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峴港出發向北而去,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就是順化古城。到達順化最便捷的方式是通過海雲隧道,而我們選擇了翻越位於越南長山山脈的 海雲嶺。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花費數年時間,從全球五百個提名地點中評選出「五十個人生不可錯過的旅遊勝地」,峴港至順化一帶公路,便是其中之一。

天險

越南地形狹長,猶如一個扁擔。

在最狹窄的中部地區,長山山脈橫貫東西,從越南西部邊境處延展,連綿起伏直逼大海,將沿海平原一刀切斷。

長山山脈的最高峰(此處有待考證)——海雲峰,被譽為「越南的脊樑」,因常年雲霧繚繞,與滄海穹天渾如一體,故此得名。海雲嶺便位於此山之上。

這裏是越南中部的天險,山石嶙峋,道路崎嶇,曾有詩嘆曰:「越南險隘此山巔,形勢渾如蜀道天。」

在海雲隧道建成以前,海雲嶺是連通南北的唯一陸路,人們自北南下,或由南北上,都需要翻山越嶺,經過此處。

交通欠發達的年代,海雲嶺的山路讓司機們一路上如懷揣小兔,惴惴不安。

據說當時,山腳下的路旁售賣各種木頭,司機越嶺前一般都要買上幾根,以便在關鍵時刻卡住輪胎。即使現在,翻車、墜崖等事故仍時有發生。

畫廊

走過海岸線,便可瞧見海雲嶺。

初時只是一條沿海公路。左邊林野無邊無際,順着地勢起伏不定,間有炊煙幾縷,從田邊巷處嫋嫋升起。右邊碧海白沙,漁船點點,遠近交疊,如星墜銀河。

進了山之後,路便蜿蜒曲折起來,忽而左上,逼仄難行,忽而右下,豁然開朗,算得上是「山路十八彎」的真實寫照。我們放慢車速,倒也因此得以更加肆意地享受沿途的風景。

路的一側,偶爾會有幾間棚屋,似是臨時搭成,專為旅客歇腳而設。我們選擇了一處帶有觀景臺的地方,要了椰子和咖啡。這裏還提供吊床供遊客小憩。

站在觀景臺上,抬頭是藍天白雲,放眼是綠林碧海。蔥蔥蘢蘢的青色從腳下鋪展開,順着山壑高低變幻深淺,如層層疊疊的綠浪,奔湧而去。

這綠浪不知何時竟變成了藍色,毫無間隙地融入大海,不斷向遠處延伸,直至與天相接,混沌不分。

休息過後,我們驅車繼續前行。

這一路風景使我們目不暇接,草木、怪石、峰巒、雲天、碧海,如同展開百里畫卷,集萬物於一體,酣暢淋漓,美不勝收。難怪有人盛讚這段公路為「百里畫廊」。

我們比較幸運,正好趕上有火車從山腳呼嘯而過,穿行於朦朧霧靄之中,同樣一邊是海,一邊是山。

據說這段鐵路還有一段直接架設在海上,遺憾的是,我至今未曾坐上去觀光體驗一次。

到得山頂,景色便更加開朗,山明水秀,海闊雲低。這裏是峴港和順化的交界處,南可觀峴港,北可望順化。

在山頂的最高點,矗立著一座城樓,由山石砌成。拱門兩面各嵌一塊漢白玉石牌,北刻「海雲關」,南題「天下第一雄關」,石牌古樸,筆力遒勁。

烽火

海雲嶺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時期,這裏是交州最南端,也是中國領土的最南端,中原王朝和佔婆古國以此為界。

後越南自立為國,海雲嶺成為交趾國和佔婆古國之間的分界線。直到越南陳朝陳英宗時,越南才取得對海雲嶺的控制,並因此虐殺占城,最終滅其國。

十九世紀上半葉,越南阮朝明命帝下令在海雲嶺修築數十公里的盤山路,自此天險變通途。隨後,明命帝在海雲嶺的最高峰修建關隘,這便是 海雲關。

如今的海雲關早已失去昔日的雄渾,只留下一片殘垣斷壁。山頂之上,芳草萋萋,青苔處處,僅存的關門被歷史薰得黢黑,破敗不堪,毫無氣勢可言,只有「天下第一雄關」六個漢字屹立在石牌之上,依然蒼勁有力。

同關門一起仍未倒塌的還有兩個崗樓,一個是法國殖民者留下的,另一個是越戰時美軍留下的,令人不勝唏噓。

玄珍

越南陳朝陳英宗佔領海雲嶺並不是因為國力昌盛,而是將自己的皇妹玄珍公主嫁給了占城王制旻,後者用含海雲嶺的兩個州作為聘禮,陳英宗才得以順利擴充套件版圖。

玄珍公主是越南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對於玄珍和親,當時的文人將其比做昭君出塞。而玄珍的送親隊伍也是翻越了海雲嶺,幾經艱辛,才得以南下。

不幸的是,一年之後占城王制旻駕崩。為避免皇妹火焚殉葬,陳英宗連忙派遣大臣陳克終前往弔喪,趁機帶回玄珍公主。陳克終不辱使命,將玄珍公主救出,卻在海上漂泊之際與其日久生情,翌年才回到都城升龍(今河內)。

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玄珍回國後,依照陳英宗遺命,削髮為尼,直至辭世。

後人為紀念她,在順化修建了玄珍祠堂,以供人祭拜。許多城市至今仍有一條以玄珍為名的街道。

結語

海雲嶺不僅是峴港和順化的分界線,同時也是地理、氣候、交通等南北分界線(地理上的等分線,並非南北戰爭時期南北越的分界線),並於200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十七世紀時,有越南學者曾形容海雲嶺為「足立於海,峰頂於雲」,其言不虛。站在山巔之上,抬頭是雲,腳下是海,近處是山,遠處渾然一片。

海雲嶺海拔不過四百多米,沒有高山,沒有懸崖,只有平緩的山脈緩緩沒入南中國海,與泱泱大國的名山大川自是無可比擬。但它卻有種魔力,彷彿拉着你的靈魂,一起向遠處沉下去,令人無法自拔。

敬請關注「玖藍文志」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