鈐印
「鈐印」
隙照一隅般的小城。
1999年12月20日,我第一次來到這,
2018年1月12日,是我第四十八次來回到澳門。
八章
美髮生著變化,
以這樣仁慈的方式,
為了別樣的發現,永遠希望
分離事物與事物本身,並將一切在片刻間釋放,變成奇蹟。
/ 理乍得·威爾伯 《別樣的意義》
十八年間,我不斷的穿行在攢動的人群中,把這裏一隅一木鈐印下來。
鈐印如今漸顯於史紙上,大致依次分為八章:船人、阿婆、茶記、堂區、攤檔、中街、牛什及賭城。
船人
說來有趣,鈐印中最為清晰的一章是船人,大概因為船人一章最先鈐印,印泥在剛用時較溼潤,質地細膩稠厚,色澤鮮明沉着。而後來的印泥用時一長,則漸有濃淡、燥潤之別。
談起船人這章的鈐印歷史,還得從布歌說起,他是船人祖傳的第三代漁民,從小就生活在船人街,人稱船人街「小霸王」。在過去的數百年布歌居住的路環和如今的氹仔是兩個獨立的小島,直到1969年當時的澳門政府才在氹仔島與路環島之間建成一座長約兩公里的的連貫公路,隨後經過聲勢浩大的填海工程,路氹城在連貫公路兩旁拔地而起。而船人街便位於路環島西北面的灘塗上,在尚未填海以前,這是路環島的重鎮,亦是數代澳門漁民的聚居地。
是日清晨布歌如常的出現在船人街上,準備開啟鋪頭迎接新一天的客人,布歌從小生活在船人街。船人顧名思義就是以船為生的人,過去在路環村聚居的都是世代相傳的漁民家族,後來人們習慣將路環村最靠海的一條步道稱之為船人街。由於漁民通常都需要在海上漂泊數日,而小木船上設施有限,如何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就變的極其重要,聰明的船人就將打獲的魚類撒鹽曬乾,製作成一條一條精緻的鹹魚。布歌兒時家家戶戶經濟狀況還不是太好,多數人來到船人街都只能遠遠的「嗅一嗅」那花膠、海蔘等名貴的海鮮乾貨,而鹹魚才是大眾人們心中的摯愛。一家人做鹹魚飯,鹹魚的香氣就會瀰漫開來,一整條船人街都能嗅到。粵語中所謂的「隔離飯香」也正源起於此。
船人所處的路環島,是澳門最南端的島嶼,也是澳門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方。在一百多年前,由於海盜的經常性出沒,加上當時路環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地勢又險峻,所以也根本沒什麼人願意居住於此。直到1910年葡萄牙士兵對本地海盜展開一場地毯式的掃蕩以後,路環的人們才從此過上安定的生活。
當年路環和氹仔還未連成一體的時候,路環島還只是一個小漁村,不過時移世異,漁村的風貌不再,但如今船人街依舊還能看到當年引以為「澳」的三間漁欄:有利、羲利及英利漁欄。這三家漁欄就像三板斧一樣,深深的燒錄在船人街的歷史之中。
目前有利漁欄及羲利漁欄已經不再每日開門迎客。僅剩下英利漁欄依舊與船人的命運相接,繼續一同經歷風雨,粉飾著船人街的老招牌。每到過年的時刻,路環島的的老街坊就會聚集以此,採購著過年的海味乾貨。掐指一算,英利漁欄已經走過四十多個年頭。四十多年來這座位於船人街海邊水上棚屋的老店,仍舊通過獨有的露天曬場,源源不斷給來訪的人們準備着鹹魚,花膠,魚翅、元貝、蠔油、蝦漿、蝦膏、蝦乾等等三十多種海味乾貨。
鹹魚種類繁多,常見的以馬鮫魚、海底雞、紅衫魚、帶魚、銀魚等為佳。但在澳門鹹魚中以馬友著名,它是梅香鹹魚的一種,因有濃烈而特別的氣味而深受澳門人們的熱愛。以前在九澳生活尚不富裕之時,鹹魚是大澳人家常備的食材之一,澳門人對鹹魚的摯愛程度就如林子祥的歌曲《分分鐘需要你》中的一句—— 鹹魚白菜也好好味。
在布歌兒時,本澳的保鮮技術尚未推廣,漁獲離開海水以後容易腐爛,阿婆就會將打回來的鮮魚清理乾淨去除內臟,再加以鹽醃漬後,放在天台上晾曬,最終曬乾的成品就是眼前的鹹魚。
雖已過數十年,但如今布歌再次看見一排排整整齊齊的鹹魚正在陽光下晾曬,孩提時的記憶還是會瞬時湧上心頭。
路環碼頭旁的棠記魚舖還保留着布歌兒時原有的模樣,由於位置的優越,眾多本澳居民從路環碼頭乘船回大陸探親訪友之時,都會在這捎上些海味乾貨。被分裝成小包的花膠、瑤柱都是最順手的伴手禮,一來送禮大氣,二來營養成分也能得到保證。
無論是魚舖亦或是漁欄,都是船人街靈魂般的產物。晾曬的是漁獲,收穫的是遠在天邊的澳門人對家鄉情感與回憶。
船人街從過往的繁榮昌盛到如今僅剩個位數的漁欄,難免讓人感嘆創業難守也更難的道理。每一家的老字號店鋪,隨着時移世易在經營上都會面臨一個的困境,就是持續性的經營。在面對各種電商以及家族內部的壓力,船人漁欄開始買少見少,許多的漁欄關門閉戶之日起,就難再見天日。
時至今日,童年的路環村也被更名為頗為現代的「路環市區」,在城市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之中,是否還能給這些遠離城市繁喧的歷史古街更多的生存空間,恐怕才是城市升級改造的關鍵吧?
