灣一帶,也因此,在七星潭是找不到潭水的。如果,要找潭水的話,遺留下來的也只剩花蓮師院中的涵翠湖,和機場內的兩個小池塘。至於「七星」這個名字,也有一個傳說。因為在以前,到了晚上天氣好的時候,沒有光害,就能看到滿天的星星。也因為到這裏看北斗七星最為清楚,所以稱為「七星」,加上四周圍的潭水,就合稱為「七星潭」了。

七星潭整個海灣風特別大,海岸線綿延20多公里,由於只安排了一天到花蓮,時間緊張,沒敢太過耽誤。從七星潭,我們就租上臺灣最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之一——摩托車,開始了花蓮遊玩。

第二站——清水斷崖,沿着蘇花公路,很快就到了,離七星潭不遠。清水斷崖的美景是臺灣行不能錯過打卡的地點之一。

一到清水斷崖,七星潭就被我拋到腦後了。

崖高一千多公尺,高山直入太平洋,是整個蘇花公路上最美的地方。懸崖峭壁和茫茫大海分居兩側,遠處望去格外壯觀震撼。俯瞰和遠眺會有不同的景緻和心情。

我各種要求想要下到海邊,可是可是,約了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票,又怕來不及。哎呀呀,花蓮一天時間真的不夠啊。沒能從清水斷崖下到海邊恣意瀟灑,是我這次臺灣行最遺憾之一。

到太魯閣國家公園之前,我對太魯閣一無所依,因為有臺灣陳哥帶着,完全沒做功課。太魯閣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感覺挺奇特的,完全無法從名字上來判斷是個什麼地方。到了一看,原來是自然公園。有兩條路可以進入公園,據陳哥介紹,我們選擇進入的這條路可以橫穿到達臺中。(我當時就想:早知道我就從臺中直接穿過來呀


太魯閣的名字來自當地原住民-太魯閣族的名字音譯Taroko,整個公園以高山峽谷為特色。越往裏面走,越能感受到它的奇。

峽谷裡的水各位碧綠,而河道兩邊的石頭被沖刷得又白又滑,峽谷兩岸這些全是大理石,紋理非常清晰,我直說想要搬幾塊回家。

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成臺灣,慢慢隆起的中央山脈表層岩層受到風化侵蝕作用而剝離,大理岩因而露出地表。這些大理岩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形成幾乎垂直的U型峽谷。公園內巨峰林立,從清水到南湖大山頂,落差達3742公尺,造就了層次複雜的植物林相,並提供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空間。

兩岸大理石峭壁在流水作用下被溶蝕成許多小孔穴,聰明的燕子便以這些小洞為巢,形成「百燕鳴谷」的奇觀,故名「燕子口」。過燕子口的時候,我總想遇見燕子,而這一段峽谷最是奇特,兩岸絕壁千刃,峽谷下溪流潺潺。

一路往裡騎摩托,到了慈母橋。一路上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

過紅色的鐵橋長春橋後,只見一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流人立霧溪,加上古典的祠堂建築,一幅山水庭園的圖畫便活生生地呈現眼前,位於青山綠水間的長春祠,是為了紀念修築中橫公路的殉難者而建,原祠因地震遭山石毀損,新祠是採用山洞型的建築而成。

繞回到公園遊客中心,遇到當地高山族的姑娘們和小夥子,正在準備一會兒開場的太魯閣族音樂表演。姑娘們的打扮都是當地太魯閣族的麻的衣服。

賣飲料的阿媽也是太魯閣族,她身上的背心和頭飾也透露了出來她的民族特質。

夜裡的花蓮縣城華燈初上,我們又出動去覓食啦。這一次依然是夜市。花蓮的夜市好大啊,進入夜市後,簡直逛不完的感覺。逛著逛著才發現有原住民一條街,有自強夜市,還有東大門夜市,但它們都連在一起的,在同一條街上。