如今,布歌生活的船人街也毅然成為澳門少數幾個沒有高樓大廈的地方,一切都保持着最本真的寧靜。這片歷經風雨沖刷的鐵皮屋以及環繞着廟宇馨香的十月初五馬路,少了紙醉金迷,在每個轉彎中都能看見昔日兒時的記憶。
阿婆
一章過後,輕拭印章,便開始重新蘸印泥。蘸泥要輕勻,邊蘸邊轉,使印面均勻粘上印泥。蓋印下的鈐印顯為「阿婆」,在澳門 —— 阿婆;是一個尊稱,更是一個人群。由於澳門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但同時人均預期壽命卻達到84.51歲。導致澳門早早步入到老齡化社會,而其中超過六成的老齡人就是鈐印中的主角——阿婆。
雖然澳門政府有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但是總有那麼些例外的「阿婆」,在老年仍舊每日奔波在路上,她們之中有的人為的是生機,而有的人為的是樂趣,這大概就是粵語中:一樣米養百樣人的真實詮釋。
樑婆,人稱「果王」,現年已經68歲高齡卻依舊每天來回居屋及陪伴她奮鬥過青春的水果鋪,在她三十歲的那年她隨波逐流去到馬來打工,為了維持生計每天需要堅持起早貪黑,不久後梁婆就因種種原因放棄馬來的工作機會,迴流到澳門經營起她的水果攤,當時人潮湧動的社會要想擁有自己的店鋪難度可想而知。多年拼搏的樑婆終於在如今的公局新市南街開啟她第一個攤檔,沒有磚瓦,也沒有圍牆,只能靠那僅有的帆布遮風擋雨,直到一九九八年,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建成,樑婆才嚴格意義上擁有它人生中首個鋪位,這個不到八十尺的小鋪,換算成平米大概七平方米的空間中。是她畢生心血的沉澱。
賣了那麼多年的水果,樑婆最喜歡的依舊是蘋果和橘子。蘋果代表着平平安安,而和橘子則代大吉大利,在她的眼中這些陪伴她數十年生計的水果夥計,每個種類都有它的寓意,我不曉得這是樑婆自己賦予給它們的,抑或是真的從數千年前水果誕生之際就存在的,不過現在看來都無關緊要了。人們常說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在樑婆看起來或許很多的快樂是的確要人到老年,對世間事物看淡釋懷以後,才能擁有的最珍貴的寶貴財富。
經歷一週的奔波,週末樑婆會回到位於路環的居屋,她總說原始的地方才是最好的。不知是否與在這裏生活的原因,才剛滿二十歲的我居然熱愛上八十年代的香港懷舊金曲,不過倒是蠻好,在這金錢縱橫的時代,所謂的念舊重感情的人應該不算太多了吧,方今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太過於脆弱易碎,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就已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眾棄之物。
樑婆屬於原始的路環居民,她的居屋位於路環著名的中街,不過隨着漁業的衰退,中街已經沒有昔日的輝煌,反倒因為清新的建築風格成為旅遊客光顧的新目標。
脫漆的信箱中還有些未讀的信件,不知他們的主人是否已經決意拋下他們,搬離到本澳的市區,開始那嶄新的城市化生活。
樑婆的很熱愛小盆栽,因為在本澳居民眼中,由於居住的環境有限,過去很多人家的居屋是沒有窗戶的,人們為了讓房間依舊充滿生氣,就會在房子裡種植各式各樣的小植物,近年隨着本澳填海工程的加速推進,人均居住面積驟然提升,樑婆才把她心愛的小盆栽移植到室外。
朝日照耀下的老街,尚留居於此的阿婆已佔少數,更多的「阿婆」都被接納到政府重新建造的新型高層式居屋之中,留下的就是這些富含歷史和葡式風味的小樓,隨着近年政府開啟的居屋重建及翻新計劃,不知不久的將來,這些充滿有趣故事的老房子,還是否能屹立不倒。
老齡化日益加劇的本澳,「阿婆」的人群還在不斷的擴張,就算早已年過花甲,但她們並未止步,依舊在為這個他們已經生活小百年的澳門,默默地付出自己的餘生。
茶記
鈐印兩章過後,為防止竄章就需要更換新的史紙,史紙要用正面,並用刮刀將紙莖泥屑處刮淨,至於更細膩的雜質還得用針尖挑去,在不要挑破刮壞的情況下,潔白無瑕的史紙能將鈐印還原得淋漓盡致。第三章剛完成印製,就已聞到濃濃的香氣,想必此章必與食之相關。
茶記,與粵語中的茶餐廳同義。
早年澳門只有高階的西菜館及葡式餐室會提供西式的食物,而且收費昂貴。後來二戰結束以後,港澳人逐漸收到西式食物的影響,茶記遂相繼興起,向本澳居民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過去茶記一般只提供簡單的奶茶、菠蘿包等基本餐食。後來與冰室合併以後提供的品種倍增,火腿奄列、碟頭飯、車仔麵應運而生。現時,茶記的界說已不再是單純的茶餐廳,早餐店、粉面館、乃至甜品店都被囊括到茶記之中。
一月的太陽總是會姍姍來遲,等到看清太陽的模樣已是清早的九點一刻,特地從香港而來的Janice出現在她最喜愛的茶記 —— 盛記。不知是否睡意褪去的緣故,她早已飢腸轆轆沒來及與店內的夥計噓寒問暖便提筆下單,今天胃口特佳她斗膽嘗試了一番全餐。全餐過去來源於美國,後來傳入港澳,大概就是一份綜合性的餐點,所以量少樣多也便於嘗試更多的品種。
等餐之際,躁動不安Janice又將目光投射到櫥窗上剛出爐的當紅油炸鬼和蜜濺蛋散上,記得當時油炸鬼就是當紅通街的明星小食,只是沒想到這一紅就是幾十年,兒時放學的時候總與同桌比賽誰最先吃完,大概在油炸鬼的油跡尚未完全滲透過包裹的紙袋時,就已大快朵頤啃完整根,所以經常都會燙得舌頭髮麻,談笑間往日的生活趣事湧上心頭,這大概就是老一輩所說的情懷。
茶記惹人喜愛的原因在於它的快捷與實惠,同時也因其有趣的「雙拼」,「雙拼」在本澳特別流行,無論是燒臘、甜品抑或是簡單的早餐,都有他的蹤跡,它能在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讓食客可以將嘗試的種類最大化。
Janice說豬腸粉就得有顏色才好吃,於是拿起桌上的幾瓶調色劑,在腸粉上就開始她的創作,由於過程太過於花哨,以至於大家的印象都集中在最後加上的那幾滴點綴般的蒜蓉辣椒醬上。
盛記之所以能歷經百年,一直傳承至今,靠的就是這一碗白粥,舊時的澳門物資並不富有,眾多的物資都只能通過海運從香港運達,但是盛記從第一碗白粥開始,就堅持以泰國香米及腐竹為底料,豉頭(老闆)每天凌晨就會將米浸泡好幾個小時直至米爛,再加入腐竹,用明火慢熬。出來的成粥才能香滑鮮甜。也許盛記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成就澳門茶記的又一個傳奇。
在路環還有一種茶記,主要傾向於供應午市快餐,當有客人點菜時可以以最快速度送到客人面前。主要服務昔日在碼頭從事搬運工作的職人。
一般快餐餐單上都以碟頭飯和各式的粉面組成,而至於主菜都是事先預製的,在收到食客下單後只需將其放置在主食之上,便可大功告成。舊時本澳居民午餐的放飯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所以提升效率滿足食客需求就成為茶記最重要的支點,同時也能有效的提升轉檯的頻率,給茶記帶來更高的收入。
碟頭飯,茶記靈魂般的產物,就如電影《葉問:終極一戰》中,黃秋生飾演的葉問帶着太太到街市上吃飯,找了一家街邊的飯館坐定,用標準的佛山話說:「碟頭飯,就等於兩個人四個餸。其性質大概與日本的丼物相似。或是各式燒臘搭配白灼菜心,或是附芡汁的肉扒飯,總之一碟之中有菜有肉,用舊時的話說就是好味又抵吃。
而沙丹雞扒飯就是澳門茶記老招牌,沙丹是葡式的茄汁,味道酸甜可口深受小孩的喜愛。不過其實碟頭飯誕生的初期,都是以涼瓜排骨飯、柱侯牛腩飯及各式燒臘為主,只是後期附芡汁的肉扒飯逐漸在本澳流行開來,使得碟頭飯的種類驟然增多,肉扒飯的好處是你可選擇例如黑椒、洋蔥、茄汁、白汁等不同口味的芡汁,其次肉類也有豬、牛、雞扒等選擇,多樣性的組合令你就算連吃一個星期也毫無厭惡感。
碟頭過後,Janice又來到本澳最馳名的葡撻鋪。
也許看過《瑪嘉烈與大衞》系列,你會瞭解男女感情之際的搔首,
但吃完瑪嘉烈與安德魯,你或許不會並瞭解這對茶記若即若離中的故事。
瑪嘉烈與安德魯這兩家幾乎所有訪澳旅人必打卡的葡撻鋪,其實都源自於同一個配方。
28年前安德魯先生隻身從英國來到澳門凱悅酒店任職餐廳主廚,不過他一直能嘗及當老闆的滋味,終於在1989年安德魯先生在如今的路環市區開設他的「澳門安德魯餅店」,不過就在「澳門安德魯餅店」開張不久安德魯先生就與她的妻子瑪嘉烈分道揚鑣,隨後瑪嘉烈就回到澳門本島的馬統領街開設一家屬於自己的店鋪——就是如今的「瑪嘉烈葡撻店」。
從外觀上看源於同一配方的瑪嘉烈與安德魯,沒有過多的差別。只是安德魯習慣出爐後在葡撻表層撒上些許肉桂粉,深化了葡撻口感中的層次。
而瑪嘉烈的葡撻則在安德魯配方上稍加修飾,使得出爐的每一個葡撻都比安德魯葡撻的甜度要稍高,但同時奶香也更為濃郁。
此外安德魯餅店除了馳名的葡撻以外還提供有各式各樣的麵包及新鮮的乳酪蛋糕。
翠華作為港澳茶記的代表作,從香港旺角甘霖街起步發展到目前在全國擁有67家分店。小學時期翠華還尚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而當時也尚未花俏的彩色,一杯絲襪奶茶,一個新鮮出爐的蛋撻就已經是鎮店的王牌。
後來隨香港經濟和時代的發展,本地人對於食物的需要也日益增多,翠華才開始推出諸如京川蝦球炒雙面黃、馬來咖哩牛腩飯等新銳之作。
不過時至今日,椰撻叉燒包等一眾烘培產品依舊是翠華餐廳最引以為傲的美味,新鮮出爐的叉燒包一口咬下,鬆軟無比。再配上肥瘦均勻的原粒叉燒,是Janice最愛的High Tea組合。
在本澳還有各式各樣的茶記,不論是路環的擁有無敵大海景華記美食的焗海鮮麵。
地堡街的咖哩牛腩飯。
黃枝記
一家賣了幾十年的粥鋪.
抑或是黃枝記的鮮蝦雲吞麵。
青洲灶記的鮮茄牛尾通粉。
茶記用它們多年來始終用對食物品種的堅持,使得如今不論男女老幼、膚色種族的人們,都成為它們忠實的粉絲。或許不久的將來,它們正通過不斷的升級轉型給到人們的味蕾帶來更刺激的碰撞。
堂區
或因冬天的原因,印泥變得有些僵硬,於是乎將其置於陽光下晾曬一陣,待其變軟拌勻再鈐印,則易於下色,效果也更清楚。
輕按過後,拾章而起,堂字倏然映入眼簾。堂也意為堂區。是澳門劃分行政區的單位。目前澳門有七個不同的堂區分別是: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風順堂區、嘉模堂區以及聖方濟各堂區。這七個堂區,都是取用當區其中一個最富盛名的教堂來命名的,諸如風順堂區就是以當區風順教堂所取名的。
這個下午天氣尚佳,正叔像往常一樣,帶着他最喜愛的大紅色Beats耳機,穿着一身淺藍色的運動服就出門前去風順堂區,其實正叔是一位年事近七十歲的老伯,但是他喜歡別人稱呼他為叔,因為他總覺得如果叫伯會顯老,真是一個老頑童。叔自從退休以後每天都要來到西望洋山跑步健身,不過與其說是健身,倒不如說是叔對這片老舊建築的熱愛,還需要他的雙腿繼續去感觸。因為在風順堂區集中了本澳眾多的歷史建築。
澳門的每一個堂區都起深厚的文化底蘊,比方正叔日常購物的新馬路東段、殷皇子大馬路地區就屬於澳門的大堂區,這裏是本澳地區金融、商業的心臟地帶,還是大西洋銀行的總部,扼守着本澳的經濟命脈。
而正叔厚愛的風順堂區則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堂區,所以這裏的建築都以擁有數百年曆史的葡式建築與新興的富豪別墅群組成,如果說香港政商界精英都熱愛居住在港島的原因是繁華,那麼澳門政商界精英選擇居住於此的原因大概是貪圖這裏的寧靜吧。
每次談起風順堂區,正叔都是津津樂道,大概是這裏處處蘊藏着他的童年記憶吧,年輕那會澳門的經濟異常低迷,正叔就隨着大流去到隔海相望的香港打工,由於七十年代勞動力的廉價,他需要每天不停的 打着三份不同的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恐怕眾多的年輕人初次聽說一天要做三份工作都與我的反應相似,條件反射式的回答就是發自內心的感覺怠倦,覺得難以接受。但逆向思考看那都是由於我們這代人已經沒有太大來自於物質經濟方面的壓力,我們所需求的父母都能始終如一的滿足我們,大概許多的追求更美好的決心,都是在這種安穩的生活慢慢被抹滅的吧。
在風順堂區的西望洋山上,處處都洋溢着金錢的味道,一座座富麗堂皇的獨立屋就屹立在這座小山上,或許的確從出生之日起,這樣或那樣的人們就已經註定有不同的軌跡,不過倒是如正叔所說,即便你最終沒能像何鴻燊一樣輝煌,變成坐擁百億的澳門賭王,但是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就算它們到最終不一定能實現,但是首先有想法就是對生活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如今的確有太多的人渾渾噩噩,「不費餘力」的就過完自己的終生,等老到暮年才來慨嘆,實在是一個災難的故事。