花蓮的夜市佔地面積特別大,內容很豐富,各色小吃、海鮮、日料、果汁,小孩子玩兒的遊戲,應有盡有。

沒走多久就看到支付寶大大的logo廣告。

各種奇奇怪怪沒見過的蔬菜。

賣場的臺灣藝人前放著大大的支付寶打賞二維碼。而且在夜市上點餐,也可以支付寶支付,還有額外優惠哦。

一般吃海鮮一般聽現場Live,真是無限輕鬆。

花蓮夜市上的海鮮味道還是不錯的呢,哈哈哈,臺灣真的是一個吃貨的天堂,而夜市,絕對不能一家就吃飽啊,這麼多好吃的,狠狠抓住機會多吃幾家。

邊走邊看,發現好多店家的店面上還有不少臺灣當地名人的簽名,政要名人、綜藝名人等都有,這些名人都是為了獲得民眾支援,只要民眾要求就會簽名。我認得的不多。BTW,後來在臺北夜間,還遇到了拉選票的市議員。

吃過海鮮後再來了一些壽司,即使是夜市,這些壽司夜市現點現做,感覺還是很新鮮。

這家麵包誘惑,有很多種選擇,而且是大lu沒有的,可惜肚子卻不爭氣,那麼早就飽了。

從花蓮回臺北的臺鐵上,再次見到藍色太平洋。臺鐵上的黑熊椅背套很可愛,而臺灣陳哥還點了一份真正的臺鐵便當果腹。

花蓮是我臺灣行中非常喜歡的地方,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

數不盡的中華瑰寶

到臺灣之前就在臺北故宮的官網上進行了參觀預約,將會有免費的專業講解人講解。由於本人常年去北京故宮,對臺北故宮的瑰寶和展覽也是非常期待。

白巖鬆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着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遠看臺北故宮似乎並不特別大,但進去以後才知其肚量大,裝得國寶數不勝數。預留了大半天來參觀,事後證明時間遠遠不夠,所以臺北故宮至少需要完整的一整天。

在臺北故宮一層憑藉護照,每人發一個耳機,存好包案件就可以進入。今天我的講解員是一位上年紀的男士,談吐儒雅而不凡,非常有教養,偶爾看到在故宮裡喧譁的遊人或者領隊,他都會出聲示意小聲一點兒。

由於參觀人數眾多,臺北故宮的領隊,也會跟敦煌莫高窟一樣,偶爾會排隊等下一個展廳。

我第一個展廳就是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展。

這是北宋時期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國寶一級的哦。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後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

汝窯原為民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

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而像青瓷無紋水仙盆這樣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的,據考證僅此一件傳世。

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的內容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臺北故宮的國寶之一哦。

《散氏盤》銘文是西周晚期青銅器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之頂的傑出代表之作。它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晚清四大國寶,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

被大家所熟知的肉形石,類似一塊東坡肉形狀的肉石,與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肉形石,長5.73釐米,寬6.6釐米,厚5.3釐米。在清代康熙年間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進貢到清宮內務府,這是一塊純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自然形成的,現場看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
老實說,要是你到來的時候正好肚餓,很想把這塊五花肉炒成回鍋肉下肚呢。
肉形石其實很小,因為跟脆玉白菜都太出名,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館特意單獨闢了一間放置,可惜此次翠玉白菜被外展,很遺憾沒有見到真身。

這個很有使用價值的文物,是一個量器。

臺北故宮裡的字畫也非常值得看,一定要留出足夠時間,慢慢欣賞。只可惜很多不能拍照,大家還是到臺北故宮裡去欣賞吧。

淡水的小清新

淡水和臺北市已經融為一體,地鐵直達,出行非常方便。出地鐵就感受到自己彷彿到了海邊,空氣清新,溼度適宜,讓我這個重慶人感覺異常的舒適。

出了地鐵站,不遠就是海,兩邊很多小吃。臺灣的小吃真的太誘人了。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