正叔年輕那會來風順堂區總會感慨期望人到晚年也能擁有如此豪華的房子,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在西望洋山上的獨立屋遙望南灣,但如今他都歸於平淡,金錢與名利也再不是他所寵如手心的掌中寶。
待老時有日登上主教山,正叔才發現原來在日常的公園也一樣能看到這麼美妙的南灣,人生處處是門路,有時太過於專注在大路與人海搏鬥,就會忽略旁邊看似寥若晨星卻直通山頂的小捷徑,把拳頭握得太近,掉落的精華就愈多。
西望洋聖堂是聖奧斯定會修士始建於1622年的教堂,用於敬禮海涯聖母,曾經經過幾次重修,至1935年與主教私邸一起重修才成為現在的規模,而其所在的西望洋山因此又稱主教山。
教堂揉和多種建築的風格,其簡潔和不對稱的外形,以及被簡化的裝飾,明顯具有現代建築的特點,而其正立面上的玫瑰窗,層層內退門框,室內的尖拱以及帶有尖塔的鐘樓則表現出哥得復興式的建築風格。
此外建築亦帶有濃厚的地域主義色彩,一樓和二樓的通透拱廊很好的迴應本澳的炎熱氣候,提供良好的遮陰通風效果,其外立面所使用的洗水石米是二十世紀初在澳門被廣泛使用的建築材料。
在主教山眺望風順堂區,正叔的回憶就像老電影一樣播放在他的腦海裡。昔日的海域如今經過多年的填海發展,由於新葡京酒店、永利賭場、澳門旅遊觀光塔的建成,已經變成繁榮昌盛的南灣。
西望洋山上西望洋聖堂,就如璀璨奪目的祖母綠寶石一樣,將光芒輻射到山上的每一個角落,永不熄滅。
正叔歸家的途中還會經過一個有趣的前地,前地在葡語中意指小廣場。它就是《放逐》中吳鎮宇、黃秋生火併的亞婆井前地,那棟小房子,那一扇小偏窗如今還實確的屹立在此。
《放逐》恩怨情仇的亞婆井前地,源於一個久遠的傳說:明朝有一位老婆婆在此建水池貯泉水,以方便居民飲用,而粵語中老婆婆一般稱為「亞婆」,久而久之這個水池就被叫做亞婆井。昔日葡萄牙人有一首民謠說「喝過亞婆井的水,就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其實亞婆井泉水的源頭如今依舊存有,只是由於方便遊人參觀,現今的泉水是用水管從山上引來罷了,所以泉水的準確的源頭是在亞婆井斜巷的山上,而不是如今的亞婆井前地。
昔日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地,今天的亞婆井前地一帶仍然保留着許多西式建築,充滿南歐風情。在這個葡萄牙人的生活區旁還坐落着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宅第,體現著「澳門歷史城區」之中的中西兼融、和諧共處的有趣情節。
正叔的居屋就在聖老楞佐堂的隔鄰。聖老楞佐堂,始建於16世紀中葉,因當年葡萄牙人多從事海上工作,岸上的家人祈求平安,就時常來到這座教堂祈福,後來聖老楞佐堂逐漸就被葡萄牙人稱為「風信堂」。
但時過多年本澳居民則習慣稱之為「風順堂」。粵語中的解析是「風調雨順」的意思,如今風順堂區的中央就是教堂的所在地,而風順堂區的命名也是取自這個教堂。
遠處一片密麻的居屋,就是正叔生活多年的家,雖說面積不充裕,但卻能終年眺望南灣的美景。
有時常人覺得無恙,但這就是原始本澳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熱愛的人願意賦予終生,無感的人們亦無法強求,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
本澳中的其他堂區,也有其獨特的故事,比如路環的聖方濟各堂區就取名於十月初五馬路上的聖方濟各堂。這裏原為嘉諾撒女修會的育兒院,後來為了紀念從西班牙來東方傳教的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而改建至如今的巴洛克式風格。
教堂的風格略微簡潔,只有一扇橢圓形窗戶及一座簡單的鐘樓組成。而教堂前的一座紀念碑則是紀念當年路環居民戰勝海盜的紀念碑。堂區作為澳門不可或缺的一部門,擔當着地域的區分的職分,也承載着無數如正叔一般鍾愛此地人們的職司。
攤檔
四章過後,發現印泥缸中濺入些許石屑粉末,於是乎用針尖輕輕挑去挑去,鈐印中印泥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最終成品的效果,所以力求印泥保持純淨,就是關鍵。
阿燦是來自曼谷,從小就對攤檔文化倍感興趣的他,一年前藉着交換生的機會終於來到他夢寐以求的本澳,學習之餘他都會把時間花在探索本澳大街小巷的攤檔中。碰巧今天假期,阿燦又出發了,這次他說想去找些在本澳擁有多年曆史,始終秉承手作的美食攤檔。
從公寓到巴士站,會經過一個街市。阿燦每天都會花上些時間駐足於此,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幫襯過這些攤檔,只是遠遠的觀察著,以至於攤檔的老闆至今也尚未弄清楚阿燦到底是對街市內的魚腥味、還是來訪的師奶抑或是攤檔的氛圍感興趣。
白貝在張張合合,海蝦也在活蹦亂跳,阿燦的快門還在噼啪工作。其實對於阿燦來說魚師傅刀起刀落的「功夫」,檔住與街坊相互珍重的感情,都是他所愛的。
進入議事亭前地,阿燦就直奔一個賓客如雲的攤檔,只見不到三平米的攤檔裡,兩塊鐵板在黑炭的燻烤下滾燙得通紅。而匠人正不斷用手輕浮於鐵板之上,用雙手感受溫度,待溫度就緒,便快手放入預製好的金黃色麵糰,迅速合蓋,用上層鐵板的重量將麵糰碾壓成塊狀。
此時高溫正逐漸腐蝕著金黃色的麵糰,在麵糰上創造棕色的微焦痕跡,途中還需再次開板翻滾麵餅,利用鐵板的餘溫繼續演奏一場樂劇。計時器響起,奏畢,待冷卻過後,金錢餅就此誕生。
這就是潘榮記的鎮店之寶金錢餅,阿燦初來澳門的時候,潘榮記還是由老一代的潘伯伯親手操刀製作,不過歲月不饒人,潘伯伯目前已退居二線,如今的潘榮記基本都由新一代接班人——潘伯之子負責。隨人物發生變化,但潘榮記的味道卻依舊延續昔日的經典。採用蛋黃麵粉、牛油為主材,製作方面用少蛋黃,多麵粉、無蛋清的純手工製作工藝,讓每一塊新鮮出爐的金錢餅都自帶金黃,味道蛋香濃郁,口感酥脆。
潘榮記有個老規矩,為了保證每日的質量,每天只做兩小包麵粉調配量的金錢餅,一般從朝間十一點開始到午後三時就會售罄。味道美妙還極有態度的老店,怪不得阿燦那麼熱愛!
金錢餅的餘溫還尚未褪去,阿燦就循着杏仁的香氣找到一家窩藏在深巷中的小攤檔。
也許杏仁餅你吃過的不在少數,不知你的初印象是否會如阿燦一樣,認為它們都是機器化的產物。而這個攤檔就用傳統的手法,真實的演繹著一枚正宗澳門杏仁餅該有的模樣。
杏仁餅,雖有名可循。但其實主材並不是杏仁粉而是綠豆粉,最後再加入白糖、奶油以及杏仁碎攪拌翻滾。在此過程中將各種粉類充分接觸,融為一體。
翻閱歷史美味的杏仁餅從來不能通過打餅機製作,否則會生硬難吃,傳統的杏仁餅必須要經過手工的填模,壓實,敲打,這樣製作出來的餅才算正貨,口感才會鬆化。
雖然杏仁餅從選材到製作的原理不過於繁瑣,但實際操作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了,如果不是歷經上千次的倒模敲打,想必製作出來的杏仁餅都會鬆散無比,毫無口感而言。其實在舊日杏仁餅並不是澳門首創的,只是後來從中山傳入,經過眾多深巷中的攤檔不斷改良斟酌發展,才讓杏仁餅如今能成為澳門最佳的伴手禮。
在深巷的轉角處,阿燦又發現兩家小攤檔。阿燦在記憶中細細思索,直到全身逐漸被黑芝麻和花生的味道包圍,這就是黑芝麻花生軟糖。過去人們對黑芝麻花生糖的記憶大概都如阿燦般麻木,揪起原因大概是因為太過於小眾,名氣自然就無法與杏仁餅蛋卷一類相比。
翻查鉅記花生糖誕生的歷史,便知它與內地所常見的硬脆型花生糖不同,鉅記的妙處在於能精確控制糖漿的硬度,在芝麻與花生融入糖漿以後仍能將糖漿保持着一定的柔韌度。從入口的那刻起,花生芝麻與糖漿的平衡就一直持續著,直到與味蕾完全交融與一體。
在芝麻與花生兄弟的對面,是一位老婆婆經營的攤檔,小店不大卻門庭若市,阿燦想這大概都是因為她手中正製作的鳳凰卷吧?言罷,阿燦就擠入人群中也想去嘗試一番溫熱鳳凰卷在嘴中炸裂的快感。
從卷皮的製作,到肉鬆的填充以及最後紫菜的錦上添花。阿婆每一步都是一氣呵成,沒有多餘的步驟,這樣形成的鳳凰卷自然也流淌著最原始的味道。
夜幕降臨,精疲力盡的阿燦找到一家由兩夫妻經營的大攤檔。妻子負責打點店鋪,丈夫則在氣爐前悉心照料每一份煲仔飯。順記飯店這家福隆新街上十年如一日的煲仔飯店每天準時六點營業,為到來的人們送上一煲煲溫暖的煲仔飯,臘味、滑雞、排骨任君選擇,永不失望。
阿燦的故鄉是被稱作富含水果資源的泰國,到本澳以後阿燦一直想尋覓使用新鮮水果的製作而成的甜品,直到有一天他在官也街遇到長洲平記的糯米餈,這個巴掌大的糯米餈。長洲平記與別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組成部門異常簡潔,不到三毫米的軟綿外皮,與整塊的現切水果,沒有過多甜膩的元素。
澳門半島的中區有一條見證著澳門繁榮昌盛的老街 —— 福隆新街,這裏曾經是本澳商業最繁盛的地區。在三十年前一家平民定價的煲仔翅攤檔在這裏開啟,讓花膠、魚翅、海蔘及雞絲等配料烹飪而成的煲仔翅走入大眾的視線。
添發煲仔翅的魅力在於在烹飪工具的選材上,使用極具本澳特色的砂煲,它與傳統的石鍋相比,有着熱力穩定、風味厚重的特點。此外添發的招牌就是堅持只使用整塊的魚翅,這樣煲仔翅的口感就會酥爛而不失彈性,搭配上醇厚的高湯,每一口都是濃郁海味與味蕾的激情碰撞。
週末即將結束,阿燦今日就要從半島回到位於氹仔的學校,臨走前他還想在議事亭前地附近轉轉。很快一陣陣噝啦啦的翻炒聲吸引了阿燦的注意,這就是「清記栗子」。現任的攤主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在60多年前開始了這門生意,當時澳門的街頭小食還沒有像現在那麼多,而炒栗子就是其中的經典。
雖然初任攤主周伯現在已經退休,但讓清記發展至家喻戶曉的老功臣就是這臺炒栗子的機器,可以令需要栗子不停的滾動,充分受熱而省卻不少人力。在最早的時候初任攤主周伯只能用手翻炒栗子,不僅效率低下還會時常受傷,後來因為看到路邊的水泥車開過,而靈機一動利用同樣的原理,發明了現在的栗子翻炒機。
時至今日,清記仍在使用這架栗子攪拌機。雖然很多最初的零部件已經損壞已經損壞,但是機器的主要部件依然和30多年前發明這部機器的時候一樣,未曾改變。而這部栗子攪拌機也成為「清記栗子」的招牌,寓意著「清記栗子」永遠都在不停歇地「運轉」。
清記長年翻滾的高溫鐵桶
成就著每一顆溫腸暖肚的栗子.
在彈丸之地般的澳門,攤檔依舊是這座城市的重要標籤,濃縮著許多時間沉澱下的精華。為一代又一代的本澳居民及來訪的人們創作更多屬於它們的美好回憶。帶上剛剛烤製出爐的蜜汁牛肉乾,阿燦又回到熟悉的留學生公寓,很快他又將再次出發,繼續走在探索本澳攤檔的路上。
中街
記載的事物尚多,於是昨日前去添購鈐印所需的紙張,紙的種類繁多,一般史紙最佳。
紙最好用要經年久藏者,能達到溫潤無燥性,同時紙面承受印泥後能既勻潤有光澤,又細膩不刺眼。
置換新紙後的首章,是中街。
中街在本澳粵語及葡文裡理解為「區域中最繁榮昌盛的街道」,一般它也是區域中最積厚流光的。而在2005年澳門中街及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ad&Taylor都來自拉斯維加斯,過去由於行政調令的原因,Taylor曾從拉斯維加斯來到澳門分部從事酒店管理的工作,酒店剛開幕初期,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徒增,所以假期之餘,她都會到酒店旁的中街徒步,頻年來都用這相似的方式度過層層重壓的她,久而久之也就與中街的感情越發深厚。
回到自拉斯維加斯後,Taylor 就一直對中街念念不忘,如今她帶着未婚夫丈夫再次重返這個位於氹仔舊城區的中街,拾起她昔日對這裏的歸屬感的同時也在創造一番嶄新的記念。氹仔這個地名最早起源於19世紀中葉,「氹」在粵語中是蓄水之池的意思,而「仔」則意為細小,細密。在過去氹仔還是一個獨立的島嶼,不過隨着路氹城的建成,現今已與路環連成一體。
從中街的眺望,對面就是威尼斯人和金沙城中心等窮奢極侈的綜合度假村。往日的Taylor就生活在那裡。如今她發現最能讓他着迷的不是虛幻的紙醉金迷,而是在那無數個落日餘暉下站在與紙醉金迷的對立面,過上平淡的生活。
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龍環是氹仔的舊稱,而葡韻則是一種葡萄牙式的建築風格。整個街區包括五棟翠綠的小型別墅,諸如:韻住宅博物館、嘉模教堂、嘉模圖書館以及兩座小公園。這裏是氹仔重要的文物建築,如今也變成氹仔最具代表性的景點。
這些翠綠的建築在1921年被作為葡萄牙高階官員的住宅區而建成,後來在20世紀90年代被澳門旅遊局重新改建粉飾,如今這五座小別墅已經變成歷史博物館,為旅人們揭開當年葡國人生活的層層細節,繼續為氹仔而服務著。
方今氹仔已經驟然發展成為東方的蒙特卡羅,但在老城區卻依然能看到舊時的葡式風情。不論是超凡脫俗的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還是熙來攘往的官也街抑或是葡味濃郁的施督憲正街,中街都是氹仔無可估量的財富。
也許中街所吸引Taylor的,正是那與紙醉金迷相背離的粗茶淡飯。
哪怕是一縷暖陽的餘溫、放學孩童的生氣,都會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
與嘉模斜巷相鄰的官也街是Taylor的摯愛,它與地堡街、客商街及施督憲正街組成舊時氹仔的中心市集,各式商販、遊人都聚集一簇。時至今日,澳門旅遊局依然在官也街定期舉行各種樣式的集市,力圖盡最大限度的還原昔年的景象,讓來訪的遊人能切身感受到本澳文化的魅力。
十餘年前泰勒初來本澳之時,書信的時代還尚未完全褪去,相隔萬里的Chad&Taylor就會通過最原始的書信方式聯絡,而泰勒就會把自己在澳門所徒步過的中街一一記錄在信紙上,再用信封傳輸給遠在萬里之外的查理。因為泰勒始終相信通過最原始的方式,才能寫出優雅浪漫的話語, 而只有慢一點,才能仔細尋覓盼望的愛情。
莫義記,是泰勒來澳以後寫給丈夫信件中提到的第一家攤檔,莫義記成名以後也已經傳至第三代,以大菜糕和木糠布甸等聞名與澳門。過去莫義記尚未入鋪經營時就如一家流動式士多,除了大菜糕,車仔上還有水果、砂炮等商品售賣,直到1996年,澳門政府開始要修建道路,而官也街一帶地段也被列入到計劃當中,莫義記才正式入鋪,開始瞭如今的規範經營。
正午時分,泰勒興高采烈帶着查理來到她最喜愛的誠昌飯店。過去每次來到誠昌飯店都會吃不完一份水蟹粥,他一直希望能與自己的摯愛分享美味。在誠昌一鍋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水蟹粥,最先帶給顧客的就是嗅覺上的享受,只只新鮮的香州蟹黃融入到黃澄澄的粥中,搭配上又大又紅的螃蟹煞是誘人。每一份的水蟹粥都有三種不同的螃蟹熬製,其中水蟹的是用來提升鮮味,而膏蟹和肉蟹在粥中,則帶來口感上的新層次。
誠昌飯店的除了鎮店招牌馳名水蟹粥以外,豉椒蒸大鱔、膏蟹伊麵及炸鯪魚丸等也是十分出名,同時也在澳門獲得眾多的獎項,怪不得泰勒和查理吃的那麼津津有味。
生活在澳門的無數個日夜中,身旁無數的過客總是告誡泰勒現實殘酷得令人畏懼,所以一切所謂關係都是自欺欺人,更何況是這種萬里之隔。然而泰勒與查理就是在難過與失意時給予彼此陪伴與指引,因而漸漸的愛上距離與等待。時至今日泰勒與查理回憶起過去的信件,依舊懷戀昔年時的純真浪漫。
從官也街轉角就是地堡街,相比於官也街的繁華,地堡街更多是淳樸的本澳風情。看着眼前的街道你也許不會想到眼前的建築物,甚至你腳下的土地,昔日都是一片美麗的海灣。在二十世紀初期,氹仔只由兩個小島和一個港口組成,面積也只有如今的三分之一。就在地堡街對開的建築,曾經是澳門中外商品的集散地以及東西方貿易的中轉港口。
同時也由於這個中轉港口的存在,在地堡街的岸上產生了一批漁業加工的商戶,而這其中的一家就是廣興隆。從創立初期至今廣興隆已經走過百年的歷史,這裏出品的蝦醬和蠔油都是馳名中外的美味,不單是本澳居民的必需的調味品,還是眾多旅人的伴手禮。
如今廣興隆已經是澳門地區最後一家依舊傳統做法的店鋪,直到今日它們依然使用着陽光曬制的方式製作蝦醬,這樣出來的蝦醬雖然工序十分繁複,但是味道會更加的濃郁。目前澳門大部分的餐廳仍然使用廣興隆出品的調味料,將這份歷經百年沉澱的味道繼續傳遞下去。
來到澳門的人們,有的喜歡它金碧輝煌的賭場,有人喜歡它文藝清新的中街。文化沉澱下來的夜,可以讓人沉醉很久很久。
眼看時間接近下午三點一刻,泰勒拉着查理的手快步的走進大利來記,每天的三點一刻都是大利來出爐豬扒包的時間,泰勒今天想讓他的丈夫能吃上最新鮮的豬扒包。在等候豬扒包之時,一份辣魚蛋和咖哩魷魚被端上了桌子,說來有趣,過去的進大利來記其實只提供豬扒包、老婆餅和蛋糕。後來又因為人手問題無法滿足生產大量的豬扒包而停止供應老婆餅和蛋糕。但這樣老闆又發現另外的問題,就是食客在等候豬扒包出爐時,沒有其他的食物可以供應,於是才研製出辣魚蛋和咖哩魷魚。
五十年前大利來記的開業,正是因為老闆娘要維持生計,養活家中十個子女。而現在子女都已經長大,回到了這家老店鋪幫助好姨打理大利來記。如今大利來記,已經從當初晚上要借場給外人打麻雀收租金,才能收支平衡,發展到全澳都有大利分店,這一路走來大利來記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本澳居民,彩虹總會在風雨之後出現。
晃記的店前,依舊不管翻風下雨,這是一般遊人都難以抵擋肉切酥、雞仔餅的誘惑,傳統的餅家講究的是味道,而晃記製作出來的肉切酥有着僅此一家的香味,今天泰勒終於鼓起勇氣向老闆娘芝姐發問,為甚在別家吃不到這樣的肉切酥?只見芝姐笑了笑,回答到:「認識的字不多,唯有用心做好它」。
在前往機場之前,泰勒和查理循着隨深巷中的瀰漫開來香氣找到它們在澳門的最後一站——暹羅屋。過去泰勒每次路過地堡街都總會被撲鼻的香氣所吸引,心心念的望與丈夫一同嘗試這家由泰國與本澳人們共同打造的地道泰菜。
一份泰式牛肉沙拉,恍如上帝打翻的調色盤,放置著安格斯牛肉、洋蔥,香芹,車釐子等各種七彩的食材。泰式的酸甜帶上牛肉的鮮味不斷的拍打着泰勒夫婦的味蕾,或許這就是夫妻間同甘共味的最佳詮釋。
「通才」是本澳常見的蔬菜之一,學名也稱作:「通菜」、「空心菜」。一般以長江流域以南土壤肥沃多溼的地方種植居多,在本澳烹飪的方式過去多以椒絲腐乳炒為主,而暹羅屋則採用新銳的泰國豆醬配以泰椒翻炒,將通菜的清甜無限的擠壓出來,也正是這兩種醬料的碰撞,才產生每次都讓泰勒久久不能遺忘的香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只因賭業而繁榮。登高一望,金沙、巴黎人、永利皇宮……座座金碧輝煌、奢華無比。穿過這些浮世繁囂,澳門的舊城區雖然樓房稍顯破舊,也沒有現代的購物廣場,但漫步其中所感受的那份樸實自然,卻是最彌足珍貴生活。今日泰勒和查理就要離開澳門回到拉斯維加斯,在機場泰勒說下一次她想帶上自己的孩童,讓他們重新認識這個小城。
牛什
不驚覺間,已到最後兩章。發現紙下墊物下印泥有所滲痕,於是乎更換了另一塊紙下墊物,方便鈐印時的着色。第七章的章印面稍小,印頂還刻有牛的圖案,約莫猜測或是與牛什相關。
「牛什拼粉腸,加汁,要細面,再黎一個淨鴨紅菜」好姨今日點的特別多,不知是否因為昨晚便利店的客人奇多呢?好姨是梓記牛什附近便利店的店員,時常要上通宵班的她,在下班後的清晨總要來這裏吃上一碗牛什面,才能回家安心睡去,這個習慣大抵也有三十年了吧。
位於營地街市三樓的梓記牛什,在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在澳門享負盛名,幾十年來梓記就憑著始終如一的堅持,重新定義牛什的一碗好牛什。在本澳有句古話:「吃麵先飲啖湯」,意思就是定義一碗麵的基本,首先就是湯底是否濃郁。本澳其他的牛什店一般採用的都是咖哩湯底。而梓記選用的則是經過熬製牛大骨十餘個小時得出的精華湯底。
昔日牛的內臟曾被認為是一種下等的食材,直到後來燜牛什的出現,才一改人們對牛內臟的看法。而梓記牛什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國傳統的歷史中,牛作為耕耘工具,甚少用來食用。但澳門是商港,故而接受牛什的程度相較別區會更早。牛什在進入本澳餐桌的初期,攤檔所使用的都以暹羅牛較多。起初牛什一般都只包括諸如牛肺、牛肚、牛腸及牛膀為主。後來技術嫻熟才加入牛雙連、牛脆骨等特殊的稀有部位。
在本澳還有一種牛什店,除了有澳門的原味以外,還頗具有葡式的味道。它們一般都在店鋪的門前放置一臺大型的冰櫃,裏面堆放着數十種各式各樣的串串丸子,而傳統的牛雜車前還會擺放著眾多的蔬菜主食供你選擇。
鮮蔬配咖哩大概是最街邊的地道葡國菜.
每當你來店,老闆都會親切的給你遞去鐵盤,你就能隨心所欲的選購心儀的食材。冰箱裡琳琅滿目的丸子會讓你食慾大開,在這裏最暢銷的就是海鮮丸子,諸如芝心丸、海膽丸、蟹黃丸等。這裏的串串沒有成都的香辣,但卻有澳門的獨特的咖哩香甜可口。
牛什最過癮的食法,大抵是用剪刀咔嚓咔嚓裁剪成塊,然後加上獨創的黃咖哩,牛什在充分吸收咖哩的湯汁以後,就能完美的達到口感與味蕾的雙重衝擊,頓時令你意猶未盡。
牛什在本街頭飲食文化上早已撒上濃厚的痕跡,在現今眾多新興美食的衝擊下,它們仍舊在歷史上創造著嶄新的奇蹟,此刻好姨也享用完這份美妙的牛什朝食,安安心心的回家睡去。
賭城
終章,是賭城。
也許是印泥越發乾燥的原因,賭城的鈐印稍淺,辨識度也不是太高。
將賭城作為終末,是為了別樣的發現,亦想通過分離事物與事物本身,讓人們重新認識這座小城。
阮他來澳門也有十餘年了,他剛剛來到澳門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野海,如今十年過去了這兒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賭場,要說奇蹟,這座城市就是最大的奇蹟,阮他熱愛奇蹟,所以也迷戀這裏。
過去人們始終認為承托起澳門的最大標籤就是賭城。從巨集觀資料上看自博彩業解禁以後,澳門旅遊業的多樣化發展就相當緩慢。其中除了澳門本質上缺乏吸引其他主要國際旅遊市場的元素以外,未能給非博彩行業提供足夠的支援也是重中之重。因為賭城的稅收是在給本澳帶來的太多豐厚收益,令本澳居民乃至來訪的人們都認為澳門博彩業是貢獻功不可沒的。因而,迴歸以後澳門的經濟加倍依賴博彩業,同時也就使得澳門博彩業的收入佔本澳GDP的90%以上。
瞻望未來,澳門的吸引力將最終決定這座小城的發展以及它在世界旅遊業中的位置,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到亞洲、甚至歐美大陸旅遊觀光,因此如何在博彩業的持續壓迫下,提高澳門旅遊的服務質量,以及為旅人在澳門的旅程創造驚喜就變的至關重要,不過關於路氹城乃至全澳的未來發展,依舊還有眾多嶄新的挑戰。
時至今日博彩業仍舊成為澳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這個熟悉的模式早在阮初初到本澳的時候就已經成型。未來的若干年這個模具式的現狀或仍將持續,縱觀澳門的經濟,本澳的眾多非博彩行業的確附依著博彩業而取得輝煌的成功,包括近年來澳門旅遊業極力發展的澳門歷史城區也是如此。因而目前非博彩業的轉型與發展還是隻能與澳門的核心博彩業相互依存,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路氹城過去是氹仔與路環之間的一片溼地,中間僅有一條雙車道的連貫大橋連線,後來本澳開放賭權以後,大型外資酒店需要新生的土地進駐,澳門的土地不敷應用,促使澳門政府加快路氹城的填海建設。如今這塊昔日的灘塗,已經成長為世界最大的賭城,一年的收入是拉斯維加斯的六倍。
從賭權剛剛開放初期的博彩業迅猛發展,到如今博彩業收入連連暴跌。澳門旅遊業的升級與轉型又再一次被推到風頭浪尖。但在本澳博彩業經濟倒退的起始,眾多分析師讓舊認為短暫的下行資料只是曇花一現。
目前位於路氹城中的大型酒店度假村已經開始以低於品牌價格出售綜合度假的套票,但這始終並不會是長久之際,雖然高階酒店及其配套設施師目前澳門旅遊業升級轉型中的關鍵一環,但是目前人們依然認為澳門相較於遙海相望的香港,只是旅行的其中一箇中轉點。「澳門沒什麼好玩,一天就能轉完」的報道依舊頻頻佔領遊客對澳門的印象。
剛剛度過十週歲的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是路氹城計劃中最先湧現並落實的。如今以澳門金沙集團為首的度假區已擁有澳門威尼斯人酒店、澳門巴黎人酒店、澳門金沙城中心假日、康萊德、喜來登、瑞吉酒店及澳門四季酒店。它們共同組建起如今金碧輝煌、奢華無比的金光大道。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路氹城,紙醉金迷的氛圍又更濃烈一些。
去年澳門各大賭場的僱員數量突破十萬大關,要知道澳門的人口還未達到七十萬。就說明在本澳有將近10%的居民在從事賭場相關的工作。過去人們總是十分好奇實是什麼促使本澳居民如此嚮往賭城的工作,而在澳門常年打滾的阿阮對此深有體會,其實早在十年以前,澳門博彩業進入鼎盛時期,各大賭場由於用工需求巨大,便紛紛開始哄抬薪資待遇,在最鼎盛之時,賭城僱員的薪水可以達到其他大部分行業的兩倍甚至更高。以至於眾多的澳門居民放棄原先的工作湧入博彩業。雖然他們每天都在瀰漫着紙醉金迷的賭城中奮鬥,但內心所真正嚮往的,還是生活中那柴米油鹽醬醋茶。
綜合度假村所配套的餐廳,一直都是各大賭場非博彩業專案發展的重點,以至於酒店方會不惜重金從當地聘請最頂級的廚師來到澳門擔任主廚,把控餐廳的菜式出品。
諸如澳門巴黎人的自助餐餐廳,就重金聘請來自法國的大廚,製作純歐式的茶後糕點,米糠布丁、柑橘蛋糕、松露巧克力等都是這裏的招牌點心。
琳琅滿目的蛋糕茶點,輕鬆優雅的用餐環境,從餐桌上的餐具到食材上的把控,都體現著一家餐廳對於自己價值與目標的最求。氛圍葡撻是靈魂那糕點就算是伴趁吧.
此外在保留食材原產地特色的情況下,主廚還會依據本澳旅人的口味,在菜式的用料上做出全新的搭配,以滿足澳門人們的口味。
如果說葡撻是澳門的靈魂,那糕點應該最秀美的是伴襯吧。
在本澳有一種神奇的公共交通叫賭場免費接駁車巴士,也有更親切的別稱叫「發財車」。它們在本澳的數量甚至超過正牌的公交巴士,近年來,各個不同的度假村為了吸取更多的人流量,紛紛加開發財車的線路和班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方便訪澳的遊人遊覽澳門。但由於線路的侷限性,實際上發財車的服務受眾仍然以遊客為主,本澳居民的受惠面稍小。
在金光大道的背面還蘊藏着一個一座金碧輝煌的世界級亞五星級綜合渡假城。經過6年的建設如今已經毅然成為澳門乃至全球最大的綜合度假村之一,隨着第三四期工程的啟動,澳門銀河在未來將繼續循着世界第一大綜合渡假城的目標邁進,繼續為本澳帶來更豐厚的稅收,為本澳居民送去更大的年末紅包。
新年的鐘聲已從賭場內的裝飾敲響。
隨着博彩業的升級轉型,非博彩業在綜合度假村中的比例越發提升,如果締造時尚社群的氛圍讓賓客體驗到置身其中的嶄新時尚風格,成為金光大道乃至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
是日午後,阿阮獨自穿行在澳門最大的綜合度假城,他熱衷記錄下本澳的所有,企圖將本真的澳門重新展現出來,特別是那被博彩業掩蓋下最日常的本澳生活。
葡軒餐廳演繹著的是本澳老牌的正宗澳葡味道,從白牆丶藍磚丶銅燈籠丶花餐碟丶木地板到餐食們這裏所帶來是阿阮成長路途上的點點味道,一隻新鮮出爐的非洲雞,再配上一口桑格莉亞,昔日兒時澳門風味重現眼前。
而名家,則是本澳為數不多的米其林餐廳,他憑藉的是一位超過20年經驗的韓國大廚主理,傳統風味石鍋牛肉雜錦拌飯、人蔘雞湯、牛肋骨等,幾近每桌必選經典美食。
傍晚,阿阮回到望廈山的居屋,在泛黃的燈光下,收拾著這些日子所使用的印章,循着印章上的日期,他驀然發現從第一章的鈐印至今,他與澳門已經走過十八年的韶華,而這座城市對他的感導還將如影隨形下去。
「 Hi!我是McRuan 」
一個剛滿二十歲的本澳小夥
職業在攝影師與旅行撰稿人中頻頻切換
他嚮往記錄妙趣橫生的光景 也享受一個人的好天氣
自由 健談是他的標籤 若是你也喜歡我這種不虛渺的性格 記得來戳我
相信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到辦法 因為我們都是行走在路上一個個最有趣的靈魂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